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态度

2024-06-13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态度(共12篇)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态度 篇1

2012年年初,当国内娱乐节目、选秀节目因“限娱令”及市场疲惫而前途惨淡一片叫衰的时候,一档以寻找好声音为代表的国际本土化节目,带着四个唱作俱佳配合默契的老将、十来个风格独特的实力选手、三十二场屡试不爽的噱头和无数用心演绎精彩表演与笑料爆点……再一次将惨白而单一的国内选秀节目推向公众舆论的热议制高点,将观众拉回到电视前。

老瓶装新酒的《中国好声音》节目大获全胜,随之而来的各种案例分析、商业模式探讨源源不断。不过,今天我们想要说的,不是企业、制作方或者媒体怎么更好地生产节目,怎么以好莱坞的工业化模式生产节目,而是从观众、公众的角度,了解他们怎么看待今日众多的娱乐节目,那些让他们感动的元素是什么,以及在全民娱乐时代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是什么样子的。调查通过网络问卷方式,共征集来自腾讯QQ的11322名80后、90后青年人的意见,其中男性人数为8048人,女性为3193人。

多元化娱乐节目更讨观众欢

如今娱乐节目花样百出,种类和表现形式层出不穷。我们大致按照节目的表现形式、参与方式分成了九类,通过调查发现,“综合表演类娱乐节目”(如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等)拔得头筹,获得过半(50.3%)青年人的青睐。然后是“歌唱类选秀节目”(如今年如火如荼的中国好声音、声动亚洲、花儿朵朵等)接棒,近半数的(47.8%)青年人表示比较喜欢看。此外,“综合类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等)赢得32.8%的青年人喜爱。

有趣的是,“综合表演娱乐节目”和“明星参与的选秀类节目”(百变大咖、舞动奇迹、舞林大会)更受女性观众的欢迎。参与调查的女性中,表示自己喜欢看这两类节目的比例分别为65.6%和31.1%,而男性观众表现出喜爱的比例分别是44.2%和15.2%。

不过,男青年对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这类“综合选秀节目”的热衷度高于女性。

此外,80后、90后对娱乐节目的审美趣味有明显差异,90后喜欢看综合类表演娱乐节目(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的比例明显高于80后,而80后的关注度更偏向歌唱选秀类节目。

相亲类节目,剩男剩女级别的老80后兴趣度更高,尚不知愁滋味的95后显然不感兴趣。

综合类娱乐节目无论是参与对象还是节目呈现方式都更多元化:涵盖各类明星与草根同台互动,表现形式既有传统的说唱脱口,又融入各种趣味性的舞台表演或跨界融合,带来更多的实验性创新,加之花样百出的话题,更容易吸引善变而喜新厌旧的青年人关注。而益智类、针对特定主题或群体的娱乐活动,因其主题和表现形式的固定与局限,在节目推出后要不断克服观众的审美疲劳,以及时更新的话题内容制胜。

娱乐大过天,喜欢就追随

“娱乐至死”,言犹在耳。今天我们已经不必再探讨人们为什么热衷于肥皂剧、热衷于各种娱乐活动和娱乐电视节目。还有什么比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躯,躺在沙发上看快乐家族的各种白目表演更能舒缓压力呢?还有什么比一家人饭后守在电视或电脑前品头论足屏幕上女嘉宾或男嘉宾的雷人语、言行体态更适合家庭成员互动呢?也许你会另外A、B、C说出一些理由,但你不得不承认,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喜欢宅在家里通过影视节目进行休闲放松。

数据显示,“轻松搞笑”是大多数中国青年人喜欢各类娱乐节目的主要原因。其中,女性显然更希望乐一乐。

另外,明星的光环效应,既是票房保证,也是娱乐节目收视点击率的保证。因明星、名主持人参与,而喜欢观看某档节目的观众比例达到33.5%。

再有就是节目质量了。“真枪实弹”和多元化,是必不可少的两大要素。挑剔的观众还有什么没见过?互联网早就打破了国界,不是随便拿来主义就可以糊弄观众的。强调节目中“选手实力强劲”、“表演形式是自己喜欢的”不在少数。

对于企业、制作方、媒体来说,娱乐节目无论是从海外引进的热门节目并将之本土化,还是立足国内地域文化特点,用新颖而颠覆的方式讲述传统,或者紧扣当下热点,借势推波助澜……观众不在乎你讲故事的逻辑和原因,感兴趣的是你用怎样的腔调讲述他们喜欢的故事。

观众需要更多强大而充满个性的榜样

娱乐节目,不仅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趣味,甚至影响或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从个性、帅气、颠覆大众对女孩定义的春春到国际范儿十足但表现却极具摧毁性与张力的莫愁……

研究显示,如今80后、90后心目中这个时代的代表和他们喜欢的明星,基本上都贴上了如下标签:才华横溢、个性十足、勤奋努力、外表漂亮等等。

零点咨询集团多次针对青年人群进行调查,每当问及偶像于自己最吸引之处,名列榜首的往往是“有才华”。今天的青年人,对待社会和偶像更理性、更尊崇个人内心。虽然90后的偶像超过六成是歌手、演员、主持人等演艺明星,但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响亮的名字来吸引青年人群的注意。

不过,透过表象仍不难发现,80后、90后对成功、对偶像的定义是有规律可循的。有才华,出身平凡,通过自我奋斗最终获得社会认可,这样的偶像是他们所推崇和喜爱的。当然,视觉系的青年人对美的追求也尤为突出。

以《中国好声音》节目为例,成功正是来自于主办方深谙当下社会正显露出来的主流价值追求,以区别于以往选秀节目的零基础、夸张和爆红的卖点,直截了当地用声音——核心的才华提高整个节目的门槛,所有选手的成长背景设定与选择也聚焦那些经过摸爬滚打、怀揣对音乐梦想坚持不懈的各类个性独特的年轻人身上。这些年轻人的成功,离普通观众很近,自然是众望所归。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态度 篇2

【摘要】在电视新闻直播节目中,主持人掌控着直播现场。加强主持人的现场控制能力,首先应增强其直播思维能力。其次,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要全方位获取信息,全面地占有直播新闻节目的内容,掌控直播节奏,这是直播的基础。主持人还要建立直播意识,用直播的心理、直播的思维和直播的工作程序、方法、要求来进行锻炼。

【关键词】电视新闻直播控制能力 直播思维能力 掌控直播节奏

电视新闻在播出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录制播出和直播两种,随着新闻事件报道的及时性和传播手段的现代化,直播的电视新闻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电视新闻的直播分室内直播和室外直播。室内直播是新闻节目主持人或播音员按照编辑部的新闻编排,顺着串联单上的稿件内容,并以一定的语速较精确地播报,达到了新闻内容播音、串联、制作和新闻节目播出的同步。室内直播相对于录播来讲,延长了新闻截稿的时间,增加了某些新闻播出的时效性。室外直播是在新闻现场实现新闻事件发展与报道、播出的同步。也就是说,实现了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与播出的同步,其中室外直播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对预知事件的重点直播。二是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直播。突发性事件的电视现场直播是新闻价值最高的直播,也是全球电视台新闻直播中最具“魅力”的直播。

电视新闻节目直播是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新闻节目主持人又是电视新闻节目直播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那么,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该如何面对直播,如何加强现场控制能力?

一、掌控直播的前提――建立直播意识

主持人要提高其直播现场的控制能力,首先要积极建立直播意识,把目前的录播、现场报道、现场主持都当作是直播工作,把这些机会看作是直播的演练。新闻节目主持人可以在一切工作场合,如室内录播,室外主持的`工作中,用直播的心理、直播的思维和直播的工作程序、方法、要求来进行锻炼。如在室内录播,树立随时接受导播指令的意识,锻炼准备进行自主思维向接受指令思维状态的转换,并严格播报过程,保证做到播报不出错;把室外的现场报道,当作同步报道与播出对待,并认认真真地与记者一起全方位地了解把握现场报道新闻的内容,做到在现场报道的过程中,掌握每一节、每一段的内容,并能融会贯通。遇到情况,不能有丝毫的依赖思想,要以一次性成功来要求自己。

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对于主持人来讲是最具挑战性的。突发新闻的现场是全方位的信息场,主持人应在极短的时间内与导播、记者编辑、制作人员集体制定播出方案,或在现场以极短的时间向编辑部及导播汇报现场情况及直播方案,了解新闻发生的背景、感受,把握现场的氛围,了解并预测新闻发展的趋势,牢牢把握现场新闻的若干重要环节,并根据现场状况,多准备几个应急方案,做到在整个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应对有策,从容自然。主持人主持现场直播节目,尤其是主持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是对主持人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它不但体现出主持人直播思维能力,对现场的统率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能体现出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新闻价值观,审美观等综合业务能力和一个主持人的学识修养,因而是最具挑战性的。

另外,还要注意把握好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节奏问题。对节奏的把握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具体的每个时段每条新闻的播报节奏,二是整个直播报道的节奏。所谓每条新闻的播报节奏是指主持人的播音速度,每条新闻之间的间隔时间,整个直播报道的节奏则包括每个时段新闻条数的安排,演播室嘉宾访谈和插播新闻(包括前方画面的切换)交替的频度,演播室嘉宾话题转换的频度,插播片头片花的频度,字幕变换的速度等等。事实上由于收视疲劳的缘故,每一个观众可能很难始终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关注新闻事件的发展态势,而作为直播报道来说,它又不能不考虑直播的急缓、顿挫的节奏,它安排节奏的根据是新闻事件发展的急缓,比如在准备阶段,它必然是稍缓的,而到新闻事件高潮的阶段,这样的播报也会随之而变得急促,这种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而安排节奏的做法是一种常规的安排。

二、掌控直播的基础――全方位获取信息

主持人面对新闻直播要全方位地获取新闻信息,全面地把握直播新闻节目的内容,这是主持人完成好直播工作的一个基础。主持人在演播室内直播,要全面地把握今天这档节目你所承担的内容,如哪些稿件是重大新闻,哪些稿件是主干新闻,哪些是在导播有时间扩容要求时增加叙述或评论的内容,哪些是可压缩的内容,压缩以后怎样衔接等等。这些问题都了然于胸以后,才能全面地把握直播的新闻内容,才可以从容地进行播音创作和完成好导播的指令。如果是直播可预知的重大新闻事件,主持人不仅要熟悉整个直播的程序和环节,还要全面把握报道的主旨和内容,要事先参与编辑部的筹划和工作安排,对新闻事件的大致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要到直播现场去勘察,熟悉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体验可能出现的现场氛围和突如其来发生的情况等等,以保证在直播新闻节目中能把握主持分寸,使主持的基调、风格、节奏与所直播的节目内容相吻合,使整个报道有板有眼,浑然一体。 三、掌控直播的关键――具备直播思维能力

直播思维是指主持人在直播中主动思维与被动思维互相转换,互相结合的思维,具有思维自主性与外来指导性并存的特性,与录播的主动思维有严格的区别。主持人在录播新闻节目中,是按照稿件播报新闻内容,通过自己对稿件的理解,把文字符号转化为语言符号,这种理解就是主持人的主动思维,这种符号的转化是主持人的创作。如播报一篇稿件,你认为不满意,可以请制作人员再为你重录一次,你可以不必顾忌此新闻播报的时间长了一点,还是短了点;播报语速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还可以不必考虑再增加一些新闻内容或减少一些新闻内容,更无外来指令干扰,修正你正在工作的顺序和内容。这是一种完全自主的工作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充分发挥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播音作品符合你一贯的风格和水平。

可是直播则不然,尤其室外直播更具复杂性。现场主持直播是集文字、事件发生的特质,现场的氛围和感受等全方位信息转化为语言符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一方面具有很强的主观创造性,是主持人的主动思维,但一方面又要随时受到导播的制约,要接受导播因节目需要而发出的直播指令。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要立即结束主动思维而接受导播指令修正思维内容与方向。这样,主动思维立即被转换为被动思维。比如,思维方向被改变,思维的内容被增加或减少,这样现场直播的容量或表达方式有可能被修正或改变,这就是直播时主动思维向被动思维转换的结果。等到这种思维被被动地修正后,也就是主持人接到导播的指令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调整。如果这种思维与导播的思维,或者说与播出的要求相吻合的话,主持人又进入了自主创造的主动思维。反之,主持人的思维就会又一次被导播修正,又会被转换成被动思维。电视新闻直播是在某个空间按时间顺序进行的,主持人的思维也随着时间的延续向前发展。在此间,主持人的主动思维可能会被导播突然打断而改变原来的思维轨迹,这种改变会体现在主持人所主持的直播节目内容和表达的时间质量上。因此,主持人在直播中的思维是主动思维与被动思维转换的思维,也是一个不断互相结合的思维。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直播思维的自主性与外来指导性并存的特性。

直播已成为现在电视新闻报道的最主要的形式。吴小莉说“当新闻发生时,有中国人在现场”。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现起来却并非容易的事情。新闻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最为困难的则是如何做好采访报道,到达你希望到达的新闻现场,采访你想要采访的新闻人物,发现你想要发现的新闻内幕,进入你想要进入的新闻内核。这是对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在完成到达现场的第一层面的目标之后,提出的更严格的要求。一次成功的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绝不是仅仅依靠一种精神的力量就可以达到目的的,这需要技巧,需要智慧,需要勇气,当然,还需要一点运气。

参考文献

①张颂:《播音创作基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

②雷跃捷:《新闻理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③姚喜双:《播音学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④张颂:《朗读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⑤张颂:《语言传播文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⑥李德付:《节目语体主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⑦付程:《播音创作观念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⑧吴郁:《播音学简明教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⑨付程:《播音创作观念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态度 篇3

[关键词]台湾电视新闻;后现代娱乐;受众引导;专业主义;媒介品牌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5-0133-04

无论是在电视的发展之初还是在繁荣的当下,新闻节目一直是各家电视台打造的重点,也是媒体与社会交流的直接平台。台湾电视新闻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经了一系列的竞争变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了自由多元的发展时期,但时至今日,我们所看到的台湾电视新闻却呈现出了后娱乐的现象,这种现象的表现就是新闻节目的泛娱乐化与娱乐新闻节目的式微,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即在新闻节目中过多地呈现出娱乐元素而缺乏对严肃议题的关注和讨论,而一向以报道艺人明星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新闻节目却又在这个时代失去了观众群从而被更具娱乐性的综艺节目替代,台湾电视新闻的这种后娱乐现象究竟是如何造成的,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和反思此种现象?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重点。

新闻节目的泛娱乐化,主要是指八卦、煽情、刺激等娱乐性的元素充斥在新闻节目当中,具体说来,即在内容上以“软新闻”取代严肃新闻,在形式则对各类新闻进行“软包装”。在台湾电视新闻中,这种从内容到形式上的泛娱乐化随处可见。牛隆光和林靖芬在《透视电视新闻:实务与研究工作谈》中将台湾电视新闻的内容特征做了较为全面的归纳,认为台湾电视新闻所报导的内容多强调软性新闻,多转向私人领域,多关注“煽色腥”新闻,重视受难者新闻、命运乖张新闻及英雄新闻的报道,多偏好娱乐化信息和垃圾新闻。而台湾的新闻业者和电视观众肯定不会忘记2007年3月26日的“周政保事件”,当天TVBS播出了一家独家新闻,内容是一个黑道人士周政保拿枪恐吓威胁另一黑道人士的录像带,其它的各家电视台纷纷转播,在岛内引起轰动。但警方调查搜证的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原来TVBS的记者竟然与黑道一起参与了录像带的制作。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台湾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已经登峰造极,而这也几乎被认为是是台湾电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但是,与台湾电视新闻节目泛娱乐化的现象相对应的,却是娱乐新闻节目渐渐地淡出了观众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中期,陶晶莹在TVBS—G主持的《娱乐新闻》与高怡平在三立都会台主持的《完全娱乐》以专业和成熟正式开启了娱乐新闻的黄金年代。但这两档节目马上受到了由大小s主持的八大电视《娱乐百分百》的冲击,大小s以其无厘头的主持风格和怪异搞笑的百变造型吸引了观众的眼光,也开启了日后台湾娱乐新闻走向综艺化的道路。台湾娱乐新闻节目的专业与高质感时代在2003年高怡平与陶子相继从娱乐新闻的主播台上引退后即宣告结束,而2006年9月小S请辞《娱乐百分百》则是娱乐新闻节目彻底走入低谷的标志。此后的娱乐新闻节目纷纷让一些娱乐明星加人主持人的队伍,且为了提升收视新增了一些游戏与歌唱单元,使得娱乐新闻与一般的综艺节目无二。2007年3月,TVBS—G结束了长达13年的《娱乐新闻》的播出,伴随这个台湾最早的娱乐新闻节目一起退出历史舞台的,还有娱乐新闻节目的专业性与影响力。

新闻的泛娱乐化和娱乐新闻节目的式微在我看来正是台湾电视新闻后娱乐现象的呈现,即对于新闻而言,娱乐性的内容成为其必须要挖掘的亮点,而只要能求得娱乐的最大化效果,娱乐新闻的形式则变更为了综艺节目。

关于后娱乐现象,学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人将“后娱乐”解读为“俗娱乐”,即认为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世俗中间、享受世俗的东西,因此,电视就应该顺应这种世俗的节拍。这种俗娱乐的解释和我认为的“后现代主义娱乐”的说法是吻合的。相对于现代主义主张的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后现代主张解构一切,“使过去失去意义,预示未来将一无所有,对任何事物都不负责任——所有这一仅仅是装饰而不是反抗,当然不是精神上的坚忍。”因此,它所希望的是“给没有意义的东西以意义,给没有认同的东西以认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媒体才会将能够吸引受众眼球的感性的娱乐性内容视为新闻节目的重点,甚至是独家新闻的重要来源。而至于演艺明星,他们每天的生活起居也只有那么多的噱头和引人注目的焦点,所以不如多办综艺节目以吸引观众。有人将台湾综艺节目的风格归纳为以下几点:观众上台又捧又骂、街头乱窜逢人就闹、千里寻亲服务到家、博命演出自相残杀、变装敢秀胡说八道、说学逗唱猛爆黄料、模仿反串越丑越好,当具有这些元素的综艺节目出现在电视画面中,再加上新闻节目呈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故事性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播报明星们动态的娱乐新闻节目自然也就慢慢地失去了观众群。同时,后现代主义认为“今后的知识将为销售而生产”,这种“知识的商品化”论调无疑为娱乐化媒体的市场化运作提供理论基础,也正是这种新闻的商品化。导致新闻节目越来越娱乐化以成为受欢迎和流行的商品,而娱乐新闻敌不过综艺节目成为了过气的商品,台湾电视新闻正是在此基础上呈现出了后娱乐现象。

本人于2008年10月15日至12月14日获得由中华发展基金管理会赞助的为期两个月赴台湾媒体参访实习的机会,利用2008年11月6日至12月5日在中天电视台海外新闻中心实习的这段时间,本人观看了各家电视台对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并且在各种采访现场对各家电视台的记者进行参与式观察。以“陈云林来台”事件为例,这是1949年后大陆受权团体最高负责人第一次访问台湾,也是大陆第一次派出庞大协商代表团来到台北。但是在台湾电视新闻中,充斥的是一出又一出“呛陈”的好戏,而即便面对呛声,台湾电视媒体也似乎很少去思考这种呛声究竟代表着什么以及台湾社会未来走向等问题。11月6日,在“马陈会”的当天,有一位在台北宾馆外围现场采访的记者对我说:“这些游行抗议的人当中有很多人现在看起来很激动很独立,但是也许今天一游行完,明天他们就去大陆做生意了。”但是,台湾的电视新闻也没有对这些人的深入访谈和纵深剖析。此外,11月4日在陈云林与陆委会“主委”赖幸嫒会谈的晶华饭店,邱议莹、谢欣霓两位民进党女立委在大厅抗议,有记者一边说着“这两个女人是神经病”一边又在尽职尽责地拍摄。在记者们看来,这些热闹的场面、激进的镜头才是他们所需要的画面,因为这些元素可以吸引观众,除此之外,包括陈云林夫人的着装、圆山饭店准备的牛肉面、随行的中南海保镖等娱乐性讯息都进入了新闻关注的视野。当我问及中天新闻海外新闻部的一位记者为什么对陈云林夫人的着装感兴趣时,她

的回答是:“其他的内容各家电视台都能看到拍到,我们只能从这种细节挖掘出更多有意思的东西”。由此可见,这种“有意思的东西”成为了各家电视台挖掘的重要内容。

针对这种情况,我以“你注意到台湾电视新闻的娱乐化趋势了吗?”“台湾电视新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娱乐化趋势?”“你自己怎么看待这种娱乐化趋势?”“你认为娱乐化代表着台湾电视新闻发展发现吗?”“曾经代表娱乐风向标的台湾电视娱乐新闻节目怎么会越来越式微?”等几个问题对中天电视新闻部和在采访现场见到的包括TVBS、台视、东森在内的几家电视媒体的共十位记者进行了访谈。这十位记者均认为台湾电视的娱乐化趋势非常明显;在论及为什么会有这种趋势的时候,十位记者均提到了日益恶劣的竞争环境和台湾电视观众的需要,即所谓“有竞争才会泛滥”、“有需求才会有供给”,一位记者还提到了“台湾的政治环境很容易滋生娱乐化的内容,因为许多人为博出境所以会制造噱头在镜头面前亮相,这种制造出来的噱头有时候就是非常戏剧性非常娱乐化的”;至于怎么看待这种娱乐化的趋势,只有一位记者表示“符合观众的需求有什么不好?”,其它几位记者都表示这是一种无奈之举,中天新闻的一位记者说:“你以为我们愿意去做那些新闻吗?24小时总需要有东西填充,也总是需要有东西给人看吧?”,另一位TVBS的记者认为“大家都是为了一份工作和生活呀”;而对于“娱乐化是不是代表台湾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这个问题,有六位记者表示没有去思考过这个大问题,并且其中的两位认为这个问题应该由电视台的管理层去思考,其它四位记者认为不管乐意不乐意,娱乐化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大势所趋,非个人力量可以抗拒”;在解读台湾电视娱乐新闻式微的现象时,几乎所有的记者都认为综艺节目的冲击是一个很大的因素,此外,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对娱乐新闻的收视率也造成了影响,中天新闻的一位女记者对我说:“你不觉得台湾的电视新闻比电视连续剧还好看吗,更别说和一些娱乐新闻栏目比较了。譬如说陈水扁弊案,迄今为止已逾半年,其中剧情迭出,实在很好看。”

根据以上观察和访谈得来的信息,再通过对一些资料的梳理和思考,本文对导致台湾电视新闻呈现出后娱乐现象的原因分析如下:

1台湾社会现状中的受众

呈现出后娱乐现象的电视媒体在节目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以接近目标受众的需要为最重要的追求,因为只有这样才既能使媒介有效地运转又能符合或迎合受众的需要。至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服务业取代工业占据台湾经济的主导地位,中产阶级也上升为台湾社会的主体,而且这个队伍还在不断的发展中。台湾的中产阶级一方面在享受着高消费的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又感到了一种普遍的焦虑,联合报系的《财讯月刊》2008年8月1日发表的一篇文章称“平均收入比中国大陆高,贫富差距比香港低,民间活力比新加坡强的台湾,却出现华人社会里最焦虑的一群中产阶级。”他们以个人为中心的“自我膨胀”在遇到竞争的压力、消费的相对性和对于未来的忧虑时又变成了“自我萧条”,在这种矛盾中,他们开始寻找人类最广泛的普遍兴趣——原始兴趣来麻醉自己。所以,台湾的电视媒体无论是在新闻的泛娱乐化上还是在娱乐新闻走向更娱乐的综艺节目上,都渐渐走向了满足人们这种低俗化的道路。“这些娱乐消遣作充斥了整个社会过程……享乐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头脑中什么也不思考,忘记了一切痛苦和忧伤。”

2政治环境的影响

台湾的政治环境在经历了威权统治以及国民党一党独大的时期之后,渐渐地演变成了多党竞争,这当中尤其以国民党代表的蓝营和民进党代表的绿营之间的对立最为突出。由于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大众对于政治异乎寻常地关注,政治成了媒体重点关注和炒作的对象。渐渐地,台湾媒体把政治和娱乐视为能够吸引受众的两大主要因素,甚至政治也逐渐成为娱乐的一部分,很多政治新闻趋同于娱乐新闻,如前面所提的陈云林赴台事件的报道以及陈水扁弊案等。同时,综艺节目中也很多政治化的内容,如连战、马英九等政治明星都曾上过综艺节目《康熙来了》,且在节目中连什么时候初吻、穿什么内裤都全盘兜出,大大满足了观众的娱乐心理。但是艺人出于商业目的,一般不涉指政治领域,这也就造成了喜欢参与到政治事务中的台湾民众更愿意以轻松的方式去观看娱乐化的政治新闻和政治化的综艺节目,从而使娱乐新闻的观众群也受到影响。

3台湾的电视媒介环境

到目前为止,人口2 300多万的台湾岛内竟然有8个24小时的新闻台。而根据研究发现,政治与公共事务的新闻,对于以妇女和青少年为主体的广告诉求对象很少有吸引力,而人情趣味与娱乐特写对于所有的受众都有卖点。同时,受众数目的增加又可以符合广告主的心意,并达到电视台商业利益追求的目的。如此一来,亨利·鲁斯提及的“教堂”在今天已经丧失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当娱乐文化与文化工业相结合,文化生产与经济利润相一致的时候,“金钱乃是评判所有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个公分母”。与此同时,有生产者愿意提供娱乐性的产品,也有消费者乐于接受这种产品还是不够的,这种产品想在媒介市场上大行其道,还必须得到市场的管理者——政府的承认。台湾的“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简称NCC)除了规定媒体不能播出血腥、暴力、色情等画面,对娱乐产品并没有其他的指导和规定,这种默认也使得娱乐产品在电视媒体上泛滥。

台湾电视新闻以收视率为中心的理念确实可以使得一部分受众在接受这些“信息商品”的时候感觉到快意,并且在某些时候也可以帮助其在娱乐的消遣中暂时麻痹自己的孤独和忧伤。我们需要娱乐,但是在一个后娱乐的电视环境中,有些问题又是台湾电视业者必须要去注意的。

1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引导受众思考

毋庸置疑,传媒今天的角色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众的关心,今天的受众有很大部分已习惯于用传媒来了解社会。正如议程设置理论所提出的“新闻不仅告诉我们该想些什么,而且告诉我们该怎样想。”后娱乐时代的台湾电视新闻正如迈克尔·埃默里在《美国新闻史》里所提及的“我们已经变成了好莱坞了,我们已经屈从于新闻的好莱坞——我们化重要为琐碎……我们将最重要的时段留给了闲言碎语和奇闻。”这也符合了“后现代性张扬多元性,使人的选择具有无限多的可能性,后现代鼓励人的平面性,使人终于逃离了深度由精神家园走向了享乐主义”的特性。但是,诚如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理论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说:“精神的真正功劳在于对于物化的否定。一旦精神变成了文化财富,被用于消费,精神就必定会走向消亡。”因此,对于台湾电视新闻来说,虽然面临着市场的严峻挑战,但是一味地迎合受众的本能需求只能让其在一片笑语与喧哗中放弃思考的权力、丢弃思考的能力,因此,媒体还是应该在“市场”与“教堂”中努力进行协调,一方面要满足受众的需求以获得市场的肯定,一方面要用积极引导受众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事实上这种引导也是为自己培养更多具有思想深度和社会责任的受众,这对媒体的长久发展是有益的。

2在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中实现新闻业的良性发展

在19世纪中期,医学、法律等行业通过建立本行业的规范和组织而获得了相应的职业地位,这种专业化的模式成为其它行业树立自身不可或缺的价值的典范。新闻从业人员也在追求如同医学、法律一样的地位,因为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职务和社会责任,新闻业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一种新闻专业主义,这让新闻成为一种职业,也让记者成为专业人才。回顾历史,美国两个报纸大亨郝斯特与普利策曾在19世纪后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形成了新闻史上的“黄色时期”。为了在竞争中获胜,普利策不惜媚俗以迎合多数受众的娱乐需求乃至低级趣味,但在当他晚年意识到了自己在这场竞争牺牲了新闻道德和社会公益,与新闻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和理想相违背时则悔悟不已,他的痛改前非为他赢得了超越时空的声誉。可见具有明确的社会责任理念和新闻理想的新闻专业主义是使得新闻业可以长久发展的最本真的价值,因此,在娱乐的声浪里,台湾电视新闻业者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对专业主义的追求。

3在凸显个性中塑造媒介品牌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态度 篇4

为此, 笔者以网易特色专栏《网易另一面》为例, 围绕其新闻“有态度”的核心主张, 以新闻专业主义角度, 从内涵定位、理论分析、弊端缺失进行详细说明, 并进一步提出解决建议。

1 什么是《网易另一面》

2010年, 网易宣布将旗下新闻资讯类频道进行新一轮的页面改版, 新版本首次提出“有态度的门户网站”的内容建设理念, 并着手开发品牌项目——《网易另一面》。

《网易另一面》是网易新闻频道一个具有较强影响力、有态度的新闻产品和新闻品牌栏目, 它以“视觉敏锐而全面、态度鲜明而理性、紧跟热点时政”为宗旨, 迄今已延续997期。其中《中国“传播性病罪”法条缺陷大》、《高速路免费民众难占政策便宜》、《高校招生的十大腐败通道》等深度解析确实振聋发聩, 也引起有关部门的震动反思, 很好的发挥了媒体的舆论监督以及建言献策的功能。

然而, 纵观此类报道, 大多是以独特视角和新颖观点进行切入或反转, 同时辅以夸张性标题, 从而达到一种“这才是真相”、“这才是客观”的宣传效果。比如《中国功夫神话, 自我催眠骗术》、《美国高铁:不需要也不值得》、《孔融让梨、我偏不让》等报道, 其夸张的标题、态度鲜明的论点、与主流声音相异的观点, 不仅带来了鲜明的眼球效应和大范围的讨论, 也让其所标榜的“态度”和“良心”为网民所广泛认知。而这种“良心”和“态度”, 其实质就是网易新闻本身的价值观念的具体反映。

2 网络盛宴——《网易另一面》的理论分析

2.1 自媒体时代的纵向竞争

随着微博、微信、QQ等媒介的创新发展, “全民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正式开启, 信息传播也由过去的“一呼百应”成为眼下的“众声喧哗”。要想在扑面而来的信息浪潮中拔得头筹, 各网站就必须打造其独有的内涵优势。

一方面, 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利用旗下的微博平台以及广泛的合作伙伴进行横向挖掘, 不仅利用大量知名媒体为其提供新闻来源, 以文章为中心附加链接, 全面、严谨的进行新闻报道, 还时刻转发微博新闻, 牢牢抓住第一手材料, 凸显新闻的时效性和前瞻性;而资源相对弱势的网易则反其道而行之, 对新闻内容进行纵向挖掘。不再追求信息数量的增加, 而是追求信息加工的精致与细腻, 着手于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 努力打造有态度、有深度的新闻品牌。同时, 结合当下时事热点, 提出犀利、独到的见解来抓人眼球, 如《网易另一面》的新闻报道《星巴克价格歧视是正当商业行为》、《合法持枪犯罪会减少, 妇孺能自卫》等, 网易削弱新闻报道本身的客观性, 也没有像其他媒体那样把正反两方观点一一列出对比, 而是在融入自己的价值观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明确态度、鲜明倾向的新闻宣传。虽然观点有失偏颇, 但也很容易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勾起民众参与论战的热情。

2.2 乌合之众的肆意狂欢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指出, 当一群人聚合构成“心理群体”时, 他们不再是独立的自我, 也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 而是会表现出迥异于个体的特征, 演变成一群“乌合之众”。

相较于现实而言, 人们在网络中的行动往往以个体为单位, 看似是有着独立的自我。但在某件新闻的影响下, 这些个体的思想和情感就可能因暗示和相互传染而转向一个相同的方向, 逐渐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我意志支配的玩偶。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网络的覆盖普及、上网设备的方便快捷、网民的草根化以及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剧, 网民群体的知识层次、诉求内容变得十分复杂, 各种社会矛盾刺激着网民的思想情绪。

而网易之所以要标榜自己的“良心”和“态度”, 也是要充分发挥其亲民风格, 打造为老百姓的“大喇叭”和“播音台”, 为网民的情绪表达提供一个广阔场所。随意点开网易热点新闻的评论区, 支持率最高的评论经常是“都是国家体制的错!”“肯定是官商勾结!”“有钱人都去移民啦!”等情绪化的激烈表达, 这些评论简单粗暴, 但却很容易在群体中得到传染蔓延, 也更容易受到群众喜欢。

3 简单粗暴——《网易另一面》的弊端

3.1 失去客观的“真实”幻象

从个别事物中寻求普遍规律, 从不同事物中探求一般真理, 这种理性主义传统从古希腊开始绵延至今, 促使着每一个人都去找寻全面的、绝对的真实。而新闻传播学家沃尔特·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中则悬置“本质”, 关注多样化多层次的表象、丰富的感性以及知性直观, 提出了著名的“拟态环境”。他认为, 随着传媒技术的飞跃发展, 新闻报道所产生的拟态环境更是成为了构成社会平台的绝对要素。换言之,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由新闻媒介决定的。就像麦克卢汉所说的, 媒介延伸了人类的感官知觉, 成为我们观察世界的“探照灯”。

可问题在于, 新闻报道所产生的拟态环境毕竟不是真实存在的, 媒体无法也没有必要来全面的揭示每一个细节。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曾以符号学的眼光来这样看待问题:“所有在某种形式上或在其他方面能为知觉所揭示出意义的一切现象都是符号, 尤其是在当知觉作为对某些事物的再现或作为意义的体现, 并对意义做出揭示之时, 更是如此”。 (1) 传统新闻学所强调的作为新闻第一性的真实性, 由于网站立场、指导思想、经济利益等因素受到严重挑战。网易新闻并不歪曲捏造事实, 但总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意图选取视角或部分报道, 这样的非主流观点自然引起网民的普遍关注, 结果使社会舆论为之哗然。

可以看到, 在符号学视野下, “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可能并不一致, 而我们通过新闻拟态所掌握的片面知识也必将导致意识环境对现实环境夸张和扭曲的反映。所以, 网易自身所标榜的“新闻良心”使得民众下意识地把其他相左的意见视为“没良心的”, 很容易形成一种偏见。

3.2 封闭的沉默螺旋

在新闻设置过程中, 《网易另一面》经常通过提供倾向性明显的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的事实、意见和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其所具有的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自然产生一种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当网民长期处在媒体讯息下, 必然会产生一种准统计官能, 即感知外在氛围, 察觉媒体主流意见并将其转化为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认知。此时, 人们常常会高估自己的独立能力, 将带有自身倾向性的价值观和媒体过滤后的信息混合味自己的独立见解, 误以为其来自于自己的深思熟虑, 从而造成了“多数的无知”。

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虽然让每个人都有了发出声音的平台, 但其实质上仍旧是被控制的。由于专业性的缺乏和公信力的苍白, 普通民众的声音往往被“公知”、“专家”等具有社会地位或社会认同的“权力代表”所掩盖, 仍然处于附庸位置, 也就更难表达异见。

比如《网易另一面》的《合法持枪犯罪会减少, 妇孺能自卫》中, 许多网民也曾表达过对合法持枪的不信任, 并表达出对中美不同国情不能照搬学习的理性认识。但大多数人都选择相信“看起来更权威的”网易, 纷纷指责反对群体为“五毛党”、“水军”、“被洗脑的小学生”, 并通过辱骂、删帖等方式驱逐他们。

再加上网易评论区的封闭性、草根化带来的无序化和情绪化, 使得持不同异见的民众更加成为少数, 或被群起攻之, 或被束之高阁。面对大家的“主流声音”, 他们也只好选择离开或融入集体。这样, 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 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3.3 二元对立的道德审判

受我国历史国情和教育制度的影响, 理性主义和务实主义成为我国当下流行的社会思潮, 对绝对真理、事实真相的追求导致了“不是东风压倒西风, 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社会思潮, 也促使人们形成了“非黑即白”的单一粗暴的思考方式。其核心就在于占领真理高地, 反对自由、反对多元化, 始终保持自己的正义和真理形象。

因此, 网易所谓的“有态度”实际上也是“一元论”。一方面, 从社会思潮的宏观层面看, 网易提出了和主流媒体相左的看法, 秉持着积极的自由讨论精神对思想建言献策;但另一方面, 从网站本身的微观层面看, 网易发布的片面性观点或夸张性言论极易误导民众, 它极大地满足了网民心中由于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而导致的逆反心理, 刺激民众即刻推翻传统观点, 成为新观点的强力拥护者和急先锋, 并在网易评论区里开始肆无忌惮的狂欢和嘶吼。在他们眼中, 观点内容是否有科学逻辑、辩证认知毫无意义, 重要的是要符合他们的期望和看法, 要站对队伍。只要你说国家的好话你就是“五毛党”, 说国家的坏话你就是“美分党”, 一党拥护的另一党一定坚决反对。这种二元对立的格局导致网易本身失去了客观、理性、辩证讨论的可能性, 也导致网民变得愈加暴躁和鲁莽。

4 结论

毋庸置疑, 作为一名新闻人, 必须要有独到的新闻观、价值观, 绝不随波逐流, 牢记质疑精神和新闻敏感, 敢于对社会主流思想进行戳穿批判。《网易另一面》中的《西方国家“闲置7年归政府”乃胡说八道》、《公共图书馆:博纳智识, 服务弱势》以及《“手机上网危害大”是危言耸听》等文章, 确实是开启民智, 提升素质, 帮助网民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 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和民众困惑, 也打破了主流言论的权威和桎梏, 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民主风气和自由讨论, 这种批判态度是值得我们所提倡的。

但即便如此, 仍不能违反新闻客观性这一根本原则。根据“拟态”理论, 一条新闻中包含着事件事实、新闻所表达的内容以及读者所理解的内容这三种“真实”, 所以每一条新闻都不可避免地发生某种细节上的疏漏或误解。而作为新闻人, 我们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拉近三种“真实”的距离, 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进行报道, 不进行刻意的瞒报或误导;另一方面要提醒民众及时认识这一缺点, 培养多元化思维, 帮助进行辨证思考。

新闻媒体所倡导的多元化的自由氛围, 绝不只是提出异见, 其关键在于容忍异见, 允许多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多元共存才是真正的言论自由与思想自由。《网易另一面》不像新浪深度报道那样提供不同媒体、不同阶层的信息观点, 仅仅是为网民提供一个新颖的或反转的思考角度, 无形中是“用东风压倒西风”, 从而占领另一个制高点。这样必将造成网民群体的二元分裂和矛盾尖锐, 最终导致自由、公开、和谐的网络环境终将付之一炬。

摘要:自2010年网易提出建设“有态度的门户网站”以来, 其鲜明的新闻倾向、新颖的报道风格既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争议和调侃, 使其网络关注度和点击率势如破竹, 也为我国网络新闻带来了一支创新活水, 为许多人所青睐。然而, 这种新闻“有态度”的理论本质、背后的深意和可预见的弊端却是所知者寥寥。为此, 笔者以网易特色专栏《网易另一面》为例, 围绕其新闻“有态度”的核心主张, 以新闻专业主义角度, 从内涵定位、理论分析、弊端缺失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并进一步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网易,网易另一面,新闻客观性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勒庞著.乌合之众[M].冯克利,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11.

[2]张达芝.新闻理论基本问题[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41.

[3]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73.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态度 篇5

【摘要】: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是节目的“发声者”,同时也是电视与受众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主持人不仅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播报,还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解析和预判,从而让受众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相关内容。本文以浅析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策略为题,对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征、语言结构及语言规范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Abstract】: the host of the TV news commentary is program of “voice”, is also a bridge and link between TV and audience.Host not only need to content of news broadcasts, also need to related content analysis and prejudgment, so as to let the audience can be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ed content.The to of news commentary program host language specification strategy title, language features of news commentary show host, language structure and Strategies of language standardization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关键词: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策略

引言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一种新型的运用电视媒介对社会新闻进行评价的形式,是电视台公开表达自身立场并传达自身立场并影响受众思想走向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阵地。它传播的意见性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社会主流舆论导向,沟通社会不同阶层信息,满足广大民众当下时段对各类重要信息的求知欲。新闻节目主持人是引导和整个评论环节的推动者,不仅策划着整个评论的节奏,而且使用标准有力的语言将整个评论中的观点最大程度表达出来以便观众更好地接受理解。

论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形式,结合现代语言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分析,以考察语言在现代媒体中的传播功能及其优势和劣势。此外,论文把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运用同社会氛围、大众传媒的导向以及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件联系起来,进一步揭示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和运用技术,揭示如何运用语言达到更好效果,这就赋予论文研究以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和效果。

一、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征

语言特征,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他语言的风格特点。语言特征的形成受 到语言运用环境的差异、语言运用者本身的发言特点和表述方式等方面的影响。论文研究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在进行具体的解说和操作时,通常都是对新闻信息进行介绍、串联或评说,使节目具有连贯性与完整性。所以,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也具有自己的语言特色。

(一)语言贴切精准

语言的准确性是任何新闻作品都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特征。尤其对于电视评论节目主持人而言,语言作为传播交流的工具,在传达新闻信息的同时,特别应该重视语言运用的精确性和整体表达的圆满性。虽然主持人在运用语言时可以采取风格各异、特点悬殊的语言,但是都要遵守用词精确的基本要求。言过其实或者词不达意的情况会影响报道本身的质量,并进而降低评论的真实性和公众的信任度。在整个评论进行中,主持人只能在表达自身的猜测或预估时可以适当采用一些不精确的模糊语词,这种适当运用的结果是提高主持人自身对评论的负责态度。主持人需要时刻谨记某些关键词语的细小区别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巨大不同,从而能够影响整个节目的质量和成败关键。

例 1 主持人:“是的,正如您所讲的金正恩是一个神秘的人物,朝鲜也是一个神秘的国家,而与金正恩类似,朝韩关系也时常令人难以猜透,时近时远。因此,我预测,韩国总统应该正是因为看明白了这种神秘性,因而他认为与这样的邻居打交道需要做好双重准备。”

——《时事开讲》(20151015 期)金正恩无论“失踪”“现身”都博眼球。例 2 主持人:“中国最初实行改革开放的的年代,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我们说中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道路,那么朝鲜呢?中国是朝鲜的同志加邻居,朝鲜能够借鉴中国的道路吗?主持人:“我刚才指出了一些存在于内政方面的问题,我们也难以忽视外交方面的朝鲜与日本的关系比较密切,这意味着朝鲜在表达什么样的信息?”

——《时事开讲》(20150916 期)朝鲜改革或将“摸着中国过河”。

在以上两个例证中,我们发现,主持人采用了一些模糊的言辞表达,也即是没有轻易下定论,而是采取了比如“类似”、“预测”的表达方式,主持人和评论 人是依据新闻事件作出自己的推测,因此主持人就正确把握了向观众传递现实事件发展趋势而不是发展必然的度。另外,主持人特别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使观众能够依据事实情况来权衡重要程度,比如“朝韩关系也时常令人难以猜透,时近时远”隐含着韩朝关系并不明朗的含义;“中国最初实行改革开放的的年代,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并没有否定中国最初改革开放时期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只是那时候相对较少。主持人的用词精准性对电视评论自身的真实性息息相关,用词的贴切性与事实情况的物理逻辑直接相关。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评论主持人时刻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明指性,以避免对观众造成误导和自身节目失真的情况。

(二)语言表达方式口语化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特别重视对口语的巧妙运用,我们知道口语具有用词精简、构造简洁和修饰节省的特点,这使说者清晰、听者明朗,能够有效提高对话的效果。有的句子句法结构复杂且用词累赘,但其含义比较简单,这就需要将过多的修饰成分去掉,使句子精简、意义清晰,使听者更能接受。尤其是电视新闻评论特别需要注意对口语的恰当运用,因为电视新闻一般评论的是时事新闻和焦点问题,有时也会评论国际关系这种比较复杂的情况,如果只运用专业化和修饰性的语词,只会增加观众的理解难度,从而不利于新闻的传达。这就要求新闻评论精简句子,使语词更好地承载信息,使观众能够准确且便宜地接收信息,使评论发挥真正的现实作用。

例 3 主持人:“因此我们不难看到,本次朝鲜外相在联合国的发言其实是针对美国的,他说我们并不惧怕威胁的存在,我们拥有核武器进行适当的自卫行动。而在此之后,他又访问了俄罗斯,这恰恰把中国悬置在中间了。”

——《新闻今日谈》(20151001 期)朝鲜政局无法预测

例3中的主持人在进行评论时并没有直接转引朝鲜外相的发言,而是采取一种更口语化的叙事方法娓娓说出这次发言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这就使整个评论既亲民又易于理解。此外,我们还能在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节目中看到这种口语化的巧妙运用。

(三)主持过程声像结合

电视的出现迎来了大众传播的声像时代,受众渐渐地不再满足于听新闻,而 是转向看新闻。与耳朵的听觉不同,眼睛的看具有更强的冲击效果和真实性,更能扣人心弦,令人信服。特别是在新闻类的电视评论中,主持人放弃了原先的单纯口头叙述和解读,采用图像、文字和动态影像等多种符号形式,将声音、图像结合起来,达到动静结合并提升清晰准确表达事件发展的效果,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和完整地感受事件。

例4(视频图像:5月8号到9月11号之间,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和外交部分别发布了7次和1次紧急通知)

主持人:“2015年,我国就国民到菲律宾旅游的相关事宜已经发布了多次预警,特别是5月8号提醒前往菲律宾的中国公民警惕刑事案件,其后在5月24号和25号两天有分别发布通告,提醒中国公民注意自身安全;在6月到8月份一直保持着这种提醒,到昨天警惕首次上升为外交部级别。今天记者在外交部在例行发布会上就此问题对发言人华春莹提出了问题,现在我们听一下她的应答。”

——《新闻 1+1》(201540912)“危险”的菲律宾?!

主持人介绍了中国就公民去菲律宾旅游时间的相关预警,因为相关信息量比较大,视频图像中便显示出具体情况的表格,以便把每次预警的时间和内容等情况显示出来,这就使主持人不必详细解说每次预警的具体内容,使其可以言简意赅地评论事件,最后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在最近一次外交部的通知上。

二、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结构分析

交际过程中完整的语言结构是指句子与句子构成的篇章结构。从语言结构的角度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主持人在整个篇章结构中占据着建立并促进话语结构的生成并总结重点的作用,此外主持人还在介绍事件从开始到发展和结束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他能够将那些有效信息串联并突出出来,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接受。与电视谈话类揭秘相比,新闻类主持人不是那么随意发挥,而是更加谨慎。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体现为主持人主持的单一式形式和主持人与嘉宾对话的会话式形式,两者分别具有评论主体确定和在互动中形成话语结构的特点,现在我们具体对两者进行具体论述。

(一)、“会话式”主持人的语言结构特点

我们一般将本身有交际功能的对话叫做会话,会话本身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和 指向性,也就是为了深刻阐释主题,会话以主题为核心并逐渐结构成一个独立的话语系统。这个话语系统划分为开始、发展和结局三个发展过程,以及每个部分中主题的提出、进展及其转折等。塞克斯等研究者在详细研究了会话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重要影响价值的“话语转换”理论和“毗邻语对”理论,他们指出话轮指的是由交谈双方以此发言所形成的整个对话系统,话语转换是存在于人类对话中的语言体系,与人类的会话相依存。值得注意的是话轮转换的两个特征,首先是在一个时间区域中有且只有一个人说话;其次,对话过程不间断。

另外一个是存在于对话过程中的“毗邻语对”现象,也就是会话中不间断的对话现象。比如甲发问:“你吃饭了吗?”乙的应答是紧密对应着甲的问话的,也就是乙只能说“吃饭了”或者“没吃饭”这两个答案,而不可能说“好”或者“不好”等其他答案。

电视新闻评论主持人在发言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从话题提出到发展乃至结尾整个过程的组织和掌控作用。建立并研究主持人的话语结构及其具体的语言方式能使观众更明确地理解主持人的发言内容及其观点。在一个完整的会话中,话轮是不间断地传递着的,主持人在整个评论中占据着分配话语权的关键地位。一般来说,主持人在会话开始前会引入导入语以便更好地进入掌握整个话语转换的过程,导入语一般具有特定的结构和词汇构成,主持人正是借助这种提示语来提示下一个发言者,这种引入语一般有“您觉得”、“下面有请”等形式。比如在《今日关注》节目中,主持人在对现实事件的总体性简介之后,一般会用“有请”来衔接自己和下一个对话者或专家的对话。

例5 主持人:“在中国公民在菲律宾遭到袭击的同时,菲律宾却在国际上开始宣传中国的南海争端事件。菲律宾总统也远赴欧洲去寻找援助,菲律宾这样做有什么目的呢?现在我们就这个问题有请我们的专家进行评论。”

——《今日关注》(20140915 期)6天3华人在菲遇袭菲缉凶不力反炒南海争端

在会话发展到两个话题衔接的时候,主持人一般会用“您怎么看”之类的话语将话语权转给相关的评论专家。另外,还有当主持人对某一个话题进行进一步追问的时候,一般是在现有知识的情况下对更多更深内容的发掘和对进一步讨论 的激发等情况下会采用追问式句式。这不但有助于观众对讨论内容的理解,还能拓展讨论本身的深度。

冯玉鑫:“因为俄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因为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现在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局面。正如我们知道的,俄罗斯卢布近期对美元和欧元的汇率发生了下跌情况。”

主持人:“是的,汇率大概跌了多少?” 冯玉鑫:“从年初到现在跌了百分之二十。” 主持人:“那就等于是货币贬值百分之二十。”

冯玉鑫:“是的,这是从1998年金融危机以来从没发生过的降幅。现在卢布对美元和欧元的汇率已经分别跌破了1美元比40卢布和1美元对50卢布的数字,这是难以想象的。”

——《今日关注》(20141016 期)普京奥巴马高调互呛 俄美关系雪上加霜? 在例5中,专家评论员在描述俄罗斯汇率下跌的情况时只使用了一个概数,在主持人的进一步追问下,我们才发现跌幅竟然高达百分之二十。主持人获得跌幅数据后进一步追问,使评论员对此展开更深一步的评论。因为跌幅只是一个比例和观念式的数字,只有货币之间的兑换额能够清晰明了地表达出俄罗斯汇率下跌之后的情况。

(二)、“单一式”主持人的语言结构特点

在新闻评论节目中还存在着只有一个主持人进行论述和评论而没有专家评论员参与评论的情况、比如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就是这类节目的代表。主使人一般具有自身的一整套话语结构方式,但是缺少了会话式主持方式的多样性。单一式主持人类的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以回放的方式把重要事件进行结构性的导读,并借此做一个整体性的概括。

例6 何亮亮:“香港的荒诞局面还不断进行着,直到昨天才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昨天香港政府的五个高级行政官和香港学联就大学生联合会进行了一次长达两个小时的会谈。”

——《总编辑时间》(20151022期)香港“占中运动”已成荒诞闹剧 主持人在评论开始就介绍了时间、地点、任务和事件四个基本情况,对昨天 发生在香港的五个高级官员和香港学联就大学生问题进行的会谈及其导致的局面变化做了概述。一般情况下,对话开始的对新闻事件的回放和概述既是主持人的开场白也是这次节目的重点论述问题。

三、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语言使用失当问题分析

(一)控制不当导致过度信号的产生

目前很多电视观众反映,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尤其是一部分“会话式”节目主持人,他们主持的节目低俗,不加节制,甚至一些中老年观众对这一部分主持人的言行可谓是深恶痛绝,言辞也比较激烈,将这部分主持人主持的节目比喻为群魔乱舞。这就是副语言行为控制不当中出现的过度信号导致了观众对主持人的不满。

那么,到底什么是过度信号呢?一个信号只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做得过分强烈,便构成了过度信号。有关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手势满天飞”的意见,就是源于主持人副语言传递出了过度信号。人们为什么会讨厌过度信号呢?假如一个主持人在与被采访嘉宾对话,嘉宾讲了一个稍微有点有趣的笑话,主持人就长时间的放声大笑,然后用“嗯,评论很好”、“正确”等简短、敷衍的语言进行回复。那么无论是嘉宾还是现场的观众就都会本能的觉得很可疑,会思考主持人其实并不高兴,但又想掩盖这个事实,所以才做出了过分的反应;或许,嘉宾还会觉得,主持人其实心不在焉,根本就没有听自己的笑话,而他过分地大笑也只不过是一种预防措施而已。或者观众也会觉得主持人根本就没有听懂嘉宾的新闻评论吧,却又竭尽所能装出听懂的样子。事实上,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但是观众和被访评论嘉宾就是认定了主持人的反应是虚假的。

(二)语言及副语言控制不当引起的信号短缺

信号短缺刚好与过度信号相反。短缺信号就是没有达到一般意义上的强度的信号,它甚至还达不到人们所期待的程度。我们知道,微笑能给人一种容易接近和交流的印象。但是有一种闪电式微笑却达不到这种作用。这种微笑往往会在一张平静的脸上迅速一闪,很快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相比之下,一般的微笑从出现到最高强度再消失,其延续时间要长得多。就如同有的时候,我们在街上看到两个朋友相遇,当他们分手之后转过身,各自朝着相反方向走的时候,脸上仍然可能挂着微笑。但是,闪电式微笑却会在微笑者转过脸之际就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 踪了。这种微笑时常仅仅持续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因此在双方尚能看到微笑者的情况下,它很容易被误以为是一种故意的冷落。同样的情况,我们在电视上的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脸上也可以看到,主持人在一段串词之后,仅仅在一瞬之间便收起了笑容,将脸转向监视器,神情严肃;也有的时候主持人面带微笑以一段与观众依依不舍的结束语告别之际,话音未落,面上的微笑已经消失殆尽,随着字幕的缓缓移动,观众的心理是迷茫且失落的。

四、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策略

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各省市电视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被倾力打造为在黄金时间播放的王牌节目播出。新闻评论节目具有关注社会焦点、引起舆论批评和宣扬社会价值观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主持人担任媒体和观众的交流纽带。主持人也应该为发挥这种作用不断更新自身的价值定位,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发挥自身的魅力,使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在社会范围内对观众造成正面影响,完成一名合格主持人的责任。

(一)、提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运用能力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具有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提升节目生动性的作用,一般来说,主持人需要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汉语普通话,这是对主持人的基本需求。也就是说,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需要在阐发和评论事件的时候注意自身语言的发音是否规范、遣词造句是否精准、表达方式是否恰当、语言和句子之间是否连贯。此外,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相比,新闻类主持人还需要提升自己把控全场和引领讨论话题乃至现场应变等方面的能力。

一名专业的电视新闻主持人,小到发音吐字大至用语措辞,通常都接受过专业的主持基础训练。然而由于近年来,一些电视台使用特约评论员作为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虽然从评论的专业性角度而言,他们具备相关的知识,在解答评论时会更加专业,但是他们毕竟很大一部分人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语音训练,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读错字、读错音、卡壳儿等低级错误。因此只有全面提高主持人的主持功底,才能保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节目品质的提高,才能保证电视新闻评论内容能准确、无误、高效地传播至社会大众。

(二)、着眼全局,用语把握全局

一般来说,无论是怎样的评论语言都会选择恰当的角度进行展开,而且角度 的差异会导致整个论述的不同。不管主持人采取单一发言还是与嘉宾对话讨的方式来建立话题和发掘信息,都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具有把控全场的能力,对事实及其所涉及的问题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然后寻找一个可以反映问题实质的视角进行关注,提炼观点,深度剖析,从而进行有力的说服和论证。任何评论所触及的点,都应该是整个面上的点,是大局中的局部。离开对全局的把握,无论所触及的视角有多么精巧,分析的语言有多么透彻,都可能因为偏离大局整体的方向而失去精准度。

主持人对于观点的提炼和表达都有可能受到各种方面的干扰,这其中既有似是而非、真假难辨的事实信息,也有指向各异的意见信息。尤其是各种立场观点不同的意见信息,初看起来似乎都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此时,只有在环视大局的基础上审视这些意见信息,才能分辨优劣,继而理清事件脉络,抓准评论角度,真正触及问题的实质。

(三)、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作为意见表达者和意见平台的搭建者,属于党和人民的传声筒。特别是鉴于新闻评论节目的政治性特点,主持人需要具有比常人更高的政治觉悟和素养。一般来说,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主持人的的政治素养主要指主持人的思想观点的政治方向和政策修养,包括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予正确的解析,不能图一时之快而信马由缰,让言论偏离正确的轨道。

首先,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主持人的语言基准。评论观点的提炼和表达必须准确反映党和人们的根本利益和主张,不能人云亦云,扰乱社会平稳安定。面对复杂性社会难题时,主持人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鉴别能力,明辨是非,科学论断,提出正确论断,引导社会舆论。

其次,以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正义感作为主持人的话语高度。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的内容大多数是涉及时政、社会焦点问题,主持人要做的是反映问题实质,直指问题要害,从而找出解决之道或规避之法,而不是一味罗列矛盾与问题,增加社会积怨情绪。因此,主持人不仅仅要善于抓住问题,而且要善于提出问题的建议。此外,主持人面对社会上存在的显著问题要用于发表自己的批判言论,激起人们的普遍讨论,达到推动社会和谐公正发展的目的。

最后,以理性的引导作为主持人的话语原则。一般来说,出了对一些专业性 较强的事实进行解读之外,评论的对象多少具有争议性的人和事。主持人对与这些有争议的对象发表评论,不是为了表达个人情绪,而是通过深入的、有理有据的分析引导受众理性地认识相关事实,正确地评价它们。主持人用语是否理性会直接影响受众的态度。主持人保持理性的话语分析,传递给受众的就不只是关于事实的结论,更多的是解释与论证的逻辑。因此无论是正面的情绪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不应当成为主持人语言中所包含的态度。

五、结论

在信息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受众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渠道随时随地地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受众对信息的获取不再满足于消息层面,而是转向更深层次、更大力度的“声音”层面。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就是这种声音的代表。

在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3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主持人的职责从单一的主持发展到需要将节目中的评论信息行之有效并且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受众。本文举例、分析、归纳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征与话语结构,旨在强调灵活熟练的使用话语技巧与传播技巧,让传播效果得以事半功倍,维护社会稳定,引导公众舆论。

总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观众将目光从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的传统媒体,转向了电子网络等新媒体。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资讯前所未有地大量充斥在受众周围,普通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如何能在这样的竞争大背景下继续保持其对受众的吸引力,提升节目自身价值,成为众多电视台及专家学者的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之一。如果说评论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灵魂,那么主持人就是灵魂的引路人。提升主持人自身的语言功力与素质水平,不断地实践总结创新,才能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发展的道路上越办越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4 年版。2.涂光晋:广播电视评论学,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年版。

3.王振业: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4.陆锡初:节目主持人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年版。5.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4 年版。6.方汉奇:中国新闻学之最,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5 年版。

7.索燕华、纪秀生:传播语言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8.齐沪扬:传播语言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9.李彬:传播符号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态度 篇6

1.新闻节目主持人引导舆论的前提

播报新闻、传递信息是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对新闻基本事实的处理,而观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已不再停留在此层面上,对于一个重大新闻事件,观众不仅仅要知道结果,还想知道原因以及事件发展的过程。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要告知观众的不仅仅是事实,还要有关于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重要的甚至独家的观点。因此有的时候,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主持人说的不专业、不艺术,观众不爱听,甚至有的时候还会产生表述偏差。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通过说什么和怎么说,以不同的信息传达方式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议题赋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把媒介认为重要的信息加以凸显,使其成为公众的焦点,从而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传播学者的观点是,“新闻界也许不能经常成功地告诉人们持什么观点,但它能极其成功地告诉读者应该考虑些什么问题。”

真正高明的节目主持人,凭着自己在专业领域等方面的优势,自己成为舆论权威,努力实现其舆论权威的功能。一旦其努力受到受众的认可和喜爱,便会成为受众稳定可靠的信息源,受众如果想获知某个领域的信息,便会想到自己认可的节目主持人和他主持的栏目,其舆论权威的地位也确定无疑。

2.新闻节目主持人成为舆论权威的关键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电视台各个节目都在为吸引受众的眼球,提高收视率而绞尽脑汁。在某种程度上讲,新闻节目竞争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节目主持人。美国著名电视顾问弗兰克?麦吉说:“如果三大电视网播报同一题材的新闻节目,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观众选择收看其中一家的节目呢?假如三家电视网的规模相等,报道的准确性和广度又相同,那么就要取决于主持人的知名度和与观众的和睦关系如何了。”可见,只有一个真正能体现新闻节目和电视观众共同需要的节目主持人,才能真正锁住观众的目光,而可信度在这里是个关键。提高主持人的可信度,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2.1加强政治素质,提高思想水平

众所周知,新闻节目负责向受众传递真实的新闻信息,它是沟通政府和人民之间关系的一座桥梁。

作为新闻节目主持人,必定要在其中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在节目中该提倡什么,鞭挞什么,如何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如何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都取决于主持人的政策观念和思想水平。受众对电视机构的信任,对新闻栏目的信任,往往取决于主持人对国家、民族、公众利益的关心程度,要提高主持人的可信度,就要时时刻刻注重传播内容在政治上的影响,把握好“度”。

2.2加强道德素养,提升人格力量

传播学研究表明,传播者的人格决定了受众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相信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

因此作为新闻节目主持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可信度,而新闻节目主持人是电视新闻的形象代表,他的举手投足都会影响电视媒体的形象,关系到能否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2.3加强专业素质,增强新闻采写能力

加强专业素质最重要的是提高主持人的新闻业务能力,它需要主持人有较高的新闻敏感度、高超的采访能力和新闻写作能力。在信息资源不能独享的今天,不管什么类型的新闻节目都要求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对主持人来说,新闻感知力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在分析一条新闻是否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过程中,还需要有很强的新闻辨析力。

在采访类的新闻节目中,问题的设计是否恰当独特,挖掘是否深入,面对出现突发情况时的应变能力,面对面传播信息的亲切交流,等等,这些都对主持人提出了要求。

3.新闻节目主持人舆论引导功能的表现

3.1导向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般来说,无论是在消息评论类的节目中,还是在谈话类的新闻节目中,主持人在节目中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以谈话类新闻节目为例,因为嘉宾、受众中有可能会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节目中容易形成矛盾冲突,而解决矛盾,疏导受众意见,这个艰巨的任务就是由主持人承担的。主持人可以在节目中不表明自己的观点,但是必须要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否则就不能发挥引领舆论的作用,无法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特别是在我国深化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下,谈话节目能及时真实地反映民情,将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呈现在大众面前,作为谈话节目驾驭者的主持人可以不着痕迹地给予社会舆论以正确的引导。

3.2导向正确的精神追求

任何节目都會有自己的宗旨,会有一个精神追求。作为公众人物的主持人,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群众的利益,引导受众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按照节目的宗旨来实现某些社会目标。

主持人在一次节目中讲到,一个下雨天她和女儿得到了一名中年男子的帮助时,这样说道:“我已记不清当时说了什么感谢的话,只记得心里的沮丧和暴风雨带来的坏心情一下子就消失了。于是,雨夜里的一份温情,便一直保留至今。谁都会有这样的温情回忆。它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需要。这种温情调节着我们疲惫的身心,使我们感到生存的尊严、生存的价值、生存的美好。”从这样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主持人思想深处、心灵深处的文化底蕴、思想观念、精神追求,这种魅力对受众产生的影响是持久的。

解读网易新闻客户端的“有态度” 篇7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手机已然成为人们上网的重要渠道。据CN NIC(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的规模已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的规模为5.27亿,占网民总数的83.4%,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

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新闻的移动化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早在2010年前后,国内主流商业网站就纷纷推出了移动新闻客户端,将门户网站之间的竞争蔓延到了移动平台。经过几年的发展,新闻客户端市场的竞争态势初现端倪。据艾瑞咨询的最新数据,2014年第一季度,网易新闻客户端、搜狐新闻客户端、腾讯新闻客户端的用户使用时长分别排在前三名。其中,网易新闻客户端多项指标领先,日均覆盖人数占比最高达35%,日均总使用次数占比达30%,均与第二名拉开10%的差距,足以显示网易新闻客户端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

2010年10月,为了满足用户对网站内容高层次的需求,网易提出“有态度的门户网站”的定位,新闻、财经、科技、体育、娱乐这些主要资讯频道均推出了“有态度”的相应内容。随后,网易“有态度”的野心也体现在其新闻客户端中。2011年,《新周刊》评选网易新闻为年度最有价值手机App,并这样评价网易新闻:它为移动终端而生,让你从容而快速地获取资讯;它传达自己的专业态度,让你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它的视觉表现和新闻表达皆有动人之处,“无跟帖,不新闻”更是让人惊艳。它的出现,最好地阐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观。由此可见,网易新闻客户端的“有态度”已经深入人心,得到初步认可。

2 网易新闻客户端“有态度”的解读

2.1“有态度”的涵义理解

网易提出的“有态度”既是媒体自身标准,又是对社会的一种呼吁。媒体的态度体现在要做专业新闻、良心新闻、深度新闻;而“有态度”的呼吁是希望提醒每一个网民能够积极思考,去认识和解读新闻事件,包括自己的人生,“态度影响生活、生活解读态度”。因此,网易的“有态度”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媒体的“态度”与网民的“态度”。通过网易原创内容的设计,这些态度得到充分彰显

2.1.1媒体传播:从传播事实到传递观点

从新闻的定义来看,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报道是关于“事实”的报道,强调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但在新闻业务实践中,新闻是由人采、人写、人编、人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人的参与。人是有情感、有认知、能思维的,那么一定是有态度的。这样的态度虽然可以尽可能地理性,但是不能完全规避。每一个环节不同的人参与就会带入自己不同的态度,所以制作出的新闻,不仅仅是有态度的,可能态度还是复杂的。因此,凡是新闻都是有态度的,一方面,它代表媒体本身的立场;另一方面,也有参与新闻采写、编辑等各环节的新闻工作者的个人态度。网易提出做“有态度”的媒体,是充分意识到了这种“态度”的必然存在。

另外,“有态度的新闻”和“有态度的媒体”是两种不同的表述。新闻作为媒体的产品,从技术上讲,必须客观、真实,而媒体本身却是应该有其立场与态度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网易提出“做‘有态度’的门户网站”是非常明智的。

2.1.2用户观点:从放任自由到积极利用

网络传播中,用户生产了大量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成内容),对于这些内容,尤其是新闻网站中的用户评论、跟帖等,网站一般的做法是除了言论的控制和管理之外,基本放任自由,导致大量有价值、有意义的话语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

网易提出“有态度”的口号,将用户的态度、观点、立场充分利用起来,让那些精彩的言论、独到的见解能够在更大范围传播,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无跟帖,不新闻”“分享你的态度”“激发每个人思考”,这些宣传语都在鼓励着用户积极贡献自己的内容。据网易提供的数据,在2014年的重大新闻事件专题报道中,最高跟贴量超过了500万,而在网易跟帖中累计发表量最大的用户总共贡献了20多万字。网易积极打造观点展示的平台,让用户个性化的表达可以借助不同的渠道充分呈现,在此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网民与媒体之间的互动,而且促成了网民与网民之间的交互,多元观点的碰撞以及由此激发的火花让我们看到了“态度”的力量。

2.2“有态度”的内容体现

221跟帖汇总:“态度”的集中亮相

网易新闻的“跟帖”版块是网友“态度”的聚集地,“精彩跟帖”“今日排行”用两种不同的形式将跟帖组织起来,呈现出来。“精彩跟帖”选择最幽默、最精辟、最一针见血的跟帖,汇聚成语言风格迥异、观点角度多元的言论集散地。“今日排行”则按照跟帖数量将新闻排序,新闻的关注度一目了然,围绕一条新闻的用户观点也集中展现。可以说,网易的“跟帖文化”带动了全民参与的态度表达,形成了别具一一格的网络新闻传播格局。

2.2.2原创栏目:“态度”的巧妙整合

网易新闻客户端自推出以来,一直将原创栏目作为其发展的拳头内容,陆续推出了40余个原创栏目,“每日轻松一刻”“今日之声”“娱乐BigBang”等都是广受欢迎的老牌原创栏目。在原创栏目中,媒体的观点以及用户的评论都被巧妙、灵活地整合到内容里。

作为王牌栏目的《每日轻松一刻》为网易新闻客户端带来了巨大的口碑影响。该栏目选题来自当日的社会热点新闻与话题,选材来自微博、论坛以及网易自身平台中的大量跟帖,通过将用户的态度和观点进行深度整合,并借助轻松、幽默、反讽、调侃等话语方式,形成了对新闻的另类解读。

2.2.3新闻专题:“态度”的有效挖掘

网民的“态度”不仅可以成为栏目内容的组成部分,还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源头,通过专题策划的方式让用户的心声、观点、情感成为新闻事件本身,使网民深度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也促进网民之间的交流互动。网易新闻客户端策划的一期年终专题《回家》,内容完全来源于网友的留言、跟帖,大家借助网络搭建的这个交流平台,畅谈回家的艰辛与欢乐,评点回家路上各种烦恼事、开心事。通过这种方式,“态度”不再是新闻的附属品,其本身就是新闻。

3 网易新闻客户端发展建议

网易新闻客户端延续了网易“有态度”的新闻追求,通过各种平台积极传递媒体以及网民的“态度”,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鲜明的媒体特征。但是,在新闻客户端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下,网易新闻客户端仍需不断探索更好的表现形式,继续彰显“有态度”的特色,才能保持在市场中的领先位置。

3.1 加强“态度”的选择,避免良莠不齐

网络提供给了网民自由表达的条件,使这个平台能够聚集起观点迥异、个性十足、良莠不齐的各种“态度”,新闻客户端在采用“态度”时需要发挥把关的作用,对其进行一定的筛选。尤其是在原创新闻栏目中,对于那些言语粗俗不堪、观点哗众取众的“态度”要坚决抵制。

3.2 探索“态度”的表达,实现形式创新

目前网民的“态度”主要通过文字跟帖的形式呈现,网易新闻可以尝试更多新颖的表达手段,让网友可以更方便的“发声”。那么,网民的“态度”表达是否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呢?这些都需要在发展中去进行探索和实现。

摘要:网易新闻客户端延续网易“有态度”的新闻追求,通过各种平台积极传递媒体以及网民的“态度”,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鲜明的媒体特征。本文通过对网易新闻客户端“有态度”定位的解读,指出其“有态度”的真实涵义和内容体现,并对其后续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网易,新闻客户端,“有态度”,网络新闻

参考文献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态度 篇8

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 笔者认为, 新闻评论在州市党报中成为“消逝的枪声”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 重视不够, 媒体对新闻评论很陌生

州市党报是州市党委的机关报, 是党委的喉舌, 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在宣传、贯彻党委政府的各种大政方针和政策中发挥了主阵地和主力军的作用。同时, 其在充分反映社情民意、基层诉求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都是通过会议新闻、事件新闻、消息报道、通讯报道实现的, 新闻评论却难得一见, 这跟州市党报对新闻评论不够重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州市党报中, 重视新闻消息、通讯写作, 忽视新闻评论文章撰写的情况比较明显。

(二) 环境不佳, 受众觉得新闻评论很突兀

州市党报, 因为长期缺失新闻评论的办报风格和模式, 形成了不好的新闻环境。媒体人作为知识分子和专家学者, 在采写和编辑大量新闻稿件的同时, 偶尔也会写上几篇评论员文章、社论、短评、编者按等新闻评论。但是广大读者在长期的阅报过程中, 习惯了阅读新闻消息和通讯, 对党报长期的风格和质量有了定式的考量。面对冷不丁刊发的一篇新闻评论, 读者会觉得十分突兀, 也会对评论内容格外关注或过多猜测。

(三) 人才不足, 没有专业的评论员

州市党报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媒体, 也是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沟通最直接、最便捷的平台。大量的基层信息需要报社的编辑记者采写。而州市与中央、省相比较, 在财力、物力方面都有很明显的劣势。因为州市财力不足, 对新闻宣传、媒体事业发展的投入自然会比较少, 从而导致了州市党报人少事多的现象。编辑记者终年都在基层一线跑新闻稿件、随领导调研、 开各种会议, 无暇研究和撰写评论。由于人员紧、部门少, 分工就不细, 没办法像省级、中央媒体那样设置新闻部、摄影部、评论部等等。编辑记者在完成正常的采编工作后, 也没有精力再研究、撰写新闻评论。

(四) 机制不活, 新闻与新闻评论的距离很远

新闻宣传是一项系统工程, 宣传效果的取得涉及多个环节。一个会议、一个新闻事件、一次领导调研, 除了新闻消息、通讯的常规报道外, 新闻与新闻评论的配合是很有讲究的。什么新闻需要配发评论, 是配评论员文章还是社论、是配短评还是编者按, 如何让新闻与新闻评论有效结合等, 是考验媒体的机制活不活、新闻部门负责人能力水平的事情。州市党报因为财力、人力和环境的因素, 造成了无法单设新闻评论部门、没有形成新闻评论的长效机制、评论栏目无法开设等问题。因此, 再重要的会议、再大的新闻事件、再生动的领导调研, 都没能形成新闻与新闻评论的有机结合, 新闻与新闻评论的距离越来越远。

二、以“正”立言, 让新闻评论成为“鲜明的旗帜”

(一) 以正确的思想看待新闻评论的作用

作为州市党委机关报的党报, 所有采编人员必须掌握一些基本常识。例如, 新闻评论包括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 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新闻评论是具有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新闻评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监督、 表态以及深化等方面。如果没有旗帜鲜明的引导、监督、表态和深化, 我们新闻宣传的层次、质量、效果都难以得到提升。所以要用正确的思想看待新闻评论在新闻宣传中的重要作用。

(二) 以正确的方法破解新闻评论的缺失

要让党报的新闻评论“枪声长鸣”、“枪炮齐鸣”。笔者认为要对症下药:一是各州市宣传部门要加强督促媒体开设新闻评论栏目。二是各党报要安排领导班子、部门负责人参加新闻评论方面的培训和学习, 让媒体管理部门和媒体领导首先对新闻评论重视和行动起来。在新闻媒体采编队伍中分设新闻评论部门, 制定并完善规章制度, 增加人员队伍, 专门开展新闻评论和新闻理论文章的研究和撰写。通过制度性、 机制性的保障, 促进包括新闻评论员在内的新闻人才的培养。 采取从上至下、从下至上的方法, 培养有思想的媒体人、有心思的评论员。

(三) 正确的言论发出党报最强音

1. 多层次策划。都说策划新闻不行, 但是新闻策划是必需的, 新闻评论也一样。州市党报作为基层一线的新闻媒体, 掌握着大量一手的新闻素材。对新闻素材进行包括消息、侧记、 评论、图片、后续、深度等延伸、立体策划的同时, 还可以进行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等多层次的策划, 有针对性地配发新闻评论, 最终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2. 多领域评论。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对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等方方面面的主张、判断、批评、号召和动员。那么我们就要观察各个领域, 中央的指示也好、地方的决策也罢, 正确的道路也好、错误的观点也行, 都可以对其撰写刊发新闻评论, 长短不一、深浅不同, 力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3. 多角度立论。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作为党报的新闻评论, 它反映的是党报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新闻评论体现的是媒体和社会的认知度。所以, 我们只有多角度地看待新闻事件, 从不同的角度立论, 才能写出观点独特、科学辩证、受众喜爱的评论文章。

党报是主流媒体, 就应该宣传时代主旋律、发出时局正声音、汇聚社会正能量, 以“正”立言, 做真正“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媒体。

参考文献

[1]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课题组.打造新形势下“时评”的影响力[J].中国记者, 2014 (11) :81-82.

[2]张全.县市报本土评论题材的深度开发[J].中国记者, 2014 (9) :99-101.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职业修炼 篇9

(一) 主持人要职业化

所谓职业化就是说一个主持人方方面面的素养要符合这个职业的要求。

首先, 要在知识层面上达到一定的储备。

主持人因为职业的关系会接触到各行各业各个层面, 如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方面等等, 如果没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势必会给人外行、不专业的印象, 当然, 未必行行都精, 但要了解, 同时涉及某一领域的知识时要做好案头准备工作, 认真, 勤奋, 不打无把握之仗。

其次, 掌握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主持人, 除了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 还应当能写, 能说, 能演, 这也是主持人的基本功。学会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是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需要具备的素质, 作为主持人更应该掌握, 而能用朴实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事物和感受则是区分一个主持人优秀与否的一个标志, 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郎凯特是专业人员中最善于清楚即席评述的了, 但他并不是真的即兴评论的, 他是一遍又一遍的写过草稿的———有时是在刮脸的时候, 有时是在吃饭的时候, 有时是在做家务的时候。再来谈谈“说”的技巧, 主持人主持节目主要是靠口头表达, “说”的技巧显得格外重要, 字正腔圆只是基础, 说的准确说的到位说的能令观众信服才是功夫, 可见更重要的是说的内容。最后说到“演”, 大概有人不同意这个说法, 认为主持人陈述客观事实, 不应该有表演的成分, 一演就假了, 其实不然, 很多时候我们是在播报记者编辑的稿子, 很多新闻事件并不能亲临现场, 对于一些情况了解的未必清楚, 也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但专业的要求又必须要想新闻当事人所想, 感新闻当事人所感, 因此努力去感受去体验, 真心的投入进去才会有良好的表达效果, 这就要求主持人多多少少要有一点“演”的成分, 当然, 所谓过犹不及, 要把握好分寸感节奏感, 不能太过, 否则, 观众就接受不了。

第三, 培养良好性情, 提高综合素质。

主持人是要表达的, 所以性格不能太内向, 要学会和别人沟通交流, 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人际关系, 这就要求主持人比普通职业者更多的尊重别人, 理解别人, 善待别人。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思辨能力、自控能力、自我平衡的能力, 拥有团队合作的精神。总之, 职业化是成为一名优秀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基础。

(二) 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涵、美好的心灵

新闻事业应该是一项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的庄重的事业, 是一项以客观公正的秉性赢得公众完全信赖的事业, 然而, 怯懦、贪婪、自私太容易吞噬人的良知, 因此, 从事这项事业, 仅有智慧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在任何时候任何境遇下都不会放弃的正直和勇敢。作为直接与观众交流沟通的节目主持人, 这个个体自身必须是诚实的、公正的、坚定的和认真的, 这也是“日常生活中人品如何”之所以成为衡量新闻节目主持人重要标准的原因。所以作为一名主持人重要的是修炼自己的内心。曾和一位前辈探讨主持人的素养, 他说:只有你的心灵不被社会负面文化所浸染, 你才能在镜头里在屏幕上展现真诚的面孔。是啊, 永远不要低估观众的智慧和洞察力, 他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深邃的思想, 丰富的内涵, 美好的心灵是成为一名优秀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必备条件。

(三) 主持人要有较好的形象

这里所说的形象, 包括声音形象和屏幕形象。播音员主持人是通过声音来与大众进行沟通交流的, 通畅、圆润的声音和标准的普通话是我们工作的工具, 声音的传达能够展现一种精神面貌, 我国播音界前辈齐越老师的声音庄重、深沉, 他朗读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名篇感染了千百万的听众, 另一位播音前辈夏青老师则在古典文学的播音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无数听众通过他们的声音与之成为知己。声音条件很大一部分来自天赋, 但后天的训练也非常重要, 美国40年代著名的节目主持人爱德华·默罗在1965年去世时被称为“历史上最杰出的评论员”, 他从小就喜欢演讲, 总是“不厌其烦的练习枯燥的发声技巧, 磨砺自己对语言节奏的辨识力, 并且师从优秀戏剧教师, 学习把握情绪和戏剧效果的能力”, 这些训练使得默罗的英语口语十分动听, 格调恰到好处, 毫不做作, 他的演讲成绩总是名列全校第一。由此可见, 拥有良好的声音条件并不是件简单的事, 只有下苦功磨练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我们再来说说屏幕形象。曾有权威部门做过这样的一个问卷调查“新闻主持人应该具有什么条件”, 结果归纳出15项, 其中第一项就是:看起来舒服。虽然只有五个字, 可是想要做到并不容易, 其他还有关于屏幕形象的要求是:有魅力、整洁、气质。

声音形象和屏幕形象是作为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一个前提条件, 在我们全部知识结构和业务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如果用百分比来概括的话只应在5%左右, 而思想、文化、底蕴则占60%-70%, 也就是说, 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才是真正有影响力的东西。■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文化审视 篇10

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产生是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产生在50年代初期, 各国人民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 历尽了种种磨难, 也显示了勃勃生机。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重大创伤, 战争摧毁了人, 破坏了科学事业的建设, 这就决定了战后文化建设的使命。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宣告欧洲传统文化已经失败。他们认为欧洲上层资产阶级的那种悠闲的文化传统不再能表现新的生活现实, 而必须创造一些更鲜明更有生命力的东西来代替它们, 结果就涌现了极丰富的文化和科学。新闻节目主持人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大背景下产生的。

新闻节目主持人从产生到兴盛, 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年的时间, 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我们认真分析新闻节目主持人产生到兴盛的历史, 就会发现, 在其广阔的社会背景中, 文化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从文化角度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特征

广播电视新闻诞生初期, 基本上都是千人一面的播音风格, 如果说区别也仅在于性别、音质等方面的不同。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它可能会引起广大受众的喜爱, 但是, 长期呆板、单调的新闻传播方式, 势必会引起人们的厌倦和反感, 新闻节目主持人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诞生的, 当然有着自己独特的、区别与播音方式的特征。

(一) 人格化、个性化传播是新闻节目主持人最基本的特征

要实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人格化、个性化传播, 主持人要起到信息载体的作用。他不仅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还要充当有效的信息载体。主持人要实现人格化传播, 还应当具有真诚的情感, 情感传导是保证主持人有效传递信息的辅助手段之一。为了有效传达信息, 主持人要与观众沟通情感, 建立密切的关系, 在和谐的气氛中实现传与受的汇合。以人格化传播的主持人, 在传的过程中注入情感因素, 体现双方交流精神, 主持人与受众交流内心思想, 表达各自的情感意境, 以求获得感情共鸣, 收到最佳效果。

(二) 对象化传播是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重要特征

主持人传播不是凭空、盲目、随意的传播, 而是有特定对象的传播。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总要考虑到他们特定的观众群体。在这个意义上, 对象化传播的最大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其它一切传播技巧、手段都是围绕针对性调度运用的。对象化传播的特征首先是主持人要心中有受众, 要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要贴近生活, 为民代言, 才能博得受众的好感与回报。

对象化传播的第二方面是实现传受双方的双向交流。反馈现象存在于任何传播环境中, 它意味着传播目的的实现程度。由于人参与了传播过程, 使传播活动复杂化, 传播活动不仅仅是起源于传播者, 止于受传者的单向过程, 而是一个动态的双向过程。主持人必须重视反馈的信息, 并据此调整节目内容和形式, 找到双方交流都能接受、都感兴趣的话题以及交流形式, 使传播中形成一种水平式的对流格局, 自然和谐地进行, 在不知不觉中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

对象化传播的第三个方面是有效地传达信息。节目主持人怎样才能使自己主持的节目为观众所接受, 关键在于实现有效传达。然而, 传播效果的获得往往很难用一种尺度衡量。主持人的有效传达在本质上是对节目的一种再创作, 主持人要把各种内容的话题、材料有序地评串在一起, 经过创造性地发挥, 再现和描绘事物的感觉上的具体性, 为观众清楚地认识事物引路指南。所以观众不仅对节目的思想内容感兴趣, 而且对节目主持人的表达形式也感兴趣, 即欣赏者在把握节目的思想内容的时候, 并不完全扬弃主持人的传达形式。

三、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文化功能

新闻传播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传播, 所有通过新闻媒介传播的也必然都是文化信息。新闻在传播过程中释放许多功能, 体现文化特征。

其一是新闻节目主持人具有及时传递信息的文化功能;其二是新闻节目主持人具有影响、引导舆论的文化功能;其三是新闻节目主持人具有培养审美情感的文化功能;其四是新闻节目主持人具有促进社会民主化的文化功能。

文化具有延续性, 我们必须继承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文化具有地域性, 我们必须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文化具有后天性, 生活在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中的我们, 应该适应这种文化, 只有这样, 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与时俱进, 历久弥新。所以新闻节目主持人, 只有了解我们的文化, 才会更有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孔阳:中西比较艺术论[M],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

[2]锡初:主持人节目教程[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态度 篇11

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以及电视传播的直观性、现场性的特点要求,主持人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节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串场”和“控场”的作用。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就像解说员一样,面对面地对观众讲解已经发生或是刚刚发生的事情。主持人与观众似乎处于同一个空间中,不仅使观众感到真实、亲切,而且也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直接,更易产生共鸣。

新闻类节目中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新闻节目有其特殊的性质。新闻是一个高度互动的行业部门,它是社会所有群体交流的渠道。新闻被称为“不会被隔离的职业”,因而新闻类节目对主持人素质的要求就更加全面。

新闻类节目主持人首先需要有很好的新闻嗅觉,才能很好的识别新闻、发现有价值的新闻。新闻往往都是突发事件,主持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新闻嗅觉,才能够在紧张短暂的时间内找到最有价值的新闻点、最好的报道角度。其次,还要具备很好的感悟力和思辨能力。新闻性节目主持人的主要职责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成为受众的引导者。要敢于揭示社会矛盾,剖析人生;通过对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报道和分析,能给人们的思想以启迪,留下一些有益的思考;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预示社会发展的动向。在新闻节目中,主持人不仅仅只是播报内容,还要对新闻进行评论,针砭时弊。只有具备良好的判断辨析能力,才能以独到的见地、精辟的分析吸引受众。第三,在新闻现场主持节目,还需要主持人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在遇到意外情况时,要机智地“救场”,把握住节目的发展。此外,新闻节目主持人最好要有记者的经验。一些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都具备深厚的新闻现场采访、报道等能力,这都得益于他们的记者经历。

直播类节目中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1986年底,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率先启用直播,开启了具有伟大意义的“珠江模式”。如今,直播已经大量的运用在突发新闻、晚会、庆典、体育赛事和科技航空报道等多个领域。

第一,直播节目首先要求主持人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面对重大新闻或者突发情况时能够临危不乱。直播节目主持人要善于调节情绪。话筒前和话筒后要保持相对一致,不要因为耳机中导播或者编辑临时插入的话打乱思路,造成大脑空白或者思维混乱的情况。

第二,直播类节目要求主持人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能力强于一般主持人。有的时候,他们需要进行连线,这时他们充当的就是“总主持人”的角色,所以他们要牢牢把握着节目的运行方向。他们的文化积累也要比一般主持人要求高,需要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要努力成为“上知天文地理,下知古今中外”的“杂家”。

第三,直播类节目主持人要有良好的新闻采访功底和信息编辑筛选能力。有的时候,在广告插播间隙,导播会递进一大堆新材料,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提出最关键的问题,把握和控制好节目的时间值得我们思考。

第四,良好的应变能力对于直播类主持人相当重要。直播节目有很大风险,作为该类节目主持人无论是现场采访还是身处直播室,随时可能会遇到一些意外或者突发事件,或是遇到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或是嘉宾由于情绪失控话语失度,凡此种种情况,主持人要迅速做出反应,保证节目流畅顺利的进行。

第五,直播类节目主持人要尤为注意自己的体态语和手势语,尽量保持稳定。因为是直播,所以主持人的一言一行都会立即引起观众的注意。奥运会前,央视主持人文静和贺红梅在直播中连续出现了补妆画面,让人们为国家台的形象感到担忧,网民反映强烈。

同时,直播类节目主持人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5·12”汶川地震期间,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多次深入灾区一线进行报道,有时就在报道的同时余震来临,她也没有丝毫慌乱。她甚至顾及不了自己的个人形象,戴着眼镜穿梭在营救点,和救助战士一起跋涉奔跑;还有赵普那真实而又透明的眼泪,让亿万百姓看到了他在危难时刻的出色表现。

论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心理宣泄 篇12

一、心理宣泄

宣泄 (catharsis) 源于希腊语, 原意指净化。所谓心理宣泄法又称疏泄法, 主要是指心态失衡者把心中的苦闷或思想矛盾以科学的方法倾诉出来, 以减轻或消除个体的心理压力, 避免引起精神崩溃, 使之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宣泄疗法是医疗用语, 指的是医务人员引导病人把心中的积郁与痛苦倾吐出来。临床实践证明, 宣泄疗法有一定的功效。宣泄疗法, 有自动宣泄和引导宣泄, 自动宣泄的人, 个性多呈外向型, 是个体心理调节的积极措施;引导宣泄, 是指个体在不愿意讲述心中郁闷的情况下, 由咨询员、家人、朋友等及时地给予同情、关怀, 并以十分耐心的态度、技巧的语言, 引导其无所顾虑, 畅所欲言。接受引导宣泄的人, 个性多呈内向型、抑郁型。宣泄疗法主要包括:言语宣泄、行为宣泄、书写宣泄三种方法,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 心理宣泄不再局限于临床, 更加适用于在社会、工作压力剧增下的人们, 自我的心理疏导和调节。对于直播常态化的新闻节目主持人, 心理宣泄是必不可少的。

二、新闻节目主持人心理宣泄的必要性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社会工作角色定位对心理宣泄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只有实现心理疏导与工作的有机融合, 才能实现工作和谐以及人自身的整体和谐, 进而增进社会和谐。

新闻节目主持人自身需要心理宣泄。新闻节目主持人作为个体首先是一个人, 如果心理问题严重就会影响身心健康, 同样也会影响节目的质量。崔永元在其主持生涯如日中天时告别《实话实说》, 就和心理抑郁有很大关系。人的心理是由情感、意志、个性、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认知习惯、行为方式等诸多要素共同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是一个十分复杂多变的体系, 因此时而出现内部心理不和谐现象是正常的、不足为奇的。正是因为不和谐的客观性、现实性特征, 才要求通过心理疏导等科学的方式帮助人们不断地学习、调整和休养, 从而在生活、工作和交往过程中保持相对和谐、更具建设性的状态, 这就需要新闻节目主持人将自己的内心矛盾与痛苦情绪体验宣泄出来, 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减轻或消除紧张的情绪, 恢复平静的心情。新闻节目主持人是一个社会人, 在交往过程中, 他们的情绪会影响到家人、朋友及周围的人, 其在工作中的巨大压力需要在社会中得到宣泄和释放, 这需要社会关系的融洽和包容, 因此主持人通过合理的心理宣泄, 保持平静的心态, 才能保证其有个和谐的家庭、和谐的人际关系, 继而促进工作的和谐。2008年10月7日, 央视新闻主持人白岩松在酒后进行了日常新闻节目直播, 结果被受众发现, 引起很大的争议, 虽然没有造成播出事故, 但是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新闻播报或主持中, 要经常面对和处理现实中的事情或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必须保持一种智慧及理智、冷静、乐观的心态, 使事情或事件得到尽可能圆满的解决, 或使伤害减为最低, 使个体得到积极的促进和发展。在直播中, 主持人要凭着良好的自控力保持情绪平稳, 不因外界干扰而影响正常的心理秩序, 如果他们的情感垃圾堆积到一定程度而没有得到合理的调节和宣泄, 就会直接影响节目的质量。特别是面对灾害性及负面性报道时, 新闻节目主持人会在内心形成一定的阴影, 这些阴影必须进行合理的疏导和宣泄, 才能继续冷静地面对节目。

三、新闻节目主持人心理宣泄的途径

新闻节目主持人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和单位疏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泄。我们需要用另一只眼睛看节目中的职业自我, 离开了节目, 节目主持人这个称谓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当职业自我和生活自我出现混乱的时候, 主持人要面临的心理调试会更加困难。

主持人宣泄的途径主要包括:首先, 要调整好心态, 尽量把工作和生活分开, 如下班后, 就不要再想工作中的事情, 同时自己也心理暗示, 那些发生的事情只是个案, 并不能代表所有人。其次, 平时多涉猎一些心理学知识, 做到很好地调整自己和他人的心态。再次, 做一些无声的运动。最后, 作为压力大的群体, 平日里一定要多发展一些兴趣爱好, 多和朋友在一起聊天交往, 而不要闭锁在家中, 有时间, 应尽量去户外放飞自己的心情, 那样会好很多, 还可以写写日记、写写微博。

新闻节目主持人要轻松面对直播工作过程中的失误。罗京能够26年播报无差错和其过硬的专业素质分不开, 后人望其项背, 在如今浮躁的社会当中, 能够在直播中做到不出差错实属不易, 不按照常理出牌, 反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 赵普看到地震的惨状在直播中流下了眼泪, 这个眼泪在主持人新闻直播中带有极强的个人感情色彩, 是不允许的, 但是在灾难让举国悲痛的背景下, 这一眼泪引起了受众的共鸣, 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2012年5月7日, 央视新闻主持人何佳在《24小时》直播时, 出现了“大家知道, 菲律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菲律宾的主权归中国, 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的口误, 虽然这一口误在业务上属于重大事故, 但是在黄岩岛事件这一背景下, 主持人的错误被广大受众欣然接受。

新闻节目主持人由于其所处的位置具有大我和小我的合一性, 在进行心理宣泄时既要面对受众宣泄的疏导, 又要面对自身的心理宣泄, 这些都对节目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面对压力学会宣泄和调节至关重要, 和谐的心理总是由良好的心态相伴随。所谓心态, 实际上就是人们在工作、学习和交往过程中伴随的情绪和态度之综合状态。本能的情绪具有极大的原动力和冲动性, 无数的事实和无数人的切身感受证明, 试图用理智和顽强的意志去直接战胜不良情绪的做法, 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而宣泄或称疏导却可以达到人们不曾想到的效果。

语言宣泄法:在环境和对象都适宜时, 语言宣泄是很适当的方法。新闻直播的压力在于害怕出错, 主持人可以充分利用平时备稿或者休息的机会, 大声进行语言宣泄, 大声的语言宣泄可以宣泄不良情绪、缓解紧张。还可以多参加集体活动, 如用唱歌等方式宣泄。

巧用象征化:象征化是人们有意识地让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作用于无关对象, 以达到情绪疏泄目的的行为现象, 这种行为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如有人把并不曾惹其生气的饭桌掀翻、东西摔坏, 这同样是其怒气转移的一种形式。同样, 对于新闻节目主持人而言, 可以在直播后进行运动, 如打羽毛球、乒乓球等, 把压力通过运动得以宣泄。

适当地转移注意力, 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不良情绪不仅使人感到精神痛苦, 持久的情绪压抑还可能发展为各种神经症或导致不同程度的躯体障碍和疾病, 特别是面对新闻中一些车祸、灾害等报道时, 会对自我情绪造成影响。消除情绪压抑的一个有效方法是, 在理智的作用下另选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目标, 在适当的时候和情境下用惩罚的方法使不良情绪宣泄出来。象征化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和心理治疗机构被广泛运用, 如企业老板把象征自己的橡皮人置放在一个公共场地, 职工对工厂管理或其他方面有意见或生气时, 就对着这橡皮人怒骂一通甚或毒打一顿, 直到解气为止, 压抑的情绪缓解之后, 便能够心安理得地继续做好工作。同时避免了许多的冲突以及各种各样的身心障碍发生, 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 由于受到大我的限制, 不能随意表现个人意见, 但是可以在节目后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不良情绪的宣泄。

呐喊和倾诉:受到委屈、感到悲痛或心情忧郁时, 呐喊的效果既明显又快捷, 积聚于心底的委屈、悲伤、恨怨等不良情绪, 找一个合适的对象去倾诉, 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是这样做的。日本有个很具规模的呐喊节, 每年到了这个时节, 全国各地的参赛者或观众云集于大山深处, 有组织地按规则和程序呐喊, 人们通过呐喊而受益, 呐喊节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并积极参与。生活中人们采用自我对话 (自言自语) 、写日记等方式进行倾诉, 也都能达到积极的效果。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或写出来, 该爱的就表达爱、该恨的也只管恨, 觉得解气了、放松了就行。这种与自我对话的倾诉方法不仅效果好, 而且不受外在或自身条件所限制, 人人都能做到。新闻节目主持人可以结合自身业务训练进行练声及呐喊, 通过记录和书写进行心理宣泄。

恸哭一场: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人在十分悲伤时, 体内会产生亮氨酸脑非肽和促乳素两种有害物质, 它们溶解在眼泪中, 哭的时候随液体排出体外。人们都有过欲哭不能或强忍悲痛的体验, 那是极其痛苦的感受, 恸哭使极度压抑的悲伤犹如破堤突泄的洪水, 冲走了好似细菌病毒般的不良情绪, 顿觉轻松舒展, 受伤的心灵得以抚慰。由此可见, 从健康的需要考虑, “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当然, 悲情的表达过程要有认知或理智的参与, 应该有目的、有节制地进行。

情绪宣泄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 如听音乐、练书法、跳舞唱歌、情境转移等都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努力工作、体育锻炼、积极的人际交往、适度的抱怨等都能使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众多的主持人在工作间歇, 通过写作出书进行自我总结也不失为一种心理宣泄的方式, 白岩松、崔永元、柴静、徐莉、芮成钢等都有自己的个人自传或工作随笔。

媒体官方对于直播错误的淡化处理也代替了宣泄。2012年12月9日, 央视的官方微博为前一天《新闻联播》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官方道歉, 这一道歉得到了广大受众的理解, 使这一事故在公众中得到了淡化, 也使主持人巨大的压力得到了客观宣泄。心理宣泄是新闻节目主持人保持良好工作状态不可或缺的心理调节方式, 需要得到主持人及媒体和受众的共同关注。■

摘要:新闻节目主持人在直播过程中, 不仅面临着节目中突发事件带来未知性的压力, 还有为直播顺利所进行播报和操作时注意力分配的压力, 同样也有责任心的压力, 这些压力的存在, 为主持人的工作带来了心理负担, 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 还会产生严重的心理甚至健康问题, 为此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心理宣泄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闻节目主持人,心理宣泄

参考文献

[1]赵璟玥.《论写作的心理宣泄功能》.《丝绸之路》, 2009 (22)

[2]彭波赵雯.《浅谈播音主持新手适应工作的心理调试》.《新闻知识》, 2008 (2)

上一篇:汉语普通话下一篇:渎职罪的构成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