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代表作

2024-06-07

学术代表作(精选6篇)

学术代表作 篇1

广东省农业机械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5年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2月20至2 1日在东莞召开。学会六届理事会成员、七届理事会候选人、专业委员会代表, 特邀代表及有关部门领导, 学术报告人以及学会会员约130人参加了会议, 省科协汤少明副秘书长出席了大会。会议审议了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 修订了学会章程, 通过选举产生了第七届理事会93位理事成员。随后召开了七届一次理事会, 选举产生了理事长、20位副理事长, 并成立了秘书工作部、学术委员会、农机监理与鉴定委员会、农机推广与流通委员会、农产品加工机械委员会、种植与园艺机械委员会、养殖机械委员会、农机制造4.0委员会共8个专业委员会。罗锡文院士当选为名誉理事长, 广东省农业厅牛宝俊副厅长当选为理事长, 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张汉月所长当选为常务副理事长。在会上, 新、老理事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科协领导发表了讲话。

七届理事会牛宝俊理事长表示, 感谢大家的信任, 请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学会的工作, 在新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 开创学会工作的全新局面。在新成立的七届理事会中, 既有专家、学者、管理部门领导, 又有教育、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的教授、工程技术人员, 同时兼顾农机、机电、水产、畜牧、农垦、农艺等部门。至此, 广东省农业机械学会六届理事会换届完成, 七届理事会已经正式产生并开始运作。

换届完成后, 召开了2015年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主题为"广东农机化十三五发展"。共有8位专家做学术报告。报告包括: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 、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展望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洪暹国执行常务副理事长) 、扎根农业服务三农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骆少明院长) 、国内外精准农业肮空现状及发展趋势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兰玉彬教授) 、广东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特点及发展方向 (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刘霓红副主任) 、农机农艺融合的思考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陆华忠院长) 、走合作之路发展互联网+服务提升机械化效益 (汕头市潮阳区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马学杰社长) 。

学术代表作 篇2

核心提示: 很多销售代表拜访客户的交谈话题多是一些非专业化和非学术化的内容,比如谈谈天气,说说时事,或“骂骂”公司指标,这种拜访只会让大家纠缠在公司销售政策的讨论中,很容易被客户将我们定位为“关系型”销售员,而不是顾问式医药代表。

很多销售代表拜访客户的交谈话题多是一些非专业化和非学术化的内容,比如谈谈天气,说说时事,或“骂骂”公司指标,这种拜访只会让大家纠缠在公司销售政策的讨论中,很容易被客户将我们定位为“关系型”销售员,而不是顾问式医药代表。如何快速导入专业化和学术化拜访呢?

1.描述患者的具体症状。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后,可以描述与我们产品治疗适应症相关联的患者的具体症状,比如患霉菌性阴道炎孕妇的治疗方案,突出产品优势。

报纸报道的相关病例也可以使用,比如某媒体报道一周4例早孕妇女查出宫颈癌,代表可借这则新闻请教专家,宫颈癌能否提前预防和治疗,顺利导入到专业化和学术化拜访中。

2.请教专业学术问题。专家通常都好为人师,但建议你不要说“有问题请教”,可以这样说:“我前几天去周边城市出差,很多客户都听过您讲课,都很尊重您,特别有一个专业的问题想托我向您请教,不知道可不可以?”这个时候,客户多半会很高兴,不会拒绝你提的问题。当然,你一定要事先设计好问题,方便导入我们的产品。

3.疾病治疗的难题和话题。比如,目前宫颈癌的防治是一个世界性难

题,临床上也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可以请教客户:“您目前对于筛查出HPV阳性的患者,通常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案?您对目前的治疗方案满意吗?如果有更好的治疗方案,您会否考虑?”接下来可以谈我们产品提供的治疗方案获益,给出很多临床报告证据去说服客户。

4.上次拜访留下的专业问题。销售拜访的最后一步不是销售缔结,而是总结此次拜访,制定下一次拜访计划,所以可以衔接上次拜访的话题,比如上次拜访可能资料准备不充足,下次拜访带给客户新的资料;上次拜访可能受时间限制,某个专业性话题没讲透彻,此次拜访可以讲得更清楚。

5.科室宣传栏的某个话题。最近,笔者与郑州办事处韩经理拜访郑州市某大型三甲医院门诊,看到宣传栏上介绍了很多关于HPV检测方面的知识、宫颈癌的危害性和筛查的必要性。拜访客户时,笔者很自然地提到宣传栏中的话题,开始与客户探讨关于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问题,顺利引导到我们的产品。

学术代表作 篇3

大会由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蒋小松主持并致开幕词, 省畜牧兽医学会万昭军理事长代表第八届理事会从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产业支撑、自身建设等方面作了工作报告。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5年的工作, 包括会员在学术影响力、发表高质量科技论文、科研成果产出、畜禽新品种培育等多方面的创新成就;学会在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及举办学术年会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报告着重总结了学会为现代畜牧业试点示范、扶持“三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为政府建言献策, 积极参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完成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雨雪冰冻灾害等重大应急任务等方面的成绩。省畜牧食品局杨昌明局长作了重要讲话, 他高度评价了本届学会为推动畜牧兽医科技创新和畜牧业生产发展做出的突出成绩, 并对新一届学会的工作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大会通过了八届理事会所做的工作报告、章程修改草案;选举产生由137名理事组成的第九届理事会;召开了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 选举常务理事34名组成第九届常务理事会、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蒋小松当选为理事长。

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的同时, 还召开了以“加强畜牧科技创新, 促进产业持续发展”为主题的2012年学术年会。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成都大学的8位专家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作了专题报告并进行了互动交流, 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大会共收到论文252篇, 印发了《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收录论文132篇, 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在推进畜牧生产标准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其中, 评选青年优秀论文18篇。

学术代表作 篇4

2004年11月1日—3日

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报告会于2004年11月1日至7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广西北海举行。来自全国大专院校、科研部门、质谱仪器制造商的200多位代表出席了此次盛会。

在本次大会正式召开之前,于2004年10月31日晚第六届理事长李金英教授主持了中国质谱学会第六届全体理事会议。与会的第六届理事代表,着重讨论了第七届理事的候选工作。

11月1日,第六届副理事长刘淑莹教授主持开幕式。李金英教授代表第六届委员会致热情洋溢的开幕词。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岛津制作所田中耕一先生作了题为“The Origin and the Future of Macromolecule Ionization by Laser Irradiation”的精彩报告。李金英、朱凤蓉、刘淑莹、吴侔天、张子斌、再帕尔•阿不力孜、刘子阳、钟大放、日本加速器质谱专家Yasuo Nagashima等分别作了“无机质谱的发展及其在核领域的应用”、“同位素稀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氪和氙”、“利用电喷雾质谱技术研究复方中药的配伍原则”、“国际反兴奋剂斗争与我们的策略”、“准确分析微量惰性气体的轻便四级杆质谱系统”、“质谱技术在分子鉴别以及药用植物微量成分分析中的作用”、“环糊精与药物非共价作用的质谱研究”、“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血浆样品中的药物浓度: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AMS Activities in Japan and Outcomes”大会报告。报告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我国质谱工作者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缩短与国际上的差距的雄心壮志以及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四年以来,我国在同位素精确质量测定、化学溯源、兴奋剂检测、化学武器检测等方面已经进入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

11月2日下午,李金英教授代表第六届委员会作工作报告。学会工作报告中总结了自2001年8月以来第六届委员会期间所开展的有关工作。从质谱学会的组织建设与发展方面就学会组织机构的完善、学会的顺利交接、《质谱学报》办公室各项工作的开展等方面作了回顾与总结。强调了理事会根据近年来质谱的发展状况,适应交叉学科的发展,增设了“生物医学质谱分专业委员会”,并根据当前我国质谱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仪器专业组”更名为“仪器与教育分专业委员会”;新增设的生物质谱专业学术活动活跃,成了质谱领域新的增长方向,在学会发展的同时,推动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学会为申请国际质谱大会中主办权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各项工作都走向了正轨,发展前景非常看好。理事长特别感谢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院对学会和学报办公人员、经费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这些经费的投入为质谱学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学术交流与活动方面的内容。三年多来,学会和专业委员会共组织学术会议8次,参加人数累计800余人,其中与会国外学者累计80余人,会议交流论文累计500余篇。几年来学会同仁努力加强国内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质谱学的繁荣和发展。2001年10月25日—29日和2003年10年10月13日—17日分别组织参加了“第九届北京国际分析测试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及第十届BCEIA。质谱学会作为本届大会的轮值主席,也就是这次整个大会学术委员会的主席,为此次会议的召开做了大量工作。李金英理事长代表中国质谱学会,授予连续10次参加BCEIA的英国质谱专家名誉国际会员,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2002年10月10日至14日学会在在杭州组织了第七届全国学术交流会,整个会议学术氛围非常浓厚。三年来各分会的学术气氛也非常活跃。2001年8月有机质谱专业委员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第十一届全国有机质谱学学术大会”,2003年10月15~18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有机质谱学第十二届全国学术大会”。生物质谱专业委员会于2003年10月26—28日在北京主办了 “全国第二届生物质谱及其相关技术研讨会”,会议内容丰富,题材多样,集中反映了生物质谱技术及其应用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对今后我国的生物质谱技术研究与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方面,学会副理事长刘淑莹教授参加了2003年8月31日—9月5日在英国的爱丁堡市举行的第16届国际质谱大会。2004年7月28日—8月1日学会十几位知名学者出席了由中国香港的浸会大学承办,在中国香港举行的“第七届亚洲分析科学大会”。2001年5月再帕尔•阿不力孜参加了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第49届美国质谱学大会”。几年来中国质谱学会的若干专家学者多次赴境外参加与质谱相关的学术交流会,推进了学会与国际上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与交流。

代表们一致同意通过财务报告。按照中国物理学会章程,根据第六届全国委员扩大会议提出的第七届委员会候选人名单,经充分协商推选刘淑莹教授为第七届理事长,经无记名投票选出赵墨田、再帕尔•阿不力孜、钱小红和张子斌四位副理事长;会议由各专业组推选出各自的专业组组长、副组长。11月2日会议经无记名投票产生了第七届理事;秘书长、副秘书长人选待定。

学术代表作 篇5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协办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会议地点:西安凯宾斯基酒店 (西安浐灞生态区欧亚大道西段6号)

会议时间:2013年4月26日~28日

大会主题:医学影像新技术和新进展 (重点为胸部综合影像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会议形式:专题学术讲座、论文交流等

会议学分:本次大会将授予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国家级一类学分

目标参会者:

1. 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各分会委员、《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编委请务必出席

2. 从事X线、CT、MRI、超声、核医学、电镜、远程医学、医学远红外线、医学影像工程等专业的专家、医师、技师、医学工程人员、影像学研究生等

3.设备供应商、胶片供应商、影像对比剂供应商、专业媒体

征文内容:

1.常规放射学、CT、MRI及介入放射学、超声、核医学、医学工程等影像学新技术和新进展

2. 医学影像学新技术在各学科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尤其是在开展临床影像学与实验研究、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以及提高综合医学影像诊断水平方面的研究成果

3. 医学影像学新技术的基础研究、影像学图像处理技术及医学影像学新设备的研究

4. 医学影像学理、工、医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征文要求:学术论文投稿一律要求提供800字左右的标准结构式摘要, 包括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结论等四要素, 无需提供图片。所有稿件一律采用Word格式通过电子邮件发送附件投稿, 邮件标题请注明“研究会2013年大会”。投稿请注明发言或展板 (可同时参加) , 如为基金资助项目请注明基金来源。摘要务必请写清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单位、邮编、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 以便联系。本次大会凡是纸质投稿或软盘 (光盘) 投稿者一律不予录用。

稿件经专家审稿后, 被录用的摘要将刊印在论文汇编上, 优秀的论文将向作者约稿全文, 经再次审稿后向《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等专业学术期刊推荐刊登。

凡2013年2月20日以前已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不再选用。

截稿日期:2013年2月20日

E-MAIL投稿专用邮箱:camit@vip.163.com

联系人:谷明明秘书长联系电话:010-85138613 010-65120543 (传真)

研究会欢迎各位专家、同行积极投稿并参加会议。研究会各位理事、常务理事、各分会委员及杂志编委请积极组稿, 并组织当地同行参加本次大会。收稿后将于2013年3月下旬发正式参会通知。

学术代表作 篇6

关键词:学术,共同体,规范,批评,创新

“共同体 (Community) ”是一个社会学概念, 其内涵包括:任何大小的社会组织, 其成员居住在一特定区域内, 并有共同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一个因具有共同特征或兴趣, 使它在其存在的较大社会组织中显现出来的团体;公众、大众;共有、共享。“共同体”是一个由多人组成的群体,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社会性依赖关系, 他们共同讨论, 共同决定, 共同定义着共同体, 并为共同体所影响, 给成员以归属感。学术共同体是指致力于某一学科知识领域的学者群体, 他们共享着某种价值和文化、态度和行为方式, 也就是所谓的“学术部落”[1] 。学术共同体成员在学术理念、学术精神、学术关怀、学术操守方面有一个相互的认同和行为规范, 以学术活动为中心而构成一个“圈子”。学术共同体是学者与其他人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学术活动方式或平台, 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的树立, 强调分享各自的见解, 鼓励探究以达到深层的理解与认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就在开展有关“学术规范化”的活动, “但曾是思想和文化解放后盾的‘学术’, 现在反而被另外一套‘学术’取代了:一方面学术活动日趋行政化、市场化, 学术行为极其漠视学术本身的规则和权威, 形成了逼良为娼争相炮制学术泡沫的局面;另一方面学术秩序混乱, 学术批评异化, 平庸之作泛滥, 学术创新极其缺乏”[2] 。学术失范、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弥漫于学术界, 严重地削弱了知识分子及学术共同体的话语权和公信力, 制约了学术繁荣与发展。学术需要学术精神、学术责任和学术创新。通过学术共同体建设强化学术共同体的主体意识, 加强学术规范, 突出学术批评的地位、功能与作用, 推动学术创新, 为创新社会体系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动力。

一、学术规范:学术共同体建设的基础

(一) 学术规范化是重构学术秩序的基础

学术规范是一套学术共同体的规则, 是学术共同体科学、高效、公正运行的制度条件。学术规范化是学术秩序重构的基础, 就学术知识生产主体及其行为而言, “规范源于学术的合作、竞争、组织和互动性质, 它为这些相互关系提供框架——通过给每个个人施加约束, 来提高整个知识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3] 。学术规范化可保证知识分子知识生产活动的严肃性, 提高学术共同体的社会公信力。学术规范化作为学术共同体及其重建的基础, 涉及学术制度、权力、权威、学术主体等一系列问题。上世纪80-90年代针对学术的粗疏化就提出了“回归学术”, “中国学术界由于重建历史短暂等局限, 其专业主义运动具有形式大于内容的空洞化特征。一方面是行政手段强化了某些形式理性的标准, 另一方面却是实质性规范的匮乏。”[4] 以至到如今中国所谓的“学术共同体”还是松散的, 仍靠一系列的“潜规则”在维持。当然, 学术规范并非指学术规范制度及其操作的“行政化”, 而是在学术共同体内部所建构的一种制衡制度。

(二) 通过规范达成相应的共识

学术以对命题单位的真假进行论证为核心任务, 一个命题或一种理论有了学术规范性, 也就获得了要求所有人对其认同的资格。学术只有追求学理上的普遍有效性, 这样才有资格要求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做学术的人不把自己的学术成果看成是普遍可接受的规则, 那就是把学术当儿戏。”论证具有特定“正确性的命题”, 追求学术的“普遍有效性”, 进而“等待他方的挑战, 随时保持开放的态度, 不采取任何学理以外的方式强迫人家就范”。这是学术的核心部分, 有了这个核心, 才可能有学术对话和批评, 包括对伪装成学术的意识形态的揭露, 都是从学术研究到学术批评再到学术创新所涉及的主要规范。学术研究通过学术规范化追求一种特定的“普遍有效性”, 达成相应的共识, 也只有基于特定的共识, 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才能现实化, 共同体才能成其为学术共同体。

(三) 学术规范强调三个制度

个体性的学术自律、个案性的规范性学术操作、在学术对话基础上的学术批评与学术制度的建构是学术共同体现实运作机制中密切相关的必要环节。为保证各环节有效运行, 学术共同体规范化必须强调三个制度:①“准入制度”, 作为学术共同体一员的学者应存有其本真的学术良知与学术精神, 这是学术的自律也是进入学术共同体的保证。学术准入制度确保最为基本的学术良知、学术精神与学术自律。②“运行制度”, 以健全的社会性学术评估与奖励体制, 学术成果评奖体系与基金项目的审批体制, 网络评审机制、民间学术团体荐举机制, 确保成果的学术效应和社会效益。通过学术规范不断建立健全学术公共运行机制, 使制度失范者的自我辩护失去效力。③“出列制度”, 学术规范保证自身的健全与完善, 一经核实, 情节严重而恶劣的学术不端者即应“出列”, 亦即不端者或自我请辞, 或被开除出特定的学术机构或团体。

(四) 学术规范的四个层次

从层次上分析, 学术规范包括道德规范、形式规范、学科规范与学理规范四个关联的逻辑序列。学术道德规范涉及学术秩序与学风的基本问题, 学术研究及其论著的写作应基于严谨的考辨、真诚的思考、缜密的论证, 反对侵占、剽窃、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 此乃最为基本的学术规范, 也是学术研究者与学术论著、论文写作者的道德底线。看似基本的规范, 但都涉及学术道德与学术主体人格。形式规范是有关引证与注释以及术语的标准化、分析的模型化、归纳的计量化及推论的逻辑化等方面的要求。学术研究如果不理会他人已有成果, 就容易导致重复劳动, 不利于知识积累和学术传统的养成。引文意味着对话、积累与传承, 这种同行交流的进程就是学术共同体的形成进程, 引证本身还是一种让读者发现和接触新知识的渠道。“所谓学术规范不仅是指形式上的注释、索引之类, 而且有更实质的内容,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术的积累性, 即研究是否在了解前人有关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事学术研究, 必须保证从问题到结论逐步深化, 逐步前进。”特定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方法、观念、范式、传统及其惯例规定了规范的学科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有着不同的学科规范。学术规范有学科性, 但又有超学科性, 不同学科之间还存有某些具有普适性的学术规范。“尽管不同学科的知识类型和相应的规范类型的区别不能忽视, 但更重要的是寻找不同学科都必须遵守的学术规范。”“超学科性”、“学科间性”即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影响。不同学术规范之间拥有相关于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与学术研究的传统及其惯例的共同性 (亦即所谓元规范) 。学科性规定着学科规范的具体性与特殊性, 也正是在特定的学科领域之内, 形式规范与学理规范才能得以实施。而超学科性则使学术规范具有特定的普适性与开放性。

学理规范是学术规范中的高层次、高境界, “有思想的学术与有学术的思想”乃学术最高追求目标。它强调学术要有独创性, 提出真问题, 进行较为充分而系统的论证。厘清源流, 规范方法论, 才能保证学术研究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真正的学术规范应当是学理的规范, 即通过正常的思想交锋和辨析从理论上清除思想界的陈腐之见, 在具有基本思维能力的学者中形成某些共识。” [5] 学术创新也主要是从学理规范层面而言的, 需要独立的立场、自觉的精神和思想的穿透力。

二、学术批评:学术共同体建设的保障

(一) 学术批评与学术规范双向互动

学术规范是学术共同体活动的依据, 而完善的学术批评则是学术共同体得以现实运作的保证。学术规范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 不是一存在即是明确化的, 也不是恒久不变的。学术规范生成有一个过程, 是在学术研究与学术批评的整体运作中不断生成、确立与转换的, 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学术是不是有价值, 只有靠学术来评价, 评价规范即学术批评的原则或标准。学术批评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事实依据与真理的标准;学理依据与逻辑圆满性标准;思想取向与意识形态标准。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的标准是相契合的, 应当基于对学术规范的特质及其形态类型的理解来把握学术批评标准的基本规定性及其形态。学术批评的道德标准与形式标准具有非独立性, 道德标准与形式标准只能从属于学科规范、学理规范与评价规范, 并从其现实运作中体现出来。

(二) 学术批评为学术活动提供运行机制

制约与遏制学术失范需要非制度性的学术批评, 也需要制度性的奖惩体制。学术批评是中介性环节:一方面, 学术批评通过对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造假等学术腐败现象的揭露与批判, 来促动学术主体的自律;另一方面, 通过学术批评的开展, 促进学术规范的自觉化、惯常化与制度化, 进而重构滞后性的学术制度。学术批评不仅仅满足于“遏制”学术失范、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现象, 维护学术的尊严, 学术批评最大的职责在于建构完善的学术运作—评价机制, 张扬学术的理性精神, 促动“积极性学术共同体”的生成并发挥其良好的社会功能。学术批评作为一种非制度性行为可以监督并强化学术共同体的自律与廉洁。严格的学术批评, 如同看不见的手构成一种制约机制, 最终促成“产品”的完美。

(三) 以学术批评促进学者学术意识

知识分子角色定位、精神特质是学术重建的关键, 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角色地位发生着极大的变化, 但职业化、体制化、商业化往往以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品格的沦落与责任—批判意识的丧失作为代价。对于学术共同体而言, 不仅仅有一个知识生产的维度, 而且也有一个良知与道义的维度。学术批评功能的达成有赖于学术共同体的成长, 而学术共同体的生成及其现实运作则有赖于知识分子的精神自觉、意识形态立场的选择与角色意识的定位。精神的自觉与意识形态立场的选择是知识分子灵魂之所在, 也是学术共同体所理应拥有的规范化原则与基本共识得以存在的前提与条件。学术批评的理性精神还应与人文知识分子的职责岗位意识结合起来。只有在知识分子拥有自身独特而独立的阶层意识与意识形态批判立场的情况下, 学术共同体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达成, 所谓的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挥自身的功能。

(四) 学术批评为学术创新创造条件

学术发展的实际表明, 学术基本运作机制是由“规范”与“背离”所构成的。学术研究本身即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规范”是学术共同体得以存在的基础与条件, 而“背离”则构成学术创新的动力。当然这“背离”并非指对基本学术“规范”的不遵守, 而是指对传统或当下僵化的学术观念、方法、模式的批判性超越。在这种“规范”与“背离”所构成的矛盾机制中, 学术批评发挥着重要的整合功能。学术需要“拿出有学理上的强大说服力的命题系统来”, 进而“在学理的普遍有效性的基础上, 争取实际上被世界上很多人接受”。学术需要独立与自主, 并非只是一个从传统政治体制与当下经济体制中独立出来的问题, 而是一个在依赖学术共同体内部规范化运作的基础上进行学术创新的问题。与政治和商业的“他治”相对的“学术自主性”, 由原创性所获致的“学术自主性”。只有学术规范与创新相统一, 学术共同体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独立与自治。

三、学术创新:学术共同体建设的主旨

学术研究的本质就在于创新, 通过新的论点、新的视角、新的材料、新的论证方法或新的论据等, 对前人已有的研究结论有所推进或是质疑与更正, 这也是学术及学术共同体建设的主旨。

(一) 拓展新思想和新知识创造的自由空间

新思想和新知识的产生需要创造的空间, 新的思想、新的科学、新的知识在刚出来之时往往不知道是什么, 需要有一个宽容的环境。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创造出来之前往往并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处, 学术共同体应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者去研究。创造需要在个性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共同争论, 学术共同体就是要提供这样一个共同交流和表达的平台。越是有自由空间的共同体学术风气越好, 学术共同体可提供一些终身职位来保障他们这样的活动, 直接面对学术共同体本身。学术共同体规则是由学术共同体延伸出来的, 学术要在充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研究、再观察, 再重新做出自己的发现和描述, 需要知识的积累与知识的传承。

(二) 培养真正的学术人格精神

学术共同体的建设, 一方面是学术规范制度化, 重整学术的秩序, 进而使学术知识生产有效化、创新化;另一方面又要张扬学者所应具有的反思—批判理性及其精神, 强化其公共性和参与现实、改造现实的能力。学术需要不媚俗、不媚势、不媚财的人格品质, 如果整天热衷于评奖、拉关系, 忙于东奔西走, 是做不好学术的。学术强调尊重已有认识, 同时崇尚理性质疑, 勇于否定那些看似天经地义实则囿于认识局限的断言, 接受那些看似离经叛道实则蕴含科学内涵的观点, 不承认任何亘古不变的教条。学术永无止境, 学术精神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学术倡导不懈追求真理的信念和捍卫真理的勇气, 奉行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用继承与批判的态度不断发展学术体系。学术共同体使命是生产与传播知识, 成为一个真正强而有力的公共磁场:不仅吸引公众的关心注意和殷切目光, 而且要把公众引领到一个进步的社会形态里去。

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 主体面临着多向的诱惑与选择。“知识群落”需要批评讨论, 需要自我反思, 需要规范的学术自制。学术主体性直接影响着学术共同体的特质及其现实运作, 如果将学术主体性泛化, 就会丧失真正的思想、学术创造和知识分子的批判情怀。学术腐败是整体性社会腐败的一种表征, 但就知识分子的角色而言, 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则在深层次上标志着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及其精神的沦丧。学者“敬业爱岗”的“职业操守”, 是知识分子人文精神得以存在的前提与条件。“学术思想是个人志趣的志业, 它需要无数个体的问题和个体的历史性思虑与积累”, 学术的语法更多时候需要反反复复的论证。布迪厄曾提出作为一个文化的生产者, 要成为知识分子, 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方面, 他们必须从属于一个知识上自主的, 独立于宗教、政治、经济或其他势力的场域, 并遵守这个场域的特定法则;另一方面, 在超出他们知识领域的政治活动中, 他们必须展示在这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权威。尽管自主和入世之间存在二律背反的对立, 但仍有可能同时得到发展[6] 。

(三) 培植良好的学术制度环境

学术发展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才能有生命力, 没有创新, 学术的生命就不能在实践中发展而衰竭。但学术创新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许多探索还会以失败告终。不要指望随大流, 跟上所谓的学术潮流, 就能有所创新。学术要追求正确, 但也不能害怕出错或失败, 要敢于为自己的学术错误作证, 哪怕是为其他学者树立一座告诫的界碑。学者具有这样的决心和勇气, 才可能产出创新的学术成果。学术创新是以批判为前提的, 批判往往孕育或带来新生。学术自由是学术发展、学术淘汰的有力机制。要创新学术评价方法、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杜绝急功近利的学术取向, 改变传统的以论文数量为主的指标体系, 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学、科研经费划拨体系, 给教学科研人员的职业行为以新的导向。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评价机制, 完善学术项目评审、学术成果鉴定程序, 规范群众监督机制, 鼓励共同体成员对人才选拔、职务晋升、评优评奖等过程进行监督。要通过有效途径和形式, 倡导学术自律、严谨治学的学风, 营造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的环境。规范学术发展的督导机制, 加快专业而规范的学术创新保障体系和互动、选择、自构学术平台建设, 培植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

(四) 发展学术的永恒生命力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 学术创新乃最根本的创新, 是其他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学术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作, 凡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 都有它存在的学术理论和实践依据的合理性, 要创新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原理论的现实与趋势的存在, 通过原理论的解读, 冲破原有思维定势和理论框架, 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学术创新必须尊重并科学地对待知识本身的规律, 从研究的内在活动中获得学术洞察力, 推出创新的学术成果, 需要学者多方面的专业的知识积累和学术研究积累, 需要对相关学科学术动态的敏锐观察, 需要对学术发展可能提出问题的预见。通过学术共同体建设加强学术体制改革, 为学术创新提供动力支持和组织平台, 引导学者由追求外部的非学术的表面功夫回归到学术本位, 静下心来, 持之以恒, 着力练内功, 不断提高学术创新水平。在推进学术创新的使命下, 排除功利主义的干扰, 坚持学术自由原则, 使学术发展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学术规范、学术批评与学术创新具有密切的逻辑关联。学术规范化是学术共同体乃至知识分子思想共同体得以生成的基本前提。而学术规范化的良性发展的机制, 又依赖于学术共同体批评及其功能的发挥。学术批评是从学术研究到学术共同体再到社会文化现实这一关系链条之中的动力性中介环节, 而学术共同体得以存在的现实依据即是其学术—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学术共同体建设必须通过从制度到内容的不断创新, 打破既有的病入膏肓的体制与机制, 强化其内在活力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边国英.学术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7, (4) :167-172.

[2]王晓明, 等:美和诗意如何产生[EB/OL].http://www.cu lstud-ies.com (2005-09-04) .

[3]张静.回应对规范的疑虑 (1995) [A].杨玉圣, 张保生.学术规范读本[C].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125.

[4]刘擎.当代中国知识界“学术”与“思想”的分裂[EB/OL].ht-tp://www.cc.org.cn (2005-12-23) .

[5]邓晓芒:思想中的学术与学术性的思想[EB/OL].http://www.fatianxia.com (2001-10-15) .

上一篇:职校专业教师及班主任下一篇:发球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