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偏误(精选4篇)
语法偏误 篇1
英语是世界上第一国际通用语言, 也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因此我们有必要学好英语。但是, 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却常出现错误, 尤其是语法方面的错误。
1理论背景
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不断建立一个新的语言系统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 (Selinker) 提出中介语假说 (interlanguage) 的概念, 认为中介语是个连续体, 用来描述学习者由母语到目标语之间的状态, 它介于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之间, 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向目的语靠拢。由于中介语不同于目的语,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系列错误。
中介语的提出为错误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 (Corder, 1967) 提出了“偏误分析” (error analysis) 理论, 该理论认为, 二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是一种正常现象, 可以反映他们语言习得的水平, 偏误是学习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科德把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失误 (mis-take) 和偏误 (error) 。失误是指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的偶然错误, 是偶然发生的, 不能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而1偏误则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 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2语法偏误类型
语法是指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 是从纷繁复杂的具体语言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东西, 而不是语法学凭空捏造出来的。在学习者中介语产生的过程中, 当母语与目的语需要使用不同的语法形式表达同一个意思时, 还未完全掌握目的语规则的学习者往往容易受自己母语表达形式的影响, 从而产生语法方面的偏误。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 可以把语法分成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词法主要研究近义词和词形变化, 句法研究词组搭配、从句类型和语序。
2.1词法偏误
2.1.1近义词的使用偏误
英语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 吸收了大量外来语的词汇, 产生了无数的丰富多彩的近义词, 使英语的表达更加丰富、精确, 但也给二语习得英语者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学习者如果只注意它们相同或相近的地方而忽略它们的细微差别, 就很容易混淆, 形成偏误。
(1) They came back quickly.
(2) She is washing her clothing.
(3) I lent a book from the library.
例 (1) 中的quickly应该是soon, soon说明时间短, 指 (时间上) 不久的将来将发生某个动作或某种情况, 而quickly指动作的敏捷或完成得快, 具有即刻行动, 毫不耽搁之意义。例 (2) 中clothing应该是clothes, clothes指具体的各种各样的衣服, 是复数名词, 无单数形式, 而clothing表示“衣服”的总称, 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抽象概念, 是一个不可数的集合名词。例 (3) 中的lent应该是borrowed, borrow指从别人那里借来东西, 即通常所说的“借进来”, 而lend是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 即通常所说的“借出去”。
2.1.2词性的使用偏误
词性是语法范畴的词所属的类别。英语是综合性语言, 而汉语是分析性语言, 汉语中某一词汇在英语中可能有不同词性的对应词。英语的词性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难度。
(4) He writes very good.
(5) Be careful when you across the street.
例 (4) 中的good应该是well, 两者都表示“好”, well是副词, 修饰动词用, good为形容词, 常用来指人的品行好, 或事物的质地好, 也常用来向别人问好。例 (5) 中的across应该是cross, 两者都是“横越”、“渡过”, 但它们的词性和使用场合有所不同, across是介词, cross是动词。
2.2句法偏误
句法是语法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是词组、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2.2.1搭配偏误
搭配是语言学习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恰当的搭配是成功的习得语言的重要标志之一, 也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正确的搭配不仅可以提高语言的运用规范, 也可以使得语言的表达意思更加清楚明确。
(6) There are some apples trees in front of the house.
(7) I agree to him.
(8) Don’t be afraid of taking mistakes.
例 (6) 中的apples应该改为apple, 例 (7) 中的to应该改为with, agree with表示同意某人或某人的意见、想法, 而to表示一方提出一项建议、安排、计划, 后接suggestion, plan, proposal。例 (8) 中的taking应该改为making, make mistakes是固定搭配。
2.2.2从句偏误
在英语语法中, 从句是复合句里的一个句子成分, 只能属于主句, 不能独立成句。然而, 从句有句子本身应有的特征, 学习者在运用从句时往往会出现主从句关系和引导词等方面的偏误。
(9) Because the book is interesting, so all of us like it.
(10) He said is wrong.
(11) This is the best wonderful film which we have ever seen.
例 (9) 中的so应该去掉, 前面是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 后面应该是主句。例 (10) 中主句应该是what he said。例 (11) 中的which应该改为that, 当先行词为最高级修饰时, 关系代词用“that”。
2.2.3语序偏误
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在英语中, 语序都是表达句法结构的一种重要手段, 两种语言在语序方面具有许多相同之处,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2) I have new something.
(13) The book is enough good to read again.
(14) I have a lot of to do homework.
例 (12) 中的new something应该改为something new, 形容词一般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 但形容词修饰复合不定代词时要后置。例 (13) 中的enough good应改为good enough, 一般情况下, 副词修饰形容词放在形容词的前面, 但副词enough修饰形容词时要后置。例 (14) 中的to do应该放在homework后面, 修饰词一般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 但动词不定式修饰名词要后置。
3偏误产生的原因
3.1母语负迁移
任何一个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 都会受到自身母语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的是积极的, 能促进目的语的学习, 我们将其称为母语正迁移;而有些影响是消极的, 对目的语的学习起干扰作用, 我们将其称为母语负迁移。母语负迁移直接影响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英语语法是一个令二语习得者头疼的问题, 汉语与英语在语法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 如汉语中名词没有格和数的变化, 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 这些缺失在学习过程中都很容易造成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 只能依赖母语知识, 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将汉语的语法概念转移到了英语中, 因而造成了一些失误。
3.2目的与知识负迁移
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 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 也称为过度概括 (over-generalization) 或过度泛化。如:He is going to go shop-ping. (表位移的动词的进行时已表将要, 无需再用be going to go, 此处为时态的过度泛化。)
3.3文化因素负迁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学习者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制约着其语言学习。文化方面, 学习者由于不了解目标语的文化习惯, 在使用目标语时套用本族语文化习惯而产生语言偏误。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偏重于语言知识的掌握, 常会忽略两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缺乏文化知识的引导, 语言脱离了文化背景, 就会让外国人感到莫名其妙。如称呼王老师为“Teacher Chen” (teacher为一职业, 在称谓“陈老师”时, 一般不使用这类词, 正确的说法应为Miss Chen/Mr.Chen) 。再如询问别人“How old are you?” (在英语国家相当忌讳别人问类似年龄、工资等方面的隐私问题)
另外, 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的影响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偏误, 语法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不能一一概述。
4应对策略
4.1排除母语干扰, 强化英语思维
学会一门外语的同时也应该学习适应这门外语相应的文化, 要克服母语对英语的干扰, 进行两种语言的思维转换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在理论上分清英语和母语段落、篇章结构的不同特征及规律;从单词涵义入手, 对相近词进行词义辨析;创设语境, 要求学生在语境中准确用词;通过各种训练, 比较两种语言的篇章组织、思维方式以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异等等。这些训练的关键在于要训练学生从母语思维过程转换为英语思维过程。对词法方面的负迁移, 应当了解两种语言的不对应现象及之间的差异;对于句法方面的负迁移, 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语法知识后, 应及时地转入句法结构规则的学习。通过学习, 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经验, 排除母语干扰, 强化英语思维。
4.2注重文化培养, 强调文化差异
语言是手段, 文化是目的, 如果只是学会英语, 而不了解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 则很容易闹出笑话, 甚至会产生误解。所以,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不能只注重语法和词汇, 要多接收一些跨文化知识, 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学习者也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英美国家的报纸、报刊, 不但可以学一些地道的英语, 还能了解他们对于一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以吸取西方文化知识, 增加文化素养。
4.3扩大词汇量, 改进学习策略
二语习得英语者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基本词汇, 也具备了一定的语素基础, 运用类推规则可以推测新词语的词义, 扩大词汇量。习得者学习策略的使用直接影响着英语学习的效果, 二语学习的过程中, 习得者要改进和构建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综上所述, 本人认为语法偏误分析对于第二语言的语言习得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本人建议学习者对有关目的语的知识点要善于归纳和整理;在学习中还可多使用两种语言对比的形式, 以提高学生对母语、目的语语言本体差异性的认识, 帮助其排除母语干扰, 克服“僵化”现象, 早日建立与目的语规则相近的中介语系统。
摘要:该文以偏误分析理论为依据, 探究二语习得英语中的语法偏误问题, 把二语习得英语中出现的语法偏误分为词法和句法两大类, 结合二语习得英语中的实际情况, 分析了不同偏误的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应对策略, 以指导我们的英语学习。
关键词:偏误分析,二语习得英语,语法偏误
语法偏误 篇2
语法教学是对目的语的词组、句子以及话语的组织规律的教学,用以指导言语技能训练并培养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不掌握目的语遣词造句的规则,就难以正确理解和表达。语法教学一直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地位。从最早的语法翻译法到听说法、认知法,都十分重视语法规则的教学。目前大多数教师和学者还是认为语法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语法教学在教材中是明线或是暗线处理,掌握语法规则仍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掌握语法规则有利于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区别于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学语法。母语教学语法是对已掌握该语言的人进行从言语到语言的规律概括,在进一步提高其言语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重在句子分析能力的培养。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则是以外国人为对象,进行从语言到言语的教学与训练,通过讲授用词造句的规则和大量言语技能的操练,使外国人能够听说读写汉语,首先要解决“知其然”的问题。所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要按照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规律提供一套汉语词组、句子和话语的组装规则系统。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词语的使用,也包括各种词类的使用,尤其是副词、连词、助词等虚词的使用,也包括各种短语(如介宾短语)、结构等的使用。另一类是句法项目,包括各种句子形式(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则主要表现为句型的教学)。这两大类语法项目都会有遗漏、误加、误代、错序的偏误,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与词语的意义、用法有关的偏误;后者是又词语充当句子成分使用上的偏误。
(一)遗漏偏误
遗漏偏误指由于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遗漏偏误常常出现在下列情况下:
1.某些意义上比较“虚”的成分比较容易被遗漏。这包括某些副词、连词,特别是复句或结构中某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
如:宁可„„,[也]
无论„„[都]除了„„以外,[都]„„ 除了„„以外,[也]
(注:[]中的成分为被遗漏的部分)
以上这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之所以容易被遗漏,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意义比较“虚”。同是关联词语,出于句首的那些,地位突出,说话人要说这些话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一般不会漏掉的。与学生的母语相比,这些词语一般是不会出现的。就复句结构说,虽然也有对应的成对词语,但是在英语的复合句中只能出现其中之一,两个都用是典型的偏误。“besides、except”对应“除了„„以外,也„„”在使用那些英语时是没有与“也”相对应的成分。这些都构成了对外国人使用这些结构的干扰,而造成遗漏偏误。
2.同类词语种用法特殊者容易被遗漏。如“天、星期、月、年”是一个表示时段的时间名词系列,其中“天、星期、年”被认为具有量词性,直接跟数词“一天、一(个)星期、一年”;“月”是这个系列中的特殊者,在与数词连用时,中间一定要像普通名词一样用量词,说“一个月、两个月”,量词“个”不能省略。但是外国学生不知道“月”在这个系列中的特殊性,说出“我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中文两[]月”这样带有遗漏偏误的句子。
3.需要重复的成分容易被遗漏。
1)我看书[]了一整天。
2)他有书,也[]报。
3)李老师教文学,也[]历史。
第一句话在结构上需要重复动词;后两句因为“也”是副词,只能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这里应该重复“有”和“教”。造成此类偏误的原因主要是母语负迁移。前两例是因为英语中没有汉语这样的形式而造成遗漏。第三例的偏误是学生把英语的“also”的用法套用在“也”上造成的。
4.附加成分,如词尾、结构助词等,容易被遗漏。
1)他们打[得]很好。
2)他们看[的]木偶戏非常有意思。
3)上星期日下午玛丽看[了]三个钟头小说。
造成这种遗漏偏误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这些附加成分都是学生母语中没有的。在他们还没有掌握的时候,往往采取初学外语的人经常采取的策略——简单化。再者,就例(1)来说,也有母语影响的问题。英语中,一般用状语表达汉语的状态补语(对外汉语教材中通常称作“程度补语”)的意思。学生实际上是把想好了的一个英语句子(They played wonderfully.)逐词翻译成汉语。
(二)误加偏误
比起遗漏偏误,误加偏误的情况比较单纯,多发生在这样一些语法形式上:在这些语法形式中:通常情况下可以使用某个成分,但当这些形式发生了某种变化时,又一定不能使用这个成分。这时,初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常常由于不了解这种条件的变化仍然使用这个成分,因而出现偏误。
[很]
1)她非常[很]高兴。
2)你[很]非常好。
3)啊,你的房间多么[很]干净啊!
关于形容词谓语句有一条规则:在肯定形式中,谓语形容词前要用一个意义弱化的“很”,如果不用“很”,则句子有比较的意味。这一条规则也适用于形容词作状态补语的情况。但是,如果作谓语或状语的形容词前边受其他表示程度的状语修饰,就不能再用“很”;形容词谓语句后边带状态补语时,它前边的“很”也不能再出现。这些是由于目的语负迁移造成的。
[了]
1)从前我每星期都看[了]一个电影。
2)50年代每到国庆节天安门广场都举行[了]游行。
3)我是一个星期以前来[了]的北京。
4)我们是在广场上看见[了]他的。
例(1)(2)都是表示过去发生的经常性行为。例(3)(4)是用“是„„的”结构强调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句子,动词后边都一定不能用“了”,学生在这里用“了”,一是不了解“了”的性质和用法,过度泛化了“了”的使用规则;二是把英语一般过去时态的用法套用在“了”上,造成了偏误。
类似的情况有很多如[被]、[得]。
此外,除了遗漏,误加偏误还有误代偏误、错误偏误等。总之,语法偏误主要有两大来源: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的负迁移。从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方面看,讲解与训练的失误是造成语法偏误的主要原因。从学习策略上看,学习的多为成年人。他们会采取简化,回避、类推等这些学习策略。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一个语法项目的任何一点哪怕是非常细小的变化,都是新的,假如我们不注意这些看来细小的变化,而把这些看成是已经学过的内容,就会使学生盲目类推,造成偏误。因此教学得法与否对于学习的影响很大。只有合理安排好教学步骤,抑制和防止学习策略对学习的负面作用,反之,则会强化学习策略的负面作用。
参考书目: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
语法偏误 篇3
与《老乞大》《朴通事》系列的教材一样,《中语大全》全篇均为日常生活中实用的口语句子。另外,《中语大全》也有着自己的特点。首先,在编排和体例上,《中语大全》不再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对话,而是按照句子成分的不同性质分类编排,含有同样语法成分的句子排列在一起,例如“第一課,數字和個字的用法;第十七課,接續詞(一)和、與、連、同、並。第三十五課,會話(三)久違閑話。第九十四課,副詞字的應用(三五)。第百七課,巧語(一)”等等,凡一百一十课。从篇目可以看出,《中语大全》已经是很接近标准的语言教材了。其次,书中出现的每个汉语句子的下面都附有韩语译文,便于帮助学习者理解相应句子的汉语意思。与早期《老乞大》《朴通事》系列相比,《中语大全》虽然体例更为实用,但是编写得比较粗疏,其中的汉语例句有相当数量的错误和失当之处。
《中语大全》的作者是韩国人,编写时出现一些偏误是在所难免的,从语言教学角度来看,这样的教材当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文中的偏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韩国人学习汉语时的情况。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角度看,这些中介语恰巧可以为我们提供样品,并以此来研究韩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出现偏误以及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这些偏误也可以使我们对汉语的特点了解得更加深入,使我们对韩国人的汉语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对编写更适合于韩国人语言特点的汉语教科书也会有所裨益。
本文仅就《中语大全》中的语法偏误现象进行一个初步的讨论。
一、由词性理解不当造成的偏误
《中语大全》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词语误用的现象。所谓误用,指的是应该用此类词语的地方,错误地使用了彼类词语。造成这种误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汉语词性理解不准确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例如:
25.那倒不要緊、就會說官話、甚麽地方也都可以使得的。(20과, 2번)
그것은 관게치않으오, 官話만 할 줄 알면 어느 地方에던지 모도 쓸수있오.①
这个句子中的副词“就”使用错了,应该是连词“只要”。汉语中“只”和“就”都是副词,它们的意义是相近的,用于限定某个范围。例如:
我只吃了一个馒头。
我就吃了一个馒头。
但是,它们和“只要”的意义并不相同或相近,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词性不同。“只要”是连词,表示必要的条件。例如:
只要他去,我就去。
只要有时间,你一定要来参加我们的聚会。
出现这个误用的原因,很可能是作者误以为“只”和“只要”的词性相同,意义相近,在应该出现“只要”的地方用了和“只”意义相近的“就”,造成了这个错误。
24.先去上邊開飯、後來擦燈罩也不遲。
① 먼저 웃房에 갓어 진지즐 올린뒤에 燈皮를 닦아도 즞지 않소.(9과, 24번)
这个病句也是对汉语词性辨析错误造成的。“后来”与“然后”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虚词。“然后”是连词,强调的是动作、事件发生的顺序,一件事情发生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情;而“后来”是时间词,指的是过去某一时间后的时间。例如:
他三月份走的,后来又来了一次。
他三月份走的,然后又来了一次。(╳)
而且,这两个虚词可以修饰的词语也不完全相同,“后来”是时间词,可以修饰名词,作为连词的“然后”则不能这样用。例如:
后来的事情我们就不知道了。
然后的事情我们就不知道了。(╳)
二、由词义辨析失当造成的偏误
《中语大全》中出现的一些偏误,还是由于对词义的辨析不准确造成的。例如:
12.好生氣的人、比如一個炸彈、一扔就響的一樣快。
골을 잘지내는 사람은 炸彈과 같아서 곧던지면 곧 소리나는것과 한가지로 빨으오.
在这里,“比如”用错了。“比如”是动词,为举例时的发端语,“比如”的前面常常有一个句子。例如:
他每天都很忙,比如昨天,就是半夜十二点才回家。
我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比如小刘,来自广西。
“比如”前面的成分不能是一个词语:
很忙碌的他,比如昨天,就是半夜十二点才回家。(╳)
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比如小刘,来自广西。(╳)
《中语大全》的这个病句中,应该用“好像”。“好像”也是动词,但是与“比如”的用法不同。“好像”是一种比况,前面的成分可以是词,后面的成分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例如:
这姑娘好像一朵鲜花。
好生气的人,好像炸弹一样,一扔就响。
他每到秋天就感冒,好像候鸟南迁一样准时。
《中语大全》此类病句还有很多。例如:
30.你看晚報了沒有、錢團長究竟守不住縣城就跑了。(70과, 번)
당신은, 夕刊新聞을, 보지 못하였오.錢聯隊張은 畢竟縣城을, 직히지 못하고, 고만 달어났오.
这个句子中,“究竟”用错了,应该使用“到底”。“究竟”是副词,表示强调原因。
他究竟经验丰富,三下两下就解决了。
它们究竟是国产货,物美价廉,很受消费者欢迎。
在这个意义上,“究竟”与副词“到底1”是同义的,用于强调原因。然而,《中语大全》的这个病句中“究竟”的后面并没有出现原因,倒是“到底”的另外一个意义适合出现在这里。副词“到底2”表示的是经过种种变化或曲折后出现某种结果。
医生抢救了三天三夜,到底把他救活了。
拖了半年,到底坚持不住了,还是违心签约了。
这个偏误出现得比较曲折,应该出现的是副词“到底2”,但是由于编者对汉语词语辨析得不够深入,把与“到底1”同义的“究竟”使用在这里,出现了偏误。
三、由词语辨析失当造成的句式偏误
对汉语词性理解失当,也影响一些词语出现的句式的选择,造成一些句式失当。《中语大全》中这样的病句也很多。例如:
17.從來説[福善禍淫]那話也不對、你看閔英榮家、輩輩殘忍積惡、如今他的子孫俱以發達、這麽看來那有天理呢。(九十一课)
以前붙어 말하기를 善한자에게 福을주고 淨한자에게 禍를준다고 한말도맛지안소 당신도 보시오 閔英榮의 집은 代代로 殘忍과 積惡을하엿서도 지금그의 子孫이모도 發達되니 이렇게 본다면 어데天理가있오.
这个句子中的“从来”用错了。汉语中“从来”只能用于否定句式中,不能用于肯定句,例如:
这里从来不接待陌生人。——这里从来接待陌生人。(╳)
他从来没说过这样的话。——他从来说过这样的话。(╳)
我从来没有借给他钱。——我从来借给他钱。(╳)
“以前”则既可以用于否定句,也可以用于肯定句,例如:
我以前没见过他。——我以前见过他。
他以前没说过这个话——他以前说过这个话。
汉语中一些句式对词语的使用是有要求的,这些要求,也是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中语大全》在这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偏误。例如:
9.你把這本書好好兒看。
너는 이 책을 갖이고 잘 보아라.(第四课)
4.我把那個語早已說了。
나는 그 말을 발서 말하였오.(第五课)
17.把那件重要的事、不可單單托他。
그 重要한일은 단지 그에게만 付託하는 것이 옳지 못하오.(第四十四课)
这里的偏误在于“把”字句中出现了单个动词,这样是不符合“把”字句的要求的。因为“把”字句表示通过动作使得某物、或某人发生某种变化,所以,“把”字句的谓语往往不能是简单的动词,动词的前后一定要有其他成分。
《中语大全》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
16.張麻子那個混髒東西、無故的對人說我的長短、真令我可恨。(18과, 번)
張곰보 그 더러운 것이 까닭없이 사람을 對하여 나의 是非을 말하니 참말나로 하여금 忿恨을 품게하오.
22.南先生的德行和文章、可以為當時的師表、不幸夭壽、思想起來真是令人可嘆可通。
南先生의 德行과 文章이, 可히써 當世의 師表가되더니, 不幸히 夭壽하얏어, 생각하면 참말사람으로 하야곰 可嘆可通케한다.
15.他們家裏老老少少都快快樂樂的、滿堂和氣真令人可羡。
그들 집에는 늙은이들 젊은이들 하것 없이 모도 喜喜樂樂하야 온 집에 和氣가 가득차서 참말 사람으로 하여곰 欽慕케하오.
“令+人”后面出现的词语的语义指向应该是“人”。例如:
他的事迹令全校教师学生深深感动。
“感动”的语义指向是“全校教师学生”。而《中语大全》中“可+心理动词”中的“可”是助动词,义为“值得”,“可恨”义为“令人憎恨”“令人痛恨”。“可+心理动词”的前面不能再使用“令人”。教科书中出现这样的偏误,说明韩国人由于对汉语词语的理解不准确而造成句式掌握的偏误。“可+心理动词”的用法今天对韩国学生来说也是学习的难点。
以上分析了《中语大全》中的语法偏误,也探讨了形成这些偏误的原因。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在编写韩国人使用的汉语教科书时,要特别重视这些对韩国人来说不易掌握的难点,清晰地显示出汉韩两种语言在这些地方的不同,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增加篇幅,包括有针对性的讲解、有针对性的练习,以提高韩国学生的汉语水平。
注 释:
①例句为《中语大全》第20课中第25个例句。上面一行为汉语例
句,下面一行为韩语译文。后文例句体例类似。
参考文献:
[1]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语法偏误 篇4
缺少“是”字而造成偏误的这类句型,在所检索到的语料当中,这类偏误在A、B、C和无这四个等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例句:
1.这也许因为东西方思想结合而导致传统价值观的流失吧!(汉语水平A)
2.那时我父亲非常高兴的时间之一。(无等级)
3.教育我们三个孩子的那一段时间,对他来说,经济上、精神上最困难的时期。(汉语水平C)
“是”在汉语里使用频率较高,由它构成的句型多种多样,“是”字缺失而造成的偏误现象出现在韩国各个等级的留学生作文中。例1,考生欲表达造成某种现象的原因,指示代词后须有“是”字连接其后的名词或表名词性的成分。例2,“是”表示主语和宾语意义上的统一,“那一段时间”和“……最困难的时期”是相等关系;若表明宾语是主语的一种属性,如:“因为他牛脾气,而且偏爱妹妹。”,作者描述“他”,而“他”后缺“是”。这类缺失“是”的句型可细分为三类:一是“是”前边和后边是名词性成分或相当于名词性成分。例2表达的句型应是:N(表时间语)+是+小句,此处“是”前后的两个成分是相等的,可调换位置,而考生忘加“是”,在B和C等级学生的句子中易出现这样的错误。二是“是”后边是谓词性成分:“我的父亲善于理解、通情达理的人。”应改为“我的父亲是善于理解、通情达理的人。”,“是”字连接的前后两个部分不可调换,因为它们的中心语不同,“是”字后边的部分是进一步描述前边的名词性短语的。三是包含介词和施受关系:“本人的特长为女装设计及丝巾设计。”,该句型有两种分析方法:NP+是+为+VP,即“本人的特长是为女装设计及丝巾设计”;“为”字的误用,本应用“是”字,“本人的特长是女装设计及丝巾设计”,则句型为:NP+是+VP,此处VP可算作名词性成分,“是”前后的两个部分相等,两者关系统一,可交换位置。但考生用“为”,这不排除考生对“是”字句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或因“是”字句较难,考生故意回避“是”,而用“为”代替。再看施受关系:“对一个人来说,他的父母对他影响很深的人。”中“他”是受事,“父母”是施事,句型应为:NP施事+是+N受事+V+程度副词+形容词,正确的句子应是:“他的父母是对他影响很深的人。”,“是”前后两个部分中心语相同,可以交换位置。
还有一种“是”字缺失的情况,表强调意味。例“如果遇到什么困难,……最重要的还要不灰心去做。”,正确的句子应是“……最重要的是……”,作者忽略了“是”字连接前后两个成分的作用:前者是对后者描述,后者是对前者补充,并在相应的口语表达中起强调作用。
韩语采用“主+宾+谓”的结构,与汉语不同,所以出现“我饭吃”的句式。对“是”字句的掌握不够,和“是”字句具有一定难度,加上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语际干扰,韩国留学生易在写作中缺失“是”,甚至是刻意回避“是”字句,寻找“有”字句或者其他可用句式替代。在韩语中,如:,我是学生。黏着语素,助词/并无明确表示是汉语“是”或与“是”相等的意思,但韩国留学生易受母语负迁移和汉语的影响,将二者刻意联系在一起,且忽略语序在汉语中的重要性,造成“是”字缺失和“是”字的错用与误用。
“是”的误用和错用,该类偏误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1.那个地方是在日本的西南边儿,虽然天气比较温暖……(汉语水平B)
2.母亲生下我时仅是二十六岁。(汉语水平A)
3.他的身体长得和我是差不多一样。(汉语水平C)
例2和例3的“是”字多余。例2,“仅”有强调的意味:“只有”,“只是”。“是”在此处显得多余,正确的句子应该是:母亲生下我时仅二十六岁。例3,在汉语中形容词可直接做谓语,形容词前不用“是”。正确的句子应是:“她可爱”,韩语是:。韩国留学生易受语际干扰(母语负迁移)和语内干扰(汉语影响),将其助词与汉语的“是”勉强联系起来,逐字翻译成“她是可爱”,造成偏误。而第一句中,“是”和“在”的用法有所重复,句子的上半句前后两个成分有领属关系,“是”在此处无法体现这种关系,所以“是”的用法错误,此处不应加“是”,正确应为:“那个地方在日本的西南边儿……”。再看例句“从小,我是生长在一个以农为业的乡村地带。”,“是”字多余。若用韩语表达,则是“……”,并没有问题。学生将助词与“是”对等,所以在写作中刻意加入“是”,造成“是”字的错用与误用。这类由于“是”字错用、误用造成的偏误句型在语料库中比例相对较小,因不过于展开讨论。
以上是对韩国留学生“是”字句运用的偏误分析,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搜集到的语料不能完全地反映所有的韩国留学生在运用“是”字句时出现的问题,加上HSK语料库的语料不能及时更新,所以本文在理论上还有不足,望批评指正。
摘要:本文通过汉语水平考试(以下简称“HSK”)动态语料库“是”字句错句检索,共整理出305条语料,并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分析,“是”字句的偏误总共有两大类,分别是:“是”字缺失;“是”字误用和错用。其中“是”字缺失的情况有三类:“是”前边和后边是名词性成分或相当于名词性成分的句型;“是”后边是谓词性成分的句型;包含施受关系、介词等情况的句型。根据语料来分析韩国留学生造成以上偏误的原因。
关键词:汉语水平考试(HSK),“是”字句,偏误,母语迁移
参考文献
[1]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朱斌.“是”字句研究述评[J].江汉大学学报,2007
[3]李秀林.现代汉语中的“是”字句[J].集宁师专学报,2002,3
[4]李睿,李敬欢.中亚学生学习“是”字句的偏误分析[J].语文学刊,2011,4
【语法偏误】推荐阅读:
偏误分析08-05
对外汉字偏误分析08-17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05-29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偏误12-16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声调偏误及教学建议11-12
哈萨克族高中教学中的汉语介词偏误问题分析06-14
汉语语法和外语语法10-07
淡化语法07-21
语法概念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