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体系

2024-06-11

ESP体系(共10篇)

ESP体系 篇1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大力发展和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的要求, 在高职高专的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中, 要打破原有的单纯的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英语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目标就业岗位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ESP教学。要在深刻认识专门用途英语和通用型英语课程的关系基础上, 使两类课程的教学相互促进, 互补协调地开展, 使其具有职业针对性。

一、ESP的定义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方针与教学主张,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专业用途英语。它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不但涉及语言本体和语言学相关理论, 还涉及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 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

二、高职高专ESP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相对来说发展时间较短, 一直缺少有高职特色的英语学科理论的指导,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不够明确, 大都为通用英语, 所开设的课程和选择的教材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目标岗位的工作要求。专业英语教学基本上是由普通英语教师来授课, 缺乏教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 大多沿袭了传统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 以通过考试为目标, 没有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职业性不强, 导致了英语教学与目标岗位和学生的需求相脱节。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既达不到本科的英语水平, 又没有掌握工作中必要的专业英语知识和能力, 所以往往在职场就业中竞争力较弱。

实用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精髓所在, 它不仅是教学评估的一个标准, 更多地体现在教学实践中, 即采用更为实用的教学模式, 以职业教育的理念组织教学活动。目前, 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ESP教学方法正成为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方法的主流,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开展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教学, 即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是实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高职高专ESP教学改革重点与难点

(一) 英语课程设置应与专业挂钩, 突出职业特色。

突出职业特色是ESP教学理念的核心, 强调特定专业与职业对英语的特殊需求。因此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决不能忽视对于目标企业的需求分析, 通过电话访谈和走访等方式, 认真听取和深入了解企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真实需求, 根据市场和目标岗位需求, 进而对英语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与改革。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规格能够达到目标岗位的需求。而且, ESP教学要与专业知识学习形成良好的互动。ESP教学应致力于加强英语与专业发展和职业拓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英语课堂中经常引入一些与学生专业紧密相关的外语知识, 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并在课后搜集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材料进行研读分析, 进一步促进相关的专业课程成绩的提高, 对知识的延展性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ESP教材的选择, 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教材选择的基本要求是难度恰当、信息量适中, 注重实用性和职业性。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尚无统一的ESP系列规划教材。在开展ESP的教学中, 各高职院校在教材的选取上常常是五花八门, 有原版引进的, 有自编或联合编写的。原版引进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内教材的开发, 为高校ESP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 推进了早期ESP教学的发展, 但是盲目大批量引进, 不仅价格昂贵, 而且对师生的文化意识和外语水平要求较高, 效果不大理想。为此, 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现有的学校在用的相关专业的ESP教材中收集素材, 然后针对本校专业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改编。尽最大可能做好衔接, 避免知识点的重复。二是开发全新的ESP教材, 教材的编写应该由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合作完成。值得指出的是, ESP教材的选择不能与普通英语课程的教材脱节, 要做好两类课程教材的承接和互补, 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同步提高。

(三) 在ESP教学中, 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师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ESP教学的教师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英语专业毕业并从事普通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 另一类是某专业中的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这两类教师在从事ESP教学中都存在明显的弊端, 前者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 但缺乏对学生的专业领域和实际需要的了解, 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 难以跟踪学科专业最新发展态势, 在教学中多采用以词汇、语法为主的语言教学方式, 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后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但并非训练有素的语言教师, 他们往往采用以内容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 侧重教授专业术语和专业内容, 而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安排上缺乏英语语言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忽视了ESP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特征和规律的掌握, 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任课教师应该是专业课教师还是外语教师呢?因为ESP课程的教学是同时在教授语言和专业两方面的知识, 这对于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各有利弊, 重要的是要力争扬长避短, 让教师的技能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不论是对于英语基础好的专业教师还是对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师来说, 都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要积极探索合理的ESP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 如可以对专业教师和外语教师分别开展有针对性的语言和技术培训。

(四) 构建注重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当前, 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课程的考核通常是闭卷笔试形式, 考核内容包括专业词汇的中英文互译、专业缩略语的掌握、阅读理解和段落翻译等方面, 形式和内容都略显死板, 我们应当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法全面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通过提问、作业、小论文、实际操作、演讲、情景表演等方式对学生学习作出动态的评价。期末采用笔试、口试、操作, 对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英语应用能力作出终结性的评价。通过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促进高职高专ESP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当前高职院校原有的对学生的外语技能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规格愈来愈与产业人才的标准脱节, ESP教学的实施, 将形成我国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新领域, 推动我国外语教学与现实社会、政治、经济紧密结合。因此, 我们期望所有高职院校都能调动一切积极力量, 发挥积极因素, 让ESP真正走进每个高职校园。

参考文献

[1] .邓俊.高校ESP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教育论丛, 2007

[2] .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 2004

[3] .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ESP体系 篇2

学科本位课程开发以系统、全面知识为逻辑,强调严谨、科学的教学内容。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在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下的一个具体课程模式,遵循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学习领域开发和学习情境设计四个步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学科本位课程开发分别给高职 ESP 带来怎样的教学效果? 在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过程和课程评价方法上有哪些不同?本文作者于 年9 月和 年9 月承担了两轮会展英语的教学工作。通过使用、调研和比较,发现两种课程开发模式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有所不同。

一、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 级 2 班( A 班) 和 2011 级 2 班( B 班) 两个班级,两个班级人数皆为50 人。通过测试,两个班的应用能力和掌握的会展英语知识处于同一水平。

( 二) 研究工具

1. 调查问卷。为了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作者制定了“《会展英语》课程学习反馈调查问卷”,第一部分从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调查学生的学,第二部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教学场所和教学方法调查教师的教,第三部分从教师态度和教师能力调查教师角色。

2. 测试。本研究采用了三项测试。运用 PRET-CO - B 成绩作为水平测试,测定两班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 运用自编试卷作为定位测试,测定两班学生在课程开始前具备的会展英语知识水平; 运用自编试卷作为成就测试,测定两班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具备的会展英语知识水平。

( 三) 数据收集

1. 两班分别于 2010 年 12 月 19 日和 2011 年 12月18 日参加高等学校应用英语能力B 级考试,成绩公布后,作者从学校教务处获取成绩数据。

2. 2011 年 9 月 2 日和 2012 年 9 月 4 日运用同一份试卷分别对两班会展英语知识能力进行定位测试,作者批改试卷,保存成绩数据。

3. 2012 年 1 月和 年 1 月由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教务科分别组织两班进行会展英语期末测试,作者批改试卷,保存成绩数据。

( 四) 数据分析

从问卷调查和测试中收集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 0 进行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原因讨论

( 一) 研究结果

1. 学生成绩比较。通过对 A 班和 B 班的定位测试成绩和成就测试成绩进行配对样本检验( t =10. 256,p = . 000 < . 05; t = 23. 950,p = . 000 < . .05) 发现,两班的定位测试和成就测试成绩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通过会展英语课程的学习,两个班在会展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上都有所提高。通过比较证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让学生在会展英语听说读写译方面能力的提高更为显著。

2. 课程学习比较。对两班调查问卷中第 1 ~ 3题数据进行频率比较,比较的结果说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比学科本位课程开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

3. 课程教学比较。对两班调查问卷中第 4 ~ 10题数据进行频率比较和独立样本检验,通过考察比较结果,发现两个班不在意教学场所的选择,但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中,学生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课堂参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有更高的认同度。

4. 教师角色比较。对两班调查问卷中第 11、12题数据进行频率比较和独立样本检验,检验的结果说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教师能力有明显提高,这说明基于工作过程的会展英语课程开发更适用于现在教学。

( 二) 原因讨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展英语课程开发比学科本位课程开发给学生成绩、课程学习、课程教学和教师角色等带来了好的变化,这归因于两种课程开发在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过程和课程评价方法上的不同。

1. 课程目标的设定。学科本位课程开发目标基于对学生掌握程度所处阶段和文化知识需求的分析,旨在促进学生文化知识的系统掌握和智力水平的发展,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目标针对学生工作岗位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学科本位会展英语课程目标重点放在知识目标,即掌握一定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上,强调英语语言学科目标即抽象化语言知识;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展英语课程目标则强调在会议和展会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要求用英语来学习会展知识,强调英语的功能性。

2.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学科本位课程开发选择学科知识、概念和原理等陈述性知识为课程内容,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编排,强调知识本身的逻辑;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选择经验与策略等过程性知识为主要课程内容,加上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课程内容,强调动态的行动体系的生成与构建。学科本位会展英语选择扩大会展知识面和词汇量的英语篇章为课程内容,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编排,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英语和英培养语思维。基于工作过程的会展英语选择会议和展览工作过程中用英语去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顺序排列,更为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高职学生所接受。

3. 课程实施过程。学科本位课程开发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为主体,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活动单一,教学资源局限于教材。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课程实施过程以行动为导向,学生是中心、教师是组织者与协调者,教学方法丰富、活动多变、教学资源充足,能更好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同时,基于工作过程的会展英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效果好,教师被认可程度提高。

4. 课程评价方法。学科本位课程评价方法采用单一的书面形式。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评价方法以整体思考的评价观为基础,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全角度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

ESP体系 篇3

关键词:ESP课程体系;团队建设;认知

为了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高等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全国各主要高校都在进行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的共同目标是教书育人,是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组成的教学团队。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参考国际知名院校的经验,试图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引入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课程内容,这就为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沈阳农业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为例,讨论ESP课程体系建设与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ESP课程体系认知

目前,我国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基本以通识教育为主,多数教师对于专业性强的ESP课程的授课任务不能胜任,对于ESP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缺乏充分的认知。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上要首先解决教师对ESP课程的认知问题。为了提升教学团队对于ESP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认知,沈阳农业大学的几个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座谈讨论,根据农业院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对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所学专业进行细化分类,根据不同类别学科的特点确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对于经贸、管理等文科类学生,主要是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基本语言能力等。对于农科专业则更侧重他们利用英语作为工具从事科技研究和国际科技交流的能力。

由于ESP内容的专业性特点,在最初实施阶段无法完全通过课堂授课完成,网络平台、电台等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的教学模式更加适合ESP课程体系的建设。为此,各教学团队还组织了多次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与交流,掌握了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和检查学习进度并及时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手段,对于ESP课程体系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缓解了部分教师对于ESP课程内容不理解,认为ESP课程难以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实现的担忧心理,对于ESP课程体系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二、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师资培训与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

我校大学英语师资的学术背景以英语教育和英语语言文学为主,对于农业院校相关专业的了解不足,为他们承担ESP教学任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此,我校在ESP课程体系教学团队中选取了有农业院校相关专业背景的英语教师作为带头人,这些大学英语教师曾在我校的农业经济、蔬菜学、农学等方面取得过相关学位,对于农业院校专业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团队成员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合作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由于团队成员的工作任务较重,大批外派学习不符合实际的工作现状,我校主要采取以校本培训为主的ESP师资培训,通过讲座、随堂听课、教材交流等方法加强ESP师资力量,这在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上是一个新的尝试。

三、ESP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团队科研能力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主要承担的是教学任务,其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范围受到基础课定位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师申请到的科研项目以校级为主,级别和深度广度都不尽如人意。而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农业科学研究则具有先天的科研优势,我校农林相关各专业在科研上都有较大建树。大学英语教学团队通过以各农林院系进行科研合作,可以在文献查询、国际论文发表、国际学术会议、学生论文指导等方面给予各农林专业教师帮助,同时获得参与较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机会,提高自己整体的科研能力。这种合作又能反作用于ESP教学,使团队成员对于ESP内容更加熟悉与了解,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多位国内学者指出,ESP课程是大学英语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以ESP课程体系建设为契机,打造出具有较深学术造诣、教学目标明确、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并熟悉现代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才能满足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冬纯.CBI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J]. 外语电化教学,2014(3).

[2]王晓军,陆建茹.基于行动研究的高校外语教学团队建设:元认知策略视角[J].外语界,2014(1).

作者简介:王冰营,女,1973年生,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ESP体系 篇4

关键词:ESP,语言,英语课程

不同学习目的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语言需求,ESP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内容应紧密贴合于学习者的特定需求,来确定课程的结构设置与框架、教材内容的选取、每个教学单元的渐进顺序以及课堂教授方法和师生间互动模式。课程设计的起点应该基于课程的特定目标,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水平要求和语言使用的未来用途,依据不断变化的特定语言需求及目标,逐渐完善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原则。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设计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课程的开发旨在满足一系列学习者的特定需求,覆盖到一套完整的目标,反映了设计者对ESP语用域、习语特质和目标性的精准把握。在进行ESP情景模拟环节的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员组成与动机以及学习者的经历。英语学习不再是纯粹的语言技巧与基本功的掌握,它必须与某个专业学科或领域的专门性知识与用途紧密结合。也就是说,特定的学科领域内容与语言教学要融合在一起,专门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掌握合二为一。要以ESP学习与使用者的目标环境分析为导向,并针对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凸显的语言问题来设计ESP的整套课程。英语语言学习应该作为丰富专门用途学科知识的工具,而非唯一单纯的通过语言考试的目标。在课程设计中还要注意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设计ESP课程时,还必须要了解学习者的水平与起点,语言材料与教学手段应分层设计。在专门用途英语的情景模拟教学中,首先应与特定专业领域的专家与教师进行充分咨询和沟通,设计出与特定用途紧密相关的场景供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与浸入。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未来有助于自身学习全球领先的本专业领域先进技术、阅读和调研专业学术资料或开展国际科研交流项目,撰写外文论文促进与国际视野的学术融合与提升,还是在未来职场和留学生涯中游刃有余轻松应对。单纯的外语语言教学并不符合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特定要求,不同的语言用途、教学者角色、学习目的与期望、学习动机与学生和教师的激励机制、社会需求变动都会改变和影响ESP教学内容及方式。

课程设计者与讲授者在内容选择与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到主题知识、学习者的英语流利程度、基于需求分析的课程知识点整合设计,从各种渠道与来源优化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应从学习者的专业学术或应用领域选取专门材料,从学习者的不同兴趣与用途出发寻找共同的话题或任务,巩固并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科书的具体内容应到每单元主题的充分多样性,注重所收集课程语言资料是否能够反映出ESP特定用途语言的词汇与语法特征,吻合教材编写的大纲。课堂任务与活动应有一定的灵活度,葆有学习者的兴趣。总之,如何选择适当的材料来辅助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以帮助达成其期待的学习目标是教材内容选取的首要考虑问题。此外,学生与其他授课教师及教学管理者也应亲身参与课程设计的评估。ESP教学法的实施离不开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密切配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教学效果的评估是课程设计的后环节,对前期设计的效果具有检验性与实证性。目前ESP教学法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目标模糊、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课程内容覆盖应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课程内容的次序与衔接、难度渐进安排的合理性需要在教学实施与效果评估阶段进行可适性的一一检验。

专门用途英语培养的应该是具备综合思辨能力与较高外语学习效率的复合型专业外语人才。ESP教学手段的核心是发挥以学习者为主体的主动参与性,课程设计与大纲必须要与教学形式和渐进模式相互配合并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获得课程设计的成功。在综合性大学中,大学英语教学部门应协同各专业院系及学生讨论并了解其特定专业的英语需求点,再根据需求来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ESP课程设置。ESP教学设计要注重主题、功能、任务与情景的相互协调,立足于把专业知识学习与语言学习在相互协同中实现彼此提升,让学习者获得知识合力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秦秀白.秦秀白英语教育自选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2.

ESP体系 篇5

【关键词】双高技能 EGP ESP 岗位英语语言技能要求

一、引言

高职EGP与ESP课程作为高职英语教育的两个主要的课程结构,共同承担着高职高级嫩人才对职业英语语言技能的责任。然而,众多的高职院校在EGP与ESP课程结构安排上以管理者角度划分课程教学的时段及学生授课时间的长短。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将EGP归属于院校的英语学院(系),而将ESP课程归属于某专业课程院系。分裂的课程设置导致高职英语教学缺乏共同的高职英语教育目标。由于EGP课程多有英语院系承担教学任务,ESP课程多由专业院系指定专业课程教师完成ESP课程教学任务,来自不同院系教师无法达成高职英语教育课程衔接的更好沟通,造成教师授课缺乏衔接性和学科专业性,授课教师教学也因教师自身后续发展定位不清造成的授课情绪不佳,教学效果欠缺。高职EGP课程大多采用通识版本教材,即高职所有专业学生EGP课程皆使用统一教材,这样做的不良后果是,授课教师主观上对教授学生所学专业的不了解造成的课堂教学内容无法存在学科专业的特征,学生英语学习懈怠,并影响与后续专业英语课程的衔接。

二、旅游岗位英语语言技能要求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所对应的旅游岗位主要包含旅行社中高级管理者、中英文导游、导服公司中高级管理者、星级酒店各主要部分中高级管理者、各部门主要岗位员工。根据笔者分别与2007年10月和2011年10月开始了两次对旅游行业(各大旅行社、导服公司、星级酒店)中高级管理人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及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深,旅游行业对各主要岗位人员的英语语言技能的要求在逐年提高。旅游行业对一线工作人员的英语语言技能要求从原先的只要能简单的问候到能做到简单的英文行业话题对话。同时,从两次的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对比反映出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英语语言技能是全行业覆盖,即所有招聘者必须会说英文。数据还反映出一个现象,应聘旅游行业窗口岗位,例如:酒店前厅、各大旅行社导游等都要求应聘者有较流利的行业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这样的变化说明,即使拿到大学英语四六级等级证书,缺乏旅游行业岗位英语语言交际技能将被行业淘汰。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普遍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为:学校期间浪费了很多时间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上,而对旅游行业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关注度不够。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导致这样的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学引导失误。普遍的高职EGP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迫于基于通过英语三级(A/B)等级、大学英语四六级为考核标准的压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暗示学生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重要性”,导致大量的学生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作为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首要和最终目标。其次,学生缺乏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定位知识。大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缺乏通过各种途径获知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对应的行业主要岗位及其对英语语言技能的要求,而是一味地跟着课程表的安排完成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对学科专业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等缺乏了解。其三,高校EGP课程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普遍高职院校对EGP授课教师进行课程教学评价主要基于课堂教学形式、基于课本讲授流程、词句分析是否详细等传统的英语课程评价参数进行。导致,EGP教师迫于应付检查而忽视学科专业相关语篇、听说训练的渗透。笔者在近5年来,每年进行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的问卷调查,正好和对毕业生调查问卷中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一、学生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二、EGP教师强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三、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对旅游行业主要岗位的英语语言技能要求不清楚。

三、高职EGP与ESP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职人才英语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a.为不同层次高职生源(主要以优秀的中职生及中等成绩的普高生为主)提供相同英语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造成优秀生“吃不饱”,差等生“消化不良”的现状。b.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为主导的考核方式阻碍了EGP授课教师专业化教学内容的引入。c.ESP授课教师单纯依据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削弱了学生参与行业英语实践的积极性。

2.高职ESP教学模式EGP化。很多高职ESP授课教师,在进行ESP教学时,沿用传统的EGP教学模式,采用词汇讲解+词汇练习+句子翻译的方式完成ESP教学。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曾经有过学习的词汇及语法上,这既降低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影响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又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及教学资源的浪费。

3.高职EGP与ESP教材分裂。学科各有侧重的ESP教材因为考虑知识体系的紧凑性、教师授课时间有限等各种因素往往不会将大量与行业或专业相关的语篇囊入其中。而目前高职院校的EGP课程普遍使用统一教材,教材多以故事性语篇构建,几乎不涉及特定专业相关的词汇及篇章。教材的不衔接造成EGP与ESP教师对教学情况的互不关心,教学效果不显著。

4.教师知识结构缺失。目前高职院校的ESP课程的教学主要由各系(学院)中英语基础较好专业教师或者院校专业英语教师来承担。专业教师虽然英语基础较好,但毕竟未接受过系统的英语教育学习,在语音语调、语法、英语教法等方面存在不足,承担ESP课程很难将知识系统地且正确地呈现出来。另一方面,也有部分高职院校让专业英语教师承担各系(学院)的ESP教学。这部分教师尽管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强,但由于对行业及专业的不了解,缺乏行业实践经验,至多以照本宣科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无法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的职业教育的初衷。两类教师在知识结构上都相应地存在缺失。

5.高职EGP与ESP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缺乏。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EGP和ESP课程评价方式传统、单一,且相互割离。单科课程结业的评价模式,教师缺乏对学生综合英语能力测试的引导,造成学生突击性应付考试的普遍现状,不利于EGP和ESP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高职EGP与ESP课程体系衔接体系研究

1.课程结构。1+5或者2+4模式。考虑到高职生源的特殊性,以及多年来从事EGP与ESP课程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高职EGP与ESP课程结构可分为1+5或者2+4的模式。即,一学期EGP+5学期ESP,或者2学期EGP+4学期ESP模式。高职新生可根据入学英语语言水平考试自主选择其一,并按照完全不同的职业英语教育体系完成大学阶段职业英语教育课程。这样的模式有两个优势。其一,让学生清楚自我英语语言所处的阶段,帮助学生树立合理合适的英语学习计划和目标。其二,面对英语语言水平相当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辅助学生提高语言技能水平。

2.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平台+ 基于网络的课外教学平台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来自学科专业院系的课程+基础类课程(体育、基础英语、大学语文等)。学科专业院系的课程包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EGP课程被大多高职院校归属于英语院系,而ESP课程被纳入到学科专业院系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或者专业拓展课程中。由于传统观念中对EGP的重视,大多高职院校在EGP课时分配上往往持续2-3学期,而所有的学科专业的ESP被安排在后续的4-5学期(大多在第六学期,学生以出校实习实训)。这样的安排易造成一种误解,即上EGP课程比上ESP课程得到的重视程度高,继而造成ESP课程教师对其授课的轻视。同时,由于后续两个学期要完成类似《旅游英语》、《导游英语》、《饭店英语》等ESP课程的学习,学生深感压力。课堂教学平台+基于网络的课外教学平台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改变了固化的EGP课程先行授课的模式,让不同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步和愿望拓展旅游行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平台主要是指以课堂基础的教师面授阶段;基于网络的课外教学平台是指基于互联网的多门类旅游相关课程的网络化课程学习模式。学生在EGP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与本专业相关的网络课程提供的延伸知识调整EGP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明确EGP学习的意图。同时,ESP学习阶段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提供的实训计划和自测程序完成旅游行业主要岗位对英语语言技能的测试。这种多平台互交的课程设置模式,既提高了学生自主英语语言学习的能力,更重要地是让学生清楚旅游行业主要岗位对英语语言技能的要求及如何实现这些要求。

3.教材建设。以CBI理论为指导的EGP与ESP课程衔接的教材建设。即以学科内容渗透的教材建设。该理论指导下的EGP与ESP教材建设,将旅游管理专业对应的主要旅游岗位英语语言技能融入到EGP及ESP教材中。旅游管理专业EGP教材内容不再是简单而通识的故事性内容,而是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为主线的英文语篇、词汇的构架。同时,其ESP教材内容也将避免旅游管理专业EGP教材已经使用的教学内容,而选择更专业化的旅游行业知识作为教材建设的重点。这样的课程建设,体现了高职英语教育的整体性理念,同时节约了教学资源,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4.师资培养。EGP教师深入旅游行业+ESP教师参加各类英语语言考试。高职EGP教师普遍拥有着本硕均为英语语言学、文学或者翻译学等纯语言方向的学习和研究。英语语言功底良好。但以CBI指导下的高职EGP教材构架要求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的EGP授课教师深入旅游行业,了解其行业的主要岗位及其对英语语言技能的要求。从而为EGP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旅游岗位工作程序、工作禁忌等拓展知识讲解准备行业知识积累。担任旅游管理专业ESP授课教师应加大参加英专八级、雅思、托福等纯语言水平的考试。

5.课程评价。EGP与ESP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由于高职职业英语教育的整体性,对高职EGP与ESP课程评价应采用衔接式课程评价体系。即将学生EGP课程与ESP课程作一整体性过程评价。相应的授课教师评价是在该学生高职英语教育完成后给与评价。这个过程中,EGP授课教师的评价可以依据授课学生参与职业大赛中英语语言技能表现情况、实习实践过程中行业管理人员对其英语语言技能水平鉴定来确认该EGP课程教师的中期考核成绩。相应地,EGP课程教师将参与旅游职业大赛过程中英语语言水平、实习实训过程中旅游岗位英语语言使用水平来作为评定该学生高职英语教育中EGP课程成绩,但这部分成绩仅是该学生过程性考核的一小部分。该学生最后的英语教育成绩个动态可变的结果。即EGP阶段成绩+ESP阶段成绩。但其个部分成绩均取决于旅游行业岗位英语语言技能水平的高低。

总之,笔者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养、课程评价体系方面探索高职英语一体化教育目标实现的高职EGP与ESP课程衔接体系。该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为旅游管理专业双高技能人才培养在高旅游行业英语语言技能提供了保障,更为高职应用型学科专业EGP与ESP课程衔接下的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提供可循的实践思路。高职EGP与ESP课程衔接体系研究是高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衔接性和前瞻性[J].外语界.2004(05).

[2]朱晓华.高职公共英语实践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1(02).

ESP体系 篇6

一、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现状分析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 从目前高校专业开设的数量上来看, 英语专业仍高居各专业之首, 在我国的工科院校中大都开设了英语专业。从调查范围来看, 众多工科院校英语专业都是“一味沿袭‘外国文言文学’的传统精英教育模式”来实施相应的英语专业教学活动。从时间上看, 英语专业设置相对于经济发展, 开始出现滞后的局限性, 随着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和我国改革进程继续深入, 社会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如英语专业毕业生往往不懂工程专业知识, 工程专业毕业生不具备英语识读能力, 从而使得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上的问题日趋突出, 越来越多的学生只能专业外就业。

二、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改革应以ESP人才培养为方向

保持英语专业本色, ESP教学内容强调实用为主, 正确了解翻译人才与传统的英语专业人才之间的区别, 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只要会英语就一定会做翻译, 然而实践表明并非如此。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即ESP人才的培养特色所需求的知识技能, 要求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建设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 职业发展方向为依托”。进一步深入研究英语专业翻译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从课程设置上做到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使翻译课程不断线, 从教学内容上以“应用”为主线构建课程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从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讨论式、点评式、模拟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实践活动, 为学生职业化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从考核方法上采取“理论考试 (笔试) 与实践能力考试 (口译) 相结合”的考试模式, 注重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造。从成绩评价方式上采取“课堂表现+平时考核+期末考试”的全方位多角度评估体系。

三、工科院校ESP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创新的意义

在进一步加快推进英语教学改革中, 工科院校ESP人才培养应确定正确的教学定位。一是要课程设置要体现应用型, 在保证满足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专业基本功所需的学时和课程, 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外, 还应增设符合工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实用性强的ESP课程, 如科技英语、工程口语等专业针对性强的特色课程。二是重视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企业英语人才需求量普遍降低, 而高校英语专业的招生量却有增无减, 导致就业渠道日趋狭窄, 人才饱和。其次是社会经济活动日趋活跃, 以英语专业为基础的能力要求越来越多样化, 使得就业市场中来自非英语专业的竞争增大。再次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大都是将教学重点放在工科的主干课程上, 而英语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被边缘化的境地。最后是英语专业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陈旧, 导致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四、创新ESP教学改革,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创新ESP教学实践, 打造应用英语精品专业 (工程翻译方向) , 立足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推进ESP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分析应用英语专业 (工程翻译方向) 课程设置。首先必须具备多学科交叉的基础, 依托学院以工科为主特色专业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成为我国铁路建设为主的电力、桥梁工程等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再次在桥梁与隧道建设、土木工程等专业方面抓住我国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 企业走出国门寻求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经调研论证, 我们在学院英语专业的办学基础上, 利用现有师资结构、教学资源, 增设工程翻译方向应用英语专业, 具有十分可观的发展前景和战略机遇。工科院校ESP人才培养应当基于教育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总要求, 根据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ESP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革, 要坚持科技意识和人文意识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拓宽专业口径, 实现复合型、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不懈努力。

五、结语

推进工科院校ESP教学改革是立足学院实际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的开局之年, 是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一年。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是当前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的重大改革之一, 它对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和高校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当代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师, 完成这一重大的历史性使命, 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工科院校ESP人才培养模式, 则是摆在我们广大英语专业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占斌.关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上海翻译, 2005, (1) :32-35.

ESP体系 篇7

一、中国大学英语教学重心转移

基础英语(EGP)教学在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因为它强调英语教学过程中对语言基础知识的重视,更有院校为了语言基础的扎实以及语言技能的培养,将基础英语教学从第一学期沿袭至第四学期。随着社会对英语能力需求的不断攀升,对大学英语的课程要求也逐渐提高, 并日渐意识到基础英语的部分内容与高中英语知识有诸多重叠之处,甚至高中毕业的学生在完全不接受大学英语学习的情况下也完全可以考取国家四、六级,因此完全不必耗费过多的学时在基础英语上。另外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英语的学习要求不单纯是掌握部分词汇、考试及格。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国际化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能够听得懂用全英文讲授的专业课以及讲座、对一些专业性话题进行讨论时能够用英语较为流利地对话或讨论、对于相关专业的英语文献要能够顺利地阅读,甚至达到用英文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报告及论文。大学英语教学应有别于高中英语,在注重语言基础的同时,更要注重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相应的英语能力,因此,ESP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

二、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

我国的大学英语与英语专业、高中英语等的界限正在不断模糊,并且四、六级英语考试已经不再是强制性的考试。 在这种背景下,绝大多数的学府对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下降,不断缩减英语必修课的学分。这种情况在高等学府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大学英语的教学重心也在不断转移。 例如:清华北大已经逐步取消了英语四、六级教学,以学术英语课程代替,这种情况会在日后语愈发的普遍。但是这种情况对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反而不利,甚至很多学生已经对这种课程安排极为不满,希望增加大学英语的教学。现阶段大多数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基本相同,为了提高英语水平,充分提高个人素质,开展英语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已经认同了开展更高阶段英语教学的理念。鉴于这种情况,不同学校以及学生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课程之间的不同,针对性的制定英语教学目标。坚决杜绝盲目取消英语教学课程,以其他课程取而代之的情况。

学校应根据学校层次、学生英语掌握情况的不同,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不能完全按照一个标准执行,也不能执行一刀切的方式。各个院校应根据学校的特点,合理配置、 规划教学资源,遵循分类指导以及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英语教学方面的课程设置。大多数的课程可以按照一二学期进行基础英语教学,三四学期进行课程教学,五六学期可以进行全英文或者双语教学课程的步骤进行学生们的英语教学。 此外,为了保证学生们的英语技能不被忘却,应充分进行专业知识以及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笔者根据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的分类,将其分成五个阶段,并根据每个阶段的目标以及课程的不同,进行基础英语、通用英语以及专业英语的教学,通过逐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方式,最后争取实现全英文教学或者双语教学的目标。该模型完全能够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获得更好地学习效果。现阶段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由于其已经充分考虑到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英语教学现状,将大学主要的课程融合一体,并根据不同学校以及学生层次特点的不同,实现了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促进了我国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进步。

三、总结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已经具备了实现加深英语课程建设的条件。因此,我们应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模型,将英语教学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并且根据学校以及学生素质的不同,综合考虑专业性、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等要求,逐步实现 《课程要求》中设立地目标。此外,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对发现的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通过加大研究力度的方式予以解决,争取早日实现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迅速提高。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学科领域的发展对英语的需求也不短攀升,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也随之发生着潜移默化地转移,基础英语(EGP)的教学已然满足不了目前社会对英语的需求,时代呼唤专门用途英语(ESP)等后续课程的开展,不仅使英语充分发挥工具性的功能,更要在其专业性的基础上建立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真正使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走向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开拓实用型英语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英语,ESP课程,教学连续体

参考文献

[1]李明威.试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1(6).

ESP系统解析 篇8

ESP系统是汽车主动安全措施的巨大突破, 它通过控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来实现安全行车, 使汽车在极其恶劣的行车环境中确保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 ES P的组成

ESP在ABS和ASR各种传感器的基础上, 增加了汽车转向行驶时横摆率传感器、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侧加速度传感器、制动总泵中的液压力传感器和转向盘转角传感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 这种车用传感器是航天飞机和空间飞行器上使用的旋转角速度传感器的类似产品。车身翻转角速度传感器就像一个罗盘, 适时地监控汽车行驶的准确姿态, 监控汽车每个可能的翻转运动角速度。其他传感器则分别监控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各车轮的速度差, 监控转向盘的转动角度和汽车的水平侧向加速度, 当制动发生时则监控制动力的大小和各车轮制动力的分配情况。

ESP系统包括车距控制、防驾驶员困倦、限速识别、并线警告、停车入位、夜视仪, 周围环境识别、综合稳定控制和制动助力 (BAS) 9项控制功能。通过综合应用9种智能主动安全技术, ESP可将驾驶员对车辆失去控制的危险性降低80%左右。

ESP智能化随车微机控制系统, 通过各种传感器, 随时监测车辆的行驶状态和驾驶员的驾驶意图, 及时向执行机构发出各种指令, 以确保汽车在制动、加速、转向等状况下的行驶稳定性。

图1是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的各种传感器及电子稳定系统ECU在轿车上的安装, 其ECU中配置了两台56k B内存的微机。ESP系统利用这两台微机和各种传感器信号不间断地监控车内电子模块、系统的工作状态和汽车的行驶姿势, 比如, 速度传感器每相隔20ms就会自检一次。ESP系统还通过车内电子模块之间的信号交流通信网络, 充分利用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制动助力系统BAS和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等的先进功能。紧急情况下, 如紧张的驾驶员对制动力施加不够, 制动助力系统BAS将自动增大制动力。在ESP系统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工作时, ABS和ASR系统能照样工作, 以保证汽车正常行驶和制动。

2 ES P的工作原理

从外部作用于汽车的所有力, 包括制动力、驱动力、任何一种侧向力, 都会引起汽车绕其质心转动。ESP系统根据此原理, 在汽车进人不稳定行驶状态时, 通过对制动系统、驱动传动系统的干涉, 修正过度转向或转向不足的倾向, 使汽车保持稳定行驶状态。

微机控制系统的ROM中, 预先储存了控制程序中的标准技术数据。在汽车传感器监测并将汽车行驶状态的各种数据随机传送给ECU时, ECU立即调出预存标准数据与之进行比较, 判定轿车是否出现不稳定行驶趋势和不稳定的程度及原因。一旦确定汽车有不稳定行驶的趋势, ESP系统就会自动代替驾驶员控制汽车, 通过微机控制系统向制动执行机构和发动机执行机构发出指令, 采取最有利的安全措施修正驱动力和制动力, 阻止潜在危险情况的发生, 使汽车恢复到安全稳定的行驶状态。

微机控制系统指令执行的安全措施是指, 当汽车传感器监测到汽车有发生翻转或偏离驾驶员需求的行驶路线的趋势时, 系统能有选择地对单个汽车前轮或后轮实施制动, 或必要时同时增加或者减少发动机的输出转矩, 调整驱动力。

图2是汽车在转弯道路上行驶时的轨迹示意。见图2 (a) , 当汽车驶入弯道时, 假如驾驶员通过转向盘使汽车转向的转弯半径大于弯道半径, 这种情况称为不足转向。如汽车车速过快, 则汽车可能冲出路面。安装在汽车上的横摆率传感器会测出转向偏差, 侧加速度传感器会测得右驶加速度偏大和转向盘转角传感器测得左转向不足, 并立即监测到这种冲出路面的危险趋势, 将信号输入电子稳定系统中的ECU。ECU立即指令在左后轮实施脉冲制动力, 制动力在汽车质心产生一个向内偏转力矩, 迫使汽车绕质心向内偏转一个角度。同时ECU立即指令发动机减少输出转矩, 将汽车速度降下来, 并代替驾驶员使汽车转向角度稍大一些, 使汽车按弯道半径要求的转向角度行驶, 回到正确路线上。

反之, 见图2 (b) , 汽车行驶轨迹的最初位置。假如驾驶员转向盘转动过猛, 使汽车转弯半径小于弯道半径, 这种情况称为过度转向。如汽车速度过快, 则汽车可能因离心力而向外翻转。安装在汽车上的横摆率传感器、侧加速度传感器和转向盘转角传感器等监测到这种翻转的危险趋势, 立即将信号输入电子稳定系统中的ECU, ECU迅速指令在右前轮实施脉冲制动, 制动力在汽车质心产生一个向外偏转力矩, 抵消离心翻转力矩, 迫使汽车绕质心向外偏转一个角度, 制止了汽车可能侧翻的趋势。同时ECU控制迅速减少驱动力, 将汽车速度降下来, 并代替驾驶员使汽车转向角度稍小一些, 使汽车按弯道半径要求的转向角度行驶。

综上所述,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在汽车出现不稳定行驶趋势时, 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控制方法, 使汽车消除不稳定行驶因素, 回复并保持汽车预定的行驶状态。这两种控制方法是, 首先ESP系统通过精确地控制一个或者多个车轮的制动过程 (脉冲制动) , 根据需要分配施加在每个车轮上的制动力, 迫使汽车产生一个绕其质心转动的旋转力矩, 同时代替驾驶员调整汽车行驶方向。其次在必要时 (比如车速太快, 发动机驱动转矩过大) , ESP系统自动调整发动机的输出转矩, 控制汽车的行驶速度。

通过采取上述两种技术措施, 当汽车进行蛇形线路测试的时候就可以有效避免汽车的翻转。ESP系统不仅仅是在干燥路面上提高了汽车的稳定性, 还可以在路面附着性比较差的时候, 诸如结冰、湿滑, 以及碎石等情况下起作用。在上述不利状况下, 车轮与路面之问的附着力降低, 即使是最好的驾驶员也很难将高速行驶的汽车保持在预定的路线上, 汽车容易发生侧滑和跑偏, 失去方向稳定性, 甚至在急转弯的时候发生翻车事故, 这时就需要ESP系统。

3 ES P的可靠性

梅塞德斯-奔驰公司从1994年起就对ESP系统进行了适用性和可靠性的全面验证试验。

在微机控制系统的ROM中, 预先储存的控制程序中的标准技术数据, 应该来源于大量的实车测试数据。但由于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的实车试验, 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安全事故后果, 因此标准技术数据的取得, 采用了模拟器。模拟器内输入了大量的通过实验采集的数据, 可以仿真出很多复杂的路面状况和驾驶过程。再通过80位梅塞德斯轿车车主用模拟器进行时速为100km/h的模拟路面驾驶试验, 得到各种不同性能的汽车在各种驾驶过程中的响应。模拟器检测手段既安全, 又可以得到很多实车试验无法测量的数据。比如, 在试验场的4个转弯处, 用模拟器模拟路面突然结冰的情况, 这将使车轮和路面之间的附着力在几米的路程内减少70%以上。如果轿车没有ESP系统, 则78%的驾驶员不能将他们的汽车稳定在冰雪路面上, 还可能遭受汽车连续3次翻转造成的伤害。有了ESP系统, 所有参加过模拟测试的驾驶员都能避免汽车翻转事故的发生。

1995年, 梅塞德斯-奔驰S级轿车开始安装ESP系统, ESP系统突出的安全保障表现, 大大降低了汽车在各种道路状况下以及转弯时发生翻转的可能性。同时汽车在弯道和湿滑路面上的制动距离得到缩短, 在弯道行驶加强了汽车线内行驶能力。1998年, 梅塞德斯-奔驰A级微型轿车也安装了。ESP系统, 使这种采用大量高新技术开发的A级微型轿车, 克服了因车身较窄, 在汽车以小转弯半径急转向时, 容易产生侧向翻转而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缺点, 成为一辆安全性能卓越的微型轿车。目前, 梅塞德斯-奔驰公司的S600、CL600、s L600、FA30、E320、4MATIC以及高性能的E55AMG和C43AMG等车型上都选配了ESP系统, 2002年所有G级车上都安装了该系统。

4 新一代ES P

新一代汽车电子稳定系统将主动转向控制系统 (Active steering Control, ASC) 和可选择悬架模式的主动悬架控制系统 (Active Damping Control, ADC) 和ESP集成在一起, 使汽车的动态稳定控制技术更加完善, 提高了汽车在任何情况下的行驶稳定性和操纵稳定性。

在非危险行驶状况下, 主动转向控制系统使驾驶更灵活, 以增加驾驶乐趣。在危险行驶状况下, 主动转向控制系统与制动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共同控制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5 综合稳定控制系统

综合稳定控制系统在任何给定的条件下, 具有综合控制车上所有的主动系统, 如驱动、制动和操纵系统等功能。综合稳定控制系统与现行的主动车辆稳定控制系统相比, 可以对汽车进行持续控制, 并实现控制的个性化。

6 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系统的发展

6.1 集成底盘管理系统

随着电子技术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 汽车的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汽车的底盘系统也改变了以往那种完全依靠液压或气压执行机构来传递力的机械式结构, 开始步入电子伺服控制 (By-wire, 操纵装置与执行器之间靠电信号联系而非机械的连接) 阶段, 底盘综合控制系统也已开始出现。先进的底盘电子控制系统优化了车轮与地面之间的附着状况, 显著地改善了汽车的动力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系统将逐步形成一个集成底盘管理 (ICM) 系统。该系统将集成所有的底盘电控子系统, 实现各子系统问硬件、能量和信息的共享, 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系统集成带来的增效作用, 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图3是ICM系统的层次结构, 结构图的上层只包含了一些关键的监控功能, 在这一层次上系统通过一个“协调器”ECU来实现对发动机、传动系、底盘系统等的管理。空白方块代表其他的功能, 如导航和ACC功能。结构图的下层代表目前的电控系统, 不过它们不再是单独工作的模块, 而是在上层单元监控、管理下协调工作。系统中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可分为两类:传统型和智能型。传统型传感器和执行器与各自的ECU之间只有直接的物理连接, 而智能传感器和执行器与ECU之间则使用总线接口来传输数据。一般情况下它们都具有自诊断能力和一定的传感器信号处理能力。

6.2 动力车身控制系统 (Dynamic Body Control)

对于多用途运动车 (SUV) 和其他质心较高的汽车, 动力车身控制系统可最大程度地提高转向稳定能力, 同时汽车行驶舒适感增强。在汽车越野行驶时, 车桥通过相互配合来获得更好的牵引性能。动力车身控制系统使用1~2个主动式平衡杆模块, 通过对平衡杆施加可调节的预加载荷来防止汽车转弯时发生左右摇晃。当汽车车身要发生倾斜时, 加速度计监测到汽车侧滑倾向, 将信号传到控制系统ECU, ECU指令向平衡杆执行器通入压力油, 压力油产生力的大小根据加速度计监测到的汽车横向加速度大小和汽车产生摇晃的时间来确定。

参考文献

[1]陈胜金.简析汽车稳定控制系统 (ESP) 的ECU的性能要求.北京汽车, 2004 (7) :51~53.

[2]唐天德.汽车电子稳定系统分析.公路与汽运, 2007 (7) :31-34.

[3]曾银丰.汽车电子制动系统—电子稳定程序ESP.汽车电器, 2008 (4) :40-43.

ESP电子稳定程序 篇9

1.LDE (低动力ESP) ;

2.ABS (防抱死制动系统) ;

3.EBD (电子制动力分配) ;

4.EDL (电子差速锁) ;

5.BA (制动辅助系统) ;

6.ASR (牵引力控制系统) ;

7.MASR (发动机阻力矩控制) ;

8.HVV (后桥全减速) ;

9.ESBS (扩展的电子稳定制动系统) 。

在讲述ESP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圆———卡姆摩擦圆。

这个摩擦圆怎么解释呢?当一个轮胎在固定路面上的时候, 轮胎和地面当时的最大抓地力就用这个圆圈表示, 所以抓地力越大, 这个圆圈就越大。卡姆摩擦圆会因为地面的状况、车的速度而发生变化。

轮胎在行进过程中有两种力, 一个是S力 (转向力) , 一个是B力 (加速力或制动力) 。这两个力的合力为G力, 当G力跑到卡姆摩擦圆的外面时 (G力大于最大抓地力) , 那么这个轮胎就没有抓地力了, 轮胎就会空转打滑。

ESP的九大功能是要告诉我们, 当危险状况发生的时候, ESP利用方向盘的角度、车的转速、车的偏转率、横向加速度, 这四个信息帮它算出怎样把G力控制在摩擦圆里面, 用什么方式去让G力回到卡姆摩擦圆之内。

它用这四个信息传递给它的数据去分析A会不会等于B, 那什么是A什么是B?A为驾驶员打了多少度的方向盘, 想让这个车子怎么走;B为车子实际转弯的方向。

LDE———低动力的ESP

可以说ESP是主管, 可以掌握其九个功能的分配, 但是从ESP把数据分析出来给九大功能指令, 到ESP实际介入这整个过程, 需要一点点的准备时间。但LDE不用准备, 也就是说只要车子开了, 它就工作。当ESP发现A不等于B时, ESP介入之前, LDE会先起作用, 它可以细微控制方向盘帮驾驶员达到转向不足或转向过度的修正。但是前提它不能做出太大的调整, 如果LDE的轻微修正不足以把车子调整到安全状态的时候, ESP就正式介入, 这时其它八大功能早都准备好了。

所以, LDE的作用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帮助车子进行细微修正, 在驾驶者没有感觉的状况下, 去帮驾驶员控制方向盘。

ABS———防抱 (锁) 死制动系统

比如说我们开车, 前面发现一个障碍物, 我们已经把制动踩到底了, 但车还是停不下来, 则车子需要进行紧急转向避让。可是当驾驶员转向时增大转向S力, 则G力超过摩擦圆, 轮胎肯定会打滑, 这时ABS介入, 它是把B力减小, 进而来增加S力可运用性。

因此, ABS最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不是急制动, 车辆都可以保持方向的可转向性。

EBD———电子制动力分配

车子制动力分配为前后各50%, 如果汽车行驶遇到障碍物, 要踩制动时, 整台车会往前倾, 这时前轮会吃力, 而后轮很早就停下来了, 在这种状况下, 如果要缩短制动距离, 其实要把后面的制动力分配到前面一些, 让前轮制动力为60%左右, 后轮制动力为40%左右。避免车子前后的制动力一直傻傻的各为50%。

因此, EBD的作用:根据负荷和路面状况检测前后轮的速度, 进而分配前后轮制动力的大小。

EDL———电子差速锁

如果一辆前驱车驱动轮一轮在冰面上, 另一轮在柏油路上, 车子加油起步, 在冰上的轮子会发生空转, 而在柏油路上的轮子不动, 那么整个车子就会跑偏, 没有办法达到有效的加速起步。EDL可以将其中一个打滑的车轮利用制动的方式使其转得慢一点, 从而使两个轮的速度大约相等, 这样汽车才能够正确前进, 让车子能够在不同附着力的路面上达到正常起步。

另外, 当车子在转弯的时候, 可以保证把动力传给驱动轮, 因为转弯时, 每个轮子的速度都不一样, EDL可以把这个制动做到最精准, 它给旋转得过快而打滑的驱动轮一定的制动力, 使车子达到最准确的转向。

BA———制动辅助系统

BA是制动力辅助系统, 它平常会根据三方面来判断要不要制动。

1.当时车子行进的速度一定要够快。

2.驾驶员踩制动踏板的速度一定要够用力。

3.最重要的是驾驶员踩制动踏板瞬间的急迫性。

在紧急状态发生的时候, 驾驶员就会突然踩制动, 但是踩得很快不够用力, 那么这时BA就会帮驾驶员踩, 帮驾驶员刹住。

另外一个状况, 纠正多数驾驶员错误的驾驶习惯, 比方说在紧急状况发生时, 我们的第一反映是赶快踩制动, 但是驾驶员一般习惯是先踩踩制动看看, 第一时间不会踩到底, 等到发现苗头不对, 停不下来时再第二时间再赶快踩死, 这样会大大延长制动时间, 这时, BA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帮驾驶员一下踩死, 把制动力拉到最大。

ASR———发动机牵引力控制

一辆前驱车子如果前轮转动速度60km/h, 后轮转动速度10km/h, 那车子的速度是多少?答案是10km/h, 原因是:前轮打滑了。这时想要让车达到最好的加速效果绝对不是继续给它动力, 而是要减少动力输出, 但也不是让它减到10km/h, 因为有可能减少到50km/h时, G力就回到了摩擦圆里面了, 后轮的速度自然跟到50km/h, 达到最佳状态。

由于ASR比较的是驱动轮和非驱动轮, 所以ASR只能控制前后轮, 而不能控制左右轮。

ASR的作用小结:

1.加速的时候

加速时如果路面不好, 驱动轮打滑, 那想要能达到最好的加速度, 就是减少发动机扭矩的输出, 让它前后轮达到一致的速度。

2.在弯道上

因为每个轮胎在转弯时转的距离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转的太快打滑, ASR就会减少扭矩的输出。

MASR———发动机阻力矩控制

如果车子为前驱车, 那么后轮转动的速度要比前轮快一些, 因为前轮受发动机扭矩控制的关系转的很慢, 但后轮跟着滑行的速度转得比前轮快, 但是也没有跟上滑行速度。这时, ABS、ASR介入都没有用, 减少发动机扭矩的输出已经不对了, 这时应该想办法让转动的速度跟上滑行速度, 让轮胎的摩擦力多一些。所以只有增加发动机扭矩的输出, 让车轮转动的速度跟上滑行的速度, 才能让摩擦力多一些。使G力跑回摩擦圆里面。

MASR想达到防滑的效果是要赶快增发动机扭矩的输出。

HVV———后桥全减速

如果一辆车子前轮突然进入结冰的路面, 那么自前轮进入冰面到后轮进入冰面, 可以说时间是极短的, HVV就是在这极短的时间内来发挥作用。当车子进入结冰的路面时, 驾驶员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制动, 制动之后, 发现前轮在冰面上的摩擦力很小, 所以前轮的摩擦圆也会很小, 前轮的G力则超出卡姆摩擦圆了。这时ABS会介入, 但这时前轮不论驾驶员给它多少制动力都没用了, HVV会在第一时间把所有的制动力拉到后轮。这不像EBD把制动力50%、50%或是60%、40%这样分配, 而是把全部的制动力分配到后面。因为后面的卡姆摩擦圆是很大的。能让它赶快把车子停下来。

当HVV的作用发挥到后轮也进入ABS介入的范围时, 这时HVV就放开了。所以, HVV的功能就是缩短制动距离。

总结

ESP的优越性 篇10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 因外界干扰, 比如行人、车辆或环境等突然变化, 驾驶员采取一些紧急避让措施, 使汽车进入不稳定行驶状态, 即出现偏离预定行驶路线或翻转趋势等危险状态。装置E S P的汽车能在极短的几毫秒时间内, 识别并判定出这种汽车不稳定的行驶趋势, 通过智能化的电子控制方案, 让汽车的驱动传动系统和制动系统产生准确响应, 及时恰当地消除汽车这些不稳定的行驶趋势, 使汽车保持行驶路线和预防翻滚, 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ESP的实质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管欣介绍, E S P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通过纵向力适度地调整不平衡, 保证汽车能够按照驾驶员的指令进行转向。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宋健也指出, E S P可以提高汽车极限行驶的性能如转弯、制动、驱动, 对防止侧滑、翻车等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正是因为E S P对汽车安全性能影响很大, 并成为了提升主动安全性能的最重要配置, 因此国内一些负责任的汽车品牌在旗下的中高级车上安装了这一装备。以东风雪铁龙凯旋为例, 其采用了博世最高版本的E S P®, 并辅以随动转向双氙气大灯、中央固定集控式方向盘等其他主动安全装备。周全的主动安全装备, 再加上近期获得的C-N C A P碰撞五星, 使安全成为了凯旋征战市场的重要砝码。但是在中国车市中, 即使是中高级车、高级车, 配备E S P的比率依然不高。凯美瑞、雅阁等多款主流车型全系上不见E S P踪影, 而在即将推出的第八代雅阁的配置单中, 依然没有E S P。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子技术分会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 一些中国汽车厂商之所以迟迟不引入E S P, 主要是担忧成本因素。目前市场上A B S的零售价约为1000多元, 而E S P的价格大约为A B S的10倍, 也就是说如果安装E S P, 将会给企业增加上万元左右的成本。三方努力, ESP有望在中高级车上提前普及虽然面临一定的困难, 但中国汽车市场上仍不乏推动E S P普及的力量。消费者、博世等E S P提供商和东风雪铁龙等有远见的汽车品牌都在致力于推动ESP装配率的提升。消费者的需求无疑是推动各厂商加装E S P的原动力, 而这种强烈的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在生活中的实际行车体验。据统计, 几乎75%的中国驾驶者都经历过紧急制动, 大约一半的驾驶者曾发生过车辆侧滑。而E S P正是防止紧急制动危险和侧滑的最佳主动安全装备。

不像A B S, 不同的汽车生产厂商和部门机构给予电子稳定程序不同的名称。但是尽管名称不同, 只要其具有A B S和T C S的功能, 并且同时具有防侧滑的功能那么和E S P®的功能便是一致的。比如美国F M V S S126将其称作E S C (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 ;戴姆勒·克莱斯勒、菲亚特、大众汽车、奥迪都用ESP®;马自达、宝马用的名字是DSC (Dynamics Stability Control) , 动态稳定控制;Nissan则称之为VDC (Vehicle Dynamics Control) , 车辆动态控制。其中ESP®用得比较普遍。

ESP的优越性

1. 减少事故发生

E S P系统是汽车主动安全措施的巨大突破, 它通过控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来实现安全行车, 使汽车在极其恶劣的行车环境中确保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自主动安全系统投入市场以来引起了广泛关注, 尤其是ESP®, 许多独立的国际机构, 例如美国高速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国家高速公路道路安全局、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大众汽车, 瑞典国家公路管理局、科隆大学、日本丰田汽车以及国家车辆安全及受害者援助机构都曾对ESP®的有效性做过研究。虽然数字之间略有不同, 但其结果都明确地显示了ESP®在提升车辆行驶安全性方面的巨大潜力:平均30%以上的事故可以避免, 50%的严重事故可以避免。

2.ESP®能够节省几十亿

如果所有的车辆装配了ESP®, 将对国家经济具有深远的影响。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NHTSA) 的研究发现, ESP®可避免交通事故的直接结果是为美国经济节省114亿美元。科隆大学交通科学院赫伯特·巴姆教授 (Dr.Herbert Baum) 也对欧盟成员国的成本作了计算并阐述:他的研究证实, 一旦所有的车辆都装配ESP®, 作为防止事故发生的直接结果, 将会是每年节省160亿欧元。

ESP系统的应用

在道路安全问题日益重要的现代社会, ABS和ESP®等主动安全技术在提高道路安全方面的有效性得到了全球各国政府和各相关组织机构的关注, 各地都纷纷推荐A B S和E S P®, 甚至是制定强行安装的法规政策。2006年7月开始, 欧盟25国生产的新车全部要求装备A B S系统。欧洲委员会就ESP®所作的公众咨询结果显示:在2011年9月开始对所有的新车实行ESP®的强制安装几乎得到了一致赞成。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2008年2月6日公布了一项新的道路安全战略, 其中就包括从2011年起, 所有新车都将装配电子稳定程序, 即ESP®。而美国从2007年6月5日起便正式实施了新的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 M V S S126, 此标准规定从2011年9月1日开始, 对于总质量4.5t以下的车辆强制标配E S C (即电子稳定程序, 也叫ESP®) 。

目前, 在全球的众多地区A B S已成为标准配置——全世界3/4左右的新车都装有这一系统。而E S P®全球装配率大约为31%, 其中欧洲E S P®达到46%, 美国最高达到了47%。

1.欧盟率先启动以E S P®为主题的交通安全活动

欧盟目标在2010年减少50%的致命交通事故。和欧盟相同, 日本也计划在2013年达到同一目标。电子安全系统, 如ESP®为实现这一目标扮演了重要角色。最新的实例由欧盟率先启动的“选择E S C!”活动, 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说服汽车购买者购买只装配了ESP®的车辆。同时, 它也呼吁汽车制造商在所有的车辆里装配这一拯救生命的电子系统。许多著名机构, 例如英国的Thatcham (英国汽车保险修理研究中心) 测试中心, 德国A D A C (德国汽车俱乐部) , 及欧洲层面的Euro NCAP事故调查者积极地支持“选择E S C!”活动。国际汽车联合会总裁马克思·莫斯雷 (Max Mosley) 先生同意提供赞助。同样在中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也希望该安全系统在中国广泛的应用。联合国专家正起草计划书制定全球的ESP®技术标准, 目的是补充现有的制动系统要求, 使成员国能够并入各自的国家法规中。“越来越多的购买者意识到ESP®对车辆安全的重要性, ”博世底盘控制系统执行副总裁赫伯特·海明先生说, “最终结果, 我们希望2 0 1 0年E S P®在全球的装配率提高两倍达到50%。”

2. 美国成为全球首个强行安装ESP®的国家

美国将E S P®作为立法要求, 目的在于迅速提高该安全系统在车辆中的装配率, 从而进一步减少致命交通事故的风险。自2009年起, 55%的所有总重量少于4.5t的新型乘用车及轻型卡车必须装配这一拯救生命的安全系统ESP®。该比例将会在2012年增长到100%。此决定是基于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N H T S A) 所进行的全方位的研究, 该研究指出如果所有的车辆配备了ESP®, 每年美国将会防止9600起道路死亡事故及24万起交通伤害事故。

上一篇:污染物分类下一篇:新生儿筛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