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视角

2024-10-22

多维度视角(共12篇)

多维度视角 篇1

创业水平和创新成果决定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日益重要的推动力,促进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业正在成为每个社会成员改变命运、追求卓越的一种途径,是一个国家取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转型带来的压力,其中之一就是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落脚点在于如何促进创新创业。大学生作为最有潜力的创业群体,理应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成为更多就业岗位的缔造者。

1 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阵地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实践体系和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及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形成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及服务体系[1]。而这一切必须在高等教育中完成。

1.1 创新高等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仅局限于研究型、应用型,整个社会和家庭也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而国外的创业教育实践表明,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尽快转变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确立以培养创业基本素质为核心,树立起既要就业也可以创业的目标,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成才重要模式的新观念。

1.2 重视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选拔与培养

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必须把选拔与培养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提到重要日程上来。首先,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变。由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变成“引导”作用,要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运用启发式、实践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开发学生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加强实践锻炼。学校应提供时间和实习场所来鼓励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教师可通过深入生产一线实习锻炼或利用到企业兼职的方式接触市场,积累创业经验,同时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

1.3 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本课题小组的调查结果得知,16.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与创业密切相关,56.1%认为两者之间有关系但是不太大,所以,要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学习、借鉴包括国外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部分院校已开设的如创业机会的识别与评价等创业教育课程,大都以选修课或以讲座、报告形式居多,没有被纳入必修课范围。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与各专业核心课程之间内容缺少连接,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也尚未建立。一是应把注重知识,学生勤奋、踏实、谦虚,与注重智力开发、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兴趣广、视野宽、敢冒险结合起来;二是把强调知识的严谨、系统与注重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方向结合起来;三是把强调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与强调学生独立与开拓结合起来;四是把强调求实的作风与追求浪漫的风格结合起来。

1.4 营造有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人文环境

大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多的是让学生在人文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大学人文环境的品位极大地影响着毕业生的品位。人文环境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是一门重要的隐性课程。

2 政府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强有力的保障

2.1 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

优化创业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为青年大学生创业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确保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国家各有关部门要为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实践提供有效服务和政策支持。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地方特色的创业政策,使得政策的落实更实际更优惠一些。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联动机制,有效推动创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按照规定给予职业补贴等。

2.2 是搭建创业平台

一是建设大学生(青年)创业园、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培训基地和新技术孵化基地;二是加强创业培训。外聘专家开展创业意识和创办企业培训,组织创业实地考察,建立“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培训基地;三是强化政策扶持。出台创业扶持优惠政策,在创业用地、税收、财政贴息等方面给予优惠,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基金”,对创业人员提供小额贷款,鼓励采取个体式、联合式、股份式、挂靠式等多种方式创业;四是建立帮扶机制。成立创业服务团,建立创业指导员和创业辅导员帮扶机制,引导企业、成功创业典型与新创业人员建立“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帮扶。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3 文化是大学生创业的助推剂

3.1 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把创业教育寓于社会的文化建设之中,对学生思想行为可以产生持久而深入的影响,并能有效地诱发受教育者的某些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一是建立校友创业资料库,利用身边创业成功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二是利用学校广播、报纸、网络、校刊等多种宣传工具,开辟专栏专刊,使培养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三是通过第二课堂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举办针对全体学生的创业计划大赛,将创业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成为校园文化及校园精神的重要内容。

3.2 发挥区域文化优势

在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的取向上,注重汲取地域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诚信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以作者所在的山西为例,其本土的文化内涵与“晋商精神”是一脉相乘,这一精神资源在高校创业教育中是独特的。正是这种地域文化的熏陶、办学传统的感召、晋商精神的激励,使得很多学生发现、捕捉市场机会的意识非常强,特别敢“创”。如果各地区注重对这种意识和热情的挖掘和引导,强化对大学生创业动力的因势利导,这样,无论是在创业教育的目标上,还是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与引导上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4 企业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创业池

4.1 发挥创业成功的校友的榜样示范作用

通过本课题小组的调查结果得知,周围环境可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中,创业成功者的影响最大,其百分比占到了44.8%。这表明周围成功的创业范例,尤其是自己耳熟能详的学长的创业成功,往往能够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潜力。因此,建立校友创业库,学校和社团经常邀请校有组成创业指导智囊团。通过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提供咨询,解答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可以邀请他们教授自己的创业经历和创业经验,运用他们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及创办公司的知识,为大学创业提供外援。

4.2 校企联合,营造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

高校和企业共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创业培训和支持系统,为有创新创业潜力的大学生建立起社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包括创新创业培训、服务、扶持平台,弥补高校教育力量和资金的不足。二是发挥企业的资金优势,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与大学生创业项目对接,扶持和培育一批优秀的项目和企业。

5 家庭是学生创新创业的后盾

通过本课题小组的调查结果得知,家庭经济条件对被调查者的创业意向影响最大为33.6%,父母行为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为31%,家庭教育为21.1%,家庭的社会地位为10.6%,父母职业为3.7%。可以得出,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对创业的态度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从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人数逐年攀升的情况来看,被“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所束缚的家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家长不肯让孩子受苦,费尽心思给孩子寻找一个固定和安逸的工作。学生端着“天之骄子”的架子不肯放下。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家长和学生必须要认清形势,改变传统的择业就业观,把自主创业看成是选择就业和出国之外的第三大出路。如果给于学生创业之初的资金支持和创业过程中的精神支持,想必会有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创业的洪流中去。

摘要:跳出“大学”来审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构建一个UGCBF(Universitie、Government、Culture、Business、Family)的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机制,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让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自主创业的浪潮中。

关键词:创新,创业,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郭万牛.五位一体: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11,(2):100-102.

[2]董世洪等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2):64-65.

多维度视角 篇2

十七大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出了战略部署,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注入了新的内涵。省委根据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这些,迫切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主动适应,主动服务,提升水平,积极探索党的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相融合的新机制,不断更新理念,完善方法措施,切实以多维视角谋划和推进今后一个阶段的组织工作。

1、注重从经济视角思考和创新组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经济发展是组织工作的第一要务。从经济视角思考党建工作,有助于更好地体现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要求。

一是组织工作要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高度对接。真正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组织资源转化为 发展资源,把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要及时调整组织工作的思路举措,大力培育创业创新型人才,大力培养引进新兴产业所需的领导人才和领军人才,切实发挥组织工作在推进科学发展观落实上的导向作用、推动作用。

二是组织工作要与经济组织新发展有效适应。经济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应延伸到哪里,基层组织就应覆盖到哪里。当前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发展,这是未来农村组织发展的方向。XX己有248家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工作必须及时适应当前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党建和组织工作要及时向这一新经济组织延伸,通过“支部+合作社”的方式,加强领导、指导,实现农村党的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增强党的影响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三是组织工作要与党员干部创业创新的热情和需求有机结合。运用组织工作的独特资源与手段服务经济发展、服务党员干部创业创新的要求。比如,XX市出台的关于党员创业扶助工程、“远教创业致富”工程等十大推动党员创业创新举措,都有效满足了基层党员群众的创业需求、激发了创业热情。

四是组织工作要善于借鉴经济工作中的一些手段和方 法。比如,要借鉴商品名牌的意识打造党建工作品牌,通过强化品牌意识,使我们探索实践的经验成为长效、高质量、富有实效的举措。近几年XX先后打造了“南湖水上课堂”、“一员双岗”、“党员承诺”、“96345社区服务网络”,组建工商“红盾”服务队、质监“蓝剑”服务队、服务队和有特色的志愿者服务队等等党建工作品牌,再比如,在工作中引入经济手段,实行项目工作制,以项目推进的形式推进党建工作,使这些党建工作品牌成为党员服务群众的“金字招牌”。成为一种无形资产,也促使职能部门不断维护品牌、提升品牌。

五是组织工作要强化党建工作有投入更有产出的理念。党建和组织工作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两个原则一起把,干部工作和组织工作两个轮子一起转,干部队伍、党员队伍、人才队伍三支队伍一起抓,为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我们要通过强化这一理念,抓住各种契机,争取各方支持,在不断加大投入的同时创造出更大的产出。

六是要运用经济手段破解组织工作服务发展的难题。XX市在人才公寓建设中,采用人才专项资金贴息的办法加

”农技“110快了建设进度;在助推党员带头创业中,尝试创业项目帮扶机制;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探索财政扶持、贷款贴息、用地扶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行结对帮扶等政策扶持;在新农村建设中广泛调动工商联力量,加大村企联建,等等。这些方法,都是组织工作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有效整合资源,破解发展难题的有益探索。

2、注重从政治的视角思考创新组织工作。党建和组织工作本身就是政治的范畴,又是服务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从政治视角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才能保证方向,高举旗臶,不断巩固和夯实党的执政地位与基础。

一要把好执政方向。组织工作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通过多种方式要让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深入人心,让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两个“真”,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列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要从执政党出发思考和处理问题,所有的思路、决策、措施都要同执政使命联系起来,同巩固执政地位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以执政能力的提高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各项工作。

二要抓好执政主体。党的干部队伍是党执政的实施者 和承担者。要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切实强化执政意识,切实解决“本领恐慌”的问题,特别要抓好各地、各部门“一把手”的选配工作。要突出政治导向,始终高举旗臶,把握方向,确保各级领导权牢牢把握在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

三要巩固执政基础。着眼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把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四要完善执政体制。要进一步规范和正确处理党政关系,更好地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尤其要优化职能配臵,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增强党内事务和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3、注重从文化视角思考创新党建和组织工作。组织工作同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党建理论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工文化本身就是党建文化的重要内容,党建工作对象本身就是先进文化的示范引领者。

一是要善于运用文化资源服务干部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理论武装重中之重,也是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的重要内容,组织工作要善于运用文化资源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创新理论教育培训的形式,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达到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目的。

二是要善于运用传媒手段宣传组织工作。组织工作要宣传、宣传工作要组织。组织工作群众关心、社会关注,在开放的条件下,要实行开放的组织工作,加大透明度、公开性,通过媒体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共识的过程,成为接受各方监督、了解民意的过程,成为完善思路、总结提炼、扩大成效、推动工作的过程。比如,在2007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关怀中教育人、感召人、凝聚人,以组织工作运用文化手段加强干部党员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径。比如,对村干部进行养老保险,对社区干部实行医疗保险,对老党员进行生活补助,对流动党员进行帮扶关爱,都会有效增强党的凝聚力。作用。

堂特别党课”等活动中,就在人文6 年开展的领导班子“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XX市“喜迎十七大17

三是要善于运用人文关怀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四是要善于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对党员干部群众的激励XX是党的诞生地,具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政治文化资源,要借助南湖红船的影响力,放大其教育效应。把党的88年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历史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XX“四位一体”的建设成就作为活教材,教育激励党员干部永葆先进性。同时,注重以党内先进文化资源带动社会文化建设,比如,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抓手,加强农村网络文化建设,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目前我们已经实现建制村全覆盖,正在开展进农户活动,使远程教育成为党员学习的好载体、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4、注重从社会视角思考党建和组织工作。社会转型使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为明显的就是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换。相对地方党委领导核心的地位、功能而言,不少基层党组织尤其是在企业和大多数事业单位的党组织则已经退出基层单位行政权力的范畴,而且有些组织如非公企业党组织地位目前仍不明确,这种现状意味着不同层级的党组织所占有的政治权利不平衡、所控制的经济权利不平衡、所掌控的人事权利不平衡。面对这种转换,我们必须正视并适应这种转换,注重从社会视角去思考党建工作。

一要探索区域化党建模式。突破传统的单一的单位建 党为模式的条框制约,使党的资源能在更大范围内调控和覆盖,又避免局部微观单元因权力萎缩、缺乏资源带来的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下降,也可以避免因单位建党使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受业主掣肘较大,甚至有可能出现组织依附、角色迷乱、职能错位的现象。通过区域化党建,按照产业和区位重新整合党的基层组织,实行链条式(产业链)、行业化(行业协会)、园区化的建党模式,加强不同类型党组织的横向联系,同时也便于与地方党委职能部门的沟通。

二要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组织工作线长、面广、量大,要承担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必须从共赢出发,按照责任共担、工作共促、成果共享的工作思路,运用多种社会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并建立完备的责任分解落实机制,优化组织力、延伸思考力、拓展执行力、强化辐射力。

三要构建开放的组织架构。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组织形态有不同的利益需求,通过开放兼容的组织构架,实现不同群体的利益共同体,使组织的社会效能最大化。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使城乡社区成为群众社会生活的共同体。比如,建立社区党员议事会,让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社区单位党组织代表、社区在职党员代表、社区离退休党员代表、困难群众中的党员代表、社区工作者中的党员代 表等共同组成,使大家成为一个平等主体,共同参与组织决策,构建一个民主开放的各方利益表达平台。

多维度视角 篇3

浙江大学光辐射测量技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国际照明委员会(CIE)D1分部中国代表、浙江省照明学会理事长

模块是下游企业的最佳选择

中国LED照明产业即将进入模块化时代。模块化就是将光源、散热部件、驱动电源合成模块,批量生产,通过模具制造出标准化的LED照明产品。尽管外延、芯片不能绕过国外企业的专利壁垒,但模块如果批量生产的话,具有价格优势,而一次性、个性化生产,成本要高很多。因此,对下游LED照明应用企业来说,模块化是一个最佳选择。

模块有着显著的特点:一是工艺性好,模块化的路灯好修理,现在国内的路灯大部分用的是小功率的芯片,坏掉几颗维修起来很不方便,而模块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大功率芯片,不容易坏,即使坏了也方便修理。二是开发费用降低,用较少的投入即可制造出优质的LED照明产品。LED路灯在效率上高于节能灯5倍,如果模块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成本可以降低2~3倍。尽管LED灯比节能灯价格贵,但其节约的能源比节能灯高出很多,许多企业都会选择LED灯具,因为多花一点钱就可以解决能源问题,而且从长期来看,更省钱。

由于LED技术日新月异,技术发展太快,LED标准建立很困难,但在LED照明业,如果没有标准就会像现在的手机充电器一样,各种各样的LED节能灯厂商之间无法兼容。但目前,国家相关部委还在讨论中。在上游的外延、芯片领域,国内企业超过国外企业有难度,但在下游的优势很明显,尤其是在封装领域,现在世界上80%的LED灯具在中国封装。模块化实际上是用标准化、工业化的做法来进行封装,并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制造的目的。

潘建根

国家863计划半导体照明工程总体专家组成员、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委员,现为杭州远方光电信息有限公司董事长

模块化即是终端产品的标准化

在科技部的国家照明工程中,照明是战略产业,科技部对推动高效能照明有一定的补贴。在LED实力上,中国在世界上排名为前五,与韩国和中国台湾为第二梯队。在外延、芯片等上游领域,日本、美国、德国处于领先地位并结成了专利同盟,而国内芯片在光效上与国外芯片差20%左右,但我们有着巨大的成本优势。一般来说,外延材料、芯片、辅助材料设备的投入回报期是10年,内地的上游企业如厦门三安、武汉迪源、大连路美等都有了长期的打算。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它们只能在封装、应用上求发展。辩证地看,国家科技部的指导思想是以应用促发展,以封装应用为特色,以短、平、快取胜。

LED灯具多样化,散热器、驱动电源的成本高于芯片。芯片的来源渠道很多,既可以从日本、美国、德国进口,也可以从韩国、中国台湾购买,芯片不足以影响中国内地制造的成本优势。从目前来看,如果实现标准化,内地的LED产业会比美国有优势。LED是很灵活的产品,标准化非常重要,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终端产品的标准化,即模块化。在封装环节,由于个性化的制造成本很高,如果进行工业化生产,做好标准化,整个成本可以降低1/3。模块化能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成本,通过模块化制造的终端产品通常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一些传统照明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像雷士、欧普等传统照明巨头也加大了研发投入,但它们要全面进入LED照明领域,利用模块化是一条捷径。一般来说,做到低成本的标准化生产,传统照明企业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

目前,中国企业的标准化做得不够,技术监督局等国家部门已发挥行业标准的作用,与行业组织一起为推行模块化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技术创新的到来,将会使整个行业洗牌、整合。我国半导体照明与国外的差距是10年的时间,光靠技术是不行的,还要通过资本进行整合,只有做大才能做强。模块化要市场先行,单靠一两家企业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整个产业做强、做大。

陈大华

中国照明学会副秘书长和电光源专委会副主任、国际照明委员会TC-7中国代表、上海照明学会副理事长,现为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系主任、电光源研究所所长

模块化是新产品的突破口

在中国,2600多家企业进入LED领域,30~40家搞芯片技术,600家搞封装,2000家搞下游产业。在LED光源上,国内企业没有掌握主动权,与国外有着10~20年的差距。在核心技术上,中国在短期内超越国外是不可能的,唯有创新技术概念,引进、模拟先进技术并向之靠拢,才有可能获得比较优势。就像中国的汽车工业一样,以前通过与国外企业合资、OEM来获得技术能力,从而走出一条道路。

一个企业能否腾飞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技术,一是营销,就像拳击手的两只手臂,缺一不可。在国外,技术投入占总体销售额的6%,而在国内只有1%~2%就已经算是十分高了。大多数企业重视营销是因为它能增加销量,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企业更需要加强技术投入,虽然见效需要时间,但要获得长期的可持续增长,技术仍是关键因素。

时间是检验技术的唯一标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天津用36家企业的LED路灯进行试验检测,仅半年时间,1/3的路灯彻底不亮。因此发展LED照明,不能死套以前传统光源的技术标准,不能把上辈子的百宝箱拿到现在用。

上海亚明灯泡厂是我国第一个生产白炽灯的企业,它花了1000万元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但这套设备不是为生产服务的,而是主要用来测量LED模块温度的。虽然亚明灯泡厂在白炽灯领域是领导者,但LED时代已经到来,机会稍纵即逝,只有积极准备,根据自己的特点加大投入,这样企业才会有竞争优势。

未来,学科的交叉点是新产品的突破点,从这个角度看,将光源、散热部件、驱动电源三者合而为一的“模块化制造”将是一个突破口,也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许保金

杭州市市委副秘书长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LED照明的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依靠市场行为,政府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和引导。

杭州市对LED照明产业非常重视。首先,以市委常委为组长的领导者组成了LED照明领导小组,每年用2亿元来资助新兴产业,包括新材料和新能源,LED照明也包含在其中。同时,我们申报了国家科技部半导体照明项目,确定了一些重点企业参与这一项目;在钱江开发区建立了LED照明产业基地,既要以企业作为实体,也要有大的基地作为积聚的载体。

杭州LED照明整体的发展与深圳、大连、武汉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在某些方面又领先于其他地方。比如,浙江迈勒斯的模块设计和生产在同类产品中遥遥领先。他们的产品已经解决了其他地方所说的模块组装难题,包括散热问题、光通亮问题,以及模块设计问题。标准模块一旦解决了量产的问题,这有可能是爆炸性的,可以把国家半导体光源产业做大做强。

从政府来讲,现在要实行“十城万盏灯”计划,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太阳能,一类是LED灯。目前从上到下都已经做好了这样一个资质的准备。但是市场上的产品良莠不齐,没有几家企业的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导致政府的采购变得越发谨慎,因为要考虑能否达到道路照明要求,稳定性能否达到1万小时,这是一个涉及公众的问题,一旦更换了LED灯,三天两头出问题,维修起来很麻烦。所有街道都更换成LED灯,还要有一个过程。LED照明产业要做大、做强,这种模块化的模式解决了光源问题,只要模块对应好,终端的灯具产品可以各式各样。

赵金兴

中国市政协会城市照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市政设施专家委员会委员

完善第四代光源需要一个过程

由于缺乏标准,企业盲目生产,LED灯价格高,吃不准谁家的产品好,政府部门仍然在迟疑、观望。

就路灯而言,光源模块化之后便于日常维护,不用再把灯具全部拆下来维修,只要更换坏的光源模块就可以了。随着光源模块的发展,不断提高品质,完善光色、亮度,延长使用寿命,降低成本,这肯定是发展方向。

如果短期内价格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政府可能会采用能源合同化管理的方式扶持LED照明产业发展,由供电系统、银行、政府、企业多方参与投资,把节约的电费补贴LED灯价格的成本,最终补贴的费用还要根据当地的价格来测算。如果1度电的价格是0.8元,可以用4~5年的时间收回成本;如果1度电的价格是0.5元,可以用6~7年的时间收回成本。

目前还有一个电源的问题没有解决,LED灯需要恒流的电源,这就需要供电系统把恒压的电源变成恒流电源,改变供电系统原有的电源输出模式,这也会增加一定的成本,这部分成本也会纳入总成本的计算中。一个新光源出来,逐步完善需要一个过程。

戴京东

无锡市易控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模块量产不是问题

光源模块不仅解决了LED散热问题,而且设计的巧妙使得对芯片的要求降低了,上游厂家供货变得轻松了许多。对芯片要求越高,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浪费越高,其耗能相当可怕。

因为LED外延片生产技术主要采用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MOCVD)方法,它是在高温和超高真空的情况下,把一种气体放进去,再用氢气做载气,混合以后吸入到蓝宝石的膜片上形成结晶。

以往LED讲究单颗有多亮,过分讲求尖端,变成了一个贵族产品,不利于推广。模块化不需要单颗有多亮,它可以组合,你要多亮就可以有多亮。这一模式在未来是一个发展方向,因为它大大节省了成本。

国际上其他企业还没有想到用这种方法来做LED灯,但由于上游芯片MOCVD的生产设备全部在美国人和德国人手里,而由于模块采用了新的封装技术,目前在国外和国内找不到可以直接使用的设备,只能自己开发、改进原有设备或者定制设备。

龚其恩

美国ICP有限公司总裁、中国经济贸易促进会副会长

在美国LED照明的前景可观

在美国,LED照明技术没有一点问题,但由于产品价格偏高,政府还没有拨出很多资金来更换市场上的节能灯。目前,美国只是在新的工程里一点一点引进LED灯具,进展缓慢。同时,由于美国LED照明市场缺乏标准,企业都想要做标准,但是都不够分量。从这个角度上看,美国市场与中国市场是同步的。

模块让LED灯更加简单化,而不是变得更加复杂。如果顺利话,几个月后就能把架构搭建起来,这样一来,北美和南美市场都可以打通,因为南美市场是跟随美国走的。如果把模块推向美国市场的话,是一个很大的商机。

楼满娥

迈勒斯照明有限公司董事长

LED模块“傻瓜化”将改变照明产业格局

目前,LED照明行业没有哪一家企业可以解决产品量产的问题,不仅国内企业如此,国际巨头也一样。从技术层面来讲,核心问题其实都聚焦在“光、电、热”上,从营销角度去看,其实关键问题是市场蛋糕还没有真正成型。

对产品研发来说,技术一定遵循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对技术应用来说,产品一定是从专业到傻瓜的过程。迈勒斯在大功率LED照明产品的开发中发现,把“光、电、热”技术集成一个LED产品应用模块,其实是将技术简单化了,将应用傻瓜化了。这样,下游整灯企业的产能瓶颈就立即被冲破了。

很多企业认为,LED照明投资大、见效慢,如果不投入就意味着要退出这个市场,退出又不甘心,处在一个两难境地。LED应用模块的出现,将铲平LED投资千万资金的高门槛,真正出现“只要会做灯具,就可以做LED”的产业新格局!在这种产业新格局下,LED照明的产品成本将直线下降,市场蛋糕才真正成型。

郭邦俊

浙江迈勒斯照明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模块解决了“光、电、热”问题

标准模块首先要解决LED路灯的均匀度问题;第二个要解决的是亮度问题,也就是LED灯发出的光要有一定的强度,然而光度越强,温度越高,这就面临第三个问题:如何散热?LED光源散热越好,它的结点温度越低,寿命越长,效率越高。第四个难关是电源问题。驱动LED的电源有一个特点,一般平常用的是稳压电源,而LED需要恒流电源。

2007年~2008年,国内很多城市装了LED路灯,但失效的非常多,几乎80%的损害是由驱动电源引起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之后,才能推出标准模块。模块化解决了“光、电、热”问题,在它的外面可以配各种形状的灯罩,而且功率大小可以调节,比如,以30W为一个单元,如果需要120W,就用4个单元拼装就可以实现。

模块一旦实现量产,势必会使LED灯价格下降。下一步的关键是怎么把它做成平民化产品,把它降到中等收入的老百姓能接受的水平,这样才能把低碳经济搞上去,把白炽灯和节能灯全部淘汰掉。2009年,科技部推出了半导体光源模块化设想,以解决LED灯大面积推广时价格高的问题。

黄冠志

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模块化是好的商业模式

LED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固态光源,其主要优点是节能,已在照明领域显现出突出的节能效果,比白炽灯省电80%以上,比汞灯、钠灯节电60%以上。因为其无与伦比的节能、环保、长寿、可控性等技术优势,成为近年来全球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之一,正式拉开了全面替代传统照明的序幕,半导体照明技术革新正在改变百年传统照明历史。进入能源高消耗时代,全世界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LED这项“照亮未来的技术”以及由此带来的照明领域的第三次革命上。模块化是一种很好的商业发展模式。事实上,随着市场的加速发展,LED照明业将不可避免面临“优胜劣汰”的局面。现在众多商家都已将竞争的焦点放在国内,这是产业市场的一个变化。

夏雷

惠州雷士光电有限公司副总裁

模块化将革新传统照明商业模式

雷士的LED产品一直在工程渠道销售。LED作为一种发展迅速的新技术,雷士一直在持续关注。随着LED技术的逐渐成熟,雷士会迅速发展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

LED作为一项新兴的照明技术,其独特的发光原理将颠覆照明方式和照明产品,也将进一步改变传统的照明行业商业模式。在LED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创新商业模式和积极变化的传统商业模式必将交相辉映,和谐共存,相互促进发展。

目前的LED照明市场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在技术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新的应用领域会逐渐出现。在技术不成熟的时候,不成熟的产品会损害消费者对新技术的信心。

区成聪

中山市胜球灯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LED照明需要规范化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使得人类越来越关注地球环境,提倡保护地球。就目前来说,LED是目前灯具最低耗能、低排量、少辐射、无公害的新一代光源,已慢慢取代传统的白炽灯泡及金卤灯。

LED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许多厂家利用劣质产品蒙骗消费者利益,使得消费者对LED灯具未有一个透彻的认识。

如今LED作为一个新生的产品,市场还很不稳定。很多厂家都意识到LED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由于这一技术的不成熟,导致厂家止步不前。

每个人都知道LED有很大的发展潜能,投资者都有着分一杯羹的想法,但他们都只是看重盈利最高的那一部分,结果导致LED产品的价格偏高。这种分工的不平衡很容易在LED部件上产生很多的差异,有些人为了牟利,忽略一些工序,表面上没什么两样,但耐用性不高。这就需要有一些政策来规范一下这个行业的发展。

俞保儿

浙江华策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

标准的缺失造成了应用的困难

LED产品因为种种原因,目前在渠道上还显得比较沉寂,很难做量。我们公司LED的业务目前做到了全国第三的位置,但是在我们公司整体销量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0%。在未来的3~5年内,LED在应用上还不能上规模,因为行业内目前的标准很不相同,使用起来很不顺。同样是LED,可能效果差不多,但是因为所使用的芯片不一样,使得价格上难以统一,而技术上的不稳定,导致一些质量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短时间内LED很难取代钠灯,因为使用LED没有传统灯具那样有保障。

贾强

厦门东林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

LED照明业要解决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目前制约着我国LED照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LED照明高端技术的研发之苦,以及高投资和高风险,令很多照明企业望而止步。随着我国对LED产业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LED照明技术也在飞速进步,而目前LED领域的企业几乎都在做相同的事情,这就导致了严重的产业重复和资源浪费。

而LED模块化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目前,模块化发展已成为产业趋势,LED模块也将逐步推广、成熟。

当然LED模块化发展有利有弊,LED模块大大降低了进入LED照明的技术与资金门槛,即使行业外人士投入少量资金,也可自行生产LED照明产品。这必将掀起一场新的LED热潮,势必会有一些非正规的厂家、商家参与其中,给这场新的照明产业的革命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和从产业大局出发,LED模块化发展符合目前我国LED行业的实际情况,是利大于弊的。

匡国华

深圳市联升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竞争的核心应聚焦在渠道而非技术上

大功率的LED产品在散热问题上的技术处理还是不太稳定,包括散热材料、散热方式等。而且,目前在LED产业中,功能性照明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更多地集中在LED背光板、景观照明上面。因为对LED的技术以及应用上的有一些不确定的看法,许多经营传统照明的企业、经销商还在等待、观望,而一旦这一市场真正成熟了,它们将会通过直接购买光源的方式切入到LED领域。

灯具行业整体的技术门槛其实较低,所以行业竞争的核心应该在渠道上,而不是在技术上。渠道还是为王的,比如说雷士照明在国内属于渠道耕耘得非常好的企业,只要时机成熟了,雷士照明转头来开发LED,把有竞争力的LED产品放到自己的渠道上,就能很快地打开市场。

邹平

澳的利灯饰郑州分公司总经理

LED照明产业模块化是必然趋势

因为具有节能、环保、安全、寿命长、低耗、低热等诸多优点,LED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灯饰行业。但是,市面上的单体LED功率一般在5W以下,难以成为照明的首选,而大功率的LED产品价格高,难以被更多的消费者接受。这是两个制约LED快速发展的瓶颈。

目前,许多企业都在开发LED项目,国家对此也比较重视,使当前的LED产业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性时期。这个时期对国内的LED生产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瓶颈需要突破,难题需要解决,LED照明产业模块化的应用使LED技术化难为易,进一步扩大LED应用领域的同时,也将对LED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吴才智

厦门索尔普光电总经理/总工程师

LED模块将对目前照明体系产生

很大冲击

投资成本和高端研发是目前困扰着灯具厂家在开发LED照明项目时的最大问题,LED模块化的诞生无疑是最大化地免去了LED照明高端技术的研发之苦,同时大幅度降低了投资成本与投资风险。

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扶持LED的发展,LED照明技术飞速发展,模块化已逐步成为LED产业的发展趋势。随着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强,LED模块将逐步成熟,降低门槛后的LED照明无疑会对目前的照明体系造成很大程度的冲击。但同时也会吸引传统照明企业升级进入LED照明领域,这对我国照明行业进入新的领域将起到莫大的推动作用。

唐浩钧

鹤山市明可达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们很难解决LED照明的技术问题

由于LED灯具要处理散热、配光等问题,这些问题我们暂时没有办法解决好,如果有直接解决方案给我们应用,将大大降低我们的研发风险。未来,企业的竞争是品牌和服务的竞争,而不是产品价格之争。因此,我们比较认同LED模块化发展。

王勇

广东四川商会照明电器分会秘书长

模块化发展令LED照明前景可期

近年来,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围绕LED的研制展开了激烈的技术竞赛。近年日本“21世纪光计划”、美国“下一代照明计划”、欧盟“彩虹计划”、韩国“GaN半导体发光计划”等政府计划纷纷出台。我国是世界照明光源和灯具生产第一大国,古镇更是有“中国灯都”的称号。但我国生产的主要是中低端产品,市场份额仅占世界份额的18%,大而不强。

发展半导体照明,对提升中国LED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LED的产品技术创新与应用开发能力逐渐提高,器件可靠性研究位置越来越重要,测试方法与标准也渐行渐近,所有这一切均标志着中国LED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国LED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外延片的生产、芯片的制备和封装,以及LED产品应用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由此可见,LED发光产品的应用正吸引着世人的目光,LED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光源产品,必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给绿色照明生产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与新的机遇。

我想,LED照明模块化发展模式,将会极大地推动国内LED产业和照明行业快速向前发展,产业的成熟期也将提前到来。

王敏

中山市华泰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

模块化极易产生山寨现象

LED模块化的好处在于让专注生产型和专注技术研发型的企业分工更加明确,便于企业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强项,就如IT行业,有做芯片的,有做软件的,有做硬件的。但其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LED技术可能被少数企业垄断,利润集中在于专注技术研发型企业。

这就如节能灯一样,大企业可以生产,家庭作坊也可以组装,这种情况对一种新型产品的普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容易出现产品质量差别大,同时引发LED市场混乱,从而影响消费者对LED产品的信心。

李锋

上海宝迪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

模块将大大加快LED灯具的

多元化、功能化

在我看来,由于LED照明产业模块化技术不断成熟,LED灯具将驶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从长远的发展和利益来看,我认为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它将彻底改变LED灯具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逐步建立并完善LED灯具的质量标准体系;第二,让LED灯具厂家更专注于灯具外观及功能方面的设计及生产,大大加快LED灯具的多元化、多能化。但是,必须强调的是,传统的照明企业进LED产业,必须了解市场动态及格局并配备专业的LED人才,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控制风险,以最快的速度扩张。

许洁

上海特优仕照明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

模块化有可能改变传统照明行业格局

作为业内熟知的“第四代光源”LED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备受全球瞩目,无论欧美各国,还是中国,许多照明企业都将其列入优先发展战略,但实际上由于现阶段还有多种客观原因,LED照明的大规模产业化还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能成功地将LED模块化发展,其前景是光明的,有可能会改变整个行业现有的格局。

郭一军

中山市真美灯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模块化是趋势,但不一定是主流

目前LED照明模块化已经形成趋势。LED光源及驱动电源、散热部件等配件一应俱全,以致目前各厂家主要以灯具外壳的外观新颖作为竞争优势,这会让厂家失去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较为低档、简单的组装,会导致一大批小型作坊、地下工厂通过简单的组装,以低成本制作低廉的产品冲击市场。如果一个行业只剩下简单的组装加工,我想下一次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我们还能靠什么去生存。

彭钰栋

东莞九星节能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

模块化可以带动产业的精细分工

LED照明模块化发展应该是今后的趋势,有利于整个产业链的专业化发展,它将使各链条环节企业的专业优势和效率得以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将更为高效,也将使后期的更换和维修变得简单。通过模块化发展,将使整个链条环节功能形成精细化生产,最终整灯的制造成本将大大降低。我觉得,LED照明模块化发展应该是解决LED照明成本居高不下的一条有效路径。

余传舵

东莞龙轩照明实业有限公司营销总监

模块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LED技术突破

多维度视角下贫困问题的再探析 篇4

贫困是一种随处可见的生活现象。贫困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于发达国家。按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作为贫困线来测算,世界上有十多亿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南亚和撒哈拉以南地区。按照美国的贫困标准,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有近4 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状态中,占总人口的15%。欧共体的贫困人口也超过了总人口的15%。贫困是如何产生的? 又如何消除贫困?

一、多维度的贫困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但在我们这个60亿人口的世界上有28亿的人,他们每天的收入不到2美元,其中有12亿的人口 , 他们每天的收入不到1美元;同样在我国依然还有3 000万的人口,他们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贫富的悬殊,日益影响到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稳定。

( 一) 收入分配不公

我国有句古话,叫“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收入分配历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经济增长的成果可以公平地分配到不同阶层时,这个社会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其内部状态是良性的。收入分配不公不仅使收入两极分化,也使收入流动性僵化, 也就是说,富人愈富,穷人愈穷,穷人要变成富人的梦想更加遥不可及。所以收入分配不公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时下热门的“富二代”和“穷二代”就是件可怕的事,间接地说明了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在放慢而高收入者收入增长相对加快,这无疑使得收入分配差距在持续扩大。一个贫困农民曾百般无奈地说:“苦累都不怕,最怕的是没机会。”

( 二) 地理环境恶劣

我们不能否认地理环境对贫困所产生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地理环境导致贫困是人文环境失衡在自然环境中的反映,它通过缺少生活必需品、生产力落后、自然资本折旧和人文环境失衡四个层次递进。

从我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所确定的592个重点贫困县分布来看,贫困县分布态势可概括为“一带两片”, 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差、基础设施薄弱以及少数民族聚居的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社会服务十分落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 交通闭塞、通讯手段落后,远离社会经济活动中心,生活和生产的条件极差,同时由于人口非流动性等特征,使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日趋严重。

( 三) 气候变化极端

贫困人口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为气候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加剧贫困。直接的影响是指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居民的生命财产、生计、基础设施等造成的损失。 这体现在气象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加、强度增大,极端气候事件不仅对灾害发生时期的生产活动产生巨大影响,而且会因对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损坏,给灾后恢复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间接影响来自于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长期影响。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因为他们的农业和生活更依赖于自然降水,对水资源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适应力更脆弱,适应气候变化的财政、技术和制度的能力也不强。而且很多不良环境问题,如污染、气候变暖等是发达国家造成的,这又是一种他们对发展中国家变相的掠夺。

( 四) 教育制度

人们似乎公认:“教育改变命运”。中西部的教育能改变中西部人民的命运吗?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报告:一个高中生,他的父母亲为了培养他,借了一身的债,他高中毕业到城里打工,每月的工资1 000元,要用十几年的时间打工来还债。他说只要还清债攒够20 000元钱,他就准备回到他的那个小山村去结婚,再不来打工了。那时候他大概也有40岁了,不回山里,城里人也不会要他打工了。

我国在大力发展教育的今天,在我国部分贫困落后地区, 教育依然不能承担起改变命运的作用。

二、建议及对策

弗里·萨克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间大部分的贫穷 ,都是一种 病态 ,是不良生 活、不良环 境、不良思 想的结果。 ”从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先后提出和实施过不少反贫困战略。其中,最主要的反贫困策略有以下几个:

( 一) 调整制度

政府矫正制度,提高制度质量,为扶贫工作提供良好的宏观社会资本。制度质量的主要标志是公平、效率。制度公平 要求消除由区分性别、民族、种族、地区和社会地位造成的社会障碍,制度质量的有效性提高政府的扶贫责任、能力以及贫困者的经济能力和政治能力。

重庆在2010年2月28日首个公租房小区———民心佳园开工,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公租房分配量达到了11万套,惠及群众近30万人。大力建设公租房,解决“夹心层”的住房问题,为实现“住有所居”提供了保障。重庆市为探索新时期住房制度改革塑造了样本,为制度性减小贫困走出了探索的一步。

( 二) 资源再分配

要扭转这种贫困状况,要确保住房补贴、教育开支、卫生保健等计划惠及贫困者。这就要对公共消费进行重新配置, 并更改政府的许多投资计划。这一战略重视有利于低收入集团的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但这种再分配是通过生产性资产的再调整来进行的,比如土地的重新分配等。

( 三) 绿色革命

当今世界的贫困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因而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反贫困战略的必然选择。绿色革命战略试图通过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农作物品种,并利用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发展农村生产力,从而解决粮食问题和农村的贫困问题。

从长远看,对人力资本尤其是对教育进行投资,才能铲除贫困的根源。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将反贫困的战略重点逐渐转移到了提供卫生、营养、教育和其他社会服务方面,并将其作为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来实施。

( 四)“ 双因素”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反贫困战略的侧重点又一次发生转移。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了包含两个同等重要因素的发展战略。第一个因素是促使贫困者将其最丰富的资产,也就是劳动力用于生产性活动,为此,要求政府用政策来约束和刺激市场、社会和政治组织、基础设施、技术等。第二个因素就是向贫困者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其中初级医疗保健、营养和初等教育尤为重要。报告认为这两个因素是相辅相成的,缺了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成功。

结束语

多维度视角 篇5

4.1注重立体空间的延伸,提高信息的传递强度

多维化平面设计中,立体空间的设计将会给受众代理全新的观看方式,也表现出了设计者的立体化的思考空间。注重立体空间的创造和延伸,是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构成内容。以现代书籍设计为例,立足立体空间延伸的设计理念,则可以给读着一种参与体验和立体形态,可以有效地增强读着的阅读体验和兴趣。同时,在平面设计中,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技术和工艺来营造立体化的空间,即利用多种多样现代材料,结合设计者的敲打、冲压、刻刮、压印、镀金银等改变其表面性质,创造出各种立体效果,达到多维效果。

4.2注重动态空间层面的延伸,建立视觉传达空间

多维化平面设计是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下的平面设计领域一次数字革命。随着多媒体技术与新媒介的结合,形成了极富冲击力的效果。随着平面设计与科学学科的交叉,运用各类专业软件实现的图文收集、编辑以及高速传送。同时,技术发展下,人机互动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形式,打破了人们固有的心理空间。一些光学技术与影视技术在平面设计领域的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能够获得一定一种造型空间以及视觉层面的心理体验,有效拓展了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层面的动态空间。

4.3时间与空间的对接,创造平面设计的动态空间

伴随着多维形态意识的不断深入,多维平面设计会更多地考虑到时间因素,以时间元素作为设计场景的供给元素,以空间上点线面作为场所因素,通过时间与空间二者之间有机结合,创造出动态空间的形式。在平面设计中,融入意识与精神的多维度,并实现时间元素与空间元素之间的对接,充分地表现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符合受众的关注点,形成与受众之间的思想互动。

4.4注重互动体验,强化信息传播有效性

随着互动设计理念的提出,人们对于互动要求越来越多,并促进了互动设计理念在各个设计领域的运用于延伸。当今时代下,互动代表着人们对于世界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而在设计领域中运用这一理念,可以建构出一种全新的认知和体验环境。其有别于传统地设计,更加注重了受众的体验以及信息的传播。因此,注重互动的多维平面设计将成为未来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具备互动性的平面设计中,受众与作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了明显地持续。这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因而信息的传播更加高效。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平面设计与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而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将会不断地融入到平面设计领域,推动多维平面设计的快速发展,从而不断地满足受众日渐个性化、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进而促进平面设计所蕴含地信息的更为有效地传达。

5结语

多维时代下的平面设计拥有了更多活力,面对科技的提升,社会的前进,平面设计等有关工作也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推动平面设计享有更光明的发展前景。在视觉文化与图形时代的大环境下,受多种实际要素的影响,人们看待图形的观念和形式均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单一的平面二维设计已无法满足时代需求,平面设计正想着多维化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于莹,张家琪.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在多维化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3):140-141.

[2]李奇青.浅析多维化平面设计中的触觉设计[J].青春岁月,(2).

[3]胡海燕,逯海勇.平面上的空间发展——议多维化平面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10X):57-58.

[4]胡海燕,逯海勇.平面上的空间发展:议多维化平面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10):57-58.

中国梦的多维视角探析 篇6

关键词:中国梦;科学内涵;多维视角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063-04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第一次公开正式提出什么是“中国梦”,随后又多次提出“中国梦”,“中国梦”成为学术届探讨的热潮。梦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照明灯,“中国梦”的提出,给了国人希望与奋斗目标。但是,国外一些学者片面认为“中国梦”是“美国梦”的集体主义版本,或者直接说是“欧洲梦”的亚洲复制品。国内学者对“中国梦”的丰富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为我们深刻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奠定了基础。本文拟从读梦、源梦、溯梦、观梦、追梦五个角度探析“中国梦”,进而全方位透析“中国梦”的实质,全方位了解“中国梦”。

一、读梦:中国梦的内涵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1]

“中国梦”的核心与实质是民族复兴,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总书记最后还强调:“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2]习总书记阐释的“中国梦”,触发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中国梦”,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是民族复兴,更因为这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在封建社会中国人曾经创造出绚丽多彩的古代文明,自1840年开始,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使我们整个民族陷入黑暗,遭受难以想象的苦难。苦难没有压垮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形成了自觉的意识挽救民族危亡。

有专家指出,“中国梦”的主要动力来源:第一,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第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第三,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3]。这个论述从经济、生态、政治、文化、科技、国际的角度阐释“中国梦”。其实,这就是更具体的解释习主席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说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4]的确,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能空喊口号,需要各族人民一起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今的中国处于快速发展中,摆脱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各方面实力逐步提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5]。

此外,习主席还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6]因此,“中国梦”可以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中国梦”是国家的富强梦。富强梦需要通过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来实现,实现富强梦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人民的富强,缩小贫富差距的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生态恶化问题都亟需解决。这一切,都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宪法为根本。一切依照宪法,“中国梦”的实现才有根本保障。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梦。中华民族在近代曾饱受列强的欺辱,历经艰难才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但至今台湾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依旧存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大陆人民需要为之奋斗,也需要台湾同胞一起共同努力,“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目标。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人民幸福之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由每个个体汇聚的小的梦最终才能形成一个大的民族的国家的梦。“中国梦”不仅仅代表国家的梦,不仅仅以国家的名义存在,它也不仅仅是对曾经的耻辱记忆的回应而存在。它通过实现每一个国民的个人权利与个人福祉来实现[7]。

二、源梦:中国梦的传承与贡献

“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一刻也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中国梦”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结晶、新话语。

“中国梦”始终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需要迫切解决旧中国遗留的积贫积弱问题,所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梦想就是想要中国能够富强起来。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总体来说,从1956- 1966这十年,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虽然经历文革期间的重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把国家的重心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过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习总书记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梦”,追寻前人富强国家的脚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的发展规律,遵循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梦”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基础。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构想,对“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作了明确描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8]在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习总书记提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所以说,“中国梦”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

“中国梦”始终以唯物史观的群众史观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即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依靠人民的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要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中国梦”坚持了群众史观。

“中国梦”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即从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高度来阐述人的本质属性。习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9次提到“中国梦”,44次提到人民,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蕴涵了丰富的人本思想[10]。“中国梦”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进程。

习总书记对“中国梦”的阐释,简单明了却形象深刻地回答了现在的中国将要坚持怎样的发展目标,坚持走怎样的道路去发展,需要依靠什么样的力量去发展,最终实现怎样的社会的发展问题。同时,习总书记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依法治国、发展道路、从严治党等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可以说,“中国梦”已经形成一个既相互贯通又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中国梦”坚持与时俱进,既继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溯梦:中国梦的深厚文化底蕴

中国文化历经5000年的历史演变,从未中断,至今仍然生机勃勃!“中国梦”彰显了中国文化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1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易经》,明说天体运行的无休止、永远向上,暗指人们需要积极进取。孔子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后继的著名代表人物,如孟子从人格的修养、性善出发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从天人关系出发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这种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胸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和不断前进的精神,不仅使我们民族兴旺发达,更是在民族危难的时刻,激起人们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历史上的中国曾经创造了无数辉煌,但是自1840年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遭受了百年苦难。在民族危亡时刻,正是依靠强大的民族精神,靠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才建立了新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将人作为一切问题的根本。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相参”,考察事物,明辨物理,既要“上揆之天”,“下察之地”,还要“中考之人”等等[12]。“中国梦”以实现民族复兴为目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取民族传统文化好的一面,既顾全大局——民族的整体利益,又不忽视个人——个体的利益,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统一。

所以说,深厚的文化基础孕育了“中国梦”,“中国梦”不是空穴来风,“中国梦”记忆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中国梦”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的大国自近代一百多年来历经外敌入侵与种种苦难而形成的伟大梦想[13],是近代以来无数先驱用鲜血和生命换取的历史经验,是想要建立一个强盛的现代化中国的梦想,是想要真正实现人民幸福的梦想。

四、观梦:中国梦与美、欧梦的异同

“中国梦”正日益引起许多外国学者的目光,他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都惊人地相似——并不看好“中国梦”。托马斯·弗德里曼曾经说:“包括中国在内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复制美国生活,成为‘美国梦的副本。”[14]杰里米·里夫金认为欧洲梦具有成为普世梦想的特质[15],并希望看到中国在“欧洲梦”成为世界主义梦想方面的贡献[16]。其实“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是有本质区别的。

首先,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一书中这样阐述:“美国梦”代表着最大化的个人自由、最先进的物质进步和最平等的成功机会。“美国梦”曾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全世界的共同梦想,尽管现在的“美国梦”已经开始褪色并且出现大量破绽,但是不可否认,“美国梦”依旧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梦想。考察“美国梦”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美国梦”的思想基础是西方17、18世纪以来启蒙思想所倡导的人的自由与理性的理念[17]。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我还不晓得有哪个国家像美国一样,人民是如此地热爱财富,而维持财富平等的理论则被人民所强烈蔑视。”这种个体自由、人人成功的梦想是自私的,这样的梦想造就追求物质财富成为社会普遍的单一价值观。总之,“美国梦”就是以“最大自由去挣最多的钱”[18]。

其次,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促使欧洲反思西方文明,从而形成了不同于美国的关于理想生活的观念,里夫金将其称之为“欧洲梦”。“欧洲梦”强调生活质量,而不是无限制地去聚敛财富,是一种“可持续性的文明”。这种看起来很美好的“欧洲梦”其实还是很难得到有效的实现,原因在于“欧洲梦”本质上来说不能算是一种新的文明模式,而只是对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

最后,从古代的老子的“无为梦”、孔子的“大同梦”到近代的为挽救民族危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体西用,再到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先富带后富”,接着胡锦涛提出的“和谐社会”,都是探索使中国实现强盛的“中国梦”的道路。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化的梦想是对西方经验的综合性重新创作,既借鉴了美国式的竞争,又试图借鉴欧洲式的平等,似乎是想把美国梦的一部分和欧洲梦的一部分综合在一起[19]。

其实,无论是与“美国梦”还是“欧洲梦”相比较,“中国梦”都具有其鲜明的独特的色彩:第一,“中国梦”的文化基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中国借鉴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有一定局限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延续性与包容性,建立在这样深厚文化基础上的发展模式,能很好地实现中华文明与现代化的结合。第二,“中国梦”发源于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的中国曾经是辉煌一时的强国,近代遭受列强的欺辱,往日荣光不再。中国共产党挽救了危难中的中国,建立新中国。当前中国的发展,摆脱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逐步走向强盛。现今“中国梦”的提出,是以实现民族复兴为目标的强国强民之梦,从根本上不同于“美国梦”、“欧洲梦”。

五、追梦:从未停歇的中国梦

历史上的中国曾经拥有璀璨的文明,包含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为世界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时过境迁,如今的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华民族不像历史上曾经的那么强盛,但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奋勇前进的民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探索强盛道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发展着的“中国梦”,是一代一代传承着的“中国梦”。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中国梦”是努力使国家富强起来。毛泽东撰写的党的八大开幕词,他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构想:第一步,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初步工业化;第二步,再用几十年的时间接近或赶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1956至1966这十年,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国梦”是“三步走”战略,提出“三个有利于”,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改革成败的判断标准之一,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中国梦”是到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提出“三个代表思想”,强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人民利益放在最高点,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贡献力量,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最终受益。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的“中国梦”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强调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根本的。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不仅仅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同样是对一代代党的领导集体的思想的继承,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在前面四代领导集体的不懈努力奋斗的基础上,当今的中国拥有了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013年5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20]。所以,“中国梦”不是简单现阶段的梦想,中华儿女的“中国梦”从未停歇,我们一直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1).

〔3〕伟达.“中国梦”的动力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1-04(8).

〔4〕〔6〕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5〕〔7〕金元浦.中国梦的文化源流与时代内涵[J].学术前沿,2013(4上).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10〕徐学绥,张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新发展——习近平“中国梦”释论[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11〕〔12〕〔13〕金元浦.中国梦的文化精神[J].求是,2013(14).

〔14〕托马斯·弗德里曼.世界又热又平又挤[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0.

〔15〕〔16〕杰里米·里夫金.欧洲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328.

〔17〕吴海江,杜彦君.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美国梦、欧洲梦和中国梦[J].思想理论教育,2013(6上).

〔18〕乐黛云.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J].社会科学,2007(9).

〔19〕乐黛云.跨文化对话(18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60-161.

〔20〕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1).

多维度视角 篇7

一、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一)综合化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全面考虑,多渠道、多维度、多种方式,综合地设置课程。但现在大部分院校,只开设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两门课,课时少,教育效果不明显。综合化地设置课程就是要从被教育者的行为角度,从教育过程角度、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角度去研究,达到将知识与技能全面地施与被教育者,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多样化

多样化是指教育手段和方式要多样化,课程设置应该考虑被教育者作为人的特征,以人为本,各种教育手段相结合,有理论教育,更要结合实践教育,有课堂教育还要有课堂外的教育,有直接的知识讲授,还要结合成功人士的经验报告,达到从理性到感性,从学生被动接受到主动探询,从听别人讲到自己去体验的教育过程,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

(三)渗透化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它不是独立的一门学科,许多学习内容是传统专业课程的内容或是分支,从这点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是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的综合教育体系才能完成的。比如创业课程中的财务规划,公共关系学、风险投资、市场营销等分别是财务会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投资学等学科的知识分支。但这种渗透式的课程设置做得远远不够,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四)系统化

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系统化,可以从被教育者的角度将教育的实施看成一个系统,为了实现使被教育者具备创新创业基本的素养和技能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应从心理教育、技能教育、实践教育、经验教育和环境教育多个方面,系统化地设置教育课程,才能满足人才培养要求。

二、多维度视角下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

(一)从创业人才所需素质的角度进行设置

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应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学校据此设置相关的课程。大学生首先应具有创新创业的思维,对创新创业思维的训练课程有创业学、创业思维概论、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有了思维还要具备相应的技能,包括创业企业的战略管理,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创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对目标公司的财务分析、创业企业的税务筹划、创业企业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创业风险的管理等。这些方面的课程需要学校内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包括教材的改编、教师的配合、实验平台的开放,课程的选修管理等。

(二)从创业行为实施条件的角度进行设置

行为学认为,人先有行为动机,具备合适的机会时,行为才会发生,行为中的控制,最后达到行为目的,由此我们从创新创业行为的角度来考虑课程设置。所以,最基本的教育是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维的普及,有了这样的思维就具备了行为动机。为了教会学生寻找合适的行为机会———商业机会,可开设商业策划、公共关系、风险投资等课程。在实施创新创业行为过程中,要具备使行为达到目标的技能,因此要教会学生开拓市场、财务规划、风险控制、人员调配、法律支持等技能。行为要达到目标,试验实践、学习经验是很重要的,因此要设置实训课,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请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人士做报告。另外,环境是行为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创新创业教育要加强校园教育环境的建设,如通过定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设立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利用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来,利用跨院校的学生组织加强不同学校间的合作和经验交流。

(三)从与专业教育融合程度的角度进行设置

根据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与传统专业课内容的融合程度不同,分为独立课程、借鉴课程、交叉课程。独立课程是与传统专业课程内容上没有联系的创新创业课程,比如创业思维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借鉴课程是原来是只针对某个专业,现在引入创新创业培养目标后,也需要开设的课程,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未来也会学习公共关系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也会学习风险投资学等。交叉课程,是指基本理论是传统专业课程内容,但是需要针对创新创业教育重新编辑,是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交叉的一门课程,比如创业企业财务管理、创业企业纳税筹划等,这系列的教材目前还是有很大空缺,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建设。

(四)从课程性质的角度进行设置

根据创新创业课程的性质不同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实践课。基础课是使学生理解创业是什么,基本的创业理论,具体的课程有创业学概论、创业基础理论等。专业课设置旨在为创业学生讲解创业过程中所需要专业知识,如创业法律基础、创业案例研究、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课等。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训、实验课程的设置是必须的。通过实训课,学生了解创业活动的基本过程,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通过实践课学生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信息、技能和资源具体运用到一项实际的创业活动中去,了解和掌握创业活动的基本细节,真正实现创业的意愿。实践课也是创新创业的孵化过程,通过学校提供的场地,条件、资源和人脉,将自己的创业想法转化为实际效益,开创了真正的企业,带动了其他同学。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分析

(一)理论学习多,实践学习少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是理论学习比较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已经开设很多年了,是最普及的相关课程了,但却只是理论的讲述,没有加入实训实践的内容。尽管这几年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很多院校开展了创新创业大赛、开设了创新创业基地,但还没有将大部分学生纳入实训实践体系中,只是在培养少数活跃的学生。

(二)创新创业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少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创业需要的专业技能是多方面的,创新创业人才应是掌握财务、管理、投资、法律等多门知识的综合性的人才,但我们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还达不到这一要求,有的专业课学生接触不到,学校也不给学生提供选修的机会。

(三)实践教育只重视个别培养,普及教育不够

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再是以前的精英教育,应向普及的大众化教育发展。发达国家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我们在大学期间才强调这一方面的教育,本身就起步晚,更应该尽量扩大受教育面,一步步做到先普及创新创业思维,再普及创新创业技能教育。

(四)创新创业课程缺乏渗透性

前述分析中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向专业课教育的渗透,强调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还做不到这一点,这将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工作内容。这种渗透和融合需要打破目前各院系各自为政,相对比较封闭的教育教学模式,将各院系的专业课和实验室向全校学生开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和参加各种实训实验。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措施建议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全面融合

融合应该是全方位的,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从培养目标,到培养要求,再到课程的设置都要体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具备的创新创业方面的素养应该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应在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实训实践教育模块中均加入创新创业课程,形式多样,有独立课程,渗透课程,有必修,也有选修。

(二)构建开放式教学实训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综合性教育,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一个专业一个院系的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同时也为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益,必然要求院系之间、专业之间在课程设置上的合作和沟通,建立一种受教育者自由选择教育资源的开放式系统。学校的教学管理、资产管理需要重大改革。

(三)加强教学研究和专业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需要设置很多交叉的课程,但这方面的教学资源是很少的,没有教材,没有相关成熟的案例体系,需要教师逐步完善这方面的专业建设,需要不同专业的教师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互相学习,才能满足教学研究的需要。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复合性人才,作为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这方面的素质。教师一方面要学习其他专业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的实践,通过带项目、带课题、自主创业等形式提高自己的能力。学校应提供相关的资金支持和教师顶岗实践的机会,形成教师的培训计划。学校还要与企业、社会合作扩充教师队伍,将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人才引入学校做指导教师或实践教师。

参考文献

[1]陶燕.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考试周刊,2012,(54).

[2]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3]丁波,等.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视角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

[4]张广宇,王刚.大学生创业课程建设之课堂教学创新[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多维视角下的“科学”初探 篇8

每个人似乎都知道科学, 明白科学是什么, 而且都比较认同科学。但是, 详细讲来, 科学概念之界定, 正如金岳霖先生所言:“是一较烦难的事。”[1]麦卡利斯特坦言, “科学实践表明, 科学在不同的科学分支、历史时期、研究院和个体科学家中采取不同的形式。在所有这些多样性中, 还没达到可以说明科学实践的统一模型。”[2]

据考证, “科学”一词属于一个舶来词, 在《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 (Oxford Advanced Learner i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第四版增补版本中对“科学”一词有相关解释, 将其翻译过来可以这样理解:“科学, 是系统的知识, 特别是通过观测和实验得到的关于物质世界、自然规律和社会的系统知识, 以及获得这种知识的研究过程。”从原文定义来看, 科学本身既有静态性, 又具动态性。科学的静态性, 是指科学是一种准确的、系统的知识。当然, 要获取科学就需要进行科学研究、科学探索, 在这样内外动力促使推动下, 又决定了科学是动态发展的过程, 其内在本身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批判、自我否定, 逐步的发展、完善、进步。

2 科学的多维界定

科学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 在历史上变化多端, 而且还有一般而言的科学和科学在特定境况下所采取的特殊形式的区别。要给科学下一个完备的定义, 或者说概括科学的全部涵义和明晰确立它的边界都是十分困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科学是一种多维事物, 只能从多角度、多视角来尽可能全面的认识、界定科学。

2.1 科学是从经验知识中总结的真理。

科学大体上也就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三个门类。它们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包括宇宙万物、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以及与自身和谐发展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进行的系统化的表述。

科学是以我们所能看到、听到和触摸到的东西为基础的, 而不是以个人的观点或者推测性的想象为基础的。梁启超从最广义解释, 把“有系统之真知识, 叫做科学。”[3]他还说过:根据经验的事实分析综合求出一个近真的公例[定律]以推论同类事物, 这种学问叫做“科学。”[4]如果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仔细的和无偏见的, 实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那么, 以这种方式确立的知识将为科学构建一个可靠的和客观的基础, 科学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化的累积、堆积。如果再进一步, 推理使我们从这些各种各样的基础知识到达构成系统化、抽象化科学知识的定律和理论, 而且这种推理过程是完备的, 那么, 由此产生的知识本身就可以看做是得到了可靠证实的和客观的, 也就是具备真理性知识的潜质,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静态性科学。

2.2 科学是在摸索探索中提取的实践。

“科学是关于实在本质联系的客观真知的动态体系, 这些客观真知是由于特殊的社会活动而获得的和发展起来的, 并且由于其应用而转化为社会的直接实践力量。”[5]科学本身不能只是建立在系统化、抽象化、准确化知识上的真理, 科学的获得需要科学研究、科学探索, 而且也需要一种标准去检验、验证科学。

过去有些哲学家把真理科学的标准主观化, 把它归为精神性的东西, 比如“以圣人之言定是非”、“以吾心是非为是非”、“以多数人是否承认定是非”等等;有的干脆说没有真理标准, 主张“此亦-是非, 彼亦-是非”, 导致真理科学标准的虚无主义。这些都没有真正解决解决检验真理科学的标准问题。由此,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进步, 人们逐步认识到科学的另一特征就是可以经受住实践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明确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 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 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6]当然, 科学的获得过程以及科学本身都是一种实践。在现实中, 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整体, 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这两种关系, 是“人-自然-社会”大系统中相互关系、相互渗透的两个侧面。人、自然、社会统一的基础是实践。科学的几大类, 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的获得是不断地科学研究、科学探索的实践的结果, 而它们的统一同样也是一门科学, 这是一门实践科学。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就是说通过不断地摸索探索, 在实践科学之中逐步的获取真理科学, 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

2.3 科学是纵横和谐状态。

科学的获得需要正确合理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一般而言, 科学研究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观察, 包括实验, 是收集材料和积累数据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描述, 是整理材料和数据获得一些经验规律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解释, 是解释所获得经验规律的原因和本质的阶段;第四个阶段就是统一, 也就是将相关规律和本质统一起来的阶段。

统一阶段是科学研究的最高阶段, 本阶段实现了将不同时期的同一领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领域的一些规律及本质统一起来, 形成一种纵横和谐理论, 这就达到了一种真正科学, 也就是处于和谐状态的科学。这种和谐科学能够解释已有实验事实, 并能遇见新事物。和谐科学的实现,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首先要解释旧理论科学所能解释的一切现有事实, 即将旧科学理论作为它的基础, 也是一种特殊形式, 在此基础上批判, 补充发展;其次和谐科学, 就其字面意义显然必须是和谐的, 即其各组成部分不能相互冲突, 也就是没有内部矛盾, 达到一种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和睦、和谐状态。

2.4 科学是否定之否定的动态平衡。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 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7]同样, 科学也是在发展变化的, 处于一种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动态过程中。我们知道, 科学之所以是科学, 有正确性、科学性, 其特点是在寻求对问题的答案时, 要求对其答案提出详细的说明与全面的解释, 因而科学性的认识是准确的认识, 是科学。当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新事物、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 现有的科学有必要适时对自己进行批判, 进行否定之否定, 进而提出新问题, 按照新的方法体系去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寻找新的答案, 达到一种新的和谐科学状态, 这样循环往复, 螺旋上升。例如,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就经历了“天圆地方”、“地心论”、“日新论”, 乃至今天的“宇宙星系学说”, 且仍在发展。这样, 科学无止境, 其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 在批判否定中, 寻求平衡。只要国家存在, 科学就存在。

3 科学的特征

科学之所以难以用言简意赅的语句进行解释界定, 这与其具备的特征也有关系。

3.1 科学具有主观性和多样性。

科学的产生, 就是来自于科学家的主观努力。科学的个体性、特殊性以及真理性也都由科学家的主观性而来。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的历史都是由一个个科学家主观努力的过程及结果汇聚而成的。科学的主观性就是通过科学家的主观努力把“未知”变成“已知”。盎格鲁-撒克逊的认识论的最终发现是:被大多数科学家承认是科学的东西是科学的。科学家的主观努力决定着科学的创新性和突破性。科学的发展遵循着一条“异-同-异-同……”的轨迹。这也使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了多样性。在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 必须认识到科学家的主观性, 呵护科学家的首创精神, 允许科学家标新立异。

3.2 科学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

科学, 不是个人的偏见, 也不是许多科学家个人偏见的集合, 科学的发展是主客观的统一。对于某一科学发现或者科学观点的认同, 实质上是以科学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是更多人对先驱性发现和先驱性思想客观性的在发现和在此基础的认同, 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趋同或盲从。恩格斯说:“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8]科学的获取, 要同样需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遵循科学的内在规律。科学的普遍性、规律性, 又均都来自科学的客观性。科学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决定了所有的科学真理都不可能摆脱其自身的相对性。另外, 科学的客观性, 也决定了科学探索必须遵从自己的发展规律, 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3.3 科学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从科学的目的出发, 坎贝尔 (Norman Campbell) 把科学定义为“关于能够获得普遍一致的那些判断的研究。”科恩 (R·S·Cohen) 表示, “科学作为一种朝向真理的理想化的冒险, 可以被理解为描述我们社会必须追求的核心之人的理想。”奥尔森 (R·Olson) 给科学所下的定义是:“心智的活动和习惯的集合, 其目的在于致力于有组织的、普遍确凿的和可以检验的关于现象的知识之本体。”当今社会, 科学的目的性越来越强烈, 特别是科学的“价值性”彰显力量。对全社会有重大影响的诺贝尔奖, 就是把“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作为自己的评选原则。无论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还是国家间的国力竞争, 都把科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在人类社会今后的发展中, 科学的目的性将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构筑和谐社会, 维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是科学的最重要的目标和方向。

3.4 科学具有阶段性和无限发展性。

科学的阶段性, 不仅来自于研究者自身的水平, 还来自处于评价者地位的其他科学家认识水平的限制和当时社会环境及社会潮流的影响。不管已有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多么伟大, 都摆脱不了科学阶段性的约束。所有这些又决定了科学的无限发展性, 这就需要科学家、大众以及科学自身不断地进行自我批判, 不断地被修正或纠正。科学的阶段性和发展性, 也就决定了科学的局限性、不完全性、时代性和广泛性、永恒性。

从科学的原文定义、多位界定以及相关特征来看, 科学既是一种静态性知识, 又具一项动态性活动, 还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简单来讲, 科学是在否定之否定的动态实践中达到纵横和谐状态的处于无限发展之中的真理及求真过程。

参考文献

[1]金岳霖.知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8-9.

[2]J.W.McAllister, Beauty&Revolution in Science, Cornell UniversityPress, 1996:1.

[3]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

[4]张君劢, 丁文江, 等.科学与人生观[M].第1版.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139.

[5]拉契科夫.科学问题.结构.基本原理[M].第1版.韩秉成, 译, 1984:43.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284.

[7]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359.

多维视角下公共权力异化原因探析 篇9

1.1公共权力实施者的自利本性

公共权力之所以会发生异化与公共权力实施者的利己本性是分不开的。公共权力的实施者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 理应为公共利益服务, 维护公民的根本利益, 社会的公平、效率。然而, 利益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首要考虑和希望解决的问题, 作为公共权力实施者也不例外。从交换的角度看, 人类的每一个成员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他人的帮助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 即使在最早的原始社会也不例外。但是, 如果仅仅依靠他人的慷慨和恩惠来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不帮助他人, 肯定是不可行的。为此, 人们为了获得他人更多的帮助, 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更大空间的满足, 即实现利己的目的, 必须为他人提供他人所需要的东西, 并通过交换来获得他人所提供的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公共权力作为支配着社会资源的一支重要力量, 主宰着更多的社会稀缺资源, 为此公共权力实施者在做公共决策的时候, 受到自利本性的驱使和交换的需要, 从而导致公共利益受到私人利益的非法侵占, 致使公共权力的目标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公共权力异化。

1.2公共权力实施者与公共权力所有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在现实生活中, 有时候一个人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知道的会比另外一个人多, 这种所谓的相关知识的差别就是信息不对称。垄断性是公共权力的属性之一, 由于公共权力具有垄断性, 导致权力所有者和权力使用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现实中人们没有能力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成本来管理所有的事情, 于是人民通过中介来具体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 政府就应然而生了。委托代理使的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信息的不对称, 进而影响公共决策。于是就会有人用公共权力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 同时又相互竞争, 中央与地方, 政府与人民、组织与组织之间利益的博弈。

2伦理学视角下的公共权力异化

2.1公共行政人员自我角色认知的错位

作为自然人, 现实中的每一个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关系之中, 因此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作为公共权力实施者的行政人员也不例外。行政人员初了具有普通人的共性之外, 更重要的是在履行公共行政职能时更要注重自己的特殊性, 即特定的伦理意识和伦理活动, 做到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在现实中, 行政人员却经常混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角色, 表现出有悖于公共伦理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或态度。树立正确的行政伦理观, 必须加强行政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构建行政人内心的思想道德防线, 可以起到预防权力异化的效果。

2.2公共组织组织角色认知的错位

市场存在失灵的时候, 政府也有面临失灵的困境。政府组织在公共领域中的扮演着调配公共物品的重要角色。公平与效率是政府应当追求的价值目标。然而在现实当中, 政府这一公共组织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独揽公共权力对各种稀缺资源进行垄断性的配置, 以致在没有完全市场化的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权力寻租和权力腐败的行为, 其中土地的违规违法利用就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集中表现。在社会生活领域, 由于帕金森定律的存在和权力本身的扩张性使得政府变成了所谓的“全能国家”, 社会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 这使得各个公共组织变成一个个利益群体, 互相之间为了自身利益而博弈。, 严重违背了政府存在的根本价值, 损害了人民的切身利益。

3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公共权力异化

3.1公民社会发展滞后

90年代以来, 公民社会日益壮大, 成为继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没有健全和发达的公民社会, 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 公共权力就会发生异化。因此, 公民社会的发育状况直接影响着公共权力运行的价值所在。然而受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影响, 我国的公民社会与西方国家相比具有一些新特点。例如, 受政府主导, 法律上没有相关的保障, 公共参与性没有充分体现等。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社会条件, 为此我们应该宽容并注重培育比较成熟的公民社会, 并将公民社会建设成为推动民主政治的积极力量。

3.2公民权利意识薄弱

多维视角下高校信仰教育路径探究 篇10

相关学者研究表示当前我国居民普通缺乏信仰,因而在当前信仰教育对于整个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信仰的含义

所谓“信仰”顾名思义,从汉语动词的角度来看信即相信、信任,仰则可以理解为敬仰,“信仰”可以解释为信任敬仰,因而名词角度可以将“信仰”看成是出于对某种主张信任与敬仰而将其作为自己的榜样和行动指南。关于信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六版称,信仰是指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 就对它予以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信仰显然是一种由内省产生的现象,它或者是一种智力的判断,或者如18世纪苏格兰不可知论者休谟所主张的,是有别于怀疑感觉的一种特殊感觉。

(二)信仰教育的现实意义

信仰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未来意义深远和重大。 从国家的角度讲,它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的政治保证,是抵制西方国家“西化”、 “分化”图谋的重要手段,是抵制和反对各种非科学信仰的必要条件;从大学生个人成长的角度讲,只有加强信仰教育,才能塑造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健康完美的人格,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实现自身价值,完成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1]。

二、高校信仰教育现状及挑战

随着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和国家对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战略意识,高校党员的思想及信仰教育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此同时,多元化现象在社会文化、思想等诸多领域愈来愈明显,也极大冲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与效果,使得当下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困惑,并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信仰危机。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端正政治思想,强化信仰,自我提高党性修养成为目前当务之急。

(一)来自宗教传播的挑战

我国高校信仰教育的主体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无神论教育,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德育体系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正逐步失去其灵活性与有效性。与此同时, 来自西方的宗教文化在其影视作品中产生的新鲜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大学生。作为文化载体的宗教,对于要学习西方世界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的高校大学生而言是必要的,而且近年来多角度介绍东西方宗教文化的书籍大量出版发行,加强了高校大学生对西方世界的了解。但是由于对于西方宗教无普遍引导,加之校园传教的出现,宗教传播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除校园传教的影响外,宗教社会化导致了目前许多家庭为寻求精神寄托和慰藉,信仰宗教, 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高校学生的信仰[2]。

(二)来自社会环境的挑战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外来价值观的入侵, 一度在中国大陆绝迹的不良习气,如落后的文化与腐朽文化等死灰复燃并且“蔚然成风”,许多一度令人引以为豪的词语成为了历史并且遭人嘲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学生尤其是党员的信仰的纯洁性。保持高校党员信仰的纯洁性非一日之功,但毁在旦夕之间。当前的严峻的反腐斗争形势对于党员队伍纯洁性的危害很大[3],对于尚未形成成熟世界观的高校学生党员而言更有着剧烈的信仰动摇。

(三)来自教育环境的挑战

当前我国的教育理念还相对滞后,存在的应试教育问题非常明显,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学校对于学生成绩的追求超过了对于其思想道德的要求。从小开始学生就缺乏对于信仰的教育,进入大学以后其信仰教育构建的难度不言而喻。在长久的教育过程中淡化了学生的信仰,而过多地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对今天的信仰教育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我国当前的教育越来越呈现出功利化的倾向,这些给学生党员的信仰构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三、知行合一:信仰教育的思想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的精华之一,自王阳明正式提出以来,历来为世人熟知借鉴。作为哲学难题之一的知行问题,中国哲学家至今也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加之由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界过于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思想,中国古典的宋明理学中的精华一度被忽视,因而至今人们在知与行的问题上仍然知之甚少且不甚重视。

(一)知行合一思想体系概述

知,是指科学的理论知识;行,是指人的积极的理论实践。强调知行合一,既不是知在前,行在后,知吞并行, 也不是行重于知,轻知重行。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认识道理与掌握运用道理是同样重要而且应当在二者同步的情况下才可达到最佳状态。

(二)知行实践现状

中国思想教育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并非源于行的缺失,而在于知与行的不同步。依照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言,中学阶段为典型的知先于行,行大步落后于知, 进入大学后,行的落后所导致的弊端正逐步显现,并进一步影响到知的形成,大学的后半期知基本没有,行的盲目与随从性特征越加明显,从而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尤其是现实的残酷性对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直接导致步入社会的青年们失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

(三)知行合一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对于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而言,笔者认为身兼言传身教的教师们应当肩负起更多的身教的责任。在高校校园中,不仅仅是任课教师,校园的所有教师的行为、 品格与人格魅力等等无不影响学生的思想形成与日常行为。除了自身外,高校教师还更应当注重学生的品格与思想觉悟能力的培养,而并非目前所执行的侧重于专业成绩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课程内容与形式也应当大幅度改革从而平衡知与行的地位与关系。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创业创新教育的地位,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创新中实现知行合一。

总之,对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应该融入知行合一的思想,让学生们不仅要深刻认识思想道德规范, 同时要真正地身体力行,只要做到了所说的规范,才说明做到了真正的认知,不仅要听其言,也要观其行[4]。

四、多维视角下高校信仰教育的路径

上文我们已经论述过了,信仰教育本身是个综合体系,它的全面长久地发展离不开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 当前若想做好高校信仰教育的工作,本文认为仅仅凭借高校一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综合发挥各方的力量,如社会和国家等。

(一)个体层面:主观配合

首先,当前大学生应该从思想上对主流价值观主动认同与接受,而不应该是消极被动地对待。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思想境界上不断提高,毫不动摇地坚持共产主义的伟大信仰,坚持定期阅读马列主义作品,多接触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文字作品。其次,对于信仰大学生要做到知行合一,知的层面就是前面提到的大学生需要主动认同主流价值观,认识到它的存在和坚持信仰。而行的层面其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就是需要大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地认识到信仰更将信仰转化为行动,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按照主流价值观行事。同时还要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如在社区充当志愿者奉献爱心,聆听道德模范的巡讲会等。

(二)学校教育:不断强化

第一,高校应该完善自己的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与信仰相关的课程设计。这就是学校努力将信仰理论以更加系统、更加科学的方式传授给广大的高校学生,引导和督促他们树立信仰、按照信仰从事。

第二,实行多元化的信仰教育方式。只有课程的设置而缺乏其他方式难以做好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文化史潜移默化得,因而高校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坚定自己的信仰。比如,可以开展有关大学生信仰的演讲比赛,开展以信仰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定期开展信仰新的活动,让大家在相互竞争、合作、交流与学习中领略信仰的伟大力量和共产主义伟大信念的美好。第三, 综合的人才评价体系。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校往往较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对于学生思想方面尤其是信仰的考察,在这种评价的影响下一定程度地导致了高校学子们自身对于信仰教育的忽视,学校一定程度对于信仰的不重视导致难以发挥信仰在学生中的引导作用。

(三)社会:坚持主流信仰诉求

有了学生个体与学校的努力要想将信仰教育做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社会的深层次参与。首先社会上应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信仰有所诉求,坚持主流的价值观而不能说虚无主义。这样就为实现信仰教育提供了可能的社会土壤。其次,社会舆论也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自觉与党中央的精神保持一致,弘扬主流的价值观,自觉与邪教等各种错误的价值观、信仰做斗争,积极主动传播健康文化。

(四)国家政策:支持引导

高校的信仰教育还需要国家的努力,国家应该出台适当的政策措施,引导、支持、帮助高校的信仰教育工作的开展,在高校的信仰教育体系构建中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职能。

首先,应该加强信仰教育的立法工作,将信仰教育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措施, 将对高校信仰教育课程的安排用法律等形式固定化,从国家层面严格要求各校的相关课程,避免有关单位畏难而不开展相关课程的做法出现。

其次,在国家的层面提供一个高校信仰课程的交流平台,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某一个高校的信仰教育取得巨大成功不是我们的成功之处, 重要的是将先进的教学经验推广,推动全国高校的信仰教育课程的开展。如国家定期组织相关论坛,使得各个高校能够相聚一堂共同为我国的高校信仰教育建设出谋划策。

最后,国家应设立相关资金,为有关高校的信仰教育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持,为了促进教育的发展国家有必要增加教育的资金投入,比如可以为各个高校的信仰教育提供资金用于购买教材与相关教学设备;为开展优秀信仰教育的学校以及个人信仰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提供奖金以资鼓励;充分发挥财政的支持作用,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在财政上大力扶持坚持主流价值观、弘扬主流文化等的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摘要:文章从信仰教育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了高校信仰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阐述了知行合一的信仰教育思想,并提出了多维视角下高校信仰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信仰教育,知行合一,高校

参考文献

[1]傅开梅,路来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性[J].滨州师专学报,2002,(3).

[2]尤建国.论高校信仰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3]熊项斌.社会多元化视域下保持党员信仰纯洁性问题研究[J].领导科学,2013,(11).

基于课堂多维视角的智慧理答 篇11

一、激励视角:关注学生的情感

情绪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的激励力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不应该盯着学生的缺点不放,缺点会越盯越多,而应该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把注意力集中在发现和赞美学生的闪光点上,用真诚的话语、鼓励的眼神、甜蜜的微笑激励他们,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学习的激情。哪怕学生回答问题有误时也不责备,尽量地给学生设一个“台阶”让他们体面地坐下。当学困生能回答问题时,当中等生回答了一个较难的问题时,当优等生有独特的见解时,教师就要采取激励性的理答来鞭策先进激励后进。

案例1:《有余数除法的问题解决》一课中的理答:

出示练习题:看图列出除法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生1:13÷5=2(组)……3(个)

生2:我还列了一道13÷2=5(个)……3(个)

生2说出第二道算式后,其他同学纷纷举手示意。

师(理答1):你们听得很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

生2见此情景,脸刷地红了。

师(理答2):请你再想想。

生2低声说:第二个算式是错误的。

师(理答3):谁能猜猜他当时是怎样想的,为什么错?

……

师(理答4):谢谢你为我们提供了错误的算式,让我们有机会进一步理解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此刻,生2的脸舒展开来了,很体面地坐了下去。

教师的第一次理答表扬了同学们倾听的好习惯,第二次理答以温和的语调,以信任的目光鼓励学生“再想想”,第三次理答是把错误抛给全班同学进行反思,第四次理答关注了出错学生的情绪,让他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暖意,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正误视角:关注知识的落实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尊重、被赏识的需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次发言,都是他们思维成果的展示,希望得到教师公正的、热情的回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要明确地给予回应,不含糊、不回避,或及时回应或延时回应。在让学生明确对错的同时,要把个别同学的想法,“抛”给全班同学再思考;要“扣”住问题的关键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错的理由。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获得对问题正确、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案例2:《轴对称图形》一课中的理答:

(同桌俩共用一套图形)师:说说下列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猜完后再两人合作,折一折、比一比,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全班交流。

生1:我们俩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不同意见,我认为是,因为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后,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完全重合了,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师:讲得有点道理。(话音刚落,班级一半同学举手想发言。)

师:你们想发表不同意见?老师先了解一下,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请举手。

师:认为是的同学,亮出你的观点,认为不是的,也亮出你的观点。好吗?

生交流。

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平行四边形不管怎么折都不可能重合。

生3:我们探讨的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而不是改装成其它图形后的特征。

师再问生1:如果我们只研究这个图形,不研究它变化后的图形,你还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1:如果不能裁剪的话,这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其他同学,你们同意吗?(同意)

教师在聆听了生1的回答后,作出了“有点道理”的回应,肯定了该生讲得有道理。从学生举手情况得到反馈——有展开讨论的必要,因此教师没有马上就“对”或“错”作出评判,而是把问题抛出去,引导全班同学展开讨论辨别。在聆听了众多学生的交流后,教师从正误视角作出明确的理答:我们探讨的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而不是改装成其它图形后的特征,让全班同学明确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习惯视角:关注学生的成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能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实现可持续发展。学习习惯包括倾听习惯、思考习惯、作业习惯等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日就可习得,而要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逐步养成。在课堂上,教师要抓住理答时机,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案例3:《观察物体的练习》一课中的理答:

学生独立完成下题:

完成后教师问: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从正面看,看到3个正方形的面。从侧面看,看到2个正方形的面。从上面看,看到2个正方形的面。(她边指着自己作业本上的图边说。)图:

老师:这位同学讲得很明白,为什么能让我们听得这么明白?

生2:她用不同的符号标出看到的正方形。

老师:××同学把思考过程标出来,她的作业习惯真好。我们也在图形上标一标,向她学习。

当生1展示了她的思考过程后,教师利用榜样的力量趁机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能让我们听得明白?”,从中让学生体会到在作业时把思考过程标出来,可通过圈一圈、画一画、划一划等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清晰地思考问题,又能培养细心的品质。榜样的力量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同学的习惯养成,因此教师要抓住课堂上的有利时机,调动学生主动培养自己良好习惯的积极性,让培养良好习惯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四、方法视角:关注学生的学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学习情境,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引导学生掌握、选择和运用一定的解题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就是“点燃”, 如果课堂上老师能够智慧地引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那么一定能够点燃学生自主探索的火花,能多角度地解决问题。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智慧理答,对解题方法进行指点迷津,用方法启迪方法,让学生学会不同的方法形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自如。

案例4:一年级《问题解决》一课中的理答:

问题:3个同学一起折小星星,每人折6个。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阅读理解后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收集并展示典型的作业,并请他们上台讲解。

生1:第一个同学折了6个,我画6个圈,第二个……

生2:第一个同学折了6个,第二个同学折了6个,第三个同学折了6个,所以是6+6+6=18(个)

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后,师:这两位同学分别用了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生:第一个同学用画图的方法,第二个同学用列算式的方法。

老师再出示书本中的列表方法,师生展开交流……

师:小朋友很爱动脑筋,用了画图、列表格、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同数连加的问题,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个新问题,有信心吗?(同步板书:画图 列表格 列算式 )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出现多种方法时,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教师通过归纳性理答,及时点拨出画图、列算式的方法。有些方法如列表统计,由于学生缺少经验,不太容易想到,这时需要教师通过恰当的讲解和启发,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方法。方法的习得也需要进行及时地练习,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去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能选择并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五、思想视角:关注学生的发展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只有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感悟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才能理解数学思想的精髓。课堂上,教师的理答要发挥催生数学思想的作用,将凝聚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能让学生感受得到、体验得到、品味得到,将数学思想的渗透落到实处。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到有关数学思想,加以提炼,逐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5:《数学中的搭配问题》一课中的理答:

黑板上出示:

师:一件衣服配一条裤子算一种穿法,那么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你能把这些不同的穿法表示出来吗?

逐一展示有代表性的表达,并请他们上台讲解:

① ② ③ ④

生1把自己写的读了一遍。

生2介绍:先用一件上衣分别连3条裤子,再用另一件上衣连3条裤子。

师:比较这两种表示方法,哪种好,好在哪里?

生3:第二种的想法很有顺序。第一种很乱,漏掉了两种。

师:有序思考有什么好处?

生4:有顺序地连可以让搭配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不漏)

接着出示第三种。生5介绍:我把第一件衣服写成衣服1……

师:与第二种比较,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6:第三种比较简单,第二种画图比较麻烦。

接着出示第四种方法的图。

师:谁能看懂他的表示方法?(讲清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师:这样表示有什么好处?

生:简单清楚。

师:用符号表示更加简洁方便。(板书:符号——简洁)

接着出示第四种方法的算式。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

师:回顾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一步一步研究的?(把4张作品按顺序重新摆放在展台上,引导学生再次感悟有序能不重不漏,用符号表示更加简洁方便,有几种搭配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通过四种表达方式的呈现、分析和对比,教师的理答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实现了由最初的有个体意义的表征到数学化表征的变化。学生在搭配问题上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的文字表达到符号化表达的逐步提升,逐步抽象出搭配规律及其背后的数量关系,即a×b。教师通过理答引导学生一环紧扣一环地向较高水平的思维层次递进,从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有序思想、符号化思想和不完全归纳思想),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向“会学”发展。

六、经验视角:关注学生的素养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探究活动的思考大多停留于表面,或以点概全,因此教师要通过发展性理答一环紧扣一环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过程的经历上升到经验的积累,实现过程与结果的完美结合。

案例6:《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练习》一课中的理答:

(课前我让每个学生挑选一张长方形纸,这些长方形纸有长有短,有宽有窄。)

出示问题A:从长20cm、宽7cm的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张长方形纸能折几个最大的正方形?

读完题学生一脸迷茫,无从下手。这是意料之中的,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那么是告诉?还是探索?当然是后者。

师:求正方形的面积,要知道什么?(边长)

师:怎样知道边长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进行一场比赛,用课前发下的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比比谁折出的正方形大。”话音刚落,学生就动手操作,折折拆拆,拆拆折折,陆陆续续举起了正方形,有高兴的,有失落的。等全班同学操作结束后,展示了两张典型的作品,并请这两位学生说说是怎样折的。

① ②

师追问:想一想,折出的最大正方形边长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

师:看着你手上的长方形纸,想一想,猜一猜,能折几个最大的正方形?说给同桌听听你的理由。再折一折,检验你的想法。

师:能折几个最大的正方形?你们是怎样想的?

带着对问题A的困惑,带着折出最大正方形的好胜,学生绞尽脑汁地折出了各自最大的正方形。通过“折”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体验,获得体验后,学生将隐含的新知信息(最大的正方形)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相耦合,将“已知”与“未知”无痕对接。教师通过追问式理答“折出的最大正方形边长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由操作经验上升到数学经验,又通过提升性理答“能折几个最大的正方形”引导学生由猜想到验证,再次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维度与视角 篇12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教育和办学实践中,大学生群体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是经过历史沉淀、人文积累而形成的价值取向、信念目标、理想追求、善德导向和行为准则,是一所大学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维度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文化也是大学教育的产物,是整个大学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不仅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抓手,也是增强高等院校办学品位、提升内涵建设、增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高职院校的文化一方面具有大学文化的共有特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作为特殊的高等教育形式,其文化建设还具有自身的要求和定位。高职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时,就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还具有应用性、职业性的特质,与产业、行业、企业文化密切相关。

鉴于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应用性的基本特性,与之相呼应的文化建设就必须具有多元兼容、“高”“职”并存的特性,融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为一体,在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专业文化、企业文化等多个维度展开。

(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主流和根基。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集合。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强调人文化生成,其所包含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伦理精髓,不仅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崇高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源泉,而且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升人文修养和文化品位的基础。此外,当今的大学校园中,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制造和追随流行文化的主力军,在大学校园中掀起了阵阵与传统主流文化背道而驰的非主流文化。面对大学校园里的一些非主流文化的冲击,只有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先进的社会主义主流精神文化和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的大学文化去引导和教育当代大学生,才能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学文化氛围,才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审美品位,提升精神文化修养,提高辩证思考和鉴别能力。

(二)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文化是一种历史积累和历史沉淀,从根本上影响着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学科建设以及大学文化建设。高职院校作为地方性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地方适用性人才,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涵养和熏陶。

地域文化所积淀的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地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不仅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正确认识地方历史、直面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现状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而且地域文化所构建的人文精神和城市精神,可以进一步丰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特色,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的文化特色,进一步提升地方和城市文化的文化软实力。地域文化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提供了错位竞争、个性化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

(三)专业文化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与学术研究型大学相比,高职院校的专业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应用性、前瞻性。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第二课堂、技能大赛、顶岗实习等多个方面,落实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工学结合等多个环节。高职院校开展专业文化建设、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专业文化,是高职院校办学风格和定位的体现,可以为高职院校专业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高职院校应密切联系产业、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背景、新工业、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人才市场需求动态等信息,对学生开展内涵丰富的专业文化熏陶和教育,树立学生的职业精神,塑造学生的职业形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凝聚的价值观、执行文化与文化积淀,是企业发展到一定层面后的企业品牌和价值理念,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高职教育作为为生产一线培养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其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打造融合企业文化的平台,以企业为依托,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融入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树立学生的岗位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团体意识等,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符合特定职业标准的“准企业人”。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新视角

我国的高职教育历经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在“文化自觉”的新的历史阶段,其文化建设正在经历一个成长的“瓶颈”,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转型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在从规模化发展积极迈向强化内涵建设的新阶段。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要求———“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现代职业教育要创新培养机制,走内涵式、协调发展道路。因此,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其文化传承和创新离不开时代的新视角。

(一)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视角

迄今为止所出现的“知识经济”“文化产业”“数字地球”“互联网生存”等新概念,都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产物。当今文化与科技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越来越深远。以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在改造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

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最新产物,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潜力的部分,是实现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产业新增长点的重要路径。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提倡将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植入科技产品,大力丰富信息产业的发展生态和产品结构,重点打造数字出版发行、网络增值服务、三网融合、动漫网游、创意设计、数字演艺、科技文化会展、高科技文化装备、文化地理与智慧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强虚拟现实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虚拟会展、在线体验等新业态发展。加强文化信息资源互联互通、虚拟博物馆及文化信息地图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等业态的深度融合。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对高职院校单一、传统的专业起到一定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上进行适时调整,对接文化新业态,培养社会所需新型专业人才。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激发高职教育的新活力,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也要基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视角,结合地域优势和文化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文科融合”发展的观念和思想,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文化新业态元素和资源。

(二)基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

我国文化的发展,目前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文化事业,二是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是公益性的,以公共投入为主,主要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新兴的朝阳产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具有低投入、高回报、消耗物质能源少、取得效益大的特点,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方面均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不仅在各国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国家和地方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整体布局产业链,并有针对性地突破文化产品创意、生产、传播、运营、展示、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和集成应用技术。同时,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内容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内容信息化,走新型产业化道路,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然而,我国高职院校还没有及时跟上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也没有建立起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教育培养体系。因此,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文化产业发展背景,按照文化市场的运作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文化育人和产业文化渗透,在专业创新和文化创新方面与社会文化发展保持一致。

(三)基于创新创业的视角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为一种实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同时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其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培育“互联网+”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品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还要基于创新创业文化视角,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内容,完善创新创业实践与竞赛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与载体,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激发学生求新、求变、求突破的创新驱动感和创业热情。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应用性的基本特性,与之相呼应的文化建设具有多元兼容、“高”“职”并存的特性,融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为一体,在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专业文化、企业文化等多个维度展开。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创新创业的等新视角,激发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新活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维度,视角

参考文献

[1]杨静.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实践研究: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66-69.

[2]朱应煌.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建设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5(2):3-5.

上一篇:配网生产下一篇:碳酸二乙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