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反思

2024-08-08

现代文明反思(精选8篇)

现代文明反思 篇1

【考情分析】

考试热度:★★★★☆

试题难度:★★★☆☆

高频考点:新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初的外交成就、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的缓和、“一国两制”、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和计划经济体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

考题类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个别为材料解析题,但都与相关知识点相联系,很少单独命题。

考查特点:从考查内容看,集中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从考查方式看,试题取材广泛,以数据图表、新闻报道、日记、宣传画、学者和名人观点、中共中央文件、歌谣、词典等材料为载体,设置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考查考生的信息获取与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命题立意看,试题从新中国民主政治、国家统一、外交成就和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等视角切入,深化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复习建议:夯实基础,准确理解主干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理清主线,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外交成就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线索,分阶段把握其阶段特征,宏观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注重联系,关注知识点之间的归纳与比较,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关注从世界史的视角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强化训练,提升解题能力,尤其是有效信息的获取与解读、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金题点睛】

示例1(2014年广东卷文综第18题)在毉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中,亚非拉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屋子再请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中,亚非拉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民族国家”可知,所选措施应该是新中国为了处理与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而实施的,这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故选B项。“另起炉灶”方针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旧的屈辱外交关系,“一边倒”政策是指新中国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是指新中国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和在华特权,A、C、D均不是针对亚非新兴独立国家而言,故均排除。

变式练习学者孙天旭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对这一转变理解正确的是

A.从强调意识形态区别向维护国家利益的转变

B.实现从屈辱外交到独立自主和平 外交的转变

C.由“一边倒”转 向与西方 国家的友 好关系

D.由与苏联的友好同盟转向实行不结盟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为了给国内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而提出的,较多考虑国家的现实利益,故选A项。从实现屈辱外交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转变的标志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排除B项;50年代初西方国家仍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中国并未改变“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不结盟政策开始实施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

示例2 (2014年新课标 全国卷Ⅱ 第31题)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计划经济体制,考查考生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根据题干材料“1953年”“统购统销”“计划收购”“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等信息可以判断,粮食的统购统销正是计划经济的体现,故选C项。A项时间不符,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是在1949—1952年,故排除;B、D两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变式练习“(新中国成立后)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影响

B.外交形势的制约

C.生活水平的限制

D.经济体制的束缚

答案:D

解析: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考查计划经济的特点,考查考生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 据题干“(新中国成立后)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消失”等信息可以判断,题干所反映的现象正是计划经济体制实施的结果,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自然经济已基本瓦解,A项排除;B、C两项均是客观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均排除。

示例3(2013年江苏卷历史第10题)“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共85篇,1959年共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1“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2“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3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4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123B.234

C.134 D.12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主要考查考生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大跃进”典型现象包括农业上大放高产卫星和工业上大炼钢铁,故1表述错误,2表达正确;从“‘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共85篇”可知3正确,从“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可知4正确,故选B项。

变式练习《人民日报》社论是《人民日报》编辑部就热点问题发表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或者政府的声音。《人民日报》曾在一篇社论中指出:“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对该社论所涉热点问题的正确解读是

A.开始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B.反映了要求改变落后经济状况的愿望

C.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考查“大跃进”的特点,考查考生信息获取和知识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可知,社论所涉及热点问题是“大跃进”运动,故选B项。“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A项时间不符,排除;“大跃进”强调的是生产力的大发展,C项与此无关,排除;D项“健康快 速发展”有误,排除。

示例4(2013年天津卷文综第9题)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 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的改革,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有效信息是时间“20世纪90年代中期”,正是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达仁堂在这一时间“心茫然”是由于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竞争,故选D项。A、C两项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达仁堂的经营情况,与时间不符,排除;B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

变式练习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 逐渐退出 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的是

A.经济结构的变化

B.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C.产业结构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答案:B

解析: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考查的是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粮票的使用把粮食纳入国家统一的分配制度之下,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粮票的废除实际上把粮食的供求交由市场调节,说明市场经济已经慢慢渗透进人们的生活,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上述分析不符,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重点突破】

1.全面认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历程:1初步建设———新中国成立前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2构建完成———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新中国政治制度构建完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3严重破坏———“文革”期间政治制度建设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4发展完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改革政治体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法治化的新时期。

(2)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

(3)特点:1具有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 民主制度 建设,都是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2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3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苏维埃政权和“三三制”政权的探索与创建,新中国成立后宪法的几次修改等。4以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5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制度保证———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 地方、各民族 之间关系 的和谐。

(4)作用:1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通过普选来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科学决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能够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2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3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

2.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比较

3.新中国的外交历程

4.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第一次:1950—1952年,实行土地改革。

1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有化开辟了道路。

(2)第二次:1953—1956年,实行农业 合作化。

1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结果: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第三次:1958年开始,实行人民 公社化。

1原因:党内“左”倾错误的蔓延,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3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4)第四次: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 训,做出实行 经济体制 改革的决策。

2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新中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

1表现: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

2原因: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苏联模式;急于实现工业化。

3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4结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1表现: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2原因:党中央吸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经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3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模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4结果:解放了生产力,增强了企业活力,使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

1表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2原因:党中央在总结经验和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3核心内容: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把企业推向市场。

4结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6.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内涵: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原因:1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2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 生产力,从而积累 了实践经 验。3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社会主义本质、市场姓“资”姓“社”的问题,冲破了思想束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4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重大突破。

(3)特点: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4以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 种分配方 式并存。

(4)确立过程: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发展———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3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重要 组成部分。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5)影响: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反映的是欧洲 某一时期 的形势图。与 该形势的出 现同年发 生的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西藏自治区的正式成立

2.护照是现代公民出入国境时的一份普通身份证明。新中国成立后的某段时期我国的护照只采用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这反映了该时期我国的外交方针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不结盟”

3.1954年宪法在“序言”部分写道:“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其“发展”主要体现在1954年宪法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确认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D.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

4.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在此毛泽东主张

A.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B.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努力改善与邻国的关系

D.谋求重返联合国

5.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材料中的“组织起来”是指

A.实施“一五”计划

B.引导农民互助合作

C.组织人民公社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1669年,乐显扬创办同仁堂药室,此后同仁堂历经百年风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同仁堂获得了新生,企业面貌大为改观。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公私合营的实施

B.国际市场的拓宽

C.企业自主权扩大

D.企业产权的明晰

7.从1950年开始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其中,向苏联派出8310人,占派出总数的78%。这就是人们所说 的中国历 史上特有 的50年代留苏 热。这股留 苏热学习 的重点应该是

A.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与先进的科学技术

D.救亡图存的强国路

8.1956年6月,浙江省温州地区永嘉县委副书记李云河在该县燎原高级社蹲点,根据社员要求,在个人专管地段劳动质量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三包 到队,责任到户,定额到丘(田),统一经营”的政策,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县委肯定了该社 的经验,并推广到 全县。该社的做法

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B.否定了人民公社的体制

C.反映了包产到户的萌芽

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决议中规定:社员个人所有的房屋、衣被、家具等生活资料和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这一决议

A.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有利于减缓“共产风”的蔓延

D.克服了党内的冒进思想

10.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决定在1960年底1.29亿城镇人口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同时决定1961年至1962年,城镇粮食销量争取压缩到480至490亿斤,比上年度减少30至40亿斤。这些政策的实施在当时

A.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B.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C.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D.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

11.列宁曾指出:“凡是居民生活习惯特点或民族成分不同的国内的各个区域,都应该享有广泛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其机构则用普遍、平等、秘密的投票方式来建立。”这可为我国下列哪一制度的实施提供理论借鉴

A.“一国两制”构想

B.村民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经济特区制度

12.“一九七一,十一月十一,万里大洋横渡,一望长空尽碧。此去欲何为?入虎穴,擒虎子!”乔冠华的这首打油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中日邦交正常化

B.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中国重返联合国

13.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对这两种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前后矛盾B.前后一致

C.两者都有道理D.两者都没道理

14.“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该公报的发表

A.迈出了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

B.重申了“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式提出

D.意味着两岸“三通”已经基本实现

15.广东是中 国第一个 不再为多 种商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也是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广东的这股新风开始于

A.20世纪50年代初

B.20世纪60年代初

C.20世纪80年代初

D.20世纪90年代初

16.盘点新时期中共历届“三中全会”政策路线的关键词,其中符合十二届三中全会的是

A.拨乱反正、社 会主义的 现代化、改革开放

B.商品经济、增 强企业活 力、农村走向城市

C.宏观调控、市 场的基础 性作用、收入分配

D.国企改革、市场 的决定性 作用、城乡一体

17.有学者认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相对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来说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可以论证该观点的史实有

1邓小平的改革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2邓小平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中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4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带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A.1234 B.123

C.234 D.124

18.图2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格形成机制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我国

A.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D.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19.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当时中国政府对二者采取的相似策略是

A.速度优先B.循序渐进

C.四面出击D.主次有别

20.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实行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等地方管理政策,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2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认为“政治上的自由化来源于经济上的自由化,经济上的自由化来源于农村的家庭承包”“三资企业是和平演变的温床,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的风源”。一些人甚至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资”还是姓“社”的疑问。以上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困难重重

B.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仍有影响

C.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清醒

D.经济体制改革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2.据中国国家人事部统计,1992年辞官“下海”者有12万人,不辞官却又投身工商业的人超过1000万。另外,还有数以百万计 的教师、学生和科技人员在经商。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街上遇到三个人,就有四个是老总。这一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A.公私合营的展开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23.表3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其中年份4最有可能是

A.1978年 B.1985年

C.1991年 D.1993年

24.塔吉克斯坦著名学者沙利波夫高度评价上海合作组 织,认为上合 组织已经 成为新型国际关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合组织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所做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A.提出联合反殖反霸的合作理念

B.开创结伴而不结盟的合作方式

C.倡导经济先行的区域合作模式

D.主张实行多国结盟的合作关系

25.据统计,五届全国人大立法60件,六届全国人大通过法律63件,七届全国人大上升至87件,八届全国人大117件,九届全国人大113件。材料表明新时期我国

A.法律体系日益完备

B.民主法治基础奠定

C.法治进程逐步加快

D.依法治国方针确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其中第26题14分,第27、28题各18分,共50分)

26.民主党派是中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中,各民主党派走向政治联盟,主张抗日救国,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他们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宣传其政治主张,并在中共的支持和影响下两次掀起民主宪政运动,向国民党当局施加压力,这有利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 展,有利于全 民族抗战 局面的形成。

———黄展《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民主党派》

(1)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对中国民主政治进程所做的努力及意义。(4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 以《共同纲领》为指导,全方位高层次地参加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成为新政权政治决策的重要参与者……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政协具有双重属性……人民政协因此成为多党合作协商决定国家大政方针和地方重要事务的重要场所,成为民主党派实现政治参与的重要平台。

———李玲《建国初期民主党派政治参与探析》

(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方式。(2分)这体现了民主党派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材料三民主党派成立初期,其成员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活动范围仅局限于重庆、上海、香港等几个大城市,基层组织很少,到新中国成立时总数不到两万人。……目前人数发展到60万人……民主党派的新一代成员绝大多数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知识分子,它们广泛分布在教育、科研、文化、金融、贸易、法律等各个领域和行业,地区分布也相当广泛……民主党派成员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思想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中国民主建国委员会山西省委《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的新变化》

(3)据材料三,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的新变化。(4分)面对这些变化,你认为应如何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2分)

2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不断探索现代化的建设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体现了中共进行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这一计划建设 了694个重要的 工业项目,其目的是为中国重工业和军工业的快速增长打下基础。该计划还号召进一步发展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其目标是 在1957年年底之 前将33%的农民组织进“半社会主义”或者“低级阶段”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在这些合作社中农民将他们的资源全部交入合作基金中,仅保留他们的私人自留地,他们的粮食收获根据他们劳动投入的多少和向合作基金投入的多少来进行分配。

———[俄]阿尔兰·梅里克塞托夫、[美]亚历山大·潘佐夫《论中国的斯大林化》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斯大林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7分)

材料二现在有一种偏向,好像共产主义越快越好。实现共产主义是要有步骤的……范县提出两年实现共产主义要派人去调查一下……不要谎报,不要把别人的猪报成自己的,不要把三百斤麦子报成四百斤。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1958年11月)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其原 因。(4分)

材料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智慧,以改革创新的务实精神,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情的情况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式。……而邓小平最根本的思维特点就是他的务实精神,务实精神贯穿于邓小平的整个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中,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与他的务实精神紧密相关。

———周士跃《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的务实性特征探析》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务实精神的突出表现。(3分)上述材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发?(4分)

28.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项原则是建国初期中央领导人在正确处理周边民族主义国家历史遗留问题过程中提出的,是五项原则的创始国和倡导国之一,也是实践者和受益者。它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既符合当代国际关系的现实,又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 利益,所以,五项原则在国际关系的发展中显示出了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李宇博《试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据材料一,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二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苏联和美国的冲突才是冷战的战略本质,美国和中国的敌对是次要矛盾,尽管其主导着亚洲的外交。

———亨利·基辛格《论中国》

(2)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做出这一外交决策的必要性。(8分)

材料三“一国两制”的构想……这种国家结构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对立的制度包容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之中……这种国家结构是对单一制下地方政府权力范围的一种突破,也是对传统国家结构学说的一个突破……“一国两制”构想中的战略原则是:争取港、澳、台地区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之内,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原则性的问题,必须坚持。“一国两制”构想中的策略原则是:在统一的国家内部,实行不同 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允许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只要这些差异不损害祖国的统一、民 族的团结 和振兴,都允许存在。

———王淑强《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一国两制”构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B3.B4.A5.B6.A7.C8.C9.C10.D11.C12.D13.C14.A15.C16.B17.A18.D19.B20.B21.B22.C23.D24.B25.C

二、非选择题

26.(1)努力:提出并宣传民主政治主张,掀起民主宪政运动。(2分)

意义:有利于国人民主政治意识的增强,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从而有利于中国民主革 命的发展。(2分)

(2)方式:参与新政权政治决策;参与协商议事,为执政党和政府建言献策。(2分)

变化:由新中国成立前的在野党、反对党变成参政党。(2分)

(3)变化:人数迅速增加,活动范围扩大,成员结构发生 变化,成员价值 取向多元 化。(4分)

建议:加强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加强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建设,增强年轻民主党派成员对中共的向心力等。(2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7.(1)表现:实行计划经济,以重工业和军工业为中心,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实现工业的高积累。(3分)

影响:有利于突破国际反华势力的孤立封锁,稳定新生政权和国家安全,促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严重削弱了农业和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人民生活。(4分)

(2)问题:片面强调高速度,出现浮夸风等现象。(2分)

原因: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人们要求改变落后状况的愿望强烈。(2分)

(3)表现:从国情出发,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分)

启发:经济建设要注意农轻重的协调发展,经济建设不能急于求成,经济建设要符合国情。(4分,任答两点即可)

28.(1)原因:具有包容性,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国际关系的现实;符合世界人民利益。(4分)

(2)表现:利用美苏冲突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2分)

必要性:中苏关系破裂,中国面临苏联 威胁;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扩大国际影响,打开外交局面。(6分)

(3)特点:创新性、原则性与策略性相结合。(2分)

意义: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符合中华民族利益;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4分)

现代文明反思 篇2

小品简介:国家人才是实现人才强国的核心竞争力,千里马需要伯乐慧眼,红花还需要绿叶扶持。本小品通过挖掘在剧本写作与形成过程之中,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一些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于简单事件里体现人生哲学。

地点场景:李老根工作室,一落地屏风,一桌,一椅,桌上有一台电脑。

人物:

约稿人赵先生

、李老根工作室人员小根、阿愣

赵先生(敲门):干爹在吗?

小根(在电脑前炒股):这里是李老根工作室,没有干爹。

赵先生(进门跌倒):这不干跌!听说你们在春节晚会要演出小品的任务,剧本小品向社会公开征稿。我送剧本片约呵。这不又赶上机会了。千里马需要伯乐慧眼,红花还需要绿叶扶持。麻烦你从生活大局出发,适应改革开放形势,从有利人才脱颖而出的角度来用剧本哟。

阿愣:我们的向公众演出剧本有严格的艺术标准与舞台要求,这回让你白跑了。

小根:

也就是说,可能会让你干跌。

赵先生:既然来你们这边,这个干跌我认了。这回门槛太高,我老是跌倒。

阿愣:

你说的是啥门槛。

赵先生:就是剧本舞台艺术的创作拜师学艺啊,以后要多认干爹,向干爹们学习,省得在这边干跌。

小根:(洋洋得意)我除了剧本创作外,平时还喜欢炒股,平时进的一些绩优蓝筹股都不会大跌。也不会白干跌,我是炒股的大师。

阿愣:炒股票跌了也白跌。省得认你师父,认你干爹。

小根:不能高兴得太早了。这不金融危机卷土重来,这回股市又跌了,才刚刚干跌。

赵先生: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冯小刚先生持有的华谊兄弟股票,时常狂跌,跌了好,跌了好。干跌股票便宜。

阿愣:听说现在舞台喜剧元素增加了干跌的要素,一走台就故做跌倒。招观众大笑,所以表演这门学问看来是少不了干跌。

小根:这么一说,你是真正干爹,我成了干儿子。不长教师爷水平。

赵先生:上回我带一些拍卖品进拍卖行,这东西摆明是大师鉴定的珍品,这回拍卖行又不受拍。差点进去拍卖行,认拍卖行这个干爹。哈!这回拍卖这次干跌,我也只好乐意认了。

阿愣:你为啥需要进拍卖行,认拍卖行老板这个干爹。

赵先生:因为我要把我家珍藏的祖传珍品,赶紧拿去,进拍卖行拍卖,就是为了按时返还,去银行按揭大楼的那笔房款,好过上宽松的好日子,这老天又回轮到我干跌。

阿愣:你去拍卖行带的是哪种古董珍品,有无国家级大师鉴定证书。

赵先生:记得上回我带去拍品去拍卖行,是一尊我家祖传的珍贵的清代“大清康熙御制”款铜观音,大师说是一件孤品,很珍贵的。这回碰到我收藏来个干跌,又把宝贝东西搁在家里,房款也按时还不了,真的被家人责怪得狗血喷头。我是巴不得一头钻进地里,多认几个亲干爹。

小根(站立):你平时思想觉悟高,在单位一直想成为一名党员的标准。但在单位你与同事关系就不和谐,自己不会团结同志,只想叫同志干爹,这回也当然轮到自己干跌。所以对你来说党员门槛一直还是挺高,这不又是重大干跌了。唷呵!

赵先生:没的说,这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门槛。我想要成为真正不是干爹也没那个门。股市涨,我们的股票也跟着膨涨了。照这么说,我认为,你要是再干跌,以后该叫我干爹。嘻!

赵先生:你们吵闹大半天,为啥就不考虑一下,用我剧本,好让我高兴。

阿愣:

你平时创作的那小品剧本,总的说来应该是积极向上,反映乐观向上的现代人文风貌,才不至于白跑来回,又是干跌。

小根:

我说啊!当前的观众口味就难调,要着重考虑现代观众感受与评论,上座率也是关键,票房更不能白干跌。

赵先生:我这个小品剧本,取名就叫《干爹》,你总不能让我这部《干爹》白干跌吧。

阿愣:

这个剧本展开表演时,是不是还需要我们在台上做跌倒的功夫,招来大量观众好奇,好赚观众眼球,也才有好的票房呵。不然啥叫《干爹》,那是现代舞台艺术的`喜剧元素。

小根:这好象不是小品是相声。

赵先生:我这剧本适合三个人表演,是名副其实“三人传”。关键是表演者要挖掘生活,体验生活。我这个人在东北长大,就习惯东北农村生活味。在那里,为学写剧本,学演剧本,我认了好多“干跌”。

阿愣:我看凭你在舞台上艺术深厚功底,和你对这部小品《干爹》深刻理解。那肯定是一部好小品。有人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时常跌倒是因为没有遇上伯乐,因此明明是在眼前是一匹好马,也看成是一匹病马,这世上更没有千里马了。

小根:(哽噎)我们李老根工作室认的干跌还少吗,为弘扬国家地方艺术文化跌倒多少回,流过多少汗,受过多少活受罪。

赵先生:听你们一说,我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了。这红花也必须有绿叶扶持,才会生动感人,相互衬托嘛。关键是,对这小品看你们敢不敢采用,敢不敢演,看你们有无胆量与气魄,为啥不来个老根不老,松树常青,红花常绿哟。

阿愣:这一年到头,大家为了轻松一下,不就为了图一个乐乐,就喜欢看那种在台上经常跌倒的表演。

赵先生:很好!既然你们想当伯乐,我就是千里马。你是红叶,我就是绿叶。不,我是红叶,你就是绿叶。也好让社会大众品评了,也好让我有一个上舞台机会了。这回我还要赶紧回家看看春节联欢晚会,与家庭好好团聚,再拜拜我的铜观音。为了美好的明年祈福。

阿愣:我看赵先生,你那剧本就留在我们这里,我们做伯乐了,先让我们专家看看,如果行的话,就会拍卖。这回你糊涂了吧,产品质量也是需要保证的,其实本来就不需要你进拍卖行那里白认干跌。

赵先生:听你这么说,今天让我出名,明天李老根工作室也会跟着我出名了。

小根:没错,我看凭你艺术表演的深厚功力,有了你这个《干爹》剧本,我们也不会再干跌,这是李老根的福气,也是你《干爹》的福气。

赵先生:哟,这回你认我这部《干爹》,我的艺术创作再也不会白干跌。希望大家好好陪我这部《干爹》剧本过好年,看看我这部《干爹》剧本迎新年。好好享受没有干跌的家庭欢喜。我就回家了,看春节联欢晚会去。

现代文明反思录(下) 篇3

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看做是时代的差别,想当然的工业文明创造的文明优于农业文明,更重要的是类型的差异,不是优劣差异,而是一种互补,文化观念的互补。所以,凡事都要用分析的方法,定量定性的方法,这是不对的。

中国智慧集中的整体关联的特征上,不应该把人和其他的物对立起来,而是要把它放在天地之间去,所以中国的文化整体关联的智慧,是一种动态的智慧,不是分割的,绝对化地去认识事物。

西方的军事思想是理想主义的绝对观念,孙子兵法是现实主义的中庸观念。西方,我就是我,敌人就是敌人,是敌人就要消灭光,而中国最好的就是不战而胜,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西方医学中癌是敌人,手术割掉,化疗化掉,中国是调理,不一定要彻底消灭他,可以共生,达到平衡就好。目前西方也渐渐提出了可以与癌共存、并生。中国文化的智慧,还体现在天地人之间的处理,人有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能凌驾于天地之上。

天是生命的来源,天是“气”,阴阳之气,“和”了就是生命的出现,生命的健康也需要阴阳的平衡,天地和气阴阳共生。天地是生命的本源,人不能做天地的奴隶,要靠自己的德行。德行提升可以得天下,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万物是财富,相互的养育,人不能过分追求,否则就成为物的奴隶。

西方文化中的“天是上帝”,一切物包括人都是上帝创造的,中国的万物是自然生成的,不同,因此人们感恩天,对上帝绝对的服从,“地”是财富,人可以随意攫取它,对天没有绝对的独立性,在地面漆又是绝对的贪婪。

人本主义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

人本主义并非从西方传来,恰恰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以人为本,民为邦本,西方传统中是以“神”为本,所以整个西方世界,人都是在神脚底下。第一阶段,文艺复兴,冲破“神本”文化,第二阶段16世纪的宗教内部改革新教,第三阶段,启蒙运动,一批西方人来中国发现中国人的道德自觉,自律来维持着社会,把中国的文化传到了西方,他们找到了人自己做主的文化,可以冲破神,可以冲破一切的文化,高倡人本主义的旗帜。当时的伏尔泰、狄德罗鼓吹中国的文化,其实欧洲的近代人本主义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这种人本主义在欧洲取得胜利,在欧洲文化传统思想中觉醒,于是提出“征服自然”主宰万物。

所以各种各样科技发展,都是为了主宰世界,于是发生了世界大战,都是为了财富、资源的摄取,反思欧洲的文化出了问题,重新提出树立新的“人本主义”。

在神的面前丧失自我,在物的面前又丧失自我。

一致认为要确立人本主义,自然资源只有到东方文化中去寻找。西方现在正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而我们正在把已经变化了的西方人本主义再传回来。

北京的水资源其实相当丰富,可是现在却把几百年、上千年甚至上亿年的水资源破坏了,人类想要把破坏的资源再恢复,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把征服自然重新回到尊重自然。

西方的人本主义是偏颇的,原来是要把从“神”那里解放出来,如今却成了“人类中心主义”。

我们要从我们的传统中,把人本主义根本的意义发掘出来,我们要防止人对物欲的过分追求。

天、地是人效法的对象,中国人描述升入:“德配天地”,天地那种“诚”、“广大”。

中庸,我们把握了两边,但用的可能是中间。

中国有宗教有哲学不能用西方的标准来评判

宗教文化现象,我们上世纪以来,中国人都认为没有宗教信仰,这是用西方人概括的宗教特征来衡量,宗教一是一种有神信仰,二绝对服从,三宗教是关注未来世界,四现在的科学是冲破宗教束缚发展起来。

这是对西方中世界宗教的概括,但它不适合一切宗教。

中国宗教的特色1、无科学;2、关注现实;3、自觉;4、所有的神都跟人在一起,神是一切变化莫测的现象的总称。宗教可以是以人为本,多神,一神都可以。中国都是实践哲学,没有思辨哲学,认为中国没有宗教、没有哲学,没有艺术,这严重打击中国人的自信心。

中医不是治病医学是生命成长系统

中国的医学有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与中国的文化是一体的,不是简单的治病医学,而是尊重、保护,让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化系统。

西医是治疗的科学,结果把中医也比作治疗,与西医比治疗效果,中医是中国传统的概念,而不是跟西医想对立的。中文应该称“国文”,中医也应该称为“国医”,上中下之“中”,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上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重要的观念变化,把人对并的关注转移到生病人的关注。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服药为中医,曾国藩给他儿子写信,“治心病,以广大二字为要”;“治身病,以不药二字为要。”是药三分毒,最好的医生十个人,只能治好七八个人。“不药”通过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来调整。最核心的中医“致中和”,“道”是气,气是物质,老子是唯物主义者,道是事物本来面目,不在万物之外,也不在外物之上,我们要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它的本性。

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中国的传统智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唐玄宗亲自选了三本书《孝经》、《道德经》、《金刚经》,让全国人民去读,确立了儒释道三者的关系,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现代社会的矛盾,主要是三种“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身的矛盾”,用儒释道针对了这三大矛盾,顺应自然,顺应昼夜,顺应势时。

现在的中国妇女更年期很强烈,穿衣保暖上不懂得保护,坐月子是对中国妇女的保护,它是适应人体的变化的,适应环境的变化,中国的节气很有科学道理。

道家告诉我们如何顺其自然,达到“和”的状态,达到“真性”。

儒家强调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有这样的身份就担当相应的权责,社会之所以不稳定,不和谐,人们都不愿意各守本分,所以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佛教看到生命的痛苦来源于人心,八苦缠绕,三苦攻心。道家讲知足常乐,度身而衣,量腹而食。身体统一,熄灭贪嗔痴,就达到了和谐,用儒释道三教,解决面临的三大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根本的支柱。三教不能偏废,各有功能相互配合。但不是一副灵丹,一吃就好,而是要努力,首先要正确理解,用正知正见去引导,过程中肯定有邪知邪见在影响,任务繁重,我们用了一百多年,洗了脑子,变成了西方的思维模式,恢复过来至少也得要一百多年,西方提出的很多东西是现象,事实描述,但是深入思考,却是最正常的东西,不有了事实的分别引起烦恼,恰恰要冲破分别,解脱烦恼,只有智慧才能解决,要拘泥于知识和事实的层面,要超越知识和事实给我们的错觉,这就是“转识成智”的智慧。

现代文明低碳先行 篇4

低碳, 是口号也是行动;绿色, 是潮流也是文化。现代先进城市必是文明之城、和谐之城、时尚之城, 不光在于硬件先进更在于精神富足。打造世界城市和首善之区, 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就是引领华夏时代风尚。何为绿色城市, 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何为现代文明, 低碳必是其重要内涵之一。因为低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素质, 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 更体现着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低碳文明的倡导、构建和发展, 不仅是政府的职责, 也是广大公民的责任。北京节能宣传周一日一个主题, 山东节能宣传周公务人员改配自行车, 新疆节能宣传周机关人员爬行上楼……城市低碳让老百姓看得见也摸得着。从号召走向行动, 从庙堂走向民间, 低碳理念与公民意识在实践中交互提升。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 合理用能、提高能效、减少浪费, 个人和企业就是城市的一张张名片, 公民素养彰显的就是城市文明。不光高擎旗帜, 更注重实效, 引导全民参与, 中华争世界之先低碳当先人一步。

现代文明丧葬礼仪解析 篇5

丧葬礼仪与风俗礼仪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时间,方式各有不同。

幼年夭折者有之,逝于非命者有之,犯戒而诛者有之,为情自尽者有之,寿终正寝者实为多数,不一而足。

常规而论,人死了之后,家属及亲人要为其操办葬礼,寄托哀思。尤其是那些年迈而寿终正寝者,丧葬之礼办得更为“体面”而热闹。因益阳人讳忌,故把丧事称为“白喜事”,以此来表达其家属和亲人对亡者的孝敬和悼念。告慰亡灵,尽心尽孝的悼念方式多种多样。服孝、痛哭,自古以来传承和流传甚广的活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多种,且连贯在一起。其顺序依次是送终、服孝、守灵(夜)、痛哭、超度、还山(下葬)、立碑、祭奠等程序。

除了城镇干部、国家公务员死后,政府法律规定用新式葬法——火化外,乡村百姓死后仍传承着古老的土葬方式,且流传至今。它源于古老的宗教与迷信。尤其表现在为亡者操度灵魂方面,更是自有套路,像模像样,俨然如真。儒、佛、道三教之中,道教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实用型宗教。道教为死者超度亡灵的礼仪及程序简述如下:

1、送终:依照传统风俗,子女在父母病重期间,应该寸步不离地服侍、守候在他的身边。即使在外地求学、做官或是经商的子女,闻讯应立即赶回家中,陪伴父母度过他的人生的最后时刻--此谓之“送终”。违背这一习俗的人,将会受到社会舆论及亡者旁系亲戚的严厉谴责和怪罪,大概此俗沿袭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缘故吧。

2、招魂:在我国古代,亲人刚死时,守护人要放一点蚕丝或棉花在其鼻孔下“试气”。家人站在屋外的高坡上挥舞着死者的外服或官帽(服)等物,呼唤死者的名字以示“招魂”。招魂之后,再次查验死者鼻孔前的丝棉动静以及心脏脉搏等情况,以最后确认亲人是否真的死了

3、寿衣:在弥留之际,亲人要马上给死者抹澡换衣(称“抹尸”)穿好寿衣戴好寿帽。死者临终之际,有的要对亲人嘱咐、安顿一番,以了却自己未尽的事业或心愿。在当地民俗中,“遗言”贵如黄金,晚辈得到老人的临终吩咐被认为是幸运的。据说有的因此而财运亨通,吉星高照。在确定死者不可复生之后,亡者的亲属围在一起,哭成一片。在《礼记》中有规定:男人只能呜咽而啼,妇女则应边哭边跳。但失去亲人的哭泣是不可能按照冷静而理智的设计方式来进行的。所以,人们听到的往往是从死者身边传出的伴随呼唤死者的嚎啕大哭之声。

工商文明有益现代国家 篇6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中国财政收入已经超过了2万亿,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这个数字不由使人想起原外长乔冠华夫人章含之讲的一个故事:70年代,当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进联合国的时候,派出了以邓小平带队的代表团。什么都安排好了,忽然发现去联合国是要用美元的。于是紧急下令所有银行将美元收罗起来,找出来38000美元。代表团住进了美国的豪华酒店,工作人员给不起小费。熟知西方文化的邓小平把他的个人经费作为小费给了美国的服务员。

短短的25年,“工商文明”为中国带来了繁荣。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工商文明真正开启的25年。综合国力、中华民族在整个世界上的地位,都得到极大的提升。工商文明给中华民族开启了一个真实、稳定和发展的时代。

小伦敦至今仍有象征性的仪式和意义

从一定意义上说:所谓现代文明,就是一个以科技为基础的“工商文明”战胜、取代以传统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封建文明”的过程;是现代企业家取代传统封建贵族的过程;是科学和民主战胜独裁、封建和愚昧的过程。

现代工商业文明发展于欧洲。很多哲学家、思想家把这一现象讲得很复杂。其实很简单,就是一批工商业者,一批贪图钱财的、觉得不应该当奴隶而应凭智慧和贵族平起平坐的新生代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们创造了变革。欧洲当年文艺复兴的背后,就是压不住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企业家,通过工商力量的发展,通过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而崛起了。

回顾欧洲的崛起,一种模式是革命,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模式,另一种模式就是英国的光荣革命。英国有大伦敦和小伦敦之分,小伦敦从法理上讲不归大伦敦管。原因是当年英国贵族和新生的资产阶级激烈对抗的时候,资产阶级在已经被废弃的、没有人去的一个贫民窟,形成了自己的社会组织力量、自己的权力管理机构。他们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工商会,很多工商会的总部都在这个地区。他们用赎买的政策,以60万英镑向王室买下了这里的永久自治权,形成了英国伦敦商会的自治区,这就是今天的小伦敦。直到今天,这里仍有象征性的仪式和意义。今天英国女王如果要走进小伦敦,必须拿权杖在小伦敦的街口地上跺三下,然后由小伦敦的市长出来询问。市长得汇报小伦敦议会,等议会批准后,才能欢迎女王进来。设想一下,当年这样一个变革如果在中国出现,有人把西安城、阿房宫买下来留到今天,岂不是可以保留一座美丽完整的城市?

正是欧洲工商业者点燃了现代文明的火炬,呼喊出了科学、民主、人权、自由、平等、法治这些口号。伴随着整个工商业群体的历史崛起,工商文明发展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主体。

彼得大帝曾到荷兰当学徒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对欧洲大陆的人来说,美国是欧洲的叛逆者们组成的国家,去美国奔赴新大陆的都是欧洲的叛逆者,美国是对欧洲国家失去了信心,要投奔自由的一群叛国者形成的自由国家。但英国政府在美国实行殖民统治,他们把税官派到美国各地,把按照君主立宪制度建立起来的一套东西强加到这些叛逆者的头上,于是这群工商文化的代表者呼喊出独立宣言。独立战争反对的是封建管制,是欧洲大陆工商集团反对封建统治在北美大陆的延续。独立战争高举义旗的领袖,从华盛顿、富兰克林、汉弥尔顿、杰弗逊到其他被后人所尊敬的立国者,55个人,47位是企业家,4位是律师,还有金融家、会计师等。

美国建立以后,英国人认为美国人会穷死。确实,美国刚刚独立时,经济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所以美国独立的先驱者们,认识到要建立以工商文明为基本原则的国家,要推进工商文明的兴起,除了反对封建统治,反对于权,还必须整顿国家,反对暴民。他们因此进行了立宪运动,制订和通过《美国宪法》。美国《宪法》在至今的两百多年内,4/5的文字没有被动过,某些条款进行了14次修订,有两次是为酒贸易修订的。美国《宪法》的精神是简洁的、清楚的。就在这么一个现代科学、文化、人权、自由、平等发展的基础上,从社会制度上摆脱了封建王朝复辟的可能性,同时也从制度上控制住了来自社会底层的可能的暴力动荡。这批开国者的工商利益原则确保了美国两百年来的繁荣与发展。

1697年8月,荷兰赞丹镇来了一名俄国学徒——25岁的彼得。他特别勤奋好学,一个月的学徒期满,荷兰师傅一致推举他为“优秀工匠”。其实,这个彼得就是俄国赫赫有名的彼得大帝。他偷偷带了一个俄国大使团到欧洲学习了 18个月,自己则装成了35个俄国留学生中的一员。这次考察让年轻的皇帝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发达强大的国家,都是以工业和商业立国的,政府保护工商业者,全力开拓海外贸易,为了海外贸易不惜大打出手。回国后,彼得大帝用很残酷的办法,强行将国家转向工商业,以工而业的标准来改革习俗、文化、军队,开始厂俄国的现代化进程。

汉武帝留下了两大坏传统

中华传统社会,是一种以中央王权为中心,各级官僚为基础,分支统治的金字塔似的官僚体系,中国的《二十四史》,就是24次更换统治者的历史。

最近电视台在播《汉武大帝》,对汉武帝打败匈奴的功绩是应肯定的。但是,汉武帝留下了两大坏传统,一是毁灭民营工商经济,将民营资产转为国有,由官营垄断企业经营。二是破坏了法律,完全由君主意志来决定事情。西汉建国到汉武帝,前后经过了四个皇帝,从刘邦、惠帝(吕后当政)、文帝景帝,都行黄老之治,在经洲上都采取轻徭薄赋、开放自由的政策。工商业大发展,经济大发展,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形成了中国自秦统一以来历史上的第一盛世,民富国强,积累了强大的国力。汉武帝16岁登基,21岁那年干了两件事,一是独尊儒术,二是把全国民营企业强行收归国有,搞官营垄断经济,在盐、铁等有利可图的行业,由官营工业绝对垄断。他搞的公有化改造,连我们几十年前曾有过的公私合营那个中间过程都不诩,直接就派官查封移交,官员趁机在中间大捞一把。史书上说,中产以上人家破败殆尽。他把“文景之治”培育小来的工商生产力几乎摧毁了,大汉朝从此由盛转衰。

中国之所以不能稳定持续地发展繁荣起来,生产力和财富不能长期积累起来。最有破坏性的是“两暴文化”:暴君的文化和暴民的文化。中华民族是有经商传统的,但是“两暴文化”管的是抢劫和分配,这种权力一暴力文化容不得工商文明这棵苗长大,容不得工商业者有公平竞争、独立思考、自由发展的权利。

中国的商业者也企图破解官本位文化。2600多年前的管仲,先经商后从政,他留下了一部《管子》,被称作里面有人类历史上最早和最完备的经济学思想。管仲说,为政之道,就是“不扰不烦,而民自富”。管仲也强调,政府要为“民自富”提供司法的保障,以法律来保护百姓自求富裕的冲动。管仲是商人出生,知道没有贸易自由就无法经商,所以要给百姓“自富”的空间,同时,经商就得讲点契约,这就是法治的基础。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自由+法治”=国家富强。这样的想法,没有经过商的人很难有体会。

范蠡以《黄老帛书》成为后来道家黄老之学的奠基人。汉朝初期按道家黄老学执政,所以工商业大发展,天下富裕。吕不韦本来经商,后为秦相,他组织人摘了一部《吕氏春秋》,里面许多篇章强调,要放任自由,要清静守法,经济才能发展。

他们都是清楚的,但他们改变不了“官本位”文化,“官本位”文化会说,给你们放任自由了,我的权力如何体现呢?我的利益如何实现呢?以中国封建史上的“官本位”文化与西方封建史上的“官本位”文化相比,只要是“官本位”文化,都离不开暴力和血泪,离不开人对人的残暴。

因偶然因素暴富的时代已结束

所谓“商本位”,是指按工商业者的需要和原则来治理社会。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不就是因为它们的国民主要通过工商业谋生,它们的社会是按工商业者的需要和原则在进行管理吗?

“商本位”的基本特点是以智力和契约为基础的。工商业者的竞争是比创新、比成本、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的竞争,是比创造和比建设的竞争。工商文明需要一个平等、自由、契约、法治的社会关系。工商业的发展,会使整个思想文化、社会结构发生根本的变化。

从中国人的基因里讲,是有实行“工商文化”的基础的。中国人可以把螃蟹腿里的肉挑出来吃掉;四川田埂的边上,都种满了豆子。千百年来,有限的资源被中国人利用到了极致!、资源丰富的南美人不理解,中国人均才1.6亩耕地,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中国人活下来了,而且还开始高速现代化了!这种智慧和精细多么惊人啊!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奋的民族之一,中国人都有发财的欲望一一过年时大家一句句“恭喜发财”,这种基础给中国走向“工商文明”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求财富为中心,中华民族的工商活力马上进发,于是有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经济持续增长。

科技和工商业代表效率,但不是说不要官了,而是要官来适应工商业的原则。发达国家再发达,也离不开官的服务,但是有一个前提,官是否按工商原则行事,是否按主权在民、是否按自由、平等、契约、法治的原则行事。

中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呢?企业家手中最强大的力量是资本。使资本的增值,使财富得到妥善管理,成为工商文明的社会原则的维护者和发展者,这就是中国企业家所尽的最大的社会责任。

但一些富人并不是企业家,他们摘定了几个贪官,弄了几个批文,就变成富人了。他们对社会财富的增加没有贡献,只是在社会财富总量中偷了一块抢了一块。坏富人靠的是坏官,没有坏官,不会有这些坏富人。因以权谋私而变富的人,并不代表资本,不代表资本精神,资本是要发展的,发展是要付出艰苦和努力的。只有那些组织了资源,增加了财富的人,才算是企业家。

合理合法的惟利是图,是工商业发展的力量所在。社会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那种因偶然性社会因素获得第一桶金而暴富的时代结束了。应该记住,第一桶金是社会对企业家的贷款,如果是有责任有社会良知的,那么对于这第一桶金的机会和贷款,就应该做到十倍百倍的社会回报。在这种基础上有一种社会责任感,也就有一种社会认可性。

现代企业资本文明的胜利 篇7

国美之争的结果, 对于旁人并不重要。但通过这场“情”与“法”的较量, 国美之争彰显出一种“资本文明”。整个事件中牵扯到的各个环节, 都在法律框架下进行。不管双方谁胜谁负, 国美之争所展示的游戏规则, 将对中国“资本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股东利益至上原则必须坚持

国美事件近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黄光裕与陈晓将一场你死我活的国美控制权争夺战, 以足够理性的方式酣畅淋漓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给中国企业细致诠释了“资本文明”的真貌。9月28日的决战以陈晓继续留任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而告一段落。然而, 争战大幕没有落下, 现在才刚刚开启, 28日的投票形成了一个暂时的脆弱平衡, 黄光裕方面和董事局包括贝恩等投资方的任何动作都有可能打破这个还在颤动的平衡。

现在许多评论是从道德、情感、“经济民族主义”等视角出发, 这对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意义不大, 国美争斗至今, 带给人们的启示各异。但无疑黄陈双方之前的唇枪舌战、布兵施阵都足以成为中国商战史上浓重的一笔, 而其中透出的对商业规则的尊重、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倚重, 也更是给中国企业未来发展呈上了最好的商业文明范本。

在这场争夺战中, 文明的资本市场所应具备的商业规则、家族企业在现代资本市场中的生存方式、法律在文明的资本市场中所应散发出来的独立气质、维护游戏规则的作用, 都可以找到注释。体现了健全的市场法律体系的捍卫之功, 正是独立的法律没有被操纵, 双方当事人才能够也愿意在法律框架内行事。

从公司治理的意义上看, 之前中国没有出现过如此轰动, 又如此典型的事件。这里面牵涉到大小股东、股东与董事会之间, 内部人控制, 信托责任, 财务投资者与原始股东等一系列的复杂问题。黄光裕和陈晓曾经五年的温情骤然间决裂, 也正是如此, 从道德层面上, 更多人指责陈晓有违托孤之命。黄光裕在9月28日决战前夕大打情感牌, 即使如此, 也没有挽回局面。事实上, 这场争夺战中最重要的不是道德之争, 不是江湖式的忠诚与背叛, 而是法律及公司章程规定的游戏规则。黄陈双方在这场争夺中都没有获胜, 最终的胜利者是资本市场的商业规则, 在这个规则中, 现代企业文明本身并不是依靠传统道德解释的, 在法律护航下的资本才具有真正的话语权。它促使人们在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框架下关注公司治理。

以黄光裕为代表的大股东和以陈晓为代表的企业管理层的争夺, 其实就是企业控制权的争夺。现代公司始于英国, 股东、董事、经理之间正是靠契约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而得以产生并发展壮大的。有契约就得讲责任, 就得有机制, 因为不讲责任, 没有制度上的规范, 就必然有人会毁约, 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也就不得以长久。而公司架构之所以必要, 正因为公司制既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 又体现其中的个人责任, 更借助制度和法律以约束组织中人的行为。有个人责任, 还有制度的、法律的约束, 这才构成完整的契约关系, 这正是现代公司制的“技术品格”之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就是要从根本上在公司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之间建立起权利与利益的分配与制衡关系。

也正是遵循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 作为职业经理人的陈晓才有机会站在企业大股东黄光裕的对面与之抗衡, 而双方本来你死我活的争夺竟然全部在公司治理的法律框架下略显“平稳”地进行, 彰显了“资本文明”之光。即使在法治比较完善的西方, 控制权仍然是很重要的。没有控制权, 讲收益权是一句空话, 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的根本。放在当下中国, 公司控制权就更加重要了。因为我国的法治环境还不是很完善, 按照潜规则, 而不按照公司章程来办事在中国其实是很普遍。在这样的背景下, 公司控制权的掌握才是收益权的根本保障。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黄光裕和陈晓为什么争夺得这么激烈, 各种方式, 各种牌都使出。如此激烈是有中国的特殊背景的。

在商业规则下“资本”具有真正的话语权, 理性的中小股东最关心的是收益问题, 关心哪种方案可以让公司的波动最小, 投资收入稳定与可预期, 并不在乎真正是谁控制董事局, 所以投资机构投票是用投资收益而不是道德、感情去评价。在此次投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机构投资者如摩根斯坦利等, 在理念、价值观和人脉上都更接近;另一方面, 这些西方的机构投资者, 更信奉职业经理人管理这样的透明架构, 但是这些选择的背后, 一定都是冲着利益考虑的。

显然, 在9月28日的投票中, 黄光裕方面提出的方案没有被投资者接受。而陈晓虽然胜出, 亦背负公司投资者赋予的重压, 因为在未来的发展中, 如果陈晓没有兑现对国美发展的承诺, 同样有被投资者“下课”的可能。

至于黄光裕在之前的公司章程设立中, 没有考虑到作为上市公司可能遇到的法律上的风险, 没有保留大股东在公司中的特殊权利。黄光裕之前也许怎么也没料到今天自己要在狱中打这场控制权大战, 但在法律制度下, 公司的争夺也只能遵循之前约定的公司章程和既定的资本市场规则去进行, 体现市场的契约文明。对控制权的争夺本身无可厚非, 这不是个人的道德问题, 问题在于以什么方式来争夺控制权, 是不是在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框架下来争夺控制权, 这才是根本。黄光裕和陈晓谁胜谁负都不重要, 关键是以怎样的方式获得了胜利, 这个胜利是不是资本的胜利。为了夺取控制权采用一些手段, 包括打感情牌或者别的什么牌不是不可以, 但最终要由资本来说话。在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框架内, 谁的资本多, 谁取得胜利, 这个就值得庆祝。

业界也因此评论, 投资者的选择决定了战争的胜负与未来, 法律法规又为这种选择权利提供了平台与保障, 所以, 与其说是陈晓的胜利, 不如说是香港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胜利。如果做企业仅从伦理角度看问题, 就是“自己束缚自己”, 用理性的商业眼光出发才会把企业培养得更有竞争力, 对中国整个经济发展才更有利。“我们不要总是追溯历史, 缅怀老股东”, 国美争夺大战的处理方式则显示了一种在现代资本市场中公司治理的进步。

对于股东利益至原则, 学术界曾经也有过争议, 认为公司不仅要考虑股东的利益, 还要考虑包括管理者、工人等在内的全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陈晓的公司利益论调, 就有这一理论的身影。当要考虑所有各方的利益时, 如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取向不一致怎么办?虽然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利益不一致的一面, 但是任何一方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 其实都是不可以完全漠视其他方的利益, 损人最终一定是不利己的。

当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不一致的时候, 一定要优先考虑股东利益, 股东利益至上。公司中的要素投入归根结底都是资本, 有的是物质资本, 有的是人力资本等等。资本的形态不一样, 容易受到侵害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物质资本很容易被过度利用, 所以必须优先保护它。假如物质资本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那么就没有人有投资的激励, 人力资本的利益最终也得不到保障。人力资本是主动资产, 可以自我保护, 但物质资本不一样, 它不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 于是在机制设计上就要对其优先加以保护。股东利益至上才是全部相关者利益的最有力保障。一个关心自己利益的人不可能完全无视其他人的利益, 股东一定会考虑高管、工人的利益, 否则他自己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

美国经济学家德姆塞茨说过:“在一个自利原则对经济行为起重要作用的世界里, 如果相信有价资源的所有者竟然会有组织地把资源的控制权拱手奉送, 交给不受指导、不为所有者谋利益的经营者, 那么这种想法是非常愚蠢的。”《财富》杂志500家最大公司中, 平均下来, 每一上市公司的前5大股东, 加起来拥有公司股份1/4多, 这个比例甚至比西欧和日本公司都大。像这样的所有权地位足以影响专业管理者进行工作的方式。

股东利益至上, 最终所有人的利益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抽象地说公司利益至上, 这是没有操作性的。让资本来说话, 一股一票, 无论结果是怎样的, 都要认为是最好的。这次国美事件, 假如黄的总股份超过了51%, 那么即使黄的主张使得包括小股东、管理层和广大工人在内的总利益受到了损害, 仍然应该维护黄的利益;反之, 如果陈晓绑定诸多一致行动人的总股份超过了51%, 那么他们的利益和意志就应该优先得到体现。无论黄陈谁胜谁负, 结果本身并不重要, 而要关心结果是怎样产生的, 是不是股东利益至上, 是不是资本的胜利, 这才是对于中国当下的公司治理, 整个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地方。

现代公司制度撑起家族企业

国美事件折射出中国的家族型企业在向现代型企业制度转型过程中的困境。在西方的公司制度传入中国以前, 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司制企业, 国有企业和家族企业占大多数。现代公司制度在中国的实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它主要是由法律推动的。这个事件是这个问题的一个缩影, 一个折射。国美是上市公司, 但其发展过程的确带有强烈的家族色彩。国美控制权之争, 也将家族企业如何适应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摆在了中国民营企业家面前。

在看到黄光裕的无力之后, 就有民营企业家直接表示要“以此为戒”, 自己的企业将来不会引进职业经理人。国美之争甚至让职业经理人制度在中国大打折扣, “大家都往后退了一步”。而职业经理人权利的边界正在于他是经理人, 不是资本主体, 所以他的职责就是在日常经营中发挥作用, 在危机中稳定公司发展, 而不是争夺控制权, 陈晓的行为很难说是一种进步。不论对陈晓是非的讨论如何, 目前中国家族企业现实状况却是, 中国传统沿袭形成的观念就是家族会不自觉地将企业捏在手里, 即使是那些去香港上市的家族企业, 大多都只会卖掉25%的公司股份, 因为25%是香港法律规定的上市公司最低限度流通股。而现代企业制度中重要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根本还没有形成, 甚至还没有培养职业经理人的土壤, 公司法中更是没有相关规定。

事实上, 家族企业和职业经理人是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 这也是家族企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之一。世界500强企业中最长寿的公司杜邦家族, 通过向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的转变, 形成了三驾马车式的体制, 使家族企业不断转变为现代巨型公司。只是在这个过程中, 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 良好、有效的制度设计也非常关键。未来公司发展中, 大量家族式的民营企业如果“因噎废食”弃用职业经理人制度, 则真是在“慢性自杀”。

家族企业要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 关键在于法治。如果把法治建设好, 自然就可以实现。如果我们想开一个IT公司, 但没有专业优势。我请别人来经营, 但如果他拿着公司的钱去盖漂亮的办公室, 坐头等舱, 甚至拿着公司的钱干自己的事, 该怎么办?只能起诉他, 但如果法治环境很差, 打官司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 公司只好自己经营了, 或者让兄弟姐妹来帮忙经营。所以, 家族经营其实不过是对于不完善法治的一种替代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 选择家族企业, 其实是制度约束条件下的理性选择, 假如管理团队违背我的意愿, 我依靠法律就可以方便地追究你的责任, 自然就会去请外部的管理人员, 吸纳外部股东, 没必要一股独大。现在欧美国家家族企业不是没有, 但不像我国这么普遍。中国和东南亚家族企业就遍地都是。这说明欧美国家法治良好, 说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裙带关系还普遍存在。黄光裕和陈晓拼命争夺控制权, 反映的正是我们的企业还不能完全在法治和公司章程的框架下治理。如果这个事件能够在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框架下解决, 它的积极意义就更大了。

对于政府来说, 在推动公司治理方面, 应该不断完善法治环境, 不管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出现什么矛盾, 但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去博弈, 必须在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框架内解决。如果中国的法治环境不改善, 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下一个争夺也许会更厉害。如此, 民营企业恐怕就不敢去走现代企业制度的道路了, 因为自我的权益得不到保证。在中国现有的法治环境下, 如果国美事件的发展不是按照股东利益至上, 不是按照公司法的框架下解决, 中国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型会倒退一步, 而对引进其他的机构投资者, 也会心存疑虑。如果公司所有的争端都能在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框架下解决, 即使没有绝对的控制权, 利益也能得到保障。不然, 即使可以在国内做大, 也做不成世界级的大企业。所有人都在法律框架里解决问题, 所有参与各方都是赢家;否则的话, 脱离了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谈问题, 各方都会受损, 没有赢家。

“经济民族主义”是经济发展的倒退

国美事件以忠诚与背叛等感情和道德解读意义不大, 但这里面却有一种声音, 就是“经济民族主义”。国美是中国人创立的品牌, 如果陈晓获胜了, 以贝恩资本为首的国际资本获得了国美的控制权, 很多人担心国美这个民族品牌的丧失。其实一个企业姓“美”姓“日”还是姓“中”不重要。就像银行, 过去担心银行改制造成国外资本的控制, 但银行是谁所有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一个健康的银行体制。国美被谁控制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在中国经营, 吸纳中国人就业, 给中国交税, 就满足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贡献。波音飞机的老总说过, 波音飞机不是一个美国企业, 是一个全球企业。

近年来很是流行, 比如什么“新帝国主义”, 比如什么外方掌握了定价权, 掌控了利润的分享, 控制了产业链条等。不是这些东西不重要, 而是中国要搞工业化, 要进入商业社会的逻辑, 就需要大规模的引进和学习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的知识。关键是在经济开放和引进过程中, 中国在这方面的整体知识, 技术, 管理等有没有提升, 有没有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对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而言, 知识本身才是最关键的。造飞机当然好, 但7亿农民工不可能都去造飞机, 利润当然也想多分一点, 但利润能分多少不是我们的愿望决定的, 而是能力决定的, 是供求决定的。要是坚持“经济民族主义”的想法, 其实是否定了三十年的经济开放。

国美之争之所以成为中国企业进化史上最经典的案例之一, 也在于在整个争夺战中, 无论是公司大小股东、董事会还是管理层, 都把最后的仲裁交给资本力量, 交给了市场规则, 而双方对于游戏规则下得出的结果都表示接受。在这里, 法律体现了它指导商业运作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而这恰恰是成熟、文明资本市场的体现。

目前在我国公司法的规定下, 出现黄光裕失权的情况还不可能发生, 因为公司法已经规定了董事会在公司中是建议机构, 而不是决策机构, 这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 为了防范国企国有资产流失, 在保护控股股东的权利。

不过, 从资金利用效率和企业竞争力方面说, 现代公司制度的股权多元化会带来更大的效益。所以中国还在进行的国有企业分权制改革, 公司法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在股权实现分散化的趋势下, 如何兼顾老股东的权利, 而这种平衡也需要企业创始人或老股东自己在制订公司章程、公司文件时, 学会保护自己的权利。

国美之争遵守的是香港的法律规则, 但其解决过程中的规则意识与操作精髓完全适用于内地, 在这场争斗中, 法律没有成为失去独立品格的工具, 值得社会尊重, 因此被多数人自觉遵守;而利益相关方在规则下公开博弈, 在激烈争斗中维持有序的平衡, 公平的规则可以将表面的激烈与内在的平衡奇妙地结合在一起, 为社会提供规则救济的安全垫。

事件回放

2008年11月黄光裕入狱。

2009年1月黄光裕辞去国美董事局主席一职, 陈晓正式接任。

2010年8月4日黄光裕发函要求陈晓下课, 国美在香港起诉黄光裕, 双方关系彻底决裂。

2010年8月7日国美内部召开紧急会议, 要求管理团队无条件支持董事会。

2010年8月18日黄光裕在狱中向国美员工发出公开信《为了我们国美更好的明天》, 措词激烈地指责陈晓意图控制国美, 将“国美电器”变成“美国电器”。

2010年8月19日陈晓为首的国美董事局再发公开信, 呼吁国美员工团结起来。

2010年8月25日黄光裕方面通过公开市场上增持国美电器股票1.2亿多股, 经过8月四次增持, 黄光裕已占国美股份35.98%。

2010年8月30日黄光裕二审维持原判, 其妻杜鹃改判缓刑, 当庭释放。黄光裕称将建议董事会优化和延展股权激励方案, 让更多国美员工分享发展成果。

2010年9月陈晓密集拜会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地的机构投资者, 以获取支持。

能源枯竭:现代文明的末日 篇8

才不会呢!

以铸造人类灵魂为己任的“工程师”怎么能为区区停电所屈服,别说灯黑了还有太阳光,就是在晚上……在当初还有晚自习存在的年代,晚上停电后老师还坚持给大家点了蜡烛呢……

但如果全世界的电都停了呢?如果全世界的电都不再来了呢?甚至,如果全世界的所有能源都消失不见了呢?

那时候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

没气没油了,出门靠走吧

公交私家车只能停在停车场了,出门就靠咱两条腿的“11路”吧。出门靠走好像也不是多大点事儿,走路多好啊,舒筋活络还促进血液循环。

于是你开开心心地走到了学校,发现班里同学一半没来,因为他们非常不幸地没有住在学校附近,平时要坐公交,坐地铁,坐爸妈的车……宽宏大量没有点名的老师带着浓重的黑眼圈开始讲课,因为他为了不迟到,昨天晚上走了一个通宵。(这位老师,你真的不考虑在学校打地铺吗?校长已经住下了。)

上学走路那不算事儿,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嘛。不过要再走远点,比如从北京走到上海的话,这么“身心双虐”的事情我不敢想。

正常成年人走路速度大概每小时4~7千米,走得快的甚至可能每小时10~15千米。北京到上海的飞行航线距离基本在1100千米左右,这也是最接近直线的距离,按每小时10千米计算,一共要走110小时,按一天走11小时计算,要活活走10天……

有飞机两个多小时就能到的时候是多么幸福啊。

也许走个十天半月也不算啥,反正没网没电没手机了,也许能把走路开发成新的娱乐方式呢。可惜就是走了几百万步,也没办法发朋友圈,这心中的酸爽,想起来真心是痛。

不过也不是真的只能靠走,这世上不还有马呢嘛。著名对外友好使节唐三藏同志,就骑着他著名的白龙马,带着他著名的三个徒弟兼保镖兼化缘,从东土大唐,走到了西天拜佛求经。一跟头十万八千里人都不稀罕用,非要一路游山玩水,不,是跋山涉水地走到天竺。

说起来唐僧也真是运气,他要去的西天在天竺印度,而不是美利坚。

那可是隔着一整个太平洋啊。有没有听说过一首歌,叫做伤心太平洋?

太平洋走不了,可以坐船啊。然,没有能源这船只能靠人和风,靠人力是不大现实,靠风力的话……虽然当年哥伦布麦哲伦都是凭帆船发现大陆环游世界,求取真经之人自然也不在话下,但对于你我普通人来说,恐怕再也不用担心美国签证有多难办了。

手机充不了电,这世界得多可怕

没有能源自然就没有电,先不说晚上黑灯瞎火看不见,现在谁手机没电不是火急火燎地找电源或充电宝。作为新世纪的民族——低头族,没了电子产品可怎么活!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报告,20~29岁的市民双休/节假日上网时间每天长达5个多小时,超半数市民承认了自己低头族的属性。如今没电了,手机、电脑、平板全都连摆设都不如,这过的可是什么日子?

也许可以先趁机把颈椎养好?

据统计,中国差不多每10人中就有1人患有颈椎病,而近些年有逐渐增长的态势。因为大部分低头族低头的角度超过45°甚至是60°,根据力学计算,当低头角度达到60°的时候,颈椎承受的重量将超过30千克。而中学生体育课上用的实心球只有2千克,30千克的概念就是把15个扔出去都嫌费劲的实心球挂在你坚持不懈的颈椎上。

这颈椎要不犯点病,都对不起这15个实心球。

可惜身体舒服了,心里就未必了。如今手机电脑差不多代表了人类全部的娱乐,甚至染指了大部分的社交,不能刷微博发微信,不能看视频逛空间……这日子难道就只剩下早点洗洗睡了?

其实缺乏娱乐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信息量的骤然下降。如今所处的信息爆炸的时代带来的是科技的飞速增长。学生写个作文还要上网查个名人名言引用呢,何况是写篇论文光参考文献都能列好几页纸的科研人员?本来还想指望他们赶紧发明个不用电的手机呢,看这架势晚上还是先数星星打发时间实在。

没有网络的时代,多少电商心碎成灰

如果运气足够好,说不定还真有创造奇迹的科研人员发明了如手表般省电的手机,并且奇迹般地使用化学电池供电。于是全世界一片欢腾地重新用上了手机,并且决定为这个浑身都是奇迹的救世主点个赞的时候,才发现所有的手机都上不了网。

Wi-Fi等网络设备可不是靠化学电池就能吃饱干活的;而流量,移动基站那才更是要有电才能收发信号。

没有网络,不能打电话发短信,也许人类还能为手机开发点别的用处。但显然,这些用途没法再包括网购了。

这个时候体会一下马云的心情,能有效降低无法上网带来的不适。

现在的购物方式已经彻底被网络改变了,2015年“双十一”天猫公布的交易额是912亿人民币,而中国物流社会总额2013年便已近200亿,2014后连续两年超过了这个数字。收快递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生活中平常并且重要的一个部分,而改变人购物方式的淘宝网不过成立在13年以前。

没有网络,自然便没了依托于网络之上的电商,没有了网络购物,没有了网络叫车,没有了网络订票,没有了网络送外卖……足不出户就能搞定衣食住行的便捷戛然而止,“宅”已不再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

当然,在没有能源的时代,网络能不能购物、叫车、订票都不重要了,因为这些行业已经不复存在。没有电,就没有电影可以看;没有油和气,就没有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可以坐;也不再会有现在繁荣的轻工业小商品,因为大部分塑料的原材料都是石油。

没有能源的末日,是否真的只是玩笑

没有能源的日子太“美”简直不敢想象,可惜这却不只是个玩笑。这世上任何事都扛不过只出不进,再多的储备也有用完的一天。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开采量逐年增加,据测算,最多二百余年将开采殆尽,其中石油甚至被认为将在2050年左右便会枯竭,而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

而中国最早的祖先元谋人,距今还不过170万年。

想等它再一次生成怕是不容易了,搞不好人类真正的末日都比这来得早呢。

新能源的利用也一直在研究中,但离完全替代化石能源还有巨大的距离。2014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上年的9.8%提升到11.1%。如果真在传统能源全部开采完后新能源还不能完全替代,那么本文恐怕就不只是玩笑了。

人类或许不会因为能源枯竭而面临末日,但人类的现代文明,绝对会。

上一篇:心脏传导阻滞下一篇:交通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