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学习

2024-09-29

检验学习(共12篇)

检验学习 篇1

合作学习在20世纪年70代末、8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继而在欧美、东南亚等地普遍推行[1]。对合作学习界定有很多不同的表述,如王坦: 合作教学是一种更加贴近和反映教学本质的教学形态,它是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的合作性互动,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小组合作是其基本形式,多边互动是其基本特征,团体成绩反馈是其基本评价依据,学生认知、情感、技能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是其基本目标[2]。 傅永署: 合作学习是学习活动,它以小组为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和互动来促进学习,以个体参与程度和团体协作成绩为评价标准,让个体者在协作参与过程中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3]。马洪亮则阐述为: 合作学习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4]; 但任何一种小组学习都必须具备5个要素: 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个体责任、人际交往技能、小组加工,通常合作学习以异质编排[5],将全班划分为4 ~ 6人小组,为此,我们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课程 《化学检验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通过互助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促进自己学习的同时也促进他人学习,同时教学资源得以优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被激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教学中合作学习项目来源

《化学检验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项目来源主要是教师走访企业,向毕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专家座谈等方式,获得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其核心培养能力,以此,基于具体的分析检验过程设计化学检验的6个项目,并分解成18个学习任务,同时查阅相关标准,并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设计方案, 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实施,并加以团体进行成绩评价。

2具体教学项目设计

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必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设置具体的教学项目,根据教学目标将各个知识点融于到不同的任务单元中,所以项目的选择必须根据专业特点涵盖的技术领域,任务单元的划分必须涵盖岗位能力要求的各个知识目标,在 《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教学中,我们将项目任务分别设计为: 化验室的组建,化工产品检验的仪器试剂,工业浓硝酸的检验,工业氧化镁的检验,乙酸乙酯的检验,城镇生活污水水质检验共计六大项目18个分析任务,这些任务的选择与设计包含了国标或行标的查阅与使用、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样品的浓缩与富集、检验方案的设计、检验报告的撰写等基本知识的学习; 还涉及到了无机化工产品、有机化工产品、水质检测; 包含了固体样品分析、液体样品分析; 还包括了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以及定性检测与定量分析方法的学习。

3合作学习的实施

合作学习实施的流程是: 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接受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实施方案,完成任务———总结提升和评价

3.1构建相互依赖的合作学习小组

由于家庭、社会背景、已有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同一班级的学生,有的学习主动性强,求知欲望强烈,有的喜欢等待老师的安排,照单抓药,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习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这些特质不同,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合作学习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并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 互补互助,协调发展" 的原则加以调整组合,异质划分学习小组, 并在必要时做出调整。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4 ~ 6人组成,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

3.2以学习小组接受任务

老师将项目任务下达给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按照同心圆的方式安排就坐,学生接受项目任务后,依据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先组内讨论,再组间讨论。组内同学按照同心圆式的学习安排就坐,有助于小组成员面对面交流,促进彼此的进步。依次进行二人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六人小组讨论,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复习巩固项目任务所涉及的旧知识,同时发现方案设计与实施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让学生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根据目标要求查阅资料,小组成员要认识到每个人都必须尽职尽责,即必须担当 “个体责任”,不能 “搭便车”。然后每个同学各自选择检测分析方案、撰写方案报告 ( 制作ppt) , 再向指导小组的教师和全班同学汇报方案,同时,在此过程中,为了完成整体任务,实现整体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又必须相互鼓励,共享所需的学习资源,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援,促进彼此的进步,然后由老师总结、点评,选择可以实际实施的合理方案。

3.3分工协作,团结互助,实施分析检测方案

老师准备检测样品、试剂及仪器,学生按照修订过的方案,分成小组进行方案实施,及时反馈实施情况和数据结论。 学生首先进行样品的前处理、溶液的配制等检验前的准备工作,然后先进行样品的成分分析 ( 定性分析) ,再进行样品的主含量、杂质的分析 ( 定量分析) ,逐个任务完成。为了完成每个分析项目,小组成员必须彼此了解并相互信任,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想法,相互帮助,相互支援,建设性地解决冲突与矛盾。在此过程中需具备有效交流的技能,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整个学习小组内部保持一种良好的工作关系,促进学习者合作技能的发展,为小组成员提供有关小组合作的反馈,当把学习者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观察所有的小组,分析各个小组要解决的问题,并在各个小组如何更好的合作方面给予反馈。在一段时间以后,教师要对全部的合作学习状况给予总结和评价。

3.4合作学习小组的总结提升和评价

学生根据完成的工作作品,撰写检测报告,并根据学习目标和检测结果 ( 包括数据和图片) 撰写项目总结报告,同时查阅与相近的教学项目的标准及其它资料,触类旁通,进行知识能力的总结与提升,比如由工业硝酸的检验,可以提升到工业硫酸、磷酸的检验,由工业氧化镁的分析检验可以辐射到工业氧化锌、氧化铜等同类物质的检测,使他们的知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后制作成ppt向评审小组的教师和全体同学汇报。 同学听取方案后,可以就自己遇到的问题、想到的方法进行提问讨论,然后由老师总结和点评。

最后,进入教与学的评价阶段。学生进行根据自己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情况进行自评; 方案实施小组根据各成员查阅资料、工作汇报、问题的提出与回答、ppt制作、操作情况进行互评; 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资料准备情况、方案撰写及汇报情况、答辩讨论情况、操作情况、数据准确情况、总结撰写及汇报情况、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多种因素进行评价给出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学生的最终成绩由自评成绩10% 、互评成绩10% 、小组成绩20% 、教师评定成绩60% 组成。

4合作学习实施的效果

4.1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基本技能得以提高

课堂教中刚开始实施合作学习时,由于学生不了解合作学习,不知道怎么做,怕面对它,总觉得自己不会把它做好,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习小组的分工协作,查阅大量资料, 一起设计方案,集体讨论,取长补短,优化设计方案,然后再到实验室进行实施,由于每个项目同学们都亲自去做,经过这一学期,同学们感觉到了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分析检验的基本技能,学生多人次在全国技能大赛获奖。

4.2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实践得以强化和提升

在项目实践中,学生养成了 “安全、节约、环保” 的意识,经过反复训练后,也具有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的职业习惯; 树立了 “质量第一、依法检测”的观念,同时在项目制订和实施过程中,既有学生个体查阅大量资料,也有全体组员的分工合作,全体组员一起完成一个项目,如果合作学习小组的测试数据误差太大的时候,他们会重做实验,思考产生误差的原因,带着问题自己去查阅资料,这样也就提升了同学们的 “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创新工作”的能力,职业素养得以提升。

4.3学生的沟通能力得以提升

基于具体的工业分析过程,教师给予每个学习小组相同的项目任务,小组成员先行查阅大量的资料,并且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角色互换,既有分工,又有相互协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单单停留在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上,而是首先对合作小组进行集体评价,这就需要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树立 “荣辱与共”的意识,从而通过为实现一个共同的项目任务,而产生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在合作中肯定会有摩擦和矛盾,必须不断地调整他们的工作,以便与组内其他同学的工作和谐一致。一个同学在课堂教学总结时,动情地说: “小时候,就是一个生活,不爱和其他人交往,但通过这段课堂教学,感受到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互助, 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合作沟通能力大大提升,感觉大家就是一家人一样。”合作学习使得他们相互依赖、相互协作,促进了情感的交流、沟通和分享,从而提升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获得广泛好评。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团结互助,共同实施分析检测方案,然后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总结提升和团体成绩评价,学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 在掌握化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将来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摘要:在化学检验技术教学中,我们以任务为行动导向,按学习小组接受任务,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化学检验技术项目工作,以团体进行成绩评价。通过在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施,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个体之间合作,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为其将来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权.现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3(7):39-42,58.

[2]王坦.合作学习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100-118.

[3]傅永署.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62.

[4]马洪亮.合作学习的内涵、要素和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5):16-19.

[5]邱克豪,邵慧绮.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应用[J].台东特教,1992(18):32-38.

检验学习 篇2

一、扦样分样技术

1、袋装种子扦样频率

a 1-4 个容器,每个容器扦取3个初次样品;

b 5-8 个容器,每个容器扦取2个初次样品;

c 9-15 个容器,每个容器扦取1个初次样品;

d 16-30 个容器,种子批中扦取15个初次样品;

e 31-59 个容器,种子批中扦取20个初次样品;

f 60或更多容器,种子批中扦取30个初次样品。

以前扦样有时没有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取,以后取样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2.制备送验样品

(1)需磨碎的种类100g,不需磨碎的为50g;

(2)真实性样品100g。3.机械分样法

混合2-3次,对分递减分至所需重量,每类样品要独立分取。

4.如果发现种子异常,要进行异质性检测判定。

二、抓关键技术环节,控制影响因素

1.检验员(人)(1)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

对种子法还不熟悉,种子检验理论和技术还有待加强和提高。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客观公正,遵纪守法等。2.种子生活力和种子活力

种子生活力:种子发芽的潜在能力或种胚具有的生命力。反映的是种子发芽率和休眠种子百分率的总合。

种子活力是指在广泛的环境条件下,决定可接受发芽率的种子批的活性和性能那些特性的综合表现。与种子田间出苗质量密切相关。3.发芽结果计算与表示

当重复正常幼苗百分率都在容许差距范围内,则取其平均数;当重复间超过容许差距时,要重新试验。4.发芽试验数据修约

a)先将正常幼苗百分率修约至最接近的整数,0.5进位,并与其余部分(不正常幼苗、硬实、新鲜种子和死种子)百分率整数部分的数值相加。如果总和为100,则修约程序结束。b)执行a)程序后的总和不是100,则在不正常幼苗、硬实、新鲜种子和死种子百分率中找出小数部分最大数值者,将此修约至整数,并作为最终结果。并与其余部分百分率整数部分的数值相加。如果其总和为100,则修约程序结束。c)执行b)程序后的总和不是100,继续重复执行b)程序,直至获得总和为100。

d)执行b)和c)程序时,凡小数部分均相同的,按照下列顺序优先进行修约:不正常幼苗、硬实、新鲜种子和死种子。5.发芽试验重复间和重复试验间超差的处理:

(1)假如四次重复间最高和最低值的差距在容许误差范围内,该发芽试验的结果是可靠的。将各重复的平均数修约成最接近的整数,查容许误差表,如重复间的最大差异小于规定的容许误差,则认为结果是可信的。容许误差至少适用于正常幼苗种类。

(2)当重复间的差距超过表中最大容许误差时,应采用同样的方法重新试验。如果第二次结果与第一次结果相符合,即其差异不超过表中规定的容许误差,则填报两次试验的平均数。

(3)如果第二次结果与第一次结果不相符,即其差异超过表中所示容许误差,则采用同法第三次试验,如果三次试验的结果相符合,即其差异不超规定容许误差,则填报三次试验结果的平均数。如果三次试验结果不相符,即其差异超过规定容许误差,则三次试验结果进行两两比较,取不超过容许误差的一对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若第三次试验仍得不到符合要求的结果,则应考虑人员操作、仪器设备或其他反面原因。

三、实验室质量管理

1、质量法规

对《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种子法》、《农作物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管理办法》等的学习有待进一步学习。

2、质量与检验

(1)从过程管理的角度来看,质量绝对不是检验出来的,预防产生质量,检验不能产生质量;

(2)合格产品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3)检验可以发现不合格产品。

3、种子检验室质量管理

应建立相适应的有效的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将抽样到结果报告各环节检验活动标准化、制度化。管理体系文件一般包括四个层次:《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格式》。

4、试验要求

(1)若发现试验结果异常,试验人员不要轻易下结论,应认真查记录、查计算、查操作、查试剂、查方法、查样品,找出原因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复验。

(2)要认真及时做好原始记录,要求所有的实验内容都要有原始记录,不得漏记。

5、记录控制要求

(1)试验数据应用中性笔或钢笔在实验同时记录在原始记载表上,不应事后抄录,也不应漏记。试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也应及时记录。书写要求工整、清楚、真实、准确、完整。不准用铅笔记录,不得随意涂改、乱写、乱画和折叠。当发生笔误时,用“-”注销,并在“-”上方由本人更正,加盖改正章。

(2)试验原始记录要按年编目成册,做好标识,归档保管。(每年做一次整理归档)。

6、检测数据修约规则

(1)称重规定:1g以下保留四位小数,1~10g保留三位小数,10~100g保留二位小数,100~1 000g保留一位小数。(2)在净度分析中,各成分之和是99.9%或100.1%,从最大值(通常是净种子成分)增减0.1%。(3)数字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成双”法则。(4)检测室报出数值最右的非零数字为5时,应在数值后面加“(+)”或“(-)”或不加符号,以分别表明已进行过舍进或未舍未进。

四、净度分析水分测定

1、净种子

未成熟的、瘦小的、皱缩的、带病的或发过芽的种子单位都应作为净种子。

2、试验样品的分取

试验样品至少含有2500个种子单位的重量,玉米种子不少于900克。

3、净度分析称重计算

(1)如果增失超过原试样重量的5%,必须重做。(2)如增失小于原试样重量的5%,则计算各组分百分率。各组分百分率的计算应以分析后各种组分的重量之和为分母,而不用试样原来的重量。

(3)若分析的是全试样,各组分重量百分率应计算到一位小数。若分析的是半试样,各组分重量百分率应计算到二位小数。

4、净度分析容许差距

实际差距容许范围内,取其平均值。如超过,再分析一份试样,若分析后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差异没有大于容许误差2倍时,填报三者的平均值。

4、净度分析容许差距

若一种组分的结果为零,须在适当空格内用“-0.0-”表 示,若其一组分少于0.05%,则填报“微量”。

五、玉米品种鉴定技术-SSR标记法

1、SSR技术特点

•多态性丰富,分辨能力强,每个位点最多可含有十多个等位基因; •较高重复性,针对于每个位点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均为特异性目的片段扩增;

•前期研发基础强,有大量已知染色体位置的共享位点; •为共显性标记,能准确区分不同等位变异; •为中性变异标记;

•数据形式为具体片段长度,能够实现数据标准化; •技术非常成熟,检测方法简便易行; •SSR技术易于推广,不受专利限制。

2、DNA提取的原则

(1)保证DNA结构的完整性;

(2)将蛋白质、多糖、多酚等杂质降低到最低程度;(3)排除有机溶剂和金属离子的污染;(4)纯化后不应存在对酶有抑制作用的物质;(5)排除其他核酸分子的污染。

3、快速碱煮法

(1)碱:在碱性环境下裂解细胞,使DNA变性,从而达到提取的目的。碱能够使DNA变性,且不会复性,并缠结成网状物质析出最终加入TE溶液溶解。

(2)煮:煮沸的方式能够代替液氮冷冻法,抑制DNA酶的活性,防止煮沸还能够代替研磨,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释放出DNA。

4、核酸提取注意事项 •最好使用新鲜材料,低温保存的样品材料不要反复冻融 •材料应适量,过多会影响裂解,导致DNA量少,纯度低

5、DNA提取量少(1)主要原因

实验材料不佳或量少;破壁或裂解不充分;沉淀不完全;洗涤时DNA丢失(2)解决方法

尽量选用新鲜(幼嫩)的组织;样品预处理充分;适当延长高温裂解时间;用枪头将洗涤液吸出,勿倾倒;低温沉淀,延长沉淀时间,加沉淀辅助物

6、PCR扩增

(1)PCR,是指在DNA聚合酶催化下,以母链DNA为模板,以特定引物为延伸起点,通过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体外复制出与母链模板DNA互补的子链DNA的过程。是一项DNA体外合成放大技术,能快速特异地在体外扩增任何目的DNA。

(2)一是被扩增的DNA所需量极小,理论上讲一个分子就可以用于扩增了;二是扩增效率高,几个小时就扩增1000万倍以上。

7、PCR反应体系及循环条件

PCR反应是Taq酶以dNTP为原料,以一对寡核苷酸引物为起点,以被扩增的DNA序列为模板在PCR热循环仪中进行的扩增反应。标准的PCR过程分为三步:1.DNA变性(90℃-96℃):双链DNA模板在热作用下,氢键断裂,形成单链DNA。2.退火(25℃-65℃):系统温度降低,引物与DNA模板结合,形成局部双链。3.延伸(70℃-75℃):在Taq酶(在72℃左右,活性最佳)的作用下,以dNTP为原料,从引物的5′→3 ′端延伸,合成与模板互补的DNA链。

每一循环经过变性、退火和延伸,DNA含量即增加一倍。

8、模板DNA对PCR反应的影响

(1)模板纯度:蛋白、酚类、多糖等杂质会抑制PCR反应;(2)模板完整性:模板DNA降解会导致PCR无扩增产物;(3)模板浓度:实验表明:在一定范围内PCR的产量随模板的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模板的量与循环数要匹配,如果循环数一定,模板的量太少,会出现阴性结果或条带很弱;模板的量太多,则会出现条带弥散,模糊不清。

(4)PCR 产物的特异性取决于引物与模板DNA互补的程度(5)PCR反应体系中引物的浓度一般为0.1~0.5umol/L,在此范围内,PCR的产物量基本相同。

(6)若引物量过低会导致PCR产物量降低,而如果引物量过高,则会引起碱基的错配和非特异性扩增、生成引物二聚体,从而使目的DNA片断的扩增量下降。

(7)通常引物量应当10倍于靶序列。此外,引物的Tm值与退火温度相关,故引物的Tm值最好在55~80℃的范围。(8)高浓度dNTP易产生错误掺入,过高则可能不扩增;但浓度过低,将降低反应产物的产量。

(9)PCR中常用终浓度为50-400μM的dNTP。四种脱氧三磷酸核苷酸的浓度应相同,如果其中任何一种的浓度明显不同于其它几种时(偏高或偏低),就会诱发聚合酶的错误掺入作用,降低合成速度,过早终止延伸反应。

(10)此外,dNTP能与Mg2+结合,使游离的Mg2+浓度降低。因此,dNTP的浓度直接影响到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Mg2+浓度。

(11)耐热DNA聚合酶的活性依赖于反应体系中的二价阳离子。

(12)反应体系中Mg2+浓度过低,会显著降低酶的活性;而Mg2+浓度过高时,又使酶催化非特异性扩增增强。(13)Mg2+浓度还会影响引物的退火、模板与PCR产物解链的温度,从而影响扩增片度的产率。

(14)由于在PCR反应体系中的模板DNA、dNTP、引物中的磷酸基团均可与Mg2+结合从而降低反应体系中的Mg2+的浓度,而耐热DNA聚合酶需要的是游离的Mg2+,因此,一般Mg2+的加入量应比dNTP的总浓度高0.2~2.5mmol/L。(15)在不同的反应体系中模板DNA、引物以及dNTP的量各不相同,因此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特定PCR反应体系中Mg2+的最适浓度。

9、PCR循环条件

①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5℃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 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60℃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

③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 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

在最后一个循环后,反应在72℃维持5-15分钟。使引物延伸完全,并使单链产物退火成双链。

10、无扩增产物(1)原因

模板含有抑制物,模板含量低;该Buffer对样品不合适;引物设计不当或者引物发生降解;反应条件不适,退火温度太高,延伸时间太短。(2)对策

纯化模板;更换Buffer或者调整浓度;重新设.引物;降低退火温度,延长延伸时间。

11、PAGE电泳检测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简称为PAG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是由丙烯酰胺(简称Acr)单体和少量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简称Bis)通过化学催化剂AP(过硫酸铵)和加速剂TEMED(四甲基乙二胺)形成的三维空间的高聚物。聚合后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形成网状结构。网格孔径的平均直径决定于丙烯酰胺和双功能交联剂的浓度。聚丙烯酰胺凝胶具有浓缩效应、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因此适用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分离,且分离效果好。

12、注意事项

(1)在配制胶时,过硫酸铵最好现配现用,不要先配AP(过硫酸铵)溶液,因为AP很容易变质。而且过硫酸铵固体时间过久也会失效的。

(2)电泳缓冲液多次使用后,离子强度降低,pH值上升,缓冲能力减弱,从而影响电泳效果。建议经常更换电泳缓冲液。

(3)丙烯酰胺为神经剧毒和可疑致癌物,实验过程中应穿工作衣,戴手套并加倍小心。

13、SSR技术在品种真实性鉴定中的应用(1)成对比较

a)与来自农业部品种权保护的标准样品比较; b)与已审定品种标准样品比较; c)与模仿对象进行比较。(2)数据库比较

a)在品种权保护中,辅助筛查申请品种的最近似品种,代替原来由申请者自行提供。

b)在国家和各省区试中,鉴定区试品种是否与已知品种雷同,并作为品种能否推荐审定的必要条件。

c)在种子市场打假中,鉴定市场抽检的品种仿冒了什么已知品种。

14、纯度鉴定流程(1)引物筛选

利用至少10个核心引物进行筛选和评估(杂交种取20粒),一方面确定该纯度问题是以自交苗、回交苗、其它类型杂株还是遗传不稳定造成的,一方面挑选出合适的双亲互补型引物进行下一步鉴定。(2)样品鉴定

从待测样品中随机取样至少100粒种子,利用确定下的若干引物进行进一步鉴定,并利用这些引物综合判定待测杂交种的纯度。

 如果是自交苗造成的,采用其中1个互补型引物即可;  如果是回交苗造成的,则应采用2-4个能够综合判定出回交苗的互补型引物;

 如果是其它杂株,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1-2个能够将杂株鉴定出来的互补型引物; 如果是遗传不稳定,则尽量剔除一致性极差的位点,对一致性表现较相近的引物中选择1-2个进行鉴定。(3)结果表示

解析特种设备监督检验及定期检验 篇3

摘 要:特种设备的使用环境比较复杂,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放射源、静电、电接触,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预防特种设备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简要介绍了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的意义和性质,并对其定期检验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定期检验;监督检验;特种设备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特种设备种类不断增加,使用特种设备的单位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政府和社会对特种设备事故的安全责任追究力度正在不断提高。因此检验机构必须对特种设备进行更加严格和细致的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对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能进行全面检验,预防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

1 特种设备的监督检验

1.1 对特种设备进行监督检验的意义 特种设备具有公共商品和特殊商品的双重属性,一旦特种设备出现安全事故,受害的不仅是使用方,还会对当时的使用者的人身安全造成直接的威胁。如果没有对特种设备进行法定的安全监督检验,即使使用方付费购买,也不能拥有其使用权,只能拥有其产权。为了尽可能地降低特种设备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必须对特种设备进行严格的监督检验,只有检验合格才能投入使用[1]。

1.2 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的性质 所谓的强制性指的是在不考虑交易双方自主意愿的情况下,必须根据相关法律对每一台设备进行严格的监督检验。全面性指的是对该设备所有型号都必须进行监督检验,特种设备适用逐台检验制度。特种设备监督检验之所以具有强制性和全面性,与特种设备的特殊性质有关。尽管大多数设备在投入使用之前都会进行委托维保检验、自保检验、使用方验收、出厂自检,所用企业自定的验收程序,没有完善的制度程序,没有全面的法律、标准文件支持,所以仍然不能保障特种设备的安全性。对于起重、电梯等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也没有对其进行有效检验的能力。如果不进行强制性的监督检验,可能会出现购买方或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压缩采购成本、使用已经淘汰或者未取得制造许可的生产单位制造的电梯降低特种设备产品品质而对使用者造成危害的现象[2]。

1.3 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的程序和要求

1.3.1 特种设备监督检验要求 特种设备的生产改造维修过程的监督检验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条件。第一,特种设备的生产企业要具备制作的有效许可证。第二,要按照规定,对安装改造维修施工进行施工告知。第三,由取得了相应许可证的安装单位以安全技术规范为依据进行设备安装。第四,需要进行维修改造的设备已经办理了相关手续。第五,当前已经具备了与该特种设备生产范围适应的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第六,特种设备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正常运转。

1.3.2 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程序 单位要向当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施工前告知,并将特种设备的制造许可证、主要生产计划和产品提供出来。安装单位在履行告知手续之后,应该向具有特种设备检验资质的检验机构提出监督检验申请,并提供施工合同、施工告知书和施工计划。检验机构接受申请之后,要对其申请进行审查,确定其符合相关规定之后,要对制造单位进行通知,然后安排检验人员进行具体的监督检验。检验检测机构要认真审查申请书,然后安排监督检验工作。要求制造单位要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配合人员、检查和验收材料、制造工艺文件和设计文件、相关人员的证件、生产计划。检验之后,要出具监督检验证书,如果在监督检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还要出具意见通知书或者安全性能监督检验联络单[3]。

2 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

2.1 遵守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的法律法规 在对特种设备进行定期检验时必须以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款为依据。例如承压类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中必须先对安全技术条例、相关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进行明确。检验人员在进行检验时也要保障自身的安全,按照相关规定佩戴防护镜、防护手套和防护口罩。在排查之前要充分地了解设备结构构造,排查安全隐患,了解特种设备中是否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物质,在附近设置警示牌,避免产生安全事故。检验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2.2 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的程序 在准备好必要的设备资料之后,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才能申请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第一,按照相关规定清理被检设备,排放干净盛装的介质,与其他设备进行隔离。第二,为了保持分析合格,应该清洗、消毒、中和、置换有毒、易燃设备。第三,按照相关规定完成对设备的拆卸和打开。第四,对高温设备进行冷却。第五,如果需要设置隔离区,应该对设备进行有效的隔离,并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第六,准备好监护和配合人员,配备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准备检验所需的水和电。由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对特种设备进行定期检验。

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程序:提出申请、定期检验、出具报告。首先,要提出检验申请使用单位根据设备的定期检验周期和生产情况,制定详细的检验计划安排,填写并提交申报表。经检验检测机构审查无误之后,对其申报进行受理,对检验工作进行安排。其次,开展现场检验,使用单位在现场检中应该提交设备的维修和运行记录、设备的使用档案,并配备专业人员进行配合。按照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规则进行定期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以承压类设备为例,在检验之前要用户沟通,并由专人对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查过程进行监护。在开启检查孔之前,还要对设备的相关指标和参数进行检查,主要是检查承压类设备是否已经完全置换和排放了内部的相关介质,安全作业保障意见、内部有毒有害气体的分析报告如何规范,是否已经将待检验的设备与运行系统隔绝。检验报告主要是由检验检测机构全面地评价设备的安全性,出具合格证书。如果在检验过程中发现安全隐患,应该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

3 结语

对特种设备的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非常重要,关系到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和规范对特种设备进行严格的定期检验和监督检验,及时排查、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检验机构把握规范检验检测细节工作、提高检验检测水平,完善检验标准,达到预防特种设备发生事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文明.特种游乐设备的定期检验和维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04).

[2]刘福.浅析特种设备监督检验[J].科技风,2010(13).

检验学习 篇4

目前大部分设有医学检验专业的学校都会开设食品、水质、空气、药品等相关检验课程, 但是由于各学校情况不一, 人才培养目标各有侧重, 所开设的课程也略有差异, 缺乏相应的统编教材。故我院卫生学检验课程采用卫生检验专业学生通用教材, 即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食品理化检验》、《空气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三本教材。

在教材使用过程中, 学生普遍反映三门课融合成一门课程, 学时数太少, 知识学习不够深入, 实践和实验操作不足等。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 最大限度地完成知识点的教学, 促使学生掌握相关技术, 并能应用于实际, 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 由于国家政策法规、检测仪器原理等内容的枯燥、乏味, 老师讲、学生记的被动学习模式越来越显示出了局限性。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和网络资源迅猛发展的今天, 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正受着多种多样的冲击, 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崛起,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促使了教学过程和资源设计的革新。

2009年, “可汗学院”被授予“微软技术奖”中的教育奖[2], 它改变了未来小学、初高中的学习模式。世界著名大学公开课资源的开放, 网易、新浪公开课的平台, 更改变了普通大众的学习模式。日益丰富的互联网教育资源也终将创新、扩大虚拟学习社区的教学方式。

虚拟学习社区[3]是借助网络和通信工具, 由教师和学生个体组成, 通过教学、讨论、研究等活动建立的一个虚拟社会形态。最初是由网络上的电子公告栏 (BBS) 、新闻讨论组和聊天室发展而来。由于自发式的组织过于松散、存在学习水平和接收能力的差异、缺乏核心标准和持久深入的学习讨论, 因此虚拟学习社区经过自我调整和发展, 已经有了诸如上课区、资源区、工具区、练习区、测验区、聊天区、讨论区等较为固定的典型模式[4,5]。虚拟性、社区型、教育性是虚拟学习社区的三大特点, 而平等互助、交互学习则是虚拟学习社区的立足之本。

在2013年上学期的卫生学检验课程中, 我们将虚拟学习社区的教学模式借鉴到空气理化检验课程的教学中。设置了一个学科中心———空气理化检验, 社区成员就包括任课教师和医学检验专业同学, 这样确保了学科的主体地位, 也保持了沟通的交互性和自由性。由社区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服务, 采用学习者自治制度, 通过知识树、规划图, 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并帮助完善他们的自主学习方式。同时社区也为任课老师提供了各种教学服务, 比如学生的知识反馈, 就在一定程度补充和更新了教师和课本的现有知识。

在虚拟学习社区中, 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辅导者, 而不是评价者[6,7]。教师的活动有严格的界定范围, 如表1所示。确保学习的有组织性、方向性、激励性和正确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执行者[6,7], 他们要根据社区公告的要求, 网上学习资料搜索, 完成作业, 并组织学习讨论、分享所学, 参加擂台进行展示, 如表2。

空气理化检验这部分内容总共20个学时, 包含2次实验课, 共8个学时。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却多达30多个, 了解的知识点约40个。短短的课堂教学只能囫囵吞枣一样的了解个皮毛。如果学生通过虚拟学习社区进行课下学习, 并按要求完成作业, 在课堂进行作业讲评和学习展示, 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甚至还能及时更新知识点及了解相关延伸知识。

学生通过高中地理课和生活事件对大气污染物的来源、类型和危害也能有一定的认识, 但不全面, 对大气污染物的具体致病致毒和防治机理并不了解, 仍需提高知识储备。尤其是新闻媒体对雾霾、PM2.5的报道日益增多, 各种评论和网络讨论都是宝贵的资源, 学生借助教师给出的学习资料 (如英国公开大学的公开课“空气污染”) 及学习提纲, 搜集资源、整理和讨论, 掌握各个知识点。对比卫生学检验的另外两个部分:食品理化检验和水质理化检验, 学生对空气理化检验知识的掌握明显较好。与同期普通教学的学生相比,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甚至互联网运用能力都大大提升。

以学生为中心, 是时代发展对现代大学的要求, 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现代大学的要求, 也是现代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7]的成功, 英语学习的模拟学习社区的门庭若市, 国外大学公开课的访问量激增, 都代表着技术革命和教学模式结合的成功, 代表着以学生为中心办学理念的成功。在虚拟学习社区的模式中, 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教学的中心和课堂的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均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展开,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孟斌, 高宏生, 李国良, 等.推动卫生学教学改革, 培养实用型基层卫生人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10 (7) :706-708.

[2]顾雪林.一个人的网络教学震动了世界——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和他创办的可汗学院[N].中国教育报, 2013-02-26.

[3]田秋艳.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4]Hung, David W.L., Chen, Der-Thanq.Appropriating and Negotiating Knowledge:Technologies for a Community of Learners.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0, 40 (03) :29-32.

[5]马阳.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的归属感与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12 (6) :55-58.

[6]何显文.大学信息技术课程虚拟学习社区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 :102-106.

[7]杨刚, 曾群芳, 赖文华.虚拟学习社区环境下教师协作学习的问题与实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3 (2) :45-52.

组织期中考试 检验学习效果1 篇5

为检验学生半学期以来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成果,4月25日,我校期中考试如期举行。考试前一天,教务处及时召开教师会议,针对期中考试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考前教育,严肃考风考纪,特别强调学生不能在试卷上乱写乱画,要认真对待本次考试。

考试过程中,教务处认真巡查每个考场,各考场监考老师也都提前到场,做好发卷准备,监考中认真负责。在全体考务人员和监考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本次期中考试在25日下午顺利结束。

检验学习 篇6

[关键词]工具痕迹;案情推定;还原真相

工具痕迹是犯罪现场嫌疑人遗留痕迹中很常见的一类犯罪信息遗留,对工具痕迹检验、分析、鉴定能够使侦查人员对嫌疑人犯罪手段、方法有所了解,还能确认作案工具,而作案工具又能够称为定案立罪阶段最有力的物证。但是在目前犯罪侦查、公安实践中对于工具痕迹检验鉴定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很多有利于案情发展的信息没有被利用。

1 工具痕迹检验鉴定现状

工具痕迹检验鉴定概念:

工具痕迹是基于案件发生过程中使用工具与外部其他客体接触产生的形变或痕迹遗留。是与作案活动直接产生的现场痕迹物证的组成部分。

工具痕迹检验鉴定的必要性:

不存在无痕迹的犯罪,犯罪必定是前后连贯有迹可循的逻辑事件,其现场必然遗留大量痕迹。其中足迹、手印等痕迹在侦查过程中存在被过分重视的问题,相应的工具痕迹鉴定的权重较低。这也是由于工具痕迹的干扰因素较多、工具种类过多、工具结构不固定等复杂多变因素造成的结果,但是忽略工具痕迹的侦查是不可取的。对于最终的案情判断影响较小,但是在案件侦破过程中案情推进不利。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改进使工具痕迹检验鉴定在案件侦破中发挥应有作用。

2 推进工具痕迹检验鉴定措施

2.1 强化主观意识

首先侦查人员应当强化重视工具痕迹的物证意识,才能在做现场侦查勘察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自觉去发现、调取、记录现场的工具痕迹。

其次是培养侦查人员保护现场的意识,工具痕迹不同于手印、足迹痕迹,其存在场景仅限于案件发生地,而且不易被模拟,换句话说就是一旦现场的工具痕迹没有保留下来那么作为后期案件侦破物证存在的工具痕迹将不复存在,因此培养侦查人员保护现场的意识尤为必要。

最后,侦查人员应当注意对现场勘察的工具痕迹物证进行拍照、数据整理归入档案,并妥善保管。

2.2 加强工具痕迹检验鉴定技术投入

技术投入包括两方面,首先是优化仪器设备,对过时的或是准度已经出现问题的仪器设备进行更换,设备和仪器能够帮助侦查人员对现场的工具痕迹进行进一步分析,并非所有的工具痕迹都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来直接发现并分析。

主要设备有数码相机、扫描电镜等。数码相机是将现场的静态信息收录在设备中,方便随时调取的手段。并且以JPG等图片格式保存下来的现场图片能够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放大、拉伸、锐化等技术处理,对现场工具痕迹鉴定起到辅助作用。

扫描电镜主要用于检验较为微小的工具痕迹。有些时候现场微小的工具痕迹对案情发展会存在较大帮助,从细节处推定案情的具体情况。并且通过扫描电镜也能将小图像进行清晰化处理、增加痕迹立体感、提高痕迹图片的分辨率,方便相关侦查人员、专家进行痕迹分析和案件推定等。

2.3 注重工具痕迹检验鉴定现场勘验

工具痕迹检验鉴定在操作过程中,从现场采集痕迹后依据图像进行讨论分析是能同时兼顾现场保护和痕迹检验鉴定两个方面。但是不能因此而轻视现场的工具痕迹,在讨论分析痕迹鉴定结果时要到案件现场进行验证,以保证检验鉴定结果的精确性。

此外重视工具痕迹检验鉴定现场勘验还表现在痕迹样本采集过程中,对现场痕迹的工具种类和存在位置进行检验,研究痕迹形成原因,痕迹具体细节(大小、方向、角度等),以及痕迹和痕迹间联系等。这是进行工具痕迹检验的基础性步骤,如果这一环的质量无法保证,后续工作的有效性就会存在一定问题。

2.4 痕迹物证侦查原则

痕迹物证是推定案件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侦查部门了解案情具有重要意义。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当坚持两个原则。

2.4.1 实事求是的原则,刑事侦查的目的在于通过现场痕迹和案件件逻辑联系的推定来还远案件真相,惩戒犯罪人,维护被害人合法利益。进而同犯罪活动做斗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因此以痕迹鉴定检验为中心展开的活动是为真相而服务,就必须保证各环节、各数据结果的真实性,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忌主观臆测。

2.4.2 普遍联系的原则,案件现场的各种痕迹物证是多种多样的,这些痕迹物证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就构成案件的真相。因此痕迹物证检验鉴定的结果推定时要考虑到事物普遍联系的原则,为何使用这种工具,为何工具留下这样的痕迹,这些痕迹(手印、指纹、工具痕迹、足印)同案情发展有什么关系等问题。不能将工具检验鉴定独立出来,使其成为侦查过程中独立的一环。

3 结语

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本质之处在于是否会制造并使用工具,因此人类的任何行为都同各种各样的工具有关,工具的使用必然会留下一些无法完全消除的痕迹。可能是很明显的切口、印记等,也可能仅仅是细微的刮痕,但是这些痕迹都会直接或间接反应人类的某一行为。对于刑事案件现场工具痕迹的检验鉴定工作必须要重视起来,只有足够重视犯罪现场,足够重视痕迹之间的联系,才能综合各方面信息对案情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杨敏.工具痕迹检验技术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公安理论与实践: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2]欧永卡,黄福如.工具痕迹检验有效利用方法研究[J].法制博览,2015(16).

[3]王洋,罗亚平,戴林.一字槽弹子锁“锡纸”工具开锁检验方法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

作者单位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

检验学习 篇7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 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沙伦博士认为, 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在课堂上, 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 学生通过个人以及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从上述合作学习的各种定义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主要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取向, 通过学生的分工合作,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二、生化检验技术课程实施合作学习的原因

生化检验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中实验教学时数占本门课程总学时的50%以上, 实验教学是学生毕业实习前或今后临床工作基本技能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去临床实习前有一个良好的理论与技能基础。生化检验技术课程的许多实验在课时与实验室仪器设备及试剂等多方面条件限制下, 往往1个人操作难以在规定时间完成, 同时结合本校检验班容量较小的特点, 因此比较适合于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在实验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 不仅有利于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 即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唤起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 树立互助协作的精神, 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能力和在协作中解决冲突的能力。

三、生化检验技术课程实施合作学习的实验内容

合作学习的实验内容根据检验科临床生化检测项目来设置, 包括基础物质代谢检 (体液蛋白检测、血浆脂蛋白检测、体液葡萄糖测定、体液电解质测定、血气测定) 与器官生理病理检测 (肝功能检测、肾功能检测、心脏疾病检测) 。

四、具体教学实践案例——合作学习在血清葡萄糖测定实验中的应用

1、合作学习小组建设

(l) 小组规模的确定。实验中基本上采用4人小组。

(2) 小组成员的构成。设计分组时, 根据学生间的交情或友谊及性别由学生自行分组, 目的是为了尊重学生的喜好及人际关系, 然后教师结合考虑学生的成绩、在班级的地位做适当调整。

(3) 小组内角色分配。在小组长组织下, 由小组成员自行商量安排小组操作者、记录员、检查员和报告员等基本角色, 每个组员承担各自的责任, 角色每两次实验轮换一次, 使每位同学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中得到锻炼。

(4) 小组长培养。由于小组长在小组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他应有足够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 承担小组内多项任务, 帮助组员理解小组决策, 能够紧密围绕主题, 防止小组仓促得出不可靠结论。首任小组长由小组成员推荐选出, 即小组成员认为他是具备一定组织、协调、领导能力, 小组长不是固定的, 可根据需要轮换担任。

2、实验前小组的准备工作

(1) 小组分工:小组长与成员经商量, 确定小组各成员的具体工作, 即分别安排小组成员使用刻度吸管加试剂、微量移液器加样、721分光光度计检测测定管与标准管的吸光度、记录实验结果、结果分析发言汇报等多项工作, 达到共同完成这一实验目的。并以纸质形式写明各成员分工, 此工作在实验课前完成。在每次实验结束后将分工安排的纸质材料交给实验指导教师。

(2) 实验器材准备:每次由值日小组提前与实验老师共同准备实验所需试剂、仪器, 然后每一小组派一位组员领取实验所需试剂、器材。

3、合作完成葡萄糖氧化酶法测血糖实验

依据实验前小组的分工, 各小组成员分别依次向测定管、标准管、空白管使用微量移液器加入血清样品、葡萄糖标准液、蒸馏水, 使用刻度吸管加入酶酚混合试剂, 混匀, 保温之后, 利用721分光光度计测定标准管、测定管的吸光度值。在各小组操作过程中, 教师在实验室巡回观察各小组操作情况, 发现问题后及时指导。

4、展示结果, 交流探讨

各小组将上述利用721测定的标准管与测定管的吸光度值代入公式计算出测定管中血清的葡萄糖浓度。然后与正常参考值做比较, 做出初步判断, 并结合临床意义近一步分析推测待测患者血清葡萄糖含量异常的可能的病理原因。尽管各小组测定的是同一样本, 通过汇总结果 (每次实验各小组都要及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教师记录本上) 会发现, 大部分小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但个别小组的测定结果会与其他小组差距过大, 那么, 这个小组就要回顾自己操作各步骤, 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上述过程先在组内分析、讨论, 而后由小组派出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在各小组讨论时实验指导教师每次参加1-2个小组的讨论, 指导小组讨论。

5、合作学习的评价

(1) 评价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学生合作意识与技能的评价。学生的合作技能评价主要通过对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行为、合作过程作细致的观察来实施。评价者包括授课教师与学生。学生根据标准来评价合作交往开展的情况。此评价在每次实验都及时进行。二是学生学习生化检验技术的兴趣和态度评价。这方面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学习生化检验技术兴趣及态度调查表》来进行。此评价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三是实验成绩的评价。此评价包括每次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成绩及本课程结束时的实验操作考试评价。以上三方面内容的评价即有对过程的评价, 也有对结果的评价, 同时也达到了多元评价。

(2) 评价方法与策略。采用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 以小组评价为主的策略, 使小组成员形成“同舟共济”的意识, 认识到合作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个人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集体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的, 即防止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的出现, 又防止个别成员有依赖思想从而充分调动小组成员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现在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方式, 其作用渐渐被人们重视, 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究, 并尝试找出小组合作学习在生化检验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最佳应用方法, 从而全面提高生化检验技术实验课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生化检验技术,实验课教学,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检验学习 篇8

1 免疫检验技术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教学难度大

免疫学是医学中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 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免疫检验技术, 又增加了检验学科中大量新名词和逻辑推理过程, 使学生学习难度增大。

1.2 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现阶段教学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生学习和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 特别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拓展和提高。例如:引入有趣的故事, 学生情绪思维虽有一定程度的活跃, 但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到故事中, 难以回到学习中, 干扰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又如:多媒体大容量的声光画面信息刺激, 易使学生疲劳。特别对于需要运用逻辑思维的课程, 学生的理解接受情况不是很理想。

1.3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全班讨论的群体作用, 在合作中学习,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免疫检验技术的内容容量大, 参加反应的物质多, 学习难度大。应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和有效性, 降低免疫检验技术课的学习难度,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使免疫检验技术教学高效有序。

2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具体应用

2.1 课前分组准备, 课中分组讨论

将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组合搭配, 可按座位分组, 如前后两排学生为一个讨论组, 也可4人一组, 或8人一组。

在正常上课过程中, 当需要进行讨论时, 以小组形式讨论。教师进行具体问题的指导工作, 学生可进行多次讨论, 教师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2 学法指导

教师备课时应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有序分解, 教给学生学习免疫检验分析方法的3个基本步骤, 即免疫检验技术学习所特有的专业逻辑思维。

第1个步骤, 明确某个检验方法的检验目的, 即要检测什么, 是检测某抗体还是检测某抗原。

第2个步骤, 确定参加反应的所有物质, 哪种物质是试剂、是已知的, 哪种物质是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的, 即待检物, 熟悉每种物质的生物特性。

第3个步骤, 明确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每个操作步骤完毕后, 反应体系中的成分及存在状态, 将阳性反应与阴性反应各自分析透彻。

如果学生能全部或基本掌握以上基本过程, 则表明某实验理论教学学习过程已基本完成和掌握。

2.3 教学组织过程

教学组织过程可分为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启发、学生再次小组讨论、教师进一步讲解引导4个环节。在每一环节, 学习目标要有针对性和准确性, 每一环节都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过程, 随着以上4个教学环节的层层推进, 教师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指引启发, 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程度才会逐层提高、逐步深入, 最终达到使学生准确把握知识技能, 提升专业逻辑思维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目的。

2.3.1 学生自学, 小组讨论, 教师提问启发引导, 反馈评估小组讨论

课前教师督促学生熟悉教材、尝试独立分析实验基本原理。

课中学生小组讨论实验原理, 教师提问与评估学生独立分析实验原理的进展和程度。此环节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在独立分析实验的基本过程中, 通过教师培训引导, 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逻辑思维分析能力。

教师提问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随着对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培训学习, 学生逐渐能够独立完成本环节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已能够逐步分析和掌握实验原理及程序步骤。

2.3.2 教师指导启发

把学法指导中学习免疫检验分析方法的3个基本步骤落实到具体的实验原理学习中去。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 双抗体夹心法为例[1]。

第一, 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检测待检样本中有没有某种抗原。

第二, 指导学生明确参加反应物质的生物特性。如:抗原 (阴性时没有, 阳性时有) 、包被抗体、酶标抗体、酶底物等。抗原和抗体的特性是能互相特异性结合;包被抗体的特性是被牢固吸附于固体材料上, 洗涤不下来;酶标抗体的特性是酶与抗体结合牢固, 有抗体特性即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又具有酶的特性催化底物显色。

第三, 明确每个操作步骤完毕后, 反应体系中的成分及存在状态, 将阳性反应与阴性反应各自分析透彻。

阳性情况: (1) 包被, 在做试剂盒时已完成。 (2) 加标本, 温育, 抗原与抗体结合。 (3) 洗涤, 洗掉其他物质, 抗原结合在包被抗体上, 洗涤不下来, 反应体系中可能有抗原与包被抗体复合物。 (4) 加酶标抗体, 温育, 酶标抗体与抗原结合, 通过抗原与包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 (5) 洗涤, 洗掉多余酶标抗体, 反应系统中有酶标抗体—抗原—包被抗体免疫复合物。 (6) 加酶底物, 因为有酶的存在, 底物现色。

阴性情况: (1) 包被。 (2) 加标本, 温育, 没有抗原。 (3) 洗涤。反应体系中只有包被抗体。 (4) 加酶标抗体, 温育, 因为没有抗原, 酶标抗体不能与包被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处于游离状态。 (5) 洗涤, 酶标抗体被洗掉, 反应体系中只有包被抗体的存在, 没有酶。 (6) 加酶底物, 因为没有酶的存在, 底物不现色。

在此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特别注意控制讲解速度、实验程序、具体步骤等程序性过程。

2.3.3 学生再次分组讨论

本环节小组讨论经过学生之间互相讲解, 其学习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系统理解。

教师应热情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积极参加发言讨论, 大胆质疑解疑,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与重点辅导。

经过第二次分组讨论, 学生已基本掌握实验原理。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细心提问, 以评估反馈各小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2.3.4 教师进一步讲解启发

在此环节中, 通过教师进一步讲解启发, 使学生不仅掌握某实验的理论, 而且能够融会贯通, 能从多角度、多侧面认识某实验。

设问仍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 双抗体夹心法为例, 可以拟定以下问题:酶标抗体与包被抗体是什么关系?如果在某个环节不洗涤对实验有什么影响?包被抗体和待检抗原是什么关系?酶标抗体和待检抗原是什么关系?此实验为什么叫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

教师设问源于实验的各个关键环节, 学生无法在教材中找到明确的具体答案, 但可以从所学理论知识中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出设问答案。教师所设问题的教学目的是从多个不同角度、侧面和细节考查评价学生对某一实验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教师除设问外, 也可督促学生画图示意, 教科书上实验插图一般为阳性示意图, 提示学生画出相应的阴性示意图,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

通过设问答疑、画图示意等环节, 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

2.3.5 时间分配

学生自学环节5~10分钟为宜, 第一次分组讨论环节10~15分钟为宜, 集体讨论环节10~15分钟为宜;第二次分组讨论环节5~10分钟为宜, 教师每一次的启发讲解环节5~10分钟为宜。

针对学生学习进程中的不同表现, 教师应灵活把握每个环节时间。初期, 学生讨论和教师启发讲解均需较长时间, 可用两个学时80分钟完成1个实验。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学生讨论和教师启发讲解环节时间大幅度缩短, 在教学过程顺利的情况下, 1个学时进行1个以上实验都是可能的。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调动了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教师为主导, 适时灵活地对学生引导。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能积极配合引导启发, 学习气氛热烈, 教师教得轻松高效,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检验学习 篇9

1 要把教材利用好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 因此, 教学生如何用好教材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第一步。首先, 要教会学生看目录。目录是教材的提纲和精髓, 学会看目录, 总结目录中每个章节间的逻辑关系, 总结各章节中内容设置的规律, 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 这对学生后面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 教会学生根据提纲找异同点。微生物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教学内容较多, 而且比较抽象难懂, 单单细菌种类就很多, 如何记住这么多的细菌, 就要求学生根据提纲找到细菌间的异同点, 抓住每种细菌的特殊之处, 理解记忆, 既节约了时间, 又提高了学习效果。笔者每次在开始一个新的章节之前都会让学生再次翻看目录, 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再翻看这一章节的提纲, 归纳总结, 找出规律, 帮助学生记忆。笔者经常会在学生看完后开玩笑地问:“是不是我们自己也会编教材了?”学生往往都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2 写写画画有必要

现代多媒体教学让教师从传统教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中走出来, 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视频让学生和教师都受益匪浅。但是, 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很多学生上课不带笔, 甚至不带课本, 只要看多媒体课件就行了。最终的结果是这些学生“上课什么也不带来, 最后什么也带不走”。因此, 笔者在上课的时候, 除了使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以外, 还会带上教材, 将课件与教材结合, 讲到重点之处时让学生用笔在相关位置记录下来或划下来, 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就一目了然, 很容易抓住重点。同时, 上实验课时, 针对一些流程比较复杂的实验, 笔者要求每名学生自制“说明书”———在课堂上自己裁剪好一些小纸片, 把实验流程写下来放在操作台上, 然后按照“说明书”来操作, 这样既可以提高实验效率, 又可以培养他们看说明书的习惯。现在临床检验工作中, 很多实验试剂都是商品化试剂, 试剂里面的说明书中有操作流程, 在操作的过程中都要按试剂公司的说明书来操作, 所以学生要学会看说明书, 这样才能胜任以后的日常工作。作为中职学生, 在他们以后的人生历程中像现在这样全日制受教育的机会不多, 很多东西都要靠自学, 所以, 如何学、如何去抓住重点就很重要了。因此, 学生现在就应该开始做笔记, 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3 角色互换很奇妙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光会埋头苦干远远不够。在工作过程中, 很多时候不仅要求我们会做, 还要会说、会写。笔者在任教的过程中发现, 很多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很强, 可是表达能力却不理想。笔者经常在学生操作完后问他们刚刚做了些什么, 怎么做的等问题, 以此来加深他们的印象, 但学生的回答往往不能让笔者满意。因此, 在以后的教学中, 笔者比较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多在课堂提问、多让他们上讲台。比如上实验课的时候, 笔者先在讲台上将实验操作流程讲一遍, 然后让几名学生到讲台上来复述一遍, 要求学生之间相互点评, 等下次上实验课的时候, 能准确复述实验流程的学生自然就多了起来。这样既能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巩固了他们的理论知识,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就提高了。同时, 也让学生过了一回“教师瘾”。

4 兴趣要从临床找

提到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除了经常激励、互换角色外, 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要以临床病例为先导, 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比如在讲某种细菌之前, 以临床上某个细菌感染病例为引子,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先提问:“这个患者是什么细菌感染?怎么检验出来?用什么药物治疗最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微生物检验里面, 也是微生物检验的核心任务, 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该细菌的临床意义, 又让他们掌握了细菌的检验程序及学会做药敏试验。因此, 教会学生以临床实践为导向, 理论联系实践, 理清思路, 抓住内容主线, 总结规律尤为重要。抓住了重点, 记住每种细菌的特殊之处, 再结合课堂上丰富的图片和配套的细菌培养和鉴定实验, 复杂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就变得简单了。

5 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可少

检验医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学生毕业后在临床上检验的都是患者, 实验结果对临床医生起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 当实验结果出现一些误差的时候, 如何去分析导致实验误差的原因, 如何将误差缩到最小是检验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所以, 我们有必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结果, 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所谓批评, 就是从客观方面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如我们在操作过程中使用的每一种试剂, 每一个操作工具, 每一台仪器都有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所谓自我批评, 就是指从主观因素出发, 我们在分析实验结果的时候首先就要持怀疑自己的态度, 要检查自己操作中的每一步。这两者之间, 我们要把自我批评放在首位, 只有确保自己的操作没有失误才去考虑客观因素, 其实, 这也是在教会学生基本的处世哲学。拿我们经常做的药敏试验来说吧:全班六十多个人, 用同样的细菌和同样的药来做药敏试验, 可当笔者让学生汇报药敏试验结果的时候却发现结果五花八门, 为了分析这些误差, 按照笔者提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原则, 学生开始找原因。主观因素: (1) 菌液浓度的调节误差。虽然我们用的是标准的比浊管, 但是在比浊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不太严谨, 比的结果不太标准, 结果菌液浓度不一样, 药敏试验的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2) 菌液的接种。我们采用的是棉签涂布接种, 取菌的时候要求学生将棉签在自己调好的菌液中浸湿后在试管壁上挤干, 再将沾有细菌的棉签均匀涂布在培养基上, 在挤干棉签的过程中, 有可能有些学生挤得很干, 有些学生棉签上还剩很多液体, 接种的菌液量自然多些。客观因素: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用到的试剂是否过期, 培养基的厚度是否一致等问题。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 必须要仔细回想自己操作的每一个步骤, 用到的每一种试剂和仪器, 这既是对他们思维模式的锻炼, 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一举两得。

以上是笔者在几年专业教学中的一点心得总结。所谓教学相长, 就是在学中教, 在教中学, 不断总结,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 我们自己也在成长。

摘要:教师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传授如何学习, 注重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让他们学会学习, 从而实现继续学习、终身学习, 顺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检验学习 篇10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和技术壁垒的下降,以及竞争对手、竞争规则甚至社会的加速发展,组织知识已经成为了竞争优势的一种主要来源[1]。对于知识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引发了知识管理概念的发展。知识管理将知识作为产品生产过程中一个关键性投入,并强调一个公司整合并利用各种知识资源能力的重要性。因为这种能力可以将有形的资源转化成富有价值的创新产品或者生产流程。

企业可以从自己的研发活动直接获得组织知识,也可以通过与竞争对手和产业的知识扩散或溢出而间接获得。某一企业将时间和资源投入到研发活动中,其目的是进一步牢固其自身技术知识的根基。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引入、传播、同化、交流、吸收外部技术,令其为组织所用[2]。这2种知识的产生方式都依赖于公司的智力资本。

尽管以往的一些研究已经讨论了知识的结构,但很少有关于组织智力资本方面的实证研究。本研究试图证明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智力资本和知识管理、组织学习以及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

1 模型和假设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技术企业的智力资本、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组织创新。图1概括了本文的理论模型。

1.1 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是一项改变了组织潜在行为的信息交流过程[3],这一行为包含了创造发明和将思想或观念融入最终成果的必需工作。组织学习既是一种组织理念,方法和策略;同时也是创造一项新产品和流程的行为。对于技术性组织的创新而言,高水平组织学习是必需的。因此,组织学习在组织创新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一个高科技企业致力于学习可以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因为不断学习的组织往往更能够抓住市场上稍纵即逝的机会和新的市场需求。如果企业具备预测和获悉顾客需求的能力和知识,则有利于该企业获取并利用较好的技术进行创新。与此同时,如果技术型企业具有获悉竞争对手优劣势的能力,则将有利于从竞争对手的成功和失败中汲取经验,进而产生超越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1:在技术型企业中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正相关。

1.2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创造或搜寻知识并管理组织中的知识,对其进行共享、分配和使用的过程。知识一旦被利用起来,学习便相伴而生;反之,学习也能够改善公司现有知识的储备[4]。知识管理可以进行知识创造和知识定位,并进行组织内知识流的管理,以确保知识能够被有效率和有效果的运用,有助于组织长远的发展。知识管理分为知识产生、知识开发、知识共享、知识传播、知识存储及知识运用等过程。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知识转移既包括组织内将显性或隐性知识进行扩散(Leverage)的内部转移,又包括组织间进行的知识外部转移。无论何种类型的知识转移,知识被接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进行组织知识学习的过程。组织内学习机制的优劣是组织内部知识转移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应着组织内部不同形式的知识转移,组织内学习机制也各有不同。而组织间学习机制的选择则影响着组织间知识转移的效果。如果不能科学地进行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的效果也不会明显。对技术知识的吸收和管理是组织持续学习的前提。知识管理的优势和挑战均与组织学习密切相关。此外,组织创新依赖于组织的知识基础,因而知识管理被当作是提升组织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下列假设:

假设H2:知识管理水平与技术型企业的组织学习正相关;

假设H3:知识管理水平与技术型企业的组织创新正相关。

1.3 智力资本

很少有研究把智力资本看作是知识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5]。现有研究指出智力资本的3个主要方面: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

人力资本是由个体拥有并使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6]。一群动力十足并且具有独一无二能力的人员是组织的一种竞争优势,因为他们代表了独特的、重要的、稀缺并难以复制的资源。更确切的讲,拥有独特技能和知识的员工的企业更可能创造知识、正确决策,进而引发更好的组织学习。

组织资本是制度化的知识并将现有经验编制成规范。通过数据库、专利、手册、系统和程序等方法加以利用[7]。组织资本是将组织惯例和战略综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使企业获取、吸收、转化并开发知识,进而实现组织价值创造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目的。另外,一个组织的组织资本将影响其学习和管理知识的方式。

社会资本是指个体及组织间的社会网络及嵌入其中的资源,如信任、知识等。社会资本可以分为内部社会资本与外部社会资本。内部社会资本拥有量丰富的企业,其员工之间易于彼此分享知识,并相互学习,最终提升整个组织的创新能力[8]。外部社会资本拥有量丰富的企业则能在合作者之间形成不同的关系。诸如早期进入新市场的战略、获得新技术以及获取互补性的知识以便和合作者分享这些知识。这一过程将会扩大组织学习的范围,增强知识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企业的社会资本能改变企业可利用的机会,进而影响他们的战略行为和创新能力。

因此,一个组织的创新能力与其智力资本紧密相连。综上,本文假设:

假设H4:智力资本的水平与组织学习的程度正相关;

假设H5:智力资本的水平与组织创新的程度正相关;

假设H6:智力资本的水平与知识管理的水平正相关。

2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2.1 样本和数据

本文选择北京中关村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抽样对象,原因基于以下几点:其一,知识经济社会中,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关键,高新技术企业必须通过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对环境和技术的变化做出前瞻性和快速的反应,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二,中关村是中国最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能够作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代表。一方面,调研的便利性以及前期的一些积累,能够保证我们获取足够的反馈;另一方面,对同一区域的企业进行调研,能够将地理、文化、法律、政治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

主要调查对象为各企业与知识管理及组织学习相关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如首席执行官、董事长、总经理、研发经理、人力资源经理等,因为他们对公司创新、学习和知识管理等方面的情况比较了解。问卷采用了5级李克特(Likert)量表,用1到5分别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其他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教育背景、目前职位、企业成立时间、产业类型和公司规模等。被调查企业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数据收集时间为2010年7—11月。最初,采用电话或电子邮件的方式联系每一家公司向他们解释调查的目的,并邀请他们参加,答复率为30.9%。在这些公司中,35家同意接受面对面的访问,由于被访问人的时间安排等原因,最终成功访问了30位企业管理者。每次访问持续时间20~30分钟。此外,还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将问卷发送给其他公司,154个受访者通过邮件回复问卷,总计回收问卷184份。剔出不合格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39份。经过检验证明,面对面的访问与邮件访问之间没有显著差别。

2.2 测量

模型中所有的变量都是多个题项构成。为确保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所采用的预测量题项均是从以前的实证研究中获取,并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表2给出了每个题项的因子载荷,同时为了有效而可靠地度量变量,选取修正题项的总体相关度Corrected Item-Total Correlation(CITC)来决定题项的取舍,保留所有CITC大于0.50的题项。结果,只有知识应用的CITC=0.437,小于0.5,故该题项被删除。所有保留的题项均显示在表2中。此外,还运用克朗巴哈α系数(Cronbach’sα)进行了问卷的信度分析,以检验问卷或量表测量的一致性。本文中的知识管理、智力资本、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4组变量样本的信度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56、0.730、0.706和0.756,均在0.700以上,属于高信度。

3 结果

表3说明了主要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可见,在智力资本、知识管理、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表示在0.01水平下显著相关(双尾检验,样本量=139)。

本研究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在路径分析中首先根据相关理论与文献资料,建立一个可以验证的初始模型,并绘出一个没有路径系数的路径图。路径图中的因果关系用箭头表示,箭头指向的是“果(因变量)”,箭头起始处是“因(自变量)”。然后选用适当的回归模型,通常选用Enter法,来估计路径系数并检验是否显著,进而估计残差系数。在路径分析中,选用多元回归分析法,而“路径系数”(通常标在箭头旁边)就是回归方程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值)”。具有显著性的路径系数则验证了此路径(箭头)两头的变量的因果关系成立,假设也获得实证支持。线性回归结果见表4。

***表示p<0.01。

为验证假设1、假设3、假设5,本研究构建一个线性模型1并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在模型1中,因变量Y代表组织创新,自变量依次为X1代表智力资本,X2代表知识管理,X3代表组织学习。企业成立时间和企业规模是控制变量,用X4、X5分别表示。

为验证假设2和假设4,本研究构建一个线性模型2并进行回归分析。在模型2中,因变量是组织学习,自变量依次为X1代表智力资本,X2代表知识管理。企业成立时间和企业规模是控制变量,用X3、X4分别表示。

为验证假设6,本研究构建一个线性模型3并采用路径分析进行回归分析。在模型3中,因变量Y代表知识管理,自变量X1代表智力资本,企业成立时间和企业规模是控制变量,分别用X2、X3表示。

表4说明3个模型所进行的线性回归估计。模型1的结果证实了3个自变量均显著影响组织创新。其中,知识管理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标准的回归系数是0.419(p<0.01),其次是组织学习(β=0.359,p<0.01)和智力资本(β=0.231,p<0.01)。在随后的模型中2个控制变量都没有显著影响因变量。假设1、假设3、假设5均得到了证实。

模型2表明知识管理和智力资本显著影响组织学习。这表明在技术企业中知识管理和智力资本是企业达到更高水平的组织学习的必由之路。模型2的结果支持假设2和假设4。此外,本研究认为,由于组织学习(0.443×0.359)导致知识管理对组织创新有间接作用(0.159)。Sobel检验表明调解效果显著(p<0.001)[10]。知识管理对组织创新的总的影响效果是0.578(p<0.001)。

从模型3得出以下结论:智力资本对知识管理有正向且显著的影响(β=0.716,p<0.001)。因此,正如假设6所言,在分析知识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是智力资本,智力资本对于组织学习至关重要。本研究表明,由于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导致智力资本对组织创新的间接影响系数为0.237(0.344×0.359+0.716×0.443×0.359)。Sobel检验表明,中介效果显著(p<0.001)。知识管理对组织创新的总的影响系数为0.468(p<0.001)。基于上述结果,得出整个路径图(见图2)。

4 结论及未来研究的建议

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效的智力资本、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是企业的关键能力,这些能力使得企业成为创新性的组织,产生更多的组织创新成果以保持竞争优势。

首先,本研究证实在技术企业中智力资本对知识管理、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智力资本会使企业更乐于接受外部的技术知识。一旦人们获得、分析、解释且理解了技术知识,技术知识便会被纳入到企业的技术系统中以形成技术优势。技术企业中这项资本的有效发展将会刺激组织学习。因此,管理者应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增加智力资本。

其次,本研究表明在技术企业中知识管理正向影响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知识管理促使企业创造并采纳先进的技术,这些技术能使企业在产品和技术层面上取得更大进步。另外,具有知识管理能力的企业需要大量的投资以增强其技术的领先地位,同时保持并提高其灵活应对外界技术变化的能力。技术企业不仅应设法从技术环境中适应和学习,还应进行创新性的技术变革和学习。知识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培养技术转化能力并激励产生组织学习,进而促进组织创新的发展。

第三,实证调查表明,在技术企业中组织学习能够保证企业具有创新的能力。创新型组织是一个懂得如何创造并保持企业技术竞争力的组织。学习促使企业进行变革,进而诱发技术的革新与升级换代。这一变化可以有效防止技术停滞,而且越早采取措施防止技术停滞,就越有利于将来的创新和飞跃。

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一,本研究的结论仅对所研究的高新技术企业有效,不能无限推广。

其二,调查数据是基于被调查者的自我报告,可能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存在偏差。当然,匿名填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偏差。

其三,本研究数据源自同一份测量问卷,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Common Method Bias)而产生系统误差。

其四,本研究利用截面数据研究了一系列的动态概念,如组织创新、组织学习等,使得分析结果仅仅说明了特定时间的特定情况,而不具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特征。

实际上,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和创新均受组织个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在技术企业中都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今后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应进一步收集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更加准确的纵向研究。

参考文献

[1]Sheng-hsun hsu.Human capital,organizationallearning,networkresources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ness[J].Total QualityManagement,2007,18(9):983-998.

[2]Garcia-Morales V J,Ruiz-Moreno A,Llorens-Montes F J.Effectsof technology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technology proactivity onorganizational learning,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an empiricalexamination[J].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gic Management,2007,19(4):527-558.

[3]Huber G P.Organizational learning:the contributing processesand the literature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88-114.

[4]Darroch J,McNaughton R.Developing a measur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M]//Brontis,Nick.World Congress on Intellectual CapitalReadings.Boston:Butterworth-Heinemann,2002:226-242.

[5]Subramanlam M,Youndt M A.Influenc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onthe types of innovative capa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2005,48(3):450-463.

[6]Theodore W,Schultz.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AmericanEconomic review,1961(51):1-17.

[7]Michael H,Zack.Knowledge and strategy[M].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 publisher,1999.

[8]Janine Nahapiet,Sumantra Ghoshal.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1998,23(2):242-266.

[9]Gulati R,Gargiulo M.Where do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comefrom?[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9,104(5):1439-1493.

检验学习 篇11

【关键词】产品质量;质量监督检验;作用;检验步骤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产品种类层出不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手段,实际工作时需要做好严格的管理与控制。针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重要性,笔者现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与质量管理的关系入手,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作用以及具体的检验步骤作详细介绍。

1.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与质量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直以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都是企业质量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质量管理所应用的核心手段,又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质量监督水平的基础途径。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确定下产品的质量方针,以便根据质量方针要求来规范产品质量管理行为。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以质量监督检验为工具和手段,采用质量监督检验方法来评断产品质量,所得出的质量检验数据可为质量管理方针的制定提供依据。这样看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与产品质量管理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作用

产品质量监督中,监督检验工作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质量监督检验是产品生产、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考核产品质量合格与否的重要手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在实际执行时需要参考相关质量标准,根据产品质量标准来对产品质量进行科学、准确的检验,利用监督考核手段来提高产品的质量,最终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为广大消费者创造更大利益,保证消费者安全健康的目的。下面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作用作详细分析。

(1)產品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是把好产品出厂关,使生产出的产品达到标准要求,符台用户、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发展对外贸易,保障国家经济权益的需要。企业产品质量检验是为了监督,而监督又需依赖检验,如果检验技术不可靠,检验数据不真实,就会造成质量监督工作的失误和不公正,如果只检验不监督,那么也很难把好产品出厂关。

(2)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是提高企业素质、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影响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归根结底要在提高质量和降低消耗上表现出来,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是企业实现高质量低消耗这一目标的有力手段。

(3)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是贯彻技术标准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标准制修订技术水平的重要环节。技术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它对产品的性能、规格、检验方法、包装贮运等条件做了明确规定。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3.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基本步骤

在详细介绍了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作用之后,现结合我国产品质量管理实况来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步骤进行分析,详细内容如下:

3.1检验前期准备

质量监督检验前期准备工作极其重要,它不仅影响着质量监督检验水平,还决定着产品质量监督与控制的成败。质量监督检验前期,最佳的准备方法是先熟悉质量监督检验的规定要求,并根据检验规定要求来选择适当、有效的检验方法,制定出后期检验必须遵从的检验规范,为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首先,熟悉规定要求是指在检验之前要先熟悉相关质量监督检验文件,包括检验技术标准以及产品的质量特性,以便在检验时能快速、准确的测量出产品的质量量值;其次,选择正确的质量监督检验方法,考虑到在产品质量检验、测量中可能会出现质量特性转化的问题,需要将产品的质量特性转化成可供直接侧量的物理量,所以当这一问题发生时就不可以继续沿用之前的质量测量方法,而要选用间接测量方法。另外,确定质量监督检验方法时一定要做好仪器和计量器具的选择,要保证计量器具的精密度;再次,要确定好产品质量检验条件,准确确定出需要实施质量检验实物的数量,如果待检验产品数量较大,是成品生产的,检验时应该选择抽样检验方案;最后,制定相应的质量检验规范。这一项工作是指在质量检验过程中,要根据选择确定出的质量检验方法及检验目的来制定一份相应的质量检验技术指导方案,或者制定一份规范化的质量检验指导书,正确指导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3.2产品质量测量和质量检验

产品质量检验时,具体操作方法是,根据提前就确定好的质量检验方法与检验要求来进行实际检验,通过先进的质量检测技术来检测出产品的各方面特性,得出相应的量值。检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保证质量检验仪器或设备性能的准确性,保证被测产品试样的状态是正常的,最后还要尽量保证测量量值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3.3记录

对测量的条件、测量得到的量值和观察得到的技术状态用规范化的格式和要求予以记载或描述,作为客观的质量证据保存下来。质量检验记录是证实产品质量的证据。因此,数据要客观、真实,字迹要清晰、整齐,不能随意涂改,需要更改的要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办理。

3.4比较和判定

由专职人员将检验的结果与规定要求进行对照比较,确定每一项质量特性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从而判定被检验的产品是否合格。

3.5确认和处置

检验有关人员对检验的记录和判定的结果进行签字确认。对产品(单件或批)是否可以“接收”、“放行”做出处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是产品质量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产品质量管理研究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进一步保障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水平,在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必须做好相应的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确保质量监督检验的有效性。 [科]

【参考文献】

[1]周秋英.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工作原则与企业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的关系[J].湖南造纸,1994(01).

[2]王令朝.铁路产品质量监督的新探索[J].铁道技术监督,2007(08).

检验学习 篇12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结合课程教学,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 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其特点在于学习的开放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 大多具有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可为研究性学习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科研、发展科研思维的平台。

1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阶段

为了使研究性学习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得以充分应用,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 将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尽可能地促使学生适应研究性学习这种基本方法, 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1.1 实验之前

教师应该把相关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在实验理论课上传授给同学们, 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 (一般2~3/组) , 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图书馆或网络中的资源, 对实验相关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论证, 比较最适合、最简便、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方法和手段, 而确定实验方法、操作步骤、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等, 撰写设计报告交给教师;教师批阅设计报告, 之后, 指导学生确定实验方案。

1.2 实验之中

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进行实验, 要求学生操作规范;实验中遇到的随机问题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出现实验的现象进行多方观察与思考, 善于从中发现变化与差异, 并思考其出现的可能原因,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验中难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给学生信心, 积极寻求新的解决路径, 通过多方论证来证实[1]。要鼓励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和实验小结, 可以帮助寻找和排除问题, 深入思考所出现结果的可能原因, 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正调整, 最终完成整个实验研究;教师要对每一小组进行打分, 包括操作规范程度、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科研能力等。

1.3 实验之后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体现学生的科研能力、写作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也是研究性学习效果的体现。实验报告说明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科学活动的行为结果, 通过书写实验报告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师评价总结。实验教学不像理论教学那样容易将考核结果量化, 为了更好地在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完成实验教学, 考核方法不能简单的以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记分为主, 而必须对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我们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制定了一套多元化的学生实验课成绩评定方案。学生的实验成绩考核满分为100分, 其中实验设计能力15%、实验方案创新性15%、实验操作技能30%、数据整理与分析10%、实验报告10%、团体合作能力10%、实验态度5%、实验室安全5%和公益服务5%, 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实验技能和实验结果的科学分析和科研论文的撰写能力。

2 开展研究性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2.1 注重选题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需要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时应十分注重选题, 选题要明确并且要少而精, 一开始学做研究, 就要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和科学态度。

2.2 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 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

关注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心理

(河南省中医二附

【摘要】孤独症是一种发病于儿童早期的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关注孤独症患儿父母心理问题, 改善其心理状况具有其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孤独症;父母;心理

中图分类号:R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 孤独症儿童约占0~6岁精神残疾儿童总数的36.9%, 约为4.1万人[1]。儿童孤独症的患者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美国媒体也曾报道过11中最孤独症的症状, 比如语言能力之后、缺乏人际交流的能力等外在表现。儿童孤独症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治疗, 作为患儿的主要照顾人, 患儿父母面临着重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国外对孤独症儿童家庭的应对方式、应激状况等问题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可以提问设疑, 培养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 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2]。例如, 目前血糖浓度的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 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 它与其它测定方法相比较有哪些优越性?然后安排学生带着“疑”看书, 产生兴趣。但教师设疑时, 要做到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逐步引导学生思维, 达到产生兴趣的境界。

2.3 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这个观点是胡先生在五·四时期提出来的, 但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却无处不在, 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医学实验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或解决的可能;但同时也要有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 在证明过程中不能捏造事实, 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改变事实, 更不能用道听途说的东西去充当事实, 而是要尊重事实, 尊重证据, 不能有半点马虎。例如, 一般实验课上的血液标本均为标准样本, 但有同学提出“如果临床血液标本严重混浊, 那应该如何测定血浆脂蛋白?”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学生可以查阅资料寻求解决办法, 之后申请样本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2.4 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研究性学习以解决问题中心, 学生面临的多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 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因为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团队精神, 需要相互协作, 这时合作精神不仅是学习的手段, 也是学习的目的, 通过相互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3 结语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新模式。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 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因此贯彻研究性学习方针, 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实验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科研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阐述了研究性学习在实验教学中的基本阶段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顾沛.把握研究性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7) :31-38.[1]顾沛.把握研究性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7) :31-38.

上一篇:理想模型和理想实验下一篇:本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