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观光型园林

2024-11-13

农业观光型园林(精选7篇)

农业观光型园林 篇1

农业观光型园林是一种注重农业生产和示范作用的新兴园林, 它是农业生产与园林建设共同构建的新的农业风景区, 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调整了农村产业的结构, 有助于中国园林绿地的发展建设。农业观光型园林可以分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观光果园、观光茶园、休闲鱼庄等多种园林形式, 农业观光型园林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农业观光型园林的概述

(一) 农业观光型园林的简述

农业观光型园林是在农业自然资源基础上, 通过规划、设计与施工形成的以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文化为核心建立的, 集观赏、习作、品尝、购物、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型园林经营形态。

农业生态观光园是农业与旅游业两相交叉的新型产业, 它结合了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管理手段, 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改建的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新型观光旅游景区。

农业观光型园林能够满足人们对精神和物质的需求, 是在农业的基础上以旅游发展手段建立起来的, 适宜人们广泛参与的新型生态旅游形势。农业观光型园林在农业发展中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 还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提供多功能的休闲、度假生活方式,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并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 农业观光型园林的分类

结合农业观光园林的现状, 针对目前生态观光农业园区的发展局势, 我们可以把农业观光型园林分为大规模景区型、休闲度假型、科研科普型、名特果品采摘园、田园风光型、景区依托型、农事体验型七大类。

1) 大规模景区型。大规模景区型是指规模大、面积广、园区分布范围大的具有超强吸引力的园林景观。一般来说, 大规模景区型的园林能够集结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形成多样功能、多种项目、优美景观、齐全设施、规范管理的旅游片区。

2) 休闲度假型。休闲度假型观光园林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 它的整体环境主要表现在山水相依, 气候宜人、田园风光秀丽的自然休闲场所。

3) 科研科普型。科研科普型农业观光园林具有完好的科研基础优势和科技示范推广价值, 它的种质资源丰富、科研力量雄厚、园林设备先进。

4) 名特果品采摘园。名特果品采摘园林主要栽种着各类传统和特优新品种的名果树种, 主要朝着观光采摘旅游活动的方向发展。

5) 田园风光型。田园风光型农业观光园林主要聚集于大都市的近郊区, 它与城市紧密连接起来, 呈现着一种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相交错的感觉, 是一种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田园文化、生活景观。

6) 景区依托型。景区依托型园林主要依托景区的客源来开展旅游活动, 这类园区自身的吸引力不大, 但可以与其他景区产生互补, 互相提供客源, 协同发展。

7) 农事体验型。农业体验型观光园林主要利用田舍、果品以及田园风光来吸引众多游客, “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是它特有的风格韵味, 满足了城市居民对民俗文化的体验需求。

二、农业观光型园林的发展策略

(一) 在发展探索中逐步解决相关难题

发展农业观光型园林是在现代化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必走的创业创新之路, 它不仅满足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在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休闲的生态旅游就将顺应社会所需形成独具时代特色观光型园林。当立足全新的经济发展观提出可持续发展之际, 具有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特点的农业观光型园林就将逐步稳定健康发展起来。

(二) 发展特色园林文化, 满足当地实际所需

农业观光型园林依靠的是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健康朴质的生活方式, 每一种农业观光园林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的风情民俗和地理环境风貌, 在统筹发展规划中必须全面发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的理念, 从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做到发扬当地景观特色优势和文化特色内涵, 使各种区域性的农业观光园林别具特色。

(三) 合理定位观光消费群体

农业观光型园林的建立也是基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 发展农业观光园林不仅要优化园林的景观特色, 也需要站在创收经济效益的角度去考虑发展方向。在这过程中, 准确定位园林的服务对象, 明确园林应该满足哪类消费人群的需要是建设园林的首要前提条件。只有定位明确之后才能合理的安排和设计系列开发措施而不出现重大的失误。

(四) 强化对农业观光园林的管理与维护

农业观光型园林有游览旺季和淡季的区分, 游客集中在每年中的小长假, 比如说“五一”“十一”“春节”“暑假”“寒假”中, 此外周末和节假日游览的旅客也相对较多, 再者树木、花草开花的季节和果实成熟的季节也是游人大量聚集的时间段, 科学妥善安排游人集中时期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淡季的园林设施以及树木花草的维护工作就显得必不可少了。

参考文献

[1]王友军.浅谈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建设与发展[J].现代园艺, 2011.

[2]刘佳.浅谈新型生态园林设计——农业观光园[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3]胡明辉.关于观光农业园林规划设计的研究[J].科技资讯, 2012.

[4]周复合, 陈红安.城郊观光农业型园林发展中的问题及策略[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 2011.

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分析 篇2

关键词: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

1 观光农业型园林概述

1.1 观光农业型园林形成背景与类型

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逐渐由物质需求过渡到精神享受与休闲娱乐等方面, 为旅游活动创造了契机。基于这种形势下, 观光农业型园林孕育而生。此外, 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完善, 观光农业型园林的发展大大缩短了都市与田园的距离, 进一步加快了其发展速度。自20世纪80年代末, 我国观光农业型园林迅速发展,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主要包括5种:高新技术示范园、农业公园、观光果园、休闲农场、观光茶园。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观光农业型园林形式与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

1.2 观光农业型园林发展的重要性

在现阶段, 随着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不断改变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业逐渐由传统单一形式过渡到生态、观光、景观、休闲、度假等形式, 拓宽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从本质上来讲, 观光农业主要从农业结构调整角度出发, 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从而将农事活动向生态旅游方向转移, 符合生态园林绿化发展需求, 在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 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整体与局部相协调原则

针对观光农业型园林而言, 在其规划设计过程中, 基于把握每个景观单元特点的前提下, 必须要分析相邻景观单元之间的联系, 以达园林整体和谐与统一。由此可见, 针对规划设计而言, 对空间结构、景观廊道与斑块等方面要进行详细设计, 促使景观单元达到空间结构上的和谐统一。

2.2 景观设计原则

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要考虑6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多样性原则。在园区设置中, 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 尽可能地丰富园区功能, 促使其与自然风景融合。二是地域性原则。在园区规划设计过程中, 要以地域性为基准, 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 优化人文资源配置。三是创新性原则。设计时要以时代发展需求为依据, 综合利用新技术, 完善园区功能。四是整体性原则。园区内部景观要素间要和谐统一, 设计上坚持连贯性, 材质、形式交相呼应。五是文化内涵原则。把握农业文化、民俗文化科学内涵, 在设计时与乡土文化融合。六是生态美学原则。审美取向为生态美学, 综合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彰显生态园林景观。

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与城乡发展息息相关, 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具体而言, 要遵循3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应用原有资源, 把握山水地貌特征, 以自然环境优势为基点, 减少投资, 彰显地方特色。二是适度开发原则。基于把握环境承受能力与当地社会经济能力的前提下, 进行综合开发。三是长、近期利益相协调原则。把握生态经济理论, 明确分期发展目标, 促使园区稳定发展。

3 观光农业型园林的规划设计

3.1 农业观光区规划设计

针对农业观光区而言, 主要从创造优美的植被景观为落脚点, 优化植株搭配形式, 从而构成和谐的田园风光。譬如, 将花卉苗木进行集中, 可构成一望无际的花海;将草本、灌木、乔木依据一定比例进行种植, 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景观。在农业观光区规划设计中, 必须要明确植物的生长习性, 禁止选择危及乡土植物生长的物种, 维护生态平衡。此外, 要重视植株配置, 基于不同环境形势, 可构成不同的景观。

3.2 农业生产区规划设计

农业生产区是农民的经济来源, 亦是游客的重要观光景点, 在设计上必须要留取原有特色, 适当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 可构成植株专类园, 譬如, 梨园、桃园等。

3.3 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

优化灌溉系统与排水系统对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排水工程设计, 可经由自然排水系统, 促使雨水顺着自然地势坡度排入相邻的水体内。此外, 就人工排水系统而言, 必须要设置暗管, 生活污水可经由排放管道进入排污管道系统内。

3.4 交通道路规划设计

在观光农业型园林道路规划设计过程中, 基于科学分析前提下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维护视觉景观空间, 以交通要道部位的景观规划为设计重点, 促使游客在进出园区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园林的功能美与艺术美。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 必须要从经济价值、美化、医疗、教育、土地综合利用等角度出发, 增强农业的高效性, 从而推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黄宝宝.保健型园林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 2012

浅谈农业观光园中的园林设计 篇3

改革开放30年,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纷纷开始向往“回归大自然”的休闲、恬静生活。而我国城市中有限的公共绿地,由于面积小,污染严重等原因,早已不能满足人们紧张工作之后的放松身心和亲近自然的需求,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贴近自然,绿色清新的绿地公园。

适逢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各地市城郊和乡镇结合自己的农业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相继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面积的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内,为了突出高新农业特点,大多栽植一些优良品种果树、稀有蔬菜和新潮花木,在绿化设计和道路规划方面也做得很好,有的还设立了一些小品和其他娱乐服务设施。城镇居民很乐意到这种农业园区体验田园和乡村的朴实生活。适逢成熟时期,还会采摘购买一些无污染的绿色果、菜、花产品。这样农民既可处理产品,又可获得一笔非常可观的门票收入,还可促进地方商业繁荣。这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把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及园林绿化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正是观光农业,有人又称其为休闲农业。目前观光农业是世界各国农业、旅游业和园林业发展的热门话题。承载观光农业农产品产出,游人观赏,园林绿化的正是农业观光园。

2 农业观光园:一种新型的园林形式

《辞海》中对于园的解释为:“园:四周常围有恒篱,种植树木果树、花卉或蔬菜等植物和饲养展出动物的绿地”。而园林,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农业观光园作为以观光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绿地,虽然是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但是从本质上说,农业观光园是经过人为改造过的,种植植物,具备审美要求的游憩境域。农业观光园是21世纪生态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是一种新的园林形式。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是将园林和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即向生态园林方向发展。园林已开始从城市向城郊和乡村蔓延,真正朝着大地园林化目标迈进。

3 农业观光园中的园林设计

3.1 农业观光园中的园路设计

农业观光园作为一种园林形式,其园路设计除了遵循园林设计中关于园路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以外,由于农业观光园的独特性,其园路设计还需结合农业观光园的独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园林设计中的园路要主次分明。要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地形、地貌、风景点的分布和园内活动的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需因地制宜,主次分明,有明确的方向性。因此,园林中一般应考虑:1)主路。主路要能贯穿园内的各个景区、主要风景点和活动设施,形成全园的骨架和回环。结构上必须能适应管理车辆承载的要求。主路图案的拼装全园应尽量统一、协调。2)支路。园中支路是各个分景区内部的骨架,联系着各个景点,对主路起辅助作用并与附近的景区相联系,路宽依农业观光园中游人容量、流量、功能及活动内容等因素而定。次路自然曲度大于主路,以优美舒展富于弹性的曲线构成有层次的景观。3)小径。园林中的小径是园路系统的末梢,是联系园景的捷径,最能体现艺术性的部分。它以优美婉转的曲线构图成景,与周围的景物相互渗透、吻合,极尽自然变化之妙。

园路要随地形和景物而曲折起伏,若隐若现,“路因景曲,境因曲深”,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以丰富景观,延长游览路线,增加层次景深,活跃空间气氛。也就是园路的曲折要有一定的目的,随“意”而曲,曲得其所,如:在自然式水池岸布路与宜随池而曲,略有凹凸变化;山坡路宜盘旋环绕而上;两土丘之间沿丘脚的相接线弯曲布置;为逾越石山、花丛等障景而曲;符合传统“曲径通幽”的要求而曲。

3.2 农业观光园中的景观建筑设计

农业观光园中的景观建筑设计主要需注意以下几点:1)立意明确,根据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做出景点中小品的设计构思。农业观光园中的建构筑物应该避免雷同,在不同景观区域根据景观主题,分别设计。2)合其体宜,选择合理的位置和布局,做到巧而得体,精而合宜。农业观光园中的景观主体仍然为具有生命的植物,景观建(构)筑物的位置和规模不能喧宾夺主,应该为展示景观主体服务。3)顺其自然,尽量保持原有风貌。4)饰其空间,充分利用建筑小品的灵活性、多样性,以丰富农业观光园的园林空间。5)巧其点缀,把需要突出表现的景物强化起来,把影响景物的角落巧妙地转化成为游赏的对象。特别是一些功能性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在保证其功能发挥的基础上,对其外表进行适当程度的掩饰,不但可以防止对园内景观的破坏,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农业观光园中的灌溉水管,可以进行地下掩埋,裸露于地表的部分可以对其外表进行美化,如将灌溉水管的喷头设计成青蛙等动物形状,可以增加院内景观情趣。6)寻其对比,把两种明显差异的素材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烘托,显出双方的特点。另外,农业观光园中应该结合农业观光园的科普教育作用,适当设置科普知识展示牌。

3.3 农业观光园中的植物配置

1)作物配置应该遵循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确立生态园林的概念。园林的生态性在当今世界显得尤为重要。园林作为自然科学的组成部分,而园林设计本身又是一项创造环境、改造环境的工作。农业观光园应该尽量符合生态学的要求,作物品种的选择应该尽量选择本地抗性强的品种。在进行反季节或者跨地区作物品种的培养需要温室环境时,尽量运用太阳能或者其他可再生资源。比如需要对温室进行升温处理,可以采用植物秸秆发酵,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达到目的。另外,生态农业可以作为现代农业观光园的主打内容。2)在进行作物种植时,应该重视植物的多样性。植物千奇百态,丰富多彩,本身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注意不同作物形态和色彩的合理搭配。园林植物的配置应根据地形地貌配植不同形态色彩的植物,而且相互之间不能造成视角上的抵触,也不能与其他园林建筑及园林小品在视角上相抵触。3)农业观光园的植物配置在遵循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同时,还应结合遵循美学原理。但应遵循先生态,后景观的原则,换句话说,师法自然是前提,胜于自然是从属。但是农业观光园受人类的影响比较大,在植物种植形式和品种选择上可能存在品种单一,种植形式单调的情况。在作物的种植形式上,可以尝试打破传统的成排成块的种植方式,采用不规则的种植方式,合理密植,留出适当空间,既能满足观赏者的近距离观赏要求,又满足自然美学要求。另外农业观光园的植物配置还可以根据需要结合经济性、文化性、知识性等内容,扩大园林植物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服务大众。4)合理划分空间。植物空间的合理划分,应顺应地形的起伏程度,水面的曲直变化及空间的大小等立地的现实自然条件和欣赏要求而定。现代园林空间艺术,讲求植物造景,多以植物、土坡等分割和划分空间。因此植物种类要多样,配置要有一定的景深,空间大小相济,避免一览无余,并有豁然开朗之意境。但每一空间植物应丰富而不乱,变化中求统一。农业观光园中的作物种植,要按照体态,颜色,落叶或常绿,品种,质地等,划分不同的观赏区,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现代园林造景讲求群落景观,在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注意植物与其周围建筑小品以及水体等环境的和谐。

4 结语

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应纳入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紧扣城乡融合的关系,力争做到田园中有城市,城市中有田园,同时按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科技、高品位的目标对现有园林进一步改造、扩建或建设新的农业观光园。研究农业观光园这一新兴园林形式的园林设计,对于发展农业,构建和谐社会,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农业观光园这一综合性的产业道路上,作为园林工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简要介绍了农业观光园的发展现状,结合园林设计的普遍原理,对农业观光园中的园林设计进行了探讨,分别对农业观光园的园林形式、园路设计、景观建筑设计以及植物配置进行了具体阐述,以期指导园林工作者科学合理设计农业观光园。

关键词:农业观光园,园林设计,景观建筑,植物配置

参考文献

[1]李保印,周秀梅.农业观光园:21世纪的新型生态园林形式[J].中国林业,2001(8):20-22.

[2]汪晓云,王会全.农业观光园的功能设置和建设思路[J].科技园区,2003(1):35-38.

[3]赵滢,石磊.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人文关怀[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44-46.

农业观光型园林 篇4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已经形成了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的办学体制和模式。这些国家均从构建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视角,将中高职衔接作为教育均衡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并在法律、制度和教育体制方面加以确立。经过多年的实践,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及其运行已经非常成熟。

(二) 国内研究现状

2009年来,国内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学术论文近百篇,相关的硕士论文近20篇。201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和许多省、市、自治区已有近50项相关课题研究立项。2008年,国家教育科学“十五”已将两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部规划课题立项,结合教育部文件要求,许多省、市、自治区已将相关课题研究在省内立项。同时,《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已作为国家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上述课题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多数集中在中高职衔接中的人才培养,专业定位、课程、教材、招生及其一体化教学管理方面,少数研究成果涉及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由此看来,中高职衔接的有关基础理论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政策、办学体制、管理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可操作性研究成果尚为不足。

浙江省属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也取得了较大成就,现有高职院校45所,中职校530所左右,大部分高职院校均与相应中职学校联合举办“3+2”教学班,客观上形成了一体化办学的现状。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1. 农业产业升级背景下浙江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供需分析。

主要包括:浙江省农业产业升级的主要特征,人才需求的数量、结构、层次、规格、类型和要求,浙江省涉农中高职业院校的分布、专业布局、近三年招生及毕业生数量,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质量,农业产业升级背景下浙江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缺口。

2. 浙江省涉农中职与高职衔接的现状分析。

主要包括:中高职衔接的沿革及取得的成果,中高职衔接的方式、路径,中高职衔接下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材的对接、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其培养,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国内外职业教育发达地区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分析。

主要包括:中高职衔接的方式、政府政策支持、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教学标准设计、中高职衔接对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作用,中高职衔接的成功案例分析。

4. 中高职衔接的相关理论研究。

主要包括: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下中高职衔接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均衡分析,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下中高职衔接的脆弱性模型、指标因子、预警与防范,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下中高职衔接在自组织作用下的技术与知识外溢效应。

5. 浙江省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的政策研究。

主要包括:招生政策、专业设置及审批政策、经费投入政策、不同类型职业院校分类指导政策、职业院校教师的资质与培养政策、办学水平评估政策、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集约化发展政策。

6. 浙江省涉农中高职衔接下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调整。

主要包括:农业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及融合的现状分析,职业教育对浙江省农业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分析,农业产业链与职业教育链对接下涉农专业布局与调整的原则、方式、政策和路径,中高职衔接下的专业群建设。

(二) 研究方法

1. 实证研究。

采取问卷调查、重点访谈和实地考察,调查大样本将覆盖浙江省80%的涉农中高职院校。在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选择3-4所高职院校,6-8所中职校进行重点考察和访谈。

2. 比较研究。

面向国内外对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典型案例进行归纳和整理,从制度、体制、机制、办学方式以及职业教育要素衔接等不同层面选择若干典型案例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

3. 数量分析。

对中高职衔接的不同利益主体博弈模型方面进行数量分析,建立智猪博弈、斗鸡博弈和囚徒博弈模型,进行相关利益主体的均衡分析。

4. 规范研究。

它包括总体和专项研究。总体研究包括:国内省、市、自治区和浙江省中高职衔接下的政策研究。浙江省中高职衔接下的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创新。专项研究包括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和观光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关键课程的原则、教学标准、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及教学活动的对接等。

三、研究步骤

第一步,以浙江省区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服务的原则,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询、重点访谈、现场考察等调研方法,全面掌握浙江省不同层次和规格技能型人才的供需分析,形成调研报告。

第二步,浙江省涉农中职与高职衔接的现状分析。采用上述调研方法,全面掌握浙江省涉农中职与高职独立办学、中职与高职合署办学以及县级职教中心的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尤其是关键课程和教学模式衔接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第三步,国内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职教体系的现状分析。采用资料查询等方式,系统分析国内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职教体系的形成、政策支撑的特征,国内中高职合理衔接的成功做法,形成案例汇编。

第四步,浙江省中高职衔接的组织与制度建设。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结合浙江省涉农中高职办学现状,提出一体化办学模式,集团式、联盟式的组织构建。

第五步,浙江省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和观光农业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下关键课程建设。该步骤为本课题研究的重心,课题组将组织相应研究团队,针对上述专业的关键课程进行课程衔接的总体研究,其中,衔接的原则、方式、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等课程要素的融合将是研究的重点。

第六步,中高职衔接下的浙江省涉农中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教学模式涉及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是研究的重点。

第七步,浙江省涉农专业中高职衔接下的职业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根据不同区域农业产业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职业教育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的建议。

四、本项目特色与创新

(一) 本项目有三大特色

第一,面向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课题研究。研究紧密围绕浙江省农业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和规格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力求体现农业产业链与职业教育链的对接,同时考虑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和职业教育的现状,研究成果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第二,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的课题研究。研究根据浙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和规格技能型人才需求,围绕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和休闲农业专业的关键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研究,同时引领其他涉农专业中高职衔接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第三,政策、理论和操作层面相互衔接的课题研究。研究既有政策层面的建议,又有理论层面的支撑和操作层面的具体实施方案,最终落脚点在于面向浙江省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浙江省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与提升。

(二) 本项目有三个创新点

第一,从浙江省职业教育实际出发,提出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不同合作主体的博弈均衡,为形成最终研究成果提供依据。第二,从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层面,提出为浙江省区域农业产业服务的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解决方案。第三,从体制和机制创新的视角,提出浙江省中高职合理衔接下关键课程衔接的原则、模式、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建议。

通过研究,在充分调查分析基础上,从浙江省农业产业链与职业教育链对接的视角,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成功案例,提出浙江省涉农专业中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和观光农业专业中高职衔接下的专业布局与调整、专业主干课程衔接的原则和基本要求以及教学组织与管理方法。研究的成果有利于推动浙江省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深入发展;有利于涉农专业中高职衔接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专业定位、课程、教材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芦京昌.浅谈中高职衔接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 .

[2]许卫红.校企合作背景下我国中高职衔接问题、成因及对策[J].理论研究, 2010, (7) .

[3]朱雪梅.中国中职和高职衔接述评[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0, (12) .

[4]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J].高职研究, 2010, (22) .

[5]章建新.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天津市高职专业结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5) .

农业观光型园林 篇5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观光农业,成效

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目前已成为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协调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因此,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也是从事农村工作部门的责任。10多年来,扬州市农业开发通过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及园区建设,为全市发展观光农业、农村旅游,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1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科学发展观,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扬州市从1991年开始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2003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专项资金9.47亿元,其中财政资金6.87亿元。通过各类项目实施,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了主导产业,推进了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项目区比非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高300~500元。七年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计改造中低产田61980hm2,建设重点示范基地30多个,建省级科技示范园3个,扶持40多个产业化经营项目。在项目区修建田间道路1204.22km,新建和改造中沟以上建筑物1837座,新建节水防渗渠道925.43km,推广低压管灌节水灌溉面积666.67hm2,同时配套田间建筑物3.9万座,田间植树273万株。各类项目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区的排灌能力,提高了抗御旱涝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发展观光农业奠定了基础。

2 组织制订观光农业规划

合理开发,规划先行。这是农业开发部门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对那些区位条件好,综合发展潜力大,地方特色明显的项目区,扬州市十分重视规划建设,坚持高标准规划,做到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目的在于能够通过项目的实施,提升项目区形象,以适应观光农业发展的要求。全市先后组织制订了仪征登月湖区6666.67hm2综合开发规划和星河生态园规划、沿江农业综合开发三大产业10个666.67hm2基地建设规划、江都仙女镇666.67hm2花木园区建设规划、江都渌洋湖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核心园区总体规划、宝应水泗、望直港荷藕发展规划,等等。各项目规划在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原则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划理念,注重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工程布局与自然生态相适应,将观光农业的发展内容较好地融入农业开发项目建设中。江都市农业开发局为了做好渌洋湖核心园区总体规划,花两年时间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委托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主持制订园区规划,形成了10多万字的图文并茂的规划材料。其中,包括总体规划、产业项目规划及分区规划,体现了观光旅游产业特色,并通过高层次专家鉴定,其成果为指导园区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3 开发观光农业亮点

随着农业开发项目的增多、资金的加大,做大了项目建设规模,做高了工程建设标准,做强了产业发展势头,为发展观光农业、农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10多年的农业开发,不但为观光农业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而且启动了一批新的亮点。沿江地区在省级沿江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带动下,目前已经形成观光农业特色的有江都仙女镇万亩花木园区,其中龙川盆景园成为江苏省首批农村旅游景点,邗江头桥的666.67hm2银杏园、蒋王蔬菜园已经成为扬州不少学校的教学基地。里下河地区宝应水泗荷园发展水上荡舟,水上采摘,水上观光,门票年收入20多万元。高邮芦苇场、江都渌洋湖村的观光旅游正在兴起;仪征登月湖区利用农业开发规划成果兴建了14km环湖水泥路,建成了3333.33hm2经济林果,形成了茶叶、果品、林木、中药材、旅游五大产业,为引进浙江大侠谷公司发展登月湖旅游创造了条件,昔日的穷山恶水,如今是青山绿水。仪征星河生态园的66.67hm2芍药园,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江都昭关投资600多万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333.33hm2,建成“一条十里小康路,六座党群民心桥”,项目区旧貌换新颜,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夸奖,促进了渌洋湖生态观光旅游规划的实施。这些项目区有的赋予了浓厚的大江风情,有的饱蕴着河湖春色美景,有的带有乡土气息特色,已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垂钓、餐饮采摘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

4 进一步推进观光农业发展的措施

4.1 强化意识

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合理发展;有利于美化农村环境,促进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发展观光农业、农村旅游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体现。发展观光农业和农业综合开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不少相似之处,有异曲同工之效。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要把发展观光农业作为扶持产业发展、提升项目建设形象、扩大农业开发综合效益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来抓。从项目区规划设置上,从工程设计和选料上,从扶持重点企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布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对观光农业的扶持力度,为全市农村旅游蓬勃发展推波助澜。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全市开发系统人员的积极性,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4.2 注重结合

在今后的农业开发中,要进一步加大对发展观光农业的扶持,把发展观光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来做,做到四个结合:即把农田建筑物配套与发展观光农业的基础设施结合起来,把农业开发项目工程设计要求与发展观光农业工程工艺造型结合起来,把丰富农业开发文化与营造发展观光农业氛围结合起来,把扶持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与打造观光农业特色结合起来,以此推动观光农业景区建设。

4.3 打造亮点

都市观光农业机遇期 篇6

巧合的是, 就在距离交流会召开所在地不远的浙江嘉兴, 经营未满4年时间的华庄生态农业园关门谢客了。

据了解, 2007年开业之初, 华庄生态农业园业绩骄人, 作为嘉兴市乡村旅游的代表, 吸引大量游客纷至沓来。然而谁都没有料到, 今年春节前夕, 经营不到4年时间的华庄生态农业园突然“离场”。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华庄生态农业园之所以走到这一步, 主要原因是定位不明确。“对外地人来说, 华庄没有风景上的吸引力;对本地人来说, 华庄的门票太贵, 不划算。

华庄生态农业园的黯然关门, 是不幸的个案还是另有意味?

休闲观光农业繁荣

休闲农业又称“农家乐”“渔家乐”“休闲农庄”等, 是指以农业、农村和农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方式、田园风光、农舍村落和历史文化为依托, 充分利用城乡差异性特质, 为人们提供兼有观光、娱乐、休闲、体验、健身、购物、教育等功能的活动场所和活动形式, 从而满足人们亲近自然、休闲度假、体验情趣、求新求变的消费需求。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不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 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休闲体验, 集中在城市周边的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在北京, 北京蟹岛集团颇具代表性, 自1998年成立, 13年间, 现已成为集种植、养殖、餐饮、食品加工、旅游、建筑装饰及生物质能源开发于一身的多元化集团企业。集团总占地面积220余万平方米, 现有职工1500余人, 年营业收入逾3.5亿元, 年接待游客达130万余人次。2000年蟹岛被国家环保总局评定为“北京市生态园基地”, 2004年蟹岛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006年蟹岛被国家农业部评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009年蟹岛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景区”。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 北京蟹岛集团总经理胡友志对记者表示, 北京蟹岛集团之所以没有像华庄生态农业园一样昙花一现, 主要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主抓了3方面核心业务。

一是绿色生态的有机链。北京蟹岛集团的环保理念贯穿着每一个项目和每一个子公司的核心业务。比如蟹岛度假村, 长期在用绿色环保有机生态链的结合来完成整体业务核心。同时, 生物质能源项目不断地在进行新的绿色农业生态链的科研研发, 来申报国家专利, 以及促进蟹岛的发展。

二是都市农业。北京蟹岛集团始终坚持着在都市中保留一片农业, 保留一片绿色。让所有北京市民在城市水泥森林的旁边能够找到一片绿色, 找到一片生态农业来丰富他们的生活。

三是休闲度假产业。北京蟹岛集团的7家全资子公司, 实际上也都在为蟹岛度假村旅游经济服务。通过今年国家的宏观调控,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北京蟹岛集团在原有度假村基础上开办了北京国际啤酒节, 力图拓宽产业链。

对于华庄生态农业园的黯然关门, 胡友志认为, 这只是休闲农业产业中的一个个案, 目前都市观光农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胡友志对记者说:“去年8月份, 蟹岛度假村月营业总额同期环比不到1800万, 今年8月底, 已经达到了2600万。从这个数字看, 增幅将近30%, 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发展空间。”

在胡友志看来, 华庄生态农业园可能是因为定位不准确才倒闭关门, 而这在休闲农业产业里颇具代表性。胡友志表示, 很多观光农业把眼光集中在一二线大城市, 认为大城市具有消费能力, 普遍价位定得偏高。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比如蟹岛度假村有6家餐厅, 人均消费30元左右即可吃好, 游客普遍都能接受,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为蟹岛度假村带来了较大的客流量。

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发现, 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 全国出现了一大批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制约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一些城市休闲观光农业缺少整理规划和科学论证, 项目设计雷同, 没有考虑旅游功能和分区, 市场定位不准, 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 导致低层次开发, 进而失去了休闲观光农业特色。

此外, 开发经营者对休闲观光农业的认识不够深入, 过分重视“从经济中进去”, 忽视了“从文化中出来”这一层面, 不重视对休闲观光农业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只注重对农产品观光、农事活动的开发, 而忽视了对农业文化内涵和特色农业文化资源的开发, 因此缺乏吸引力。

胡友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休闲观光农业同质化缺点比较明显, 大都是复制性开发。胡友志说:“蟹岛模式是可以复制的, 但是一定要复制他的精神, 他的企业文化和精髓, 而不是复制他的形式。如果只是复制形式, 投资多少钱也无法进行成功的复制。”

据记者了解, 河南、山东、内蒙古、江苏、陕西等一些地方的开发区或农委都曾经找到北京蟹岛集团, 希望能够复制蟹岛的成功模式, 甚至想借用蟹岛的品牌。但胡友志对记者表示, 现在还不是进行复制的时机, 胡友志说:“现在是北京蟹岛集团苦练内功的时候, 希望以最快的速度, 在未来的五到八年内, 由北京及北京周边所熟知的一线旅游度假村, 将它发展成为全国文明的蟹岛集团度假村。我们希望稳扎稳打, 把每一个环节和体系都做得十分成熟和严谨。”

据记者了解, 除了稳扎稳打蟹岛度假村, 不断提高服务理念、服务质量、硬件设施设备之外, 北京蟹岛集团接下来还将在拓宽产业链上下足功夫。明年, 北京蟹岛集团将在今年蟹岛啤酒节的基础上, 重拳出击, 结合中国所有成功、优秀的啤酒节经验和技术, 把蟹岛啤酒节做成一个品牌, 让全国人民都知道蟹岛啤酒节。

观光农业之我见 篇7

1 发展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

观光农业是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观光农业也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村原生态的自然风景, 农田景观与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及农家生活等人文景观相融合, 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的新型农业。

观光农业充分发挥农业与乡村旅游功能, 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 提升旅游的品质, 提高农民的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大力推进观光农业的发展, 既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需求, 又能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是解决“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 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民众外出旅游的时间越来越多, 特别是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 旷日持久的城市紧张、拥挤与喧闹的生活促使人们向往田园牧歌、恬静悠闲的生活, 观光农业恰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态。

2 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及现状

我国现有观光农业经营项目主要有:以田园山庄和农家小吃为主的绿色美食为主酒店餐饮类项目;以水上游乐和垂钓为主体育休闲类项目;以纳凉避暑和静心吸气健康养身项目;以采摘赏花和体验农耕文化田园兴趣项目。这些项目的缺点:一是模式少, 同质化严重, 各地观光农业项目的经营特色不鲜明, 经营项目单调, 活动内空相似, 创新不足, 经营者的思维局限在很小的领域, 如采摘、赏花等;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 观光农业与旅游景区相比, 设备设施差距较大, 地方政府和经营者投入较少, 与游客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三是现有的观光农业项目主要以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形式为主, 由于其内部接待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自负盈亏, 因而在品牌形成, 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 而且有限的经营模式难以形成规模产业化发展的空间, 难以形成观光农业整体发展的合力。

3 消费者对观光农业项目的需求

推动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 离不开大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 但也不能忽略那些由农户独立经营的小规模观光农业项目的作用。这类项目能否持续稳定地发展更离不开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调查发现, 参与观光农业项目活动消费者有以下几种。

年轻人是观光农业的主要参与者, 他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 自我参与的同时, 也乐于带孩子参与亲近自然, 了解农业生产的休闲、体验旅游活动。

城市居民渴望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业劳动的乐趣。观光农业以采摘、观光等吃住乐在农家内容活动, 这些活动花费少、有新鲜感, 吻合了他们的需求。

多数城市居民热爱旅游、体育运动等户外活动, 愿意通过这样的活动亲近自然、与他人交流。

多数城市居民热衷于在农户直接消费农产品。城市消费人群对投放在城市里的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放心, 希望通过直接参与采摘等农业生产活动买到新鲜的、安全的、口感更好的农产品。除了自己享受, 还要购买与家人朋友们共同分享。

4 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观光农业发展日新月异, 给农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增加农民收入, 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也不容忽视, 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盲目跟从发展

一些地方政府或村社为了加快发展当地农村经济, 看见别人取得的成效, 也跃跃欲试, 不考虑地方环境状态和个人的因素, 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 盲目跟从, 造成后劲不足, 资金跟不上, 发展成了断头路;有的虽然资金投入跟上了, 基础设施、地理环境差, 产业发展起来了了, 却没有招来观光的游客。

4.2 品牌无特色

由于盲目跟从发展, 缺乏调查考证, 而是依葫芦画瓢, 效仿别人的观光农业模式, 造成很多雷同项目, 最常见的如挖鱼塘养鱼、栽花草、开办农家乐、搞刨猪乐活动等, 这样做的后果是虽然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将项目打造出来了, 但却成了“平常人家”, 吸引不了游客。

4.3 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

一些观光农业项目新鲜, 也很有特色, 一开始生意很火爆, 吸引了众多游客, 效益颇丰, 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 只考虑眼前利益, 服务质量跟不上, 文化含量较低, 影响了整体形象, 造成后期发展动力不足。

4.4 市场营销不力

市场营销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淡薄, 缺乏有力的市场营销手段, 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影响力不大, 游客量一直没有增加, 效益上不去。

4.5 综合布局不力, 档次不高

很多观光农业项目功能单一, 多数规模小、档次不高, 回头客很少。一部分观光农业项目以自我发展理念为主, 没有与周边观光农业项目进行交流, 相互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 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观光农业项目还比较少。一部分项目基础资源条件差、自然风光缺乏、人文景观低落, 影响观光农业持久发展, 一部分项目观光农业项目内涵延伸不够, 产品单一、功能单一, 如怎样让游客在观光农业项目中感知乐趣, 让游客在游览中参与农业劳作、品尝农产品、购买农产品, 真正在游览观光农业项目中达到愉悦身心、放松心情的目的。

5 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考

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调查了解, 笔者认为, 观光农业发展应做好以下以下几个方面。

5.1 地方政府的支援

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活动在资金的投入上有着先天的不足。因此, 造成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而依靠单个农户的力量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地方政府能在硬件配套上给予支持。

5.2 服务质量及项目内涵的提高

小规模的观光农业项目的市场进入门槛较低, 其他竞争者很容易加入, 市场容易饱和。所以, 尽管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不高, 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 农户需要在服务质量的提高方面付出努力。另外, 针对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者, 农户也需要在项目内容上进行改进, 推出与农村文化教育、饮食文化教育、农村生活体验有关的项目。这些活动所需的资金投入量较低, 但有助于改善目前仅以采摘、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为主项目内容单一的局面, 能为农户拓展一些新的经营空间。

5.3 营销策略的思考

在市场策略等软件方面也应对农户提供帮助, 引导其适应网络宣传等现代化的营销方式。农户能否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宣传观光农业活动是获得稳定客源的基本条件。此外, 消费者对户外运动有一定的偏好, 在精神层面上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从长远发展来看, 将这些潜在的需求与观光农业的活动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培育、扩大市场规模的手段, 这可能需要同一地区、或邻近地区经营观光农业的农户之间的横向联合, 共同参与, 形成合力, 为观光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5.4 强化宣传, 吸引更多游客, 增加经济收入

观光农业项目打造出来了, 即使项目新鲜, 独具特色, 不采取措施, 不搞好对外宣传, 更多游客无从了解。要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和手段进行广泛宣传, 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一是利用多种宣传工具, 如网络、广播电视台、报纸、杂志等进行广泛宣传, 让更多人知晓和了解;二是筹办独具特色活动节, 如钓鱼比赛、草莓采摘、吃西瓜比赛、爬山运动、刨猪乐等活动, 要做到提早谋划, 高品质的规划, 让游客意犹未尽, 进而产生多诺米骨牌效应, 观光游客逐日增多, 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增加收入, 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5.5 打造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模式

在打造观光农业项目时, 在农业产品打造方式上, 做到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 既要有传统农业的劳作, 又要有现代农业的劳作, 打造一批能让游客亲自劳作的农园, 到农产品成熟季节时让游客亲自采收, 既增加了回头游客量, 又让游客体验传统农业的艰辛和劳动人民辛勤的付出、体验丰收的喜悦和乐趣、感知现代农业的神奇与力量, 让他们远离喧嚣, 脱下疲惫, 放慢脚步, 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观光农业的“慵懒、悠闲、放松”魅力, 使观光农业在无形之中寓教于乐, 拓展游客的思想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这也正是观光农业的意义所在。观光农业是把农村有形与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 其意义不仅只是将农业由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 也不只是为了提高农业所得与维持农民生计, 其最终的意义是要为传统农业开创另一片新天地, 从传统农业生产走向乡村旅游服务业。

5.6 利用优势核心资源, 打造优势项目

上一篇:高效闪光课堂下一篇:媒体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