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道路

2024-09-10

政治经济学道路(共6篇)

政治经济学道路 篇1

中国在近代以来,随着自由、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的斗争成为世界民主化潮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政治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不断推进的改革,也是更加充分、广泛的完善人民民主的重要举措。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在中国,中国式民主,我们通常这么叫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式的民主强调,“不搞多党制”。能够符合一国国情、民族性格、社会历史条件,且有利于政局稳定、人民幸福和生产力提高,就是好的、有效的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它不同于西方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它的含义有三点: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次是多党合作,最后是政治协商。这一制度的正确实施是在中国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适合中国国情且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中国式民主还强调,“不搞三权分立”。中国式民主政党的特点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参与、合作、协商,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之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宪法》也做了如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也就是说,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议行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而非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那中国为什么不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模式呢?首先,近代中国的历史经历和社会发展使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了中国政治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是中国共产党历经几十年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伟大成果。其次,“三权分立”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和传统。第三,中国虽然不搞“三权分立”,但也高度重视权利制约问题。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这就为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强化分权制衡的努力提供了政策依据,开辟了广阔的制度空间。也就是说,中国分权制衡不是走西方三权分立的老路,而是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的新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中国公民的参政议政

民主是人民的统治或者说是大多数人的统治,世界上现有的民主形式基本有三大类:一是选举票决民主,二是谈判民主,三是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中国的选择,也是正确的选择。人民需要民主,民主需要协商,这是必然。中国实行的协商民主有多种形式和途径,中共十八大报告也要求“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承担协商民主的主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政治协商会议既不是代议制的上院这样的国家权力机构,也不是政府这样的执行机关,同时又不是一般的社团,而是中国共产党、八个参政党、各人民团体、各界群众和少数民族的代表以及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所组成的中国人民统一战线组织,同时它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显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虽不是全体公民组织和公民直接而平等地参与的协商民主,但它的代表性非常全面,既包括组织,也包括个体公民,他们直接参与协商民主。中国的人口众多,这种代表制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目前,中国共产党正在不断的努力探索,思考着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协商民主和选举票决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完善中国的特有的政治体制。中国的票决民主如何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是首要问题。一是进一步完善公民自治组织的选举,能够通过直接选举产生;二是在那些实施间接选举的地方政权部门,扩大差额选举,完善候选人提名的方式;三是党内民主发展将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

同时,协商民主也将在中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一是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人民协商,更加紧密的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好,形成更好协调关系、并且对党建言献策。二是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蕴含在整个决策的过程中,增强民主协商的实效性。三是深入开展讨论专题协商、对口协商、各界协商、提案协商。四是积极开展基本民主协商。逐步完善各级政府的听证会和民主恳谈会,充分发挥各人民团体在民主协商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作了明确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经济和政治放在前面,足以证明两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文明,政治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2]中国共产党十八界三中全会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3]中国梦与世界[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年.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5]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3年12月31日.

[6]许崇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制度有根本区别[J].人民日报,2009年2月2日.

[7]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N].中国新闻网,2008年2月28日.

[8]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郑德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政治经济学道路 篇2

***强调,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

年轻干部应扎实理想信念修炼政治能力。“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灵魂,决定着人生走向。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领导干部一旦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就会滑坡,纪律就会松散,规矩就会扭曲,最终就会背离党的宗旨、目无党纪国法。年轻干部只有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路基”,政治道路才会坚实,才能在前进的路上始终不渝、百折不挠。

政治经济学道路 篇3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改革

转型,是大众化阶段,众多本科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势必会引发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这场改革浪潮中,受到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实践教学了。转型不仅凸显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使得原本薄弱的形势更加严峻。与其他学科一样,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而紧迫。虽然自从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范围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研究工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并获得较大发展,但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

一、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现状

多年来,广大教师尝试着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创新实践教学,不少高校在改革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但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健全,更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缺乏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随着改革的深化,实践教学模式成为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认知模糊、理解单一

认知模糊、理解单一是当前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中存在最为严重,最为棘手的重大问题,我们从理论界和教育界的发展现状可见一斑。近年来,理论界对于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成果不在少数,但对于其内涵的理解莫衷一是,在概念表述上尚未并没有达成共识,且存在较大分歧。

依学理判别,理解的多样化有利于实践教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事实恰恰相反,使实践教学陷入僵局的是,实践教学过程中行为的局限性,理解的单一化。有些教师对于实践教学虽然倾注了很多的热情,却往往局限于某一个层次或领域,或执着于课堂实践教学,或致力于社会实践教学,思想中缺乏大实践教学的观念。

(二)执行乏力、收效甚微

实际上,如果教师能够在实践教学中执著一端,尚属可贵。至少可以说明,他们在为改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而努力着,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绝大多数老师并没有行动的自觉,实践教学压根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执行乏力,疲于应付,从来没有认真规划过自己的实践教学,实践效果可想而知,只能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我想,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学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确保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然而,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薄弱,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制度机制、设备师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监督机制、保障措施等或缺失或不成熟,根本无法满足教与学的需要。第二,教师作用的缺失。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是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最为重要的深层制约因素。目前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受到客观条件的束缚而无法放开手脚,积极性得不到释放,受到主观思想的禁锢而无法焕发生机和活力。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在客观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其主观能动性对于实践教学成效具有决定性意义。无论是实践教学内容形式的选取,还是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都离不开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第三,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和学习观念滞后,是制约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成效另一重大障碍和阻力。实践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努力只是徒然。事实上,教师们并不是害怕困难而不愿意花大力气改革实践教学,不少教师曾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过这样那样的尝试,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力图创新课堂实践教学的方法、手段和形式,而实际效果又是如何呢?事实证明,成效依然不甚理想,究其原因,问题的存在有着深刻的认识根源,不少学生难以打破传统一味被动接受的思想的枷锁,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四,社会阻力较大。社会实践教学情况较为复杂,它需要学校、教师、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协助方可完成。它不仅需要人员的广泛性,还需要实践类型的广泛性,大学生只有在各级各类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和磨砺,不仅需要拥有一批固定的实践基地,而且还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配合和大力支持。其风险性已经令不少老师心存顾忌,在合作意向无法达成的情况下,社会实践教学更是得不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二、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一)积极开展案例教学

大学生会乐于参与其中讨论,高校老师要积极寻找大学生关心的话题,积极开展案例教学,使案例教学成为实践教学的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认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此一些生长在发达地区和城市的青年学生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勤俭节约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已经过时对此应组织学生到老少边穷地区参观考察体验当地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在考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认真撰写调查报告为当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出谋划策。

(二)把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教育结合

大学生普遍重视自己的专业教育,因为专业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毕业后就业竞争力的强弱。因此,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黄淮学院积极组织一些工科专业学生深入当地工厂车间参观实习,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加深了科教兴国战略正确性的理解。

(三)建立社会实践教学联动机制

社会实践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教育为主的社会活动,主要通过学校、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精心组织的以大学生自愿参加,实施自我教育为主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形成大学生注重实践、奉献社会,扶危济困的优良品德,强化大学生关注社会,自觉帮助他人,理性看待社会,正确处理社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鉴于当前实践教学中的突出困难,建立社会实践教学联动机制十分必要,一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基地,从机制上保证了实践基地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在选择和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时不仅要保证数量,而且要严把质量关,注重社会实践基地的价值性。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共建的力度,实现学校与社会资源共享机制。二是相关部门要主动配合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积极采取措施整合与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实现各种公共资源间相互联系与共享。三是实践教学的选题原则要坚持指导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认真设计并组织选题,注重实践教学题目的科学性、灵活性与多样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兴趣来选择调研题目和服务对象。四是要做好成果的汇报和总结,加强教师对调查报告或感想心得的指导,及时指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学生的实践学习更富有成效,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四)萃取校园实践教学资源

思想政治课校园实践教学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比如主题团日活动,科技节、文化节、创意大赛、校园之星、文体竞赛等,然而,很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所利用。思想政治课校园实践教学若步入正轨,我们首先要善于从中萃取可以利用的实践教学平台,假借校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活动资源,来助推实践教学改革,在专业课老师的指导下,以及各部门的协助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校园实践教学改革进行到底。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通过制度建设来整合校园文化资源,服务于实践教学。

三、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依然是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教化、轻内化。这就需要通过参与式或实践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进而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来看,通过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认识理论的形成过程,进而理解理论、接受理论、形成信念;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的实际指导作用,激发起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通过典型事例印证理论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使学生对理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带来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出现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并且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各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也冲击着大学校园主流文化和学生的头脑,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一定影响和冲击。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信、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以“知”为主,而在实践教学中,知识的理解、情感的体验、信念的培养、意志的锻炼都和谐统一于“行”,尤其是学生的情感参与对于其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三)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都有其实践基础,要让学生了解这些实践基础,进而理解和掌握上述科学理论体系,就必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此外,世界观教育说到底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转化为思维方法,并解决现实问题,实践教学提供的真实情境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指导他们研究现实、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吕志,黄紫华.面向社会 实践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35

[3]顾晓英.叩开心灵之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项链模式”教与学实录[M]上海:生活 读书 新知上海三联书店,2009:5

[4]陈占安.关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

政治经济学道路 篇4

政治敏感时期信访维稳工作现状

新形势下的道路运输行业是一个矛盾相对尖锐、激化的行业, 时常有一些不稳定情况发生, 尤其是在当前政治敏感时期, 一些原本处于萌芽状态的运输矛盾日益呈非正常化发展:一是信访人员的随意性。部分从业人员利用政治敏感时期的特殊性, 稍微有些不满足自身利益就采取上访以达到目的;二是信访人员的递增性。在部分信访人员通过上访渠道达到目的后, 更多的人群纷纷采取上访维权或牟利, 使信访人群逐渐增多;三是信访人员的偏激性。一些解决问题时心情比较迫切的信访人员在利益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情况下, 很容易造成情绪冲动或情绪偏激, 动不动就采取堵车、罢运、越级上访、写上诉状等方式进行维权, 以扩大事态来迫使主管部门让步等。这些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了行业的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给行业维护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主要问题及原因

道路运输行业领域中的矛盾是随着行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依个人看来, 当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行业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如因为政策变化、区域规划发展需要、上级新的政策法规执行难等因素导致的问题;二是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利益纠纷问题。特别是长途班线客运利益纠纷问题、农村客运车辆区域性经营中行政边界点利益纠纷问题、班线客车与非法营运之间争夺客运市场引起的利益纠纷等问题。如个别省际长途客车因长期不按规定营运被对方运管机构不予认可车辆营运的合法性, 在长期得不到正常经营后要求给予解决生计问题等。三是有的信访问题在政治敏感期处理和解决的“度”难以把握的, 相关规定及管理制度执行难等问题。如部分从业人员在从事经营活动过程中违反相关规定受处罚后, 趁当前政治敏感时期采取缠访的方式要求运管机构给予从轻及减轻处罚, 甚至是不处罚的情形, 给运管机构执行相关管理规定造成一定的难度。四是部分信访人员不按程序规定越级上访所引起的信访工作处理难难问题。一些信访人员因个人要求过于强烈, 个人利益在上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就通过无理取闹、缠访、非法上访或威胁的方式以达到自身的利益目的。同时, 有个别人员专挑法律法规的空子, 靠吃“信访饭”过日子, 不断给运管机构出难题、制造麻烦以达到其谋生的目的, 使管理机构在诸多信访难题面前被迫让步。如个别人在非规划范围内申请从事班线旅客运输经营许可时, 想法和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 采取缠访、越级上访的方式威胁管理机构让步, 已达到利益目的。

解决思路及对策

信访维稳工作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 要解决好政治敏感时期道路运输行业信访维稳工作中的矛盾纠纷, 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不仅要结合客观实际处理好行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行业管理机构的主观能动性, 采取多角度多措施积极应对信访维稳问题。切实做好行业稳定发展工作, 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 解决好上述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确立切实有效地信访维稳工作思路、做好政策法规的宣传解释工作。

在解决信访问题时, 良好的工作思路对化解矛盾、解决纠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 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我们要确立正确的信访维稳工作思路, 将行业稳定发展问题紧紧围绕国家改革、发展与稳定这一大局来展开, 有效利用客运车辆这一天然的流动性宣传平台来做好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其次, 在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 要向信访人群多做心理疏导工作, 将新老政策的不同之处多做解释, 积极正面宣传新政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各信访维稳工作人员要集中主要精力积极稳妥地把存在的问题处理好, 以防止信访事件的反弹。第三, 各级行政管理部门要不断拓宽解决信访问题的途径。尤其是面对内容复杂、涉及面广的历史遗留问题时要积极调动信访相关人员周围的人际关系, 如利用企业、协会或信访人亲戚去做思想解释工作, 及时疏导信访人员的思想痼疾, 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是多角度多手段平衡各方经济利益, 切实履行化解运输矛盾纠纷职责。

在道路运输行业中, 经济利益是纠纷引发的主要诱因。在这方面, 运管机构首先要始终坚持把各方经济利益作为处理信访问题与维护稳定的重点工作来开展, 严禁在处理信访维稳工作时就事论事、为照顾个人和局部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 真正把维护各方利益摆在信访维稳工作的突出位置。其次要迅速行动, 集中精力妥善处理好不稳定因素。一旦发现容易诱发不稳定的信访问题时,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一定迅速全力以赴地解决, 以遏制不稳定情况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特别要坚决制止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等事件的发生, 以确保行业的大局稳定。第三是加强部门联动性, 多渠道获取信访维稳信息。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 很多不稳定的情况都能通过现代信息传递渠道获取, 行业主管部门要采取多渠道获取信访维稳信息工作部门为本级和上级领导提供情况, 使部门之间形成联动机制, 以保证各类影响稳定的问题得以及时发现和消除。

三是及时调整信访维稳处理办法, 积极应对非常时期不稳定因素。

在当前政治敏感时期, 行业主管部门首先要积极调整切实有效的信访维稳处理办法, 加强对处理信访工作方法的探究。如采取耐心疏导与原则性相结合, 将灵活性与原则性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信访稳定工作;其次是对服从管理人群进行耐心劝解和对无理取闹信访人群予以坚决打击相结合。在处理因信访影响稳定的问题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对诉求合理的上访的人员既要协商处理解决, 又要坚持依法办事。对无理取闹、采取要挟、制造事端、干扰正常工作秩序、扰乱社会秩序等极端行为上访或闹事的人员要及时报送上级组织或公安机关处理, 对其坚决予以制止, 彻底打击此类人群的嚣张气焰。第三是及时启用信访应急预案, 根据实时情况调整应急处理措施, 力争做到解决办法在问题发生过程中得到及时调整, 使突发信访事件也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如针对越级上访事件, 可预先采取派人驻守, 对上访人员实施劝返工作, 必要时可采取非常措施对缠访人员实施强制性带回原籍所在地, 引导其信访人员走司法程序来解决相关诉求问题。

四是建立信访维稳风险评估机制, 切实提高重大信访事件的预见性。

稳定发展是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信访维稳工作也要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首先要充分发挥预见在前、谋划在前、防范在前、解决在前的工作方式, 在信访维稳工作中的优势, 对各种信访工作中矛盾好风险评估, 让本部门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报送上级部门解决, 以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其次是将缠访、非法上访人员和多次上访人员进行登记造册, 实行重点监控, 对多次越级上访人员采取“人盯人”方式进行监控, 加强对其信访风险评估, 以切实提高信访事件的预见性, 将该类上访人群信访信息控制在本地地域范围内。第三是加强信访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做到事事有记载、时时有记录, 为信访风险评估工作做好基础材料, 以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切实维护行业的稳定发展。

总之, 信访维稳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管理部门、企业、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以高度的政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处理好日常工作中发生的信访维稳问题, 共同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努力维护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政治经济学道路 篇5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教学目标 识记文化市场、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涵义、表现、原因

理解发展多样性文化的意义

识记当代先进文化的内涵、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识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务

识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核心、原则、重要性

识记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及表现、知识文化修养的含义及表现、二者的关系

理解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教学重点 理解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识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务

理解发展多样性文化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识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务

理解发展多样性文化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是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的内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不能离开文化建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这一单元要学习的。

本单元第一部分是走进文化生活。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生活色彩斑斓。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变的多样起来,那么如何看待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呢?在当今的文化生活中又有那些可喜的事情,有哪些需要我们担心的事情呢?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文化景观,扩大了文化视野,活跃了文化思想,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然而,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那么什么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有哪些?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本单元第二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现代科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一些落后、腐朽文化也寻机蔓延,危害社会,因此,弘扬主旋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什么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呢?怎样才能坚持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是什么?根本目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呢?

本单元第三部分是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做一个有坚定思想信念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是什么?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有哪些呢?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才能提高我们的饿思想道德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

二、复习预习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3、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之魂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4、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2)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3)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4)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三、知识讲解

考点1 走进文化生活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一)当代文化生活的素描

1、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2、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文化生活可喜变化的表现:它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它可以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它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它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等等。

2、文化生活中令人忧虑现象的表现: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非闻轶事”等等。

3、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大众文化需求的特点及原因

(1)大众文化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和多方面。

(2)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2、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是什么: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3、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1)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必须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

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一)阳光下的阴影

1、文化生活对人民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1)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文化景观,扩大了文化视野,活跃了文化思想,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

(2)然而,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2、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

(二)提高眼力, 拒绝污染

1、落后文化: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表现: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2、腐朽文化: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falungong”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危害:这些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3、我国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

(三)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1、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地位: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3、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考点2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1、中华文化在近代出现衰微

(1)中华文化曾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到了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2)原因:近代中国仍然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此时西方工业文明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并给中华文化带来了冲击。

(3)结论: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3、先进文化的时代性

(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以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充满了旺盛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文化。

(3)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为什么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

4、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5、怎样正确看待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的客观事实

(1)当前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热门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形、差异性明显。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因相关,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的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当然中国也不例外。

(三)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坚持科学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1、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1)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2)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发展教育事业

(1)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2)发展教育事业的要求: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发展科学事业

(1)发展科学事业的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发展科学事业的要求: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3、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原因: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2)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要求: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三)建设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风尚

1、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2、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3、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考点3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一)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

1、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2、道德的时代性: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总是带着不同时代的印记。道德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政治经济学道路 篇6

1、政治宣传画。

政治宣传画, 即, 以政治宣传为目的的平面设计作品。

其中最主要为政治宣传海报。战争期间, 随着战争局势的紧张, 世界各地出现了最常见的战争海报。有以为保卫国家利益而作的, 有为宣传民族团结而作的, 有为宣传革命形势而作的, 也有呼吁和平以反战为主题而作的。大量的政治宣传海报, 不仅为了宣传具体的政治内容, 同时也包含了某种理想和观念。

2、我国的宣传画。

我国的宣传画出现始于20世纪30年代[1], 早期的宣传画由于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 一般以木刻为主, 以战斗性的表现状况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以夸张的造型、激昂的情绪表现鲜明的主题, 随着革命政权的确立, 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也开始了向苏联学习, 在艺术形式上将延安时期的那种比较简朴鲜明的宣传画风格, 转化为以西画为背景的, 激烈而富有战斗性又讲究艺术性的样式。50年代的宣传画在宣传建国方略、参与政治运动等方面, 始终走在造型艺术的前列。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需求, 折射出当时的中国审美意识。

3、文革时期的宣传画。

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对于我国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特别是“四人帮”大肆鼓吹样板戏的“三突出”等创作原则, 使招贴广告的创作呈现出一些被很多文章称为“极端化”的特点。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应这个时代在视觉传达上的创造。

视觉传达设计, 即以图形等视觉语言来表达一定的观念和理想, 来传达信息, 从这一点上来说, 文革宣传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 选择的一种特殊的视觉传达方式, 作为意识表象的存在物来说, 文革时期的宣传画是有意义的, 它是一种对现有意识的很有效的视觉传达。而并不能绝对的去否定的评价其对绘画审美的扭曲与破坏, 更不能片面的说“红光亮”、“高大全”就失去了审美的意义。

“文革”时期的政治宣传设计, 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下[2], 政治招贴作为“宣传和教育人民, 揭露和打到敌人”的重要武器, 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把宣传画推向了高峰的峰巅。

二、宣传画的视觉特点分析。

1、版面构成。

在设计中, 将两个以上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则重新排列组合, 从而形成新的视觉元素, 这一设计活动成为“构成”[3]。文革时期宣传画在视觉效果有一种强烈的平衡感, 主题元素突出, 且对比强烈。宣传画的视觉对比效果非常醒目, 视觉冲击力强, 尤其是版面的主从关系鲜明, 这更加突出了“高大全”、“红光亮”的时期审美取向。

三、流行色彩。

文革时期的宣传画, 主要以红色、黄色等鲜明色彩为流行色。红色[4]使人们产生热情、强烈、浑厚的心理感受;黄色在三原色中明度最高, 非常醒目, 给人以活泼、单纯、清雅、愉悦的感受;而高纯的的色彩更醒目、鲜艳、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文革宣传画中, 红色、黄色和一些高纯度色彩的大量配合使用, 更加烘托了一种积极、热情、喜庆、胜利和希望的情感。不仅创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增强了画面的吸引力和注意力, 更快而准的传递了信息, 调动了无产阶级运动的积极性。从这一点来说, 宣传画的色彩运用, 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讲, 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四、审美特点。

这一时期的宣传画, 大多都是人物画, 画面有红、光、亮、高、大、全的典型特点, 有强烈时代特征, 人如潮、歌如海、旗似画的明确政治风貌[5], 印证了“万岁不离口, 语录不离手”、“红海洋”的特点。宣传画还有一个特点, 即, 工农兵形象绝对是光辉的。虽然文革宣传画在构图层面上不符合规则, 但具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从各个角度表现激昂的情绪, 工农兵的形象始终高大健壮, 脸部始终宽阔红润, 眼神始终充满了希望与信心, 手臂始终粗壮有力, 姿势始终是冲锋向前的预备。

在造型艺术中, 由于宣传画是最富宣传作用、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 用此造型艺术形式进行宣传鼓动工作, 是有必要的。这一时期的宣传画开始向艺术性的宣传画方向发展,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红光亮”的战斗性和“高大全”的理想性, 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现象。

五、文革风格在当代视觉设计中的应用。

文革风格的视觉设计, 获得了更广泛的时代品格, 激活了另一种形式的视觉生命, 走向了时尚化和通俗性。

时尚化, 是指文革风格设计重新被包装后, 在大众文化中成为一种更新的时尚和潮流的概念, 从前几年流行的“为人民服务”雷锋头像和标语的背包, 到现在格式潮流T恤, 潮流笔记本的风靡。文革风格被重新包装成时尚的概念, 既是对既有视觉经验的迎合, 也是吸取了这种尚未完全确定的, 在政治和审美上的视觉文化的叛逆气息和青春活力。

通俗性是文革风格设计与时尚化相对立的另一个面。文革视觉资源本身具有的通俗性, 在这一设计中得到了完整的利用和发扬, 通过挪用语境、替换画面主体等方式, 达到一种通俗易懂简单直白的效果。同时, 因为文革风格设计在图形表现上保留了文革视觉化特征中粗犷、热烈的一面, 在强烈的视觉刺激中, 得到了第一眼视觉冲击力的极大增强, 以这种图形语言来更有效地传递了信息。

在我国飞速发展了几十年后的今天, 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看, “文革”宣传画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 是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是视觉传达艺术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有更多的意义和经验等待我们来发掘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宣传画兴衰演变说收藏》, 陈履生,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53/5121/540908.html。

[2]夏燕靖, 《中国设计史》, 上海美术出版社。

[3]赵子江, 《平面艺术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95-97。

[4]邢庆华, 《色彩》,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31。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一篇:基金选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