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鉴定

2024-08-10

临床鉴定(精选11篇)

临床鉴定 篇1

司法公正需要以科学的法医临床鉴定为基础, 这不仅关系着诉讼的进程, 也是法治改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如果法医临床鉴定中出现问题, 那么也将会直接影响到司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现如今, 我国的司法临床鉴定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在这样的情况下, 既影响办案秩序、干扰正常司法行为, 更使司法鉴定结论公信力受到严重的影响。

1 法医鉴定现象

主要表现为多头鉴定、重复鉴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实施后, 这些机构堂而皇之地过渡为司法鉴定机构, 更有许多机构是为迎合这一决定而紧急设立的。当时情况下, 司法行政主管部门虽然在鉴定机构准入环节上尽了很大努力, 但由于设置的准入门槛过低, 许多条件相对不足的机构趁机混入司法鉴定队伍, 导致鉴定机构过多过滥。比如法医鉴定类, 现在每个县基本上都有鉴定机构, 在市级更是多达数家。医院腾出两门房子, 买两张桌子, 即成立了鉴定所, 甚至许多医院是由医务科兼作鉴定所的。临床医生听几次讲座便摇身一变而成为主检法医师、主任法医师等, 实际上, 医学和法医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种不正规的鉴定所使得多头鉴定、重复鉴定问题日益突出, 并愈演愈烈。同时, 如果当事人觉得鉴定对自己不利, 就会申请重新鉴定, 这样反反复复使得办案效率低下。例如被告人年某兄弟2人因故与雒某发生争吵、厮扯, 年某兄弟即对雒某拳打脚踢, 致成伤情。此案先由侦查机关法医出具初次鉴定结论评定为轻伤, 至审判环节, 先后经双方当事人申请, 审判机关委托两所社会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重新鉴定, 分别评定为轻伤和轻微伤, 最终审判机关又采信了初次鉴定结论下判。双方当事人均不服判, 被害人认为初次鉴定对部分伤情漏检, 伤情应当更重, 被告人则认为系轻微伤应判其无罪, 四处上访。

2 当前法医鉴定主要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缺乏统一规范的鉴定标准。几处鉴定结论不一致或者诉讼当事人认为原鉴定结论有失客观公正是“重复鉴定”、“多头鉴定”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 无休止鉴定案件的发生, 大多数或者因为对鉴定方法的先进性、有效性产生怀疑, 或者觉得鉴定资料条件不好, 或者是鉴定过程中有人为因素干扰, 或者是鉴定结论依据不充分。从根本上说, 是没有统一规范的鉴定标准。如果对每一类、每一种专门性问题的鉴定制定了统一的规范标准, 如果鉴定人共同遵循, 有利于排除鉴定人的主观随意性, 就有利于确保鉴定质量, 有利于评断鉴定结论的是非, 有利于消除鉴定分歧。比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法医工作细则 (试行) 》, 公安部制定的《刑事技术鉴定规则》、最高检、最高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的《精神疾病鉴定暂行规定》和《人体轻伤鉴定标准》、《人体重伤鉴定标准》、还有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等, 这些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司法鉴定领域无法可依的困扰得缓解, 但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相应对策和建议

3.1 建立统一的法医鉴定机构

由于法医鉴定在司法鉴定中占有的重要作用, 所以将分散在公检法系统的鉴定人员和设备与原单位分离出来, 并且合并组建成统一的法医鉴定机构就很有必要。同时, 根据学科不同, 将法医鉴定再实行专业化分工。这样就可以避免自检自监、自侦自鉴、自审自鉴的发生, 确保鉴定结果的质量和可信性。同时还可充分整合人才资源和设备潜力, 避免相互推卸责任, 提高工作效率, 树立良好的司法形象。

3.2 严格鉴定人准入门槛

司法鉴定属于以科学技术手段核实证据的一种诉讼活动, 其涉及到案件事实中的很多信息, 只有具备相应的专门知识的人才能解读, 鉴定人又被称为专家证人, 所谓“专家”, 据《布莱克法律词典》的解释, 是指“通过接受教育或个人经验而获得专门领域内知识的人。”所以, 笔者建议实行“资格型”鉴定人制度, 实行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 对有鉴定资格的人员进行登记造册, 实行统一管理。在严格鉴定人准入的门槛的同时, 实行错鉴追究制度要建立错鉴追究制度。正确的结论只可能有一个, 同一案件出现不同的鉴定结果, 只能说明鉴定机构在鉴定过程中存在偏差与纰漏。对鉴定人的错鉴行为不妨借鉴司法机关实行的错案追究制建立错鉴追究制。办错案要赔偿, 追究办案人员的责任。鉴定错误也应当赔偿, 追究鉴定人的责任。案件当事人因错鉴造成的损失可以向鉴定机构要求赔偿, 鉴定机构拒不赔偿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请求赔偿的诉讼。只有这样, 才能增加鉴定人员的责任感, 才能保证鉴定结论的合法性, 科学性, 准确性, 从而达到提高司法鉴定质量的目的。

3.3 提高鉴定水平, 恪守职业道德

法医病理司法鉴定需要较高的司法鉴定技术和专业水平, 司法鉴定人员自身的素质不过关、技术水平不过硬, 始终是鉴定纠纷产生的重要原因。国家要尽快完善对司法鉴定工作者统一的考评和审核制度, 同时, 司法鉴定工作者也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技术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鉴定工作者, 必须具备全面完善的知识体系、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 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 走在学术前沿的同时, 更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除此之外, 鉴定者还要熟悉相关而当法律法规, 其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要比一般的医学者懂得更多的法律知识。法医鉴定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其鉴定工作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鉴定一旦错误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工作中必须“公平、公正、客观、求实”, 严格按照司法程序办事, 从案件的整体性出发, 有的放矢, 最大程度的减少或避免失误。

3.4 统一技术规范, 规范鉴定程序

法医学鉴定方法技术多样, 建立统一的法医病理司法鉴定技术规范势在必行, 应该明确每种鉴定方法技术的操作规范和流程, 明确法医鉴定的程序和规范要求。应当在法医鉴定行业内建立统一有效的鉴定准则, 统一鉴定的检查方法和鉴定时间的选择, 对鉴定材料的可采性进行明确的说明和解释, 同时要完善现有法律, 实行“两鉴终鉴制”的鉴定制度, 建立初级鉴定机构和二次鉴定机构的两级鉴定机构。在鉴定程序方面严格规范, 在申请鉴定的主体要求和程序做出明确的规定, 这样就会避免当事人不停的申请鉴定, 造成鉴定技术的浪费和结果的多重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纠正与改变当前法医鉴定实践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和弊端, 不但有利于促进法医鉴定结论的客观、公正、科学与权威, 更可以促使其在诉讼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服务法治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梁美丽, 温利军.法医鉴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数字化用户, 2013, (29) :102-102.

[2]苏雪娟, 李运奇, 马文伟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及新分型对鼻骨骨折法医鉴定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5, 26 (6) :443-446.

临床鉴定 篇2

科毕业实习成绩表

实习时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出勤情况:出勤 天;事假 天;病假 天;旷课 天;

书写病例: 份;管床数: 例;抢救病人; 例。

分 项目 最高分 得分 基本技能操作 25 临床实践能力 25 学习态度工作作风 5 医疗道德 5 组织纪律 10 出科考试成绩 30 合计 100 扣分原因

带教老师意见

签名; 科主任意见

签名: 自我鉴定表(思想政治表现、学习态度、工作纪律、业务水平)

实习生签名:

年 月 日个人总结

医院鉴定意见(盖章)

年 月 日

更多实习相关文书请点击:实习鉴定

相关阅读推荐:

管理专业实习鉴定

会计实习自我鉴定

计算机专业实习鉴定表范文

损伤分析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 篇3

摘 要:法医鉴定(Medicolegal Expertise)是司法程序中有关技术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运用生物学、人类学以及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与人身有关的活体和生物物证等有关的鉴定工作,从而取得血型分析以及伤害程度等结论性意见。损伤分析主要是对其皮肤创口形态、骨折形态等进行鉴定,基于此,分析以下几种:①损伤时间与案件的关联性;②损伤部位与致伤方式;③损伤与致伤工具;④损伤与疾病等。

关键词:法医鉴定;损伤分析;应用价值

法医鉴定又被称为尸体鉴定,法医病理鉴定主要利用时是法医病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对涉及到和法律有关的医学问题进行推断或者鉴定:①尸体解剖检验;②尸体外表检查;③组织切片观察;④书证审查;⑤毒物分析等[1]。笔者将根据相关工作经验,综合分析损伤分析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法医鉴定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有:①判定致死方式,不管是自杀还是意外死亡情况,判定致死方式要比确定的死亡原因更为复杂,需要结合现场勘测和案情调查等进行去那面分析,再作出判断工作;②确定死亡原因,主要是在于非自然死亡还是自然死亡原因等,同时存在疾病与损伤状况时,需要综合分析损伤与死亡之间的关系,对于存在的致命性损伤,应该确定其主要死亡原因,继而澄清好主要责任。

1损伤形态

1.1骨折形态

根据骨折的不同受力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屈折骨折;②位移骨折;③旋转骨折;④弯曲骨折;⑤撕脱骨折;⑥压缩骨折;⑦轴压骨折;⑧膨隆骨折[2]。骨折形态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骨质缺损;②洞状骨折;③塌陷骨折;④线状骨折;⑤粉碎性骨折。在法医鉴定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4个问题:①骨骼有无骨折情况出现,此种问题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是应该注意 鉴别先天性变异问题或者血管压迹问题等;②注意是外伤性骨折还是病理性骨折,是在病理性基础上造成外伤性 骨折还是骨质疏松造成的病理性骨折;③新鲜骨折还是陈旧骨折等,需要注意观察骨痂的生长情况,骨折断端局部创伤性炎症反应情况,基于此,进行综合分析判断;④根据骨折形态和骨折方式来分析损伤机制和受力方式等,结合基本案情來确定案件与骨折之间的关系。

1.2皮肤创口形态

外力作用于皮肤组织造成的组织解剖学结构完整性破坏结果,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皮肤全层开裂[3]。在实际鉴定工作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两个创口形态特征问题:①锐器创伤还是钝器创伤,在日常鉴定工作中法医看到的是瘢痕或者缝合创伤等,钝器缝合创或者钝器创瘢痕的基本形态特点是——整个形状不够规则、瘢痕边缘不够整齐且伴有皮下出血情况;锐器缝合创瘢痕的形态特点是——瘢痕边缘比较整齐,无表皮剥落和皮下出血状况;②一次性形成是在原有创口的基础上是否有延长性的创伤,在钝性创口上使用手术刀不管是缝合创还是瘢痕创都很容易进行甄别,在锐器创口上使用手术刀切割的瘢痕形态特点是:a.缝合针距不一;b.愈合程度不一;c.瘢痕粗细不一[4]。

2损伤时间与案件之间的相关性

在法医临床鉴定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加害方当事人询问此次损伤事件是不是由此次打架形成的,也就是说损伤事件与案件之间的关联性。损伤形成的时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判断:①骨折愈合情况,不同时间段也就意味着骨折断端的愈合程度不同;②皮下出血颜色改变情况,需要根据皮肤以及皮下组织挫伤后出血状况,血红蛋白分解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变化;③表皮剥落愈合情况需要根据损伤局部在一定时间内的愈合形态等变化来推断损伤发生时间;④创口的愈合情况需要根据伤后不同时间段创口愈合肉芽组织直接转化为瘢痕组织等经过。

3损伤与致伤工具

致伤工具的推断主要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①表皮剥落的形态;②皮下出血的面积大小;③皮下出血的形态特征;④创口形态特征;⑤创口形态深度;⑥骨折的形态特征;⑦损伤部位;⑧损伤时的衣着情况[5]。在法院进行审判阶段或者检查起诉过程中,根据检察工作人员提出的致伤工具问题,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委托鉴定。由于机会总是稍纵即逝,所以在鉴定过程中比较困难,所遇到的挑战也比较多。在笔者看来,应该根据影像学基本资料和书面记载材料等来进一步明确分析致伤工具与致伤原因,再出具相关鉴定工作。

4损伤部位和致伤方式

法医应该根据损伤形态以及损伤部位来分析致伤方式,再分析是打击形成方式还是摔打形成方式等。如果是椎体楔形骨折,一般是因为脊柱椎体上下受到力的作用而形成的压缩变形骨折,最严重的致伤方式是摔跌形成方式,排除暴力打击方式;髌骨横断形成骨的形成,一般由股四头肌强烈收缩所致,难以形成打击力度。

5损伤与疾病

现阶段来看,我国对于轻伤和重伤的鉴定标准中没有对伤势程度与伤病共存鉴定作出统一规定,部分专家学者因此提出了评定的办法。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情况来进行损伤评定:①损伤与疾病之间存在的界限型之间的关系,按照鉴定标准之后再进行资格评定等;②根据损伤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等采取针对性的鉴定标准来评定伤者的伤势;③一旦疾病与损伤之间直接存在因果关系时,不应该做伤势评定,基于此,可以做出伤病分析情况。

参考文献:

[1]兰樟彩,林发生.损伤分析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3,28(z1):40-41.

[2]李新奇,汪隽,张舒等.18例螺丝刀刺击头部致死案的损伤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3,28(z1):117-118.

[3]袁阳刚,张军.电子捕猎器致人死亡法医学分析1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5,30(6):656-657.

[4]袁阳刚,祝园建.精神病人自伤死亡法医损伤分析1例[J].刑事技术,2014,15(1):66-67.

[5]张广清,王基锋,卢艳玲等.利用法医损伤分析甄别作案人心理1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1(1):48-49.

作者简介:

刘儒光(1984~),男,汉族,本科,宁夏隆德人,工作单位:宁夏盐池县公安局,主要研究法医。

临床鉴定 篇4

1 材料

1.1 标本来源

165株真菌分别来自痰、大便、尿、胸腹水、血、脑脊液等标本。

1.2 培养基

沙保氏培养基 (浙江天和) , CHROMaga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 (郑州博塞生物公司) , 察贝克氏培养基 (自制) 。

1.3 试剂

尿素微量生化管、酚氧化酶试剂、API 20C AUX鉴定系统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

2 方法

2.1 将标本除大便、血外接种血平板、沙保氏、CHROMagar、察贝克氏培养基, 大便常规培养加沙保氏和CHROMagar , 血液增菌后革兰染色确定为真菌时转种上述三种培养基。分别放25℃和35℃ 24~48h观察结果。

2.2 API 20C AUX鉴定系统、芽管试验等见操作规程[1]。

3 结果

3.1 沙保氏培养后125株念珠菌做芽管试验、API 20C AUX鉴定系统24~72h才能最终观察结果, CHROMaga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24h就出结果, 察贝克氏培养基40~48h可出结果。

3.2 125株念珠菌在CHROMaga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上凭菌落颜色和形态就可鉴定出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光滑念珠菌等。40株丝状真菌在察贝克氏培养基上48h内只有曲霉菌、青霉菌等真菌生长。

4 讨论

125株念珠菌鉴定中, API 20C AUX鉴定系统和CHROMaga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鉴定率符合度高[2]。在出终末报告CHROMaga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在时间上优势明显。据文献[3]统计显示, 临床上真菌感染前几位的是: (1) 在酵母菌中:白念珠菌 (49.3%) 、光滑念珠菌 (21.8%) 、热带念珠菌 (19.7%) 、克柔假丝酵母菌 (4.7%) 、近平滑 (2.6%) 。 (2) 在丝状真菌及双相型真菌 (5%~10%左右) 中:深部真菌为曲霉菌、青霉菌、毛霉菌等。40株丝状真菌均能在察贝克氏培养基上48h内生长, 根据其生长特性及形态特征就可确定。采用沙保培养后用纯菌做芽管试验、API 20C AUX鉴定系统、尿素、酚氧化酶等试验是真菌鉴定的金标准, 但历时长、菌落要纯化、操作程序繁琐, 不太适用于临床快速诊断的需求。因此采用CHROMaga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察贝克氏培养基用于临床常见深部真菌分离鉴定完全能满足临床需要。

CHROMaga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集分离和鉴定于一体, 对白念珠菌等临床常见的真菌鉴定率高, 不同的念珠菌在该培养基上生长颜色差异, 菌落特别鲜明, 仅需24~48h即可完成鉴别。且不影响丝状真菌的生长, 能够解决绝大多数真菌的分离鉴定, 是一种优质的首代分离培养基, 可作为深部念珠菌感染分离鉴定的首选培养基[4]。它具有易操作、易判断、结果准、时间短、显色差异大等特点。因此将可疑为真菌感染的标本直接接种显色培养基, 既节省实验室分离时间, 又可及时为临床提供病原学信息, 同时对多种的念珠菌引起的混合感染作出判断。

察贝克氏培养基是一种选择性培养基[5], 该培养基上48h内生长的真菌高度怀疑曲霉菌、青霉菌, 此时进行简单的压片法可定。酵母菌在此培养基上不生长, 皮肤癣菌生长慢、时间较长, 容易区别。它是丝状真菌分离培养鉴定的理想培养基。

脑脊液标本发现有真菌生长时, 首先做尿素和酚氧化酶试验, 一旦两个试验为阳性结果时可初报新生隐球菌, 随后再做详细生化试验。

因此临床常见深部真菌的检测, 可用CHROMaga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加上察贝克氏培养基直接接种, 既能满足实验室对常见深部真菌的快速、准确检验, 又为临床进行病原体检查, 早诊断、早治疗, 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赢得宝贵时间。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常见深部真菌快速培养鉴定方法的比较。方法:采用沙保氏培养基培养后用API 20CAUX鉴定系统、CHROMaga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察贝克氏培养基直接接种标本。结果:CHROMaga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察贝克氏培养基可快速准确分离鉴定常见真菌。结论:临床常见深部真菌培养分离鉴定用CHROMagar加察贝克氏培养基完全适用临床的快速诊断。

关键词:深部真菌,快速鉴定

参考文献

[1]李仲兴, 郑家齐, 李家宏.诊断细菌学 (M) .香港:黄河文化出版社, 1992:514-540.

[2]卢先雷.临床真菌检验方法的选择和组合 (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27:202.

[3]李洪利, 沙丽塔娜提.贺纳亚提, 陶凤蓉, 等.老年患者真菌感染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 :132-133.

[4]罗振华, 王和.CHROMagar念珠菌的培养鉴定及其耐药性分析 (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16) :1830-1831, 1833.

临床实习鉴定 篇5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及各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踏实工作,热爱儿童事业,全心全意为患儿着想。同时要理解家属,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能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多说“对不起”,是家属也理解儿科护士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或过激行为的发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儿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特别是对于小儿头皮针的穿刺技术,在工作的同时我也不断的认真学习和总结经验,能勤于、善于观察患儿病情,从而及时地掌握病情变化,作出准确判断。总之我觉得在这段实习的日子里,我学到了很多,虽然我还只是学生,也许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用我的努力充实我的知识与技能,希望能用我的微笑送走病人健康的离去,渴望在学习中成长,真做一名默默歌唱、努力飞翔的白衣天使

我在本科室实习期间,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勤学好问,能将自己在书本中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妇产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是我从一个实习生逐步向护士过度,从而让我认识到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与必要性。以前在学校所学都是理论上的,现在接触临床才发现实际工作所见并非想象那么简单,并非如书上说写那么典型,好多时候都是要靠自己平时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所以只有扎实投入实习,好好体会才能慢慢积累经验。

临床鉴定 篇6

摘 要: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的临床法医学鉴定。方法:收集我地区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50例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患者的基本资料,然后对其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中总结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的主要临床症状、受伤的主要原因,然后分析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特点,最终对患者进行临床法医学鉴定。结果:本次研究的50例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患者中,有30例患者是轻伤一级,有11例患者是轻伤二级,有9例患者是重伤二级。结论: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的临床法医学鉴定需要对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受伤的主要原因以及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临床法医学鉴定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

迟发性脾破裂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这种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脾组织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从而导致其出现不同程度的破裂而出血,进而引发严重的包膜下出血症状。迟发性脾破裂的患者往往是受到了外力的伤害,但是当时并不知道,多天以后出血出现的症状才到医院就诊,另外迟发性脾破裂和自发性的脾破裂不容易区分,所以说加强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十分重要。本次研究对我地区50例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中总结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的主要临床症状、受伤的主要原因以及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特点等,并进行临床法医学鉴定,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地区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50例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患者的基本资料,并且排除了患者心功能严重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情况。其中男性患者为31例,女性患者为19例,年龄在18岁至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44±3.41)岁。按照患者的外伤类型来看,其中18例患者是高空坠落受伤,21例患者是交通事故受伤,11例患者是硬物撞击受伤。

1.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是对我地区50例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中总结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的主要临床症状、受伤的主要原因以及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临床法医学鉴定。首先,我们通过观察和统计,发现这50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就是外伤后的腹痛,其中26例患者是左上腹压迫性疼痛,21例患者全腹疼痛,18例患者的腹部有移动性的浊音。另外患者还合并有骨折、胰腺损伤以及血气胸等症状。其次,我们对所有的患者进行科学的影像学检查,具体来说就是对患者进行CT检查、B超检查、X光检查等,其中21例患者通过CT检查发现患者的脾部有血块,而且脾部的具体轮廓也变得比较模糊,存在着不规则的低密度区域;该50例患者全部通过B超检查发现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腹腔积液;其中30例患者通过X光检查,发现16例患者的左侧肋骨有骨折现象,9例患者的脊椎横突骨有骨折现象,5例患者没有明显的异常。

2 结果

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患者的腹部都受到了直接的外伤伤害,在一定的时间之后会出现以腹部疼痛为主的临床症状,我们对患者进行影像学的分析,可以将患者诊断为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本次研究的50例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患者中,有30例患者是轻伤一级,有11例患者是轻伤二级,有9例患者是重伤二级。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来说,脾破裂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伤类型,而且这种外伤也比较严重,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将会使得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1]。脾破裂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外伤性的脾破裂,另一种是自发性的脾破裂。对于外伤性的脾破裂来说,其病情和症状在有些时候不容易被发现,所以又产生了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2]。

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需要进行法医鉴定,在法医鉴定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参考上述的研究结果,仔细观察和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外伤类型、影像学检查结果之外,我们还有遵循一定的鉴定原则。比如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的早期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症状,因此需要我们对相关过程进行密切而深入的调查。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观察时候的仔细和认真,一定要对患者的皮肤是否有青紫的现象以及患者是否存在骨折的现象进行确认。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注意最好自发性脾破裂和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的区分,避免将本身就有自发性脾破裂的患者当做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3]。

综上所述,为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的临床法医学鉴定,本次研究收集我地区收治的50例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患者的基本资料,然后对其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中总结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的主要临床症状、受伤的主要原因,然后分析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特点,最终对患者进行临床法医学鉴定。最终的结果显示,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患者的腹部都受到了直接的外伤伤害,在一定的时间之后会出现以腹部疼痛为主的临床症状,我们对患者进行影像学的分析,可以将患者诊断为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本次研究的50例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患者中,有30例患者是轻伤一级,有11例患者是轻伤二级,有9例患者是重伤二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的临床法医学鉴定需要对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受伤的主要原因以及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临床法医学鉴定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李兴勇,陈銮,李晓峰,余延和.新标准在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J].海峡科学,2014,11:22-23.

[2]万阳,孟刚,杨苗苗,陈林,赵元峰.形态学指标测量与人脾破裂损伤时间推断的观察[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02:180-184.

临床鉴定 篇7

关键词:小鹅瘟,小鹅瘟病毒,分离鉴定

本研究采集患病雏鹅样本通过鹅胚分离病毒进行病原学研究与血清学检测,再以感染鹅胚尿囊液人工接种8日龄健康雏鹅,观察在临床上的主要病理变化特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动物:50只1日龄健康的四川白雏鹅,购自雅安非小鹅瘟疫区,12~15孵化日龄非免疫鹅胚30枚;小鹅瘟病毒毒株:由四川农业大学禽病防治研究中心分离自四川省乐山市10日龄患小鹅瘟死亡的四川白雏鹅;小鹅瘟标准阳性血清(本实验室保存)。1 mL无菌注射器10支(12号针头,5 mm)、碘酒、酒精棉球、手术剪、纱布、研钵、冰箱、离心机、毛细管、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器、孵化器、照卵器、记号笔、试管(10支)、青霉素空瓶(20个),青链霉素(各100万单位)、氯化钠、琼脂,饲料7.5 kg,相关养鹅器具。

1.2 方法

1.2.1 病样采集及处理

用无菌方法取患病雏鹅的肝脏、脑、肠等器官病料置灭菌的玻璃器皿中冷冻保存,作为病毒的分离材料。先将病料剪碎、磨细,用灭菌PBS液作1∶5倍稀释,反复冻融3次,经3 000 r/min离心30 min,取上清液添加青链霉素(终浓度为10 000单位/mL),经细菌学检验为阴性者置于4℃冰箱中保存为接种材料。

1.2.2 病毒返强试验

饲养1日龄雏鹅10只,肌肉注射尿囊毒液每只0.2~0.5 mL。选择10日内有典型临床症状的死亡雏鹅,取其肝、脑于研钵内,剪碎、研磨,用生理盐水(含双抗1万单位/mL)制成5倍乳剂,经5 000 r/min离心10 min,反复冻融数次,取上清置于4℃冰箱中过夜(反复几次,直到死亡率达60%~80%)。

1.2.3 鹅胚接种

用上述接种材料接种12~15孵化日龄非免疫鹅胚30枚。参看文献进行尿囊腔接种,每枚胚尿囊腔注射0.2~0.5 mL。38℃继续孵化5~8 d,24 h内死亡者弃去。每隔8 h照蛋观察一次,收集24~120 h死亡的胚置于4℃冰箱内,冷却收缩血管,12h后无菌收集尿囊液,添加青链霉素(终浓度10000单位/mL),静置作用2h,冻存。注意观察鹅胚头、四肢病理解剖变化。

1.2.4 琼脂扩散试验

被检测抗原制备:取患病雏鹅的肝脏、脑、肠等器官病料置灭菌的玻璃器皿中剪碎、磨细,用无菌生理盐水作1∶2~1∶3倍稀释,4℃冰箱中冻融2次。经3 000 r/min离心30 min,取上清液加入等量的氯仿,振摇30 min。经3 000 r/min离心30 min,取上清液冻融1次,再经3 000 r/min离心30 min,取上清液加入等量的氯仿,振摇30 min。又经3 000 r/min离心30 min,舍去上清液,收集病毒沉淀物。取0.01 M的PBS(pH 7.2)适量悬浮病毒沉淀,加入0.1%的甲醛灭活后,即为小鹅瘟病毒沉淀抗原。

琼脂平板制备:在1 00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优质琼脂1 g,加热使其完全溶解后,调整pH值至7.8浇铸成3 mm厚的平板,待冷却后打孔。中央1孔,周围6孔,孔径3 mm,孔距4 mm,并用熔化琼脂封底。

检测方法:用已知诊断抗血清来检测制备的抗原,中央孔加入诊断抗血清,周围孔加入1∶4、1∶6、1∶8倍稀释的被检测抗原,并设置一组重复。将加样后的琼脂平板置于湿盒中,37℃恒温培养,每隔12 h观察1次,至48 h结束,记录结果。

1.2.5 雏鹅人工感染试验

攻毒前,先将50只1日龄四川白雏鹅(其中20只为试验组,10只为同居组,20只为对照组)。饲养在未被小鹅瘟病毒污染的环境中,观察7 d以确保其为健康雏鹅。7 d后试验组进行滴鼻接种感染鹅胚尿囊液(1 mL/只),同居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在此后的10 min、30 min、60 min、90 min、4 h、12 h、48 h、72 h、9 d、15 d解剖试验组、同居组、对照组小鹅各2只,取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胸腺、哈德氏腺、法氏囊、食管、气管、肠等部位观察剖检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鹅胚接种结果

将采集后处理过的病料接种于30只鹅胚,24 h内未见死亡的鹅胚,鹅胚在2~7 d死亡的有25只,计算该病毒对鹅胚的致死率为84%。无菌条件下收集尿囊液,每枚约收集尿囊液4~6 m L。观察鹅胚病变:尿囊液透明清亮;绒毛尿囊膜有出血点;胚体充血、出血。

2.2 病毒返强试验结果

第1次病毒返强时,10日内10只雏鹅死亡8只,死亡率为80%,已达到病毒返强目的,故共只有1次病毒返强试验。雏鹅死亡时间分布见表1。

2.3 琼扩结果

在中央孔加入诊断抗血清,周围1、2、3孔内分别加入1∶4、1∶6、1∶8倍稀释的被检测抗原,1′、2′、3′为一组重复。该抗原在琼脂扩散试验中能够与小鹅瘟阳性血清出现沉淀线,属于阳性反应,且与小鹅瘟标准抗原形成的沉淀线相吻合。见图1。

2.4 滴鼻攻毒组临床症状

从第8 d开始有攻毒鹅因小鹅瘟病毒致死,从第10 d开始有同居鹅因小鹅瘟致死。死前症状:两腿呈划水状,喙端、爪尖发绀。继续观察各组的临床表现,攻毒组、同居组都表现为精神萎顿,食欲减退,不愿活动,出现严重下痢,排灰白色或青绿色稀粪,粪中带有纤维碎片或未消化的饲料等,临死前头触地,两腿抽搐。对照组的雏鹅生长情况良好。

2.5 雏鹅人工感染试验剖检结果

滴鼻组解剖变化:肝脏有出血点或淤血,胆囊充盈,心脏部分部位有点状出血,十二指肠弥漫性出血,肠壁变薄,盲肠有香肠样栓塞,泄殖腔潴留少量黄白色液体,脑膜充血、出血。这与相关资料报道的相一致。同居组解剖变化:肝脏有出血点,胆囊充盈,脾脏肿大,心脏部分部位有点状出血,十二指肠弥漫性出血,盲肠有香肠样栓塞,泄殖腔有出血且潴留少量黄白色液体,脑膜充血。

同居组死鹅几乎与攻毒组死鹅有同样的临床表现和解剖变化,差别只是攻毒组的发病时间比同居组的早。

3 讨论

3.1小鹅瘟病毒感染小鹅后主要表现为体液免疫反应,首先出现IgM,然后是IgG,康复的雏鹅以及经过隐性感染的成年鹅均能产生高水平的病毒中和抗体和沉淀抗体,并持续很长时间,还能将抗体通过卵黄传给后代,使孵出的雏鹅免于发病。以小鹅瘟病毒抗原反复免疫兔、牛、羊、猪等动物,也能产生高水平的病毒中和抗体和沉淀抗体,并可用于小鹅瘟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将小鹅瘟病毒通过非免疫鹅胚传代增殖,取感染胚尿囊液制备小鹅瘟病毒沉淀抗原,该抗原在琼脂扩散试验中能够与小鹅瘟阳性血清出现沉淀线。本试验结果表明,本次制备的小鹅瘟病毒沉淀抗原可以用于小鹅瘟临床免疫效果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对其研究、诊断和防治具有实用价值。

3.2关于小鹅瘟病毒沉淀抗原的制备,国内资料报道了4种方法:王永坤等将感染的尿囊液装入透析袋硅胶浓缩;郝虹等采用0.40 kg/L饱和度的硫酸铵盐析处理;王新海通过差速离心法提取抗原;程由铨等使用聚乙二醇(PEG)沉淀病毒。按照病毒学理论,病毒一般在0.45 kg/L以上饱和度的硫酸铵盐析中发生沉淀,0.40 kg/L的饱和度不可取。差速离心法需要使用40 000 r/min的转速,这不是普通实验室的离心设备所能达到的,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不易操作。本次试验采用反复离心加氯仿抽提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小鹅瘟病毒沉淀抗原,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制备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3.3琼脂扩散试验是根据可溶性抗原与可溶性抗体在含有电解质的琼脂网状基质中向四周自由扩散,由近向远形成浓度梯度的原理而进行的。当抗原与抗体在琼脂基质中适合比例下相遇,便可相互结合,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线。影响琼脂扩散试验的因素有:(1)反应物的浓度。两反应物浓度越高,所形成的沉淀线越清晰。(2)反应的温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如0~37℃)温度越高,物质扩散速度越快,沉淀线形成越快。为减少沉淀线的变化,并保持清晰度,可在37℃形成沉淀线后置温室或冰箱中。(3)反应时间。沉淀线一般1~3d出现,14~21d数目最多,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内,才可以见到清晰的线条,时间太长则可能出现沉淀线的分裂、溶解、扩散甚至消失。此外沉淀线的形成还与反应物的性质、琼脂的浓度、抗原抗体孔间距离等有关。

参考文献

[1]甘孟侯.中国禽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2-13.

[2]傅继华.病毒学实用实验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7-49.

[3]佘永建,胡世君,黄伟,等.利用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检测小鹅瘟病毒抗原及抗体的研究[J].中国畜禽传染病,1995:202-204.

[4]陈晓月,赵承辉,刘丽霞,等.鹅细小病毒野株分离鉴定及致病力试验[J].畜牧与兽医,2006,38(6):41-42.

[5]姜平.兽医生物制品学(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37-338.

[6]王永坤.番鸭细小病毒结构蛋白基因的克隆与鉴定[J].中国微生物学报,1996,(8):78-82.

[7]郝虹.小鹅瘟病毒核酸链型与结构蛋白分析[J].病毒学报,1988,4(1):28-32.

[8]王新海.小鹅瘟琼脂扩散试验的研究[J].家禽传染病,1989,(5):11-13.

临床鉴定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发热并合并全身感染患者700例, 且所有患者在入院前2 d均未服用过抗感染药物或进行过相关治疗, 且所有患者中均排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液系统疾病等。对700例患者在发热初期或高峰期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收集血液标本共计700份, 每位患者采集1次, 每人共采集20 m L, 并尽快送检验科进行检验, 因特殊原因无法立即用检验科检验者采用冷藏保存。

检验方法:将每份样本同时采用直接药敏试验和常规药敏试验进行检测。 (1) 直接药敏试验:将样本直接接种于专门的操作系统中进行自动培养和检验, 当系统检测为阳性样本时,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 m L并注入无菌试管内, 采用离心机进行分离细菌, 并采用1 500 r/min的速度离心5 min后倾去清液, 取沉淀物用PBS洗涤2次后重悬, 收集细胞黏液行涂片革兰染色, 并放置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若为一般菌种在接种1~2滴于MH平板上, 若发现革兰阳性球菌 (G+) 呈链状, 则应用MH+羊血平板进行药敏试验;一般菌种接种1~2滴悬液于MH平板上, 使用无菌拭子均匀涂抹, 根据2005NCCLSI标准判定其敏感、耐药和中度敏感性。 (2) 常规药敏试验:将自动培养后检验的阳性样本接种于不同的平板上, 包括血平板、麦康凯平板和巧克力平板, 并在35℃空气质量5.0%CO2的条件下孵育20~24 h后进行革兰染色, 并根据检验结果选择酶试验, 采用专门系统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研究方法:对直接药敏试验和常规药敏试验个细菌鉴定结果的一致性进行比较。

统计学方法:应用软件包SPSS 17.0统计分析资料,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一致性采用Z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直接药敏试验和常规药敏试验两种血液检验方法细菌鉴定的一致率进行比较, 700份样品中共检出阳性样菌种共423份, 两种检测方法对埃希氏菌、沙门菌的检出一致率100%, 其次对克雷伯杆菌、G+杆菌、变形杆菌、假单胞杆菌的检出一致率均85%以上, 总检出一致率84.6%, 两种检测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214, P>0.05) , 见表1。

讨论

近年来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 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从而诱发全身感染的现象不断增加, 并同时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不断增加, 对患者疾病治疗以及患者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近年来临床常采用药敏试验作为血液检验中细菌鉴定的检测方法, 但药敏试验要求较为严格, 一般医院很难达到, 而随着研究的深入, 目前临床常用的方便可信的药敏试验有扩散法、稀释法、抗生素浓度梯度法等[2]。

在本研究中, 采用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共检出423份阳性样本, 采用直接法和常规法对各种菌株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对各种菌株鉴定的总符合率较高 (84.6%) , 且其中埃希氏菌、沙门菌的检出符合率达100%, 其中两种方法的阳性样的药敏试验结果总符合率高, 均适用于血液检验中的细菌鉴定, 但是直接药敏试验采用荧光探测技术可连续探测封闭培养瓶内微生物代谢引起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3], 并可广泛应用于细菌、真菌以及分支杆菌的培养中, 同时直接药敏试验耗时较短, 平均检测时间10 h[4], 而常规药敏试验通常2~3 d才会获得结果, 因此与常规药敏时间相比, 直接药敏试验的检测时间大大缩短, 同时直接药敏操作步骤简单, 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小, 准确率较高, 而常规药敏试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培养基、试纸片、细菌以及培养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检验准确率[5]。

参考文献

[1]张茂海.两种细菌鉴定法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1 (12) :3-4.

[2]黎海东, 谢文锐.细菌鉴定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7, 17 (5) :955-957.

[3]庞绍新.临床血液检验中的2种不同细菌鉴定法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3 (12) :152-153.

[4]石红波.两种细菌鉴定法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3, 23 (6) :1519-1527.

临床鉴定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菌株来源为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从临床送检标本52份 (血液及骨髓3株、痰液及咽拭子31株、粪便1株、尿液8株、分泌物2株、其他7株) 分离。以VITEK-AMS系统YBC卡进行菌种鉴定。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ATB FUNGUS药盒, 每条药盘含5-氟胞嘧啶 (5-FC) 、两性霉素B (AMB) 、制霉菌素 (NYS) 、咪康唑 (MIC) 、益康唑 (ECO) 和酮康唑 (KET) , 操作严格按说明, 并以白色念珠菌ATCC 60193作质控。

1.2 方法

各类标本以常规方法接种在TTC沙保罗或BAP平板上, 做真菌或细菌培养。36℃孵育48~72 h, 挑取疑似酵母样菌落涂片, 革兰氏染色证实为真菌后, 进行纯分离以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念珠菌属常规鉴定方法, 根据芽管形成试验、糖同化试验、同时以API20C AUX酵母菌鉴定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判定结果。应用ATB FUNGUS药盒说明操作与判定结果, 并以白色念珠菌ATCC 60193作质控。

2 结果

1322份临床送检标本分离培养出念珠菌52株, 其中, 白色念珠菌31株 (59.61%) , 热带念珠菌6株 (11.53%) , 克柔念珠菌5株 (9.6%) , 其他念珠菌10株 (19.2%) ;52株念珠菌药敏结果显示, 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对念珠菌作用最强, 敏感率分别为90.38%和94.4.23%, 其次为氟康唑敏感率为44.23%, 伊曲康唑最差, 耐药率达59.61%。显示两性霉素B有较强的抑菌效果, 两性霉素B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绝大部分优于其他念珠菌, 特别是热带念珠菌。

3 讨论

念珠菌在一般条件下, 属于正常菌群, 在口腔、胃肠道等处生长。在重症疾病的晚期 (如白血病、粒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癌症、结核、败血病等) ,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其将成为条件致病菌, 常发生严重的念珠菌病, 使原发性疾病加重, 临床表现恶化, 甚至死亡。任何部位插入或留置导管均可引起念珠菌感染。近年来,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念珠菌感染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本组检出率为3.9%, 各种临床标本中真菌的检出率以痰液最高 (31株) , 而且我们还发现, 大多为混合感染或继发于其他细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抗生素的滥用及免疫抑制广泛使用使得念珠菌的感染机会逐渐增加。人类念珠菌感染有由白念珠菌转向其他非白念珠菌感染的趋势[3]。

我们还发现, 多重感染的患者长期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 使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降低, 出现念珠菌的多重耐药现象, 导致少见的致病性真菌寄生和感染现象增加。标本中52株念珠菌对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显示, 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的耐药率最低 (5.4%~9.6%) , 氟康唑其次, 伊曲康唑的耐药率最高 (59.61%) 。氟康唑不良反应小, 较安全, 能广泛渗透体液组织器官, 对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感染疗效较好,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 白念珠菌尽管有较多菌株对氟康唑耐药, 但对其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仍然较好, 因此, 将临床分离的念珠菌鉴定至种水平, 对临床抗真菌感染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议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应避免长期使用唑类药物。

摘要: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念珠菌感染状况以及耐药性情况。方法 各类标本以常规方法 接种在TTC沙保罗或BAP平板上, 做真菌或细菌培养。分离培养出的真菌经革兰染色、芽管形成试验、CHROMagar显色培养进行鉴定, 并进行5-氟胞嘧啶 (5-FC) 、两性霉素B (AMB) 、制霉菌素 (NYS) 、咪康唑 (MIC) 、益康唑 (ECO) 和酮康唑 (KET) 药敏分析。结果 1322份临床送检标本分离培养出念珠菌52株, 其中, 白色念珠菌31株 (59.61%) , 热带念珠菌6株 (11.53%) , 克柔念珠菌5株 (9.6%) , 其他念珠菌10株 (19.2%) ;52株念珠菌药敏结果 显示, 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对念珠菌作用最强, 敏感率分别为90.38%和94.4.23%, 其次为氟康唑敏感率为44.23%, 伊曲康唑最差, 耐药率达59.61%。显示两性霉素B有较强的抑菌效果, 两性霉素B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绝大部分优于其他念珠菌, 特别是热带念珠菌。结论 念珠菌感染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念珠菌对唑类药物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有差异, 应重视念珠菌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 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关键词:念珠菌,鉴定,抗真菌药敏试验

参考文献

[1]胡志东, 岳娜, 徐海如, 等.临床标本中分离的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分析.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279 (10) :676.

[2]黄云昆, 夏星, 李婷, 等.临床标本中酵母样真菌的分离及耐药性现状分析.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2003, 26:566.

临床鉴定 篇10

关键词:外伤,迟发性脾破裂,法医鉴定

脾破裂是临床常见的腹部脏器器官损伤症状之一。本病容易引起腹腔大出血, 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干预, 可能因失血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 需要引起高度重视[1]。外伤性脾破裂大多在致伤后迅速发生, 但部分患者伤后数天、数周才显现出脾破裂症状。临床法医鉴定中常涉及到此类外伤所致迟发性脾破裂的鉴定工作[2]。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外伤所致迟发性脾破裂疾病的临床法医鉴定工作质量, 2012年9月-2014年2月收治外伤所致迟发性脾破裂患者17例, 作为研究对象, 展开详细研究,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9月-2014年2月收治外伤所致迟发性脾破裂患者17例, 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0例, 女7例;年龄20~5岁, 平均 (38.5±1.7) 岁;患者外伤构成情况:交通事故伤8例, 拳击伤5例, 高处坠落伤4例;迟发性时间方面:外伤后周内发生破裂7例, 外伤后1~2周破裂6例, 外伤后2~3周4例。

方法:临床法医鉴定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的具体分级标准: (1) Ⅰ级裂伤:患者表现为被膜破裂或孤立性的裂伤, 裂伤长度<5.0 cm, 深度<1.0 cm; (2) Ⅱ级裂伤:患者表现为多发性的裂伤, 裂伤长度>5.0 cm, 深度>1.0 cm, 且脾门完整; (3) Ⅲ级裂伤:患者表现为不规则性的脾破裂, 脾门受损或部分离断; (4) Ⅳ级裂伤:患者表现为脾脏广泛破裂, 被膜广泛剥落, 脾动脉、静脉主干受损严重或完全离断。

观察指标:观察临床法医鉴定外伤致迟发性脾破裂的分级结果与患者手术治疗情况。

结果

17例患者中, Ⅰ级裂伤7例, Ⅱ级裂伤5例, Ⅲ级裂伤4例, Ⅳ级裂伤1例。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 治愈15例, 住院10~45 d后出院, 恢复良好, 2例患者因合并多发伤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死亡率11.76%。

讨论

从临床法医鉴定的角度上来说, 对外伤所致迟发性脾破裂的鉴定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患者左上腹部或左腹部应当可见明确的外力创伤。其次, 患者在外伤后左腹部区域持续性不适, 局部压迫性疼痛, 肌肉紧张, 反跳疼痛感明显。外伤后48 h内出现全腹部弥漫性疼痛, 部分症状严重患者伴随出现腹腔内部急性出血症状。部分患者同时可见蔓延至左肩部的放射性疼痛, 可将该指标作为对迟发性脾破裂的诊断标准。再次, 临床法医鉴定过程中可以在肉眼观察基础之上, 配合腹腔穿刺以及B超影像学检查的方式进行协助诊断。高度疑似患者可多次反复进行诊断, 从而提高鉴定准确性。最后, 病理检查是鉴定外伤所致迟发性脾破裂的最主要依据。肉眼可见患者脾包膜下实质裂创, 显微镜下可见血肿周边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出现聚集反应, 肉眼见组织增生, 同时可检出纤维素明显增多。

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对于外伤所致迟发性脾破裂患者而言, 考虑到脾破裂发生在外力创伤以后, 故而需要将两者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患者脾脏原发性疾病与外力创伤之间的关系谨慎处理[3]。对于外伤后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特别是需要对脾脏进行切除的患者而言, 需要术中所切除脾脏标本的病理诊断作为临床医学鉴定的关键依据。同时, 有关研究资料中显示, 对于脾脏本身存在原发性病变的患者而言, 腹部外伤影响下出现脾破裂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即便外伤较为轻微, 也可能致使脾破裂的发生, 故需要对此情况加以特殊处理。具体的鉴定思路:首先对患者的外伤病情进行评估, 分析患者是否存在脾脏相关的原发疾病, 然后视外伤对脾脏的损伤参与程度进行估计, 最后鉴定损伤程度。举例来说, 对于本次研究中所收治的2例外伤所致迟发性脾破裂患者而言, 1例患者因肝脏硬变导致脾脏肿大, 1例患者因肝癌导致脾脏肿大, 在对以上2例患者进行临床法医鉴定的过程中, 外伤仅为诱发因素之一, 损伤参与度评定25%, 不评定损伤程度。

还有需要特别提出的一点:在从临床法医鉴定角度对外伤所致迟发性脾破裂进行鉴定期间, 腹部损伤的严重程度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外力速度、外力强度、外力硬度、外力作用时间、外力作用方向、外力作用部位等。以上因素都需要在临床法医鉴定工作中加以高度的关注与重视。

综上所述, 外伤所致迟发性脾破裂疾病容易漏诊或误诊, 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腹腔穿刺、病理检查等表现, 综合诊断。

参考文献

[1]文静, 李代京, 张红宇, 等.1例以急性创伤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的方向盘伤致迟发性脾破裂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2) :167.

[2]田江克, 唐杰.迟发性脾破裂诊断治疗进展[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0, 7 (10) :1668-1673.

临床鉴定 篇11

关键词:血液检验,细菌鉴定法,细菌鉴定,药敏符合率

临床中滥用抗生素, 常引起不同细菌的耐药性和药物敏感性改变, 给临床检验带来不同程度的难度。同时由于不同细菌的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因此采用恰当的细菌鉴定法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药敏试验中以检测患者的血液样本中的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来准确鉴定细菌类型[1]。为此该文将对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该院门诊及住院发烧并全身感染患者700份阳性血液样品进行鉴定, 其宗旨是为了观察直接药敏试验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应用价值,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门诊及住院患者700例, 所有患者均发烧并全身感染。在患者周身发热初期或高峰期采集700份阳性血液标本, 所有患者均采集一次, 20 m L/人。将血液样品冷藏保存, 送至检验科。所有采集者入院前48 h内未给予其他药物及相关治疗, 排除血液系统及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2 方法

将700份血液样本, 分别采用直接药敏试验和常规药敏试验检测, 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细菌鉴定及药敏符合率。

1.2.1直接药敏试验将血液样本置入Bactec9240系统自动培养检测, 若系统提示检测出阳性时, 立即收集10 m L阳性样本注入无菌试管中, 随即对阳性样本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1 500 r/min离心5 min后, 去除上清液, 再3 000 r/min离心15 min, 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2次后重悬取沉淀。给予革兰染色镜检。若为一般菌种 (排除真菌) 可接种于MH平板, 应用无菌拭子均匀涂抹, 贴上药敏纸片, 采用2005NCCLS的诊断标准观察耐药性及药物中度敏感、敏感度。若检测出革兰阳性球菌 (G+球菌) 呈链状, 应给予MH+5%羊血平板初检, 根据镜检报告选择合适的氧化酶。调整菌液浓度为6.8×108 cfu/L后接种于NC21板上, 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检测[2]。

1.2.2常规检测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分别接种于血平板、巧克力平板、麦康凯平板, 37℃恒温下孵育20~24 h, 对生长菌落涂片革兰染色经验, 并选择适当的氧化酶。根据Walkaway40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3]。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 (%)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细菌鉴定结果

700份血液标本中, 共检测出427份阳性血液样本, G-杆菌349份, G+球菌78份, 直接发鉴定出, G-杆菌299份, G+球菌60份, 一致率分别为85.7%和76.9%, 两组不同细菌鉴定方法的总一致率为84.1%。见表1。

2.2 两种检测方法药物敏感度符合率对比

两种检测方法药物耐药、中度敏感及敏感度的符合率无明显,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抗生药的滥用, 常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 而诱发全身感染等疾病, 常影响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4,5]。为此通过有效的检测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 临床检测中, 常采用药敏试验应用于血液检验, 但药敏检测方法较多[6,7]。常规检测阳性血液样本, 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速度较慢, 常影响临床正确给药[8]。该研究中, 采用Bactec9240系统自动培养检测进行直接药敏试验。

直接药敏试验将血液标本直接接种于平板上, 贴上抗生素纸片, 置于37℃恒温孵育后, 根据抑菌环的大小, 进行药敏试验鉴定[9]。该方法与常规方法相比, 因省略了分离培养的步骤, 更快捷、简单地初步报告药敏试验结果, 为临床给药提供依据[10,11]。

上一篇:大学数学的开放题教学下一篇:政治课教师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