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开发管理

2024-12-03

物流开发管理(共12篇)

物流开发管理 篇1

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人员、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及其他办公设备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 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物流信息的收集、存储、传输、加工整理、维护和输出, 为物流管理者及其他组织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战术及运作决策的支持, 以达到组织的战略竞争优势, 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与效益, 它实际上是物流管理软件和信息网络结合的产物。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如下:

1、改善物流企业内部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方式, 满足业务部门对信息处理和共享的需求, 在物流企业管理和业务过程中, 使信息资源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2、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物流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通过对每项业务的跟踪监控, 物流企业的各层管理者可以了解业务的进展状况, 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信息交流, 及时地掌握经营管理数据, 增强对业务的控制, 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加强物流企业对员工的管理, 随时了解所属人员的背景资料和业务分工, 合理调度资源, 提高管理能力。

5、由于物流信息系统的采用, 使得企业可以实现信息共享, 从而将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综合考虑, 采用最优化的理论, 制定全局优化的物流策略。

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目前,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仓储管理以及仓储作业管理、运输及配载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几个部分构成。

1、仓储管理以及仓储作业管理。仓储管理以及仓储作业管理系统一般统称为仓储管理系统 (简称WMS) 。随着社会产品品种和数量的增加,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存储这些产品, 如何在需要这些产品的时候迅速地找到他们, 如何利用有限的仓储面积存储更多的物品, 如何合理配置产品品项以最低的品项数和库存数满足市场的需要, 以及如何安排仓库门口的装卸作业, 使该作业能够迅速准确地被完成。完善的仓储管理系统就是要满足上述需要, 实现仓储管理及仓储作业管理功能。另外, 仓储作业管理系统还要支持仓库内所有自动化设备。仓储管理以及仓储作业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物料管理、仓储配置管理、仓储作业计划、仓储作业执行控制、仓储资源管理、异常处理、作业成本管理等。

2、运输及配载管理。运输管理是物流中另一个主要子系统, 运输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运输工具管理 (车、船、飞机等) 、运输环境管理 (运输线路、站点和地图) 、人员管理 (驾驶员、装载人员及管理人员等) 、运单管理 (运单、运输计划排程等) 、运输成本核算 (人员成本、运输资源成本、能源消耗核算控制等) 、优化管理 (路径优化、运输能力优化以及服务优化等) 、客户管理 (客户订单服务、查询等) 、跟踪管理 (包括采用GPS和SMS等系统实现的运输跟踪管理) 。

3、财务管理。财务电算化已经在我国发展了十多年, 但大多数财务软件只是手工作业的模拟, 并没有在企业管理上加强控制, 而物流系统的财务管理, 包括资料管理、账簿管理、物流成本、财务分析等模块, 突出了财务的管理功能。

4、人力资源管理。与ERP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同, 物流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针对作业人员的管理。它包括人员属性记录, 工作经验记录以及岗位经验记录和奖惩记录。另外, 还需要设计人员的关键绩效考核表和业绩评估表, 从而能够全面地评价作业人员的状况。

三、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程序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周密设计, 逐步推进。企业一般可遵循以下程序进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1、系统分析与规划。主要对现行系统和管理方法以及信息流程等有关情况进行现场调查, 给出有关调研图表, 提出信息系统设计的目标以及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2、系统逻辑设计。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 从整体上构造出物流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 对各种模型进行选优, 确定出最终的方案。

3、系统的物理设计。以逻辑模型为框架, 利用各种编程方法, 实现逻辑模型中的各个功能模块。

4、系统实施。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单独调试和联合调试, 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 最后得到符合要求的物流信息系统软件。

5、系统维护与评价。信息系统试运行一段时间后, 根据现场要求, 对系统做一些必要修改, 进一步完善系统, 最后和用户一起评价系统的功能、效益。

四、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应该是将系统论、管理思想、信息技术结合应用, 实现企业业务流程及管理模式的变革,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采用面向流程的业务管理方式。按照事件流机制, 以企业供应链为骨架, 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 形成业务流程, 并对所有业务的工作内容、承担者、业务手段、输入、输出进行管理。

2、应用统一的资源管理模式。所有的业务建立在逻辑统一的资源 (人、财、物、知识) 管理模式之上, 保证资源信息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共享与一致。对面向客户的各项信息和活动进行集成, 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信息系统, 组建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 实现对面向客户的活动的全面管理。

3、建立全程化的管理控制体系。事前计划控制:通过完整的计划体系实现需求信息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的传递, 保证所有的业务事前有计划 (内容、进度、质量、成本) , 进而形成企业绩效目标体系。事中规则控制:以业务规则控制机制作为业务执行时的调控手段, 保证所有的业务事中有控制。事后核算控制:采用面向业务流程的核算方式核算业务结果, 做到核算伴随着业务流程走, 保证所有业务事后有核算,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

4、推行全面的绩效考核手段。在实现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财务、成本、行为一类的传统绩效测评数据的基础上,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信息联系, 摆脱传统绩效测评的约束, 更加全面地获取内部流程执行时间、流程效率、员工业务水平、客户满意度等其他更加抽象的数据, 从而可以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观念, 建立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

五、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实施策略

物流企业应怎样开发与实施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建议如下:

1、与软件公司共同制定出企业的主营业务管理流程方案和统计报表方案, 特别是“特色”环节绝对不能丢掉。通过梳理本单位业务管理需求, 参考同行管理经验和自身管理“特色”, 制订出“量身定制”的管理信息系统方案。

2、制定由浅入深的实施方案。物流企业一般具有网点分布地域广、人员难以集中、管理流程多的特点, 没有一套简易可行的实施方案是难以推广应用管理系统的。特别在要害部门和重要环节, 没有一套完善的培训和实施方案, 是难以正确推广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

3、调查软件开发商的技术实力和开发手段。以一般编写代码方式开发的信息系统难以满足随企业业务不断调整变化产生的系统自主更新的需求。因此, 一定要选择具有用户自主更新、调整管理功能的管理系统。

4、要求软件供应商提供系统维护技术培训, 将系统更新、维护、数据安全、数据备份等技术移植到用户手里, 以保障系统能够长期、正常、安全地运行。

5、根据企业自身经济基础和管理方式选择低成本的硬件添置方案, 不要盲目地追求高档硬件, 除服务器外, 基层的电脑硬件不必添置高档配置的设备, 只要够用就行。

参考文献

[1]蒋秀英, 金才亮.谈中小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J].管理观察, 2008.7.

[2]任娜.中国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现状与对策[J].中国商界, 2008.10.

[3]孙飞艳.浅析物流信息系统[J].商场现代化, 2010.12.

[4]王娟.物流信息系统理论探究[J].管理观察, 2009.3.

物流开发管理 篇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如何更加贴近职业要求、如何符合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始终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文章围绕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探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项目课程设计的新思路.

作 者:郑文岭 Zheng Wenling 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07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11(1)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 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

物流开发管理 篇3

【摘 要】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鉴于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及实践教学具体方法,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开发提供理论及方法指导。

【关键词】物流管理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U65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162-01

实践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造就学生成为具有社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特殊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人才市场上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

1. 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课程间存在不必要的重复

物流管理专业是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涉及的课程包括物流管理、供应链等课程。在理论教学部分,存在不必要的重复。

2. 实践教学时间及实践基地不健全, 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实践环节要在教学大纲中得以体现,并在学习环节及学时上给予保证。这样才能使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紧密结合。而目前的教学大纲及教案设计完全以课堂教学为主,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课时。同时,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无法为在校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基地。

3. 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欠科学, 管理制度不规范

目前课程的考核依然以期末试卷成绩为主、课堂表现及出勤成绩为辅的考核办法,体现不出实践教学考核的激励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鉴于以上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规范实践教学运行, 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

二、实践教学改革内容

1. 改革教学课程体系, 将实践教学课时纳入教学计划

配合 2013 级培养方案的制( 修) 订工作, 系统地考虑教学的课程体系, 对原有专业实验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 从而使一些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同时将许多原依附于理论课的实验内容,整合到相应的独立实验课程之中, 减少实验内容的重复, 使实验课程体系更趋于合理。

2. 建设完成网络化实验教学管理平台

根据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整体安排, 建设完成实践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从而实现实验教学的计划安排、任务落实、实验课表安排、学生选课等全部实现网络化管理。

3. 建立实践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制度

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 建立实践教学课题立项制度, 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并以此为依托, 带动实验教学的整体改革,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的实践

1. 坚持案例教学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任课教师没有丰富的科研经历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仅靠一本教材是难以胜任高水平教学要求的。在教学中运用案例丰富教学内容,理论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由有关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规律等构成,但若教学只讲这些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规律是很不够的,是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和学习的枯燥。在课程的授课计划当中,我们安排了十几个案例的题目供学生选择讨论。通过将一些现实的、生动的案例引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改变课程教学内容的原有结构,丰富了教学内容,理论结合了实际。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到这些案例的讨论过程,使学生对抽象的管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规律等有了深入了解。

2. 坚持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我们逐步尝试和不断完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包括在讲授重点理论概念时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讨论,以及针对争议问题进行课外研究等。为了发挥主讲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主讲教师在讲课前先作精心准备,确定启发讨论的重点、计划和步骤,以便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讨论课题进行资料查询,以求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更加深入和牢固的理解。

3. 改变实践课程的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知识结构的特征,对教学目标予以调整,并将案例教学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理论讲授结束后开始软件模拟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升学生全局性决策意识和利用理论和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组将向学校教务处提出申请,增加平时成绩在实践课程中所占的比例。

4. 加强实验软件的模拟

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教学集中体现在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上,最重要的是引入了Lindo模拟软件。Lindo是一套专门用于求解最优化问题的软件包,Lindo 用于求解线性规划和二次规划问题,其最大特色在于可以允许优化模型中的决策变量是整数(即整数规划),而且执行速度很快。已被证实Lindo能在商业、工业、研究和政府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具体事务包括:产品分销、成分混合、生产与个人事务安排、存货管理等。

5. 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知识直观化,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相关工作岗位去实习、实践,由企业和教师根据实践的目的拟定实践教学内容,以便培养学生战略管理实践能力。校企联合共建基地可以实现学校、企业资源互补,企业在共建的过程中可以挑选合适的学生,可以从教师和学生这里得到新知识和信息,教师和学生则可以从企业获得实际的管理经验。

四、结论

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素质、实践精神、动手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要以人为本,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鼓励、支持他们不断地探索实践教学,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挖掘潜能,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王锁萍.全面改革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年1月第24卷第1期,4-6页

[2] 洪梅.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构建合理实践教学体系.科技信息2008年第12期,201页

[3] 郭晓琴,王金凤,张锐.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探讨.中国电力教育总第264期,107-108页

[4] 王景峰 赵云辉 张术丹《企业战略管理》精品课程实践教学探讨现代营销 2013(1),207~208页

物流开发管理 篇4

关键词:数字化药库,药品物流,信息管理,HIS

0 引言

随着国家医改方案配套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各地医疗卫生改革的步伐也逐步加快。各个医疗单位都在纷纷探索医疗体制改革的多种模式和途径,尤其对医院药库管理模式的改革,都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医院药库作为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参与医院经济活动,管理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医疗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医院的发展紧密相关[1]。为了更好地落实医改方案,有效地发挥好医院药库的职能,降低医院对药库的管理费用,提高医院药库管理水平,我们开发了药库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医药现代物流管理延伸服务到医院药库,使药库管理职能更加明确,降低医院管理成本,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1 需求分析

药品管理问题一直是医院的重要业务工作,各医院都在缩短药品供应周期、减少药品库存、降低药品使用面积、减少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占用、保证药品安全等方面积极进行管理和优化[2]。

1.1 优化药库物理结构

过去,医院药库货架布局不合理,药品摆放不科学,不便于药品管理。改造后,药品立体码放、科学布局,节省药库的库容空间;支持货位动态管理,根据物动量合理布局药品,优化拣选路径,减少搬运量,节省存储空间;采用电子标签、射频(radio frequency,RF)掌上电脑等设备,提升药品拣选速度[3]。

1.2 改进药库管理模式

过去医院使用的药库管理系统,功能相对简单,库存管理只管理到数量,并未管理到批号;入库单信息和发票信息通过手工录入方式录入系统,既浪费了人力又很难保证准确率;药品采购缺乏计划性。改进后,对在院药品实行效期管理,避免产生过期药品,采购业务入库根据供应商提供的二维码扫描入库,扫描后自动生成入库记录和发票信息;根据全新的采购模型科学地计算出采购量,自动生成计划数量,避免人工统计造成的遗漏或多做现象,降低采购计划生成时间,提升计划准确度[4]。

1.3 药库管理系统(hospital-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H-WMS)与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交互

由于HIS的特殊性,H-WMS与HIS需结合使用,所有入库操作均在H-WMS中录入,入库数据通过数据接口传入HIS,在HIS中插入新入库单并更新库存;所有出库操作继续在HIS中录入,再通过数据接口传入H-WMS中,进行电子标签或RF捡选后,H-WMS库存减少;基础信息继续在HIS中录入,通过接口同步到H-WMS中。H-WMS与HIS数据实时同步,保证了HIS单据、库存的完整性,所以HIS中原有的查询报表功能仍可继续使用。

2 系统结构设计

2.1 系统架构

药库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包括数字化药库建设和H-WMS 2个部分。数字化药库建设是整合安装了各种物流硬件设备,而H-WMS则是驱动和协调物流硬件设备的软件系统。数字化药库和H-WMS结构如图1、2所示。

数字化药库建设是通过引入各种物流设备和信息化设备,结合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实现对药库的管理,它是医院药品管理的基础工作[5]。药库改造后采用立体式货架摆放,并且在托盘货架上安装电子标签,“军卫一号”HIS药品出库信息自动传输,电子标签引导工作人员进行药品拣选,提高作业效率和准确度。

H-WMS是在仓库管理系统(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WMS)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它是一款标准化、智能化过程导向管理的药库管理系统。H-WMS通过入库业务、出库业务、库存调拨和库存管理等功能,综合批次管理、库存盘点、质检管理等功能,数据与医院“军卫一号”HIS实时同步,有效控制药库业务的物流和成本管理全过程,实现完善的医院药库信息管理。

2.2 系统业务流程

2.2.1 采购入库

采购业务入库是根据供应商提供的二维码在H-WMS中进行扫描入库,扫描后自动生成入库记录和发票信息,保存后自动同步到HIS中(如图3所示)。

2.2.2 二级库房退药入库

二级库房退药入库可在H-WMS中直接提取二级药房退回的药品信息,自动生成入库单据,保存后自动同步到HIS中(如图4所示)。

2.2.3 出库业务

在HIS中根据各个二级药房的采购申请,结合库存情况将采购申请转成出库单,保存后数据自动同步到H-WMS中,并将出库单信息指令发送到电子设备中,设备根据指令指引保管员进行药品拣选,拣选确认后减库存(如图5所示)。

3 系统开发

3.1 开发环境及软件结构

3.1.1 硬件环境

3.1.1. 1 网络环境

由于系统运行的各种设备需要通过网络实现,所以项目上线后需要6个IP地址。设备包括服务器1台、无线AP基站1台、电子条码控制器2台、手持RF 2台(通过无线连接到AP基站)。设备分布如图6所示。

3.1.1. 2 物流延伸服务器

物流延伸服务器型号:HP 380;处理器:至强RE5620;内存:8 GB;硬盘:4×146 GB(4块磁盘组成磁盘序列(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RAID)0+1)。

3.1.1. 3 客户端

客户端主要是药库使用,配置处理器:2.0以上;内存:1 GB;磁盘:80 GB以上。

3.1.2 软件结构

3.1.2. 1 物流延伸服务器

操作系统:Windows 2003;数据库:SQL Server2008,Oracle客户端;应用服务:TOMCAT 6.0;开发工具:Java 1.6;其他:BDE(数据库连接工具),配置IIS(用于更新客户端程序),Office办公软件。

3.1.2. 2 客户端

操作系统:Windows XP;应用程序:H-WMS(库存管理软件),电子标签控制软件;其他:BDE(数据库连接工具),Office办公软件。

3.2 系统界面制作

系统界面沿用医院原HIS程序界面风格,使操作人员能够熟练使用,如图7所示。

3.3 系统主要功能

3.3.1 入库管理

3.3.1. 1 采购计划生成

采购计划将根据发货量、各个药房发药量、库存上下限等数据,预测分析后自动生成采购计划量,最后采购入库人员对采购计划量进行审核。

3.3.1. 2 采购业务入库

采购业务入库是根据供应商提供的二维码扫描入库,扫描后自动生成入库记录和发票信息。

3.3.1. 3 二级药房退药入库

直接提取二级药房退回的药品信息,自动生成入库单据。

3.3.2 出库管理

3.3.2. 1 制作出库单

制作出库单是根据各个二级药房提出的采购申请,结合库存情况将采购申请转成出库单。

3.3.2. 2 操控各个电子设备

操控各个电子设备是将出库单信息指令发送到电子设备中,设备根据指令指引药师进行货物拣选。设备包括电子标签、数据采集器RF。

3.3.2. 3 记录拣选过程

记录拣选过程是H-WMS的突出特点。传统人工拣选的方式无法准确地记录拣选时间和拣选人员,出现问题时无法进行问题追溯。通过拣选人员在电子设备上的确认,系统自动记录拣选时间和拣选人员,并且这种拣选模式会及时发现漏拣选的药品。

3.3.2. 4 打印出库票据

打印出库票据主要是增加出库单据条码,为二级药房入库提供便利。二级药房收货后只要扫描此条码便可实现入库。

3.3.3 库存盘点

H-WMS中的盘点是以货位为主,从货位出发进行盘点。盘点人员通过数据采集器RF进行盘点,只要用数据采集器RF扫描货位条码便可显示货位上的药品信息及库存情况,并且盘点人员可以直接在系统中记录盘点的差异情况。这种盘点方式盘点人员要求低、按顺序盘点走动少,且不会有遗漏的情况。盘点处理也非常简单,只需提取盘点时的差异数据即可,而且这种盘点方式能发现库存账上没有的药品。

3.3.4 库存分析

库存分析是库存管理分析决策重要依据,包含了滞销分析、近效期分析、库存周转天数分析、可销天数分析等功能。

3.3.4. 1 滞销分析

可以有效地分析出药品已有多长时间未销售,对多个月未销售的药品可及时处理,防止积压库存。

3.3.4. 2 近效期分析

可以有效提醒哪些药品近效期,如果存在及时处理,避免药品过期。使用新系统后在院内所有药品完全按照批号和效期管理,很容易查询药品效期,避免了药品过期,确保了用药安全。

3.3.4. 3 库存周转天数分析

可以有效地了解药库药品流转情况,对流转速度慢的药品,要减少库存防止积压;对流转速度快的药品,要增加库存防止断货。

3.3.4. 4 可销天数分析

对在库药品可销售天数进行预计,为采购计划人员提供有效的帮助。

3.4 相关数据及代码

3.4.1 采购入库数据

入库业务的数据接口主要体现在入库业务流程图(一)的“1.1录入信息”和“1.4数据处理”中。其中“1.1录入信息”部分主要是提取HIS中“drug_sub_storage_dict药品库存单位库房字典”的单据号信息,获取单据号后加一回写到“drug_sub_storage_dict药品库存单位库房字典”表中。“1.4数据处理”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具体过程如下:

(1)向“drug_import_mater入库主记录”和“drug_import_detail入库明细记录”插入数据。

(2)判断本次购进的药品是否在“drug_stock库存表”中存在相同记录,判断字段依据为:drug_code、drug_spec、firm_id、package_spec、storage、batch_no,如果不同则直接插入;如果相同则更新相应字段,具体字段为:数量quantity(原数量+入库数量)、有效期expire_date、采购单价purchase_price、折扣discount(入库单价/商品默认采购单价)、单据号document_no。

(3)判断本次购进的药品是否在“drug_storage_profile库存定义表”中存在相同记录,判断字段依据为:drug_code、drug_spec、storage、amount_per_package,如果不同则直接插入。

3.4.2 药房退回数据

入库业务的数据接口主要体现在入库业务流程图(二)的“1.1提取药房退回信息”和“1.4数据处理”中。其中“1.1提取药房退回信息”部分主要是提取HIS的“drug_provide_notice药品发放通知”和“drug_export_detail出库明细记录”。同时从“drug_sub_storage_dict药品库存单位库房字典”中获取单据号,获取单据号后加一回写到“drug_sub_storage_dict药品库存单位库房字典”表中。“1.4数据处理”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具体过程如下:

(1)向“drug_import_mater入库主记录”与“drug_import_detail入库明细记录”插入数据。

(2)判断本次退回的药品是否在“drug_stock库存表”中存在相同记录,判断字段依据为:drug_code、drug_spec、firm_id、package_spec、storage、batch_no,如果不同则直接插入;如果相同则更新相应字段,具体字段为:数量quantity(原数量+入库数量)、有效期expire_date、采购单价purchase_price、折扣discount(入库单价/商品默认采购单价)、单据号document_no。

(3)判断本次退回的药品是否在“drug_storage_profile库存定义表”中存在相同记录,判断字段依据为:drug_code、drug_spec、storage、amount_per_package,如果不同则直接插入。

(4)删除“drug_provide_notice药品发放通知”表数据,删除条件为provide_storage=当前处理单据的调出单位,document_no=当前处理单据的出库单号。

3.4.3 出库数据

数据接口主要体现在出库业务流程图的“2.3数据同步”中。“2.3数据同步”主要是从HIS中提取出库信息,主要涉及的接口表有“drug_export_master出库主记录”和“drug_export_detail出库明细记录”。

3.4.4 基础数据同步

同步的基础信息主要包括drug_price_list药品价格、drug_name_dict药品名称字典、drug_supplier_catalog药品供应商、drug_dict药品字典、drug_storage_dept药品库存单位、drug_import_class_dict药品入库类型字典等。

4 应用效果

使用药库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后,药库管理模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从传统的结果导向转变成过程导向;从数据录入转变成数据采集,同时兼容原有的数据录入方式;从人工找货转变成了导向定位取货;同时引入了监控平台使管理更加高效、快捷。

4.1 提升药品拣选效率

传统药品拣选是根据药品库位信息或工作人员记忆,人工查找[6]。引入信息化技术后,采用电子标签、RF掌上电脑等设备,通过计算机与软件的控制,引领拣货人员正确、快速、轻松地完成拣选工作,提升了药品拣选速度、降低了拣选错误率[7]。

4.2 节约采购计划生成周期

传统采购计划是手工汇集的,采购计划生成过程费时费力。引入物流管理系统后,根据全新的采购模型科学地计算出采购量,自动生成计划数量,避免了人工统计造成的遗漏或多做现象,缩短了采购计划生成时间,提升了计划准确度[8]。

4.3 减少过期药品损失

对在院药品实行效期管理,避免产生过期药品,减少了从药厂到医院因失效而导致的损失。

4.4 减少医药供应链成本

药品存储时间越长,占用库存面积和资金越多。药厂、物流配送企业和医院能够共享医药物流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优化了医院采购、药厂生产、物流企业配送方案,降低了库存,从而节约了占用资金和库存面积。

4.5 节约医院的人力物力

以往医院药库的人力物力成本是医院药品流转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医院药库改造后,药品立体码放、科学布局,节省了药库的库容空间;节约了医院药品物流成本;直接减少了医院药库管理人员。

4.6 发挥药师的药事服务作用

以往许多药师每天忙于强度大、效率低的药品简单搬运、分发劳动,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对患者的药学服务。通过药库数字化、自动化的物流管理,可以将有限的药师从非主业的日常药品物流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减少人为的差错[9]。

4.7 扩展“军卫一号”应用功能

“军卫一号”药品管理系统的目标是针对药库作业结果的记录、核对、报警、报表、结果分析,比如记录商品出入库的时间、经手人等;而H-WMS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药库作业过程的指导和规范,即不但对结果进行处理,更是通过对作业动作的指导和规范,保证了作业的准确性、速度和相关记录数据的自动登记,提高了药库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管理透明度、真实度,降低了成本。

5 结语

药库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使用后,药库从内部管理到对外服务等各方面都上了一个层次,不仅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药师工作效率和药库管理水平,而且有效地控制了差错,提高了药品效期和批号管理水平,降低了药品损耗,减少了药品积压。同时,药师从繁重的药品物流管理转向临床药学服务,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指导和健康用药咨询,从而提升医院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10]。

参考文献

[1]谢沂伯.医院数字化药库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4,9(2):2-4.

[2]孟洁.医院药库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南开大学,2011.

[3]史卫忠,张英,赵志刚.北京天坛医院药品物流现代化管理新模式[J].药品评价,2010,7(12):6-9.

[4]周鑫.医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D].天津:天津大学软件学院,2011.

[5]杨志永.医院药品物流管理模式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2012,5(1C):157-159.

[6]刘邦国,吴兵,康丽艳,等.条形码加药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药库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1):56-57.

[7]李宏毅,马洪滨,李珺.无线电子标签系统在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2,9(10):51-53.

[8]龙燕,王彧杰,钱铮,等.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我院药品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2):181-184.

[9]季敏,奚玉鸣,吴涛,等.新医改背景下的医院药品物流管理模式初探[J].上海医药,2013,34(19):25-27.

物流开发管理 篇5

摘 要:本文首先主要对西部物流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西部大开发中对物流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物流 供应链 西部大开发 新疆

一、引言

由于我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客观上产生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它们分别是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其中西部地带是指西南和西北的山区、高原地区,包括新疆、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和西藏10个省区。

新疆资源极为丰富。人类物质生产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在这里几乎都有,不仅种类齐全,而且储量丰厚。新疆矿产资源品种较全,储藏量大;新疆土地资源十分丰富。面积辽阔,占我国版图约六分之一。新疆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新疆虽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却一直很落后,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物流的基础设施发展缓慢,无法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因此,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实施,必将依靠西部物流资源的建设和投入使用。

二、新疆物流资源现状及问题

经过50多年的建设,新疆在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节点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要真正实现西部大开发,现有的物流资源是不能满足要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交通设施总量严重不足,密度过低。西部地区交通设施密度过低,特别是与我国东部、中部地区相比,差距尤为明显。西部地区综合交通每万平方千米的线路长度为1107千米,而全国为1997千米,西部地区仅仅为全国水平的55%。而我国东、中部地区分别为5408千米与3455千米,西部地区的路网密度仅为东、中部地区的20.2%与32.0%。

交通需求缺口过大。西部地区仍有20%的行政村与4%的乡镇,因缺乏交通设施,不通公路,严重阻碍了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交通设施总体质量过低,技术标准过高。西部地区的物流技术装备水平较低,进出西南地区几条铁路的年货运能力仅5000万吨,还不及东部地区一条繁忙铁路干线的能力,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广西防城、钦州、北海三个港口的年货物吞吐能力仅1400万吨,不及广东省湛江港一个港口的能力。大部分机场地面配套设施与客货运输服务设施十分简陋,无法适应航空客货运输的需要。

交通设施病害严重,抗灾能力薄弱。西部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交通的建设、营运与养护难度极大。规模小,技术标准低,加上年久失修,导致西部地区交通病害十分严重。

交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大、中、小型比例结构不合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中的大中型骨干工程数量较少。西部地区综合交通设施的综合运输通道与大型枢纽建设滞后,特别是通往我国东、中部地区综合运输通道与出境干线运输通道数量过少,能力不足。

交通技术结构不够完善。西部地区综合交通网络中,高技术含量的交通设施数量过少。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只有4518千米,高等级公路仅为5.1万千米,数量明显偏少;西部地区铁路的电气化率较高,但复线率仅为15.4%,比全国铁路复线率36.1%低21个百分点。

交通区域结构不尽合理。西部地区是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贫困落后地区与国防地带交通过于薄弱,西部地区的贫困地区多为生态环境恶劣、交通闭塞地区与少数民族聚居地,交通的区域布局存在问题较大。

西部物流节点整体水平低,规模小。西部地区的干线公路路边有大大小小的许多装卸点,各铁路局及分局管辖内的铁路货站也很多,铁路专用线联接的工厂货站、货场、仓库众多,但绝大部分规模过小,技术水平低,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低,管理水平也很差,处于散、乱、低的局面。

物流节点布局缺乏整体规划。西部地区各物流领域各自规划自己的发展,规划中的一些公路枢纽对城市货物的集散要超过铁路圈,使这些物流系统的规划缺乏沟通、协调,没有系统化、一体化,不能适应经济发展。

三、西部物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新疆物流具有十分大的发展潜力,做好物流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西部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西部物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坚持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改造为主要途径来建设物流设施。西部的物流资源存量较大,且基本形成了有效的体系,仅以铁路为例,资料表明,西部铁路枢纽除了有干线组成的铁路枢纽外,还有支线、特等站,一等站,二等站,三等站,四等站,五等站,货运办理站。主要货运设备;独立货厂、货物罩棚、货物仓库、货物站台、货场硬面面积、装卸设备,此外,物资、商业、外贸、公路以及各个区县都有大量的可以利用的资源,这是西部地区发展建设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基础。

突出物流方式优势,合理构成及优势互补。在物流基地的建设中,应坚持铁路、公路(包括市区交通)航空、水运等多种物流方式相结合。在重点处理好铁路和公路运输方式有效结合的同时,对于其他物流方式的协调、整合,也应突出这种优势互补的特点。

坚持标准化、规范化,按照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物流业。在物流基地的布局、功能及相关技术方面,应按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行合理的规划、配置。同时,注重现有物流体系的整合,扩大各物流实体的规模,合理布局物流节点,实现物流业的规模化、网络化发展。

坚持物流系统化建设。在构建物流体系时,需要体现出设施和功能在规模、层次和分布上的合理性。在重要的货物交通枢纽地及重要的生产基地,建立大型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包括大型配送中心);在商品贸易繁荣地区或市内的货物中转基地建立适当规模的中小型物流中心(以配送、代理为主要功能),从事接货、配货、送货以及少量的储存、运输等活动。

坚持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基地的实施过程中,既要打破部门、行业、地区界限,又要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尽量照顾现有各方面的既得利益不受影响,并能随着经济效益提高有所增加,同时做到少投资,见效快,形成规模效益,提高社会总体效益、效率以及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人民生活。

四、总结

内河航运物流综合开发 篇6

【关键词】 内河航运;物流;产业链;基础设施;航道;码头

1 我国内河航运物流开发的基本思想

1.1 意义和目标

内河航运具有成本低、污染轻、效益高的比较优势,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我国内河航运资源丰富,推进内河航运开发,有助于我国企业降低综合物流成本,提高效益;有助于实现交通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发挥东部对中西部的带动优势,推动国内经济统筹发展。

内河航运开发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内河航运物流企业对于制造企业的综合物流服务水平,帮助其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内河航运需要与铁路、公路、管道及海上运输统筹协调开发,即上升到“大物流”的层次,致力于航运物流综合开发。

1.2 基本思路

首先,内河航运物流综合开发要注重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内河航运物流综合开发能产生社会效益,因此政府才加大扶持力度,但政府不可能包揽整个行业的开发建设,活跃在市场上的应该是企业。其次,内河航运物流综合开发要注重建设和发展的平衡,建设的规模和时序要根据发展需要而定,防止出现重建设轻发展的局面。最后,内河航运物流综合开发要注重集中与分散的平衡,虽然资源一般是集中投放,但要注意防止垄断,引进适度的竞争。

2 我国内河航运物流开发的基本任务

2.1 升级航运物流设施

内河航运物流设施通常分为基础设施、经营设施和支持保障系统等3大类。基础设施主要是航道与构成港口设施的码头泊位、锚地、航标、集疏运道路等;经营设施主要是与航运有关的船舶、与港口物流有关的库场、管理系统、装卸机械、驳运船舶及运输车辆等;支持保障系统设施主要是安全监督、通信、救助打捞、供水、供电、供气、公安消防等设施。

目前,我国多数内河航道仍然处于自然状态,等级较低,通航能力较差;内河码头主要以中小型为主,装卸工艺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的泊位占相当大比重;内河运输船舶总体技术状况较差,平均吨位低,船型标准化程度也不高;内河航运专业化、信息化、集约化程度不高,支持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因此,对内河航运物流设施进行升级换代是内河航运物流综合开发的首要任务。

2.2 改善市场环境

我国内河航运资源开发利用应注重统筹兼顾。目前内河航运、水利、电力、环境保护、渔业等方面的统一规划和综合协调力度不够,对一些航运条件良好的内河造成碍航和断航,例如,有些航道上桥梁净空高度不够,影响大吨位船舶通过。内河航运物流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内河航运与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的衔接不够,集疏运不畅,与沿河沿江地区的开发区、物流园区等结合不够紧密。在内河航运物流综合开发过程中,应逐步理顺政府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统筹考虑内河航运与水利、环保建设,使内河航运与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的发展相协调。

我国内河航运物流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缺乏规模大、实力强的内河航运物流综合性企业。各地方政府出于对本地经济的支持,倾向于支持本地国有企业;各行业管理部门出于行业利益考虑,更愿意支持本行业内的企业。这造成政策和资金投放的分散,投放效果也不理想。有必要建立内河航运物流开发协调机制,打破地区和行业的界限、国有与民营的界限,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将优惠政策和资金投放给那些有能力从事航运物流设施开发,有能力和潜力提供优质、高效的综合物流服务的企业。

2.3 培育现代化航运产业链

内河航运物流的综合发展不能仅依靠航运物流企业,而必须依靠整个产业链的支撑。现代航运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等3个层次:(1)上游产业主要包括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航运交易、航运咨询、公证公估、航运研究等;(2)中游产业主要包括邮船经济、货物运输、船舶租赁、拖船作业等;(3)下游产业主要包括码头、货运站场、仓储、船舶代理、货运代理、报关、理货、内陆运输、船舶供应等。

当前,我国内河港口与沿海港口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部分内河码头周边缺乏配套的专业仓库和货运场站,导致大量空箱堆积在码头仓库和堆场,造成码头前沿闲置、堆场拥堵的现象;内河船舶和货物代理公司大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服务水平不高;采用现代管理技术的内河运输企业寥寥无几,缺乏能够为货主提供优质“门到门”服务的综合航运物流企业;内河航运融资渠道单一,航运交易零散,船舶技术规范有待进一步修正;内河航运物流咨询业欠发达,缺乏专业的内河航运物流学术机构。

3 内河航运物流开发实施建议

3.1 加大科研力度,提倡科学规划

内河航运物流开发应杜绝“重建设轻发展”的现象。当前各地方都在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拉动地方GDP,此举无益于内河航运物流的可持续发展,不分重点的资源投放只会限制内河航运物流优势的发挥。短时间内的大量投资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加大内河航运物流企业的负担,使企业失去自主权。建议首先将资金投放于研究领域,引导各学术团体关注内河航运物流发展,研究出台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3.2 建立科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机制

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内河航运物流发展规划出台之后,还需建立科学的启动机制,将有限的资源在最合适的时间投放到最合适的地方。完全让市场来调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符合交通设施建设应超前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则。科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机制,是建立在对市场进行充分研究、对现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之上的。

内河码头的建设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即使有国家和地方配套的建设资本金补贴支持,港口企业仍要为严重超前建设的内河码头偿还贷款利息,沉重的债务负担会逐渐使其丧失再开发能力和竞争能力。针对当前内河码头后方堆场拥挤、前沿泊位空闲的现状,建议在制定码头建设启动机制的时候,优先考虑对现有码头通过能力的扩容工程,使码头前沿和后方通过能力达到平衡,节约岸线资源。

3.3 创建可持续的滚动开发机制

内河航运物流支持保障系统设施和部分基础性设施属于公益性设施,社会效益显著而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这部分设施应由政府负责投资。

部分地区航道渠化、发电、防洪、灌溉等多种功能可以兼顾,航道整治也可与沿岸土地开发相结合。水电是清洁能源,应列入鼓励发展范畴,可参照垃圾发电等特殊电力的定价机制,给予上网电价优惠和上网调度优先权,优先鼓励航电枢纽开展直供电项目。对于与航道整治相配套的沿岸土地开发项目,国家和地方在税费方面可给予减免或返还,以提高配套项目的开发收益。国家只需在建设资本金方面给予适当的补贴,甚至可以大胆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引导私人资本投资于航道整治综合性项目。内河码头建设一般投资大、见效慢,传统的码头基础设施和经营设施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很难给企业带来收益,尤其在长江上游地区,水位落差大、后方陆域整治土石方量大,这样大规模的超前投资往往让专业投资者望而却步。

我国目前缺乏专业的、大型的、现代化的综合性航运物流企业。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重点帮助那些有潜力、有能力的大型企业通过自主建设和租赁等多种方式掌控先进的物流设施,推进内河航运与海运、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的衔接,提高“门到门”的物流服务水平。

综上,应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航道整治、码头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保障系统建设与航电枢纽、沿岸土地综合开发及经营性设施升级换代作为配套项目,组建“以发展航运事业为使命、以综合开发收益为支撑”的,不以赢利为目的,但具备可持续开发能力的内河航运物流开发集团,将收入投入到支持保障系统、航道整治、港口基础性设施建设等方面,或投向船舶等资金需求量大的经营性设施,再将这些资源以合理的价格租赁给有实力、有潜力的航运物流经营性企业。

3.4 加大对内河航运物流产业的扶持力度

要实现内河航运物流综合开发的目标,就必须发展航运物流产业链,并在内河航运中心城市培育内河航运产业集群。航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一般经历启动期、雏形期、形成期和扩展期。当前正是内河航运产业链和内河航运产业集群的启动期,有关部门应针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中不同层次的企业出台不同的鼓励政策。此外,还应加大在内河航运物流方面的科研投入,壮大内河航运物流专业研究机构的力量,催生各种专业咨询机构,为航运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物流开发管理 篇7

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 从物流管理角度看, 可分为: (1) 战略型物流人才, 即从事企业发展方向研究的高级管理人才, 其特点是通晓物流活动全局, 具有前瞻性思维, 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与应用, 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物流发展特点和趋势; (2) 管理型物流人才, 即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其特点是精通现代物流商务活动, 具备足够的物流技术知识, 善于提出满足物流活动需求的各种方案; (3) 技术型、技能型物流人才, 这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掌握现代经贸、运输、物流方面的理论和技能, 须具有一定的国际贸易专门知识, 其特点是能具体运用物流专业知识进行各岗位的技能操作, 主要是指从事具体工作的中、初级实用型人才。

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向来看, 物流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 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报关、理货、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从事这些岗位的人员必须熟悉物流行业, 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商贸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 并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包括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 以能够运用物流知识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产品进行营销。而物流规划咨询和物流研究人才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物流科技创新能力, 这类人才是复合型的, 不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同时, 物流人才需求又具有地区性差异, 沿海地带, 如华南地区, 是中国经济发达区域, 同时也是中国物流发展最快的区域, 而珠江三角洲是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通道, 是我国南部沿海地带重要的交通枢纽, 也是我国发展物流产业最早的地区。因此, 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 对仓储、货代、报关、港口贸易、水上运输等方面的人才需求相对大一些。

人才需求方向是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石, 也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出发点, 更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具体课程设计的着眼点。同时,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要适当考虑人才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预留扩展性专业知识并做好相关专业知识的接口设计。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设计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基本原则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要全面考虑学生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体系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 课程体系设计应由岗位扩展到职业或行业, 并适当顾及职业生涯。传统的职业教育观把职业岗位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这种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职业岗位的状态和需求。但到本世纪后, 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已逐渐成为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动态大系统, 岗位的消失和产生交替进行。就岗位内涵而言, 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常处于变动之中, 同时, 社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取向也常使个人的职业经常变动, 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就业需求也必然对课程目标和内涵产生影响。

2. 课程体系设计应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应变、综合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对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基本符合以下趋势: (1) 具有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应变、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的职业体系是一个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动态系统, 社会成员必须具有应变能力, 才能适应它的需求。 (2) 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特征, 首先是技术工作岗位综合程度的提高, 必定会在技术应用中体现出来。 (3) 加强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的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把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理解为“执行型、操作型”人才是不全面的, 物流管理的实践也要求物流操作型岗位人才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

3.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应遵循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 (1) 优化衔接。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 不能离开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 应尽量与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相衔接, 否则会出现基础知识的重复或缺失。 (2) 定向选择。课程内容应按形成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 经过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后, 再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应在专业要求、教学内容、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三个方面定向选择。 (3) 有机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后, 应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 这一整合是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方向的。技术应用能力是一些由知识和技能体现出来的能力要素整合而成的, 主要由各单项能力要素组成。 (4) 合理排序。为实现整体优化, 课程体系还须合理排序, 因为知识与技能均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思路根据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基本原则,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具体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物流企业现实岗位 (群) 的操作技能要求和新岗位适应性, 同时还要兼顾人才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这种思路是符合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从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 基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系统之下的物流管理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企业由于竞争的需要在不断地创新其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为适应流通领域对物流活动的更高要求, 物流企业急需的物流人才恰恰是那些既懂得现实岗位操作, 又能适应管理创新的技能型人才。作为适当超前于企业现实需求和人才储备性培养的职业教育, 应在关乎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质量的课程体系设计中适当考虑企业未来的需求。

物流管理专业创新课程体系的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课程体系是按照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 以工作领域的任务分析为起点, 分析设计知识点, 采用工作过程驱动, 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 架构有别于学科体系的, 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

1.基于“工作过程驱动、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应参照国家物流职业资格标准, 以物流活动的特定任务为起点, 以典型作业流程为主线, 设计学习领域 (理论要求) 的知识点, 把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使理论和实训教学满足实践操作的基本要求。同时,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物流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会随着物流行业新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动态变化, 因此, 要求这一完善的过程应不断地继续下去, 更好地适应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变化。工作过程驱动的课程体系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2.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架构,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动态要求重新解构课程内容, 架构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技能型人才, 人才的服务层次为岗位操作型的一线管理人才。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应在人才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岗位技能和岗位素质养成、岗位应用和技能创新的综合素质三个层面上全面适应企业的需要。按模块化设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重新解构为图2所示内容。

重新解构后专业基础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3. 课程体系中各项目课程的合理衔接与排序。重新解构后各项目课程的衔接与配合十分重要, 要体现课程间在知识衔接上的逻辑顺序, 同时还要兼顾不同学期学时分配上的适当平衡, 以利于教学组织。

专业建设尤其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不是抛开学科体系的系统性, 而是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和设计过程中, 紧紧围绕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积极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 赋予学科体系职业教育系统性的新内涵。正如姜大源教授所描述的:“‘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挣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 强调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的有机结合。”“从教学论的角度看, 长期以来的实践表明, 对纯学科体系的部分‘否定’不会引起‘灾难’性的麻烦。新课程方案是对学科体系课程的一次革命。但是, 对学科体系所体现的‘系统性’仍赋予了科学的评价:系统性本身既是‘学科体系’所必需的, 也是‘行动体系’所要求的。‘系统性’所体现的联想思维无论是对知识的构建, 还是经验的积淀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所以, 新课程方案不仅确立了职业行动领域在职教理论上的定位, 而且还强调了系统性学习的重要地位, 体现了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吕鑫祥.对高职课程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 2008, (2下) .

物流开发管理 篇8

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库技术主要解决如何收集、存储、加工物流数据,如何快速、开放的使用物流数据。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的要求就是能充分的反应企业发展变化的状况,充分满足组织的各级管理要求。同时使得后继的开发工作方便、快捷,易于管理和维护等。衡量信息系统的主要指标之一在于建立一个良好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库,是否可以迅速、方面、准确的调用和管理所需的数据。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运用数据库技术对数据库设计就是根据数据的用途、使用要求、统计渠道、安全保密性能等方面的需求,来确定数据的整体组织形式以及数据的基本结构、类别、载体、保密措施等。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分成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1 数据模型

1.1 概念数据模型

数据库的概念设计与数据模型相关联,概念数据模型为数据库结构设计提供了基础。概念数据模型是独立于计算机系统而实现的,用于概念设计的数据模型需要具有以下特点:有足够的表达力,能方便地表示各种类型数据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和约束;组成模型的概念少,定义严格,无多义性;使用图形具有表示概念的能力。实体联系模型,即E-R模型,具有上述特点。图2所示为物流企业配送管理E-R模型。

1.2 结构数据模型

结构数据模型有如下三个组成部分:(1)数据结构。实体和实体间联系的表示和实现。(2)数据操作。数据库的查询和更新操作的实现。(3)数据完整性约束。数据及其联系应具有的制约和依赖规则。常用的结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物理结构逻辑结构概念结构需求说明与数据说明需求分析与数据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18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

2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重要部分,是指数据按一定的分类、分组系统和逻辑层次组织起来面向用户。数据库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用户对产品管理的数据需求,分析各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Microsoft SQL Server)是能完全满足各种产品查询要求的数据模型。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2.1 数据库结构定义:

应针对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不同特点,进行数据库结构定义。

2.2 数据表定义:

定义数据库中数据表的结构。数据表的逻辑结构包括:属性、名称、类型、表示形式、缺省值、校验规则、是否关键字、可否为空等。关系型数据库要尽量按关系规范化要求进行数据库设计,但为提高效率,其规范化程度应根据应用环境和条件来决定。

2.3 存储设备和存储空间组织:

确定数据的存放地点、存储路径、存储空间、存储设备等时,应充分考虑多版本的一致性和数据的完整性问题。

2.4 数据使用权限设置:

针对不同用户确定不同的数据使用权限,确保数据安全。

2.5 数据字典设计:

可通过数据字典描述数据库的设计,便于维护和修改。数据库的设计中应该注意如下问题:规范化地重组数据结构;对数据进行规范化表达,建立关系数据结构:进行数据基本结构的规范化重组后,还必须建立整体数据的关系结构。

摘要:本文针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结合相关数据库理论和技术,论述了其重要性及设计过程,并对于数据库设计中重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机制作了说明,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比较全面和具体的研究。同时,用较多的图表详细分解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系统功能结构。

关键词:信息系统,数据库,数据模型,逻辑设计,E-R模型

参考文献

[1]刘万强.我国物流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

[2]胡军.物流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3]戴树贵.物流系统模型和算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原慧琳.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设计[J].燕山大学学报,2007.

[5]数据库系统设计教程.王彤宇,王秀红.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

物流开发管理 篇9

现代物流是指原材料和生产成品及相关信息从起点到终点有效流动的全过程, 是创造物质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过程, 包括物质的采购、运输、装卸搬运、存储、配送、包装和流通加工等活动的规划、组织、实施和控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各类生产要素的获取和产品营销范围的日益扩大, 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使物流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越来越大, 企业必须集中精力搞好产品的生产, 提高市场竞争力, 而物流环节则让现代物流服务企业去做, 从而节约了成本, 提高了物流效率, 但为了更好的整合资源、信息分享, 作为现代物流服务企业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的系统。

现代物流服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及竞争能力, 针对企业的现状, 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效益驱动、重点突破为基本原则, 建成具有实用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的系统。

2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原则

对现代物流服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始终依靠以下六个原则:适用性, 可靠性, 先进性, 可移植性, 可持续性, 经济性。其中可移植性和可持续性是保证系统拥有较强的可扩充性的基础。系统的开发将依靠这六个原则为指导思想进行展开。

系统的规划以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出发点, 通过对现代物流企业的分析, 结合公司现有的业务, 提出以成熟、先进、实用的集成性MIS为支撑手段, 提升企业整体管理能力、优化企业各项资源的系统战略目标。该系统将从企业战略发展角度进行规划, 不仅要消灭现存的各种“信息孤岛”, 更重要的是系统应具有良好的“柔性”, 适应物流公司未来业务的发展、组织机构变化的需要, 使系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不仅可以满足现在的需要, 还可以适应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 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IT基础。

系统的规划从物流公司的全局考虑, 实现整个业务环节的有效管理, 并优化业务过程, 实现公司的整体协同工作, 使公司的经营能够很好的适应市场的波动。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是管理问题, 系统的规划不仅要为物流公司提供一个整体性的MIS系统解决方案, 还要为物流公司借助MIS系统的实施, 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 使公司的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使得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3 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3.1 系统的功能结构

由于物流公司一般对信息系统各信息层的安全性要求不同, 在规划时可将整个系统划分为三个应用系统层次, 保证物流企业对信息安全性的要求。针对物流企业的自身和固有特运行于决策层行运独立财务管理信息子系统运行于管理层点, 以及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组织结构特点, 在开发其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 将其划分为三层次应用系统。包括:OA管理系统层, 客户服务管理系统层, 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层。

(1) OA管理系统层。

OA系统又称为办公自动化系统, 开发目标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 规范工作模式并优化业务流程, 改善单位内部的办公环境, 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 使办公人员能够协同工作, 最终实现文字处理、电子邮件、公文流转、信息检索、资料管理和个人事务管理等日常办公事务和决策支持服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一体化。

OA系统层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决策及统计两个子系统运行于决策层, 是供决策层用户使用, 而运行于管理层的子系统, 则供管理层用户使用, 为了保证财务系统的安全性, 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独立出来, 在整个系统中独立运行。

(2) 客户服务系统层。

该系统层真正实现客户与企业之间的全方位的信息流通, 为了实现对客户全程的信息服务, 该系统完全运行于Internet之上, 供客户随时查询了解。客户服务系统层结构如图2所示。

(3) 企业资源系统层。

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一个占有很大比重的部分就是对企业自身资源进行管理和合理分配, 从而达到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及用的目的, 达到最大利用率。企业资源系统层全部运行于公司作业层中。企业资源系统层结构图如图2所示。

3.2 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 计算机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改变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加工方式而提高生产率;促进金融业务的全球化;促进市场营销的新变化。另外, 信息网络会对企业管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改变管理组织、增强管理功能、革新管理思想并完善管理方法。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推动了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Internet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是推动计算机网络全面普及。建立企业的网络系统时, 一定要具有前瞻性, 要选用具有先进交换技术、虚拟技术、路由技术的网络交换设备。在进行设备配置时要充分考虑备份、冗余, 要留有适当的连接余量, 提高网络管理、分析、检测和维护的手段。物流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可采用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4所示。

4 数据与数据库设计

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大量的数据获得管理所需要的信息, 这就必须存储和管理大量的数据, 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数据组织结构和数据库, 使整个系统都可以迅速、方便、准确地调用和管理所需的数据, 是衡量信息系统开发工作好坏的主要指标之一。

数据结构组织和数据库或文件设计, 就是要根据数据的不同用途、使用要求、统计渠道、安全保密性等, 来决定数据的整体组织形式、表或文件的形式, 以及决定数据的结构、类别、载体、组织方式、保密登记等一系列的问题。

一个好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库应该充分反映物流发展变化的状况, 充分满足组织的各级管理要求。同时还应该使得后继系统开发工作方便、快捷、系统开销小, 易于管理和维护等特点。

在数据库结构的建立中, 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确定关联的关键指标项并建立关联表;确定单一的父系记录结构;建立整个数据库的关系结构。在建立了数据的整体关系结构之后, 就要确定数据资源分布和安全保密属性。其中数据资源的分布是针对网络数据库 (或分布式数据库) 而言的, 而安全保密属性的定义则是针对某些特殊信息而言的 (如财务数据等等) 。

企业数据库的建设将基于统一的数据模型和信息编码, 基于HTML文档的信息交换将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各二级单位间的信息交换标准。系统数据库管理结构框架如图4所示。

摘要:分析了现代物流服务企业的经营特点, 提出了比较适合于当前现代物流服务企业发展的管理信志系统结构图, 并在此基拙上构建了系统的软件和网络结构, 最后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设计方案。

物流开发管理 篇10

高职院校是集专业性、技术性与职业性为一体的综合教育类型, 其对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对基本工作流程、专业技术、综合技术运用与操作等能力的培养[1],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开设一些相关的综合实训课程, 来辅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并运用相关能力, 推动学生综合技术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的发展。

高职院校开设综合实训课程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 综合实训课程训练通常都是以岗位需求与能力锻炼为主,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渗透实训技巧, 突出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强调将只有技能中所涉及到的多种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训练技巧技能进行有效的结合, 并将二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实训过程中进行有步骤的演练, 这种综合性的实训课程开发与训练能够深入推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理论完善, 同时还能够有效研究出适应自身实际发展需求的课程训练模式与方法。其次, 高职院校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相对一些普通高等教育来讲, 具备自身特殊的需求与特点, 不管是其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演练都尚处于一种探索阶段, 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标准, 因此要求不同专业应与本行业实际发展状况及需求进行联系, 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方案的设计, 以推动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双发展。

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发展及社会生产需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课程, 因此需要给予充分重视, 要求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实际社会需求, 有效利用综合实训资源, 并结合行业新标准, 探索出适合物流管理专业持续发展的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步骤与方式。

2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步骤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 通过对企业的规范性及典型性进行分析, 明确课程所对应的职业需求与岗位要求。从现阶段物流企业的发展角度分析可以发现, 企业的规范化岗位训练是物流管理专业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 也是极容易被忽视的内容,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来讲, 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并重视专业实训课程, 重视所在行业的行业需求与特点。高职院校要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 首先需要准确定位企业基本需求状况, 并对企业的实际生产与经营状况、企业的关键岗位与岗位需求、企业岗位的安全性与质量要求、企业的基本设备与效益等进行分析与学习, 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性与整体性, 推动综合实训课程的有效开发。

其次, 要对企业所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进行分析, 同时确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 需要针对市场中的相关行业企业对新技术与新服务的实际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入手, 强化技术改造, 重视设备的升级与多元化经营管理的实现, 进而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实地, 积极主动的了解并掌握相关企业需求信息, 有针对性的解决现阶段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难题, 以确定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与岗位发展需求。

再次, 要认真分析岗位职业需求, 综合提升学生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 进而设计合适的实训项目与基本内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根据企业对岗位基本技能与素质的要求为中心, 并结合学生实际知识与技能现状,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与知识培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重视岗材结合, 强调因材施教, 即将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与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 强调综合实训的基本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需要不断进行专业内部的有效融合, 强调实训模块之间的沟通, 促进课程的充分开发, 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职业爱好,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物流企业的多种岗位需求。

最后, 强调企业产品发展及技术发展方向, 不断更新实训课程的基本内容。现阶段, 企业在发展路线上均具备的前瞻性的发展意识, 一方面要强调市场的现阶段需求, 同时还关注未来市场的潜在变化, 因此企业重视动态的发展, 这要求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也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及时更新实训知识与内容, 突出新技术的应用[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强调持续发展性的基本原则, 及时跟踪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开发新技术与新设备, 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的提升。

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方法分析

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行业特点进行分析, 并结合实训教学基本经验, 总结出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几种方法:

第一, 选择性移植法, 即不断吸收现阶段国内外相关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相关专业内较为成功的综合实训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有选择的借鉴已开发成适合自身院校与自身专业实际发展需求的综合实训课程, 并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及教学范围与教学程度进行必要的补充, 以完善综合实训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二, 能力中心的方法, 即根据专业实际特点, 开设具有相关行业与企业的教学内容, 突出课程的综合性与实用性, 强调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方法的运用要求重视对学生自身工作技能的训练, 围绕技能培养确定相关的实训内容, 比如相关专业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操作技能与步骤、基本方法与训练技巧以及职业基本道德等。另外, 在实训过程中, 还需要针对现阶段市场中所需要的新产品与新技术进行相关技术发展动态的实训内容开发。

第三, 任务分析的方法。任务分析的方法即充分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 按照内容要求进行步骤分解, 确定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 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对项目进行具体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之后对步骤进行分解, 突出分步骤的重要性与准确性, 这种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确定实训课程基本内容的方法在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 通过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课程开发基本步骤与方法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 综合实训课程需要重视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的岗位职责, 重点强调相关技术与工作流程, 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 推动教学单元的具体化与教学方法的模块化, 以推动综合实训课程的顺利开发。

参考文献

[1]贡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电子商务, 2011, (3) :175-179.[1]贡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电子商务, 2011, (3) :175-179.

[2]王秀繁, 矫利艳, 王煦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J].现代交际, 2010, (7) :167, 166.[2]王秀繁, 矫利艳, 王煦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J].现代交际, 2010, (7) :167, 166.

物流开发管理 篇11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物流业 物流信息技术 课程 开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70-03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业发展背景下开发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中国对外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这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市场,物流发展潜力巨大。统计表明,2012年中国—东盟贸易额突破4000亿美元,贸易额达4000.93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创历史新高,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6.2%的平均增幅。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中国—东盟贸易增长迅速,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2042.72亿美元,同比增长20.1%;自东盟进口195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5%,中方顺差85亿美元。同时,数据说明,中国外贸货物进出口总额、中国与东盟货物进出口总额、广西与东盟货物进出口总额有总体上升趋势,这也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物流需求也呈上升趋势。

《全国铁路“十一五”修编规划》提出,国家将投入500~600亿元资金用于广西境内铁路建设,规划建设6条经过南宁市区的新铁路线。同时,广西也相继出台《广西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建设规划》、《广西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建设“十一五”规划》等建设规划,广西将形成以首府南宁为中心、以沿海港口为龙头,通往东盟各国、周边省份及西南出海大通道。广西将在北部湾港口群建设15万吨级、10万吨级和5万吨级深水航道。广西还拥有通过西江连接香港的南宁、贵港和梧州等内河口岸,东兴、凭祥、浦寨等陆地口岸。优越的海陆口岸为外贸进出口和边境贸易提供了便利,为中国—东盟物流业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物流行业的仓储、运输、配送、营销等工作内容之中,成为物流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基本特征,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的物流就不能称之为现代物流”,这也就需要大量既懂物流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而且随着广西物流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物流产业将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也将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目前物流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率仍很低,影响了物流运营效益,阻碍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业务的顺利发展及壮大。因此,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业的发展,必须以物流信息技术做支撑,自贸区物流业发展也必将使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目前,我国开设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校比较少。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熟悉国内相关物流法规、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方法,较好地掌握物流设施与装备、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报关报检、集装箱运输等专业知识,能在国内各类工商企业、物流企业从事物流运作、全过程策划、管理及物流操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这样的物流人才培养为战略目标的高校主要集中开设偏向常识性管理课程和应用课程,而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核心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却几乎没有开设。广西本科学校以广西大学、广西财经学院为例,仅仅开设了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在广西26所高职院校中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也只是开设了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因此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背景研究高职高专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开发,提高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有助于解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业发展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改善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的低水平状况,提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业所需的物流人才培养水平,实现把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打造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高校的优质课程,从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就业水平。

第二,开发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能够紧密结合区域物流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业发展的特点、物流运营环境和物流发展趋势,制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业所需的物流信息技术岗位技能标准,积极推动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解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研究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将围绕物流信息技术业务岗位技能要求合理设置物流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和实训项目,实现物流人才培养的有序进行,满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业对物流信息人才的需求;把物流信息技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业中的应用提升到新的高度。同时,研究将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带动物流管理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综上可见,培养既适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发展的一般物流人才,又具有熟练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应改善高职教育中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不完整和混乱的状况,培养适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物流业发展的物流信息技术人才,开发实用的物流信息技术教材。

二、物流信息技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业发展相关研究现状。李万青在《中国—东盟大物流环境下广西物流发展战略的新思路》中提出中国与东盟之间物流量增速很快,广西处在中国—东盟大物流区域的枢纽地位,必须重新设计和实施物流战略,建设适应东盟新兴经济体的现代物流体系,把广西打造成涵盖大西南、面向大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同时指出广西物流管理技术水平低,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难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极大地阻碍了广西物流业的发展。

(二)物流信息技术的现状。张教赟在《浅谈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中探讨了比较有发展前景的集成技术、GIS、GPS、自动识别类技术在物流运作中的发展和应用现状。郭成在《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及趋势》中提出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介绍了物流自动化设备技术、物流设备跟踪和控制技术如GPS、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如条形码等技术的应用,认为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将成为物流发展的突破点。

(三)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开发及相关研究现状。杨从亚、高春津在《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中提出物流信息技术人才严重匮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邓子云、翦象慧等在《高职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特色与建设思路》中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现状,提出以“现代物流”为特色,建设该专业的建设思路。王郁葱在《关于加强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探讨》中认为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来推动。通过系统平台与实验体系的训练与教学让学生对物流信息进行实际操作,对物流进行设计和策划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可以得到训练和提升。尚福久在《〈物流信息技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中提出面向就业岗位进行信息技术处理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根据职业能力定位,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并采用突出操作技能考核的过程性考核方式。宾厚、邹筱等在《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发展》中提出建立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建立敢于创新、高学历、高层次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师资队伍。

综上所述,有关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的课题研究比较单一,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业发展为背景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研究目前还是空白。

三、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思路

做好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必须根据区域内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并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开发。不但要清楚物流信息技术在本区域内物流企业中的地位、作用及应用现状,同时还要研究区内高校开设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情况,与物流行业的需要进行对接,并根据物流信息技术岗位标准,开发出适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开发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思路

四、开发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解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高职院校开设课程的方向错误问题。物流信息技术是区分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的分水岭,而从调查看目前广西的高校,几乎都没有开设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只是开设了此课程的部分内容而形成的另一门课,诸如物流信息系统课程之类,所以区内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有方向性错误。

(二)解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行业发展所需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型物流人才缺乏问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行业发展虽然需要懂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人才,然而高校并不开设此课程,因此,开设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解决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缺乏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业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的问题,节约物流成本,最终解决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开发混乱的问题

本文明确提出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物流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分水岭;只有针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业发展进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开发,并侧重讲授适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常用的物流信息技术,如条码技术、RFID、GPS、GIS、物流信息系统等,才能制定适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行业发展的物流信息技术岗位标准。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物流管理人才。

五、开发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方法

由于每所学校的师资力量不一样,硬件设备也有所不同,因此开发具有普适性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开发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单元实训”三者结合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下面以“GPS技术”为例,进行课程开发的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以GPS为例的课程开发

GPS

技术

知识目标1. 知道GPS,北斗卫星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原理

2. 掌握GPS和网络GPS的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

3. 能结合现实的物流问题,理解GPS在物流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4. 了解GNSS及伽利略定位系统

5. 了解GNSS的未来发展

能力目标1.通过本章学习,培养学生应用GPS解决现实中物流运输的问题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识GPS在货物追踪的作用,提高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区分不同的定位系统的差别

单元实训实训任务1:

实训名称:车载GPS的应用

实训目标:通过实际操作GPS软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GPS导航的认识

实训内容:网上下载GPS,实现车辆从“西单商场”到“北京大学西门”,设计GPS的模拟导航步骤

实训任务2:

实训名称:GPS在测绘上的应用

实训目标:通过使用GPS,了解一般静态GPS接收机的基本构造,掌握静态GPS测量的基本操作方法

实训内容:静态GPS测量的基本操作方法; GPS后处理软件的功能与一般使用;一般GPS接收机的工作方法,使用的要领,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

实训场所: 户外

实训方式:小组形式进行实训

【参考文献】

[1]李万青.中国—东盟大物流环境下广西物流发展战略的新思路[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1)

[2]张教赟.浅谈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管理观察,2009(2)

[3]郭成.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及趋势[J].中国储运,2007(3)

[4]杨从亚,高春津.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8(8)

[5]邓子云,翦象慧,等.高职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特色与建设思路[J].科技信息,2009(29)

[6]王郁葱.关于加强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探讨[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4(5)

[7]尚福久.《物流信息技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8]宾厚,邹筱,肖军.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市场,2007(36)

【基金项目】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改革工程项目A类课题(2011JGA205)

【作者简介】吴砚峰(1976- ),男,湖北随州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教师,高级物流师,硕士。

物流开发管理 篇12

关键词:工作过程为导向,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课程改革,行动导向教学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构建及相应的课程改革, 可以有效地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状况,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原动力, 并且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以及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 《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课程的性质

《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是以培养物流管理工作的操作型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为目标, 满足物流企业中物流客户开发和管理岗位而设置的一门物流管理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其前续课程为《物流入门》、《物流市场营销》等。本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

(二) 《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课程改革的意义

目前, 全国高职院校的相关课程建设基本都将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工作分成两门课程。我院《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课程在改革中将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知识按照“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同时,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成教学, 因此, 《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课程的开设在全国来说还是不多的。

我们实施这一项目的改革, 一方面, 可以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探索、建设;另一方面, 由于我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以新的教学思想指导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对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能为柳州及广西区输送专业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人才, 还能带动其他高职院校物流及相关专业课程的建设发展, 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起到引领与辐射作用。

《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课程改革理念及思路

(一) 《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课程改革理念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积极推行订单培养, 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文件思想的指导下, 我们从以下方面对该课程进行设计: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改革指导思想深入企业开展广泛调研, 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全面摸清学生在校应掌握的专业技能项目, 全面实现专业技能课程的项目化。以专业技能项目为核心, 以人文素质要求为补充, 注重对学生毅力、学习能力、刻苦精神、团队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构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结构。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设计教学模式本课程在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 与柳州市本地物流企业, 如柳州市桂中海迅物流有限公司、柳州市五菱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联华柳州配送中心等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开发实训项目、培训师资、撰写校本教材, 并推进教学条件的完善。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整合, 按照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模式。

以物流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课程标准按照企业对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岗位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 针对专业所涉及的就业岗位, 课程结合物流企业客户开发与管理工作特点, 以及高职学生在客户开发与管理领域就业的方向和岗位的能力要求, 依据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培养要求, 重组《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改革课程体系, 提炼专业能力。

以物流工作项目为单位组织课程内容《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课程团队在研究工作任务分析会成果的基础上, 与行业企业合作, 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成立课改小组, 共同进行该课程的开发、建设和改革。按照企业对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 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根据客户开发与管理实际工作中典型的工作流程, 打破学科界限, 进行课程整合, 尤其是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 按照其工作过程, 创设学习情境。

以行动导向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本课程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结合, 依托校内外实训条件和实习环境, 有针对性地采用“以行动为导向”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 既满足了学生了解企业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实际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的需要, 也满足学生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根据课程内容、教师特长和学生特点, 灵活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二) 《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课程改革的思路

分析职业岗位 (群) , 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并进行课程定位我院开发《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课程的依据是, 通过对工作任务分析会成果、《柳州物流发展研究》科研课题研究的成果以及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信息反馈等多种途径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发现目前企业对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人才需求呈紧缺状况。因此, 决定设置《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课程, 并将该课程定位为物流管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 开始进行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校企合作开展工作过程分析, 以实际工作流程及职业素质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与柳州市桂中海迅物流有限公司、柳州市五菱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柳州现代物流有限公司、柳州尚龙电器配送中心、上海联华柳州配送中心等具有地方代表性的物流企业的一线行业专家、教育专家、专任教师的共同研讨, 采纳企业对物流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要求, 同时根据物流行业的工作流程, 按照任务载体、情境递进的要求整合课程内容, 由市场调查、策划方案、开发实施、客户服务、维护管理等方面构成, 按照“知识的综合运用→管理技能的训练→职业能力的培养”组成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设计上, 以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的工作过程为主线, 遵循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重构教学内容, 针对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真实工作岗位要求来设计学习情境。通过本课程教学, 使学生掌握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的工作流程, 具有客户关系数据挖掘能力、制作较完善的客户开发方案、促成客户成交、客户信息收集与整理、客户关系搭建及保持、能与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等操作管理能力。

结合具体教学情况, 选择教学载体, 序化教学内容按照上述思路和要求, 我们确定了《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课程的学习情境, 即物流客户需求调查与分析、物流客户开发项目策划、物流客户开发项目实施、物流客户数据库管理、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物流客户的巩固与保持等六个教学情境。整个课程设计内容上依据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工作工程为导向”, 能力训练上根据企业真实项目操作或模拟操作, 确保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并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然后将学生的学习成果用于解决企业的相关问题。

校企共同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围绕如何保障新的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均能顺利实施, 我们与物流行业和企业专家共同研究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 我们灵活运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操作示范、小组学习”等教学方法,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成为主角, 实行互动式教学, 做到教、学、做结合,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手段上, 我们根据课程的特点,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设计网络教学资源, 架构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课程学习资源;同时, 依托学院良好的网络硬件条件来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 有益于同行交流, 师生交流, 也便于学生的学习。

建立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相结合的新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本课程重视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作用, 将课程评价贯穿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全过程, 不断完善评价手段;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实施该课程评价, 在评价中, 结合企业要求, 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 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与能力等方面, 由学校、社会、行业、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在课程考核上, 改变“一考定成败”的现象, 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实行综合评定方法, 将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评相结合, 学生最终成绩由课堂及项目训练过程中的表现、考勤、项目完成质量、项目汇报、答辩等按一定比例计算 (具体形式见表1) 。

《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知识是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情境”对意义构建的重要作用,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依据这一理论, 本课程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设计和开发教学资源, 依托校企合作企业, 灵活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 形成“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模拟演练———实际操作———总结反思”的融教学于一体的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所以, 《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 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以项目训练为载体, 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按照建构主义的课程观, 引导学生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学习、问题学习、项目学习、实例引证、实景训教等;有效地使用网络信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 (一) [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 .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 (二) [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6, (4) .

[3]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4) .

[4]徐涵.关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1) .

[5]王成方.精品课程建设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13/14) .

[6]庄西真.谈谈案例教学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 2008, (6) .

上一篇:美丽的泸沽湖下一篇:罗红霉素分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