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保障(精选11篇)
产业保障 篇1
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地震”余波未平, 众多企业尚处“休克”状态, 世界经济还在下行通道之中。轻工行业经济数据表明, 当前轻工业正处于“低开低走”的运行态势, 1-2月, 全国规模以上轻工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1.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9%, 全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50%, 根据对300家重点轻工企业监测的结果,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下降10.6%, 轻工行业发展形势依然严峻。
世界银行3月8日发表报告认为今年全球经济将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全球贸易也将出现80年来的最大降幅。报告警告说, 随着全球贸易出现收缩, 贸易保护主义将会抬头。
实际上, 贸易保护主义已经表现明显。初步统计, 2008年9月以来, 针对我国轻工行业的贸易壁垒106项, 涉及玩具、五金、文教用品、照明、自行车、皮革家具、家电等24个行业;涉及到的贸易壁垒类型包括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知识产权;涉及到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欧盟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土耳其、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缅甸等。
同时, 国际跨国公司也加大了对中国优质公司的并购力度。商务部刚刚否决的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案就是明证。这一切都表明, 当前轻工产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有竞争力才会有安全, 产业安全从来不是孤立的, 它是和产业升级、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建设工作紧密相联。《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轻工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信伴随着轻工业的调整和振兴, 轻工产业安全将更有保障, 轻工行业的利益能够得以更有效地保护。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产业格局, 轻工行业和企业应进一步加强产业安全的研究和防范, 积极主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同时要在WTO框架范围内, 利用一切合理手段保护我国轻工行业和企业利益, 为行业和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产业保障 篇2
(一)组织保障
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条件下,政府涉农管理要从直接转向间接,从微观转向宏观,从事后管理转向事前管理,切实强化规划管理,发挥规划的导向、协调和调控功能。为保障本《农业产业规划》的实施,全市建立《农业产业规划》实施组织体系。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承担《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负责全市组织《农业产业规划》实施和指导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各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要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根据本《规划》的任务和要求,结合实际,拟定并落实具体措施和工作步骤,确保《农业产业规划》顺利实施。
(二)政策保障
为了保障完成本《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导向作用,根据《农业产业规划》实施进度和实际情况,适时适度调整完善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要继续实施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改投入贴息补助、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基地补助、实行用电用地优惠和信贷扶持优先政策,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要认真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继续实施对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扶持、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兴办农业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和扶持发展农民购销员队伍和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发挥农业专业合作对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鼓励投资兴办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鼓励开拓国内外市场,并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和政策优惠。
要完善产业发展导向政策,鼓励发展绿色、特色和名优农产品。积极支持有关单位和个人申报国内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质量、安全认证和原产地标记注册;积极鼓励农产品注册商标,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宁波市级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和名牌称号的,给予适当奖励;加大对农业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积极鼓励有关单位和个人参加国内外各种展示展销活动。
要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支持。注重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快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建立支持发展民办科研机构的政策;建立支持发展集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和反季节栽培等填补市场空缺的高附加值设施农业的政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新型业态的发展。
要稳定土地政策,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稳定土地经营承包政策,鼓励土地的有效流转和优化组合,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农业优势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
(三)资金保障
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农业领域。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渠道广泛的融资平台,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资本为依托、企业(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强对农业项目资金的管理,对宁波市财政补助农业项目,奉化市本级财政实行1:1配套。通过政府对涉农项目导向性资金投入,带动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参与农业产业开发,尤其是产业链式开发中的加工、流通领域。加强对优势农产品产业开发的金融信贷服务,按照“政府扶持、企业运作、风险共担”的原则,探索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建设贷款担保机制,拓宽投入渠道。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支持,大力引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现代融资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投向农业产业。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网址:http:///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9号 华普花园 C-103室
电话:400-650-6990
010-64152895
传真:010-64152865
产业保障 篇3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基金名称: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基金号:吉农院合字[2014]第106号
中图分类号: F127.3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03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生鲜果蔬、肉类产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者最终食用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符合要求的低温环境,使其在流通过程中保持新鲜的一系列活动。在吉林省,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销量和吉林省居民的饮食安全性。
1 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
近年来,吉林省经济水平稳步提高,2015年吉林省生产总值(GDP)达到14274.11亿,全省人均GDP为51851.55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也使加快冷链物流发展成为一个新课题。
2015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3647万吨,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860万吨,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255.8万吨,禽蛋总产量107.3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9.5万吨。如此大量的农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者手中,都需要冷链物流保证其农产品质量。然而,吉林省冷链物流公司数量、农产品冷链运输率却很低。吉林省共有农产品物流公司约200家左右,然而,规模大、设备完善且能够提供冷链物流服务的公司并不多,其中比较知名的冷链物流公司有中冷物流有限公司、长春华商冷藏物流有限公司、华远物流有限公司、吉林省鼎盛冷链服务有限公司等。
2 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问题
2.1消费者对冷链农产品认可度低
虽然随着吉林省人均GDP的增长,人们对冷链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冷链农产品销售量不高仍然是一个难以改变的事实。据相关资料,吉林省的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仅有10%果蔬、20%的肉产品和30%的水产品处于低温流通状态,而其余大部分仍然处于常温流通状态。吉林省消费者对冷链农产品的认可程度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虽然重视食品安全,但是却不了解冷链农产品的优点;二是消费者无法确定其购买的农产品完全符合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三是从农产品单价来看,冷链农产品更高,特别是在很多情况下,冷链农产品和非冷链农产品在同一货架出售,价格对比明显,消费者难以接受。基于以上原因,吉林省消费者对冷链农产品需求逐年上升,但认可程度不高,需求绝对量小,这也不利于冷链物流公司和行业发展。
2.2 农产品冷链物流设备不完善
玉米、水稻、食用菌、肉类等吉林省主要产出的农产品在常温状态下容易变质,需要依赖冷链物流设备维持低温环境,保证其新鲜度。在吉林省,具有现代化冷链物流设备的企业很少,冷链物流设备陈旧、保温能力不稳定、操作复杂、能源消耗量大等问题比较普遍。因此,吉林省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率居高不下,新鲜蔬菜水果仅有65%左右保持完好,而我国平均水平为70%左右,发达国家这一数值高达90%以上。
2.3 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落后
冷链物流技术水平和应用情况对流通中农产品的新鲜度影响很大。北美、德国、韩国等冷链物流发展领先,在农产品预冷、贮藏、运输配送和消费阶段全程采用先进的冷链技术保鲜。其中以物联网和卫星定位技术、自动温控及检测系统、自动化冷库技术应用非常广泛。
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技术应用,还是相对落后。农产品预冷技术、全程自动温控系统和物联网技术尚未普及,信息化管理水平需要提升。
2.4 相关行业标准不明确
由于我国物流行业正处于一个发展期,且物流被认为是第三利润源泉,冷链物流提供企业越来越多,竞争加剧。一方面,部分物流公司由原配货中心转型而来,本来服务能力就很差。另一方面,竞争加剧,压缩成本,导致冷链物流服务能力下降。这种情况在我国各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中都存在,吉林省也不例外,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冷链物流相关行业标准不明确。农产品冷链物流涉及到多行业、多产品,因此建立完善的国家标准存在客观困难,但是吉林省地方标准缺乏的现状亟需改变。
目前中国每年物流相关专业毕业生有20万左右,但是每年新增的物流相关岗位却有130万之多。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人才流失严重,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人才更为紧缺;冷链物流和传统物流差别较大,冷链物流活动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要求工作人员掌握制冷、物流、电工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缺口更大;高校培养的冷链物流专业毕业生,因在校期间缺乏实训环境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难以适应企业需求。
3 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
3.1 政府、企业宣传冷链环境对农产品保险的重要性
冷链环境能够使确保农产品从生产后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保持新鲜和丰富的营养,避免因变质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然而在吉林省,绝大多数消费者对此并不重视。吉林省各级政府和冷链物流企业应该通过电视媒体播放广告,介绍冷链农产品的优点,培养消费者的食品营养安全意识。另外,政府和冷链物流企业应该录制宣传片,展示农产品冷链服务的全过程,以及用到的设备和技术,帮助消费者加深对冷链物流的认知度。
3.2 支持和监督物流企业更新冷链物流设备
冷链物流设备更新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政府需要支持物流企业更新冷链设备,提高服务能力。如2014年,在农安、榆树、德惠等14个县(市、区)投入3638.6万元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主要是果蔬通风库、果蔬冷藏库等设施建设。诸如此类项目应该继续支持,政府应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定期到物流企业进行农产品冷链物流设备检查工作,及时淘汰不符合要求的设备。
3.3 引进和研发新技术并行
改变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落后的局面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及关注的项目。以新技术研发为核心,以引进国内外成熟的冷链物流技术为起点,二者相结合,同时进行,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
各级政府应考虑与大型冷链物流企业相联合,共同考察筛选国内外先进、成熟的冷链物流技术,如农产品预冷技术、全程自动温控系统等,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升级。与此同时,政府应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研究部门研发冷链物流新技术,这是提高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水平最有力的方法和保证。另外,加强和推进信息化管理,推广物联网和卫星定位技术也是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长久发展的必备技术条件。
3.4 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法规和标准
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法规和标准需要国家和地方多级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支持,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就吉林省而言,应该为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提供本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情况的信息,积极配合国家立法部门完成国家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其次,应该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制定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相关地方标准,如运输操作标准、冷藏温度标准等,这有助于规范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为其长期发展打好基础。
3.5 培养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人才
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主要依靠两类人才:一类是在一线工作的普通工人,另一类是具有分析、决策和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然而由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很难引进人才,因此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人才更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企业可以与农业类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培养普通工人,与农业类应用型大学联合培养高端人才。企业通过与学校签订协议的方式,选拔物流相关专业中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学生独立成为一个教学班,增加企业授课比例和到该企业实习的环节,加强对玉米、水稻、食用菌、肉类等吉林省主要产出的农产品和冷链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够在毕业后直接上岗工作。另外,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也可以通过举办大赛的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发掘符合企业需求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暖.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53-154.
[2] 陈镜羽.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外包决策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14(12):187-189.
[3] 董冬.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质量安全监控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4.
做强粮食产业保障粮食安全 篇4
1 八步区的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贺州市八步区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很多, 主要有稻谷、玉米、豆类、红薯等, 其中以稻谷为主。2012年八步区粮食播种面积3.68万hm2, 总产量19.38万t, 其中稻谷播种面积3.01万hm2, 总产量17.16万t[1], 人均有粮279 kg, 各主要品种种植面积及产量详见表1。
八步区无公害粮食 (水稻) 生产示范基地有12907 hm2 (其中优质稻示范基地7000 hm2) , 木薯高产示范种植基地400 hm2, 获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场检验检疫备案证明的面积有882 hm2。带动八步区13万户农民参与粮食生产,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保障粮食安全, 多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涌现了一批粮食种植大户, 有的获得了全国种粮标兵或广西自治区种粮大户称号。八步区目前运转得比较好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有100多家, 其中贺州市级以上粮食类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2家。在合作社中, 主要业务包含有粮食种植、服务等内容的有40多家, 专门从事粮食作物种植的有3家。粮食加工产品注册有“金茶江”大米、“紫微米”等商标。
2 八步区粮食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种粮效益偏低, 劳动力紧缺
谷贱伤农,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认为够吃就行, 农村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农业生产请工, 成本高, 经济效益低[2]。一担稻谷 (50 kg) 目前市场价值135~150元, 只相当外出打工1~2 d的收入, 因此部分地方农民粮食“只种够吃”, 其余田地改种蔬菜、水果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 这给保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带来不小的压力。
同时, 八步区每年有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广东、江浙等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赚钱, 农业生产面临着“谁来种田”和“怎样种田”的问题。
2.2 土地资源零碎化, 规模化生产有难度
八步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田普遍存在多地块、小面积、分散的现象, 大家各自为战, 随意种植, 甚至有外出打工的农户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种上速生桉, 造成极大浪费, 也给土地连片流转, 规模经营带来较大困难。此外, 该片区农户习惯在自家院子、门前、水泥房顶上晒谷, 一旦规模化种植水稻, 稻谷的晒干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目前田地的租赁期限普遍较短 (一般为1~5年) , 同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因此种粮大户对是否建设粮食晒干的场地也很纠结:不建没地方晒谷;建了三五年后不知结局会怎样。再者, 出租农户也不愿意在自己的田地里搞硬化建晒场。
2.3 基础设施落后, 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低
近年来八步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一是农田灌溉设施较差, 洪涝、干旱等灾害及农业生物灾害频发, 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二是种粮大户中粮食烘干设备不普及, 农业加工企业又不收购湿谷, 种粮大户在稻谷收获时遇上长期阴雨天气, 烘干成为大问题, 稻谷收割后因阴雨未能及时干燥, 湿谷堆在一起储存, 会引起稻谷发黄, 而且也易滋生霉菌, 其营养价值和品质都较差。
2.4 粮食加工产业链短, 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粮食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 而且产品多属初级加工, 产业链短, 附加值不高。不少企业运营资金不足, 在技术创新、品种引进等方面积意识不强, 加工的工艺简单, 设备落后。有些企业缺乏市场开拓意识和现代营销理念, 销售网络不健全, 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较低。
3 促进八步区粮食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 要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要“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3]。
3.1 建立提高粮食安全生产机制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划定并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 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严格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 提高粮食安全指标在绩效考评中的权重, 确保八步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7万hm2以上, 总产量稳定在19万t以上。在抓好“危老”粮库维修中, 加快粮食储备中心建设。在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疫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引起粮食市场供求异常波动时, 启动广西自治区粮食应急预案, 所有粮食经营者必须按国家要求承担应急任务, 服从国家的统一安排和调度, 保证应急工作的需要[4]。
3.2 落实惠农政策, 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
首先, 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通过全面及时落实粮食直补和水稻、玉米良种补贴等国家惠农补贴政策, 出台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等措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稳定种粮农户。
其次, 实行粮食种植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粮食种植保险、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 争取中央财政提供保费补贴;规范粮食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 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粮食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八步区2014年开始试行水稻种植政策性保险, 今后要加大保险覆盖面和覆盖率。
最后, 加大粮食产业化组织扶持力度。通过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 倾斜扶持粮食加工企业和合作社。要实行用地、用电、用水和税费优惠政策。此外, 财政要每年拿出一定的支农资金, 作为粮食产业化发展基金, 用于技术改造及基地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建设。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推广先进技术
首先要加强农田水利和机耕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 整合高产示范创建、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等项目, 加大投入, 提高统合生产能力;对种粮大户、企业购买粮食烘干设备、粮情检测系统给予补贴, 在稻谷收获遇上长期阴雨天气时, 政府要及时实行稻谷烘干补贴, 并协调农业加工企业对种粮大户的稻谷提供非盈利的烘干服务。
同时, 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融合, 大力推广水稻“三免技术”、水气平衡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 提高粮食产量。
3.4 大力培育壮大新型种粮主体
最有效的办法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传统农民只追求维持生计, 新型职业农民要求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在农业生产中, 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等为主要目标, 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办法、现代经营理念武装自己, 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2], 只有这类新型职业农民才能适应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针对劳力短缺问题, 通过组织农户与粮食生产服务组织对接, 开展各种社会化服务。2012年以来, 八步区创建了水稻集约化育秧示范基地, 针对农村劳力短缺问题, 探索出一套代整田、代育秧、代插秧、代收割、代烘干和统一田间管理的“五代一统”现代农业新型服务模式, 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和规模化水平,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努力减少土地撂荒。
3.5 引导土地流转, 规模化经营
农民种粮不赚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只有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提高经济效益。要尽快完成八步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八步区2014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在里松镇, 计划在3年之内八步区全面完成土地确权工作) ,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 把一些农民不想种或无人种的承包户耕地流转到种田能手、种粮大户手中, 才能不断提高粮食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程度, 提高种粮效益。如信都镇种粮大户沈利成, 通过土地流转, 近几年每年承租水田25 hm2, 他先后筹资购进育秧设备、插秧机、谷物烘干机等粮食生产设备, 水稻从播种、插秧到最后收割实施了全程机械化。在生产过程中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技术覆盖率100%, 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90%。机械化操作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成本, 而且充分发挥了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统一而最终获得高产, 机插大田平均每667 m2产量485 kg, 比传统手工栽插大田增产82 kg, 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解决多年来因种植规模上不去、种田效益低的问题, 在他的带动下, 当地许多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和营销大户纷纷投入粮食生产。
3.6 以粮经两用作物为补充, 缓解稻谷需求压力
在稳定粮食作物面积的基础上, 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和推广间套种等措施来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处理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 达到钱粮双增目的。八步区百姓习惯以稻谷为基本口粮, 近年来一些具有八步区特色的粮经两用作物产品, 如贺街淮山、贺州香芋、木薯、紫薯等逐渐受到消费者青睐,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稻谷需求的压力。贺街淮山 (山药) 是药食两用作物, 近年的销路很好, 产品供不应求。八步区每年种植面积在1000 hm2左右, 产量一般为2000 kg/667 m2, 近年来采用多种间套种的高效种植模式 (淮山+苦瓜、淮山+节瓜、淮山+豆角、淮山+花生, 在淮山园地套养青蛙等) , 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差, 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贺州香芋 (别名芋头、槟榔芋) 每年种植面积在1000 hm2左右, 产量一般为2500 kg/667 m2左右。木薯每年的种植面积在2200 hm2左右, 产量约为340 kg/667 m2 (干薯) , 主要用于食用、饲用和工业上开发利用, 可深加工制酒精、柠檬酸、谷氨酸、赖氨酸、木薯蛋白质、葡萄糖、果糖等, 在食品、饮料、医药、纺织 (染布) 、造纸等方面均有重要用途。此外, 还有一定数量的紫薯、莲藕、茨菇、马蹄、粉葛、凉薯等作物, 是八步区民众粮食的有益补充。
3.7 开发粮食加工产品, 延长产业链
开发食品加工产品中, 台湾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其大米及大米衍生出来的农副产品多达十几种[5]。八步区是个多民族聚居之地, 口味喜好各不相同, 食物加工方法千变万化, 大米及大米衍生出来的东西也有很多, 但做成商品的却很少。可以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把客家米茶 (以曝米和具有苹果香型的开山白毛茶等原料制成, 具有充饥、保健等作用) 、荷包酢 (用干荷叶包裹的炒米粉肉, 有清热化浊之功效) 等传统居家食物变为商品;此外, 还可以适量生产客家糯米酒, 山棯 (桃金娘) 酒、橘扭子 (万寿果) 酒、酸梅酒等具有活血通络、补虚止血或收敛止泻等功效的养生保健酒系列产品;用豆类、玉米、南瓜、红薯、香芋、淮山等开发符合各阶层人士方便食用的早餐食品, 既营养美味, 满足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 又降低对稻米的依赖程度, 经济效益也得到提高。目前八步区粮食及粮经作物加工产品中, 贺州市金泰粮油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大米、鲜米粉等产品, 贺州市红枫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木薯原淀粉、变性淀粉深加工产品, 八步区丰收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贺州香芋系列 (芋头块、芋头丝、芋头角、芋头条、芋头泥、保鲜芋头、生鲜芋头等) , 紫心薯、黄心薯等产品都畅销广西区内外, 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8 加强产品全程监管, 为发展粮食产业保驾护航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要抓好粮食生产源头管理,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对粮食加工产品实行严格监管, 确保产品的质量、品质和安全, 打牢粮食产业发展基础。
摘要:分析贺州市八步区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按照粮食供给保障要求, 提出新形势下通过建立提高粮食安全生产机制, 落实惠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培育新型种粮主体、规模经营提效益、以粮经作物缓解稻谷需求压力、依法从事粮食经营活动、加强产品全程监管等方面做强粮食产业, 以期为八步区粮食保障供给提供参考。
关键词:粮食,产业,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贺州市八步区统计年鉴—2012》编辑部.贺州市八步区统计年鉴 (2012) [M].贺州市八步区统计局, 2012, 35-62.
[2]张爱华.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企业, 2012 (13) :369.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共中央、国务院.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EB/OL].[2014-01-20].http://www.moa.gov.cn/zwllm/zwdt/201401/t20140120_3742582.htm.
[4]江西省粮食局.《粮食流通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638号修改) [EB/OL].[2013-08-06].http://www.jxgrain.gov.cn/zcwj/flfg/201308/t20130806905980.htm.
产业保障 篇5
一、广德县乡镇以上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基本情况
1、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数量、面积、年生产总值及利税情况
广德目前乡镇以上工业园区1个,即广德经济开发区。广德经济开发区于7月8日奠基,升级为省级示范区。开发区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已开发15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81.03亿元,实现利税1.06亿元。
2、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数量、吸引外资金额、已入驻园区或开发区企业数量(其中,投资规模1000万元以上企业数量)
截至12月31日,广德经济开发区累计签约项目238个,协议内资179.2亿元,协议外资3.53亿美元,其中内资项目205个,外资项目33个,5000万以上内资项目101个,超亿元内资项目39个,千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5个。开发区现有投产企业74家,在建项目43个。
3、以来,园区和开发区发展情况(包括土地征用、有关拆迁安置等情况)
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15平方公里,实现“三通一平”。先后通过市场化运作投入18多亿元用于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一、二期给排水、电力、通信和绿化、亮化、美化跟进实施。共拆迁296户,111772.5平方米。
二、以来,涉及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的案件情况
以来,我院共受理涉及开发区的各类案件469件。其中刑事案件5件,占1.1%,民事案件398件,占84.9%,商事案件66件,占14.1%。受理执行案件313件,其中合同类132件,工资类181件。具体见下表。
表一:广德法院以来受理涉开发区案件
年度 审理案件 执行案件
刑事案件 民事案件 商事案件 小计 合同类 工资类 小计
0 36 7 43 40 46 86
235 25 262 45 52 97
28 145 38 47 85
1-5月 1 12 6 19 9 36 45
合计 5 398 66 469 132 181 313
在这些案件中,具体可以分为:
1、工业园区管委会、开发区管委会是案件当事人的案件
以来,我院共受理开发区管委会是案件当事人的案件2件,为买卖合同纠纷。这2起案件主要是开发区在办公楼建设、装修过程中,开发区管委会作为普通民事主体与建设、装饰材料供应方之间产生的合同纠纷。
2、涉及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建设的各类案件
以来,我院共受理涉及开发区建设的案件41件。其中刑事案件2件,分别为诈骗罪1件,职务侵占罪1件。该起诈骗罪在开发区建设过程中较具典型意义。在5月8日至12月8日17个月中,为骗取拆迁安置费,曾某某等12名被告人共同作案63起,共迁假坟443座,骗取广德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迁坟安置费151750元,曾某某等12名被告人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
民商事案件39件,其中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1件,房屋拆迁纠纷7件,土地补偿费案件31件。在涉及开发区建设的案件中,土地补偿费案件占据较大比例,占79.5%,这类案件主要是村民组在补偿费的再分配中与村民之间形成的纠纷。
这类案件见下表。
表二:开发区建设中形成的民商事纠纷
3、涉及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内企业的案件
以来,我院共受理涉及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内企业的案件426件。其中,刑事案件3件,罪名分别涉及职务侵占罪1件,盗窃罪1件,失火罪1件。
民商事案件422件,案由分别为借款合同7件,买卖合同32件,分期付款买卖合同4件,股权转让合同2件,承揽合同7件,建设施工合同13件,保证合同1件,财产保险合同2件,债务转移合同2件,金融借款合同1件,合同纠纷1件,产品质量损害赔偿纠纷1件,劳动合同343件,债权纠纷1件,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5件。
三、法院履职情况
在受理的469件案件中,已审结464件,结案率98.9%。在审结的464件案件中,以判决方式结案的193件,占41.6%,调解或撤诉方式结案的271件,调撤率58.4%。
在案
件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
1、涉诉企业应诉不积极,调解困难。在审判实践中,企业对诉讼重视不够,应诉不积极,往往难以调解。
2、管辖权争议大。由于开发区企业规模较大,开展业务范围较广,涉及地域多,在产生诉讼时,管辖权争议较大;
3、法院处理难度大。涉开发区的各类案件往往社
会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企业期望值较大,处理不好容易产生群体性纠纷。法院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多,使得案件不得及时审结。
4、法律适用不一致。有些案件在法律适用上不明确,理解不一致,案件审理难度较大。如土地补偿费案件,随着园区建设的推进,土地的征地款分配问题导致的纠纷较多,成为当前较为突出的一类民事纠纷,而且该类纠纷具有对众多村民享有多少土地补偿利益的反射影响。而对该类纠纷处理,在法律层面并无统一具体的规范内容,从而较易形成法律、政策的调整范围及方法与村民自治之间的冲突。对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案件,实践中法院对诉的性质也认识不一,有的作确认之诉受理,在裁判上仅进行资格确认,有的认为兼有确认之诉和给付之诉,因而在裁判上既确认资格,又判决给付义务并明确具体金额。但如果判令给付义务和具体金额,法院执行存在较大困难。涉诉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补偿费到手后往往即用于成员分配,法院裁判后集体经济组织常无财产可供执行。现实中,这方面的案件申请执行人因法院裁判无法执行而上访的事例屡见不鲜。我院在审理的31起土地补偿费案件中,均作为确认之诉,判决确认原告享有同等分配权。
5、案件定性分歧较大。如我院审理的被告人李某等七人职务侵占罪一案。5月至8月期间,被告人李某等七人,利用担任广德县桃州镇长安社区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在受广德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委托协助征地过程中,经共同商议后,趁给九个村民村代表发放征地事务费之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该九个村民组代表出具的领取事务费的原始领条销毁,共同出具了九张虚增数额的领条(“证明”),截留长安社区征地事务费728000元,每人分得104000元,据为己有。该案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是贪污罪,我院在判决时认定是职务侵占罪。这类案件不仅检、法两家对案件的定性存在不同看法,在法院内部也存在不同意见。
四、预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涉诉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些新类型案件,增长趋势如何及原因分析
刑事案件方面:
1、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针对征地补偿、拆迁安置的相关费用的犯罪。涉及的罪名可能有贪污罪、职务侵占罪等。
2、可能出现侵犯园区内企业的财产的犯罪。如盗窃园区企业设备、电缆线等。涉及的罪名可能有盗窃罪等。
3、在园区内企业的管理人员及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过失,可能会引发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如失火等。涉及的罪名可能有失火罪、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等。
4、可能出现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园区企业的名义,打着招商引资的名义或利用其他方式进行诈骗。涉及的罪名可能有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
行政案件方面:
1、可能会出现涉及开发区建设的土地、拆迁、规划方面的行政案件;
2、随着入驻企业的发展,涉及劳动关系及工伤认定的行政案件将会增加。
民事案件方面:
1、随着开发区建设的推进,涉及拆迁、补偿类的民事案件可能会增多;
2、随着区内企业的发展,用工需求的不断增长,涉及劳动争议类的案件可能会增多;
商事案件方面:
在区内企业的融资、经营过程中,金融借款、买卖合同、承揽合同、股权转让、建筑施工合同等纠纷将会呈现增长趋势。
(二)示范区建设对法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1、对司法功能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要求司法保障的需求量增加。二是要求司法保障的范围拓展。在案件数量日益增长的同时,案件类型也更加多元化,各种新类型案件会增多。
2、对司法公正提出了新要求。在示范区建设推进过程中,拆迁、补偿等类案件涉及人数多、社会影响大,处理不好极容易引起群体性纠纷,这就要求法院不仅要实体公正,而且审判和执行案件,必须通过司法程序的正当性和司法行为的规范性,表现出司法过程是公正的。
3、对司法效果提出了新要求。一是不仅要求司法公正,还期待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在拆迁、补偿过程中,将纠纷提交人民法院进行裁判的目的并不局限于获得一纸公正的判决,而是更关心自身权益是否有效实现,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二是不仅要求依法裁判,还要案结事了。涉示范区建设的各类纠纷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人民法院在处理这类案件时不仅要能解决纠纷,而且要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三是不仅要求做好审判本职工作,还期待拓展审判社会职能。人民法院不能仅仅就案办案,而应当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工作思路,延伸审判职能,通过审判工作,引导市场主体规范交易行为,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推动社会管理机制的完善,从而有效推动示范区建设。
4、对司法效率提出了新要求。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效率就是效益。这不仅要求司法程序严谨公正,还期待司法程序高效便捷,减少不必要的繁琐和冗长,切实减轻诉讼负担。
5、对司法公信力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对业务能力的要求。在示范区建设中,各种新类型案件会日趋增多,对审判工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统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人民法官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注重更新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庭审驾驭能力、调解能力、说理能力、法律适用能力。二是对法官公正廉洁的要求。要求法官更加公正廉洁司法,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五、加强和改进法院工作,保障和服务“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不断加强法院自身建设,为服务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的队伍保障
其一,加强法院干警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广大干警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政治意识,自觉将法院的各项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考虑。
其二,加强业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特别是处理一些新类型案件的能力。在处理涉及园区的案件时,不仅要注重法律效果,还要注重社会效果。
其三,不断完善审判管理机制。通过加强审判管理,创新审判机制,不断提高审判工作效率。
2、做实诉前服务,将司法的前沿阵地朝审前环节推进。
加强法院与企业的交流沟通,深入了解其经营状况,着眼于建立以保护企业交易安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风险防范机制和维权机制。
其一,打造以法院与企业间、法官与企业从业人员间联动为核心的风险防范机制。充分发挥法院的法制宣传作用,定期组织法官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遭遇的法律、政策问题进行咨询解答,以司法职能帮助企业规范经营行为,降低交易成本。组织法官为企业开展政策法规讲座,促使其了解并善于运用市场规则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以法院与企业、法官与从业人员的联动状态使优势企业能够有效地预测、预防、预控经营风险。
其二,开辟重大项目纠纷审理快速通道。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凡属涉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的产业项目、对社会和谐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业项目等,产生纠纷诉至法院的优先处理,依法适当放开立案、保全和执行条件,保障重大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提高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三,构建法院与区内其他部门的联动机制,整合资源共同为示范区建设服务。将法院工作视为保护区域经济发展链条上的关键一环,积极从立案、庭审、执行等各个工作环节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与辖区内其他部门联系沟通,从“案结事了”出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企业争取便利,共谋问题的解决。
3、做深审判实务,将司法的能动作用于诉讼环节强化。
其一,可以在园区设立派出法庭,为园区企业发展搞好法律服务,为他们解答法律咨询,减少园区企业的诉累。同时,为确保案件快审快结,可以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缩短诉讼周期,相应提高效率降低诉讼成本。
其二,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分流简单案件。通过加强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的联系和协作,强化诉前调解,在法院内设立立案调解工作室,进一步分流案件,确保稀缺的司法资源能集中为示范区建设更具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纠纷。
4、做活案外工作,将司法能量向判后和诉讼外环节延宕。
其一,做好司法建议工作。坚持调研是审判工作的延伸、拓展和深入,对在涉开发区诉讼案件中发现的经营活动与日常管理中的疑难法律问题和新型社会关系进行调查论证,形成理论成果服务审判业务、指导审判方向、提升审判技巧,并且形成司法建议有针对性地向开发区管理者或企业提出,帮助企业依法经营和实现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保护交易安全和创新能力。
产业保障 篇6
转基因技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作为超过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依然十分脆弱,农业生产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气候异常、国际市场竞争等越来越大的压力。我国政府多年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政策、投入、科技上可谓举全国之力,但是每遇旱涝低温等自然灾害、粮食减产或农产品需求稍有变化,仍会引起国内乃至国际农业市场的剧烈波动,这更说明粮食安全问题并未根本解决。而我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农产品中长期供求形势将更加严峻。为了保障食物的有效供给,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粮食生产只能基本立足于国内,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从我国现实情况看,由于受到土地、水资源等约束,增加产量主要得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这就意味着必须进一步提升科技水平。在诸多的农业技术中,优良品种的应用对农业增产贡献率可达40%以上,因此加快育种技术新的突破和创新,培育新一代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多功能、高附加值等作物新品种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国传统的杂交育种有很强的优势,今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常规技术已无法突破当前农业生产的技术瓶颈,唯有实现杂交育种与转基因育种技术的结合才能“如虎添翼”,满足当前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新品种培育的需要。这项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应用还能促进传统农业向医药、化工、能源、环保等领域的拓展,在缓解资源约束、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是着眼于我国现实和未来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从全球范围来看,转基因作物自1996年实现产业化后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发布的最新统计资料,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比上年又增长了10%,达到了1.48亿公顷,是1996年的87倍;15年累计种植面积已达10亿公顷(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的8.3倍)。目前全世界81%的大豆、64%的棉花、29%的玉米、23%的油菜种植的都是转基因品种。大面积生产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有美国、阿根廷、巴西、印度、加拿大、中国等29个(其中也包括8个欧盟成员国);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虽未正式批准商业化种植,但允许转基因产品进口用作饲料和食品加工,如欧盟和日本进口用作豆粕和食用油加工的转基因大豆数量几乎占世界大豆贸易总量的40%。
另据不完全统计,1996~2009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创造的总效益达到650亿美元,其中增产优质占56%,节约工本占44%,增加或挽回产量2.29亿吨,减少农药用量39.3万吨。发展中国家1440万农户因种植转基因作物而增加收益或摆脱贫困。由于效益显著,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急起直追,大力推进转基因产品的开发和应用。自2009年起,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速度与效益已超过发达国家;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6个国家中,发展中国家占了4个。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转基因作物育种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一步显现,其推广应用速度之快更创造了近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奇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增长一直伴随着社会上时起时伏的“转基因安全”问题的争议,更显示出转基因技术的强大生命力。转基因技术已是大势所趋,成为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可以预见,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积累,社会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认识也会逐步走向科学和理性,转基因产品不仅为广大农民所欢迎,也将为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转基因育种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我国转基因新品种研究开发已取得重大突破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已初步建成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包括功能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品种选育、安全评价、产品开发、应用推广等各环节在内的转基因育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转基因作物研究开发的整体水平已领先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已拥有一批抗病虫、抗除草剂、优质、抗旱等基因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水稻、棉花、玉米等转基因作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已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抗虫棉的研究开发是我国独立发展转基因育种、打破跨国公司垄断、抢占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的范例。上世纪90年代,我国棉花生产因棉铃虫危害每年造成近百亿元的经济损失;数十万吨剧毒农药投入棉田不仅效果甚微,反而加重害虫抗性并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人畜中毒事故。面对农业生产的重大需求,我国科学家独立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t杀虫蛋白单价、双价和融合基因、建立了棉花花粉管通道和农杆菌介导等高效、大规模转化平台、发展了能够有效预防害虫产生抗性的“天然庇护所”技术、基因安全性评价和检测监测等技术,通过转基因与杂交育种技术的紧密结合培育出一大批高产、优质、抗虫性好、生态适应性强的品种,并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截至2010年底,已获审定的抗虫棉品种超过200个,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棉花主产省抗虫棉种植率接近100%,累计增加产值超过400亿元。抗虫棉的应用不仅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还大大减少了玉米、大豆、花生、蔬菜等作物上棉铃虫的数量,总受益面积达到3.3亿亩。由于减少了70%的杀虫剂用量,农药中毒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棉田污染指数下降21%,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在此基础上,近年我国科学家又攻克了棉花杂交育种三系配套的世界难题,在国际上首次培育成功皮棉产量提高20%以上的三系杂交抗虫棉,目前已有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为大规模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也是我国近年自主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成果。我国现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养殖业规模,每年饲用玉米用量已超过1亿吨。饲料玉米中含有一种富含磷营养的“植酸”,因无法被动物消化吸收随动物粪便排放到水域而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加剧了蓝藻、赤潮等环境污染;与此同时,每年又不得不大量进口我国稀缺的磷酸氢钙以补充饲料中的磷营养。为了破解我国畜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这一难题,我国科学家从真菌中分离了高效植酸酶基因,并将此基因直接转入玉米,动物食用后就能将植酸磷转化为可以直接吸收的磷营养,它不仅能使环境中磷污染降低40%,而且能提高玉米饲料营养利用率30%以上,肉蛋品质产量均有显著提高。此外,由于简化了生产程序,这项技术还能显著发挥节能减排的功效。
转基因抗虫水稻研发的重大进展是我国独立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又一成功事例。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计,2000~2009年我国南方水稻螟虫年均发生面积高达6.1亿亩次,许多地区稻谷平均损失在10%以上,已成为水稻增产的主要威胁。为了治理螟虫危害,我国科学家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t杀虫基因转入杂交水稻,成功地培育了“华恢1号”、“Bt汕优63”等转基因水稻优良品系。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调研,抗虫水稻在试验区杀虫效果显著,可减少稻田防治害虫农药用量的80%,显著减轻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不仅可为水稻增产提供有力保障,还能节约大量人工投入,有效缓解水稻产区劳力短缺的突出矛盾,因而深受农民的欢迎。
上述标志性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主席称其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转基因经济、饲料和粮食产品的三驾马车”。若三系杂交抗虫棉、植酸酶玉米和抗虫水稻近期能实现产业化不仅会有力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将在国际生物技术领域产生巨大影响。
大力发展兔产业离不开制度保障 篇7
1 拆除隔墙, 消除算计, 不再脱节
1.1 加工与养殖拆除隔墙
吉林省实行兔业产业化已经四年多了, 龙头企业起初对不同养殖形式和规模制定了商品肉兔“四二四”服务制度。即“四种服务”:对小区养兔的技术服务, 由龙头企业派技术员深入现场指导, 并且统一供药、供料;对区域养殖的服务, 由区域代理人服务到户;对养殖大户的服务, 由龙头企业将其列入养殖发展规划;对区域代理商所辖区域外零散养殖户的服务, 由企业委托收购商收购到户。“两种收购”:对养兔小区的收购服务, 由龙头企业实行上门收购, 当场检斤;对区域养殖、大户养殖和零散户养殖, 由饲养者向龙头企业送货。“四种价格”:对养兔小区、区域代理商、养兔大户和零散户实行商品兔收购价分别为14元/kg、12.40元/kg、12.20元/kg和11.40元/kg。区域代理商、养兔大户和零散养户每卖1kg活兔分别比养兔小区少卖1.60元、1.80元和2.60元。再以200 km运程送兔到企业, 每只兔要减量0.15kg以上, 运费每只兔1元, 每只兔合计路耗3元钱, 区域养殖、大户养殖和零散养殖2.5 kg兔要分别比小区养兔少收入7元、7.5元和9.5元。区域养殖、大户养殖和散户养殖2.5 kg/只兔平均要比小区养殖少收入8元钱。如果区代、大户和散户坐家卖2.5 kg/只兔利润在10元, 送到龙头企业的利润为3元、2.5和0.5元。
上述可见, 区域养殖、大户养殖和零散养殖户与小区养殖相比, 无论是价位, 还是收购方式上差距很大, 很多养户深感龙头企业与全体养殖未能形成平等相待, 这就给养殖的社会化发展横亘了一堵墙, 急需要我们去拆除。
1.2 加工与养殖消除算计
吉林省兔业产业化形成之初, 在省兔业协会积极组织、维护下, 龙头企业与养殖生产商形成了有组织、有规划和有长远发展方向的兔业产业化运营模式。龙头企业从2008年4月~2011年3月三年时间完成了兔肉产品加工、种兔繁育生产和兔配合饲料生产的三大硬件配套体系建设。特别是2008年12月28日兔肉产品加工的投产, 对当时吉林省陷入低谷的肉兔生产起到了挽救、引领和恢复发展的强大作用。各地的小区养殖、区域养殖、大户养殖和零散户养殖均在迅速增多。龙头企业实行兔业产业化第二年商品兔加工量比第一年增加70%。这期间龙头企业与养殖生产者相互比较给力。正当养殖发展进入快车道时, 龙头企业却未能兑现区域代理商组织养殖发展、商品兔收购的组织费;养兔小区采用龙头企业专供饲料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未能得到及时、圆满的解决, 使许多养殖者养殖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 经济上遭受严重损失。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 不但使养殖小区和区域养殖组织者遭受经济损失, 也加大了龙头企业商品兔的收购难度, 还给养殖发展造成了混乱和极坏的影响。特别是给区域代理商泼了一盆冷水, 造成了区域养殖发展和收购工作受阻。虽经代理商与龙头企业多次沟通、协商均未成, 导致代理商无法继续工作。这种加工企业对养殖生产商进行的算计, 承诺单方面的改变, 产业运营中漏洞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现象, 造成企业所需兔源严重短缺长期存在。要改变加工企业与养殖生产商相互不配合, 不给力的局面, 急需要一种制度力量的维护。
1.3 加工与养殖不再脱节
吉林省兔业龙头企业初期与养兔小区、区域养兔和养兔大户发展均成为紧密的合作伙伴, 在其产业化发展不到两年的时间里, 养兔小区发展到40个, 区域养兔发展到15个, 养兔大户发展到16个, 养兔发展区域覆盖全省行政区域的70%。养兔小区、区域养兔和养兔大户养殖发展和商品兔销售都很积极主动, 出现了企业主动到养兔小区收购商品兔, 区域代理商负责所辖区域养兔发展和商品兔集中装车送往加工企业, 养兔大户主动送兔到加工企业的好势头。在加工企业与养殖销售运营有序, 无缝链接作用下, 使龙头企业第二年商品兔收购量比第一年增长70%。在兔业产业化进入第三年发展过程中, 由于龙头企业侧重大型规模养殖的发展, 商品兔收购量比第二年增长不过30%。随着第四年大规模养殖户的发展, 商品兔生产比上年增长90%。如果是原有多种养殖规模和养殖模式并存形成长期的发展制度, 商品兔生产同比会成倍增长。大型规模养殖户偏多, 加工企业是要增加收购成本的。所以, 还是应平衡大、中、小型养殖生产比例, 既有利于养殖发展, 又有利于加工合理成本的构成。
要特别注意种兔供应和饲料供应存在的脱节。种兔生产要在重视其生产性能和产量的同时, 也要重视良种推广机制, 免得一边是种兔场种兔积压, 一边是养殖户养殖发展缺少良种。兔料生产既要重视其质量的稳定性, 又要形成区域网点供应机制。要改变加工与种兔生产、饲料生产和商品兔养殖脱节的局面, 龙头企业必须保持制度性的体系链接, 加工与养殖再也不能脱节了。
2 编织好广覆盖的社会保障网
2.1 要形成产业组织制度
2.1.1 建立产业组织制度
要建立一个强有力广覆盖的产业组织制度, 其组织人员应有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养殖组织和龙头企业组成, 组织制度要由这三方研究制定。产业组织制度必须有利于养殖和加工企业的发展, 既不让养殖户吃亏, 又要尽快让加工企业“吃饱”。产业组织按所规定的责、权、利开展工作, 圆满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产业组织制度不能因一方变动而变动, 更不能因一方领导的调动而终止以前制度的执行。要让产业组织制度不断得到加强, 每年要召开一次全省产业组织制度执行情况工作会议。
2.1.2 建立组织协商制度
要在兔业产业化运营中, 通过兔业协会建立定期或不定期加工企业与养殖生产商沟通协商制度, 必要时请政府管理部门参加, 以建立龙头企业产品加工厂、种兔繁育场和兔料生产厂经常性的沟通与协商制度;以建立养兔小区、区域养殖和散户养殖等多种形式经常性的沟通与协商制度;以建立龙头企业“三个养殖形式”经常性的沟通与协商制度。制度协商工作会议每半年或一年召开一次,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让有利的制度为我所用, 让不适用的制度经过协商一致后适时改进。
2.1.3 维护产业组织制度
要对模范遵守产业组织制度者给予鼓励和奖励;对违背产业组织制度者要按章行事不迁就, 使兔业产业化发展中各地组织、各体系间配合默契, 凝聚力量。让每个参与者深深感到:对于有利于兔业产业化大发展的产业组织制度的约束即使不情愿, 也必须要对其坚决维护。
2.2 要形成产业运行制度
2.2.1 养殖服务制度化
吉林省兔业产业化生产要达到年出栏商品兔1 000万只规模, 需要社会许多大小不同的养殖规模构成。当我们的许多服务制度对养殖辐射面广, 普遍让养殖者感到平等共享时, 那么大型规模养殖会得到巩固, 中等规模养殖会稳步发展, 小型规模养殖会不断向中、大型养殖发展。
2.2.2 商品收购制度化
吉林省兔业产业化从2008年12月至2013年3月的四年多时间里, 曾出现过龙头企业在黑色商品兔收购中压价0.80元/kg, 3 kg以上兔每只按90%和75%折价收购, 这种企业单方面改变收购标准和价格的作法, 已在养殖中造成极坏影响。特别是对商品兔生产组织者承诺的组织费、送兔路耗费一拖三年多未兑现现象影响很大, 使组织者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经济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个人声誉受到影响, 并导致龙头企业兔源生产的严重不足。2010年供应龙头企业商品兔增长速度之所以明显高于2009年的增长速度, 是与区域代理人的组织力量分不开的。养殖者对企业遵守收购制度的呼声很强烈。
2.2.3 体系衔接制度化
兔业产业化体系的构成主要由养殖组织服务, 建筑设计和设备供应, 种兔繁育和推广, 饲料生产和供应, 疾病防控和收购加工六个体系构成。其中养殖场所设计、种兔繁育、饲料生产、疾病防控和商品兔的加工由龙头企业直接负责;设备供应、种兔推广、饲料供应和商品兔收购由区域养殖代理人直接负责。要在兔业协会监管下, 使各体系分工制度明确, 使龙头企业在兔业产业化中的核心力量得到充分发挥。
2.3 实行产业服务网络制
兔业产业化服务需要不断发现、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 利用好区域代理人和互联网双重管理制度下的服务, 应该说是现代兔业发展的一大进步。兔业产业化发展是企业与千家万户广泛而长期性的合作关系, 养户既是企业的合作伙伴, 又是企业的客户。企业对养户相当的服务内容和范围可通过区域负责人与互联网实行同步化、人性化和合理化的新型制度化服务, 同时通过区域划分负责制和互联网零距离服务形成双重的制度化管理, 让企业平等、透明的服务信息同一时间及时传递给广大养殖户, 养户坐家就可获得更直接、更快捷和更全面心贴心的服务。产业服务网络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养殖发展上。兔业产业化服务需要形成区域代理人负责制和互联网管理制, 以加强产业化发展的服务力度, 变松散型、间断型的“固化”远距离型服务为紧密型、连续型的“动态”无距离型服务, 让网络制的服务解决养户随时遇到的问题, 减少或消除养殖发展上的服务漏洞。
二是商品收购上。龙头企业可通过区域代理人负责制和互联网全覆盖的管理制度实现随时掌握养殖户数、种兔数、生产数、商品兔出栏数, 以便收购及时有序, 实现商品兔收购的广覆盖。
三是产销衔接上。龙头企业通过养殖区域代理人和利用互联网与每个养户的直接联系, 使龙头企业和养户不因区域代理人出现问题而影响企业与养户的联系, 也不会因互联网出现问题影响区域代理人与养户的联系, 使产业服务在区域代理人和互联网的双重管理制度作用下, 实现产、销沟通及时, 链接紧密, 协调发展。
2.4 实行产业发展监督制
2.4.1 制度制定要谨慎
吉林省兔业产业化从2008年12月28日正式投入运营以来, 之所以发展缓慢, 与其产业制度制定的随意性有很大关系。如龙头企业2009年年初对黑色肉兔压价0.80元/kg收购;2009年2月24日给区域代理人发文, 为取消区域发展组织费而进行辩解;2010年8月2日肉兔3 kg以上每只按正常价75%折价收购;2010年9月1日肉兔3 kg以上每只按正常价90%折价收购;2011年12月10日在四平地区已设区域代理人所辖区域内又授权一个合作社为代理人负责十二个乡镇肉兔发展。而合同上根本没有收兔有毛色差价, 超重折价, 组织费可单方面决定给否和在区域代理人合同期内可重复签订合同的条款。要改变这种降低企业信任度的现象, 以后产业发展制度的制定应特别谨慎, 这是制度需要监督的源头。
2.4.2 制度执行要监督
吉林省兔业产业化四年多制度的执行之所以没有很好的坚持与落实, 关键就是缺少行业监督机制。兔业协会应起到既服务, 又维权, 更能监督的作用。只有通过协会监督力量, 让企业与养户形成更多的共识, 共同认知制度监督在全衡产业利弊中的重要性, 使监督机制在产业制度执行中真正起到兴利除弊的作用。
2.4.3 制度监督要公正
兔业产业化制度的好坏不仅要和本行业过去比, 还应与其他养殖产业相比较, 只有通过这种带有普遍意义上的可比性, 使制度监督更趋于合理性。兔业协会要编织好广覆盖的社会化产业制度保障网, 把企业与养户利益放在同等位置看待, 增加企业与养户合作的透明度, 使产业制度在公平监督下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平等相待是同遵制度的前提
3.1 让制度成为产业优势
3.1.1 服务制度的优势
吉林省兔业产业化头一年, 饲养户缺少两大服务制度的保障。一是种兔供应没有形成制度保障。饲养户处于购种难, 不得不见兔就是种, 造成了一些养户养殖效率低下, 甚至是养殖失败。二是饲料供应没有形成保障。有些规模饲养户曾因饲料质量问题, 造成了兔群大量生病, 甚至死亡, 给饲养户造成很大经济损失。龙头企业面对兔业产业化缺少良种、良料的生产局面, 在产业化第二年和第三年, 先后建立了种兔繁育场和饲料生产厂, 养户享受的服务制度不断趋于完善, 使得饲养成功率和效益明显提升。
3.1.2 收购制度的优势
吉林省兔业产业化近一年多时间里, 企业商品兔的上门收购制度由加工厂周边延伸到其他市县, 将分散养户出栏的商品兔集中成车, 使远近大小规模养户享受新型平等收购制度待遇。不仅拓展了养殖发展区域, 也为产品加工增加了兔源。
3.1.3 价格制度的优势
在兔业产业化之初, 企业将商品兔收购价定为养兔小区14元/kg, 散养户11.40元/kg。笔者多次提出改变不合理的商品兔收购价格制度, 后又在2010年第四期《吉林畜牧兽医》杂志上发表《吉林省兔业发展形势与展望》一文中建议养兔小区与散养户商品兔的收购价差不过1元/kg, 这个建议终于在首次提出三年后的2012年得到了实现。回顾在产业化开始的两年多时间里, 由于企业商品兔收购价差大于2元/kg, 使养户深感收购制度制定的不平等, 挫伤了许多养殖者的积极性。近一年多商品兔收购价格制度逐渐趋于合理, 使第四年商品兔加工达到190万只, 同比增长90%。
3.2 让制度规范行业行为
3.2.1 养殖制度规范化
吉林省兔业龙头企业养殖制度规范化有两大内涵:一是养殖制度规范化对养殖本身的要求是养殖要推广“四良法”, 即良种、良料、良舍和良法。二是养殖制度规范化与商品兔需求相配套。要平稳发展养殖, 消除过去商品兔市场价高峰时养、低谷时退的畸形养殖现象。养殖的品种、颜色等与商品兔收购需要一致, 消除过去养户只管养, 不管销的盲目养殖思想, 使养殖制度规范化与商品兔收购标准化相统一。
3.2.2 收购制度规范化
收购上连养殖, 下连加工, 能否形成收购制度的规范化, 是影响养殖、加工协调发展的大问题。自从养兔走上产业化生产, 企业收购商品兔合同对重量要求底线为每只2~2.25 kg, 对重量要求暂时没有上线, 对被毛颜色暂时还没有要求, 而在实际收购中却出现过黑色兔降价收购, 3 kg以上兔每只折价收购现象。这就是养殖和收购制度不规范造成养殖和收购矛盾的出现。所以, 收购制度要做到规范化, 就必须从养殖和加工双方利益兼顾着想, 明确收购标准, 防止出现收购合同漏洞, 使收购制度的规范化适于养殖和加工。
3.2.3 加工制度规范化
加工制度要实现规范化, 企业最好在养殖之前与养殖商进行协商, 规定好商品兔体重, 毛色要求, 使养殖供应商按加工要求进行养殖, 使养殖和加工在制度的约束下实现规范化。企业要对过去加工制度不规范, 承诺不兑现行为向养殖供应商道歉, 并要开好“两会”:一是《补赔工作会议》, 二是《建议征求会议》, 以争得养殖人心, 大长企业的脸, 以恢复产业之初的发展势气。
3.3 让制度保障产业发展
3.3.1 让制度保障产业
制度要成为产业化生产的重要保障, 需要具备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制度正确性。吉林省2010年龙企商品兔生产比2009年增长70%, 这与区代养殖制度是密不可分的。二是制度执行力。在吉林省兔业产业化进入第三年的2011年, 其商品兔生产比2010年仅增长30%。其原因是企业拖欠区域养殖负责人的组织费, 导致区代无法正常工作有直接的关系。据此, 要保障产业发展, 不能只靠诚信, 要靠制度。
3.3.2 让制度完善产业
制度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产业需要, 就必须适时调整制度。制度的调整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该变则变, 不该变不变。不要因企业领导人的频繁变动, 制度也随着频繁的变动。二是经常沟通, 不回避问题。不要视原有区域代理人委托协议而不顾, 重复在同一区域签订二次委托协议。三是善于总结, 三思而后行。不要随意全盘否定可以延续的制度, 要让好的制度贯穿产业始终。
3.3.3 让制度助推产业
产业保障 篇8
2015年油菜籽收购政策发生最大调整,给油菜产业带来极大影响。中央财政明确给安徽、江苏、河南、湖北、湖南5省提供油菜籽收购补贴,由省级政府确定收购价格和是否收储菜籽油。补贴方式分两种方式,一种是补贴给农民,一种是补贴给油脂加工企业。但具体细则各地均未及时出台,导致农民和企业一开始均处于观望状态。最终的收购价格较前两年的国家收储价(5.1元/kg)明显下降,即使加上政府补贴,2015年各地油菜籽收购价格都低于4.2元/kg,已有部分企业收购价定在3.2~3.6元/kg。这比当时的进口油菜籽的到岸价格还要低。由于收储政策的调整,给农户带来的经济损失惨重,每亩约减少收益250~300元。如果计算上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每亩生产成本在600元以上,种植油菜籽已经是得不偿失了。近3年由于有临时收储价保护,安徽省油菜籽的种植收益平均每亩也只有65元左右,远低于小麦的收益。极大地影响下年度油菜种植的积极性。
因此,国内油菜产业已经受进口油料的冲击很大,产业损害严重,农民种植没有效益,加工企业开工不足。作为油菜籽的主要产地和消费地区的长江流域,其沿线不少加工企业已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另外,?由于进口技术性贸易壁垒门槛低,进口的油菜籽并未进行严格技术检验和技术标准法规评定程序,导致一些疫病和虫害不正常进入我国,造成生态安全问题。为此,我国需要及时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积极主动对受损严重的油菜籽产业给予高额补贴,并建立和完善油菜籽贸易保护技术体系,促进我国油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否则我国油菜产业将成为第二个大豆,我国油脂产业将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应引起各方重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适时启动对油菜籽进口的“两反一保”贸易救济措施。政府应积极采用反倾销、反补贴及其保障措施来保护国内油脂产业,为了避免国内油菜产业遭受严重损害,应对油菜产业提供合理的补贴。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用于维护公平贸易,依法保护国内产业的一种法律制度。近年来,由于我国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进口了大量油菜籽和菜籽油产品,导致国产油菜籽卖不出去,售价低,加工企业开工率低,整个油菜籽产业的经济效益低下。这个结果与进口油菜籽数量的快速增加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我国根据WTO规则,对油菜籽产品撤销减让或限制进口。采取这种保障措施将有力地保护国内油菜籽产业。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建议申请2个周期即8年缓冲期,将为我国油菜产业的竞争力提升争取到更多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二是建立我国油菜籽进口的预警机制。设置专门机构监控国外油菜籽进口态势,评估进口油菜籽对国内油菜籽市场的影响。当油菜籽进口增长造成国内油菜产业出现损害或损害威胁时,及时向产业主管部门发出产业受损警报。我国入世后,国外大豆、油菜籽长驱直入,对我国油料产业造成重大损失,特别是大豆产业受害最为惨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国内油料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尽快建立油菜籽的进口预警机制,使国内油菜籽产业因进口增加遭受损害的程度能够根据一系列指标得以迅速反映,油菜籽产业界可及时提起保障措施调查申请,国家主管机关也可迅速立案并及时展开调查工作,真正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也防止油菜产业成为第二个大豆。
三是重视对油菜籽产业的合理支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对于发展中国家,WTO允许适当灵活的执行具体有关规定,在时间上适当放宽;与发达国家相比,对产生贸易扭曲不明显的农业支持的限制要松一些。在加入WTO谈判时,因为我国承诺支持幅度低于8.5%,因此,在没有出口补贴的情况下,再加上国内支持承诺较低,使得我国农业面临较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为了保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黄箱”补贴的8.5%限额不考虑的前提下,仅就“绿箱”补贴,我国仍然对农业有较大的支持空间,政府应加紧农业支持计划制定,扶持农业的发展。像我国的油菜籽产业是重要的唯一越冬性油料作物,在我国食用油自给和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国际地位。由于我国油菜种植方式的调整较晚,加上机械化程度较低,种植分散,导致我国油菜籽种植成本较高,经济效益较低,竞争力不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国近几年来油菜产业发展也很迅速,机械化程度从无到有,而且推广速度很快。随着我国城镇化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完成,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油菜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成必然趋势,将大大降低油菜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届时国内油菜籽产业的竞争力将大大增强,但仍需要一定时间的缓冲,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努力提高油菜生产和加工的机械化装备水平和油菜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能力,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增加补贴精准度,着力降低油菜生产和加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是加强我国油菜籽技术保护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我国有效的油菜籽技术法规、标准和技术评定程序建立,各级政府、企业及其他相关部门,特别是协会和研究机构需要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国外为了限制进口而设立的许多技术性贸易壁垒并非建立在合理的科学依据之上。因此,要了解和研究各种不合理的标准、技术法规、评定程序、卫生检疫要求和商事法律;探讨和研究各种案例;熟悉国际市场环境壁垒和各项技术。我国也要充分考虑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有利于我国的技术标准。我国可以借鉴巴西和印度在一些具体的技术法规、标准和评定程序建设方面做法。为了对外国商品的进入设置障碍,巴西对转基因产品的进口实行严格的限制,对非自动进口许可的商品进行额外的卫生和检验、检疫。印度要求特殊的商品包装和说明。美国曾对我国在2002年6月颁布的对转基因大豆进口的监管要求表示极大的不满,但也无可奈何。2009年11月我国国家质检总局紧急发布了《关于进口油菜籽实施紧急检疫措施的公告》,要求从加拿大、澳大利亚进口油菜籽,实施严格的油菜茎基溃疡病的检疫措施。这是我国在油菜籽上首次运用贸易保护性措施,并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油菜籽进口由2009年的328.6万t减少到160.0万t,同比下降51.3%,2011年进口继续下降到126.2万t。但近几年由于政策调整,油菜籽进口再次大幅增加,对我国油菜产业再次造成冲击和损害。
参考文献
[1]周可金.安徽省油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C].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2015.
[2]马卿雁.我国技术法规体系建立与完善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5.
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建设模式的探讨 篇9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与住宅商品化的推进, 我国的住宅产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是, 集中体现住宅建设现代工业文明的住宅产业化, 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1 住宅有效供给不足
在目前的城市住宅建设中, 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注重住宅的形式与表面设计, 住房标准过高, “档次”过高, 甚至对“特殊商品”进行炒作, 导致了住宅套型不合理, 房价过高, 无法为普通群众所承受。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适用型普通住宅的需求量逐渐增加, 住宅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高房价下低收入群体对保障性住房的需求不断增加, 保障房建设任务艰巨。
1.2 住宅建设工业化水平低
我国住宅建设中的大部分工作在现场进行, 工作环境差、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水平落后, 不能发挥规模效益。高度的分散生产、分散经营及陈旧技术的采用, 使得建设环节生产周期长、劳动生产率低, 增加成本且易发生质量安全事故。
此外, 住宅部品的工业化水平较低, 尚未形成标准统一的系列化和规模化的生产体系。住宅技术的发展也主要以单项技术推广应用为主, 住宅部品的配套性、通用性差, 技术上和组织上缺乏有效的集成和整合。
1.3住宅二次装修导致众多危害和问题
我国目前住宅开发建设中毛坯交房带来一系列危害与浪费问题, 如:业主自行装修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对结构的破坏, 给住宅带来抗震和消防等方面的安全隐患;水、电、管线的重新排布、房间布局的打破重组带来一系列资源的浪费, 还产生了不可再生的垃极排放;不恰当的选材和装修带来室内小环境污染, 也给周围住区带来持续的噪音和粉尘等污染。此外, 无序和分散的“二次装修”让大批无执照、无资质、无技术装备的施工队伍有机可趁, 扰乱了家装市场的健康发展。
2 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十二五”规划要求5年内我国要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 为无力购买商品房、甚至租不起房子的低收入家庭, 缓解住房问题的压力。
由于保障房的建设规模巨大, 户型相对商品房来说, 较小、较单一, 标准化程度高, 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较低, 更加适合大规模产业化生产, 为住宅产业化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从传统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 主要依靠“粗放型生产方式”、住宅生产“工地化”、产业链“分散”和“单项”技术的住宅建设模式, 是无法满足住宅大规模快速建设和可持续建设要求的。想要实现国家倡导的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目标, 从根本上解决普通群众的住房问题, 满足他们对住宅面积、质量和功能不断提高的要求, 作为政府投资兴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理应转向“集约型生产方式”、住宅生产“工厂化”、产业链“整合”和技术“配套”的住宅产业化建设模式, 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方面作出表率。
安徽省合肥市政府在保障房建设期间, 提出要打造千亿产业、政府大力支持以住宅产业化的模式进行保障房建设工作。企业应百倍努力抓住机会, 借当前契机, 以保障房建设作为切入点, 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 提升住宅产业化水平, 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 推动我国住宅产业的科技进步。
3 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建设实施单位选择
由于我国住宅产业链庞大, 涉及企业众多 (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及部品供应商等) , 这就需要有一个建设主体能够在住宅生产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中整合资源来进行集成, 选择符合住宅产业化要求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 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建设在实施时对相关单位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1) 设计单位的选择。住宅产业化的实施需要从设计源头入手, 充分考虑房屋建成后的使用需求, 推行建设装修一体化设计。设计工作具有面对的客户众多、与土建工程配套要求高、工作量大等特点。设计单位的选择应侧重于设计单位的设计创新能力、人员配套情况、类似工程经验、服务态度等综合情况, 而不仅仅是设计报价, 因为设计本身的费用相对于整个工程来说所占的比例很小, 但设计是否合理、美观实用, 是否能提前优化避免在施工中产生变更, 却会对总投资等带来巨大的影响。此外, 优先选择具备全装修住宅设计经验的设计单位, 有利于在建筑设计的同时兼顾考虑装修设计, 并在水电设计时将室内管线布局按照装修要求统筹出图, 使未来的施工一步到位, 避免二次改造的污染与浪费。
(2) 施工单位的选择。优先选择安装能力强, 施工经验丰富或有保障房建设经验的施工总承包单位。由于住宅产业化建设大量采用成品部品和装饰配件在现场直接安装, 施工现场由传统的以湿作业为主转为以现场装配的干作业为主, 甚至采用了工厂化生产的预制结构构件或墙体, 必须选择一支规范、专业的施工队伍, 并通过科学合理的现场管理和一定的机械化施工手段, 才能确保住宅质量和施工效率。
(3) 材料、部品的选择。优先选用经过认证和列入部品目录的住宅部品, 这些部品的生产商和供应商一般都具备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具有良好的售后服务保障, 可以提供满足产业化施工要求和质量要求的产品。此外, 这类供应商往往还培养了企业自有的技术熟练的安装工人, 有利于提高安装速度和安装成品的质量。优先选择具备工厂化、模块化生产并适宜于现场快速施工的住宅部品构件。模块化系列部品适合大批量生产, 产品质量易于实施标准化控制,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减少能源消耗, 降低产品成本。
(4) 建设承担主体的选择。目前, 住建部已经先后批准建立了63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其目的就是通过在住宅产业化的研究与实施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的、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 发挥其优势, 集中力量以共同促进住宅生产、建设与消费方式的转变。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即:开发企业联盟型 (集团型) 、部品生产企业型和综合试点城市型, 这其中有部分房产企业以及施工企业都具备了整合资源实施住宅产业化建设的经验与能力。
4 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建设模式
住宅产业化是新兴发展行业, 在企业准入制度以及企业如何实施产业化建设方面, 国家还未有明确的规定。在现行建设法律和法规的环境下, 为推进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建设, 模式有以下两种。4.1委托代建模式委托代建是根据我国合同法、建筑法及地方相关法规, 将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管理, 包括前期筹建、设计、勘察、招投标、施工全过程, 由项目业主委托代建单位进行代建工作。委托代建制已经是一种成熟的制度, 2004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 即通过招标等方式, 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 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 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代建制已经在厦门、北京、上海、宁波等地进行了实践并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积极效果。通过各地的实践总结, 具有相应工程咨询、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资质的企业均可作为代建企业。在项目建设中, 代建单位以代业主的身份参与项目建设, 并收取相应代建管理费。现行保障房代建制模式的实例如下:
(1) 深圳保障房项目:2010年8月, 由万科承建的龙华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工建设, 这也是深圳有史以来最大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在该项目上, 深圳率先在全国采取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委托代建模式, 引进大型地产开发商参与建设保障性住房。
(2) 杭州保障房项目:杭州市建委根据2008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行杭州市拆迁安置房项目代建制的实施意见》和相关法律、法规, 结合杭州市拆迁安置房项目建设管理实际, 以及杭州建委制定的《杭州市拆迁安置房项目代建制实施细则》, 通过公开招投标等方式, 选择专业的房产开发企业负责建设实施安置房项目, 按要求完成竣工验收后完整移交给使用单位。绿城东部建设有限公司采用服务性代建模式, 从设计开始到竣工交付, 全程参与并收取委托方工程费用的3%作为管理费用。
(3) 南京保障房项目:栖霞建设参与保障房代建, 万方地产、卧龙地产也都以委托代建的形式介入保障房建设。这些企业均是以代建的方式, 作为保障房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方, 其代建费用的收取主要来自于建设管理费。有的代建单位可以自己提供保障房所用门、窗、地板等, 从而带动相关联企业的积极性, 而审计局则对保障房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委托代建制的优势在于将产业化建设任务交由有一定产业化建设经验的企业代建, 使其成为从设计、施工、材料供应到竣工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组织实施者, 这样可以大大减轻政府的管理负担, 减少协调和管理的工作量, 又有利于充分利用代建方的管理资源, 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项目风险, 确保保障房的高质量。
4.2产业化建设联合体模式
产业化建设联合体是以房产开发商或住宅产品集成商作为主导单位在其中发挥主办者 (Sponsor) 的作用, 牵头以联合体的名义与住房建设单位签订产业化建设合同, 并组织协调作为合作伙伴 (Partner) 的设计、施工、材料和部品供货单位共同来完成住房产业化建设任务。这是一种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联合方式, 其组成如图1所示。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联合体各方应当签订共同投标协议, 明确约定各方拟承担的工作和责任, 并将共同投标协议连同投标文件一并提交招标人。联合体中标的, 联合体各方应当共同与招标人签订合同, 就中标项目向招标人承担连带责任”。在住房产业化建设联合体中, 联合体主导单位牵头组织联合体成员共同与住房建设业主签订产业化建设合同, 业主只对联合体主导单位进行管理及组织协调。同时, 业主与工程监理单位等分别签订合同。联合体主导单位与联合体内部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供货单位签订联合协议, 明确约定各方承担的工作和责任。
产业化建设联合体的主导单位是住房产业化建设的组织者、集成者。联合体主导单位的任务是根据住房产业化建设体系的要求, 组织设计、施工工作的进行。为了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主导单位本身也参与部分设计、部分部品部件的生产和配送、以及部分施工工作。联合体主导单位的责任是按照与业主签订的住房产业化建设合同, 按时按质按照规定成本完成建设任务, 并承担履约责任。
现行保障房产业化建设联合体模式实例有沈阳丽水新城项目, 长沙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简称“远大住工”) 与中建一局组成联合体, 引进住宅产业化新技术新体系, 以住宅产业化建造方式在沈阳市建设丽水新城项目——一座有5000套规模的公租房小区。
产业化建设联合体模式的优势在于产业化建设联合体的主导单位一般为房地产开发企业, 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产业化建设的全面组织者、系统集成者和最终负责者, 在建设过程中, 统筹运用各参与方的资金、技术和人员, 实现各方资源的合理配置, 降低交易成本, 提升竞争力。同时, 推行联合体组织模式, 实行动态合作, 形成优势资源互补的统一体, 可以产生强大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 增强整体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 联合体通过电子信息网络, 把联合体各参与方联系在一起, 进行信息共享, 解决了参与各方信息孤岛的问题, 提高保障性住房的生产效率, 实现多方共赢。
5 结束语
产业保障 篇10
一、张家界市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确定重点培育发展50个产业集群, 张家界市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纳入其中。由此, 旅游商品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张家界市工业发展的三个主攻方向。据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业拉动相关产业作用测算, 旅游直接收入1元, 会给相关产业带来4.3元的增值效益。2012年, 张家界市接待旅游人数3590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208.7亿元, 按此计算, GDP规模应该达到897.4亿元以上, 实际上2012年我市GDP总量为339亿元, 为应有经济规模的38%。按照2007年制定的《张家界市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十一五”及2020年远景发展规划》, “到2010年, 旅游商品产业集群主营收入要达到50亿元, 旅游商品收入慈利达18亿元, 永定区15亿元, 桑植县12亿元, 武陵源区5亿元。旅游商品市场上本地产品占70%以上, 生产企业达200家, 规模企业50户以上, 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2户, 过亿元企业10户以上。”2012年张家界市实现情况是:实现旅游商品销售收入35.23亿元, 其中慈利县15.9亿元, 永定区12.5亿元, 桑植县6.46亿元, 武陵源区0.35亿元。市域生产企业148家 (永定区87家, 慈利县22家, 桑植县28家, 武陵源区11家) , 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仅5家。2007年以来, 全市用于发展旅游商品产业的各级财政投入上亿元, 2012年旅游商品企业纳税1.02亿元。
张家界市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没有实现预期目标,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总量问题:产业总量小、企业规模小, 发展速度不快。产品问题:表现为“三多三少”:同质产品多, 特色产品少;大众化产品多, 品牌产品少;初级加工产品多, 精深加工产品少。市场问题:旅游购物环境不佳, 市场监管乏力, 导致市场价格混乱, 假劣产品市场扰乱, 游客购物意愿低。企业问题:旅游商品生产区域内布局雷同, 旅游商品生产和营销没有专业化分工, 对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研发、产业化文化等软要素重要性认识不够, 存在低端化锁定状况。
二、张家界市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产业集群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其涵义是: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 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 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 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 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 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 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根据麦克尔·波特对旅游产业集群的阐述可以将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旅游商品生产领域内, 互相联系的、在地里位置上集中的、具备一定数量和整体规模的生产营销企业和相关机构在功能配套上的系统集合。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形成的首要条件是相关企业的集聚, 企业集聚有两大影响因素, 即经济因素和人文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有资本因素、资源因素、消费市场因素。人文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文化因素、环境因素、政策因素。
(一) 资本因素
企业的集聚首先是资本的集聚。但资本总是会投向预期利润高、风险相对较小的产业, 形成产业集聚。因此资本的集聚不一定能形成旅游商品生产的集聚。张家界市投资主要分为政府投资、市外引资、本地企业投资。由于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落后地区, 政府有限投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 市外引资主要投向利润相对较高的旅游地产和商品房开发, 旅游商品企业多是本地民营资本。民营企业多是白手起家, 资金严重不足, 企业融资担保难是制约企业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由于企业自身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 企业信誉没保证, 银行信贷资金难向中小企业倾斜, 旅游商品生产企业长期处于发展壮大的不利地位。
(二) 资源因素
张家界市旅游商品主要有食品类, 如酒类、茶叶、葛根粉、蕨根粉、红薯粉丝、辣椒、腊肉制品、岩耳、山野菜等;保健品有茅岩莓茶、杜仲茶等;工艺品有砂石画、木雕、根雕、竹制品、土家刺绣、饰品等;服饰类有土家织锦、民族服饰、旅游鞋等;纪念品有以张家界山水为题材的字画、画册等出版物。以上旅游商品原材料均来自于武陵山区动植物资源及民族人文资源。珠宝、玉石、水晶、龟纹石、菊花石、竹制品、民族服装、旅游帽大部分来自湘西州、贵州、云南等地。张家界市旅游商品与周边旅游地区也存在低质雷同现象, 缺乏独特性、差异性、品牌性, 除珠宝、玉石外, 急需对根植于武陵山区动植物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商品深度研究、挖掘和基地化开发利用。
(三) 消费市场因素
本地旅游消费市场潜力大, 但地方产品知名度不够, 市场占有率不高;购物场所分散, 市场秩序不佳, 影响游客购物信心;综合购物平台缺失, 不利于市场秩序监管;低价恶性竞争制约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品牌化、高端化进程, 影响区域旅游商品市场开拓。
(四) 人文社会因素
张家界市和湘西其他地方一样, 自给自足的山区传统小农经济占主导, 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落后, 市场意识和商业文化传统缺失, 民营经济发展不足, 本土企业起点低、基础差。因人才、资术、技术缺乏, 生产管理、产品创新、市场开拓水平低, 因小农意识和封闭观念, 普遍存在不善于和高校、外资联合, 不善于引资引智, 导致产品研发不够, 企业生产工艺装备差, 技术含量低, 过于注重眼前利益、短期行为, 企业难以发展壮大。从政府政策引导来看, 政府的集中关注点和有限资源配置仍在旅游产品促销方面, 对张家界市工业发展及走向的认识存在分歧, 对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清晰发展方向, 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平台不完善, 政府对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引导和培育不够, 导致发展规划目标难落实。张家界市各区县至今还没有建立一家专业化的旅游商品产业和物流园区。永定区2008年就规划了旅游商品产业园, 但由于用地问题等原因, 一直没有实质性启动, 旅游商品产业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市场自发状态。
三、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跨越发展机理
区域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育必需具备的基本要素条件是: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资本资源;符合生产要求的劳动力资源;基本的技术和管理支撑;良好的地方基础设施。核心要素条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群体;较长的产业链;合理化的专业分工与合作;配套的市场体系;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高端要素条件是:合理的制度创新;积极的文化创新;持续的工艺流程和产品创新;区域统一的旅游商品品牌打造和营销。从张家界市及周边的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状况来看, 基本要素条件具备, 核心要素条件需要培育和完善, 高端要素条件缺失。国际上产业集群有两大类:一是走高端道路和基于创新的集群。其现象特征是创新、高质量、功能的灵活性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良好的法规制度下企业间自觉地发展合作关系。二是走低端道路和基于低成本的集群, 其参与竞争的基础是低成本;在很多情况下, 企业之间的合作只是偶然的, 甚至不存在, 企业之间信任程度低, 往往恶性竞争。创新型产业集群按照不同标准还可进一步进行分类, 如按照产业类型可分为传统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按照创新类型可分为产品或技术主导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商业模式主导创新型产业集群。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改变走低端道路和基于低成本的集群发展道路, 转向走高端道路和基于创新的集群发展道路, 通过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 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渠道创新、品牌营销等, 占领旅游商品生产和市场营销中附加价值增加的高端环节。在张家界市, 传统可规模化生产的集群创新产业主要包括旅游食品业和旅游用品业。旅游食品有蔬菜类加工、肉类加工、果品加工、特色食品、茶叶、饮水系列 (矿泉水、纯净水) ;旅游用品有环保酒店用品、旅行用品。高附加值集群创新产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医药保健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主要有传媒演艺衍生品、创意型书画艺术品、民族纺绣 (包括土家挑花、刺绣、织锦) 、地方民族特色首饰、化石工艺品、纪念品;生物医药保健品主要有保健茶、保健酒、生物提取深加工产品 (大鲵系列产品) 。坚持传统可规模化生产的集群产业创新和高附加值集群产业创新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促进旅游商品生产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 实现从生产环节向创意设计、品牌营销等利润丰厚的环节跨越。要确立整合张家界市周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集群发展目标, 延伸产业链, 深化专业分工与合作, 要利用张家界市本地庞大游客市场优势, 利用本土旅游商品生产集群发展平台, 充分挖掘武陵山区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 通过产品设计、品牌创立和营销;在张家界市各区县发展旅游商品生产营销块状错位, 协作发展;通过制定生产、技术、质量等方面的严格标准, 利用周边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民族文化优势、劳动力优势, 将加工、组装、制造等低端价值环节外包给周边地区, 实现武陵山区旅游商品产业合作发展共赢。
四、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跨越发展保障构建
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丰富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和庞大的游客消费是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的市场需求基础;武陵山区充足的山地自然资源和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是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保障基础。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需要用好三张牌即生态资源牌、民族文化牌、区域合作牌。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跨越发展保障构建包含政府服务创新和企业自我发展创新两方面。
(一) 在政府服务创新方面
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好当地的生态文化资源, 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文化建设, 实现山水文化资源可持续升值利用。
2.按照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引进现代理念进一步完善集群发展规划。
3.建立品牌营销商业模式。政府专注打造区域旅游商品品牌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品牌, 明确在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品牌营销模式中政府与企业的各自分工, 选择一批具有较大经营规模、品牌知名度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 明确扶大扶强的目标, 从财政支持、人才培养、融资协调等方面予以支持。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 促进设计创新、生产、营销的链条衔接。
5.完善投融资体系建设, 打造金融诚信环境, 规范投融资秩序。
6.加强引导, 整合资源, 构筑四大特色产业区, 发展市域块状经济。在市中心城区建立旅游商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展示中心、构建武陵山区旅游物流中心、湘西地区生物医药保健品生产中心、湘鄂渝黔旅游商品会展和旅游购物中心;依托慈利省级工业园区发展生物医药提取产业、酒店用品产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在桑植加强中药材资源调查、监测和区域规划, 加强中医药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依托桑植省级工业园, 打造生态农产品加工和中药材经济发展区。
7.建立创新服务体系组织网络。张家界市旅游商品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需要培育大批致力于创新、不断开展创新活动的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和人才;需要培育集群内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需要建立能促进集群创新发展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 (协会和商会等) 、中介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具体来说:一是加快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张家界市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政策, 加大研发设施投入, 依靠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高校师资力量建立武陵山旅游商品产业集群产品研发中心, 积极为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提供人才、科研和智囊支持;二是扶持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积极发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发展的作用;三是利用网络宣传平台, 依托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建立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网、土家文化创意产业网, 提高旅游商品、民族文化宣传促销力度和展示旅游商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状况, 建立市场禁入制度。
(二) 在企业自我发展创新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对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研究, 要关注旅游商品的文化属性、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民族风格、地方特色风格, 推进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
2.在传统可规模化生产的旅游商品集群创新生产上, 利用毗邻地区资源互补与共生的关系进行并购或联合投资生产, 实现资源共享、旅游商品产地多元化、产品优化和地区协作共创品牌, 发挥规模效应, 降低成本, 以销促产。
3.积极开拓目标市场, 以往的旅游商品目标市场是针对旅游目的地旅游者, 随着市场开发的深入, 销售渠道的多样化, 旅游商品不仅在景区及周边地区销售, 还出现了遍布各城市的旅游商品销售商店、购物中心、旅游特色步行街销售和网上销售等经营模式。旅游商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将目标消费群体由旅游者扩充到大众消费者, 扩大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摘要: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作为旅游发展走向成熟阶段的旅游地区张家界市, 大力发展旅游商品产业集群,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升级, 利用庞大游客市场, 充分挖掘旅游购物消费潜力, 提升旅游购物在旅游六要素收入中的占比, 是带动本地相关产业和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张家界需要用好生态资源、民族文化、区域合作三张牌, 通过区域块状经济发展和服务平台的完善推动旅游商品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块状经济,张家界,产业集群,旅游商品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785652.htm.
产业保障 篇11
本刊讯日前, 北京市住建委在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实施产业化动员大会上发布了《关于印发<关于2012年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明确, 2012年在保障性住房中落实240万平方米产业化住宅。随着在保障性住房中实施产业化的全面推进,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品质将再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 北京市将以保障性住房为重点, 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 2012年拟在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落实40个项目共计240万平方米的产业化住宅, 并严格按照《关于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任务的通知》中产业化住宅实施标准建设。到2015年产业化建造方式的住宅达到当年开工建筑面积30%以上, 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米。
通知要求, 各有关单位务必高度重视, 严格按照《通知》要求, 认真完成好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实施产业化的各项工作, 已列入2012年保障性住房实施产业化的项目应充分做好产业化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已确定建设项目实施主体的应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实施建设。未确定实施主体的项目, 各有关部门应按照《通知》要求, 将产业化技术要求作为确定实施主体和立项等程序的前置条件。
【产业保障】推荐阅读:
农业产业规划中的保障措施07-06
医疗保障局细化医疗保障民生工程自查报告08-12
保障原则07-20
生产保障10-14
可靠保障10-16
保障法制10-20
区域保障10-21
征地保障05-09
救援保障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