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保险发展

2024-08-24

责任保险发展(精选12篇)

责任保险发展 篇1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 使得人们的保险意识不断加强, 同时由于产品的生产者和从事专业技术的员工以及企业承担的赔偿额不断地增加, 使得各种经济赔偿案件时有发生, 在很多方面激起了人们对责任保险的广泛需求, 也正是为了迎合人们的客观需求, “中国人保”就当前市场需求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保险险种, 其中包括产品责任险、职业责任险等保险险种, 同时这里还包含了很多责任险险种, 以便为社会各阶层人群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因此, 责任保险这项业务受到了广大用户的一致认可。

近年来, 社会给予了责任保险更多的关注, 保险业界在发展责任险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但责任保险尚未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离社会的要求还很远。国际保险业的发展规律和轨迹表明, 我国保险业在当前良好的机遇下, 责任保险市场必将有所作为, 通过责任保险更好地体现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 也必将使其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一、我国责任保险发展瓶颈分析

(一) 责任保险有效需求仍然不足。

责任保险虽然表面上看是代致害人向受害人支付赔偿金, 但最终保障了受害人获得及时有效的经济补偿的权利, 最终使社会公众受益, 责任保险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 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在现实生活中, 不少人没有认识到, 参加责任保险也是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经济保障的有效手段;例如, 在雇主责任保险中, 由于对雇主责任保险不了解, 一些雇主宁可独自承担风险, 也不愿意因投保雇主责任保险而提高经营“成本”, 造成风险出现时损失很大;对于环境污染的责任保险, 一些财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的大企业, 认为企业自身不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 即使发生了环境污染事故, 其自身也有相应能力来应对, 而不需要进行保险, 通过投保环境责任保险来规避和转嫁风险。

《中国消费者报》分别对北京、兰州、郑州、深圳、武汉等地一些有影响的大型商场和娱乐场所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除极个别单位投保了公众责任保险外, 90%以上的经营者都没有投保公众责任保险。几乎每起大的事故发生后, 保险业在盘点自己的赔付率时都会发现, 保险业分担的社会损失微不足道。

(二) 责任保险有效供给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责任保险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而有效市场的供给能力严重不足, 现有责任保险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责任保险市场的这种“供需错配”问题使得责任保险发展滞后。我国目前责任保险产品很少, 承保范围较窄, 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虽然保险公司目前都经营责任保险, 但是主要限于产品责任险和雇主责任险等老品种上。产品的技术开发和风险管理方面能力相对落后。国内保险公司常常以低费率承保高风险, 造成了亏损, 同时对具体的责任风险分析不够深入、细致, 如公众责任保险还没能针对不同的经营环境, 给出其到底包括有哪些风险源, 它们应适用何种责任原则等。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无法将所有风险都考虑在内, 加上保险公司自身的技术条件落后以及责任保险经营情况不理想, 对开发责任保险新险种并不积极, 责任保险产品的供给能力严重不足, 从而使得责任保险发展总体上滞后。

(三) 保险公司资源开发力度不足。

由于责任保险的特殊性, 使得绝大多数保险公司不愿意大力开展责任保险业务, 从思想上忽视责任保险的发展, 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责任保险的发展。

责任保险赔付需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被侵权人遭受损失并提出索赔;二是侵权责任最终得到认定。然而, 在实务中像环境污染、产品缺陷等一些因素对人体的损害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往往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另外, 从被侵权人提出索赔到侵权责任最终确认, 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特别是以诉讼的方式。责任保险的这种“长尾”特征使得保险公司面临大量的已发生未报告或已发生未赔付的案件, 从而可能陷入通货膨胀、集体索赔升级和资本市场低迷所造成的财务困境当中。对于保险公司来说, 为了避免其“长尾”特征带来的这种风险, 不愿意大力开展责任保险业务。

风险控制也是责任保险经营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因为在责任事故的确定中, 人为因素和主观意向较多, 保险公司要对被保险人进行监控非常困难, 因而易导致道德风险的增加, 所以在承保环节加强风险评估是保证承保质量的关键。我国的风险管理技术研究开始较晚, 专业人才的培养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供给系统。另外, 责任风险涉及的金额通常很高, 国外保险公司控制风险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向其他保险公司或保险集团办理再保险, 由于我国过去的再保险经营长期以法定分保为主, 再保险专业人才也是极度匮乏的。

二、责任保险发展趋势分析

尽管责任保险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随着社会公众保险意识和消费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 社会保险有效需求快速增长, 以及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与完善, 责任险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

一方面我国政府正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尤其是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 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1980年以来, 《经济合同法》、《民事诉讼法》、《劳动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相继实施, 从不同角度明确了相关单位、个人在法律上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和义务, 明确了消费者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 为责任保险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公共管理的必要性, 而责任保险就是以市场化的方式辅助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于2004年5月1日生效的《道路交通安全法》, 将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规定为强制保险, 而且交通意外的赔偿责任也大幅度提高, 这就是采取市场化手段进行道路交通管理的一种典型模式。

一方面保险企业也在不断进行责任保险产品创新, 建立起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新体系, 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单位地域、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 积极开发有特色、个性化的责任保险产品, 如公众责任险、医疗责任险、雇主责任险、产品责任险等;另一方面不断吸收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技术及经营管理经验, 培养掌握保险、法律、医疗、产品鉴定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增强自身产品创新能力, 开发适销对路的责任保险产品, 同时做好配套的服务工作, 为责任保险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创造有利条件。

三、大力发展我国责任保险市场的相应对策

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将促使责任保险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民族保险业与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财产保险市场上争夺的焦点。要使我国责任保险市场获得突破性发展, 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与创新:

(一) 提高企业和公民责任保险投保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是提高公民责任保险意识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改变公众对责任保险的认识, 多做关于责任保险知识的演讲与宣传。在实际的责任保险业务中, 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不断提升责任保险在公众心中的地位。例如, 责任保险理赔时, 针对责任保险理赔确定时间长、理赔程序复杂等特殊性, 理赔人员对索赔时所需的各种手续和严密的计算, 坚持做到站在客户的角度耐心细致地宣传和讲解, 通过这些方法树立公众对责任保险的信心, 提高责任保险的在公众心里的地位。

另外, 责任保险在公众心里的地位普遍较低的情况下, 有必要将一些责任风险事故频发、损害大、影响大的领域涉及到的责任保险通过立法或制度形式强制实行。例如, 在煤矿、校园等高危行业和人群聚集的场所建立强制责任保险, 强制企业或行业投保, 使得一旦发生大的灾难事故, 可以通过保险分散损失, 既增加了企业的赔偿能力, 也有效地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通过各方面的努力, 充分发挥责任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 以提高责任保险在公众心里的地位, 从而增强公众的责任保险意识。

(二) 完善责任保险产品创新机制。

对责任保险发展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产品创新, 保险产品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 只有不断地丰富产品的种类从而使产品的供给量增加, 才能辅助责任保险更好地发展下去。各发达国家责任保险市场产品种类齐全, 供给丰富, 这是因为责任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各家财产保险公司应借鉴发达国家开展责任保险的先进经验, 以市场为导向, 了解消费者对责任保险的实际需求变化情况, 一方面开发设计新的责任保险产品, 弥补责任保险市场的空白;另一方面丰富现有责任保险产品的内涵, 完善保险责任, 使之更加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满足企业和公民的需要。

(三) 完善责任保险产品结构。

目前, 我国责任保险市场上有责任保险产品约400多个。但总体而言, 这些责任保险产品不能很好地适应个人和企业的需求。近年来, 我国年责任保险保费徘徊在30亿~50亿元之间的情况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 首先要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责任保险产品创新模式, 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单位和不同地域的现实需要, 开发个性化的责任保险产品, 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 分类别、分步骤开发责任保险, 以适应多样化的需求;其次要在注重发展传统责任保险的同时, 进一步开拓新的责任保险领域, 设计综合性责任保险产品。适当引进成熟的险种和经营方式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加以改造, 形成中国特色的责任险种体系。

(四) 加强专业性人才培训。

责任保险产品的创新是一项对专业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 法律人才对责任保险产品创新的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人才, 责任保险产品开发人员不仅要了解一般的商业保险和法律的运营模式, 同时又要对《保险法》、《民事诉讼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有非常透彻的了解。基于责任保险的特殊性, 保险企业也要重视专业人才交流, 吸引不同行业的专业人士。各保险公司要不断开展专业培训, 储备一批集保险、法律和业务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 建立责任保险人才库。

参考文献

[1]吕方钊.我国责任保险影响因素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 2013.2.

[2]吴定富.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J].中国金融, 2012.12.

[3]李刚.我国环境责任保险构建的思考[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14.1.

[4]任宇飞.商事仲裁责任保险制度研究[J].中国物价, 2016.4.

[5]许飞琼.法治时代责任保险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保险, 2016.4.

责任保险发展 篇2

纵观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及对我国农业保险的问题看法和应对策略

农经10-1 郭涛

摘要:农业保险如同种子、化肥等一样, 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应借鉴国外成熟的农业保险模式, 并根据自己的实际, 发现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更好的促进农业保险发展, 以便服务三农。

【关键字】 农业保险模式问题策略

农业是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行业,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始于二百多年前的西欧市场经济国家, 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保险模式和运营经验。中国于2004年启动新一轮农业保险的试点工作, 虽然已有数年的发展历程, 但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力求通过世界上典型国家农业保险的保险模式分析,发现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农业保险的特性及分类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

由于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与其他财产相比,农业保险具有以下特点:

(1)地域性。各种有生命的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要具备严格的自然条件,然而由于各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再加上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的不同,形成了动植物地域性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农业保险只能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承保条件,而不应该强求全国统一。(2)季节性。由于动植物生长受自然因素制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就要求农业保险在整个业务操作过程中,必须对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自然生态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掌握农业保险各种保险标的的特点。(3)连续性。动植物在成长过程中,是紧密相连不能中断的,并且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因而,农业保险具有连续性。因此,农业保险的经营者要考虑动植物生长的连续性,要有全面和长期的观点,使农业保险业务稳步发展。(4)政策性。由于农业保险具有上述特点,加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被保险人交费能力普遍有限。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许多国家都把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业务。

农业保险按农业种类不同分为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按危险性质分为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病虫害损失保险、疾病死亡保险、意外事故损失保险;按保险责任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责任险、综合责任险和一切险;按赔付办法可分为种植业损失险和收获险。农业保险与农村保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以地域命名,是指在农村范围内举办的各种保险的总称,除含农业保险外,还包括乡镇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其他各种财产、人身保险。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包括农作物栽培(农业)、营造森林(林业)、畜禽饲养(畜牧业)、水产养殖、捕捞(渔业)以农村中附属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副业。

二、国外主要的农业保险模式

2.1 政府主导下的私营公司经营为主的模式

1939年美国开始试营农业保险, 在《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的约束和指导下, 开展小麦、棉花、玉米、烟叶等农作物的保险。1980年开始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和私营公司混营, 这一

1时期主要开展农作物全面保险, 也增加了农畜中毒、疾病等牲畜保险。1996年之后政府退出农作物保险的直接业务, 鼓励私营保险公司全面参与农业保险。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专门保险机构主导, 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只负责规则制定、履行监督等职能, 并提供再保险, 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经营管理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农作物保险的直接业务全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或代理。它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 利用优惠政策诱导商业性组织介入其中, 最终实现政府淡出、市场主导农业保险的局面。[ 1 ]从制度上说, 美国农业保险首先是政府主导强制安排, 成熟后再由市场私营保险公司跟进成为业务主体, 采取自愿保险与相对强制性保险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参保率。

2.2 政府补贴和再保险支持下的农业共济组合模式

1947年12月日本政府重新颁布了《农业灾害补偿法》, 开辟了依法强制参加农业保险和以合作组织为基本形式的农业保险制度的先河。日本的农业保险采取区域性农业共济体制, 建立了三级层次的严密组织机构系统。这三级组织是市、町、村级农业共济组合的基层保险组织;都、道、府、县级的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和中央政府一级的农业共济再保险特殊帐户。

[ 2 ]日本采取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以强制保险为主, 政府对包括稻谷、小麦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保险都是强制性的。农户参加保险仅承担很小部分的保费, 大部分由政府进行补贴, 还对农业保险实行再保险政策。

2.3.政府政策支持下的民办公助模式

此类模式也可以称作西欧模式, 包括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等国采用这一模式。1900 年法国政府颁布了《农业互助保险法》, 确立了农业互助型保险社的法律地位和相应权益。这种方式主要是设立私营的小型自助合作保险机构, 政府对各种形式的互助保险从法律和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 没有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政府一般不经营农业保险, 但对互助合作保险以发放补贴、提供再保险以及提供特大灾害补偿、优惠税收和免税政策等方式予以扶持。开办的农业保险险种有限, 一般只办理雹灾、火灾和其他特定灾害保险。农民自愿投保, 保费全由自己支付。[ 3 ]

2.4.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植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在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使用,包括印度、泰国、菲律宾、孟加拉国等。该种模式由政府专门农业保险机构选择几种本国最主要的粮食、经济作物进行承保, 一般进行强制保险并提供财政资助。这种保险与农业生产的贷款挂钩, 只是各国建立的挂钩联系方式有区别。

三、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有:

1、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狭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也不愿付出现实的保险成本。

2、保险价格即保险费率因素。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还主要是由人保公司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益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3、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农民的保险意识还较差。在CIEN记者采访北京周边农村的村民时,大部分村民表示本来种地就不挣钱,何必花这些冤枉钱;小部分表示并不了解农业保险,或者说是知之甚少。

4、农业保险供给不足,品种单

一。目前,除人保和中华联合两家综合性保险公司外,2003年以来,在上海、吉林、黑龙江分别成立了安信、安华、阳光等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农险业务,但是总的来看,这些保

险公司的业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而且这些公司的业务往往只在农业主产区开展,而在一些非主产区,如广西、贵州等地区,农业保险业务发展还处在半开发状态。即使在农业主产区,农业保险的品种还是很单一,如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目前也只有一个农业保险的品种,即收获期农作物火灾保险,即使是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其农险品种与商险品种相比也少得多,如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农险品种才15个,而其商险品种却高达32个。

3.2.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

我国农业保险严重萎缩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农业保险放到解决“三农”的全局中加以考虑,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农业保险的路子,走的是商业性保险公司承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路子。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保险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实现农业保险的市场化经营,即使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主要依靠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农业保险。我国农业保险出现农民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状况,关键在于缺乏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在于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在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3.3.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薄弱的矛盾

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特别是在资金方面的资助,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保险将面临资金不足的矛盾。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经营技术的特殊要求。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在理论研究上相对滞后,在实践中发展缓慢,农业保险方面的统计资料不详。技术是保险经营的重要要素,而发展保险技术的关键又是人才。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而农业保险经营上的复杂性、艰苦性,导致人才更是奇缺。[4]

四、对中国农业保险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4.1.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要想大幅度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首先要改变目前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进行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生产,有利于降低保险成本。其次政府要加大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民保险的支出,同时对于参加保险的农户,可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同过电视媒体、广播、报纸等宣传方式,在农村大力宣传农业保险,改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让农业保险的观念深入人心。第四要优化农业保险的品种,推出农民需要的保险产品。我国辽源广阔,各地的产业有所不同,对保险品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在开发新品种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产业情况。如在北方大多地方种植棉花玉米,而在南方则种植水稻甘蔗的较多,保险公司就可以在北方推出针对棉花玉米的保险产品,在南方推出针对水稻甘蔗的保险产品。

4.2.建立多渠道农业保险体系

我国地域广大,根据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农业风险差异性大的特点,现阶段,设立一家全国性农业保险公司统一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在市场条件、管理水平、风险分

散机制等方面条件尚不成熟。我国应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主要形式应包括商业保险公司代办、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等。具体采用哪种形式,应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应走经营主体组织形式多元化的道路。要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同时引进在农业保险方面有专长的外资保险公司,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体系。

4.3.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1)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建议有关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对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的融资需求,允许其申请一定额度的无息或低息贷款。保险公司可利用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销售保险产品。

(2)加大法律支持的力度。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要使农业保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对农业保险给予法律的支持。目前我国的保险法规不健全,特别是缺少农业保险立法,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已于1995年10月1日起执行,但这部法律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引为,对于农业保险都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的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但目前

仍未出台。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法》及有关法规制度保证农业保险的健康运行。

(3)加大人才支持的力度。目前在我国精通保险的专业人才很少,而熟悉农业又精通农业保险的人才更加少。保险公司可与一些高校的农业专业合作,培养出既熟悉农业又精通农业保险的高素质人才,毕业后到保险公司专门从事农业保险的相关工作,从而有效解决我国农业保险人才匮乏的局面。[5]

五、结论

综上所述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在实践探索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系统总结和推广这些

经验, 将有助于我国农业保险的日益成熟。我国的农业保险起步较晚, 仍处于试办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农业保险模式还不成熟, 农业保险的发展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农业保险模式的选择要符合我国的农业产业政策, 适合我国农业风险的特点、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的保险需求。农业保险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吕春生,王道龙,王秀芬.国外农业保险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J ].农业经济问

题,2009(2).[2]尹成远,周稳海.国际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J ].国际金融研究,2006(3).[3]梁 敏.农业保险:国外模式与我国发展之路[ J ].中国农垦, 2006(4).[4]夏庆军 吴红军“我国亟待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金融时报》2004.08.03

[5]吴红军 “组织创新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前提--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访谈录”《金

责任保险发展 篇3

关键词:执业保险;责任;标的

1 对CPA职业责任保险的基本认识

CPA职业责任保险是指承保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因工作疏忽。过失或违约给第三人造成财产损失,应给予经济赔偿责任的保险。这种保险以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依法应承担的责任为保险标的,以第三人请求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赔偿为保险事故,其保险金额即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向第三人所赔偿的损失的价值。这里的第三人是指审计委托方以及使用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利害关系人。CPA职业责任保险所承担的是民事责任,包括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不承担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违约责任即合同责任。包括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直接责任是指审计一方违反规定义务造成审计委托方损害时应承担的赔偿责任。间接责任是指审计一方违反规定的义务造成审计报告利害关系人损害时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审计业务约定书具有经济合同的性质,是明确审计责任与义务的标志。违约责任适用于过错责任原则。

侵权责任是指审计人侵犯他人财产权益的法律责任。主要是指一般侵权行为。侵权责任也适用于过错责任原则。

积极推行职业责任保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1 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法》的贯彻落实

《注册会计师法》第28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第42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本法规定,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积极推进注册会计师职业保险,有利于该法律的贯彻落实,同时,该险种的普遍推行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向合伙制过渡。

1.2 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提高抗风险能力

会计师事务所受当事人委托,是以独立身份从事鉴证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客观上存在较高的职业风险。而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普遍存在规模小、管理不规范、执业质量差、经济实力弱等问题,事务所自身承担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有限,面临巨大索赔危机。随着加入WTO后开放程度的加深,民事赔偿会越来越多,风险就更加现实。积极推进注册会计师职业保险,实现互助互保,共担风险,可以大大提高风险抵御能力,有力地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健康快速发展。

1.3 有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社会信誉

审计委托人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会考察该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买过保险,以便今后一旦发生诉讼自己的利益能够得到保障。投资人和债权人在购买股票,发放贷款时也会考察会计师事务所职业保险的购买情况,以增强投资和贷款信心。会计师事务所购买了职业保险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社会信誉,从而吸引更多客户。

2 目前我国CPA职业责任保险的发展困境

自从2000年7月,深圳注协与平安保险签订了我国保险业的第一份《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承保协议书》以来,尽管上海、北京、广州以及其他城市注协纷纷效仿,该保险投保比例却很低。据调查,北京购买职业保险的会计师事务所不足30%.浙江省仅有一家事务所购买职业保险,天键、东方。万邦等知名事务所坚持计提职业风险基金而没有购买职业保险。

笔者认为,中国CPA职业责任保险受到冷落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不够理想。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从动机和本意来说,肯定不会故意做假,出现的审计失败,大多数由企业造假、会计责任、金融机构等执业环境因素造成的。但目前会计师事务所一旦出现审计失败,往往没有办法继续经营,不是勒令停业,就是吊销营业执照,根本没有进行民事赔偿的可能性。

第二,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会计师事务所因审计失败而承担民事赔偿的先例。这造成会计师事务所产生侥幸心理,自身利益的驱动无法使会计师事务所对职业保险产生足够重视,大家都在持观望态度。

第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还很有市场。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认为,计提的职业风险基金能够留在事务所,如果不出事故,就不用赔,总比把钱白白送给保险公司要好。另外,事务所对目前保险公司的理赔服务和运作程序很不满意,保险公司的服务有待完善。

第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和制约了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的相关法律细则,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在2003年1月9日公布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但是一旦出事,投保者与保险公司也会在“过失”与“欺诈”、“故意”与“非故意”的界定上出现分歧,如果相关法律无法界定,必将影响该险种的健康发展。

民事赔偿制度不健全,违规的成本很低,又没有赔偿先例,这些都使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降低。

3 推动我国职业责任保险发展的若干思考

3.1 责任保险标的的界定

注册会计师职业保险的标的是指被保险人依法应当对受害第三人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这种赔偿责任的承担属于非故意的过失行为所导致的意外事件。非常遗憾的是,2004年3月1日,由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备案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条款(8)》第6条,把重大过失也列为责任免除的范畴,显然违背责任保险的基本原则。在区分注册会计师的过失与故意行为时本来就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而要区分普通过失与重大过失更难。因此,这一条款的出台,无疑是雪上加霜,使职业责任保险很难开展。

根据《民法通则》,由于疏忽或者过失而产生的民事赔偿责任可以划分为民事违约责任和民事侵权责任。现行的职业责任保险通常只针对侵权责任而设计,没有考虑违约责任。但是,在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未尽职业谨慎导致委托人遭受经济损失的现象是存在的,诉讼风险和赔偿损失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应该把民事违约责任也纳入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的标的。

3.2 责任保险的认定范围

在审计业务中,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之间存在契约关系,如果审计服务不当,会给委托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应追究审计人的民事责任。

(1)按时按质完成审计业务。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并按约定期限完成审计业务,否则构成违约并承担赔偿责任。这种违约如果是由注册会计g币故意行为引起的,不属于责任保险赔偿范畴;如果是注册会计师疏忽,过失,自然灾害造成的,则属于责任保险赔偿范畴。

(2)保密责任。注册会计师必须为委托人保守秘密,不得将商业秘密用于私人目的或坩漏给他人。这属于故意行为,不属于责任保险赔偿范畴。

(3)失察与过失行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没有查出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误,没有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原则,存在过失行为,并给委托人造威经济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且属于责任保险赔偿范畴。

(4)对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的中介机构,对社会公众提供的审计信息,应该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审计信息的错误给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是故意行为,则不属于责任保险赔偿范畴。如果是过失行为,则属于责任保险赔偿范畴。

3.3 加强责任保险的立法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责任保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国外的经验看,西方国家的会计师事务所购买责任保险的积极性都比较高,原因之一就在于法律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法律規定会计师事务所要购买责任保险,特别是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购买责任保险,否则是违法行为。

在法律规范当中,必须明确“故意行为”与“非故意行为”的界限,正确区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责任”,这是顺利开展职业保险的基本条件。否则,无法区分故意与非故意,也就无法分辨哪些行为属于职业保险的范畴。

在2004年3月1日,由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备案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条款(B)》中,没有明确保险人的义务,包括事务所应提供的审核理赔资料,接受理赔的承诺、向他人索赔、参与诉讼抗辩、审核结果告知,赔款支付期限等理赔程序。这些内容应予以明确。

3.4 加强责任保险的道德风险防范

为了防范道德风险,保险办法还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一是设置“无赔偿优待”和“差别保险费率”。保险公司建立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及时调查评估客户信用和执业情况,根据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评价、人事变动、处分记录等信息对客户进行资信分级,针对不同等级实行不同保险费率。对于无赔偿客户制定返还保费等优惠政策,以吸引信誉好的客户。

二是建立超额责任保单制度。正常情况下,有良好执业记录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购买按照较低的基本保险费率计算的保单,有不良记录的会计师事务所只能购买很小金额的此类保单。超额责任保单可以为有不良记录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较高的保险额度,但保险费率远远高于基本保险费率。

三是实行捆绑制度。把会计师事务所与保险公司的经济赔偿责任捆绑在一起,即由双方共同负担对受害第三人的民事赔偿责任。每次的赔偿金额,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由会计师事务所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

3.5 建立执业责任鉴定委员会

建立执业责任鉴定委员会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维护自身权益的需要,使“故意”、“过失”、“欺诈”等行为能由专门机构进行界定,为职业责任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至于鉴定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可以是资深注册会计师、会计审计专家、资深律师以及专业保险人士,牵头单位可以由注册会计师协会与保险公司协商解决。

参考文献

[1]申延令.试谈企业税务会计的几个问题[J].特区经济,2005,(7): 266-267.

[2]林苹.现代报业经营管理建立税务会计的几点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5,(08X): 201-201.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发展模式研究 篇4

一、环境责任保险模式概述

(一) 环境责任保险的作用

1、环境责任保险使环境侵权责任社会化。

在民法上的传统观点“谁侵权, 谁承担责任”, 最终的责任都是由侵权者来承担,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中, 投保人只要向保险公司缴纳一定的保险费, 如果出现了环境责任事故, 那赔偿责任应该由保险公司来赔偿。这样的话, 责任承担的主体由个人转向了社会, 并且能够实现最终的赔偿。实践中, 没有环境责任保险, 都是由侵权人来承担, 但是他们赔偿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少之又少。可见, 在个人无法承担甚至不愿意承担环境赔偿责任的情况下, 社会来承担可以说是一项明智之举, 即“损害由社会来承担”的现代观点取代了“损害由发生之处来负责的”传统观点。

2、对公众而言, 环境责任保险的出现, 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

近年来, 随着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 公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 使得其对自身各项环境权益更加重视, 围绕保护公民自身环境权益的各种社会纠纷大量增加, 大量的环境侵权诉讼也纷纷出现, 但由于受害者尤其是作为社会个体的公民在环境诉讼中总是处于弱势者的位置, 在财力和精力上都很难与侵权者 (如企业) 进行长期的诉讼抗衡, 因此受害者往往不能及时得到甚至得不到合适的赔偿, 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及时保护。而环境责任保险的出现则可有效地保障广大公众的环境安全权益——保证受害人因环境灾难事故受到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得到及时、合理的赔偿。

3、对企业而言, 环境责任保险的出现, 可以转嫁企业风险, 减轻企业财务负担。

如果企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话, 则会使企业不堪重负, 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往往会产生毁灭性的打击。同时, 各种潜在性的事故风险, 也使得企业疲于应付, 从而对其长远预期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就市场主体本身而言, 设立环境责任保险无异于披上了一层“防弹衣”———有效地减少了社会必需的高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 使其可以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保证这些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4、对保险公司而言, 环境责任保险的完善有利于拓展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 提高保险公司在全球保险市场上的竞争力。

加入WTO使国外保险公司有机会进入我国保险市场, 这对我国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不能及时满足市场的需求, 开发设计新的有意义的险种, 与世界保险市场接轨, 保险公司就可能在这场“狼来了”的战役中失败。环境责任保险为保险公司拓展保险范围提供了机会。

5、对社会而言,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可以保障社会稳定。

环境灾难事故极易造成各种社会矛盾, 建立强制性环境安全责任保险后, 原来必须通过法律诉讼解决的事故经济赔偿, 现可全部或部分通过保险理赔解决, 不仅减少了民事纠纷, 降低了灾难性事故合理处理成本, 同时还能有效减少政府在处理环境灾难事故中的经济压力。因此, 构建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实现环境侵权责任社会化是发展循环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模式现状。

我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保险公司和环保部门合作推出了环境责任保险。环境责任保险的探索和尝试依次在大连、沈阳、长春、吉林等城市相继展开。但是, 自愿保险模式下的试点情况非常不尽如人意。发展状况相对较好的大连市1991~1995年的赔付率只有5.7%, 沈阳、吉林试点工作开展后的三年内赔付率为零。在试点地区业务开展以来,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市场反应冷淡, 投保比例极低, 甚至为零投保, 有的城市因无企业投保, 已处于停顿状态。目前,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 但是效果欠佳, 环境责任保险在我国发展缓慢。

二、我国环境责任保险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庞大的保险市场里, 环境责任保险所占的比例是极为微小的。总体来说, 环境责任保险在我国开展的情况并不理想, 仅限于少数几个城市, 投保企业少, 险种的设置也不甚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我国对于环境责任保险的保险责任范围过窄。

在我国现行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框架内, 其保险责任范围仅仅限于“因偶然的、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害等经济性损失”。如此一来, 占据了污染事故中很大比例的那种渐进式的、产生累积性效果的污染事故也就排除在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框架之外了。

(二) 道德风险有其存在的可能性。

道德风险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恶意图谋保险赔偿金而故意诱发保险事故发生的风险。道德风险的概念起源于海上保险。环境污染一旦发生, 其赔偿数额往往比较巨大, 所以要尽可能的防治道德风险。环境责任保险的道德风险是指由于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存在, 投保责任险之后, 一旦发生环境损害, 企业可以通过保险合同将损害赔偿责任转嫁给保险机构, 而它本身除了交纳保险费外, 无需付出任何代价。这很不利于抑制企业的排污行为, 甚至可能导致企业恶意污染, 引发道德风险。因此, 关于如何防止道德风险也成为环境责任保险得以有效实施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 保险费过高, 赔付率过低。

我国现有的污染责任保险的费率是按行业进行划分的, 最高可达8%, 最低也达到了2.2%, 这与其他险种仅仅是千分之几的费率相比较而言, 是过高的。再加上由于保险责任范围过小造成的赔付率过低的问题, 如大连市1991~1995年的赔付率只有5.7%, 沈阳市1993~1995年的赔付率则为零, 排污企业往往不能得到实惠, 从而不愿意投保, 而宁愿自己背负环境责任风险。

(四) 缺乏相关环境立法。

市场经济是法治的基础, 无市场经济则无法治。法治又是维持市场秩序, 产生良序社会的前提。良好法律的制定将有助于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同样, 良好法律的制定也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因此, 与时俱进的环境立法、健全有效的法律体系也是形成完善的环境责任保险市场的必要因素。由于缺少污染赔偿方面的法律规定, 从而无法可依, 再加上部分执法部门执法不严, 导致虽环境的污染情况时有发生, 却很少承担赔偿责任。

三、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发展模式创新设想

(一) 在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发展的初期阶段实行以强制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目前, 我国很多环境约束性政策还没有出台, 导致在污染企业的不当措施给环境带来巨大损害的同时, 众多的受害者受到牵连。然而, 相关法律以及保险等补救措施的缺失造成受害者的损失无法得到赔偿。巨大的环境治理成本和维护成本必然给政府支出带来压力, 更深层次地影响到众多合法纳税者的利益。因此, 这样的利害关系牵涉范围广泛。另外, 我国企业的环保意识淡薄, 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缺乏足够认识。在这样的情形下, 企业缺乏购买环境责任保险的积极性, 资源模式的环境责任保险失效。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环境污染事件接连发生, 造成责任人得不到相应惩戒而受害人得不到应有赔偿。因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 施行强制模式为主的环境责任保险则能很好地弥补环境污染受害者的损失, 实现环境损害社会化承担机制, 防范个别企业因无力承担环境造成的损失而破产。

(二) 加强政策扶持。

在我国, 环境责任保险刚刚开始实践, 由于其自身独有的特性 (不确定性和巨大的赔偿额度) , 使得环境责任保险的经营风险远远高于其他商业风险, 从而导致保险行业一直对这一险种具有较强的抗拒心理。同时, 保险公司经营的环境责任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 所以国家应该给予承担环境责任保险的保险人适度的税收优惠, 而且对于主动购买环境责任保险的企业也应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以利于企业主动参与投保, 壮大环境保险基金, 提高保险人抗击风险的能力。

(三) 培育保险市场主体, 完善保险市场。

就环境责任保险业务自身而言, 其业务的开展有赖于一个健全的市场环境。只有在相对充分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才能改变市场主体的预期, 积极投入到新险种的开发中去。同时, 也只有在有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投保人的权益才有可能得到保障, 从而扩大该项业务的交易范围。

(四) 在承保范围上要有所扩大。

我国目前仍然把环境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严格限定在突发性污染事故造成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内, 而把渐发性污染事故造成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排除在环境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之外。但事实上, 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于是在实际生活中更多出现的反而是逐渐引起的渐发性污染事故造成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因此, 有必要将渐发性事故造成的民事赔偿责任也纳入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内。对此我们可以采取分步走的策略, 即先承保突发性环境侵权行为, 待条件成熟后再承保持续性的环境侵权行为来实现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五) 增强保险公司自身的灵活机制。

制定相应于投保企业的条款限制或降低被保险人的不诚实或欺诈行为。借鉴西方国家发展的成功经验, 保险公司在环境责任保险具体险种设计上应予以完善, 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险种设计。对于承保方式规定得更灵活, 既可以独立承保也可以扩展承保等,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环境责任保险的道德风险。

(六) 实行弹性的保险费率。

保险公司可以对规模大小不一、污染程度不同的企业, 使用不同的保险费率。对从事污染程度较高的经济活动的企业实行较高的保险费率, 对从事污染程度较低的经济活动的企业实行较低的保险费率, 并且适当降低保险费用, 提高保险费率。

(七) 完善环境侵权法律体系。

虽然目前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中已经有了一些环境侵权的法律规定, 如《民法通则》第124条“违反我国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 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以及《环境保护法》第41条“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 有责任排除危害, 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赔偿损失”。但是, 从整体上说, 我国的环境侵权法律体系仍在进一步的探索和建设之中, 尤其缺乏作为环境责任保险基础的污染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法规, 导致污染者很少承担赔偿责任。再加上目前我国解决环境纠纷主要依赖的仍然是行政调解, 受害人获得救济的途径比较狭小。因此, 唯有在法制建设上下功夫, 建立健全我国环境侵权的法律体系, 这样才能培育出适合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成长与壮大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常健.金融法教程[M].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6.

[2]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译.国外法学知识译丛[M].知识出版社, 1981.

[3]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编译瑞典环境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

在中国责任保险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篇5

今天,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举办“中国责任保险发展论坛”,深入探讨发展责任保险的有关问题。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于促进保险业与安全生产工作的相互结合和共同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代表国家局,向各位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顾秀莲副委员长在百忙中出席了我们的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了保险业以及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任务。吴定富主席在刚才的讲话中,阐述了发展责任保险的意义和思路,听了很受启发和鼓舞。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目前的安全生产形势,并就如何推动商业保险与安全生产工作的结合,谈一些粗浅的意见。

一、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总体趋向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

安全生产事关重大,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颁布实施了《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改革和调整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xx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从源头上防止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进入生产领域。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安全生产工作,促使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呈现出相对平稳、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特别是煤矿以及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状况趋于稳定。去年,在煤炭产量增长3亿多吨的情况下,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7.9%和8%。今年1-5月,工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严禁复制剽窃矿商贸企业事故起数同比减少670起,死亡人数减少689人,分别下降12.4和11.6%。今年1-5月,在全国32个统计单位(省、区、市、兵团)中,有26个单位完成了xx下达的安全生产总体控制指标,31个单位完成了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控制指标。

虽然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以及结构性矛盾、体制性障碍等深层次原因的影响和制约,加上一些地方和单位责任制不落实,工作不到位,造成我国目前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第一,事故总量过大,损失严重。1990-2002年,全国事故死亡人数年均上升6.28%。~年尽管有所下降,但仍高达13.634万人。事故伤残约70万人。造成经济损失约2500亿元,约为GDp的2.5%。据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数据,我国工矿企业10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约为发达国家的2倍。~年我国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约为印度的10倍,美国的100倍;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美国的8.6倍,日本的18倍。

第二,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2001-~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397起,平均2.76天1起;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42起,平均26天1起。发生一次死亡100人以上的事故3起,大约每年1起。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在国内外造成严重影响。

第三,职业危害严重。我国实际接触有害作业的人数、职业病患者累积数、死亡人数和新发生病例,都是世界上最高的。每年约70万人患各种职业病(其中报告病例约1.3万人)。尘肺病患者每年大约增加1.2万例,~年底累计达589741例。

西方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安全生产大致上都经历了从事故上升、高发,然后逐步稳定、下降这样一个周期。一般来说,GDp人均1000-3000美元这个区间,往往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发期。我国目前正处在这样一个阶段。东部沿海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的情况也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事故发生的机率也大大提高了。本世纪前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把事故多发的势头控制住,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任务是艰巨的。

二、把商业保险引入安全生产领域,有助于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保险业与安全生产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两者在最终目的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客观上具有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内在需要和动因。把安全生产工作与保险业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工伤事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既可以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又可以拓展保险业的领域,充分发挥保险业保障人民群众利益、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既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保险业与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保险机构主动介入工伤预防,是国外的一条成功经验。在欧美等先进工业化国家,工伤保险已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三大支柱(即安全立法、安全监察和工伤保险)之一。保险业发育比较成熟的德国,建立了35个同业工伤事故保险协会,既负责调查事故、办理赔付,也负责所辖范围内企业安全生产日常性监督检查,提供安全生产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由于保险机构面向企业所做的工作,是以防范事故、服务企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更容易被企业所接受。而其独特的经济手段和激励约束机制,又是一般的政府监管、监察行政执法工作所无法替代的。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从事故高发到基本稳定、最终实现根本好转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严禁复制剽窃的安全生产发展过程中,保险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并重,是世界各国在工伤保险方面的通行做法。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目前我国的商业保险尚未真正进入安全生产领域,雇主责任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商业险种,尚未得到普及和推广。现阶段我国的工伤保险,主要采用社会保险、统筹统管的形式。

首先要充分肯定,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事故风险和促进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社会保险在运作机制、资金利用效率、以及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促进程度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深入研究和完善的地方。由于高风险行业事故频繁,赔付率较高,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后的许多年来,多数煤矿、危险化学品等高风险企业尚未纳入工伤社会保险统筹;由于力量有限,一些地方的工伤社保机构只能把精力放在向事故伤害对象提供保险救助,办理医疗和抚恤赔付上,较少介入事故防范和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着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脱节的现象;一些

地方的工伤保险费用结构不尽合理,基金统筹账户结余过多。

我们相信,随着xx《工伤保险条例》的正式实施和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得到解决。

为了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工伤保险体系,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应当在安全生产和工伤保险领域,尽快引入商业运作机制。在坚持和完善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积极发展雇主责任险、人身意外伤害险以及其它商业险种。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和促进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

以责任保险为主要形式的商业保险进入安全生产领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安全生产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一是保险费的收缴。可以采用差别、浮动费率,根据投保单位的行业风险类别、职业伤害频率、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条件等,划分不同的费率档次。风险较大、职业伤害频率较高和安全基础较差的企业,缴纳的保险费率相应就高。同时将费率与企业一段时间内的事故和赔付情况挂钩,定期调整缴费标准,对安全措施得力、事故减少、赔付下降的企业,以降低保险费率作为奖励;反之则以提高费率作为惩罚。通过发挥费率机制的作用,促使企业重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防范。

二是保险机构超前性开展事故预防工作。商业保险的特点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了减少赔偿支出,降低保险成本,保险公司需要做好防灾防损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投保企业进行安全监督检查。对隐患严重的客户,要提出改进安全生产工作的措施。同时积极推广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促使企业提高本质安全水平。保险公司在经营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从事公益性、社会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设,增强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从而减少事故,降低赔付,实现商业保险机构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是保险公司的事故调查工作。伤亡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为了办理赔付,将对事故进行必要的调查。这种调查,事实上也是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监督。通过调查,不仅可以划分责任,同时可以发现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差距和问题,促使企业加强和改进安全管理,防止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保险公司的事故调查人员,就是一支不占行政编制安全生产监管队伍。总之,商业保险进入安全生产领域,可以使安全生产工作多一种手段,多一份支持,多一份保障。

三、从实际出发,探索商业保险与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的方法途径

商业保险与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的前景广阔,内容丰富,方法途径很多。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可以先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在各类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积极推行工伤事故雇主责任险。小企业事故多发,已经成为当前安全生产领域的突出矛盾。2001年以来全国发生的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70%发生在小企业。为数不少的小企业业主,安全生产法律意识淡漠;个别业主甚至“要钱不要命”,以牺牲工人安全和健康来为自己换取超额利润。而且,由于企业规模小、家底薄,发生重特大事故后,一些业主常常躲避逃匿,把抢险救灾和事故善后完全推给地方政府。在小企业推行工伤事故雇主责任保险,不仅有助于强化业主的安全意识,保障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扭转“业主发财、政府发丧”的情况,切实维护广大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在高风险行业推行商业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推行这一险种的法律依据非常充分,《安全生产法》、《劳动法》、《煤炭法》、《建筑法》等,对此都有明确的规定。由于高风险行业事故多发,赔偿数额较大,一些地方的工伤社会保险机构感到很为难,迟迟没有纳入统筹。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方法途径,来解决高危行业的工伤事故保险问题。

高危行业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政府引导和保险机构的宣传运作,在企业自觉自愿的原则下,上缴一定的保险费用,由特定的商业保险公司对企业工伤事故实行承保。企业作为被保险人,当其员工受到工伤事故的意外伤害时,可以按照合同的约定,由商业保险公司来履行主要的赔偿责任。通过实行浮动费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鉴于目前我国在煤矿安全方面,已经建立了全国统一、垂直管理的监察工作体系,在政府引导和行政推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全国煤矿安全状况逐步趋于稳定,在保险费基数测算方面,具有一定的便利条件,因此建议先在煤矿推行。可以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省区进行试点,就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运作模式、管理方式等,深入进行探索,取得经验后再在煤炭行业和其它行业推广。

(三)探索和发展商业性工伤事故同业保险。借鉴德国工伤保险同业协会的模式,本着风险共担的原则,选择伤亡事故多发、安全生产任务比较繁重的行业和领域,如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等,探索和实行工伤事故同业保险。设立行业性工伤保险基金。依托商业保险公司、行业协会和相关机构,依法建立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基金管理和经办机构,在保监会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筹措、分配和使用保险基金。在保险基金的使用方向上,分别用于工伤预防、医疗康复和事故伤害赔偿三个方面,形成保险与预防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机制,实行工伤事故同业保险,既符合现代工伤保险的发展趋势,也符合我国国情。不仅有助于健全完善工伤社会保险制度,而且有助于商业保险更好地进入安全生产领域。同业保险机构可以根据安全生产的实际,来设定新的险种,拓宽商业保险进入的渠道;通过设计保险条款,明确除外责任、严格赔偿条件等,有效防止企业投保后可能出现的忽略安全防范等消极现象,防范业主责任转移后的道德风险以及少数不法业主可能发生的恶意伤害行为,更好地体现国家在安全生产领域发展商业保险的意图,形成商业保险和安全生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以上只是我们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目前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和保险事业,都处在重要的发展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很多。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在学习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寻求更多的途径和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保监会以及相关部门的合作,紧密配

责任教育助推学校发展 篇6

一、做到“三个一”:一个定位、一个理念引领、一个目标导航

下湾小学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并且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他们有农村孩子的共性特点,在理想与自信、责任与追求都比较缺失。所以我们定位在是一所农村小学,怎样发展农村教育、怎样办好农村小学,把农村孩子培成什么样的新型人才,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在管理中坚持“思大抓小”,思考师生如何成长发展为大,工作中抓好细节,抓好坚持为小。更多地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少做一些“拔尖”的口头上的事情,我们给自己设定一个准确的办学目标,以高质量发展农村教育,创李市教育之“北大门”为目标,让我们的办学质量在李市教育中起到一个“门户”的引领作用。我们以“构建幸福教育,育有底气的新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我们的办学理念;让这个实实在在的理念引领着我们全体师生不断向前发展。我们以“爱生、爱校、和谐、奉献”为师训;以责任教育为德育育人特色,助推学校工作的开展。

二、责任教育三位一体

我们以“以博爱之心,育有责之人”为德育主题;把责任教育细分为教师责任、学生责任和家长责任。教师以“三德”(师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为载体,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家庭、社会负责,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我们教师以“责任良心不折不扣,教书育人实实在在”为职业格言。让我们的学生一字一句读好书,寓意为一生一世做好人,他们用耐心、爱心、责任心去呵护每一位学生,让孩子们像一棵棵幼苗在下湾小学茁壮成长。学生责任以“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三个好习惯为载体,从小培养他们对自己负责、对学习负责、对他人、社会、国家负责。使责任意识从小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家长责任是学校责任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与家长共同探讨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让家长明白培养好孩子也是自己的责任。在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形成三位一体的责任教育培养体系。

三、全方位、多举措落实责任教育

在责任教育的落实上我们抓好几个关键词:学习宣传、岗位责任、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我们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论、责任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业务知识等,督促引导教师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切实更新观念,增强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通过设立清洁卫生岗、文明礼仪岗、教室管岗、宿舍管理岗等多岗位,把学生的责任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还把责任教育编成儿童歌谣,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并融入大课间活动中、学生在做责任操时不但自信、快乐、还培养了责任感和责任意识。我们把责任教育与校园广播站、校园十佳歌手、少先队活动、艺术节等丰多彩的学校活动相结合。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成长,下小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发展探析 篇7

一、食品安全的法律环境逐步完善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于6月1日正式实施。与1995年施行的《食品卫生法》以及之前的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相比较, 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无论从监管的范围还是惩罚的力度, 都有明显加强, 特别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引入了惩罚性赔偿, 这一举措在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同时, 也为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巨大的索赔风险;二是规定了食品安全标准, 在此之前, 我国关于食品的安全标准杂乱无章且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新《食品安全法》就食品安全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 食品生产、销售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显著增强。与新《食品安全法》配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也于2009年7月8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 并于7月20日正式公布施行, 条例进一步明确了食品生产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的责任。

二、责任保险是有效转移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方式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 在政府补偿之外, 与三鹿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联的22家责任企业共需拿出资金11亿多元, 其中9亿多元用于患儿的一次性现金赔付, 2亿元用于设立医疗赔偿基金来报销患儿今后可能出现相关后遗症所引发的医疗费。食品安全事故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赔偿风险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食品安全事件一旦发生, 受害人可以从以下途径获得救济:第一个是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我国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5万家, 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 承担风险能力非常有限, 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部分企业无力承担巨额的经济赔偿。第二个是政府。我国的《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007) 》中规定无论哪一级事故发生, 相应的善后工作主要由各级政府部门承担, 政府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通过商业保险公司开办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既能保证食品安全事故中的受害人得到及时的补偿, 又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这对于辅助政府社会管理功能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是指因被保险人生产或销售的食品存在缺陷, 导致使用者或第三者人身伤害、疾病、死亡或财产损失, 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时, 保险人在约定的保险责任及赔偿限额内予以赔偿的一种保险。其保险责任不仅包括对使用者或者第三者的人身伤害、疾病、死亡或财产损失的赔偿, 还包括被保险人为产品责任事故所支付的法律费用及其他经保险人事先同意支付的合理费用。由此可见,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不仅直接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 也间接保障受损方的利益。

三、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开展现状

事实上, 国内有多家财险公司早已开发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等相关险种, 但与其他的诸如承运人责任保险、校方责任保险、医疗责任险等责任保险相比,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却无人问津。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由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特性决定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 其被保险人虽然是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 但最终的目的是维护消费者 (受害人) 的利益。因此, 企业的自发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需求不足, 尤其是中小食品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他们为了降低成本, 尽量压缩费用, 导致投保率非常低。二是因为食品企业责任保险意识淡薄, 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通过责任保险这种手段, 不仅可以分散和转移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加强企业抵御由食品中毒、消费者伤亡赔偿等引起的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安全防范意识, 避免企业的生产秩序因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而受到严重破坏。

我国部分地区已开始尝试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如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2008年7月, 由江苏省长安责任保险公司与扬州市广陵区30户食品经营户代表进行商品责任保险签约, 每个食品经营户要缴纳300元钱, 保险期内, 食品经营者在依法经营的情况下, 所供食品由于缺陷或质量原因造成消费者病、残、亡和财产损失, 依法应由被保险人负责的医疗费、丧葬费、财产损失费, 由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负责赔偿。一年内如多次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多次赔付, 一年之中累计最多赔付金额为5万元人民币。这样既减轻了经营者的经营风险, 又为消费者提供了消费保障。

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发展思路

(一)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应采取强制保险的方式推广。

新《食品安全法》已将食品生产、经营、消费的全过程纳入到法律的监督控制范围, 并使法律适用范围涵盖所有的食品, 同时加大对违法企业和违法人员的惩处力度。《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三条也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 对社会和公众负责, 承担社会责任”。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具有正外部性特点, 这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尽量降低经营成本, 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意愿很低, 从而导致对第三者的赔偿不足。

为了切实保护消费者能及时足额得到补偿, 可采取地方立法的方式, 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作为强制保险推行, 将是否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作为食品生产、销售企业年审的基本条件。

(二) 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在全面推广之前, 可积极开展试点工作。一是可选择在部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较为集中的重点地区进行试点, 通过试点为大范围展开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积累经验;二是可选择在部分食品生产经营领域进行试点。

(三) 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由于食品生产、销售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 企业自身实力较弱, 政府可以加大对此类企业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政策扶持, 利用财政、税收等手段, 对参与责任保险的保险企业、投保企业和保险中介提供政策支持, 降低其参与食品责任保险的成本。

民以食为天, 如何保护好这片天需要社会各方的努力, 生产企业除了在食品生产、运输等环节采取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外, 也应注重利用食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商业手段转移自身面临的风险。

摘要: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在妥善处理食品安全事故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逐渐被社会所认识, 它可以有效保证食品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得到应有的补偿, 本文就我区如何发展安全食品责任保险进行分析探讨。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发展现状研究 篇8

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事故高发。仅2010年上半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受理的突发环境事件达119起,这些事故不仅直接污染环境,而且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为了避免依赖行政手段处理时存在污染反弹率高、污染转移大、企业破产多等问题,学者们提出环境责任保险方案。环境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当承担的环境赔偿或治理责任为标的的责任保险[1]。它的运用有利于发挥保险机制的社会管理功能,使受害人及时获得经济补偿,提升环境管理水平,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减轻政府负担,促进政府职能转变[2,3]。目前,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瑞典等发达国家业已实行了环境责任保险,其在分散排污企业环境风险、保护第三人环境利益和减少政府环境压力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我国自2007年正式启动试点工作以来,环境责任保险取得了积极进展,在政策制定、险种建立、实施赔偿、规范管理等方面均不断创新,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的普及和实施。为了充分了解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当前发展中的不足,推动环境责任保险普及工作的实施,本文从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阶段、试点工作进展、相关法案分析等方面展开了研究,给出了存在问题以及政策建议,全面地探讨了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为各地方政府践行和推广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促进环境管理与市场手段的紧密结合提供了可借鉴思路。

1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发展历程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4],整体可分为起步尝试、试点运营和逐步发展三个阶段。起步尝试阶段:1991年至2003年,在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方针的指导下,我国于1991年在大连、沈阳、长春等城市率先开展了环境责任保险尝试,但由于经营主体单一、费率水平高、赔付较少、保险规模小等原因,实践运行一直不景气,甚至处于停滞状态。试点运营阶段:2004年至2008年,考虑到环境责任保险的广阔应用前景和重要价值,第一届环境责任保险论坛重申了环境责任保险的推行,于2006年由保监会与原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启动了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并于2007年联合下发了《关于环境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作为总纲领正式开展了10大城市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环境责任保险试点示范工作,实现了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下的投保与赔偿,但环境责任保险在实践中仍然存在意愿薄弱、立法缺失、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步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该阶段重视了量化评估、保险精算技术的研究以及与国际保险公司的合作交流。随着大中型企业的广泛重视,试点区域不断扩大,目前全国约有1/4省份或部分区域开展了不同领域的试点工作,环境责任保险产品日益丰富,投保企业和承保企业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全国已有近600家企业投保了环境责任保险,且环境责任保险相关法律法制环境不断完善,保监会配合环保部下发环境责任保险相关文件近10个,另外湖南、江苏、河北、上海、河南等省市也共计出台了30多个相关政策和立法文件,为环境责任保险的进一步实用化和普及提供了支撑和保障[5]。

2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发展状况分析

2.1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工作进展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试点示范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建立重点行业基于环境风险程度投保企业或设施目录以及污染损害赔偿标准,探索与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相结合的环境管理制度,发挥环境责任保险的社会管理和经济补偿功能。截至2011年6月,全国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已有江苏、湖南、湖北、河南、四川、重庆、深圳、宁波和沈阳等10多个省市参与,投保企业涉及船舶、石油、化工、造纸、制药、电镀、冶炼、危险化学品制造,并且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还确定了24家保险单位为2011年中国籍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机构。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有近700家企业或者船舶投保环境责任保险(包括船舶污染责任保险),2009年增加到近1 700家企业或船舶;试点地区环境责任保险保费收入从2008年的1 253.14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4 383.16万元,增幅为249.7%,总承保金额从2008年的20.2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8.71亿元,增幅为189.94%[6]。

其中,湖南、江苏等省市的工作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湖南全省共有115家企业投保了环境责任保险,预付赔款金额165万元以上,投保企业中已有16家企业先后因发生环境污染事故获得了保险公司的服务和赔偿。为了鼓励企业投保,湖南省出台了多项环境责任保险推行政策和试点期间环境责任保险的优惠条件,如对于上年度已经投保而未出险企业的续保保费优惠5%。此外,湖南省还将建立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培训基金,并将先行启动有色、冶金和化工等9个行业的排污权市场交易试点。江苏省则重点推出了河船舶污染责任保险和污染高危企业责任保险,主要由人保、平安、太平洋和永安4家保险公司组成共保体。2010年仅无锡市就完成了273家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环境责任保险参保企业多达185家,收取保费489万元,保险责任限额2.65亿元;全省保险业共计承保油船、化学品船1 500多艘,占全省从事营运船只总量的40%,并分别为投保船东和企业提供了30亿和6亿多元的污染风险保障[7]。

纵观试点工作,各辖区根据自身环境和可能存在环境污染企业的情况,在多个方面尝试实施了环境责任保险,探索了环境责任保险工作的基本方法,开展了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和核算方法的研究,在企业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保险制度的监管体系和赔偿责任的风险分担体系等方面展开了初步探讨,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较好地维护了污染受害者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环保和保险监管部门)充分重视了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的结合,并在地方立法、制度建设与管理模式上不断突破和创新,强化了专业队伍的建设以及与辖区内科研团体合作,进一步提高了环境责任保险的实用性。

2.2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相关法案分析

为了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2007年12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出台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虽然目前尚未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但正式确立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路线图和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时间表,使环境经济政策成为加强污染事故防范和处置工作、完善环境风险管理市场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环境污染风向评估上,则制定了《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氯碱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征求意见稿和《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第I版,规定了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的工作程序、原则与基本内容、评估要点和要求,给氯碱企业开展环境责任保险提供技术依据。2008年2月,国家还颁发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防范应对雨雪冰冻灾害次生环境污染事故的紧急通知》,2008年5月又向各有关地区省环境保护(厅)局颁发了《关于防范和应对地震灾害次生环境污染事件的通知》,细化了特殊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置方法。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国家还发布了《环境污染事故调查表》、《环境污染事故损失明细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和《环境保护技术发展报告》,设立了“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目录。至此,全国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已全面建立,环境政策法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从2009年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湖南省环保、物价、财政等部门互相支持、共同配合,积极申报和筹备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2010年7月,《湖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发布,之后,湖南省环保厅相继出台了《湖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施细则(试行)》和《排污权交易工作规程》,省财政厅还制定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资金管理办法》,并由省物价局认真核定了排污权有偿使用收费标准和交易价格,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8]。江苏省则正在制定环境责任保险急需的《保险公司与中介机构参与环境责任保险的准入条件》、《企业环境污染责任投保费率核算标准》、《环境污染损害评估核算标准》、《环境责任保险流程和操作规范》、《环境责任保险管理监督制度》和《环境责任保险职业行为规范》等地方政策法规,并在2012年将组织开展《江苏省环境责任保险实施办法》调研、起草工作,以健全完善全省环境责任保险政策、标准体系[9]。

环境保护及环境责任保险相关法案、法规及政策的制定,有效地辅助了试点工作的开展。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制定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环境污染损害的赔偿原则、主体、范围、标准、举证责任、请求权时效等,研究制定行业环境风险评估准则或风险等级划分技术规范以及污染损害赔偿标准,进而为开展环境责任保险提供法律依据,在立法层面明确环境责任保险的法律地位与强制性。

3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1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环境责任保险产品日益丰富,投保企业不断增加,并积极开展了风险评估、费用厘定、盈利测算等工作,但要完成向全国范围推广,扩大保险覆盖面,增强行政保障能力,现有环境责任保险在思想认识、技术能力、险种设计、立法保障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

由于财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大多选择自己应对环境污染事故,而抗风险能力差的企业社会责任感差、企业支付能力弱,导致了企业参保意愿薄弱(如表1所示[10],湖南省2011年上半年环境责任险投保工作进展还未达到全年1/5),从而没有足够的参保企业规模来实现环境风险的分散和分担;并且保险公司一方面希望占领市场,另一方面则担心参保企业少所引起的承保风险过大,因而对市场发展的前景没有信心。

(2)技术能力缺乏。

大部分保险公司与保险经纪公司缺乏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的专业人员,环保部门也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环境污染风险、损害的评估机构和环境责任纠纷解决机制,在探讨污染损失和索赔次数分布规律、科学厘定保险费率上仍显不足,对于标的定价、事故定损等专业环节也缺乏技术力量。

(3)险种设计问题。

保险赔付率过低[11]、保险责任范围过窄、保险费率过高、免责条款复杂、风险评估成本较高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保[12];另外,保单与实际需求差异大,类型不丰富,保单限额偏低等问题也使得企业的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了环境责任保险的适用范围大大缩小[13]。

(4)立法保障问题。

国家层面的环境责任保险的依据《关于环境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尚未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各地方制度还不完善,灵活性不足,缺乏立法、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政府兜底、第三方风险评估以及纠纷处理机制等一整套的政策支持[14],政府推动力和对投保企业的鼓励措施均显不足,且因为牵涉利益格局的调整而遭到部分利益部门和企业的消极对待。

(5)试点运营问题。

试点企业普遍经营污染危险性较大、容易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业务,对保险公司来说风险较高,难于进行环境污染损失的评估和责任认定,并且在风险管控及盈利测算等方面较为粗略,缺乏大量的环境污染侵权事实为污染风险分级和保费厘定提供数据支撑。另外,各试点省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污染物传输、环境容量及环境功能差别较大,在选择采用时并没有深入地考虑区域经济和环境状况[15]。

3.2 我国推广环境责任保险的策略建议

环境责任保险是一个复杂事物,需要环保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和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管理。为了在现有条件下有效发挥保险机制的社会管理功能,保障公众环境权益,利用费率杠杆促使企业制订污染事故防范措施,推广普及环境责任保险,扭转污染事故产生的巨额费用都由政府承担的局面,以下工作还有待开展:

(1)环境责任保险对承保企业和投保企业来说还是一项新生事物,需要加大宣传,促进认识。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保险制度社会风险管理的职能,对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企业实行强制保险,对污染较轻的行业给予积极引导,建立以强制性保险为主、任意性保险为辅的保险制度模式,促使企业自愿投保,增大投保企业的数量规模,降低保险公司因风险分散能力不足而承担的巨大风险[16]。

(2)向国际上具有较强实力的环境责任保险公司学习,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12]。将持续性环境污染事故纳入承保范围[17],建立企业投保目录以及损害赔偿标准,完善环境风险鉴定和评估规范的制定,开发多样化的环境责任保险产品,重视案例评估,实施费率精算厘定、投保企业范围规划和风险等级评定,逐步完善评估测算的配套量化技术。

(3)环境责任保险的承保标的以突发、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直接损失为主,积极开发适应市场不同消费群体的环境责任保险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险种的个性化设计,并细化产品赔付率、责任限额、索赔时效和保费额度,扩充保险责任范围,简化鼓励条款和免责条款。

(4)逐步完善立法。在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环保法律法规中增加环境责任保险条款,确定环境责任保险的法律地位,明确环境责任保险的适用范围,建立长效机制,形成限额保险和全额保险相结合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构建一套完整成熟的环境责任保险体系[13]。在地方层面,通过行政政策和优惠政策,鼓励环境责任保险投保,建立保险基金、奖励资金或设立环境责任保险专项补助,奖励自愿投保、主动承担环境风险的企业。

(5)试点工作应从高起点上统筹规划。建立环境事故勘查与责任认定机制、规范的理赔程序和信息公开制度,探索第三方进行责任认定的机制,规范保险业市场秩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培训与培养[14],提高事故处理效率,降低政府处理环境事故的成本。

4 结论

虽然环境责任保险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就目前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然而制度建设和经济手段的实施不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在后续工作中不断积累相关数据和经验,开展定量技术的探讨和研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思路和产品,完善立法,加强政策指导和支持,鼓励企业参与,进而发挥环境经济政策对改善环境管理、优化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做出贡献。

摘要:鉴于环境责任保险在促进环境保护、保护受害人利益、维护环境污染企业经营稳定、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章从我国环境责任保险概念和发展历程出发,对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工作进展、相关法案方面展开了研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行政策略政策建议。全面地探讨了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为各地方政府践行和推广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促进环境管理与市场手段的紧密结合提供了可借鉴思路。

责任保险发展 篇9

一、我国农业保险业发展过程

我国农业保险从1982年开办以来, 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过程。

(一) 开启与波动发展阶段

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农业保险业务, 业务发展呈快速上升趋势, 1992年达到顶峰, 当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6亿元, 占全国保费总收入的2.16%, 农业保险深度为0.14%, 保险密度为0.96元;同时, 赔付率也大幅上升, 高达119%, 完全是亏本经营[2] 。随着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 特别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向商业性保险公司转变后, 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2000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下降到3.87亿元, 2002年农业保险规模跌到20年来的最低谷, 当年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3亿元, 占全国保险业总保费的0.14%, 农业保险深度仅为0.02%, 农业保险密度仅为0.38元, 全国2.3亿农户, 户均保费不足2元[3] 。据统计, 1982-2002年期间, 农业保险的平均赔付率高达88%, 远高于农业保险经营盈亏平衡点79%的赔付率, 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长期亏损, 各家保险公司相继取消了农业保险的经营。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产保险公司仍有经营, 但品种很少、规模很小。可以说, 我国用了21年的时间, 得出了与国际农业保险同行相同的结论:农业保险不能实行商业化动作。

(二) 改革与升温发展阶段

随着近年来“三农”问题的不断升温, 农业保险对“三农”的“保护伞”作用日益突出, 政策性农业保险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03年10月21日,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2004年中央1号文件又提出了“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 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2005年中央1号文件还强调“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 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2004年中国保监会在上海、黑龙江、吉林等9个省区市启动了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2005年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要求, 政府有关部门加大了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的力度。2006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试点工作,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党和国家对农业保险的发展引起高度关注, 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农业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组成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小组, 依托试点载体, 研究探索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 进展令人欣慰。可以说, 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的春天来到了。

二、我国农业保险商业性运营的困难分析

农业和保险业是我国两个典型的弱势产业, 而它们两个结合的农业保险则是弱弱结合的更弱势产业, 具有风险大、成本高、盈利低的规律特点。农业保险的对象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生命的动植物, 从理论上讲, 不具有“理想的可保风险条件”, 对这种“不可保风险”进行的保险, 自然存在高风险、高费用、高成本、预期利益有限的特点, 违反了保险业的“危险分散、大数法则”的原理, 决定了农业保险从整体上不具有盈利性, 其保险产品难以商品化[4] 。因此, 农业保险是保险业中的特殊部分, 商业性运营是行不通的。我国农业保险商业性运营已经进入了“供给不足、需求乏力”的困境。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四个矛盾”[1] 。

(一) 农业保险的外部性与商业运营的趋利性之间的矛盾

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决定了农业保险具有较强的外部性, 单一依靠市场机制的配置会造成市场的失灵, 要求政府履行其宏观调控和公共管理的职责。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 趋利性的目标追求, 偏低的边际收益, 会导致农业保险经营者以经济利益的回报程度来选择保险险种, 从而降低农业险种的投入和经营强度, 因为农业保险经营者不会主动为政府或社会承担外部性造成的经济损失。矛盾的结果, 必然是农业保险业发展、特别是外部性突出的农业险种发展的萎缩, 乃至消失, 农业保险供给不足。

(二) 农业保险的低补偿性与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之间的矛盾

农业产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产业, 由于产业的弱质性和农业生产经营设施条件的缺乏, 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造成的损失非常大, 并且有逐步加重的趋势, 农业保险的赔付率居高不下。但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保护伞”的农业保险业, 由于受自身收益和险种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对农业灾害的补偿水平却很低, 远远低于实际损失的价值。据测算, 1998-2000年需要补偿的农业损失平均每年为168亿元, 而通过农业保险平均年补偿为4.5亿元, 仅占0.27%。

(三) 农业保险的高成本与农户家庭的低收入之间的矛盾

农业保险以大数定律为基础, 投保多则保费低、保障足。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空间的分散性、时间的季节性、定损的复杂性, 造成了农业保险的高成本性, 农业保险需要比一般城镇保险付出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就决定了农业保险实现正常运营必须要有高费率保障, 一些地区农作物保险的费率高达10%。然而, 由于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对农业保险的支付能力有限, 从而导致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严重缺乏。

(四) 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与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

受农业经营者自身属性、小农意识和低文化素质的影响, 加上法律制度的缺失, 导致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比较严重, 监督控制成本难以降低。农业保险作为发展和保护农业的一种制度, 对相关法律又有相当的依赖性, 而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规定非常笼统。由于有关农业保险的法律制度的缺乏, 导致道德风险给农业保险机构造成很大损失, 更使得农业保险经营者赔付率居高不下, 这是造成农业保险陷入困境的最根本的制度原因。

三、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现阶段农业保险发展的可行之策

(一) 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

农业保险具有鲜明的两个特点即高赔付率和高保费率。高赔付率和高保费率这两个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只能是政策性保险, 而不能是商业性保险。首先, 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灾害和市场双重高风险, 这一高风险特点, 导致农业保险自身难以产生经济效益。据统计, 从1982年至1996年的14年中, 江苏省农业保险经营的累计赔付率达103.2%, 加上20%的费用率, 实际亏损率23.2%, 这与一般商业保险的经营目的严重背离, 从而使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保险领域[5] 。其次, 农业保险的保费率相对农业收入来说是偏高的, 按农业受灾率制定的农业保险费率一般占农产品产值的8%-12%, 甚至更高。农民虽有保险的强烈要求, 却没有承担高额保险费的能力, 从而导致农业保险的承担密度很低, 农业保险公司难以形成起码的规模效益。最后, 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又使保险基金自身不能积累, 因此单纯依靠农民保费收入的农业商业性保险业务是难以维持的[6] 。很显然, 农业保险不可能成为纯粹的商业险种, 只能是政策性保险。

(二) 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已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农业保护措施之一

目前, 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其中, 既有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 也有菲律宾、印度、智利、毛里求斯等发展中国家。各国根据自身国情不同, 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政策。如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 政府主办、政府成立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 政府补贴、社会组织经营的发展模式, 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办、政府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自愿互助合作经营的发展模式, 等等。但是, 不管采取那种模式, 都有一个共同特征, 那就是针对农业风险的相对集中性、风险损失的相对严重性、风险承担者的分散性以及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性, 为弥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 通过立法来强化政策支持, 提高政府干预和管理农业保险的能力。几乎所有国家的农业保险制度多建立在国家财政补贴的基础上, 实行低费率和高补贴的政策, 是典型的财政补贴型农业保险制度。例如, 美国政府从1995年开始, 为开办农业保险的19个公司提供相当于其农业保险费31%的补贴;日本政府补贴农民水稻保费的50%-60%, 补贴麦类保费的50%-70%, 若遇特大灾害, 政府承担80%-100%的保险赔款。

(三) 实践证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成效明显

我国北京、上海等少数经济发达地区, 农业政策性方面的保险业务开展得比较好, 并取得明显成效。如上海农民在养殖业及蔬菜、水稻等种植业方面投保, 可获得政府25%-45%的保险费补贴。在2002年的3次台风暴雨灾害中, 受灾的上海投保农民都及时获得了赔款, 有效地化解了农业风险, 确保了种植业和养殖业收益。2004年北京市房山区开展红小豆的政策性农业保险, 区政府拿出100万元补助支持5万多亩的农业保险, 结果红小豆丰收, 产品全部出口日本供不应求, 创汇800万美元。

四、推进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 深化对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必要性认识

一是要把建立和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村稳定大局的高度, 认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要把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纳入我国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加强领导, 狠抓落实, 实施优惠的税收、立法及资金补贴等政策, 真正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在农村经济中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作用。三是要加强对农业保险工作的宣传教育, 采取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保险机构开展宣传咨询活动等多种形式, 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农业保险对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农民增收、稳定农民生活的重要作用, 消除将农业保险视为“乱收费”、“增加农民负担”的错误看法[7] , 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农业保险工作。

(二) 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律规章建设

随着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亟需健全的法律体系予以保障。用法规形成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支持方式、经营主体应该享受的具体优惠政策、保险双方权利义务、业务经营范围、业务运作 (包括保险金额确定、费率形成机制、赔偿办法、会计核算制度等) 、财政补贴标准、农业再保险办法等, 形成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备的法律、制度保证, 有利于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行为, 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 或因财政困难而忽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 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当前, 一方面要尽快研究制定我国《农业保险条例》、《农业政策性保险条例》、《农业再保险暂行办法》等;另一方面要完善《保险法》中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村、农业保险业务的有关法律条款。

(三) 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

对农业保险予以财政支持, 是WTO对农业扶持的重要绿色通道。国家保监会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 争取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税收、再保险和农业风险基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国家要增加农业风险基金额度, 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对农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农业再保险提供经济支持。国家财政部门要实施优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税收政策, 在遭受不可抗拒的重大自然灾害的特殊情况下, 还可实施国家财政紧急援助政策, 促进农业保险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 建立和健全农业保险的发展体系

针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实际, 要采取积极试点、稳步推进的办法, 探索发展途径, 建立和健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体系。一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开展对高风险的农业保险业务, 实行非盈利性的政策性经营, 行使农业再保险机构职能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业的行业管理, 负责监管农业保险基金, 起草政策性农业保险法规, 指导农业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活动;二是建立互助合作保险组织, 作为政策性保险的必要补充;三是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 (如财保、寿保、太保、平保等) 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四是引进外资专业保险公司, 加大对我国农村和农业保险的力度。五是建立我国农业再保险机制, 实施农业风险产业立体保持格局, 真正形成我国组织多形式、所有制度多结构、业务多层次、融资多渠道的农业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 2006-06-26 (1) .

[2]杜彦坤.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的基本思路[N].经济参考报, 2005-09-17 (6) .

[3]梁敏.我国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障模式[N].保险研究, 2005 (12) :70-72.

[4]陈泰超.对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探讨[J].金融参考, 2005 (3) :13-18.

[5]唐金成.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J].金额理论与实践, 2005 (9) :66-68.

[6]陈穗红.寻找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突破口[J].财经界, 2005 (3) :100-105.

责任保险发展 篇10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责任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责任保险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很滞后,2015年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8423.26亿元,同比增长11.65%,其中责任保险原保费收入301.46亿(以下责任保险原保费均不包括机动车辆保险原保费),同比增长18.9%;2014年,财产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7546.1亿元,同比增长16.4%,其中责任保险原保费收入253.4亿,同比增长16.9%;2013年财产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6481.2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责任保险原保费收入216.77亿。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责任保险的保费以高速度增长,但整体规模较小。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因为关乎大众利益而一直备受关注,目前讨论的焦点问题是该保险的模式选择问题,即采纳强制保险制度还是自愿保险制度。在新修订的环保法中,其名称为“环境污染责任险”而并非此前相关文件中提到的“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意味着其强制地位仍有待明确。在笔者看来,这两种模式的选择其实质是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路径的选择,是依靠市场力量自行推进,还是运用政府的行政力量强制实施。笔者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证,认为强制环境责任保险是管控我国环境污染风险的必然选择。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2015年年度数据

1国外环境责任保险模式实践

纵观发达国家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历程,由于各国经济水平、历史发展阶段、环境污染的性质和自然资源禀赋等等各不相同,所以保险模式的选择也有不同,本文以美国为例,探讨了其环境污染发展模式,之后笔者整理出不同国家在该险的发展情况。

1976年通过的《自然资源保护和恢复法案》(RCRA),该法案对有害垃圾进行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法律调整。主要是针对有害垃圾的制造者、运输者、储存和处理设备的严格限制。该法要求得到许可的所有人必须提供财务担保,这些担保的财务可以在受害人遭受人身伤害及经济损失时得到一定的补偿,为得到许可,所有人可以用多种方式提供财务责任保证,如环境责任保险单、履约保函、信用证、第三方托管现金、自保证明,或者有些州所认可的任何类型的财务安排。

1980年通过的《公路承运人法令》,该法是针对在州内或者州际从事危险品运输的承运人制定的。其要求在运输过程中因危险品的意外泄露而导致环境污染的承运人必须要购买一定限额的环境责任保险,也即强制性保险模式。

1990年的《石油污染法案》(OPA)通过提高美国沿海及境内可航行水域的运营设备技术质量,来减少一定的水域污染。OPA同时要求此类设施和船舶的拥有人必须防止泄露,并对未防止泄露支付清除费用。OPA与RCRA的规定相类似,即都要求提供一定的财务担保来补偿受害人的损失,只是OPA所要求的财务担保的方式较多,灵活性较强。

资料来源:笔者通过文献整理

2我国环境责任保险模式的选择

2.1经济学理论依据

(1)市场失灵理论与强制保险制度

根据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观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引导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自由个体在契约自由的基础上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只要存在着长期博弈,市场的参与者就会遵循市场规则,这时无需政府的参与。由于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和在公共物品领域,仅仅依靠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无法实现效率—帕累托最优,出现了市场失灵。

在环境责任保险领域,生产企业和潜在受害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会导致机会主义的产生。一些致污企业在面对严格的法律制度时可能会选择利于自身的策略,比如“肇事逃逸”(Hit and Run),一些污染企业在事故赔偿时可能面临破产的危险,这时他可能选择对污染不做任何反应,一些小的致污企业也可能不购买环境责任保险,因为他们想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使其经济利益最大化。一旦发生了污染事件,这些企业可能会及时转移自己的财产,并出于恶意目的宣告破产,这样会导致受害人得不到及时的补偿。在保险市场上会出现“柠檬市场”问题,如果保险人无法正确识别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这样的保险费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出公平性,对风险管控有效的企业会为那些风险相对较大的企业支付成本,这样会导致好企业退出保险市场,而风险较大的企业仍然有投保的激励,长此以往,保险市场就会失去它的优势,最终导致失败。

(2)福利经济学与强制保险制度

根据福利经济学理论,如果一个经济体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这就是帕累托改进。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市场中,一般情况下各经济主体(一般的致污企业)都是风险厌恶者,而强制性责任保险可以使风险从风险厌恶程度高的经济主体(致污企业)转移到风险中行者那里(保险公司),这样会使得双方的效用都得到提高,从整个社会层面分析,这会使社会总福利增加。因此,鼓励所有企业都加入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使得社会总效用达到最优。

强制性责任保险是以保护受害人利益为目的的,对于一些可能失灵的特殊领域,实行强制性责任保险可以提前防范风险,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受害人与致污企业都能及时得到救助,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

2.2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边界数学分析

强制性责任保险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具有积极地作用,以上的观点基本属于定性分析,如果想更好的诠释本文的观点,定量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假设存在一个具有三方主体的保险市场,企业M、保险人N以及第三方O。假设企业M的初始财富为WM,从事生产导致污染发生损失的概率为P,如果没有污染其收益为R,如果污染,发生的损失为A,这一损失A可以分为两部分,自身的污染成本AM,对第三方造成的损失为AO,第三方O只能选择被动接受M和N的决策并带来的后果。保险人N有初始财富WN,以价格c出售保险,有保险合同约定,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则由保险人N赔偿A于第三方O。

企业M在购买保险的情况下其期望财富为:

WM+R(1-P)–c

企业M不购买保险的情况下其期望财富为:

(WM+R)*(1-P)+(WM-AM-KAO)P

这里的K为系数,由于存在各种原因,企业M赔偿给第三方O的损失可能是全部赔偿也可能是部分赔偿,所以K∈[0,1],。

如果M要购买保险的条件是

化简可得:c≤AMP+KAOP(1)

可以看出如果企业要投保,保险价格c不大于企业M的期望损失。

再来分析保险人N,当没有出售保险时,期望财富为WN,如果出售保险,其期望财富为(WN+c)(1-P)+(WN+c-A)P。

如果N要出售保险则满足条件

WN≤(WN+c)(1-P)+(WN+c-A)P

化简可得:c≥AP(2)

可以得出保险人出售保险产品的价格要大于保险人的期望损失。

联立(1)(2)可以得出保费的合理区间是

有前面的条件可知A=AM+AO且K∈[0 1],,那么AP≥AMP+KAOP,分析(3)式可知,只有在K=1的条件下(3)式才成立,当K不等于1时,保险人提供的保险价格大于企业愿意支付的价格,此时的保险市场不成立。K=1也就意味着企业M要支付全部的损失给第三方O,这时的保险市场才成立。

基于以上的简单分析,对于第三方的损失M要全部负责,这既可以使受害人的福利得到提高,体现社会公平,又可以形成有效保险市场,使整个社会效用最大化,强制性责任保险制度可以满足这一条件,使受害人的权益得到维护。

3强制环境责任保险是目前我国处理环境风险的占优选择

3.1选择强制环境责任保险的必然性

(1)从环境责任保险自身的特点分析(基于上述的数学分析)

首先,从P(风险发生损失的概率)看,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重大环境污染案件平均每两天发生一起。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东疆保税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发生特大爆炸事件,引起国内外的关注,这一事故的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纵观近几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数据可以看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呈现出上升趋势,所以,从上述数学模型可以看出,实施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符合其要求。

其次,从AO的角度分析,如果环境污染事件造成AO数值巨大,这会给第三方受害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损失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更甚至是身体上的伤害,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社会总福利,引入了强制性责任保险,会使第三方的利益得到保障,提高社会总效用。

最后,从系数K的角度分析,当污染事故发生后,由于种种原因,第三方可能只得到部分补偿甚至得不到补偿,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考虑强制。

(2)强制环境责任保险在我国的推行可以有效避免的逆选择的发生

在保险市场中,投保人在选择购买保险之前比保险人拥有更多的信息,投保人会权衡利弊之后再决定购买保险,保险人会按平均风险水平制定保费,这样会使一些低风险企业不再参保,参保的企业大部分是一些高风险的致污企业,以此类推,最后会出这样一种情况,参加保险的都是一些高风险的企业,这样的保险市场是低效率的。如果采用强制性保险,不管风险水平与保费的大小,所有企业一律参保,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了逆向选择的发生。

3.2对于我国实行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的具体建议

在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可以说是日趋成熟,不管是保险业务费率、新产品创新、投保方式及理赔程序都已步入正轨,研究国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本论文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国家应加快立法步骤,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在我国实施强制保险,必须以相应的法律作为支撑,交强险就是很好的例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我国顺利推广必须要有法律依据,法律是一切之根源。国家应从制度层面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具体的要求,联合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出切实可行并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法律法规。比如可以根据不同的污染危害程度和污染物的种类等颁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与《污染物污染责任保险》。

(2)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取其精华

西方一些国家保险业现代化程度高,经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保险企业险种设计能力强,险种门类齐全,并已把完善的理论付诸于实践,通过综述可以发现,其实施后的效果明显,通过不断地完善,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成熟运行。这样以来,我国可以创新性的借鉴并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取其精华,逐步提高我国环责险的质量。

(3)采取先试点、逐步推行强制环责险运营模式

通过对文献整理,笔者发现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在各国推行时都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方式。综合考虑我国企业的保险意识、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保险公司的经营技术性,环责险牵涉到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我国实施强制性责任保险缺乏相应的基础,应该区分行业和区域,对存在较大污染隐患的企业、行业要及时对其采取措施,强制投保环责险,其他领域通过逐步试点运行,分步骤的在全国推行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

(4)谨慎选择环境责任保险的经营机构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保险主体复杂,在选择保险经营机构要考虑多方的利益,一般来说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第一种是由综合性的商业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第二种是由政府牵头,选取实力雄厚、技术性强的保险公司组成共保体进行经营。由于我国环境情况复杂,考虑到个别保险公司的实际情况,目前在我国推行强制环责险应该采取第二种模式,即以行政主导为重点。

参考文献

[1]张瑞纲,许谨良.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上海保险,2011(12):48-53.

[2]黄英君,赵雄.我国政策性科技保险的最优补贴规模研究[J].保险研究,2012(9):64-75.

[3]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144-146.

[4]唐金成,江宏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运营模式研究[J].海南金融,2014(1):28-47.

[5]黄小敏.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补贴的政策需求与制度供给[J].南方金融,2012(9):67-69.

[6]张瑞纲,许谨良.新侵权责任法实施背景下环境责任保险发展的博弈分析[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1,25(3):5-9.

[7]沈庆.信息不对称视角: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实施强制立法之管见[J].现代财经,2011(2):46-50.

[8]江生忠,邵全权.完善我国责任保险制度的几点理论思考[J].南开经济研究,2004(4):89-95.

[9]贾若,李响.道路交通事故中的侵权责任与责任保险[J].保险研究.2007(8):21-23.

以创新赢保险发展 篇11

2009年,云南的保险业成绩显著,产险费率水平较去年上升0.32个千分点,同比增长22.2%。但是,在卓越成绩的背后,依然暴露出保险行业存在的问题:携程“假保单门”事件及其他假保单事件严重影响保险行业的整体形象。

“保险业只有注重行业规范,不断开拓创新,我们才能得以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安邦财产保险公司云南分公司总经理袁纲坦言道。

在云南保险业,安邦保险是率先规范起来的一家。自成立之日开始,安邦就以“做市场的引领者”为目标。在以前的保险办理程序中,一般是客户提出投保意向以后,保险公司出具保单后才向客户收取保费,这种“先承保,后收费”的运作模式的弊端在于非常容易出现无法收回保费的情况,还容易出现保险业务员打着保险经营机构的旗号谋求私利,导致投保人无法得到正常的理赔服务及保险公司无法正常经营。为规范保险业务员的业务操作行为,2006年初,安邦在保险行业率先推出了“零应收”,即保证先交费,后起保。由于规避了经营风险,切实保障了被保险人的利益,2008年以后,整个保险行业均开始推广执行“见费出单”。

“保险公司要不断地在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上下功夫,改变过去那种‘高手续费低价格’的不良现象,努力构建一种健康、规范的经营模式,才能让保险业获得更大的发展。”袁纲认真地说。

除了“零应收”,安邦保险创举不断。从2007年开始,安邦保险率先在行业内开始执行“双卡工程”,即手续费直接支付到业务员自己的卡上,赔款直接支付到客户本人的账户上。这样做的好处是极大的杜绝了中间人或者修理厂从手续费、修理费等渠道非法获取本应是展业人员、客户得到的合法利益。安邦保险的推陈出新,为投保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中间环节走向“零距离”做出了极大努力。

云南车辆保险办理进入电话营销时代,就是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中为减少中间环节给客户带来实际利益而推行的。对于整个保险行业而言,全国保单进入3G时代已为时不远。

袁纲认为,目前保险机构在内控制度、业务财务数据的真实、理赔制度等各方面都还要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改进。摒弃原有的高手续费低价格的恶性竞争,在诚信规范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化的产品才是保险生存之道。

“保险业的发展思路不能短视,不能依靠掠夺性的开发保险资源来发展,而必须遵循保险业的发展规律。现在保险业面临的不是老百姓缺少保险意识,缺乏投保资金,而是保险公司怎样共同规范保险市场,把适合消费者的保险产品及时投入市场的问题。如果原有的产品市场反响不良,则应考虑及时修改产品。如果保险公司能团结协作,甚至共同开发保险产品,一起做增量发展,就能使掠夺性资源的恶性竞争局面大大改观。”袁纲郑重其事的說。

除了保险产品,袁纲还认为,保险的创新与发展,还应注重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提高整个保险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从整个云南保险业来看,云南保监局每年颁布的规范和促进市场稳定发展的文件不在少数,即便如此,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仅靠市场监管难以跟上保险业发展的步伐。因此,保险公司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加强自律,共塑保险行业形象就尤显重要。

以安邦保险为例。新保险法推行后公司加大了对员工业务开展过程中怎么去依法合规经营的重视程度,通过系统培训确保员工向广大的保险消费者提供细致到位的条款解释服务。同时,安邦保险的“事业部”管理模式,应用精细化的团队管理,细分市场,集中专业人才从事专项服务,如集中了具备4S店专业从业背景的员工专门办理车险理赔服务。从2009年7月份开始,安邦保险启动了快速理赔专项工作。截止到2009年12月31号,安邦保险的结案率达到了118%。其间,已经把公司成立以来所有的历史遗留案件都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清理。安邦的这一专项工作,改变了广大保险消费者“投保容易理赔难”的固有观念。

保险业不断注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减少中间环节不必要的风险,让广大保险消费者翘首以待的保险快捷服务时代就会到来。

保险公司发展物流保险的建议 篇12

物流保险,顾名思义是指针对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给予一定的保障机制,从而使物流企业获取转嫁经营风险的一种有效途径。众所周知,物流行业的风险系数相当高,尤其在货物的运输、加工包装和物流配送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相当大,迫切需要通过保险来转嫁风险。我国有73万个物流企业,在实际营运过程中,每个物流企业都有货损情况发生,且发生频率很高,很多时候货物丢失或损坏是由各种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造成的。如果这些损失都由物流公司赔偿,物流公司压力很大,因而物流保险蕴藏着巨大商机。有关专家预计,我国保险业可能正面对着400亿元的巨大物流保险市场。但目前我国存在着物流的运作缺乏与之配套的专业保险险种、物流保险产品的开发滞后、物流保险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本文从保险公司角度出发,提出了发展物流保险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

从物流责任保险这一险种的开发过程来看,保险公司对物流企业的业务不太了解,对每个物流环节潜在的风险缺乏明确的认识,不能正确掌握被保险人的信用程度。加之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不完善,许多法律法规中无责任赔偿限额的规定,使得保险公司对风险控制既担心又谨慎,从而将看不清的风险认定为最大的风险。

在对待物流责任保险这件新生事物上,保险公司应该继续转变观念,要立足于责任险的长远考虑,从社会责任的全局着想。作为承保公司不要一味地、甚至出于担心夸大风险,不要不加分析地将承保范围缩得越小越好,保费提得越高越好。要确确实实地为物流公司做点事,从物流公司角度出发,分析市场需求,开发有实际投保意义、能被广泛认可的险种,为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作出贡献,而且要做就做好,不要应付了事,让新生事物流产、让物流商失望。

二、加强物流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

物流保险着重于物流运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意外情况,从若干方面防范和消除风险的发生。保险并不是简单的收取保费,然后对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进行赔偿。保险公司在转移被保险人风险的同时,为了降低赔偿率,减少自身经营风险,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必然要注重物流风险预测和管理。这就要求物流保险人不仅要熟悉保险业务,还要懂得物流各环节的操作情况,从而推出适合物流市场的险种并有效地控制风险。保险公司缺乏专业的物流保险人员,难以为物流经营人提供有效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保险的发展。因此,保险公司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比如可通过引进各层次的物流人才、组织各类物流讲座、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来解决物流保险人员紧缺、专业知识贫乏等问题。总之,要开展物流保险业务,加快人才培养和人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三、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险种

传统保险的制度设计与现代物流不配套。以仓储保险为例,传统的仓储保险是对大宗货物在较长时间的仓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投保,因此保险费率一般较高。在现代物流JIT生产方式以及零库存管理理念下,仓储则具有“短暂性”的特征。换句话说,仓储在整个物流活动中仅仅起一种“歇歇脚”的作用,因此其保险费率一般不宜过高。实践中,被保险人分别投保货物运输险和仓储险,虽然可以基本上涵盖物流活动的主要环节,但由此带来的保险费用的上升却是被保险人所不能承受的。保险公司要转变观念,立足于长远考虑,从社会责任着想,要切实从物流公司角度出发,分析市场需求,开发有实际投保意义、能被广泛认可的险种,为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作出贡献。

四、深入物流企业组织培训

保险公司应经常深入现代物流公司,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熟悉物流业务的各个环节,了解物流商的需求,不断出台满足物流商需要的保险产品。同时当好物流商的高级参谋,为其找出潜在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准确鉴定其风险程度,替客户进行风险评估,设计风险管理方案。保险公司有必要经常组织有关物流专业的培训班,培训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请物流企业的专家,为保险从业人员讲授现代物流、分析相关案例;另一类是请保险公司的专家到企业讲授物流的风险责任及如何进行风险管理,通过不同渠道进行沟通、统一认识,并不断改善产品,培育一个物流责任险的良性循环市场。当然,要想达到此目标,需要有一个过程,同时也需要一定时间。大家要有耐心,看得远一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花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

五、建立物流业与保险业之间的互信机制

不可否认,物流业与保险业彼此之间缺乏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保险的发展。举例来说,保险公司担心物流公司投保时不按照实际发生的业务量申报,导致不足额收取保费,一旦出险,物流公司事后填单骗取保险金。另外,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往往需要物流公司提供与客户签订的物流协议,在理赔时还需要物流公司提供货物的价值,甚至包括出厂价值、销售价值等。然而,物流协议和货物价值往往构成了客户的商业秘密,物流公司一般不愿意或根本就不能够向保险公司提供。因此,笔者认为物流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要不断加强对话,争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推动物流保险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美和,陈默.我国物流保险的发展对策[J].水运管理,2006,(8):25-27.

上一篇:小儿脑瘫的病因与诊断下一篇:四化两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