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转型

2024-09-15

保险转型(通用9篇)

保险转型 篇1

1 社会保险概述

社会保险指的是将劳动者作为社会保障的对象, 强制性实施的以医疗、养老、工伤、失业以及生育等作为主要内容, 并通过社会化的管理及组织, 有效帮助劳动者在暂时或者是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求的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是生产现代化的产物, 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 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 社会保险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社会保险事业进入全新时期, 科学分析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保险需求, 以此推动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完善,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大。通过对比国内外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 可以发现我国社会保险仍旧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因此, 结合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 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保险需求的推动因素, 积极拓展保险需求, 对于提升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 市场发展不均衡导致的社会保险需求差异化分析

总的来讲, 我国社会保险事业发展深度较浅, 社会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别, 从区域来看, 东部地区社会保险密度普遍要高于西部地区, 但就社会保险深度而言, 东部地区的社会保险密度与其保险深度并不完全匹配。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险种, 在地域之间的差别也很大, 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在同一险种的投保率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如,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相关险种, 发达地区的投保率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国各个地区的投保率、保险深度以及保险密度等各个方面的差异都表明, 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水平及发展规模等在地域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地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往往会导致区域经济梯形转移现象, 发展较好的地域在成熟之后, 会将要素和产业转移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 实现依次发展。区域经济梯形转移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讲,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一背景之下, 社会保险应当积极关注相对落后地区的保险需求, 有效推动整个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 农村城镇化进程扩展的社会保险新需求空间分析

农村城镇化能够有效扩展社会保险需求, 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 可以明显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 有序地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 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率。通过城镇化不仅能够提升信息化、工业化水平, 更能够提高人民对于社会保险的需求。

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 实现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 提升农村人口在经济生活、文化素质、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水平, 农村城镇化建设, 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蕴含着巨大的需求增长点, 这里面就包含了对于社会保险的需求。农村人口对医疗、养老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越来越大, 伴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社会保险的全面覆盖也是大势所趋, 这有助于进一步将保险机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之中, 因此, 农村城镇化进程能够显著扩展对于社会保险的需求空间。

我国社会保险范围不断扩展, 覆盖程度也越来越大, 覆盖程度决定实施程度, 覆盖面越大我国社会保险的实施程度也就越大, 人们也就越能够享受到社会福利保障。现有的社会保险体系已经基本上覆盖了全社会居民, 在此基础上人们还可以依据不同的职业以及年龄选择不同的缴费标准, 真正实现全覆盖。另外伴随着城乡二元化结构的结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范围之内的实施和我国新型社会养老体系的建立, 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村养老制度, 这对于改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的分隔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4 国家新政所蕴含的保险需求的新机遇分析

在2013年, 我国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发展, 强调积极发挥社会保险事业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的支持。新的国家政策对于推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相关险种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国家强化了政府在社会保险体系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近年来, 政府一直在强化自身在整个社会养老体系中的责任, 并逐步加大对于社会保险资金的财政支持力度, 对于每一位参保农民都会提供基础养老金, 对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给予了较大的财政资金支持。

总的来讲, 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良性循环关系以及双向因果关系, 经济增长促进了我国社会保险的发展, 社会保险的发展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 积极研究分析我国社会保险需求状况, 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险体系, 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及完善, 社会保险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 社会保险需求有了较大提升, 本文围绕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保险需求介绍了推动社会保险需求发展的各种因素。

关键词:经济转型,社会保险,需求

参考文献

[1]曹传碧.论商业保险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J].中国市场, 2005 (35) .

[2]曹媛.欠发达地区农业保险参保率低问题应予关注[J].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1 (4) .

[3]肖志光.论保险市场区域均衡发展——保险需求的视角[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06 (5) .

[4]梁国栋.好事还须办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诊”商业保险[J].中国人大, 2008 (19) .

[5]黄寿山, 李开斌.论我国商业保险市场潜力的需求拉动[J].金融研究, 1999 (2) .

保险转型 篇2

内容提示:政府明确提出鼓励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未来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大发展是必然趋势,商业养老险和健康险是我国寿险未来的主要突破领域。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保险行业是一个随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人均收入的上升而不断发展扩张的行业,这主要源于保险行业的本质和商业模式。保险业本质上是一个管理风险的行业,而保险产品的设计正是满足了减少不确定性、分散风险这一根本需求,在发达国家保险行业也已经发展成为金融行业中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子行业。

我国当前面临经济转型,消费升级、城镇化和老龄化对保险业而言是三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管理风险对每个个体而言都是必要的,消费升级意味着消费者关注自身各方面财务保障,对保险产品需求更加多元化,对保险产品的知识和经验也将不断提升。过去大多数消费者对财务保障需求受制于可支配收入水平,且保险产品太过同质化。未来这一现状将彻底改变,消费者保险意识增强,需求多样化,而保险公司也必须更细化市场,提供多样化产品。从近年来健康险的爆发式增长至少可以看出,市场对保障型产品需求非常庞大。

我国城镇化率在未来10 年将继续提升,经济发展从发达地区向中部、西部等欠发达地区阶梯式推进。城镇化意味着保险消费群体的扩大。

智研咨询研究部调研显示,人口结构老龄化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但对保险行业而言则意味着机遇。

我国人寿保险行业面临重大转型 篇3

选择评价指标

内部与外部相结合

保险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服务行业,通过承诺履行承担保险合同规定的风险责任实现其经营目标。在保险业务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民众很难清楚大数法则或概率论等精算技术所完成的保险产品定价过程,以及风险成本(保险费)与经济保障或经济补偿(保险金)之间的关系。

正是这种现象,导致寿险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以追逐保险费收入和保险行业资产的增加为唯一或最主要的目标,其结果导致将保险等于理财、保险等于投资的财富增值诱惑力作为拉动保险费增长的动力。经济保障与经济补偿则在很多情况下成为寿险产品的标签,导致寿险业在经济环境走低和资本市场低迷的状态下,不能满足投保人财富增值的预期,近年来行业持续出现退保率上升和新单业务下降的局面。同时还导致寿险业对于重大群体伤害事件的赔偿寥寥,寿险业作为社会稳定器和应对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金管理服务提供商的作用未能正常展现。

事实上,对于民众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反映其生命价值的保险金额为多少;对于国家而言,最重要的是保险赔款占国民重大疾病治疗费用支出和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导致伤亡事件补偿支出的比重、寿险行业管理的养老金占国民养老金规模的比重。

因此,将保险金额和保险赔款占国民重大疾病治疗费用支出和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导致伤亡事件补偿支出的比重、寿险行业管理的养老金占国民养老金规模的比重作为评价行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保险费与总资产作为内部评价指标,将保险金额与保险赔款占相关项目的比重作为外部评价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寿险业调整主营业务方向、增加风险保障型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提高对于国民社会福祉的补充与贡献,实现向以提供经济保障或经济补偿为其生存和发展根基的科学转型。

销售方式革新

借力第三方中介平台

在我国,由于寿险市场发展过程的先天缺陷,寿险产品的销售在经历了短暂的直销时期之后,迅速形成只能销售一家公司产品的个人营销制度,长时间没有形成独立的第三方销售平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由于这种营销体制游离于劳动合同制度之外,我国现行劳动制度不能满足个人营销员获得劳动合同制度下的劳动者所享有的基本保障福利,在最初一批“敢为天下先”的寿险营销员占据“血缘关系”最高位,无节制的市场扩张由热变冷的过程中,市场后来者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抑制,加上银行保险业务规模不断上升,寿险营销员平均收入从社会中上等收入水平逐渐滑落至低于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寿险营销模式所形成的保险费产能也逐渐下滑,于是加剧寿险营销员大进大出和误导欺瞒等现象。因此,在寿险保费增长与行业社会形象下滑同步出现的情况下,通过发展第三方中介平台和其他销售服务形式成为监管当局解决寿险营销体制顽疾的重要选择。

产销分离和培育大型保险中介集团的政策迅速催生了由具有一定规模的资本所控制的独立的保险中介服务平台、隶属于保险机构的保险销售服务平台和控制一定保险资源的专业保险代理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利用网络或其他电子服务平台开展保险销售服务的形式也不断出现。中国保监会最近颁布的《关于坚定不移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有关“强化保险公司招聘责任,禁止营销员或营销团队自行招募营销员”和“引导保险公司采取多种灵活形式,为营销员提供劳动者基本的法律身份、薪酬待遇和社会保障”及“改变以扩张人员数量为基础的激励机制,逐步减少营销队伍层级,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一线营销人员和绩优营销人员的投入支持力度”的表述实际上是全面否定了个人寿险营销模式赖以生存的制度基础,导致市场已经开始出现个人寿险营销员开始脱离原有体制向独立或专业保险中介平台转移的趋势。由于独立或专业保险中介服务平台,都是由具有相当规模的资本投入所建立起来,出于资本的属性,对于高素质人才的保障、对于保险商(供货商)产品与服务措施的严格审验、对于投保人(消费者)利益的有效保护、对于可持续经营的原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单一代理形态下的个人营销自卖自夸的现象,推进寿险业转型,改善保险行业社会形象。

重投资效益

不可轻承保利润

保险业的经营利润究竟源于承保利润还是投资利润,一直是国际保险业界争议的话题。上个世纪中后期全球资本市场空前活跃,西方各国保险业开始加强资金运用的规模和力度,形成了通过投资收益弥补承保亏损的经营观念。

现代中国保险市场形成于上个世纪后十年,当西方保险业者津津乐道在经济繁荣时期通过保险资金运作创造保险业兴旺业绩的时候,我们将西方在此时期形成的保险经营模式或经营观念照搬过来,将保险经营的利润来源主要瞄准投资收益,忽视承保收益的存在价值。由于偏离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过度强调保险资金的运用,扩大保险费收入的规模,增加保险资金运用的现金流。

因此,中国保险业忽略了保险的保障功能和保险公司的主营业务方向,大力开展投资理财型业务,尤其以寿险业为甚。中短期趸交理财型业务占全部人身保险业务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保险业务员在业务推广和销售宣传也都以这种产品可能带来的资金增值和可能的分红为招揽业务的卖点,忽略了在保险营销培训中灌输的为民众提供保障的高尚职责。

事实上,由于中国保险资金运用资金渠道狭窄,资本市场多年持续低迷,甚至包括保险资金运用主渠道的国债市场也表现不佳,寿险业近年的分红水平不仅低于客户投保时的心理预期,甚至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

关于保险公司财务转型的若干思考 篇4

从财务会计的职能来看, 财务会计更加侧重的是核算和监督, 而管理会计通过企业历史和未来计划的多方面信息, 以能够有利于公司管理者制定合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计划以及达到各项经营目标做出的决策。职能上看, 管理会计层次远高于财务会计, 保险公司实现财务集中后, 各种分散的、零碎的财务人员处理的报账、算账、记账工作由集中的财务共享中心实现了工厂化的生产和运作, 大批的财务人员被解放出来, 更加有时间、有精力从事管理会计的工作, 为公司的资源配置、考核引导、业务财务一体化合作等方面的增值作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能够更好的发挥财务人员价值创造能力, 不断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从转型实践看, 目前保险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全面完成和财务新系统陆续上线, 公司财务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财务信息化空前提高, 为公司的财务管理打造了较好的经营平台, 有利于推进保险公司财务实现从财务技术型向财务管理型转变和提升。

二、财务再转型实现的路径思考

(一) 关于财务组织模式的优化

考虑部分大型保险公司财务组织设置模式采取的是财务会计部门和共享服务中心并存运行的模式以中国人保财险和中国人寿等大型公司为代表。未来的发展设计模式可以考虑按照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领域职能进行组织架构的应用设计, 将共享中心组织优化和财务会计部门组织优化统筹考虑。

具体设计看, 保险公司财务部门可以由财务会计中心 (共享中心) 、成本会计中心和管理会计中心组成。共享中心下设结算部、核算部、支付部、综合部、审核部;成本中心按照流程设置相应部门, 如渠道成本、理赔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部门;管理会计中心包括会计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税务管理、资产与资本管理等。

从管理职责定位看, 财务共享中心应赋予更多风险管控职能及流程梳理职能;成本会计中心要考虑按环节、按地区、按产品、按渠道, 按作业流程进行岗位设置, 进一步树立全流程成本核算管理理念, 助力全方位成本领先战略目标的实现;对管理会计职能要更充分的发挥业务财务融合、资源配置、考核牵引等战略制定和执行力强化的层面。

(二) 关于人员结构的优化

一是关于队伍规划。立足于上述三个中心的定位与安排, 对财务人员进行系统规划和岗位设置, 有效调动保险公司各层级财务人员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其潜能。同时, 财务共享中心等操作人员应建立专业职级制度, 即薪酬与操作量、与业务量挂钩, 避免工作有轻有重, 工作主动性不足等不利影响。

二是关于职业晋升通道和职业规划。打通财务共享中心、成本会计中心和管理会计中心之间人员之间职业发展和任职的通道, 并按照保监会财会工作指引要求, 对相应管理序列的财务人员实现垂直和集中管理, 加强考核, 提升财务执行力。

三是关于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学习力提升。保险行业财务日常事务多、工作量比较大, 容易导致疲于应付的工作状态, 有鉴于此, 在财务工厂化处理后, 应在财务组织方面真正考虑财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工作, 构建长期学习与定期学习相结合、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时间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机制。

(三) 关于风险管控体系与执行力建设

保险公司财务转型应充分考虑财务内部控制环境的诸多因素, 通过对现有风险控制环节和控制活动的梳理, 找出降低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通过先进的财务信息技术平台加以落实, 同时, 建立相应的监督和反馈机制。为确保财务风险管控体系有效运行, 要建立系统刚性管控和制度政策软执行的“双管齐下”的管控机制。一方面, 从目前财务系统建设的情况看, 会计核算、费用审核及资金支付等风险控制点已集成到系统, 下一步应将费用预算管控、超授权管理、财务绩效以及合规管控等相关风险控制点, 逐步集成到系统, 不断提高系统对财务风险的刚性管控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政策软约束问题, 要在完善财务风险管控制度建设的同时, 加强对相关财务政策的宣导和培训, 不断强化财务风险管控的制度建设和保障, 以提高财务政策的执行力, 从制度和执行两个层面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四) 关于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 努力解决财务、业务深度融合问题, 就是使财务成为真正的总后勤保障部, 使“财务人员业务化、业务人员财务化”落到实处, 以利于为业务前端提供强大的、人性化的后援保障。要实现财务业务深度融合, 除了观念普及和文化宣导外, 还需要外部环境等各方面的配合;财务人员需要改变以财务为主导的立场, 学会换位思考;财务人员需要提高主动性, 在业务事项启动时就积极参与进来, 并加强与业务的互动, 通过全程参与业务流程, 真实了解业务现状和需求, 并在参与过程中施加正面引导, 避免事后当“救火队员”, 而是要做好事前的“引导员”和事中的“护航员”;财务人员不是一味妥协, 要学会“引导业务、改造业务”, 即对于业务的不合规和不合理情况, 财务要综合运用制度、流程、文化等手段, 对其进行纠偏, 以消除其与财务的摩擦和阻力, 实现真正融合。

摘要:2008年以来, 国内大型保险公司陆续实现了财务共享集中业务处理, 资金系统、固定资产、固定费用、费用报销系统等一系列财务系统的投产与应用给保险公司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在会计核算质量、财务运行效率、财务信息化、财务业务化等方面都出现了质的飞跃。在财务会计完美转型的背后, 下一步推动保险公司财务从技术转型推向管理转型, 从财务会计提升转向管理会计的提升将是体现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有鉴于此, 笔者对保险公司财务再转型相关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以期对保险业财务价值创造有所裨益。

关键词:财务,转型,融合

参考文献

[1]何瑛.企业财务流程再造新趋势:财务共享服务[J].财会通讯, 2010, (06) .

[2]张永冀.集团财务共享实施策略研究[J].财会学习, 2009, (02) .

[3]矫艳, 王兆蕊.财务共享模式下会计相关内控要点[J].财务与会计, 2010, (11) .

保险转型 篇5

作者:甘曦之

论文关键词:家庭养老保障 农村社区养老保险 社会养老保险

论文摘要: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家庭养老保障是基础,农村社区养老保险是过渡,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是方向”的转型时期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最后论述了农村社区养老保险向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演化的动力机制。

1引言

保险转型 篇6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商业保险

1互联网3.0的时代特征

互联网这一事物自出生开始就不断演进蜕变,从1.0时代以网站为中心,用户只是信息的单方面获取者;到2.0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社交互联网得以建立;再到互联网3.0时代的今天,互联网发展由技术创新走向用户理念创新,包括物联网在内的各种复杂网络不断建立,网络使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互动更为充分,能够更好地体现网民的劳动价值,并且实现价值均衡分配。正如不断完善的车路协同系统成就了谷歌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居(家用物联网系统)的付诸实现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的N个趋势,人+机器+企业+网络,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各项元素逐渐形成广泛互联,产业互联网时代加速到来,企业变得虚拟化,传感器、存储、计算更便宜,成本降低,生产、资源配置和交易效率迅速提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几何级数攀升。因此,将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技术手段与本行业紧密结合,推动产业创新转型是大势所趋。“互联网+传统产业”的概念开始越来越多被提出来。

2互联网+保险

2.1“互联网+”的意义

“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能够使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能够很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位置不对称的问题,以较低成本实现供需的真正平衡。“互联网+”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

2.2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

互联网保险,指实现保险信息咨询、保险计划书设计、投保、交费、核保、承保、保单信息查询、保全变更、续期交费、理赔和给付等保险全过程的网络化。网络保险无论从概念、市场还是到经营范围,都有广阔的空间以待发展。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共有50余家保险企业涉足互联网业务,2012年我国保险业网络渠道的保费收入规模达到39.6亿元,较2011年增长123.8%。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健曾表示,2006年中国的网络保险市场规模还不足2亿,而2011年中国的网络保险已有着300多个亿的规模,年均增速超过200%。

麦肯锡发布报告称,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网民人数将从4亿多增加到7.5亿。IBM预测,到2020年,保险业电子自助渠道将从2005年的0.16%上升到10%。

据艾瑞咨询预计,2016年中国保险电子商务市场在线保费收入规模将达到590.5亿,渗透率将达到2.6%,互联网保险销售正在迎来爆发期。在风险投资等其他因素的推动下,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将更快速,竞争也必然加剧。

3大数据分析对保险业的启示

大数据分析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体现,它能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从中快速获取有用信息,通过对其进行实时分析,掌握客户全方位信息,分析和挖掘客户的交易和消费信息以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进而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企业和服务平台在营销和风险控制方面有的放矢。

如果保险公司能在产品设计和定价等方面运用大数据方法进行分析,就能更准确地进行客户群定位,获得更精确的消费者偏好、风险系数等数据信息,提升经营效益。

3.1大数据分析在车险中的应用

以车险为例,之前车险保费的计算主要是通过衡量车辆购入价、行驶年限、事故发生率等基本信息,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得出,所得的保险费率笼统单一,然而驾驶习惯较好和习惯较差的人来说,风险肯定不同,如果对二者简单课以相同的保险费率,对驾驶习惯较好的风险规避者“不够公平”,会降低他们的投保意愿,不投保商业性车险或不足额投保。如此一来,投保车险商业险的驾驶者多为风险偏好者,由此产生了“逆向选择”问题。

如何避免逆向选择,使得保险产品定价合理,保险公司风险可控呢?当大数据分析被引入后,保险公司就可以很便利地获得驾驶者用车习惯、常到地区路况、常用路线、用车频率、单位到家距离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对驾驶者的风险等级进行相当准确、精细的评估判断,进而划分风险等级,区别定价,对风险高的人提高价格,而用优惠费用来吸引风险规避型个体,这种方式也有利于促进驾驶者主动规避风险,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同时,更为丰富的数据来源,更为缜密的细节分析,会使驾驶者想要隐瞒事故降低保费的行为变得更加困难。

3.2大数据对人寿保险设计定价的启示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健康险、养老险的设计定价,比如目前的保险市场上,购买健康险时,了解评估个体风险状况主要还是通过业务员问询的方式,如投保时问卷调查,询问个体的工作性质、是否有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情况,且由于调查成本投入的限制,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传统方式获取的信息量小,可靠度低,使得在对保险产品定价时,难以精细区分不同个体的风险差异。同时,囿于技术手段所限,只能对保险标的进行在某个时点上的静态风险评估,而不能随时掌握变化的信息并及时做出调整,因此信息自然不够完善准确。

引入大数据分析后,就使数据来源更丰富,技术手段更多元,不仅掌握保险对象投保当时的身体状况,对其家族病史、生活习惯、风险偏好等信息了解的准确度将大大提升,且获取速度快,成本低,不是传统问询方式能够比拟的。如此,保险公司在精算、核保、理赔阶段的时间精力、金钱人力投入将大大减少,竞争优势明显增强。相比之下,没有及时跟上发展趋势的保险公司将很快丧失竞争力,被时代所淘汰。

nlc202309041727

4对发展“互联网+保险业”的几点分析

4.1鼓励性政策环境

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4.2跨界融合,创新驱动

形成互联网思维,对于资源的态度是: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以“互联网+”为驱动,利用大数据分析发展互联网保险,鼓励保险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被称为“三马卖保险”的众安在线保险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三家之中,作为互联网电商巨头的阿里、腾讯拥有丰富的信息优势和庞大的客户量,结合平安保险业内丰富的经验与人力资源,为互联网保险的创新提供了较好的土壤。三者联手,通过重塑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互联化,从而可以大大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4.3转型期政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3.1强化监管

互联网保险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保险具有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所以改革既要鼓励创新,又要逐步放开。尤其是现阶段中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相关配套法律法规需要不断完善,建立并实施严格的监管约束机制,严格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

4.3.2加强信息披露

中国互联网安全问题突出,网络金融犯罪问题不容忽视。一旦遭遇黑客攻击,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作会受到影响,将危及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为了防止消费者信息被盗用或误用,确保互联网投资产品的风险得到充分披露。管理层人士曾多次对互联网金融监管表态。对于互联网金融进行评价,尚缺乏足够的时间序列和数据支持,要留有一定的观察期。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和发展,包容失误。但同时绝不姑息欺诈、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参考文献:

[1]《“互联网+”带给我们什么》西安交通大学李刚教授讲座,2015.7.

[2]《大国不能不识数》罗辑思维,2013第18期.

[3]《互联网+》百度百科.

[4]《互联网保险》百度百科.

保险转型 篇7

关键词:养老保险,中央统筹,农民工

0 引言

目前中国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比较低, 这直接关系到基金的风险程度, 并与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等问题均有关联。按照大数法则, 统筹层次越高风险越小、保障程度越高。

1 设计原则

一是城乡统筹。由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限制, 短期内城市与农村只能实行两种养老保障制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两种制度间的相互隔离与分割。

二是能负担、可持续。能负担, 就是指个人和社会的融资能力可以承受。

三是权利与义务高度相关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的高度相关原则, 对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是保障大多数人基本生活的原则。社会保险必须遵循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 国民救助应该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2 农民工养老保险优先实现中央统筹对财政的影响分析

农民工社会保险实现中央统筹的路径有两种可能性:第一条道路, 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一道走逐步提高统筹层次的道路, 等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实现中央统筹之后, 农民工社会保险也随之实现中央统筹。第二条道路, 国家直接从各个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抽出一些人员, 直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的农民工养老保险经办机构, 优先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中央统筹。

3 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中央统筹的方案设计

若党中央和国务院同意农民工养老保险优先实现中央统筹, 那么就需要选择其经办管理方案。本文认为其方案设计大体分为三种:第一种, 另起炉灶, 组建中央到地方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垂直经办管理机构, 把原来经办农民工养老保险业务的工作人员从各社会保险机构划入该垂直经办管理机构。第二种, 只组建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接受机构,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经办业务仍由各地社会保险机构管理, 其业务经办人员的人事关系也保持不变。各地社会保险机构把收缴到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费直接划入到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财政账户, 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接受机构负责对各地社会保险机构收缴到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费账务稽核审查。第三种, 组建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接受机构,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经办业务仍由各地社会保险机构管理, 其业务经办人员的人事关系由横向管理转变为垂直管理。这三种方案涉及的改革成本不同, 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的影响也不一样。

综合看来, 三种方案各有利弊, 从中央财政的角度看, 采取第二种方案的改革成本最小, 从运行的效率看, 第一种的方案的效率最高。笔者认为, 采取第二种方案比较理想, 但要借助先进的信息化网络系统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和参保农民工的监督作用, 要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需要坚持以下几点:

首先, 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的资金数量关系要比较固定, 便于推算。农民工养老保险是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缴费比例原则上城镇职工一样, 改革之初对极少数地区的缴费比例确实难以一步到位的, 也要按照如下档次调整:第一档:用人单位缴费比例10%, 个人缴费比例4%;第二档:用人单位缴费比例15%, 个人缴费比例6%;第三档:用人单位缴费比例20%。个人缴费比例8%。用人单位缴费比例和个人缴费比例之间的比值保持固定, 有利于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资金数量关系的推算。而且农民工养老保险缴费直接进入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财政专户。

其次, 每个农民工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及时查询自己的缴费情况, 每个用人单位也可以及时查询本单位的缴费情况。农民工和用人单位可以依据个人账户的缴费记录推算其对统筹账户的贡献, 每个农民工都有社会保险卡, 卡上记录有个人社会保险缴费情况信息等。农民工凭卡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的邮局、银行、社保机构的金融信息系统上查询自己的缴费情况等。只要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和参保农民工的对缴费情况的监督作用, 才能减少农民工养老保险费被挪用、截留乃至贪污现象的发生。

再次, 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缴费稽核审查平台.农民工对自己的缴费记录有疑问或者发现有错误, 可以直接拨打稽核审查平台的咨询投诉热线。咨询投诉热线对举报的问题或咨询的问题必须调查核实情况后, 给予咨询投诉者满意的答复。一旦发现资金被截留、挪用或贪污的现象, 稽核审查平台有权通过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 稽核审查平台也要经常通过电话、网络等手段调查农民工养老保险缴费情况, 督促各地用人单位、各地社会保险机构把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费及时收缴上来。

参考文献

[1]郑功成,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林毓铭.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管理体制的思考[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7, (4) .

保险转型 篇8

1 基本做法

1.1 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嘉定区从1960年代末初步建立起以农民自筹资金为主,互助共济,以村为单位管理,以保障门诊小病和部分住院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1980年代,合作医疗筹资形成个人、集体、乡政府、企业共同出资,并突出“以工补农”政策,合作医疗实行乡村联办,提高统筹力度。到1998年在全国首个建立起区级统筹的大病保障制度,区级政府首次为农民的医疗保障出资,合作医疗保障水平有了提高,管理层级有了提升。

2003年,嘉定区将传统合作医疗正式冠名为嘉定区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到2011年,新农合制度的筹资从1997年人均筹资174元提高到910元,个人筹资占总基金从45.94%下降到25.27%,各级政府、村集体投入从10.28%上升到74.73%。保障范围已与上海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一致,即凡是“城保”能报销的药物和服务项目,新农合也全部可以补偿,无差异。在医疗保障水平上,住院:1~1 600元(此段“城保”为个人自负段)新农合给予50%的补偿,1 601元以上60岁以下人群补偿比例为70%,60岁以上人群补偿80%。门诊:村卫生室补偿80%,卫生院补偿70%、县级医院补偿60%,市级医院补偿50%。年住院补偿封顶为上年度人均纯收入的6倍[1],即9万元,门诊补偿封顶1万元,住院与门诊合计封顶为10万元。病人当年医疗费用超出封顶,其家庭收入低于上年度农村人均纯收入,在接受其他社会救助给予救助后,病人医疗费用还超出1万元以上,新农合继续给与救助,补偿比例为90%,医疗救助封顶9万元。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农村居民患病时的经济负担,其他社会救助部门积极与新农合衔接。区民政局、区红十字会以及各街镇政府对低收入人群(年收入低于7 700元)给予医疗救助。区民政局救助封顶5万元,红十字会救助封顶5万元,加上各街镇的救助,一个病人的基本保障加上社会医疗救助合计能得到28万元以上的保障水平。

2011年新农合住院实际补偿达到57%,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例71%;门诊实际补偿达到49.7%,制度范围内补偿比例58.1%;大病实际补偿66%,制度范围内补偿比例72%。以2011年10万元以上大病病人医疗费用基本补偿和社会救助为例,大病病人最低实际补偿68.10%,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例83.71%,最高实际补偿比例93%,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例93%,实际最高补偿295 351元;最低补偿143 031元,见表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嘉定区新农合对大病病人的医疗费用在基本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的政策范围内自负比例最多为16.29%,最少为7%。

1.2 积极探索疾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自2004年起,嘉定区利用当时合作医疗结余资金开始为60岁以上人群进行健康体检,新农合为每位老人提供20元的体检费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利10元,健康体检活动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深受广大农村居民欢迎。区政府决定定期每年为上述人群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并将该活动的名称定为“健康进农家”,体检服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实行非盈利服务,让利于农村居民。同时将“健康进农家”对象扩大到35~60岁人群每两年进行一次体检。“健康进农家”的资金有新农合的结余资金结付,差额部分有区镇两级政府各分担50%,欠发达街镇自负30%,区级承担70%。2011年体检每位费用为70元,体检合计63 023人。

1.3 开展高血压免费服药试点工作

为了提高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降低脑卒中病人的发病率,降低新农合资金支出,嘉定区望新镇开展了高血压免费服药的试点工作,并作为上海市医学领先课题研究项目,在完成该项目后,嘉定区新农合总结该镇经验,2007年嘉定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嘉定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高血压患者门诊免费服药项目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对参加农保高血压人群免费提供美托洛尔、复方卡托普利、硝苯地平、复方降压片、氢氯赛嗪片、寿比山片六种药物,药品费用由新农合承担。2011年总计用去815 050元,服用人数7 488人,人均年费用108.85元。新农合的这一举措,大大地提高了高血压的管理率和干预率,2007年与2011年高血压规范管理率相比,从原来的64.23%提高79.0%,控制率从52.28%提高到76.62%[2]。

1.4 对低收入人群,以及老年人提供免费参保,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嘉定区政府考虑到农村70岁以上老年人,以及60~69岁低收入人群虽然有社会养老保障,但其收入较低,对缴纳参加新农合有一定顾虑,为此,2007年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嘉定区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的意见”,文件规定除了五保户等特殊人群参加新农合由政府承担其费用外,70岁以上人群,以及60~70岁低收入人群由政府承担其参加新农合的费用,这一措施确保这些低收入人群参加新农合。嘉定区新农合实现了应保尽保,参保率达到100%,还吸引了部分“镇保”人群参加新农合门诊,实现农村居民人人享有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2 讨论与建议

社会健康保险制度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和讨论的议题,不少专家学者以我国台湾地区社会健康保险[3,4,5]、德国健康保险[6]等为例进行研究和比较,希望借鉴他们的做法,探索、建立我国社会健康保险制度。但是,什么是社会健康保险制度?WHO执行委员会在2005年1月的第115次全会上提出了社会健康保险制度的定义。它是指“人人在一个可以支付得起的水平上,获得主要的健康促进、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卫生干预措施”[7]。该定义明确指出社会健康保险不仅要达到人人享有,支付得起的,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健康保险制度实际上是集健康促进、疾病预防、疾病治疗与康复为一体的基本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作为健康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是它的根本,在此基础上,不断向纵深发展,扩大服务范围,充分体现健康为主的理念,使保险不只是停留在有病才得到保障,而是在亚健康时期和小病初期就得到保障。实现服务对象的转型,保障内容的转型、保障目标的转型。因此,要实现WHO提出的社会健康保险制度,现有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才可能实现社会健康保险制度。

2.1 必须建立一个人人享有、可支付得起的、全民覆盖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实行健康保险的根本,如果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能做到人人享有,其保障力度达不到一定水平,要建立社会健康保险制度是完全不可能的。嘉定区政府在1998年首次以区级财政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资金,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年提高投入的水平,财政人均投入从1997年占总基金10.28%上升到2011年的74.73%,并且对70岁以上老年人和60岁与70岁之间低收入人群实行免费参保,确保全体人群享有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同时不断探索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本运行机制,在有限的资金下,建立起了“保两头、放中间”的管理模式,使新农合的资金发挥了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地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新农合还将每年结余资金按5%提取出来作为大病的医疗救助,对大病病人的高额医疗费用在给予最大程度救助,初步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2011年住院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例71%,门诊制度范围内补偿比例58.1%,大病制度范围内补偿比例72%。嘉定区新农合从制度的建立、制度的完善,到制度的转型,始终秉承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确保在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水平上达到国家提出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宗旨,为医疗保险向健康保险转型打下了最基本的基础。

2.2 建立社会健康保险制度必须有社会其他医疗救助部门共同构建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医疗救助网络与体系

社会健康保险制度的另外一个目标内容之一就必须有效地防止因病致贫情况发生或加剧。当前的大病医疗费用光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可能有效地缓解和初步解决的,它必须与其他社会部门,比如民政部门、红十字会以及其他社会救助等共同合作,在病人患了大病,发生了高额医疗费用期间,各社会救助部门及时给与相应的医疗救助衔接,使其最大程度的降低就医的经济负担。比如,嘉定区新农合参保人员在基本补偿9万元后,有民政部门和红十字会等其他社会医疗救助部门救助10万元,在社会其他部门医疗救助封顶后,新农合最后再给予9万元的救助。2011年10万元以上大病病人的补偿最低制度范围内补偿比例83.71%,最高制度范围内补偿比例达到93%。最大的实际补偿和医疗救助295 351元。这种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与社会其他部门共建的医疗救助体系极大地降低、缓解和初步解决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向社会健康制度转型提供了基本条件。

2.3 建立社会健康保险就必须引进健康促进理念,提高健康水平

嘉定区政府积极探索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保障基本疾病治疗、康复外,在健康促进方面进行了足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从2004年起对参加新农合60岁以上人群每年一次免费体检,以后扩大对35~59岁人群每两年一次免费体检,“健康进农家”不仅及时发现一些重大疾病,而且使那些亚健康,特别是农村居民平时不注意的一些疾病得到了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机会,使大病的发生率有效地降低,人们的健康生活指数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2.4 社会健康保险必须将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预防纳入其保障功能之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城市里发生的那些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已成为影响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此,作为医疗保险制度就应该与时俱进,及时将这些疾病的预防保健纳入其保障功能范围。嘉定区在乡镇研究试点的基础上,区政府在2007年出台参加新农合人群中高血压患者提供免费服药,这一措施提高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率和干预率,提高高血压人群的生活质量,延迟了脑卒中的发生。这一举措使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引进了健康理念,转变了人们只重视医疗保障忽略了健康保障的意识,丰富了社会医疗保障的范围和内容,它使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向社会健康保险跨进了一大步。

2.5 实行健康保险必须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

如果只有社会健康保险制度,缺乏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来实施这些措施,要实现社会健康保险制度规定的保障服务是不可能的。嘉定区在这一轮的医改中全面地建立了疾病医疗预防服务体系和网络,在区域内建有瑞金北院、东方肝胆医院,迁建和重建了一批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一大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了“1530”的就医新目标,及15分钟能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0分钟获得区域内三级医院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落实新农合制度推出的高血压免费服药服务,主动为农村居民提供“健康进农家”服务。这些服务如果没有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是难以实现的。国外有些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也曾推出一些疾病的免费防治服务,如对糖尿病免费发放治疗药物,但是由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未能与医疗保险体系有机地结合,这么好的政策最后无法推行。因此,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实现健康保险转型的必备条件。

2.6 建立健康保险必须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确保其充分体现服务的公益性

医疗卫生机构要实行财政预算和项目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对预防保健投入要达到基本标准。嘉定区政府对预防保健经费的下拨不仅按户籍人口50元的投入,而且做到了对全区常驻人口50元投入的目标,使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财政上得到兑现,实现了上海市政府提出的目标。也使社区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其业务收入分开得以实施,确保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充分体现公益性。自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以来,全区的社区门急诊总量每年上升速度显著,2011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急诊服务量达到297.45万人次,高血压管理率达到79.0%,控制率提高到76.62%。糖尿病管理率提高到97.23%,控制率提高到47.16%[1]。突发性大病发病率降低,有效地节约了新农合的基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向社会健康保险制度转型得到了财政的保障。

总之,社会健康保险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政府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嘉定区的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向社会健康保险制度转型不仅具备了WHO提出的社会健康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理念,同时又具备自己改革发展的特色,并形成了嘉定特点的社会健康保险制度和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黎明,俞利平,何梅,等.“保两头、放中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运行模式的研究与评估[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4):40-42.

[2]郑益川,郑艳辉,方云芬,等.2011上海市嘉定区卫生发展报告[M].嘉定区卫生局,2012:24-25.

[3]刘永华,傅卫,毛正中,等.我国台湾地区全民健康保险制度的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2006,25(9):38-40.

[4]潘杰,徐菲,刘国恩,等.台湾提取全民健康保健制度建立对内地医改的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7):42-44.

[5]刘娟,李系仁,周士金,等.中国台湾地区全民健康保险制度运行16年的经验及启示[J]. 卫生软科学,2012,26(2):

[6]张莉,董恒进.德国社会健康保险制度设计及其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7):74-78.

保险转型 篇9

唐代诗人李白有诗曰“轻舟已过万重山”,用来形容历经转型炼狱重生后的新华保险最合适不过。

面对激烈竞争的寿险市场,2011年就开启转型之路的新华保险如今已经取得初步成功。新华保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从2010年底的34.99%到今年上半年的245.75%,为历年最高;保费规模增长速度从2011年的3.4%回升到今年前三季度的9.7%。今年上半年新华保险经营业绩和态势更是达到了历史最佳水平。

伴随着2015年将进入尾声,新华保险也即将迎来自己的20岁生日,在长达19年的成长经历中,业绩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而且保费规模跻身前三甲寿险位置,绝非易事。马拉松长跑注定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更充满了关注与瞩目。《投资者报》根据保费、利润、注册资本金以及偿付能力4个指标对60多家寿险公司进行客观数据分析,新华保险得已入选2015年《投资者报》先锋寿险榜10强。

业绩达到历史最佳水平

日前,新华保险发布了三季报,前三季度盈利86.44亿元,同比增长36.7%,增速远远高于同业平均水平。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上半年新华保险业绩就达到了历史最佳水平,上半年利润为67.52亿元,同比增长80%,位居三大上市险企之首,公司经营计划目标也是超额完成。

2011年是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的一道分水岭。经济形势波谲云诡,高歌猛进了十年的保险业增幅开始放缓,保费首度出现负增长,增员也陷入困境。新华保险同样遇到了困境。新华保险虽然在当年实现了“A+H”股两地的上市,解决了偿付能力问题,但寿险业务表现不佳。2012年,公司保费增速下降到了3%,2013年保费增幅回升6.06%,但低于行业7.9%的平均水平。

2014年,新华保险得以绝地反击,全年保费收入、利润和投资均实现同比正增长,利润增速达45%。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098.7亿元,增长6%,连续五年稳居寿险市场前三甲位置。这点也是在《投资者报》先锋寿险榜的评价体系里得分最高的一项指标,新华保险利润“V”型反转意味着未来公司业绩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轨道,具有成长潜力。

对于一家寿险公司来说,内涵价值和新业务价值,是其生命线,也是专业投资者据此评估一家保险公司增长潜力的重要依据。

新华保险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逐步上升,今年上半年新单保费收入393.30亿元,同比增长31.8%,新单保费收入的增长和业务结构的优化推动新业务价值增长43.2%,达到34.5亿元,远远超越预期。

转型棋至中盘效果彰显

新华保险业绩之所以出现“V”型反转,来源于公司持续不断深化转型改革。

面对保险激烈的竞争市场,新华保险不唯“规模”为上,2011年在董事长康典的带领下坚定地进行“1-3-2”战略转型,“1”是以客户为中心,“3”是三大支柱,即坚持现有业务持续稳定增长、坚持变革创新、坚持价值和回归保险本源,“2”是抓住城镇化和老龄化两大机遇。

2014年,新华保险的战略布局被分解为“十大体系、六大平台、三大能力”,并提出了与客户建立“相识、相知、相信、相依”的四相型客户关系。时至今日康典认为,公司的转型历经了开局、序盘,如今这棋局已经走至中盘,转型的效果已逐渐显现,业绩恢复到历史最佳水平便是明证。同时,公司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前三季度保险营销员、银保、服务经营、团险渠道占比分别为43.10%、47.35%、8.39%、1.16%,较2014年同期保持稳定,同时,营销员渠道保费占比较二季度上升4.36个百分点,银保渠道下降4.86个百分点。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随着寿险行业迎来春天,新华保险谋求创新转型的脚步愈发坚定,在传统与变化间,新华保险审时度势、调和分寸,通过对传统模式的优化和改造,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未来有望开启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坚定客户服务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是新华保险转型的核心,说起来简单,但落实到实处,得需要一番功夫。2015年2月,新华保险召开工作会议,总结了在客户管理、销售模式、产品开发等五大方面取得的实质性进展。

首先是客户管理创新。新华保险“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转型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客户服务体系”,使客户需求能够得到及时甚至提前响应。

其二是销售模式创新。自2014年启动主力银行网银合作模式,新华保险率先在工行网银启动销售活动;其大众富裕项目试点全年实现新单保费同比增长约1.5倍,月均活动率超过70%;中国电信和天津居民健康卡项目的相关系统也在去年正式上线。

其三是产品设计创新。面对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机遇,新华保险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业内率先推出费改产品——惠福宝两全保险。该产品累计保费收入超过270亿元,后续在个险和银代渠道推出的各种健康险产品、年金型产品的销售成绩也非常理想,成为公司保费的重要支柱。

其四是技术应用创新。公司移动展业销售工具“E保通”PAD全年累计下发量达7.6万台,个险和服务经营渠道承保覆盖率几乎达到一半。目前全系统的600多名查勘人员和绩优业务员已经配备了移动终端,可以通过移动理赔处理简易案件,最快8分钟结案,移动理赔平均时效约30分钟。

其五是客户服务手段创新。新华总裁万峰提出服务创新将引发保险业第四次革命。紧随互联网时代潮流,新华保险加强了微信服务内容,电话中心由传统的语音服务升级为多媒体全面服务,由此全媒体互动服务平台基本搭建完成,网站、掌上新华、E保通、CRM、邮件、短信、微信七大E化服务手段实现互动。

董事长康典认为,互联网已如阳光空气无所不在亦无法回避,但互联网的核心仍是“以客户为中心”,提升用户和客户的体验,新华的转型战略设计,“与互联网思维也完全契合”。

上一篇:借题发挥下一篇:学生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