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变化特点

2024-08-11

动机变化特点(共9篇)

动机变化特点 篇1

摘要:本文探讨在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背景下, 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变化特点, 以此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旨在找到适合教学的干预方式, 同时为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英语专业,动机变化特点,师范生公费教育

1. 研究背景

2007年5月, 国务院决定在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公费教育。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出台受到社会各界对师范生学习动机的广泛关注。目前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研究动机与语言学习效果的关系;二是研究动机与其他学习者因素之间的关联性[1]。虽然有部分学者研究公费师范生学习动机, 但都局限于静态研究, 对于公费师范生学习动机的动态研究却甚少[2]。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3], 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的主动性等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及其效果[4]。如今公费师范生政策已经实施四年, 随着公费师范生对学科知识学习和掌握的不断深入, 人生及社会阅历的深入, 公费师范生的学习动机有没有发生变化?如何变化?这些变化后的原因有哪些?这正是本项研究的主旨所在。本项目追踪调查不同年级公费师范生学习动机的不同特点, 以此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从而对找到适合教学的干预方式, 并对公费师范生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借鉴。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次研究选取三组处于不同年级的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北京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一、二、三年级的公费师范生。共发放问卷350份, 有效问卷298份。

2.2 调查工具

本问卷在高一虹教授在2003年编订的“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5]量表的基础上, 结合公费师范生的学习特点编制而成。调查问卷采用里氏克特五级量表计分制。数据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版本。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动机类型分析

首先, 对三个年级的学生五种动机进行差异检验,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报答父母和政策优惠两种动机水平上三个年级的学生是不存在显著差异的。其他三种动机上有显著的年龄差异。结果显示无论是哪个年级, 学生们为了报答父母或是为了获得政策优惠而选择或就读师范生的动机强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在职业兴趣、个人发展和专业兴趣三种动机类型上却表现出了年级之间的不同。为了考察这种随年级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具体情况, 我们对这三种动机的差异分别进行了事后检验。在职业兴趣和专业兴趣两个方面, 发现大三年级学生的分值显著低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 这表明对于从事教师和学习英语的动机随年级的升高有明显的降低。

类似的, 我们发现在个人发展这个维度上, 显著的下降从大二就开始了, 比起职业兴趣和专业兴趣下降出现的时间更早。个人发展相对职业兴趣和专业兴趣而言是更宽泛的概念, 是个人对未来发展的整体期望, 这种动机的下降会更加广泛地影响个体的学习情况。

3.2 影响因素的调查

为了进一步考察学生学习动机变化的原因, 我们通过问卷的相关调查, 分析了学生对免费师范生政策、英语教师、课程安排三方面的满意度的年级差异, 希望可以看到动机变化的内在原因。对这三方面的年级差异进行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学生对专业教师的喜爱程度、对教学安排的满意程度和对师范生政策的满意程度三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年级效应。

对这三种可能性原因的年级差异均进行了事后检验, 结果显示, 在对英语专业教师的喜爱程度方面, 大三的学生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年级。在对课程安排的满意度方面, 同样高年级显著低于低年级。对政策的满意度上也发现大三年级学生是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年级的。综合来看, 在这三方面影响因素上的年级差异与动机的年级差异十分类似, 因此从侧面显示了这三方面可能是造成学生学习动机下降的原因。

4. 讨论

4.1 本项研究启发

本研究主要发现如下:随着年级的升高, 大学三年级的学生, 在职业兴趣、个人发展、专业兴趣方面的学习动机有所下降。这表明, 大学生在三年中, 对于自身所学专业、自身的兴趣所在和个人未来发展的方向的认识在不断变化。但是, 一进入大学就必须签完十年合同, 保证学完四年师范后到农村执教两年, 这些政策规定让这些高中期间还没有认清自己兴趣和爱好所在的大学生难免产生“强制”而不是“吸引”的感觉[6], 因此, 应该加强政策后续机制的设计与完善, 以确保学生有所“出路”与选择。

从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来看, 根据公费师范生的访谈反馈, 由于教师教育板块的课程大都放在了大三学年, 部分公费师范生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因此有必要从大学入学开始, 把教师模块的课程有所侧重地分散到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中, 让公费师范生尽早了解教师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理论, 这也有助于其了解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由于教师行业的特性, 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 而且需要热爱这个职业, 愿意为其付出。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校长说:“优秀师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师范生是中国基础教育未来的希望和中坚。只要我们从‘德、才、情’这三方面去培养师范生, 就能培养出大批具有高尚品德、教育艺术精湛、能够不断创新的优秀教师。”[7]因此在教学模式上来看, 应加强“德”和“情”的教育投入, 使公费师范生真正做到从“要我教”到“我要教”。这也离不开任课教师对于公费师范生情感 (包括学习动机) 发展的正确引导与关怀[8]。

4.2 本研究的不足

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十分复杂, 由于实施的限制, 只针对教育部直属的三所大学进行了调研。因此结果不足以概括所有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的动机变化情况。对报告结果如何提出合理的、深入的理解与建议, 有待于读者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Garner, R.C., Day, J.B.&MacIntyre, P.D.M.Integrative motivation, induced anxiety and language learning in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2, (14) :197-242.

[2]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下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

[3]赵格.浅谈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04, 16 (2) .

[4]路海东.教育心理学.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3.

[5]高一虹, 赵媛, 程英, 周燕.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现代外语 (季刊) , 2003, (1) :28-37.

[6]袁广林, 袁鑫.我国公费师范教育制度的弊端与完善.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2) .

[7]光明日报, 2010-6-21.

[8]Arnold, Jane.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ess, 2000:142.

动机变化特点 篇2

1。高中生内在动机占优势。

根据引起学习行为的动力来源不同,可将学习动机分为外在 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学习动力来自学习活动以外,或者说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是中外力所推动的。外在动机最典型的表现是奖惩,其次还有家长、老师的督促,检查,学习效果的反馈,学习竞赛等。外部动机的作用一般是短暂的、被动的,学习活动的维持主要不能靠这种动机。内在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来自学习主体本身,或者学习活动本身,也就是说,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所引起,例如,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抱负、志向等因素都是内在学习动机。内在动机的作用比较持久,并具有主动性,因此,学习活动的维持,主要靠内在动机。可见高二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占优势地位。高中生绝大多数的入学习活动主要由内在动机所引起、维持和调控。但是其中有些内在动机对学习活动长期起消极作用,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其中多数动机长期起积极作用,需要不断加以强化巩固。

高中生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同时并存,但内在动机占优势,起主导作用。有时候也不排斥外在学习动机起主要作用。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独立掌握和探求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别人不能包办代替。内部动机逐步发展起来,并居中心地位,这是动机发展的必然趋势。

2.高中生间接动机起主要作用。

根据学习动机的指向性不同,又可将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动机,它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动机,即对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本身有兴趣。小学生直接动机占主导地位,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很强,新奇的、活动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对小学生来说,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教学方法变化多样是很重要的。对高中生来说,直接动机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学习兴趣同愉快情绪相联系,它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又不易引起疲劳,我们要注意发挥直接动机的作用。

另一类是间接动机,它是指向学习活动的结果,持续作用的时间长,高中生间接动机占主导地位。高中的许多学习内容是抽象的、枯燥无味的,学起来无兴趣。但是,掌握这些科学知识、技能,对于将来的工作、劳动,为“四化”建设多做贡献都是必要的,高中生必须坚持学习。因此,间接动机的发展,对高中生学习有重要意义。

这两种学习动机在高中生身上同时并存,两者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高中生虽然以间接动机为主,直接动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3.“获得地位”是高中生的主导动机。

学习动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学习活动中往往不是一种动机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动机同时起作用,但是,其中只有一种动机起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动机称为主导动机,其他起次要作用的 动机叫做辅助性动机,这种动机的分类是以动机作用的大小为依据的。我们在研究动机时,只有分清主次,才能把握学习活动的发展方向。据调查,各种学习动机对高中生学习的作用大小、其顺序为:

①获得地位;②获取知识,满足求知欲;③振兴中华,成为合格人才。高中生面临职业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如能升上大学,这既证明了自己能力高,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反之亦然。所以,获得地位是高中生的主导动机,其他动机只是次要动机。

在一定条件下,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抓主导动机时,也不要忽视辅助动机的作用,我们要加强理想前途教育,促进高中生的主导动机向振兴中华。为“四化”建设多做贡献的方向发展。前述第四类动机在中学各年级的比例是:初一为45.5%,初二为42.3%,高二为44.5%,高二还低于初一。相反,第一类动机和第二类动机的人数高二多于初一。这种反常的情况,一方面表明了“获得地位”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主导动机,已相当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社会、家庭和学校对高中生学习动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高二学生本应在个体意识倾向性方面处于更高的水平,可是这项调查是80年代初进行的,当时高二学生受“文革”的消极影响较大,同时,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削弱了,造成高中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存在不少问题,这必然在学习动机上有所反映。而初一学生受的消极影响较小,学校教育的正作用相对增大,因而导致了初一学生的动机水平高于高二学生的反常现象。这从反面说明,学校和社会加强对高中生的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随着年龄增大,包括动机在内的整个个性倾向胜变得更加复杂,教育工作的难度也更大,动机转化工作应更细致。

4.高中生学习动机的概括性增强。

在前述第一二类动机中,大多数是一些比较具体的动机,都是一些较抽象的概括性的动机。高二学生中这两类动机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7.8%,这表明高中生的抽象概括性的动机已占优势。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在动机的概括水平上,初一与高二持平,这是反常的,高中生的抽象概括水平明灵高于初中生,出现“持平”现象表明动机的发展与智力发展水平既有一致性,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动机属于个性意识倾向性的范畴,动机的发展更多地受思想意识的影响。因此,加强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才能使高中生的学习更有成效。

5、高中生的长期动机占主导地位。

根据动机所指向的目标大小不同,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长期动机和短期动机。短期动机所追求的目标较小,较具体,也较容易实现。短期动机的概括水平低,意识水平不高,受这种动机支配的人,常为学习上取得一点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受到一点挫折而垂头丧气:学习积极性不稳定。第一二类动机中大多数属于短期动机。高中生短期动机还占一定比例,对这类高中生还应加强树立远大志向的教育。长期动机所追求的目标较远大,指向长远的未来,因而也比较抽象和概括。长远目标不可能立即实现,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要有很强的预见性,要有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要有坚强的毅力。伟大的目标能产生巨大的动力,发展高中生的长期动机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四类动机属于长期动机,高中生中属这种动机的人数已占大多数,即长期动机占主导地位。但是,真正树立远大的崇高的奋斗目标的人,还不多。因此,对高中生加强理想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长期动机与短期动机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远目标要有难度,要具体,要分解为许多具体的小目标。短期目标要服从长期目标,体现长期目标,有助于实现长期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对长期动机和短期动机辩证关系的生动描述。

6.高中生正确动机是主流。

根据动机作用的性质,即社会价值,可以把动机分为正确动机与错误动机,高尚动机与低级的动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凡为国家、集体的利益而学习、而献身的动机,就是正确的高尚的学习动机,反之,为个人私利而学习,甚至不惜损害社会主义事业的学习动机则是错误的卑劣的学习动机。对动机社会意义的分析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但进行这种分析应十分慎重。

高中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主流,但是,还有相当多的高中生学习是为了应付“差使”、混毕业文凭、免受批评、不做后进生或留级生等。持这类学习动机者,学习积极性不高,消极因素多,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受“一切向钱看”等错误思想的影响,一部分高中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新的“读书无用 论,思想又开始抬头,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习动机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教育任务。

7,学习动机的稳定性增强。

依据动机的持久性和深刻性,还可将学习动机分为稳定性动 机和非稳定性动机①。稳定性动机能长期发挥作用,它根源于对学习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一般说,内在的、间接的、长期的、高尚的动机,稳定性较强;相反,则稳定性较差。在学习动机的推动下,有的高中生学习积极性持续上升;有的则连续下降;有的时高时低。可见,学习动机的稳定与波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反映到人脑中,造成心理和动机的矛盾运动。动机之间的矛盾,例如,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长期动机与短期动机、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正确动机与错误动机、具体动机与概括动机等的矛盾运动;动机与其他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兴趣、性格、世界观等)之间的矛盾,动机与认知因素(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使动机系统的内部斗争形成很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动机的波动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动机的稳定性与波动性的对立统一是动机发展变化的内部动因。没有相对稳定性,动机无法发挥作用,没有波动性,动机也难于进入新的水平。动机的斗争引起波动(即涨落)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无序导致新的有序,紊乱导致新的稳定。稳定性来自波动性。我们必须以动态的眼光来研究动机。只有当各种矛盾因素形成一种协同作用时,才能使动机系统发挥最佳的整体功能。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动机斗争作具体的分析。

动机变化特点 篇3

(一)研究背景

动机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动机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开始转变视角,从动态变化的角度研究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如Ushioda(1994、1998)、Gardner等(2004)与Shaoaib&Doernyei(2004)等都对学习者的动机历时变化做了详细的描述与研究。但大部分关于动机变化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对动机消减的研究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Doernyei(2001)、Chambers(1993)、Oxford(1998)、Ushioda(1998)与Doernyei(1998)等。

动机消减只是动机变化的一个方面,如果仅仅研究动机消减,我们就无法了解学习者动机变化的全貌。纵观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目前对动机增强的研究非常缺乏,大部分相关研究都是从如何激发学习者动机的角度提出的相关策略,如Keller提出的ARCS动机设计模式,Malone(1981)提出的内在动机设计模式,Ames(1992)提出的TARGET模式,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表现。然而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动机真正增强了的学习者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的动机得到了增强,笔者目前却找不到相关的研究文献。动机增强是语言学习者动机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促进学习者动机增强也是我们研究学习者动机的重要动因和目标。我们根据各种理论所制定的激发学习者语言学习动机的各种策略,只有通过对动机增强现象的深入研究才能真正检验其有效性。

(二)研究问题

本文拟从动机强度变化、动机类型及水平变化等方面,对汉语学习动机增强者的动机变化进行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 汉语学习动机增强者群体基本特征是什么?

2. 他们的动机类型及水平是否有变化?如果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 他们汉语水平、专业、母语及族群背景等个体因素对其动机类型及水平的变化是否有影响?如果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所谓动机增强者,指的是来华后动机强度增强(即在行为层面上为学习汉语而付出更多努力)的学习者。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动态变化研究”的一部分,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同时参加了来华前汉语学习动机调查与期末汉语学习动机变化调查的北京某大学长期进修生251人。笔者通过计算学习者期末动机强度与来华前动机强度之间的差值,最终将研究对象锁定为期末动机强度总值大于来华前动机强度的160人。由此可见,汉语学习者来华后大部分都表现出动机增强的趋势。

剔除缺失值后,受试者与本研究相关的个体差异因素特征分布如表1①所示。

表1 受试者个体差异因素特征分布

(单位: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

问卷调查法共涉及两份问卷:来华前汉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与学期末汉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各一份。两份问卷均为自行编制,与本研究相关的部分含汉语学习动机类型各20题;动机强度各8题。根据学习者不同的语言水平及母语背景,问卷以英、日、韩、汉四种不同语言版本发放。

访谈法涉及三类人群:参与调查的学习者本人;各国汉语及汉语教学研究者;汉语教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动机增强者动机强度变化分析

所谓动机强度,指的是汉语学习者为学习汉语在实际行动中所付出努力的程度。对动机增强者来华前后汉语学习动机强度总体进行成对样本T检验,我们发现两者差异非常显著(t=15.79;p=.000),也就是说,学习者来华后比来华前学习努力程度有非常显著的提高。

进一步对动机强度各个方面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除“我很少寻找机会说汉语”外,其他各方面均差异显著。这与我们对所有学习者的整体分析结果是一致的②。学习者动机增强的具体表现为:来华后,课外学习时间显著增多;参加与汉语相关的活动多了,在汉语课上跟老师和同学用汉语交流的机会多了,有不明白的问题,更愿意努力弄明白,对语法、词汇、汉字等,也更愿意想办法记住。他们对自己努力程度的整体评价也明显提高了。

根据学习者动机强度自身的高低,可以将其分为低动机(各项均值<2.5)、中动机(2.5≤各项均值<3.5)和高动机(各项均值≥3.5)三类。学习者初始动机强度不同,其动机增强程度有没有显著差异呢?我们对其进行方差检验,结果显示,学习者初始动机强度不同,其动机增强程度差异非常显著(F=91.42;p=.000),且事后多重比较检验显示,三者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低动机学习者(59人)平均增幅③最大(MD=13.56),中动机学习者(56人)次之(MD=5.38),高动机学习者(45人)最小(MD=3.07)。也就是说,越是原来学习努力程度低的学习者,其努力程度提高幅度越大。这一方面跟他们初始动机强度低,可提升空间更大有关系,一方面也跟目的语学习环境有关。留学生来华后,学习汉语成为其最主要的任务,且学校会经常为学生组织社会实践,布置需要在课外完成的真实交际任务等,这些对低动机的学习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督促手段,为了完成课业以及更好地在中国生活,唯有更努力地学习汉语。

我们以汉语水平、族群(是否华裔)、专业(是否汉语相关专业)和母语背景为自变量,以动机强度增强程度为因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族群背景和母语背景主效应不明显,说明是否华裔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在来华后学习动机强度的提高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汉语水平主效应显著(F=5.99,p=.003),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初级水平学习者动机增强程度(MD=12.45)显著高于中级水平学习者(MD=6.08,p=.000);也显著高于高级水平学习者(MD=3.60,p=.000)。专业主效应显著(F=4.80,p=.030),非汉语专业学习者动机增强程度(MD=7.66)显著高于汉语专业学习者(MD=7.48)。

初级水平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行动上的投入程度在来华后有大幅度提高,可能是由于一部分学习者来华后是从零开始学习汉语的,在来华前对汉语的接触不多,因此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整体也就比较少,但来华后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汉语,因此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会投入到汉语学习中去,动机强度自然也就提高了。另一可能的原因是在目的语环境下学习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时时处处离不开汉语,初级水平学习者本身语言水平较低,为了尽快顺利进行交际,以免影响自己的生活,他们也需要加倍努力。

非汉语专业学习者来华前汉语学习动机强度就显著高于汉语学习者(F=5.02,p=.026)④,我们猜测主要原因可能是非汉语学习者不但需要学习汉语,还需要学习其他专业,如果不加倍努力,汉语水平就很难提高,同时在国外很多大学的汉语专业学习者整体素质不如非汉语专业学习者,学习努力程度也会有所差异。不管来华前学习者主修的是否汉语专业,在来华留学期间,他们的身份是语言生,都需要将汉语学习作为自己的主业。在这种情况下,非汉语专业的学习者动机强度提高程度仍然显著高于汉语专业,可能学习者自身素质起到了主要作用,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他们担心别人是汉语专业,比自己基础好,希望通过更努力的学习在与汉语专业学习者的竞争中取得好成绩。

(二)动机类型与水平变化分析

对问卷中关于动机类型的20个问题进行因子分析,我们归类得出5个因子,并根据其特征分别命名为机遇动机、经验动机、职业发展动机、内在兴趣动机及重要他人影响动机。用成对样本T检验对学习者来华前与期末动机类型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两者并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尽管学习者学习努力程度增加了,但其学习动机整体类型并没有明显改变。

进一步分析20个相关题项,我们发现学习者在下面4个题项上差异显著,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动机增强者动机水平变化检验

由表2我们可以得知,学习动机增强者对中国政治、经济、语言影响的看法(Q2)以及对两国合作关系的看法(Q7)会有显著好转;对汉字的兴趣(Q10)也会有显著提高,但与中国人进行沟通的意愿(Q6)却显著降低。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虽然在来华前学习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语言在整个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本国与中国之间的交流也会有所关注,但毕竟没有亲身的体验,原来的很多感受仅来源于一些大众媒体的宣传。来到中国后,他们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深刻的体会,尤其是一些在本国住在中小城市的学生,来到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后,常常感叹中国不像发展中国家,北京、上海等城市跟纽约、巴黎、东京、首尔等城市没有什么区别;此外来到中国,他们更多关注自己国家跟中国的合作,往往会吃惊地发现,自己国家的很多人都在不同的领域,尤其是经济和文化领域,跟中国进行着多方面的合作。这些发现让他们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学好汉语可能会带给他们的发展机遇,因此学习越来越努力。

汉字的魅力始终是吸引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重要动机之一。石定果、万业馨(1998)的调查显示,不管是否属于汉字文化圈,大部分学习者都会对汉字感兴趣。在来华前,学习者对汉字的兴趣可能更多地是受汉字独特的造型及其所象征的东方古老文明的吸引,甚至有些学习者仅仅是因为汉字难学,带着一种强烈的挑战欲望开始学习汉语的,但来到中国后,他们深刻体会到这种具有古老历史与独特造型的文字,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很多同学来说,走在大街上,能够看懂各种招牌上的汉字,能带给他们一种成就感,也更增强了他们对汉字的兴趣以及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是我们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数据分析显示,虽然学习者来华后汉语学习努力程度比来华前提高了,其动机构成中希望与中国人进行交流的水平却降低了。通过访谈我们得知,出现这一结果,跟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有关系。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他们跟中国人沟通的障碍越来越小,因此与中国人进行交流在他们的汉语学习动机构成中所占比重降低也就十分自然了。此外,与来华前相比,学习者在中国所接触的中国人多得多,与中国人的交际是他们留学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日常语言交际对汉语的要求并不高,即使学习者语法不正确,发音有缺陷,甚至词语使用不当,交际也能顺利进行下去。学习者如果仅仅满足于能与中国人进行交流,其汉语就可能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与中国人进行交流而学习汉语的动机水平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个体差异与动机水平变化分析

我们以汉语水平、族群、专业和母语背景为自变量,以20个动机构成题项水平变化数值⑤为因变量,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1.汉语水平不同,学习者在Q3(喜欢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水平变化上差异显著(F=5.37;p=.022)。其中高级水平学习者水平提高最多(MD=.22),其次是中级水平学习者(MD=.18),初级水平学习者在该题项上水平则有所下降(MD=-.12)。也就是说,来华后,中级和高级的学习者都越来越喜欢中国和中国文化,但初级水平学习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喜爱程度却不如从前。

2. 族群背景不同,学习者在Q6(跟中国人交流,t=2.45;p=.016)与Q10(对汉字的兴趣,t=-2.64;t=.009)两项的水平变化上差异显著。

华裔学习者对汉字的兴趣不如从前(MD=-.58),而非华裔学习者对汉字的兴趣却更加浓厚(MD=.23)。

来华后,华裔学习者跟中国人进行交流的意愿更加强烈(MD=.33),而非华裔学习者这种意愿却有所下降(MD=-.16)。

3.专业背景不同,学习者在Q3的水平变化上差异显著(t=1.99;p=.048)。来华后,汉语专业的学习者比以前更喜欢中国和中国文化(MD=.15),而非汉语专业的学习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喜爱程度却有所下降(MD=-.12)。

4. 母语背景不同,学习者在Q3(F=3.96;p=.004)的变化上差异非常显著;在Q10(F=2.46;p=.048)和Q18(喜欢中国的影视等)的水平变化上差异显著。

韩国学习者越来越喜欢中国和中国文化(MD=.33);日本学习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喜爱程度也有所提高(MD=.17);欧美学习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喜爱程度有所降低(MD=-.02);东南亚等学习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喜爱程度却有较大幅度的降低(MD=-.71)。

韩国(MD=.59)、日本(MD=.10)和欧美学习者(MD=.11)都越来越喜欢汉字,但东南亚等学习者对汉字的兴趣却不如从前(MD=.29)。

欧美(MD=-.42)、韩国(MD=-.21)、东南亚等(MD=-.71)学习者对中国影视及书籍等的喜爱程度都有所降低,日本学习者则有所提高(MD=.48)

从上面的分析结果可以得知,学习者个体因素不同,其汉语学习动机水平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态度、对汉字的兴趣、对与中国人进行交往的意愿以及对中国影视及书籍的爱好等。

1.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态度。根据Gardner的经典动机理论,学习者对操目的语的社团有好感而选择学习该语言属于典型的融入性动机。具有融入性动机的学习者更容易成功学习目的语。(丁安琪,2010:3)

初级水平汉语学习者该动机水平有所下降,可能是因为他们来华前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基本来自书本、影视、亲友的间接经验,纸上谈兵,来到中国后才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而语言水平的不足,会给他们适应中国生活及文化或多或少带来一些困难和障碍,影响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感情。这种推断在对学习者的访谈中得到了验证,一名学习者这样描述她来中国后的感受:“因为我只会说日语,不会说汉语,所以跟中国人交流非常困难,而且中国人的服务态度不好,声音也大,我不习惯这样的生活习惯。”这种跨文化中的不适应不仅可能降低学习者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喜爱程度,而且可能会“使留学生遭受学业上的失败,导致留学生退学,或者延期完成学业,有的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造成悲剧”(杨军红,2005:11)。当然,如果学习者能够顺利度过跨文化挫折期与调整期,进入适应期,对中国的生活环境与文化逐渐适应,能够采用比较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中国文化,他们在学习上仍有可能取得较大进步。随着其汉语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中国与中国文化的认可也会重新有所提高。

访谈结果显示,日韩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喜爱程度的加深大多源于其母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同源性,欧美学习者与东南亚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喜爱程度的降低,主要是因为学习者来华前对中国文化的期望与来华后对中国文化的体验有比较大的落差,影响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以东南亚汉语教育最为发达的马来西亚为例,笔者的访谈材料显示,由于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非常好,华裔学习者在来华前接受过良好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而非华裔学习者在马来西亚也有很多机会接触当地华人,耳濡目染很多中华传统文化。他们来华前都坚信在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这些优良传统会有更好的展示,但来到中国之后,他们发现中国跟他们想象中的那个礼仪之邦完全不一样。他们觉得在中国这些中华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远不如在马来西亚。有的学生比较偏激地说,在中国到处见到的是欺骗,是不安全的食品,是污染,是啃老,哪里还有真诚、善良、孝道、友爱等等。他们甚至开始区分“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化”,认为自己在本国华人社区见到的才是真正的“中华文化”,现在中国所有的只是“中国文化”,不是传统的“中华文化”。欧美学习者提到比较多的则是因为他们相貌的明显特征,在坐车时被司机绕道,在买东西时挨宰等等负面的体验。尽管这些观点有其偏颇之处,但我们不能不警觉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些负面问题对来华留学生的影响。有一位学习者对“为什么不喜欢中国文化了,但学习却更努力了”问题的回答是:“为了在跟中国人交往时更小心防范不被欺骗。”这种现象令我们心痛,也令我们深思。

2.对汉字的兴趣。华裔学习者来华后对汉字的兴趣降低,可能是因为他们大多从小就被送到华校去学习汉语。华校的汉语学习与国内的汉语母语教育有较多相似之处,对汉字的要求也比较高。即使不去华校学习,他们在自己的家庭环境中也有各种机会接触汉字。因此与其他非华裔学习者相比,他们对汉字的了解与接触都比较多,不太可能产生如非华裔学习者那种完全置身于汉字世界里的新奇感。加之来华后,多数大学只会按照学生语言水平分班,并不会考虑学习者的族群背景,有汉字背景的华裔学习者与没有汉字背景的非华裔学习者共同学习,他们的汉字水平很可能远高于其他同学,汉字学习没有了挑战性,对汉字的兴趣也就可能受到影响。

3.对与中国人交往的意愿。多数华裔学习者在中国仍有亲戚朋友,他们来中国后,跟这些人的交流加强了,同时他们的华人面孔使很多中国人并不把他们当作外国人看待,这也为他们跟中国人的交流带来了许多便利条件。这些交际上的成功又促进他们对汉语的掌握,形成了良性循环。这就使得他们在与中国人交往意愿上的水平增幅要高于非华裔学习者。

4.对中国影视及书籍等的喜爱。所有学习者来华后对中国影视书籍的喜爱程度均有一定程度降低,只有日本学习者不降反升,这与日本保留了更多汉字有关。尽管中国大陆所使用的汉字跟日本的当用汉字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对于大部分日本学习者来说,这些并不太影响他们对汉字的理解。目前国内的影视作品多有字幕注释,通过这些带有注释的影视作品学习汉语,既可以增加对中国的了解,趣味性又强,因此中国影视成为很多日本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重要渠道。在访谈中我们还得知,有的学习者甚至开始利用汉字优势,课外阅读《读者》《小说月报》等面向中国人的杂志。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这一优势,激发起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本文对来华留学生中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后汉语学习动机增强者的动机强度、动机构成因素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主要发现概括如下:

1. 动机增强者的汉语学习动机强度增强不仅表现在学习时间的增多上,而且表现在参加课外汉语活动、用汉语进行交流、认真学习汉语知识等各个方面。

其中来华前汉语学习努力程度较低的学习者动机增强程度最高;初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动机增强程度高于中级和高级水平学习者;非汉语专业学习者动机增强程度高于汉语专业学习者。

2. 动机增强者学习努力程度提高,其动机类型并没有显著变化,但部分动机构成因素的水平却发生了变化。

水平显著提高的因素是他们对中国政治、经济、语言影响的看法、对两国合作关系的看法以及对汉字的兴趣;水平显著降低的因素是与中国人进行沟通的意愿。

3. 汉语水平、族群、专业和母语背景四个个体因素对动机增强者部分动机构成因素水平的变化有不同的影响。

这些影响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态度、对汉字的兴趣、对与中国人进行交往的意愿和对中国影视的爱好四个方面。汉语专业、初级水平以及日韩学习者在中国文化的态度方面得分有所提高,其他学习者则有所降低;华裔学习者对汉字的兴趣有所降低,但在与中国人交往的态度方面的得分有所提高,非华裔学习者则恰恰相反;与来华前相比,日本学习者对中国影视及书籍等的喜好程度提高了,而其他国家的学习者却降低了。

(二)讨论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增强,有赖于其对中国政治、经济、语言影响以及对本国与中国合作关系的深刻认识。这是促进学习者努力学习汉语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在设置专业及课程时,应充分重视学习者这一特点,不但要在教学中增加关于中国现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的介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充分了解中国,而且还要考虑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开设相应的专业,使其毕业后在本国与中国的合作交流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部分动机增强者虽然学习努力程度提高了,但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态度却不如来华前。这与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要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级汉语人才的要求是相悖的。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不太重视在留学生认知中的中国形象的构建,但“在华外国人对中国形象的传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传播的中国形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外国人认知中国的刻板印象”(赵云泽,2009)。由于“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都是从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模式去认识、理解其他国家的”(樊树龙,2003),留学生来华前对中国及中国文化已有一定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当他们真正接触中国和中国人时,发现想象与现实反差太大,新信息就无法被原有的图式同化,假如在中国的生活中再接触到比较多的负面问题,如随地吐痰、不排队、老人倒了不扶、破坏历史文物古迹,乃至交通拥堵、雾霾严重等,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失望是在所难免的。如何尽量减少学习者此类文化冲击?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在对外进行中国文化传播时注意尽量全面真实地反映中国现状,在加大对中国正能量传递的同时,也不回避对目前中国现实问题的讨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如何通过汉语学习者塑造中国形象的研究,使他们能帮助传播正面的真实的中国形象。

动机变化特点 篇4

[摘 要]学习动机与小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使教师明确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特点,无疑对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学习动机的含义、分类和功能,然后具体阐述了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最后重点介绍了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利于教师把理论付诸实践。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动机 发展特点

学习动机的形成与日常学习生活的环境、思想道德品质、自我认识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学生内驱力因素和外在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是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群体,他们刚开始的学习是无目的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深入,他们就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辨别能力,开始懂得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由此每个学生都会形成一定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一般地说,它的趋势是从比较短近的、狭隘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自觉的、远大的学习动机发展;从具体的学习动机逐步向富有原则性的、比较抽象的学习动机发展;从不稳定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发展。这个过程,反映了小学生学习行为的动机及其整个学习活动的水平。

总体来说,在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外部学习动机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内部学习动机还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并且具有长远社会意义的自我实现动机正经历着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主要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以及学习环境的特点有关。这就提示我们,在培养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应充分考虑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时制宜。

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还要教导、诱导学生从事一些活动。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自我修养、责任心、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小学教师,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很不成熟,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身作则、爱生如子,要认识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学生的品德、性格、知识以及心智活动的积极性不同等因素,以赏识的心态而不是以挑剔的心态对待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使每一句话、每一体态都恰到好处地围绕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情感流程,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我能行、自信的心态中施展自己的才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目的

汽车发动机水冷系工艺特点 篇5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水冷系,工艺特点

1 水冷系的组成及水路循环

目前汽车发动机上普遍采用的是强制循环式水冷系。它利用水泵将冷却水提高压力, 使其在发动机冷却系中循环流动。水冷发动机的气缸盖和气缸体中都铸有相互连通的水泵。冷却水在水泵的作用下, 流经气缸体及气缸筏的冷却水套而吸收热量, 然后沿水管流入散热器, 利用汽车行驶的速度及风扇的强力抽吸, 使空气流由前向后高速通过散热器, 不断地将流经散热器的高温冷却水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去而使冷却水温度下降。冲却后的水流至散热器的底部后, 被水泵再次压入发动机的水量少, 如此循环将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大量热量不断带定, 从而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 为使发动机在低温时减少热量损失、缩短暖机时间, 在低速情况下加快散热, 冷却系中设置调有温度的装置;为使驾驶员能及时掌握冷却系的工作情况, 还设有水温表和高温警示灯等。

2 水冷泵的主要部件

2.1 散热器

热量散发至外界大气, 使水温下降。散热器需用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制造, 并在结构上应保证足够的散热面积。散热器主要由上、下水箱、散热器芯和散热器盖等组成。在上、下水箱上分别装有进水管口及出水管口, 它们分别用软管与发动机气缸盖上的出水管口反水泵的进水管口连接。下水箱上还常设有放水开关。常用散热器芯的结构型式有两种:

2.1.1 管片式。

其散热器芯子由若干扁形冷却管构成, 也有使用圆管的, 如上海桑塔纳轿车和南京依维柯轻型汽车就采用了全铝合金圆形冷却管散热器。散热片套装在扁形冷却管周围以增大散热面积及增加整个散热器的刚度和强度。空气吹过扁形冷却管和散热片, 使管内流动的水得到冷却。管片式散热器因结构刚度较好而广泛为汽车发动机所采用。

2.1.2 管带式。

其散热器芯子由扁平冷却管及波纹状薄金属散热带焊接成蜂巢状。水管与散热带相间排列, 在散热带上常开有形似百叶窗的孔, 以破坏气流在散热带表面上的附面层, 提高散热能力。管带式散热器芯的优点是散热能力强、制造工艺简单、质量小。

散热器芯多采用导热性、焊接性和耐腐蚀性均好的黄铜制造。为减小质量, 节约钢材, 铝制散热器芯目前广泛用于许多使用条件较好的轿车上。也有些汽车发动机的散热器, 其冷却管仍有黄铜, 而散热片则改用铝锰合金材料制成。

散热器一般为15流式, 即冷却水从顶部流向底部。为降低汽车发动机学轮廓的高度, 有些轿车采用了横流式散热器, 即冷却水从一侧的进水口进入水箱, 然后水平横向流动到另侧的出水口。正确的冷却水水面对冷却系统的有效工作极其重要。因此, 有些汽车上装有冷却水回收地片, 可将受热溢出的冷却水回收在膨胀箱内。这时, 检查液面和加注冷却水都在膨胀箱上进行, 安全方便。如上海桑塔纳轿车的发动机处于冷态时, 冷却水因在膨胀水箱的MIN和MA X两标记之间。

汽车上广泛采用闭式水冷系, 该水冷系的散热器盖具有空气一蒸汽, 可自动调节冷却系内部压力, 提高冷却效果。发动机热状态正常时, 在弹簧力作用下均关闭而使冷却系与大气隔绝;因水蒸气的产生应使冷却系内的压力稍高于大气压力, 提高了冷印水的沸点, 改善了冷却效能。当散热器内压力达到126—137k Pa时, 蒸汽阀开启而使水蒸气从通气孔排出;当水的湿度下降, 冷却系内部的真空度低于10—20k Pa时, 空气阀打开, 以防散热器及怂管被大气压瘪。

2.2 水泵

水泵安在发动机前端, 通常与风扇一起用带轮同轴驱动。水束的作用是对冷却水加压, 使之在冷却系小循环流动。汽车发动机广泛采用离心式水泵。它具有结构紧凑、泵水量大及因故障而停止工作时, 不妨碍水在冷却系内部自然循环等优点。当叶轮旋转时, 水泵内的水被叶片推动一起旋转,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向叶轮边缘, 在轮廓线为对数螺旋线的水泵体内将动能转变为水的压力能;与此同时, 叶轮中心因具有负压而使散热器中的水经进水管被吸入水泵;水泵轴通过球轴承支承在水泵壳体上。水泵轴左端通过水泵轴凸起, 用紧固螺丝与水泵带轮相连, 前端则连接水泵叶轮。为防止泵内高压水沿泵轴向外渗漏, 在带轮的前端装有密封装置。

2.3 风扇

近年来, 有的轿车采用了以蓄电池为动力的电动风扇, 其转速与发动机的转速无关。电动机的开关由位于散热器上的温度传感器控制, 需要风扇工作时自行起动。这种风扇无动力损失, 结构简单, 布置方便。风扇常和发电机一起由曲轴带轮通过带驱动。为调节曲轴带的张紧程度, 通常将发电机的支架做成可调节的。

2.4 风雨离合器和温控开关

为减少发动机功率损失, 减小风扇噪声, 改善低温起动性能, 节约燃料及降低排放, 在有些汽车发动机上采用风扇离合器或风扇温控开关来控制风扇的转速, 自动调节冷却强度, 来达到上述目的。

2.4.1 风扇离合器。

主要有硅油式及电磁式等多种。冷却水温度不高时, 双金属感温器不带动阀片偏转, 近油孔关闭, 工作腔内无油, 风扇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这时仅由于密封毛毡圈和轴承的摩擦, 使风扇随同离合器壳体一起在主动轴上空转打滑, 转速很低。当发动机的负荷增加而使吹向双金属感温器的气流温度超过338℃时, 轴片转到将进油孔打开的位置, 于是硅油从贮油管进入工作腔。主动板利用砼片的粘性带动离合器壳体和风扇转动。此时离合器处于接合状态, 风扇转速得到提高以适应发动机增强冷却的需要。若发动机的负荷减小, 流经双金属感温器的气流温度低干308℃时, 双金属感温器复原, 阀片将进油孔关闭。工作腔内油液继续从回油孔流向贮油腔, 直至甩空为止。这时风扇离合器又回到分离状态。漏油孔的作用是防止风扇离合器在静态时从阀片轴周围泄漏硅油。

2.4.2 风扇温控开关。

该开关装在散热器的水箱上。随冷却水温度的升高, 石蜡开始膨胀, 当冷却水温升至368℃时, 低速触点闭合, 散热器电动机风扇接通电源, 以l 600r/min低速运转。当冷却水温继续上升至378℃时, 因石蜡继续膨胀而使高速触点闭合, 使散热器电动机风扇以2400r/min的高速运转。当冷却水温下降时, 石蜡体积收缩, 在触点拉簧拉力的作用下压缩而使触点断开, 实现了对散热器电动机风扇的控制。

总之, 冷却系的主要功用是把受热零件吸收的部分热量及时散发出去, 保证发动机在最适宜的温度状态下工作。

参考文献

[1]朱秀美.汽车水冷发动机的除气防气蚀循环装置[J].商用汽车, 2011 (24) .

浅谈GEnx发动机技术特点 篇6

GEnx发动机是通用电气(以下简称GE)公司为波音787客机研制的大涵道比、低油耗、低污染与低噪音的新一代发动机,也用于波音747客机与货机。GEnx发动机在研制过程中继承并发展了GE公司以往成熟机型特别是GE90发动机的成功经验,使得GEnx在较短的研制周期内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1]。项目采用参研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GE公司承担65%,石川岛播磨公司承担14%(含低压涡轮转子和高压压气机第9、10级转静子叶片),AVIO承担12%(含低压涡轮静子和传动系统),沃尔沃航空承担6%(含中介机匣和涡轮后机匣),Techspace航空承担3%(增压级静子叶片)。

本文尝试从GEnx发动机总体结构和部件特点的角度出发,总结其主要设计特点,希望可以对国内的民用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1 总体结构特点分析

GEnx发动机主要分为两个系列:GEnx-1B和GEnx-2B,二者构型特点如表1所示。

GEnx-1B和GEnx-2B除增压级及低压涡轮的级数不同外,转子支承方案、主轴承方案、承力框架方案、安装节布局、传力方案和单元体划分方案均保持一致。

1.1 转子支承方案分析

GEnx转子采用5支点方案。低压转子采用0-2-1支承方案,高压转子采用1-0-1支承方案,与GE90发动机保持一致。转子支承方案示意图如图1所示。

1.2 主轴承方案分析

止推轴承(滚珠轴承)所承受载荷较大,一般布置在低温区域。一部分较早机型(如CFM56-3、GE90-94B、PW4000等)的低压转子滚珠轴承布局在1号支点,滚珠轴承同时承受风扇转子的径向载荷(特别是风扇叶片脱落状态)和低压转子的轴向载荷,这就使得滚珠轴承的工作条件较为恶劣。GEnx低压转子滚珠轴承布局在2号支点,1号支点采用滚棒轴承。这样一来,滚珠轴承主要承担低压转子轴向载荷,1号支点滚棒轴承承担风扇转子径向载荷,降低了滚珠轴承的负荷,提高了工作可靠性。而滚棒轴承径向游隙较小,还有助于提高风扇叶尖间隙稳定性。高压转子前支点(3号支点)采用了滚珠、滚棒并列的主轴承方案,后支点采用滚棒轴承。

1.3 承力框架方案分析

GEnx采用中介机匣、涡轮中间机匣、涡轮后机匣的三承力框架方案。

中介机匣位于增压级与高压压气机之间,承担转子1、2、3号支点的载荷和静子载荷,是发动机的主承力框架。由于GEnx风扇尺寸较大,考虑到铸造、装配、运输等因素,将发动机分为风扇静子(包括风扇机匣和OGV叶片)与推进器(包括风扇转子和增压级组件、核心机、低压涡轮、附件传动系统)。中介机匣位于风扇静子内部,与风扇OGV采用螺栓连接(图2)。

涡轮中间机匣位于高低压涡轮之间,用于承载4号支点的径向载荷,4号支点轴承腔滑油管及通风管通过涡轮级间机匣支板。涡轮中间机匣提供高低压涡轮之间的过渡流道,用于减小高低压涡轮径向尺寸差异带来的气动损失(图3)。

涡轮后机匣位于低压涡轮后,与尾锥及内涵喷管相连接,用于承载5号支点径向载荷,支板内通有滑油管路。涡轮后机匣提供低压涡轮与尾喷之间的过渡流道(图4)。

1.4 安装节布局分析

发动机安装节布局方案主要取决于发动机在飞机上的安装方案,其最终确定和设计是飞机与发动机反复协调和折衷的结果。GEnx发动机采用辅助安装节布局在风扇机匣上,主安装节布局在涡轮后机匣上的方案(图5)。

1.5 传力方案分析

从GEnx发动机承力框架方案和安装节布局可以看出其传力方案(图6)如下:

(1)轴向载荷:转子部件主要通过高、低压转子止推轴承将轴向载荷传递至中介机匣,静子部件主要通过静子机匣将轴向载荷传递至中介机匣,再通过推力拉杆将转、静子轴向载荷传递至主安装节,最后传递至飞机;

(2)径向载荷:转子和静子部件分别通过轴承和机匣,将所承受的径向载荷传递至主承力框架,再通过安装节传递至飞机;

(3)周向载荷:静子部件主要通过静子机匣将载荷传递至涡轮后机匣,再通过安装节传递至飞机。

1.6 单元体划分方案分析

为提高维护性,降低全寿命周期费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一般采用单元体结构设计。单元体结构设计就是将整台发动机在结构上设计为由若干单元体组合而成,每个单元体包含若干个发动机部件。同一单元体在性能与装配上规格化,可以互换,不同单元体之间的匹配无需调试,只有最简单的联接[2]。维修时,可以单独更换某一个单元体而不影响整台发动机的性能与部件的协调工作,更换后的转动部件也不需要进行重新平衡,大大改进了发动机的维修性,给使用和维修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GEnx发动机单元体划分方案如表2所示。

GEnx基本继承了GE90-115B的单元体划分方案,最大的特点是将发动机分为风扇静子和推进器两个主单元体。这主要是考虑宽体客机发动机的风扇直径较大(GEnx与GE90-115B分别达到2.82 m和3.25 m),将发动机分成这两个单元体方便运输与维修。

当需要运输整台发动机时,将风扇静子和推进器分开,分别装箱或包装运输,这样可以在所有宽体客货两用或货机上运输。当需将整台发动机装上飞机时,可先在装运架上将推进器装到风扇静子上,组成“准备装机”(RFI)的发动机,然后装到飞机上。更换全套的RFI发动机,证实只需5 h,即飞机在夜间停场时即可完成,不会因为拆换发动机而影响航班[3,4]。

2 主要部件结构设计特点分析

2.1 风扇增压级设计特点分析

GEnx低压转子采用1级风扇、4级增压级的方案,风扇叶片采用复合材料带金属包边,风扇盘为3个盘焊接成盘鼓混合式转子。风扇机匣首次采用编制碳纤维复合材料,内壁涂有易磨涂层以控制叶尖间隙。声学处理机匣采用玻璃纤维、蜂窝夹心的三明治结构(图7)。

增压级转子轴采用Ti6/4材料、环形燕尾槽结构,转子叶片也采用Ti6/4材料。静子级采用全Ti6/4整环机匣,叶片与机匣采用焊接连接形式。转子叶片对应的静子机匣内壁面涂有Metco 601易磨衬套,以预防钛火(图8)。

中介机匣作为发动机主承力框架,采用钛合金整体铸造。除提供增压级与高压压气机的过渡流道和1、2、3号支点支承及前轴承腔润滑管路通道外,还集成了放气活门、传动系统的支承结构以及推力拉杆的前安装座。外部与风扇出口导流叶片相连。GEnx中介机匣上还设计了发动机内置式喷水清晰装置,在高压压气机进口导流叶片前端安装了4个喷水用喷嘴(图9),需要对高压压气机进行清洗时,在高压压气机前端接上专用接头即可,操作方便。

2.2 高压压气机设计特点分析

GEnx发动机高压压气机继承了E3及GE90的技术[5],增压比达23,第1、2、5级采用整体叶片盘结构,且均为单级,其中第1、2级为钛合金,第5级为Inconel 718。钛合金整体叶盘与机匣间隙处采用Metcol 601易磨衬套,其余间隙处采用金属凸台衬套及陶瓷涂层,并设计为允许碰磨。进口导流叶片及前四级静子叶片设计为可调。与大多数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一样,高压压气机从第3级起做成双层机匣,外层机匣作为承力机匣,内机匣作为气流通道的包容环。为保证沿圆周的叶尖间隙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均匀,与转子叶片对应的机匣是做成整环的;为了能装配,内层机匣沿轴向是做成一段段的。另外,与GE90不同的是,高压压气机6~10级转子焊接成一体,减涡器安装于7级盘心处(图10)。

2.3 燃烧室设计特点分析

GEnx发动机上所采用的双环预混旋流(TAPS)燃烧室是随着GE公司低排放燃烧室技术的发展而演进出来的。在燃烧室头部设有同心的两个旋流方向相反的旋流器,燃油分别喷入到两个旋流器中的气流中与空气混合形成油—气混合气,然后由内、外旋流器中方向相反地打旋喷出,在燃烧室头部形成极易点燃的混气。在一般燃烧室中,混合气点燃前是富油掺混,点燃后转为贫油,由富油向贫油转换中,燃烧温度高且产生氮氧化物。在TAPS燃烧室中,燃烧开始初期,强力的双环预旋器使油气掺混得很好,由富油向贫油转换过程短,不仅减少了氮氧化物(相对于DAC降低30%),且燃烧室工作温度降低约200℃(图11)。

2.4 高压涡轮设计特点分析

GEnx发动机高压涡轮方案与GE90基本一致(图12),采用的新技术主要体现在一级和二级导向叶片采用Pt Al涂层,1级工作叶片采用Ni Al合金、CMAS涂层。主动间隙控制方面,综合了GE公司以往CFM发动机和GE90发动机的技术,提高了间隙控制效果。

2.5 低压涡轮设计特点分析

GEnx-1B低压涡轮由GE90的6级改为7级(图13),高、低压涡轮采用对转设计,减少零件数,提高效率。叶片采用“特高升力”(Ultra High Lift,UHL)的设计,且用三元流技术对端壁的形状进行设计,使叶片数少,效率提高约0.34%。转子叶片尖部封严采用倾斜设计控制叶尖间隙(desensitization),后两级转子叶片采用钛铝合金材料以减轻重量(两级共减轻约68 kg)。

GE90发动机的低压涡轮主动间隙控制为平板式冲击结构,设计较为复杂。GEnx低压涡轮主动间隙控制采用鸟笼式的结构设计(图14),与CFM56发动机类似。

2.6 附件传动系统设计特点分析

GEnx发动机附件传动齿轮箱与一般宽体客机发动机一样,布局在核心机舱,减少了跨越外涵道的管路和电缆,缩短了径向传动杆的长度。但由于核心机舱内温度较高(尤其是附件靠近燃烧室),在附件传动齿轮箱(包括附件)与核心机之间设置一个隔热屏,并进行引气冷却。波音787座舱未使用传统的发动机引气方案,采用由发动机带动交流发电机发电,再通过电力驱动压缩机与液压泵的方案。因此GEnx-1B附件传动系统带动2台变频交流发电机(图15)。

3 结语

GEnx目前已经取得FAA和EASA适航证,并随波音787交付用户使用。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如海南航空和南方航空)也开始陆续接收装GEnx发动机的波音787飞机。GEnx作为目前最先进的250座级宽体客机发动机之一,能在较短时间内研制成功并完成取证,主要在于GE公司不断的技术积累和对现有机型(GE90)技术的大量继承,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光.用于波音787客机的GEnx发动机设计特点[J].航空发动机,2010,36(1):1-6.

[2]周烁,汪俊熙,刘宜胜,等.大型商用航空发动机整机装配工艺浅析[J].航空制造技术,2014(5):92-96.

[3]陈光.航空发动机结构设计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4]《航空发动机设计手册》总编委会.航空发动机设计手册第3册:可靠性及维修性[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

动机变化特点 篇7

关键词:高考英语改革,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和特征

一、引语

2010年, 教育部开始提出探索英语“一年多考”的考试方式。2013年, 北京市考试院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拟从2016年起, 高考英语分值由150分降到100分;与此相对应的是, 高考语文分值由150分提高到180分。分数一降一升, 支持者认为, 改革让英语回归“工具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母语水平。目前的英语教学确实存在很多弊端,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付出很大的精力, 但收效甚微。“英语过热, 国语反而弱化, 是这几年社会关注的焦点。考试是一个指挥棒, 引导学校教育的重点指向, 要让英语在学校教育中回归它的本质, 高考改革就成了一个很自然的选择。”北京高考英语改革在网上也引起了关注和讨论。多数网友对新政策表示支持, 认为这是在教育改革方面迈出的一大步, 希望能借此走出国内“事倍功半”的英语教育困局。反对者则认为, 想通过调整分值“打压英语”实现改革目标, 是“下下之策”。

虽然学术界对高考外语改革的观点众说纷纭, 但是种种迹象表明, 在被社会各界轮番“吐槽”之后, 英语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岿然不动几十年的重要地位, 正在被动摇。高考外语改革对英语学习者的动机产生的影响在逐步显现出来, 英语学习的工具性特征将成为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二、高考英语改革背景下, 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特征表现的变化

加拿大语言学家Gardner (1985) 将学习动机或取向分成两大类:第一类, 工具型, 即以语言为工具达到某个实际目的;第二类, 综合型, 即对目的语使用者和目的语文化感兴趣, 希望了解和融入目的语文化。对学习动机的另一种划分是将其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前者为了从语言学习活动本身获得愉快与满足, 而后者则将习得语言作为途径以期达到某一目标。许多研究表明, 学生学习第二门语言的主要动机是工具型动机。研究表明, 内部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校中的学习活动, 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渴望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 具有自主性、自发性。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的学习具有诱发性、被动性, 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较低。

2014年, 教育部文件出台一年后, 课题组对在校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通过这次摸底, 了解到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主要集中在出国研修、学科研究和文化推广三个方面。相比2011年课题组对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问卷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征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 即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加明确, 主动性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加, 被动式学习情况大幅减少。大学生开始考虑英语在自己未来发展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应用水平。大家普遍认为, 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 更应该强调学习的实用性训练, 根据将来的发展方向参加更具有针对性的英语训练班学习, 而不是过多强调语言基础训练, 无目的、无方向地被动性学习。

通过对大学生在高考英语改革前后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特征的变化, 可以归结为三类:工具型学习动机、研究型学习动机和文化型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划分可以看出, 第一类和第二类学生学习动机可以归结为外部动机, 而第三类则更倾向为内部动机。

三、高考英语改革背景下, 大学生英语学习特征表现

1.工具型学习动机。外部动机 (extrinsic motivation) 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工具性学习动机是居于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 将对这类学生的未来学习和生活需要提供重大帮助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高考英语改革政策出台后, 大学生英语学习越来越注重听说训练和实践交流活动的参与。大部分同学认为, 英语应该突出工具性作用, 让英语回归到一种“有用的语言工具”的本质, 让真正有需要的人去专业学习, 允许不需要它的大多数人只是基本了解, 这才是英语教育的应有定位。因此, 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诉求:首先, 英语的学习在于交流, 根本目的是能够达到信息传递, 因此听说训练的周期和强度应该适当增加。其次, 加大听说训练的规范化和语言材料的目的语的本土化。在听说练习过程中, 注意中西方语言表达习惯和词汇使用的差异。再次, 不要过分强调语法, 语法错误不应该成为影响交流的桎梏, 尤其是语言教学过程中适当忽略语法错误而达到语言交流的流畅性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值得鼓励。最后, 英语水平考试与国际语言考试接轨, 适时引进西方的托福、雅思考试体系。

2.研究型学习动机。近年来, 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 大学毕业后选择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研究生学习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需要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和文献, 尤其是国际重要学刊大都是英文文本, 需要学生有很强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 所以英语在其后期的学习研究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 学生必须在本科阶段的英语学习中, 尤其是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上打下扎实的基础。研究型学习动机的学生学习特征体现在:第一, 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表现出对专业知识词汇的翻译和表达的浓厚兴趣。第二, 在学习中刻意谋求特定领域的翻译知识积累。比如, 偏好于本专业国内外期刊文章的阅读。第三, 渴望教学大纲中增加专业英语的授课周期和授课量。第四, 更关注本学科国际发展动态和各种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活动的举办及成果发布。

3.文化型学习动机。与前两类学习动机类型相比, 文化型学习动机更倾向于内部动机作用。内部动机 (intrinsic motivation) 又称内部动机作用, 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这一类型学生首先语言文化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并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快乐。通过自身的努力, 达到不断提升自己能力, 实现自己愿望。近年来, 我国将汉语国际推广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35个孔子课堂, 共计935所, 分布在全球108个国家 (地区) 。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建立不仅为我国文化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同时也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学习机会, 使之能够有机会展示自己在文化学习方面的成果, 也成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又一重要动机。文化型学习动机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 大学生更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第二, 大学生更热衷于在本科学习阶段参加外籍师生的联谊活动。第三, 大学生更期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在外语教学中增加中国文化的双语教学课程的培训。第四, 学生更希望在毕业后有机会参加国家和学校外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项目。

四、高考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的启示

时评家盛翔撰文指出, 降低英语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提高汉语和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位置, 这是一个很正确的方向。让真正有需要的人去专业学习, 允许不需要它的大多数人只是基本了解, 这才是英语教育的应有定位。

目前, 高考英语改革虽然尚未撼动大学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但对大学英语的冲击和影响仍会逐步显现出来。因此, 通过高考英语改革, 高校英语教学应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启示:一是, 做好大学英语与中学阶段授课内容的衔接, 明确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大学英语阶段的授课应该侧重英语专业方向训练, 实现从基础知识积累到专业应用能力的跨越, 而不是基础英语学习的巩固和简单延续。二是, 从教学模式上, 尝试根据学生学习目的进行分班, 让真正需要的人有实质性的提高, 让不需要的人有更多时间从事其感兴趣的课程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诉求, 增减相应的课程教学。三是, 英语作为交流工具首先应该在听说上下功夫。高考英语改革, 虽然分值降低了, 但是听力所占比例却明显提高了, 这说明英语学习交流工具的定位将更加突出, 所以, 大学英语更应该在进行实际交流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进行强化, 尤其是要增加专业英语的实践机会。四是, 英语应该在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以及吸收借鉴其他民族先进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育既能够通过英语交流沟通又能够通过英语提升开阔的事业和文化素养的复合型社会人才。

五、结语

高考英语改革不等于高考不考英语, 也不会削弱目前的英语教学, 而是引导大家正确看待英语的地位, 回归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本质。从国际上看,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把英语放在一个终身学习的位置上。大学英语教学受到了高考英语改革的冲击和挑战, 其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提高。最新高考改革形势下, 高考英语加大了改革力度, 这势必会对大学英语带来冲击和挑战。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以高考英语改革作为风向标, 调整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模式,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培育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为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Gardner, R.C.Social Psychology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Edward Arnold Ltd, 1985.

动机变化特点 篇8

关键词:发动机,异常响声,故障原因,诊断方法

发动机在运转过程中, 由于各机件间的相互运动、摩擦和振动, 总会发出响声, 响声可分为正常响声和异常响声。正常响声是允许存在的各种适度的噪声, 异常响声是各种不正常的金属敲击声或其它不应有的响声, 也是发动机产生故障的前兆, 若能及时找出其声源和产生异常响声的原因并加以排除, 即可避免发生故障和机件的损坏。

一、气门敲击声

1.异响特点。

在怠速运转时, 会出现有节奏的“嗒、嗒”或“嗲、嗲”的敲击声响, 转速增高, 响声随之增大, 并变得杂乱。

2.故障原因。

气门间隙过大。

3.诊断方法。

将发动机转速控制在怠速运转, 打开气门室盖, 用手提起气门挺杆或用旋具撬着气门挺杆, 无论是气门脚的间隙或是气门套管松旷, 如响声能减小或消失, 则可以判断此气门间隙过大。

二、活塞敲击声

1.异响特点。

缸内发出一种比较清脆、尖锐的“当、当”或 “嗒、嗒”的声响, 其声响在冷车及加速时最为明显, 发动机温度升高后, 声响会减弱或消失。

2.故障原因。

活塞与气缸壁磨损过甚, 配合间隙超过技术要求, 活塞在气缸内摆动, 引起活塞裙部碰撞气缸壁面。

3.诊断方法。

将发动机转速固定在敲击声最响的位置上, 用旋具抵触加机油口一侧的缸壁, 耳朵贴在旋具的木把一端, 就能听到有振动的敲击声。要正确判断响声在哪一缸, 可旋具将火花塞逐缸搭铁短路, 响声减弱或消除, 则说明此缸发响。

三、活塞销敲击声

1.异响特点。

发动机工作时, 会发出一种非常尖锐、清脆、音调甚高而明显的“嗒、嗒”的金属敲击声响, 像用手锤敲打铁砧的声音。其声响在冷机不响, 温度升高后则发响, 温度越高越响。

2.故障原因。

活塞销与连杆衬套、活塞销座孔磨损过甚而松旷。

3.诊断方法。

将发动机转速控制在声响最明显的位置, 用金属棒抵触在缸体壁一侧试听, 响声上半部比下半部明显, 再用旋具逐缸将火花塞搭铁短路时, 当某缸短路后响声消失或减弱, 即可断定为该缸活塞销发响。

四、活塞环敲击声

1.异响特点。

在气缸体上部发出一种钝哑的“噗、噗”金属敲击声, 转速增高, 响声随之增大。

2.故障原因。

活塞环折断, 活塞环与环槽间隙过大, 气缸上部磨损成台阶状等。

3.诊断方法。

用旋具抵触可疑缸的气缸盖附近, 如发出一种“唰、唰”的响声, 一般是活塞环折断。如果感觉有明显的脉冲振动, 则表明是活塞环碰撞凸肩响。

五、主轴轴承敲击声

1.异响特点。

在气缸与曲轴箱接合处发出的音调低闷、钝哑而沉重的“镗、镗”或“刚、刚 ”的声响。

2.故障原因。

轴颈与轴承过度磨损或烧蚀而引起的间隙过大, 轴承盖螺栓松动。

3.诊断方法。

用两把旋具将可疑的某轴承相邻两缸短路, 响声变小, 即为该主轴轴承发响。

六、气门漏气声

1.异响特点。

发动机运转时, 在进气管侧听到“嘘、嘘”的声响, 或在排气管侧听到“唏、唏”的声响。

2.故障原因。

气门间隙过小, 气门工作面有积碳或磨损, 气门杆弯曲变形, 气门弹簧弹力不足或折断。

3.诊断方法。

打开气门室盖, 用塞尺检查气门间隙的大小, 用眼观察气门工作面磨损及气门杆弯曲变形情况, 用旋具撬动弹簧找出是哪只弹簧变软或折断。

七、正时齿轮敲击声

1.异响特点。

发动机工作时发出的“哗啦、哗啦”的响声, 严重时可听到齿轮的撞击声, 发动机转速增高, 响声更明显、清晰。

2.故障原因。

齿轮啮合间隙过大, 齿面剥落或损坏。

3.诊断方法。

动机变化特点 篇9

1 大学生的旅游动机

1.1 什么是动机

动机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vere, 原义为推动的意思。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对动机作了这样的定义: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 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 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1]引发动机有两方面的条件: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内在条件是指导需要, 即因个体对某些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需要使人产生欲望和驱老太太, 引起活动。外在条件换手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 即物质环境的刺激因素和初会环境的刺激因素, 它们也能够引起动机。

驱动旅游行为以满足个体的内心需要的心理动力就称为旅游动机[2]。

1.2 大学生为什么旅游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来支配的, 那么, 旅游这种行为是由什么样的动机驱使的呢?从心理学角度看旅游, 可以把旅游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生活方式”。具体而言, 旅游是人们为了寻求补偿或者寻求解脱, 到别处去过一种“日常生活之外的生活”。因此, 在研究大学生为什么要去旅游这一问题时, 是从研究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始, 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少的是什么, 躲避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 探求大学生的旅游动机, 力求触及大学生为什么要旅游的较为深刻的心理原因。

1.2.1 大学生的求补偿动机

求补偿动机是指大学生需要通过旅游来寻求补偿, 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缺乏的那些满足感、新鲜感、自豪感等得到补偿。

(1) 扩展和更新自己的生活。扩展和更新自己的生活就意味着寻求新鲜感, 这里所说的新鲜感要比新奇感丰富, 它包含着惊奇、喜悦、振奋等多种情感成分, 富有新鲜感的生活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生活。追求新鲜感是人的“本性”, 衣食无忧后, 人的“本性”就会不断寻找广阔的新世界。大学生活三点一线相对枯燥, 大学生外出旅游就是为了摆脱校园生活的单调乏味, 寻找亲新奇世界。

(2) 开阔视野和增长见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促使人成长的说法。韦恩·戴埃也曾说过:“从来就没有一种生物在其栖息地上画上一个圈, 永远呆在里面。”可见, 如果人总是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 就好像井底之蛙, 孤陋寡闻, 就不可能充实和提高自己。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 渴望成长、渴望进步, 而老师和书本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网络、图书、电视等媒介可能拓宽大学生增长知识的渠道, 但毕竟不是亲身经历, 在体验收获上相对会有欠缺。因此, 外出旅游便成了大学生拓宽视野, 增长见闻的最佳选择。

(3) 提升自尊和实现自我。自尊是个体作出的并经常保持的对自己的评价, 表达了一种对自己赞许或不赞许的态度, 标志了个体对自己能力、成就、身份及价值的信心。多数的大学生处在依赖型自尊水平, 自我的价值与能力更多的依赖于别人的肯定与评价。这种依赖自尊, 使大学生在校园中不能充分地成为自己、表现自己或突出自己。在旅游时, 大学生可以摆脱常规的束缚和熟人的注视, 轻松自在地度过一段时光, 充分地表达自己。另外, 高自尊的欲望使大学生不仅要表现自己, 而且要突出自己。在校园里, 大学生总觉得自己被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旅游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享受到贵宾或者重要人物的待遇, 使他们极度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得到了补偿。

1.2.2 大学生的求解脱动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要求, 今天的天之骄子们正承担着成长、学习、情感、交往、经济、就业等多重压力。紧张繁忙的学习、复杂的人际关系、繁多的活动使得大学生长期处在高度的精神紧张状态。当这种沉重的负担使大学生觉得不堪忍受时, 他们便会产生一种逃避现实的愿望。而对于想要寻找一方“世外桃源”, 使身心都获得解脱的大学生来说, 外出旅游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1.2.3 大学生的求平衡动机

大学生有两种典型的心理特征, 一方面他们渴望安全、稳定, 可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变化和刺激。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 因为安稳的生活就少有变化, 而变化的生活就意味着不稳定。进入一个新领域, 新鲜刺激却存在风险;在熟悉的环境中生存, 踏实稳定却乏味无趣。大学生渴望变化刺激的同时, 求安求稳的心理并未消失, 这必然造成他们强大的内心冲突。外出旅游可以平衡大学生内在的矛盾冲突, 因为旅游意味着改变、探索和尝试新的生活, 而这种刺激和变化又是暂时的, 对旧有的稳定生活没有威胁。

2 大学生不同旅游阶段的心理特征及需求

大学生在不同旅游阶段的心理需求变化是不同的, 只有掌握了大学生旅游的需求变化, 旅游工作者才能相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为大学生旅游消费提供满意的服务。

2.1 旅游初始阶段

2.1.1 紧张和戒备心理

大学生带着美好的憧憬踏上旅途, 来到向往已久的旅游胜地时, 他们会兴奋激动, 但由于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心中又不免有些紧张, 对于此行是不是一切都会非常顺利, 又多少有些怀疑。他们甚至担心自己会不会迷路, 会不会遇到小偷等。对于茫然无助、不知如何是好的大学生来说, 他们最大的心理需要就是确认安全, 因此, 旅游工作者尽快帮他们适应环境, 尽量预见他们可能会遇见的困难, 并及时给予帮助, 使大学生确立安全的信心, 感觉生活的便利, 使他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享受旅游中的种种乐趣。

2.1.2 好奇和期待心理

一般来说, 闻所未闻或见所未见的新奇事物对人们总是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旅游初期, 大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 兴趣非常广泛, 他们对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一切都感到新奇, 即使是当地人司空见惯的平常事对他们来说也都可能是新鲜事。另外, 大学生在出游之前, 一般都会次旅游所涉及的旅游地、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在头脑中幻想一番。因此, 初到旅游地时, 他们会对此次旅游各项服务充满期待。因此, 旅游工作者在这一阶段要为大学生提供最热情的服务, 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好奇和期待, 使他们留下良好的旅游第一印象。

2.2 旅游中间阶段

2.2.1 审美心理

对于大学生来说, 旅游不单纯是游山玩水, 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大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 能够培养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因此, 在这阶段旅游工作者应为大学生选择极具代表的性人文景观和观赏性的自然景观, 并为大学生介绍观赏方法, 使大学生能在旅游中得到更深层次的美的享受和质的收获。

2.2.2 求知心理

大学生作为高知识层次群体, 在旅游活动中越来越趋向于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他们出游除了消遣, 还想通过旅游来增长知识、增加阅历、获取教益。为了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旅游工作者应在游览景点时为大学生作生动的讲解, 事实也证明, 旅游工作者的知识面越宽、阅历越丰富、信息量越大, 就越有可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旅游消费者的知识需求。

2.2.3 放松心理

广大莘莘学子在经过千辛万苦闯过独木桥步入大学殿堂后, 本以为可以好好的放松一下。然而,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使得大学生的校园生活非但不轻松, 反倒更加紧张忙碌。校园中繁重的学习、繁多的活动以及繁杂的关系让大学生的精神长期高度紧张, 身心俱疲。因此, 大学生在外出旅游时, 必然希望情缘绪得到放松、压力得到释放、心灵得到慰藉。旅游工作者这时应为大学生旅游者提供最热情、周到的服务, 既要在情绪上感染他们, 又要处处方便他们, 体贴他们, 千方百计帮他们排忧解难, 使他们完全放松的享受旅游的乐趣、舒适和尊严。

2.2.4 交友心理

大学生处在青春期末期、青年早期, 是一个极度关注交往、需要理解、渴望友谊的时期, 所以, 旅游时他们欣赏山水、放松身心的同时, 也希望能交到新朋友。当进入到旅游中间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 大学生的心态越来越放松, 此时, 他们渴望与与导游和其他旅游者有更多的接触和互动, 以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 在旅行中期, 旅游工作者可以组织团内成员开展一些近距离接触的活动, 为大学生旅游消费者搭建一个交友的平台。这种做法会使大学生觉得本次旅游更有意义和价值。

2.3 旅游终结阶段

旅游终结阶段是指旅游者即将离去, 大学生与旅游工作者的交往即将结束直至离开的这一段时间, 旅游者这阶段的心理是十分复杂的。

2.3.1 购物心理

大学生旅游者在旅游即将结束时, 会产生比较强烈的购物心理。在这一阶段, 他们主要是为同学、家人和朋友购买一些土特产和小纪念品。大学生因经济尚未独立, 购买实力不强, 所以, 旅游工作者应尽量带他们到经济实惠、物美价廉的特色小店中去购物, 使大学生既可以如愿购买到心仪产品, 又不用为钱伤神, 让大学生在满足感和喜悦感中结束旅行。

2.3.2 兴奋和紧张心理

兴奋是因为旅游活动结束后, 马上要返回家乡, 又可见到亲人和朋友, 可向他们述说旅游的所见所闻, 同他们一道分享旅游的快乐。此时, 由于游客情绪兴奋, 出发前容易丢三落四, 忙中出错, 导游员应设法稳定大家的情绪并做好提醒工作。紧张是由于想急切办完一切事宜, 还有相当一部分游客表现出难以适应的心理感受。这时, 导游员应想法放松游客的心情, 用旅游的快乐与到家的温馨来引导游客的感觉, 把对游客诚挚美好的祝愿说得感人肺腑, 让游客带着“服务的余热”踏上新的旅途, 使游客产生留恋之情和再次惠顾之意。

2.3.3 后悔心理

大学生旅游者基本都是经过详细的了解后才选择的旅游景点, 在出游时对旅行总会有比较美好的期待。然而, 现实和想象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距, 再加上之前期望过高, 可能使一些大学生对本次旅游的景点设置、食宿情况、交通安排、导游服务等都感到不满, 因此, 在旅行即将结束时会产生强烈的后悔心理。对于这类大学生, 旅游工作者应尽可能的对其不满之处做出合理的解释, 尽最大努力为其做好最后的服务, 并应该尝试为其做出弥补, 尽可能的减轻他们心中的不快和不满。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社会现象。随着大学生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其旅游行为越来越受到旅游经营者和研究者的关注[2]。作为高知识分子和经济未独立群体, 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本文认为, 广大研究者应深入探索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及其在旅游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需求, 为旅游行业工作者开发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为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繁荣贡献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2]吕勤, 郝春东.旅游心理学[M].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授课材料下一篇:国家利益经济审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