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策略

2024-07-24

营建策略(精选10篇)

营建策略 篇1

摘要: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灵巧应对“预设”与“生成”、营建和谐有效课堂时, 呼唤着教师的教学智慧。要精心的弹性预设, 垒砌和谐有效课堂之基;机智地应对生成, 搭建和谐有效课堂之桥;适时地引导生成, 展现和谐有效课堂之美。

关键词:弹性预设,机智应对,引导生成,课堂教学,和谐有效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的极其复杂的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对课堂进行了精心的预设,有时也难免会出现诸多始料未及的意外。因此,如何灵巧应对“预设”与“生成”,营建和谐有效课堂,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精心的弹性预设,垒砌和谐有效课堂之基

新课程提倡课堂动态生成,但并不否定“教学预设”。预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生成的基础,它会随着课堂的生成而有效地调整;生成则是师生在对话互动以及与教学情景的交互作用中产生的超越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是预设的最高境界,它会使我们的课更显活力,更加精彩。所以,为了使师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生成更具方向性,更富成效性,就要求教师的教学预设既要精心,更要富有弹性。

首先,精心预设“教学目标”。教师只有精心预设了清晰的教学目标,才能理性地对待课堂中出现的“生成”,防止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局面。

其次,精心预设“学生”。学生的思维品质、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在预设中应根据这些差异,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一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调出,以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生成的问题做出回应,从而提高教学资源的现实性和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最后,精心预设“课堂活动”。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精心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给学生适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和时间。

当然,强调精心预设是要求教师进行“弹性预设”,为学生的活动留出更多的空间。教师在预设时不仅要设计教学环节的大体轮廓,给各种不确定的因素留下足够的时空,而且还应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假设,并预设应对方案。可以说,课堂生成是来自教师精心的弹性预设中的生成,而精心的弹性预设则垒砌了和谐、高效的课堂之基。

二、机智地应对生成,搭建和谐有效课堂之桥

动态生成的课堂充满激情与挑战,是师生尽情展现才华的舞台,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美丽图景。因此,为了发掘学生潜在的智慧,教师必须及时把握课堂教学的闪光点,有效地提炼各种生成信息,机智应对课堂生成,搭建起和谐有效的课堂之桥。

例如,在执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当教师出示有关日本右翼教科书中的一些观点材料后,同学们个个义愤填膺,课堂气氛进入高潮。这时,一位男生问:“老师,你说日本右翼分子篡改教科书,我们会不会这样做呢?你收集的资料来自哪里?”话音一落,教室霎时沉寂,学生都在等待老师的解答,这位男生更是带着一丝狡黠的眼神看着老师。对此,教师用课本中“日本报纸报道日军在南京的杀人比赛”的资料来反驳学生的问题,然后问:“你现在还坚持自己的看法吗?”学生眼中闪过一丝倔强,说道:“当然。”这位老师说:“啊,这位同学有自己的看法。老师想对大家说,历史不容歪曲,历史不容忘记。我们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正在洗耳恭听的学生们原本期待的眼神即刻黯淡了。这样,一个精彩的生成就昙花一现,使这一课堂留下了遗憾。面对课堂意外生成,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应变:

1. 善待生成资源,借机施教,深化认识。

学生是课堂生成的主体,课堂生成的归宿点是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的“冒失”行为乍看起来极不协调,但教师若能以善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尊重他们的感受,肯定他们的长处,以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安全的心理环境,让质疑和创新思维的“花絮”在课堂绽放,就可以帮助学生从质疑中引出正确的结论,使其认识更加深刻。如上述教学片断,教师可以对提问的学生说:“你这种质疑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相信在这种精神的驱使下,课后你一定可以弄清自己的困惑。”这样既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又避免了强压学生接受观点之弊端。

当然,从信息传递与应对的角度讲,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教师调控师生共学的过程。因此,当学生的提问发人深省,对深入理解教材有一定价值时,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将其思维引向知识的深处。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而且还可以使他们通过辩论来修正自己的观点,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2. 有效提炼信息,幽默风趣,留有悬念。

在教学中,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些教师难以解释甚至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如果教师对于生成的每一个问题都详细解答的话,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难点的突破。因此,教师必须对各种突发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哪些信息需要通过讲解以强化正确认识?哪些问题可以在课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体现了教师有效提炼课堂生成信息的能力,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机智与智慧。教师要自如地应对课堂生成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应变能力,及时捕捉课堂上产生的有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通过对生成资源进行整合,使课堂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从而促成教学的不断发展和生成。

当然,对于那些涉及面较广的问题,教师可以留有悬念,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研究。如上述教学片断,教师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应的资料,据此出一期“日本侵华史实资料”的专题手抄报。这样做既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其主动探讨问题的自觉性,还保证了教学和谐有效的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应对课堂生成时,教师若能以幽默的“弦外之音”释疑,效果会更好,风趣幽默的语言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学生在领略教师幽默语言魅力的同时,能以更加活跃的思维来领悟教师的意图,从而做出合情合理的反应,并及时地修正自己的认知,使课堂充满和谐之音。

三、适时地引导生成,展现课堂的和谐有效之美

课堂生成的资源不一定都有价值,教师在对生成“呵护”的同时,也要做出合理的取舍。如果教师能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契机,课堂将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但是面对背离教学目标的课堂生成,就一定要及时删除没有价值的信息,并对学生活动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拨正课堂教学的航向,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例如,在学习《人权的足迹》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个情景:

师:当今“人权”一词的使用频率很高,请大家说说发生在身边与人权相关的故事。

生1:近期经常听说学生自杀事件......

生2(质疑道):自杀也是侵犯人权吗?(有学生跟说:是啊,是啊……)

生1:自杀给父母朋友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也给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有学生赞同)

生2:我的生命我做主,难道还要别人做主?(此时课堂气氛紧张对峙)

师:看来大家都很熟悉流行歌曲《我的地盘我做主》,然而对生命来讲可不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呦(同学们笑了,紧张对峙的气氛有些缓和),大家要理性来思考。《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也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所以公民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

接着,教师表达了如下意思:生1说得有道理,也有法律依据;生2说的尽管没有法律依据,但质疑的精神难能可贵,解开了一个心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我们应该更加热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人权。

这样,由于教师适时引导课堂生成,纠正了学生的偏离,从而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如果当时太“顺其自然”的话,不仅会导致原有的教学目标迷失,课堂失控,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耽误教学进度,使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而且还有可能产生负面的教育效应。因此,可以说正是教师适时地引导生成,才展现了和谐有效的课堂之美。

总之,让预设与生成共舞于和谐有效的课堂,既离不开教师的弹性预设,也离不开教师机智地应对和适时地引导生成。面对课堂生成,教师必须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心中有学生,才能使学生张扬个性,培养情感;心中有目标,才能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心中有策略,才能从容面对课堂生成,彰显教师的教学机智与风采,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树英.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3]郑学德.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J].新课程 (中学) , 2010, (11) .

[4]刘云.发展性课堂教学策略视野下的“有效生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9) .

营建策略 篇2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人类需求层次的递进,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到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逐步分析传统村落的村民在各个需求层面对村落营建的心理诉求,进而总结出当前中国传统村落营建过程中的可行性策略,试图为中国传统村落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方向。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是行为科学理论之一。通常认为动机是自然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内在力量,具有较高的现实性,而(图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动机又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需求所构成,各种需求之间有先后顺序与程度的深浅差别,根据其需求递进层次理论,每层次的需求与满足都会影响自然个体心理现象与个性发展(图1)。

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并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近来,我国在国家层面上表现出鲜明高度的文化自觉,强调保护传统村落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之必需,提出乡镇化的乡村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切中了传统村落最深切的精神意义与存在价值,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和热切的反响。

本文首次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视角对传统村落的营建策略做出综合性的表述,明确了传统村落空间之所以具有生命体征的根源在于其中生活的人。传统村落村民的需求层次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下,由原来的解决基本的温饱、生存需求日渐趋向于对社交、自我实现等需要的追求。建筑师在传统村落的营建设计中,基于村民需求层次的发展过程,寻找适合于传承与延续传统村落精神文化内涵、整体村落风貌的可行之道。

生理需求的满足

生理需求作为最低级别的需求,是自然个体最基本的生活、生存要求。马斯洛认为人类只有达到维持基本生存的条件后才会有相应新的激励机制形成。从传统村落营建的层面来看,这些最基本的需求被称之为“基础功能需求”。

1.生产功能

我国现存的并在地理上有着广泛分布的传统村落,生成和建设于传统农业阶段,由此既有的传统村落有着共同的营建基础,即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生活方式。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与城市化扩张打破了传统村落原有的内在规律,并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用于生产功能的土地、林地、水域等。对于生产功能用地的保护,一方面在于延续以农业为基础而营建的村落文化价值观,同时,为村民祖辈赖以生存的耕种技艺营造种文化自信,更为传统村落的产业结构转型提供基础,这对于留住村落的劳动力、发展生产、提高村民收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生活功能

民居单元,传统村落的单体建筑是对当地的自然气候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最直接、最质朴的表达,是村民祖祖辈辈累积的营建技艺的结晶。中国各个地区的传统民居都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然而,随着岁月流逝的痕迹,很多民宅的居住功能与条件需要得到改善,“保护传统村落与保护文物不同,不是追求一成不变,要通过技术手段让居民看到生活质量的提高,让他们增强文化认同的同时,也可以看到保护后的经济价值”。同时,在新民居建设过程中,则需要对建设区域内的建筑进行全面普查,确保融入到村落的整体建筑风貌中。在一些发展旅游业的传统村落,在建设接待用地时,更应与传统建筑的形式、格局等相协调,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

3.基础设施

很多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都比较落后,在电力、排污、消防、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较多的问题。居住条件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生活的需求,在不破坏传统民居的风貌和格局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可适当引入现代便利的基础设施,运用技术手段改善上述的水、电消防等问题。然而,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要平衡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安全需求

安全需要,是基于自然个体在温饱需求满足以后,需求上升到自身安全能够得到保障的一个层次,且渴望摆脱威胁等不安全要素。马斯洛认为,人类先天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甚至包括人类后天逐渐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安全需求的表现。从传统村落营建的层面来看,这些安全需求包含物质和心理的双层安全需求。

1.物质安全要素

所谓物质安全因素是指传统村落中各民居的建筑质量的问题,由于建设年代的不同,各地区的民居建筑质量良莠不齐,还有一些破败不堪的宅院也依然居住着村民,生存环境堪忧。大量的砖砌、夯土、木构筑民居,是这个传统村庄的特色,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但由于建设年代久远,结构损毁,这些民居在经济条件等原因下依然在使用中,则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造,以满足居民的使用。

2.心理安全要素

个体对于长久以来的生活环境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依赖感,古、今人居环境所处的时间、空间等物质条件都不相同,古代村落人居环境建设较少受外力影响,在营造过程中,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关注人的内在需求,提供宜人的交往空间,因此给人以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现今的人居环境被经济功能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对自然进行了无节制的索取,同时人居环境缺乏人文关怀,致使人居环境的艺术性不断缺失。

对于传统村落而言,理想的人居环境模式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自然上追求田园山水的空间意境;在人文上表达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在社会层面上对天人伦理观的回归;在居住形式上注重建筑、规划、景观三位体的栖居方式。通过总结传统村落理想的的人居环境营造模式,为居民提供个具有强烈安全感的人居环境。如适合大家族聚居、具有突出防卫功能、并采用夯土墙承重的福建土楼,一方面构筑了与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对整个聚落的物质安全及心理安全考虑,可以算是传统建筑中的典型范例。

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是比生理需求更加感性化和复杂化的一种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马斯洛认为这层次的需求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与朋友关系融洽或保持忠诚。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人都希望成为某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就传统村落营建的层面来看,外向需求可以表达为与邻里的关系融洽,对村落格局、风貌的习惯等;自我归属需求是对传统文化形式的认同与追随。

1.外向需求

传统村落的院落、街巷和公共等空间的布局,基本上决定了村民邻里之间交流的频繁程度。建筑的外部空间大都丰富而亲切,是种贴合村民实际生活所需,从满足功能需求角度出发的院落组合形态。同时,传统街巷的走势、尺度、以及比例等平面因素,都与当地地形和院落布局相结合,并且着眼于人的具体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为邻里之间的平常交流构架了桥梁。

要满足村民的外向需求就在于规划村落整体风貌的布局,这种整体格局的形成是历史的产物,从村落选址就已经开始。因此保持村落的原有格局对于传统村落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2.自我归属需求

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将大多心理问题的形成归结为某一“原型”由于受到阻碍而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由此精神系统作出自我调整从而表现为与病理相关的症状。其心理学治疗目标就是使受挫折的原型获得应有的发展。对于传统村落的营建也可以进行类比,当前我国传统村落所面临的问题正呈现出这种“原型”受阻的状态。村落系统自我调整中遭遇的病症包括建筑形态的异化、本土文化的失根等。然而,发展决定了传统村落不会回到那个绝缘而内向的时代,原型的再现需要寄托于一种新的形式。使得原型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理想的发展,这是解决当下传统村落问题的有效手段。这对于村民文化自信的提高也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同时能增强村民的自我归属感。

尊重需求

尊重的需求包括自然个体对自身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表明人人都希望自己在社会或群体中有稳定的地位,能得到承认。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所从事的工作满腔热情,体验到自身价值。就传统村落的营建策略而言,尊重需求包含了对居民的主体地位的尊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以及对传统思考方式的尊重。

1.对居民的尊重

传统村落演进过程中村民一直作为主体角色存在着,并在营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是房屋的使用者、建造者,同时也是乡村生活的规范者与管理者。“建造”对于乡村而言不仅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更是种社会行为。然而,主体角色的重要性却并未体现在主体意识的表达上。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身定位、能力和价值观的一种自觉性。

村民在乡村营建中承担着多重角色,既参与初期的建设建议,也是建设过程的投资者和建造者,更重要的是村民做为房屋的直接使用者,能为整个村落的营建过程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2.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

传统村落的营建依托于方水土,人们的生存繁衍与之息息相关,同时也是聚落文化产生的立足点。在人地关系变迁的过程中,人类从最初的“依附者”变成了“征服者”,这样的发展方式必然引起村落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退化,生态、生产、生活之间的相互协调成为将来村落发展的理想方向,这也就是“共生”环境观的含义所在。国内实验性建筑师张永和于2000年在北京延庆水关长城脚下公社项目中设计建造了一座名曰“二分宅”的房子,旨在实现以夯土为材料的当代营建,当建筑达到使用年限,“土”这一材料或回归大地或可重新塑性并循环使用,对自然生态只产生最小干预。

3.对传统思考方式的尊重

“要保护传统村落,首先还是要营造种文化自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县镇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方明举例,现在大家去农村都争着吃土菜,这说明农村餐饮业找到了自信,那么传统村落也应该有一种文化自信。“外来人是设计不好村庄的,城市规划那种棋盘式、开发区式的格局也是完全不适应农村需求的。天人合、尊重乡规民俗的传统思考方式才是未来乡村规划建设的核心思想。”

自我实现需求

作为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发挥潜能,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事情的需求。在传统村落的营建过程中,乡土工匠可以作为建设者提供宝贵的经验,同时,普通居民也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延续的参与者,实现对自己更高层次的需求。

1.乡土工匠

在传统村落的空间营建中,乡土工匠长期生活、工作在家乡,对村落的草木等生态环境及左邻右舍的情感关系都充分了解,对自己的村落空间怀有朴素而真诚的价值认同。他们对民居的建造、村落的有机生长过程、建筑材料与传统营造技术等都有深刻了解,因此说他们都是当代传统村落建筑空间营建的宝贵人力资源。如果乡土工匠成立互助组或采用本地区都能认可的劳动报酬形式来运作,那么就相当于为聚落的空间营建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土化发展的途径。

2.居民参与

近年来,传统村落出现了很多“空巢”现象,有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村民对于村落就业情况的失望,转入外出寻找就业机会,至此很多房子年久失修垮塌了,在城市长久生活的人们已经不愿意回到农村,故土的概念淡薄了很多,这对于传统村落的发展非常不利。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提升村民的思想高度,增强文化自信,同时,需要建筑师更多的考虑村民的主体地位,让村民能有机会参与到整个村落的营建过程。如打阿嘎是藏族传统的屋顶或是屋内地面的修筑方法,在“阿嘎”打制过程中,需要劳动集体的协调与配合,成为西藏的独特民俗之一。

结语

本文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传统村落的村民在各个需求层面对村落营建的心理诉求,包括由生理需求为主导的基础生活功能需求,由安全需求为导向而产生的物质、心理需求,针对居民社交需求而衍生的邻里交流与自我归属的需求,在尊重需求基础上引发的对居民、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传统思考方式的尊重,最后是对于乡土工匠和普通居民的自我实现需求的阐释。逐步总结出当前中国传统村落营建过程中的可行性策略,试图为中国传统村落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性方法。

营建策略 篇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小城镇的建设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尤其是城镇化水平较低的西南地区,正处于增量发展为主的扩张阶段,由此带来了大量的城镇新区建设活动。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山与水成为许多小城镇最基本也是最具特色的构成要素,城镇的规划建设与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将现代小城镇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保持山水相依的城镇空间,进而塑造有个性的城镇形象,值得认真加以研究、总结。本文试图以云阳县高阳镇乐公新区规划为例,探寻小城镇山水空间营建的些许方法。

2.规划背景

高阳镇位于云阳新县城西北部,地处重庆东北部,是中国三峡移民精神的发源地。长江支流澎溪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场镇距重庆主城区310公里、万州70公里、云阳新县城24公里、渝宜高速公路云阳出口12公里。高阳境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三峡工程蓄水后,辖区内形成了约25平方公里的巨大平湖,风光旖旎、美轮美奂。乐公新区位于高阳镇中部,高阳集镇建成区以南,西侧紧邻彭溪河,规划面积约50公顷。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确立,乐公新区将致力于建设美丽山水宜居小镇示范区。

3.问题与挑战

高阳镇拥有良好的山水自然资源,但现状建成区却没能与之有效契合,而是呈现出随意、混乱的空间格局,城镇的山水特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显现。乐工新区要塑造独具一格的山水空间,将面临以下问题与挑战:

3.1山水城镇的价值需求

近年来,山水城镇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山水城镇规划设计的核心是保持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建立二者相融合的人居环境。本案中,澎溪河带来了良好的自然景观,同时规划范围内有自然山体,如何协调山、水、城之间的关系将成为本案的重要着力点。

3.2空间形态的塑造

乐工新区地形复杂,高差较大,一方面为山水城镇的营建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使得场地的地形处理和空间营造变得困难重重,规划需重点考虑如何运用空间设计的手法来塑造良好的城镇形态。

3.3冲破上位规划的禁锢

高阳镇原有控规忽略了乐公新区的山水特质、道路和用地布局缺乏整体思考,显得比较随意,山水与城镇用地缺乏必要的联系,本次规划应从城镇长远发展出发,突破上位规划的束缚,对其进行优化调整,塑造和谐的山水城镇空间。

4.乐公新区山水空间策略

山水城镇中,应塑造山水相融相的空间意境,水为山的背景,山为水的主题。乐公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础,结合城镇自身特色提出了四大空间策略。

4.1控制山水边界空间

边界是用于限定城镇发展的控制要素,也是规划设计之初应确定的首要条件,结合本项目自身特点,这里的边界主要指自然边界,即山体和水体,其作为乐工新区发展的“控制线”,构筑了城镇规划建设的范围。

4.1.1山体边界

乐公新区地形陡峭,场地内有2处主要的山体,最大标高为257米,位于场地西南侧的山头上。通过GIS地形分析,结合对景观视线和城镇形态的研究,规划分别沿220米和225米等高线划出山体轮廓范围,保留东、西两个主要的自然山体,将其作为城镇建设的山体边界,此范围内严禁修建永久性建筑。

4.1.2水体边界

规划区北、西两面被澎溪河环绕,水景资源丰富,常年最高水位线为175米,规划结合场地现状,沿180米等高线划定滨水控制线,175米至180米等高线范围内控制为生态绿地,保持滨水地区的生态完整性。(图1)

4.2确定架构空间

架构空间,顾名思义,即为城镇建设的骨架,它将引导城镇有序开发,保证城镇形态的和谐统一。本文所探讨的架构空间主要由城镇发展轴、景观视线通廊和城镇道路三部分组成。

4.2.1城镇发展轴

乐公新区定位为宜居休闲山水生态小镇,城镇的发展轴需与自然环境充分呼应。规划沿北侧滨水带形成一条横向的滨水发展轴,通过布局实体建筑和景观,使之成为景色优美、活力迸发的滨湖休闲带。同时,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场地中部,结合场地北侧形成的湖湾规划一条与滨水横轴相垂直的中心纵轴,在两轴交汇处形成城镇的公共交往空间,将滨湖休闲带的活力引入城镇内部。

1| 山水边界控制

2| 城镇发展轴及景观视线通廊道

3| 城镇道路

4| 城镇核心空间

5| 实体景观空间塑造

4.2.2景观视线通廊

视线通廊在山水城镇的建设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它可以将山景、水景和城景有机串联,构建山、水、城相和谐的城镇意境。规划将场地内的两座保留山体和两处不适宜建设的陡坡地区作为视线通廊控制区,结合景观植被和休闲广场形成四条南北走向、连接山水景观的视线通廊,为城镇未来的发展预留呼吸通道,同时与“十字”发展轴共同作用,强化城镇景观空间形象。(图2)

4.2.3城镇道路

乐公新区因南北高差较大,道路规划应重点考虑南北向的连接关系。道路布局以“遵照地形,主次有序”为基本原则,在顺应等高线的基础上结合城镇发展轴和景观视线通廊,形成了“三横四纵”的路网结构,最大坡度控制在10%,保证行车顺畅。横向道路以北侧滨湖路为主,间距控制在200米左右,东西向串联整个新区;纵向道路以西侧滨江路为主,间距控制在150米左右。通过道路的串联,形成衔接山、水、城的实体媒介。(图3)

4.3塑造核心空间

城镇作为一个有机体,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部分所组成,而核心空间毫无疑问是其中最重要部分,犹如画龙点睛一般,主要的公共建筑在此展开,大量的活动和集会在此进行,人一旦置身于此,就能立刻感受到城镇的魅力所在。本文所探讨的核心空间包括中心广场和商业街。

4.3.1中心广场

广场是城镇居民集散和活动的空间载体,是城镇中最巨活力的空间之一,规划考虑设计两处主要的中心广场以解决乐公新区的功能需求。场地西北侧有一处用地深入湖面,呈半岛状,自然条件较好,同时其与老城区的观景台隔湖相望,形成对景,规划在此布置市民活动广场,是居民日常休闲,聚集的场所。场地西侧紧临澎溪河,是乐公新区的重要门户,规划选择了一处相对平坦的用地布置移民纪念广场,以三峡移民文化为主题,以旅游接待、游客集散为主要功能。通过两个广场差异化的功能定位,满足人们休闲、宜居的需求。

4.3.2商业街

考虑到乐公新区未来要形成集旅游、商贸于一体的生态示范小镇,规划分别在场地北侧和西侧沿滨水道路布置了两条商业街。西侧商业街主要针对外来游客,以移民文化展示为主;北侧商业街主要针对乐公新区的居民,以生活配套服务为主。通过二者的联动,让城镇的旅游、商贸活动与自然水景产生互动(图4)

4.4布局实体景观空间

本文所指的实体景观空间即构成城镇公共景观本身,或起到组织景观廊道作用的建、构筑物,主要包括滨水景观、山体景观和山地住区。

4.4.1滨水景观

滨水区是城镇最具魅力和生机的部分,它连接着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多样性的生态特征,规划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保持滨水景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高阳镇水景资源优越,但城镇以往建设疏于对水体的利用和保护,致使人们近水而不亲水。乐公新区在规划中沿水岸线形成一条带状滨水公园,借助水体、草坡、栈道和植被,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空间。在景观视线较好的位置将栈道等景观设施深入水面,形成景观节点,同时人们可以深入感知水景的魅力,从而促进滨水区的活力。

4.4.2山体景观

规划以现状条件为依托,保护原有山形及原生植被,布置蜿蜒回转的山间游览步道,在局部观景绝佳位置,结合自然资源,打造观景平台,让人们欣赏到城在水中这一诗意般的画面,提升居民休闲游览的身心和视觉感受。在地形启承传合的重要节点,种植景观识别性较高的植被,引导人流,形成视觉焦点,同时设置休憩亭、座椅等休闲设施,供人们驻足,欣赏山间美景。(图5)

4.4.2山地住区

居住区作为乐公新区未来主要的建筑实体,承担着展示新区形象、彰显城镇魅力和容纳城镇居民的功能,其建筑风格、布局、形态都显得至关重要。规划以多层住宅为主,采用现代结合新中式的风格,在局部地区点缀少量高层建筑,形成城镇的标志物。由于地形复杂,山地住区顺应地形进行布局,局部围合,高低错落有致,保证大多数住宅能够面向江景,同时利用楼宇间距空隙留出连续的山水景观通廊。这样的布局既为内部居民提供了公共活动场所,提升了住区的社区感,同时为山水景观渗透以及住区内部景观向街道外渗创造了有利条件。(图5)

5.结语

营建书香校园,塑造阳光心灵 篇4

关键词:阅读疗法 职业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140-01

书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于1995年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旨在推动人类重视阅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建设“书香社会”。

2010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温家宝总理专程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与编辑和读者交流读书心得,并提倡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推动全民族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温总理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这是一个大国总理来自内心的声音,也是一个具有悠久阅读传统民族迎接伟大复兴的深切期盼。对于广大职业院校学生来说,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通过书籍充实自己,丰富人生。

1 舒缓情绪与心灵疗愈

读书可以增才、长识、立德,可以使你聪慧、优雅、文明。除此之外,阅读还具有另一神奇的功效—— 预防保健、治疗心理疾病。英国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阅读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体验,通过阅读,读者可以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热情,唤起某种崇高的理想,或改进处世的态度。丰富的阅读心理体验还可以使读者逐步建立起健康平和的心态,克服心理障碍,松弛情绪,排遣烦恼,增强自信等。美国精神医学专家高尔特说:“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1]。”

2 阅读历史源远流长

阅读的保健和辅助治疗作用源远流长。在古代埃及,一些寺院图书馆的馆员被称为“生命之宫的文臣”,这些寺院图书馆就是—— “疗治灵魂之地”。在古代中国,人们发明了一种文体“箴”,用来疗治心理上的迷茫和障碍,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铭箴”篇中说:“箴者,针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斯文之兴,盛于三代”。在国外,阅读疗法早先主要用于精神病的辅助治疗。有学者称,阅读诗歌可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还有研究强调,阅读治疗在促进患者康复过程中可起到重要作用。1989年,赖尔登和威尔逊分析了1981年以后的所有试验报告,得出结论说“图书治疗是有效的,特别表现在增进自信、改善行为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阅读疗法兴起后,在世界很多国家得到了较快发展。约60年代以后,阅读疗法不再局限于在医院范围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而是进入社会,为一切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如组织盲人读书会、为老人、儿童和闲居家中的人送书上门等。

在我国,民间早有“读书养生”之说,汉代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从各种媒体报道中了解到一些平凡人甚至残障人士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增强信念、战胜病残的动人故事。但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阅读疗法基础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尚缺乏权威的实验数据和高质量的应用研究,在应用和研究方面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特定的疗效正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共识。

随着生活节奏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因情绪因素导致的疾病患者也在逐年递增。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5亿多各类精神病患者,其中1.5亿为情感性疾病。因此,现代医学观念已经开始重视除药物、手术以外的治疗,情感、意志、思想、想象、信念等也能够成为治病的医疗工具。有专家预言,阅读疗法在防治疾病、增进健康方面也将能发挥出以前人类从未认识到的作用。阅读疗法将同音乐疗法、心理疗法、工娱疗法、信念疗法等各种辅助疗法一样受到重视。

3 治疗、预防、促进发展

阅读能够帮助我们预防和治疗某些心理问题,这是由阅读的功能和心理学原理决定的,心理学中的共鸣、平衡、暗示、投射、领悟等作用机制决定了阅读的治疗功能。

根据调查,职业院校学生现阶段普遍有以下几种问题:自我控制较弱,任性,做事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依赖他人,自主性、独立性差;道德偏离,辨别是非能力差;缺乏集体合作能力,与人交往困难;学习压力导致的强迫、焦虑、自闭;生理与心理发展失衡,出现青春期综合症。以上现象导致部分学生认识与情感产生矛盾,行为与意识出现偏差,如得不到化解,极易产生心理疾病。教师此时若能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恰当地为学生开出适合学生各种心理需要的“药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认同和共鸣,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就能够增强其心理免疫力,提高自助力,预防不健康心理倾向的产生或对某些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从而达到自我修正或治疗的目的。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通过阅读,能够更深地认识自己,一些常见的心理困扰和障碍一般都能通过阅读来获得安抚与慰藉。即使没有心理疾病,通过读书,也能增强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免疫力。那么,哪些图书能发挥心理预防或治疗作用呢?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几乎任何图书都可以对人的心理起到某种作用。

4 打造阳光心灵工程,营造和谐校园

由此可见,阅读疗法简便及时、经济可行、不伤自尊、保密性强,集预防、治疗和发展多功能于一体,弥补心理医生不足,是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错选择。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针对当下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建议学校利用自身优势,将“阅读疗法”引入校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开展通过读书解除心理困惑、预防心理疾病的“阅读疗法”研究,探索独具特色的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为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途径。

读书吧!做一个爱读书的人,你的心灵定会充满阳光!

参考文献

[1]王波.阅读疗法理论和实践的新进展[J].图书馆杂志,2011(10):25-32.

[2]苌群策.阅读疗法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9(10):59-61.

语文课堂文化的营建 篇5

走进《三个太阳》的课堂:

师:女画家在南极站留下的壁画上有三个太阳, 同学们, 你认为它们包孕着怎样的内涵?

生:一个是南极的过去, 一个是南极的现在, 一个是南极的未来。

生:一个是付出, 一个是收获, 一个是梦想。

师:同学们很有自己的见解, 不过还是理解为南极、南极人、南极精神合适。

不符合标准答案发言者都蔫了……

原本让人憧憬, 让人遐思飞絮的语文课, 面对应试的汹涌大潮, 功利地抛弃文化的多元, 人文的情怀, 课堂奉教参为金科玉言, 肢解语词, 牵强附会,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几乎蜕变成为钻研考试习题!鲁迅、冰心、老舍肯定不会赞成这样的语文课!孙犁、秦牧、夏衍也决然不是这样的语文课培养出来的!如此进行, 学生还会热爱语文课堂、热爱文学吗?

一. 有效的策略:创文化课堂之轻

我们的课堂在追求自主的形式时, 更应关注其文化内涵, 注重学生的积累, 打开学生的心扉, 让课堂成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文化阵地。

(一) 厚积

列夫·托尔斯泰如果没有那一叠厚厚的审讯记录, 如何写出那原汁原味的俄罗斯下层劳动人民的语言;李贺如果没有那装诗的锦囊, 怎能写出那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姚雪垠如果没有那万张专题卡片, 就不会有今天的长篇小说《李自成》。语文生成的背景是一个宽泛的文化世界, 而文化世界是积累的结果, 学生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思想、情感, 才能拥有丰厚的功底、创新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

1、积古典文化。近现代无数名人 (孙中山、毛泽东、鲁迅、杨振宁、吴大猷等) 的早期求学经历证明, 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系统的文化教育。鉴于当前学生传统文化积淀不够和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容分量有限的情况, 在课堂上, 我们就要由教材拓展开去, 补充一些优秀的文化篇章。

《月迹》教学伊始, 教师带领学生积累月的名称和典故:1、玉兔。神话里月中有玉兔, 代指月亮。如唐代韩琮《春愁》:“金乌长飞玉兔走。”2、顾兔。月亮的别名。南朝梁何逊《七召·神仙》:“顾兔才满, 庭英纷而就落。”……这样的学习既丰厚了学生的文化积蕴, 又让学生兴致盎然, 为下面学习课文营造良好的氛围。

2、积人文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 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悲悯同情、感恩宽容、善意达观, 都是文化积淀的。而语文课堂, 是人文情感积淀的基地。

教授《背影》时, 进入最后一个环节“移情”关, 学生回忆后表述:我读《背影》, 想到了自己的亲人……学生乐意讲述亲人与自己亲密的关系。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 情不能自已。这样的文本与生活、情感结合, 既是读者对文本的二次创作, 又走进生活, 在情感上再悟亲情之深沉。

3、积文化视角。王尔德说:“啊, 不要告诉我你同意我的观点, 每当有人赞同我时, 我都觉得自己一定是错了。”先秦诸子百家, 儒道法阴阳杂等等, 同一事物同一现象同一时代, 因思维文化视角不一, 成就不同却同样优秀的哲学。语文课堂也应回归文化特性——没有标准, 只有看法。

(二) 雄辩

先秦有雄辩家, 硝烟战场回荡他们的慷慨激昂;明有言官, 庙堂之上萦绕他们的铮铮忠言。语文, 从来不是求证公式定义, 没有标准答案, 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不可以多一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辩之风呢?

1、辩——深处。《沁园春·雪》有这样一句: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学生在玩味了“惜”中丰富的内涵后, 我们开展了一次辩论。主题:皇帝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吗?正方:帝王需要饱读诗书, 拥有丰富文化积淀。反方:帝王只需神勇英明, 依然成就大业。正方学生辩论时, 引用西方诗人普希金和哲学家黑格尔评价“成吉思汗铁蹄到处, 文明尽毁……”的悲愤的语言, 让在场每个人心灵得到涤荡。是的, 也许短暂间, 文化无法阻止铁蹄, 但长久后, 文化可以折戟沉沙。这样的辩论, 没有答案, 但学生在辩论中, 拥有自己的观念、价值, 这样的沉淀难道不比给他一个答案更重要?

2、辩——情处。我们来看洪镇涛先生《乡愁》的教学实录片段:

师: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 我想改为“深深的”, 大家赞不赞成?

……

生:作者心中时刻思念家乡, 这种思念是距离无法阻隔的, 所以以浅浅的海峡衬托深深的思念。

洪老师这样“欲擒故纵”式的辩论, 既避免了语文教学领域存在的怪现象——没有文字的玩味, 只有道理的灌输, 又提升了诗歌的情感, 还艺术以情真意虚。

3、辩——新处。《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 轻松幽默, 内容了然于心, 过多的分析反嚼之无味, 偶见一老师巧用“男孩子PK男子汉”为主题的辩论赛, 不仅活跃了气氛, 又创意翩跹。“男儿有泪不轻弹, 反之, 情到深处肆意流!眼泪反是男子汉重情重义的表现:纵横古今, 项羽泪洒乌江, 温家宝慰问灾区泪光莹莹……”

这种辩论, 引经据典, 说理动情, 既丰厚了文本内涵, 又丰富学生情感, 放飞学生创新。

(三) 质疑

七年级上册有篇课文《斜塔上的实验》, 我认为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在教材里的目的, 不仅仅是认识科学家伽利略, 更是在价值观上引导学生:勤于研究, 乐于质疑, 敢于挑战。我们的语文课堂太需要来自学生有价值的问号了!

1、疑中立。一位老师在讲到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时, 按照教参:因为当时大革命遭到失败, 朱先生感到郁闷而到荷塘散心后写下的。而学生提出质疑, 他认为是因为家庭纠纷心情郁闷出来散心时写下的。课后查阅多方资料, 确实是朱先生在与妻子发生争吵后写下此文的。联系时代, 正是闻一多被暗杀, 朱自清出席追悼会并愤激地讲了话。为人夫的他, 这样的做法必会引起家庭矛盾。老师把求证的史实告诉了学生, 并把掌声真诚地送给那位学生。这样的质疑类似论文的“破中立”, 让学生更乐于深入钻研文本, 拥有了质疑权威的魄力。

2、疑中疏。学生在学习古文中经常会遇见通假字, 面对学生的质疑, 教师不能简单地打发学生, 而应表扬学生的质疑精神, 并详细把他们困惑的问题解析清楚。如通假字是在阅读古籍时常会遇到的问题, 能正确地认出并解释通假字对读懂古文是相当必要的。通假字就是通用借代之字, 在古代用字还不很规范的情况下, 这是允许的。并告知学生形成通假字的两个条件。后让学生摘录典型的通假字, 以帮助理解。这样的质疑疏导, 不仅让学生心明气服, 而且积累了知识, 为他们学好古文奠定基石。

二. 理想的目标:和课堂应试之谐

是的, 我们生活在现实中, 我们战斗在试场上, 但没有人能说:宽泛轻松的文化语文课堂与考试就一定是势不两立的敌我双方。事实证明, 充满乐趣、真言真心的语文课堂熏陶出来的学生, 与语文高素养很近, 与写作高水平很近, 与口才大辩手很近, 与见识宽视野很近……而这样的学生, 在考场上也是威风凛凛之将士。相信我们的中考、高考出卷专家, 相信我们的阅卷老师, 他们本身就是文化领域的精英, 目光犀利, 心灵玲珑, 懂得甄别。

居住小区景观营建探究 篇6

1 景观大环境意识

营建居住小区的景观必须要有大环境意识。而目前大多数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营建属于就事论事,尚未将其放入景观大环境中考虑[1,2,3]。一是符合城市规划。居住小区景观必须放在居住区景观的范围下考虑,进而符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关于本地块的绿地布局和规划,才能延续城市绿脉,与城市绿地景观融为一体。二是考虑居住小区周边具体环境的影响。在对居住小区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对小区周边环境进行详细调查,使居住小区景观环境符合周边山水建筑格局。如周边有绿地、自然山脉,那么景观建设中必须考虑景观的延续性,从地形上预留景观绿色通道;如周边有高大建筑,在景观植物设计中应考虑耐阴植物设计,而不应将小区景观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来考虑。

2 多学科交融

当前我国城市传统居住小区景观营建采用的模式属于“先规划-再建筑-后景观”相互独立的设计方式,容易使人产生景观即绿化的思想,导致人们心理归属感的丧失、邻里关系的淡漠、文化的空虚等一系列问题。而从现在景观意义上来讲,规划作为景观的底版,而建筑则是景观的元素,三者是相互贯通的。居住小区的景观营建需要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景观)3个专业相互结合,同时要深入进行生态学、城市设计学、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多学科贯通研究。不应当将景观设计作为一个孤立的对象,同时景观设计者应该形成以景观设计为核心、多学科相互了解的知识底蕴。在具体的景观营建过程中,应从多层次、多学科去考虑。

3 景观地域意识

小区景观作为具体地域的实体,必须融入当地环境才能达到其最佳效果。一是景观与文化。居住小区的景观必须和当地文化结合,文化具有地域性,这样就形成了无法复制的景观。另外,景观与文化融合也提高了景观的品味与内涵。二是景观材料。居住小区的景观材料的选择必须以当地材料为主。硬质景观应采用当地的山石等建筑材料,软质景观以乡土植物为主。当地的景观材料是最经济的,也是最适合当地环境。因此,选用当地景观材料效果最好,最容易形成优美景观。

4 人性化与精神层次

景观的服务对象是人,居住小区景观作为与人最接近的景观形式必须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如健康、心理、精神等[4,5,6]。一是公众参与性。在居住小区的景观建设中需要引入公众参与模式,国外很多城市建设中都有公众参与提议。在进行居住小区景观建设中,要考虑居住小区的景观使用者,即多考虑小区业主的需求,而不是纯开发商的商业化需要。二是景观健康性。营建居住区景观时,应选择对小区居民和周边人群健康的景观材料,如排除一些漆树等易过敏树种、二球悬铃木等掉毛球树种等。同时,可采用一些桂花、菖蒲等这些可以散发对人体健康有益物质的树种,或木槿等对有毒气体有较强的吸附性的树种。三是人性化风格。景观营建风格应以自然式为主,排除一些大面积的广场铺装、喷泉等非人性化的景观,应营建绿树成荫、有自然地形变化的自然式景观。四是健康与交流。健康与交流是人们必需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居住小区需营造既有利于身心健康又有利于邻里交往的场所来缓解居民的生活压力,淡化彼此陌生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居住小区中的一块篮球场、一排座椅等,都可以形成相互交流、慰藉心灵的空间。五是精神层次。在居住小区景观的营建中应注意对景观意境的营造,所谓“一花一草见精神”。如松柏,耐寒、常青,群植可营建肃穆环境,孤植可意喻坚强不屈的品格。竹,秀逸有神韵,品格虚心能自持,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节,视为气节的象征。另外,花岗岩的厚重,太湖石的轻巧,传统园林的曲径通幽,西方景观的规则大气都能展示不同的景观意境。

5 景观生态性

生态学作为科学与社会的桥梁,是一门连接生命、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科学。居住小区景观在城市中占重要地位,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场所。只有面向生态过程的景观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7,8,9]。一是引入绿量概念。现行居住小区绿地指标如绿地率、绿地覆盖率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属于平面的指标而不是立体的指标,不能完整反映出居住小区的景观建设指标,在此应引入生态学上的绿量概念,对居住小区景观绿化进行空间化控制,增加立体绿化的比率,如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廊架绿化等,以提高居住小区的景观生态性。二是确定景观过程论。把景观当成一种过程去理解,从小苗木到大树,景观本就是一种过程,尽量不搞大树移植。而目前很多居住小区出于商业目的,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移栽或种植超大规格的非适龄苗木。这种急功近利、违反生态规律的做法为日后管理埋下隐患,那些由于断根截枝处理而深受重创的苗木很难恢复,无法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同时其原生长地由于缺乏了这些大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三是生态型设计。居住小区景观营建应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和谐主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因此,有必要引入生态型设计。例如使景观水体与雨水、污水形成一个完整水循环系统;营建生态建筑如太阳能灯,带发电功能的景观风车等。

6 景观艺术化

居住小区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必须是美的,但不仅限于视觉美,应是一种艺术美,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居住小区景观是一种自然与人工、现实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融哲学、教育、心理、美术、音乐等于一体的综合美。居住小区的美不仅要包括地形地貌、山水、植物、建筑小品等物质因素,还包括人文、历史等社会因素。以及符合整体布局美、主题形式美、四季景观美、章法韵律美等美学法则[10,11,12]。

7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居住小区景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居住小区景观必须立足景观大环境基础、以多学科理论为指导,挖掘地域特征,才能满足人们生活、精神等多方面需要,形成一个生态稳定、形式优美的理想家园环境。

参考文献

[1]金涛,杨永胜.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2]胡纹.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黄晓莺.居住区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林其标.住宅人居环境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20(1):2-5.

[7]夏海山.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8]夏健,蓝刚.景观系统在居住小区形态规划结构中的作用[J].规划师,2004,20(8):41-44.

[9]杨松龄.居住区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0]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袁野,王维华,李英涛.居住区环境设计的辩疑[J].城市规划,2001,25(3):68.

辽东地区红松果林营建技术 篇7

一、造林前的准备

造林地要选择海拔8 0 0米以下, 排水良好, 坡度≤30°, 切忌冲风口处, 土层厚度≥30厘米的棕壤或暗棕壤。在采伐迹地、荒山、灌丛上要进行全面割除蒿草灌木, 清理林地后, 按造林密度进行定点, 带状清理林地在割除带内定点, 林冠下造林可不定点。林地清理禁用除草剂等化学药剂。整地时间在造林前一年的秋季或随整地随栽植, 采用穴状整地, 规格60厘米×60厘米×30厘米。

二、造林

造林可根据生产需要采取多种模式, 如红松、刺嫩芽混交造林, 前期刺嫩芽有一定经济效益, 5~8年后红松成林可将刺嫩芽去掉变红松纯林;红松、落叶松混合造林, 株行距2米×4米, 10年后将落叶松伐除变成红松纯林, 落叶松可增加收入;低产板栗园可套栽红松, 株行距2米×2米, 红松成林后, 根据通风透光需要, 可将板栗逐渐伐掉。如全光造林栽植密度为2500株/公顷, 即株行距2米×2米。选用辽宁地区的红松种子园或优良林分的种子所培育的苗木。采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质嫁接苗。裸根苗造林须在春季土壤解冻深度达到苗木主根长度时, 苗木芽萌动之前进行, 栽植时期尽量提前。营养杯苗造林在雨季或春季进行。

三、造林后的管理

栽植当年开始割草、割灌抚育, 连续进行5年, 前3年每年2次, 以后每年1次。割草、割灌在6月中上旬至7月上旬, 如遇干旱年份可延至8月上旬进行。幼林在郁闭前后进行一次伐除过密的生长不良林木及萌生的阔叶树。剪掉生长旺盛的砧木侧枝, 扶持接穗正常生长。

运用“五字”法宝营建良好班风 篇8

静——入室则静

教室是一个学习场所,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 学生晨读晚练, 奋发攻读, 全神贯注, 没有一个宁静的学习环境是不行的。学生入室则静, 沉静可静心思考, 细推数化物理, 内化公式定律;沉静又可悉心倾听, 倾听宇宙万象, 了解市井百态。身置这样的教室, 奋发有为的学习气氛能催人奋进。沉静能让人收获很多很多。因此, 沉静乃学习前提。很难想象, 一个乱哄哄闹腾腾的班级学习能够搞好。“静”对于班级, 如人的性格, 沉静方能学到真知。

净——内外整洁

净, 整洁, 洁净。班级是同学们日常学习场所, 一天中有一半多时间待的地方, 班级窗明几净, 地面纤尘不染, 室内条幅装饰有序, 这种整洁的学习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赏心悦目。置身赏心悦目的教室, 教师授课有劲头儿, 学生学习有劲头儿。另外, “净”除了班级公共环境整洁外, 也包括学生自身卫生。

敬——敬而有德

敬, 尊敬, 有礼仪, 就是具有良好品德和操守修养。“敬”的核心是“礼”, “谦逊”。对师长, 见面问好, 是敬;见到同学嘘寒问暖, 有爱心, 这也是敬。“敬”具体来说, 就是设身处地体察别人, 善待别人, 宽容别人, 学会尊重, 学会尊敬。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人者人恒爱之。”说的就是敬。敬是内心, 敬是情操。有“敬”心, 学习就有动力, 有方向, 目标明确;有敬心, 班级就团结, 正气上升, 积极昂扬。从这个意义上说, 敬是重要的班级文化。

精——精益求精

精, 精深, 精巧, 精致。学生学习就应该有精益求精的、永不止步的学习毅力和恒心。俗话说学海无涯。学习中有精益求精的毅力和恒心, 方可进入知识殿堂, 进而领略前人文化的博大精深魅力。精益求精需要脚踏实地, 不好高骛远, 一步一个脚印走向知识学问的纵深。实际上, 我们学习上认真做了, 学习上问题常常迎刃而解了。

竞——有竞乃活

竞, 竞争, 拼搏。任何一个集体或团体, 外面需要竞争, 内部也需要竞争。有竞争, 集体就有活力, 有朝气, 有蓬勃生机。否则一个集体就会成为糟糕的一潭死水。一个班级, 同样需要竞争, 有了竞争, 就能最大化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潜能, 你追我赶, 发挥学习主动性, 能动性, 积极性。一次考试分上下, 体现竞争;一次书法比赛有良差, 体现竞争;一次演讲分高低, 体现竞争。让班级学习活动各个方面引进竞争, 设置竞争, 一个班集体就生龙活虎, 班级面貌就能焕发无限活力。

关注教学细节 营建高效课堂 篇9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

一、跟读

许多老师都知道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所以讲解课文前都会播一遍课文的朗读带。但是学生往往听着听着就烦了,走神了,更有甚者,索性趁此机会好好睡上一觉。因而许多老师就认为朗读没用,学生不感兴趣,甚至将朗读这一步骤省去了。

我自己一开始也是这样,但是在上《滕王阁序》时我发现,三班学生只是听朗读带,很快就有学生趴在桌上,而二班的学生先是由几个学生小声跟读,渐渐地全班都不约而同地跟朗读带读起来,而且颇富感情,一个个都沉醉在课文的意境中。这也让我明白了:“听读”和“跟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取得的教学效果却有着天壤之别。

此后的文言文教学,我都会下载些好的朗读带,最好是带有轻音乐伴奏的,在播放时,强调学生要小声跟读。因为是跟读,所以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而且通过读,学生的感情很容易被带动起来,常常是录音带已经播完了,学生还感觉意犹未尽,沉醉其中,要求再读一遍,还有的学生下课后会找我拷贝,课余时间再听。

常常因为喜欢朗读,学生在不经意间就喜欢上看似枯燥难懂的文言文。

二、课前预习的具体要求

课前预习也是每个老师上新课前对学生的要求。但是,往往只是口头提了一句,学生也根本不放在心上。对文言文来说,预习尤其显得重要。我对学生预习的要求是疏通一遍课文的大意,把不懂的字词的意思标注到课文下方,即使是下面注解有的,也要标注到该词的下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去认真思考文章,而不是走马观花地浏览。在上新课前,我都要查看学生的课本,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

这也是在两个班的教学对比中得出的结论。比如,《滕王阁序》,同一篇课文,三班的同学由于这一预习步骤没作到位,上课时学生反应就比较迟钝,课堂气氛也比较冷清。而二班的同学课前充分预习了,因而上课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快速地反应,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习热情也很高涨。所以这也让我明白,课前的充分预习是课堂气氛的一大保障,因为学生对懂得的知识都有表达的欲望,在课堂上,他们就能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从而更好地作到师生互动。

这一方法,在随后的《逍遥游》和《陈情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印证。原本以为枯燥的文言文,课堂却能表现出异常的活跃。

三、小故事的穿插

在上新课前,我会上网查找一些跟作者或该文章主题相关的一些小故事。在讲课时,适当地空插,即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兴趣的作用,还因为故事通俗易懂的特点,借助它们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比如上庄子的《逍遥游》,我会顺带给他们介绍庄子的基本思想,通过《庄子》中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来解析,学生即爱听,也好懂,还能激发他们课后阅读《庄子》的兴趣。上《陈情表》时,在讲“孝”时,我会顺带讲中国孝的传统,讲“二十四孝”中的一两个故事,讲《论语》和《庄子》中对“孝”的阐述,既引起他们的兴趣,也是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当然讲故事,不是一個接一个故事地讲,而是适当地穿插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作到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有机结合。

四、课件巩固复习

复习这一步骤是自己以往文言文教学中一直忽略的。上完一课就紧跟着上下一课,在跟踪学生掌握情况上作得不够。本学期,我开始重视这一环节,上完一课后,将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句式翻译做成课件,在课堂上随机检测学生,即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还能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及时地复习,记忆更加深刻。学生也很乐意接受这一方式,因为通过这些课堂练习,他们也更清楚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以上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中较为有效的一些细节处理。在写这篇教学论文时,我也意识到有些细节是可以再完善的。比如,在朗读上,除了跟读,让学生来带读也是不错的方法。再比如,课后的巩固复习,除了用课件课堂检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用读书笔记的形式来整理归纳每课的知识点。

细节决定成败,而在教学上,一个精致的细节足以成就一节精彩高效的课堂。文言文教学并不是想象中的不可跨越,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颗细腻的心去认真推敲每个教学环节。

营建合作文化铸就学校品牌 篇10

一、教师合作文化品牌战略积聚学校实力

在学校的发展进程中, 学校深深地意识到, 教师合作文化对于教师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推广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对吸收全体教师的隐性知识方面具有特效功能。学校采用校本研修、团队建设与积极寻求和吸收学校外部新思想和新知识的方法, 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 扬起师资强校的风帆, 让教师进入了合作发展的轨道,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实现教师合作文化品牌战略, 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1.他山之石——实现与大学院校合作之势

大学和中小学组成学习共同体,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种需求, 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合作和共同发展。两年来, 我校借助“双优”工程, 与东北师范大学建立了伙伴互助关系, 两年的合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 学术合作研究。

根据我校的发展现状, 东北师大专家从理论上对教师加以指导, 学校在行动上积极实践。专家的亲临, 对学校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现了与时俱进。

(2) 课题合作研究。

专家亲自参与教师小课题的研究, 逐一给予意见。专家的介入, 打破了传统上我校普通教师不能搞研究的心理障碍, 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研究、试验方法, 带来了一些与实际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 革新了教师的教科研观念, 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3) 网络合作教研。

学校利用QQ和聊天软件让教师进行网络教研, QQ群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 打破了“空间”和“环境”的限制, 加上网络的隐蔽性使教师没有了怕说错话让人见笑的拘泥, 多了份畅所欲言和专注研讨的平和, 少了正襟危坐的做作和冒犯他人的顾虑, 多了份“不惧权威, 更爱真理”的潇洒和率真。

(4) 同课异构合作交流。

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优化教学策略, 创建高效课堂, 我校与东北师大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对于同一个课题, 我校教师与东北师大专家根据各自的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课上完后, 教师研讨, 东北师大的专家对这一节课进行点评。这些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中, 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探讨教学的艺术, 交流彼此的经验, 共享成功的喜悦。多维的角度, 全方位的合作、探讨, 为整体提升我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 为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2.创特色教研——再合作的学习过程

新教研文化在学校萌芽、成长。学校对教师专业成长发展高度重视, 以提升教师教研能力的教研活动已有较完备的过程, 形成了几种典型的特色教研活动:前瞻式学课。在前瞻式学课过程中, 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研究教材, 研究之后的材料和思路集体共享;集智性备课是一个“合”的过程, 这时候是团队的智慧和经验交融到个人的教案中的过程;推磨式上课。对青年教师来说最重要的环节当然是推磨式上课, 吸收了各种营养的教案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用之后再交流反思, 进行各种补充。当课在组内磨得比较成熟以后, 我们会突破年段的界限将各组的课展示给全校教师。学校分学科、年段成立中心教研组, 领导班子都参与进来与教师共磨一堂课。其他教师分工从教材处理、教法学法、学生听课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等不同的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课后一起反省原有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 在深入反思、讨论中, 寻找改进策略, 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一次上课, 接着再讨论。使老师们所要上的“课”更能符合教学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原则为止。

3.微格研究——合作技能的另辟蹊径

学校从微观的角度把握教学, 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切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对明晰的微格技能。如“课堂导入”“问题学生诊断”“对话激励”等, 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 选择主题进行深入细致深刻的研究, 然后同一主题的教师在一起进行研讨, 不同主题的教师再相互交流研讨, 并按照“收集问题——提炼问题——微格分析——反思跟进”的研究步骤, 引导教师逐个掌握若干重要的微格技能和方法, 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学生合作文化品牌战略突出学校责任

学校从校本课程与兴趣小组活动入手,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团结互助、友好谦让的精神素养与良好的合作技能。

1.课程合作文化研究

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校以尊重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基点成立了专门的教材编写小组, 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编写了《综合实践》校本教材, 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条件, 创设了创新情境。此教材充分结合我市、省丰富的自然资源, 让学生亲近自然, 观察自然, 进行自然方面的调查研究, 用“走向自然来观察, 亲自动手来实践, 回到课堂同交流”的方式, 带学生走出课堂, 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肯于动脑、勇于探索、互相合作的品质也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在研究的过程中, 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极大的张扬, 它不仅使学生在班或小组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而且对学生在将来与人合作共事、和睦相处, 以及在事业上的成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艺术合作文化团队

俗话说:“熟能生巧”。合作学习仅在课堂中培养、训练是不够的, 还应该把它延伸到课外中去, 让学生时时不忘合作的精神, 互相间能长久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形成合作的方法、技巧, 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合作的氛围, 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启动了机器人、美术、合唱队、舞蹈、乐器、曲艺、花样跳绳等社团, 给学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让学生在合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合作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合作为学生创设了更广泛的学习时空, 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学习范围, 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品格和创新人格, 使之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和进步的基石。自2007年5月开始我校的机器人社团陆续参加了一些全国性的机器人竞赛, 屡获殊荣, 为辽宁省、鞍山市争了光。2010年6月我校学生刘昊天代表我们国家去新加坡参加robcup世界杯机器人大赛, 荣获第六名。7月我校学生代表辽宁省参加了中央电教馆的机器人全国比赛。

三、特色品牌合作文化战略增强学校魅力

团队精神是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 是一个团体的各成员之间通过互相配合、和谐相处、共同努力, 进而达到共同发展的合作精神。山南小学作为全国乒乓球重点小学、辽宁省乒乓球传统项目示范校、鞍山市乒乓球特色校, 多年来, 把办学特色作为发展的基石, 制定了“以球兴校, 以球育人”的办学目标。鲜明的办学特色, 铸就了乒乓品牌, 对品牌合作文化的深化, 学生团队精神的培植, 更带动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1.通过抓好乒乓球韵律操,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凝聚着领导班子, 音乐、体育等众多教师心血与汗水的学校自编的乒乓球韵律操, 融入学校每天的课间操, 又把它编成气势恢宏、动作优美、造型别致、活泼健康的团体操表演, 参加了全国“奥星杯”乒乓球开幕式、辽宁省九运会、鞍山市体育节开幕式的演出和全国大课间的展示。乒乓球韵律操舞红了九运圣火, 舞上了全国的体育舞台, 展示了山南小学的活泼与朝气, 展示了山南小学特有的风采。运动场上演出的时间是短暂的, 但小学生千人队伍的排练却是非常艰难的。对教师是个考验, 对10岁左右的学生来说更是个考验。乒乓球韵律操是一项由许多个体组成的, 不能出现任何个体与团体不协调的现象, 否则就会破坏团体的韵律和队形的美感。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与他人保持合适的距离, 按时并高质量地完成规定的动作。为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在团体操的排练中我校积极渗透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我校通过乒乓球韵律操的训练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磨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从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给他们合作的方法。

2.通过参赛, 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合作, 合作中竞争

为了培养学生在合作中竞争, 在竞争中合作的意识, 学校在抓好乒乓球特色工作上, 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法, 既抓普及又抓提高。除开设乒乓球普修课以外, 为了发现和选拔培养乒乓球新苗, 学校还开办了乒乓球俱乐部, 每天对部分有志于乒乓球事业的学生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在训练中, 激发学生互相鼓励, 协作攻关, 相互交流, 合作竞争, 想象创造等, 从而为他们综合乒乓技能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四年间, 我校为各级的专业训练队输送了优秀的人才, 输送到外省市有16人, 输送到省内体育院校12人, 市体校4人, 现在法国俱乐部打球1人。

为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激发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使学生意识到“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关系, 产生不仅为个人荣誉, 更重要的是体现为集体荣誉而战的感受。在训练的同时, 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赛, 自2003年始, 我校在全国的乒乓球大赛中屡获殊荣, 为学校争了光, 为铁东区争了光, 为鞍山市争了光, 先后培养了乒乓球世界冠军马龙等优秀的运动员。通过参加比赛, 帮助学生养成了尊重他人、发现他人优点品质, 培养了正确的集体观和良好的现代竞争意识, 增加了学生成功的机会, 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学生们在活动中展现丰彩, 磨炼意志, 体验成功与快乐, 我校的乒乓球事业也硕果累累。

2006年8月, 经我校申请, 中国乒协少委会“娃娃杯”执委会同意, 上报国家体育局乒管中心批准, 我校承办全国红双喜“娃娃杯”少儿乒乓赛。本次比赛邀请国家、省体委领导, 国家、省新闻媒体等单位参加。全国10个省市, 包括直辖市上海、北京、天津共30多个代表队参加, 共400余人。山南小学承办的这次比赛, 不仅促进了鞍山市乒乓球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也使鞍山的乒乓球品牌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做出了贡献。

上一篇:组织差异下一篇:环保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