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安全教育

2024-09-22

渗透安全教育(共12篇)

渗透安全教育 篇1

安全教育关系到人的生命, 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的。作为化学教师,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 能够及时合理地去处理, 减少伤害, 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一、要求教师本人有足够的化学知识储备

想要教会别人, 先要充实自己, 这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底线, 教师本身要了解和知道很多化学物质的本性。如:①易燃、易爆物质:氢气、甲烷、甲醇、酒精、乙醚等。②有毒的物质:氯气、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苯、甲苯、三聚氰胺等。③具有强腐蚀性的物质:氢氧化钠、硫酸、硝酸、硝酸银、高锰酸钾、次氯酸钠等。④一些防腐剂或添加剂:亚硝酸盐、苯甲酸钠等, 过量会引起中毒。

化学教师要熟知这些物质使用、储存和运输的注意事项, 同时也要告诉学生这些物质的潜在危险。

二、利用身边突发事件进行安全教育

2003 年12 月23 日, 四川开县川东北气矿井喷事件, 导致大量硫化氢泄漏, 四万人受到不同程度伤害, 其中有234 人死亡。2005 年3 月29 日晚18 点50 分, 京沪高速有一氯气槽罐车失控与另一辆车相撞侧翻, 大量氯气泄漏, 空气中弥漫着十分刺鼻的黄色烟雾, 导致多人受伤, 2 人死亡。

针对这两起事件, 我们一方面要告诉学生硫化氢和氯气都是有毒气体, 是强烈的神经毒物, 抑制呼吸中枢, 会造成头晕、胸闷、咳嗽等, 高浓度会导致迅速窒息死亡, 还会对农作物造成大面积伤害, 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另一方面要介绍这两种气体的密度都比空气大, 遇到突发事件时, 要用湿的毛巾或衣物挡住呼吸道, 选择向高处走, 如房顶、楼上、山坡、大堤等, 不要哈腰前行, 因为密度大的气体会在空气的下层流动。

还可以提示学生们, 许多生活垃圾、剩饭、剩菜等都能产生硫化氢气体;硫化氢气体还可能存在于低洼枯井、下水道等地方, 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人, 要带上防毒面具, 保证自身安全。

三、利用化学反应机理进行安全教育

冬天, 我国北方平房人家取暖烧炉子, 晚上门窗紧闭, 室内氧气不足, 燃烧不充分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 容易造成人员煤气中毒。

这里要告诉学生们:煤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气体, 有毒, 但无色、无味, 难溶于水, 不好察觉;通常白天人们走动时, 室内氧气充足, 煤或木炭燃烧生成没有毒性、不污染空气的二氧化碳气体;但氧气不足时, 煤或木炭会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有毒气体, 当室内一氧化碳多时,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 造成脑缺氧, 会出现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恶心、呕吐等症状, 抢救不及时就会造成中毒死亡。顺便提示学生家用煤气使用的注意事项, 引起重视。

四、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安全教育

大家都知道食物中毒, 轻者上吐下泻, 重者可能致死。我们作为专业教师, 应该时常提醒我们的学生注意饮食安全。如:在讲到亚硝酸盐时, 可以从我们吃的蔬菜引入课题。蔬菜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 由于土壤成分的缘故, 某些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 特别是腌制不透或腐烂变质的蔬菜中, 硝酸盐含量更高。硝酸盐本身对人体的毒性不大, 但在人体中经过肠道细菌的还原作用, 导致生成为有毒的物质——亚硝酸盐, 食用含有硝酸盐超标的蔬菜或其他食品都会引起中毒症状。另外, 亚硝酸盐和苯甲酸钠等物质都能作为食品或饮料的防腐剂, 在包装食品和饮料中使用, 在包装肉制品如香肠等中使用更为普遍;但使用量一定要有严格的标准限制, 因为过量的亚硝酸盐在人体中能使血细胞中低价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价铁血红蛋白, 失去运输氧的能力, 使组织缺氧而中毒。

五、利用社会热点话题, 强化责任意识, 进行安全教育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单位运输危险品时, 前边有车开路, 后边有车断后, 而且当时路上车辆和行人都很少, 几乎没有车祸和伤亡事件。而如今车多人多, 运输危险品的车辆也多, 但多数没有保护措施, 甚至有的还没有标识, 运输鞭炮的、炸药的、易燃品的、有毒物质的天天都有, 还能上高速公路, 加上司机疲劳驾驶, 造成事故频频发生, 伤亡及损失极其惨重, 追根溯源都与不负责任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方面是运输危险品单位及监管部门对社会不负责任, 对他人的生命安全不负责任;另一方面是司机本人不懂或不顾化学品的潜在危险或者是心存侥幸心理, 明知故犯, 害人害己, 如不加强教育和管理, 后患无穷。

其他方面的事件大多也与责任有关, 例如三鹿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瘦肉精事件、化工厂排放重金属物质造成周边村民中毒甚至发生癌变事件等。政府也好, 单位也好, 如果从上到下我们每个人都能负起安全责任, 以上的事件就不会发生或者少发生。

利用化学课堂, 传授安全知识, 提高生命质量, 是现代人们对于化学研究的共同期盼。充分利用学科知识,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切实保护好学生的生命安全, 是我们化学教师乃至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应积极挖掘、开发安全教育契机, 并有意识地渗透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确保我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渗透安全教育 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些安全常识和防范措施,提高安全意识。

2、懂得珍惜生命,注意安全。教学内容:

六灾一渗透——火灾、水灾、路灾、人为灾、山体滑坡、食物中毒和反邪教,掌握这些安全知识和自救方法。

一、消防安全知识

(1)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可燃物、有助燃物、有着火源。常见的火源有:明火、高温物体、火星、电火花、强光等。

(2)生活中的因素引起的火灾主要包括:用火不慎、用电不慎、用油不慎、用气不慎、吸烟不慎、玩火、燃放烟花爆竹等。(3)学校及公共场所防火

(4)禁止学生携带烟花、爆竹、砸炮、火柴等易燃易爆物品进校。(5)实验用的易燃易爆物品,要有专门库房存放,随用随领,不要在现场存放。

(6)注意经常检查电器设备的安装使用情况,用完后要切断电源。(7)不带火种不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如汽油、洒精等)去公共场所。火灾报警

牢记火警电话“119”,火灾情况要报详细:讲清楚详细地址。如何自救?

(1)不要惊慌失措,要报警,高声呼救,及时切断电源、火源;(2)安全出口逃生,不要使用电梯;

(3)被火围困,不要开门或跳楼,要先测试门的温度;

(4)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棉被覆盖身体,用透明塑料袋保护眼睛,要低头弯腰前进,防止毒烟熏人。

1(5)高层建筑火灾逃生,向楼顶跑。

二、预防水灾

(1)放学后及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严禁到小河、池塘、无盖的农用小水池,山沟等处戏水、游泳。不能独自或结伴钓鱼、游泳、玩水。

(2)如果发现有学生不慎掉进江河、水库、池塘、水井里等,即使你会游泳,也不能擅自下水营救,因为水里营救与陆地不同,需要强大的力量和灵活的技巧,应大声呼唤成年人前来相助或拨打“110”。

三、预防交通事故

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有无证驾车、超载、超速行驶、疲劳驾车、酒后驾车、强行超车、行人不守交通规则等。

三个“会”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

(1)会走,在城镇里要走人行道或在路边行走,过马路时,左右看,红灯停、绿灯行,不乱跑、不随意横穿,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不攀爬栏杆,遵规矩、保生命。在乡村走公路两旁,留意前后车辆,及时避让。

(2)乘车时,等车停稳先下后上;坐车时不要把身体的任何部分伸出窗外,也不要向车外乱扔东西。

(3)不要搭乘超载车,如摩托、拐的等。更不要坐农用车,尤其是人货混装车。

(4)12岁以下不要骑车。骑车时要靠右走,车速不能过快,更不能双手离把,不逆行,不要骑英雄车。自行车后座不能载人,骑车拐弯时要伸手示意。(5)在道路上遇到突发事件,要立即就去找大人帮忙。

(6)遇到交通事故,拨打122或110报警电话,同伴被车撞倒,要记下撞人车辆的车牌号,车身颜色或其它特征。

走路要走人行道,不在路上打和闹。不骑快车不抢道,靠右行车要记牢。转弯慢行仔细看,不急躁来不猛拐。遵守交规习惯好,健康平安幸福长。

四、安全教育

1、为了安全,所有课外活动尽量结伴而行,天黑以前必须回家,必须告诉家长及老师行踪。

2、教给同学们自我保护的本领。

3、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携带和玩耍管制刀具、棍棒、易燃易爆物品等非学习用品。

4、上下楼梯靠右行,不追逐打闹,吧到危险的地方玩耍,不做危险游戏,不打架斗殴,不抽烟喝酒。

5、有事要给班主任或相关教师请假,不夜不归宿。

五、预防自然灾害

1、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和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险性,逐步提高在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2、学习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的简单技能。

3、山洪,雷雨遭遇时的安全预防措施:要沉着冷静,及时撤离危险区域,不在树下与山洞等危险区域避雨,学习气象知识及气象谚语,学习观察天气。

六、预防食物中毒

1、食物中毒的预防。

预防食物中毒,首先要讲究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澡、勤洗衣服、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换床单和被盖。保持教室、宿舍及环境的清洁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暴饮暴食的良好习惯。其次做到“六不吃”,不吃生冷食物、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未经高温处理的饭菜、不喝生水、不吃零食。再就是要从食品标签上注意识别食品质量,选择安全的食品是把住“病从口入”的第一关。

2、认识食物中毒特征。

潜伏期短:一般食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发病。胃肠道症状:腹泻、腹痛,有的伴随呕吐、发热。

3、提高自我救护意识,出现上述症状,应怀疑是否食物中毒,并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报告老师。

4、预防发生食物中毒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用除菌香皂,洗手液洗手

(2)不吃生、冷、不清洁食物

3(3)不吃变质剩饭菜

(4)少吃、不吃冷饮,少吃、不吃零食(5)不要长期吃辛辣食品

(6)不要随便吃野果,吃水果后不要急于喝饮料特别是水。(7)剧烈运动后不要急于吃食品喝水。

(8)不到无证摊点购买油炸、烟熏食品,尽可能在学校食堂就餐。千万不要去无照经营摊点饭店购买食品或者就餐。

(9)不喝生水,建议喝标准的纯净水。从家里所带腌制品在校不能超过2天

(10)谨慎选购包装食品,认真查看包装标识、厂家厂址、电话、生产日期是否合格。

七、预防邪教,邪说及其他不良思想的渗透

1、崇尚科学,加强科普知识的学习,学会科学理性地分析、认识事物,自觉抵制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的侵袭。

2、健康生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增强防邪意识,对邪教歪理邪说做到不听、不看、不信、不传,绿色上网,拒绝网上邪教宣传。

4、遇到邪教非法活动,如派发传单,电话、电子邮件、短信骚扰或有人有拉你入邪教等,要及时向老师报告,情节严重的,要迅速拨打110报警。

科学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尝试 篇3

关键词:科学教学;安全教育;尝试

1906年美国学者提出了一种叫做生命安全教育的思想,安全教育从那时开始便盛行起来。百年以来,安全教育已经在全球得以广泛的实践开来,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天文等知识,很多内容涉及到我们平时生活当中的安全问题。那么如何将《科学》内容学以致用,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授课时尽量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安全问题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进行安全教育的渗透,就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在进行《科学》教学时可以运用学科内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让学生的生活安全得到科学知识的保障。

下面笔者就针对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做分析与探索。

一、针对《科学》中化学部分进行安全教育的渗透

《科学》教材中,化学部分涉及到有关安全的知识很多,例如“探索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氧化”等等,这些化学知识具备的特点,可以成为很好的进行安全教育的渠道。

1.挖掘课本中的有关安全教育的内容

《科学》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安全教育的化学知识,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内容,把这些知识点与安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到在恰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方法把教材中涉及到的安全教育元素巧妙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让安全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出课堂对于学生安全教育的作用。

对于安全求生进行教育。

安全求生是指在遇到危机时,运用科学的方法予以摆脱和化解,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这就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一些逃生技能和化险为夷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并且掌握。当然这种安全教育进行的前提是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只有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之后,学生才能学以致用,面对突发状况时才不会慌张,不会手忙脚乱。例如在对八年级下册第二章“氧化”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将安全教育渗透进来,对学生进行“灭火和自救”知识的传授。一方面教会学生产生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条件;另一方面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可以正确的对待火灾和处理火灾。

对于食品安全进行教育。

将安全教育渗透到科学教学中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利用,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安全问题。科学中的化学部分就可以让教师进行利用,用化学知识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意识的渗透。例如在进行《科学》九年级(下)第三章第五节“照顾好你的身体”的教学时,就可以对学生做有关食品安全教育的渗透。如将霉变大米可以产生有害的黄曲霉素的知识作为切入口,向学生强调油料、粮食以及食品等应该存储于干燥、通风、低温的环境中,这样有利于防止霉变,避免由于实物存储不当造成的食物中毒;还可以介绍蛋白质的变性原理告诉学生远离有毒的物质,比如说甲醛、重金属等。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还掌握了一些生活安全常识,提高食品安全的防范意识,有利于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

对于环境安全进行教育。

对于《科学》中的化学部分教学可以渗透一些关于环境安全的问题,融入环保知识的STS教育实例,使学生注重环境安全,从而强化自己的环保意识,自觉的进行环保活动。例如九年级(下)第四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学习这一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于近年来环境污染的例子进行资料整理和调查,如对水污染、大气污染等进行典型案例的分析,以及这些污染造成的后果,对人类安全产生的影响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清环境的现状,以及环境与人的关系,并树立环境安全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2.通过实验进行安全教育的渗透

保证实验操作的安全。

《科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化学实验,而安全的进行化学实验操作是最根本的要求和原则。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实验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使学生谨记安全守则,对于危险品的认识要准确无误。并要给学生进行危险操作的后果分析,让学生明白“试验室里无小事,安全实验最重要”。例如告诉学生在对试管里的液体进行加热时,谨记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他人;在闻一种气味时,不能用鼻子直接去闻;熄灭酒精灯时,只能够用盖子盖住而不能用嘴去吹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实验应该注重的安全因素,进行规范、仔细地操作,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设定典型案例,进行安全教育。

教师可以带学生进行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出来的案例来渗透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影射在仿真的情境中去,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拟定临海的一个化工厂发生了氯气泄漏事件,要求每位学生设计出一套逃生的方案。这就需要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氯气的性质,如呈黄绿色,有毒,与水进行反映会显酸性以及密度大于空气等。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利用酸的通性知识,进行模拟逃生实验。最后由教师来进行最佳方案的总结,如用浸了稀少的碳酸钠溶液的湿布捂住口鼻,由于临海地处丘陵,氯气的密度又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人员应该向高处撤离,还可以撒一些氢氧化钠溶液在空气中稀释毒性等。通过模拟实验渗透安全教育,使学生增强了安全防范意识。

二、针对《科学》中物理部分进行安全教育的渗透

1.对课本知识渗透安全教育

众所周知,物理部分中含有大量的物理概念,这些概念是许多物理学家经过漫长的观察和大量的实验得出来的,反映着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有很多知识都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重视对于科学中物理知识的安全教育渗透也很有必要。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第二章《运动和力》的教学时,就可以联系生活,向学生渗透安全教育。如对于 “惯性”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惯性的特征以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可以告诉学生行驶中的汽车由于惯性原因不能够很及时的剎车,即使紧急刹车,车子也会由于惯性继续向前移动,由此得出惯性是造成交通事故的最大物理原因。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即为了避免由于过快行驶而产生巨大惯性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机动车应该按照交通规定进行时速的控制,学生在乘坐机动车时应该系好安全带,因为安全带是限制惯性的最有效的工具;而学生在骑自行车的时候也要注意控制时速,以免因为惯性而发生交通事故。这样一来,教师既用生动具体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了有关惯性的知识,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2.通过物理实验渗透安全教育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物理实验可以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的平台。教师应该对此加以利用,进行安全教育的渗透。例如在进行“电学”部分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电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但是看不见、摸不着,操作不当,很容易引起触电事故。在连接电路时,老师一定要强调开关必须处于断开状态,以此来教育学生在实际用电过程中,先断电再检查电路,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树立科学用电安全意识。进行物理实验时,要求学生细致认真,因为无论多么简单的实验操作起来都有一定的危险,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之前应该让学生做好周密的准备,对实验装置和药品等要进行认真的检查,在实验时尽量使用无毒害物质,确保实验安全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科学》学科包涵的安全知识内容丰富、涉及的科学领域广泛,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效果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和思考,运用灵活的方法将安全教育巧妙地渗透到科学教学中来,将书本上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用具体、鲜活的例子向学生进行知识讲解以及人身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安全保护技能。

参考文献

[1] 周定平.关于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6)

[2] 葛志刚.浅谈如何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工作[J].法制与社会,2007(1)

[3] 柯艺灿.浅谈新形势下学生安全教育[J].福建论坛,2008(4)

渗透安全教育 篇4

一、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挖掘安全教育内容, 适时传授安全知识。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 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气息。识字写字教学中, 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挖掘其中的安全教育内容。

如:在教学“灯”字, 给“灯”字组词, 学生说到红灯、绿灯时就是一个很好的交通安全知识传授的契机, 老师就可以引导他们认识交通规则, 使他们知道“红灯停, 绿灯行”。又如:在教学生字“警”时, 指导学生掌握读音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学们,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火警电话和匪警电话吗? ”这样将火警电话119和匪警电话110这些知识顺理成章地传授给了学生。又如在教学“江”、“河”、“湖”或“游泳”等字词时可以告诉学生, 在没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 不可以玩水或者游泳, 这是一个很好的防溺水教育机会。

一个字很微小, 但只需要语文老师做个课堂的有心人, 捕捉文字背后的安全内涵, 那么安全教育就会“润物细无声”。

二、在课文教学中向小学生传授安全救护方法, 提高他们的救护能力。

在课文教学中, 语文老师要时时留意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传授给学生安全救护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救护能力。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 可以抓住文中关于阿曼达等14名儿童被埋在垮塌教室的三角形空间里得以生还的描写, 告诉学生在遇到房屋倒塌这样的紧急事故时, 在室内的人应尽量往房间的角落里避让, 减少垮塌对自己砸伤的安全救护知识。

又如:教学《蜜蜂引路》时, 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平时生活中迷路了都会怎么做呢?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作小结, 然后引出: 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列宁同志面对这样的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这样一来既顺利地完成了课文教学的导入问题, 又教给了学生必要的自救方法。

再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时可以有意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小朋友掉进的不是可以砸破的瓦缸或者是水池什么的, 那些大声哭喊找大人的小朋友的做法你觉得又怎么样? ”学生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声哭喊引起附近大人的注意或者找大人来救人才是有效的救人方法。我和学生一同总结:在我们不能自救时, 向其他人呼救是很有必要的。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意识的培养。

如《乌塔》这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 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 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 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篇课文中有这样的叙述:“为了安全起见, (乌塔) 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电话, 以备求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乌塔为什么要这样做, 从而体会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乌塔独自出游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然后, 抛出问题:小学生独自外出旅游好不好? 这问题看似普通, 其实, 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 更重要的是, 引起了学生的辩论, 为领会内容提出认识做好了准备。可以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正反双方, 通过辩论引导学生明白:乌塔独立自主等方面的品格值得大家学习, 但是并不鼓励大家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旅游, 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 在学会自我保护的同时, 要有安全防范意识。

四、寓教于乐, 在小学语文综合活动中丰富安全教育文化

语文综合性活动, 孩子们都比较喜欢, 语文老师除了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安全教育教材对孩子们进行安全教育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渗透。

比如, 可以动员孩子们广泛阅读关于安全知识的书籍, 积累安全知识, 收集安全故事;可以组织孩子们办安全知识手抄报, 组织安全知识竞赛;还可以鼓励他们创作安全知识儿歌顺口溜、相声、小品、快板等。这样既寓教于乐, 又丰富安全教育文化。

总之, 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安全教育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语文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为安全教育留一席之地, 只有“安全教育 , 警钟长鸣”, 才能杜绝安全隐患 , 让学生平安地学习, 快乐地学习。

摘要:当前, 学生安全事故频发, 可以说安全问题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 语文课堂作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 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安全教育。文章将安全教育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 从语文教学的各个角度挖掘安全教育素材, 从丰富安全教育文化、培养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渗透安全教育, 力求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 使安全教育无声地渗入学生的心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安全教育,渗透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攀攀.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问题探究.西南大学, 2011.

[2]周定平.安全教育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 2007.

[3]郑小兰.安全教育[M].北京:朝华出版社, 2009.9.

渗透安全教育 篇5

【摘要】当前,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可以说安全问题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语文课堂作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安全教育。文章将安全教育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从语文教学的各个角度挖掘安全教育素材,从丰富安全教育文化、培养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渗透安全教育,力求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使安全教育无声地渗入学生的心田.【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 安全教育 挖掘教材资源 渗透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正渐渐模糊,我深深的体会到,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整合理念,小学语文教科书享有“百科全书”的美誉,它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安全教育也不例外被包罗进去。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它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内容而孤立存在,其中就有兼顾生命教育的传统。学生的安全问题已日渐凸显出学校教育的弊端,课堂教学作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安全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我,除了上好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认真开展安全活动以外,还在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实施安全教育。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适时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挖掘安全教育教材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下面,列举几个教学案例,具体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一、营造学生讨论的情境,在语文教学中传授安全知识。

通过教者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引起学生展开对生命的讨论。在两难情况下的取舍问题,常常能引起学生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们讲了“地震中的父与子 ”的故事,在让学生熟悉故事内容的同时,我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我问:“同学们,知道这个孩子之所以得救了,是因为什么呢?”同学们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说因为孩子坚信不论发生了什么,爸爸总会和他在一起;另一种是说因为孩子在地震时没有惊慌,而是躲在墙角,所以得救了。这时,我针对后种答案,这样问大家:“如果我们在学校里遇到地震,那该怎么办?如果在家中又该怎么办呢?”这时同学们的思维已被充分调动起来,发言非常积极,气氛非常热烈。我同时追问:“如果遇到其他的意外事故,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同学们有的说打报警电话;有的说找大人;有的说进行自我救护„„无论孩子们持哪一种意见,哪一种观点,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他们都在不觉间增强了对生命之宝贵的意识,开始了对生命的价值的思索。既让学生知道了故事中的儿子得救的原因,又使他们受到了一次安全教育,提高了安全认识。

二、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安全知识

在一年级教学生识字“灭”时,我指导学生掌握了读音后,又让学生观察插图(一丛熊熊燃烧的火焰被一块木板盖住),启发学生:“图上熊熊燃烧的火焰被木板盖住,火焰会怎么样?”学生齐答:“火焰要熄灭!”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观察“灭”的字型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它,同时就发生不同火险的防范、灭火方法、报警等知识顺理成章地传授给了学生。让他们掌握了有关防灾自救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向小学生传授安全救护方法,提高他们的救护能力。又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时,有意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缸里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一同玩耍的小朋友怎么做的?谁的方法最好。”同学门都为司马光临危不乱、机智果断地举石砸缸救人的行为啧啧称赞,讥笑那些吓哭了或跑去找大人的小朋友没有司马光聪明。就相机问道:“如果小朋友掉进的不是可以砸破的瓦缸或者是水池什么的,那些大声哭喊找 大人的小朋友的做法你觉得又怎么样?”同学们听后嘎然止笑,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声哭喊引起附近大人的注意或者找大人来救人才是有效的救人方法。我和学生由此总结到:如果我们不能自救时向其他人呼救是很有必要的。

三、在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防范意识。

“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生产与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保障安全更是各行各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掌握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是 “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从来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教师既要专门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更要在自己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如:在教学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时,引导学生体会小马的安全意识:当小河挡住了去路时,小马不知道河水的深浅,没有贸然过河,向老牛和松鼠询问河水的深浅,老牛和松鼠的答案截然相反,而小马自己又无法判断,它就毅然回家找最可信任的妈妈咨询,得到了自己能安全过河的可靠答案后才过河。马的安全意识值得我们借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如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陌生人特别是不怀好意的人,要注意分析他的言行判断其用心,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迷惑,更不能接受陌生人的任何财物上当受骗。平时对于防火、防电等等方面,都要时刻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四、在语文教学中以点带面,拓展安全认识。

《司马光》一课文具有很好的安全教育契机,这就要求在学生的潜意识中能将课文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突如其来的安全问题,应该保持怎样的状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教学本文时,在本课的导入就创设情境,列举了学生也许会遇到的问题——小明一个人在家里玩耍,闲得无聊时,玩起了火,玩着玩着不小心把窗帘烧着了,请问:如果你是小明,你该怎么办?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他们都纷纷举起小手,想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办法。有的说,赶快用水把火泼灭;有的说用扫把把火打灭;有的说赶快打电话给爸爸„„这时,课堂上的气氛异常活跃,我根据学生们的发言进行小结,告诉学生在危险面前,千万不能慌张,要保持镇静,想出最佳的方法,然后引出本文的主人翁——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在最后总结全文时,将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危险时如何自救、互救,化险为夷。学生们又兴趣盎然地列举了身边的许多事例,如在路上遇到陌生人要带你去哪里玩,自己应该婉言拒绝;课间游戏摔倒受伤,鲜血不止,应该马上报告老师或自己用红领巾等方便包扎的物品进行伤口包扎„„这样既完成了语文的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又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情境,使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课堂教学,将语文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在短短的课堂四十分钟内得以发挥,满足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的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及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五、在语文教学中多措并举,丰富安全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丰富安全教育文化。除了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安全教育教材对孩子们进行安全教育外,还动员孩子们广泛阅读关于安全知识的书籍,积累安全知识,收集安全故事。组织孩子们做安全知识笔记、安全知识宣传;绘画安全标识图,创作安全知识儿歌、顺口溜等。还可以在班队课上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进行了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这样,既把安全教育寓教于乐,又丰富了安全教育文化。

物理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的探索 篇6

一、在力学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力学是研究物质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而力学知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在生产劳动中的经验。中学生学习的经典力学理论是以牛顿三大定律为核心构筑的。牛顿定律适用于低速宏观的物体,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力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和重点。遵循力学规律是保障人们安全的前提。例如,在讲授“摩擦力”时,可向学生指明人是依靠静摩擦力前行的,穿光滑平底的鞋子走在潮湿的澡堂里要防摔倒。在结冰的路面上骑自行车拐弯时,由于路滑无法提供足够的摩擦力很容易滑倒。北方的冬季降雪后,地面所能提供的最大静摩擦力减小,若无防滑链等设备的保护,极易引发交通事故;而北方冬季中午积雪融化后在傍晚的二次结冰会极大地减弱公路的摩擦力,此时汽车不宜出行。这样很好地渗透了安全教育。

二、在热学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热学起源于人类最早观察和认识的冷热自然现象,是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安全有紧密联系的分支。在热学知识的讲授中,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可以很好地渗透安全教育。如在学习蒸发时,可结合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刚从开水里取出的熟鸡蛋,你用手去拿,为什么不觉得烫手?这是因为刚从开水里拿出来的鸡蛋表面还沾着水,水分的蒸发使蛋壳温度降低,因此手并不感到很烫。不过,这只是很短的一会儿,鸡蛋表面的水分完全蒸发以后,鸡蛋就会烫手了。再结合学生接触到少量高温水蒸气的生活体验告诉学生,高温水蒸气由于在液化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热,造成的烫伤更严重。而在汤的表面如果由于沸点高的浮油多阻碍了水的蒸发,可能给人造成汤的温度不高的错觉,盲目下口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口腔烫伤。

三、在光学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在光学的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可渗透安全教育,物理教师应好好利用。如在讲凹面镜时,可向学生讲述在夜里开远光灯会使对面的人出现短暂失明,造成极大安全隐患。在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时,讲述司机夜晚开车时不开内灯的原因。如果开灯,车内的物体就在司机前的挡风玻璃上成像,如若把“像”当成是车前的物体,就会看不清车前的路,那么就会造成交通事故。为保证行车安全,因此汽车在夜间行驶,车内不允许开灯。又如,光的折射规律告诉我们“潭清疑水浅”的道理,到野外玩耍时,切不可贸然下水中嬉戏。通过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规律的认识,教育学生不可以随处丢弃透明饮料瓶,防止透明饮料瓶进水后具有了凸透镜的功能,引发森林火灾,等等。

四、在电学和电磁学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由于电荷主要分布于尖端,导体尖端电场强度较大,容易造成空气被击穿,所以避雷针其实是“引雷针”。平原上,大树就是尖端,由于易发生“尖端放电”,所以避雨时应尽量远离古树。在平坦的路面上,下雨时撑着有金属尖的伞,你就是“引雷针”,所以应在地势低的地方避雨。巧妙的、贴近生活的举例使学生在欣然一笑的同时掌握了电荷分布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物联网概念正炙手可热。但物物相联时主要是靠电磁波通信互联,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电磁污染。经常使用的手机、电脑是重要的辐射源,接打电话时,手机不要靠得太近,电脑机箱的辐射要远大于屏幕。在长时间操作电脑后,脸上会吸附电磁辐射的颗粒,睡前要及时用清水洗脸,从而有效减轻电磁辐射。这些生活中信手拈来的例子容易在学生群体的亲身体验中引起学生共鸣,在加深知识记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五、在原子物理学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在学习高能射线时,使学生常识性地了解射线的应用,由于高能射线穿透性强,所以其在工业、农业、医学上有重要应用。但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正常细胞,破坏人体免疫力,引起脱发等,所以要注意对射线的防护。日常生活中装修所用的瓷砖、大理石等有很多放射性物质超标,这些看不见的污染容易导致不孕等疾病,尤其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实验课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尝试 篇7

1 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愈显突出。对于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中专学校来说, 各类实践课程占的比重更大, 学生的实践机会更多, 各类实验中使用易燃、易爆, 有强腐蚀性、剧毒药品的几率更大。

2001年广东工业大学的爆炸案, 经警方证实为该校教职工的一场化学实验事故所致。3名教职工在此次事故中受伤, 另有两名清洁工受轻伤;2008年12月16日浙江埃森制药厂合成车间发生甲苯爆燃事故, 经过消防大队和多支专职消防队以及企业消防队近1个多小时的共同努力, 大火被成功扑灭。这两个触目惊心的事件, 都是由于安全操作不到位造成的, 而在我们的实验课程中, 也发生过安全事故, 例如, 酒精灯喷燃、酸碱烧到手等, 所以我们要将安全教育渗透在实验课的始终。

实验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是指结合实验教学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防火、防意外伤害等基本知识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将不安全的因素加以预防和戒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是维护学生自身安全的需要, 也是维护学校和社会正常秩序和安宁的需要。

2 安全教育的内容及措施

将实验课安全教育系统化:课前根据本实验课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课中实施渗透性安全教育;课程结束后系统总结安全点以及反思安全教育的收获。

2.1 备课

根据课程和实验的特点提前进行集体备课, 根据实验的内容, 讨论出相应的安全教育点以及所要强调的安全教育的内容, 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2.1.1 无机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的重点:

如何安全使用酸碱及遇到意外如何处理。内容简述:浓酸、浓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如果溅到皮肤上或眼内, 应立即用流水冲洗至少15 min, 然后用5%碳酸氢钠溶液或5%硼酸冲洗。浓硫酸粘到皮肤上时不能直接用水洗, 因为会有大量热量产生, 会烧伤皮肤, 应该先用硼酸, 再用碳酸氢钠溶液处理, 严重的应处理后尽快就医。

2.1.2 有机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的重点:

有机试剂的安全使用及意外处理。内容简述:使用三氯甲烷、四氯甲碳、乙醚、苯、丙酮、己烷等低沸点有机溶剂时, 一定要远离火源和热源。装有上述试剂的试剂瓶应封严, 并放在阴凉处保存。使用有毒有机溶剂时应在通风橱内操作, 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2.1.3 药物检验实验安全教育的重点:

玻璃仪器的安全使用和精密仪器的安全操作。

(1) 玻璃仪器的安全使用。实验中, 应始终保持台面整洁, 禁止随手乱放;仪器使用过后, 切记尽快洗涤干净, 及时归位。遇到玻璃仪器破损的情况: (1) 如果不小心割破手, 伤处不能用手抚摸, 也不能用水洗涤。 (2) 若是玻璃创伤, 应先把碎玻璃从伤处挑出, 然后用酒精棉清洗, 涂上红药水、紫药水或红汞、碘酒, 必要时撒些消炎粉或敷些消炎膏包扎。严重时采取止血措施, 送往医院。

(2) 精密仪器的安全操作和大型仪器的规范操作。 (1) 使用前必须认真阅读操作规程, 经过培训方可上机操作。 (2) 必须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 在使用仪器之前应进行预登记。 (4) 完成样品测定后, 应在该仪器的使用维修登记本上及时登记。 (5) 在样品的测定过程中, 应保持仪器、实验台面及实验室的整洁。

2.1.4 药剂实验安全教育的重点:

在注射剂实验中, 重点对安全使用酒精灯进行正确训练;片剂、胶囊剂等大型制药设备的安全使用及清场。

内容简述: (1) 注射剂实验。 (1) 使用酒精灯时, 先要检查灯芯, 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 需要剪去使其平整, 然后检查灯里有无酒精, 且酒精的体积应大于酒精灯容积的1/4, 少于酒精灯容积的2/3。在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 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而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用完酒精灯后, 必须用灯帽盖灭, 不可用嘴去吹灭, 否则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内, 引起着火或爆炸;不要碰倒酒精灯,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 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2) 酒精灯灯焰分外焰、内焰、焰心3个部分, 在给物质加热时, 应用外焰加热, 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3) 注意:酒精灯可通过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来给液体加热, 在加热固体时可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等, 有些仪器如集气瓶、量筒、漏斗等不允许用酒精灯加热 (烧杯不可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 ;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 应在加热前擦拭干净, 以免容器炸裂。加热的时候, 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 也不要离得太远, 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会影响加热效果, 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 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 否则可能破裂, 也不要立即放在实验台上, 以免烫坏实验台。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 应先进行预热, 预热的方法是:在火焰上来回移动试管, 对已固定的试管, 可移动酒精灯, 待试管均匀受热后, 再把灯焰固定在放固体的部位加热;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也要进行预热。同时注意液体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加热时, 使试管倾斜一定角度 (45°左右) , 在加热时要不时移动试管, 为避免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 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 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手应该持试管夹的长柄部分, 以免大拇指误将短柄按下, 造成试管脱落;特别注意在夹持时应该从试管底部往上套, 撤除时也应该由试管底部撤出。

(2) 片剂、胶囊剂等大型制药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及清场。内容简述:根据上课时的具体情况, 进行安全教育内容的确定。

2.2 课堂讲解

利用课前的5分钟进行安全教育。在教师讲解安全教育内容后, 再开始实验内容, 在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还会不断提醒和讲解这一阶段实验中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和如何安全使用试剂和仪器, 根据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安全渗透教育。

2.3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我们安全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要想让学生在此次实验课中收获足够的安全知识, 就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 所以应布置安全作业。根据学生的情况, 安全作业也有所不同。

(1) 普通中专班学生, 要求他们将教师讲解的安全点和在实验过程中收获的安全知识写成笔记, 也就是让他们不仅听一遍安全知识, 还要落实在笔头, 让他们对于这次实验的安全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2) 已经接受过安全教育的学生,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安全知识基础, 并且安全意识增强了很多, 教师此时根据这些学生的情况, 在课前提出安全点, 让学生自己思考回答, 教师进行讲解, 对于错误的处理方式进行更正;对于高职班的学生, 让其根据实验内容, 找出安全点, 然后教师可采用讨论的方式把本次安全教育的内容进行讲解, 最后要求学生自己把这些内容整理好。

(3) 实验过程中发生安全意外, 且经教师处理好后, 要求学生要反思, 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意外, 无论是损坏玻璃仪器, 还是将酸碱液洒出试剂瓶, 都要分析原因, 写出防范措施。

3 实验课安全教育结果的调查与反馈

经过两年的实践, 学生的作业以及实验课的表现, 都有很大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安全知识的提高程度,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调查, 具体分析如下。

3.1 调查内容

玻璃仪器安全使用的基本操作;酸碱的安全使用以及意外处理;有机试剂的安全使用及意外处理;大型仪器的安全操作及清整;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安全教育的收获 (针对已经接受过至少一学期安全教育的学生) 。

3.2 调查对象

未经过安全教育的平行班级学生———0821班和0822班的学生;经过一学期安全教育的学生———普通中专班0791班以及高职08检验班的学生。

3.3 调查结果

3.3.1 玻璃仪器安全使用的基本操作的调查结果 (见图1)

通过对比可以明显看出, 对于最常使用的玻璃仪器, 未经过安全教育的学生中, 仍有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安全恰当地使用玻璃仪器存在问题, 而经过安全教育的学生已经可以完全掌握。

3.3.2 酸碱的安全使用以及意外处理的调查结果 (见图2)

对于用到酸碱的实验中出现意外的处理, 没有进行过安全教育的学生, 仅有七成知道如何正确处理, 剩余的学生不是不知道就是采用错误的处理方式, 而经过安全教育的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正确使用及处理酸碱的方式。

3.3.3 有机试剂的安全使用及意外处理的调查结果 (见图3)

未经安全教育且正在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正确率也仅有80%左右, 而经过安全教育训练的学生正确率则为100%。所以实验课中的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对于理论课也是很好的补充。

3.3.4 大型仪器的安全操作及清整的调查结果 (见图4)

在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方面, 因为很多仪器是学生从没有接触过的, 所以他们会认真严格地按照教师所讲解的操作规范进行使用。

3.3.5 实验前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见图5)

从数据上就可以看出, 学生非常希望在实验课前进行安全教育, 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通过这几幅图可以明显看出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而学生对于这种安全教育还是很有收获的, 他们不仅熟练地掌握了安全操作规程还提高了安全意识。

4 结语

经过1学期的实验安全渗透教育, 学生无论是在安全规范地使用仪器及试剂上, 还是在安全意识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从学生的安全作业中也可以看出, 学生的安全知识越来越丰富, 而且, 经过教育后, 实验课上意外损坏玻璃仪器的现象和酸碱洒出试剂瓶的情况越来越少了。

渗透安全教育 篇8

“民以食为天”, 人类必须每天摄入食物以维持生存、维持健康, 食品安全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然而当前,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 化学物种类日益繁多, 它们以各种方式进入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 使我们的食物链不断受到污染, 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但是, 目前在我国, 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教育体系, 食品安全教育主要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来进行。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趋严重, 在我国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作为卫生类学校, 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成为大众健康的保卫者, 而医用化学课程中很多的知识又与食品安全紧密相连, 因此在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食品安全的隐患源主要是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化学因素。其中化学因素是指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添加剂等, 如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使用的除草剂、杀虫剂等, 在动物生长过程中使用的生长调节剂等。以下是英国学者C·E·Fisher (1993) 对当代发达和较发达国家提出的一张食品风险清单。

(1) 营养过剩或营养失衡; (2) 酗酒; (3) 微生物污染; (4) 自然产生的食品毒素; (5) 环境污染物 (包括核污染) ; (6) 农药及其他药用化学品残留物; (7) 兽用药物残留; (8) 包装材料污染; (9) 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 (10) 新开发食品及新工艺产品 (如生物技术食品) ; (11) 其他化学物质引起的饮食风险 (如工业事故污染食品) 。

此外, 假冒伪劣食品 (劣质、掺杂毒物及异物的食品等) 对食品安全有重要影响。从食品风险清单中可以看出, 化学因素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源之一。

医用化学课程内容中有大量与食品相关的化学知识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医用化学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食品风险清单中化学因素所涉及的知识, 因此完全可以在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

3 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措施

3.1 充分利用教材穿插食品安全教育

教材是学生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 合理利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例如, 在讲授“氮磷硅”这一章节时, 笔者利用硝酸盐分解为亚硝酸盐的教学内容, 穿插了亚硝酸盐过量在食品安全中的危害。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作为添加剂, 用以保持肉制品的色泽亮红, 抑菌和增强风味, 但其摄入量有严格限制。另外在腌制不透或腐烂变质的蔬菜中, 硝酸盐含量很高。硝酸盐本身对人体毒性不大, 但它在人体中经肠道细菌还原成为致毒的物质———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会使血细胞中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 失去运氧功能, 致使组织缺氧而中毒。在讲到“含氮有机化合物”时, 笔者结合教材中N-亚硝基胺是较强的致癌物质的内容, 提到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在胃酸的作用下生成亚硝酸, 再与体内的仲胺生成N-亚硝基胺致癌, 加强了学生对亚硝酸盐的认识, 使学生形成了多食新鲜食品的健康饮食观。

又如, 在讲授油脂酸败这部分内容时, 结合之前所讲授内容中关于低级醛、羧酸的毒性, 教育学生要关注食品保质期, 学会正确储存食品。

3.2 联系新闻热点实施食品安全教育

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可密切联系新闻热点, 强化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如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引入苏丹红、瘦肉精、甲醛啤酒、孔雀石绿浸泡鲜鱼等事件。又如在讲授到蛋白质这一部分内容时, 笔者引出社会关注的“三聚氰胺事件”, 一开始学生很困惑奶粉中为何要添加三聚氰胺。笔者娓娓道来:“大部分蛋白质的含氮量相当接近, 平均为16%, 即1 g氮相当于6.25 g蛋白质, 通常通过测定蛋白质样品的含氮量来计算出其蛋白质的大致含量。而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C6H6N6, 含氮量达到51.9%, 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就会使奶粉的含氮量大大提高。”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白了不法分子为何要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 了解了食品安全知识, 增强了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3.3 联系生活实际实施食品安全教育

化学教学注重“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对于在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来说, 这一理念也非常重要。食品安全教育也应注重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例如在讲授到“磷”这一部分内容时, 笔者事先请农村来的学生向家长了解农药的使用情况, 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讨。近年来, 我国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量也在增加, 农药对人类健康大都有潜在危害, 严重时可致人死亡。另外, 农药一般开放性使用, 能够对大气和水源造成污染。通过联系社会实际使学生对化学物质的危害引起了高度重视。

又如在讲授到聚合物时, 笔者请学生调查了家中一次性泡沫塑料制品 (如盒装方便面) 的使用情况, 然后提到很多一次性餐具的原料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目前研究证实,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餐具在使用过程中, 当温度超过65摄氏度时, 会产生16种毒素。当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制成的塑料袋或发泡塑料餐盒去装滚烫的汤水时, 不经意间已把毒素融入在了食物中, 其中所含有的一种成分叫双酚A, 会增加女性特别是怀孕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因此, 应倡导学生尽量使用生物器具化学制品, 树立食品安全观。

总之, 对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程度直接影响国民的整体健康程度。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治病救人的医者, 更应该是疾病的预防者, 食品安全知识的倡导、宣传者, 为此在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笔者通过对在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分别从利用教材、联系新闻热点、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在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

关键词:化学教学,食品安全教育,渗透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渗透安全教育 篇9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生命安全教育,健康第一

一、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

从1996年起, 国家把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2007年国务院又转发了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明确提出公共安全教育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大模块。要求学校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课程中逐渐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 充分利用班、团、校会、专题讲座、参观和实战演练等形式, 多方位、多途径、多角度地开展公共安全教育, 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的知识, 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 掌握保障生命安全的方法和技能。《体育与健康》的新课程标准中把“健康第一”作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把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知识、增强学生体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育、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等”。[1]然而, 当我们看到2008年5月12日, 汶川特大地震中有5335名学生因来不及逃生或不会自救而最终遇难;2009年12月7日, 湖南省湘潭市育才中学学生下楼梯时, 一同学跌倒, 结果酿制了8人死亡, 26人受伤的惨剧;2010年11月29日, 悲惨的一幕再次上演, 新疆阿克苏市第五小学也是因为一位同学下楼梯摔倒, 导致近百名学生受伤。如此灾难一次次发生, 令我们深感痛心, 感叹生命的脆弱, 但又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学校会一再发生这种灾难?学生的应急逃生技能为何如此低下?他们的生命安全意识为何如此淡薄?

一幕幕悲剧发生的背后必然会有各种层面的原因, 从体育教育的角度而言, 可以说是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 是日常教育教学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背离。长期以来, 学校体育教育受到“竞技体育”的影响, 在教育实践中秉承传统的生物观理念, 强调“增强体质”, 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和社会层面的人文关怀。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在《体育与健康》等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但是往往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 学生缺乏实践性的操练, 或者仅仅强调了运动本身安全常识, 没有涉及应对突发灾害时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一旦遇到突发危急情况, 就仍然无法正确应对, 最终导致许多本可以避免的惨剧。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生命安全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针对遭遇突发性、灾害性事件时所需要的应急和应变知识与能力的教育, 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自我保护与安全防卫能力, 从而避免人自身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侵害。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安全防范知识, 而且要进行安全防范技能的实际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就是人的动态的生命教育, 是一种回归生命本源体验。生命安全教育就应该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应该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深化与拓展。以生命的视角审视体育教育, 达成人的生命的本源回归, 体育教育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最具体的体育实践创造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唤醒生命、激扬生命, 引导学生展示生命的魅力, 使生命通过体育教育而获得自身的透明性, 体现自身生命质量的完美性和完整性。[2]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把生命安全教育渗透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 通过学校体育独有的优势, 在教学中践行生命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 需要学校、社会、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一) 学校要高度重视, 营造良好氛围。

首先,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或出台相关文件, 把生命安全教育纳入体育教育中, 尝试构建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变零散的被动式的安全防范教育为系统的全方位的生命安全教育。同时, 学校要把生命安全教育纳入体育教学考核和体育教师考核的内容之中, 奖励在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实施较好的教师, 树立先进, 榜样示范, 不断推行生命安全教育。其次, 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宣传, 通过黑板报、专题宣讲、校园广播 (电台) 、知识竞赛、主题运动会等形式, 向师生们宣传生命安全知识, 营造良好的环境, 使得生命安全教育入耳、入心, 成为师生生命的一种自觉。

(二) 充分发掘社会资源, 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 更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水平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学校要与公安消防、交通、治安和卫生、地震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 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 根据学生特点系统协调承担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 并且协助学校制订应急疏散预案和组织疏散演习活动。例如, 请公安民警给学生作安全防范及自我保护方面的讲座, 请消防队员给学生讲解火灾预防知识和进行火灾现场自救演练, 请医院的医生给学生讲解食品安全知识、疾病的预防和食物中毒的救治, 等等。从而把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合力, 助推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 加强体育教师在职培训, 提升从业技能。

教师是第一课程资源, 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中学的许多体育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转岗而来的, 有的教师即使毕业于师范院校、体育院校, 但是由于高校体育专业传统的课程内容很少涉及生命安全教育, 因此, 当他们走上教学岗位后, 对生命安全教育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 再加上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新兴门类, 还没有明确的操作内容和评价体系, 导致体育教师在践行生命安全教育时往往无所适从, 不知道教什么, 如何教。为此, 对中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新课程理念的解读、课堂教学规范、运动技能的掌握上, 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培训, 让他们了解体育教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内容、目标、评价措施等, 也可以编写或开发相关教材资源, 使得体育教师有章可循。

(四) 加强学生自觉性教育, 促进自我学习。

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 又是教育的主体。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安全知识, 形成生命安全意识与心理, 提升安全防范能力。如果在教育过程中, 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挖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则必然会导致学生不配合。毫无疑问, 不管教师采用何种方法, 教育的理想效果将不可能达到。因此, 点燃学生心中的火把,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就成为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 体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安全的重要性, 提高珍爱生命的意识;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 建立起学习的积极情感, 从而转化为自觉的学习行动。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一种生命教育的载体, 生命安全教育就是体育教育回归生命本源的应然。只有体育教师真正理解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健康第一“的核心理念,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 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都积极行动起来, 才能更好地推进生命安全教育, 才能真正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学忠.学校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39.

渗透安全教育 篇10

一、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 制定课堂安全计划

安全工作不是临时性的工作, 如果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的同时, 能考虑到本学期、本节课在课堂纪律、学生活动等方面有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 就能提前对那些可能产生安全隐患的方面进行避免和预防, 并能使自己的教学安全工作有据可依, 有据可查。譬如, 在初中阶段, 无论是数学课堂, 还是理化生实验课堂, 我们经常会用到小刀、胶水等学习用具, 但这些学习用具在日常玩耍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 这时, 我们教师既不能饮鸩止渴, 阻止学生接触、使用这些基本用具, 但又要做好安全防范计划, 规定在具体哪节课堂上, 哪个学习环节才可以把这些用具拿出来, 使用完毕以后, 是组织学生统一带回家中, 还是教师收起来统一保管, 我们都需要做出具体的计划规定。另外, 交通安全方面, 用电安全方面, 体育课堂安全方面的教育工作也必不可少, 我们不但需要运用具体的课时来进行教育, 更多地我们需要安排值周教师, 抑或责任心强, 心理较为成熟的班干部在日常学习、生活活动中不时地观察问题, 发现问题, 及时汇报, 及时阻止, 以免事态的进一步严重化, 以利于我们教师提前做出一定的安全事故预设, 布置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根据不同班级的上课情况预防安全故事的发生

任何一节课的课堂都是不可完全预计的, 哪怕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 也会有不同的情况产生。所以, 教师在上课时除了要考虑到预设的教学方案外, 还应考虑到课堂的突发情况, 并根据这些生成, 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我曾经执教的是同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 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都相同, 唯一不同的是学生人数, 一个班有42人, 一个班有36人。由于两个班人数相差较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采用不同的措施来确保课堂安全。例如, 一天下午的课, 我安排的课堂内容是学生之间相互当小老师订正家庭作业。一班因为人数较少学生的活动空间相对较大, 因此我告诉学生可以选择离开自己座位到好朋友座位上两人一起活动。学生能与自己好朋友一起学习都很乐意, 纷纷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订正作业。教室里虽然有学生在走动, 但因为桌椅较少, 人数也较少不会产生拥挤的现象, 因此教学秩序良好, 且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而二班, 我则没有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 是因为考虑到四班教室里桌椅已经摆到了后黑板的位置, 留给学生的通道有限, 如果让42个学生在教室里同时活动有可能产生“交通堵塞”, 造成学生之间拥挤、推搡等不安全现象。于是, 从安全第一的角度出发, 我让同桌的学生相互交换当对方的小老师进行作业的订证, 也取得了预定的效果。

三、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

1.借助重大事件来渗透

“民以食为天”。人们一日三餐的安全问题无疑是头等大事, 近来不断出现的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西瓜膨大剂、饮料中“起云剂”等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使人们对于饮食缺乏安全感。在当前如此的社会现实之下, 一方面, 我们要教育学生今后的工作与生意当中, 切不可为了一时私利而蒙骗消费者;另一方面, 还要组织学生向自己的父母渗透这方面的意思, 并以学生为中心, 向他们的父母, 亲戚朋友逐步扩散, 形成一个有机的食品安全宣传网络。同时, 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安全饮食常识, 如哪些食物是不利于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的, 哪些食物是使用方面应该注意什么, 等等。

2.借助课堂利用课本知识来渗透

在初中化学中, 教材从一开始就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农药化肥, 提出绿色化学的概念, 在化学肥料一节中又反复强调农药化肥带来农作物高产丰收的同时, 提出了对农牧渔产品和水的污染问题;因为环境污染是饮食风险的六大类问题之一, 很多环境保护的知识也都隐含着食品安全知识, 如“绿色食品”往往与环境绿色化联系在一起。在《化学与生活》一单元中, 又分出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两个小节, 要求学生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知道某些物质有损人体健康, 如铝、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氯化钠与人体健康、油炸食物不宜多吃。

3.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食品安全教育应注重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如在讲《生活中常见的盐》时, 指出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可以从我们吃的蔬菜引入课题。蔬菜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 由于土壤化学成份的缘故, 使某些蔬菜如芹菜、韭菜、菠菜、卷心菜、莴苣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 特别是在腌制不透或腐烂变质的蔬菜中, 硝酸盐含量更高。硝酸盐本身对人体毒性不大, 但它在人体中经肠道细菌还原为致毒的物质——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能作为食品添加剂, 在肉制品如香肠等的生产中使用, 可保持肉制品的亮红色泽, 抑菌和增强风味, 但摄入量有严格限制。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一句歌词唱得好,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即使是看起来一帆风顺的人, 也有属于自己的哀伤与不快。对于初中生来说, 这是一个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刚刚从父母的呵护中走出来, 如果不能及时用一种成熟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 他们很容易形成一定的心理问题, 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也给我们学校的安全问题带来一定的隐患。所以, 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教材文本中的丰富内容适时地给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能够阳光健康地成长。譬如, 讲到《合欢树》, 我们就要向学生介绍有关史铁生坎坷而不屈的一生;讲到《出师表》, 我们要延伸一下课堂故事, 明晰诸葛亮怀才不遇, 久居南阳的故事, 等等。学生通过这些故事会懂得, 每一个人都不是很容易就走进光环中的, 之前需要付出很多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磨砺。

总之, 学校工作, 安全为先。在当前安全问题压倒一切问题的时代背景之下, 我们初中阶段的教育同仁当齐心协力, 大胆创新, 在安全教育方面想出新的教育措施, 开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安全教育教学模式与策略, 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吴凤艳.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 2012, (6) :96-97.

渗透安全教育 篇11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而,在教育教学中应重视幼儿的生存需求,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让幼儿对生活隐患有防范意识,让幼儿在掌握必要安全保健常识的同时懂得保护自己。应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教学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对自身的安全作出反应和控制,并通过思维、情感、习惯、信念等表现出来。

一、安全自护意识渗透在日常生活中

培养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应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良好生活行为的养成,能不仅能让幼儿躲避伤害,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而且能使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首先应让幼儿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安全,怎样做不安全。由于幼儿年龄小,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因此,教师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经常提醒,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促使幼儿从小懂得注意安全并养成良好的自护习惯。例如:

1.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

教幼儿进食或饮水前要先用手摸摸碗或杯子,避免烫嘴、烫手;从冰箱中拿出的东西先闻一闻、看一看,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小口小口喝,避免烫伤,不乱吃或乱喝没有生产标志的东西;吃饭不嘻笑、不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不能用牙签剔牙;不随便吃不认识的食物。学会通过看、摸、闻、询问等方法辨别能吃和不能吃的食物,教育幼儿养成不暴饮暴食、不偏食、不挑食和手脏洗手的好习惯。在日常的生活中应多注意些生活小节的训练,特别是幼儿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引导幼儿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中学会自我保护。

2.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睡前要求幼儿洗脸、洗脚,要漱口或刷牙,不能含着东西睡觉。以音乐播放示意幼儿午睡或起床,一听音乐就按顺序穿脱衣服,上床前杜绝幼儿将杂物带到床上玩,特别是别针、硬币、小玻璃球、纽扣、黄豆等危险物品,以免将这些东西放入口、鼻、耳中而发生事故。教育幼儿用正确的方法入睡,听到起床音乐后不站在床上穿衣服。

3.培养良好的“行走习惯”

行走时要求幼儿不把手插在衣服的兜里,懂得扶着栏杆上下楼梯,学会靠右行走,同时不冲跑,不从楼梯上往下跳,为了避免幼儿冲跑相撞,在幼儿上盥洗室来回的路上,用图形在地上标出路线,幼儿根据专门的图标路线来回走(有踩、走、跨、跳、踏等有趣的动作标志)。这样做幼儿很兴趣,在形成良好的行走常规的同时,避免了冲跑、推拉、相撞事故的发生,促进幼儿自我防护意识的形成。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规范的同时安全隐患自然也消除了。

二、安全自护意识渗透在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过程形成安全自护意识是培养安全自护的最佳途径。通过游戏的内容、游戏的玩法、游戏的规则等,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了解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方法和技能。

如表演游戏《公共汽车》,幼儿通过扮演“司机”和“乘客”,懂得在汽车行驶时头、手不能伸出窗外,司机要遵守交通规则,乘客上下车不拥挤,应有序的上下车。让幼儿了解交通规则,外出要跟随大人,不能在马路上玩耍,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在幼儿看似游戏性质的表演中,获得了最为深刻的感性认识,也在幼儿的头脑中从小树立了安全第一,生命最可贵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安全自护意识渗透在情景表演活动中

幼儿的可塑性很强,但知识经验贫乏,幼儿的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在教育活动中注重给幼儿创设情境,让幼儿置身“危险”情景之中,激发幼儿本能的安全自救意识,促使游戏中的行为成为幼儿终生难忘的行动记忆。在“危险情景”中,幼儿显的束手无策,我便引导幼儿,首先要幼儿在慌乱中安静下来,让幼儿自己想一些可能的办法自己救自己。尽量想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法进行自我救护。在自救过程中,幼儿通过危险中的“真实”操作,获得了一定的行为记忆,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安全意识,而且使幼儿在一些意外的伤害与不幸发生时,具备一定的自救行为。如情景表演《宝宝和妈妈逛商店走失了》,表演者找商店的工作人员向家人、110、警察打电话求救。教育幼儿不要随便离开集体,离开大人,要和大家在一起。如果万一走失,要胆大、心细,记住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及周围明显的建筑特征。激发幼儿脱险自救的情绪,促使幼儿想出一些脱险自救的具体方法。

四、在演习活动中增强安全自护的能力

现在的幼儿事事被包办代替,造成了娇气、依赖性强,自我保护能力差,面对危险勇敢的精神少,缺乏积极主动的交往能力。再加上幼儿的能力和体力都十分有限,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不懂得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对突发事件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缺乏较好的自救行为,因而,组织幼儿进行突发事件紧急疏散的演习活动,让幼儿在体验逃生自救的过程中,增强胆量和安全意识,让幼儿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幼儿求救和自救的能力。

我们组织幼儿到消防基地进行演习活动,当浓烟弥漫时,幼儿手捂住鼻子,弯着腰半蹲着走,沿着疏散通道快速撤离,第一次演习时个别幼儿吓哭了,不懂得疏散。通过演习,提高了幼儿的应急反应能力,懂得将了解到的消防知识及时运用到演习活动中,掌握了自救的知识和自救的技巧。

在全园紧急疏散演习的活动中,要求各班幼儿一听见疏散的信号,就站好队伍,听老师的指挥,按事先规定的路线(沿着栏杆或墙壁),一个接一个有序下楼梯,不推挤,不串队,全体师生在1分49秒内就集中到一楼操场。紧急疏散演习要求幼儿反应快速、思维敏捷、冷静、不慌张,幼儿在演习的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强化了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巩固了安全防护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保护自己的技能和方法。

渗透安全教育 篇12

第一,可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区域游戏的环境设置中,多让小朋友接触、了解,使小朋友们在日常接触中熟悉一些安全常识,培养小朋友的安全意识。例如,区域游戏的设置需要绘画、装饰等点缀,在生活区的墙壁上绘制危险工具、危险行为的图画,如独自拿着小刀玩,将筷子含在嘴里等,在图画的角落用醒目的红色打一个“×”,告诉小朋友们这些行为是不对的,引导小朋友正确、安全地使用生活中的工具、用具等。

第二,在区域游戏中渗透安全教育,激发幼儿的安全意识,引导其行为向规范、安全的方向发展。例如,在美工区,做纸蝶涂色游戏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自己制作安全标识,让小朋友们熟悉不同标识代表的含义,并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这些标识,如和爸爸妈妈逛商场时、去公园游玩时,对这些标识进行辨认、分析,理解它们的正确含义,以便规范自己的行为。又如,在生活区,做吹泡泡游戏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嗅觉辨别液体,培养小朋友们不将来历不明的液体、食物等放入口中,让幼儿认识到乱吃东西的危险性。再如,益智区投放各类常见安全标记的图片,让幼儿认识并知道它们的意义,接着投放一些图片,让幼儿根据图片配对相应的安全标记。这样既认识了标记的名称,又能很好地掌握标记所代表的意思。

第三,在区域游戏中引导幼儿通过实践参与感知危险和安全,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又如,在美工区,常常需要小朋友用小剪刀帮忙,剪各类图形或卡片,这时提醒幼儿拿剪刀和使用剪刀的正确方法,以及传递剪刀给别人时,注意把剪刀合拢并抓住剪刀的上方,防止戳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

第四,通过表扬、引导等手段树立安全榜样,激励小朋友在积极参与游戏的同时注意安全,通过多种方式使其形成游戏中的安全意识,能够准确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例如,在区域游戏中,有的小朋友将游戏材料、工具乱扔,教师看到后应提醒小朋友将玩具和材料放置妥当,同时给予表扬,让所有小朋友都能感知到什么是对的行为,什么是不对的行为。

第五,利用区域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提高他们发现危险、应对危险的能力。角色扮演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扮演中小朋友们对安全的认识更为直接、形象,加深了幼儿对安全问题的认识,使其远离安全隐患、纠正不安全行为。例如,组织小朋友扮演过马路游戏中的各个角色,大家轮流扮演过路路人、汽车司机和交警等,先引导幼儿对过马路的各种行为进行讨论,再让他们体会角色的心理和行为,再对不同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交流、讨论,让幼儿认识危险,掌握正确的过马路方式,保持与危险物品的距离,不做危险行为。又如,在“娃娃家”的角色游戏中,用水杯、坐垫等代替暖壶、电暖宝等物,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认识这些物品使用的危险性,应如何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家里、幼儿园等地方应怎样发现安全隐患,远离危险,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应用角色扮演进行幼儿园小朋友的安全教育要注重几点:第一,要注重角色分配的合理性,使每个小朋友都能从不同角度感受事物的发展及状态,提高他们对日常事物的认识能力。第二,要注重游戏本身的安全性,在表演前教师应细心、全面讲解角色特点、模仿难度等,并将要注意的安全知识渗透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的安全知识。第三,角色扮演游戏结束后引导小朋友一起讨论角色特点,讨论表演的意义,使他们在表达内心感受的同时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以提高他们发现危险、应对危险的能力。

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故事、安全视频、情景模拟等形式,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幼儿对不安全行为的认识,知道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而游戏是小班幼儿对安全和不安全行为认识的最直接的一种形式,班内开展的各个区域游戏都离不开安全知识。

三岁前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形成阶段,对事物的感知较为直观,在区域游戏中开展安全教育,要结合小朋友情商、智商发展的特点,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区域游戏中,使小朋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意识,注重自己的行为,掌握基本的自救方法,使他们远离危险,机智、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快乐平安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翠萍.利用区域游戏缓解小班幼儿入园焦虑[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8):74.

上一篇:当今中学生消费观下一篇:经济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