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在旅游业运用

2024-05-18

古诗词在旅游业运用(精选12篇)

古诗词在旅游业运用 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规定:一至六年级优秀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为75 篇, 七至九年级背诵篇目为61 篇[1], 从背诵篇目可以看出, 中小学生背诵古诗词所投入的精力与时间是很多的, 在学生积累古诗词并有一定的诗词涵养的基础上,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背诵的古诗词资源, 创造读写结合的有利条件, 来为学生的写作服务。古诗词背诵不应仅仅局限于考试试卷中的几个填空, 那样的话视野太过于狭窄, 所投入的精力与收获不成正比。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它的优美精练的语言, 学习诗人与词人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学习诗人与词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面对坎坷挫折的乐观豁达心态, 为写作积累素材, 从而解决中小学生作文语言平淡直白的缺陷, 缺乏写作内容素材, 无话可说的局面。

一、学习古诗词, 积累写作素材

叔本华说:“阅读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 而写作才是自己的思想路线, 只有经过写作才能把阅读学来的东西消融掉, 才可能变成自己的东西。”那么, 解决学生写作当中的素材缺乏问题, 我们可以从古诗词入手, 读写结合, 积累相应的写作素材。中小学生接触的诗人主要有李白 (古诗词9 首) 、王维 (古诗4 首) 、杜甫 (古诗7 首) 、苏轼 (古诗7 首) 、白居易 (古诗5 首) 、王安石 (古诗4 首) , 以上诗人入选《中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均达四篇及以上。教师可以针对入选篇目较多的诗人进行有意识的拓展讲解, 让学生清晰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 加上古诗词的反复背诵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 将之作为写作素材, 一举两得。

(一) 李白的古诗词

学生可以学习他的豪迈奔放与自信洒脱, 学习李白对待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 ;学习“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的洒脱不羁, 生活中难免有挫折坎坷, 不会永久的一帆风顺, 遇到就乐观迎接;“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只要自己拥有才华, 必定会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 现在要做的是丰富自己的阅历与眼界视野, 这些诗句均可以加入到学生写困难挫折方面的作文当中, 或者直接引用, 或者通过李白的生平经历总结阐发出来。相信李白的性格品质定可以打动学生, 从他的古诗词中汲取营养, 为写作积累素材。

(二) 苏轼的古诗词

苏轼是值得学习的另一位诗人, 他一生命运坎坷, 遭遇四次被贬:第一次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达四年之久, 第二次被贬因政见不合, 被外放颖州;第三次是元佑八年 (1093 年) 新党再度执政, 他以“讥刺先朝”罪名, 贬为惠州安置;第四次没过多久再贬为儋州 ( 今海南省儋县) 别驾、昌化军安置。虽几经沉浮, 被贬之地都是极其荒凉偏僻之所, 但是他豁达乐观,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而且令人吃惊的是他的大部分成名作品居然都是在被贬的途中或者被贬之地写成的, 可见胸襟之开阔之豁达。遭遇被贬, 却没有沉浸在被贬的痛苦之中, 奋笔疾书, 潜心创作。例如《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所作,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 (《食荔枝》) 是被贬惠州所作。学生亦可以将苏轼及其生平经历作为挫折困难方面的作文素材。

李白和苏轼这两位诗人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典型, 但是只作抛砖引玉的作用, 不应把学生局限于这两位诗人。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诗人与词人, 并做相关方面的积累, 这样学习的积极性会更大一些, 相信学生定会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获益良多, 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相关素材, 并且是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活学活用, 为写作添彩。

二、背诵古诗词, 丰富语言储备

如果作文的语言文采飞扬、情趣盎然, 将会是作文的一大特色与亮点。那么如何修炼自己写作语言?如何让自己脱离“流水账”似的写作?这就要多注意平时的积累与练习。对经典语言的模仿与练习, 古诗词就是学生最好的一个参照物与模仿点, 杜甫曾经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可见古人对炼字的重视程度。短小的诗词篇幅能够完整地表述作者的情感与叙述内容, 可见语言的精炼。所以我们可以模仿古诗词的语言, 或者引用或者化用到你的作文当中, 可以作为作文的开头、结尾, 抑或是作文的题目。

学生也可以运用“话题+ 作者+ 引用诗词+ 意境阐述”的方式进行模仿创作, 来修炼自己的语言。例如这样的句子:“选择的真谛是陶潜‘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宁静;选择的真谛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舍己为人;选择的真谛是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精忠报国[2]……”这位小作者就是巧妙的引用了诗人的诗句, 来为自己的作文增色。如果在自己的作文当中运用这样的排比句, 自然夺人眼球。当然, 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要求高了一些, 要求学生将诗句与作者对号入座。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 原来古诗词并不仅仅是用来背诵与默写的, 也可以加入平时的写作当中去。那么他们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情会空前高涨, 没事也会琢磨着如何运用古诗词来扮靓自己的文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人生的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3]。这不单是人生的三境界, 也是学生写作的三境界。写作是积累与练习的过程, 语言也有一个由青涩到成熟的过程, 所以我们要耐心锤炼, 没有人一提笔就语出惊人, 就算是诗人与词人也是经过反复锤炼推敲才成佳作的, 所以我们要慢慢地经历这三种境界, 享受其中, 自得其乐。

三、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古诗词也是讲究写作手法的, 或运用联想和想象, 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或详略得当, 或侧面描写, 或虚实相结。如果将古诗词的这些写作手法运用到写作当中, 将大有裨益。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陌上桑》, 不仅有正面描写罗敷的美, 还有侧面烘托。例如:“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是正面描写罗敷的穿戴。“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通过他人看见罗敷的表现来侧面烘托罗敷的美貌, 比正面描写更有深度。而且, 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读者可以把罗敷想象成任何自己喜欢的美女。所以描写某一具体人物, 学生在运用刻画人物描写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的写作手法之外, 也可以通过他人的叙述或者表现来间接体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脍炙人口的《木兰诗》详略得当, 详写木兰为出征购买所需之物,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买”把这所有的连续性行为构成了为同一目标而服务的整体, 这种表现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 使人感到木兰的准备是忙碌的, 紧张的, 但又是井然有序的, 既无急于出征的焦急, 也无不愿出征的倦怠, 所以详写。略写战争的残酷, 全诗中真正描写战争的只有一句:“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来表现战争的残酷与漫长, 留给作者想象, 可以任意想象木兰征战沙场的形象与身姿, 从木兰的女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可以看出, 作者的详略得当很成功。那么, 我们在写作的过程的也可以这样设计:详写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的事情, 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略写其他事件, 作为辅助手段, 详略得当, 凸显人物形象的独特性[4]。

在古诗词教学中, 我们也可以通过设定具体的情境, 让学生与诗人穿越时空对话, 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你当时就是诗人或词人, 你会怎么做?进行扩写练习, 读写结合。比如你就是当时的花木兰, 面对可汗的征兵你会选择怎么做?是挺身而出还是选择逃避?因为打仗是男人的事情, 作为女子的花木兰完全有理由逃避, 况且隐瞒自己的女子身份是欺君之罪, 揭穿了怎么办?战死沙场回不来怎么办?这些都可以学生想象和联想的切入点, 无论是哪一种选择, 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模仿古诗词的谋篇布局

模仿是读写结合的重要途径,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模拟”是作者效法他人作品, 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必要手段。学生的模仿加速了从理解向使用的过渡, 模仿使理解到表达的过程大大缩短[5]。那么学生在写作中通过模仿古诗词的谋篇布局, 可以使自己的作文结构清晰。

“初中生在写作中往往不太注意文章的行文结构, 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范文的篇章结构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谋篇布局意识的培养[6]”。教科书中的古诗词作品不仅从内容方面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范本, 形式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值得借鉴的言语经验, 比如叙述角度的安排、叙述材料的剪裁等, 这些匠心独运的材料安排技巧同样值得模仿学习。

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此诗写的是天上的一对夫妇:牛郎与织女, 作者是以第三者的视角来观察他们的离别之苦, 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写,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作者对情节进展只字不提, 而只是展现了织女因分离相思之苦而织不成匹这一个画面。织女擅长织布却布不成匹, 充满忧思, 可谓整个故事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瞬间, 借以表达织女心不在焉, 思念之情。当初如何相遇, 后来为何分离, 将来有无团聚的结局等等, 读者可以运用想象在头脑中复原故事的前因后果。这就是通过对叙述材料的剪裁用最少的细节传递最多的信息, 用最浅的言语表达最深的感情[6]。

例如上海2008 年唯一高考满分作文《他们》, 小作者就是以第三人称的独特视角, 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与生活问题娓娓道来, 满分不仅在于文章语言朴实, 情感饱满, 关键是小作者选取第三人称进行叙述, 让人耳目一新, 使这篇作文在千万份作文中脱颖而出。

《木兰诗》之所以脍炙人口, 流传千古, 不仅在于语言朗朗上口, 有故事情节, 还在于它的布局谋篇。木兰从军的起因是可汗征兵, 但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但开头并没有直接去描写, 而是以“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开篇, 从木兰织布叹息入手, 分析木兰叹息这一行为表现, 进而引出原因, 之后在叙述故事, 娓娓道来, 这样描写的目的在于制造悬念,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到底什么使木兰织布叹息, 使读者好奇心倍增, 一口气读下去。这样的以制造悬念开头的方式, 在写作中值得模仿借鉴。

五、结语

倪文锦认为:“阅读经典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而诗歌正是浓缩的经典, 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人文素材、独到的写作手法、精巧的布局构思, 都可作为学生写作训练的示范, 所以本文旨在将古诗词与写作相结合, 使学生在背诵古诗词的同时, 也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 为写作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费寒芳.古诗词是写作的有利资源[J].语文教学与研究 (大众版) , 2010 (9) .

[3]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5) .

[4]钱理群.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5 (4) .

[5]朱晓斌.写作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 .

[6]牟维宁.让阅读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J].现代语文, 2013 (1) .

古诗词在旅游业运用 篇2

汉文1004班

孙铭言

20100001429

摘要: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有着音韵美、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的特征。正是基于这种种因素,现在的广告文案中运用古诗词来推销宣传自己的产品的行为日益增长。并以此为卖点,大力宣传,一时间甚嚣尘上。对此,探讨古诗词在广告中的正确运用,并给社会以正面的宣传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古诗词、广告、运用

优秀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发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尽的的义务和责任。而中央一直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古诗词就是其中的代表。我国古代有着大量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佳作,现代广告文案写作可以借用这些古诗词来表现广告内容,进行广告诉求。古诗词具有音韵美、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的特征。因此,广告文案作品运用古诗词可以描绘出一种基于现实而又不拘泥于现实的诗情画意、浪漫情怀、缤纷意境,使广告文案更具感染力。

(1)我国古诗词在广告中运用的历史

诗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用于广告文案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镇一位收藏爱好者所收藏的一只元代大酒龛,经文物专家鉴定,其上烧刻有一首年代较早的七言广告诗。这首诗全文为“神仙问酒谁家好,李白回答此处高,关公千里来下马,滋味百步xxx”,最后三字无法辨认。广告诗下烧有“香坛、东杨、香甜、美味”八个大字,简洁说明这个器物叫“香坛”,是这个酒家名“东杨”,酒的特点是“香甜、美味。

据此推论,在我国古代的商人们就比较重视用古诗词的形式创作广告文案。但这还远不是我们已知的第一首广告词。要说第一首能确认的广告词,还非我们的诗中仙李白李大诗人莫属!李白在饮兰陵美酒时曾为其题诗一首,《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首七言诗前两句句末“香”、“光”二字押韵对称,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的想象,脑海中浮现兰陵美酒色香味。“香”不单单指嗅觉,恐还兼有味觉,一语双关,汉语的博大精深实在是奇妙无穷。并且诗句融入诗词中,意境融入诗情,符合广告语言的特色。诗中对兰陵美酒倍加赞赏,无意中突出了产品的广告诉求点,通过寄情诗画的语言描述,韵律优美,令人吟诗欲饮酒。兼之以纵情饮酒,思乡伤怀相结合。简短的四句话就传达了产品的信息,加之中国古代文人附庸风雅,饮酒必作乐,作乐必赋诗的特点,给众多文人骚客留下飘渺迷茫,半醉半醒的产品印象,极大地传播品牌的美誉度。

正式因为千古流芳的饮酒诗,当今冠以“兰陵”字样的酒品多如过江之鲫。加之以这首音律优美、韵律和谐的古诗作为广告词,使人单单品诗便可联想到色泽清洌、酒香扑鼻的兰陵佳酿。而这样的广告宣传效果,不言而喻。

(2)古诗词的沟通作用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学中流传最广的文学形式之一,作为一种千年流传的文化,它的存在与流行并不矛盾,而正是因为这种强势的流行反而赋予她永远的魅力。古诗词在平面构成上是形式非常工整,蕴含着建筑美学原理,能由平面文字写出空间美感。古诗词的语言文字凝练精美,字字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古诗词具有营造已经的特性,能够在有限的篇幅里达到言于此而意不止的效果,充分激发人的想象力,给人永久的回味与思考加深事物记忆。古诗词还起着加强厂商与消费者之间沟通交流的作用。广告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将语言运用于广告的人以及接受广告语言的人又都是社会的人。因此,一个民族社会的哲学观点、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理念、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乃至政治信仰等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广告语言产生作用和影响。任何社会的广告语言都无不带有该社会的文化痕迹。“众里寻他千百度”引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个广告语是为度娘做的广告,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正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任何疑难杂症,上如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当我们急的鸡飞狗跳,惶惶如丧家之犬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度娘,广告词怎一个妙字聊得。“酒鬼背酒鬼,千斤不嫌赘;酒鬼喝酒鬼,千杯不会醉。无上妙品,酒鬼酒!”这短短二十七个字,传神的刻画出酒鬼身上背着酒鬼酒的画面。一副浓浓的中国山水画气息,对于爱酒的人士而言,简直就是说到他们的心坎去了,更是勾起了心中的酒虫。酒鬼酒的销量怎能不好!

(3)古诗词在广告营销中的作用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商品市场中,商品广告数量繁多,花样日新月异。为了在广告活动中取得更大的效果,就必须制定各种营销策略,通过广告语言的独特表现形式来更好的配合广告策划的实施。而古诗词,则更是广告语言形式中的佼佼者。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丰田汽车为了打入中国市场,特意起的一条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这句话现在已经是我们的励志语了,以至于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句话都不大常用了。而日系汽车,尤其是丰田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不说也罢。更神奇的是百度打击谷歌的广告,三次“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我都快不知道你知道我不知道。这种绕口令似得广告,再由唐伯虎口中说出来。相信看过这个广告的人都会对百度这个品牌记忆深刻。百度搜索的市场占有率就是明证!

(4)结论

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前进。广告文案写作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也在成长中不断的变化发展。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广告文案创作者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表达广告的诉求。古诗词作为一种传统的、优美的文学语言,为广告文案创作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模式。

任何一个广告作品都是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广告作品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受众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特征:重感情、尚仁义的道德观和偏比兴、求意境的审美观。而古诗词正是基于这一特征运用于广告作品的。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历史传承性和文化意蕴。诗词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代表性文化,数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都是名篇佳作,其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义都为广告创作者和接收者所认同,对其进行创新的使用和再创造,对于增强广告效果的传达、创造具有民族品牌个性和中国特色的广告作品是不无裨益的。

电视广告是广告作品的主要支柱之一。古诗词用于现代电视广告中,较之其他表现形式的电视广告语言更具独到的作用。电视广告有它自己的独特要求,古诗词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也不是随便可用的。因此,在创作成功广告作品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可以影响古诗词用于电视广告创作的因素,例如时间长度,创作出符合广告受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心理以及广告主成本因素的作品。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用于广告作品创作,无论对于广告主、广告公司、以至于对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都有着一定的作用。

让我们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广告语吧!

参考文献:【1】 广告文案写作

黄玉波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 广告文案写作 郝慧珠 团结出版社 2003年

古诗词在语文点拨教学中的运用 篇3

古老的龙的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3000年的辉煌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更是我们炎黄子孙永恒的骄傲,传承、运用并发展古诗词是我们每个语言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经过多年实践,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出发点,追求学生学习最大化为目标,积极贯彻语文启发式教学原则,着眼点拨这一教学之道,融古诗词于点拨教学中,旨在使学生学习领会古诗词的深刻含义,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开发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一、联想入题,点拨学习兴趣

“开头犹如一幕戏刚刚开幕的一刹那情景”。导入语的适当选择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调,使学生放下杂念,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氛围中。可从“点”入“面”,如教授朱自清的《绿》,导入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最传神,夹杂太多的无奈与企盼,朱自清的“绿”又能表现什么呢?

二、突破入门,点拨课文意旨

选准课文总体把握突破口,能培养学生总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对理解课文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教授《故乡的榕树》,可从“乡思”切入,设计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跃然纸上、“却上眉头”。再如教授《鸿门宴》,为多角度凸现项羽这个“失败英雄”形象,可引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不肯南渡的史实,讽刺了项羽怯弱心理;可引毛泽东诗词《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借项羽典故告诫人们不要沽名钓誉等等,在调动学生兴趣,增加见识,拓宽分析问题思路的同时,学习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理解文学形象。

三、融情入文,点拨感情基调

每篇课文有不同的主题内容、感情基调、叙述对象,对一篇文章确定一定的情感基调,让学生带着情结学习,有助于增强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提升对主题的把握力。对于秋天,人们或许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赞叹,但《故都的秋》,郁达夫是要表达遍地落蕊枯叶飘零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伤感、悲凉和寂寞孤独的心境,于是,可以选择温庭筠词中别具风格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濒洲”。江水般的忧愁,无尽的等待的意境点拨了本文的感情基调。《边城》问世之时,其他作者大都大书社会之黑暗、吏治之腐败、人民之痛苦,教授时如何理解沈从文通过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可引入苏轼《定风波》,通过理解“人生风雨不要怕,一边唱一边往前走”,点拨《边城》抒人性的纯洁与美丽,对生命的信任和期望,尽显对人类的爱。

四、引征启知,点拨文意理解

准确理解字、词、句、段,根据有效信息,筛选出其中精炼、优美、有丰富内涵的语言材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教授《绿》时,为尽快使学生掌握“招引”、“踞”、“钻”等词,可以出示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让学生找出把静写动了的字,讲明原因,理解特点,再对课文中的这些词进行点拨,学生自会迎刃而解。教授《猎户》,“文似看山不喜平”,经过一波三折,蓄足气势,才让董昆出场,对此,可以引用《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突出了“距离才能产生美”的道理。在这些枝节上进行点拨,避免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结果,使学生豁然开朗。

五、迁移入境,点拨文章分析

文学无涯,教材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点”,学习贵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有把课内外的知识融汇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天山景物记》有一个知识点——反衬,可以引用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和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从而引入“反衬”,同课文作比较,点拨迁移。闻一多《死水》要重点领会“死水”的象征意义,可引入黄巢的《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诗菊花一改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示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性的动态美,成了广大被压迫民众的象征,从黄巢改天换地的英雄情怀引出闻一多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六、延宕结尾,点拨延伸想像

在结束阶段,须给学生在文章的氛围中注入深刻的理性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回味无穷。《汩罗行》字里行间渗透作者对屈子的怀念之情,可以引入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过万重山》可以引入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句本是怀人之句,用在此处,哲理丰富,蕴意深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引用古诗词进行语文点拨教学,在不断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唤起学生新鲜感觉”,提高学生把握课文材料的能力,让古诗词这朵文学奇葩在语文教学中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古诗词在广告文案中的运用 篇4

一、古诗词在广告中有悠久的传播历史

自从有了商品交换行为, 为了推销商品, 古人很早就开始有了广告, 如春秋时期“宋人有酤酒者, 升概甚平, 遇客甚谨, 为酒甚美, 悬帜甚高”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 这段精妙的文字不仅描述了酒家讲究服务态度, 用美酒待客, 还表明了他们已知道采用高挂酒旗的广告手段来招揽生意。有广告的诸多形式, 必定有广告文字和文案出现。中国的古典诗词具备了广告文案写作的诸多特点, 从中国广告历史发展来看, 广告文案确实从一开始就与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们常用古诗词形式来宣传某件事物。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的《客中行中》云:“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也许可算我们至今能够确认的第一首广告诗。

宋代绍圣年间, 苏东坡被贬至海南儋州, 当地有一位孤老太太所卖的环饼非常好吃, 但因饼店处在偏僻的地方, 生意清淡, 难以维持生计。老太太仰慕苏轼的大名, 恳请他为小店题诗, 以之为生意扬名。苏轼十分同情老人, 为她亲笔题写了一首广告诗:“纤手搓来玉米匀, 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 压扁佳人缠臂金。”诗中将环饼的色、香、味、形做了生动的描绘, 使得该店声名大振, 生意兴隆。

苏东坡还有一首广告诗词“黄州好猪肉, 价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慢着火, 少着水, 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这是为了宣传他被贬黄州时所创的“东坡肉”所作。这首广告诗词通俗易懂, 针对的目标受众比较大众化和平民化。它将“东坡肉”的制作工艺的独特性突出表现, 而且美味经饱的利益点呼之欲出。更重要的是, 开篇名义, 好吃不贵是此产品当时独特的卖点。精简的文字, 明确的传播主题, 完美地表达了产品的独特信息和传播目标。使得东坡肉在今天依然有着的广泛的知名度和高度品牌价值。

清朝道光年间, 诗人杨静亭曾作《都门杂咏一百首》, 其中《水晶糕》一首为绍兴的“水晶糕”作了如下的广告:“绍兴品味手艺高, 江米桃仁软苦糕。甘淡养脾疗胃弱, 进场宜卖水晶糕。”

二、古诗词在广告中有独特的传播优势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流传最广的文学形式之一, 作为一种千年流传的文化, 它与流行并不矛盾, 而正是因为这种强势的流行所以她有着永远的魅力。分析古诗词的传播优势, 首先它在格律上有严格的要求, 从音调、用韵和平仄三个汉语言特色角度进行的创作, 由于这严格的格律规定使得古诗词具有极高的诵读性, 富有音乐感染力。另外, 古诗词在平面构成上是形式非常工整, 蕴涵着建筑美学原理, 能由平面文字写出空间美感。古诗词的语言文字凝练精美, 字字生动传神, 极富表现力。古诗词具有营造意境的特性, 能够在有限的篇幅里达到言于此而意不止的效果, 充分激发人的想象力, 予人永久的回味与思考, 加深事物记忆。

因此分析古诗词的传播优势对广告文案的创作是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1. 独特的音韵

汉语在语音上的特点是:以元音为主, 每个音节都有四声。中国古代诗歌充分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 讲究节奏和押韵, 极富音乐感。抑扬顿挫, 平仄有律, 朗朗上口, 悦耳动听, 具有独特的音律美和节奏美。故其在传播上具有非常明显的流行优势。因为古诗词的这个特性, 它通常能够和以曲调, 以音乐歌曲的形式表现出来, 达到广为流传的效果。

相比较于古诗词, 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就缺乏这样一种音韵感, 故而它们不如诗词一样流行于大众。从广告文案的写作目的出发, 广告文案是为推销产品而服务的, 产品有广泛的知名度是衡量广告作品优劣一个方面。因此, 站在传播的角度上讲, 古诗词拥有其他文学形式无法比拟的大众化流行优势。

2. 工整的对仗

对仗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汉语中运用的历史非常悠久, 它也是充分运用汉语言语音的特性, 在韵脚, 平仄, 句式对称方面都非常的讲究, 而韵脚与平仄的对应则是为了使诗更富有音韵美, 便于人们朗读与记忆。在语言中体现音乐美, 能够有效的刺激到人们的听觉, 以到达良好的传达和接收效果。而句式对称还有一种视觉效果冲击, 给人一种工整有序感觉, 表现在纸质上的句式排列还有着建筑的美感, 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了汉字的构造特点的影响, 追求整体文本形式构造的优美。古诗词的这种形式美在世界文学苑地中是独具一格的。

由古诗词发展而来的对联, 是形式美的突出代表, 它把声调、词性、词义、和句式的巧妙融合,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极便于记忆和传播。经常有一联而名天下传千古的情况。比如说:岳麓书院, 它的名气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这一对联, 从传播角度分析, 此联仅八个字, 且押韵, 对仗工整, 记忆起来非常方便, 而便捷是传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另外, 一个“材”字点出书院的核心, 一个“盛”字言尽书院深厚底蕴。非常简洁明了, 富于表现力。北京市某条街上有家烤鸭店, 店外挂着一副对联“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吃烤鸭真遗憾”, 它的上联引用的是毛泽东的诗句, 下联则是表达了店里的经营项目, 对仗工整, 意思表达非常明确。长城与烤鸭是北京的两大特色, 你不能错过。而这些正是广告文案写作所努力追求的。

3. 精炼的文字

炼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注重的一点, 而古诗词因为要控制形式和音韵的要求, 炼字就尤为重要了。诗词写作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强烈的感情和最深远的意境。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将春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非常富于表现力。又“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用语非常灵活, 使用的拟人手法, 仅一字便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完全展现在读者眼前。这等表现力正是广告人所梦寐以求的。将古诗词运用到广告文案创作中去, 增加的不仅仅是诗性, 更多的是广告的传播力度。

宋朝柳永一首《望海潮》中描绘的“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的景象, 令金主闻之欣然向往, 直欲攻下宋朝。这便是古诗词令人无法抗拒的语言之美。由此可以看出古诗词语言表现力的强势, 而这样轰动的传播效果则是任何广告都无法拒绝的。当然其他文学形式也可达到这样的效果, 但那是需要长时间的宣传。而从广告的角度言, 简、短, 快才是最佳的传播, 简洁, 便于记忆;短小, 信息不容易丢失;综合二者才能达到快速传播, 实现广告目的。古诗词则是集精、简和语言优美于一体, 成为强势传播的载体。

4. 深远的意境

意境是古诗词的灵魂所在, 受诗词格律的限制, 古诗词通常无法直白的为我们描述一个意象, 都是通过用词和语言来引发人的想象, 进入到作者想要表现的意境当中去。言已尽而意无穷就是古诗词所追求的意境营造手法。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先生说:“艺术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 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兴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 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创造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广告是一种说服的艺术, 它是为了说服消费者前来购买商品。广告要有说服力才能发挥说服的功能。而广告作品要增强说服力, 创造广告的意境美是很重要的方法之一。

用巧妙的词语构造出深远的意境, 不仅能够加深人们对事物的形象记忆, 还可引起人对事物回味和深度思考。如“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月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意境之深远, 时隔千年都能够让人们通过对意境的理解达到心灵上的共鸣, 感觉到诗中那个形象就是自己。从传播角度分析, 这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 为对方考虑, 于是非常自然的就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这样在不经意间你就占据了受众的心智, 于是产品“寒山寺”自然而然的广为人知了。由此可以看出古诗词对营造意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故在广告文案中运用古诗词来营造意境是非常有效的。

古诗词与广告文案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一致的目标, 即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强有力的信息和最强烈的感情。广告文案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广告向受众传播的信息是以符号为载体的, 在媒体中表现出来, 受众从媒体传播的符号中, 获得广告信息的内容, 从而达到广告主要向受众—顾客—消费者传播的广告信息的目的。

三、广告文案中运用古诗词的方法

美国权威调查机构经过科学测试得出:广告的效果50%~75%来自于广告文案, 这说明广告文案是实现广告效果最关键的因素。广告文案撰稿人可以尝试利用诗歌等文学修辞技巧, 使广告文案变得精彩夺目, 提升文案的品位, 增强广告的记忆度和消费者喜爱度, 产生良好的市场效果和社会效果。

1. 直接引用

现代广告文案创作者在创作广告文案时, 在创作过程中要准确的把握产品特点和古诗词的内涵、把握目标对象的心理特征、深入探求商品特性与受众消费心理的切合点, 这样直接引用古诗词的广告文案就能把商品的价值诉求和艺术化形象有机融合在一起。

在岳阳市公交车广告上有一名为“白云边”的白酒, 它的命名取自诗仙李白的名篇“且就洞庭赊月色, 将船买酒白云边”, 李白其人酷爱喝酒, 这诗句也非常贴切的表达了这种欲望, 而“白云边”酒引用此古诗词, 借了诗和诗人的名气, 以达到迅速扩大产品知名度的效果。“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河南杜康酒广告。此广告诗是从曹操名作《短歌行》中摘录而来, 用在现代杜康酒的广告文案中, 给顾客一种文化熟悉感, 从中体会到一代英雄兼文豪的曹操的那种大气磅礴之势和观沧海时的那种豪迈的英雄气概。这样, 受众在看到杜康酒以及杜康酒的广告文案时能感受到杜康酒所代表的文化。古诗词的语言特性使其比现代语言更能从情感上感动受众, 所以在广告文案创作时要努力发现和挖掘隐藏在商品以外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因素和情感力量。

在广告文案中直接引用古诗词, 一是替产品借名气, 给产品的发展开道, 让产品在一开始推出就能获得广泛的认知并维持产品的高知名度, 同时还便于人们的记忆。二是给产品附上文化内涵, 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 卖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文化, 这是产品走向成熟必然要充实的。

2. 创新借用

古诗词创作的年代久远, 受时代的局限性, 它无法表达出现代特有的气息。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文案人员继续采用它, 古诗词流传甚久而没有淹没在历史长河就表明它有时代的共性, 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每个时代对它都有不同的解读。从这点出发, 广告文案也可以对它进行现时代的解读, 加以灵活的运用。在创造性的运用古诗词时, 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又不能脱离广告目标。既要能宣传产品又不能歪曲古诗词。这样广告文案可以借助于创造性的运用古诗词将抽象的消费理念和具体的物质性诉求相融合。创造性的借用古诗词主要是通过解构重组, 改组, 更换主题等方式来体现的。

首先, 词语提炼加以重新组合, 从心理上看, 广告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唤起人们的注意, 在记忆中留下印象。经过创新的诗词名句, 在广告中的含义同原诗中的含义肯定不一样, 这在受众的心理上会产生新奇感。而从文化上看这种创新借用的广告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文化品位。如:恨不相逢未“驾”时 (台湾自动变速车) 巧妙地将唐代张籍《节妇吟》中的“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中取后一句, 将其中的“嫁”改为同音的“驾”, 诗的意思, 也从原来的表示悲悲切切的感伤情绪一下转为对变速车的喜爱之情,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方法突破了古诗原文的局限, 在借用原诗的基础上, 突出了商品的名称和性能。

其次, 改造古典诗词名句, 化用原诗文, 让广告显得有文化气息, 富有文采, 极具典雅风范。如:“众里寻她千百度, 你要几度就几度。”这是伊莱克斯温控冰箱的广告词, 它引用脍炙人口的诗文的上半句, 下半句用来阐述其产品的特点。让读者把诗文和产品联系起来, 突出产品的特点, 便于记忆产品名称, 并借此提升产品的品位, 促进销售。“春眠不觉晓, 还是‘兰萝’好。”这句兰萝牌床单的广告。广告词紧扣产品特点, 巧妙引用孟浩然《春晓》中的诗句, 意趣顿生, 在诗的下句嵌入品牌名称, 从而使广告信息的传递准确到位。上下两句的结合浑然天成, 不但对仗工整, 且“晓”、“好”押韵, 音韵十足, 读来和谐悦耳, 韵味悠长。是为上佳的广告词。

最后, 解构原诗文。即是把著名诗句全部加以有目的的改编, 让读者在品读时联想到原文, 记住产品的名称或特性, 从而使其发挥预设的效果。例如, 旅店对联:茅店明月鸡唱早, 板桥雪滑马行迟。就是从古诗名句“鸡升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发展而来的。对联文风古朴清雅, 表达了旅店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3. 新作诗词

除了直接引用和创造性运用古诗词之外, 现代广告文案创作人员还通过自己新作古诗词的方式来撰写广告文案, 这样的广告文案具有古典诗词的音韵、形式、语言、意境的特征, 但内容表达上却是现代的气息, 这就是发挥文案创作人员的创造力将传统与现实完美的结合。

在白酒广告市场有一句经典的广告语“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它非常巧妙的将白兰地这个白酒品牌名称嵌入到对联当中去, 以文学的角度评价, 这是一个绝妙的对联, 具有强烈的文学感染力。从广告角度而言, 它以完美的方式达到了广告的效果, 高度的文学价值衬托出这个品牌高雅不俗的气质。这句广告语刚一出现, 就为这个品牌赢得了极高的赞誉, 这是古诗词运用于广告文案经典范例。所以借助古诗词这一文学手段参与广告文案的写作是非常有益的, 因为广告能够借助古诗词语言将商品的具体价值诉求形象化, 将抽象的消费理念具体物质化、人性化。从而取得更好的广告效果, 达到最终的广告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世丁.沟通秘境——广告文案之道[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1.

[2]杨先顺, 陈韵博.广告文案写作原理与技巧[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12.

[3]柴少恒.广告文案写作与赏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4]徐智明, 高志宏.广告策划[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7.

[5]罗宣, 林亚斐.视觉冲击下的广告文案的唯美诉求[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 (2) .

古诗词在旅游业运用 篇5

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实验等,如今已步入一个微时代,微课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微课以形式之“微”、内容之“精”、效果之“妙”,改变了过去教师笔耕舌耘、单一的教学模式,尤其给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带来了福音。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语言精美,意境深邃,韵味悠长,情感丰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然而,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文化积淀、知识库存等有所欠缺,再加上常规教学循规蹈矩,模式僵化,毫无新意,而且轻视审美,重题轻文,古诗词学习带有严重的功利性色彩,这些都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态度往往是淡漠的,不能很好地接受古诗词的文化审美和教育熏陶。

微课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想象、联想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如,学习《归园田居》一课时,可以用微课展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清新自然的村落,翠绿柔软的桑枝,摇曳生姿的榆柳,幽静深邃的小巷,袅袅而上的炊烟,富有生机的鸡鸣狗吠,诗中的动景和静景、远景和近景以流动的视频画面一一展现,淡雅舒缓的配乐表达出诗人宁静闲适的心境。同时,诗中清淡的格调,通过微课中画面和背景音乐搭配的朗诵,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让学生得到审美的享受,理解诗词的优美意境。

二、化整为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古诗词知识点繁杂,教师将之分解到每篇课文,结合课文选取典型知识制成微课,形成学习资源,让繁琐的学习简化为碎片式的学习。如,学习《杜甫诗三首》一课时,可以制作成《杜甫诗歌常见主题》《的意象赏析》《的表现手法》等微课;讲《琵琶行》一课时,可以制成《音乐描写之美》《的情感变化》《朗诵指导》等微课。这些微课可以课上共同学习,也可以在课下自主学习,还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比如,模仿着《登高》中讲的意象知识,让学生课上分析《蜀道难》的意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反复观看视频,逐步消化吸收,最终转化为自身素养的一部分。

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作一些适用于专项练习的微课,借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巩固与提高。多数高中古诗词课文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可以制作一些古诗词填空、古诗词联想背记的内容,也可以针对每篇古诗词专门制作一些重点词句的翻译练习。比如,《氓》一课中,重点词句较多,便可以提供一次或者更多的微课练习机会,以方便学生自主练习。这样通过一学一练、一课一得的学习方式,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强化学生的探索意识

古诗词在旅游业运用 篇6

【摘 要】高中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学习时产生枯燥感,体味不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从而影响其语文素养的提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情境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在优秀的诗词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古诗词 情境教学 类型 特征 过程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观念的形成对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他们的文学素养直接影响其汉语言的运用。因此,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枯燥感,体味不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从而影响其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高中阶段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和现状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一代又一代伟大的诗词大家,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正如王国维指出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也莫能继焉者也。”诗词家们挥动手中的如椽大笔,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又一笔宝贵文化遗产。学习古诗词,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古代文化,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情怀,重铸民族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古诗词因其“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但在整个高中的古诗词教学中,受高考指挥棒的指向而导致了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在诗词的教学过程中以高考为中心,重解题技巧,以所谓的答题模式和术语对学生进行应考训练,完全违背了古诗词教学的目的。情境教学因其独特的优点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到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去,日益显示了这种教学方法的功能与魅力。

二、情境教学、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定义

“情境”一词在我国古代的刘勰著的《文心雕龙》和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中就有记载,意为“意境”。情境教学就是“将情感、境地与实际教学相联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引入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创设与其相适应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有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特征

(一)直观形象性

由于古诗词高度的抽象性和凝练性,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教师必须根据古诗词文本提供的信息中虚拟出一个形象的情境。通过形象的情境,使诗词语言直观化、形象化,弱化语言本身的抽象性,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引起思想上的共鸣。用李吉林老师的话说就是“要求形象富有真切感,即神韵相似,能达到‘可意会,可想见就行。”

(二)情感性

诗词与情的关系最为密切。古诗词用精练的语言描绘一幅幅生活图景,诗词家们的感情也寄托于这些丰富的意象中,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些意象植根于诗词文本中,借助诸如春花秋月、山川大泽、鱼虫鸟兽等形象,融入个人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参与主体性、发展主动性

课程标准强调自我发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能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诗词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参与情境创设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类型

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再现其中的实体情景会有比较大的困难,因此,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类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直观情景

主要依靠现代信息传媒来构建,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等特点。操作方便灵活,图文并茂。诗画不分家。因此,借助图画再现古诗词的情境,可以把古诗词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学生对诗中描绘的秋天的山的傍晚的景色的想象可能就会与文本情境有区别,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一幅秋天傍晚山的图景,引导学生入“景”,并学习到“暝”字在本诗中的意思是“傍晚”。

(二)模拟情景

古诗词中出现了大量的生活场景,富于生活气息,学生可以想象其中的生活情景,通过角色的扮演、分组配合,让诗词生活再现课堂。如教师在上《孔雀东南飞》时,针对刘兰芝与焦仲卿分别时的场景,让学生来设计其剧情与场景,通过表演来演绎刘、焦的爱情。

(三)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

是单纯用语言描述某一情境,通过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情色彩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活动,从而体验情境。这种类型适合于篇幅较短,易诵读,感情比较深沉的诗词教学。

五、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实施的具体方法

(一)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时的基调决定了新课的一般基调,在教授新课的古诗词时,可以在导入部分就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上《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琵琶行》等富于音乐感的诗词时,教师在导入时通过播放一段旋律悠扬或铿锵有力的音乐,对即将要上的课进行情境渲染,把音乐与将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根据音乐的语言、旋律、节奏,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把学生带进一个音乐世界,就可以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音樂上,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起到了“一图胜千言”的效果,从而诱发学习的动机。

(二)在理解古诗词过程中创设情境

由于古诗词是用文言创作的,而学生的日常用语却是现代汉语,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造成了一定的语言障碍,尤其是在对词、字的古今意义的区别上,对虚词的学习运用上,对特殊句式的理解上。这些都是学习的难点,也是重要的语言知识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主要是运用专业的教学语言描绘情境,根据文本的感情基调选择教学语言的声调、节奏和肢体语言。在突出重点、难点内容时,声音要有力度,教师的表情要严肃,对那些抽象的、重要的知识点还要着重讲、重复讲,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通过朗读感悟情境

古诗词形神兼备,富于音乐美,善于用丰富的意象写诗,某些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调诵读和记忆,通过朗读来强化理解。读书要融入诗词中画龙点睛之处,敏锐领悟文章神韵,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元素,融情入景,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想象能力。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描绘了长江“卷起千堆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波澜壮阔的景象,以及抒發了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仰慕与追思之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年华消逝之感。

(四)通过想象创设情境

诗词是抒情的语言艺术,意蕴深厚,形象鲜明,经过了作者一定的艺术加工而承载了具体生动的生活图像。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勾勒出心中图景如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生活片段、社会场景等。姜夔的《扬州慢》,开篇便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图景:满眼凋敝的荞麦,四周一片萧条,只有寒冷的水流默然地放出冷冷的青光。夜色下的城镇经过战争的浩劫后只留下一片片的残垣断墙,与昔日热闹繁华的扬州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抒发了伤悼家国残破的感慨之情。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描述他们心中扬州城的往昔,把词中的视角、听角、远景、近景形象转化为自己的意象,借助这些意象来感悟作者“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伤痛之感。

六、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要注意的事项

(一)画面的展示要与诗词的内容、格调相符合,切不可为了追求形象性而忽视文本的真实性。错误的“境”就会导致错“情”,产生与教学目标相反的结果。

(二)音乐渲染要与诗词的情境一致。

(三)教师、学生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进入情境,切不可为情境而情境。

(四)在实施情境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情境创设的主体,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成为学习、体验的主体。

(五)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语文教育要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教育学生、激励学生。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要积极引入情境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优秀的诗词篇章的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一):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田珍粮.谈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2):58-60.

古诗词在旅游业运用 篇7

目前, 中学的古诗词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普遍存在阅读理解能力差、鉴赏水平低等问题。学生的精力、时间投入多, 但学习效果不明显。“高耗低效”现象较为突出。学生怕学古诗词主要是基于功利的学习观念、被动的学习习惯以及落后陈旧的学习方法。

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 同时又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即自觉能动认知。具体到学生, 元认知是其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学习行为进行的计划、监控和评价。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将元认知付诸实施的具体做法、手段。

笔者尝试在元认知理论与古诗词阅读教学之间寻找一个切入点, 把元认知策略引入古诗词阅读教学实践中, 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转变学习观念,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效果。

二、元认知策略在古诗词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元认知策略在古诗词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可分为三个阶段: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

1. 阅读前策略

学生在阅读前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 阅读的兴趣也就越浓厚, 阅读时的思维就越积极活跃。所以阅读前策略的运用就是让学生根据古诗词阅读学习的特点和难点, 制定学习的计划,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阅读前需要积累相关的材料, 丰富相关古代文化知识。

(1) 师生讨论商榷, 制订学习计划

例如在制定7~9年级诗歌学习计划时, 笔者引导学生了解修订后的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所以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 在7~9年级是以使学生受到诗的熏陶为主要目标。这种熏陶和1~6年级的古代诗歌教学不同, 不能仅仅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 而要依次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师生经过讨论制定了7~9年级古诗词学习总计划:在初中的起始阶段让学生在诗歌的背景材料及读诗的方法上做探究性的讨论, 并结合诵读赏析培养学生情感感悟能力。由于在阅读前引导学生了解了古诗词学习的特点和难点, 明确了阅读任务, 学生就会根据计划安排合理的学习方法, 不会盲目阅读。

(2) 课前书面小结, 加强文化积淀意识

由于对古诗词语言的陌生感, 对古典文学知识积累不丰富, 对诗歌作者的生平和社会背景也不甚了解等原因, 许多学生仍然感到古诗词阅读困难重重。于是笔者指导学生在阅读前要做好准备, 进行广泛的资料搜集积累与分析, 为后续的阅读扫除障碍, 并有意识地进行课前的书面小结。

2. 阅读中策略

阅读中策略又叫自我调节, 是指通过对比辨析、观察监控、问卷调查、分组实验等手段来调节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效果。

(1) 对比辨析, 选择更佳学习方法

阅读教学中, 可让学生对不同学习方法进行比较。

实践案例:自己从诗歌本身的字里行间寻找依据来佐证观点的学习方法和教师逐句分析诗歌含义, 学生记笔记的学习方法相比较。

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诗, 我先让学生从诗句的字里行间寻找依据, 体会曹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学生举手回答很踊跃。

生:“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一句, 我觉得是非常壮观的, 雄伟的景象, 曹操就以这种壮美之景来抒发豪迈的情怀。

师:其他同学还可以从《观沧海》中找其他的诗句来分析吗?

生:“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一句, 我认为是诗人居高临下看的, 海面水波荡漾, 岛屿林立, 我想站在碣石山上的曹孟德, 一定有君临天下之感, 这也许就是作品中透露出的气势磅礴吧。

生:后一句“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有生机勃勃之势, 令人有振奋向上的感觉。

而在学习后一首诗歌《次北固山下》时, 则采用老师逐句分析诗歌含义, 学生记笔记的方法。

通过对比, 90%的学生认为从诗歌本身的字里行间寻找依据来佐证观点的学习方法要好于老师逐句分析传授。也有学生提出前者的学习方法虽然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但也有不足之处, 那就是不利于记笔记和系统的书面整理复习, 而后者恰好弥补了这样的不足。所以学生明白在阅读初期需要自主对诗歌逐字逐句地细致剖析, 这就是所谓的深入文本, 体悟情感, 而老师的系统讲解放在小结和复习的时候更有利于梳理巩固知识要点。

通过对比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哪种学习方法更为科学合理, 清楚何时进行更为科学合理。

(2) 共同进行课堂观测, 体悟诗歌学习特点

笔者在课堂中运用视、听仪器来观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课堂表现, 以此加强对课堂阅读进展的监控, 强化学习的效果。

(1) 老师的观测整理

实践案例:对《观沧海》课堂视频片段, 笔者进行了书面整理:

生:我对《观沧海》有不同的看法, “萧瑟”一词, 有冷落、凄凉之意, 这和刚才同学说的昂扬振奋似乎不合拍, 我倒认为曹操的诗有悲壮的感觉, 确切地说是气势雄伟, 慷慨悲凉。

生:我认为诗歌总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要不然, 就不会有“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的诗句了。

生:凡事要看主要的, 诗歌中的慷慨悲凉确实有, 我也在背景资料上看到作为建安风格的代表, 曹操的慷慨悲凉的情绪肯定是有的, 但诗歌的中心还是落在后几句, 所以我认为总的基调是豪迈激昂的。

生:我认为片面地说悲凉或是激昂都不好, 应该用慷慨豪迈来概括, 这样比较折中, 既不排斥悲的成分, 也不否定振奋的因素。

师:我认为大家的看法都有一定道理。我们研究事物时的认识不能绝对化, 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 使我们对诗歌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所以就用四个字作为结束语“诗无达诂”。对诗的理解是没有统一定论的。同学们只要是自己感悟出来的, 并能找到相应的依据, 都是值得肯定的。

(2) 学生的观测发言

实践案例:笔者安排学生阅读这些课堂实录的文字资料, 并再一次组织讨论发言:

生: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是我们讨论研究的时间, 我们组讨论得很热烈, 甚至对有些问题还争论了起来, 老师就把我们争论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 大家各抒己见, 都摆出了自己的依据, 我认为他们的话都有道理, 可诗歌的中心怎么会有歧义呢?后来, 老师告诉我们“诗无达诂”, 我赞同, 每个人体会各不相同。只要有根据, 他所体会出的情感就是值得肯定的。

生:诗歌的情感不是单一的, 因为人的情感是复杂多变的, 就拿曹操来说, 诗歌中就包含着慷慨悲凉和雄壮豪迈, 两种不同的情绪融合在一起, 就产生了诗歌如此的风格。此外, 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时期的风格也不同, 拿白居易来说。他早期的作品大都关怀现实政治、关怀社会问题, 而晚期由于仕途不得志, 就转型了, 寄情于山水。从一首诗歌可以看到作者的一生, 所以这堂课我可以说是受益匪浅的。

这些实录资料如同一面镜子, 让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阅读进展中的得失, 所以笔者认为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再一次对古诗词阅读教学进行课堂观测对教和学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3) 问卷调查分组实验, 反思纠正不良习惯

笔者组织学生填写古诗词阅读调查问卷, 该活动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反思自己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的机会, 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呈现不同的学习观念和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它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意识, 帮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反思。

通过调查发现, 学生积累的古诗词不少, 但仅仅停留在识记阶段, 绝大多数学生对在阅读古诗词中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技巧不大清楚, 因此依赖课外辅助读物, 抄袭作业是常见问题。于是本人让学生组织讨论这些不良习惯的特征、原因和弊端, 同时在自己所教的一个班做了分组对比实验:阅读时间相同。让A组在鉴赏诗歌前就翻阅辅助资料, 并且采用逐字逐句、查词语手册等方法帮助理解。B组则要求先快速阅读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 整体把握诗歌情感, 然后从分析诗歌语言、意象、艺术手法入手去鉴赏诗歌, 要求阅读中不能查阅任何资料, 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诗歌内容的揣摩和理解上。实验结果:A组同学明显感到脱离了辅助材料就无法独立鉴赏诗歌, 而且对诗词的理解比较零乱。B组的同学明显感到掌握了诗歌鉴赏的角度与方法有利于对诗词的整体把握。通过检测, B组学生自信心和诗歌鉴赏能力高于A组。

3. 阅读后策略

阅读后策略指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后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阅读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 以便不断改进。积极的自我评估是学生不断进行阅读活动, 并获得更多阅读实践的心理基础, 也是学生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阅读行为的原动力。

三、结束语

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在“自我计划→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再次自我计划→再次自我调节→再次自我评价”中呈螺旋上升趋势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唤醒学生的元认知意识, 激发学生古诗词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在阅读前积极地计划准备与积淀, 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进行自我监控与调节, 从而改善学习方法, 在阅读后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和认识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唯有如此, 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找到并有效地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最终成为管理和支配自己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晓慧、袁菲《培训元认知策略,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2009.5。

古诗词在旅游业运用 篇8

一少教多学的内涵核心

少教多学理念的内涵核心是以学生为主, 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具有弹性的发挥空间,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其中“少教”并不是让教师投入少, “多学”也不是要学生一味接受灌输, 而是更加看重教学的质量。因此, 少教多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上, 存在着老师讲得多, 学生读得少、悟得少的“多教少学”的问题;还有看似老师少教, 但以丧失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为代价, 或以学生低效的学习为结果的“伪少教多学”的问题。这都违背了高中课改以学生为本的要求与少教多学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 语文教师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三少教多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在古诗词教学中, 如何改变多教少学的模式, 做到既尊重学生主体, 又确保理解古诗词内容, 品味意象、语言和领悟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呢?可以尝试以下策略与方法:

1. 重视运用诵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 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诵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还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可见, 在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诵读的重要性。因此, 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 教师不应该采取“越俎代庖”的解析式教学, 或是“以练代读”的应考式教学, 来剥夺学生通过亲自诵读感知诗歌的机会, 而是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诵读练习,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 整体感知诗歌的魅力。

2. 运用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是全体学生被分为若干小组, 小组成员开展合作性活动, 以达成一定学习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开展小组讨论活动, 可以实现将少教多学的理念运用于古诗词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 讨论前, 教师鼓励学生提前预习课文。预习课文的方法有很多种, 对于古诗词来说, 可以通读诗词, 解决生字词, 了解作者及背景, 还可找出难以理解的诗句。例如《声声慢》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提前预习, 并以小组为单位, 搜集李清照的生平材料和创作背景资料, 为理解探究该文本奠定基础。上课时, 教师明确地告诉学生通过阅读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予以解决。如《声声慢》的教学中,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本节课学生要讨论的两大问题:词人为什么“愁”?作者怎样表现“愁”?

第二, 讨论中, 教师要对讨论进程进行有效干预和即时调整。即教师要走下讲台, 密切关注学生讨论动态, 既对讨论时间进行总体把握, 又对于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进行点拨和评价, 为实现学生的“多学”提供保障。例如在《声声慢》的教学中, 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可以在学生中掀起头脑风暴, 在课堂上形成生生、师生互动探究的热烈氛围。在此过程中, 教师还要记录下交流中生成的或存在的问题, 之后再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做进一步讨论。

第三, 讨论后, 组织学生代表进行讨论成果的展示。即让学生“把知道的表达出来”, 这一环节可以训练学生使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来表述问题, 是锻炼学生学科思维的有效策略。然后, 教师适时归纳总结。教师的总结环节是一堂课最重要的部分, 如果没有教师的总结, 学生讨论便显得自由而散漫。如在《声声慢》的教学中, 教师最后整合的结果应为, “愁”之因是“亡国之恨, 丧夫之痛, 独处之苦”, 表现“愁”的方法是运用叠词, 淡酒、黄花、大雁、梧桐、细雨等意象和以物写人、融情于景的手法等。

最后, 围绕课堂生成性资源, 组织学生展开二次讨论。如对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 的表达效果及淡酒、大雁等意象的理解等重点问题做深度探究。

上述教学过程中, 小组讨论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教师也从一而终地起到了主导作用。可见小组讨论法是一种实践少教多学理念的有效方法。

四需注意的问题

教师组织小组合作讨论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 讨论问题的设计上, 要注意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设计讨论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 还要能让学生获得一定新知识, 而不应是完全熟悉或完全陌生的,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少教而多学。 (2) 对结果的评价上, 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为实现学生的“多学”提供积极反馈。如对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可采用表扬和鼓励、描述性评语等多种方式。

比较, 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篇9

一、修改稿与定稿比较

我们知道, 古诗语言最为凝练。诗人作诗时对锤字炼句十分讲究。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在未定稿前就曾用过“到”“入”“过”“满”等字眼;贾岛也曾为是用“僧推月下门”还是用“僧敲月下门”而纠结不已;诗人杨慎阅读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恰好“还来就菊花”的“就”字脱落了, 他试着补了“对”“傍”“赏”等字。后得善本, 是“就”字, 乃知其妙。教学时, 利用诗人的修改稿与定稿比较, 不仅能增添学生古诗学习的趣味, 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用字的妥帖精妙。不过, 这样的例子毕竟不多, 资料也难找。为了教学的需要, 师生也可对用字进行适当修改。如将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欲”换成“就”, 就读不出诗人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下笔的愁肠百结;把杜甫“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中的“潜”换成“飘”, 则春雨神不知鬼不觉的俏皮劲儿就无法体现。诗人的用字之妙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也许这样的比较, 有时学生还很难完全领会诗人的用字之妙, 甚至会产生与诗人相左的意见, 但这样的学习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二、同题材或同主题的古诗文比较

现行教材都是以专题组织单元的, 这一编排体系为比较教学提供了方便。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根据“思乡”主题, 把《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三首古诗词编在同一课。有教师就把《泊船瓜洲》和《秋思》比较着进行教学。先是“合”, 同步出现两首诗, 比较相同之处——处境相同, 身在异乡;再是“分”, 一个因为明月相照, 春风徐徐勾起了乡愁, 另一个因为秋风瑟瑟想起了亲人;最后又是“合”, 再次比较相同之处——心境相似, 心里都惦记着家乡, 惦记着亲人, 都有一份浓浓的思乡情。两位诗人的情感在比较中互融互补, 叠加渲染。我们也可把课内外同题材的古诗文组合起来。如对杜甫的《春夜喜雨》与苏轼的《望湖楼醉书》进行比较:春雨细密轻柔下得时间长, 夏雨粗大急骤转瞬即逝;雨后景象分别为“花重锦官城”“望湖楼下水如天”;心情分别为一“喜”一“醉”;就表现手法而言, 前者用“拟人”, 后者用“比喻”。再如把柳宗元的诗《江雪》与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进行比较阅读。这样的比较对学生来说, 是一种探究, 是一种发现, 会带来莫大的惊喜。

三、相同表现手法的古诗比较

有些古诗虽然表达的内容不同, 但却运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把这类古诗进行组合, 比较其表现手法, 有利于学生习得表现手法, 对读懂诗意也很有帮助。如把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秋浦歌》组合起来, 先阅读《望庐山瀑布》, 发现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瀑布的磅礴气势;再找找《夜宿山寺》《秋浦歌》中的夸张句, 并体会句子蕴含的情感。这样的教学立足一篇, 带出一组, 主次分明, 注重迁移, 学生对诗人非凡的“夸张”写法印象非常深刻。又如王维的《鹿柴》与《鸟鸣涧》, 都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是“以声衬寂”;“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是“以光衬幽”;“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是“以动衬静”。至于“比喻”“对仗”“借景抒情”这些表现手法, 在古诗中运用得就更多了。

四、不同版本的古诗比较

由于某些原因, 有些古诗不止一个版本。如曹植的《七步诗》就有两个版本。现行人教版教材上为: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中却是: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对于《七步诗》的两个版本, 教学时可让学生比较着说说喜欢哪一首。通过比较, 有学生这样说道:《三国演义》中的《七步诗》有点像顺口溜, 我喜欢书上的, 而且书上的《七步诗》开头两句看似平淡, 但它是借物抒情的基础, 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 以萁豆相煎比喻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也有与之不同的意见:《三国演义》中的《七步诗》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更加浅显易懂。之后, 可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等资料, 探究为什么《七步诗》会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如果找不到相关答案, 也可以自己猜一猜。这样的比较探究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是一次很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五、同一首古诗的不同解读比较

古诗具有多义性, 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同一首诗人们有不同的解读, 这是很自然的。“诗无达诂”指的就是这一现象。当然, 有些解读难免有误。如明人杨升庵就误读了杜牧《江南春》中的“千里”两字。他说:“千里莺啼, 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 谁人见得?若作‘十里’, 则莺啼绿红之景, 村郭楼台, 僧寺酒旗, 皆在其中矣。” (《升庵诗话》) 清人何文焕这样反驳他:就是改成十里, 也还是听不清、看不明。这里的“千里莺啼绿映红”不过是说江南到处都是鸟语花香而已。比较辨析两种解读, 会引发学生的思维风暴, 从而进一步明了“夸张”表现手法的特质。又如对于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诗, 有人理解为:一棵绿柳高高地站在那儿, 好像是用碧玉装饰而成的, 一片片细叶仿佛带着玉石的光泽。另一种解读则是:那婀娜多姿的柳树, 宛如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显然前者把“碧玉”解读为“玉石”, 后者则为“年轻美貌的女子”。很多读者会赞同第一种, 对第二种则感到陌生。这里需要介绍一个典故:南朝宋代汝南王的小妾名叫碧玉, 乐府吴歌曲有《碧玉歌》, 歌中有“碧玉小家女”之句, 后世就以“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出身的年轻美貌的女子。补充典故, 使教学弥漫出悠悠的文化气息。不同解读的比较, 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分出解读的正误、高低, 而是感受诗歌的多义性、丰富性, 以提升理解力、欣赏力。

六、古诗与同题材白话文作品比较

古诗与白话文作品有着两种不同的话语风格。同题材的古诗和白话文作品其形式是完全不同的。通过两者比较, 能增强文体意识, 丰富意象, 进一步读懂诗意, 体会诗人的情感。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它翻译成现代诗有人这样写道:

行走山中

行走的小路崎岖陡峭,

通向寒冷的山坡,

高高的峰巅白云缭绕,

有孤零零的房舍。

停下车来, 我爱观看

晚霞映照枫林叶,

经霜的叶子一片红艳,

胜过二月的花朵。

还有人这样写道:

山中旅行

山坡上的石径弯弯曲曲,

透过层层云雾传来人声,

停下车来我欣赏枫树林,

霜叶的颜色比春花更红。

读读《山行》, 读读两首现代版的“山行”, 学生会发现两种诗体节奏的差异、押韵的不同。古诗与同题材白话文作品比较有时可以没有具体的指向, 不妨让学生在读中自我领悟其异同。这样的隐性比较在语文学习中同样需要。因为语文是一门内隐性很强的学科。如学习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读读叶圣陶描绘的“荷花”;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 读读朱自清笔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雨”, 学生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古诗词在旅游业运用 篇10

一、运用古诗, 体味辩证唯物论

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引用李商隐的《谒山》———“从来系日乏长绳, 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 一杯春露冷如冰”———可以体味, 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引用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可以体味, 黄河水由西到东、由高到低奔流到海、一去无回是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 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而且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类似的古诗还有“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等等。

二、运用古诗, 探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就像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半》中所说的:“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尽管获得认识可以有间接经验, 但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还有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苏轼还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 题咏菊花;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 以“秋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 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 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 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三、运用古诗, 理解唯物辩证法

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就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课时, 可引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 以春风催开万树梨花来喻写雪景, “梨花”与“春风”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苏轼的《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显然, 琴声的产生既离不开琴本身又离不开妙指的拨弄。

教学“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时, 可以引用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可以引用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河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首诗都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此外, 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都告诉我们: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世间万物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 诗句在感伤中透出豁达, 以形象包孕哲理。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要正确解决问题, 必须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讲“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 可引用南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这里, 噪与静, 鸣与幽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以“蝉噪”反衬“林静”, 因“鸟鸣”更显“山幽”, 动中写静, 以静衬动, 妙趣横生, 诗意丰盈。也可引用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这里, “松”“石”的静与“明月”“清泉”的动两两相应, 相互衬托。失去了“松”“石”的静态美, 人们就难以观察到“明月”“清泉”、“照”“流”的动态美, 即所谓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在讲“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课时, 可引用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人们想以刀断水, 没料水被阻隔导致满溢, 可一旦放手水流会更湍急;想用酒精来麻醉自己的愁思, 却不料醉酒后愁绪混乱越发忧愁。这就是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 矛盾无时不在。在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节时, 可引用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山脚的桃花已凋谢了, 但山上大林寺里的桃花却刚刚盛开, 这是因为地势不同、气候差异所致。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脱离了山脚和山腰因地势不同而气温不同这一特殊性, 我们就不能理解诗中的含义。

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 有很多内容由于太过抽象而使学生难于理解, 所以, 我们尽可能地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生活化, 而恰当地运用古诗词, 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通过古诗词, 既可以有效地把哲学教学生活化, 提高学生对哲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多媒体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玉湖初级中学 云南 洱源 671200)

摘要: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感悟、和积累,但初中阶段学生普遍对古诗词学习不感兴趣、古诗词掌握量少。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式,是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的趋势。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课件,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在“电子白板”上讲解或演示,把口授难以讲清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技术,正确、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质量,特别是对《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月》这样的古诗词教学难点更能凸显实效。

关键词:多媒体;古诗词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26-01

古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初中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80篇(段)。但就我20多年的语文从教经历来看,古诗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普遍存在学生古诗词掌握量少、对古诗词学习缺乏兴趣、古诗词的学习理解较为困难。而要解决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多媒体作为现代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通过多年的多媒体古诗词教学的尝试,运用多媒体确实能实现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许多学生在课外时间唱歌、画画是常有的事,有的甚至在课堂上偷偷听MP3、信手勾画动漫人物肖像,可见他们对音乐美术特别感兴趣。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文时,就用“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并多媒体播放王菲《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歌曲和画面导入新课,那优美的歌声及皓月当空画面立刻就把全班学生吸引住了,许多同学还忍不住跟着唱了起来。歌曲播放完毕,我问还沉浸在音乐旋律中的同学们:你们刚才听的这首歌的歌词主要内容是什么?许多同学纷纷举手,有的甚至直接站起来回答。这样就很自然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把同学们带入了新课文的学习中。

二、運用多媒体,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课堂气氛的好坏是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水调歌头》以“明月”为主线贯穿全文,构思奇巧,想象丰富,境界浑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教学中,我用多媒体展示了多幅“月亮”主题的画面,运用多媒体播放著名播音员的课文朗读录音,配上音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审美氛围中,通过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启动学生的审美知觉,从而在学生的审美感官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领悟。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中秋月夜的美好,在如此圆满的月亮之下,诗人却与亲人天各一方,更增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对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学生普遍反映不好理解。我就给学生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夜渐渐地深了,月光移动着,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穿过了雕花的窗户,照到了房中久久未能入睡的人。学生一看,恍然大悟,原来是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的是无眠之人。

月光淡淡,满满地洒遍了整个庭院,当然,也照着我,(我是因伤离怨别而愁苦的人)令我无法入眠。月亮啊,月亮,你是不是也充满忧愁呢?倘若不是,那又为何总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分外圆呢?人世间总会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是如此,总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不是万事都能随人愿的,只希望我们能够年年得平安,千里心相连,明月共观瞻。通过对词的解读,发现苏轼在这首词中紧紧围绕月亮,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此时,我又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十五的月亮》,那高亢激昂的歌声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手法让学生理解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也就容易了。

三、运用多媒体,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左右脑并用,眼、口、手、耳、脑多方位调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在保持自由、宽松心理状态的同时,始终充满着新鲜、新奇、兴奋感,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们的思维就能时时聚焦在教师的调控下,且能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使知识信息的储存和传播更加迅速,更加久远,以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时,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如学习《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首先欣赏Flash制作的教学课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运用计算机功能,领悟月景的美丽景色,我设计了 “课堂讨论区”,由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在我点击计算机上的相关资料时,学生自主地寻找正确的答案,理解课文。视频文件上的精美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使学生惊喜地发现了课文之外更多的精彩内容,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兴致勃勃地流连其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高潮迭起,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使以往教学中孤立的人工背景变为了现在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质量。

作者简介:

多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篇12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新知、发展思维的强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使之成为自身的迫切需要是小学生学好古诗的基础。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文字、图画、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多感官刺激,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学《鹅》这首诗时,通过播放一群活灵活现、美丽可爱的大白鹅在湖里“嘎嘎”欢叫的活动画面,那长着一身洁白羽毛,有看两只红红脚掌的大白鹅,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拨掌前行,欢快地引颈高歌……这美丽的意境,势必引起小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到学习《鹅》的活动中。

二、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指导诵读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压韵、琅琅上口。学习古诗,朗读也是一大关键。只有读出感情,才能体现出古诗优美的语言特点,才能从中领略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多媒体进行古诗教学,可以将形象直观的视频画面、旋律优美的音乐和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合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示范和诗歌意境,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例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同学们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接着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朗读示范,使学生对诗句朗读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方法技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实际的感受。紧接着再让学生跟录音读,跟着音乐读,学生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

三、利用多媒体品词析句,理解诗意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这个情感又需要通过一定的形象和意境,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具体画面,那么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可以化抽象的语言为具体的景物和动作,把古诗所描绘的情景直观、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头脑中抽象模糊的认识变为清晰可见的实景,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例如,我在教范仲淹的《江上渔者》一诗时,学生对“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中“出没”不大理解。“出没”这个词是全诗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出没”的意思,学生就无法体会“渔者”捕鱼的危险,更体会不到诗人对渔民的同情。因此,我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首先在屏幕展现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只小渔船一会儿被大浪掀出水面,一会儿又被卷入波谷的画面。然后当小船露出水面时,画面停止,让学生说说小船怎样了?理解“出”;小船被波涛淹没时,画面再次静止,让学生说说小船又怎样了?理解“没”。这样,学生不仅轻而一举地理解了“出没”的意思,还从中体会到了“渔者”的艰辛。又如,在教学《绝句》一诗时,学生对“窗含西岭千秋雪”一句不太理解。为此,我利用多媒体再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通过对近景———“窗户”和远景———“西岭雪景”的分层展示,学生便从具体形象的画面中直观地理解了本句诗的意思。

四、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景,体会情感

小学生学习古诗,往往把握不住诗人的感情思路。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使学生深入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中去,有助于学生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例如,《枫桥夜泊》一诗主要是对秋江夜景的描绘,表现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但学生单从诗词的字面意思上很难体会到这一点。采用多媒体手段,先播放诗中所描写的情景:落叶、霜天、江枫、渔火的画面,同时配以乌鸦的鸣叫和寺庙的钟声,把学生带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中去,再让学生说说,如果自己处在那样冷清的环境中会有什么感受?最后启发学生想想诗人在那样冷清的环境里会感到怎样?学生便能体会到诗人当时那种孤独、寂寞的情感。

上一篇:连续刚构结构下一篇:水利施工工程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