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入路修补术

2024-09-30

后入路修补术(精选4篇)

后入路修补术 篇1

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主要类型包括初次疝手术部位再次复发、 初次疝修补术伴发疝遗留及术后再次发生新疝, 临床表现为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 偶感局部胀痛或牵涉痛, 临床多主张实施手术进行治疗[1]。 该研究以该院2013 年10 月—2014 年10 月收治患者展开随机对照研究, 观察巴德Kugel补片后入路修补在复发性腹股沟疝行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整群选取于该院2013 年10 月—2014 年10 月收治的68 例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4 例。 对照组男18 例, 女16 例;年龄53~72 岁, 平均年龄 (62.3±5.4) 岁。 观察组男20 例, 女14 例;年龄51~75 岁, 平均年龄 (63.7±4.3) 岁。两组患者均已排除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 临床基线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无张力疝修补术, 取腹股沟作无张力修补术切口, 逐层分离至疝囊, 高位游离疝囊后横行切断疝囊, 并于近端缝扎后还纳, 远端留置阴囊内, 切除多余疝囊壁。 取疝囊肩颈处作环形切口切开腹横筋膜, 游离腹膜前间隙。游离完毕后, 对照组患者将UHS补片下层置于腹膜前间隙, 上层置于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之间, 行3 针固定腹股沟韧带、弓状下缘及耻骨关节。

观察组采用巴德Kugel补片后入路, 即:下层置于腹膜前间隙, 按照患者个人精索情况, 调整上层侧面, 并将精索从剪开处穿过, 注意调整松紧度, 并以丝线将剪开处缝合至周围组织上, 术毕常规缝合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

(1) 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 手术区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 [2]及术后住院天数。 (2)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切口裂开、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3) 随访12 个月, 跟踪两组患者疝复发情况。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8.0 软件对研究数据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 (%) 行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VAS评分及术后住院天数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VAS评分及术后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较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82%低,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比较

随访12 个月, 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复发性腹股沟疝是一种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的疾病, 由于腹股沟区皮肤组织松弛且薄弱, 因此发生腹股沟疝后极易出现复发或再发[3]。 随着临床对腹股沟区解剖结构、腹股沟疝发病机制和复发机制的不断研究, 医学研究人员深刻地意识到建立永久性整体防御屏障的重要意义[4]。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出现, 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手术操作复杂、术后疼痛明显、术后恢复时间长的不足。 无张力疝修补术自投入使用以来接连取得不错反响, 其术后复发率最低可至1%[5]。 既往临床在手术入路的选择方面, 多以前入路修补为主, 但实验证明, 经前入路实施修补, 手术切口势必会影响髂腹股沟神经, 受力作用点虽集中在疝囊结扎处和补片固定处, 但并未实现无张力特点, 因此极易发生出血、神经痛等并发症[6]。 相较之下, 从腹股沟解剖学特点来看, 后入路修补术更为合适, 不过该入路易受修补材料、器械等因素限制。 巴德Kugel补片是新型人工修补片, 其沿用TEP的完全前腹膜间隙补片修补的原理, 补片受力面大, 边缘可变性区有利于适应腹股沟周围解剖结构特点, 强化固定修补片的稳定性, 且补片植入便捷, 可同时修复3 种潜在的疝缺损区, 成功弥补了传统前入路手术和后入路腹腔镜修补术的不足[7]。 宋辉[8]等使用Kugel补片行腹腔镜巨大腹股沟疝修补术, 23 例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 术后无1 例出现疼痛、感染等并发症, 随访30 个月未见复发。 该研究中, 观察组手术时间、VAS评分及术后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 (P<0.05) ;较对照组,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82%低, 随访12 个月, 两组均未发现再复发病例, 研究结果提示, 以巴德后入路修补片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时间短, 术后疼痛小, 患者恢复迅速, 并发症少, 且远期复发率低。

综上, 巴德Kugel补片后入路修补在复发性腹股沟疝行无张力疝修补术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能有效减少手术时间, 减轻患者疼痛感, 促进患者尽早康复出院, 降低复发率。

摘要:目的探讨巴德Kugel补片后入路修补在复发性腹股沟疝行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整群选取于该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8例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对照组使用UHS补片;观察组采用巴德Kugel后入路补片。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区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 及术后住院天数, 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 (36.78±11.36) min、VAS评分 (3.13±1.02) 分及术后住院天数 (5.78±0.64) d均少于对照组 (P<0.05) ;较对照组,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82%低,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巴德Kugel补片后入路修补运用于复发性腹股沟疝行无张力疝修补术, 疗效安全可靠。

关键词:后入路修补术,Kugel补片,复发疝

参考文献

[1]张阳, 周龙, 牟永华, 等.局麻下UHS补片与改良Kugel补片治疗腹股沟疝疗效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18) :2157-2158.

[2]顾建华, 郭仁德, 赵欣, 等.经腹直肌入路Kugel补片在老年腹股沟嵌顿疝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综合临床, 2013, 29 (2) :188-190.

[3]白明辉, 董玉宁, 刘建洛, 等.应用改良Kugel补片治疗成人马鞍疝的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22) :3806-3807.

[4]刘建诚, 曾渊平, 赖剑, 等.改良kugel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附386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4, 23 (9) :1244-1247.

[5]王文瑞, 李健文, 王骥, 等.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特点和腹腔镜手术方式选择[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5, 14 (10) :827-831.

[6]姚胜, 李基业, 费阳, 等.局麻下应用3DMax补片前入路修补腹股沟疝30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7 (3) :210-212.

[7]王云峰, 乔世铭, 李健, 等.改良Kugel补片修补腹股沟疝106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1 (2) :238-240.

[8]宋辉, 周健, 沈波, 等.应用Kugel补片行腹腔镜巨大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9) :134-135.

后入路修补术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6例患者中女性17例,男性9例,年龄35 ~80岁 ,发病年龄 多为40 ~60岁 。 病程从5个月~20 a。行药物及封闭治疗4例,行针灸及药物联合治疗10例,单纯药物治疗9例,针灸、封闭及药物联合治疗2例,手术治疗1例。其中既往诊断高血压病8例, 冠心病2例,糖尿病1例。均确诊为舌咽神经痛并排除继发性疼痛。随机分为干预组13名,对照组13名。

1.2干预方法1干预组给予心理护理,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给予患者同情、安慰和鼓励,详细向患者讲解治疗的方法和步骤,介绍舌咽神经离断术的原理、优缺点,并介绍治疗成功经验,消除恐惧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和护理。2针对疼痛在护理工作中做到:a)集中操作;b)减少声、光等因素的刺激;c)对于痛疼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营养;d)采用分散注意力或松弛疗法;e)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镇痛。3对照组和干预组在术后均行常规护理:患者术后回病房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避免呕吐时呛咳、误吸,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防窒息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低流量吸氧;心电监护。术后6 h可饮水、翻身。 24 h内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呼吸变化及伤口敷料状况,观察有无进食困难、吞咽障碍及听力障碍等后组颅神经受损表现;术后第2天予流食,卧位,枕软枕;第3天上午半卧位,抬高床头15°~30°[6],下午拔尿管,可下床。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普食。4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a)颅内血肿与血管痉挛。术后24 h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意识、瞳孔变化,持续心电及血压监测,一旦并发颅内血肿,迅速通知医生。b)脑神经损伤与口唇疱疹。 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眼睑闭合不全者,用抗生素滴眼液滴眼,防感染。防抓挠,保持清洁,防糜烂或感染。c)脑脊液漏与颅内感染。术中因缝合硬膜或骨蜡封闭不严密、脑脊液经乳突小房至耳及鼻腔流出[7],此时患者绝对卧床,抬高床头15°~30°,保持鼻腔清洁,防感染并保持大便通畅,防颅压增高。5出院指导:1个月内避免头部剧烈运动;禁止打球、跑步等运动;不坐飞机;避免性生活。避免外界的刺激:如寒冷的环境、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引起神经兴奋的饮料(浓茶、咖啡等)、 药物(咖啡因,麻黄素)及中药(人参、五味子、樟脑)等。

1.3纳入病例的诊断标准1疼痛部位:一侧耳心、下颌角、舌根、咽喉部疼痛;2疼痛的性质:电击样、刀割样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分,可自行缓解;3诱发疼痛的因素:说话、吞咽、弯腰、转颈等;4疼痛发作可伴随症状: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头昏甚至晕厥;5行头颅CT或MRI扫描,排除占位性病变。

1.4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均随访半年,主要收集如下指标:1术后并发症情况;2评价指标华盛顿大学生活质量量表 (Universityof Washington quality of life Head and Neck questionnaire,UWQOL)[3]得分,该量表是自评量表,已被广泛用于包括喉癌在内的头颈部肿瘤的研究中,被证实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包括12个问题:疼痛、容貌、活动、娱乐、吞咽、咀嚼、讲话、 肩膀、味觉、唾液、心情、焦虑。每项功能得分范围为0~ 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该项功能越好。

1.5统计学分析应用统计软件SPSS 12.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随访情况26例患者均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舌咽神经离断术。术后随访3个月~4年,对照组2例术后效果不佳,术后服用卡马西平治疗;干预组有1例术后1年出现脑出血意外,其余患者术后患侧疼痛立即消失,无再复发。

2.2术后并发症声音嘶哑1例,咽部异物感7例,感觉口里有咸味、酸味及甜味各1例,味觉减退4例,偶有呛咳1例,舌根及咽喉部麻木感2例。无脑脊液耳漏、颅内感染、面瘫、听力减退等并发症。

2.3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研究组的疼痛、 容貌、活动、娱乐、吞咽、咀嚼、讲话、肩膀、味觉、唾液、 心情、焦虑得分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术后两组患者UWQOL得分情况对研究组手术后的疼痛、容貌、活动、娱乐、吞咽、咀嚼、讲话、肩膀、味觉、唾液、心情、焦虑得分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可见对照组在疼痛、娱乐、吞咽、讲话、心情和焦虑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舌咽神经痛是一种在舌咽部及耳深部出现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是由进食、吞咽等动作诱发的舌咽神经分布区(如舌根、咽部)的剧烈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喉部和耳深部 。在舌咽神经走行和分布区的任何部位的病变均可以引起舌咽神经痛。其特点一般为单侧性, 双侧仅占2 %,疼痛如刀割、针刺、触电样,程度剧烈, 历时数秒到数分钟不等,通常由咳嗽、咀嚼、喷嚏等诱发。早期多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对强烈要求解除病痛,又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多考虑手术治疗。

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患者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现国内外手术方法有显微血管减压术和舌咽神经切断术,二者哪一个术式更合理,目前尚无统一意见,一部分学者倾向于行显微血管减压术,认为其疗效肯定,并发症少而轻,受到临床推崇,但手术复发率高于神经切断术[8,9,10]。研究组的患者疼痛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本组26例患者术后立即止痛者达94.4%,术后仅暂时性出现咽部不适、干燥、进食滞留感、心悸等症状,均在短时间内缓解,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的指导和帮助非常必要。通过护理干预,干预组手术后的疼痛、容貌、活动、娱乐、吞咽、咀嚼、讲话、肩膀、味觉、唾液、心情、焦虑等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

注:UWQOL—华盛顿大学生活质量量表。

注:UWQOL—华盛顿大学生活质量量表。

由于舌咽神经出颈静脉孔后行走于迷走神经前外侧,手术中易误伤迷走神经,出现声带活动受限,声音嘶哑。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声音变化,如出现声音嘶哑,及时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应用,并指导患者休声,避免声带疲劳。本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声嘶,遵医嘱给予营养药物,同时加强用声指导,术后2周声嘶减轻,2个月后随访声音嘶哑消失。这使得患者在讲话和交流方面都不受到影响。

由于舌咽神经支配口咽及舌后1/3感觉,切断舌咽神经后,出现口咽部感觉功能障碍,引起上述症状。本组7例患者术后出现咽干不适,未出现进食有滞留感的患者。对于咽干不适的患者术后指导其多饮水,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对于进食有滞留感的患者,指导患者术后进食时取端坐位,小口进食,细嚼慢咽,必要时吃一口稠的,喝一口稀的,以避免造成食物滞留。多鼓励患者加强锻炼,不因进食不利产生急躁情绪,利于恢复.。并告诉患者饭后及时漱口,以清除口腔残留食物, 预防口腔感染, 所以护理的饮食指导尤为重要。

总之,舌咽神经痛术前重点是术前的准备以及做好患者的心理、疼痛的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全面监护,完善心理护理,加强基础护理,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有效控制感染,增强患者的信心,是舌咽神经离断术后患者康复的关键。

后入路修补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80例, 其中男48例, 女32例;年龄为36~72岁, 平均年龄为 (51.3±9.3) 岁;其中腹股沟直疝患者32例, 腹股沟斜疝48例;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初发腹股沟疝, 排除有严重基础代谢性疾病患者, 排除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患者, 排除严重凝血功能异常患者,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开放式经腹腹膜前入路修补术, 对照组采用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其年龄、性别、手术麻醉方式、腹股沟疝的类型、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一般状况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实验组

采用开放式经腹腹膜前入路修补术。麻醉方式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切口选择为5~7cm左右内环体表投影向耻骨结节方向以一斜切口。沿纤维方向切开腹外斜肌键膜, 内环上3cm切开腹横筋膜, 分离腹膜前间隙:要求内范围内至耻骨联合, 外至腰大肌和髂前上棘, 向上至联合肌腱, 向下暴露耻骨梳韧带。于腹壁下血管后方的腹膜前间隙置入网状补片, 于腹膜前摊平, 完全覆盖耻骨肌孔, 要求能够完全覆盖直疝三角、内环、股环3个潜在缺损。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切开的腹横筋膜, 结束手术。

1.2.2 对照组

采用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 麻醉方式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切口选择为5~7cm左右内环体表投影向耻骨结节方向以一斜切口。沿纤维方向切开腹外斜肌键膜, 分离腹外斜肌键膜。斜疝的处理:找到疝囊, 在疝囊中部切开, 游离疝囊近端后作疝囊颈结扎, 将结扎后的疝囊推人腹腔, 旷置远端疝囊;直疝疝囊的处理:直接还纳入腹腔。将补片修剪为8cm×6cm, 在内侧于耻骨结节处用可吸收缝线缝合补片, 补片内侧缘与腹直肌鞘外缘缝合, 补片上缘与腹内斜肌缝合, 补片下缘与腹股沟韧带和髂耻束缝合。外侧缘在超过内环上方3cm处, 将精索放回, 间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 缝合皮肤切口。

1.2.3

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积极地对症治疗, 提供营养支持以及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并尽早的指导患者下床活动, 进行功能性恢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 包括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其住院费用;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包括尿潴留、局部不适、阴囊积液、局部血肿等。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以及使用镇痛药次数, 术后疼痛评分运用数字分级法 (numerica rating scale, NRS) 。

1.4 随访

对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为期5个月~8个月的随访, 随访过程中对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 随访方式采用电话以及定期复查等方式, 每月1~4次, 如有必要及时通知患者入院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3.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来表示, 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将检验标准设定为a=0.05, 当P<0.05时,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其围手术期一般情况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其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2.2 对两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如表2所示,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其并发症的发病率有明显差异 (P<0.05) 。见表2。

2.3 术后疼痛评分及以及止痛药使用例数情况如表3所示,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其疼痛评分和止痛药的使用率以及复发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3 讨论

腹股沟疝需要手术治疗, 其治疗的原则是高位结扎疝囊, 关闭内环口并修补局部缺损[2]。对其治疗方式目前比较常用代表术式Lichtenstein疝修补术, 其是一种腹横筋膜前修补[3]。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目前开放式经腹腹膜前入路腹疝修补术也逐渐在临床中开展, 并取得了确切的疗效。本研究表明, 实验组患者其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疼痛率、止痛药使用率以及术后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TAPP与Lichtenstein疝修补术相比, 可明显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 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改善患者的预后。我们认为开放式经腹腹膜前腹疝修补术有着突出的优点, 一方面其通过手术, 将修补片放置于腹膜前间隙, 因腹膜前为无神经区, 所用平片置人腹膜前间隙后, 贴于腹膜与腹横筋膜间, 周边不需要缝合固定, 术后异物感轻, 可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明显减少, 患者术后疼痛反应轻, 可早期活动, 术后恢复快。另一方面其对于复发疝、双侧疝、滑动性疝等较易修补, 并且避免原手术切口再入而导致的神经损伤或缺血性睾丸炎等[4];而且其使用的补片较大, 可修补整个耻骨肌孔, 覆盖了直疝三角、斜疝内环、股环等, 可明显降低其复发率。因此开放式经腹腹膜前入路腹疝修补术是治疗腹股沟疝术一种理想的术式选择。

摘要:目的 探究腹膜前入路与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的疗效比较。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80例, 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开放式经腹腹膜前入路修补术, 对照组采用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 比较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围手术期一般情况以及对其疼痛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患者其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但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率、止痛药使用率以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与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 对腹股沟疝患者采取开放式经腹腹膜前入路修补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腹膜前入路,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

参考文献

[1]龚广辉, 张少容.无张力补片修补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 (9) :69-70.

[2]侯凤, 虞洪涛.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34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2) :182.

[3]苏显祥.两种方法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J].吉林医学, 2010, 31 (10) :11-12.

后入路修补术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12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2年8月-2014年8月本院外科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 所有患者经检查和诊断均符合腹股沟疝诊断标准[3]。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对照组中, 男38例, 女22例, 年龄23~78岁, 平均 (39.6±5.2) 岁。斜疝46例, 直疝14例。病程2~28个月, 平均 (6.4±1.8) 个月。观察组中, 男36例, 女24例, 年龄22~76岁, 平均 (38.7±5.1) 岁。斜疝45例, 直疝15例。病程1~26个月, 平均 (6.1±1.6) 个月。排除标准: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手术禁忌证患者;器质性病变患者;其他严重疾病对研究有影响的患者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疝气类型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Lichtenstein组患者行硬膜外麻醉, 切开皮肤同传统疝修补术法,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游离上段腹股沟韧带至腹内斜肌浅面, 下段游离至腹股沟韧带返折处。剥离疝囊, 若疝囊较大时候横断疝囊近段并闭合, 自内环口将内容物推回腹腔, 游离精索。补片大小约6 cm×8 cm, 裁剪成与腹股沟管内侧角一致, 使用不吸收缝合线固定缝合补片, 位于耻骨结节的腹直肌前鞘。将网片、腹内斜肌、耻骨结节以及肌腱缝合在一起并固定, 剪开网片使之包绕精索并缝合, 精索通过处松紧适宜后逐层缝合。Kugel组患者同行硬膜外麻醉, 切口位于内环上方一横指处, 长约4 cm。顺皮纹切开, 钝性分离肌层后垂直切开腹横筋膜并向深部推开暴露腹膜前间隙。利用手指上下分离, 拖出疝囊并游离, 若疝囊较大可横断疝囊, 将疝囊与精索完全分开, 若女性患者不易分开则可直接切断结扎。暴露股环后将补片沿股环长轴卷曲放入, 网片向上包绕内脏囊, 内缘和后缘分别位于耻骨后和髂血管表面, 逐层缝合结束手术。

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情况、疼痛情况、生活质量情况及并发症情况, 随访1年观察复发情况。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 疼痛消失, 生活质量较高;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 疼痛减轻, 生活质量一般;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疼痛无缓解, 生活质量差[4]。总有效=显效+有效。手术情况以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为观察项目。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 评估患者疼痛情况[5], 分值为0~10分, 分值越大, 疼痛越明显。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 (GLQI) 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估[6], 包括主观症状、生理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 每项满分分别为36、44、40、24分, 分数越高, 生存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Lichtenstein组、Kugel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96.67%,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手术情况两组患者手术情况 (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疼痛情况手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后Kugel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Lichtenstein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2.4生活质量手术前两组患者主观症状、生理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后Kugel组患者主观症状、生理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Lichtenstein组 (P<0.05) 。详见表4。

2.5并发症和复发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慢性疼痛及异物感, Kugel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分别为6.67%、5.00%, Lichtenstein组分别为18.33%、13.33%, Kugel组明显低于Lichtenstein组 (P<0.05) , 详见表5。

3讨论

腹股沟疝是由于腹壁肌肉强度下降, 腹内压上升, 引起腹腔内组织向缺损口处移位, 最终导致腹股沟疝的发生。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腹股沟疝的临床手术治疗逐渐由传统有张力性手术转变为无张力疝修补术, 并且取得良好疗效。无张力疝修补术以Lichtensten手术为代表, 如今已成为治疗成年腹股沟疝最主要的术式, 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据资料统计, 我国开展无张力疝修补术以来, 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也显著降低, 但术后并发症仍然高达15%, 主要表现为疼痛、感染、异物感等, 如何进一步降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成为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7]。

随着对腹股沟疝的不断深入认识中, 人们认为腹股沟疝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通过耻骨肌孔而导致, 不管是斜疝、直疝均是由于此部位出现肌孔而引起疝气的发生[8], 故耻骨肌孔在腹股沟疝中有着重要作用。利用补片对耻骨肌孔进行修补可有效起到治疗作用, 预防腹股沟疝复发[9]。Kugel是一种后入路手术, 其利用各种腔镜进行操作, 有效对耻骨肌孔进行修补, 最终起到治疗作用。在过去由于腔镜技术的不足, Kugel术实施困难, 成功率低, 不被大家看好。但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 以腔镜技术为代表的手术逐渐走向临床, 并以微创优势取代了多种传统手术。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使腔镜治疗成为可能, 甚至更优于传统开放性手术, 故对Kugel手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疝修补术之一[10]。

如今对治疗腹股沟疝采用何种方式引起热议。吕国庆等[11]认为, 前入路Lichtensten手术经过多年临床验证, 有着良好的临床结果以及娴熟的操作技术, 在手术时更加适用于腹股沟疝患者。而Saydoff等[12]表示, 后入路Kugel手术建立在腔镜基础上, 术中视野更加清晰, 补片位置更加深入, 治疗效果较佳。随后赵象文等[13]对两种手术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无论前入路还是后入路手术治疗腹股沟疝均有较好效果, 且两种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患者恢复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本文中对本院腹股沟疝患者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 Lichtenstein组、Kugel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96.6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提示, Lichtenstein、Kugel手术对腹股沟疝均有较佳治疗效果, 且手术操作情况及患者恢复情况基本一致, 与目前研究相符。Shen等[14]从腹股沟疝的发生机制入手, 认为耻骨肌孔才是腹股沟疝发生的最终因素, Kugel手术将皮片置于腹横筋膜后, 不仅起到修补耻骨肌孔的作用, 还能将腹内高压变为补片贴附在耻骨肌孔上的有利因素, 符合Cooper的腹横筋膜缺损导致腹股沟疝发生理论。而Lichtenstein手术则偏离了手术原理, 仅加强了腹股沟管后壁的韧性, 故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可能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 Kugel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分别为6.67%、5.00%, Lichtenstein组分别为18.33%、13.33%, Kugel组明显低于Lichtenstein组 (P<0.05) 。结果提示, Kugel手术相对于Lichtenstein手术更加符合腹股沟疝发生原理, 覆盖了斜疝、直疝可能发生的部位, 且补片位置更加深入, 患者异物感较低, 更加舒适, 与Shen等[14]研究相符。Garg等[15]的研究中也显示, 根据解剖原理, Lichtenstein手术相对于Kugel手术修补位置更加接近膜壁浅层, 修补时还涉及神经层面, 并且补片需要缝合固定, 过程中容易伤及神经, 生殖股神经更易受累, 因此可能会出现慢性疼痛等症状。而Kugel手术则不需要经过腹股沟区, 在缝合固定时不易伤及髂腹下神经及腹股沟神经, 明显减少术后疼痛, 在分离疝囊时只需要注意对精索的保护即可。且Kugel手术中使用了网膜, 足够大的网膜弥补了后期补片皱缩所导致的覆盖不足问题, 降低了复发情况, 故Kugel患者术后疼痛会更少, 生活质量也更好。本研究结果显示, 手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后Kugel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Lichtenstein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前两组患者主观症状、生理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后Kugel组患者主观症状、生理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Lichtenstein组 (P<0.05) 。结果提示, Kugel手术相对于Lichtenstein手术来说, 由于利用腹腔镜技术修复了耻骨肌孔, 防止斜疝、直疝的发生, 降低了疼痛, 提高了术后生活质量, 与Garg等[15]研究一致。而在行后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时值得注意的是切口需要高于内环口约2 cm, 解剖平面要做到精准, 不能伤及深层组织和腹横筋膜, 分离时需要彻底完全, 熟悉腹膜临近解剖结构, 分辨输精管、输卵管等, 游离腹膜时可锐性分离, 在放置补片时需要覆盖于整个耻骨肌孔。

综上所述, 前后不同入路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患者中均有显著效果, 但后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并发症相对于前入路手术较少, 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提升, 疼痛程度降低, 更适合腹股沟疝患者, 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摘要:目的:研究前后不同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疼痛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2012年8月-2014年8月本院外科收治的120例腹股沟疝患者, 所有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 各60例。其中60例采用前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 (Lichtenstein手术) 进行治疗作为Lichtenstein组, 另60例采用后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 (Kugel手术) 进行治疗作为Kugel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情况、疼痛情况、生活质量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 随访1年观察复发情况。结果:Lichtenstein组、Kugel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96.67%,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后Kugel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Lichtenstein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前两组患者主观症状、生理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后Kugel组患者主观症状、生理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Lichtenstein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Kugel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分别为6.67%、5.00%, Lichtenstein组分别为18.33%、13.33%, Kugel组明显低于Lichtenstein组 (P<0.05) 。结论:前后不同入路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患者中均有显著效果, 但后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并发症相对于前入路手术少, 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提升, 疼痛程度降低, 更适合腹股沟疝患者, 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上一篇:理论综合下一篇:农技推广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