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形象

2024-11-10

典型形象(精选12篇)

典型形象 篇1

特稿是近些年来新闻写作中兴起的一种新文体, 已上升为一个重要的新闻写作门类。从1979年普利策新闻奖最初设立“特稿写作奖”, 特稿在国际新闻界的出现和发展还不足三十年。在我国, 《中国青年报》1995年1月推出《冰点》特稿专栏;1996年四川《华西都市报》率先成立特稿部;《南方周末》在近两三年注重探索中国式特稿的写作;涌现了以南香红等为代表的, 以写特稿见长的记者;特稿这种文体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也只有十年。但是, 特稿以其特有的魅力赢得了读者的青睐。目前已经形成了一股特稿潮流。晚报﹑日报﹑周报﹑都市报﹑杂志等纸质媒体纷纷设立特稿专栏﹑专刊, 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 靠特稿吸引读者。

什么是特稿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新闻学大辞典》解释:“特稿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 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简单的说就是通过文字深入揭示事物本质, 把问题说透彻, 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可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服务性报道、人物特写等, 按这种定义, 除消息以外, 一切新闻报道皆为特稿。这是广义特稿。什么是狭义特稿呢?美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这样定义特稿:“特稿旨在娱乐或以侧重讲故事来提供信息。”获得首届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在论文《为故事而写作》中提出“特稿是一种非虚构的短故事形式”。在甄别一篇报道是否为优秀特稿的时候, 普利策评奖的条件是:“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的共有的获奖特质外, 特稿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1]《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认为:“特稿是篇幅较长、最靠近文学的新闻文体。”近几年有一种被称为“DEE”的新闻写作方法, “DEE”写作方法是由美国《华尔街日报》首创, 因此又被称为“华尔街日报体”。其中D代表描写 (Description) , 第一个E代表解释 (Explanation) , 第二个E代表评价 (Evaluation) 。这被认为是特稿最有效的最常用的写作方法。以上所阐释的就是狭义的特稿。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具有文学性的深入报道的新闻文体, 是介于消息和文学之间的一种文章样式。

作为新闻文体的特稿怎样实现自己的文学性呢?目前人们一般把这种实现方式归结为讲故事和生动的描写。我们觉得这样的解释没有切中问题的实质, 这样的标准不能评价特稿的质量, 这样的观念不利于推动特稿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应该从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要求和文学典型化的高度来审视这个问题。

特稿注重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它所体现的创作方法不是现实主义的就是自然主义的。自然主义不可取, 我们应当沿着现实主义的路子发展。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要经过典型化的过程。特稿要实现文学性也必须经过这样的过程。注重新闻真实的特稿, 不同于可以虚构的纯文学创作, 特稿应该在符合新闻的前提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实现其形象的典型化。

一、选择有“特征”的生活素材

选择有“特征”的生活素材是特稿形象典型化的基础。文学典型化过程或“杂取种种人, 合成一个”, 或“主取一个, 融合其他”, 或在想象中寓情于景, 创造优美的意境, 总之, 作家在典型化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想象, 可以虚构, 有非常广阔的创造空间。他们凭着这样的优势创造比现实生活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的文学形象, 给读者以强有力的审美冲击力。作为新闻体裁的特稿, 必须强调生活的真实, 不能虚构。那么特稿靠什么来塑造形象, 怎样实现典型化的过程呢?我们认为特稿写作的路径首先是选取最具特征的生活素材, 这是典型化的前提和基础。以新闻真实为基本原则的特稿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因为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素材是特稿创造艺术形象的唯一方式。

什么是“特征”?“特征”的概念是由德国学者希尔特 (1759———1839) 提出来的。黑格尔称他是“现代一位最伟大的艺术鉴赏家。”从黑格尔的转述中, 我们知道, 他在《论艺术美》一文中提出:“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2]在希尔特的启发下, 黑格尔又进一步把“特征化”、“特征原则”当作艺术创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就外延来看, “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面、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等;就内涵而言, “特征”具有两种属性, 其一, 它的外在形象是及其具体的、生动的、独特的;其二, 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及其深刻和丰富的。“特征”是生活的一个凝聚点, 现象和本质在这里相连, 个别与一般在这里重合, 形与神在这里联结, 意与象在这里聚首, 情与理在这里交融。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 具有特征的事物, 并不都是奇特的事物。凡人小事在一定条件下, 也可以具有特征性。这是因为, 在生活中具有特征的事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 而是潜藏在事物内在的和外在复杂的联系中。一个特异的引人注目的生活现象, 不一定就具有特征性, 因为它可能没有处在生活的矛盾、冲突的结节点上。而一个司空见惯的极普通的生活现象, 却可能由于它跟其他生活现象的特定关系, 而显示出鲜明的特征。所以应该选择具有普遍关注、具有普遍阅读兴趣的题材。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关注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 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善于通过性格鲜明的平凡的人物和生动有趣的平常的事件折射重大的社会问题。如普利策特稿奖作品《土地上的生活:一个美国农场家庭》, 文章通过描写一对农场主人四季生活、工作, 讲述了在美国“农业危机”的大背景下农场主人的生活变化及影响, 将抽象的农业危机和具体的农场主人柴米油盐的生活紧密联系, 没有罗列数字和专家观点, 只通过对农场主人客观的描述, 就给人以无穷的思考, 引起读者的共鸣。

具有特征的生活素材包含着个性化的潜质, 具有对生活本质和时代特征的透射力。抓住了特征才可能进行个性化, 概括化, 才可能再现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的艺术形象。

二、个性化——生动的个性描写

典型化包括紧密联系的个性化和概括化两个方面。个性化就是指对个别特征的认识和掌握, 对个别特征所给予的生动的个性描写。歌德指出:“艺术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3]文学是运用语言塑造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形象的特点之一就是具体可感性, 典型形象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学的生动性和审美冲击力是建筑在“具体可感”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基础上的。

特稿是在尊重事件真实的基础上, 有目的的选择描写对象、有意识的渲染细节, 以使形象鲜明生动。特稿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重视个性特征的描绘, 形象地传达事实。生动的描写是特稿的重要标志, 是特稿审美价值的基础所在。有逼真的个性描写, 才更能再现事件的真相;有生动的细节描写才能表现人物的个性和事物的鲜活, 才能创造出打动人心的审美对象, 才能给读者营造想象的空间, 给读者以审美享受。如《南方周末》刊登的特稿《盲艺人的乐与路》中的一个细节描写:“药成江把几张纸币对着太阳贴在眼前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遍, 又把它递到张庆林手里, 张庆林一张一张地摸过, 又传到陈玉文手里再摸了个遍才递回来, 药成江解开棉衣扣子, 把它们揣进贴肉的口袋里……”这一系列的动作:看、摸、传、递、解开、揣进, 体现了盲艺人对钱的珍爱, 还有盲人的动作特点, 非常的传神、到位, 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情趣。

特稿在抓住“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以后, 具体应该怎样做呢?一是选择:特稿中特征的渲染、细节的描写是有目的、有意图的。一个稿子要有一个中心, 有一种情感倾向, 也希望表现一种思想。符合目的要求的、能表现意图的就多多展开, 其余的可以舍弃。二是想象:形象的描绘离不开想象。作者需要通过想象还原现场, 进入将要再现的现场, 只有这样才能目见其人, 耳闻其声, 身临其境, 才可能展开生动的描绘。不过特稿写作中的想象, 不是想象的起飞, 而是想象的落实, 不是靠想象虚构场景和人物, 而是靠想象再现已有的人和已发生的事。三是多维:个性描写应该做到多维度, 立体化, 使描写生动传神。通过细致地描写, 反映新闻事件的特点, 增强报道的现场感, 表现人物的性格, 传达故事的曲折, 描绘场面的精彩。最后, 把作者的感情评价, 把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寓于生动的描写中, 给读者更多的回味的余地, 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三、概括化———透射生活的本质

恩格斯指出:“现实主义的意思是, 除了细节的真实外, 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4]现实主义总是把历史描写的具体性和艺术描写的概括性结合起来。我们认为, 所谓“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方面是要把人物的性格和他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 既表现人物性格, 还要力求表现人物性格形成的具体环境, 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我们表现某一人物, 写某一事件, 不能局限在一个“点”上, 应该写出一条“线”: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 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使人物更加饱满生动;揭示事件背后的广阔背景, 挖掘深层次的东西, 使事件更加丰富厚重。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所描绘的人物和环境, 反映透射社会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把“线”拉成一个“面”。形象的概括性需要从形象个性与时代特征的关系中去寻找, 需要从形象个性与社会发展趋势的关系中去寻找。概括化就是要揭示这种联系, 突出这种联系。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物, 一件小事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 揭示产生这个人物或事件的必然性和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我们也可以将现实背景下的大问题以微观角度来剖析, 以个性描写的方式去表现, 让读者对“大问题”的感受和理解更加真切, 更加深入。我们不反对迎合读者的猎奇心理, 但是我们更应该多写社会上经常出现的老百姓最切身的;应该多写体现未来发展趋势的老百姓最关心的;应该多写最有代表性的体现社会本质的;多写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反映因果关系的。

《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的创刊号文章《北京最后的粪桶》, 反映的是北京返城知青做掏粪工人的生存状态, 报道真切地表现了被都市喧嚣与冷漠所遮蔽的善良情怀, 以及他们的自尊与敬业精神, 引起很大的反响。80年代中后期被称为中国青年报“标志性”报道的《第五代》、《倾斜的金字塔》、《命运备忘录》、《护士职业采访札记》、《两代知识分子对话录》等, 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 将普通百姓的生活作为中央媒介新闻着力表现的对象, 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响。其后, 《冰点》栏目创出一条通过生动细腻地描绘普通人的生活, 并以此为基点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与变迁、讴歌真善美、抨击假丑恶的办刊新路。所有这些为特稿的典型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特稿是一种新兴的文体, 是新的文学样式, 我们期望它健康的发展。就目前看, 特稿在数量上确实可观, 但在质量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有人说, 特稿让颓废的诗人脱离贫困, 但我们不愿意叫脱离贫困的作家远离诗歌。我们强调特稿除了要遵循市场规律外还要遵循新闻写作的规律和文学创作的规律, 如果忽略了后者将会失去自己, 也将最终失去市场。我们一方面要满足读者的需求, 迎合读者的兴趣, 但我们更应该记住另一个使命, 就是做先驱, 去引导, 提升读者的审美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去创造特稿的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梅尔文·门彻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第216页。

[2]黑格尔, 《美学》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 第22页。

[3]《歌德谈话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第10页。

[4]转引自《文学概论》曹廷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29页。

典型形象 篇2

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全党一定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近日,党中央追授郑德荣等7名同志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先进模范人物的高度重视,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作新时代不懈奋斗者、创造新时代光辉业绩的动员令。

郑德荣同志把信仰融入生命中,毕生追求、信仰马克思主义,毕生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始终高举旗帜跟党走;这位“初心不渝者”,把忠诚刻在事业上,视学术为生命,视创新为使命,一生倾注党的理论研究事业,竖起党史研究的一面旗帜;这位“大爱筑梦人”,把真情洒在讲台上,用赤诚和汗水倾情投入党的教育事业,立起了学高德馨、立德树人的标杆和典范……郑德荣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使人受教育、令人受鼓舞、给人以启迪、催人以奋进。深入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锐意进取、拼搏奋斗,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舞蹈形象典型化谫论 篇3

关键词:舞蹈 形象 典型化

形象是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艺术家的美学观念在艺术作品中的创造性体现,是艺术家通过艺术语言形成的艺术形象。在艺术审美活动中作为审美的主要对象,能引起人们思想和感情的共鸣,反映艺术家的审美理想。舞蹈形象是指舞蹈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舞蹈艺术作品中通过舞蹈语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是由舞蹈动作、姿态和造型描绘出来的艺术形象,并借助音乐、灯光、服装等辅美元素共同塑造的产物。

一、舞蹈形象典型化的塑造

舞蹈艺术创作中舞蹈形象的塑造,关键是典型化的过程,是编导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生活素材,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人或某种生活现象的元素,重新进行加工、整合和虚构,再创造新的艺术形象的过程,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的过程。

舞蹈形象典型化,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共性因素。例如《孔乙己》,在表演者的造型和动作设计上,需要遵循鲁迅先生所创作的孔乙己形象,在音乐和灯光等方面,也要配合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二是个性因素。舞蹈演员在对人物和环境理解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特性,便是舞蹈形象的个性因素。在反映人物的舞蹈作品中,大多根据特定环境进行创作。例如陈维亚编导的《木兰归》,以木兰屡立战功之后的形象为主。从舞蹈中能够发现,花木兰还带着几分女子的娇羞。但是,经过军队的磨砺,其个性中蕴含着强烈的飒爽英姿之感。因此,从背景和性格来看,舞蹈形象的塑造,并不是基于约定俗成的习惯,更多是参考人物本身的性格,再由内向外进发出来。严格意义来说,只有符合人物特征的艺术创作,才能够通过表演者与观众产生共鸣。而在舞蹈个性形象的塑造上,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第一,挖掘。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背景挖掘。舞蹈的创作者必须要对舞蹈环境有所了解,历史中的不同朝代、不同地区,在人物塑造上会有所差异。以民国为例,大革命前期的南方和北方,在文化背景上有着明显的差别,设置的不恰当,会造成观众的错差感;二是人物挖掘。它包括遭遇挖掘和性格挖掘,不同遭遇会造成人物在习惯上的差异,合理的利用遭遇对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更加深刻的塑造人物;而在性格上,人物性格与舞蹈的动作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通过性格所催发的动作形象,可以让舞蹈人物塑造更具个性。

第二,智慧。舞蹈虽然只有肢体的动作,但也是一种语言的互动,既要准确的传达信息给观众,同时也要让观众产生共鸣。因此,创作者应善用自己的智慧,深入的研究人物,再以精妙的手法表现出来,催发舞蹈作品独具个性的情感魅力。

第三,功力。舞蹈创作者的功力,是指其长年的舞蹈艺术实践中所积累的艺术能力,是捕捉艺术形象能力、支配肢体语言能力、把握整体与结构的能力、控制舞台时空的能力……等等的合集,是一个艺术综合能力。舞蹈创作者在发展中,任何一个层面得到的成功,都不是偶然发生的,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而成长起来的。因此,舞蹈的创编,更需要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艺术的认识,从深层出发,借助纯熟的技艺,创作出动人的舞蹈艺术作品。

二、以观察促进舞蹈艺术形象建立

体验是一项形式丰富的感受活动,舞蹈形象的艺术体验,是建立在艺术家创作和表演之上。观众的体验,便是艺术家的表现。但是,真正与观众产生共鸣,让观众感受艺术形象的感染并非易事,其需要满足以下需求:第一,舞蹈形象的创造者需要真正的贴近生活,认识生活,因为生活是艺术与观众唯一的桥梁。第二,编导应具备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以及胜于常人的观察能力。细节的捕捉,将是决定舞蹈形象刻画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的观众对于舞蹈的认知并不深刻,对于舞蹈形象的要求也不苛刻,编导如果在作品中采用熟悉的动作,能够更直接的触发情感。不过,虽然在一般舞蹈形象刻画上,可以用简练的舞蹈语言实现,但是,舞蹈演员都有观察生活的习惯,也都在生活中不断的吸取经验,可很多形象即使得到了编导和演员的塑造,却仍旧无法打动观众。所以,观察生活并不容易,需要对观察行为有着一定的理解,具体来看:一是直接的观察。例如,刻画和描写现实中存在的事物的舞蹈——《珊瑚舞》,其编导章民新,便是对珊瑚观察而创作。虽然在很多人的认识中,珊瑚是一个静态的物体,即使拥有生命,却仍旧无法移动,生长也需要较长的时间。不过编导另辟蹊径,从观察中发现了在不同光源下,珊瑚存在着差异化的形态,由此便找到了创作珊瑚典型化形象的突破口;二是间接的观察,很多舞蹈作品的创作,都采用了历史题材,可是编导无法穿越到过去,只能够以现有的文明遗迹,作为观察的对象。例如作品《秦王点兵》,编导陈维亚便是通过对西安秦俑的观察,获得了秦朝兵将的形象,再以秦俑的姿势作为主要的舞蹈造型,编排出气势恢宏的作品。由此可以发现,观察并不是观看,是有目的的研究和思考,如此才能够让灵感与经验进发出火花。

三、塑造典型化舞蹈形象的方式

在舞蹈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首先要确立选题,再结合思路寻求创作背景,并由此完善细节。中国著名舞蹈家舒巧,曾就舞蹈艺术作品构成提出过一些看法,其内容可大概理解为:在创作舞蹈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原始资料详尽的收集,只有采用这样的方法,才能够获得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创作舞蹈的第一项工作,便是在创作理念的基础上,合理有效的丰富材料。例如《塞上云烟》,这是一部描绘中国古代边疆战争的舞蹈作品。在创作舞蹈之初,需要对中华文明有着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古代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的战争史实,否则,编导难以通过舞蹈展现出战争的状况。因此,編导在创作舞蹈作品之前,需要大量的收集素材,并寻访相关专家,确立整个舞蹈作品的整体故事线、情感线和逻辑线。

舞蹈创作中的其他细节同样有助于舞蹈形象典型化。如选择什么样的服饰、使用什么样的道具、采用什么样的造型……等等都会决定人物形象塑造的成败。笔者以反映古代人物形象为例,就舞蹈形象典型化提出以下具体的建议:

1.学习历史,以影视做参考

通过影视资料和文献资料作为参考,认识不同时代背景下,在道具使用、着装风格上的差异,研究不同道具对人物性格的影响,进而通过道具的设置,还原作品中古代人物形象。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历史题材,其中大量转化为影视作品,因此,可以在阅读历史文献的同时,借助影视作品,从其中获得丰富细节的要素。

2.以感性认知遮蔽瑕疵

在舞蹈编创中可以适当的利用感性认知手段。虽然舞蹈的编创必须要严谨,但是在很多细节上,即使历史学家也很难找到答案,此时需要编导调动观众的情感,使观众忽略这些不完善的细节。然而感性的方式虽然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式,不过应注意使用的频率,在能够获得确切答案的情况下,尽量以选择准确的细节设置,以免因为过度的情感抒发,影响观众对历史背景的认识,而误导观众。

3.参照同类作品

与同类作品相比较,特别是对大师作品的研究,可以帮助编导更好的找到上佳的创作方式。从相同形象的,不同动作对比来看,《塞上烟云》由于以悲情视角创作,所以士兵的动作频率较低,整体幅度较小;《塞下曲》作为战争题材的舞蹈剧,在士兵动作上,却有了很大的区别,其采用较大的肢体语言,阐述战争结束后士兵意识形态;《从军行》,这部作品表现的是战争之前的境况,士兵所进发出的民族情感,舞蹈动作充满了力量,给人以震撼的感觉。所以,在作品的对比上,可以发现同类人物形象在不同背景下的差异,除了时代特征作为学习的因素外,还能够借助其他作品,找到还原人物形象的方式。即使历史与现代间隔久远,但人类的情感却一直延续至今,在舞蹈的创作中,总能够找到适合的宣泄窗口。

4.以意境还原细节

不可否认,如果是以历史题材为背景的舞蹈作品,很多细节都无法真正的还原,即使是现代题材,也会局限于舞台空间和科技水平,难以有效的展现。对此问题,为保证作品的严谨性,采用意境的方式,给人以直观的感受。需要说明的是,意境并非感性认知,意境是带给人深刻的气氛环境,而感性认知是由感性视野,蒙蔽无法设置的细节,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很多舞蹈作品,都借助其他辅美元素进行了意境设置。例如《兰亭修竹》,编导张建民以古朴的舞蹈语言,低沉庄重的音乐背景,展现出四君子——竹的气节。

结语

强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形象 篇4

我在淮海戏《连心桥》中扮演的是齐桂英, 齐桂英是因怀疑自己丈夫是被人所害, 因此她就带着当时只有四岁的女儿方小娟, 一直东奔西走, 到各个部门去上访讨说法, 十多年告状无果, 上访无门, 直至自己精神分裂。让人觉着是个可怜、可悲的人。我在扮演这个角色时, 经过导演的指导, 自己又不断琢磨其人物的内心和她的性格, 我就抓住她疯了的特点, 情绪反差大, 喜怒无常。在她的笑声里透着让人听了有一种特别的凄悲感, 用这些细节的表演和情绪的转换突出人物的个性和特点, 在表演上把它处理的‘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浅’的适当火候, 用疯狂的笑和形体来刻化疯子的神态, 用眼神传出她的期望、哀怨、忧恨直至她唱的;我要上天砸太阳, 我要下海揍龙王, 我要喝干黄河水, 我要吞下景阳岗……等, 用夸张的动作来展现人物性格, 使‘疯子’的形象生动毕真, 这样就深深地感动了观众, 另外我认真琢磨唱腔的韵味与每一个唱段, 字斟句酌来表现人物思想情感个性格。

与正常人也不能一样的, 唱腔的起伏要夸张些, 从而找到情绪的最佳动作, 第七场是张云泉亲自到我们家来下访了解情况的, 女儿方小娟误认为张云泉是抓我们母女俩的, 就急切地跑回家中向妈妈说;“上面来抓人了, 抓去就要坐大牢的”。任凭女儿急得直跺脚, 她还是那样的傻呼呼的笑着说坐大牢真好玩喽, 真好玩喽, 这一段我就用手舞足蹈的笑来表现她的痴狂, 犹如二岁的孩童, 直至小娟大声呵斥, 才止住了她的笑, 此时小娟哄着妈妈躲到床底下去, 这时我就用很相信的眼神来看着自己的女儿方小娟, 嘴里不住地重复着一句话;’我就在床底下不出来呀, 不出来呀, 不出来呀“让人有同情感, 真实感”。用这些动作来强化“疯子”的性格, 达到塑造形象的目的。

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 是通过角色的一连串动作和语言来展现和强化她的典型性格的, 这样就能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 让观众感到有戏可看,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达到塑造好典型形象的目的, 在塑造《连心桥》‘疯子’的角色时, 我充分把握这个特殊人物在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性格, 尽量在表演动作采取非正常人的夸张举动, 让观众感动既好笑又可信, 在笑声中又饱含苦涩的泪水, 从而发人深省, 使之人物形象鲜活、完美。

在《连心桥》一剧中, ‘疯子’的出场并不多, 戏也不太重。不过, 塑造好‘疯子’的形象, 对塑造剧中一号人物张云泉的形象十分很很重要。从‘疯子’母女上访10年时间的艰难经历看出社会的一些极少数弊端, 道出了某些部门和某些干部工作上的缺失和执政上的偏颇。

学先进典型树先锋形象发言提纲 篇5

刘旬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专题学习讨论会!下面我谈一点自己对“学先进典型、树先锋形象”一些理解及想法。

18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同志正满怀豪情、意气风发,奋力书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6月27日,中共中央决定追授郑德荣等7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追授的优秀共产党员身上,有“四个合格”的基因,有“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优秀特质,集中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追授他们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就是为8900多万党员树立“标杆”,激励广大党员以他们为榜样、为明镜、为目标,对“镜”自查、见贤思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彰显先锋本色。

姜仕坤同志47岁走了,倒在脱贫攻坚决战冲锋号吹响的春天里,但是他的精神和品质犹如黔之大山,却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他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忠诚无私、执著追求,用对党的赤子之心、对人民的公仆情怀,践行着时代的使命和担当,在贵州高原上谱写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生命壮歌。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认真践行了“三严三实”,履行了一名党员干部的神圣职责,是时代发展的先锋,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杆,是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对党忠诚,为官者的为政之魂。钟扬教授秉持“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做”;张进同志忠于党的事业,牢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毕生心血倾注在建设军民融合创新型领军企业上;许帅视事业重于生命,恪尽职守,忘我工作……品读每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对党忠诚是他们拥有的一个共同特质。做合格党员,就是要始终做到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在党兴党,做到在任何时候都经受得起考验和诱惑,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忠实践行入党誓词,严格履行党章规定的各项义务,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忠诚。

作为的一名合格党员,担当是立业之基、成事之要。担当大小,体现着党员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泉新始终秉持“没有不能揭的黑、没有不敢碰的恶”,坚持原则、执纪如铁,忠诚履行纪检监察干部和巡视干部的神圣职责;实干苦干,是共产党人的名片;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标配。钟扬坚持“干事比名分重要”,勤勉务实、严格自律;张超同志自觉把人生追求融入强军伟业,瞄准强敌对手,苦练精飞,飞出了中国海军的自信,捍卫了伟大祖国的尊严……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

典型形象 篇6

关键词:《金粉世家》 冷清秋 悲剧命运 审美意识

《金粉世家》是张恨水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出身豪门世家的金燕西与平民之女冷清秋一见钟情,终成眷属。然而爱情的大团圆的结局并不是完满的,幸福之中潜伏着不可抗拒的悲剧命运。

冷清秋,人如其名,清丽秀雅、端庄娴静、知书达礼,同时也如秋月般皓洁冰冷,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她,给人一种素雅的美。她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的道德品格,又有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更有卓越的才华学识,可以说是张恨水笔下最具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的一个典型形象。这样一个宛若清泉的纯净女子,身处浑浊乱世中,依然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伴着洁白的百合、金色的葵花、晶莹的泪光、失落的叹息,让我们一起走进《金粉世家》,去审视冷清秋,去感悟冷清秋这一典型人物所体现出的现代美、反抗美、悲剧美的审美意识。

一、冷清秋性格中具有的现代气质美

张恨水别具匠心安排冷清秋走进豪门金府,就像《红楼梦》里林黛玉进贾府一样,然而与林黛玉不同的是,冷清秋实现了自己的爱情,在她身上洋溢着一种现代气质的美。冷清秋是一个相当有才华的气质非凡的现代女性,按理说不应该看上金燕西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玩世不恭的豪门少爷。然而,一个正值青春年少且情窦初开的少女,遇到一个相貌英俊、风度翩翩,又处处对自己关怀备至的青年男子,面对猛烈的爱情进攻,哪个女子不动情?这种感情让人无法抗拒,于是爱情的火焰在冷清秋的心中瞬间迸射出来,并且一发而不可收。在爱情面前,感性战胜了理性,那么所谓的门第之见、思想差异统统不虑,冲动成就了爱情的浪漫,爱情火花般得到炽热,让冷清秋忘记了自我。冷清秋明明很清楚自己不适合当金府的少奶奶,但是为了爱情,她还是决定走这条路。她明明知道自己与金燕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但她坚信不同的两个人也可以在一起,只要他们彼此相爱。单纯的冷清秋不知道有了爱,并不代表拥有一切,她堵上了自己的人生与金燕西结合,幸福地和金燕西牵手踏上了绵延不绝的红地毯。

受过新思想教育的冷清秋,她身上体现着现代女性追求自由平等婚姻的理想,她追求独立、思维新潮,憧憬着资产阶级的个性尊严与自由,即使在腐朽堕落的金府,依然能够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然而,冷清秋性格中的现代气质使她通过自由恋爱换来的不是幸福美满的婚姻,反而是冰冷的牢笼的束缚,她因看不惯其他少奶奶整日无所事事,自己就开始外出谋业,却招来非议,使她在金家的立场变得更加难堪。如果没有所谓的现代意识在作祟,也许冷清秋会固守自己的婚姻,维系自己的家庭,就是因为她身上的现代气质使她认为:“夫妻是完全靠爱情维持的,既然没有了爱情,夫妻结合的要素就没有了,要名义上的夫妻有何用。”所以最后冷清秋还是冲出家庭牢笼、携子出走。这样的结局虽有些凄凉,然而,冷清秋身上所体现出的现代气质,却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二、冷清秋追求幸福中体现出的反抗美

受过新思想教育、具有现代女性意识的冷清秋,追求独立自主,追求纯真美好的爱情,追求幸福的婚姻,处处体现出一种现代的美,不但如此,她还有着出众的才华,她的才气在她追求幸福中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用张恨水的话说,她是“才纳古今”,凭借才气,征服了金燕西的姐姐们,使她们力促冷、金二人的婚姻;凭借才气,才得到了金燕西父亲的认可;凭借才气,冷清秋获得了金府上上下下的认可;贫民出身的她终于幸福地嫁入了豪门金府。然而不同阶层的两个人,他们之间有着太多的不同,激情过后的平静生活,使冷清秋追求到的幸福婚姻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当她终于看清楚金燕西喜新厌旧、见一个爱一个的少爷本性时,知道昔日的爱情在他们之间已荡然无存,她决心不再维系这段失去感情的婚姻,不再忍受丈夫的压迫,她依然选择了放弃,坚信不靠金家自己也一样能活下去,因此她义无反顾地提出离婚,离家出走。这样的举动具有娜拉的勇气,是一种反抗意识。这种反抗意识在当时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她如果能和其他女人一样,顺从于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对丈夫花天酒地的寄生虫式的生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概也就能守住这桩婚姻了。然而冷清秋追求的是幸福浪漫的婚姻,不是这种无爱的婚姻,她毅然决然地放弃,这就是她的反抗方式。她的反抗婚姻的意识来自对金燕西的绝望,来自爱情幻想的破灭,她抛开所有的身外之物,与金燕西乃至金家断绝往来、闭守小楼,终日与佛书为伴,从此过上了艰难但人格独立、生活自立的隐居生活。冷清秋在追求幸福中的反抗是勇敢的,但出走后的她并没有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沦落到卖字画的地步,不得不让人喟叹。然而她的反抗勇气、反抗意识却能带给人一种悲壮的美。

三、冷清秋命运的悲剧美

冷清秋是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新女性,又有着卓越的才华学识,还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的道德品格,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凡完美的女子,然而身处兵荒马乱、尔虞我诈的乱世,冷清秋这样一位可爱的女子,也难于逃脱悲剧的命运。她的悲剧命运是由多重原因促成的。这里当然有她的性格原因,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决定她的命运,冷清秋亦是如此。也许是时代使然,思想的局限性使得冷清秋形象更加趋于一位中西合璧的唯美女性。在她身上既有现代女性追求自由平等婚姻的理想,又有传统女性渴望嫁入豪门的庸俗愿望;既有自觉的反抗意识,又有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迷茫与无助;双重矛盾的性格特征构成了冷清秋的近代女性形象,也定格了冷清秋的悲剧命运。一方面,冷清秋聪慧、仁厚大度,随和可亲,她的宽容与矜持赢得了金家上下的认同。她又有着灰姑娘嫁入豪门的爱慕虚荣,没能抵挡住金家显赫的名誉地位,没能抵挡住金燕西强大的物质刺激,在还没完全弄明白爱情为何物,还没完全了解金燕西的为人后便接受了他那潇洒不羁而又如火如荼的爱,匆匆嫁人,正是她天真的性格,使她从迈进金府的那天起,就开始了她不幸的命运。另一方面,作为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冷清秋有着不同于传统的婚姻观念,她试图打破门第偏见,融入金家。不料却适得其反,开启了厄运之门。而冷清秋的高傲与反抗为其命运增添了些许悲剧色彩。可以说冷清秋的悲剧不仅是命运悲剧,更是性格悲剧。

冷清秋这一人物代表了张恨水“消极避世,与世无争”的“天命观”。尽管冷清秋是勇敢的,但思想也存在着局限性。她接受过新式教育,但也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因而,在其充满矛盾思想的冲突中,冷清秋的悲剧是必然的。她的悲剧才使这一典型人物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义。

典型形象 篇7

一、《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类型

小说《三言》、《二拍》中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商人形象,笔者将这些商人形象归结为两类,分别从两方面进行介绍。

(一)重情重义的商人形象

明朝末期是封建社会缓慢走向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人地位的提高,以商人生活为题材的商贾小说层出不穷。“三言”、“二拍”对商人生活的描写和对商人形象的刻画,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在我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的,商人的形象比较负面。但是小说《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却和商人以往的形象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商人是十分重情重义的,他们的形象是十分正面的。小说中的小商人施夏、布商吕玉、卖油郎秦重等都是这一类商人形象的典型代表。他们重情重义,做生意的时候十分讲究诚信,从不缺斤短两。从这一类商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商人重情重义的一面。

(二)重利轻义的商人形象

除了重情重义的商人形象外,小说《三言》、《二拍》中还存在这另一类商人形象,那就是重利轻义的商人形象。这一类商人可以为了利益采取各种手段,相较与前一类商人,这一类商人形象更符合商业活动的本质特点。小说中的商人徐能是这一类商人形象的典型代表。为了谋取钱财,他杀害了自己的客人。正所谓,商人“无奸不商”,而两本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恰恰印证了这一点。从这一类为富不仁的商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商人的丑恶嘴脸。

二、《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创新

(一)突出了商人的冒险精神与坚毅性格

追求金钱是商人的突出性格,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惜涉险,如王生刚在出门学做生意后,多次遭受抢劫,但是他的母亲依然鼓励他“大胆天下去得,小心寸步难行”,并一次次为儿子筹集盘缠,直到他取得成功。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稳重、知足是不同的,这种敢闯敢拼的精神是对传统中华文化的一种颠覆。

(二)强调了利与益之间的兼得

自古以来,我国的儒家文化就倡导“重义轻利”,认为义与利是一个对立体,两者是不相容的,一个人如果要讲求道义,就不能讲自己的利益,实际上,这种观念是非常片面的。《三言》《二拍》中塑造的商人形象就是对这种思想观念的反驳。如,文若虚本来是一个已经破产的商人,他漂洋过海来到了邻国,他随手带来的橘子成为了当地的抢手货,他手中的一筐橘子竟然卖到了一千两银子的天价。在归途中,他从黄岛中拖来准备用作床的大龟壳,居然是一件稀世珍宝,卖给了波斯商人,获得了五万两白银,后来其他的商人知道了稀世珍宝的事,为文若虚不值,但是文若虚却不以为然。文若虚身上有许多传统的东西,但他至少在表现“义”和“利”不矛盾这一点上突破了传统:富商也可以是不奸诈的人。

三、《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差异

《三言》、《二拍》这两部小说的商人形象有着相同之处,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两部小说的商人形象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商业道德上的差异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三言》、《二拍》这两部小说的商人形象在商业道德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小说《三言》中的商人在进行商业活动的时候,大多比较讲究公平交易,相对而言,它们的商业道德比较高尚。而小说《二拍》中的商人大多比较重利,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他们会采取各种手段,他们的商业道德是比较扭曲的。例如《三言》小说中的商人刘德,他就是一个有着高尚道德的商人。他所贩卖的布匹物美价廉,吸引了很多顾客。在比如《二拍》小说中的商人卫朝,为了谋取利益,他用次等的珠宝以及石头来骗取他人的高档珠宝,毫无商业道德可言。从上述两位商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两本小说的商人在商业道德方面的区别。也是一种做人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化的描写,使得《三言》、《二拍》中的人物形象变得更为深刻,印入人心。

(二)婚恋观上的差异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三言》、《二拍》这两部小说的商人形象在婚恋观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小说《三言》中的商人的婚恋观比较保守,他们在对待婚姻和爱情的时候十分注重礼法,同时他们也很重视家庭观念。小说中的商人蒋兴哥就是典型代表,他在知道妻子与他人有染后选择了休妻,但是他也进行了反思,认为在妻子出轨这件事上自己也有责任,自己平时不够关心妻子,他和他的妻子最终重归于好。而小说《二拍》中的商人的婚恋观则要开放得多,他们比较注重两情相悦。小说中的商人潘甲就是典型代表,他的妻子被他人拐卖,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嫌弃自己的妻子,和妻子和好如初。

四、结束语

商人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这意味着我国的小说开始改变他的重农抑商思想,这足以看出《三言》、《二拍》这两部小说的重要性。

摘要:《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也是中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三言”、“二拍”对商人生活的描写和对商人形象的刻画,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本文主要针对其对于商人形象的塑造展开分析。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分析

参考文献

[1]廖巧媛.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与传统理性原则的调和——凌濛初“二拍”的物质利益观研究之二[J].名作欣赏,2005(14).

[2]时丽琼.明中晚叶商品经济发展对“三言”“二拍”的影响[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3]张媛媛.“三言”中的新世情——好货逐利名正言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1).

河南媒介形象建构中的典型报道 篇8

河南形象的媒体建构, 离不开典型报道。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进行典型报道的过程中处理好典型性和有效性的关系, 通过提升报道理念, 改进报道方法, 创新报道视角, 来增强典型人物的真实性、全面性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度, 从而真正地发挥典型人物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要想增强典型报道的有效性, 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典型报道必须做到人物共性和个性关系的统一

典型报道中的人物主体的价值在于他们的典型性, 即他们往往是在一定的社会领域上做出突出贡献或做出突出成就的人, 或者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这种“不平凡性”或“突出性”, 正是普通人应该学习之处, 尤其是他们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高度和精神张力。我们可以把他们这种具有“不平凡性”或“突出性”的典型性特征称为“个性”。但是, 这种“个性”是离不开共性的。因为再突出的“个性”也是共性中的个性, 再好的典型人物也是人类一员, 所以, 无论典型人物的“不平凡性”或“突出性”有多大, 都不应该违背共性或超出共性, 而这个共性正是人性。如果一个典型人物优秀的特征是违背人性的, 那么这种优秀性无论多大, 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要么令人生畏, 要么让人嗤之以鼻。《南方周末》曾经有这样一篇典型报道———《一个市委书记最后的493天》, 报道了原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牛玉儒的典型事迹。其中有部分刻画牛玉儒工作投入的精神, 说“书记能累死一头牛”, 并引用人们的戏称“牛魔王”来说明牛玉儒的奉献精神。报道中还说牛玉儒在病危时刻, 不顾自身情况, 以精神饱满的状态出门开会, 并在大会上作了2个多小时的即兴讲话……这些细节当然突出了牛玉儒的奉献精神和公仆意识, 问题是他的这些“突出性”和“不平凡性”, 从典型报道导向性的角度值得我们深思。

典型报道不同于其他新闻报道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导向性。其他新闻报道也讲导向, 但都没有典型报道的导向性强。因为典型报道的典型性意义, 就在于以典树范, 感召世人。但是前提是我们树立的典范必须是科学的典范、正确的典范才行。以牛玉儒为例, 他大公无私、忘我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工作起来像“牛魔王”、每天只睡三个小时的做法, 并不值得我们学习。再如有关河南任长霞的报道, 有媒体说她是“不回家的”任长霞, 其中引用任长霞的丈夫卫春晓的话说:“长霞自到登封这3年, 回家次数屈指可数, 两口子偶尔通个电话, 三言两语就挂。从来没捞着时间, 坐下来好好商量房子装修的事。”这句话突出了任长霞心中只有大家没有小家、只有工作没有亲人的奉献精神, 但问题是工作再忙, 总不能三年回家次数屈指可数, 也总不能“两口子偶尔通个电话, 三言两语就挂”。显然这样的报道是违背人性的, 是不值得提倡的, 受众也不可能会学习的。因此, 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典型性而不顾效果性, 只重人物的个性而忽视共性, 一味地追求人物形象的“完美化”、“神圣化”、“高大全”, 就会写出与人性不符的报道, 造成与受众的距离感。这不仅无益于人物形象的展示, 而且与以典树范的导向性初衷南辕北辙。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典型报道的人物刻画, 就必须把握好典型人物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把两者有效统一起来。

二、典型报道必须做到细节真实和整体真实的统一

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那么典型报道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则更高。典型报道不仅要求整体真实, 而且还要求细节真实。报道中所描写的任何一事、一物, 所记录的任何一言、一行, 都必须千真万确, 都必须准确无误。从典型人物的出现来看, 典型人物的个性或者典型性的形成, 往往是典型人物个性、典型环境等相互作用的产物。换句话说, 典型人物的个性或典型性, 常常表现在细节性上。恩格斯曾经从细节这个角度上论述过如何刻画文学人物的典型形象, 在《致玛·哈克纳斯》的信中指出:“据我看来, 现实主义的意思是, 除细节的真实外, 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由此可见, 恩格斯认为文学人物的典型性必须首先做到细节真实。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描写当然和新闻中的典型人物报道本质不同, 一个是文学塑造, 一个是真实报道, 但是两者也有共同之处, 即都需要展现典型人物的典型性, 展现典型人物的方法都离不开细节描写, 都需要细节真实。所不同的是, 前者是通过想象和创造而后者是通过刻画和描写的方法。

遗憾的是, 现实新闻实践中, 典型报道常常犯下细节失实的错误。比如, 《南方周末》的《一个市委书记最后的493天》报道, 其中有一段这样写到:

而在呼和浩特市民的眼里, 牛玉儒一直在干三件事:搞城市建设, 抓招商引资, 提高居民收入。该市市民黄小良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牛书记来了493天, 平均每个月招商引资20项, 她姐姐的退休金翻了一倍, 她自己的工资从1200元涨到1900元, 门口的巷子第一次装上路灯, 街上道路变了大样……[2]

这段话的目的是为了凸显牛玉儒的工作成绩, 可是工作成绩再大也不至于“平均每个月招商引资20项”。平均每个月招商引资20项, 等于一天多就能引资一项。纵使牛玉儒其他工作不干, 单单抓招商引资, 也不可能一天多就引资一项, 何况他还身兼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一职, 根本不可能整天忙着招商引资。这里明显就是随意夸大, 细节失实。

再看《人民日报》的《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报道, 其中写到:

任长霞深知, 公安控申工作一头连着党委、政府, 一头连着平民百姓, 反映出的是党在群众中间的形象。为此, 她于2001年4月成立“控申专案组”, 决心把控申工作作为“民心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并把每周六定为“局长接待群众日”, 倾听群众呼声。2001年7月19日, 任长霞从上午8时接访, 中午只啃了个烧饼, 到23时30分送走最后一名来访者, 一天接待了124名来访群众。[3]

这段话中的任长霞从8时到23时30分接访, 不说中午只啃烧饼的时间, 总共是15个小时, 15个小时接待124名来访群众, 这意味着任长霞一个小时就接待群众将近10名。这个接待群众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更何况到晚上11点群众还在等待接待, 足见冤情不小, 想必三言两语、十数分钟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 这也是细节失实。

很多记者对典型人物报道的细节描写不以为意, 不太重视, 认为个别细节的失实无关大局, 无伤大雅。其实不然。整体真实是建立在细节真实的基础上, 没有细节真实就没有整体的真实。再者, 典型报道中的细节都是为了突出典型人物的个性或典型性的, 突出细节的过程其实是包含着相互比较的过程。受众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这些细节最重视, 因为这里有比较, 这里是平凡中的不平凡, 这里是典型性的看点, 这里是他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三、典型报道必须做到本职性和超越性的统一

在我们的生活中, 不乏崇高, 也不乏典型。典型是一种人生的尺度, 一个人生的标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尺度、这个标杆, 但这丝毫无损典型的价值、典型的感召力。恰恰相反, 这种相对于平凡的不平凡, 更让我们慕之切之。《诗经》中说:“高山仰止, 景行景止。虽不能止, 心向往之。”这正是人们对高尚和伟大的向往的精神写照。所以, 受众从来没有拒绝过典型, 只是拒绝那些有问题的典型, 尤其是那些不是典型的典型。

再以《一个市委书记最后的493天》为例。报道为了刻画牛玉儒的公仆本色和高尚风范, 写了两个方面的功绩:一是说牛玉儒任命官员作风正派, 他说过“要提拔, 得干净、干事、干好事”, 二是讲牛玉儒是“守法书记”, 其中有这样两个例子:

同为牛书记的下属, 呼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树贵说自己“很有福气”:“地方要发展, 需要国土部门提供土地。一边是法律, 一边是当地政策, 土地部门往往受夹板气。但牛书记不会给国土部门出难题。”

呼市招商引资最大的项目汉鼎光电有限公司, 是牛玉儒三赴广东引进的台湾建鼎集团电子产业项目, 初期投资2亿美元。但是正是这个项目, 投资方当初看中的一千多亩土地, 一半以上属于不允许动用的耕地, 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投资方和区政府就找牛书记“要特殊政策”。

牛玉儒作出了立足长远的决定:地方利益不能跨越法律。一个月后, 投资方放弃了原来的用地方案, 另选了符合规划的土地。

对此, 呼市检察院检察长云布俊有同样的体会, 他说:“如果书记滥用权力, 那我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幸亏牛书记从不这么做。”

2003年8月, 一个涉嫌贪污罪的处级干部被拘留, 他的亲友跟云布俊打招呼说:“我们可是托人找过牛书记的。”不久又来问:“牛书记跟你说过没有?”云答复说, 没有。

一次向牛书记汇报工作时, 云布俊顺便问了一句:“这个案子涉及自治区机关的一个处级干部, 他们跟我说找了您了, 找过您没有?”

牛书记的回答是:“不管找谁, 进入法律程序的就按法律程序办, 该咋办咋办。”[4]

这两件事概括起来:一是牛玉儒不跨越法律, 按照土地规划政策办事;二是牛玉儒不越俎代庖, 尊重司法办案。这两件事固然说明了牛玉儒是个“守法”的书记, 可是守法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 按照法律办事, 不越权打招呼, 是每一个官员必须遵守的纪律。但是, 这些却被作为一种典型来进行宣传了。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典型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没有不平凡的典型还有什么价值?

问题很简单, 典型报道中存在一个概念混淆的问题:把本职性等同于典型性, 在典型性找不到超越性。《一个市委书记最后的493天》这篇报道给我们的结论是:遵纪守法, 照章办事就是好官员。其潜台词是:大多数官员根本都不能遵纪守法, 照章办事。这种忽视了超越性而集中于本职性的写作思维, 不仅仅表现在《一个市委书记最后的493天》这篇典型报道中, 而且在相当一部分典型报道中或多或少地存在。

典型是一种人生的尺度, 一个人生的标杆。人们生活中不乏典型人物, 河南不乏典型人物。典型报道存在的问题不是典型人物的问题, 而是典型人物写作的问题。在进行典型人物报道的过程中, 记者编辑应该思考一下:报道的典型人物是否具有人物共性和个性关系的统一, 写作是否做到了细节真实和整体真实的统一, 人物是否符合本职性和超越性的统一。一句话, 如果典型报道还按照主题先行的方式来写作, 还按照客观来印证主观的方式来写作, 还将典型性简单地等同于真实性、本职性, 那么, 典型报道的命运就不是式微的问题, 而是走向死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462.

[2][4]高浪, 郅振璞.一个市委书记最后的493天[N].南方周末, 2004-11-25 (5) .

典型形象 篇9

一、人物形象纵向比较的意义

1. 增强文本探究的兴趣

除了平时教学时课堂的分析、讨论与归纳外, 笔者以为在期末或者中考复习时, 把人物集中起来“开个会”是个好办法。通过人物的比较, 可以使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由平时的一课一分析的方式演变为整体比较与纵向联系, 由新旧知识想到关联,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增强探究兴趣。

2. 提高阅读鉴赏的水平

通过比较, 文学知识形成一条脉络, 人物形象也成为一个体系, 学生在理解和记忆上可以相辅相成而减少思维加式的负荷, 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与鉴赏水平的综合提升。

3. 拓展课外阅读渠道

语文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内, 而应该通过阅读量的加大, 让学生从课外书中提升智慧。通过教师引领下的人物比较, 学生学会了对不同类别的课文进行分析, 学生就能很方便地分析类似课外读物中的作品, 为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方便。使语文课堂教学得以举一而反三, 实现自动阅读、快乐阅读与高水平阅读。

二、小说人物形象比较的基本策略

在复习教学时,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分析比较人物形象的:

1. 抓住人物肖像比较

肖像描写即描写人的面貌特征, 包括人物的容貌、打扮、表情、手势、身材等特点, 优秀的肖像描写往往通过人物的“形”来反映人物的“神”, 达到刻画人物性格, 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目的。

比如同是“小市民”的形象,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与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里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 有着本质的区别:杨二嫂, 人们都叫她“豆腐西施”, 喜欢擦白粉;她凸颧骨, 薄嘴唇, 两手搭在髀间, 没有系裙, 张着两脚, 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而菲利普夫妇, 他们每个星期日, 都要穿着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笔者通过引导学生比较, 大家明白了杨二嫂的描写, 表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衰败萧条的情况下, 又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 小市民的地位有了一个直观而显著的变化;而菲利普夫妇的外貌却折射出他们强烈的虚荣心。

2. 分析人物语言的不同

“话从口开, 言表心声”, 语言是一个人的心灵名片。语言描写是小说人物塑造的有力手段, 一段成功的语言表达给人一个活脱脱的人物形象, 使读者产生关于人物的深刻记忆。在分析人物时, 我们要透过作者对人物的语言描写, 管窥人物的典型个性。

比如《智取生辰纲》中的杨志和《范进中举》中的范进, 他们两个人的的共同特点都是想成为让别人欣赏的人, 竭力追求成功与名利。但透过杨志的语言, 我们能够看到杨志既有办事稳固、老道、有过人的智慧的一面, 又能看到他性格暴躁、蛮不讲理的一面。而通过范进的口头语言, 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在功成名就前有三分自卑, 总是想巴结别人, 实现自己的目标的那种人, 而中举之后则表现出非常圆滑与世故, 本性非常明显。

3. 体会行为表现的区别

我们将一个人长期的行为表现中流露的固定的特征称之为一个人的性格。行为描写包括对一个人的动作、举止和神态等的描写, 所以是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的极佳途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中行为描写的分析与品味, 窥见人物的个性, 从而分析人物的形象。

比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 是个比较私利、随风倒的那种人。课文中能表现这一性格特征的描写主要有两段:其一, 当范进在中举前回家时, 胡前来祝贺并吃饱喝足, 作者写道:“屠户横披了衣服, 腆着肚子去了。”这里的一个“横披”、一个“腆”字足可以看出胡屠户对范进还没有中举时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是那么的清高与不近人性;其二, 当范进功成名就以后, 范给了胡老爹六两多银子, 胡的表现则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去了”, 给人感觉范进就是他的财神爷, 他的贪财与私利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以上三个方面比较的是人物形象的三个主要维度。从文本上看, 要进行有效的人物比较, 其比较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比如可以在一个学期中对一册书的内容进行比较, 也可以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物进行比较, 还可以将课外阅读时看到的人物与课内阅读时看到的人物进行比较。从学习的主体上分析, 比较的两个人物可以是教师提供, 让学生来比较;也可以是由学生提出, 让教师来进行分析;还可以由学生提出, 让另外的学生进行比较, 最终归结出人物的个性。从比较的答案上来看,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 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 所以不必教师提供标准答案, 而只需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提示即可。

小说人物分析的比较方法最大的优势是联系了文本的前后关系, 让学生形成一条可以辨别的脉络和可以纵向联系的线索, 使人物个性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使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 也避免了零散复习的那种无序与低效的教学状态。

摘要:小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而人物形象分析更是小说学习的重点。本文重点说明了进行人物形象复习时的一种比较策略, 使学生从不同人物的比较中提升对语言文字描写的敏感度。比较主要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和行为的分析来实现, 而且比较分析也应该建立在以学生为本、以阅读为本的基础之上。

论卡门形象的典型性与独特性 篇10

一、卡门形象的典型性

卡门常被看作是一个社会“边缘人”的形象, 她活动在偏僻幽暗的城镇小巷, 漫游在广袤的山野之中, 似乎与政治生活毫不相干。但我们不能否认卡门身上有很大一部分特征是有着一定的典型意义的, 反映了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个性特征。这种典型性为卡门的很多行为提供了合情合理的解释, 使卡门这个人物虽然远离我们日常生活, 但真实可信, 并且增强了她的艺术魅力。我认为这种典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 吉卜赛民族的特征

在1845年《卡门》发表之前, 梅里美完成了对吉卜赛流浪民族广泛的社会调查, 深入了解了吉卜赛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并且写成了学术论著。因此, 在卡门这个人物身上, 我们可以发现鲜明的吉卜赛人的民族共性。有学者曾对卡门作出这样的评价:“She is a wandering bo-hemian with‘dark skin and slanted eyes’who is continually linked to the dangerous, erotic, and exotic.” (1)

很多人在评论卡门这个人物时都将她的粗犷泼辣、凶悍残忍等性格归结为一种“恶”的表现。我认为, 这种所谓的“恶”虽然也有卡门个人性格因素, 但更多的则体现了吉卜赛人的民族性格。吉卜赛是一个流浪民族, 长久以来在各地漫游, 他们被欧洲人排斥在了主流社会之外, 备受歧视, 因此也滋生了对其他民族的不信任。恶劣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形成了坚强粗犷、无所畏惧的性格, 他们狡猾、胆大妄为, 无视主流社会制定的法律和道德准则。因此, 卡门在干走私买卖等犯法活动时, 不仅没有感到良心不安, 而且还显示出异常的狡黠。

吉卜赛的民族性格在卡门身上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对自由的追求。“就她这个种族的人说来, 自由比什么都重要, 他们有时宁可把整个城市烧掉而不愿去坐一天监牢”。 (2) 卡门认定自由比什么都重要, 在刺伤了女工后被押送往监狱的路上, 她不惧枪杆子的威严, 想尽办法拉拢唐何塞, 并毅然冒险逃跑。她不愿受到任何人的束缚, 即便是她所爱的人也不例外;她甚至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肯向束缚她自由的人低头。她追求的这种自由不仅是身体上的自由, 更是心灵上的自由, 她的一生都在为自由而斗争、拼搏。

吉卜赛人相信宿命的观念也对卡门有很大的影响。在听到唐何塞要杀死自己后, 卡门表现得十分镇定:“我一直有这个念头:你迟早会杀了我。我头一次见到你的时候, 正巧在我家门口碰到一位神甫。还有, 夜里出科尔多瓦城的时候……一只野兔横穿大道, 从你的马腿之间钻过去。这是命数。”这种略带迷信色彩的观念为卡门的形象又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二) 处在社会底层的女性

我们在看待卡门这个人物时常常关注的是她的放荡不羁、勇敢叛逆和顽强的生命力, 常常忽视卡门在她当时所处的社会里其实是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卡门虽然有时会尽情挥霍, 但她的生活境况其实是非常穷困的。例如唐何塞第一次遇见卡门时, 她就正在卷烟厂当女工。卡门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她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的, 是处在一个被压迫被蔑视的境遇中。再加上她还是一个女性, 加之于她身上的道德约束就更加沉重了。可以说, 卡门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底层人民的代表。卡门曾说:“算了吧!天堂……这地方的人都说, 天堂不是为我们建造的。”

在这种情况下, 卡门对维护资产阶级专制统治的政纪法规的蔑视, 对资产阶级文明道德的自觉对立就有了其内在根源了。她凶残地伤害别的纺织女工, 是因为看穿了自己所处的社会在欺负她, 于是以此发泄她对那个“专卖烂橙子的骗子商贩的国家”的仇恨。她还以犯罪的方式蔑视、反叛资本主义的文明社会, 她对一切有钱的财主, 都抱敌视与决不宽容的态度。她怀着满腔仇恨声称真想把财主老爷们的“乐园”、“统统砸光”。她还无视在男权社会中被强制灌输给妇女的贞操观念。卡门的“出卖肉体”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淫荡”, 也不是像一般妓女那样出于被迫和无奈, 而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的一种嘲弄和叛逆。正是由于卡门低下的社会地位与穷困的生活处境, 她的这些所作所为都有了其必然性。

梅里美对资本主义现实的不合理有着自己独到的感受, 并且把他自己对于资本主义关系的不满和思考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他通过赞赏作品中那些带有原始气息的人物, 曲折地表现自己对鄙俗、灰暗的资本主义现实的否定, 卡门就这种人物的典型代表。梅里美精心地塑造了这样一个社会下层女子, 一个不安分的残忍狡诈的“魔鬼”, 让她扰乱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与道德规范。

二、卡门形象的独特性

典型的吉卜赛人加上典型的社会底层反抗者, 这两个要素并不足以让卡门的形象长久在文学和艺术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卡门形象中最打动人心之处是她超越典型之上的独特的个性光彩。

(一) 卡门身上散发着一种动人心魄的美

正如小说中的叙述者所描述的:“比起我见过得她那些同族女子, 她的容貌要美上百倍。”“她的肌肤接近古铜色, 但是特别光润柔滑。她那眼睛虽然吊眼梢儿, 但是又大又好看;那两片嘴唇稍嫌厚些, 不过线条优美, 一口雪白的牙齿赛过杏仁。那头发也许偏粗一些, 但是一抹黑, 又长又亮, 好似乌鸦的翅膀闪着蓝光。”“她体现一种奇异而带野性的美, 那张面孔, 初见很惊讶, 但是过后却忘不掉。”正是她这种独特的美, 使得每一个男子都为她神魂颠倒、心甘情愿地拜倒在她的脚下。

她的美不仅表现在外表上, 她的聪明机智也让人印象深刻。她走私团伙作内应、通风报信, 从无闪失;她还设法将唐何塞和独眼龙加西亚救出监狱;她轻易地就可以将有钱的外乡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此外, 她身上也有着善良的品性。她嫉恨富人, 可以不择手段地去窃骗他们的财物, 而对待自己贫困的朋友则倾心相助、以诚相待;在唐何塞受伤时, 卡门寸步不离、悉心守护, 这不仅反映出卡门对唐何塞得真切诚挚的感情, 更显示出卡门蕴藏着的善良、温顺之心。这些都是卡门内在美的表现, 正是这种内在美使得带有邪恶特质的卡门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同。

(二) 卡门的爱情观也是非常独特的

卡门是十分看重爱情的, 她一生都在热烈而大胆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尤为可贵的是, 卡门追求的爱情是不为金钱所转移也不为强力所压服的。当唐何塞看到卡门与别的男人在一起厮混而大为恼火时, 卡门却笑他是个大傻瓜, 并对他说:“你怎么会愚蠢到这种地步?你还看不出来, 我爱你呀, 我从来没有向你要过钱!”可见, 在卡门看来, 爱情是不能用金钱购买和交换获得的, 爱情如果用金钱换取, 便是对爱情的亵渎、践踏。在那个金钱可以买到一切的社会中, 卡门的这种爱情至上的观念可谓是惊世骇俗的。

卡门常在很多男人之间周旋, 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卡门行为放荡、对爱情不忠诚。但其实并非如此, 卡门接近大多数男人只是为了得到他们的金钱。按照她自己的观点, 金钱是不能与爱情挂钩的, 因此这种行为就不能算作爱情。我认为卡门对于爱情是忠诚的, 这种忠诚并不是男权社会中所倡导的对男子的从一而终, 而是忠实于她对爱情的追求。作为加西亚的妻子, 她爱上了唐何塞;在和唐何塞产生矛盾之后, 她又爱上了西班牙斗牛士。卡门的举动并不能看成是水性杨花, 因为她无论是对唐何塞还是对斗牛士, 都是发自内心的忠诚挚爱。然而卡门始终将自由凌驾于爱情之上, 将人格独立作为爱情的前提。因此, 当唐何塞一心想主宰卡门, 束缚她的自由时, 她毫不犹豫地断绝了对他的爱恋。当爱情消逝后, 她表现得异常真诚与坦率。在唐何塞的刀下, 她也毫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还爱你, 这不可能。和你一起生活, 我不愿意!”在卡门眼里, 爱就是爱, 不爱就是不爱, 容不得半点欺骗, 即使在死亡面前, 她也不会做半点退让。

(三) 卡门性格的独特性还表现为她强烈的主宰意识

无论是在吉卜赛人的风俗中, 还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规范中, 女性都只是男性的附庸。但卡门不甘心受别人的主宰, 她无时无刻不表现出独立的人格和主宰意识。在卡门的世界里, 她就是中心, 就是支配者。作为一个吉卜赛女子, 她忠实于自己的丈夫, 但绝对不会对他唯命是从。在唐何塞违背她的意志时, 卡门大嚷道:“我不愿意让人烦我, 尤其不愿意让人对我发号施令。我要的是自由自在, 爱干什么, 就干什么。”

综上所述, 卡门的无穷魅力决定于她吉卜赛人的民族性格, 决定于她被富人所轻蔑与傲视的低下社会地位与穷困的生活处境, 也决定于她那超于凡人的美丽和坚强不屈的个性。卡门就如同一只搏击长空的山鹰, 竭力顶着环境强大的压力和所谓“文明”的诱惑腐蚀, 矢志忠于人格独立的自由思想, 显示出高昂的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精神, 并且最后以英勇无畏的死超越于资产阶级文明社会之上。卡门是一个吉卜赛人, 更是具有强悍生命力的吉卜赛民族之魂;卡门是受压迫的底层女性, 更是低层人民眼中照亮了那个腐化堕落的社会的光辉女神。

摘要:卡门的形象自问世以来一直活跃在文学和艺术的舞台上, 这与这一形象的典型性和独特性是分不开的。一方面, 卡门身上的吉卜赛民族的特点以及她低下的社会地位使她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接受。另一方面, 卡门最具魅力之处还是在于她的与众不同的个性, 在于她人格中美的内涵。

关键词:卡门,典型性,独特性

参考文献

[1]梅里美著.李玉民译.卡门.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6.

[2]郑克鲁编著.法国文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1.

[3]陈伯通.卡门简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2, (3) .

[4]岸波.论吉卜赛民族及其文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 (3) .

[5]In-Between Identities:The Exotic Other/Orient in Prosper Mérimée’s Carmen.Molly K.Enz, Sou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6]朱维之, 赵澧, 崔宝衡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4.

典型形象 篇11

关键词:男性形象;女性意识

I561.074

一、引言

简·奥斯汀(1775一1817)是英国小说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家,也是 英国文学史上经典女小说家中的第一个。她的作品一反十八世纪流行的浪漫小说 或哥特式小说的传统,着重描写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从凡人琐事中表现社 会价值观念,并塑造出了一批批有个性、独立思考的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女性形 象。

《傲慢与偏见》主要描写了住在浪博恩村的班纳特家的几位女儿各自的爱情,以及她们对于婚姻各自的理解和选择。简·奥斯汀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奥斯汀作品中刻画了四桩婚姻:夏洛蒂和柯林斯的世俗之爱、莉迪亚和魏肯的情欲之爱、吉英和宾利的钟情之爱、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真心之爱。本文以小说中人物婚姻的发展过程为主线,阐述了资产阶级婚姻的实质,探究了简·奥斯汀理想的婚姻观,并指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所在。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典型男性形象

1.父亲班内特先生

在小说中,奥斯汀颠覆了父亲的形象,班内特先生作为丈夫和父亲都是失败的。作为丈夫,他以 嘲笑自己的妻子为乐;作为父亲,他疏于教育和管教自己的女儿。当班内特夫人听说附近的尼日斐花园被租出去的时侯。她兴奋地跑来告诉贝内特先生,可班内特先却说。既是你要说给我听。我听听也无妨。” 通过他的无视冷漠.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对自己夫人的蔑视,更批判了父权制社会所推崇的男性形象。除此之外.班内特先生还嘲笑自己的女儿们。他们跟人家的姑娘一样。又傻又无知;倒是丽萃要比她的几个姐妹伶俐些。作为一个父亲,他从不把自己的爱和智慧用在教育和培养自己女儿上。一个不为自己女儿的将来考虑, 丝毫不为女儿操心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伊丽莎劝告父亲要严加管教丽迪雅的话语也显示出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女性也可以和男性一樣充满智慧。这一点上.女性的智慧超过了男性;女儿的作用超过了父亲.高尚的父亲形象正变得越来越渺小。

2.柯斯林先生

小说中作者借用字面反讽的手法反映柯林斯牧师的性格,将其令人讨厌的小丑形象刻画的活灵活现,他尚未出场,就已在信中透出十足的酸劲和市侩气。他一开口马上把自己的自贱自负、狭隘愚笨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居高临下,像施舍好处的恩人似的宣布自己准备娶班家的一个女儿,以弥补其继承财产而对其一家的损害。柯林斯最大的本事就是吹牛拍马、曲意逢迎,他一出口就是奉承、恭维话,让人肉麻。简·奥斯汀用辛辣的反讽,展示了一个依附权贵的奴才的形象。

3.绅士达西

达西是一位英俊又傲慢的绅士,他性格偏内向,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再加上他又出身豪门,拥有巨额财富,权倾四野。小说中他初次见到伊丽莎白,当宾利先生想把他引见给伊丽莎白时,他却冷冷的说道:她还可以让人忍受.但是她的漂亮还不足以吸引我。而且我也不会和被别人冷落的女士跳舞。”并且他说这段话时也知道伊丽莎白会听到并且看到.但是却能够畅所欲言,可见其内心深处的骄傲与自大。当达西第一次傲慢地向她求婚,伊丽莎白却无视他的财产和地位,断然拒绝了,着实给了他当头一棒。达西从中反省自己、检讨自己,由傲慢变得谦逊和彬彬有礼,并默默地在利迪雅和威克姆的婚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见达西在那颗傲慢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一颗充满温柔的心。

三、《傲慢与偏见》中表现出的简·奥斯汀的女性意识

(一)追求男女平等和独立自主的意识

简·奥斯汀的女性意识首先表现在强烈的男女平等意识上。她坚信女性和男 性有着一样发达的智力和理性。在《傲慢与偏见》中,大量的对话和强烈的形象化人物,为我们展示了精彩 逼真的人物性格特征。奥斯汀打破西方传统小说中正面人物完美无缺的传统,女 性不再是男性的陪衬和附庸,更不是作为男性欲望的客体对象而存在,相反地, 她们在智力和精神上表现出高度的自信与独立。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睿智、风趣、 有主见,其智慧和理性丝毫不逊于小说中的任何一位男性,奥斯丁在人物形象身上寄托了自身的女性人格理想和崭新的妇女观。

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为了探望生病的姐姐,胆敢一个人步行三英里的泥泞路程,仪表不整地出现在“上流人士” 面前,同贵夫人们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当面谴责她“浅薄无聊",宣称:“我自有主张,怎么样做会幸福,我就决定怎么样做,你管不了,任何像你这 样的局外人也都管不了。”这些话充分体现了女主人公反叛传统势力的独立自主 精神。

(二)爱情和婚姻观念的自主,追求平等的婚姻

简·奥斯汀相信爱情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是一种气韵和风度,它更多地体现为 一种完美、和谐和幸福。她强调女性在婚姻中的感受和心境,这在当时的女性作家 中无疑是独特的。

《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坚信爱情是美满婚姻的基础,同时爱情是以双方才智相当、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为前提。小说中有伊莉莎白两次拒绝求婚都显示出简·奥斯丁追求平等的婚姻。

1.对于柯林斯的求婚她当场拒绝。她这样拒绝柯林斯: “你不可能使我幸福,而且我相信,我也绝不能使你幸福。”因为这样的婚姻只是找到一个可靠的“储藏室”。这表明了简·奥斯汀拒绝没有爱情只有财产的婚姻。

2.当财产显赫的绅士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伊丽莎白毫不犹豫将其拒绝,她说:“世界上最不肯嫁的就是你这种人——傲慢、自私、自负。”这表明了简·奥斯汀拒绝没有尊重与平等的婚姻。

小说中的伊丽莎白丰富的学识、不凡的谈吐、独立的个性。让达西最终克服财产门第的偏见,对她产生由衷的爱慕,两人最终缔结完美、平等、幸福的婚姻。她反抗社会对女性价值的束缚,要求男性在学识上、人格上对自己完全的理解和尊重。奥斯汀由此向读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女性标准。女性不再仅凭才艺和顺从取悦男性,而应以同男性相当的学识和平等的人格要求展示自己的魅力。

四、结论

总之.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简.奥斯汀是早期的女性主义作家之一。尽管由于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她所表现出来的女性还具意识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她的作品中.女主人公所表现出的对于当时社会的反抗,对女性解放运动,女性意识觉醒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2]宋建华《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大连大学学报20015。

典型形象 篇12

1基本做法

1.1以小见大体现群体效应,注重宣传对象的多面性

在应对重大传染病防控、灾难救援等特殊环境下, 医务人员的付出被媒体全方位报道,“白衣天使”受到公众认可,医患关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然而, 绝大部分的医务人员却是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曾被关注与宣传。2008年余杭区卫生局下发《余杭区卫生系统先进人物宣传实施意见》,对宣传对象做了明确定位,具体包括五类:一是在医疗卫生实践中勇于探索,在发展思路、管理模式、品牌打造、 卫生文化建设等方面有一定建树者;二是在医疗卫生专业领域内取得显著成就,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者;三是立足本职岗位,孜孜不倦勤于钻研, 具有敬业创新精神者;四是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对弘扬社会正气具有典型意义者;五是乐于奉献,默默无闻地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者。近年来,该局从不同角度对工作在基层一线,直接与病人接触的136位医务工作者进行了宣传,其中医生79人、护士21人。 通过多层面的宣传,医务人员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过程中体现的整体风貌,起到了“一颗沙砾一个世界”的宣传效果。

1.2确保先进事迹真实感人,注重宣传角度的多维性

对典型报道切忌随意打扮,惟有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进行报道与宣传才能避免出现负面影响[2]。 寻找新闻宣传重点,制造社会关注效应,但必须有社会性、有新闻性,必须适应社会需求,符合百姓口味[3]。 为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余杭区对先进事迹的写作方法进行了探索,对先进事迹写给谁看、读者爱看什么等要素进行了分析,摈弃了先进事迹写作中以往常用的 “第三人称”写法,确定了以“读者”为导向,以“故事”为线索,以“第一人称”为叙述主体,采用“二维或三维”叙述角度的写作思路。近年来,陆续推出《医者感悟》征文、系列乡村医生、中青年优秀医生宣传,大部分借鉴、 采用了该写作方法,既写出了人情味,又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与感染力,受到读者的好评。

1.3扩大先进事迹的影响力,注重宣传载体的多样性

受众是典型宣传 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是典型宣 传效果实现的关键一环[4]。该区通过故事、征文、广播、电话访谈、巡回演讲、报告会等形式,与受众充分互动,扩大先进事迹在社会上的 影响力。2009年医患真情故事在《城乡导报 · 经历》版连续刊 登39个版面,并汇编成23万字的 《真情对白》一书,发行2 960册,有5个故事被改编成小品、情景剧等。2010年,推出以《真情对白》为蓝本的系列广播故事,每周日晚8点30分播出,先进事迹得到了再次传播。与此同时,余杭区医务界开展了读(听)故事、写感悟活动,向社会推出“病与医”征文,共收到征文与体会文章200余篇、医患真情故事17个,遴选53篇汇编成 《医者感悟》,与《真情对白》形成姊妹 篇。 并通过余 杭电视台《党建》、《名医有约》、《健康生活》等栏目, 以专题形式宣传先进典型。

1.4形成良好宣传氛围,注重宣传过程连续性

该区十分注重典 型宣传的 连续性,每年确定 一个主题。2008年启动“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共建医患和谐”先进人物宣传;2009年推出“健康余杭”优秀健康讲师;2010年开展 “四个一”活动 (即举办一 场 “聚焦余杭卫生”摄影比赛、开展一次“病与医”征文、 录制一批医患广播 故事、制作一张 “回眸十一 五”专题片);2011年以工作成就展示与人物风采展示相结合的“双展示”活动;2012年对区属医院的中青年骨干进行系列 宣传;2013年 “仁心仁术,你我同行”主题,宣传先进团队和优秀人物;2014年“服务能力提 升年”活动,开展名医名科系列宣传。对这些先进人物,该区通过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 体,真实客观地向社会进行宣传,传颂医患之间的感人故事,促进医患关系和谐[5]。

2工作成效

2.1提升了医务人员的职业价值感

通过对身边人和事的宣传,引导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那就是在服务人民群众健康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2012年在《光明日报》报道王妙芳事迹后,随即展开“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除了在全区开展巡回演讲,卫生系统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讨论,收到医务人员体会文章200余篇,特别是对年青医务工作者有较大的触动。百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刚领医生说,王妙芳等老一辈基层医务人员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精神,深深地鼓舞着年轻一代扎根山区,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2.2增进了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和谐

2010年,以《真情对白》一书为蓝本,改编成广播故事,以声音的方式记录、留存医患之间的真情故事。 在录制过程中,有两位当事病人泪洒演播室,感恩生命的来之不易与医生的再生之恩。节目播出后,很多网友进行了互动,网友“柠檬甜品”留言:“今天听到《一辈子的粉丝》,好感动,那个吴医生真是个很有爱心的好医生。”网友“不想长大”留言:“想问问昨晚你的节目里播出的那个跟病人结亲戚的妇保专家是哪家医院,我妈妈也是这样的病,想找她问问。”2012年3月,一位在余杭打工七八年的夏大伯写感谢信到《城乡导报》编辑部,感谢百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胡江医生热心上门,治好他老伴的关节病,原由是他从报纸上看到了胡江医生事迹的宣传。

2.3提高了社会对卫生人的认可度

余杭区通过持续不断的典型人物宣传,有效地展示了卫生行业的“正能量”,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认可度大大提升,并给予较高的评价与荣誉。2010年,乔司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桥服务站杨永根医生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2012年2月29日《浙江日报》以《村子拆了,医生还在———记杨永根的留守生活》为题进行了报道。2012年7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题为《山路印下40年足迹———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仙岩村乡村医生王妙芳》的长篇通讯。王妙芳的事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王妙芳被评为第八届杭州市道德模范、浙江省优秀社区责任医生、 浙江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成为“我们的价值观” 主题实践活动的最生动最真实的例子之一。

上一篇:高职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下一篇:绿色校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