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取石术(共9篇)
胆道取石术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经胆囊管胆道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郫县人民医院2005年至2010年行胆囊管胆道取石术与同期行开腹T管引流术的患者120例,通过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止痛次数、肠蠕动恢复时间、一次性结石清除率以及发症发生例数,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与开腹T管引流术相比,胆囊管胆道取石术所用时间、术中出血、术后镇痛次数、胃肠道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前者(P<0.05),同时胆囊管胆道取石术发生胆管结石术后并发症也较OCHTD组少(P<0.05)。而两种手术对胆总管结石的一次性清除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胆囊管胆道取石术术式微创,临床效果好,能取代大部分开腹胆总管探查术,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开腹T管引流术,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
胆囊及胆总管内均有结石者占11.0%(不含肝内胆管结石),且胆总管结石多为继发者。以往传统的治疗方法有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OCHTD)等,但这些手术存在创伤大,住院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及残余结石的发生率高的缺陷。近年来经胆囊管胆道取石术(LTCBDE)开始在国内开始应用并被广泛接受。本实验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2005年至2010年这10年间行LTCBDE术与同期行OCHTD术的患者进行比较,探索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取石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局限性。
注:*表示与OCHTD组比较,P<0.05
注:*表示与OCHTD组比较,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2005至2010年10年间来郫县人民医院进行胆总管结石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其中采用胆囊管胆道取石术患者(即LTCBDE组)66例,男36例,女30例;年龄(43.6±7.8)岁;“T”治疗的患者(OCHTD组)54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40.5±8.1)岁。所有病例胆总管结石均是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和MRCP)或术中经胆道造影发现证实。所选病例入院首次测定血清总胆红素38.21~416.82μmol/L(145.2±78.9μmol/L),直接胆红素28.9~260.5μmol/L(88.7±58.7μmol/L),近期均无急性胆囊炎及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既往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疼痛病史,均无严重的合并症及腹部手术史。
1.2 手术操作方法
麻醉后建立人工气腹、与常规四孔法胆囊切除术相同的方法解剖胆囊三角,夹闭胆囊动脉,结扎胆囊颈部,导丝和扩张球囊插入胆总管,调整球囊位置加压至8~10个大气压,扩张胆囊管直径至5~8mm,经扩张后的胆囊管插入细胆道镜至胆总管内,进行胆总管探查及取石。OCHTD组为传统开腹胆总管切开,以及胆道镜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方法略)。
1.3 观测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并随访2周,记录以下资料:(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2)术后药物镇痛次数;(3)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4)一次性结石清除率;(5)并发症的类型,及并发症例数。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著差异。
2 研究结果
两组手术患者胆管结石均治愈,无死亡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手术疗效及临床资料如下表l、表2。与T管引流术治疗病例相比,经胆囊管胆道取石术术中出血、术后镇痛次数、胃肠道恢复时间均低于前者(P<0.05),同时LTCBDE组患者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P<0.05),而两种手术所用时间区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差异。与此同时,LTCBDE组患者发生胆管结石术后并发症如伤口感染、伤口裂开、出血、肠梗阻等也较OCHTD组少(P<0.05)。两组手术对胆总管结石的一次性清除率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20世纪80年代以前胆石症治疗的主要选择是开腹胆囊切除,如存在胆总管结石则进行胆总管探查,然而胆总管探查的检出率偏低,且术后一次性胆石清除率不高。同时手术还伴随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1]。之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ERCP)和经内镜下壶腹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曾一度成为胆石症诊断和治疗的更好选择[2,3]。随着腹腔镜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提高,近年来经胆囊管胆道取石术(LTCBDE)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成为外科医师关注的热点。
开腹“T”管引流术手术视野开阔直观,便于处理多种其他并发问题,一次性结石清除率也较高,对适应症要求局限性小,但同时存在创伤大,恢复时间长,需住院较长天数,不符合现代无微创效果的理念。相比较之下,LTCBDE和LCBDE具较多优点:(1)能一次性取净结石,比OCHTD手术,患者手术痛苦少,住院天数缩短,医疗费用降低,更易被广大患者接受;(2)对于大且多的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患者,让腹腔镜外科医生做基本处理,并置“T”管引流,手术更加快捷、安全、有效;(3)术后造影复查更方便;(4)LTCBDE和LCBDE并发症较轻[4]。
20世纪90年代Stoker等开始进行探索应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管结石。该项技术同LCBDE比较,避免了体内消化液流失,减少了胆总管切开造成的胆道刺激致炎症反应、出血等并发症所致内环境紊乱。同时腹腔镜经胆囊管切口的缝合不受腹部戳孔位置和T管放置影响,缝合较容易,不易导致术后胆道狭窄[5,6]。
通过两组手术的对比研究,我们认为LTCBDE在各个治疗效果方面均优于OCHTD。随着腹腔镜配套器械的不断完善改进,操作手术医师技术日益纯熟,经验逐渐丰富,腹腔镜手术会被更多患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周晓初,熊沛,付江华,等.腹腔镜与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的前瞻性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2):390-391.
[2]陈武强,王京立,杨敖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0,(2):210-213.
[3]Lauter DM,Froines EJ.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choledocholithiasis[J].Am J Surg,2000,179(5):372-374.
[4]Lien HH,Huang CC,Huang CS.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exploration with T-tube choledochotomy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oledocholithiasis[J].J Laparoendosc Adv Surg Tech,2005,15(3):298-302.
[5]殷良春,周晓初,熊沛.腹腔镜与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的对比研究(附176例报告)[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9,9(9):19-20.
[6]张寰.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现状与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1):23-25.
胆道取石术 篇2
关键词 胆道手术 残余结石 胆道镜取石
2004年4月~2007年5月,我院用日产OlympusCHP2OQ胆道镜及与之配套的取石网、活检钳、冲水管等治疗胆道手术后残留结石患者7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男40例,女32例;年龄21~71岁,平均41.8岁。全部病例胆道术后经T管造影或B超、CT检查证实均存在结石。肝内胆管结石51例,其中左肝管23例,右肝管28例;Ⅰ、Ⅱ级胆管结石31例,Ⅲ、Ⅳ级胆管结石20例。肝外胆管结石21例,其中肝总胆管及胆总管上段13例,胆总管末端8例。胆道术后6周,用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共行取石204次。
方法:日本OlympusCHP2OQ型纤维胆道镜术后经T管瘘道取石,一般在T管引流术6周后进行。全组病例于取石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不需麻醉,常规上腹部皮肤消毒,铺无菌巾、拔出T管后经T管瘘道置入胆道镜,遵循见腔进镜原则,观察瘘道及肝内外胆管情况,明确胆结石分布、数量、性状等基本情况后,以取石网篮逐一套取或活检钳挖沟蚕蚀,并通过调节灌注水压冲洗及网篮快速提拉等方法清除较小结石,结石碎片可经Oddi氏开口冲入十二指肠。术毕置入与T管瘘道口径相当的乳胶管引流减压,并外固定。开放引流胆汁24小时后可试夹管,1周后行B超检查,确认无结石后拔管。
结 果
全组72例患者中69例均治愈,经胆管造影及B超复查证实无结石残留,治愈率达到95.83%。其中1次取净者12例(16.67%),2次取净者34例(47.2%),3次及以上者23例(31.94%),每例取石次数为1~6次,平均为2.83次;3例(4.2%)未取净者主要原因是合并胆管炎或引流管脱出未及时重插致取石无法进行。21例(29.17%)各级肝胆管开口狭窄经取石网篮及活检钳、胆道镜身扩张后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治疗期间并发胆道出血1例,胆管炎2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
讨 论
国外的肝内胆管结石发病率较低,但国内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福建、江西和山东等省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率可占胆系结石的30%~40%。发病率较高的原因可能与蛔虫所致胆道感染有关,亦可能与饮食中低蛋白、低脂肪饮食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可广泛分布于两叶胆管各分支内,亦可局限于一处,一般以左肝外叶或右肝后叶最为多见,可能与该处胆管弯度较大和胆汁引流不畅等有关。
肝内肝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很不典型。在病程间歇期,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上腹轻度不适。但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多数可能是合并的肝外胆管结石所造成。在无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人,当一侧或一叶的肝内胆管结石造成半肝或某一肝段的肝内胆管梗阻,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甚至在出现精神症状和休克等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表现时,病人仍可明显的腹痛和黄疸。体检可扪及肝脏不对称性肿大和压痛,常易误诊为肝脓肿或肝炎。这种周期性的间歇发作是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我国肝胆管残石率高达40%~96%[1],其中以肝内胆管结石残石率最高,处理上非常棘手。由于肝胆管结石取石术后,留有残余结石需要行二次手术时,因肝内外胆管复杂化的解剖关系及结石与狭窄并存的现象,使手术治疗肝胆管残余结石存在一定的盲区和局限性,且肝内胆管结石常难以取净,所以,胆道术后残余结石已成为胆道外科的难点。如果再次行开腹手术,难度很大,由于原手术部位各组织器官的粘连,使得局部解剖层次不清,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且分离时易出血,况且又不一定能取净残留结石,难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另外,开腹手术均需插管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手术时间长,一般均需2小时以上,存在麻醉插管、用药及手术并发症等风险,因此,传统开腹手术对病人的创伤非常大,病人的危险性增高,而且,要禁食水,须肠外营养和抗生素的支持,医疗费用高,住院时间长。纤维胆道镜技术为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提供了一条比较理想的治疗途径。胆道镜具有直视和可弯曲的特点,利用外科手术提供的T管瘘道可进入扩张的Ⅲ级以上肝内胆管,克服了传统开腹手术的盲区,既可取石、碎石,又可发现胆管狭窄并进行扩张,并通过调节灌注水压冲洗及网篮快速提拉等方法清除较小结石,结石碎片可经 Oddi氏开口冲入十二指肠。利用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进入胆道取石,患者無需住院,无需麻醉,亦不需剖腹,手术时间短,对病人的创伤非常小,且不良反应极少,易处理,取石率高,如1次未能取净,可行第2次、第3次,直至取净,每次手术后无需特殊用药,术中耗材很少,因此费用相对住院再次开腹手术取石来说非常低,并且可免去病人因肝内结石遭受肝叶切除、多次开腹之苦。
由于肝内胆管分支细,结石部位分散,常规器械取石常难以取净肝内胆管结石,加之肝内胆管狭窄不能解除,致使肝内胆管反复感染,结石复发率高。术后纤维胆道镜的使用,使肝胆管结石术后残余取净率可达99.23%[2],本组应用纤维胆道镜取肝胆管结石术治疗术后肝胆管残余结石的取石率达95.83%,与上述结果相近。
由此可见纤维胆道镜取石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是当前治疗胆道术后残石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当代胆道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87-191.
胆道取石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胆道结石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均经CT、B超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ERCP)等检查确诊。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3~75岁,平均(42.8±12.3)岁;病程5个月至8年,平均(3.8±1.2)年;结石直径0.2~1.5cm,平均(0.8±0.2)cm;胆总管结石26例(43.3%),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24例(40.0%),胆囊结石10例(16.7%);多发38例(63.3%),单发22例(36.7%);合并胆管炎1 8例(3 0.0%),结石性胰腺炎1 0例(1 6.7%)。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接近。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于右肋缘下方行15cm左右切口,解剖胆囊三角,夹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分离并暴露胆总管,竖着将其切开1.5mm左右,探针探查结石位置后,以取石钳完成取石,T管置入胆总管,由右肋缘下引出,缝合胆总管,关腹。
1.2.2 观察组
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患者全身麻醉,仰卧位,选用日本奥林巴斯HD Endo EYE 10mm高清电子腹腔镜,采用常规四孔法操作,建立气腹,解剖胆囊三角,结扎胆囊动脉,将胆总管切开0.5~1.0cm,置入纤维胆道镜(南京恒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探查肝内胆管及胆总管的情况,若胆总管结石在1cm以下,直接用网篮取石;若结石在1cm及以上,借助胆道镜利用激光碎石仪击碎后取出。嵌顿结石也要先完成碎石处理后取出,生理盐水冲洗胆道,放置T管引流,术后30天行ERCP,无结石残余,拔出T管。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结石取出和残余情况;②比较两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③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 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取石率比较
观察组一次成功取出结石2 9例(96.7%),残留1例(3.3%);对照组一次成功取石20例(66.7%),残留10例(33.3%)。观察组取石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2,P<0.01)。两组残余结石者采用胆道镜经T管瘘道再次取石。
2.2 两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比较(表1)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并发症9例(30.0%),其中术后出血4例,切口感染3例,胆漏2例;观察组发生胆瘘1例(3.3%)。所有并发症均经过及时处理治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 8,P<0.01)。
3 讨论
胆道结石主要由于胆道感染导致,一旦患者胆道发生梗阻,可导致黄疸及胆囊炎。由于临床对胆囊作用认识的发展,目前多采用保胆取石术治疗,行开腹手术胆总管切开取石及T管引流取石方便,但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伤口愈合需较长时间,还会增加感染率[3]。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利用腹腔镜的气腹和视野扩大作用,同时利用胆道镜深入胆道取石,对小结石探查更方便,取石率更高;且切口小能够减少对患者的创伤,促进患者更快恢复。当然内镜取石也有一定不足,其无法进入粘连、出血、狭窄和扭曲的胆管,对嵌顿、较大的结石也很难取出[4]。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取石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安全有效。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虽然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操作较复杂,但探查时间明显缩短,并未增加手术时间,但对操作者要求较高。
综上所述,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道结石效果较好,能够减少并发症,加快患者康复,且更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文琼,张玉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老年胆道结石30例术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2):85.
[2]何军明,黎旭光,钟小生,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胆道结石210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1,18(1):76.
[3]彭彬,田云鸿,邓绍强,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与开腹胆道探查的对比研究[J].西部医学,2011,23(9):1739.
胆道取石术 篇4
【关键词】胆石症;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91-01
1 临床资料
患者8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最大年龄86岁,余 60—79岁,其中单纯性胆总管结石27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35例,胆囊结石并肝内胆管结石18例,每例均行胆总管探查或切开取石术,用“T”管引流胆总管。
2 手术目的
行胆总管探查及切开,便于取石及减少胆管残留结石的发生。安放“T”形管引流,是为支撑胆道,引流胆汁,以减轻胆道炎症,防止胆漏,并利于手术中、术后胆道造影。
3 探查指征
胆总管的探查主要依据患者病史、术前化验、辅助检查、手术中通过望诊和触诊的解剖发现,其中,是否存在黄疸或近期病史中有无黄疸是探查的强力指征。如有下列情况亦应探查胆总管:胆总管内扪及结石;胆囊管相当粗;胆囊内有小结石;胆囊呈慢性萎缩性改变;有慢性胰性炎史。
4 护理方法
4.1 术前准备
4.1.1 心理准备
由于老年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及手术方式不太了解,思想通常较混乱,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及恐惧心理,给手术带来了困难,并易引起并发症。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及病情,配合医生主动地与患者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介绍胆石症及手术方式的相关知识,使患者认识手术的必要性及可靠性,必要时可请已接受同类手术治疗的患者现身说法,使患者减轻压力,保持情绪稳定。同时,医务人员必须向家属及患者交待清楚施行手术的危险性、可能取得的效果以及术后恢复过程与注意事项,让患者、家属有足够的信任感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4.1.2 患者准备
患者准备包括饮食及治疗,因胆石症患者对脂肪吸收能力低,且伴有肝功能损害。理想的手术前状态要求患者有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有烟酒嗜好者应戒烟戒酒。
本组病例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黄疸、瘙痒、疼痛及发热、寒战等,故术前给予了适宜的抗生素、维生素K及对症处理,确保手术如期顺利进行。
4.2 术后护理
4.2.1 一般护理
老年患者的特点是随着年龄增长,重要器官发生生理退行性变化,无论应激性、代偿修复、愈合、消化、吸收等功能都较差,特别是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所以患者术后回到病房,护理人员应立即接好引流袋,并嘱患者头偏一侧,去枕平卧6小时,暂禁食,排气后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嘱咐家属“不要贴身安放热水袋保暖,术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注意切口敷料的渗出情况,避免发生过多的动作打扰患者。”直到生命体征平稳后,视病情决定监测次数。
4.2.2 “T”形引流管的护理
“T”形引流管的稳定尤为重要,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T”形引流管不能轻易移动或拔掉,注意观察胆汁的性质、颜色和量,特别注意胆汁有无混浊沉淀,记下24小时的引流量。若“T”形管因胆汁浓稠或泥沙样沉淀造成堵塞,可用生理盐水冲洗,但不可压力过大,若有阻力或有液体自引流管周围流出,应及时报告医生,并檢查是否阻塞或脱落。在手术10—14天后,若患者黄疸基本消退,全身感染及胆管局部感染基本控制,且胆管造影肯定胆管内无残余结石和胆管至十二指肠通畅,方可在医生观察下拔除“T”管。
4.2.3 心理护理
老年人对手术的耐受力较差,再加上术后切口疼痛或其它不适,往往思想负担较重,护士应尽力协助患者生活需要,开导和安慰患者,使他们顺利度过术后恢复期。
4.2.4 腹胀、排气困难的护理
由于老年人各种脏器功能恢复缓慢,胃肠减压引流均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应鼓励患者术后6小时取半卧位并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协助排气。
4.2.5 心脏病及高血压患者的护理
心血管的病情变化常因某些因素诱发而加重,同时,全麻气管内插管手术刺激,也可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因此有关并发症的术后护理应做到:(1)要注意保暖、翻身、搬动患者时动作要轻、避免患者用力;(2)严密监测血压、控制输液速度,根据血压调节输液滴速为40—60滴/分钟;(3)通过心理疏导、转移患者注意力、服用安慰剂等方式减轻疼痛,必要时可使用根据疼痛程度使用相应的止痛药物,保证休息。
4.2.6 呼吸功能障碍患者
呼吸系统病变是引起术后并发症机率增加的常见原因之一,为此,术后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或鼓励患者咳嗽,加强口腔护理,术后防止受凉,感冒。
5 结论
胆道取石术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接受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的20例胆囊结石病人, 年龄45岁~72岁 (51.36岁±3.12岁) 。病人均经彩超或CT证实为胆囊结石, 且均符合保胆取石的要求, 胆囊壁<4mm, 胆囊收缩功能>30%, 胆囊内结石<3个。
1.2 手术方法
脐下切口1cm, 制造气腹, 置入Trocar, 在腹腔镜直视下于胆囊底切开1cm~2cm切口, 见胆汁流出, 用取石网篮取出结石, 胆道镜检查胆囊无结石残留, 胆囊管通畅有胆汁流出, 证明胆囊内无异常, 冲洗胆囊, 用3-0可吸收线间断全层缝合胆囊及浆肌层, 挤压胆囊无渗漏, 冲洗腹腔, 置引流管于winslow孔处, 自右侧腹引出固定, 缝合切口。
2 结果
20例病人手术顺利, 其中胆囊内单颗结石病人12例, 多颗结石病人8例。结石大小为0.5cm~2.0cm, 手术历时1h~2h, 出血量5mL~15mL, 病人术后3d~5d均治愈出院。30例病人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复查胆囊, 收缩功能>30%的病人达90%, 疗效满意。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入院护理
病人入院后责任护士热情接待, 积极安排床位, 指导完整填写入院相关信息后带领病人进入病房, 对病人进行自我介绍, 告知病人医院的相关设备以及主治医生的专业能力。介绍病区环境、床位医生、责任护士, 给病人医院作息、陪客管理制度及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责任护士宣教的同时, 及时更换病人床头重点提示牌, 有效提醒病人。
3.1.2 心理护理
护士应向病人及家属宣讲手术相关知识, 消除病人紧张、焦虑和恐惧的心理, 使病人以积极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为了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 还必须告知病人行腹腔镜手术的优越性以及必要性, 让病人及家属对腹腔镜技术的相关知识有大致的了解。此外, 还必须告知病人手术的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确保病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手术。术前嘱病人低脂饮食, 防止引起胆囊炎急性发作而影响手术的进行[3]。
3.1.3 呼吸道准备
术后初期病人可因切口疼痛而不敢深呼吸、咳嗽与排痰, 导致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在气道内, 导致气道阻塞, 降低了肺通气量, 使肺的膨胀与收缩功能下降, 引发肺不张, 肺部容易发生感染导致肺炎。因此, 为避免上述症状, 术前必须对病人进行呼吸道准备, 主要包括: (1) 有吸烟习惯的病人应于术前1周~2周停止吸烟, 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2) 有呼吸道炎症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病人, 术前应用抗生素或抗生素加化痰药物配制的溶液进行雾化吸入, 每天2次或3次, 每次20 min, 待病人感染症状控制后再择期手术。 (3) 术前应教会病人练习胸式呼吸, 避免术后切口疼痛导致的呼吸运动减弱。 (4) 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运动及有效咳痰, 以增加肺通气量, 减少肺炎肺不张的发生。 (5) 老年病人术前需评估肺通气功能, 指导病人进行吹气球等肺功能锻炼。
3.1.4 常规准备
(1) 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片、腹部B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积极进行治疗, 达安全指标后再行手术。 (2) 皮肤准备:术前1d予手术视野范围内备皮, 注意会阴部及脐孔的清洁。因腹腔镜手术部位在脐孔, 该部位皮肤凹陷隐蔽, 不易清洗, 特别利于细菌滋生[4], 脐孔的清洁采用松节油软化后用生理盐水清洁。 (3) 胃肠道准备:术前禁食12h, 禁饮4h。 (4) 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病人接入手术室后术前30 min开始使用抗生素。 (5) 在麻醉诱导后予留置尿管。 (6) 进行每一项检查与治疗前向病人解释原因、目的, 提醒病人检查要注意的事项。
3.2 术后护理
3.2.1 体位
病人术后返回病房按全身麻醉术后常规护理, 给予去枕平卧6h、心电监护、持续低流量吸氧, 待病人完全清醒后改半卧位, 有利于病人呼吸, 增加肺通气量, 且有利于减轻切口疼痛。鼓励病人床上自主活动双下肢, 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6h~8h后适当下床活动, 促进胃肠蠕动的恢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2.2 疼痛护理
(1) 术后一般轻微疼痛者无需特殊处理, 疼痛较重者给予曲马朵100 mg肌肉注射。 (2) 腹腔镜手术后有轻微的疼痛是正常现象, 部分病人术后表现为右肩背部疼痛, 目前一般认为是二氧化碳 (CO2) 积聚在膈下产生碳酸刺激神经而引起肩背部酸痛不适, 一般1d~2d可自动消失, 无需特殊处理[5]。 (3) 腹腔镜手术属微创手术, 病人创伤小, 脐部切口仅1cm, 创可贴外敷即可。但亦不能忽略对小切口的观察, 术后应注意观察有无渗血、渗液。对腹痛较剧烈病人, 要严密观察腹痛的性质, 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腹胀等。监测体温, 必要时行腹部彩超、查血常规、淀粉酶, 以排除胆漏、腹腔内迟发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确认无特殊异常后可给予哌替啶等强效止痛药。
3.2.3 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各管道应妥善固定, 并保持通畅, 注意观察引流量及颜色, 病人改变体位时注意引流管的水平高度不应超过腹部切口, 以免引流液反流, 定期更换外接引流袋。
3.2.4 饮食护理
腹腔镜手术对腹腔内脏器刺激影响小, 一般术后6h即可进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肠功能未完全恢复前切勿进食牛奶、豆浆等产气食物及油腻食物, 以免引发腹胀不适, 低脂饮食1个月以上, 以少量多餐为原则。保胆手术宜尽早进食, 以促使胆囊排空, 减小胆囊内压力, 减少胆漏的发生。
3.2.5 康复指导
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以促进肠功能恢复。避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卧床期间由护士或指导其家属每15 min~20 min用双手指腹按摩病人双侧的比目鱼肌及腓肠肌, 由远端向近端使其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压力梯度, 术后每小时双下肢各按摩20min, 一般术后3d~5d即可出院。如胆囊内为泥沙样结石, 出院时应指导病人服用熊去氧胆酸片等药物, 以预防胆囊结石复发。
3.3 出院指导
3.3.1 伤口护理
术后无特殊并发症恢复良好者, 一般3d~5d即可出院。术后10d可将伤口敷料去掉, 可看到伤口已结痂, 但切勿用手去清理, 让结痂自行脱落。敷料去掉后可使用淋浴洗澡, 切勿用手搓洗结痂处。
3.3.2 用药指导
消炎利胆片用药1个月, 如胆囊内为泥沙样结石, 出院时应指导病人服用熊去氧胆酸片等药物, 以预防胆囊结石复发。
3.3.3 饮食指导
胆结石病人应进食清淡低脂、低胆固醇食品, 以植物油为主, 橄榄油最佳。平时宜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 以少渣、易消化的食品为主, 避免吃能够引起腹部胀气的食物, 以防胆囊的剧烈收缩而造成急性发作。饮食以炖、烩、蒸为主, 忌食过多的油炸、生冷食品等。饮食要规律, 早餐要吃好, 不可空腹时间过长。勤饮水, 早起1杯水, 睡前1杯水, 每隔2h1杯水, 有利于稀释胆汁, 促进排石作用。
4 小结
腹腔镜保胆取石手术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优质护理服务除强调完成基础护理工作外, 还强调完成专科护理工作, 满足病人各项基本生活需要。专科护理术前、术后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 确保病人在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 使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桂梅, 任玉荣.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的护理[J].包头医学, 2009, 33 (3) :167-169.
[2]叶琳, 李晓霞, 王芳.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18) :2379.
[3]汤春棉, 邓欢舞.内镜保胆取石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 2010, 23 (3) :149-151.
[4]陈金平, 徐雪莲.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8) :113-114.
胆道取石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3月-2012年5月在本院行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取石术患者16例, 男5例, 女11例, 平均 (40.6±10.3) 岁。术前彩超检查胆囊内单发结石10例, 2枚者3例, 3枚者2例, 3枚以上者1例;脂餐实验胆囊收缩率>50%者13例, 30%~50%者3例。胆囊壁厚均小于4 mm。
1.2 手术指征
单发孤立结石或多发但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胆囊无萎缩;胆囊壁厚小于4 mm;脂餐实验胆囊收缩率大于35%;无胆管结石;自愿保留胆囊。
1.3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成功后, 体位取头高足低, 左侧倾斜约25°, 于脐下缘行约10 mm切口, 建立气腹, 气腹压10~12 mm Hg, 置入肚部切口10 mm戳卡及腹腔镜, 探查腹腔, 在剑突下和右上腹胆囊底部区域分别穿刺5 mm和10 mm戳卡。各操作器械据需要经戳卡置入腹腔内, 在胆囊底部少血管区用电勾切开胆囊底, 吸引器吸净流出的胆汁。经右上腹10 mm戳卡放置胆道镜直到胆囊腔内, 经胆道镜吸净胆囊内胆汁, 边注入生理盐水边观察, 取石网篮取出结石, 注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胆囊腔, 查胆囊管口胆汁反流良好, 无结石残留, 在腹腔镜下用3-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胆囊底部, 查无胆漏, 放置引流管, 逐层关闭腹部各切口。
1.4 术后处理
术后依据监测血常规结果应用抗生素。术后次日下床活动, 消化道功能恢复后进低脂流质饮食, 进食无不适后可出院, 院外可口服清肝利胆口服液或熊去氧胆酸3~6个月。术后每3个月复查肝胆彩超1次。
2 结果
16例患者行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取石手术顺利, 平均手术 (60.3±20.5) min, 平均住院 (5.5±2.0) d, 无术后胆道出血、胆漏、腹腔积液, 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随访5个月~4年, 2例胆囊内见泥沙样结石, 合并胆囊壁毛糙, 14例未见结石复发, 无自觉不适, 胆囊收缩功能良好。
3 讨论
胆囊切除术从1882年德国医生完成首例胆囊切除手术至今已百年有余,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 腹腔镜下胆囊胆囊切除术更是成为治疗胆结石的金标准, 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 胆囊切除并非一劳永逸, 胆囊具有储存浓缩及排泄胆汁、调节胆道压力的作用[2], 近年来的研究提示, 胆囊还是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3], 并非可有可无。胆囊切除后一部分患者出现肝内外胆管结石形成, 右上腹不适, 消化功能减退, 腹泻等症状, 有研究称胆囊切除和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4]。随着对胆石成因及胆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一部分胆囊功能良好, 但结石形成的患者是否可行单纯取出结石而保留胆囊[5], 目前尚存争议, 其焦点集中在适应证的把握, 手术方式选择及结石是否复发等问题上。
本文通过对16例病例的筛选, 行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留胆囊, 取出结石,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以下适应症较为安全可行, 首先, 单发孤立结石, 理论上讲无多个胆汁中成核因素, 术中结石便于取出, 术后复发风险小。对于多发结石, 暂选取囊内少于3枚者, 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胆囊无萎缩;胆囊无急性化脓性炎症, 无炎性渗出, 胆囊壁厚小于4 mm;其次, 胆囊功能是保留胆囊的主要因素[6], 术前胆囊功能存留越多, 术后胆囊功能恢复提高愈好, 结石复发率越低。本文选取脂餐实验中胆囊收缩率大于35%者, 本组病例资料通过随访5个月~4年观察, 14例无结石复发者中13例术前胆囊功能大于50%, 证实胆囊功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对于胆囊功能已经丧失的患者来说, 仍坚持主张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第三, 无肝内外胆管结石, 尤其是肝外胆管结石;第四, 自愿保留胆囊。2例随访见泥沙样结石, 分析见1例可能与高胆固醇病史有关, 1例原因不明。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有以下优点[7,8,9,10,11], 腹腔镜下采用胆道镜进入胆囊内, 在直视下观察, 能看到胆囊内、胆囊黏膜下的细小结石, 做到完全、彻底取净结石。创伤最小, 术后恢复快, 胆道镜还可以冲洗泥沙样结石, 检查胆囊管是否通畅及胆囊其他病变[12]。胆囊底部切口可以在腹腔镜下一期缝合。患者术后恢复快, 生活质量高[13]。
胆道取石术 篇7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胆囊结石,保胆取石术
胆囊结石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发病率7%~10%。1882年Langenbuch成首例胆囊切除术 (OC) 成功至今, LC术被认为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 但是给患者带来了诸多近远期并发症, LRCL逐渐应用于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4例胆囊结石患者, 男性18例, 女性46例, 手术时间40~150 min, 年龄21~73岁, 平均年龄55.7岁。术前均经彩超、MRCP检查确诊, 排除肝胆管结石, 且胆囊壁厚度均<4 mm, 餐后胆囊收缩体积>1/2。随机分为2组 (每组32例) , LC组与LRCL组分别完成手术。
1.2 排除标准
术前检查发现合并肝胆管结石;术前彩超餐后胆囊收缩差;术前检查发现胆囊急性炎症, 胆囊壁水肿增厚;术中胆道镜发现胆囊壁毛糙明显, 有胆固醇附着;术中胆囊结石嵌顿取石网难以取出;术中胆囊壁出血者。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 (SPSS17.0) 处理所得的实验数据, 数据计量资料均以 (±s) 表示, t检验统计分析, P<0.05有差异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小网膜孔放置腹腔引流管, 24~48 h拔出, 术后随访6~18个月, 平均7.5个月。两组术后均无胆瘘、感染、出血, LRCL组无胆囊结石复发, LRCL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饮食恢复时间、腹泻发生率、术后切口疼痛率均忧于LC组 (P<0.05) , 而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两组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3.1 LRCL组手术方法:解剖胆囊三角, 辨别清楚三管关系, 7号丝线悬吊胆囊管避免术中胆囊结石掉入胆总管, 胆囊底电凝纵行切口1~2 cm, 胆道镜探查取石篮取尽结石, 避免黏膜损伤, 免打结线连续全层缝合, 浆肌层加强, 挤压胆囊无渗漏, 温氏孔放置腹腔引流管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以往外科学者认为胆囊是产生结石的温床, 此理论使传统的“金标准”是切除胆囊[1]。近年来随着对胆囊功能进一步认知和LC术后并发症的不断出现, 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选择了LRCL术, 对于“保胆”与“切胆”一直不断的争论[2,3]。胆囊有储存、浓缩、排泄胆汁、分泌抗体lg A参与免疫的功能。LC术后并发症: (1) 胆酸及去氧胆酸促癌因子升高, 易高发肠道肿瘤; (2) 低浓度胆汁引起消化吸收障碍, 大量胆盐促进肠蠕动引起腹泻; (3) 胆道高位损伤; (4) 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高达30%~50%[4], 症状明显且反复发作, 临床处理较为棘手。 (5) 胆总管被动代偿性扩张易形成胆管结石[5]; (6) 丧失胆囊的免疫功能;LRCL术保留了胆囊功能, 减少了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结果表明LRCL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饮食恢复、腹泻率、切口疼痛率优于LC组。
3.3 有研究表明, LRCL术结石复发率达2%~7%, 严格手术指征是关键, 与患者良好沟通, 术中取尽结石, 术后加强饮食宣教, 同时配合药物牛黄熊胆酸胶囊治疗能有效减少复发。
综上所述, LRCL术保留了胆道系统的完整性, 严格手术指征, 术后近远期减少,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浩善, 王成忠.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11) :116-117.
[2]Lee PC, Lai IR, Yu SC.Minilaparoscopic (needlescopic) cholecystectomy:a study of 101l cases[J].Surg Endosc, 2004, 18 (10) :l480-1484.
[3]张宝善.关于胆囊结石治疗的争论[J].中国医刊, 2007, 42 (5) :2-5.
[4]Schemhammer ES, Leitzmann MF, Michaud DS, et a1.Choleeystectomy and the risk for developing eolorectal cancer and distal colorectal adenomas[J].Br J Cancer, 2003, 88 (1) :79-83.
胆道取石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2例, 年龄最大75岁, 最小16岁。其中男68例, 女34例, 病史1~15年。术前通过B型超声或CT、MRCP诊断为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48例, 胆囊结石伴肝内外胆管结石22例, 肝内外胆管及胆总管均有结石15例, 单纯胆总管结石17例。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于脐下1cm切口造人工气腹, 行第一个Trocar穿刺, 置入腹腔镜。于镜下找到胆总管经穿刺证实后切开胆总管前壁1cm左右, 用取石钳取出胆总管结石放入标本袋内, 经剑突下穿刺套管将胆道镜放入胆总管。。通过胆道镜操作孔放入取石网取净结石, 冲洗肝内外胆管。离断胆囊管, 取出胆囊。温氏孔处放置腹腔引流管。
1.3 结果
本组102例手术均获成功, 手术时间60~200min, 术中无大出血, 术后恢复好, 24h内下床活动并进低脂半流食, 2~3d拔除腹腔引流管。无胆漏及胆汁性胰腺炎、胆管狭窄等并发症。, 住院天数7~11d, 平均8d。平均输液时间3~4d。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的微创方法, 有很多患者及家属对这种手术方法缺乏了解和比较, 存有各种顾虑, 大多数患者对手术有恐惧感和紧张心理, 加上手术费用相对传统手术略高一些, 部分患者担心费用问题等。针对这些心理特点, 对准备实施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的病人进行术前宣教是相当重要的, 首先积极配合医师向准备实施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介绍经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的优点:手术切口小、术后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再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麻醉方式、手术步骤、治疗效果以及术后注意事项。还可通过术后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 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治疗。
2.1.2 术前的准备工作
(1) 常规检查做心电图、胸透, 了解患者心肺功能有无异常, 查血, 二便常规、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及乙肝全套, 了解患者有无贫血、凝血机制及肝肾功能异常; (2) 术前准备按常规做好皮肤清洁及手术皮试药物的药敏试验准备, 手术前晚嘱咐病员进流质饮食后禁食, 气候转冷嘱睡前用热水泡脚或洗热水澡, 保持局部卫生。术晨嘱咐病员禁食, 禁水, 术前一小时需要一组广谱抗生素予静脉给药, 以防感染, 并核对医嘱所用的抗生素的名称和剂量, 仔细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3) 药敏试验术前应做青霉素, 普鲁卡因或先锋霉素过敏试验, 并记录于病历上; (4) 常规准备术前戒烟、戒酒, 注意保暖, 避免感冒, 教会病人正确的咳嗽、咳痰的方法, 目的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 利于术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减少肺部感染的机会。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因该手术采取的是全身麻醉, 故按全麻术后的护理常规护理。
2.2.2 术后体位
患者术后安全返回病房取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以免呕吐物阻碍呼吸道, 持续低流量给氧气, 氧流量为2~3L/min, 6h后改半卧位, 并指导患者适当在床上翻身活动, 防止褥疮的发生。
2.2.3 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 防止滑脱, 尤其防止患者翻身
时牵拉而滑脱, 如一旦发现滑脱, 通知医生即刻更换引流管消毒局部并重新插入。
2.2.4 术后生命体征观察
术后6~8h内应用心电监护仪每小时测BP、P、R各一次, 每四小时测量T一次, 至病情稳定, 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及精神状况, 发现有异常变化, 要及时报告医师。便于观察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的早期发现。
2.2.5 切口的处理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 预防感染。
2.2.6 术后的补液及治疗
按医嘱适当补充液体及抗生素、止血药、止痛剂等, 一般用药2~4天。
3 出院指导
嘱患者进低脂饮食, 忌食油腻、油炸食品, 遵医嘱予以口服《舒胆浓缩丸8~9g/日》, 坚持半年, 定期门诊专科随访。
4 小结
这些护理工作看似平凡, 但是我们必须每个环节到位才能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普及、多功能腔镜器械研制的加快、专业医师腔镜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技术治疗胆石症, 成为现代胆道外科临床应用的热点。与传统的开腹取石术相比, 它将病人的痛苦降至最低点, 具有创伤小, 操作方便, 术时短, 恢复快等优点。同样对我们护理工作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许峰峰, 肖隆斌, 赵振献,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及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体会[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8, 8 (5) :359-361.
胆道取石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胆囊结石患者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37~68岁,平均50.2岁;病程5个月~11年,平均5.3年。术前经B超检查证实胆囊功能良好、无萎缩,胆囊收缩实验30%以上,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不适合手术者。
1.2 手术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取脐部处穿刺建立人工气腹。采用三孔法,脐孔10 mm(镜孔),剑突下10 mm(主操作孔),右肋缘下10 mm,进腹腔后进行探察,如果胆囊壁光滑无粘连,大小在正常范围,弹性良好,结合术前胆囊功能检查,可行保胆手术。根据胆囊位置选择右肋缘下腹壁切口长约2~4 cm,逐层进腹,暴露胆囊底并在其底部作1 cm左右的切口,三针牵拉,放出胆汁,置入纤维胆道镜,网套结石。如果结石较大,网篮取石困难,可用取石钳轻取,以防夹碎。如果结石过多,可用钝匙取出90%,再在直视下用网篮套取干净,直至胆汁射入胆囊内为止。如果结石过大,可适当扩大胆囊底部切口,总之要保证在直视下取净结石为原则,不能残留,最后反复冲洗。取尽结石后,注意观察胆囊管开口处有无胆汁流人胆囊,如无则表明胆囊管处有结石嵌顿,需将网篮伸入胆囊管内取出结石,直至胆囊管处胆汁流出顺畅方可退出胆道镜,用3-0可吸收线全层缝合胆囊底部切口并行浆肌层包埋,以防止胆瘘,减少粘连影响胆囊的收缩功能。还纳胆囊人腹后再造气腹,腹腔镜下观察有无胆漏、出血及肝脏损伤,不放置引流管,逐层关腹。
2 结果
本组30例患者均成功取净结石,手术时间为45~80min,平均60 min,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胆囊结石指发生在胆囊(包括胆囊管)内的结石,主要为胆固醇性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随着年龄增长其性别差异减小,老年人男女发病率基本相同;这可能与雌激素在胆囊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有关。临床上关于胆囊结石的治疗多采取胆囊切除术进行根治,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切除胆囊后会出现许多诸如消化不良、反流性食道炎、术后综合征等诸多并发症[2]。胆囊切除后对人体的影响还远未被人们所了解,显然对胆囊结石患者能够尽量采取保胆取石治疗是最佳的选择。而腹腔镜下经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就是一种既能清除胆囊结石又不破坏胆囊功能的一种手术方法,其操作较为简单、容易得到普及,且在手术过程中不易损伤胆囊、血管和胃肠道,既保证了胆囊结石的清除,又保证了胆道的完整性和必要的胆囊功能,有效的减少了胆囊切除术后引起的并发症[3]。
在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0例采取腹腔镜下经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的胆囊结石病例中,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成功,在术后进行B超检查发现结石均清除干净。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所有患者上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或消失,无复发病例出现。术中无胆管、血管、消化道等损伤出现,也无大出血、胆漏等并发症,患者的消化功能恢复很快,胆囊的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由于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的特点,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较短、康复较快,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基本无需再次取石,显著提高了一次取石的成功率[4]。相对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而言,腹腔镜下经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取石效果并不差,从短期观察看结石复发率也理想,且避免了胆囊切除后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的缺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亨全,张运高.胆囊结石合并肝功能损害的治疗体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23(15):127-128.
[2]李云,许建平.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治疗有功能胆囊结石80例.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2010,16(1):154-157.
[3]李永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不同方法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14(3):14-15.
【胆道取石术】推荐阅读:
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11-06
皮肾取石术09-02
切开取石术09-21
碎石取石术11-07
气压弹道取石术08-01
微创经皮肾取石术10-17
括约肌切开取石术05-13
输尿管结石取石术07-01
肾镜EMS碎石取石术08-13
硬镜微创保胆取石术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