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训练后恢复(共8篇)
学生训练后恢复 篇1
随着艺术体操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教练员对训练计划整体安排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具科学性、系统性。为了培养出较高水平的运动员,教练员需要运用各种体育科学理论进行指导训练。除此之外,更要重视训练后的恢复,这是得以完成训练及比赛任务的重要环节。在大运动量训练和比赛后,如何有效地消除疲劳,加速机体的迅速恢复,结合国内外一些专家和医学权威大量的论述和科研成果,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下面从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归纳和论述。
一、运动疲劳的概念与产生机制
对运动疲劳的概念,多数认为运动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保持在特定的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也就是肌肉经过一定时间活动后出现的运动能力的暂时下降。我们概括认为:疲劳是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引起的,不同于其他疾病,药物等,是大强度训练引起的不可避免的身体机能变化。因此疲劳是可以恢复的。适度的疲劳可以刺激机能水平不断提高,当运动性疲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运动性力竭或称之为过度疲劳,它是运动疲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病理反映,可能会造成机体各种损伤以致损害健康,因此,当机体出现运动性疲劳后,应及时进行调整和休息,以防出现过度疲劳。在训练实践中,人们依据运动方式、发生部位以及产生机制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中枢疲劳、外周疲劳、局部疲劳等。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研究有了更全面地认识,认为这是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化学基础,疲劳是运动能力的衰退,形如一条链的断裂现象,研究证实,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一些共同的介导物质(共同的生物信息语言),对他们自身的功能以及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进行调节,形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路。
二、艺术体操中疲劳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1.艺术体操中疲劳的表现。在艺术体操竞技技术中,通过观察运动员的动作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判断其疲劳和疲劳程度。例如,艺术体操中的技术动作不正确,做细小动作显得困难,无法做连续性动作,动作迟缓,狼跳时起跳无力,全身波浪动作不协调,动作恐惧增多,失误较多,阿提丢转体360度、搬侧腿平衡动作不准确,无法做高难度动作,没有动作连贯性,本能地感到危险,这些动作表现,即可得出疲劳的表现。在静止用力练习时,中枢神经系统相应中枢持续兴奋,肌肉中血液供应减少以及憋气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则是疲劳产生的主要特征,例如拿彩带做俯平衡,转体等。运动员在训练时,来自肌肉、皮肤、呼吸和心血管等部位的刺激,都会传到大脑皮层而引起大脑感觉系统的应激。因此,可依据运动员在运动前、后自我体力感觉的情况,作为判断疲劳的一个标志。
2.艺术体操中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因素。人体各种生命活动都受到环境的影响,并通过自身调节系统的功能与环境变化产生适应。在艺术体操训练或比赛中应尽量在适宜的气候和温度下进行,在低温条件下,会使机体热量不断散发,体温下降过快,则引起疾病;相反,气温较高,训练时产生的热量散发不出去,机体会产生头晕,恶心等症状。人体在热环境下运动时,会引起体内热积蓄增加,身体内的热是通过机体代谢活动产生的,代谢活动的强弱决定产热的多少,产生因内环境稳定的条件而引发的各种生理变化。在寒冷环境下训练,可使肌肉僵硬,黏滞性增大,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由于寒冷而穿着的服装可使动作不便,并增加运动负荷。低温还可使组织(神经、肌肉、腺体)的兴奋性降低,也可使酶的活性降低,这些都会影响机体的运动。
3.合理的训练安排。训练安排合理,可以消除或延缓疲劳的产生。训练过程中项目分别对待,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权衡,大小训练周期的产生等。教练员应采取各种转换性训练手段,采用专门恢复周期和预防性休息日,使运动员建立起正确的生活节奏和训练节奏,这一点在训练安排中特别重要。艺术体操是一项女子项目,一般认为,女子的柔韧性优于男子,这与女子运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有关,女子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较小,关节囊松弛,韧带、肌腱、肌肉的弹性伸展性较好,因而关节活动范围大,动作幅度大,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表明肢体运动(如弯腰、踢腿和扭转等)轻松自如、更加灵活。在训练过程中,柔韧性越好,关节运动幅度增加,动作就越舒展、协调和优美,动作质量越高,同时有助于减少由训练所产生的疲劳。
三、训练疲劳后的恢复
恢复过程是人体在健身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各项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恢复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训练中的恢复。在这一阶段训练时能源物质消耗占优势,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第二阶段为训练后的恢复。在训练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第三阶段为超量恢复。在训练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训练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在我们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对每一个运动员都有固定的训练计划,并且着重于计划的完成情况,除了有系统而科学的训练计划外,必须有训练后恢复这一重要内容。例如运动员在完成一套成套(1'30"~2'30"),成套中包括高难度动作、柔韧动作、平衡动作、大跳动作、在一定范围内,消耗的程度与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激烈,运动员体内多种因素产生变化,必须采用多种科学手段才能加速机体功能的恢复。机体只有在一定负荷强度刺激后,得到充分的恢复,运动员的成绩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否则只会使疲劳加深,运动能力下降,甚至引起各种运动创伤,所以训练后的恢复非常重要,并且恢复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1.活动性手段。(1)变换活动部位和调整运动强度,如神经系统,心脏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局部肌肉等,可采取一些恢复的方法手段,在训练中发现,做一个柔韧动作———搬(左腿)侧腿平衡控到疲劳后,以交换腿的方式(右腿)继续工作,能使左腿恢复更迅速更安全。用转换活动的方式来消除疲劳,也称积极性休息,与安静休息相比较,活动性休息可使乳酸的消除速度加快1倍。在运动员精疲力尽的训练结束,完成一定的时间休息后,必须进行有计划的轻微活动,可以加速那些过于疲劳肌肉的血液循环,有助于消除运动时产生乳酸,使疲劳尽快恢复。(2)合理饮食能快速有效恢复运动员疲劳,运动员在剧烈的体育运动要尽快恢复体力,就必须供给运动员充足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维生素能提高人体的耐久力,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而且能加速疲劳的消除,糖、脂肪、蛋白质及矿物质也有调节器官功能的作用,使运动时体内代谢过程的中间反应顺利进行,还可提高运动能力,促进运动后的体力恢复。运动时体内消耗的物质主要由饮食中补充,坚持合理的饮食制度有助于体力的恢复。多食碱性食物如新鲜蔬菜、瓜果、豆制品、乳类和含有丰富蛋白质与维生素的动物肝脏等。这些食物经过人体消化吸收后,可以迅速地使血液酸度降低,中和平衡达到弱碱性,从而消除疲劳。(3)整理放松,整理放松是在运动员训练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通过整理放松,可减少肌肉的延迟性酸痛,有助于消除疲劳,使肌肉血流量增加,加速乳酸利用,预防激烈活动骤然停止可能引起的机体功能失调,此外,通过整理放松有利于再从事其他的练习。
2.其他手段。运动能力恢复的关键在于恢复机体的能量储备,包括肌肉及肝脏的糖原储备,睡眠对机能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睡眠使精神和体力得到充分恢复。运动员在保证睡眠质量时,每天睡眠7~9小时即可。在大强度和大运动量训练之后,常采用按摩、理疗、针灸等医学物理手段加速机体恢复。疲劳是一种人们熟悉的生理现象,对疲劳的判断,既要重视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和观察,又要尽可能地进行一些客观检测,以便更好地,更准确地确定疲劳程度,合理有效地运用疲劳恢复的方法,使疲劳尽快地消除。首先,要有科学的训练计划,要求教练员结合运动员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其次,运动员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非常重要,通过休息可使人体各器官得到放松和调节,并使机体功能恢复,有利于下次训练计划或比赛的进行。再次,充足的营养必不可少,因为运动员要运动提高,要比赛出成绩,必须有一定的食物营养来供给机体新陈代谢的需求。
然而,寻求新的、有效的消除疲劳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我国和世界艺术体操科技人员急待突破的“攻关”课题之一,这就需要我们重视起来,精心研究和实践,为创出一条科学、有效的疲劳恢复之路做出积极贡献。
摘要:艺术体操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和比赛后,不可避免的身体机能发生变化,产生疲劳。如何有效地消除疲劳?疲劳后怎样尽快恢复?本文结合艺术体操教学,从疲劳的概念与产生机制、疲劳的表现、疲劳的预防、训练后疲劳的恢复等多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归纳和论述。
关键词:艺术体操,训练,疲劳,恢复
参考文献
[1]邓淑勋,等.运动生理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安利.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3]大众艺术体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浅谈举重运动员受伤后的恢复训练 篇2
关键词:举重运动员 训练 受伤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884
举重运动员在进行大强度、高负荷的训练和比赛时,难勉会受伤。其受伤的性质多为拉伤、挫伤,除此之外,他们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劳损、炎症、全身酸痛和其它令人烦恼的病痛。运动员一旦受伤,一方面要接受医生、专家的治疗,另一方面有可能要停止专项训练,中断全部或部分训练计划,这时提高专项成绩显然是不利的,尤其是在赛季,对运动员水平发挥有极大的影响,一些专家的研究表明,男、女在训练后的48—96小时之内没有再进行力量训练,肌肉的体积就会开始缩小并失去力量。更为严重的是,肌肉力量失去的比例在头几个星期中速度最快。因此,从各自的伤情实际出发,对受伤举重运动员,选择不同的练习动作和练习方法以进行适当的训练,这时保持训练水平,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必须要调整训练计划,这里主要是针对那些伤情还不很严重的运动员而言。如果运动员伤情很严重,则要在治疗已有明显好转并征得医生、专家的同意之后,再进行恢复性训练。下面介绍几种恢复性训练的方法:
一、减轻负荷
受伤运动员要想继续进行训练,首先应降低运动负荷。这是最容易、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如一名.举重运动员以正常的训练负荷做窄硬拉练习时弄伤了腰部肌肉,那么减轻训练的重量可减少对他腰部肌肉的压力,运动员在完成练习后就不会感觉到疼痛。但重量的降低程度则应根据运动员的伤情而定。
二、减少训练组数和次数
如果运动员在减轻了重量后,身体受伤部位在练习后,仍感到疼痛,下一步可考虑减少练习组数和次数,一般来说,正常练习情况下3—5组,每组3—5次。减少练习组数和次数后,可每组1—3次,1—3组,组数和次数的减少可减轻对伤处的压力,也是减轻训练负荷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改变练习的角度和限制运动幅度
如果运动员在某些动作练习时,感到受伤部分持续疼痛,可以从其它方面来调整。如改变练习角度和限制运动幅度,如运动员在做实力推练习时,肩或肘部疼痛,则可以把杠铃放在支撑架上做半推,也许肩或肘部疼痛就可以缓解。在做后蹲练习时感到膝部疼痛,改成半蹲则能减轻膝部的疼痛。
四、变换练习器械
就肩关节而言,使用不同的器械对肩关节产生的压力也是不同的。例如,当运动员用杠铃训练感到肩部疼痛时,那么改用哑铃或壶铃练习就可能大大降低肩部的疼痛。应该注意,大多数杠铃练习都可以用哑铃或壶铃来代替。这些练习包括:实力推、直立提肘、耸肩、弓身等。所以,运动员可在练习中选择不同的器械来发展上肢、下肢和躯干的主要肌肉群。
五、变换练习方法
另外一种是改变练习动作的练习方法来发展同一个肌肉群。例如,当运动员在练习窄硬拉感到腰部疼痛或不适时,那么选用其他的练习动作的形式来作用于相同的肌肉群则往往可以避勉疼痛,可以把杠铃从垫木上拉起再缓慢放到膝下或者负重弓身、负重仰卧悬空静力等方法来代替,同样能得到相同的效果。
六、练习未受伤的身体部位
如果受伤部位做什么练习都不成功的话,练习没受伤的身体部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下肢伤了练习上肢和躯干,上肢伤了练习躯干和下肢,左边伤了练右边,右边伤了练左边。事实上,研究表明,对一侧肌肉进行练习也可对另一侧肌肉产生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间接转移”或“交叉转移”。但应注意对未伤部位也不要练习过度,有些运动员由于受伤部位不能练习,就过分加多末伤部位的训练,往往由于加得太快、太多,造成这些部位负担过重而出,现新伤,那就会产生“恶性循环”。
七、最好不做竞赛动作练习
因为竞赛动作要求身体较多的部位蚕、参加工作,这样会影响受伤部位的恢复而使伤势加重,同时做动作时,由于伤处疼痛,运动员为了护痛,会不自觉地减少伤处的负担,这样容易使动作变形,出现技术上的错误,但可以把竞赛动 作分解来练习。如:下肢伤了可做直腿高抓、高抓等练习,上肢伤了可做深蹲 练习。要记住,技术训练在任何时间都是很重要的——甚至在受伤时。但又必 须从实际出发作出合理的安排。
八、加强对伤处体疗练习
加强对伤处的保护,并随时注意伤处的变化。一旦有不良反映,应立即 停止造成不良反映的练习。但受伤部位并不是完全不能练习的,当伤处消肿后, 还应适量地进行训练,以配合治疗和恢复,采用的练习和重量以不产生不良为宜,这样加快受伤的恢复,防止伤处肌肉萎缩。
学生训练后恢复 篇3
关键词:攀岩训练,疲劳消除,恢复方法,医疗方法,理疗方法
攀岩训练是由登山运动而衍生出的一种竞技体育运动,该项运动可分为多种不同的比赛性质,但是不论哪种比赛性质都对训练者的上下肢的力量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就攀岩项目的本身而言,要求攀岩者沿着设计好的攀登路线向上攀爬,在整个攀登的过程中会借助各种安全保护装备和攀登辅助器械,通过肌肉的不断运动来克服自身重力和离心力等,因此会极大的消耗训练者的脑力和心理机能。
现如今,攀岩运动发展水平也越来越高,如果训练者训练之后得不到有效的恢复,不仅会影响之后的训练,降低训练效率和训练欲望,还会使学生产生紧张、烦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因此如何快速的恢复训练者的身体的各项机能,尤其是手部疲劳的恢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攀岩训练产生疲劳的原因
攀岩训练产生的疲劳主要包含两种:一是机体疲劳;二是心理疲劳。
1.1机体疲劳
机体疲劳主要是在向上攀岩的过程中通过肌肉不断收缩来克服自身重力等因素而产生的肌肉疲劳。在整个攀爬过程中主要是运用上肢和下肢的扣、推、蹬等动作作为基本的攀爬手法,综合身体其他部位产生的力量来完成攀爬的过程,其中手部在整个肌肉运动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是最大的,但是手部的肌肉结构不发达, 因此对手部的力量要求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相比于成年人他们的肌肉组织发育还不完全,肌肉收缩的有效成分较少,肌肉收缩的力量、耐力、延展性和弹性跟成年人的差异还较大, 所以更容易造成肌肉疲劳。常见的机体疲劳症状主要是手部肌肉酸胀,关节僵硬。一方面引起手部肌肉酸胀症状的原因主要是体内产生较多的乳酸,具体包含两种情况,一是由于身体氧运输系统的工作能力是有限的,攀岩比赛和日常训练的时间较长,对运动员的耐力要求比较高,身体的运动部位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致使肌肉供氧不足产生乳酸,时间越长产生的乳酸也越来越多,形成乳酸堆积,引起水分向肌纤维内渗入造成肌肉膨胀而压迫肌肉的痛觉神经,因此容易造成身体的某些部位肌肉酸胀疼痛。二是由于在人体攀岩运动时会大量消耗肝糖元和肌糖元。其中人体在大量消耗ATP、CP时,肌糖元将会在无氧的条件下产生乳酸参与能量供应。
另一方面造成身体疲劳和关节肌肉僵硬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身体内的肌糖元被大量消耗之后会造成运动能力下降,身体产生疲劳感。二是由于肌肉中的乳酸浓度远远高于正常值,这会增加肌肉内的含水量,引起肌肉的渗透压增加,造成肌肉僵硬。
1.2神经系统的疲劳
神经系统疲劳是指人在攀岩训练中和训练之后造成大脑皮质的疲劳。神经系统的疲劳不容易发现,但不能忽视。人体的各种信息都需要传入大脑皮质做出分析与综合,从而控制骨骼肌实现人体所支配的动作,产生相应的感觉。人体的各个部位都有相应的机能储备能力,任何工作都要消耗身体的机能储备,如果身体的肌肉运动加强,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的消耗也随之加强,当恢复过程慢于消耗过程时,并且消耗达到一定的限度时,大脑皮质细胞的代谢会发生障碍而出现疲劳,在神经疲劳时,大脑皮质的兴奋性随之降低,从而造成通过对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产生抑制来减弱工作强度的现象,避免神经能量的过渡消耗,因此使得机体产生疲劳感,活动能力减弱。
2疲劳消除与恢复的手段及措施
疲劳消除与恢复方法包括物理按摩、营养物质的科学摄入、外用中药调理和针灸及仪器理疗等方法。
2.1物理按摩
物理按摩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为主,由于手部肌肉较少,不适合采用动作幅度比较大的按摩手法,应该轻揉、轻捏。攀岩训练的肢体肌肉和关节在运动后出现肌肉疲劳比较早,所以在按摩时应该针对重点部位进行有目的的按摩,使按摩效率更高。具体一般是在训练或训练结束后进行,这样可尽快活动肌肉纤维,使肌肉放松,加快肌肉毛细血管扩张与后备毛细血管开放致血液循环,还可以降低乳酸的含量,从而起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消除疲劳的作用。
2.2营养物质科学摄入
在经过大量的机体运动之后,应该注意补充身体能量,适当合理的饮食有助于训练后快速恢复运动能力和神经兴奋机能。同时饮食摄取量要考虑身体的需求,特别是要补充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维持血糖浓度和肌肉内的肝糖平衡,防止血糖和肌肉肝糖含量过低。饮食应以新鲜蔬菜、水果与谷类食物为主,应多食用淀粉性食物,不要依赖糕点或糖食等单一性碳水化合物,应该少食用肉类食品。要注意补充维生素、柠檬酸来清除肢体特殊部位运动产生的乳酸,也要有丰富的蛋白质,来促进运动疲劳的恢复,但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能过多,过多的蛋白质会引起体液酸碱平衡的失调、钙丢失及肝、肾负担的加重。吃饭时应补充足够的水分,少食用多盐的食物,防止训练过程中出现脱水。
2.3外用中药治疗
外用中药包括中药泡浸和直接外敷中药两种方法。
(1)中药泡浸主要是通过热水刺激血管,促使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从而可以提高血液的流量和流速,促进手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改善。同时手部毛孔扩张吸收中药有效成分加快汗腺、皮脂腺等排泄功能加强,把体内有害物质和产生疲劳的物质迅速的排出体外。
(2)外敷中药的药物采用要根据个人疲劳程度、运动者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是药物通过手部皮肤直接渗透到产生疲劳和疼痛的深层部位,药物可减轻局部肌纤维痉挛、肌肉微循环、减轻肌肉僵硬和酸胀程度等。中药外敷一般是将中药研末放在纸上,药粉面积按手部大小,厚约0.5 cm,加热后敷于作用部位。
2.4针灸及仪器理疗
理疗仪器的常用的治疗手段有电磁波、超短波、红外线及温热式低周波等。物理疗法是通过仪器利用各种物理因子对人体的刺激作用,通过利用这些物理能量(热、电、磁、光、声等)作用于机体局部,可以起到镇痛消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神经肌肉紧张度的作用,对于加速手部疲劳的恢复有一定疗效,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针灸理疗主要是作用于人体的相应的穴位,通过激发经气来调整机体功能,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方法。攀岩运动通常手部出现疲劳最为常见,而通过采用针刺法刺激手部,可以疏通经络,加速血液循环,促使乳酸的代谢加快。同时采用针刺手部肌肉,能有效地恢复肌力,可强化神经介质释放系统的功能,提高全身的兴奋性,加速肌糖元的合成。
3结语
攀岩运动是对人体力量素质要求比较高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机体疲劳和神经系统的疲劳,如果在疲劳之后得不到恢复会严重影响攀岩训练人员的身体和积极性。因此要针对训练者产生疲劳的原因,来采用物理按摩、营养物质的科学摄入、外用中药调理和针灸及仪器理疗等方式有效消除训练者的疲劳状态,为攀岩运动者能快速恢复体力提供科学的、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博.攀岩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8):117-118.
[2]张博.青少年攀岩运动开展现状[J].青少年体育,2013(6):117-118.
学生训练后恢复 篇4
【关键词】田径短跑 运动训练 训练恢复
【中图分类号】G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234-01
引言
在体育运动中,田径短跑属于运动时间短,运动量大,损耗体能多的体育项目。在短跑项目进行当中,将快速消耗运动员所贮备的巨大能量,在短时间内进行消耗,从而取得最大化的能量释放,获得优异的成绩。长时间对运动员进行高强度的短跑训练,势必会对运动员的身体产生极强的压力,如何在训练过后对运动员的体能进行有效恢复将会是未来短跑项目的重要研究课题。从根本上强化运动员训练后的体能恢复能力,既是保障运动员的训练效率与比赛状态,更是对运动员职业水平的一种有效延续与提升。
一、田径短跑项目的运动特点
田径短跑项目是径赛类型中短距离的比赛项目,要求运动员以肌肉为主要工作单位,进行短时间的周期性运动,对运动员的速度,力量以及身体的爆发力都有着极大的要求,属于极限强度运动。在运动供能方面,短跑项目主要由无氧供能系统供能,所以在短时间内消耗的能量较多,对体能的要求较高。
二、田径短跑运动员的疲劳类别分析
短跑项目由于其短时间内的高强度周期性运动使得运动员在训练过后容易产生强烈的疲劳感,所以训练后的恢复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性、有效性的训练后恢复手段能够让运动员始终保持优秀的训练状态与竞技状态,从而在比赛中取得优秀的成绩。从运动训练学上讲,短跑项目运动员的疲劳主要分为肌体疲劳与神经系统疲劳两种。
肌体疲劳主要是因为运动员在进行短跑运动过程中,不断进行高强度的周期性运动导致体内的ATP-CP被大量消耗,参与无氧供能的肌糖原在无氧条件下不断分解成为乳酸,在短跑运动结束过后堆积在肌体内,造成肌体的疲劳,表现出肌肉酸疼或者肌肉痉挛的症状。
神经系统疲劳是由于短跑运动员在进行短跑训练过程中接收到身体以及心理的双重压迫后所产生的疲劳。短跑运动时,高强度的周期性活动需要运动员在较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完成每一次技术动作直至完成比赛。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周围环境与对手,如果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较差,那对运动员的精神压力就越大,神经系统的疲劳也会随之加剧。
三、田径短跑运动员训练后的恢复方法
短跑运动员训练过后的恢复是一个机体由能量消耗殆尽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状态的一段过程。期间所恢复的能量是不同的,优秀运动员的恢复能量通常缓慢增加,所以训练后的恢复水平体现出一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与运动潜力。训练恢复作为运动员训练后的附加内容,其重要程度与常规训练一样重要,这是训练计划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也是最应该长期坚持的一环。通过对运动员的研究发现,短跑运动员的训练后体能恢复手段主要集中归纳为四个部分:训练恢复、营养恢复、医疗恢复与神经恢复。
1.训练恢复手段
短跑运动员在长期训练过程中必须按照训练计划来执行相对应的训练恢复方案。短跑运动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通常采用年计划、周计划以及短期训练计划。在执行年计划训练方案时,应该注意运动员长期的训练恢复以及身体状态,在年训练计划中定时安排检查运动员身体情况。由于训练周期较长,所以务必将运动员的训练量与恢复量维持在一个均衡位置,让两者得以平衡,从而提升长时间的训练能力与训练质量,循序渐进的提升运动成绩。
除去年训练计划这类长时间的训练周期以外,周训练计划以及短期训练计划皆是以快速提升运动员运动水平为目的的,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具有训练周期时间短,训练任务强度高的特点,在训练过程中极其容易对运动员产生身体上的伤害与精神上的压力。所以在此类短时间的训练计划中,尤其要注意运动员的身体恢复情况,保持运动员的机体健康,做好赛前调整工作,加强心理干预,使运动员保持良好竞技状态。
2.营养恢复手段
短跑运动员在训练结束以后需要充分且合理的营养摄入。这里的营养摄入并不是指多吃食物就能够解决,而是要具有科学性的进行补充所缺的营养物质,防止过多饮食而造成的体脂含量增加。有效的营养恢复原则为:个性化原则、时效性原则、平衡化原则。
运动队教练组的营养师应该根据运动员每天的训练情况来定制每天的饮食与营养补充。根据不同类型的运动员可以采取“按需分配”的原则来进行食物分配,从而获得更专业、更科学的营养配比,为运动员提供最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根据短跑项目而言,在进行营养摄取时,应该多注重蛋白质、糖、无机盐以及水份的摄取,在脂肪类食物摄取时应该进行有效的控制。
3.医疗恢复手段
合理的物理理疗往往会为短跑运动员加快训练恢复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典型的物理医疗恢复手段有:针灸、按摩、理疗。有效的物理医疗恢复手段,能够让运动员加速恢复肌肉运动能力,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更快速的将运动水平恢复到完全状态,以适应新一轮的短跑训练。
在医疗恢复手段中还有一项恢复手段不容忽视,就是睡眠。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恢复方式,因为在睡眠过程中人体的分解代谢水平降低,而合成代谢水平提升,能够快速恢复体内的能量,使运动员在睡眠过后回复到充足的体能。现在年轻的运动员往往晚上会出现熬夜的情况,在这一方面教练组应该严加管理,保证运动员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保证良好的精神状态。
4.神经恢复手段
紧绷的神经往往对运动水平的发挥极其不利,作为短跑运动员应该学会神经放松恢复的手段与方法。训练结束后的神经恢复可以较为轻松,教练组可以安排例如轻松音乐的播放或者玩一些小游戏来调节训练气氛,让运动员训练时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在比赛前,教练组应该采用激励的方法来对运动员进行指导,通过赛前的谈话让运动员在保持兴奋竞技状态的同时不会产生胆怯、紧张等负面心理状态。
四、总结
学生训练后恢复 篇5
1中长跑训练后产生疲劳的原因
1.1中枢神经性疲劳
由于人体在长时间而反复多次剧烈运动时会消耗掉人体内大量的热量及能量, 在运动的过程中这种突然而多次发生的冲动会转递给大脑皮层中运动方面的神经元, 让大脑长时间的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样的状态持续的时间越久, 身体的能耗就会越高, 而大脑为了保护肌体和器官, 会自动产生抑制功效。而且在此时, 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由于控制了长时间的剧烈运动, 很有可能出现ATP、CP水平的大幅度下降, 导致身体呈酸性转化, 血氧量与血糖也相应降低, r-氨基酸的含量则会有明显增加, 这样会引起多种人体酶的活性度大幅度下降, 间接地促使了皮层中的大脑神经元的工作能力下降, 最终导致了疲劳的产生。
1.2营养物质缺乏性疲劳
中长跑运动项目是一种单次时间长、运动量较大, 运动强度却相对较低的运动, 以有氧和无氧两种混合代谢方法作为辅助, 来组织肌体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 人体内的无氧代谢主要是由无氧酵解供能, 无氧酵解的过程中, 会产生过量的乳酸, 而当机体内乳酸的含量过多的时候, 就会造成运动员肌体疲劳, 影响中长跑能力提高。但在中长跑运动中, 最主要的能量供应是有氧供应, 而有氧供应依靠糖和脂肪, 会使人体在中长跑的过程中消耗掉大量能量, 尤其是糖的消耗量, 因此, 如果不能够及时补充, 致使体内糖分的消耗过量, 人体内的各项生理指标就会产生紊乱, 从而就导致了运动性的疲劳感产生, 肌肉原有的爆发力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3运动过量肌体性疲劳
当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 都避免不了反复的训练和长途的奔跑。在训练过程中, 很多运动员为了一时的成绩“临阵磨枪”, 短时间内大量地增加体育运动和锻炼的时间。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极易造成肌体内的乳酸大量聚集, 达到一定堆积程度时, 会造成局部肌肉酸痛难耐, 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训练和比赛, 甚至有生命危险。而且长时间大量高强度的训练会造成心脏方面的疾病, 产生心率增加、心律不齐、呼吸困难等过度运动后的反应, 有些超量的训练内容甚至会使运动员的腿部肌腱和软骨高度磨损并提前发病, 如若不及时与运动员进行沟通交流, 休养恢复, 将会对运动员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2中长跑训练后疲劳消除的营养恢复策略
2.1训练前热身
中长跑的训练开始前, 为了避免跑步过程中运动员受到伤害, 需要将运动员身体的肌腱组织拉伸, 做好热身运动, 才能够进行接下来的训练及比赛, 不仅会提高中长跑的质量成果, 也会保护运动员不受到运动过程中的伤害。在热身运动中, 首先要从拉伸运动开始, 做一些基本的准备活动。例如, 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原地跳, 调动腿部肌肉活性, 接下来再拉伸大腿后部、内侧、背部、小腿、颈间部位的肌肉等。
由于热身运动的科学性, 辅助拉伸运动得到了大力推广, 在中长跑开始前的热身运动中, 要严格遵守热身运动的步骤及动作, 避免突然用力而发生危险, 并且被拉伸的局部肌肉群需要放松, 一定要注意热身的强度, 否则容易发生身体损伤和疲劳, 将直接影响比赛及训练的水平。
2.2训练后放松
对于一个专业的中长跑运动员来说, 科学的放松方法与自身掌握的训练方法同样重要。每次训练和比赛后的放松过程需要合理设置, 谨记结束跑步时一定要继续慢跑一段时间, 可不追求速度, 但不能瞬间停止运动, 要为心脏和肌肉从快速的高负荷运动恢复到正常的一个缓冲过程, 接下来的时间沿着训练方向的反方向倒退小跑或快走几百米, 让关键部位和韧带的扭紧程度向反方向用力, 恢复常态, 当停止时, 还要进行韧带和关节的活动。要对特别酸痛的地点针对性按摩, 利用蹬腿等方法缓解酸痛, 并且在训练后放松的阶段, 如果出汗量很小, 可以直接饮用清水缓解口渴的症状;反之如果出汗过多, 应首选饮用淡盐水来补充流失的盐分。
2.3创建多样化食谱
为了让运动员取得良好的成绩, 我国各个田径俱乐部产生了针对运动员饮食方面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 为中长跑运动员研制大量营养均衡的美食菜式, 力求在饮食上保证运动员的中长跑素质, 虽然实际上中长跑运动员的饮食指标并不十分固定,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均衡搭配营养内容, 例如, 适时补充蔬菜水果、禽蛋鱼肉, 将这些食材在一餐中合理混合, 均衡配比, 并要在训练过程中适当地补充维生素C, 这些食谱搭配不仅能够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免疫力, 也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肌肉的疲劳, 防止肌肉产生乳酸堆积的情况。
在运动员的饮食配比中, 蛋白粉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蛋白粉的重要性十分巨大, 但也一定要根据每个运动员各不相同的身体状况来制定每日个人的特殊食谱, 定期测量运动员体内营养均衡情况, 每半年或一年体检一次, 做到有针对性地补充身体所需营养, 遵循少缺多补、不缺不补的原则。不建议运动员为了提高训练强度而漫无目的地补充能量及营养, 营养补充过量也会影响身体的营养平衡失调, 不仅未达到补充效果, 反而使中长跑运动员肌肉比例越来越低。总而言之, 在食物营养配比的基础之上, 中长跑运动员仍需大量补充蛋白质来保证身体肌肉的含量。
3结语
中长跑运动对于身体是非常有益处的一项国际体育项目, 但如果不能掌握其技巧, 可能会导致训练过程和自我锻炼过程中让身体处于非常疲惫的状态, 因此在中长跑开始之前一定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在跑步的过程中注意呼吸节奏是能否实现长期平稳跑步的关键, 而且训练过后的饮食及恢复方面, 也处于训练整体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综上所述, 中长跑的训练疲劳消除的营养恢复应当是全面的, 系统的, 做好以上几点, 能够促进中长跑项目和中长跑运动员更加合理科学地发展。
摘要:世界田径运动中, 中长跑在田径项目中拥有很高的地位, 中长跑的特点是运动消耗能量大, 比赛时间以及赛前训练时间普遍较长, 训练过程艰苦, 对人体无论水分还是养分方面都是极大的消耗, 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补充将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成果, 因此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后正确缓解疲劳和进行营养补充的方法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针对中长跑训练后产生疲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长跑训练后疲劳消除的营养恢复策略。
关键词:中长跑,疲劳消除,营养恢复,策略
参考文献
[1]敖大伟.论专业中长跑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1) :24.
[2]臧家兴.对中长跑运动发展趋势的研究[J].才智, 2014 (27) :371-372.
[3]冯丽明, 范丹丹, 袁秋宝.论中长跑运动的专项特征[J].内江科技, 2013 (9) :114-115.
[4]张维杰, 宋长青.我国中长跑运动技术发展历程及趋势展望[J].田径, 2013 (11) :53-55.
学生训练后恢复 篇6
1.1 研究对象
新疆从事中长跑运动训练的运动员、教练员、主管体育的领导。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有关于中长跑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恢复训练的文章为本文撰写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方法上的参考,为本文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与新疆各高校、各专业队从事中长跑训练的运动员、教练员、曾经从事过中长跑训练的体育界同仁进行走访、座谈。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中长跑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的恢复手段与方法
由于中长跑是以耐力为主的大强度运动项目,所以大运动量训练是常有的事,在日常训练课结束后运动员经常感到体力透支、肌肉酸痛、浑身乏力、疲劳。然而面对中长跑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的状况,运动员们常采用哪些恢复训练的手段进行恢复训练呢?
2.1.1 放松跑恢复法
一般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多以放松跑或慢跑为主,它可以促进体力和身体机能的恢复,使人体由紧张的运动状态过渡到放松状态,可以缓解由于力量练习带来的酸痛。在慢跑时加深呼吸深度,可以偿还氧债,加速消除运动时产生的乳酸,同时加速下肢血液回流,保证心血管系统的正常机能。是恢复训练中最基本与常用的方法,也是中长跑运动员从事的几种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恢复训练方法与手段之一。
2.1.2 按摩恢复法
按摩时要根据运动量的大小与训练内容的不同,按摩的轻重、手法及持续时间也不相同。按摩可分为全身按摩和局部按摩,全身按摩和局部按摩时重点按摩大运动量训练时的肌肉群、韧带及穴位,一般将穴位按摩放在后面进行。按摩也是中长跑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常采用的恢复手段之一,特别是对全身乏力及局部肌肉酸痛等症状效果较为明显。
2.1.3 热水浴与桑拿浴恢复法
该恢复法对全身肌肉酸痛及乏力效果非常明显。有时由于训练任务与计划的要求或资金问题不能经常进行桑拿浴。用热水浴或泡脚也能起到加速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的有效方法,又可以让运动员感到身心舒适,并有助于运动员睡眠质量的提高,对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的快速恢复体力特别是力量训练结束后的体力恢复尤为有效。也是中长跑大运动量训练后的恢复经常采用的恢复手段和方法之一。
2.2 对中长跑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恢复训练不足之处的分析
(1)中长跑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恢复训练不够重视。每次训练课结束后恢复训练都是在教练的监督与督促下进行的,运动员不能够自觉地从事恢复训练,由于训练导致疲劳、体力大幅度下降,所以远动员的恢复性训练总是不能够很自愿的进行。
(2)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恢复训练的手法单一、条件有限。只能自己或队员之间在互相帮助情况下进行恢复,恢复训练没有新鲜感。其原因较多:a自身不想放松、觉得放不放松无所谓;b手法太单一,每天放松不是慢跑就是按摩,不能吸引运动员花时间去放松;c训练结束后的恢复训练只能在田径场进行较为枯燥恢复训练;d运动员感觉太累,不想从事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恢复训练等等。
(3)每次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的恢复训练所用时间太短,由于训练导致体力大幅度下降,运动员不愿花太多时间从事恢复训练,只想早早训练结束回到住处休息。
3 建议
针对中长跑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的恢复训练中,恢复训练手段与方法的单一性及思想意识的不重视性,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及建议。希望能对中长跑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后恢复的手段和方法上给予一点帮助和参考。
3.1 对上级领导的建议
(1)主管体育的上级领导要在思想上重视体育:体育是展现一个团队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窗口,尤其是竞技体育。主管体育的上级领导从思想上、实际行动上重视体育、支持竞技体育的发展,上级领导对竞技体育的支持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运动队的竞技水平的高低。
(2)主管体育的上级领导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购进一些对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恢复有帮助的仪器,如电兴奋、电睡眠等仪器,从而加快大运动量结束后恢复的速度及效果,为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对那些成绩好的运动员应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结合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好坏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保证运动员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中去,使运动员没有后顾之忧。
3.2 对教练员的建议
(1)加强教练员对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恢复训练的重视程度。目前竞技体育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教练员的竞争。教练员应用所学知识或请专家开设训练结束后恢复训练重要性的专题讲座,让运动员们从理论上认识到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的恢复训练在提高运动成绩上的巨大作用,加强这方面的认识,从而使运动员在今后的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恢复训练,提高恢复训练的主动性和效率。
(2)教练员应加强对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恢复训练的监督力度。每天训练结束后进行恢复训练时教练员要认真看守、督促,保证恢复训练正常有序地进行。不可在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恢复训练时教练员就早早的离开训练场地,把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恢复训练留给运动员自己去完成。
(3)针对每天的运动负荷教练员应及时的给出相应的恢复训练手段和方法,使运动员从思想上重视教练员给出的恢复训练内容。使恢复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更快、更好的效果。
(4)教练员应根据运动队条件和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对运动员多采用心理恢复训练法、合理营养膳食恢复法、药物恢复法及先进仪器等手段与方法进行恢复。
3.3 对运动员提出的建议
(1)运动员应该从心理上重视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的恢复训练。
通过训练学、保健学等的专题讲座,使运动员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的恢复训练,从理论上明确中长跑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结素后的恢复训练对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直接的重要作用,使机体从剧烈运动状态向安静状态有一个过渡过程,更加有利于体力与身体机能的恢复和回升。
(2)保证训练结束后恢复训练的时间。
如果训练结束后恢复训练的时间没有保证,那么恢复训练肯定不够彻底,不够全面,自然恢复的速度和效果就不会明显。
(3)合理安排生活制度与作息时间。
合理的生活制度是良好生活习惯的保障,合理的休息制度是睡眠的保证,没有足够的睡眠,恢复是得不到保证的,有人认为睡眠对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体力的恢复来说是最好的恢复。
(4)加强心理恢复训练。
主要以意念恢复为主,在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的恢复过程中,不仅要放松运动员的肌肉、韧带、关节,还要使运动员在精神、心理上都得到恢复,并能产生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的快感和成就感。如观看大型中长跑比赛对运动员从心理上进行恢复;教练在训练结束后对运动员训练成绩给予认可和鼓励;模拟或创造环境进行恢复训练。
(5)合理营养膳食。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因此食物营养对于恢复机体机能和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有很高的效能。运动员的营养膳食与个人经济能力有关,运动员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需要更多的营养才能加快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引起的疲劳的恢复。如若有条件,我们应该合理营养搭配膳食。运动员的营养除了蛋白质、脂肪、糖等能源物质外,还应注意补充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耐力项目要求膳食中含糖较多,三者比例为1:1:7。在膳食中种类可以分为一般膳食、高糖膳食、高蛋白、脂肪膳食,结构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长跑运动员所需脂肪较少,而相对对碳水化合物需求量较高,与该专项所需身体形态与所需能量要求有关。
(6)中药消除疲劳法。
该方面马俊仁教练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他充分利用了中医世家这一有利条件,把中医疗法同中长跑训练恢复法结合在一起,使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快速恢复问题得到了解决,使马家军一举成名,获得了巨大成功。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这一科学的恢复方法,因为它比西药恢复得更好、更加经济实惠。
(7)运动保健品加速恢复法(非兴奋剂药物)。
目前国内外都在研究运动保健品,从而来加速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恢复训练的速度,因为它便于运动员携带且见效快,它通过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神经的工作能力和机能来加速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恢复的速度。如:纽崔莱、冠军露、梅参运动饮料等,对加速人体机能的快速恢复有着非常显著与重要的作用。
(8)静力性拉伸恢复法:
有静止开始缓慢的将所要放松的肌肉、韧带拉长,拉到一定程度后静止不动,保持一段时间。中长跑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做静力性拉伸练习可使原本疲劳、僵硬的肌肉得以放松,促进血液循环,并能调节紧张的心理。
结束语
本文通过中长跑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恢复不足的发现,对可能导致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恢复不足的原因从主、客观两个方面上进行分析,就这些原因的解决从主管体育的领导、教练员、运动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寻找出三者在不同层面上对中长跑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恢复不足的影响,希望能为教练员今后针对中长跑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恢复不足方面上给予帮助。
摘要:恢复训练在现代中长跑训练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运动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长跑训练为了使运动员获得较好的成绩,都必须从事大运动量训练,伴随而来的就是疲劳的产生。如何才能使运动员的疲劳更快的消除呢?因为训练结束后恢复得好和坏与运动员的成绩息息相关,目前运动成绩的竞争,也就是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竞争,谁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恢复抓的好抓的紧,就可能成为明天赛场上的获胜者。
关键词:中长跑,训练,大运动量,恢复
参考文献
[1]袁作生,南仲喜.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段世杰,周铭兴.田径[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3]过家兴.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4]王维群.营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生训练后恢复 篇7
关键词:脑卒中,综合康复训练,上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展最快、恢复最慢、死亡和致残率高[1]。临床研究资料表明,约有2/3脑卒中患者留有一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2]。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已成为康复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研究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4月~2009年4月在我院收治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46例。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45~68岁,平均(48.9±10.5)岁;脑出血28例,脑梗死18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均经头颅CT和MRI确诊,排除原有心、肺、肾或神经、肌肉、骨骼等严重合并症而活动障碍、伴抑郁症或认知功能障碍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性质、病程、偏瘫侧及上肢功能的障碍程度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康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正规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仅给予单一运动再学习疗法训练;包括上肢功能、仰卧到床边坐起、坐位平衡、坐站转换、站立平衡、行走训练。两组均每日以“一对一”方式训练患者2次,每次45 min,每周5d,疗程1个月。综合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运动再学习疗法;建立正确的姿势和功能活动模式;躯干功能训练;运动与作业疗法;穿脱衣服、洗漱、进食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行针灸、推拿、理疗等。运动与作业疗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训练内容包括:上肢控制能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采用改良式Fugl-Meyer(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法[3]和Fenchay活动指数评定法[4]跟踪评测两组患者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及灵活性,并Barthel指数评分法[5]评测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版数据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Fenchay活动指数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经过1个月的康复训练治疗后,两组FMA评分、Fenchay活动指数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跟踪评测两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FMA评分、Fenchay活动指数及Barthel指数评分进一步提高(P<0.05),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见表1~3。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5;2)与治疗前比较,P<0.05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5;2)与治疗前比较,P<0.05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5;2)与治疗前比较,P<0.05;3)与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上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其恢复比下肢慢,尤其是精细动作的恢复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康复效果往往不尽人意[6]。据流行病学调查,在脑卒中发病初期,有69%~80%的患者具有上肢功能障碍,发病3个月后,仍有37%的患者存在上肢精细动作控制方面的问题[7]。同时上肢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而且还会影响身体其他部位功能的发挥[8]。因此,如何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临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经过一个月的康复训练治疗后,FMA评分、Fenchay活动指数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提示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恢复效果优于单一康复训练。同时本组研究资料显示跟踪评测两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FMA评分、Fenchay活动指数及Barthel指数评分进一步提高(P<0.05),说明脑卒中患者治疗出院后3个月、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里其功能恢复仍有很大的潜力,尤其对主动使用肢体的患者,功能恢复可能持续更长的时间,不可忽视,这种后期恢复支持持续长期恢复的脑可塑性理论,反映了由于使用和活动而引起的神经系统重组过程的持续特点。提示对出院患者也应尽最大努力使其争取最大限度的功能独立,建议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其具体模式的实施以及是否有更长时间的积极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综合康复训练对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重要意义,能明显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患者致残率,使患者尽早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YAN TB.Modern rehabilitation therapy[M].Guangzhou: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4:1.
[2]RAO ML,LIN SH.Cerebrovascular disease[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Press,2002:331.
[3]ZHANG T.Dysfun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M].Beijing:Science and academic Press,2006:574-576,657.
[4]HUI XP.Evaluation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school[M].Beijing:China Press,2004:441-442.
[5]LU X,CHEN Q.Correlation between motor function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in hemiplegic patient[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4,8(1):144-145.
[6]CAURAUGH JH,SUMMERS JJ.Neunral Plasticity and bi1ateral novements:A rehabilitation approach for chronic stroke[J].Prog Neurobiol,2005,75(5):309-320.
[7]ZHU YL.Early rehabilitation of acute stroke[J].Practical Geriatrics,2003,17(1):4-6.
学生训练后恢复 篇8
1 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表现及训练原则
青少年游泳训练要依据其年龄的发展规律及运动素质的敏感期而定,训练要做到循序渐进,把握训练的量和度,防止运动疲劳的产生。不同年龄段发展相应的敏感素质指标,同样,在不同年龄段,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又有所不同。一般在11岁之前,青少年接受的力量素质训 练极少甚至没有。在这 个时期, 容易发生软骨的损 伤,尤其跟骨部位。因为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软骨发育还不完全, 在训练过程中,容易积累疲劳。同时,发生骨折的风险也较高。1214岁阶段,骨骺发育旺盛,但由于不过度刺激及恢复不完全,形成炎症和骨骼的变形等;在14岁以后,由于前面各种伤病的积累及发育的进一步成熟,在容易肌肉及韧带的扭伤或拉伤。针对这样的问题,对于教练员来说,在训练的不同阶段,教练员需要掌握运动员的生长发育规律及训练原则。在完成训练安排的同时,保证充分的恢复和休息时间;训练组次和训练项目之间,要合理安排间歇;运动营养的补充尤为重要;保证训练后要积极的放松和恢复;运动员的训练计划要能体现出针对性和个性化特点。
在保证积极恢复和休息的同时,训练前的准备活动部分与训练后恢复手段的同样重要。良好的准备 活动可以为训练后积极的恢复打下较好的基础,如赛前通过热身活动、提高身体平衡性、柔韧性等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有效地预防;赛后通过有效的放松和物理治理可以有效的促进恢复,还可以通过水疗、按摩等手段。并针对训练内容,安排相应的准备活动内容,同时,在训练后,针对训练部位有针对性的方式,能起到更加积极的效果。如力量训练对肌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力量训练要做好肌肉充分的准备及力量训练后肌肉必须得到充分的恢复,以便肌肉产生“补偿性适应”,进而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相反,如果练习强度过大或恢复时间不足,会出现肌肉逐渐被撕裂的现象,而恢复过程却能让损坏的肌肉有充足的时间自行修复。
2 恢复手段及具体措施
在青少年训练期间,教练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每周安排对队员的抽血采样,每天检测运动员的晨脉和血压,并根据测试的情况,能及时调整训练内容安排。在做好常规监测的同时,才能指导进行积极性的休息。运动恢复可以根据训练的阶段和时段,来安排相应的训练恢复手段。一般包括即刻恢复、恢复日安排、物理治疗、按摩治疗等。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训练的内容安排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安排恢复训练和恢复措施。
2.1 即刻恢复
即可恢复应在运动员训练后的30~45 min内完成,通过充分的营养补充和摄入,并施加物理治疗,如冷冻疗法、加压放松、温水浴等,以保证青少年运动员身体机能的迅速恢复。训练后的营养补充应包括:适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电解质等,这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消耗和需要,按照一定的剂量和配比进行补充。良好的即可恢复安排,可以对运动训练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营养补充的目标在于提供机体耗损的的营养,补充所需的糖分及电解质;而降温及补水,可以很好的减少激素水平,防止训练后的过度消耗;冷水浸泡会使得肌肉组织减少分解代谢作用以及乳酸的再堆积,进而提高恢复速度。
2.2 恢复日的恢复
恢复日恢复的安排,要依据教练员的训练周期和训练计划安排。如在周训练几计划中,制定恢复日安排在强度课或者教学比赛的次日,或者在所安排项目完成以后,运动员可以给予充足的恢复时间,比如一个训练日或者半天调整。恢复日的主要目的在于:消除体内因之前大量运动而形成的代谢废弃物,促进肌肉组织的修复,调整身体的机能代谢水平等。通过在恢复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可以使恢复的效果和效率进一步得以提高。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进行积极的恢复:安排有氧运动,如跑步机、骑自行车,促进血液对氧气的摄入,从而提高肌肉组织的修复能力,同时也加快体内代谢物的排放速度;按摩疗法,可以借助按摩棒、PB滚轮轴、放送机等或工具进行按摩或者拉伸,达到恢复肌肉力量、弹性的目的; 冷热交互理疗,使用如桑拿、蒸汽浴、水涡按摩浴等方式,刺激身体血管收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代谢废物的清除。
2.3 肌肉的恢复
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肌肉训练的要求有所不同,同时,运动员也存在个体差异。每名运动员肌肉的耐受程度和恢复速度又不尽相同。在大强度力量训练后,肌肉组织至少需要48小时以上的恢复时间。在这个恢复的过程,不但需要进行积极恢复,同时可以通过补充碳水化合物促进恢复。基于这种情况,建议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且最好隔天进行,这种的训练安排可以保证肌肉在得到充分锻炼的同时,并能得以全面积极有效的恢复。
有研究显示,适宜的训练频率和运动量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肌肉的训练效应,使得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同时,辅以营养品的改善和补充,以增加训练效 应的延续性和 代偿性,从而达到超量恢 复。但要严格控制好营养的服用剂量和频率,不同训练阶段也要区别对待。多数15岁以后的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对每周2-3次中等强度的训练都会产生良好反应,但对力量训练耐受水平相对较低。此时,进行适当的肌肉能力的恢复显得尤为重要。
2 . 4 力量训练对恢复的重要性
在青少年运动员11周岁以后,在辅助力量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力量训练的量度安排。要以小运动量和低强度训练安排为主,从而保证不影响运动员的生长发育水平。在15周岁以后,要不间断地进行力量素质训练,无论是在训练课、训练周、大训练周期内及调整期内,力量训练安排是必不可少的。有时运动员的比赛日程安排密度较大,每周可以适当减少训练次数。运动员如何知道肌肉是否得到充足的恢复呢?这就要看在数周练习中肌肉是否能渐进性地提高抗阻能力或重复次数是否能增加,如果不是,则表明肌肉在力量练习中没得到充足的恢复,这也许是在力量训练中完成的组数、重复次数或练习内容过多导致的。要记住,力量训练只有控制在超量负荷而不是过度超量才有效果。这样的训练的安排,最终还是要为训练的恢复服务,良好的力量基础,可以保障青少年运动员完成训练内容的同时,可以得以积极有效的恢复。
3 结语
运动恢复是运动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通过积极有效的恢复,可以使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得以显著的提高。对于教练员来说,制定完善的训练计划、详尽的周期安排、适量的训练课内容、发展相应的身体素质等,最终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训练水平。同时,运动员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运动恢复的重要性,要学会恢复,尤其着重加强力量训练后的恢复手段和恢复措施,在保证高质量训练的同时减少伤病的发生,以便运动员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
摘要:该文针对业余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运动损伤表现及训练原则进行分析探讨,并对训练后恢复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对训练后恢复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理论结合运动实践,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训练措施和训练手段,从训练学角度,对训练课、训练周及大训练周期的训练后恢复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并着重强调力量训练在训练恢复中的作用及重要性。以此来促进青少年训练,旨在为教练员进行业余青少年的游泳训练提供一定理论帮助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