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对比

2024-07-17

初高中对比(精选12篇)

初高中对比 篇1

摘要:进入高中, 很多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感觉到有困难.本人从事初中物理教育10来年, 在做好初中物理教育的同时, 一直在研究高中教材中所关联的内容, 去年开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 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 我感觉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 授课时可以从他们所熟悉的初中知识入手, 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 本文是笔者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和大家分享, 敬请指导.

关键词:中学,物理,衔接,课堂

这么多年来, 我一直从事着初中物理的教学.今年九月我随着我的学生一起升入高一, 在陪着他们一起走过初中和高一物理的学习过程中, 凭借着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全面把握, 能轻松的知道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知识点难度提升, 同一知识点初高中的讲解区别.高一的学生都是经过中考的筛选的, 他们的初中物理基础还是非常扎实的, 只要在区别上切入要点, 便可以轻松的取胜高中的物理讲台.下面我谈谈高一物理教学从哪几个方面切入, 便可完成初高中物理学习的顺利衔接.

一、知识点难度的提升

每节新课之前, 我都会把初中关于本节的内容复述一遍, 帮他们先温故, 找到有关这一知识点的熟悉感, 通过复习已经熟知的初中知识来拉近他们与高中物理学习的距离, 再告诉他们现在高中在研究同一个问题的时候, 知识点的难度提升到什么程度, 把握住这些就能顺利完成过渡.

1. 从简单的特殊到复杂的提升

在高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 初中物理学习的知识在高中重复出现了, 不同的是初中学习的只是物理学中的一些简单特殊的物理规律, 而高中物理知识则是在特殊的基础上提升到一般规律.

(1) 从匀速直线运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

例1初中学习的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学中最简单、最特殊的运动形式.速度的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关系式为:v=s/t.这时, 教师应讲清楚这个定义是对于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而言的, 物体在各个时刻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是相同的.而高中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从速度到加速度是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难度的提升, 这时教师要给学生理清楚这几个概念“速度v, 速度变化量Δv, 速度变化的快慢Δv/t”.学生更难理解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 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方向相反时, 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这个知识点讲解一定要放慢速度, 不要急于求成.这部分知识学不好直接影响到后面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

(2) 从直线运动到曲线运动

例2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速度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物体做直线运动.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物体做曲线运动.

从简单直线运动到难度提升的曲线运动, 抓住本质区别变复杂为简单.

(3) 从特殊的做功情况到一般的情况

例3初中物理里学习了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1)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2) 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路程.同时学习了功的公式:W=Fs.知道有三种情况下做功为零:

这三种情形力F没有对物体做功, 这是做功情况里比较特殊的.到高中后学习了做功的公式W=Fscosα, 可以发现这个公式对于特殊和一般都是适用的.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原来同一知识点到高中以后被提升了, 我们初中学习的只是一些特殊的情形而已, 学生也明白初中里为什么力F与s垂直情况下没有做功.从功的一般公式我们还发现了夹角α不同, 做功情况不同

通过这样的列表形式, 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初高中在讲解同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是怎样从一般的特殊逐步过渡到复杂的一般.知识点的过渡比较是非常的流畅的

(4) 从标量到矢量的运算提升

初中里我们用表达式计算一些物理量的关系时, 往往用的是代数方运算.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我们涉及的物理量以标量较多, 另一方面即使物理量是矢量, 但初中研究的物理量是在同一直线上的特殊情形, 用代数运算也没有问题.

但到高中以后, 我们经常涉及矢量的物理量, 当它们互成一定角度时, 难度提升了, 要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了, 没有关系, 告诉学生区别在哪, 学生会知道重点所在, 那么学生就会顺利的完成从代数加减到矢量的合成, 完成从代数的思维到几何的思维转换.

二、同一知识点初高中的讲解区别

1. 关于重力

例如, 初中里是这样定义重力的:“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初中的学生脑海里会觉得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的引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初中的学生认为地球上每个位置物体所受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并指向地心.

那么到高中的课本依然是这样定义重力的“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好像没有区别, 但在课本下面的注释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受地球自转的影响,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地球对它的引力稍有不同, 而同一个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方所受的重力不同”.这里给出与初中的区别了, 但没有讲明原因.

在高中下册的圆周运动学习之后我们知道原因了.由于地球的自转, 地球上的物体要与地球一起转动, 那物体随地球转动需要向心力, 它来源于地球的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是向心力和重力的合力, 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总是指向地心,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图可知, 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但大部分不是指向地心的.重力只是地球引力的一个分力.

这样看来, 初高中在讲解重力知识的时候, 抓住区别, 直击要点, 事半功倍.

2. 关于动能、势能

例如, 初中里是这样定义动能的“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而且通过实验定性的给出, “物体的质量越大, 速度越大, 物体的动能越大”.

高中课本里依然要学习动能, 但是有区别了, 它需要通过实验定量的得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的关系, 并通过推导得出了表达式EK=1/2Mv2, 让学生知道学习同一个知识点的区别, 那么学生也就知道哪儿才是学习的重点.

其实初中课本里关于势能给出的也是定性的关系, 到高中课本里研究的都是定量的关系, 并且都通过推导得出数学的表达式.

原来初中的重点是定性的知道物理量的关系, 高中则需要定量的讨论, 有区别了, 难度也就提升了.

三、课前课中课后的要求

在高中语数外挤占学生大量时间的形势下, 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很有限, 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有个明确要求, 既要保证学生的成绩, 又要在时间上提高效率不占用其他课外时间.

课前做简单的预习, 可以通过学案前面的几道题目知道本节课要研究哪些问题.

课中这个环节非常重要, 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从教多年, 面对自己班级取得的较低成绩不断的自问,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作为一名新的教师, 一直跟随他听课, 我知道其中的原因.教师上课很好, 但他上课时没有关注学生, 没有和学生太多的交流, 自己讲的比较多.上课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 甚至是学生的表情, 讲到关键的时候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调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可以通过“看黑板”、“看这里”、“看我”等语言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听讲, 取得好成绩没有捷径, 但上课认真听讲一定是最好的方法.

课后要认真做好如下几个工作: (1) 布置课后作业了, 教师一定要认真批改.学生只要是认真独立完成的哪怕错误很多, 也要留下评语, 例如, 做的很好, 加油!你很认真, 不错啊!……简短的几个字, 相信对学生都是莫大的鼓励, 他们一定会更认真的做你的作业. (2) 认真评讲.做了必讲, 不讲就不要让学生做. (3) 评讲完的练习一定要让学生认真订正, 订正完了收上来再批改, 教师费点事没问题, 你收获的是一个个学生的好成绩.

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是切入的要点

和你的学生做朋友吧, 多沟通, 多交流, 你会发现当你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相处时, 你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就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另一条途径.总之, 从学生在初中所掌握的一些物理现象入手, 激发他们探究现象背后本质的欲望;建立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 从初高中的异同为切入点, 层层深入.让学生知道高中与初中物理不同的地方在哪, 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是成功过渡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关键!

初高中对比 篇2

Those who advocate the ideas of reading selectively believe that you are less likely to win if you don’t excel in one field, since the competition is fierce today. For one thing, time is limited while are numerous. For another, some harmful books can corrupt one’s mind and even cause crimes.

Nevertheless, those who insist on reading extensively hold that people can broaden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by reading widely. First of all, one should always go after a greater achievement. Furthermore, only by reading extensively, can one keep abreast of time. Most important of all, knowledge is the source of power.

中美高中教育差异对比研究 篇3

关键词:国际化背景;中美高中教育;差异对比

教育是无国界的,教育资源也是共享的,接受不同的教育,感受不同的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在随之提升,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环境受到很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我国高中生留学美国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在当前国际化背景下,对中美教育的差异进行比对分析,有利于帮助学生和家长做好选择,也有利于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化背景对中美高中教育的影响

1.加大了人才培养的力度

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世界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持,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高中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重点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可以说我国高中教育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美国的高中虽然与我国存在一定差异,但也是进入高等教育的关键之路。因此,在国际化背景下,中美两国的高中教育重视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在教育制度、理念、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2.推动高中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高中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阶段,在中美两国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美国作为世界性的教育强国,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与我国有很大差异。但是无论何种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都是要符合该国家的实际教学情况,只有符合本国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够使该国教育理念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因此,国际化背景下,要求中美高中教育都要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吸收别国教育教学中的精华,不断完善,使本国高中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当今世界对人才的要求,从而推动高中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中美高中教育差异的对比分析

1.中美高中在课程选择上的对比

第一,相同点分析。中美两国的高中教育在各自的教育系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两国高中教育也在适应国情、适应国际化下不断进行创新,两国在高中教育上都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程的选择上,注重选择符合实际生活,具有实践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程,也可以说两国在高中课程的选择上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不同点分析。在授课上,中美两国的高中教育存在一定差异。首先,中国教师在教学上,对课程教材的利用比较全面,在知识点的讲解上也很完善,但给予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多,主要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检验;美国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教材的依赖不是很大,在知识点的讲解上常留余地,但给予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多,善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验。其次,中国高中课堂班级人数较多,受教学时间影响,教师无法照顾到所有人,学生一般靠自己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能力;美国高中班级人数较少,一般在15名左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到每一个同学的需求,有利于因材施教。

2.中美高中在课程安排上的对比

第一,相同点分析。在课程安排上,中美两国的高中教育都很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不同,划分不同的年级,然后安排相应的课程,布置教学任务。

第二,不同点分析。中国高中教育虽然在新课改后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在课程安排上比较重视理论课的安排,实践课程较少,课程的内容也相对较多,学习任务较重。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中国学生多接触和学习学校安排的课程,无暇顾及其他的兴趣爱好。美国高中教育对课程的安排不具备强制性,学生能够自己选择课程,多数课程偏实践性和应用性。

3.中美高中在考评方式上的对比

第一,相同点分析。中美高中教育都采取相应的考评方式,这是验收学生知识接受情况和学习能力情况的基准。

第二,不同点分析。中国的考评方式主要采取的是考试制,考试分为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优秀几大等级,学期末、学期中和每个月都会举行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和月考。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需求和教师的要求,还有课堂测验、章节小考等,不同的考试会有相应的奖励机制。中国高中教育的最后一个考试是高考,是进入高等教育深造的入学考试。美国高中的考评方式采取学分制,学分制没有固定的等级限制,具有较大的弹性。但是美国高中的学分制也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在高中4年中必须要修满22学分以上才能毕业,也就是必修的课程必须在22科以上。但是在学分的获得中,美国高中的学生不需要进行大量考试,他们一般是在自我理解和教师帮助下进行自主的社会实践,以获取实践结果作为学分的获得依据。

4.中美高中在思想道德教育上的对比

第一,相同点分析。中美高中都有相关思想道德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确保学生正常学习的保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

第二,不同点分析。中国高中在思想道德教育上重视德育教育,在每个学期每个年级都开设相应的思想品德课程,德育课上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案例、故事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对全体学生实施的普遍性的教育。美国高中在思想道德教育上,注重纠正教育,就是根据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性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国际化背景对中国高中教育的启示

受当前国际化背景的影响,我国高中在教育上必须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充分借鉴美国高中教育中的经验,与我国高中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提升我国高中的教育水平。

1.改革课程设置

当前我国高中在课程设置上过于主观、片面,缺乏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定位,学科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因此,在课程改革上,可以借鉴美国课程设置中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这一点,在完成基础的课程之后,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课程。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革考评方式

目前我国高中教育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考试过于频繁,教师对“题海战术”深信不疑,导致学生费时费力,学习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因此,要对考评方式进行改革,不能单纯将理论课的分数作为判定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应该在考评内容上多样化,如可以将实验能力、实践探究能力、特长等加入到考评内容中去。

综上所述,在当前国际化背景下,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优秀的人才是中美两国高中教育的必然趋势。根据对中美高中教育差异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高中教育存在着一定弊端,因此,我们应适时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翁丽霞,陳昌贵.中美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比较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94-100.

[2]吴函诺.浅谈中美高中教育的对比[J].才智,2013(26):93.

[3]马峰.对区域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几点思考——兼谈对中美教育差异的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4(12):3-5.

[4]王琳希.中美高中教育差异及启示[J].好家长,2015(38):177.

初高中对比 篇4

总体设计比较

1. 均能严格落实课标的内容标准

地图版教材共有三个单元, 分别与课标内容标准的三个方面一一对应。教科版教材则将全书划分为五个章节, 并将内容标准中的第二个方面, 即“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拆分为两个章节,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增设了“数据分析与统计”一章的拓展学习内容。虽然结构编排有所差异, 但两套教材均能够按照课标的要求组织教学内容, 严格落实相关的内容标准, 且在课标的基础上都有所拓展。

2.均能切实体现课标的基本理念

从两套教材活动栏目的设计来看, 两套教材均能够注重实践和活动环节的设计, 并通过活动穿插任务, 将知识学习和探究实践有机融合, 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使得教材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 切实体现“强调问题解决, 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的课改理念。

逻辑线索比较

地图版教材基本按照课标的内容框架组织教学内容。由于课标内容标准的三个方面并无紧密的逻辑联系, 若简单地以课标作为教材编写的逻辑线索, 难免会使教学内容有堆砌之感, 且单元间的过渡显得生硬、呆板, 在实际教学中也难以使学生逐步借助已有的经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开展学习。

教科版教材在逻辑线索的设计上有所改进。它能够从数据管理的工作过程出发设计体系结构, 以数据收集与整理、组织与存储、编辑与维护、查询与应用、分析与统计、应用系统设计为线索组织全书内容。课标里的“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在教科版教材中体现为三个单元 (章节) 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安排较之地图版教材显得相对宽松而从容, 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理解重点、消化难点。

组织次序比较

现以两套教材的第一单元 (或章) 为例, 谈谈两套教材在教学内容组织与编排上所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组织:缺乏自然有机的联系性

地图版教材的第一单元由“数据管理初探”、“数据的规范化”和“进入数据库”三部分组成。如果说第一和第三部分还有一定关联性的话, 那么第二部分的设置使这种关联性减弱了。学生在难以理清和理解各部分逻辑关系的前提下, 直接由“数据管理初探”跨入“数据的规范化”, 未免显得唐突和跳跃, 极易使初学者感到生疏和困惑。

教科版教材的第一单元由“初识数据库”、“信息、数据与数据管理”、“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三部分组成。其中, 第二、三部分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但第一部分的安排有些突兀。编者似乎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最初就认识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然而学生在对数据库系统缺乏充分感知、对相关概念及其关系尚不清晰的状态下, 就直接进入数据库的内部, 难免会感到茫然, 并产生较强的挫折感。

2. 教学内容编排:缺乏循序渐进的递进性

一套好的教材, 在内容的编排上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与生活经验,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但是两套教材对这一理念体现得并不充分。

我们发现, 无论是地图版还是教科版教材, 均在第一单元中将“数据模型”、“概念模型”、“范式”等相对抽象的概念和术语急不可待地抛给了学生。或许编者考虑到这些概念和术语是数据管理技术学习的基础, 有必要在先期告知学生, 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大量灌输的后果往往让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 有可能吃不透、嚼不烂、咽不下。只有顺应学生认知规律与学习经验的内容编排与结构设计, 才可能帮助学生搭起通往新知的阶梯, 并引领学生逐步实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渡, 在确保学生切实达成学习目标的同时, 保护其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与主动性。

3. 教学内容布局:缺乏疏密相间的均衡性

地图版教材第一单元“数据的规范化”一节中集中了19个相对生僻的概念和术语, 第一单元则共出现了36个不同的新概念和术语;同样, 在教科版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节“信息、数据与数据管理”也则集中了约27个新的概念和术语, 第一单元共出现了44个新概念和新术语。与此同时, 在地图版教材的第二单元共三节的教学内容中, 仅在第三节“应用结构化查询语言”中出现了1个新概念;在教科版教材第二单元共两节的教学内容中也只出现了3个新概念和4个新术语。

如此疏密不均的布局, 导致难点过于集中于教材的第一单元, 难免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与困难。事实上, 第一单元中呈现的诸多新概念恰恰是数据管理技术学习中的难点。它们的抽象程度与专业程度往往令许多非计算机系的在校大学生也颇感头疼。对高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在其学习数据管理技术之初, 就被动地接受一大堆晦涩的专业名词与术语, 无疑会备感乏味与吃力, 从而降低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教学范例比较

两套教材分别选择两个不同的范例, 旨在以案例为线索, 逐步引导学生亲历一个相对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然而剖析这两个案例, 不难发现其中潜在的问题:

第一, “学生兴趣爱好”似乎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 但其中的“爱好列表”关系模式所对应是一个虚拟抽象的实体——“爱好”, 且在相关概念模型中, 实体间的联系也不够典型, 学生能够自主地分析出相关实体并建构出实体间的联系吗?如果不能, 这个貌似贴近学生生活的选题是否真正具有典型性呢?

第二, “濒危动物”是一个极有意义的选题, 但“濒危动物”毕竟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在规范化建构这种数据库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有效地分析和理解其中的实体和相关属性, 从而准确地实现从概念模型到数据模型的转换吗?

第三, 在构建数据库应用系统环节, 教科版教材的“学生兴趣爱好”界面和功能略显繁杂, 教材中相关章节的叙述又较为零乱, 欠缺经验的学生很难准确地理解并成功模仿;而地图版教材中“濒危动物”应用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涉及ASP编程, 在脱离了Access后, 另增一节“数据库程序设计基础”的学习任务, 无疑给经验不足的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与压力, 最终也较难实现有效的理解和成功的模仿。

综上所述, 通过对国内高中两套主流信息技术选修教材多维度的对比研究, 我们认为这两套教材:第一, 均能够严格落实课标的内容标准, 并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理念;第二, 在逻辑结构设计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上各有千秋, 可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第三,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次序上均存在一定不足,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调整和完善;第四, 案例选择方面并不具有无可挑剔的典型性,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更恰当的案例。据此, 我们有如下建议:第一, 教师在教学时最好同时备有这两套教材, 并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 恰当整合其中的内容以便更加有的放矢地教学。第二, 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重整内容布局, 使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更具联系性、递进性和均衡性, 同时能够切实有效地分散难点, 并进一步顺应学生的思维与认知特点。第三, 对于数据管理技术这样有难度的选修模块, 建议在教学策略上本着夯实基础、落实体验、循序渐进的指导原则, 引导学生逐步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建构新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祝智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5.

[3]李冬梅.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据管理技术 (选修)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4]刘忠政.论教育比较研究法[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⑴.

[5]蒋大成.大陆与台湾物理教材《光》对比研究[J].中学物理, 2012 (2) .

[6]李英.高中数学不同版本教科书“指数函数”内容设置的比较研究[J].数学教学研究, 2011 (10) .

[7]吴颖康.上海和新加坡初中概率统计课程比较研究[J].数学教学, 2011 (6) .]

[8]彭培欣.中国大陆与香港地理教科书知识结构的比较及反思:以人教版与港版的“工业区位因素”为例[J].地理教学, 2012 (2) .

新旧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对比分析 篇5

摘要:本文就《普通高中生物教科书·生物学》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进行了宏观对比,同时为具体表现二者的区别,本文以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以期达到见微知著的目的。通过这一章的不同诠释可见新版教材的革新之处:科技前沿知识的引入、生物基础知识的深化、圖片的具象化呈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渗入等。本文探讨内容略显浅薄,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新旧教材;高中生物;教材对比

一、前言

从2004年至今,15年光阴过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下文称为2004版实验教材)教科书即将成为历史,而经过实验教材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铺垫,《普通高中生物教科书·生物学》(下文称为2019版教材)已经成书。新版教科书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指导方向,针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几个方面都有明显的教材设置,如在必修一的“科学家访谈”一栏中,与施一公教授的对话中,通过教授的个人经历、科研过程就极大程度地呈现了社会责任的内涵。下面通过结构设置、内容设置及栏目设置等方面,对2019版教材较2004版实验教材的革新之处进行分析。

二、宏观对比

(一)名称设置

2019版教材将生物教材命名为“生物学”,在2004版实验教材——“生物”的命名基础上多加了一个“学”字,在课程标准的命名也为“生物学课程标准”。生物学作为六大自然科学之一,虽然可以简称为生物,但“生物”这一名词所指的是生物本身的内涵:“泛指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物体”;而生物学更加强调了学科的特点,更为正式、严谨地表明了这个学科的含义:“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结构设置

根据2017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模块的设置与2004版实验教材有所不同:将原有的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进行了拆分,与之前的选修教材进行部分合并,设置为选修性必修教材,同时选修部分设置三个拓展模块,供“3+3”高考制度中,学生的高考考试科目内容的学习,教材结构上也因此产生了变化(图1、图2)。

在教材结构的设置方面,2019版教材的必修部分延续了之前的设计,在课程的大体顺序上没有过大的变动。必修一的章节内容、数量没有发生变化,必修二的章节由原来的七章内容变为六章,将第六章的杂交育种与基因工程挪至了选择性必修部分。选修部分更贴近社会生活:涉及常识类教育、对生物相关职业的介绍以及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这样的教材设置对于将生物设置为未来发展选择的学生来说,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相关职业的前景,感受到生物学科的乐趣,为将来求学、就业方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三)内容设置

1.知识点更为深化

2004版实验教材对于一些知识的介绍并不详尽,但在2019版教材中却得到了进一步的介绍,如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细胞中的无机物中对“水为什么是良好的溶剂”进行了解释的同时,还联系了与之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这可以帮助学生在自学、复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参考。知识的丰富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如运用传统教学法,老师的授课内容可以更加具有科学性、更加丰富;选择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有了更多的支撑,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支持与方向。

2.部分内容调整

2019版教材在对2004版实验教材的内容进行大部分保留的同时,也对其中一些知识块的顺序设置进行了调整,如必修一第一章中,将原本在第二节结尾的细胞学说内容移至第一节开篇。教材对一些内容进行了删除,如对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处原有的“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进行了删除,删除的内容有的被应用到其他栏目中,如将上述“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进行简化,进而形成“思维训练”栏目中的内容。教材也对科学前沿知识进行了更新,如在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的生物科技进展栏目中选择了“基因组编辑”的前沿科技,展示了2016年华裔生物学家张峰的研究成果,并在栏目结尾列举了我国的前沿科技成果:克隆猴诞生、基因组编辑治疗癌症等,这种方式显示了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渗入,同时引发学习者对滥用基因编辑技术,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技术进行思考与讨论。

(四)栏目设置

2019版教材对2004版实验教材的栏目进行保留的同时,也进行了调整。部分栏目的名称发生了改变,如2004版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栏目更名为“探究·实践”,将原有的“与生活的联系”合并入“与社会的联系”栏目;2019版教材较2004版实验教材对栏目的应用更为频繁,如“学科交叉”栏目的应用,这一栏目也使生物学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联系更为密切。

2019版教材在“本章小结”栏目的编排上以“理解概念”和“发展素养”两个方面总结了学习者在学习完一章课程后应掌握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方向。同时取消了“网站登录”,这项变动有利有弊,它使之前输入相应网址,但却出现无关网页或不存在页面的状况得到了避免,但同时也不能为学习者提供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可推荐的网站,展开课外学习。在书的附录部分,2019版教材增添了实验室的安全准则。

(五)外观设置

相较于2004版实验教材,2019版教材在纸张的厚度与材质上、字号的大小、图片的设置与文字结合上有了更好的选择。同时在色彩上有了不一样的风格,如在“思考·讨论”“探究·实践”栏目的背景色选择了蓝色、紫色,整体的生物教材风格冷静、具有科学性。对于图片的设置上也很大胆、精良,如在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处,以我国国宝大熊猫为“个体”系统进行举例,占用了两页的篇幅进行描绘、说明;必修二第六章第四节“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处,用了极为精美、形象的画面,用各个物种在时间的道路上前进的景象描绘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在2019版教材中不再出现图片模糊不清的情况。

三、以高中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进行分析

(一)结构、内容变化

2019版教材延续了2004版实验教材在“细胞的基本结构”部分的整体结构,依旧是以“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这样由外向内的思路进行,但教材将之前位于第四章第二节“流动镶嵌模型”的整节内容挪至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处,与原有内容进行了整合、重新命名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删除了“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这一实验。教材内容的设置与细胞核部分类似:先从更具象的功能入手,通过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中结构与功能相互统一的关系,从而引出结构的内容。整个细胞膜部分的知识块顺序为:“细胞膜的功能→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究(思考·讨论)→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究→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框架”。

(二)图片的合理应用

通过细胞器部分的设置再次显示了本次教材的这一大突破,即图片的教学开发。在细胞器这一节中,2004版实验教材选择先介绍几个重点细胞器后,通过动物、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对比,再介绍其他细胞器,最后对细胞器进行整体知识整合。2019版教材直接用两页的篇幅展示了动、植物两种细胞,同时突出二者相同、相似、不同的部分,将叶绿体、线粒体等重点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描绘与描述。这样的图文设置方式将文字整合到图片上,既不会拥挤,又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供学习者进行标注。

(三)信息的更新、利用

在细胞器这节的“问题探讨”栏目中,2019版教材选择以C919飞机——我国研制的第一代大型客机作为问题进行导入,同时在第三节细胞核的“生物科技发展”栏目中,教材选择了我国克隆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成果——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进行介绍,这种设置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培养,引导学习者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参与讨论、理性解释。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前行,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信息的摄入量在不断增加,未来的教材编排趋势是否会随着新的科技成果的问世而不断地更新,是否会随着当今学生的素质提升而更加深入,这些问题在这次2019版教材的問世也给了我们肯定的答案。对于教材来说,2019版新教材有许多的革新之处,与此同时也对2004版实验教材中的精华进行了保留,新教材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存在的问题需要实践发现,这也是时代发展带给我们的挑战,我们在前进。对于教师来说,在掌握个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学科前沿知识的摄入、教学手段的提升以及终身学习都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初高中对比 篇6

【关键词】地理实验 教材对比 教材编写 有效教学

一、中美地理教材中试验设置的对比

对比选用的两种教材是我国人教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三册和美国高中理科主流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理》。同样都是高中主流教材,体现一定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笔者想从两种教材中对地理实验的设置方面进行比较,进而思考如何将地理实验更好的设置,以达成教学目的。

(一) 实验数量的比较

由于具体国情以及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等原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册实验数量较为少,三册各种实验加起来不过十几个而已,而且实验建议很简单。这种设计一方面给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校提供了自由选择、自由创造的空间;另一方面也造成地理课堂对地理实验的不关注,以及只注重实验结果,不重视实验过程的现象。

美国高中主流教材《科学发现者》是上中下三册,里面大大小小实验共有一百二十多个。所有的实验都是详细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准备、实验步骤、实验分析、结论与应用。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帮助,自己完成。在试验步骤之前,都有特别提醒本实验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要求注意,体现人文关怀。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哪些实验要课堂上做,哪些自己做。

(二) 实验类型的比较

因为实际客观因素的原因,人教版中地理实验多为演示实验,即教师操作,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点。由于对学习压力、安全问题等的考虑,地理实践活动较少,学生的学习还是“纸上谈兵”。现代新技术的应用仅限于“展示”階段,不能发挥新技术的优越性。少数可参与的实验在实际的高中教学情况下无法实现。

《科学发现者》中的地理实验有四种:迷你实验、地学实验、探索实验、技能实验。迷你实验是一些非常简短的实验,使用的材料也很简单,可以在家完成;地学实验有四种:地学实验、网络实验、地学制图实验和设计实验,较为复杂需要教师提供素材和指导;探索实验用来介绍章节的主要内容;技能实验是以数学为基础的练习,通常需要解释数据并作图。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并独立操作。现代技术应用广泛、实用性强、能力培养的多样性使地理课程异彩纷呈,学生在兴趣中学到知识。

(三) 实验设计理念的比较

人教版地理实验设计非常简洁,目的就是为知识点的理解服务,符合我国目前中学地理学习的实际情况,但是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鲜有表现。在教材中实验设计的过程与细节中体现出的是将地理视为“学科”,而不是“科学”,忽视地理作为一门科学应该具有的严谨性。同时又缺少人文情怀,没有关注到做实验的“人”的感受。

《科学发现者》中实验同样也为知识点和课堂服务,但是在设计中体现出知识的应用。《科学发现者—地理》因为是理科综合,所以教材中地理与其他理科联系很紧密。书中注重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问题—实验—分析—总结,更是把地理视为“科学”。在“实验”这一步骤中,提出“选择样本—确定如何控制和测量变量—进行实验和观测—记录结果”的过程,为学生指出科学思维的基本框架。所有的实验都是详细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准备、实验步骤、实验分析、结论与应用。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帮助,自己完成。在试验步骤之前,都有特别提醒本实验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要求注意,体现人文关怀。

二、对地理实验编写的一些建议

(一)编写实验小册子

教材限于篇幅,无法将更多的实验编写进去,那我们就可以把一些实验编制成小册子。这个小册子收录的实验是与教材直接相关的、经典的地理实验,同时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等详细描述。这样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一部分用来在课上进行,辅助讲解重难点和对学生进行地理实验等进行一定的培训,避免学生在课堂只看热闹没仔细观察实验过程、理解实验目的。另外的一部分是学生课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实施。

(二)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鉴于高中学生时间紧迫,学习压力大,也为了学生安全考虑,一些地理实践活动会被忽略。校内地理组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合作拍摄视频,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学校之间应该密切合作,共享资源,更有利于地理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当然,也可以在网上截取一些与教材知识相关的视频来让学生学习,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地理实践方面的不足。学校网站上面可以定时由地理老师更新内容,包括一些实验、实践材料,跟进一些时事新闻,捕捉地理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丰富学生的业余学习,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三)实验内容生活化

地理实验要充分体现“为了生活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在实验编写过程中,要注重从生活中取材,“浅入深出”,即浅显的例子引入,深刻的道理得出,这样学生对地理实验会更加重视和喜欢。

(四)提高教师的能力

教材编写要顾及各种因素,不可能尽善尽美,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定期接受一些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注意挖掘身边的案例,设计成地理实验,包括课上演示实验、课下实践活动(调查、观测等等)。

三、结语

任何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地理实验教学的改观同样如此。不过我们有信心在一线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向着更好的目标前进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叶平.高中研究性学习实验案例[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青等译.科学探究活动手册[M].长春出版社

[3] 孙月雁.地理实验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育,2006(4)

[4] 朱学尧.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4)第23卷

[5] 张建明.新课标下地理实验教学设计初探[J]. 科学教育,2009(1) 第15卷

浅析高中化学分类对比教学法 篇7

要取得教学的成功, 就必须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 化学课的课堂教学也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 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分类对比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其中分类对比教学法, 对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此法就是在教授某一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计算等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联想已学过的与其相似、相关或相反的知识, 并进行综合分析、对照比较, 以求寻找它们的共性和差异, 从而使学生获得准确、深刻的认识。分类对比教学法的目的是按照一定的线索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 汇点成面。这样, 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同时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所谓分类, 就是找出教学内容的共同点;所谓对比, 就是找出知识间的差异。从思维训练的角度看, 分类对比教学法可分为求同比较、求异比较、相似比较三种类型。

一、求同对比

就是将相同的知识或性质相似的材料放在一块加以比较分析, 通过对比使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总结出其共性, 掌握知识的本质。

例如检查装置气密性操作:在教学中我第一次用“通过讲解先总结再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给出问题:如何检查下列装置的气密性?

我首先总结, 图1用加热法:将导气管末端浸入液面以下, 使气体发生装置微热, 若导气管末端有气泡产生, 停止微热后导气管末端有一段倒吸的水柱, 则证明气密性良好。关键词为“浸液、加热、冒泡、水柱”。图2用液压法:塞紧橡胶塞, 关闭活塞, 通过长颈漏斗向试管中注水至漏斗中液面与试管中液面形成高度差, 若一段时间内高度差不变, 则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关键词“关塞、加液、静置、液面”。

练习:请检查下面装置的气密性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对图3学生的回答:用酒精灯加热圆底烧瓶, 导管口有气泡产生, 撤掉酒精灯有水柱回流, 则气密性良好。图4、5则无从下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本质, 只是强化记忆, 易混淆, 遇到新情况就不会运用。

于是我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法, 采用了对比求同法, 即“给出两种方法——对比分析——总结——求同”。讲解习题时, 在对比分析上用较多的时间, 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气体体积因素有哪些?两种方法有何共同点?如何检查?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得出:首先形成密封体系 (通过关塞或加水实现, 所有的出气口均要关闭, 但只有一头是“软”关) , 然后改变条件 (温度或体积) , 使定量气体在前后有压强的改变, 在“软”关一头就会产生明显现象, 以达到检查气密性的目的。这样学生明白其本质就是利用压强差, 不管是何种装置都是这样的。通过这样的分析, 学生对图3、4、5都能轻松回答, 在以后的练习、考试中, 学生都能规范表达, 因为他们通过对比求同理解了实质。

二、求异对比

事物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而教师的责任, 就在于引导学生将这种差异揭示出来。容易混淆的化学概念更适合用对比求异的方法, 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本质的差异, 才能使学生建立起准确的化学概念。如:原子和离子, 电离和电解, 原电池和电解池, 元素、原子和同位素等。

例如:在对同系物、同分异构体这两个概念进行教学时,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我首先要求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将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四个概念放在一起, 从其定义、研究对象、化学式、结构和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 完成下表:

通过对比抓住各自的不同点找出差异, 从而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区分, 然后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以上对比总结出各概念的关键点。

1.同位素的对象是原子, 在元素周期表上占有同一位置, 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但原子质量或质量数不同, 从而其质谱行为、放射性转变和物理性质有所差异。

2.同素异形体的对象是单质, 同素异形体的组成元素相同, 结构不同, 物理性质差异较大, 化学性质有相似性, 但也有差异。

3.同系物的对象是有机化合物, 属于同系物的有机物, 必须结构相似 (结构相似指的是组成元素相同, 官能团的类别、官能团的数目及连接方式均相同) , 在有机物的分类中, 属于同一类物质, 通式相同, 化学性质相似, 差异是分子式不同, 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在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 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4的整数倍, 如分子中含碳原子数不同的烷烃之间就属于同系物。同系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有一定的递变规律。

4.同分异构体的对象是化合物, 属于同分异构体的物质必须化学式相同, 结构不同, 因而性质不同。具有“五同一异”, 即同分子式、同最简式、同元素、同相对原子式量、同质量分数、结构不同。属于同分异构体的物质可以是有机物, 也可以是无机物。

三、相似比较

从思维形式看, 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分属于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而相似比较则介乎二者之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似与不似之间找出事物的细微差别, 例如有机化学中酚羟基、醇羟基的学习, 二氧化硫和氯气漂白性的实验等。

初高中对比 篇8

关键词:媒介,德育教育,初高中对比

一、调查背景以及问题的提出

印刷刊物日渐式微, 电视如日中天, 网络蒸蒸日上, 手机寸不离手。中学生的“童年”是否会逐渐“消逝”?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多数家长对孩子宠爱过度, 很多孩子过于依赖家长和媒介, 缺乏竞争意识和独立意识, 缺乏责任感, 现行的教育体系对此缺少正确有力的疏导。这种教育现状给我国初高中生德育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本次研究以媒介为突破口, 以德育教育的五大内容 (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为主要研究点, 探究媒介对初高中生德育教育的多向性影响与反馈, 提醒人们更加注重媒介的双重性。

二、调查数据统计及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选择Y中学的初高中学生, 他们多生活在城区, 经济条件较好, 平时有较多机会接触不同的媒介。调查采用配额抽样, 总共发放121份问卷, 初中51份, 回收了51份, 有1份是无效问卷, 50份问卷有效;高中70份, 回收了68份, 68份全为有效问卷。最后使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问卷前三个问题:您平时接触最多的媒介是什么?教育学习时, 您最喜欢借助哪种媒介?休闲娱乐时, 您最喜欢借助哪种媒介?初中组三个问题都选择互联网的, 分别占46%、32%、52%;高中组都选择互联网的分别占26.5%、42.6%、57.4%。说明互联网已占据了初高中学生的课余生活。高中组接触最多媒介除手机外, 其他各项选择互联网的都是第一。对此, 笔者采访了Y中学高中部的相关老师, 得知该校多数高中生都是寄宿制, 不具备电脑上网条件, 手机占据了他们的主要课余时间。调查也发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广播在学生群体中的没落。前三个问题中, 初中组无一人选择广播, 高中组也只有三四人选择。广播未来的发展趋势值得我们深思。

在初高中生的生活中, 互联网和手机已远远超越其他传统媒介, 初高中生更愿意通过互联网和手机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但在“相对而言, 你最信任从哪里提供的信息”中, 初中组依旧有34%的人选择了互联网, 选择书籍、电视的分别占28%、20%;高中组选择最多的是书籍, 占比32.4%。书籍作为最传统的媒介, 在识别度较高的高中生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初中生还不太能分辨网络信息, 说明初中生的媒介使用更需要引导。

结合当下热点新闻事件, 针对德育教育的五大块内容设计。民族精神教育, 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针对比较敏感的“钓鱼岛事件”, 绝大多数都选择“钓鱼岛是中国的”, 可以说我们在爱国教育上十分成功。媒介对“钓鱼岛事件”的分析解读, 初高中生更倾向专家学者, 初中生有82%、高中生有94.1%的人选择了专家学者。初高中生并没有被媒介绑架, 他们更愿意相信睿智的专家学者分析。对于其他选项, 初高中生选择老师的比例也达到了13.2%, 可见老师在初高中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扮演着一个很关键的角色。

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 问卷选取一档热门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 调查媒介是否会对初高中生的理想和信念的确立产生影响。从调查数据看, 大多数的初高中生都选择了“C:成为歌星不是我的理想, 我有属于自己的理想”。其次选择了“B:他们表现很棒, 但是我现在还是学生, 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选择不关心的人只占少数, 但也有一部分人深受其影响, 认为他们是自己的榜样。说明媒介在对初高中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方面, 选取2013感动中国恪守孝道的陈斌强感人事迹来提问, 结果显示初高中生们都表示深受其感染, 初中组有78%、高中组中有79.4%的人选择了日后会帮助、照顾自己的父母。这让笔者感到十分欣慰, 媒介作为宣传工具, 对初高中生美好品德的宣扬教育十分成功。百事孝为先类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一代代人传承下去, 媒介给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十分重要。

在遵纪守法教育方面媒介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里用反证法提出问题:您怎么看那些模仿电视中行为和言语, 违反学校纪律, 甚至违法犯罪的同学?选择B (生活中这类人毕竟是少数, 电视内容大多和谐) 和C (个人品行问题, 跟电视等媒介没多大关系) 几乎均等, 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明辨意识, 媒介传播的内容没有过多误导学生, 媒介对于这类事件的处理影响着初高中生的判断。如果处理不当, 有可能会酿成恶果;处理得好, 转负面为正面, 让学生引以为戒, 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分析力。尽管有部分同学认为媒介对这类负面新闻报道不够全面, 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因此而否定媒介, 能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

教师在传授这些专业知识时, 可适当引入媒介相关节目提高学生兴趣, 刺激他们的兴奋点。在“如果政治课上, 老师能结合《法治在线》等节目案例教学, 您会不会觉得学得更轻松、更易理解”中, 绝大多数同学填了“是”, 相信这种视听结合、有效案例的教学对学校教育起到促进的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媒介的影响力十分明显, 大多数初高中生选择的都是媒介。在:您通常由哪些渠道获得像“喝适量牛奶可安睡”等科普小知识?初中组中有60%的人选择了电视科普类节目;22%的人选择了报纸。高中组中有47.1%选择了电视, 有51.5%的人选择了报纸。

媒介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成为初高中生获取此类知识以及其他课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媒介最能影响您对哪个方面的看法”中, 大多数同学选择了娱乐活动选项, 但初中组和高中组的对比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如娱乐活动的选择率在下降, 初中组为40%, 高中组为36.8%。在政治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都呈上升比例, 以情感心理为例, 初中组为10%, 高中组为23.5%, 上升趋势较明显。

在“您觉得自己最缺乏哪种优良品质”中, 初高中生选择最多的是自信心, 但初高中生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初中组, 最缺乏自信心占比26%, 其他诸如合作精神、承受挫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别占有22%、22%、24%。而在高中组自信心的比例却陡增到45.6%, 自信心呈下降趋势, 对情感方面的兴趣呈上升趋势。这跟高中生自信心的缺失、处于青春逆反期和生理需求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媒介对初高中德育教育的影响

初高中生使用媒介多体现媒介的教育和娱乐功能。在教育大众方面, 媒介已成为现代人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在提供娱乐方面, 很多人已在潜移默化的“教养”过程中, 养成选择媒介作为娱乐主要工具的习惯, 以娱乐身心和提高艺术鉴赏为目的。

大多数初高中生喜欢在空闲时间上网查询信息, 这是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初高中生在媒介提供的大量信息中, 大多能比较理性对待。媒介开放的环境为初高中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媒介的繁荣使初高中生的生活方式具有时代特色。这些对他们成长至关重要。随着知识层次提高, 媒介为了取得更好的说服效果, 除了使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外, 初中生更适合“一面提示”、高中生更适合“两面提示”的传播方式。书籍是高中生最信任的媒介, 我们需严把质量关, 尽量为学生提供健康优秀的读物。这从一个侧面反映目前电视媒体过于注重娱乐效果而忽略其教育功能。

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 学生接受着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手机等媒介方方面面的信息。作为教育者的老师本身也受到媒介这个信息漩涡的影响。老师对这些信息的解读和判断, 会有意无意地传递学生“二次信息”, 学生将信息反馈给老师, 由于媒介的关系师生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着相互作用, 其效果明显优于媒介的直接作用。根据麦克姆斯的“议程设置理论”, 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 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 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 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所以媒介提供给老师和初高中生讨论的议程, 老师在此群体中充当“意见领袖”作用。有了媒介, 老师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

笔者制作了一个结构图帮助大家理解。这并不是否定媒介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相反正是有了媒介的介入, 老师对学生进行二次教育, 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 进而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德育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

现行的教育体系缺乏一个完整、有序、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环境, 导致从业的教育者缺乏相关的德育教育专业意识。这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隐忧, 教育者也可能受到媒介的负面影响从而误导学生。笔者认为教育者完全可以引入新闻的“把关人理论”, 做信息的“二次把关人”。这里的把关不单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 更应是加入符合德育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 的思想产物。学校不需要刻意开设一门德育课程, 应试教育下很多学生并不愿向精神层面发展, 更多的是对课程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完全可将德育知识融入相关课程教学中, 将经过筛选的经典案例传递学生“二次信息” (1) , 更好地扮演教育者的角色, 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

媒介给初高中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如:媒介的商业化运行促使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 导致中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观念。媒介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对世俗文化的宣传使初高中生的审美情趣走向低俗化。信息的大量涌入造成信息过量, 使初高中生对信息冷漠或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 与现实社会疏远陌生, 沦为“电视人”“容器人”等。一些地方台或网站低俗剧情充斥画面, 处于“三观”形成最佳期的初高中生, 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媒介应负起责任, 抵制毒素, 避免商业化运行中丢掉自己的职业操守, 对于虚假、夸大事实、黄色、暴力、低俗的节目内容, 应杜绝传播。这也需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秉着教育者的良心,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媒介, 增强他们筛选和辨别多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对此也应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 家长要分析孩子的信息源, 与学校保持联系;发挥自己丰富社会经验的优势, 指导孩子正确接受信息, 健康发展身心。

四、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佐证了我们提出的几个假设, 其一, 童年逝去的过程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 信息和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 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国内学生的成长伴随媒介的变迁:电视——互联网——手机, 广播已十分遗憾地渐渐淡出了青少年的视野。其二, 关于波兹曼“娱乐至死”的两种观点, 一种是波兹曼在他的《娱乐至死》中指出, 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 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 而且毫无怨言, 甚至无声无息, “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目前国内很多学者都对电视等媒介的娱乐至死精神持批判态度。然而, 另一些人却认为娱乐是电视的基本功能。娱乐至死被知识分子和文化人高频率地使用, 也同样被用来攻击大众的文化选择。这种做法完全篡改了波兹曼的本意。“娱乐至死”变成了“娱乐致死”, 似乎娱乐本身就是致命的, 置人于死地。调查结果显示, 现实情况如第二观点所言, 大众更喜欢娱乐类节目, 电视节目也越来越娱乐, 但这种娱乐至死精神还没有影响到人的日常行为规范, 娱乐仅是电视的一项基本功能。

德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失的环节, 在初级社会化阶段, 构建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龙头、主流学生群体为引导、健康的媒介为依托的“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尤为重要和迫切。

注释

初高中对比 篇9

一、英汉对比分析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英汉对比分析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学生是在母语已经根深蒂固的情况之下, 才开展英语学习的, 而由于语言以及其思维等逻辑的缘故, 所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产生一定的束缚以及干扰, 难以准确和全面地理解英语的内在含义。所以, 在教学过程当中, 还需要适当地对学生的惯性思维进行一定的调整, 很好地分析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的差异和联系, 对其中的矛盾进行重点的讲解, 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出现错综复杂的情况, 进而对语言生成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积极地运用英汉对比分析法, 则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诸多困惑, 通过英汉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可以逐步提高和培养学生对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共性的认识, 提高对于语言的洞察能力, 此外, 还可以更好地解释英语和汉语学习之间会出现的一些错误, 帮助教师进行语言教学的课堂设计。同时, 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针对一些常用的句型进行反复操练, 进而更好地克服母语习惯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促使学生形成语言学习的新习惯, 保证教学的质量。

二、英汉对比分析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英汉对比分析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那么, 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 来对教学的重点进行贯彻和落实呢?

首先, 教师需要注重语言之间共性的对比, 进而发挥出语言正迁移的作用以及效应。由于英语和汉语对于整个世界的基本认识较为统一, 所以, 许多语言在描述和表达的过程当中, 也基本一致, 其概念较为相似, 诸如对时间的表达, 汉语是年、月、日等, 而英语中也有year, month以及day, 在汉语之中有过去、将来和现在, 英语中也有past, future以及now等。针对这些语言存在的共性, 需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英汉对比, 使得学生能更加牢固地掌握, 进而合理地发挥出语言正迁移的基本效应, 帮助学生进行识记和理解。

其次, 还需要创设出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情境, 因材施教, 运用英汉对比分析法, 来更好地进行教学。根据英汉之间的对比, 可以从中发现部分英语动词的词义表达, 需要在汉语当中运用副词来进行表现, 最终的汉语翻译, 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词汇, 对于这样的差异, 教师需要进行反复地讲解, 通过英汉之间的对比, 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 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次, 在英汉对比分析法的教学过程中, 还需要正确地理解和对待语言运用的错误。通过对比, 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 进而很好地掌握教学的不足, 进行及时地改进, 抓住重点和难点, 提供准确、及时的教学信息反馈。总之, 英语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需要教师对语言能力的错误以及语言行为的错误进行准确分析, 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能够调整教学计划。英汉对比分析教学法, 使学生更加直观地对比英汉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在学习中有的放矢, 突出重点和难点, 准确地把控课程标准的意图, 进而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 根据对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英汉对比分析法的运用进行概述, 力求为有关教学工作的进步和教学水准的改进, 做出积极的贡献。总体而言, 英语的教学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工作, 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密切地配合, 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错误和缺陷, 进行改正。而且, 在英语的学习这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英汉对比分析教学法使教师能运用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 而学生通过英汉之间差异和共性的对比, 也可以对英语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进而更好地运用英语、掌握教学的重难点, 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对比分析教学法, 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英语的语义, 并且根据英汉对照, 帮助学生快速记忆, 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文章将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 详细地分析高中英语英汉对比教学法的开展与进行, 同时对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进行了探究, 力求为相关教学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高中英语,英汉对比,教学分析,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1]许英才.浅谈英语语言教学中英汉文化的差异[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2期

[2]金钏.从英汉对比研究谈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2009年03期

初高中对比 篇10

1、对建筑艺术风格的认识

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 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 并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建筑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 是立体艺术形势的一种表现, 它能够反映一定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及精神发展。建筑除了能够供人使用外, 还能供人欣赏, 不同地方所呈现出的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都不相同。

2、中西方建筑艺术美感分析

2.1 地理环境差异

亚洲地貌广阔, 分布均匀, 有平原、江河、高山等, 而欧洲地貌较分散, 有小块平原、过于密集的山川河流, 在地理环境上显著的差异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从而影响了建筑的风格。

中国自古以来讲求统一, 这种精神深刻地体现在了皇城—故宫的主线上。从大清门开始到神武门结束, 门与门之间起承转合, 塑造了气势恢宏的空间。从天安门到太和殿是整个建筑中美感最强、最能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的部分, 向人们展示了不同形式封闭空间的艺术美。

西方的建筑相对于中国建筑来说, 风格更加多种多样, 同样都是皇家建筑的代表, 西方的凡尔赛宫在风格上与中国的差异简直是天差地别。首先, 从外部来看, 凡尔赛宫没有明显的中轴线;其次, 其内部风格更加独特, 包括维纳斯厅、阿波罗厅等独具特色的区域。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中外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形成, 同时也影响着中外不同的建筑风格。

2.2 设计理念差异

曾经读过一本书叫做《建筑设计原理》, 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和直观的插图介绍了建筑设计的理念以及相关内容, 让我对建筑设计理念有了不同的认识。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于是人、建筑、自然相协调成为建筑设计的理念, 如苏州园林的设计就充分融合了这个理念, 在设计中, 因地制宜, 采用多种手法来组织利用空间, 形成曲折多变、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同时, 设计师们通过移植花草树木等方式来配合园林中的建筑, 将建筑与自然充分结合, 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再如华南理工逸夫人文馆的设计, 设计师充分考虑到了周围的环境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 使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看上去自然和谐, 一点也不突兀。

与中国天人合一理念相对应的是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虽然这个理念也曾被批判, 但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西方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观点, 体现在建筑上就是天人相分, 所以西方设计师们都很善于创新, 喜欢设计出与自然对抗性很强的建筑, 如外形张扬的建筑物、特意强调造型的建筑等, 这些带有着很强扩张气势的建筑与自然山水的柔美线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突出了天人相分的设计理念。

2.3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的差异也在影响着中外建筑风格。

在中国, 文化注重道德和艺术, 从很久以前人们就相信祖先即使驾鹤西游了仍然会保佑子孙后代, 因此人们会为祖先修建环境优雅舒适的建筑以求祖先的庇护, 南方的祠堂就是典型的代表, 如较为出名的陈家祠堂, 设计师在设计时通过走廊将相隔的庭院巧妙连接起来, 使整体格局看起来上下对称、虚实结合。

而在西方, 文化注重宗教和科学, 自古以来都是崇拜天的, 将天作为他们的最终信仰, 宗教性非常突出, 同时也影响到了建筑的风格, 比如为大家所熟知的哥特式建筑, 人们在研究这种建筑时都是以宗教建筑为基础深入研究的。总体上来看, 神庙与教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的建筑风格。

2.4 建筑色彩及装饰差异

中西方建筑美术差异除了上述差异之外, 还有颜色上的差异在中国, 使用色彩来增强建筑的美感是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 这个特点与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是息息相关的, 建筑采用的木料并不能长久使用, 所以设计者多善于在木料上涂上油漆或是桐油来保护木料, 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使建筑既实用又美观, 后来又出现用丹红进行装饰或者绘制彩画等方式来展现建筑的艺术美。北方的建筑色彩浓重, 南方的建筑色彩却偏淡, 故宫和苏州园林的建筑色彩就是南北方建筑的典型代表。在古代, 建筑的颜色通常代表着地位, 如皇宫多采用黄色和红色;官员住处多采用蓝色和绿色等。

在西方, 建筑色彩的运用相对于中国来说更为简单一些。从外部来看, 大多数都是石材本身的颜色, 颜色相对单一, 只有在教堂建筑群中, 会出现一些较为鲜艳的颜色的使用, 比如建筑外部和穹窿顶外部使用红色、绿色、橙色、黄色等色彩来增强建筑的独特和美感。西方古建筑非常注重内部的装饰, 大多数都以壁画的形式进行装饰, 壁画的内容则以圣经故事为背景题材, 用不同画风来展现, 如湿壁画等手法。15 世纪以后, 设计师们开始用油画手法进行绘制, 丰富了建筑的色彩, 再经过特殊处理增强持久性, 其中教堂建筑尤为突出, 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2.5 建筑材料及结构差异

在中国的古建筑中, 木质结构体系是最大的建筑特点, 房屋构架由木质材料制成, 以柱、梁等为主要构件, 用榫卯相连接, 使建筑具有很强的韧性, 在结构设计方面以大屋顶为主要特征, 最具特色的结构是斗拱, 但斗拱的作用却随着时间的推移简化, 数量也不多了, 逐渐变成了装饰性地位的象征。

而在西方, 砖石结构体系是最大的建筑特点, 如古埃及用石头建造了金字塔, 就金字塔来说, 它是有史以来第一批巨石建筑, 其外部造型非常简单, 但是内部结构却处处充满了神秘感, 大量的人形彩绘棺木和稀世珍宝、四壁涂满的精美壁画都是金字塔内部完美的展现。后来宗教逐渐发展起来, 带动了建筑风格发生了变化, 新的建筑以宗教为主, 内部结构主要由壁画、玻璃窗画和雕刻组成装饰, 艺术形象非常威严。再后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建筑的内部结构又发生了巨大变化, 主要表现在人物刻画以及空间透视感等很多方面, 如壁画《最后的晚餐》、雕塑《命运三女神》等等, 为建筑增添了许多色彩。

结束语

建筑艺术风格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中西方建筑艺术风格在地理环境、设计理念、历史文化等许多方面的差异, 使中西方在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上为人们呈现了不同的美感, 根据以上分析, 在现代建筑逐渐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 希望设计师们不要抛弃了本国固有的建筑特点而一味追求他国建筑特色, 在借鉴他国建筑艺术风格的同时创新本国的建筑艺术, 为建筑的发展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金雅庆.中外建筑艺术赏析[J].大家, 2010, 06:7-8.

[2]王淑兰, 谭品峰, 吕静韦.论地理环境对中外建筑风格的影响[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5, 06:61-62.

浅谈对比实验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对比实验;实验教学;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2–003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化学实验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适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我们在平时教学中离不开实验,我们要充分创造让实验“开口说话”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观察入手。”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最突出、最鲜明的部分,也是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依据。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化学实验现象更鲜明直观,对比实验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1 什么是对比实验

对比实验法就是将某个要研究的事物同一个已经确定知道其结果的事物作对比,以便确定某种因素的影响或者排除某种因素的影响。实施这种方法时,要将进行研究的对象分成两个相似的组,其中一个为实验组,另一个是对照组。然后通过实验,即在对比中判定实验组具有某种性质或受某种影响。对比实验中只要有一个因素影响要研究的问题就能比较了。下面笔者以具体化学实验为例来谈谈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对比实验的类型及相关应用。

2 对比实验的类型

2.1 自身对比

自身对比实验指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这是我们实验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自身对比方法简便,实验处理前的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则为实验组。比如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溶液这一实验,加硫酸溶液前是对照组,加硫酸溶液后是实验组,通过试管中前后现象的不同我们就能对比得出氢氧化钡和硫酸发生反应这一结论。

化学中大部分的实验都是典型的自身对照。例如著名的“黑面包”实验,在100mL的烧杯中投入10克左右的白砂糖,再加入1mL水和10mL浓硫酸,用玻璃棒快速搅拌几下,一会就见白糖变黑,慢慢蓬松,逐渐上涨开来,溢出烧杯,就像一个黑色的“面包”。白与黑的对比,10克与满杯的对比,实验现象令学生“震撼”,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利用Na2SiO3溶液的阻燃性,可设计成“烧不坏的布条”的小魔术。把布条一半浸透Na2SiO3溶液,晒干备用。课上“表演”的时候,分别从布条两侧剪下一小块布,点燃,浸过Na2SiO3溶液的布条很难燃烧,另外一块布条立即燃烧起来。通过同一块布却有两种燃烧程度的对比,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生动地说明了工业上用Na2SiO3溶液浸泡的产品既耐腐蚀又不易着火的原因。

2.2 空白对比

空白对比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对比实验方法。空白对比实验指对照组不做实验处理,也就是不给予实验条件与实验组进行对比。值得注意的是,“空白”是相对的,也就是不给对照组处理因素是相对实验组而言的,实际上对照组还是要做一定的处理,只是不加实验组的处理因素,或者说相对于实验组而言,除实验变量外,别的处理与实验组完全相同。通常未经实验因素处理的为对照组,经实验因素处理的为实验组;或处于正常情况下的为对照组,未处于正常情况下的为实验组。例如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我们常用在NaOH溶液中先滴加酚酞,再加入盐酸,酚酞褪色这一实验说明NaOH溶液与HCl溶液发生了反应。但学生也会产生这样的疑惑:NaOH溶液中加入盐酸,若不反应相当于稀释,NaOH溶液变稀,也可能使得酚酞褪色。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一个空白实验:取一个空试管,加入相同体积的NaOH溶液并滴加相同滴数的酚酞,然后再加入相同体积的蒸馏水作为对照组,若酚酞不变色,说明实验组中酚酞变色是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通过空白对比,排除了稀释后碱浓度下降使得酚酞褪色这一可能性,增强了实验结果的说服力。

有些现象不是很明显的实验,如果用空白对比来做,实验现象会更明显易见。例如“氯乙烷的消去反应”中,我们把生成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证明生成乙烯,但是由于反应进行的程度比较小,所以高锰酸钾溶液不能完全褪色,学生观察颜色变化时有困扰。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增加一个装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空白”试管,与通入生成气体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对比。通过观察两支试管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深浅的不同,学生很容易判断出生成的气体具有还原性。

我们平时的自身对比实验若设计成空白对比,往往能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如做趣味实验“用苹果片来验证亚硝酸钠也有氧化性”时,可在苹果的新鲜切面上,选取距离较远的三个点,其中两个点分别滴上2~3滴2%亚硝酸钠溶液和维生素C溶液(1%),另一个点空白,静置2~3min,可观察到在苹果新鲜切面上,滴有亚硝酸钠的点颜色变(氧化)得最明显,颜色最深,滴加维生素C溶液的点颜色基本不变,而空白点在2~3min内变色较浅。这里的空白点和滴加维生素C溶液的点都是作为对照点。其中空白点现象说明空气中氧气也具有氧化作用,但NaNO2溶液的氧化作用更强些。有了两个对照点,就使实验结论一目了然了。

由于空白对比实验现象对比明显清晰,在实验教学中已越来越多地被采用。

2.3 条件对比

条件对比实验是指虽给试验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用于对照的,给定的实验处理正是为了保证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只是少了实验变量的影响。通常施以条件因素的为对照组,施以实验因素的为实验组。在“漂白粉漂白效果”的实验中,我们可设计如下实验:在漂白粉溶液中加入品红,分别置于三支试管中。在第一支试管中滴加盐酸,向第二支试管中吹气,将第三支试管静置[1],分别观察三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其中第三支试管是对照组,第一、二支试管是实验组。本组实验条件不同,现象有差异,能很直观地说明酸性越强漂白效果越明显。

当把颗粒大小不一(也就是不同比表面积)但相同质量的大理石与同体积同浓度的稀硫酸在试管中分别反应时,反应的现象差别很大,粉状或小颗粒状的大理石反应明显快得多,这组条件对比实验说明了“大理石不能选用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说法是有条件的,更说明了实验条件的不同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很大。

2.4 相互对比

相互对比实验是指不单独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其中每一组既是实验组也是其他组别的对照组,由此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一般在探究某种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明确的情况下使用。通过实验的相互对比,确立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的关系。例如探究铝和铜置换反应影响因素的实验中,常设计如下多组相互对比实验。实验1:未打磨的铝片浸入氯化铜溶液中。实验2:未打磨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实验3: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浸入氯化铜溶液中。实验4: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分别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现象的差异不仅说明铝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而且说明了氯离子对金属及其结构有较强的破坏作用。

例如KSCN溶液检验Fe3+具有灵敏性的特点,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体会不到。可设计成如下一组对比实验:向一支试管中滴加3滴0.1 mol·L-1 FeCl3溶液,然后加入蒸馏水至试管四分之三处,把稀释后的溶液分别倒入另外两支试管中,使三支试管中FeCl3溶液体积几乎相等。其中第一支试管观察溶液颜色近乎为无色;第二支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没有明显现象;在第三支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立即出现血红色。前两支试管实验现象的对比,很好地展示了KSCN溶液的灵敏性。

总之,对比实验让化学实验现象更清晰可见,提高了实验现象的可观性,具有比较好的推广价值。不同类型的对比实验可按需配合运用,效果更佳。我们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也需要多关注实验,多动脑筋,设计出好的实验,使实验成为培养和保持学生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生长点,真正发挥实验应有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郑胤飞.文化有根课堂有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68.

中职生与高中生焦虑性对比研究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我校推拿专业中职生、洛阳市回族中学高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者在年龄上无明显差异 (P<0.05) 。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 分别对研究对象焦虑心理进行调查及比较调查时间为平时和考前。

1.2 评分标准

<46分为正常, ≥46分为焦虑。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Minitab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见表1~5)

3 结论

注:平时与考前相比, P>0.05

注:平时与考前相比, P<0.01

注:中职生与高中生相比, P<0.05

注:中职生与高中生相比, P>0.05

注:中职生与高中生相比, P<0.05

表1~5表明: (1) 中职生平时与考前焦虑性无显著性差异; (2) 高中生平时与考前焦虑性存在显著性差异, 考前焦虑性明显增加; (3) 在平时, 中职生比高中生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焦虑性; (4) 在考前, 中职生与高中生焦虑性无显著性差异; (5) 从平时与考前的总体焦虑性来看, 中职生明显高于高中生。

4 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情绪是内部或外部事件引起神经系统变化的结果, 焦虑是情绪的一种。焦虑最突出的特点是其诱因的不确定性, 即焦虑的诱因对个体来说是不确定的, 然而焦虑是客观存在的, 要加深对焦虑的理解, 就必须重视认知。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某种共识, 即赋予了某些事件对个体成长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如果任何一个事件受到威胁, 以致有丧失的可能时, 焦虑就产生了[2]。焦虑的发生与紧张性事件有关[3]。学生焦虑的产生与学校统考, 升学时持久、过度压力, 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 学生个人过分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的失败体验有关[1]。回中作为洛阳市一所普通高中, 其学生年龄与我校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 而焦虑性则明显不同, 回中学生平时焦虑性明显低于我校学生, 考前二者焦虑性无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为以下几点。

4.1 学生来源

中职生大多数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佳, 未能如愿考上高中而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学业上的多次失败, 恰似学生成长中的里程碑事件或紧张性事件, 成为焦虑诱因, 使中职生产生焦虑。

4.2 学习压力

大部分高中生面临着升学压力, 在现有体制下, 其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提高成绩成了学校、家庭、个人的共同目标, 这是高中生考前焦虑性明显增加的重要原因。中职学生平时与考前焦虑性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其对考试关注度不高。

4.3 成长环境

部分中职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 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表现为学习意志力不强、做事随意性大、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有些学生家长对孩子上学持消极态度, 无形中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学习受到影响, 进而出现明显焦虑情绪。

4.4 成长经历

焦虑症是过度内心冲突对自我威胁的结果, 特别强调童年期的心理体验长期压抑在潜意识中, 一旦因特殊境遇或压力的激发, 便成为意识层面的焦虑[4]。中职生因多次考试失败, 在其潜意识中形成了“应该比别人差”的错误观念, 以致产生明显的厌学心理, 并将大量时间花在思考与学业无关的事情 (如自己的未来、爱情等) 上, 因此与高中生相比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4.5 社会影响和就业形势

部分中职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不好, 认为即使花再多功夫也提高不了成绩, 于是自暴自弃, 加之与社会接触较多, 易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 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容易产生焦虑情绪;高中生平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与社会接触较少, 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也小, 因此焦虑较少。随着社会发展,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名牌大学的学生就业都比较困难, 中职生就业更为困难, 而且他们眼高手低, 由于毕业后大部分都在一线做技术类工作, 与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 无形中增加了焦虑。

5 讨论

要克服焦虑情绪,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1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配合

教师要在中职生入学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帮助他们确定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他们正确看待考试, 有进步时及时给予鼓励, 以激发其学习热情。教育不是靠学校单方面努力就能做好, 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家长应多关爱、督促、引导孩子, 给孩子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 使其尽可能不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 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社会应对问题家庭的学生给予更多关爱, 使其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

5.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个别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通过心理辅导, 可以达到让学生学会调适和寻求正确发展的目标[1]。因此, 学校应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此外, 教师和家长要多关心学生, 一旦发现其出现心理问题, 及时给予心理辅导。

5.3 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 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所谓是非观念就是知道行为的是非善恶及对社会影响的观念。它是学生自觉纠正错误与坚持正确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要坚持疏导教育, 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严格要求学生,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友谊、什么是江湖义气,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纪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使学生懂得怎样严格要求自己, 做到言行一致, 爱憎分明。这样可使学生遇事不慌乱, 从而减少焦虑的产生。

5.4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不可能离开社会单独存在, 集体荣誉感是人意识到自己作为集体成员的一种情感, 它促使人们珍视集体荣誉, 根据集体的要求和利益行动。培养集体荣誉感对学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5.5 培养学生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使学生改变观念, 抵制不良诱因的影响。应以培养坚定的意志为主导, 让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社会, 锻炼学生独立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能力。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对河南省针灸推拿学校推拿专业中职生、洛阳市回族中学高中生进行焦虑性评估, 对所得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并通过与教师、被调查学生的访谈, 进一步分析调查结果。结果表明, 中职生平时 (非考试时间) 焦虑性明显高于高中生 (P<0.05) , 二者考前焦虑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关键词:中职生,高中生,焦虑性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K T Strong Man.王力译.情绪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3]陈学诗, 张继志.现代精神疾病治疗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上一篇:楼宇建筑电气节能技术下一篇:保障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