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执行率

2024-05-14

手卫生执行率(精选5篇)

手卫生执行率 篇1

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医护人员的手是病原菌传播的重要媒介,由此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院感总数的30%[1]。因保持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最简单、有效和经济的方法,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相关研究显示,1名医护人员的手部细菌数可达到3.9×104~4.0×106CFU/cm2,然而目前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对手卫生执行率较低[2]。重点科室的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很高,而像康复科这样的实行侵入性操作较少的科室对其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够,手卫生措施不规范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3,4]。为提高康复科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本科室自2014年开始采用手卫生行为干预措施。本研究分析了该措施实施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康复科医护人员38人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2人,女性36人,医生7人,护士26人,技师5人,年龄在23~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8±6.7)岁;本科及以上学历者28例,大专及以下学历者10例;具有初级职称者11人,具有中级职称者7人,具有高级职称者11人;工作年限在8年及以上者29人,工作年限在8年以下者9人,30岁以上25人,30岁以下13人。对所有的观察对象分两个阶段进行调查,第一阶段是2014年10月,对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基线调查与监测;第二阶段是在手卫生行为干预实施3个月后进行调查和手卫生质量监测。

1.2 研究方法

对康复科38名医护人员实施手卫生行为干预,分析干预前、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由特定的人员隐蔽观察每位研究对象的相关情况,确保观察对象不受干扰。每一位对象均观察2小时,时间选择在工作日的上午8~12时,评估观察对象是否符合手卫生合格标准《医疗机构手卫生规范》的相关规定:六步洗手法,每次洗手时间≥15s,使用一次性的纸巾或感受器进行干手。记录观察对象应该洗手或卫生消毒次数(记为标准手卫生次数),同时记录实际洗手次数,统计手卫生执行率,然后计算医护人员平均的执行率,并对职称、工作年限、教育程度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手卫生执行率=实际手卫生次数/标准手卫生次数×100%。

1.3 手卫生行为干预方法

手卫生行为干预方法的干预措施从个体到环境等多方面进行设计,来加强手部卫生行为。①加大改善设施的投入,对原有的洗手条件进行了改进,将原有的一般洗手液改为含护肤成分的洗手液,将原有普通水龙头改为脚踏式洗手池,在洗手处添置了自动干手器。②明确洗手指征:在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黏膜、伤口或破损皮肤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前后以及穿脱隔离衣前后。③反复宣传和定期培训,开展手卫生知识的讲座,对六步洗手法进行现场培训,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提高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意识。④建立完善的手卫生监督管理机制,科内设立手卫生监督小组,每隔一段时间对本科室的医护人员的手卫生规范进行抽考,并将考核成绩与本月绩效挂钩,对检测手卫生不达标者及时分析原因,予以指正。⑤通过评奖加强认知程度,并对不符合手卫生标准的医护人员进行惩罚,使奖罚制度共同发挥作用。

1.4 观察指标

(1)干预前、后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比较;(2)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考核结果比较;(3)不同因素对手卫生执行率影响的分析,包括教育程度、职称、工作年限、工作性质和年龄。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的双人双录入,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率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比较

对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干预前、后手卫生执行率进行比较发现,干预前康复科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为35.0%,而干预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为63.8%,干预前、后手卫生执行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考核结果比较

对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考核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实施培训后康复科医护人员对洗手指征及注意事项以及六步洗手法的理论知晓率高于实施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施培训前、后康复科医护人员对手消毒指征及消毒方法方面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同因素对手卫生执行率影响的分析,见表3。

3 讨论

手卫生在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成本-效益较高,但当前其依从性较低,从而影响手卫生的效果[5]。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医务人员自我防护的意识强于预防交叉感染,护士的手卫生执行率好于其他人员[6]。医生的手作为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的重要媒介,却并未完全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大多数医生在接触患者后洗手,而在接触患者前手卫生执行率较低[7]。另一方面手卫生的执行率还受到科室和工作负荷的影响,工作越繁忙、操作越多的科室,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越低。张丽英等[8]通过规范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方法,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降低了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陈莲芳等[9]的研究发现,集束化手卫生行为干预能提高MICU医护人员的手消毒依从性。此外,当前手卫生的执行率还存在科室间的差异,ICU、小儿科等重点科室的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较高,其他科室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较低。而康复科作为一个侵入性操作较少的科室,患者的医院感染率的发生率较高。徐云霞等[10]调查了康复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发现,在5240例康复科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有325例,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6.2%。因此提高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研究发现,对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实施培训后康复科医护人员对洗手指征及注意事项以及六步洗手法的理论知晓率高于实施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对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进行干预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为63.8%,高于实施干预前的手卫生执行率35.0%,说明手卫生行为干预对提高康复科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具有较好的效果。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原因有关:①手卫生的相关设施更加完善和人性化,提高了医护人员洗手的积极性;②通过培训和现场演练,更加增强了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③将手卫生执行率与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实行奖惩制度,更好地激励了该措施在本科室的落实,真正做到从知信行三方面的认知行为促进措施[11,12]。另外本研究还发现,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的手卫生执行率高于大专及以下者,中级及以上职称者的手卫生执行率高于初级职称者,工作年限在8年以上者的手卫生执行率高于工作年限在8年以下者,护士的手卫生执行率高于医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以后的手卫生指导、督查、考核以及培训等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这些人群,从而进一步提高手卫生执行率,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手卫生行为干预可以提高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推荐在临床上应用。

参考文献

[1]宋丹.医务人员手卫生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01):53-55.

[2]张孝英,杨俐.综合干预对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09):1274-1275.

[3]Lohiniva AL,Bassim H,Hafez S,et al.Determinants of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in Egypt:building blocks for a communication strategy[J].East Mediterr Health J,2015,21(9):665-670.

[4]韩英.综合干预措施提高康复医学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效果的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08):898-900.

[5]Skodova M,Gimeno-Benitez A,Martinez-Redondo E,et al.Hand hygiene technique quality evaluation in nursing and medicine students of two academic courses[J].Rev Lat Am Enfermagem,2015,23(4):708-717.

[6]黄梅,李蓉琼.干预措施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华西医学,2010,25(07):1375-1376.

[7]Rodriguez V,Giuffre C,Villa S,et al.A multimodal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hand hygiene in ICUs in Buenos Aires,Argentina:a stepped wedge trial[J].Int J Qual Health Care,2015,27(5):405-411.

[8]张丽英,沈彩燕.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干预对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率的作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630-3631.

[9]陈莲芳,谢配云,林真凤,等.集束化手卫生行为干预对医护人员手消毒依从性的效果[J].现代医院,2013,13(11):103-105.

[10]徐云霞,周泉,朱静芳,等.康复科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9):4826-4827.

[11]李楠,轧春妹.临床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及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11):11-13.

[12]苏黎,刘素球,雷钊慧.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及影响因素[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7):96-97.

手卫生的秘密 篇2

《瞭望东方周刊》:哪些行为可能会带来医院感染?

张群:从患者角度来说,高龄、重症、长期住院以及机体抵抗力差的人群感染的可能性较大。从医院方面来说,抗生素的使用、侵入性操作以及被污染的材料和环境等都有可能造成感染。医院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强微生物对抗菌素的耐药性,加重医疗护理工作负担,甚至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死亡。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需要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其中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就是做好手卫生。手卫生是被全球公认的减少外源性医院感染和控制耐药菌传播的首要方法。

《瞭望东方周刊》:手卫生在预防感染中为什么重要?

张群:在医院,90%的医院感染是接触性传播,如多重耐药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超级细菌”,很重要的传播途径就是接触传播。

手是医疗活动过程中病菌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中医护人员的手为病原菌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

按照国家规定,双手的细菌菌落数每平方厘米要小于10个才算合格,然而医护人员进行一个操作双手的细菌菌落数可能会达到50个甚至1000个。如果操作完成后没有洗手,病原体就可能污染下一个病人。

加强手卫生,可使外科ICU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从27‰降低到17‰,婴儿的感染率由2.65%下降到1.24%。

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五个重要时刻

《瞭望东方周刊》:医学上手卫生具体指什么?

张群:手卫生是指所有手部清洁行为的通称。医务人员手卫生是指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卫生手消毒指的是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过程。洗手就是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

当手上有明显污迹时必须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如果没有明显污迹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干式洗手。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医务人员手卫生有“5个重要时刻”: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体液暴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不仅是医护人员,患者和其家属也应注意手卫生。患者每天有近100万个带有病原体的皮屑会从正常皮肤脱落,病人的衣物、床单,床边的家具和其他周围环境都可能被细菌污染。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手卫生产品?

张群:手卫生用品分为肥皂、普通皂液、抗菌皂液和手消毒剂。使用肥皂一定要注意保持其干燥,潮湿的肥皂细菌数高达200菌落数/平方厘米,同时皂化功能也受到影响,用其洗手等于是二次污染。

目前,医院常用的是皂液(普通或抗菌),还有手消毒剂。我们家庭平时选用普通皂液就可以达到清洗效果。

使用皂液需要注意的是:盛放皂液的容器最好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的容器要经常清洁与消毒,皂液有浑浊或变色时应及时更换。我们曾做过实验,如果采用复用容器,反复灌装皂液,3天后细菌菌落数就已多到无法计数。

手卫生可降低40%的医院感染

《瞭望东方周刊》:怎么样才能把手洗干净呢?

张群:洗手看似简单,却大有学问。许多人在洗手时,只是简单快速的搓洗一下手心、手背,就以为已经完成任务,而大拇指、指尖、虎口等部分往往会被遗漏。正确的洗手应遵循六步洗手法:一是掌心对掌心搓揉;二是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搓揉;三是手指交叉,掌心对掌心搓揉;四是双手互握搓揉手指;五是拇指在掌中搓揉;六是指尖在掌心中搓揉。

干手物品或者设施是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必备的工具,其染菌量直接影响医护人员手的清洁度,最易造成二次污染。擦手一定不要用公用毛巾或工作服,应使用一次性纸巾擦干或用干手器烘干。万一身边缺乏纸巾,又没有干手器,自动“风干”也不错。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手卫生的现状如何?

张群:研究表明通过加强手卫生,可降低40%的医院感染,降低30%~40%的耐药菌感染,但手卫生的依从性目前仍是一个全球问题,世界范围内平均依从率估计低于40%。

每年的10月15日是国际洗手日。在国际上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手卫生,不仅制定了手卫生指南,而且手卫生设施非常完善。在欧美各国,医院里随处可见快速手消毒剂、纸巾。国外甚至让病人参与监督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情况。

中国在2009年出台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9年12月1日实施),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管理、手卫生设施、手卫生效果都进行了明确规范。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口腔科等重点部位需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诊疗护理区全部选择非手触式水龙头。

另外,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有针对手卫生情况的专项督查项目,并且将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和手卫生正确率纳入考核之中。

手卫生执行率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2013年6-12月, 在精神科工作的154名医务人员, 其中医生48人, 护士106人。

1.2 监测方法

(1) 手卫生执行情况调查:采取随机、隐蔽式现场观察法, 依照卫生部颁发《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指征实施进行评价。对医务人员操作时段, 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2) 手消毒剂与洗手液的月消耗量统计。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百分率

调查得出全院精神科医务人员总体手卫生依从性为31.56%, 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高于医生, 分别为34.80%和22.09%,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平均值低于50%, 见表1。

2.2 不同指征的手卫生依从性百分率

5个手卫生指征中, 指征最低的分别是护士接触患者后, 医生接触患者前和进行清洁或无菌操作前;指征最高的分别是护士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医生接触患者后, 见表2。

2.3 手消毒剂与洗手液使用

2013年6月-2013年12月精神科住院总床日数为90 648, 洗手液总用量为89 000 m L, 平均消耗量为0.98 m L/床日数;手消毒剂总使用量为64 800 m L, 平均消耗量为0.71 m L/床日数, 见表3。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精神科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现状不容乐观, 合格率、依从性百分率不高, 各病区、各类别医务人员在执行不同操作时, 手卫生执行也存在差异。手卫生5个重要指征的依从性百分率分别为医生和护士接触患者前 (15.31%和28.37%) 、进行清洁无菌操作前 (15.59%和17.35%)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 (18.95%和18.98%) 、接触患者后 (23.88%和15.71%)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19.08%和29.18%) 。此外, 接触血液、体液后医生和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均不高, 说明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意识均不强。这可能与医务人员较多关注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症状, 较少关注患者躯体症状, 并认为患者没有传染病就不必洗手, 或者因为自己医治病人较多, 工作繁忙, 没时间洗手等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如果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洗手不规范或不洗手, 必然导致致病菌通过手媒介传染给不同患者甚至是医务工作者本身[3]。本次调查还发现手消毒剂和洗手液使用量也极低, 这一方面与各个科室为了控制成本, 不愿领取充足的手卫生用品有关;另一方面, 与医务人员没有养成洗手习惯, 认为肥皂、洗手液及手消毒剂经常使用会造成皮肤刺激或伤害错误认识有关。

洗手是最简便易行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手段之一, 是防止医务人员因操作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是患者与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手段[4]。为了有效促进精神科医务人员手卫生, 要从多方面着手。在各病区医疗护理区域合理配置洗手设施, 提供充足的手卫生用品, 如手消毒剂、洗手液、干手纸巾等方便取用。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相关知识、技能与意识的教育与培训。强化工作场所手卫生宣传活动, 如洗手池旁张贴洗手流程图, 工作场所悬挂手卫生宣传画等, 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在管理上, 医院感染管理科、医教科及护理部不定期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进行督查, 并完善和落实奖惩制度, 通过联合监管的方式, 使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得到有效改善。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病专科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 提高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 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方法:通过随机现场观察法, 对医务人员诊疗活动过程手卫生依从性进行监测。结果:医务人员总体手卫生依从性为31.56%, 其中医生22.09%, 护士34.80%;手卫生5个指征中依从性最高的分别是医生接触患者后 (23.88%) , 护士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29.81%) ;最低的分别是医生接触患者前和进行清洁或无菌操作前 (15.31%) 、护士接触患者后 (15.71%) ;在洗手液和手消毒剂使用中平均消耗量仅为1.69 m L/床日数。结论:精神科病区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低, 控制交叉感染的意识薄弱。应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观念引导, 促进手卫生的规范, 降低交叉感染发生的发生。

关键词:精神病专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

参考文献

[1]田素芳, 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行为干预与医院感染的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3) :2888-2889.

[2]尚少梅, 郑修霞, 王宜芝, 临床护理人员洗手行为的观察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11 (6) :455-456.

[3]Raboud J, Sask R, Wong K, et al.Patterns of hand-washing behavior and visits to patients on ageneral medical ward of healthcare workers[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4, 25 (3) :198-202.

手卫生执行率 篇4

关键词:品管圈,手卫生正确率,手卫生执行率,医务人员

2014年本院护理部在全院推行了QCC活动, 旨在让基层护士自动自发参与。内镜中心是医院的重点区域, 本科室在护理部的QCC中心推动下, 于2015年3-10月再次开展了QCC活动, 对本科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品管圈”主题活动, 主题为“提高内镜工作人员手卫生正确率及执行率”, 通过真因分析, 确定要因, 针对真因拟定实施对策, 并在活动后半年由医院感染科进行效果跟踪,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5年3月对内镜工作人员包括内镜医师、内镜护士、消毒员、卫生员手卫生正确率、执行率进行隐性随机调查, 未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得到的现况数据正确率、执行率分别为83.67%、96.86%, 2015年5-7月开展品管圈法动对内镜工作人员手卫生的正确率、执行率继续进行隐性随机调查。其中全体医护人员包括内镜医师3人、内镜护士5人、消毒员3人、卫生员1人共12人。

1.2 方法

1.2.1 成立QC小组

(1) 在医院护理部QCC中心推动下, 成立了内镜中心QC小组。通过自愿参与原则, 主要由护理人员报名参与, 由护士长担任圈长, 科室护士长担任辅导员, 护理组长担任秘书, 其他护理成员为圈员, 共同组成的内镜中心QC圈。 (2) 由圈员投票选定圈名为“镜心圈”并设计圈徽。 (3) 拟定活动计划, 按计划实施。

1.2.2 主题选定

由全体圈成员针对科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问题, 结合医院护理部管理目标, 通过罗列主题, 并由圈员进行投票选出本次圈活动主题:提高内镜工作人员手卫生正确率及执行率。

1.2.3 现况调查及目标设定

学习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明确手卫生相关定义及手卫生执行原则, 按标准七步洗手法和环节手卫生的落实, 根据《WHO手卫生查检表》以隐性随机调查的方式, 对内镜中心工作人员日常工作进行手卫生检查。包括内镜检查前、内镜检查后、内镜治疗时、内镜输液前后、复苏患者前后、内镜预约后、内镜洗消前后等11个环节进行调查, 对内镜中心的内镜医师、内镜护士、消毒员、卫生员等共调查12人。手卫生正确率=工作人员正确执行手卫生次数/工作人员执行手卫生总次数×100%, 手卫生执行率=工作人员实际执行手卫生次数/工作人员应该执行的环节手卫生次数×10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1,2,3]。现况调查结果显示内镜工作人员手卫生正确率及执行率分别为83.67%和92.09%, 按照医院感染目标及2011版《等级医院评审标准要求》, 拟定出本次圈活动的改善目标为手卫生正确率为100%、手卫生执行率为95%[4]。

1.2.4 原因分析及真因验证

遵照3项原则, 对现场环境、工作人员手卫生环节落实现况、影响手卫生因素的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5],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手卫生原因为: (1) 现场手卫生设施及流程不足:复苏区、预约区、消毒间无手卫生设施;仅有2处有洗手流程, 无环节手卫生落实提示图。 (2) 科内制度不完善, 无针对组织培训。 (3) 工作人员评估抽考了手卫生理论、操作考试不理想。针对原因, 小组成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真因验证、讨论, 最后确定本次活动影响的主要原因为: (1) 缺乏执行督导制度及管理。 (2) 人员手卫生意训识薄弱。 (3) 缺乏手卫生流程。 (4) 手卫生步骤、方法不正确, 培训不够。

1.2.5 对策拟定

针对4条真因, 全员通过头脑风暴法提出对策方案, 依据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评价制定对策并进行实施[6], 具体如下, (1) 针对科室无制度, 缺乏针对培训及质控、督导, 制定手卫生质控、督导制度, 成立日常质控督导小组, 由专人督导落实, 有计划组织培训与考核。 (2) 针对人员手卫生意训识薄弱, 多次对内镜工作人员培训手卫生规范, 下载相关不良事件进行学习, 强化手卫生意识, 对特殊人群消毒员、进修人员、新入科等个别人员进行一对一培训的强化巩固;学习手卫生指征, 规范洗手步骤, 落实手卫生环节。 (3) 针对手卫生方法与步骤不正确, 环节落实不到位。由“镜心圈”小组制定统一标准手卫生步骤、环节落实图、温馨提示图, 在工作场所张贴, 温馨提示随处可见, 手卫生环节落实依从性提高。 (4) 针对科室卫生手消毒设施不够, 在消毒间、预约区、储镜室等处增加洗手设施及手消毒配置, 手卫生设施处处有, 方便工作人员手卫生执行, 提高执行率。

2 结果

通过品管圈活动, 使内镜中心全体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从83.67%提高到96.86%, 执行率从92.09%提高到97.52%, 后期因医院等级医院评审要求, 继续对科内所有工作人员强化培训, 加强督导质控, 经过医院感染科及护理部每月对科室反复进行质控, 长达半年的效果追踪, 显示手卫生正确率达到100%、执行率≥95%, 符合医院感染要求, 均达到医院感染管理目标, 见表1。本次品管圈活动按公式计算[7]:目标总达标率= (改善后-改善前) ÷ (目标值-改善前) ×100%, 达到110.89%, 进步率= (改善后-改善前) ÷改善前×100%, 达到了15.69%。

3 讨论

3.1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重要性

据国内外资料显示,医护人员的双手是致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和最有效的环节,可有效预防控制病原体传播,减少院内感染率[8]。手卫生是预防微生物交叉传播从而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越高,则医院内感染发生的感染率越低[9-12]。手卫生在医院感染控制的工作中越来越受重视,而内镜中心作为医院感染的重点区域,提高人员手卫生意识,培训工作人员正确洗手,保证手卫生的有效落实显得尤为重要[13]。2016 年本院迎来了三甲医院的评审,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 版)》中对工作人员手卫生有明确要求,上至医生、护士,下至消毒员、卫生员,包括进修、实习、新入职人员,全员覆盖,必须 100% 知晓达标[14-15]。因此,加强手卫生,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原则,是每一个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操守。本圈活动主要是针对科内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丛性低,而医院迎接等级医院评审的迫切性开展了品管圈质量管理活动。

3.2品管圈活动

品管圈活动是质量管理方法之一,为了在护理临床工作中,充分应用 QCC 手法,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本院多次邀请了台湾及国内专家进行了品管圈的专题授课,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对品管圈的实施步骤、原因分析方法、QCC 七大手法、PPT 制作、柏拉图等绘制等进行了详细学习,在护理部 QCC 推动中心的推动下,让全院护理人员更好的应用品管圈,笔者所在科在第一圈、第二圈活动中均取得较好的效果,有效为临床解决问题。

手卫生执行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我院, 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感染性疾病科, 200名医务人员为观察对象, 其中包括, 科主任、护士长、护士、医生。

1.2 方法

是依据手卫生规范的要求, 对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前后, 无菌操作前后, 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后、脱手套后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观察。观察人员是抽调护理部、医务科、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 深入各临床科室多次进行现场隐蔽式观察[3]。观察者根据调查内容认真观察并填写调查表。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

被调查的200名医务人员中, 能执行手卫生的109人, 执行率为55%, 其中接触病人前, 执行率为28.6%, 接触病人后执行率为62%, 无菌操作前执行率为43.4%, 无菌操作后执行率为70.8%, 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后执行率为75%, 脱手套后执行率为6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不同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调查结果

经过不同科室的调查, 执行率由低到高依次为内科37.8%, 外科50%, 妇科54.3%, 儿科63.4%, 感染性疾病科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3.1 影响洗手的因素

洗手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现象, 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医务人员对洗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洗手的认识停留在理论上。二是洗手设施不完善, 洗手不方便。三是强调客观条件, 工作忙、时间紧。四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 洗手消毒制度只是流于形式, 难于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要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 需要克服多方面的因素。

3.2 手卫生现状

手卫生状况的执行情况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手的带菌状况已有相应的报道[4,5]。从这次调查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大部分医务人员在治疗护理前不曾洗手,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或两个病人之间的操作中不曾洗手, 而是在完成整个病房的治疗护理操作或是完成多个病人的输液、肌注后才洗手。有的医务人员去卫生间前、喝水用餐前、下班前都能做到认真洗手, 而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忽略了洗手, 这主要是多数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较强, 而保护患者的意识差。有调查显示,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有50%以上是在带菌状态下从事医疗护理活动的[6]。因此发生医院感染的机率也就增加。

3.3 干预措施

3.3.1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的培训

手卫生知识是手卫生行为的基础, 因此应加大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的培训。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分批分期的举办培训班, 让每位医务人员在不同的班次, 都能得到学习培训, 让她们真正掌握洗手的指征、方法。使她们对洗手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 把洗手问题上升到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来认识。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不断下科室, 随机抽查、督导, 对洗手方法亲自指导, 尤其是新上岗人员。通过培训学习增强了医务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提高了手卫生执行率。

3.3.2 建立健全手卫生管理制度、完善洗手设施

对这次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各科室建立手卫生管理制度, 并设有监控管理组织, 不定期到各科室检查、督导, 现场抽查手卫生执行情况并进行考核, 考核成绩与科室绩效工资挂钩, 使他们对手卫生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在手卫生设施方面也加大了投入, 增加洗手池, 安装干手设施, 用按压式洗手液, 去掉了过去的肥皂块, 科室配备了一次性擦手纸和快速手消毒剂, 认真执行六步洗手法。通过培训学习, 制度健全, 设施配备等综合性干预措施, 大大提高了我院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 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韩黎, 朱士俊, 郭燕红, 等.中国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2) :140-142.

[2]张润香, 冯伟, 熊建球.临床医护人员洗手现状与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16 (10) .

[3]韩黎, 朱士俊, 魏华, 等.医院感染管理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8) :891-895.

[4]邱方城, 王崇玉.医护人员洗手后葡萄球菌带菌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3) :300-301.

[5]王晓宁, 王振英.护理人员操作前手消毒方法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4) :298-299.

上一篇:金融资产的计量问题下一篇:建筑节能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