中职生厌学的原因

2024-05-11

中职生厌学的原因(共4篇)

中职生厌学的原因 篇1

中职生厌学现象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具体表现为经常迟到、旷课、上课睡觉、看小说、不交作业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已严重影响到中职生的培养质量和中职学校的生存发展。我根据多年的职教工作实践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中职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针对学生厌学的现象,我们抽取了2009级的两个班作问卷调查,发现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外,学校、教师、家长等也负有一定的责任,若一味地责怪学生就是对学生的不公平。我认为,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方面的原因

有部分学生是出于无奈才到中职学校来的,学习目标模糊,缺乏学习的主观愿望。还有部分学生尽管想学但基础知识不牢固、不系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时,往往摸不着头脑,越学越感到吃力,加上意志薄弱,一旦学习遇到困难便退缩,渐渐产生畏难厌学心理。

2. 教师方面的原因

有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不能结合中职生的学习实际,授课缺乏艺术性,显得枯燥无味,在教学中忽视大部分学生基础差的特点,只顾自己讲而不论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整日做着不想做又不得不做且不会做的事情。

近年来中职学校的生源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异,学生接受能力相差悬殊,而有的教师不注意因材施教,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授课,造成能力强的吃不饱,能力差的学生吃不消的现象,久而久之便挫伤多数学生的积极性,继而产生厌学情绪。

另外,中职生情感心理不成熟,他们入学的年龄一般十五、六岁,在情感发展上,缺乏自控,容易出现逆反和对抗心理,时有违反纪律的现象发生,但有些教师在教育违纪学生时不讲究正确的方式方法,态度粗暴,动辄训斥、体罚,甚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问题时,不能耐心讲解,反而挖苦、鄙视,从而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对立,自然会把这种消极情绪迁移到教师所教的课上,造成“你要我学,我越不学”的抗拒逆反心理。

3. 学校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职学校有的专业缺乏系统、规范的适用教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基本上是高校的翻版或压缩本,有的专业即便有相应的系列教材,也存在偏深、偏难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理解上存在困难,或听不懂或学不会,自然对学习失去兴趣。

其次,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中职生的生源质量严重下滑,有的学校担心学生不能顺利毕业,放松对学生的考核测评,这种“宽进宽出”的政策,使有的学生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不学照样毕业,客观上也是造成学生不学的诱因。

最后,中职学校在教学安排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早已厌烦了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走进职校的目的就是想摆脱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学习从未接触过的专业技术课,然而一进校面对的仍是那些令他们头痛的文化基础课,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又没能很好地突出为专业课服务的特点,必然会造成学生学习动机的下降,产生厌学心理。

4. 家庭方面的原因

一些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曾寄托过很大期望,由于种种原因,孩子没有他们的希望,便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送孩子到学校来的目的不是指望能学到什么,只是在学校有人管,别在社会上混变坏就可以,结果学生在没有心理期待下无所事事、混时度日。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学习应该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忽略了亲情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长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里的孩子往往具有一种幸福感,这对他们的学习会产生积极向上的作用。但有的中职生因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感受不到家庭的关心和温暖,觉得无幸福可言,这种不良心情必然会对其学习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5. 社会方面的原因

一是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还有偏见和轻视行为。在很多人眼里中职学校属于二流学校,学生毕业以后只能当工人,工作辛苦,待遇不高,远不如白领高贵,有的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好单位)也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使中职生感到自卑,一部分学习意志不坚的学生便产生动摇。二是受低俗文化的侵袭。处于中职生年龄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具有好奇心理,但又缺乏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容易受到社会上流行的低层次文化思想和浅薄的行为方式的影响,追求刺激和享受,无心向学。

二、学生厌学心理的消除对策

中职生的厌学心理,严重阻碍了其学习潜能和创造潜能的发挥,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超越厌学的心理障碍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激发学习动机

厌学的学生往往对于我为什么要学,为谁而学的认识是模糊的,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因此,打从学生一进校就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把国家的需要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让学生懂得学好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既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国家富强的需要,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进行激励和挫折教育

对厌学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唤醒和鼓舞,坚定其学习的信心。首先,要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敞开心扉,才会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其次,应给学生应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指责,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个性心理品质。

当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困难,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会学生调节、控制情感,让学生懂得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学习也是如此。要让学生面对挫折时有心理准备,让学生明白挫折本身也是一种财富,哪一个成功者没有经历过挫折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校期间情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来锻炼、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3. 创立良好的学习平台

学校应加强教学改革,为学生创立良好的学习平台。一是更新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要以市场要求为基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要随市场的需求进行优化,大胆改革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所学知识“实用、有效”。二是改革教学手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技术等,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通俗易懂。三是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关注每个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应用的收获,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四是改变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变“仓储式”学习为主动求知,课堂上多给学生平等参与教学的机会,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组织各类球赛、棋牌赛、书画比赛、知识竞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且能让厌学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转变。

4. 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家庭、社会应紧密配合,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全社会都应重视、支持职业教育,认识到中职学校并不是什么二流学校,它所培养的也是社会所需的有用之材。家长应科学教育子女,关心子女的进步和健康成长,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感染子女。学校应建立和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做到“宽进”与“严出”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尽可能安排对口专业,让学生人尽其材、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让在校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这样,通过各方面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能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

摘要:中职生厌学已严重影响到中职生的培养质量和中职学校的生存发展, 导致中职生厌学的原因包括学生自身、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本文提出, 采取激发学习动机、进行激励和挫折教育、创立良好的教育平台、优化育人环境等对策可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

关键词:中职生,厌学,原因,消除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其昌.中职生厌学原因分析与教育对策[J].甘肃教育, 2008, (9) , (B) :12.

[2]纪晓明.中职生厌学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J].职教通讯, 2004, (4) :60.

[3]刘美英.中职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J].现代技能开发, 2003, (11) :108-109.

中职生厌学的原因 篇2

关键词:中职学生 厌学 学校教育

近年来,中职教育得到了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硬件建设普遍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师资力量也不同程度地有了提升。但由于招生难所带来的生源质量不尽如人意,学生管理和教学等常出现或大或小、或普遍或特殊的问题,其中学生厌学问题更是一个不易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笔者发现现实中不少职教学者和一线教师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大多会从学生自身层面寻找原因,较少从学校教育方面去思考问题,故笔者结合充分的调研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如下解决办法。

一、从学校教育方面找原因

近几年,笔者多次参加各类职校的等级评估和合格评估,常见中职生中有很多孩子厌学成疾,而老师们却束手无策。对此,从学校层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教师对中职生厌学的看法令人担忧

据笔者在衢州市几十所中职学校的调研,因厌学而流失的学生占流失学生相当大的比例,更有许多学生虽被家长逼着、被老师缠着留了下来,但也因学困而只好成天以“趴着”的方式来熬课,并因此长期压抑乃至痛苦不堪。

在与众多老师座谈时,笔者了解到,部分老师很少从学校教育这个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还有一些老师则认为自己又不是校长,即便思考了也不过白费心思,而更多的老师则习惯于将眼睛紧紧地盯着学生看。他们往往在经过了所谓的认真观察后,便认定学生厌学是由于他们自身缺乏学习的主观愿望所致,进而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寻找“以什么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上,或是盲目地把那些“舶来”的心理教育方法奉为圭臬。而落到实处时,却无非还是对厌学的学生展开无休止的“洗脑运动”,即试图通过不间断地对其进行“劝说”来改变现状。

2.教师解决中职生厌学问题的思路出现偏差

如果将中职学生厌学的现象看作是一种病症的话,那么此症并非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类似尿毒症的“慢性综合征”。当然,一般人听到“尿毒症”三个字,就立马会想到是肾的问题。然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有权威专家解释说:“肾就好比是一台电风扇,如果打开开关它却不转,很有可能是停电了,或是线路出了故障,不见得一定是电风扇本身出了问题。气血就是电能,而胃经则是电路。由此推断,只要气血充沛,经络通畅,肾脏得到了足量的气血供应,就能够正常工作,没必要对‘电风扇本身修来修去。”

同理,假使教师在学生厌学成疾的问题上,也立马想到是他们自身的“原动力”不足所致,而遗忘了发动机不转也有可能是线路、油路等其他方面出了故障。这么一来,就会因“把脉”不准,致使“药不对症”而误事。在预防或抑制学生厌学的问题上,其实无非是两条路径:一是通过“化繁为简”及“由浅入深”等措施,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甜头,从而不再害怕学习;二是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顺其自然地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让学生增强克服学困的信心,别因时而萌生的杂念而泄气。但遗憾的是,这个道理很多老师多少都懂,但前者是战略上的问题,后者是战术上的问题,却被很多人忽视了。因此,当学生毫无学习兴趣可言时,教师常常对其施以“劝说”这味“药”, 就是一味并不“对症”的无效药,如果经常性、反复性地使用它,时日久了,这味药也就如同“麻药”了。

3.学校教育与学生学情脱节

不可否认,从表象上看,的确有很多孩子有着“学与不学都一样,反正也是打工的命”之类的想法,即认为前途无望而自暴自弃。但事实上这并非是他们厌学的主因,至少不完全是。从对广大中职学生的调查中得知,这个所谓的“很多”是有水分的。实际上,不仅这类学生只占了厌学生的较少比例,而且这之中还有许多人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或只是为了不想让教师对其太严厉而找个借口。绝大多数学生在刚迈进职校大门时,都曾闪现过“退一步学点技能也好”的念头,甚至在这部分的学生之中,也有很多人都会时而蒙生“我要重新开始了”的想法。但非常遗憾的是,他们普遍都在读着读着的过程中,“念头”就熄灭了,“想法”也成了泡影。笔者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关键因素,就是学校教育与学生学情发生了“脱节”。

首先,由于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专业课教师不足的问题,因而用文化课来替代专业课的现象较为普遍,即使是那些已被列为国家示范校建设学校的学校也不例外。如果仅从各校申报示范校的材料上看,专业课教师的比例无疑是“达标”的,但事实上以七拼八凑或是张冠李戴的方式来“蒙混过关”的学校并非少数。一旦学生发现中职学校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几乎是初中课堂的翻版时,他们就再也坐不住了。

其次,专业基础课本就很深奥,加之被有些不太“专业”的老师上得太死板,这就导致了很多原本对某一专业课程抱有较大兴趣的学生,听课之后,发现与他们内心的设想相距甚远,如此一来,要不了几节课,他们就恢复了老样子,依然趴下了。因为既深奥又枯燥的专业课,对于学习基础本就很弱的他们而言,岂能学懂?而怎么学都尝不到学习的甜头又岂能不厌学?

最后,有不少学生都认为读职校根本学不到什么真东西。其实只要我们稍加推敲便知,他们并非完全在瞎说。现实中严重缺乏实训师资与设施的学校大大有之,有师资也有设备但却舍不得投入实训材料的学校更不在少数。更为严重的现象是,有很多学校往往不是根据自己的“家底”来开设专业的,只要感觉到哪个专业能招进人来,就立马增设哪个专业,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被学校“哄”来了,但该专业的教师和最基本的实训设施却还不知在哪里,老师们就只好用“别慌,快有了”的说辞来应付学生了。

由此所带来的问题是,那些原本冲着学点东西而来的学生,在诸如此类的学习过程中,常常被那些用以替代实训课的理论课弄得晕头转向,原来尚存的那点本就不高的学习欲望也就缩回去了。

二、基于学校原因的解决策略endprint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认为,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解决厌学问题的首要途径,应用于实际教学的对策如下。

1.减少文化课的开课量,服务专业课程教学

文化课当然非常重要,但开课量太多,也会引起学生的厌烦。一来是基础不够好的学生们就是冲着不用学太多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才来读中职的;二来他们认为来读职校是学技术的,而有些文化课开得太多没必要。因而把学生所学专业必须用到的文化知识点提炼出来,融入到专业课和实操课中去,就能有效解决中职学生在初中时就对文化课产生恐惧症的问题。

这里首先要解决的是文化课的定位问题。文化课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不搞一刀切,可试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差的学生要激发学习兴趣,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切实提高职业素养。其次,在文化课教学中要突出实用、够用的原则,把文化基础素质与现代科技意识的培养融合起来。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以更好地带动专业课教学的开展。

2.提高专业课的开课率,同时降低专业课的学习难度

众所周知,兴趣是人生普通但神奇的“方向盘”,一旦学生能紧握这“方向盘”,就会有一股强大的内力驱使他勇往直前。换句话说,学生患上了厌学症,往往是由于对学习的内容理解不了,或是对学习的方式不感兴趣而失去了学习热情。而没了兴趣就等于缺少了内力的支撑,这时教师再多的说教也只是一贴外敷的消炎药而已了。

因此,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降低难度应是首选策略,其中尤以降低专业课的难度为重。这里有个让孩子们回避“记忆重现”的问题。中职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上普遍感到吃力,甚至有不少学生已经到了非常讨厌文化课的程度,而专业课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课程内容,其授课方法和学习方式又与文化课学习大相径庭,这使得他们往往对专业课学习抱有浓厚兴趣。但如果专业课的难度不降下来,他们在课堂上就容易因为听不懂而产生厌烦、畏难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像讨厌文化课一样讨厌专业课。

3.围绕提高学校的“职业化”程度进行教改与课改

之所以有很多学生会认为“读职校学不到什么真东西”,是由于很多学校的“职业化”程度还不高,其中实训课开得太少是关键。因而笔者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了“职业化”教改和课改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教材建设。鉴于原有教材的弊端,教师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更新信息和知识点,并把它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催化剂,不断地注入专业课教材和讲义中,确保教学的内容对过去具有诊断性、对现实具有指导性、对未来具有预测性。

第二,强化实训课程,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要培养高技能的现代化技术人才,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适应学生的职业化发展需求,实训课程是学生夯实基础的最有力武器。与此同时,教师要打破旧有的教学方式,不仅要采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开展示范性教学,还要以实际操作为基础,通过理实一体、课堂进企等方式,实现专业教学课堂的灵活性、多样性、有效性。

当然,笔者这里所说的都只是从学校教育体制出发,与大家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只要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就不厌学了。中职学生厌学问题也有非体制原因,如何在战术上谋划中职学生厌学的问题,也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需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杨金泉.中职生厌学行为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13).

[2]余国良.中职教育需要更多“等待”[J].教育与职业,2011(22).

[3]康勇.职校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中职生厌学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篇3

一、中职生厌学心理的形成原因

1. 家长对孩子成长缺少助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的不同, 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态度认识。有些家长忙于生计, 家庭教育观薄弱, 认为只要给孩子花钱就行, 对学生的学习不管不问, 学生缺乏家庭亲和力。因此, 学生在校得不到肯定, 在家得不到鼓励, 对自己失去信心, 所以不想学习, 不思进取。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 包办孩子的一切, 将孩子惯坏, 养成一身的坏毛病, 任性、自私、唯我独尊。导致孩子将时间大多浪费在玩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等方面。

2. 社会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整个社会对普高教育关怀备至, 整个社会的舆论都觉得能上清华、北大就是一种无上的光荣。看看每年的高考场景, 参加高考的学生就是天之骄子,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及整个社会都要为他们服务。而反观高职的考试, 则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就业时很多用人单位追求员工的高学历, 对中专学历、高职学历持排斥态度, 也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职高生尽管大都没有升学压力, 但存在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要想占有一席之地是非常困难的, 尤其是和所学专业对口, 更是难上加难。学生感觉到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就业后的工作联系不大, 所以学习动力不足。

二、消除中职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1. 用教师的爱心抚平学生受伤的心灵

记得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他, 只有爱孩子的人, 他才能教育孩子。”作为教师必须牢记这一点, 爱, 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求。中职学生由于踏入职校之前遭遇的挫折和打击太多, 更渴望得到父母、师长的爱, 希望别人尊重、关心、理解他们。在学生进入新的学校学习生活时, 教师对学生的爱往往能唤起学生更多的信心, 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 健康的心理素质, 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若要帮助学生, 首先要接近他们, 教师要用宽广深厚的爱心、无私奉献的责任心、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恒心对待学生, 在学习、思想、生活上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设身处地地在生活上、学习上为学生排忧解难, 真心真意地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之心, 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施之以爱, 是育人的成功之道, 只有本着信任、真诚和关怀的态度来对待学生, 教师和学生才能彼此亲近。当然, 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并不排斥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要爱中求严, 严中有爱, 这就是教师的博爱。

2. 以校本教材和精品课程激发学生求学的动力

中职学校现行使用的教材, 大多数内容抽象、陈旧, 形式相对呆板, 学生缺少主动思考的机会。同时中职教材更新速度慢, 缺乏对新知识、新工艺、新问题、新学科的涉及, 学生将大量时间用在学习一些落后且无应用价值的课程上。教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毕业后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不符合企业的需要。既然中职学校的目标是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 那么教学理念就应该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工人, 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所以教材改革势在必行。要根据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 组织本校教师根据企业要求开发自己的校本教材, 做到“订单式培养, 菜单式教学”。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以“工作任务”的形式, 采用项目教学法, 把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结合在一起, 从实际操作入手, 围绕一定的模块, 讲授相关的知识内容, 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的适当指导完成相应教学任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如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等, 将之有机整合到教育过程中, 构建富有成效、师生满意的课程实施平台。对学生开放实验、实训、实习室, 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也降低了课程的难度, 同时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剖析职校生厌学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篇4

一、原因分析

职校生“厌学”已是一个老问题了, 尤其近几年越来越严重, 产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兴趣在初中阶段, 有些学生学得不太好, 难学得进, 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都进入职校。进入职校以后, 又遇上了许多不适应, 如对学习课程的变化 (文化课、专业课) 、教师的授课方法和节奏、管理学生的方法等等不适应, 诸多不适应加上本身基础差,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和调适, 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进而产生“厌学”。

2、学习动机有些学生初中毕业后, 本身就不想上学了, 而是迫于家长要求或其他原因, 迫不得已选择了职校;还有少数是家长根本管不了的学生, 被当作包袱甩到学校的。这就导致他们大都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 缺乏学习的外在动力和内部驱力, 因而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3、社会环境一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各领域中的某些不正之风及社会道德水平滑坡等消极因素, 也影响着学生, 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和道德取向悄然地改变着, 导致少数学生认为“读书无用”、“金钱万能”。另一方面, 学校周边环境影响, 如网吧、游戏室、桌球室、录像厅等无一不在腐蚀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现实生活中反映爱情生活和两性问题的内容很多, 这对刚进入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影响极大, 导致他们早恋和性错。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情趣是一个常数, 当他对学习以外的其他东西产生兴趣, 甚至着迷时, 他就不想上课、做作业, 觉得课本无味, 学习无趣。

4、就业形势中国的就业问题, 已进入了漫长的寒冬季节。从1997年开始, 大学毕业生就业就日益困难, 出现了“知识型劳动力过剩”的局面, 更何况职校毕业生, 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这也会导致职业学校学生对自己的出路丧失信心, 进而产生“厌学”。

5、课堂教学学校一些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 未能依据学生的现状去实施有效教学, 仍然按照过去的模式, 只知完成授课计划了事, 很少顾及课堂纪律或学生是否学懂弄通了, 只管教, 不管导, 教与学没有得到有机的统一,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这些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

6、家庭因素少数关系不和谐的家庭和一些单亲家庭, 对子女心灵产生的负面影响, 对子女的教育也存在缺陷, 导致学生学习精力分散, 思想认识产生偏差, 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教育对策

职校生在校学习期间, 是他们长知识的黄金时期, 对于他们出现的“厌学”现象,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势必给学生的人生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同时也会影响班风和校风, 给学校形象造成伤害。纠正和克服学生“厌学”现象, 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 涉及面较广。

1、强化思想教育,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职校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思想教育就必须紧紧抓住这点,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情况, 有针对性的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一方面, 要使学生认识到,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 社会竞争会更加激烈, 自己不能依靠父母一辈子, 今后的路要靠自己去走。“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悲伤”, 没有知识、没有文化, 今后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 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当前社会的“用人”形势, 克服上学无用的心理, 使学生认识到,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 社会需要大批的拥有丰富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2、促进自我认识, 激发学习自信心

对于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由于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失败, 产生了负面的自我评价。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教师应精心谋划, 多做思想教育工作, 排除其自卑、厌学等心理障碍。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他们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他们在学习成绩方面可能不如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 但这并不完全代表其智力水平低下,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 如他们的兴趣, 他们的习惯, 他们的态度等等, 而这些通过自己的努力, 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也许他们在社会适应能力、创造能力、挫折容忍力等方面要超出普通高中生。只有使他们形成这样的自我认识, 才能树立信心, 从而使其严于律己, 努力学习, 达到改变“厌学”的目的。

3、增强对象意识, 实施有效教学

前面在分析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的原因中, 其中一条是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 采取有效教学, 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 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 还是无效?事实上大多数职校学生在学习阶段感到无进步或进步不显著, 为什么我们的教学长期处于无效或低效的状态?这关键就是教师有没有对象意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容许学校里总有一批学生, 他们感到自己没有学好, 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只有认识自己的教学对象, 正确评估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 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 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确定恰当的难易程度, 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 才能使学生顺利内化教学内容, 增强学习自信心。这一点势必要求职业学校争取更大的教学自主权, 改革专业和课程设置, 合理选定课程内容和难度, 使学生学有余力, 学有兴趣, 学有成就。这样, 就可以避免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 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愿听他的课而产生“厌学”情绪。

4、开辟多种途径,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一, 学校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纠正和克服学生“厌学”现象, 学校领导、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要积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同时, 还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鼓励他们主动亲近“厌学”的同学, 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他们, 这样既能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 使有“厌学”情绪的同学消除孤独感, 同时也能有效地防止有“厌学”情绪的同学在班上形成“小气候”。班主任还应该及时与有“厌学”情绪的家长取得联系, 让家长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作为家长, 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 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其次, 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 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 并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联系, 多方位进行引导。

第二, 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班主任是学校最基层和最直接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 而且一个班的班风和学风如何, 很大程度上都要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素质高, 工作责任心强, 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深入扎实, 这个班学生的“厌学”现象肯定会少, 学风肯定会好。因此班主任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但是, 有些班主任往往是任课教师兼任, 他们的授课任务本来就很重, 又要他们去担当班主任, 势必造成“两难全”的局面。因此,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聘任有一定学识且富有思想教育工作经验的人才、担任专职班主任, 以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力量。

第三,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无比信赖和崇敬, 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 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行学法指导, 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 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学生自然学得起劲, 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高涨。另外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处, 缩短心理上的差距, 深入到学生中间,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进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

第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如举办多种类型的文艺体育比赛, 开展各种有趣味, 有吸引力的活动等等,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够无声地起着教育人、改造人和鞭策人的作用。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在良好的环境熏陶和感染下, 能逐步克服掉“厌学”的现象。

5、开展创业教育, 拓宽就业渠道

毕业生就业难是厌学情绪滋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此,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 培养创业意识, 形成“自信、自强、自重、自立”的创业精神。同时, 学校就业安置部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思路, 解放思想, 多方面搜集、公布就业信息, 深挖就业渠道, 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满意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打开了, 在校的学生才能安心、认真地静下心来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 职校生的“厌学”情绪, 除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差外, 也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因此, 我们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想方设法让学生们端正学习态度, 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研究影响学生厌学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是解决厌学问题的重要方法。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同心协力、不断求索。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沃建中主编.走向心理健康.华文出版社.2008年版

[2]黄希庭主编.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上一篇:价值分析模型下一篇:雨水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