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特点

2024-11-07

感染特点(精选10篇)

感染特点 篇1

当今医院感染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难题, 是医院医疗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今年崇州市还对医院感染进行了专项检查;特别是近年来新的传染病流行, 许多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 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是以精神科为主的综合性医院, 有许多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病人。为了进一步了解我院精神科医院感染特点,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精神科病房医院感染提供依据和建议, 笔者对我院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精神科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3 290例, 其中精神病患者1 857例;共出院3 172例, 其中精神科患者1 717例。临床诊断:器质性精神障碍235例,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85例,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1 013例, 情感障碍320例, 精神发育迟滞伴行为障碍47例, 神经症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精神障碍17例。年龄:<60岁1 059例, 占61.68%;≥60岁658例, 占38.32%。

1.2 调查方法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 对我院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所有医院感染报告卡和出院病历进行筛查。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在SPSS 12.0软件上完成, 应用软件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调查期间全院医院感染145例, 感染率4.57%;其中精神科医院感染142例, 感染率8.27%。

2.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 107例 (75.35%) ;其余为上呼吸道3例 (2.11%) , 胃肠道24例 (16.91%) , 泌尿道3例 (2.11%) , 皮肤5例 (3.52%) 。

2.3 医院感染年龄分布

见表1。感染以老年人为多, 与<6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2.4 医院感染月份分布

1~12分别为18例 (12.67%) , 12例 (8.45%) , 6例 (4.23%) , 6例 (4.23%) , 6例 (4.23%) , 15例 (10.56%) , 16例 (11.27%) , 18例 (12.67%) , 12例 (8.45%) , 7例 (4.93%) , 14例 (9.86%) , 12例 (8.45%) 。可见以1月、8月最多, 其次是6月、7月。

2.5 医院感染精神疾病种类分布

各病种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 医院感染率为3%~20%, 平均为9%[1];国内医院感染率为0.21%~8.25%, 各地区相差悬殊。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我院全院医院感染率为4.57%, 其中精神科医院感染率为8.27%, 表明精神科医院感染率并不低。有报道精神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2], 这可能与精神病院的特殊管理模式和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有关。通过本次调查结果提示我院精神科病房医院感染有以下特点。

3.1 精神科病房医院感染率较高

精神科抗生素使用少, 各种侵入性操作也少, 主要靠服药治疗, 但医院感染率并不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住院时间长、反复住院。我院接近一半的病人长期住院, 有调查显示, 医院感染随着住院时间延长而增加[3]。精神病人病情常复发, 因而反复住院, 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还有部分病人因无人监管而长期住院, 缺乏锻炼, 身体抵抗力差, 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2) 封闭式治疗环境。精神科病房一般都采取封闭式管理, 病人活动范围受到限制。 (3) 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各个系统的副作用, 如镇静、流延、尿潴留、白细胞减少等, 可以诱发感染或使感染加重。 (4) 精神症状的影响。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行为异常、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保护能力差, 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3.2 感染部位存在明显差异

在医院感染部位的构成中, 世界卫生组织 (WHO) 于1983-1985年进行了一次医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的调查显示, 泌尿道感染较常见于急症内科 (占该科总院内感染的34.8%) 、急症外科 (25.2%) 、妇科 (22.8%) 、矫形外科 (20.4%) 和特护病房 (18.1%) 。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特护 (38.6%) 、急症内科 (31.7%) 和儿科病房 (27.5%) [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 占75.35%;其次是胃肠道感染, 占16.91%;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 均占2.11%;皮肤和软组织占3.52%。

精神科病房下呼吸道感染占75.35%, 这与上述报道中的特护病房相似, 以下呼吸道感染占首位。由于精神病人相对住院时间长, 采取封闭式管理, 病人生活起居都相对集中, 活动范围相对受限, 在一个大厅活动、吃饭、看电视, 细菌或病毒以飞沫形式传播, 引起交叉感染。其次长期住院的病人缺乏锻炼, 身体素质差, 加上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 有些可能降低病人免疫力, 增加了感染的风险。还有一些过度镇静患者, 抑制呼吸道纤毛运动, 咳嗽和吞咽反射减弱, 易发生呛咳或噎食, 甚至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第三, 精神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差, 对外界变化感受迟钝, 不能根据天气变化添加衣服、被盖, 容易受凉, 又不能主动或及时向医生反应自己的不适, 这都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因此, 精神科病房要切实制定和落实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制度。保持病室环境清洁, 定时开窗通风, 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尽量让病人多在户外活动, 加强身体锻炼, 增强体质;对老年人和有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人加强生活护理, 防呛咳或噎食。

精神科病房胃肠道感染占16.91%, 位居精神科医院感染第二, 这与上述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不一样。由于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 捡食异物、脏物, 或者暴饮暴食;精神病人自我保护意识不足, 混用碗筷, 乱睡床铺, 饭前便后不洗手, 相互之间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的机会增加。加上精神科侵入性操作少, 医护人员可能忽略洗手环节。另外精神科药物的抗胆碱作用可减弱肠道蠕动功能, 易致胃肠道感染。针对此特点, 精神科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定时定量发放食物, 防止病人藏食后吃发霉变质的食物。对家属送来的食物要加强检查, 专人管理, 定量发放。对捡食异物的病人要重点观察, 必要时隔离或专人照料。加强餐具消毒保管工作, 餐后洗净碗筷, 消毒后统一保管, 餐前发放。病人的茶杯也要督促其清洗干净。

精神科病房病人皮肤感染占3.52%, 由于多数精神药物可使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增加, 而精神病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加上有些药物引起皮肤瘙痒, 病人抓伤皮肤, 或者因精神症状支配损伤皮肤, 容易导致皮肤感染。

精神科病房病人泌尿道感染占2.11%, 由于精神病人个人卫生差, 不勤换内衣内裤, 有些病人由于精神症状支配或药物副作用引起尿滞留, 容易导致泌尿道感染。

3.3 医院感染年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从院内感染病人的年龄分布来看, 世界卫生组织 (WHO) 于1983-1985年进行了一次医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的调查显示, 感染率以婴儿 (<1岁) 和老年人 (>64岁) 居高, 分别为13.5%和12.0%[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60岁患者院感率为11.55%, <60岁患者院感率为6.23%, 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这是因为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 细胞及组织器官在形态学和功能上均发生了退行性改变, 再加上精神疾病的影响, 不能防范医院环境中病菌的感染。老年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其感染发生率与年龄增长, 住院时间延长, 侵入性操作和抗生素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要根据这些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5]。

3.4 医院感染月份分布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感染以1月、8月最多, 其次是6月、7月。冬春季节, 天气寒冷, 气候干燥, 老年肺炎增多, 并成为老年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6]。夏秋季节是胃肠道感染性疾病流行的季节, 在高温天气里, 人们大量喝水使胃液稀释、胃酸度下降, 杀菌功能必受影响。由于大量出汗, 血液集中在皮肤血管以利散热, 胃肠分泌减少, 血流量也减少, 胃肠蠕动减弱, 胃肠道功能下降, 在进食了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食物时, 就很可能引发疾病。同时秋季也是感冒及呼吸道疾病的好发时期, 由于气候干燥, 冷暖多变, 加之昼夜温差, 易受凉感冒。一旦感冒, 呼吸道的防卫能力减退, 则易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因此精神科病房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采取针对性的院感预防措施。

综上所述, 精神科病房医院感染有其自身的特点, 因此要针对这些特点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精神科医护人员要充分认识精神科医院感染的特点, 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意识, 严格做好消毒隔离措施, 对抗精神病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加强检测, 缩短住院时间。根据不同部位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和不同的季节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 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 对我院精神科病房医院感染特点进行调查分析, 为精神科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我院精神科1 857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精神科医院感染率为8.2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其次是胃肠道;感染发生月份以1月、8月最多, 其次是6月、7月;感染人群以老年人为多, 与<60岁年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13, P<0.001) ;医院感染的精神疾病种类分布无差异 (χ2=4.17, P﹥0.05) 。结论 精神科医院感染率较高, 与精神疾病特殊性有关, 应予以高度重视, 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关键词:精神科,医院感染,特点,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枢群.医院感染[M].重庆:科技出版社重庆分社, 1990:2.

[2]吴建杰.精神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5) :526-528.

[3]郭宏川, 罗毅男, 郭永川, 等.神经外科医院感染部位及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7) :520-521.

[4]周伯平摘.世界卫生组织对医院内感染患病率的国际性调查[J].国外医学 (内科学分册) , 1988, 15 (1) :37.

[5]余小萍, 王荣, 朱圆, 等.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上海护理, 2007, 7 (4) :13-15.

[6]粱鸣.关爱你的呼吸道[J].健康天地, 2001, 2:60.

感染特点 篇2

【摘要】近年全球结核疫情的死灰复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HIV-1的流行。在结核高流行地区,同时也是艾滋病高发地区。HIV/TB双重感染已成为国际公共卫生的重大问题。对HIV/TB的控制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本文从HIV/MTB双重感染的流行现状、病理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临床表现、分型及最新诊断、及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HIV/MTB;双重感染;特点

近年来,由于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es type 1,HIV-1)感染率在全球范圍内不断上升,许多机会感染的发生率也随之而上升。其中最多见的就是HIV和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al tuberculosis,MTB)的联合感染。这种联合感染并不是单纯的两种病症的叠加,而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这样使得HIV感染者和结核病患者的死亡率大大升高。因此HIV与结核病的双重感染被认为是一种致死性的结合模式。

1 HIV/MTB双重感染流行现状及特点

全球HIV/MTB双重感染的形势较为严峻。在2006年920万新发MTB病例中,有70万(8.0%)是HIV阳性[1],而在2007年927万MTB新发病例中,有137万(14.8%)是HIV阳性[2]。可见,在新发MTB病例中。HIV的感染仍在上升。据估计,全球至少有1/3的HIV阳性病人感染结核。

2 HIV/MTB双重感染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相互影响

2.1 HIV感染对MTB感染的影响

有调查表明,一个未被HIV感染的患者一生中患上活动性结核的风险率为10%~20%,而HIV感染者在一年中可能患上结核病的几率就高达10%,并且HIV患者在结核治愈后复发的风险也大大提高[4]。HIV感染者容易患结核病主要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HIV感染主要引起T淋巴细胞(特别是CD4+T淋巴细胞)的功能下降和数量减少,而CD4+T淋巴细胞在抗结核感染中发挥主要作用,这样,HIV通过机体的免疫功能的下降使HIV感染者易感染MTB。另一方面原因是HIV感染可以对体内IFN.7,IL-12,IL-18,IL-10等炎性细胞因泌产生影响。

2.2 MTB感染对HIV感染的影响

近年在MTB感染对HIV感染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相同的时候,HIV合并MTB感染的死亡率是HIV单独感染的两倍。而且,活动性结核时血浆中病毒载量和转录活性都有显著提高,尤其是在CD4+淋巴细胞计数大于500个/μl的时候。这提示结核病对HIV感染的影响是在HIV病毒感染的早期。而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这是由于MTB感染可以在HIV侵入靶细胞、前病毒的转录、潜伏以及传播这几个关键的阶段起促进作用。

2.2.1 MTB感染对于HIV侵入的促进作用

正常情况下机体可以通过β-趋化因子如MIP-1α(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α)和RANTES等细胞因子与PBMC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CCR5结合从而封闭CCR5结合位点。有研究显示在TB和HIV共感染时,患者体内的上述细胞因子的浓度比正常人的体内的浓度要低,而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的CCR5受体增加。Juffermans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在MTB感染时,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4表达有所提高。这样由于在MTB感染时HIV与CXCR4和CCR5结合的机会有所增加,从而增大了HIV感染靶细胞的几率。

2.2.2 MTB对于HIV的转录过程的促进作用

有研究发现,MTB感染可以激活体内的T淋巴细胞,而这些淋巴细胞释放的TNF-α和INF-γ等细胞因子可以提高NF-κB以及一些NF—AT(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家族成员的表达,而在HIV基因组的长末端复序列(LTR)上有NF-κB位点可以结合这些核因子,这样,淋巴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可以使得HIV前病毒的转录量有显著的提高。而且,激活的HIV1产物(例如Tat和Nef等)通过使NF-AT前体去磷酸化而激活NF—AT前体,增加NF-AT的产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HIV-1和NF-AT相互促进的循环过程,从而进一步促进HIV-1的转录。

2.2.3 MTB有利于HIV潜伏

MTB的产物mannose-capped lipoarabinomannan(ManLAM)以及PPD等可以通过转录激活物37KD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EBP-β)激活潜伏在单核细胞中的HIV。但有趣的是,在单核细胞分化成为巨噬细胞之后,原来单核细胞所分泌的转录激活物c/EBP转变为抑制转录的17KD的c/EBP-β,使得HIV的转录活性减弱,促进了HIV在巨噬细胞中潜伏下来。

2.2.4 MTB对HIV的传播的影响

由于树突状细胞(DCs)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部分,MTB感染会导致DCs表面的CXCR4受体数量增加,从而促进了HIV对DCs的感染过程。另外,由于DCs是一种抗原提呈细胞,可以通过与CD4+T细胞的接触将抗原提呈给CD4+T细胞,而HIV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DCs表面受体DC—SIGN与CD4+T细胞相互作用感染CD4+T细胞,从而加速了HIV在淋巴细胞之间的传播。

3 HIV/MTB双重感染的分型

国内外对HIV/MTB双重感染尚无统一的分型标准,但是众多文献里提到的两个分型对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意义较大:痰检阳性的HIV阳性MTB病人(smear-positive TB in people living with HIV,SPH)和痰检阴性的HIV阳性MTB病人(smear-negative TB in people living with HIV,SNH)。WHO规定只要痰检有1次检出结核分枝杆菌则可认为是阳性,而阴性则要符合以下条件:至少2次痰检未发现结核分枝杆菌;X线检查符合活动性肺结核;临床诊断符合或者结核菌痰培养阳性。Getahun等研究显示:艾滋病的流行使得SPH病人明显增多,这些病人的治疗效果较差,包括具有较高的早期病死率。SNH患者占所有结核并HIV阳性者的24%一6l%。

4 HIV/MTB双重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国内外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相当缺乏。肯尼亚的凋查研究表明:收入的不均衡显著影响着穷人的健康,HIV/MTB双重感染高流行可归因于贫困。国内董柏青等对321例HIV/AIDS患者580例进行双重感染的检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HIV/AIDS患者发生MTB的主要影响因素为CD4细胞计数水平、性别和月均收入,MTB患者感染HIV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共用针具、静脉吸毒和商业性行为。基因多态性对疾病易感性的研究是当前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Fibla等进行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D受体基因BB型可能是HIV阳性病人肺外结核的一个危险因素。由于基因多态性有种族、地域、性别的差异,所以研究仍需扩大样本予以证实。

5 HIV/MTB双重感染的临床特点

HIV/MTB双重感染有如下临床特点:(1)MTB的临床症状不典型;HIV/MTB双重感染的临床表现很不典型,文献报道其特点为:(a)比起单纯性结核感染者, 合并HIV感染者的播散型结核病和肺外结核比较多见, 有报道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可高达87%-96% 。 ( b )合并HIV感染的病人可以有长期的发热、乏力、体重减轻、食欲下降,但HIV-感染本身也具有类似的临床表现,所以容易被忽视,给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 ( c )经常合并有其他各种感染, 比较常见的是HCV、 真菌感染等,导致临床表现更加复杂多样,相互交错而缺乏结核病常有的特征。(2)胸片表现一般不典型;肺结核的胸片表现依据其免疫抑制程度不同而不同,早期是典型的肺结核影像学表现,晚期可出现不典型表现。 (3)痰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低;(4)PPD阳性率低;(5)多数同时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

6 双重感染时结核病的检测及诊断

由于HIV感染者免疫功能低下,细胞免疫及变态反应均受到抑制,结核病的症状与体征失去固有的特征和诊断意义,临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为MTB与HIV双重感染的诊断增加了难度。虽然传统的检测方法如痰涂片镜检法、结核菌素试验、MTB培养法及PCR法等都用于诊断,但由于这些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能满足临床快速诊断的要求,因此近年来又发展了一些新的诊断方法,精确诊断有时候需要将传统方法与新方法结合起来。

6.1 血清学方法

由于肺外结核的培养阳性率很低,因此肺外结核的诊断比较困难。血清学诊断是比较有效的诊断方法之一。有研究显示,在神经系统结核和其他一些肺外结核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中MTB的A-60抗体的检出率为75%。因此,用A-60作为检测试剂有可能成为一种可行的检测肺外结核的手段。

Tuberculous glycolipid(TBGL)是分枝杆菌细胞壁上的糖脂类物质,具有菌属特异性。TBGL抗原是从MTBH37Rv菌株分离纯化而成,在病人的血清中有相應的抗体(TBGL抗体)。通过ELISA方法,可以检测血清或血浆标本中的分枝杆菌抗体。这种方法适合常规临床检验的要求:兼顾敏感性(0.125U/m1)、可重复性(CU=3.3%~6.0%)、精确性(96%一105%)简便性和快速性(小于2.5小时)。

ESAT-6(early secretory antigenic target 6)及CFP-10(culture filtrate protein 10)是两种从MTB短期培养液中纯化分离出的小分子分泌型蛋白,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并且由于ESAT-6及CFP-10仅存在于MTB群和其他几种致病分枝杆菌,而卡介苗上没有表达,因此不会与卡介苗发生交叉反应。这种用抗体检测这两种抗原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3%和93%。另外,有研究显示,对于淋巴结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抗原ES-3l会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指标,而对于腹部结核、骨结核以及关节结核,抗原ES-41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指标。

6.2 细胞免疫检测

ELISPOT assay(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和T-SPOT-TB检测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检测技术,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使用MTB特异性抗原ESAT-6和CFP-10刺激外周血白细胞,如果被检测者已感染了结核,则外周血中会存在已致敏的白细胞,并且这些已致敏的白细胞释放出INF-γ,并通过酶联反应检测血液中有无INF-γ,从而可以判断有无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这种检测特点为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分别为89.0%、98.1%,而且不与BCG发生交叉反应,可以区分出MTB和非MTB的感染,避免了在进行结核菌素实验时由于部位选择及对结果判断的主观性而产生的误差,并且可以检测出潜伏的结核感染。

6.3 分子生物学方法

近年来采用的针对MTB 16S rRNA测序分析的方法适用于实验室检测,可以快速的检测出临床上不常见的分支杆菌,其代表试剂盒为INNO-LiPA Mycobacteria试剂盒,准确率为99.4%,敏感性100%。

6.4 表型检测

表型检测技术是基于MTB噬菌体感染技术发展起来的,由于在噬菌体上携带有lux基因(可以编码荧光素酶),因此可以通过发光检测而观测到被噬菌体感染的MTB的存在,进而诊断结核病。

这种技术的代表是FastPlaqueTB技术(Biotec Laboratories Ltd.Ipswich,UK),所利用的噬菌体是Actiphage。相对于PCR技术具有时间短(可在一天之内完成)、费用低、准确性和特异性高的特点。其相对于作为“金标准”的培养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6.5%、95%和90%。而在对尿液样品的检测的上述三个指标都为100%。

7 HIV/MTB双重感染的治疗

目前,HIV/MTB双重感染的治疗包括预防性治疗和确诊后治疗。虽然,进行抗结核预防对HIV感染者病情的进展及病死率无明显影响,但是这些措施能阻止其发展为结核病,减少传播,使社会受益。WHO推荐的化学性预防药物是异烟肼,因为其安全系数和有效性均高于其他药物,并能节约家庭开支,减少社会卫生资源和经济损耗。异烟肼的预防效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目前主要存在的争议是其治疗方案的设计问题。

8 影响HIV/MTB双重感染疗效和预后的相关因素

HIV/MTB双重感染的治疗,除了机体本身疾病的影响,还有其他因素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存率和病死率。首先,结核分枝杆菌的菌种类型对双重感染者的预后有影响,耐药菌株和非敏感菌的感染,治疗和预后较差。巴西的一个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近期其他机会性感染的出现、CD4<50/μl、病毒载量10000-100000/ml、呼吸窘迫、弥漫性肺结核以及因副作用或机体不耐受而改变结核治疗方案等可增加不良治疗效果的出现。Mayor等的研究显示,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减缓疾病的进展。所以,临床工作者应该对患者的菌种类型、免疫情况、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抗病毒和抗结核治疗时间。

9 展望

综上所述,HIV/MTB双重感染的形势相当严峻,多种因素影响着疾病的流行,虽然结核流行的影响因素研究得比较多,但是这些因素在双重感染中是否有变迁有待进一步研究。分子免疫学相关的基础研究为阻断这两种病原体的入侵带来了希望。纵观结核的死灰复燃,HIV感染的流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只要HIV感染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那么HIV/MTB双重感染亦将得到有效控制。

參考文献

[1] WHO.Globaltuberculosiscontrol:surveillance,planning,financing[EB/OL].http://www.who.int/tb/publications/global_report/2008/pdf/fullreport.pdf,2008-08-30.

[2] WHO.G1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a short update to the2009 report[EB/OL]http:// www.who.int/tb/publications/global_report/2009/update/tbu_9.pdf,2009-04- 26.

[3] UNAIDS/WHO.2009AIDS epidemic update[C].2009

[4] Corbett El.Watt CJ,Walker N,et al.The growing burden of tuberculosis:global trends and interactions with the HIV epidemic[J].Arch InternMed,2003,163(9).

[5] Sharma SK,Mohan A,Kadhiravan T,et a1.HIV-TB co-infection:epidemiology,diagnosis&management[J].Indian J Med Res,2005,121(4):550-567.

感染特点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99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住院确诊的IE患者, 符合文献Duke诊断标准[1]。共87例, 男61例, 女26例;年龄24岁~84岁 (47.9岁±13.7 岁) 。以2000年1月为界, 1990年—1999年 (前10年) 37例, 年龄34.7岁±7.3岁, 男26例 (70.3%) 。2000年—2011年 (后11年) 50例, 年龄57.7岁±7.9岁, 男性35 (70.0%) 。两组年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Duke诊断标准

采用Duke大学诊断IE的标准。诊断金标准为外科手术或死亡后尸检证实心内赘生物或手术取出动脉栓子, 并经组织学或细菌学证实为感染性赘生物或栓子。临床诊断标准:具备2项主要标准, 或1项主要标准加3项次要标准, 或5项次要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使用SPSS 13.0软件包分析。

2 结果

2.1 IE的易患因素

87例IE中7例 (8.0%) 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prosthetic valve endocarditis, PVE) , 80例 (92.0%) 为自然瓣膜心内膜炎 (native valve endocarditis, NVE) 。 87例IE中, 13例 (15.9%) 发生于正常心脏, 75 例 (84.1%) 患有各种心脏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血管畸形19例, 特发性二尖瓣脱垂7例, 风湿性心脏病27例, 老年性瓣膜退行性变9例,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1例。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中室间隔缺损最常见 (7例, 占36.8%) , 其他为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三尖瓣关闭不全、法洛四联症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例。IE 的其他诱因包括二尖瓣扩张术、下肢丹毒、化脓性扁桃体炎 (各1 例) , 肾移植 (2例) , 糖尿病 (7例) 。发病到住院时间2 d~124 d, 其中1个月以内者27例, 100 d以上者11例。表1列出了前后21年间IE病患基础心脏病所占比例, 及主要差异, 其中风湿性心脏病所占比重由前10年的45.9%, 降至后11年的20.0%,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先天性心脏病所占比例也有所下降 (P<0.05) , 而老年性瓣膜退行性变有所增加, 但后者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2.2 临床表现

87例IE患者中82例 (94.2% ) 发热, 发热特点多为不规则中等热;心脏杂音者84例 (96.5% ) , 心脏杂音多为Ⅲ/6级以上, 3例在治疗中出现杂音改变;脏器或血管栓塞者占14.9% (13 /87) , 其中肾栓塞及脾栓塞各4例, 有3例存在多器官栓塞。

2.3 实验室检查

70.1% (61/87) 的患者存在轻- 中度贫血;44.8% (39/87) 的患者末梢血白细胞增高;31例患者存在血尿, 多为镜下血尿, 血培养阳性率为43.9% (36/87) , 其中草绿色链球菌占36.1% (13/36) , 其他链球菌5例, 表皮葡萄球菌6 例 (16.6%) , 金黄色葡萄球菌4 例 (11.1%) , 1例患者为真菌感染, 其余为粪肠球菌、大肠杆菌、木糖氧化产碱杆菌、嗜麦芽假单胞菌、玫瑰色库克氏菌等。55例患者进行了C反应蛋白 (CRP) 和类风湿因子 (RHF) 检查, RHF (+) 或者CRP增高者占85.5% (47/55) 。

2.4 超声心动图结果

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5例做了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82例检测到赘生物 (占94.2%) , 赘生物在左心系统者73例, 其中主动脉瓣26例, 二尖瓣31例, 右心系统者9例, 左右心均有2例。多为单处1个赘生物, 6例单处多个赘生物, 6例多处赘生物。8.1% (7/87) 的患者超声心动图提示有心包积液, 多为少量积液。

2.5 确诊手段

87例中11例 (12.6%) 曾在外院误诊为结核、肺炎或自身免疫病等多种疾病。根据Duke诊断标准, 全部为临床确诊病例, 其中35例 (40.2%) 符合2项主要指标, 50例 (57.4%) 符合1项主要指标及3项次要指标, 另2例符合5 项次要指标。其中25例经过外科手术病理证实。

2.6 治疗和转归

73例 (84.0%) 经过积极治疗后痊愈, 其中49例 (67.2%) 经单纯抗感染治疗, 抗生素平均疗程7.8周; 24例 (32.8%) 在抗感染治疗后接受心外科手术治疗;死亡14例 (16.0%) , 其中8例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 另6例分别死于猝死、脑出血、肺栓塞、肾栓塞和肺栓塞。1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死亡。

2.7 临床特点比较

后11年的平均发病年龄晚于前10年;后11年的基础心脏病构成比发生变化;而脏器或血管栓塞、贫血、血尿发生率在后11年均有明显上升, 血培养阳性率明显升高。详见表2。

3 讨论

本组资料发现IE 患者中, 前10 年发病年龄较后11年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近年来IE发病年龄推后, 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 考虑与人口老龄化、基础性心脏病构成比例变化有关[2,3]。IE中无基础心脏病者比例增加可能原因为:抗生素广泛应用致风心病发病率下降, 使得其他心脏病构成比上升;近年来各种诊疗技术开展, 尤其是经血管的创伤性技术, 为病原菌感染创造条件;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易引起感染;耐药菌株增多, 毒力强的化脓菌感染率明显增多。

本组患者中发热占94.2%, 贫血占70.1%, 心脏杂音占96.5%。本组36例血培养阳性率43.9%, 一般血培养阳性率75%~85%[4]。阳性率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血培养前本组患者在院外多数用过抗生素;病原体变迁和细菌变异;缺乏多种培养手段;标本采集技术缺陷;IE为间歇排菌, 抽血时巧遇无菌期。近年来随着培养手段增加, 标本采集次数增加, 血培养阳性率明显升高。本组患者血培养结果是以链球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 (50.0%) , 葡萄球菌次之 (27.7%) 。近年来葡萄球菌感染增多, 其原因可能有:新型抗生素与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和滥用;心脏外科手术普遍开展;经静脉注射药物成瘾者增多等因素有关。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更容易导致瓣膜功能不全或者瓣膜穿孔。

IE临床表现可多样, 但发热是IE最常见症状, 近一半病人因不明原因发热来诊, 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此外, 贫血和栓塞亦十分常见。由于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心内赘生物和血培养阳性是IE临床诊断的两项主要标准。本研究发现IE患者符合2项主要标准为40.2%, 符合1项主要标准加3项次要标准为57.4%。对疑似患者应尽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培养, 明确有无赘生物及菌血症。超声心动图能明确赘生物的位置及性质, 有无瓣叶穿孔、瓣膜关闭不全、腱索或乳头肌断裂、先天性心内畸形、人工瓣膜移动等心脏结构改变以及了解心功能情况, 并可对赘生物的大小、形态及活动性进行动态检测。随着TEE的普遍应用, 对那些赘生物小、经胸超声心动不能明确而临床高度怀疑IE的病例,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对IE的诊断更有价值。对于临床上怀疑IE、血培养阴性的患者,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推荐其进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5], 降低IE的误诊率。超声心动图检查, 尤其是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在诊断及评价PVE时价值极大, 早期检出PVE的敏感性是经胸超声心动图的2~3倍, 尤其检出赘生物、脓肿、瓣周损害的敏感性高, 特异性强, 但PVE时仍有20%超声心动图检查为阴性[6], 故超声未发现赘生物, 不能排除IE的诊断。

IE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较高的心脏病, 了解导致IE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助于临床医生全面认识、诊断、积极治疗这一潜在的致死性疾病。本研究的局限性:本组资料属回顾性分析病例, 样本数尚少, 前10年的资料欠完整, 有缺失项, 对结果分析有一定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 (IE) 患者近20年的临床变迁。方法 将87例IE患者分为1990年—1999年37例组 (前10年组) 和2000年—2011年50例组 (后11年组) , 对基础心脏病因、临床表现及致病菌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风湿性心脏病所占比重由前10年的45.9%, 降至后11年的20.0% (P<0.05) ;先天性心脏病所占比例也明显下降 (P<0.05) ;后11年的平均发病年龄明显推后 (57.7岁±7.9岁比34.7岁±7.3岁, P<0.05) ;而脏器或血管栓塞、贫血、血尿发生率在后11年均有明显上升, 血培养阳性率明显升高。结论 近20年IE基础心脏病、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均发生了改变, 对IE的诊断、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及时、反复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高IE确诊率。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基础心脏病,临床特点

参考文献

[1]Durack DT, Lukes AS, Bright DK.New criteria for diagnosis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Utilization of specific echocardiographic find-ings:Duke Endocarditis Service[J].Am J Med, 1994, 96:200-209.

[2]Davinder SJ, Tomas GN, Aruna DP, et al.Surgical management ofinfective endocarditis:Early predictors of short term morbidity andmortality[J].Ann Thorac Surgeons, 2006, 82:524-529.

[3]Carlos AM, Miguel AC, Eduardo B, et al.Preoperative risk stratifi-cation in infective endocarditis.Does the Euro SCORE model work[J].Cardiol Thoracic Surgery, 2007, 32:281-285.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552;1560.

[5]Vieira ML, Grinberg M, Pomerantzeff PM, et al.Repeated echocar-diographic examinations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infective endo-carditi[J].Heart, 2004, 90:1020-1024.

感染特点 篇4

关键词 儿童 喉炎 急性 治疗 护理

资料与方法

我科2000年1月~2005年1月收治82例急性喉炎患儿,男54例,女28例;年龄1~12岁;病程2小时~4天;临床表现均有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和吸气性喉鸣,伴呼吸困难。临床诊断标准按《耳鼻咽喉科学》[1]。Ⅰ度喉梗阻72例,Ⅱ度喉梗阻10例。

均未做喉镜检查,经体检及X线摄片均排除肺部感染。

治疗方法:根据分度均间断或持续吸氧,静脉应用抗生素、激素,同时配合雾化吸入。首选青霉素20万~40万U/kg或头孢噻肟钠50~100mg/kg。雾化液由庆大霉素2万U/kg、地塞米松5mg、α-糜蛋白酶4000U,加生理盐水30ml配置。超声雾化吸入2次/日,15~20分钟/次,对伴喉喘鸣、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患儿,给予钙剂、维生素D3和镇静等综合治疗。

护理方法:①认知干预:由责任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儿及家属亲切交谈,告知其疾病特点,告知紧张情绪和哭闹可以使喉痉挛、喉水肿加重,危及生命,使患儿对疾病有较为明确的认识,缓解紧张情绪,以便主动配合治疗。②心理干预:通过与患儿及家属交谈,了解患儿心理状态,讲解吸氧、雾化的必要性、目的,并让患儿及家属熟悉吸氧、雾化的装置及病室的环境,引导家属共同参与患儿的心理干预,以减轻和消除患儿的紧张状态。③行为干预:吸氧、雾化前让患儿排尿、握拳、放松全身,转移注意力,保持安静。

效果评定:综合治疗后声音嘶哑、咳嗽和吸入性喉喘症状消失为痊愈。

结 果

治疗与护理干预1~2天后,缓解45例,治愈21例;4~8天后均治愈。

讨 论

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以秋冬季多发,因其发病重,很快出现呼吸困难,为儿科常见急症。特点如下[2]:①儿童喉腔较小,喉软骨柔软,黏膜淋巴及腺体组织血管丰富,黏膜下组织松弛,故轻微炎症时即可肿胀较重,易致喉腔狭窄甚至阻塞,尤以声门下黏膜明显而引起呼吸困难;②对感染的抵抗力及免疫力较抵,喉部感染后炎症反应较重;③咳嗽功能较差,不易排出气管和喉部分泌物;④儿童神经敏感,受刺激发生喉痉挛,并发喉阻塞。

采用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静滴治疗,对缓解喉梗阻,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效果良好。幼儿体质弱,抵抗力差,给予间断或持续吸氧,以增加氧气吸入,减少喉痉挛,有效防止发绀、呼吸困难、喉梗阻发生。雾化吸入可使呼吸道黏膜消炎、消肿、减少干燥,利于排痰。

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表情、行为及一定的训练程度进行心理干预,改善患儿的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3]。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干预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治疗过程中转移注意力,消除紧张心情,鼓励患儿,能使其放松,以最佳心态接受治疗。

参考文献

1 田永泉.耳鼻咽喉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7-188.

2 林建云,高肤勤,周丽娟,等.不同年龄组小儿急性喉炎的特征及诊治体会.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11(2):86.

感染特点 篇5

1 分层次培训

1.1 感控小组成员培训

医院规定科室感控小组成员均需通过全军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考核, 并参加医院每年组织的相关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及考核, 以提高防控水平及监督指导科室人员落实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1.2 科室全员培训

科室每年有计划组织全员感控知识培训, 重点为基础性培训, 如手卫生规范、消毒隔离措施、多重耐药菌管理、职业防护、抗生素使用等, 同时结合科室病种特点及季节适时组织针对性培训。

1.3 保洁员培训

保洁员除了进行常规岗前培训外, 还要进行手卫生、消毒液配制、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职业暴露等相关培训监管, 确保科室各环节感染防控工作的落实。

2 两级监管

感控科通过《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病例预警及月季空气、物表、手卫生采样对科室进行监管, 同时针对干部病房医院感染高发特点, 重点加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督查, 建立呼吸机全程监控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评价机制, 定期进行相关监测数据分析讲评。

科室感控小组责任分工, 重点加强患者口腔、鼻饲护理, 以及呼吸机管路、病区环境消毒隔离的管理, 充分发挥护士长对本科室人员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制度的管理和检查作用。

3 双向反馈

为了确保对科室的有效干预, 感控科每月通过《感控之窗》发布医院感染综合监测信息通报, 对当月监测及检查中发现问题进行反馈, 同时向职能部门进行报告。

科室每月召开感控小组会议, 梳理上月存在问题的改进情况, 查找分析本月现存问题及原因, 制定改进措施, 并记录在《科室医院感染监测记录本》上, 以便督促改进。

4 督导评估

4.1 部门及职能科室定期督导

医务处、护理部及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定期进行各项干预措施督查, 对操作或消毒隔离不符合规范的医务人员当面指出并进行教育, 将检查结果反馈给科主任和护士长, 严重者院周会通报或按医院绩效考评奖惩办法执行。

4.2 科室感控小组自我检查评估

感控小组兼职医护人员定期对科室医院感染病例、多重耐药菌患者、“三管”、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等进行检查评估, 对存在问题分析原因, 制定切实可行整改措施, 实现持续改进。

5 针对性干预

5.1 严格手卫生管理制度

预防医院感染手卫生是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1]。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过程中, 应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患者床旁、清洁区放置手卫生快速消毒液, 提醒所有医护人员包括保洁、护工均严格按照手卫生五个时刻进行手消毒, 使用手持三磷酸腺苷 (ATP) 荧光检测仪现场检测抽查,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5.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措施

尽可能使用无创通气代替有创通气,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尽早撤机拔管。0.2% 氯已定口腔护理, 每日2~3次。注意防止返流和误吸, 无禁忌者半卧位, 床头抬高30~45°。有效排痰, 防止气道黏膜损伤。做好呼吸机装置管理, 每周更换湿化罐, 无菌水24 h更换, 冷凝水及时消毒清除。

5.3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RBSI) 防控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遵守最大限度无菌屏障置管要求, 选择中心静脉置管穿刺部位时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 做好管道护理。定期更换穿刺点敷料, 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立即更换, 严格掌握输液管路和导管更换原则。

5.4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CAUTI) 防控措施

严格无菌技术, 置管做到最大化无菌措施, 严格清洗消毒, 插管操作动作熟练、轻柔, 使用润滑剂, 避免损伤尿道黏膜。妥善固定导尿管和集尿袋, 保持集尿系统密闭、通畅和无菌状态, 避免常规膀胱冲洗, 加强尿道口护理, 不频繁更换导尿管, 严格更换导尿管指征和各种集尿袋更换时间, 使用个人专用收集容器收集尿液。

6 小结

干部病房患者由于其年龄和疾病的特殊性, 容易发生多次感染或同时发生多部位感染, 加强干部病房医务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 发挥院科两级监督检查及反馈, 严格无菌技术、消毒隔离和各项操作规程等是做好感染防控重要措施。随着病情加重侵入性操作和多重耐药引起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日益增多, 还需有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 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熟练掌握“三管”使用指征, 尽可能使用无创通气,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尽早撤机拔管, 提倡置管最大限度无菌屏障或最大化无菌措施, 掌握导管更换原则, 做好导管维护, 避免常规膀胱冲洗, 最大化降低医院感染。

摘要:干部病房患者病情均较复杂, 普遍易感, 采取有效的感染防控干预措施尤为重要。解放军第二○一医院对干部病房采取:对感控小组、科室全员、保洁员进行分层次培训;感控科和科室感控小组两级监管;科室和感控科双向反馈;以及督导评估和针对性干预等多种措施进行监督管理, 最大限度地减低了患者感染概率。

关键词:干部病房,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感染特点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0年9月-2014年9月收治老年感染患者280例, 并将其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40例, 所有患者经临床证明患有不同程度的感染。试验组男79例, 女61例;平均年龄 (61.9±8.3) 岁;呼吸系统感染79例, 消化系统感染25例, 泌尿系统感染29例;所有患者仅使用单一抗菌药物。对照组男71例, 女69例, 平均年龄 (63.8±7.8) 岁;呼吸系统感染83例, 消化系统感染26例, 泌尿系统感染21例;所有患者采用两种及以上的联合抗菌药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情况、感染类别等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方法:用药过程中, 每日观察并记录下两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后的身体状况及各项身体指标, 记录2周。

统计学处理:试验所得数据采用Stata 13.0进行统计和分析, 采取Z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老年患者的感染主要具有3大特点:①老年感染患者病情复杂, 并发症多;②老年感染患者病程长, 死亡率高;③老年感染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大。

根据调查研究所得数据并结合Stata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 试验组疗效显著110例 (78.57%) , 疗效一般21例, 基本无效9例。对照组疗效显著61例 (43.75%) , 疗效一般54例, 基本无效25例 (17.87%) 。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试验组出现严重不良反应12例, 轻微不良反应41例, 无不良反应87例 (62%) 。对照组出现严重不良反应71例, 轻微不良反应54例, 无不良反应15例, 出现不良反应患者高达89.29%。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讨论

老年感染患者感染源多且复杂, 因此, 为治愈老年感染患者, 应准确找出老年患者的感染源, 并将患者与感染源隔绝开, 从而从源头上保护老年感染患者。

不同感染是由不同的感染源引起的, 不同的感染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服用不同的抗菌药物[2]。老年感染患者的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 确定使用某种抗菌药物前最好先行病理调查和研究, 找出患者的感染类型, 从而对症下药。常见的抗菌药物包括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头孢呋辛酯等。

临床经验表明, 多数感染采用一种抗菌药物即可得到控制, 一般无联合用药的必要性。因此, 治疗老年感染患者时必须按照不同的感染类型选择某一种抗菌药物,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掌握患者病情,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而不是重复地选取多种不同的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 老年患者的感染主要具有3大特点:①老年感染患者病情复杂, 并发症多;②老年感染患者病程长, 死亡率高;③老年感染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大等。因此, 对于老年感染患者, 治疗时要找准感染源, 从源头上保护老年感染患者;要对症下药, 不同感染类型使用不同的抗菌药物;针对性强, 降低交叉使用不同抗菌药物的可能性。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感染的特点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措施。方法:收治老年感染患者280例, 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单一抗菌药物, 对照组给予两种及以上的联合抗菌药物。结果: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老年感染患者症状复杂, 并发症多, 死亡率高。找到感染源、选取合适的抗菌药物可提高老年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感染,抗菌药物,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国艳.护理沟通在老年高血压护理过程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16) :182-183.

消化内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篇7

关键词:消化内科,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消化内科医院感染主要指的是患者或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部所导致的感染。对消化内科医院感染进行有效控制显得尤为重要[1]。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消化内科患者140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男84例, 女56例, 年龄17~89 (67.3±1.6) 岁。

1.2 方法

在此次研究中, 对所有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和针对性分析, 主要包括年龄、疾病类型、医院感染部位、住院时间等[2]。所有患者都经过相关检查确诊为医院感染。

2 结果

2.1 消化内科医院感染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见表1。通过表1中的相关数据可以了解到, 消化内科医院感染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因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需要将老年患者作为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对象。

2.2 消化内科患者所患疾病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见表2。通过表2中的相关数据可以了解到, 消化道肿瘤的医院感染率相较而言是最高的, 比例为21.43%, 其次是肝硬化和胰腺炎, 依次为16.43%和15.71%。因而在对这些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要尽早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2.3 医院感染部位见表3。

通过表3中的相关数据可以了解到, 医院感染的部位是比较多的, 其中上呼吸道最多, 为40%, 其次是下呼吸道和胃肠道, 分别为27.14%和16.43%。因此在治疗过程中, 要尽可能预防上下呼吸道感染, 同时对于这些易感染部位要引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2.4 住院时间对医院感染的影响见表4。

通过表4中的相关数据可以了解到, 住院时间1个月以上的患者医院感染较多, 同时也是比较容易受到医院感染的人群, 相较而言, 患者住院时间在1个月以内的医院感染的可能性较小。但是, 对于住院治疗的患者, 一定要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工作, 从而保证临床治疗的顺利开展。

3 讨论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 患者的年龄、所患疾病类型及住院时间等都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3]。年龄过大、住院时间过长都会增加医院感染的几率。一般情况下, 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已经逐渐下降, 身体抵抗能力也开始降低, 因而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极容易产生医院感染。而对于住院时间长的患者而言, 接触到病原体的机会更多, 致使医院感染的几率更大。通过对患者所患疾病类型的分析结果来看, 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医院感染率是比较高的, 患者在经过各种治疗以后, 自身抵抗力和免疫机能都有所下降, 因而也就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而在所有医院感染的患者, 上下呼吸道和胃肠道等都是极容易感染的部位[4]。针对这些情况, 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来进行有效的控制。

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建立相应的管理小组, 对于重点感染科室实行重点管理, 同时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的检测, 从而对各个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加强医院所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让他们对医院感染有着更为全面的了解, 同时意识到实行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此外还需要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教育工作, 尽可能的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最后就是做好各项具体的预防措施: (1) 是对病房进行控制和管理, 定期的病房清洁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同时如果出现多种病菌感染的患者应该及时隔离, 同时需要对病房的人流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2) 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保证手的卫生, 在手术过程中术者保证手的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是控制手术感染的重要保障。而对于护理人员而言, 在护理过程中也要注意手的清洁, 尽可能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3) 是注重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医护人员都需要按照无菌操作的相关原则来执行, 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可能性。 (4) 是做到合理的抗生素使用,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5]。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 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总之, 我们需要对消化内科的医院感染引起足够的重视, 针对消化内科医院感染的特点来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尽可能地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降低消化内科的医院感染率。同时对于易感染人群要实行重点保护, 使患者能够尽快的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徐华丽, 王碧羽.医院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7 (20) :22-23.

[2]陈刚.180例消化内科院内感染患者的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4 (8) :56-57.

[3]王思国.消化内科患者院内感染的管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5 (15) :16-17.

[4]黄大群.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外医疗, 2011, 6 (19) :19-20.

感染特点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在佛山市南海区金沙医院阴道自然分娩的因行会阴侧切术产妇共1980例, 年龄19~31岁, 平均 (25.6±2.4) 岁, 孕周37~42周, 均为初产妇。

1.2 方法

回顾性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住院病案中病史、病程记录、化验单、特殊检查、微生物学检验报告等资料综合判断是否切口感染 (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 统计切口感染发生率、病原菌检查结果、治疗及结果。同时将发生切口感染者作为观察组, 无切口感染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切口感染可能因素上的差异等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χ—±s) 表示, 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切口感染发生率

本组1980例发生切口感染32例, 发生率1.62% (32/1980) 。

2.2 病原菌检查结果

送检切口渗液标本病原学检查28例;检出病原微生物25例, 分别为大肠埃希菌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铜绿假单胞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4例、克雷伯菌属2例、真菌4例。

2.3 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年龄大、BMI高、有基础疾病、急诊手术、备皮至手术时间长、夏季手术、阴检肛查次数多、产程时间长、非主刀医师缝合等, 见表1。

2.4 治疗及结果

拆除缝线, 将切口完全敞开, 利凡诺纱布放于伤口进行消毒及引流, 静脉滴注或抗生素;局部红肿消退, 脓性分泌物基本消失后, 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彻底消毒裂口, 搔刮裂口创面, 去掉表面坏死的肉芽组织, 见新鲜创面为止, 裂口周边皮肤剪去约0.2cm, 以成新鲜创缘, 分两层缝合, 先用0号肠线缝合肌层及皮下组织, 再用4号丝线结节缝合会阴皮肤;继续抗炎治疗, 每日亦用碘伏棉球擦洗外阴2次, 大小便后用碘伏棉球擦洗外阴。均术后5d拆线, 创口全部愈合良好, 术后平均住院 (9.5±2.1) d, 较对照组的 (6.4±1.9) d长 (t=4.34, P<0.05) , 术后随访2周, 无再次感染和裂开。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孕妇营养状况较好, 胎儿体质量普遍增加, 适时地进行会阴切开均有益于母婴预后。会阴切开切口的愈合需经过渗出、细胞增殖以及组织再成型3个阶段, 随着手术技能和麻醉水平的提高, 及医院感染研究的不断发展, 在监控、管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是由于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复杂多变, 术后感染概率较高达10%~17%[3]。

观察发现会阴切开切口感染有以下特点: (1) 本次监测结果表明, 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葡萄球菌、铜绿色假单胞菌等, 但真菌占感染16.0% (4/25) , 也说明院内真菌感染发生率不断上升, 原因除免疫功能低下, 临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致使菌群失调有关。 (2) 通过临床观察结果显示, 会阴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存在于整个围手术期, 是一个多环节综合因素的结果:包括年龄大、BMI高、有基础疾病、急诊手术、备皮至手术时间长、夏季手术、阴检肛查次数多、手术时间长、非主刀医师缝合等。肥胖者脂肪组织影响手术显露, 延长手术时间, 且脂肪组织的血供较肌层少容易发生感染。基础疾病的存在使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年龄大患者生理功能下降, 免疫功能衰退, 合并基础病较多。阴道检查肛查次数多破坏了生殖道的自然防御机制。急诊手术病情较重, 术前各种准备无法完善。备皮至手术时间长, 细菌易繁殖。夏季温湿度高, 汗液分泌增多。产程长, 产妇过度疲劳机体的抵抗力下降, 先露部压迫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水肿[4]。非主刀医师手术技巧较差, 如切口对合不良, 缝线放置不当, 切口缝合时张力过高, 打结过紧, 引流管放置不当。住院时间长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3) 感染时即予以敞开切口并通畅引流, 要注意受累各层组织均应彻底敞开, 甚至直至腹膜外, 清除积血、积脓和已漂浮的线结, 同时判断组织活性和修剪已无生机的组织, 引流后期创缘肉芽组织呈细小颗粒状, 表面干洁无脓苔或纤维素附着, 可进行Ⅱ期缝合, Ⅱ期缝合时要注意以:缝合时要再次彻底清创, 去除创缘爬行新生表皮和收缩的瘢痕组织, 保证创面新鲜和少许渗血;不论切口多深, 一定要经皮间断全层缝合, 必要时减张缝合。切口感染经过处理以后全部愈合, 无瘘道形成;但是明显延长术后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 会阴切开切口感染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虽然切口感染经过处理以后全部愈合, 但是明显延长术后平均住院, 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 应针对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预防:实施母婴安全工程, 加强孕产妇的围生期保健工作, 积极筛查高危因素, 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降低妊娠并发症的发病率;加强孕产妇孕期饮食指导, 合理搭配饮食结构, 加强营养, 增强机体抵抗力, 同时控制其BMI尽量达到合理范围内。对高年产妇提高警惕, 进行术前评估及充分的准备, 积极治疗其各种合并疾病。阴检肛查不过于频繁, 根据实际需要慎重选择, 阴道检查前应擦净肛周大便并再次消毒, 进阴道时用小纱布遮盖肛门。充分清洁手术区皮肤, 特别是肥胖者腹部皱褶多, 备皮认真仔细, 避免刮伤皮肤, 尽可能在术前最短时间内备皮。研究显示[5], 预防性全身应用抗生素对正常会阴侧切伤口愈合并无显著作用, 因此对术前无感染征象的正常会阴侧切伤口, 应减少预防性全身应用抗生索, 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证, 从而减少抗生素滥用带来的不良后果如真菌感染、BMI高缝合时不留死腔;对急诊手术者加强人员投入, 以使准备工作充分;夏季应加强无菌操作, 对分泌物多、易感染的切口适当增加换药次数, 保持敷料干燥。把握好会阴侧切时机, 正确评估、正确施术, 缝合前5%碘伏消毒会阴切口[6], 重新铺巾, 更换手套、器械、敷料, 若缝合线下坠至肛门应剪去污染段;提高缝合技术熟悉会阴组织生理解剖, 正确对合会阴及会阴各层组织, 肌肉层缝线不宜过密, 不留裂缝和无效腔;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勤换纸垫, 防止恶露及粪便污染切口, 鼓励产妇早期离床活动, 改善全身血液循环而使切口的血液循环增加, 促进伤口愈合;如切口挤压时有脓液流出, 应立即拆线引流, 并进行消毒、消炎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会阴切开切口感染临床特征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20例会阴切开产妇的临床资料, 观察切口感染发生率、病原菌检查结果、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治疗及结果。结果切口感染3发生率1.62% (32/1980) 。送检切口渗液标本病原学检查28例;检出病原微生物25例, 分别为大肠埃希菌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铜绿假单胞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4例、克雷伯菌属2例、真菌4例。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年龄大、BMI高、有基础疾病、急诊手术、备皮至手术时间长、夏季手术、阴检肛查次数多、产程时间长、非主刀医师缝合等。拆除缝线, 切口完全敞开、引流, Ⅱ期缝合, 创口全部愈合良好, 术后平均住院 (9.5±2.1) d, 较对照组的 (6.4±1.9) d长 (P<0.05) 。结论会阴切开切口感染是难以完全避免, 虽然经过处理以后愈合, 但是延长术后住院时间, 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应针对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预防。

关键词:会阴切开,切口感染,特征,预防

参考文献

[1]黄自娟.自然分娩会阴切开术切口感染经济损失的研究[J].现代医院, 2009, 9 (2) :102-1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1:10-12.

[3]刘胜文.现代医学感染管理手册[M].3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72.

[4]哈斯图亚.会阴侧切术切口感染围手术期危险因素探讨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7) :119-120.

[5]黄爱民, 李卫, 李妹燕, 等.会阴侧切术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临床评价[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9) :2008-2009.

感染特点 篇9

【关键词】 心血管 医院感染 因素 措施

【中图分类号】 R714.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17-02

为心血管内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医院感染不仅会给患者的身心带来痛苦,也给患者的病情恢复带来不利因素,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压力,严重的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尤其是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治疗心血管内科患者时,采取介入性诊疗技术,增加了患者医院感染的几率。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实际病例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的来源

选择2010年至2012年我院心血管内科并发医院感染的患者50例进行研究

1.2采取的方法

对这50例患者采取回顾性的数据分析方式,对每一例患者的治疗详细资料进行分析

1.3评价的方式

利用分析患者的治疗资料,通过应用统计学原理,得出最终的结果。

2 造成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2.1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造成感染

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年龄普遍偏大,自身抵抗力都不高。这就造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自身抵抗能力不足而出现感染。这样的患者一旦出现感染,就会使患者的病情迅速加重,使患者面临很大的危险。

2.2医院病房人员流动造成感染

医院的病房由于患者较多,探望患者的亲属来来往往也很多,如果病房没有及时进行通风消毒处理,就会造成病房内有多种细菌存在,造成患者被感染。这种感染时不可避免的,但是对于抵抗力低的患者伤害也是很大的,这种感染往往都是多种细菌的交叉感染。

2.3治疗过程中药物使用不当

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药物层出不穷,但是过多的药物也使细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在心血管内科药物治疗中,有一部分医院感染就是因为药物的使用不当造成的,不但没有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反倒会使患者被感染。而且这种感染很难进行药物控制,一旦出现这样的感染,只能利用其它的治疗手段,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2.4介入治疗造成的感染

随着介入治疗被大量使用,在提高治疗效果、丰富治疗手段的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几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介入治疗的方式有直接关系。介入治疗都是需要在患者身上留置介入导管,而介入导管会削弱黏膜的屏障功能,给患者造成一定的机械损伤,这都为细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这是因为如此,介入治疗要比普通治疗造成医院感染的几率要高很多。

2.5护理人员造成的交叉感染

由于患者在治疗后,更多的是需要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医疗护理的,这样就会频繁的接触护理人员。而护理人员需要在各个病房对患者进行护理,这就很容易给患者造成交叉感染。由于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护患关系,这种交叉感染是很难控制的。

3 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应措施

3.1 针对患者自身抵抗力低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建议这些患者多进行室外活动,多呼吸新鲜的空气,患者之间多进行交流。还要加强这些患者科学饮食的管理,通过食物补充抵抗力,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的能力。

3.2 医院要提高医院感染的防护力度

在平时就要多进行宣传,多进行健康教育,通过给患者宣传医院感染的伤害,增强患者的防范意识;还要加强对病房的消毒处理,及时给病房进行通风,使患者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3.3 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

与患者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护理人员,所以增强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都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进行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进行消毒处理,降低出现交叉感染的几率;在进行介入治疗的伤口护理过程中,要做到认真、仔细,提高预防感染的能力;加强对患者的机能检查,合理使用治疗药物。

3.4 针对呼吸道感染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这种医院感染是心血管内科患者出现并发症较多的,控制这种感染的措施有:一是要保持病房的清洁,二是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提高患者的恢复信心;三是要对吸入式的治疗仪器进行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的医疗用具;四是患者要保持口腔的清洁,不给细菌提供感染的机会;五是要进行无菌操作,防止病毒感染;六是要做好手的清洁消毒,切断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

3.5 针对泌尿感染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这种感染的发生多是与介入治疗中的导尿管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在对这种感染进行预防控制的时候,应首先从导尿管上去进行控制。一是要选择大小、光滑合适,具有良好性能的导尿管;二是选择密闭式的一次性集尿系统;三是必须保证导尿管清洁,四是要换集尿袋,必须要在无菌的环境中进行;五是做好护理工作。

3.6 針对切口感染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切口位置也是很容易造成心血管患者医院感染的,对于这种感染,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控制:一是在手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二是在手术后切口位置纱布必须经常更换。在操作过程中,所有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要戴手套,并进行消毒。

3.7针对导管感染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导管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频繁接触的医疗用具,在对患者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控制:一是要在护理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导管,避免给患者造成机械损伤;二是导管留置的时间不能过长,避免细菌感染;三是输液必须采用一次性输液器;四是做好导管插入位置的消毒。

3.8 针对呼吸机的消毒

呼吸机是心血管内科患者使用较多的医疗器械,呼吸机的消毒处理对于预防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治疗过程中,要准备两套呼吸机,一用一备,并且做到定期消毒。在患者使用完后,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4 结语

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是为了提高医院在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预防感染的能力,也是为了促进患者提高自我保护,提高康复能力和效果。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也看到了这种并发症给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治疗造成困难,这都需要相关的医护人员提高认识,提高能力,降低患者出现感染的几率,缩短患者康复的时间

参考文献

[1]张兵.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患病因素和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5)

[2]钱红翠.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01).

[3]王勇.心血管内科患者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6).

感染特点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的144例患者均为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老年女性泌尿系感染患者,每位住院泌尿系感染患者及家属签订知情人同意书后,研究人员依照住院后尾号的奇偶数将其分成2组,治疗组年龄65~70岁,平均年龄(67.5±2.5)岁;病程5~10年,平均病程(7.5±2.5)年。对照组年龄66~72岁 ,平均年龄 (69±3.0)岁 ;病程6~13年 ,平均病程 (9.5±3.5)年。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 法

治疗组老年女性泌尿系统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和阿卡波糖进行治疗:患者入院后,在医生护士的指导监护下,患者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3次/d,2粒/次 ;口服阿卡波糖 ,3次/d,1片/次 (25 mg),2周后 , 根据患者病情调 整用药,口服阿卡波 糖2片/d(50 mg),3次/d,并且针对泌尿系感染采用洁悠神喷剂外用,2次/d,给予患者糖尿病饮食。

对照组单纯泌尿系感染患者采用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进行治疗:入院患者,护士安排好床位,每日对病房进行清洁卫生,并且对病房消毒,医师给病人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抗感染,3次/d,2片/次;洁悠神喷剂外用,2次/d。

两组均治疗3个月,3月后对比观察两组治疗疗效且分析其发病的特点。

1.3 效 果 判 定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为患者尿频、尿急、尿痛、下肢坠痛、排尿不畅[2]等症状消失;好转为患者尿频、尿急、尿痛、下肢坠痛、排尿不畅等症状较住院前有所好转;未愈为患者尿频、尿急、尿痛、下肢坠痛、排尿不畅等症状未见好转。总有效率=(治愈+好转)×100%。

1.4 统 计方法

该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 组 患者 治疗效 果 对 比分析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1%,明显劣于对照组的98.6%。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不良 反 应

治疗组有2例出现头晕、恶心症状;对照组有1例出现头晕症状。

3 讨论

上一篇: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法下一篇:农地承包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