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学特征

2024-05-14

服务学特征(精选7篇)

服务学特征 篇1

进入21世纪, 人类社会正从农业、工业逐步迈向以服务业为主的服务经济时代,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产业结构调整等不断地深入, 作为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重要标志的现代服务业应运而生。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竞争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新焦点[1], 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在技术、管理、工程、人文等方面的新课题, 从而引发了对具有综合能力的现代服务业跨学科人才的大量需求[2]。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已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和支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中的30个国家经济总值的70%来自服务业, 美国已达80%[3]。发展中国家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美国一权威机构的调查资料表明, 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占据国民收入的45%左右, 而且这一比例还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攀升[4]。然而, 规模巨大的服务业背后隐藏的却是服务型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强、服务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偏低、服务供应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人们对服务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缺乏对服务的科学研究, 造成了相对较低的服务生产率和顾客满意度。服务业占据着世界上大部分的经济活动, 但却是经济中最少研究的部分[5], 并且还没有培养服务型创新人才的专门学科。科班出身的服务型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 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面对此景, 以提高服务生产率、改善服务质量、保持可持续的服务创新、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服务型人才为己任的“服务学”应运而生。“服务学”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6], 有利于支撑、规范、提升和推动服务经济和产业, 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7]。

一、“服务学”简史及我国十分重视服务学

“服务科学 (Services Science) ”概念由IBM于2004年在美国首次正式提出。2005年在英国牛津大学“服务科学”研讨会上, IBM的代表吸纳了牛津大学、沃里克大学代表的想法, 使“服务科学”演变到“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 (Service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缩写成SSME) ”, 用“服务科学”作为其简称[8]。2005年, IBM正式把“服务科学 (SSME) ”引入我国,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 于2009年初我国学界才正式把“关于服务的科学、管理与工程 (Service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统称为“服务学 (SSME, 或Service Sciences) ”[9]。“服务科学 (SSME) ”名称通用于国内外, “服务学 (SSME) ”更符合中文的传统和习惯。

杨芙清院士说, 服务科学和服务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服务创新和服务科学的学科建设已经成为各个大学的共同使命[10]。“服务学”既是现代服务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者, 亦是发展服务经济的关键要素, 我国政府和学术界非常重视“服务学学科”的建设。教育部从2005年就开始与IBM和各高校携手展开了服务学的学科建设。2006年11月14日, 教育部部长周济院士和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正式签署《开展“现代服务科学方向”研究合作项目备忘录》, “现代服务科学方向”的研究和建设在我国高等院校全面启动[2]。2007年4月21日~22日, “2007年教育部-IBM高校合作项目年会”在昆明召开, 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长张秀琴代表教育部致辞, 展望了这样一幅美景:将来我国经济转型成功、服务业蓬勃发展时, 由于高校早有准备, 造就了一大批服务科学人才, 极好地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教育部和IBM合作, 在“服务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超前部署, 这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调整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措施[11]。2008、2009年已经在我国成功召开了第一、第二届“服务学国际会议 (ICSS) ”, 第三届“服务学国际会议”也将于2010年5月13~14日在杭州的浙江大学举行。

二、从学科性质和职能的视角认识“服务学”

学科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 我们可以从学科性质和职能的视角来深入了解“服务学”内涵。2004年“美国国家创新峰会”上, IBM在《创新美国》报告中首次规范地提出了“服务科学 (services science) ”的概念:“服务科学———将已有的计算机科学、运筹学、产业工程、数学、管理科学、决策科学、社会科学和法学等领域融合在一起, 在商务和技术的交叉点上促成整个企业的转型、推动创新。服务科学能够处理21世纪创新的核心问题:组织再造、技术创新管理、复杂行为系统仿真等……。把服务科学作为一门新学科, 鼓励大学、社区学院和产业合作开发课程、培养专注于服务和企业转型的劳动力。”[12]此处的定义把这个新学科的目标、任务、所采用的研究路线、人才培养要求和经济社会功能作了基本规约, 但还只是个框架, 需要完善。通过阅读有关IBM对服务学概念阐述的文献, 基本可以界定为:“服务学”是一门新兴的复合交叉型学科, 将计算机、运筹学、产业工程、商务战略、管理科学、社会认知行为学和法学等领域综合在一起推动创新, 发展以服务为主导的经济中现代服务业所必须的相应技能, 将人力和科技进行有效结合, 帮助企业、政府等解决根本业务转型中各类复杂问题, 同时为服务提供者、客户及所有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2,3,11,13,14]。服务学的创新理念旨在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 应用科学、管理、工程学科的知识, 研究以服务为导向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所必需的相关技术、专业技能和商业模式[15], 并鼓励创新。

从此定义看, 服务学具有明显的学科整合性和交叉性。需要综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推动创新;需要在具体实践时运用学科交叉的方法开发和培养特定服务领域人才的专门技能, 解决具体实践和服务创新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服务学是技术与社会共同演进的科学, 是一门应用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需要理解人的行为及人类行为相互影响的模式, 厘清人、技术与商务的关系和价值等。服务学通过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服务型人才推动服务创新, 改进服务生产率和质量, 从而提高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及企业的赢利能力。服务创新为服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 服务学通过人才培养和服务创新完成自己发展服务经济的使命。服务学能为政府提供适用的概念、理论、方法和工具, 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促进政府服务工作的科学化, 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最有力的理论工具之一。

学界对服务学三大主要领域 (服务科学、服务管理、服务工程) 的关系已形成共识:服务科学通过对数据和信息等的分析、探索, 找出规律, 创造新知识;服务工程则运用知识, 结合实际的条件和客户的需求, 使用工程的方法、工具等创造新价值;服务管理的目标是改进知识和价值的创造过程和价值获得的途径。简而言之, 服务科学是创造知识的方法;服务工程是应用知识、创造新价值的途径;服务管理是改进创造和获得价值的过程 (Spohrer, 2005) 。三者联系可用图1表示:

(图片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的教育部-IBM精品课程“服务科学概论”课件)

三、从“服务系统”的角度理解“服务学”

通俗地讲, “服务科学”是把服务行业的方法理论化 (叶天正, 2005) 。“服务学”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 除了农业、工业外, 其他都可以归于“服务”的范围。需要建立怎样的核心概念才能把服务业这样的大杂烩提升、升华、萃取出普遍适用的核心理论呢?服务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服务创新, 提高服务生产率和服务质量, 满足人们和社会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改善全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工作待遇, 要做到这些, 需要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人类行为、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各种因素, 传统的农业和工业已经无法适应, 需要准确地把握服务和服务创新的本质, 找到一种新的产业来改变旧有的增长模式。为了更好地洞察服务和服务创新的本质, 需要建立“服务系统”这样的核心概念来帮助整合分散在不同学科的服务概念和知识, 帮助利用各门学科的知识及理论来探索服务和服务创新的本质及规律, 从而有利于创建基于“服务系统”的通用的方法、工具和理论。服务源自于服务系统间的交互作用, 基于“服务系统”的抽象层次, 我们可以把“服务学”的科学研究看作是对“服务系统”的科学研究, 即“服务系统的科学”事实上就代表了“服务学”。

“服务系统的科学”是近两年才兴起, 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此处仅简单介绍一种权威的“服务系统”概念, 帮助理解服务学的内涵, 需要了解更多信息, 可以参考有关文献[16]。简单而言, “服务系统”包含复杂价值链和网络中协同工作共同创造价值的“服务提供者”与“客户”, 服务提供者与客户可以是个体、公司、政府机构、任何人与技术组成的组织, 要点是能经由服务活动在服务提供者和客户之间创造和交付价值[5]。更精确地把“服务系统”定义为人、技术、组织和共享信息的动态配置, 能创建和交付价值, 并能在价值交付与所承担风险之间找到平衡、拥有解决争端的机制, 动态的部分原因是涉及人持续的谈判和调整, 人是服务系统中价值和风险的最终决定者[16]。“服务系统的科学”可以为服务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5], 而服务创新则是服务系统进化的源动力, 通过改变人、技术、组织和信息的工作与通信方式就可以改进我们每天工作生活都会遇到的大量服务系统。

四、服务学的特征

准确理解和把握服务学的特征有利于指导制订科学的学科发展战略, 选择特色鲜明的、适合自身条件的研究方向, 组合可行的实施路线和策略, 组建高水平的学科团队, 培养和储备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有针对性地进行合作与交流, 有利于指导我们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真正建立在技术与商务的交叉点上。

从以上内容可以归纳出服务学的7大特征:全球性;战略性;通用语言性;整合性;交叉性;应用性;创新性。 (1) 全球性 (或国际性) :经济全球化、分工国际化, 国际服务贸易日益增长、国际化的服务外包日益频繁, 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当地居民价值观等成为服务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学者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协同研究, 共同面对全球性的服务难题也日益增多。按照国际化要求、遵循全球化的规律, 全球性地整合世界各国的学者及其成果乃大势所趋。培养具有国际文化素质的高级服务型人才更需要一个全球性的教学与实践环境。 (2) 战略性:服务学就是一种战略性要素, 一种战略性资源, 一种战略性的眼光、意识、理念和思维。在规划服务学学科时, 要注意当前的国际环境, 要与所在区域的发展战略对齐, 要为地方服务。服务学将是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3) 通用语言性:单凭政府、企业等一己之力是难以保证服务经济较好的发展的。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必须携手合作, 共同推动服务创新。四者之间的社会角色和职责各有其重点, 对同一问题也有各自范围的术语、理论、方法和工具来处理。服务学应当成为一种共同的语言, 能被它们用来描述问题, 沟通交流, 进行决策。 (4) 整合性 (或综合性) :综合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推动创新。 (5) 交叉性:鼓励采用学科交叉的方法桥接不同学科专业, 发展以服务为主导的经济中现代服务业所必须的相应技能[16], 应对商业和技术融合创新的挑战。 (6) 应用性:服务学诞生的背景就是为经济和社会转型服务, 创生的直接动因就是为解决企业转型的创新问题[8]。 (7) 创新性:服务学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服务学自身的特性 (战略性、综合性、交叉性等) 决定服务学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服务经济时代也必将是一个创新经济的时代, 作为核心推动力, 服务学自身必将通过持续地创新适应创新经济社会的需要。以创新性为中心线, 其他6种特性可分成两组:外向组 (全球性、战略性、通用语言性) , 内向组 (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 。

五、结语

服务业, 尤其现代服务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 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新途径、新方法, 是造就中心城市聚集力的新手段、新工具, 是降低能耗、节能减排、生态发展的新思维、新思路, 是提升公共服务、推出新业态和新职业、增加就业机会的一场产业革命。如何把“服务学”大规模地引向服务产业 (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服务经济和规范化教育是值得好好思考、亟须探讨的事情。“服务学”已经成为21世纪决定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大力发展“服务学”势在必行。

摘要:文章简述服务学简史并强调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服务学学科建设, 认为可以从学科性质和职能的视角认识服务学, 也可以从服务系统的角度理解服务学, 并提出服务学的七大特征。

关键词:服务学,服务科学,服务学特征,服务创新,SSME

广告英语的语体学特征简析 篇2

1 The Features of Sentence Patterns of Advertising English

Researches and studies have shown the following features shared by English advertisements in a grammatical way:

1.1 Extensive use of simple declarative sentences

This stylistic feature is determined by the ultimate goal of advertising,i.e.to urge purchase of potential customers or to urge people to take suggested actions.Modern society features fast rhythm and high efficiency,which results in the brevity and frankness of the vehicle of advertising—the advertising language.Moreover,the high expenses of advertising force the advertisers to transmit the most information in a limited space.Therefore,simple declarative sentences are massively employed in advertising English.Meanwhile,the two most applicable sentence patterns,the Subject–Predicate–Object pattern and the Subject–Be–Predicative pattern are most frequently used as they are plain in form yet effective in meaning.Examples of this stylistic feature are listed in the following:Now one company creates internet solutions unique to you.(Fujisu);Brainpower makes it real.(HP Consulting);THAI makes wishful thinking come true.(THAI Airlines);Elegance is an attitude.(Longines watches);Agility is the best defense.(BMW);The possibilities are infinite.(Fujisu)

1.2 Extensive use of imperative sentences

Imperative sentences contain meanings of request,demand and summon and are

generally brief,forceful and stimulating.In the same way,the goal of advertisements lies in urging people to make certain purchases or to take certain actions.This explains the extensive use of imperative sentences in English advertising.Examples of this stylistic feature are:Just do it.(Nike);Make the change.(Li Ning);Strive for the future.(Butnon);Live with Focus.(Focus of Ford);Prepare to want one.(Hyundai);Think different.(Apple computers),etc.

1.3 Use of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have the power of arousing the attention and curiosity of the audience,inspiring their imagination and leading them into thinking.Studies have revealed that when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are employed in English advertising,a question is usually presented,followed by a corresponding reply,the Question-Answer pattern.This pattern has proved to be plain,clear and logical with the well-devised replies.See the following examples of this kind:Go to the cinema?I live at the cinema.(Philips stereo systems);Are we there yet?I hope not.(Mercedes-Benz);Traveling to the end of the earth?We’ll make you feel more at home.(United Airlines);When was the last time you looked forward to flying?The Jewel of Asia.(Asia Airlines),etc.

1.4 The tendency of using present participle structures

Simple declarative sentences,despite their brevity and efficiency,sometimes appear to be too formal and boring whereas imperative sentences sometimes make people feel annoyed with their aggressive,insufferably arrogant tone.Hence present participle structures,a new choice in English advertising with their compromised,brief and emotional nature,are gaining popularity.Cases in point in this aspect are as follows:Moving with you.(Ford);Driving technology.(Nissan);Connecting people.(Nokia);Winning the hearts of the world.Making the sky the best place on earth.(Air France).etc.

2 The Features of Tenses and Voices of Advertising English

As th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features of products transmitted by advertisements is fairly stable and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does not change with time passing,advertising English reveals equally permanent features,which determine the fact that the information concepts transmitted by advertisements involve past,present and future.Most advertisements in English use simple present tense in that simple tense can express an action or a state going on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speaker’s utterance.Also,it can express a habitual action or permanent state.Another reason for extensive use of simple present tense in English advertising lies in the fact that advertisers are always in pursuit of current benefit,which determines the main tone of advertising—stress on current value and functions.The following English advertising slogans are good examples:It represents a new philosophy of life.(7-series of BMW);To me,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Hennessy);Sometimes,a phone call is not enough.(Nokia);We lead,others copy.(Ricoh photocopier);Behind that healthy smile,there’s a Crest kid.(Crest toothpaste);Sometimes the best service is no service.(BMW);So small,it fits almost anywhere.(Sanyo),etc.

In most cases,active voice is preferable to passive voice in advertising English.The major distinction between active voice and passive voice lies in that the former stresses the doer whereas the latter stresses the doee.Advertisements are meant to call on people to take suggested actions and focus on the doers as well as the actions they take,hence the extensive use of active voice in most English advertisements.

3 Conclusion

Advertising English has unique stylistic features in vocabulary,grammar and rhetorics.The grammar of advertising is comparatively fixed and simple in contrast to general grammar.Regardless of the use of negative expressions and present progressive tense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the major stylistic features of advertising English grammar can be summed up as follows:1.Extensive use of simple declarative sentences,imperative sentences,interrogative sentences,and present participle structures.2.Present tensebased.3.Active voice-based.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advertising English grammar will embrace changes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era,the concepts of the audience and advertising culture,most probably diversified,internationalized and more human-oriented.Therefore,advertising staff and researchers are supposed to keep pace with the era and conduct more study on the psychology of the audience as well as stylistics of advertising English to enhanc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advertising English.

摘要:广告英语作为具有很高商业价值的实用文体,有着独特的“鼓动性语言”,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其语体特征主要为:大量使用简单的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和现在分词结构;时态以一般现在时为主;语态以主动语态为主,力求最有效地达到引起消费者的AIDA(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action行动)的广告目标。

关键词:广告英语,语法,语体学

参考文献

[1]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克兴.广告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基于教与学优化算法的特征选择 篇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每天都需要处理海量数据。然而,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得到冗余数据,所以需要在处理过程进行预处理即特征选择。特征选择是从已知特征集中,按照某一个评价准则或搜索策略,将高维数据集转化为低维数据集,从而减小需求空间、提高分类精度和加快训练速度。特征选择依据不同的评价准则分为3类,即过滤式(Filter)、封装式(Wrapper)和混合式(Hybrid)。Filter是无导师算法,依赖特征子集本身进行评价,具有分类准确率高、花费时间少等优点,但是降维效果一般。Wrapper是有导师学习算法,需要先确定分类算法,利用分类器性能对特征子集进行评价,这样能提高分类精度,但是花费时间长、泛化能力差。Hybrid将上述两种算法结合起来,不需要对中间结果进行评价,从而简化特征选择过程。

随机算法是一种近似优化算法,在近似求解NP问题时效果较明显,可以将其作为搜索策略运用到特征选择当中。随机算法包括遗传算法(GA)、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和 “教”与 “学”优化算法(teaching-learning-based optimization:TLBO)等。文献[1]将互信息Filter的模型融合在PSO的Wrapper中,构造一种混合式特征选择方法。文献[2]首先采用标准互信息对目标类进行降序排序,然后利用遗传算法对排序在前的特征子集进行特征选择。本文首先利用Filter中的MRMR(minimal-redundan- cy and maximal-relevance)方法选取最优特征子集,然后用TLBO对最优特征子集进行寻优迭代过程,最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1教与学优化算法相关知识

1.1相关定义

根据文献[7],将特征相关性分为3类,即强相关性、 弱相关性和不相关性。假设F是一个特征集合的全部特征集,Fi表示一个特征,Ri= F- {Fi}表示从F中去除Fi后的特征集合,C表示样本类别数,定义如下:

定义1(强相关):特征Fi是强相关的,当且仅当

定义2(弱相关):特征Fi是弱相关的,当且仅当

推论1 (不相关):特征Fi是不相关的,当且仅当

强相关性对数据集的分类是最优子集的一部分,应该将其保留;弱相关性不是必须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相关性对特征选择没有任何影响。

1.2 MRMR

互信息在信息论中是作为一种衡量两个信号关联程度的尺度,后来引申为对两个随机变量间的关联程度进行统计描述,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称为互信息。已知两个随机变量x和y,其概率密度为p(x,y),则两个离散变量x和y之间的互信息公式如下:

MRMR算法的核心思想是最大化特征子集与类别之间的相关性,最小化特征子集之间的冗余性,公式如下:

最大相关性公式:

S表示特征子集包含的特征数目,c表示样本类别数, I(xi,c)表示特征i和目标c之间的互信息。D是特征集S中各特征Xi与类别c之间互信息的均值。

最小冗余性公式:

这里i,j都属于特征数目范围内。I(xi,xj)为特征i与特征j之间的互信息R,为S中特征间互信息的大小, 表示特征之间的冗余性。

特征选择目标是希望得到最高的分类精度,同时尽可能降维处理,所以MRMR即

文献[8]给出了一种基于互信息的评价准则MRMR, 并用这种方法将多变量联合密度概率估计问题转化为多重二变量的密度估计。文献[9]提出一种改进的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的特征选择算法,基于特征子集评价准则实现最佳特征量的选择。文献[10]给出了一种MRMR算法的改进方法,即MMRMR,该算法扩大了特征选择方法的适用范围,加入了多种评价指标,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冗余度评价函数,可以将这种算法作为以后的借鉴方法,从而扩大本算法的适用范围。

2基于教与学优化算法特征选择

特征选择是一个典型的组合优化问题,将教与学优化算法用于特征选择,每个学生个体代表一个特征子集,如果某一特征位被选中,对应的二进制位为1,否则对应位为0。特征选择的目的是以较少的特征数实现较高的分类准确率,因此适应度函数包含着分类准确率和最小特征子集两项指标。如果个体既能使分类器获得的分类精度高,又能使选择的特征数目少,那么它的适应度值必定高。 教与学算法不需要任何算法的具体参数,省去了遗传算法(GA)、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和人工蜂群(ABC)等启发式优化算法中间参数选取环节,因此在特征选择中,教与学优化算法(TLBO)在处理高维复杂特征选择问题上具有先天优势。TLBO算法只需要花费较小的计算工作量就可以使特征子集达到全局最优,从而获得较高的分类准确率和适应度值。本文将教与学优化算法的全局搜索性能与SVM结合,构造了基于教与学优化算法的特征选择方法,学生各科成绩作为优化问题的适应度值。

设种群为P = {(x1,y1),(x2,y2),...,(xn,yn)},其中yi是种群的类别,yi∈{-1,1},xi∈ Rn。给每个种群加上特征值,构成特征向量F = {f1,f2,f3...,fn},因此种群可以定义为PF= {Pf1,Pf2,...,Pfn}。

算法的伪代码如下:

3实验与分析

本实验的配置:内存大小为2GB,处理器为Genuine Inter(R)CPU 2104 @1.60GHZ,SVM采用MATLAB R2012b版本。为验证实验的有效性,从分类精度、最小特征子集规模和适应度函数3个方面,将本算法与基于遗传算法的最大相关最小冗余混合式特征选择方法(MRMR- GA)和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最大相关最小冗余混合式特征选择方法(MRMR-PSO)在SVM中进行比较。

3.1实验数据

从UCI数据库中选取8组数据,并对其进行统一化处理。8组数据的详细描述如表1所示。

3.2实验结果与分析

首先对参数进行统一规划。将数据规整到[-1,1]范围内;进化代数为100,种群数量20;交叉验证折数为10。 实验结果分类精度Accuracy和最优特征子集Fn如表2所示。

由表2分析可知,除sonar和heart外,MRMR-TL- BO算法的最优特征子集和分类精度均高于MRMR-GA和MRMR-PSO,这就验证了TLBO算法的优点:求解速度快、精度高且具有极强的收敛能力。然而对于sonar而言,MRMR-TLBO的分类精度为82.52%,低于MRMR- GA和MRMR-PSO的分类精度。MRMR-TLBO的最优特征子集为22,远远超过MRMR-GA和MRMR-TLBO的最优特征子集,降维效果不明显,这说明TLBO算法对高维数据处理不好,所以要进一步改进TLBO算法,提高本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

特征约简是检验特征选择算法好坏的重要方面,它的主要思想是在保持较高分类精度的同时选择尽量少的特征子集。根据表2,MRMR-TLBO特征约简幅度较大,其中对于wine和glass,比原始数据约减了61.5% 和55.6%,相对于其它算法约减效果较明显,说明了MRMR-TLBO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

由图1、图2、图3分析可知:从最佳适应度函数来看, MRMR-TLBO算法比MRMR-GA算法具有较高的搜索起点,而且能在进化代数为30次左右处让适应度趋于平稳,但其与MRMR-PSO算法比较相对较差;从平均适应度函数来看,MRMR-TLBO算法在整个迭代100次当中, 相对其它两种算法波动较小且最终获得较高的平均适应度。

综上所述,相比其它两种算法,本算法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和全局搜索能力。

4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教与学优化算法的混合式特征选择方法,并与随机算法PSO和GA进行了分类精度及参数寻优过程比较。实验证明该算法降维效果比较明显,能够尽快达到全局最优,分类效果较好。

TLBO算法对于高维多峰值优化问题容易陷入局部搜索而丢失全局最优解,而且适用性不强。因此,今后应将研究重点放在进一步改进TLBO优化算法提高分类精度上,增加多重评价标准来扩大本算法的适用范围。

摘要:为提高特征选择算法的分类精度,使特征子集尽快达到全局最优,提出了一种基于教与学优化算法的特征选择方法。该方法首先将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的过滤式特征选择算法融入其中,然后利用教与学优化算法对特征子集进行迭代寻优,构造一个混合式特征选择框架。经UCI数据集试验,证明了该算法的收敛速度与分类精度均优于其它算法。

同一方向碧玺的红外光谱谱学特征 篇4

1 样品测试条件

本次测试样品为大小不一的六块碧玺薄片,样品方向切片一致,均垂直于C轴。样品颜色比较相近,为褐色—褐绿色系列,且透明度很好。为了更细致地分析垂直于C轴碧玺的红外光谱谱学特征,本次实验采用了两种方法对样品进行了测试(直接透射法和镜面反射法),所用测试仪器为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Nicolet 550型),测试中设定的分辨率为16,扫描次数为32,透射法扫描范围为6000~2000 cm-1,反射法扫描范围为2000~400cm-1。

2 采用直接透射法对碧玺样品进行红外测试

透射法表现出2000cm-1以下波数范围全吸收,仅能测出部分中红外区(6000~2000 cm-1 )和近红外区内的由O—H,N—H,C—H 等官能团引起的基频、合频及倍频振动,测不到碧玺指纹区的重要信息。在测试过程中,分成两个波数段对样品进行测试,即6000~2000 cm-1段和2000~400 cm-1段。由于透射法测得的2000~400 cm-1的指纹区信息不可取,故最后采用6000~2000 cm-1的红外图谱进行分析。其测试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由图1、图2的官能团区的红外光谱可见,垂直于C轴的六个碧玺样品的红外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基本相似,这与它们的颜色近似有关,同时也说明同一方向碧玺的官能团区特征基本相同。以样品bx-5的红外光谱为例,详细分析垂直于C轴方向的3000~6000 cm-1的红外吸收峰,其具有如下特征:

(1) 3000~3800 cm-1区的3020 cm-1、3333 cm-1、3493 cm-1、3597 cm-1、3686 cm-1为(OH)-的振动吸收峰,这个谱带强度很大,与Cristiane等[1]对Li-Fe 电气石系列中(OH)-的归属保持一致;

(2) 4200~4600 cm-1区的4167 cm-1、4206 cm-1、4345 cm-1、4441 cm-1、4541 cm-1、4594 cm-1吸收峰为硅氧四面体中Si-O伸缩振动峰与(OH)-的振动吸收峰的组合频,碧玺中(OH)-有两种形式[2],一种是纯羟基,另一种形式为水的羟基,图1、图2红外图谱中所有样品均在5175 cm-1处有吸收,此谱峰为水的弯曲振动和伸缩振动的组合频,说明电气石体内含有水分子。

4 采用镜面反射法对碧玺样品进行红外测试

鉴于上面透射法红外测试透射不能表征宝石矿物晶体(或分子) 的结构,获得的结构信息十分有限,即不能测试2000cm-1以下的指纹区信息,这里采用镜面反射法来补充碧玺指纹区的红外信息。在透射法测试结果的基础上,针对指纹区信息,镜面反射测试时仅就2000~400cm-1对样品进行了测试,其测试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由图3和图4碧玺的指纹区信息可见,六个垂直于C轴样品的指纹区的红外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也基本相似,这与它们具有相似的颜色一致,且与它们具有同一方向一致。仍选取样品bx-5的红外光谱为例,详细分析垂直于C轴方向的2000~400 cm-1的红外吸收峰,其具有如下特征:

(1) 700~850 cm-1区的720cm-1、796 cm-1、844 cm-1为Si-O-Si的振动吸收峰,与张良钜[3]测得Si-O-Si的振动区(700~790cm-1)基本一致,其中720cm-1吸收峰较强,796 cm-1较弱;

(2)980~1100cm-1区的988 cm-1、1028 cm-1、1057 cm-1、1110 cm-1为O-Si-O的振动吸收峰,其中1057 cm-1吸收峰很弱,其他均较强,表明碧玺垂直于C轴方向Si-O振动很强。

(3) 1299 cm-1、1346 cm-1为(BO3)3- 振动吸收峰,另外还有511 cm-1、520 cm-1、589 cm-1吸收峰也是由(BO3)3-振动引起的,吸收峰均较强。

4 结论

综上所述,垂直于C轴的碧玺的红外光谱特征主要体现在(OH)- 的振动、硅氧四面体中Si-O伸缩振动、水的弯曲振动和伸缩振动及(BO3)3- 振动。同一方向的碧玺具有几乎相同的红外光谱谱学特征,它们振动峰的位置和强度也相似,这可能与它们相近的颜色有一定关系。此外,根据红外光谱振动强度可以看出碧玺垂直于C轴方向Si-O很强,这与其岛状结构有关。然而,以上分析只是对碧玺红外光谱单方面的归纳总结,有待进一步与平行于C轴的碧玺的红外光谱进行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Cristiane Castaneda,Sigrid G Eeckhout,Geraldo Magela daCosta.Effect of heat treatment on tourmaline f rom Brazil[J].Phys Chem Minerals,2006,33(3):207-216.

[2]彭明生,王后裕.电气石中水的振动谱学研究及其意义[J].矿物学报,1995,15(4):372-377.

服务学特征 篇5

一、小学英语教学语言审美价值的客观论述

小学英语教学语言和大众视野下的交际用语有着本质化区别, 且超出一般课堂用语使用范畴, 细化出课堂、讲授、师生互动和教师反馈等语言类型。其中, 讲授用语, 强调的是教师进行词汇、课题内涵解读时应用的语言, 而互动用语则是师生问答讨论期间的语言, 反馈语言则是教师对于课堂学生一切英语知识灵活应用结果的反馈评估语言。

归结来讲,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语言属于一类交互式思想反馈行为, 其主张在标准语言知识体系之上, 凭借交际习惯和逻辑推理方式, 进行不同类型话语内涵解析, 涉及内部话题领域和现场语境丰富多元, 审美价值特征也自然透过不同层面展示。单纯透过审美特征层面观察验证, 言语美感效应始终衍生于表达主体审美潜能之上, 经过一系列富含现实意义的语言流传输过后, 令小学生感知兴趣和情感状态瞬间激活, 至此在英语课堂之上满足个人一切审美要求。由此可见, 教学语言时刻保留美学语言学提倡的言语美特征, 尤其经过特定应用人群和语域环境影响。其审美价值也表现得尤为特殊。

二、目前我国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学语言应用遗留的诸多弊端问题探讨

自从我国贯彻实施素质化教育方针过后, 英语便被认定是一项必修课程。但实际上, 对于许多中国英语课堂上的讲解教师来讲, 此类语言并非母语, 所以, 该类人员在课堂之上将同时扮演先进知识传授和英语学习等角色, 正因如此, 我国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特殊性问题也全面呈现, 主要包括语言综合表达实力低下、教学语言难度和速度难以精确化掌控、教学语言自我调节程度有待进一步改善等。如若长期放置不管, 势必令小学生今后英语表达技能和人文素养等急速下降, 最终影响该类群体发展前途。

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多元化审美特征解析

1 . 形式美层面。首先, 声音美。英语口语内部发音结构, 饱含着特殊的音律美感效应, 透过小学生实际身心结构特征鉴定, 此类群体时刻保留超强模仿力和可塑性较大的发音器官等优势。所以, 今后教师在课堂之上要倾尽全力维持讲解语言的规范化形式, 确保语言标准、发音清晰、语流顺畅且语调自然。使得小学生在教师足够优美的口语之中, 体验英语特殊的文化价值地位, 产生强烈的探讨求知欲望, 通过对教师发音方式的模仿, 为今后听说技能拓展奠定基础。

其次, 节奏美。节奏往往透过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等途径换取美感效应。作为现代专业化小学英语教师, 理应懂得适应语速快慢、语调自然升降、语句长短适中等规范诉求, 形成其独有的语言节奏美感。唯独如此, 才能令学生时刻维持审美情绪高涨特征, 如欣赏音乐般在课堂上调动一切神经系统, 开启无限的思维空间, 在体验教学语言音律美基础上, 更加快乐系统地学习先进英语知识。

2.内容美层面。第一, 理性美。教学语言作为小学英语课堂上的主流引导手段, 其表达内容和形式经常会受到预设教学内容、指标的限制。因此, 新时代小学教育语言必须足够科学, 才能顺利地将内容知识性和教学完整性接连呈现给学生。具体就是将语言理性美要求层次清晰划定, 重点突出, 避免推理自相矛盾、判断错误等问题重复衍生。同时, 尽力克制语言应用的盲目、随意性, 依照大纲要求和实际状况, 进行自身教学语言阶段、递进性特征调试, 确保小学生能够接受基础上, 适当加大内容的创新程度和难度, 令课堂瞬间充满挑战性和吸引力, 顺势激发小学生学习创新英语语法知识、口语表达技能的激情。

第二, 情感美。情感艺术可以说是小学英语语言审美特征中较高层次的表现方式。首先, 这部分情感成分应该尽量地和课堂教学内容维持一致, 要求教师不断深刻感知教材核心思想内容, 借助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 换取学生思维上的共鸣效应, 在多元化美感元素熏陶作用下, 更加快乐地揭示出不同知识谜底。教学语言要充满情趣和活力, 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 促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英语。

综上所述, 教学语言始终是师生进行知识、情感传递的重要媒介。作为现代专业化小学英语教师, 需要在进行学生施教过程中, 不断改善既有指导方式, 配合最富有艺术美感的语言来感化学生, 令他们自主透过语言形式、内容等层面进行教师教学语言审美特征校验, 最终在彼此共同努力下, 实现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的终极指标。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化教育方针的覆盖落实, 涉及审美教育特征开始渗透到不同学科领域之中, 尤其作为维持教学双边活动秩序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最终实效在较大层面上决定于指导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美感效应。因此, 笔者决定透过情感激活、综合艺术体现、健康人格改造等细节, 进行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语言审美特征探索延展, 以图尽快发掘小学生体验、创造美的技能潜质, 为预设多元化审美教育指标顺利贯彻, 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语言,审美特征,校验解析

参考文献

[1]范雷英.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服务学特征 篇6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缘,社会资本

一、社会资本的基本内涵

正如布迪厄所言, 社会资本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群体, 凭借拥有一个比较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相互交往、彼此熟悉的关系网, 从而积累起来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1] 。

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具有五大特点。第一, 网模越大, 资源越多。即当社会网络涉及人数越多, 覆盖地理范围越大时, 其资源总量和异质性可能就越大。第二, 网顶越高, 资源越多。网顶是指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地位、身份和拥有资源最多的那个人的状况, 不同网络的网顶高度可能不同。在金字塔型的社会分层体系中, 地位越高, 人数越少, 但个人拥有的权力、声望却越高, 发展社会关系就越容易, 摄取各种稀缺资源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 网顶越高, 整个网络蕴涵的社会资源越多。第三, 网差越大, 资源越多。网差指关系网络中顶端与底部之间的落差, 一般是指同一网络中地位最高者和地位最低者之间的差距。落差越大, 网络中个体之间的地位差异性越大, 信息来源渠道差异性就越大, 信息重复性就越小, 信息资源越丰富。第四, 接近或占据网络结构洞的个体在实现其工具性行为过程中占有明显优势。在社会网络中, 某些个体与另外一些个体之间出现联系断裂的现象, 称为“结构洞”。接近或占据结构洞的个体由于容易成为联系断裂各方欲实现连接的“中间人”, 因而拥有影响甚至决定联系断裂各方对接成败的地位优势, 这就为其实现自身工具性行为提供了便利。第五, 网络关系的强弱状况影响个体的资源占有状况, 其中强关系有利于表达性行为的实现, 即人们从由亲属和亲密朋友构成的关系网络中更容易获得同情、认可、支持、理解和信任, 进而影响其他资源的获取;弱关系有利于新的信息资源的获得。因为, 强关系网络中的人们存在较多的相似性 (包括资源、信息等) , 虽然他们交往紧密, 信息分享频繁, 但相互之间的新信息也较少。另外, 由于任何社会网络都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强关系网络往往封闭性更高, 对陌生个体往往具有更强的排斥性, 因而与外界的信息交换并不充分。相反, 新建或松散的弱关系网络建立灵活、涉及面广, 个体之间比较陌生, 因而信息来源多样性和内容异质性较高, 个体之间相互从对方获得的新信息可能就更多[2] 。社会资本理论的上述观点不仅得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验证, 也得到学者实证性的科学证明。

二、高校教师学缘的社会资本特征

学缘就是指由于师传徒承而形成的学术源流关系或学术渊源关系, 学缘是学缘关系的简称。

不难看出, 学缘是社会关系网络的一种形式, 是高校社会资本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资源性、生产性和增值性, 对教师个体和高校组织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教师个体角度看, 首先, 师生学缘关系可以成为建立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换言之, 学缘的形成过程就是学生被纳入导师原有的包括学术关系在内的诸多社会关系网络的过程, 体现出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扩大和品质的提升。其次, 拥有了学缘以及由此拓展出来的其他社会关系, 处于“学生”地位的教师容易从“导师”、同门同学、毕业高校那里获得信任和支持, 从而有利于前者履行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创新目标、提升学术地位。从高校层面上看, 不同教师个体学缘网络的相互结合构成了某一高校组织的学缘结构, 教师个体的学缘网络以及高校学缘结构状况影响着高校组织从外部获取学术资源的数量多少和品质高低, 从而影响高校组织的行动效率和目标实现。可见, 学缘具有社会资本特性, 属于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概念, 我们将这类社会资本称为学缘性社会资本。

教师学缘是社会资本的一种存在形式, 具有社会资本的五大特点。第一, 学缘网络规模越大, 涉及个体越多, 从教师个体角度而言说明其导师门派越“枝繁叶茂”、导师影响力越大, 从高校组织角度而言说明不同教师之间的学缘网络的重复性越小, 近亲繁殖程度越低, 在此种情况下学缘网络蕴藏的资源总量就越大。第二, 学缘网络网顶越高, 从教师个体而言说明其导师学术声望越高, 从教师所在的高校组织而言说明能招揽到更高声望高校的毕业生, 由于社会声望与资源控制力成正相关关系, 因而学缘网顶越高说明网络资源拥有量越多和网络主体对资源的控制力越大。第三, 学缘网络网差越大, 蕴藏资源可能性越大。当网顶越高而网底不变时, 必然拉大网差, 这表明高校拥有从一般到顶尖的各层次学缘, 从而有利于高校在资源获取上“上下谙熟”和“左右逢源”。第四, 接近或占据学缘网络结构洞的机会越多, 资源拥有量越大、资源控制力越强。一般而言, 由于名师之高徒和名师有着独特的关系, 容易成为其他个体接触名师的“中间人”, 或者容易成为名师联系其他个体的“中间人”, 即占据结构洞位置。在此情况下, 名师之高徒就拥有影响甚至决定这类“接触”或“联系”成功与否、质量高低的地位优势, 从而为其实现自身工具性目标带来便利。因此, 一所高校吸引名师之高徒的数量越多, 拥有接近或占据学术网络结构洞的机会越大, 资源获取的能力就越强。第五, 强关系学缘有利于表达性行为的实现, 即师生之间互动交往的密切化, 处于学生地位的教师和该学校容易从导师以及导师所在高校得到同情、理解、信任和支持, 从而有利于促进两校之间的资源互助和共享, 利于“学生”及其所在高校实现资源的增量、增值和优化。新建和松散的弱关系学缘有利于新信息资源的获得。比如, 访学也可以实现学术源流的“师传徒承”而建立起访学学缘。访学学缘相对于学历学缘来说是一种弱关系网络, 但由于访学学缘建立较为容易和灵活, 而且一般都选择“新”高校和“新”导师进行访学, 因此访学教师和其高校可以从新学校新导师那里得到很多新信息, 有助于扩大学术视野、优化信息结构。

三、优化高校教师学缘结构的若干建议

1.提高学缘的多样性和异地性, 扩大网络规模。社会网络规模越大, 网络可能蕴藏的资源就越多。从学缘多样性看, 当一所高校教师总数一定时, 学缘涉及的高校 (或导师) 越少, 即近亲繁殖越严重, 高校组织的学缘性社会资本的重复性越高, 网络蕴藏的资源就会越少;从学缘地域性看, 教师队伍学缘的本地化, 必然限制教师的社会活动范围, 影响学缘性社会资本的流动和交换, 从而导致资源重复性的增加。因此, 高校应改变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的近亲繁殖和本地化, 提高多样性和异地性甚至国际化, 不断扩大学缘网络规模。

2.提高学缘的层次性, 提升网顶高度, 拉大网差, 增加连接名校名师的结构洞机会。首先, 名校名师在学术体系中因处于更高地位, 拥有更高声望, 因而在学术资源的掌握和分配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支配力和动员力。因此, 与名校名师建立起来的学缘网络的网顶就更高, 拥有的学术资源就更为高档优质。其次, 高校学缘的层次性越高, 学缘网络网顶越高, 当网底不变时网差就越大, 高校就容易从各种层次的学缘网络中获得资源, 丰富和扩大资源的来源渠道, 从而有利于优化资源结构。再次, 从结构洞角度讲, 名校名师的高徒更容易占据连接各名校名师的结构洞位置, 成为名校名师和其他个体相互连接的“中间人”。从这一角度上讲, 高校应重视高层次学缘的引入, 不断提高学缘网络的网顶高度。

3.增强学缘主体之间的互动性, 保持网络强关系。社会资本理论认为, 人们从强关系网络中更容易获得同情、认可、支持、理解和信任, 进而有利于其他资源的获取。但另一方面, 强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强关系也可以变成主体构成不变但联系松散乃至断裂的弱关系, 甚至导致网络毁灭。学缘网络亦如此, 如果学缘主体间长时间缺乏有效互动, 强关系也会变成弱关系, 从而导致学缘性社会资本的贬值和流失。为此, 教师个体和高校应重视学缘网络的经营和维护, 加强师生以及高校间互动, 促进社会资本流动和交换, 实现学缘性社会资本的保值和增值。

4.重视访学学缘, 充分发挥弱关系学缘的积极作用。访学学缘的资本意义重在于一个“新”字, 构建灵活。因此, 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异地和新导师的访学工作, 提高学术信息的敏锐度, 大力汲取学术新鲜营养, 为自身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敏, 奂平清.论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拓展及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 2003, (5) :96-100.

服务学特征 篇7

药膳具有独特的性、色、香、味、形态。它能使人们满足食欲同时补助于生理机能, 强壮体质, 预防疾病的发生, 发挥对疾病治疗以及身体机能促进作用。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 药的治疗效果和饮食的保建作用, 味道以及营养的性质相结合成的饮食, 充分发挥食疗为主药性为补的作用。

1 药膳饮料:鲜汁

古代食用过的饮料有鲜汁、饮及露三种, 它们的形态其制作和食用方法有所区别。

鲜汁:含有某种物质的液体。一般用果实、叶子、子、细根等榨取之得液体后直接喝。

饮:沸水泡喝, 熬出来的液体。

露: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 (温度一般在0℃以上) 而凝结在其上的水珠。

2 鲜汁在药膳学上的活用和食品营养学的接近

目前广泛食用的两种鲜汁的制作法、效能、食用方法、注意事项依据“本草淮言, 唐瑶经验方”里体现出的内容加以整理后从食品营养学的观点接屈。

2.1 西瓜

2.1.1 西瓜汁 (本草淮言)

(1) 西瓜别名:水瓜、寒瓜。

(2) 本草学的特征:甘、寒。入胃、膀胱经。有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利小便、清脑、利咽喉功能。胃寒者宜慎服。

西瓜汁又叫天然白虎汤, 原食用于阳明热甚、舌燥烦渴、神情昏冒、不寐、语言懒出、脾胃津伤等治疗。目前多用于夏天清热解暑, 此外还用于尿急、尿频、尿痛、热淋症等。

材料:西瓜果肉500g。

制作方法:去皮瓜籽, 用纱布里抱果肉挤 (榨) 出得汁。

摄入量及方法:结合自身状况, 可自由饮。

效能:多用于清热、祛暑。适用于外感高热、口渴、烦躁、神昏。

食用时注意:脾胃虚寒者、湿盛者不易多服 (宜慎服) 。

2.1.2 营养组成:西瓜100g里所含的营养组成成分如表1 (Table 1) 所示

2.1.3 食品营养学的理解

果肉的水分含量比其它果实多, 约占91%~95%, 可溶性固体粉的多半是游离糖, 占5%~9%, 果糖含量最多外还含有葡萄糖、蔗糖、糊精。糖分集中在果肉中心, 比外围多2%, 灰分占0.2%~0.4%主要含钾离子 (约150mg%) 。西瓜汁里含有瓜氨酸, α-氨基 (pyrozolin-N) β-丙酸, 丙氨酸, α-氨基酸, 氨基丁酸, 谷氨酸, 精氨酸, 磷酸, 苹果酸, 乙二醇, 甜菜碱, 腺嘌呤, 果糖, 葡萄糖, 蔗糖, 钾盐, 维生素C, β-胡萝卜素, γ-胡萝卜素, 番茄红素等, 此外含少量挥发性的乙醛, 丁醛, 异戊醛, 乙醇等。由于组成成分里含有瓜氨酸, 因此从中医学理论说明它能利于利尿排尿功效。临床上适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上。

2.2 苦菜薑薑汁 (唐瑶经验方)

2.2.1 苦菜

别名:苦马菜。

本草学特征:苦、寒。入心、脾、胃经。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2.2.2 生姜

别名:均姜、干姜、白姜、黄姜。

本草学特征:味辛、性温, 入肺、胃、脾经。具有促进新陈代谢, 重咳、呕吐、头痛、痛风、痛症具有功效。

2.2.3 苦菜生姜汁

很久以前用于对口恶瘡, 现在用于阳性癤瘡。

材料:苦菜500g, 生姜500g黄酒适量。苦菜为主, 补助用于生姜, 黄酒不仅能透散又起到调节作用。

制造方法:将洗好的苦菜和生姜, 搅烂用干净纱布包好挤出汁液, 两种混合即可。

摄入量及方法:苦菜生姜汁30mL、黄酒10mL, 加水适量一日饮3次。

效能:适用于阳性的癰、癤、恶瘡症状的治疗。

2.2.4 营养组成成分:苦菜和生姜所含的营养组成成分表2 (Table 2) 所示

2.2.5 食品营养学的理解

生姜与其它根菜类相比维生素含量偏低, 无机物的含量中锌和钾略多, 总体营养成分略低。含0.25%~3.00%的精油, 其主成分是姜烯, 水芹, 柠檬醛, 芳樟醇, 甲基庚烯酮, 壬醛等。生姜所含的辣成分里有姜烯粉和姜酮, 所以在烹调过程中能消除鱼、肉类中的腥味同时还带有杀菌的作用。又因为生姜的成分里含带有温性, 因此可做生姜茶、生姜汤、饮用在风寒引起的感冒治疗上。此外还含有黄色色素-姜黄素以及几种氨基酸, 如天门冬氨酸, 丝氨酸, 甘氨酸和淀粉。

3 结语

“药与食品是同一根源”, 中医学历来强调“药补不如食补, 食补不如汤补”, 立足于药食同一的原则, 配合药材及药用价值的食物, 制造开发多种多样的饮食, 利用食品的特性, 结合食品学、调理学、营养学、食室忌法等相关知识, 根据不同人群类型制造、配制、提供适合的药膳食疗方, 其发挥最好效能, 达到滋补强身, 防病治病, 增进健康, 延长寿命, 使饮食文化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 造福于民。

参考文献

[1]窦国祥.中华食物疗法大全[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24, 69~97, 207, 317, 199 0.

[2]翁维健.中医饮食营养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10.

[3]安文生.安文生药膳记[M].首尔:韩国药膳教育开发院, 2003:57~122.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1.

[5]金同珍.栗德林.余传隆, 等.中国药物大辞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上一篇:广播生态圈下一篇:消费者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