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造园艺术施工管理

2024-09-20

园林造园艺术施工管理(精选9篇)

园林造园艺术施工管理 篇1

城市园林绿化如今在城市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现代文明城市的主要标志。不仅城市居民关注自己居住环境的绿化与建设,各级政府也非常重视这项工作。造园其实就是与园林创作相关的建设活动,造园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现存各式各样的园林中就可以窥探出我国古代匠人们高超的造园艺术。现在的城市环境越来越恶化,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园林艺术不是简单地将各种园林要素罗列在一起,它是一门结合绘画、景观、地理等多种科学的艺术。

1 造园艺术的介绍

造园艺术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艺术表现形式,我国优秀的绘画艺术、风水知识等都可以被运用于造园艺术中,如今借助科学的地理勘探技术和先进的造园仪器等,使得造园艺术获得了长足进步。造园的方法是多样的,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是优秀的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其都是赏心悦目的。造园艺术不是简单的绿化和建设,将各种造园要素随意地布置不是造园艺术,由于现在的施工队伍只注重工期进度和建造的准确性,并没有对造园艺术进行整体性的把握,没有在具体的实践中完善修正造园理论,使得我国的园林造园艺术发展的并不顺利。

2 园林要素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园林中大致有以下几种园林要素:假山、石像、阁楼亭台、石桥、流水、草地等。一个优秀的园林建设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将造园要素进行配置,园林要素之间要有主次之分,要有重点突出的部分。在所有的造园要素中,假山的地位非常重要,无论是普通居民的小区园林绿化,还是国家大型的园林地标风景,假山都是造园艺术最常用的手段。除假山外,水池也是园林景观中常看到的景物,在造园艺术中有句行业熟语叫“无水不活”,水池的存在可以增添园林的灵气,使整个园林景观更加协调富有意境,在情感表达上不会有生硬突兀的感觉。

植物也是造园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要素,植物的存在使得整个园林景观生机勃勃,对园林山石建筑景观起衬托作用,有助于园林设计者主旨精神的表达。园林建筑一般采用我国古典的阁楼亭台形式,这些建筑除了本身形态美观,对于烘托周边的其它造园要素也很有帮助。设计合理的建筑结构及和谐的搭配技术,可以使整个园林艺术得到升华。

3 造园艺术在园林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3.1 造园工作前期准备

在具体施工前一定要保证各种建设材料的完整,施工过程中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精度,不能出现建设不符合工程设计图纸及行业相关标准的情况。园林施工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严格监督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得整个工程在安全的前提下高质量的完成。同时,园林施工管理者要对园林建设中的造园要素进行合理地规划,结合当地环境等实际情况,及时对设计部门的设计提出质疑,保证设计有效执行的同时,也要在实践中完善理论设计。

3.2 探索园林建设的整体效果

造园艺术要素的搭配可以影响到园林的整体效果,例如,植物盆栽摆放的图案、水池水流的走向、亭子的高度位置、休闲娱乐设施的分布等都会影响人们对园林的感觉。优秀的造园艺术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必须具有舒适性,让人们在感受美景的同时能够舒适的游览,这对园林施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颜色的搭配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点要素,在视觉搭配上首先要保证游客的舒适性,颜色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根据当下的环境做出合理的布局。

4 结论

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园林施工管理被应用到造园设计中。造园绿化建设需要考虑的要素越来越多,建筑设计工作者们要在继承前辈留下的宝贵设计经验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创造性思维完善园林管理新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纠正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春仙,周涛.园林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 卓秋芬.西湖园林景观的造园手法[J].引进与咨询,2005(8)

园林造园艺术施工管理 篇2

阁楼的一种,除能登高远眺外,主要用于藏书、藏经等。阁的原形为栈道上有覆盖的小屋,下面是木柱支撑架空的平台或通道。阁 正式名称见于史书则是“干阑”,也有称“阁 ”的。早期的功能是庋藏食物,后来进一步发展 把藏书画的楼甚至供佛的多层殿堂也称阁。清代民间出现的奎星阁,虽是风水说法的极度发展,但实际功能也是用于远眺。

江南园林中的阁与楼相似,常常楼阁并用。《园冶》曰:“四阿开四牖”,即是一种四坡屋顶、四面皆开窗的建筑物。平面常作方形或正多边形,立面以扇取代墙壁,平座斗拱出挑,上部多重檐。造型高耸凌空,较楼更为完整、丰富。阁在园林布局中 由于体量大,造型突出,常常设在 要位置,或建筑群的中轴线上,成为园中的主景和空间序列的高潮。

亭只有屋顶没有 的小屋。古人把亭与停止通意,是供人停下来休息和集合的地方。在园林中常用来点景、观景、供游人驻足小憩、纳凉、避雨。其特征是玲珑轻巧,从各个角度观赏都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建筑形象。

亭由屋顶、柱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屋顶形式 样,最富于变化。可归纳为重檐、攒尖顶、歇山顶、顶、平顶及组合顶。柱身部分通透、空敞的居多,也有装窗棂的。台基一般与亭的平面形状相同,常见的有方、长方、五角 六角圭、八角、扁八角、圆、扇、十字、字、方胜、套圆、套方、梅花、海棠等形式。

亭的结构与构造以及屋顶的做法南北有别,显示出各自的风格。北方浑厚稳重,江南则纤巧秀丽。亭的选址在江南园林中十分讲究,“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是园林中的构景要素,为了观景,通常先选择好观景角度和距离,使亭在园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江南园林中,亭多作为组景的主体而位于假山之巅、池水之涯、松柏之荫、幽篁之林,运用“对景”、“借景”、“框景”等手法,创造出多层次的风景画面。

园林运用亭的最早史料是隋唐时代的《大业杂记》:“隋炀帝广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今洛阳)……其中有逍遥亭八面合成,结构之丽,冠绝古今。”明 两代,亭的形成则是园林建筑中形式最丰富的内容,江南古典园林中现存的亭子大多是这一时期的遗物。

平面为三角形,三立柱,一般做成单檐攒尖顶、飞檐翘角、轻盈舒展的称“三角亭”。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柱间四壁敞开或辟门窗,做成攒尖顶、歇山顶、卷棚顶、平顶等,立面上有单檐、重檐的称“四边形亭”。这种亭造型最丰富,运最灵活,并可创造出轩、榭、堂、馆等多种空间境界。如拙政园绣绮亭雅正有厅堂之韵致。屋顶形式为攒尖顶,坡度做得很大,陡峻高耸,具有强烈的向上集中感的多角亭,其中八角亭是常见亭中边角最多的一种。多角亭在江南园林中有着突出的主景作用,如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平面圆形,支柱呈圆形轮迹排列,顶部为 尖顶,外观上没有屋脊,形如草笠的称“ 亭”,其特点浑硕丰润,无明确的方向性,观赏面完整,在园林布局中多设在山野花径,融合在自然环境中。江南园林中多用单檐,质朴秀丽,如拙政园笠亭,留园舒肃亭等。平面扇形,外曲面柱间敞开,内曲面及两侧面开门辟窗;屋顶二坡,外有两脊,脊角起翘外展;风格清逸淡雅,有明确的方向性的亭称“扇面亭”。如拙政园与谁同坐轩外侧环水,内侧背山,前方隔水与别有洞天相呼应。秋霞圃补亭立于山巅,达到四面有景、处处入画的效果。与其他建筑物组合在一起构成自然残缺的亭称“半亭”。这类亭子一般用在附属园墙,或与花榭组合在一起,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如网师园入口半亭,也有布局在墙的角隅的,以避免转角空间的闭塞感,如狮子林的扇面亭,半园的半亭。还有一种称“组合亭”的建筑,或相同形体的重复组合,或主体与一个或若干个附体的组合,或为亭群。其特征为富于变化,相互衬托,共为一体。如煦园鸳鸯亭即为相同形体的组合,内部却连同一体。

榭供人游憩的水边敞屋,主要起到观景与点景作用。最早的榭只是高台上的木构亭状

物。明清时进一步发展为园林建筑的专用名字。《园冶》曰:“榭者,借也。借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江 古典园林中的榭大多为明清时期的遗物。榭多设在水边,实为干阑式建筑的一种,这类榭的基本形式是:在水边架一平台,一半伸入水中,一半架立于岸边,上面建木构的建筑物。平面多为长方形,四周柱间设栏杆或鹅颈靠椅 立面空透畅达,尤其临水面特别开敞屋顶常用卷棚歇山式样。如拙政园的芙蓉榭、秋霞圃的依依小榭等。舫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屋,由于不能动,又称“不系舟”。船的原形为江南彩舟,是一种在水中荡漾游玩的小船。江南园林中的水面小,不能划船,便在岸边仿船的轮廓造木石的舫,供人在内游玩饮宴,观赏水景,身临其中,有泛舟水面之感。其建筑形式还引喻范蠡急流勇退的典故,表示园主退隐之志,故在江南园林艺术意境的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建筑语言,形象地体现了所谓“烟波钓徒”的清高理想及其诗情画意。

舫的构成分前舱、中舱、后舱三段。前舱较高,做成敞棚,具有亭榭之特征;中舱略低,类似于廊,是主要休息、游赏、宴客的场所;后舱为二层,接近阁形,可登临远眺。三部分高低错落,虚实相间构成了舫轻盈舒展的造型,通常为园林中重要的风景点。如拙政园的香洲,怡园的画舫斋,狮子林的石舫,环秀山庄的补秋舫,煦园的不系舟,豫园的亦舫等。还有一种舫是在旱园之中,“船”头或两侧有水纹铺地,似行驶在水浪之中,如豫园的船厅、退思园的旱船等。

轩地处高旷,环境幽静的小屋。园林中多作观景之用。在古代,轩指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车前高曰轩,后低曰轾”,从轩中外望,有“欲举之意”。

轩在建筑上,则指厅堂前带卷棚顶的部分。《园冶》说:“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园林中的轩,特征是轻巧灵活,高敞飘逸,多布局在高旷地段,踞岗临下,是园内的主要观景点之一,如留园的闻木樨香轩;也有布局在池畔的,形式与功能都与水榭类似,但一般不像水榭那样伸入水中,如留园的绿荫轩、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就属此类。另外,还有一些环境清幽、安谧的小院也称轩,如留园揖峰轩,拙政园的听雨轩等。廊有覆盖的通道,一般用作建筑室外与室内空间的过渡和建筑物之间的连接。有遮风避雨、联系交通等实用功能。其基本特征是窄而长,可“随形而弯,依势而曲”。在江南园林中通常作为组织空间序列展开的重要手段,用来划分空间,起到似隔非隔,隔而不断的效果。与各种建筑物组合在一起,可使内外空间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生动、诱人的过渡空间,达到丰富空间层次的效果。

廊的具体组合方式有沿园界占边布置,以打破园墙的板滞和闭塞,并起到组织导游的作用,如何园的楼廊,留园的曲廊等;也有在园中穿插布置,利用廊的穿插、迂回,将大的园林空间划分为若干个景区,使得各景区既有相对的独立和完整,又可互为因借,相互衬托,构成统一多变的整体效果,如怡园复廊。

廊的设置“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根据不 的自然地势,创造出特殊的环境气氛。建在山间坡地的爬山廊,左右曲折,上下起伏,穿楼过殿,构成一种磅礴的气势。建在水中岸边的水廊,轻盈自如,倒影入水,虚处传神,别具风韵。

廊的种类很多,按横剖面分,有以下几种。檐下两侧 柱无壁的廊称“空廊”,漫步其中如看山水长卷。留园曲廊采用占边的布局手法,在空廊与墙之间让出一个个小天井,点缀巧石翠竹,优雅闲适。单面的空廊称“半廊”,如半园的东西半廊。凡附属于建筑物的又称“廊轩”。柱间有墙的廊,常在墙上开设各种漏窗和窗洞,随意取景,布局多结合墙设在庭院的边缘,空敞的一面朝向主空间,另一面透出园外景物,有扩大园内空间的特殊效果,如留园古木交柯前的半廊,墙面上的漏窗隐约显出园中的山容水态,预示着空间的展开,手法极妙,言简意赅,为半廊的成功应用。

在空廊的中间加一道墙的廊称“复廊”,又称“里外廊”,这种廊两侧都可以通行,形成两道并列的半廊。它以隔为主,但多在隔墙上开设精美的漏窗,行于一侧可不断地观赏另一

侧的景物。在园林中多布置在两侧景物特征各不相同的地段,作为景区的过渡,尤为自然。如沧浪亭园的复廊 在水际山崖之间,怡园的复廊分隔东西两景区,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双层的廊,用以联系不同高度的建筑或景物。游人通过上下交通,可多层次、多角度地欣赏园林景色的廊称楼廊。布局常依山傍水,或高低曲折地回绕于厅堂、住宅之间,成为上下交通的纽带。如何园的楼廊由半廊、复廊等各种形式的廊组成,运用灵活自然,巧而得体。从总体造型及其与环境结合的角度考虑,又有直廊、曲廊、回廊、爬山廊、叠落廊、波形廊、水廊、桥廊等。

桥架空的道路,用来沟通园路,驻足赏景及作为组景的手段。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功能,并把造型艺术与周围环境的结合放在更突出的地位。在江南园林中,常利用桥划分水面,以增加水面空间的层次和进深,显示出水面的弥漫、深远。《园冶》曰:“疏水若无尽,断处通桥。”由于园林尺度小,桥的造型多质朴轻,接近水面,步足其上有凌波信步之感。此外,桥还常设在沟壑断崖之上,《园冶》曰:“绝涧架其梁,飞岩假其栈。”取其危桥高架,凌空飞渡之势,以衬托山势的峭拔、幽深之意境。江南园林中桥的类型丰富,造型各异。

外形简单,有直线形和折线形,结构有梁式和板式的桥称为“平桥”,常 于较小跨度。板式桥有时只用一块石条或木板架于两岸即成,江南园林中有许多这类桥,有的凌波贴水在峡口源头,有的凌空飞渡于沟壑山间。条石上的苔痕,木板上的霜迹,使人联想到海上的神话,山中的岁月,意趣盎然,野味横生。为了取得变化,克服长而直的单调感,一般在墩处弯曲,形成三曲、五曲、九曲,通称“九曲桥”。其目的是要延长游览行程和时间,以扩大空间感,在曲折中变换视线的方向和角度,做到“步移景异”的目的。上海豫园大门口的九曲桥是成功之作。

以拱作为桥身主要受力结构的桥称“拱桥”。这种桥造型优美,形式丰富,有驼峰突起的陡拱,有宛如皎月的坦拱,有玉带浮水的纤道多拱,也有长虹卧波,形成自然纵坡的长拱桥。江南园林中因水面较小,拱桥以简朴小巧为主。网师园的引静桥以古雅的造型、较小的尺度与周围的山水树木配合得体。

中国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美学探析 篇3

关键词:皇家园林 造园艺术 自然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098-02

1 皇家园林概述

在古籍里面,皇家园林被称之为“苑”、“固”、“宫苑”、“园囿”、“御苑”,它是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历史时期,那时帝王将相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与此相适应的,一些突出皇权至上的礼法制度不可避免地渗透着与皇家相关的一切政治礼仪、环境当中,显示所谓的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贵族生活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固然也此之列,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在古代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土地都是属于王室所有的。帝王可以使用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占据有利的环境以及大面积的土地建造园林供自己使用。所以,这种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环境占尽风水宝地,占地面积之广,远不是私家园林可比的。其特征是范围广、面积开阔,自然的山水较多,园中建筑的颜色金碧辉煌,建筑体形宏伟,尽显皇家气派。现存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当然,皇家园林也不局限于北京,当时的帝王在南下或游玩时也把皇家的模式带到了中原和南方的一些环境中,但是较为稀少。南方现保存完好的仅剩玄武湖公园。

2 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特征分析

2.1 意喻深远的造园意境

受儒家、道家有关美的哲学思想影响,中国园林讲究“立意”,它指的是有新意不落俗套,着重于艺术意境的创造,而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方向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中国古代没有专门从事园林这一行业的人员,主要是文人、画家的介入。由于中国园林出自于文人、画家之手,他们的诗歌和绘画又高度重视意境的追求,所以,导致中国园林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园林设计师们建造园林,就如同画家在纸上作画,讲究高低、远近、虚实关系,中国古典园林的寄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触。此外,意境还是几千年来中国园林设计师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国园林独具魅力所在的地方。作为传统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皇家园林,它以宏伟的建筑为主,与景观元素的有机组合,虚实相衬。不仅拥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意境,并且用美的方式将皇家伦理的实质加以具体表现。显示了皇家艺术所体现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

2.2 气势雄伟、严谨的空间布局

始于商周时期的皇家园林,规模较大,注重树木的种植。而明清时期经济繁荣,政治与君主专制的独裁政治的发展,皇家园林的规模更为宏大,规划和设计更加体现皇家风格。首先,反映了明清皇家园林“壮丽”的是其庞大的面积区域。例如,颐和园占地面积约290公顷,北海公园约71公顷,而避暑山庄更大,达到约560公顷。其次,皇家园林的壮丽还反映在园林里面的山、水、建筑物上。例如:包括了整个万寿山、昆明湖的颐和园(见图1),就拥有超过3000的宫殿建筑,可见其范围之大。

由于皇家园林的规模较大,在规划布局时,很容易造成景物之间过分松散、杂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景观总体规划中采用化零为整、化整为零的方式,除了创建一个或两个比较开阔的重要景点之外,其他大多数地区分成许多小而相对封闭的景点。每个小景点都有其不同的景观主题、建筑形象以及作用。这种既相对独立又是一个完整的小花园模式,构成了大园里面包含小园、园中园的规划布局。如:圆明园(见图2),它处处彰显着庄严,威耸的神圣之感。另外,皇家园林有着与其他园林不同的对称、严谨的秩序美。讲究中轴线对称的构图法则,最典型的是位于故宫中后端中轴上的御花园,其建筑布局以轴线分割,左右对称、主次相依的方式,园路布局采用简洁的几何方式,山水花木仅作为点缀衬托庭院建筑。规则当中追求一种秩序美,显示其庄严的社会地位和统治者权力的威力。

2.3 巧妙的造景要素

皇家园林在进行精心布局设计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各个造景要素的处理,在大方向严谨布局的同时,以“借景”的技巧将它们之间巧妙融合。建筑方面(见图3),皇家园林的建筑受皇权至上的封建礼制思想影响,在布局上为体现恢宏的气势,就安排了一批大量丰富而复杂的单体建筑组合,显示一种宏伟壮丽之美。这些在建筑的色彩、内部的装修、家具的摆设上都有所体现。颜色方面,多采用强烈的原色,黄色的琉璃瓦屋顶,和房体红柱相互交错,形成对比鲜明的效果。建筑装饰方面(见图4),明清宫庭建筑的梁枋上会有一些苏式彩画。随着朝代的更替,园林中的建筑结构加大,外观高大的气势更加突出,以此为显现皇家气派的一个主要手段,将景观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皇家园林中还配置许多建筑小品,如:华表、拱门、石狮等,它们对景观整体风格的形成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其次,在作为基本的构景要素“山”、“水”的处理上,以山为主,以水为辅,讲究山水的有机结合。此外,规模宏大的建设,充分利用自然的山水组合,在叠石造池的过程中,都在故意追求一种磅礴的气势,反映出一种唯我独尊的皇家思想。皇家园林所构建的是波澜壮阔的大好河山的美景。当然,皇家园林中也包括体积不大,玲珑剔透、造型奇特多样的太湖石叠置的假山,其作用主要是在园林中起到点缀。

最后,在道路铺贴上,多采用砖、瓦、石材等材料来拼置图案。以人造的陶土砖为主,天然的山石作为补充。在植物配置方面,一般群植或成林布置,多使用高大的乔木,而且遍地奇花异草。作为绿色植物的松柏树是庄严的、安静的、和谐的美,而各种名贵花卉则是皇家富贵的象征。在植物品种选择上,多喜爱选用四季长春或开花的植物,植物的修建上则是自然的形态优美高于一切。

2.4 全面吸取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

北方园林仿照江南私家园林,在明朝时期就已开始。在北京西北部的海淀镇地区一带,湖泊较多,由于天下太平,经济繁荣昌盛,官僚贵戚纷纷买了土地在这里造园,供自己使用,其中有许多就刻意仿照江南的园林风格。其次,清代康熙年间,江南造园大师张然奉命为西苑的瀛台、玉泉山的静明园造园叠山。随后,他又参与了圆明园南部的畅春园规划设计。(见图5)于是,江南地区的造园技术由此正式开始慢慢引入皇家园林。而江南造园技术更全面、普遍的传播,是在乾隆年间。在位60多年的乾隆,他六次下江南,遇到他中意的园林景观,他就会命令随行的画师绘成画本,以此作为皇家造园的参考。这一举措促成了自康熙以来,不管是民间还是皇家造园仿效江南园林的高潮,他们融合了南北、皇家和民间艺术的园艺,使造园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 皇家园林造园艺术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物质、精神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关于对美的热衷也更为强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历史悠久,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融合了自己的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皇家园林,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其中个别杰出的地方对于当今现代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一,学习中国皇家园林因地制宜创作思维方式,以及布局设计技巧。这种对称式布局,因地制宜的创作方法,通过对自然的美的感受,经典的改编园林,把自然美的本质带入到园林当中,创造了无数美景名园。园林设计师应深入观察自然,游览天下美景,与真实的自然景观,更多地接触,找寻灵感。另外,收集、积累更多的景观素材,把他们最精彩的地方运用到设计作品当中去。其二,学习情感含蓄、委婉的表达和意境的处理,从而达到园林景观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擅长以间接、含蓄的形式来表达丰富的情感,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与西方古典园林直接了当地表达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现在许多中国园林作品因注重形式,或是复杂的外观造型,或是简单的仿照,将不可避免地遭受人们抛弃。其三,学习“借景”的视觉扩展手法。皇家园林大多建立在空间环境相对封闭,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中。与外部的城市环境相对隔绝。为了使园林景观不觉得孤立突兀,需要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城市建筑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整体特色的景观。比如说:皇家园林建造在封闭的空间中,但它并没有限定园林边界的设计范围,所以,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借景技术使其与园林面积范围之外的景观形成一个有特色的完整统一体,从而起到扩大园林空间的作用。正可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可见,借景不仅能起到扩展空间的效果,同时还能使园林景观与城市、自然景观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另外,巧于因借还起到空间方向指导的作用,使园林景色令人目不暇接。

4 结语

园林施工管理中造园艺术的应用 篇4

1 造园艺术简述

简单来说, 造园艺术就是园林创作的一种建造活动, 它的意义等同于园林艺术。造园艺术的手法多样, 因人因地而异, 园林作为一种艺术景观的呈现, 也因山水、植物、建筑物的各种组合而呈现出绚烂多姿的效果, 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极大享受。在园林景观中经常可见一些利用植物来进行的造园艺术, 矮小的灌木、高耸入云的大树这些经过造园工人的修剪, 都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

我国的园林艺术将自然环境、书法、雕塑、诗画、建筑物等多种艺术综合在一起, 以求呈现出最佳的意境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 造园艺术相较于之前也有了新的改变。传统的园林建设在造园艺术上追求自然、艺术和情景的交融, 以形成物外情和景外意的效果为佳。创作手法也自由不拘, 在创造一个独立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采用艺术手段进行景观的再创造, 以凸显出园林布局的层次感和艺术感为主, 同时寓情于景, 展现出园林景观的最佳意境。而现代园林则多为精雕细琢的人工景观, 创作手法受政府的城市建设规划影响, 园林景观也不再是封闭独立的结构而是一种开放式的景观, 园林的布局也以突出城市特色和文化理念为主, 力求为人们提供一种健康舒适的工作和居住环境, 以调整人们的身心, 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为最终目的。

2 园林施工的组成要素

园林景观的类型多样, 景观效果也各有特色。但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园桥、山石水体等这些是园林景观不变的组成要素。这些要素的艺术组合就构成了风格迥异的园林景观, 使得园林景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给人们带来了一场场视觉的盛宴。

2.1 山石水体

在园林施工中, 为了贴近自然, 假山多作为园林的主景或是地形骨架, 起到阻挡视线, 减少人工雕琢的成分, 增加自然情趣的效果, 它是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园林建设中利用山石的凸凹形状, 配合水体的相得益彰, 从而营造出一种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而水体对于任何一种园林景观来说都是增加景观灵秀之气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它是园林的血液, 是园林的灵魂, 无园不水。水体一方面是一种景观同时还起到为园林制造气氛效果的作用, 像静态水景以寂静深远而取胜, 给人带来宁静祥和之感, 而动态水景则具有灵动精巧的意境, 让人眼前一亮心情也随之雀跃欢欣。

2.2 园林植物

植物对园林景观有着很好的衬托作用, 同时还可以传递一种精神思想, 如梅意清高, 荷寓圣洁, 兰如君子等等, 园主的精神思想可以通过园林植物很好的表达出来。一些古树名木还可以烘托出园林的气氛, 植物构景的方式也很灵活, 与其他景物搭配都能形成很好的景色, 同时植物还可以增加园林的色彩, 使园林景观的色彩更加的丰富, 另外, 园林植物还可以改变园林的地形, 使园林景观呈现出层次感, 而且山水建筑的造景也离不开园林植物的装点。

2.3 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是园林建设中作为休憩和观赏的建筑物, 常见的园林建筑多为亭、台、楼、阁、廊、榭等。这些建筑物在起到造景作用的同时还可以作为游览者休憩的场所。园林建筑要结合园林景观的整体风格来造景, 如古典园林一般要采用古典建筑物, 结合周围的山水林木, 营造出一种古朴优雅的意境。而现代园林则宜多采用时代感强烈的建筑风格, 着重简单大气以及对空间的分配利用, 透露出现代化的明朗和简洁的时代气息。

3 园林施工管理中造园艺术的应用

3.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以及园林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严格监督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 以尽可能的避免施工中安全问题的出现。同时, 在园林施工前要对造园艺术进行合理的规划, 确保整体设计艺术效果的鲜明性及舒适度, 另外, 还要尽可能的降低施工成本, 合理利用工程中的资源, 避免资源的浪费, 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3.2 突出园林艺术的设计效果

在园林施工的管理中, 要充分利用造园艺术手法的多样性, 避免园林景观的呆板和单调。植物造景要结合土壤、地形, 周边景物等采用不同的植物配置和造景方式, 不同种类的植物在生长发育中对日照, 湿度、温度等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要做到适地适树, 即在合适的土壤地形上搭以与之相适应的植物配置。植物造景的方式也要依据园林的整体风格而定, 如自然式配置就以模仿自然环境为主, 具有活泼愉快的情调, 而规则式配置则强调对称和规整性, 往往是成队成列的种植, 从而具有很强的人为感, 还有混合式、自然式等造景方式也各有其不一样的特点。因此不能盲目的采取某一种方式进行植物造景, 而应结合具体的情况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植物和造景方式。园林建筑的设计也要依据园林的地貌条件, 使用功能, 景观要求等而定。娱乐场所的建造在封闭性的同时还要保证畅通性, 这样既能满足方便游人的出入需求, 还可以留出单独的私人空间以供人遐思。各个景区的设计也要突出其个性, 雷同地方不宜过多, 反之则失去了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 更吸引不了游人的视线。在园林设计的颜色搭配上也要注意明暗搭配以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总之, 园林艺术的整体效果要有自身的特色并能很好的体现出园林的独特魅力, 产生一种情景交融的最佳园林意境。

3.3 造园艺术要突出主景地位

园林的主景是整个园林景观的魅力所在, 园林景观在带来视觉效果的同时还向游人传递着一种精神价值。每个城市都有其文化特色, 其园林建设也因当地政府的城市规划政策不同而带有地方独具的魅力。因此, 主景的建设务必要有其特色之处, 而造园艺术在空间的设置上也务必要注意突出主景的地位, 做到主次明确, 以凸显出园林景观的整体风格, 这样才能提高游人的观赏兴趣, 传递园林的艺术价值。同时在主景的设计上还要注意和配景的合理搭配, 有时一些小景物的装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选择搭配主景的配景时要注意突出主景的景观效果, 从而营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园林景观。

3.4 造园艺术在园林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造园艺术在园林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让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 贴近自然, 给人们视觉上带来享受的同时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缓解身心的疲劳。另外, 它还向游览者传递了园林景观所在城市的一种文化和价值理念。园林的建设与造园艺术的有机结合, 使得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了科技和艺术的并存, 极大的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 结语

园林建设对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造园艺术在园林施工的应用则很好的实现了园林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 在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同时创造了极具审美价值的园林景观。因此, 在园林施工的过程中应充分的利用好造园艺术, 以创造出更多兼具经济和观赏价值的园林景观, 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加贴近自然,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应圣君.简述园林施工管理中造园艺术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2014 (12) :420-421.

[2]倪勇.造园艺术在园林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15) :105-107.

园林造园艺术施工管理 篇5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东方园林艺术的一部分,对世界园林的进步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已达到了鼎盛,兴盛的造园活动和精湛的造园技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本文主要讨论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由于其区位地形,气候水文,经济,教育,宗教等人文环境等的影响,造成其造园手法在园林布局,建筑营造,景观组织等各方面的突出风格特色。

一、形成明清私家园林造园风格的影响因素

(一)区位因素

江南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的南北之间,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明清时期,江南成为文人荟萃,经济昌盛的核心地区,此时的江南私家园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江南园林的造园风格融汇了南北的造园精华,为康熙,乾隆皇帝建造皇家园林提供了素材。

(二)地形因素

中国辽阔的地域面积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产生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资源,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江南地区平坦的地势,发达的水系,优雅的自然环境奠定了江南园林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

(三)气候水文因素

江南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因此在造园时注意了园林与气候的相呼应,考虑了夏季的通风排水和冬季的保温节能。

(四)文化因素

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是全国的文化艺术中心,文化艺术氛围浓郁,这为江南园林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文学,戏曲,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对江南园林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五)经济因素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并成为全国工商业的中心,为江南园林的蓬勃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六)宗教因素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是高度的君主专制,对宗教有严格的管理,佛教和道教思想理论退化,政府限制不合理,而儒教作为政府附属组织而得以发展。江南园林的造园技巧在很多方面都收到了儒家思想的重要影响。

(七)本章小结

鲜明的园林艺术风格的产生,其本质原因是园林艺术所处的背景。影响园林艺术风格的基础因素是其所处位置的自然因素,包括区位因素,地形因素,气候因素,水文因素等,而园林艺术的形成,其决定性因素是人文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两种因素共同影响园林造园艺术的形成。

二、明清时期江南园林的主要造园风格

(一)园林空间布局方式

江南园林由于受到用地的限制,很难获得开阔的视野,因此通常采用内向的形式。且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内敛,独乐的影响,同时为了满足防御的需要,院墙一般采用高大厚重的砖墙抹灰的形式,砖墙顶部覆盖黑色瓦片,产生了黑白之间的强烈对比,减弱了纯白色砖墙的单调之感,使围墙看上去轻盈又不失稳重。这样既满足围墙的基本功能,又为内部的景观营造提供了单一的背景。(图2.1)

江南私家园林常常通过院落的层层划分,曲径通幽的园中步行路线设计,激发游人的观赏乐趣。院落围合采用廊墙组合,镂空窗点缀的手法,虚实结合,造成一步一景,层次丰富,变幻无穷的空间效果。(图2.2)

(二)建筑营造方式

在尺度方面,私家园林不讲求恢宏的气魄,多小巧而精致。由于建筑位于用地受限的市井,建筑需要有开敞的墙面来尽量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以适应江南湿热的气候,空透的界面也使得室内外的空间隔而不断,增加空间的延伸感。屋顶是中国古建筑形象中重要的一部分,屋顶对整座建筑的外轮廓线有重要的影响。江南私家园林的屋脊和屋面的线条大都翘曲,曲线优美而夸张,使整个建筑轻巧灵动,造型舒展,而建筑其他部位如窗扇,栏杆等部位的繁复处理也更加增强了建筑精巧阴柔的美感。在建筑的色彩运用方面,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普通民宅只能用素色,以黑,白,灰为主要色调,粉墙黛瓦给人清新淡雅的印象。(图2.3)

(三)植物景观营造

园林植物是构成园林必不可少的重要要素。彭一刚先生曾说“园林,从他一开始的草创阶段,便离不开花木的种植,或者换句话说,园林就是以种植花木而起家的”。[1]江南地区水资源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十分适宜多种植物的生长,因此应用的植物种类也十分丰富,不同花期植物相互搭配营造出四季不同的景色。另外,植物的选择也常常被赋予一定的意义或内涵,如“莲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象征“气节”等,主人将自己的心境和追求巧妙地融入园中的一草一木,使庭院充满人文气息。至于江南私家园林植物的配置形式,多用自然随意的布置手法,孤植,丛植等多种种植手法穿插使用,模仿大自然,营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意境。(图2.4)

(四)堆山叠石特色

山石是园林的骨架,江南私家园林中堆叠假山所使用的石材多使用附近的太湖石和黄石,以“透,漏,瘦,皱”为美,玲珑多姿,韵味独特,妙趣横生。在置石的手法上,以中国传统山水画为建造的依据,讲究远观山势走向,近看脉络机理,“局部寓意全景”,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无限的意境和美感。(图2.5)

(五)园林理水手法

水在各种类型的园林中均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江南园林多以山为主体,以流动的水为贯穿始终的重要脉络。由于用地面的的限制,需要在咫尺之间浓缩天然水体的形态,从而达到“一勺则江湖万顷”的意境,水面虽小但曲折有致,常常结合廊,桥来创造变化的空间,水中植荷养鱼,情趣万千。刘敦桢先生这样总结我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在园景组织方面,以水池为中心,辅以溪涧,水谷,瀑布等,配合山石,花木和亭阁,形成各种不同的景色,是我国造园的一种传统手法。[2](图2.6)

(六)亭的运用

亭在江南的私家园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甚至有“无亭不园”的说法。虽然亭的建造形制有一定的等级限制,但在实际中仍然有十分灵活的运用。如退思园的“眠云亭”,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上海豫园的“望江亭”,还有苏州留园中的“半亭”等。主人常常会赋予园中的亭一个寓意深刻的亭名,如留园的“亦不二”亭,引用了佛教用语,有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寓意。(图2.7)

(七)寓意和象征

私家园林经常是文人士大夫的庇护之所,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他们将自己不满现状,隐逸遁世的情绪反应在造园艺术上,利用园林的布局和形象作为艺术手段,通过人们在其中进行的审美活动引发的联想,表达主人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情怀。

三、结语

园林造园艺术施工管理 篇6

在我们今天人们在追求绿化、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时,当千篇一律的公园、风景区越来越多时,我们是否该好好回过头来比较一下东西方园林的经典之作?

中西方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尤其是15-17世纪的法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对二者之间异同的比较,有助于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我国现代园林只有在进行相互交融和吸收中才能获得蓬勃生机。

1 中法园林发展简史

1.1 中国古典园林简史

在极其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响誉世界。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时期,奴隶主就开始营造人工园林——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修筑“囿”与“园”。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文人士大夫受到政治动乱及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寄情山水,大大促进了自然山水或园林向更高水平发展。由于佛教的盛行,寺观园林随之兴起。隋、唐是中国园林史上国富民强的时代。园林的发展也进入一个全盛时期。隋代洛阳的西苑是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唐代长安华清宫利用骊山风景和温泉造园,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宫苑分置,兼作政治活动的行宫御苑,同时唐代的私家园林也很兴盛。

北宋都城汴梁就有艮岳、金明池、玉津园等八九座皇家园林。宋代园林把文学、山水画密切结合,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很重要的阶段。元大都宫殿的布局,可以说是中国历代帝王宫殿与园林结合的最紧密、最完整的例子。明清两代的园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北方以北京为中心,江南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各具特色。

明清之际,由于中国文化交流的发展,西方园林艺术也对中国古典园林发生了一些影响,如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大水法、迷宫等,扬州何园中的西洋楼,江南现存明清园林中常可见到的广玉兰、西洋镜、彩色玻璃、铸铁栏杆等,都是园主在当时为了显示富有和地位显赫而追求的异国情调。这些西洋因素无疑给成熟后期渐趋衰退的古典园林带来了一些生机与活力,但明清之际西洋园林并未对中国园林的风格发生多大影响。

1.2 法国古典园林简史

法国在早期受罗马帝国的影响较大,建造了与罗马同样壮观的纪念性建筑,还在各地建造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别墅,并在其周围修建林园或花园。

在中世纪,花园建于壕沟以内,此时造园的主要目的是实用而不是游乐。直到十字军东征带回了东方精巧的园林情趣,园林才重新具有了装饰及游乐的性质。但是这时寺院及贵族庄园之中的园林布局还非常简单。

1494-1495年,法国入侵意大利,查理八世及其随员被意大利美丽的文化艺术品深深的折服。这场远征在军事上虽无成效,却在文化上受到了意大利的影响。其影响之一,即在造园上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的规整式台地造园艺术,出现了台地式园林布局、剪树直坛、果盘式喷泉等。从16世纪中叶起,法国园林在整体布局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府邸建筑主次分明,中轴对称,采用柱式,风格趋向庄重。花园纯粹是观赏性的了,而且为了整体效果的协调,府邸和花园由建筑师统一设计。花园通常布置在府邸的后面,从主楼的脚下开始展开。花园的中轴线与府邸的中轴线相重合,采用对称式布局。

17世纪下半叶,太阳王路易十四建立了绝对军权的专制政体。被看作是专制军权象征的勒。诺特式园林脱颖而出,它标志着法国园林艺术的真正成熟和真正的古典主义园林时代的到来.勒·诺特式园林不仅为法国带来了空前的辉煌,而且又成为统帅欧洲造园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园林样式。勒?诺特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一种庄重典雅的风格,即路易十四时代的“伟大风格”,同时也是古典主义的灵魂。勒?诺特把这一灵魂充分体现在他的园林艺术中,使作品鲜明的反映出这个辉煌时代的特征,园林成为路易十四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更为重要的是,勒·诺特成功地以园林的形势表现了皇权至上的主题思想。他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且造园适应了宫廷的需要,标志着法国园林摆脱了对意大利园林的摹仿,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流派。

2 中法之间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美价值观、造园的艺术风格、园林建筑等方面

2.1 从审美价值观进行比较

2.1.1 人工美与自然美

中、法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法国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法国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2.1.2 形式美与意境美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法国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从中法园林审美价值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人更注重个性的充分发挥和自我理念的完美结合,不过于拘泥小节,张扬且十分大气,但有时他们的园林会给人一种与环境极不协调的感觉,身处其中有一种矛盾、冲突的体验,能给人一种振奋的感觉;而我们东方人,造园更注重“和谐”,追求人与景的和谐、景与景的和谐,而“个性”二字是很难得以展现的,许多大胆的创新都因为会破坏了这份“和谐”而难以实现。因为和谐,东方的园林不免有点小家子气,因为和谐,带给你的是宁静而安详的心境,所以中国的园林是休心养性的好地方,尤如世外桃源。

2.2 从艺术风格进行比较

2.2.1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

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它把自然美和人工美高度的结合起来,把艺术境界与现实生活融合于一体,形成把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的情趣与美的理想水乳交融般地交织在一起的,既可坐可行,又可游可居的现实的物质空间,它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陈从周的“中国园林是一首活的诗,一幅活的画,是一个活的艺术品”(《中国园林艺术与美学》)和朱钧珍的“中国传统园林具有:借自然之物,仿自然之形,引自然之象,受自然之理,传自然之神的特点。”(《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正是对中国园林艺术风格的高度概括。

中国园林在造园原则上最犯忌方塘石洫、一览而尽的做法,“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脉),则远矣”。“合景色于草昧之中,昧之无尽;擅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清。重光《画筌》)。中国园林的总体布局,要求庭园重深,处处邻虚,空间上讲求“隔景”、“藏景”,要求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趣.而在审美情趣上,则追求神似,不追求形似;只追求“似”而不要求“是”。中国艺术之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齐白石)。为其神似,才能“以少总多”、“情貌无疑”。

从中国园林的起源、发展中可知,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以自然式著称,常与诗词、山水画等联系密切,建筑常成为该园点級山水之用,并且十分注重因地制宜,即已形成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以及各少数民族地区园林等的地方风格和民族风格。上述特点在古典名园中都有所体现,如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沧浪亭、拙政园、怡园、留园等。

2.2.2 法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

法国园林与中国园林迥然不同,它深受数理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追求园林布局的图案化。正如西蒙德所说:“西方人对自然作战,东方人以自身适应自然,并以自然适应自身”(《景园建筑学》)。法国园林的基本风格如下:

(1)建筑统帅园林。整座园林以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园林的主轴线,只不过是城堡建筑轴线的延伸。园林整体布局服从建筑的构图原则,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

(2)整体布局体现出几何图案。在园林内辟建笔直的通路,在纵横道路交叉上形成小广场,成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其他类型的建筑小品,水池被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布设人物雕塑和喷泉。园林树木严格整形修剪,草坪、花圃勾划成菱形、矩形、圆形等图案,布局大面积草坪。

(3)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园林布局无层次,只有把游览视点提高,才能领略造园艺术的整体美。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认为,美要靠体积与安排,他在《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一书中说:“一个非常小的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东西不能美,例如一个千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到它的整体性”。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法国造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建筑、水池、草坪、花坛无一不讲究整体性,无一不讲究一览而尽,并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和谐。

(4)追求形似与写实。被恩格斯称赞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之一的达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演出来,事物的美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2.2.3 中法古典园林艺术特点比较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从美学的角度谈到过中西方园林的差别,他说,中国园林艺术“并不是一种正式的建筑,不是运用自由的自然事物而建造成的作品,而是一种绘画,让自然事物保持自然形状,力图摹仿自由的大自然。这把凡是自然风景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例如岩石和它的生糙自然的体积,山谷,树林,草坪,蜿蜒的小溪,堤岸上气氛活跃的大河流,平静的湖边长着花木,一泻直下的瀑布之类”。“而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对此,王世仁先生的《天然图画——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之一》中谈到,所谓法国园林艺术的“建筑原则”的审美标准和当代的建筑一样,都是以追慕古罗马严格的几何图案和宏阔的气派为原则。其“园林是陪衬,是背景,是建筑的附属物,确实不是独立完备的艺术”。而“中国园林则不然,它源远流长,它的审美主体,长期受深厚的哲学——美学的陶冶,而客体本身又是经过多种成熟的艺术——诗词、绘画、工艺美术和建筑长期交融渗透后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形态完备的艺术部类”。“所以黑格尔说中国的园林是一种绘画,但那是充满诗意的天然图画。它不是‘纯粹’的建筑,但都是融合了一切建筑手法在内的高级建筑艺术。”

2.3 从园林建筑进行比较

中国园林建筑与法国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2.3.1 突出的重点不同

中法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

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2.3.2 材料、布局、文化和艺术风格不同

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法国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法国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法国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法国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我国的传统建筑是一种木结构体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抬梁式木构架。抬梁式木构架不仅可以组成一间、三间、五间乃至若干间的房屋,还可以建造三角、正方、五角、六角、八角、圆形、扇面、万字、田字及其他特殊平面的建筑,甚至可以构成多层的楼阁与塔等建筑,墙壁是起围护、分割作用的非承重构件。由于受到木材及结构本身的限制,形状及内部空间较简单。布局上,总是把各种不同用途的房间分解为若干幢单体建筑,每幢单体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一定的“身份”,以及与这个“身份”相适应的位置。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表现在建筑结构本身的美化、建筑的造型及少量的附加装饰上。

2.3.3 追求的美学效果不同

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虽然在对待城市和处理宫殿、寺院、民居等建筑的布局上十分喜爱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以求得整体的统一性,但却不像西方那样一味地为追求几何美而在园林中大量采用这种手法。脱胎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中国园林建筑,形式多样,位置灵活,按使用上的需要,可把它们独立设置,也可用廊、墙等组合成为院落式的群体。建筑空间变化曲折、丰富多彩。在处理建筑、人、环境的关系时,儒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园林建筑强调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传统的将建筑化大为小、化集中的大体量为分散的小体量的处理手法,非常适合于中国园林布局与景观上“山水为主、建筑为辅”的设计理念的需要。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强调“线型美”,园林建筑所采取的木质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要求,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均讲究具有优美的轮廓线和天际线。

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建筑的跨度受石料的限制而内部空间较小。拱券结构发展后,建筑空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建造起了象罗马的万神庙等有内部空间层次的公共性建筑物,建筑的空间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未突破厚重实体的外框。西方古典造型艺术强调“体积美”,建筑物的尺度、体量、形象并不去适应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着重在于强调建筑实体的气氛,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建筑与雕塑连为一体,追求一种雕塑性的美。其建筑艺术加工的重点也自然地集中到了目力所及的外表及装饰艺术上。

法国古典园林中的园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它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幢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所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由于建筑体积庞大,因此很重视其立面实体的分划和处理,从而形成一整套立面构图的美学原则。

由于中法园林对自然的不同态度,影响了园林的总体布局,使中国园林和法国园林在总体布局上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中国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是“山水画”式的,以山水为景区的主体,建筑物只作为点缀山水之用。整个园林设置景中有景,园中有园,峰回路转,曲折幽深,显得很含蓄,很有韵味。法国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是“几何图形”式的,以建筑为景区的主体,山水花木常被修整后才作为园林景物,整个园林设置得规整一律、轴线分明、秩序清楚、条块成形、显得开阔、明朗。

3 结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法国园林的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掌握,我们可以汲取其中的艺术精华,领会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园林的内涵,在进行我国园林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之时,能够保持头脑清醒,拒绝哗众取宠,避免不切实际地对国外园林生搬硬套。

我国古人造园配景时,师法天地造化,处处借天然景色,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要古为今用,取其精华,现代园林建设既要发扬我国师法自然的传统特点,又要吸收国外植物造景之精华,不断发展创新,使“回归自然”成为现实。我们要树立大园林观念,以生态学为指导,以植物为主体,建立一个完善、多功能、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生存环境。这也是对我国传统园林中“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等自然山水园林理论的新发展,使生态园林的建设更臻完美,并在21世纪的建设狂潮中迈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周堆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3]田学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张祖刚.西方因林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园林设计院.苏州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园林造园艺术施工管理 篇7

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法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中国园林的发展进程。中国绘画中大多体现天人合一的特点, 使其在园林造园中给人以人与自然和谐的感觉。本文对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造园相通的的特点、中国绘画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影响以及中国绘画手法在园林造园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1 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造园相通的的特点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在中国的整个发展进程中, 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形式, 一直流传到现在, 并会继续的传承和发展下去。传统的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 适应中国的文化土壤而生根开花, 在立意、构图、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现诸方面, 都具有自己的特点:首重立意胸有成竹。中国画创作, 以立意为先, 许多绘画理论家都首先强调这一点;以线造型以形传神, 中国画是以线成形的, 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多点透视, 计白当黑。中国画的构图法则是中国画既用焦点透视法, 也用散点透视法, 既有严守真实的画面空间和布白。也有打破真实按构图需要而平列的空间和布白, 这样就使物象在画面出现时, 可以按实物在画面上的艺术需要, 伸长或缩短变化其形象, 更换其位置;随类赋彩色彩相和。中国画的色彩, 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调的局限, 比较重视物体本身的固有色, 而不去强调在特殊光线下的条件色;情景相生,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意境。中国画要求笔与墨合, 情与景合、现实中无限丰富的景象, 绘画以强烈的形象感染力。以上特点不仅使得中国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而且, 中国画的绘画方法和表现手段以及整体画的布局等手段还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当中, 使得中国园林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

2 中国绘画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影响

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造园家, 许多园林就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经营的。这就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诗情画意般的浓厚的感情色彩。这之中, 犹以绘画对于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讲, 产生园林的先导是绘画。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虽无造园理论专著, 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特别是山水画自魏晋南北朝时便形成了独立的画种, 至盛唐, 则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基本理论。画论所讲的虽然是绘画的心得体会, 但由于触类旁通, 也可视为造园活动的指导原则。山水画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 内发心源”, 倾心于自然美的追求。他们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化身, 构成自然美的各个因子都是美的天使, 如花木、虫鱼等是不能加以改变的, 否则就破坏了天然、纯朴和野趣。但是,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观察自然因子或自然风景往往融入个人情怀, 借物喻心, 把状写自然美的园林变成挥洒个人感情的园地。所以,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的设计非常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反映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凝炼和概括, 把人的情愫与自然美有机融合, 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此外, 中国古代园林既由文人画家所代庖, 自然就免不了要反映这些人的趣味气质和情操。它在崇尚自然, 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和向往一种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方面, 似带有更浓厚的浪漫色彩。

3 中国绘画手法在园林造园中的运用

不同风格的中国绘画, 会采用不同的绘画手法。绘画手法的使用与相互配合, 使得整体画面呈现出别样的味道。在实际的园林造园中, 也可以借鉴中国绘画的创造手法, 对整个园林造园进行多种方式和形式上的有机配合, 从而表现出独特的中国风情。色彩拼接, 是一种常见的绘画手法, 也经常被用于园林造园中。在园林设计中, 将光影引入, 让景观随色彩同变换, 丰富人的观景角度。同时有乔木、灌木、花簇、草坪的存在, 层次丰富。彼此间的重复组合, 营造出无数观景心情。日出日落的光线差异, 配合树木花草的自然色彩, 即使同一景观, 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不同角度的观赏, 就是不同的风景。此外, 在园林的造园中, 经常表现出与中国画的天人合一的特点。

4 结语

总之, 中国绘画手段在园林造园艺术中的运用, 使得整个中国园林的设计效果自然、和谐, 满足人们对园林造园的要求。此外, 中国绘画对园林的影响还在于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有机融合, 呈现出宁静、祥和、静谧的环境, 为中国园林造园的进一步改造和发展, 提供很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摘要:在中国绘画艺术创作过程中, 有着很多不同形式的表现手法。历代艺术家用他们毕生精力和热情, 运用风格各异、生动活泼的线条, 表现自然不同物象的质感和结构。线是中国绘画的筋骨和特点,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 表达了多种感情, 然而, 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不单单是一种艺术形式, 还可以作为一种表现手段被运用到中国园林造园艺术设计当中去, 从而赋予中国园林的特点, 被世界各国称赞。

关键词:中国绘画,园林艺术

参考文献

[1]章采烈.论中国园林的借景艺术[J].古建园林技术, 1995 (2)

我国造园艺术特点探讨 篇8

现在,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 许多遭到破坏的园林建筑都得到精心的修复和发展, 还新建了不少的园林建筑。下面从造园艺术的角度出发, 谈一谈如何发挥我国造园艺术的特点、做到古为今用的问题。

1 园林建筑的选点问题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 不少的名山大川古往今来得到了许多诗人的题咏。但是自然造化的真山真水不假人工就能满足游赏的并不太多。我们不仅要利用自然, 而且要改造自然, 做到人巧与天工有机的结合。所以园林建筑的选点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计成在《园治》中关于选点提出“园林惟山林最佳”“自成天然之趣”, 在郊野则“谅地势之崎岖, 得基局之大小”;在江湖则“深柳疏芦”之际, 最宜建造园林。对于建在自然景色旁边的园林来说, 它首先应成为自然风景的观赏点, 在建成以后它又必然形成风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使其互相辉映, 相得益彰。所以选点对任何园林建筑来说, 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选点的原则应以自然景物的观赏点为对象, 除了有些私家园林是建在院内自成天地之外, 其它园林都有这个问题。其实在私家园林庭园内部造园也有个选点问题。如拙政园的“见山楼”, 则是以对面假山为观赏对象。沧浪亭内的“看山楼”, 则是以园外远山为对景, 才能达到“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效果。大家都知道杭州西湖的西泠印社, 位于白堤一端, 拾级而登, 西湖景色历历在目;三潭印月, 尽收眼底。这是结合大自然景物在造园景点上比较成功的实例。主要就是抓住风景观赏点的有利位置来建造园林, 同时又对自然景物增色不少,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有一些历史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城市绿化, 无论大小, 凡是游人常来常往的地方, 也都可以作为我们造园选点的对象。

2 造园艺术的意境创造

我国古代文人吟诗作画, 都贵在意境的创造。造园艺术也不例外。所谓意境创造, 就是“立意”, 也就是造园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一种精神境界, 也是造园的目的性所在。

我国古代园林采用大量的建筑物与山水相结合的手法, 大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的宫观相联, 绵亘数十里;有的重阁修廊, 崇尚宏伟华丽。到了魏正始年间, 士大阶层寄情山水, 以隐逸为高尚.这时无论营造山居崖栖或大小园林, 都以澹泊自然为依归。直到唐朝时中叶就有了文人画家的诞生。这些文人画家往往自鸣风雅, 喜欢建造园林, 无形中就将诗情画意形象地融合体现在造园艺术之中。如宋之问、王维、白居易等都是当时的代表人物。从此以后, 诗情画意就成为我国造园艺术中的主导思想。

在宋代以后评价园林的优劣, 每以在意境上能否达到诗情画意的较高境界作为衡量的标准。特别是计成所著《国治》一书, 为明末清初一部最完整的造园著述, 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州园林中的很多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园中山池房屋和一石一木都是经过精心安排设计的。所谓“十日画一水, 五日画一石”, 有些都达到较高的意境, 取得艺术上的精堪效果。“寓情于景”在造园艺术中有助于我们意境的创造。但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园林来说, 必须有一个完整的主题思想和全面系统的安排, 做到互相统一, 互相协调, 互相联系, 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样才不致落于拼凑, 显得杂乱无章。如苏州留园的“竹林小院”、“鹤所”、五峰仙馆”等都以各自的空间构图创造不同的意境。但是对于整个园林来说, 造园匠师采取一收一放的手法, 以“变”字为主题, 形成空间大小、方向、虚实的无穷变化。构成一个系统、完整又富于韵律感的造园艺术布局。

3 造园艺术的创作方法

我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 造园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布局自由灵活, 崇尚摹仿自然, 追求山林野趣。除重视意境的创作外, 主张因山就势, 因地制宜。注意空间的变化和景物的动态, 做到步步引人入胜。反对几何对称, 一目了然, 令人索然寡味的机械的布局方式。同时也反对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的帝王园囿式的豪华气氛, 主张求雅去俗。这些基本原则都要贯穿到造园艺术的选点、意境创通和创作方法之中, 不可截然分割。归纳起来其要点大体上可归纳为五个字, 即“宜”、“借”、“雅”、“俭”、“变”。

(1) 宜。

造园要随客观环境的不同, 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理。所谓“宜亭斯亭”、 “宜榭斯榭”, 就是说要因地制宜地来安排园林中的各种建筑物。对于细部处理, 也要按照四周的风景来决定门窗、栏杆的造型。对于道路的铺砌、花木的配植, 山石的堆砌都要贯穿一个“宜”字。除了空间关系之外, 时间上还要讲求“时宜”。

(2) 借。

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问题, 静的远峰、田野可以借景, 古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南山就是借景。此外, 动的莺歌、鹤声、樵唱、行云、流水都堪“借”。苏州沧浪亭上一幅对联写道:“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山远水皆有情”可以说明对远的、近的、动的、静的都借来丰富园内景色。以借来丰富园景的内容, 是造园艺术十很重要的创作方法之一。借的方法很多。但是要有选择的借, 做到“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将园林风景的任何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 才能达到理想的互相借资的效果。

(3) 雅。

对于自然、朴素、宁静、清新等方面的要求, 可以一个 “雅”字来概括。要力求脱俗翻新, 利用或摹仿山林野趣和天然风韵来索求园林的雅趣。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境地。如造墙采用“棘篱”, 可以收到“似多野致、深得山林趣味”。至于理石堆山, 更要“深求山林意味”。而这种追求雅的思想, 正是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手法的成就所在。

(4) 俭。

就是要本着节约原则来进行造园。如铺地就提出“废瓦片石皆有行时, 破方砖可留大用”的重要启示。甚至破瓶碎碗都可作为镶嵌路面或墙面的良好材料。在选石方面有“石无山价, 费在人工”, “是石堪堆, 便山可采”等节约主张。这些都是造园艺术中力求节约的正确主张。而“俭”与“雅”又是互相联系的。有时花钱很多、反而落入俗套。

(5) 变。

“变幻多致”、“临机应变”是园林建筑中求得韵律的重要手法。凡举亭台楼榭、行云流水、风雪雨露、树木花草, 无论动的静的都能合在一起, 因时而变, 因景而变。“变”是我国园林建筑的突出特点。而“变”又是一个很难掌握, 殊少成法可循, 既是意境创造、又是设计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变的手法很多, 如:曲折幽深之变、高低起伏之变、真假虚实之变、参差错落之变等。我们在学习、实践中做到这一点, 或者说在这一点上要达到较高的造诣, 也是需要下很大功夫才行的。

4 如何“古为今用”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 如何使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造园艺术为现代人们的生活服务, 做到“古为今用”,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首先, 要认真保护好历代遗留下来的园林、古建筑、文物古迹。这些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标志和宝贵财富, 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这些文物古迹有许多是无价之宝, 所以, 古为今用首先要保护好这些园林和文物古迹。

第二, 要充分运用我国造园艺术的手法特点, 并且按照今天社会的要求加以发展, 来为现代城市所用。现代化的城市要求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所以国外新型城市就提出“花园城市”的要求, 有很多造园设计手法是可以运用到城市规划之中的。我认为园林城市应该做到风景在城市之中, 城市在风景之中, 两者融为一体.而不是风景区是风景区, 城市是城市。那样最多也不过做到是一个靠近风景区的城市而已。

第三, 建筑与园林结合问题。是创造我国建筑独特风格的手法之一。现在对此已有比较系统的总结, 如对庭园建筑空间处理就提出了过渡空间的设计手法:渗透、穿插、融合、亲和等手法。有很多值得取法地方。

第四, 造园艺术的发展创造问题。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中, 我国的造园艺术也是经过一两千年的发展而形成一个体系, 而且今后也必然随着时代、条件的不同而发展变化。我们说“古为今用”, 绝不是依样画葫芦地照搬照抄。而是在学习古代造园艺术成就的基础上, 根据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不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东西, 要加以革新改造。

浅谈月季园的造园艺术特色 篇9

月季园位于淮阴市主干道淮海南路, 南靠汽车南站, 北临市中心, 与动物园、楚秀园隔水相邻。中心基地4.67hm2, 郊区生产基地15.33hm2, 游览区占地2.67hm2。1987年经淮安市政府批准兴建, 1990年建成。公园以宣传普及市花、建设月季花城为立园之本。在以市花月季生产为龙头的同时, 开展其它花卉科研, 引导全市花卉生产和营销服务活动。

2 规划设计构思

月季园作为淮安市花———月季的栽培基地, 是由市政府统一规划建立的。从总体发展规划上看, 一方面以生产、展示为手段, 映衬出“月季之乡”特色, 最终达到普及发展的目的, 这也是对城市园林功能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另一方面, 通过经营市花, 打开国内外市场, 带动地方花卉事业的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设计者们主要从以下4点进行巧妙设计构思:①规划设计力求体现时代节奏感, 既变化又统一, 做到步移景异, 雅俗共赏,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②园林景观结合造园功能和园林意境的需要, 着重展现“月季之乡”的艺术风貌。③植物配置以月季为主, 配以观赏性较强的绿化树种, 并尽量保持原有的、富有观赏性的大树。④园林布局以规则式色块布景。在园景空间及其意境创作上, 体现现代园林风貌。

3 造园艺术特色及创作手法

根据造园功能和发展需要, 整个园林划分为2大区域:

3.1 游览区

3.1.1 艳丽纷芳景区。

是月季园景区的序景, 位于楚秀园与月季园接汇处。四周还以连绵起伏的土丘, 沿坡错落栽植高大的雪松、竹丛, 形成半封闭式的静型园林特色。中间是一片圆形开阔地带, 建有秀雅的构筑小品, 缀以洁白的花坛景盆、艳丽的明星月季。一块题有“月季园欢迎您”的大型醒目标牌临竹而立, 迎送过往的宾客。

3.1.2 万紫千红景区。

位于倚春桥南端, 这里汇集了700余种中外名贵品种月季。红、黄、白、蓝各色系月季采用规则的模纹图案栽植。盛花时节, 各色月季竞相开放, 争奇斗艳, 形成鲜花烂漫, 群芳似锦的景象, 着重展现出中国月季中心雄厚实力和焕发出的朝气活力。园路主干道是以规则的花纹图案式厚石板铺设而成。分支处, 花径小路曲折迂回, 或以点石铺垫, 或以草坪延伸, 构成特殊的景观。道路边缘种植排列整齐的书带草, 起到装饰和美化作用。临近主干道, 沿阶西进, 设计一尊美丽的月季仙子雕塑, 通过喻意点题等手法, 将一段动人的传说糅合在园林之中, 艺术地展现了“情深意切知多少, 尽在嫣然一笑中”的境界, 给人们留有思维意识上的延伸联想和回味的余地。紧靠动物园的一侧, 建有一排绿荫廊架, 供游人在此逗留小憩。

3.1.3 清淮之光景区。

位于浏览区的东侧, 以游览、观赏、休息为主, 分为2个部分。西面铺设开阔平坦的大草坪, 碧绿如茵, 可供坐卧, 植以组合的棕榈、桂花等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点缀其间, 形成活泼自然的空间构图, 使得咫尺园林倍觉开阔。东面汲取日本园林特色, 建成旱景园。景区凿池叠石, 流水蜿延通过沟渠流向荷花池。湖石上配植苍松翠竹, 营造出山石刚健, 林木苍翠, 古拙幽深的气氛。临水筑榭建桥, 点缀峰石, 以供游人观赏休憩。堤岸月季疏点, 溪中鲤鱼嘬莲, 波光灯影流漓, 似幻似真, 别有一番情趣。

3.2 生产区

位于游览区东侧, 以棚栏花墙相隔, 本区着重体现生产功能, 采用全封闭式设计。建有现代化全自动温室2340m2, 用于生产和繁殖温室花卉。东南侧设计成一个小型月季生产示范区, 做为同日本合作生产月季的实验基地。全区周边以雪松、蜀桧等姿态优美的树种紧密环绕, 构成封闭式氛围。

整个园林造园设计, 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着力于景观与思想情绪的统一和它所产生的效果, 在园景空间及其意境创作上, 把握了中国园林的艺术特征和本质, 传统中体现新意, 因而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艺术特色。

4 结语

21世纪已经来临, 改善生存环境是跨世纪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主题, 而创造舒适、优美的绿化环境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 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淮安市月季园建园以来, 为普及发展市花、绿化美化城市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2年月季出口日本, 开创了我园月季出口的先河;1995年, 被中国月协确定为中国八大月季中心之一, 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 送展的月季获得了一银三铜的好成绩, 为淮安花卉跻身于世界园艺争得了一席之地。目前, 月季园已发展成为多种花卉并存, 集生产、经营、科研和观光游园为一体, 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三效益并举的综合性经济实体。

摘要: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 城市市花的普及发展在美化城市环境, 提高市民的审美情趣,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通过分析淮安市月季园造园艺术特色和设计手法, 为城市建造专类园提供理论指导, 同时为欣赏者体验园林意境指明欣赏途径。

关键词:月季园,艺术特色,造园

参考文献

[1]王燕青.利用SRAP标记构建菏泽牡丹优良品种指纹图谱[D].南京林业大学, 2008

[2]李伟强.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研究[D].浙江大学, 2007

[3]贾元义.月季品种资源的收集、分类和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 2005

上一篇:建设策划下一篇:职业教育中会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