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决问题(共5篇)
先决问题 篇1
一个教师最能让同行敬重的, 不在于他做人处世“没问题”, 而在于他总有“问题”而且能够不断地使之分解消化。中小学教师要学习新知, 要应对教育教学的动态变化, 要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就得直面问题, 就得捕捉、筛选、研究和解决问题。所以可以说, “问题”就是教师发展的先决条件。
一、问题的捕捉决定教师的认识界面
教师发展包括全面发展和职业发展, 教师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将会遇见形形色色的问题。从全面发展上看, 教师与常人一样都渴望自我实现, 都希望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教师理所当然有独立的精神追求, 有对各种事物探索的期求, 也有人际之间交往互动的需求;从职业发展上看, 教师需要提升学习、教学和研究的水准, 需要提升由于时空和人员变化而不断涌现繁复交织问题的应对本领, 需要不断更新和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所以, 教师的发展总是与问题相伴的, 没有问题, 没有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教师发展就是侈谈。由于教师的禀赋和努力存在差异, 教师个体对问题的认识也就有差异, 一个事物对甲不是问题而对乙可能是问题甚至是大问题。哲学家认为只有在“被当做问题”以及“感到需要解决”这两个基本条件存在时, 某一事物才可以看做是“问题”。[1]显然, 问题的存在及价值是与个体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的。教师要发展, 就必须拓宽认识的界面, 就必须与更多的问题打交道, 因而教师就需要捕捉更多的问题, 尤其需要着力于问题意识和认识领域两个层面的探究。
(一) 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就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对事物的前瞻性反应, 它是基于对自身现状和发展需求的深刻认识, 警醒自己为加深对未知世界的了解, 对某些特定事物提出质疑的反应。问题意识能使教师更多更快更准地捕捉问题, 在筛选和深入研究中拓展知识和能力, 为此教师要主动和及时地发现问题。一是要主动发现问题, 教师的生活和实践, 教师的阅读和思考, 都是问题的重要来源, 只要超出既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圈子, 问题就扑面而来, 对此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不固步自封和不回避问题;二是要及时发现问题, 这不仅因为一些问题极有时效性, 而且还因为一些问题若没有及时发现、及时研究会耽误后续发展。
(二) 认识领域
人的认识领域不是与年龄成正比的, 人的智慧也不因无效反复而增多, 那些说着“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之类话语的, 不过是对机械复制的盲目陶醉而已。教师要发展, 就不能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设限, 而应对事物有更多的疑问, 在答疑解惑中扩大加深新的认识空间。宋代学者陆九渊说过,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他指出了疑问与发展的程度关系, 据此, 我们也可以认定, 问题少、问题小对教师发展的促进就小, 问题多、问题大就能更有效地拓展教师的认识领域并使教师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二、问题的筛选决定教师的突破能力
教师必须明了发展与问题的关系。发展就是变革现状, 就是挑战问题和解决问题, 把未知领域逐步转化为可知可控的领域。迈向未知领域是艰难的, 大大小小的问题就像或深或浅的陷阱, 只有小心翼翼探出脚, 想方设法去填平陷阱, 才能建造通达目的地的大道;贸然前行, 或者步子过大, 都将付出无谓的代价。教师也必须明了问题与课题的区别, 有人说“问题就是课题”, 笔者则认为“课题就是问题”。一般说来, 课题都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其研究历时大多较长, 课题研究者通常是个群体, 它通常都需要经过严密论证, 它的解决基本上要经过结题验收, 而问题不仅可以涵盖课题的全部特征, 而且它范围可宽可窄、价值可大可小, 可立时解决也可能永无答案, 可以全社会来探索也可以独自来研究。教师还应明了筛选问题的重要性, 在认识到问题具有相当的主观性的基础上, 教师更要认识到自己的发展离不开问题, 问题就是挺进方向, 突破就是制胜标志, 问题可远可近可大可小, 但要制胜则必须有序进行, 必须为问题排序, 所以教师得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素养、潜能和发展方向, 来为所要突破的问题次第排列。在为问题进行筛选并排序时, 应特别重视自我定位和突破能力这两个要件。
(一) 自我定位
要挑战问题, 必先估摸自己的实力并且从宽“料敌”, 才有望取得满意的结果。一是定位现状, 先要厘清自己的观念, 特别是明确自身的价值观念, 因为人的行动都是在实践自己的价值观念的;再要厘清自己的实力, 包括现有的知识、能力、智慧、潜力及环境氛围、可借助的各种资源, 等等;还要厘清自己的发展意向, 特别要处理好与专业发展的关系。二是定位目标, 包括人生终极目标, 教师生涯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甚至于每日目标, 有了目标, 就可以确定达到目标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就能剔除许多游离于目标之外的无需解决的问题, 就可以排列所需解决问题的次序。
(二) 突破能力
突破能力指的是调动一切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绝不是仅就自身现有能力而言的。突破能力考验着教师能否在短暂的时间里合理调度、有效组织和准确切入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资源, 可分两个部分评估:一是现有的, 主要是自身具备的, 诸如身体、性别、年龄、智商、情商、人脉、阅历、心态、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经验等, 据此可以初步衡量自身的突破能力;二是可有的, 包括自己通过开掘潜能将会获得的, 也包括自身以外可以运用的所有资源, 这些资源都是用以突破问题的重要条件, 可以看做是关键时刻的生力军。
三、问题的深度决定教师的发展深度
问题的深度是相对的, 是相对于问题挑战者而言的, 就像平方根问题, 大致看来, 对小学生来说它是艰难的, 对初中生来说它不是很难的, 对高中生来说它是不难的, 然而对于偏爱数学的个别小学生来说它可能就是不很难甚至是不难的。从教育教学需求来看, 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与多种能力, 而不是精深的学科知识与狭窄的专业能力。因而, 教师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界面宽泛而深度有限的, 这也正是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做到的。至于少数教师因为存在价值的需求或者出于某种兴趣而进行的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深层研究, 也同样是有助于教师发展的。问题深度决定教师发展深度, 问题深则成果大, 但倘若问题无法解决则挫折也大, 所以并非是问题越深越好。意志力坚强而且能力大的教师可以解决难度大的问题, 因为他们可能较快解决问题, 或者是愈挫愈勇而坚定地攻关, 而大多数教师可以循序渐进, 不断一层一层地解决就近问题而最终获得深层的发展。在问题深度上, 教师得重点把握发展追求与开掘潜能两个层面。
(一) 发展追求
要做人要处世, 就得有思想有行动, 思想指挥行动, 行动践行和丰富思想。做人处事就得给自己以“人生安排”, 用最大力量来实践自己的价值观, 尽一切可能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 因此人生不会仅仅满足于现状, 总会有相应的发展追求。教师在人生安排中会有大量关于思想精神方面的追求, 也会有大量关于专业发展方面的探索。前者重“知”而后者重“行”, “知”者可以追求知识的真、道德的善和艺术的美;“行”者可以追求学得精、教得好和研得透。多数人常常感慨知易行难, 而爱因斯坦则感慨有时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不容易。可见, 因为各人发展需求的差异, 对知与行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二) 开掘潜能
心理学研究认为, “人类天性中有一种寻求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倾向”[2]64, 还认为“普通人只用了他们全部潜力的极小部分”[2]58。这就是说, 发展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愿望, 每个人如果动用了自己更多的潜力都有望获得更大的发展。为了达成发展目标, 每个教师都应该充分开掘自己的潜能, 而且最好是自我开掘, 因为最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最能找到合适方法的莫过于自己。教师开掘潜能, 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观念, 西方管理学者们认为“观念决定生死”, 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每个教师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各种教育教学观念都在影响着自己一生的运动轨迹;二是操作, 要保证自己发展目标的执行是准确有序的, 有必要设定参照物, 确保目标与行动的一致性、可控性和可评性, 从而找到稳妥有效的潜能开掘之路。
没问题的教师只能在当前的状况下止步, 最终结果只能是与发展潮流相脱节。因此, 没问题也就意味着退步。中小学教师要发展, 只能是主动寻找问题, 并在自己的发展方向上筛选问题, 在问题的研究中增长知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拉瑞·劳丹.进步及其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18.
[2]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先决问题 篇2
一、加大教学设备投入, 做好保障工作
在教育教学方面, 硬件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占有很大比例, 只有在教学硬件设备方面加倍重视, 才能为乐团的建设做好保障工作。为学生提供全套的演奏设备, 才能够满足演奏需求, 本身交响乐团就需要多种乐器的配合, 少了任何一样设备都会对最终的演奏效果造成影响, 所以说教学设备的完善与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校要对交响乐团的建设给予足够重视, 为建设提供足够的活动经费、足够的人员及场地, 为了达到预期的表演效果, 应该添置一些高档的演奏乐器, 使系统配置更加完善。一些学校可能眼光比较短浅, 在乐团建设的过程中不想要投入过多的财力, 总是坚持能用则用、能省则省的原则, 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不正确的, 乐团的建设本身就是需要有强大的后期保障的, 如果总是按照这样的想法来建设乐团的话, 那么整个乐团的规模以及专业度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这样的情况也不可能培养出专业的高素质的交响乐团。要想保障乐团建设的专业性, 学校方面就应该做好保障工作, 在经济、场地以及器材、师资等方面进行大力配合, 为乐团的建设提供最佳的保障措施。
二、保障乐团学生人数, 通过开展实践训练, 提高音乐水平
交响乐是通过不同乐器之间的相互演奏配合来实现的, 在乐团排练演出的过程中需要四个乐器声部组演奏出一个个总谱上的音符, 才能形成气势磅礴的音乐。高等院校中想要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交响乐团, 首先要保证的就是乐团人数, 因此高校要寻找有这方面兴趣爱好的学生, 只有本身对交响乐比较热爱, 才能够积极踊跃地投入到训练当中去。另外还应该注重乐团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培训, 还应该定期地组织开展一些实践训练活动, 让学生在表演中收获更多的经验, 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 及早纠正和改进。只有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才能够发现乐团的优势, 比如说演奏歌曲的选择, 这是需要根据乐团的实际能力来进行的, 不能盲目, 并不是什么样的乐团都能够演奏高难度的乐曲, 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有目的地选择, 一定要符合乐团的实际驾驭能力。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 也是锻炼乐团成员心理素质以及专业水平的时刻,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 学生面对的就是教师和其他乐团成员, 很少有观众观看, 但在实践活动中就不一样了, 整个表演的氛围截然不同, 如果心理素质不佳的话就很可能发挥不出正常的演奏水平, 从而降低整个乐团的表演水平。因此在选择曲目的时候一定要符合大学生的鉴赏水平, 让学生经过训练、彩排等一系列专业的过程, 感受实践训练的氛围, 以真实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夯实音乐基础
在学生人数达到乐团标准配置的前提下, 还需要保障师资力量, 需要配备有专业素质的乐器教师。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校内具备专业音乐素质的教师并不是很多, 这一决定性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因此, 学校方面为了乐团建设需要聘请更加专业的乐器教师,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 针对学生的不足来有重点地开展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可以请来专业的交响乐团演奏家进行实际指导, 毕竟这些演奏家具备丰富的舞台经验并对交响乐有着独特的理解,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乐团的整体水平。比如, 可以组织开展交响乐团专业知识讲座, 让学生认真学习理论方面的知识。另外, 还可以欣赏一些专业的表演, 通过实际观察来提高乐团成员的音乐理解能力。只有在专业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 学校乐团成员的音乐水平才能够不断地提升;夯实音乐基础, 才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演奏技巧, 加强交响乐团的建设。
四、结语
总之, 高等院校学生交响乐团的建设需要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从设备资源的供应、保障学生交响乐配置的人数、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师资力量的建设等多方面来采取措施, 扎实音乐基础的几个先决条件, 才能提升乐团成员的音乐水平, 打造具备专业水平及专业素质的交响乐团。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 素质教育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交响乐这一高雅的艺术形式。对于高等院校来说, 能够组建乐团也成为彰显学校素质教育的优势条件, 但也是一项颇有难度的大工程。本文主要针对高等院校学生交响乐团发展建设的几个先决条件进行分析, 希望能促进高校交响乐团的建设。
关键词:交响乐团,发展建设,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杨晓东.西部高师院校续上交响乐团的建设与发展[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 :23-24.
正确的入党动机是入党的先决条件 篇3
其他相关入党动机文章推荐阅读:
入党的动机怎么写
入党介绍人意见范文
入党的动机范文
现在大学生入党动机
先决问题 篇4
20世纪80年代初, 正当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的时刻, 在美国软件工程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叶祖尧先生的建议和协助下, 1982年, 成立了“国家科委中国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当时, 国家领导人对这个新的机构非常重视, 合力协助, 由叶祖尧先生担任顾问, 并在叶祖尧先生的帮助下, 制定了中国软件发展计划。
中国软件发展计划由4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才培养计划, 国家科委软件技术开发中心要委托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每校每年都要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培养50名软件研究生, 并用美国的软件教材进行教学, 教师聘请美国著名的教授和SUN等著名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第二部分:软件工厂建设计划, 在北京和上海各圈地一块, 建设大型的现代化的软件工厂;第三部分:在境外设立公司计划, 在美国设立软件公司 (ISSI) ;第四部分:软件开发工具计划, 召集16所高校攻关国家级项目“C软件工程环境”, 研发中国自己的软件研发开发工具。然而, 这样气势宏大, 组织严密而科学, 又顺应历史潮流的计划, 由于当时国家科委一些领导人的更替而多数戛然而止, 只剩下可怜的第四部分艰难维持。这就好像由著名导演执导著名演员演出的一出美妙的话剧, 当序幕刚刚拉开时, 就突然停电, 话剧不得不到此为止一样, 给导演、演员和观众留下了永远的、无尽的遗憾!这使我国的软件产业几乎停滞了近20年的时间。
中国的软件计划与我们的近邻印度的软件发展计划十分相似。1982年, 印度的领导人英•甘地访问美国时, 一些旅美印裔的科学家建议他创办软件产业, 英•甘地回国后, 经过几年的酝酿, 从1986年开始, 把软件产业提高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 从国家领导人到政府和议会都非常重视软件产业的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软件产业的优惠政策。印度首先建立了第一个科技园区, 稳步进行软件、微电子、电信、医药、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并制定了与产业相适应的人才战略, 在大学中设立软件专业, 大量培养软件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与此同时制定政策, 吸引国外的许多优秀软件人才到印度工作和创业。由于印度的努力, 到2000年的时候, 印度的软件产业的产值达到了82亿美元, 而中国的软件产业起步比印度早, 到2000年时, 产值只有67亿美元, 中国落后于印度。这不能不说是国家的战略和政策对软件产业的影响。
再从20世纪80年代国际国内的软件市场的角度分析一下。首先,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 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 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 科技人员的工资比国外低得多, 再加软件产业的显著特点是劳动密集型的。这样, 在中国发展软件产业有人力成本低的竞争优势。第二, 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 教育基础雄厚, 有众多著名的大学, 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软件人才, 教育的爆发力强。第三, 当时世界最大的软件市场——美国市场的需求非常旺盛。当时, 计算机的硬件在美国市场的销售情况非常火爆, 销售数量年年攀升, 计算机很快普及美国全国, 然而相比硬件, 软件发展的速度滞后, 软件人才更是奇缺, 软件人才与硬件人才的比例仅有1:9, 软件人才的缺口非常大, 这是一个特大的商机。第四, 历史和事实证明, 中国人擅长软件。第五, 中国政府对软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比较透彻, 对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就证明了这一点。第六, 市场风险小。我们是借鉴美国软件发展的成功的经验, 又有美国专家现场指导, 符合软件发展的客观规律, 风险可以控制, 可以预见。因此, 叶祖尧先生不失时机地为我国的领导人提出发展软件产业的建议, 直到2000年,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才发了一个《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 才把软件产业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如果在80年代初期就有这样的政策, 软件产业会发展得更好。
综上所述,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软件发展情况, 需要我们吸取的经验如下:
第一, 应该把软件产业提高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 把它当做国家的战略产业来发展。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制定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对刚刚萌芽的产业实行像呵护婴儿一样的优惠政策。
第二, 对软件产业这样的关系到国家战略的产业, 对它进行取舍时, 一定要充分地集思广益, 一定要多听听专家的意见, 有必要时, 可以让国家智库进行充分讨论和论证。
先决问题 篇5
在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协助下,经过认真的筹备,2007年5月1日,我校部分大型精密仪器实现了全天候开放使用。通过一段时间的开放运行,仪器测试机时紧张状况有了很大缓解,教师和同学们也非常满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也充分体现了大型精密仪器“专管共用,开放共享,优化服务”的管理宗旨。回顾整个开放历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稳步启动,积极推进
大型精密仪器的开放使用,尤其是全天候开放使用,虽然效果显著,会很快缓解精密仪器测试的机时紧张现象,但在开放过程中,由于是非仪器管理人员在操作使用仪器,非常容易出现相关事,造成仪器损失毁坏,从而影响仪器的正常运行和使用,若管理不好,其结果会适得其反。考虑到我校教师、研究生使用仪器设备的水平和仪器设备的现状,决定采用小步快跑的策略,先以两台校内使用频率极高,且开放效果较直观的精密仪器作为试点,先行开放,摸索和总结经验,以点带面,稳步完成大型精密仪器开放共享的进程,在一段时间内,将我校具备开放条件和能力的大型精密仪器全部实施全天候开放使用。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首先选择了S-4700场发射扫描电镜和ESCALAB 250型X射线光电子能谱为开放试点。由于我校近年来化学和材料学科的快速发展,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也是学校使用量较大的大型仪器设备之一,需要测试的样品数量多,时间也紧迫。通过一段时间对这两台仪器的开放运行,极大缓解了测试机时紧张的压力,缩短了样品测试的周期,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
二、开放上机,培训先行
在校内,如果没有能够自行上机测试的非管理人员存在,那么大型精密仪器的开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为了保证大型精密仪器的全天候开放,必须先行一步,对校内一些人员进行培训。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国资处的统一布置下,仪器管理组组织报名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培训。为了确保大型精密仪器的良好运行,我们还要求经培训合格的人员,国资处首先发给《实习上机证》,即他们可在仪器管理人员指导和监管下上机测试。之后经仪器管理人员对其进一步实际操作指导,认为确实能独立上机测试时,经仪器管理人员书面认可后,国资处再发给《开放上机证》。此时的被培训人员,可独立上机测试样品,即可利用开放时间上机独立测试自己的样品。
首批参加培训人员是由我校各科研团队和课题群组及重点实验室推荐,经遴选后由40余人组成,其中还包括对仪器使用需求较多的教师和部分动手能力较强的研究生。为了将培训工作落实到位,我们要求在培训内容上将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和上机的实际操作相结合,既要使被培训人了解仪器基本原理,又要能熟练掌握样品测试过程中的前期制样和后期数据处理等工作,在理论考核和上机操作均通过考核后,国资处向其发放《实习上机证》。
首批参加培训人员中,由3 0余人取得了《实习上机证》。
三、严格管理,制度配套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精密仪器开放使用的管理,根据我校《贵重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我们又制定了北京化工大学“大型精密仪器公共服务体系”所属仪器设备对外服务和开放使用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办法”中第二条根据精密仪器开放使用的特殊性,明确规定了各仪器组在对其仪器开放之前,必须根据学校相关管理办法,结合仪器的具体特性制定与开放使用配套的管理制度,保证开放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
新制订的管理制度及主要内容是:《仪器开放使用预约登记办法》—日常开放可由仪器组管理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夜间开放须要提前一周预约,以便统一安排。《仪器开放使用交接制度》—按规定填写使用记录,包括交接时仪器的工作状态、使用时间、使用中异常情况、样品情况等,测试工作结束后,通知管理人员对测试结果、仪器状态进行审验。《仪器开放使用规程》—包括仪器使用规程、维护保养规程、安全制度等。《仪器开放使用损坏赔偿制度》—规定在仪器开放使用过程中因违反操作规程发生的人为损坏仪器设备而产生的维修费用,由上机者全额承担。《仪器开放使用收费办法》—规定实习上机阶段测试收费标准原则上与常规送样测试收费标准相同,开放阶段测试收费标准,根据我校《大型精密仪器有偿使用服务管理办法》,由国有资产管理处审核批准后收取测试成本费。持开放上机证的人员原则上负责前期制样、样品处理、上机测试、实验结果处理、实验物品整理等各环节工作。对于不能独立完成测试者,管理人员有义务协助其完成测试工作,协助完成工作部分的费用,可按照相应的测试服务收费标准中管理费标准的半价收取。
此外,为了保证以上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一些配套措施也要落实到位。如在取得国有资产管理处颁发的《开放上机证》前,为了进一步明确相关责任,要求独立测试人签订承诺书,承诺“遵守大型精密仪器开放使用相关管理制度(《仪器开放使用交接制度》、《仪器使用规程》、《损坏赔偿制度》、《收费办法》、《安全管理制度》及其他大型精密仪器管理制度),服从仪器组人员的管理,认真学习大型精密仪器使用操作技能,提高分析测试水平,做好大型精密仪器开放使用工作。”
四、措施到位,人员落实
大型精密仪器全天候开放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给仪器管理者增加了“很大”工作量,工作时间由原来的8小时/天变为24小时/天,工作时间增加了2倍。此时,如果仅用现有人员是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量需要的。若依靠个人的觉悟加班加点,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解决不了由于全天候开放所带来的仪器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的困难。而向学校申请正式编制也是不现实的。鉴于此,我们决定利用学校现有人事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挖掘人力资源,落实管理人员,实现大型精密仪器全天候开放。
首先,丰富的研究生资源是我们依靠的主要力量,利用学校研究生三助的机制,经过与其他管理部门的协同努力,学校最终给仪器组配备了三助研究生作为配合大型精密仪器开放的辅助管理人员(三助研究生也需上岗培训,达到独立上机操作的能力)。我们根据仪器开放的要求,将三助研究生与仪器组教师共同安排了轮流值班表,在保证日常工作时间正常测试的基础上,在周六、日及夜间也安排了相应的管理人员,真正实现了全天候开放。此种做法,深受三助研究生的欢迎,因为他们不但能在学习之余,又掌握了一门测试的新技术和方法,为广大教师和同学服务,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在经济上的困难。
另外,我们还为一些在编人员非常匮乏的仪器组,向学校申请了“大代理”(外聘专业人员)人员,让这些人员从事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如协助电镜切片等,以保证正常测样工作顺利进行。
但上述做法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从长远角度看,特别是对于大型精密仪器,配备一定数量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人员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管理人员的到位是做好大型精密仪器开放工作的重要基础工作,创造各种条件,利用现行管理机制,广开人源,是解决管理人员匮乏的有效途径,同时根据工作量大小、测试样品的时间性等因素可适当调节各类人员编制数量,既灵活、经济,又便于管理。
五、时间分段,合理安排
在保证大型精密仪器为全校各科研团队和课题群组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下,既服务于全校,又可向一些有能力、有兴趣和有特殊要求的科研团队及课题组提供自行上机操作机会,充分发挥大型精密仪器共享的优势。因此,在仪器全天候开放、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左右兼顾,调节大型精密仪器正常测试和用户自行上机开放测试的时间段也非常重要。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原则上8∶00-24∶00,进行正常的对外测试服务(主要完成学生和教师所送样品的测试);24∶00-8∶00对有上机操作资格的教师和学生开放(主要完成教师和学生自己需测试的样品)。在具体的时间上安排,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如在测试任务较重时,将开放上机时间调至夜间,即保证了学校整体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需求,又兼顾了特殊群体的特殊技术要求,照顾了学校分析测试面的广度和深度。而在测试任务相对较少时,在保证完成正常测试任务的前提下,白天也安排一些开放上机。如此将传统的送样测试方式和与时俱进的开放上机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新时期大型精密仪器效益管理新的特点之一。
经过近一个月的上机操作技术培训,首批参加人员已陆续通过考核,他们在仪器管理人员监管下自行上机操作和开放使用仪器,有效缓解我校大型精密仪器使用机时紧张的现象,提升了大型精密仪器管理水平。我们深深体会到,仪器开放工作每一个具体环节都要落实到实处,以免因一时疏漏造成损失,影响整体工作进展,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细节,把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随着我校大型精密仪器逐步向广大师生全天候开放使用,大型精密仪器使用效益将得到充分发挥,也更好的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
摘要:本文介绍了北京化工大学加强大型精密仪器管理,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做法。通过对大型精密仪器管理制度的建立、开放上机人员的培训、管理人员和开放时间的合理配置,逐步实施了学校大型精密仪器全天候开放使用。
【先决问题】推荐阅读:
行程问题——流水问题、过桥问题09-24
吸烟问题,处分问题06-01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1-07
制造问题还是解决问题07-16
问题背后的问题论文10-28
不成问题的问题影评09-27
良心问题,诚信问题美文11-20
问题变式问题延伸论文01-01
问个问题,面试中的问题05-30
同余问题线段和差问题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