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性人际关系

2024-10-18

开发性人际关系(共12篇)

开发性人际关系 篇1

2000年, 广州市确立“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方针, 并且城市重心逐渐向东南部转移, “南拓”与“东进”的空间发展战略无疑与东南部两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存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2010年,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生产总值占广州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5%, 为广州市各区之首, 一直以来是广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同时, 近年来重点规划发展的南沙, 2009年, 地区生产总值 (GDP) 增长47.3%, 工业总产值增长80.9%, 其余各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均呈几何级增长, 将其它各区远远甩在身后。一个实力雄厚, 一个活力四射, 将成为广州市未来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副中心区。

然而, 在全国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 同时拥有两个开发区的城市并不多见, 尤其是两个开发区最近的地方相距约20公里, 在这样的布局下发展, 是否会导致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产业同构?如何根据两个开发区的现实发展状况和特点, 认清二者的优势与劣势, 站在协调整个广州市乃至珠三角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整合, 避免二者产生恶性竞争,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也是本文论证的落脚点。

两个开发区发展状况及对比

(一) 广州开发区

广州开发区是国家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 拥有全国唯一的“四区合一”的管理模式, 四区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其中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级对外开放的经济功能区之一。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 由东区、西区、永和经济区三个部分组成。1991年成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规划面积47.44平方公里, 由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民营科技园、南沙资讯科技园组成。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也分别于1992年和2000年经批准成立。下面将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作简要概括:

1.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 广州开发区的整体经济实力雄厚。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 (GDP) 1617.83亿元, 工业总产值4223.52亿元, 居全国54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之首。

2.产业结构为显著的二三一结构, 且有由轻向重工业发展的趋势。工业总产值占广州市比重从1998年的10.89%逐渐上升至2010年的25%。2010年, 一、二、三产业比例为0∶73.99∶26.01, 典型的二三一结构, 但近年来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从1997年的87.2%下降至77%。工业发展过程中, 1999年轻重工业比例为0.31∶0.69, 2002年该比例迅速调整为0.63∶0.37, 轻工业比重上升占主要地位。而从2002年-2010年, 则又经历了由轻到重的过程, 比例升至0.41∶0.59。

3.工业六大支柱产业支撑全区工业经济 (如图1所示) 。2010年, 全年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91.38亿元, 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2.59%。拉动全区工业增长47.89个百分点, 其新增工业产值占全区新增工业产值96.93%。

4.外向型经济模式典型区域。是国际投资的焦点, 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热土, 世界排名前500强跨国公司已有105家在这里落户。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12.26亿, 占广州市30.8%。同时, 全区出口额达136.77亿, 占广州市31.6%,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出口占全区总出口30%以上 (如图2所示) 。

通过上述几点简要的分析, 我们对广州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及产业特点有初步的了解。90年代起, 广州开发区逐步改革实现“二区合一”“三区合一”至现在的“五区合一” (包括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及行政区) , 在统计口径上不断变化, 因此我们无法获得各区长期连续的经济统计数据, 但是从本文搜集的个别年份的数据来看, 有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1) 高新技术开发区地位不断凸显。开发区在初创阶段没有任何经济基础, 主要是引进一些投资少、效益好、回收快的项目, 高科技企业为数不多。经过长期的资金、技术积累, 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成为开发区的招商引资重点, 其产业集群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从2003年的数据看, 高新区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区的47%, 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出口额也已占整个开发区的半壁江山。据不完全统计, 从1998至2009年科学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超过180亿, 占开发区全区10年来基础建设投资的62.7% (1) , 广州2020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将重整东翼产业组团, 打造东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并形成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为特色的生产服务次中心的产业规划, 则是对广州开发区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2) 保税区及出口加工区发展缓慢。发展公报数据显示, 2002年保税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9亿元, 占全区的7%, 2003年该比例下降至3%, 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区总投资额的7%。2003年以后, 在经济发展公报中已见不到保税区的影子, 数据也无从获取。就功能而言税区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 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功能, 广州保税区在初期大力投入的基础上, 区内“七通一平”, 商品贸易展示场所、规模庞大、服务设施完备的保税仓库群、海关验货场、海关大楼、综合写字楼等一应俱全。然而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 作为开发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 其出口额只占全区的10%左右, 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出保税区的日渐落寞。

(3) 港口物流业发展停滞, 优势不再。这里曾是华南最大的对外通商口岸, 同时建有黄埔新港和新沙港, 然而从开发区港口物流发展情况看, 并不乐观。1998年, 港口进出口货物5.9万标准箱, 1998年以后, 逐年下降, 至2002年2.25万标箱, 2003年稍有回升至3.39万;散货方面, 从1997年至2003年的统计数据看, 货运量基本在3-8万吨之间, 两项货运量都不超过两位数, 经营惨淡。相比南沙港, 2005年后货物进出口量每年超过80万吨, 标准集装箱箱数120万TEU, 可谓“天上地下”。

(二) 南沙开发区 (2)

1993年5月, 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是广州市另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最近区域距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不过20公里, 位于今天南沙区 (2005年设立行政区) 的南沙岛分区, 处于南沙三大组团中的中心组团-产业生活综合服务区 (3) 。截至2005年, 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开发土地面积52.15平方公里, 在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 开发面积仅次于厦门和大连。2000年, 广州城市“南拓”战略, 将南沙纳入广州城建计划, 2002年8月南沙开始大规模开发。广州市政府提出在南沙“再造一个新广州”, 使广州从河港变成一个滨海城市, 年投资过百亿。近年来, 南沙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南沙正渐渐成为现今和未来广州人最为关注的焦点。南沙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主要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1.2002年大开发以来, 地区生产总值 (GDP) 增长速度惊人。自1993年开发区成立至2001年, 南沙的经济发展实际上并不乐观, 8年间生产总值从4.2亿元增长至17.2亿元, 除了成立之初两年, 其余年度增长平均在10%左右。南沙真正经济起飞是在2002年, 南沙调整发展战略, 重点引进大型重工项目, 当年经济总量增长259%, 达到61.73亿元, 随后的几年增长速度也都保持在20%以上, 近两年平均增速约60%, 地区生产总值达485.68亿元。

2.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结构, 第二产业占总产值约80%, 且重工业化越来越明显。2009年一二三产业比重0.05∶0.78∶0.17, 也是典型的二三一结构。汽车、钢铁、造船、机械装备、港口物流以及石化等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汽车产业, 2010年汽车产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08.14亿元, 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0.23%。工业总产值中, 轻重工业的产值比例变化显著, 2005年轻重工业比例为0.14∶0.86, 而2009年该比例迅速至0.17∶0.82, 数据表明, 南沙的产业发展有明显的重工化趋势。

3.对外开放程度在2002年以后均大幅提升。2002年以前, 南沙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额几乎没有增长, 尤其是实际利用外资额, 1996年的0.56亿元到2001年的0.52亿元, 长年负增长, 1998年甚至达历史最低水平0.2亿。2002年以后, 引进外资和出口纷纷开始起飞, 至2010年, 达到2001年的10倍以上, (如图3所示) 。

注:该表参考《中国开发区年鉴2009》, 括号内表示上一年排名且排名在前十位, 上一年未排在在前十位的没有统计。

4.特色产业优势明显, 港口物流业发展迅速。南沙港四个5万吨级码头于2004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之后, 港口运输便取得飞跃性突破, 2005年全区港口货物吞吐量比上年增长7倍, 达3491万吨, 其中散货吞吐量增长13.8倍, 集装箱吞吐量增长3.6倍。2010年, 全区全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完成1.1123亿吨, 2005年实现了历史性转折, 石化码头也于2007年投产, 年吞吐量可达1236万吨, 成为珠三角地区最大的石化专业码头。随着南沙区深水港群的迅速建造成型, 2010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已从5年前的全世界排名第12位跨越到第5位, 使广州港实现了从内河港到海港的战略转移。

(三) 两个开发区的比较分析

上文分别描述了两个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特点, 为了更加明确二者的优势与劣势、使两个经济功能区的功能整合有更充分的依据, 现将两个经济开发区各经济指标做一个横向比较分析。

1.经济数据比较分析。本文结合2010年广州开发区和南沙开发区的截面经济数据, 通过比较, 总结出以下几点较突出的表现:

第一, 经济总量上, 二者相差悬殊。南沙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进出口总额、累计使用外资金额均相当于广州开发区的1/5或1/5以下。

第二, 南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产品销售收入、产品进出口额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数等各项与高新技术相关的指标, 都只相当于广州开发区的3%-8%之间。

第三, 相比而言, 南沙开发区的开发力度大, 虽然产值不到广州的20%, 但固定资产投资和已开发的土地面积已相当于广州开发区的1.5倍, 土地开发投资和工业项目用地也已和广州开发区接近。

2.综合指标评价排名比较。为了更具有说服力同时更明确两个开发区在全国同级别开发区中的位置, 根据2009年3月起实施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办法》, 我们参考2009年9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不包括拉萨开发区) 投资环境综合评价的结果:广州排名第3, 南沙排名27。具体各项指标排名 (如表1所示) 。

除了在综合经济实力量级上的差别之外, 从表1可看出, 总体上南沙与广州开发区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上还有一定差距。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 在社会及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环境、发展与效率几个方面, 南沙与广州开发区差距较大。特别是污水处理负荷、化学需养量排放水平、二氧化硫排放水平等环境保护的指标, 南沙排名均低于广州, 且已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第二, 在经营成本、管理体制建设、发展与效率这几项指标上, 二者排名均偏低, 特别是南沙, 基本上处于倒数的位置。经营成本偏高这与广州市的大环境相关, 水、电、土地等生产资源和要素价格偏高。发展与效率指标包括GDP增长速度、单位土地工业利润和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出口总额等17项指标, 南沙排名39, 主要是单位土地的产出不高、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品发展不够导致的。

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 二者基础设施建设均排在全国开发区前列, 这与二地的大力投入分不开。特别是南沙从2002年大规模开发之后, 平均每年投入过百亿在港口、路桥、绿化等基础设施的修建和维护上, 排名已超过广州开发区。但是从另一个方面, 也正说明, 投入与产出的不均衡, 大量建设资金和土地的投入如果换不回高产出, 那无疑是资源浪费。

两个开发区的竞争与合作

(一) 二者的竞争与较量

1.从发展规划目标来看。广州开发区:积极打造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岭南山水型绿色开发区, 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 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档次;南沙开发区:以建设适宜创业和适宜居住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区为目标 (4) 。二者的目标定位基本没差别。逻辑上, 相同的目标意味着各区域在选择产业、引进资金的过程中, 会做相似的选择, 甚至走相同的道路, 这必然会引起竞争。

2.从经济功能定位来看。二者都追求功能全面, 强调自身的整体功能。广州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四区合一;南沙开发区:继1993年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 2005年成立出口加工区, 建立保税物流中心 (规划出4平方公里建设南沙保税区) , 此外, 还在南沙岛南部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区 (规划2.5平方公里的南沙资讯科技园) 。基本上, 二者在开发区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又都选择了相同的模式。

3.具体到产业结构的问题上, 二者也有趋同的倾向。在国家“以工业为主”的指导方针和全国经济开发区进行工业园区的建设风潮下, 广州的两个开发区也不免从流, 第二产业比重占地区总产值的80%, 且重工业比重不断增加, 南沙的重工化趋势更甚。这种思路引导下, 二者将会在产业资源的争夺上更加激烈, 在配套的基础设施上难免重复建设。

同目标、同模式、同产业结构, 这不但会产生大量的重复性建设, 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二者进行恶性竞争, 浪费人力财力, 而且从集聚经济的角度看, 将有限的资源分散的做法, 更加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方。

实际上, 目前我国的经济开发区建设采取的模式普遍比较单一和盲目。抢夺资源、各自为政的现象非常严重, 各地不能充分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进行合理规划, 不能站在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有选择性地建设和开发, 分工协作。这种暗自较量和竞争的做法对于全社会总福利的增加毫无益处, 合作才是正道。

(二) 二者功能整合的设想

基于上文大量的数据说明和比较分析, 现将以比较优势理论和分工理论为指导, 以经济功能区的功能整合为切入点, 提出几点整合思路:

1.高新技术产业。南沙资讯科技园是霍英东基金会与香港科技大学、番禺市政府合作兴建的资讯科技园区, 占地200公顷, 计划2008年建成。虽然南沙资讯园是广州高新区的一部分, 但是空间上与高新区是分离的。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来看, 南沙的高新技术产业还没有得到长足发展, 至今尚未形成产业集群, 若能与广州开发区日趋成熟的高科技产业形成集群效应, 与之合为一个完整的高新区, 对两者发展均有裨益。

2.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自南沙港开发以来, 黄埔新港及新沙港已俨然成为了内河港, 离现代化港口的目标越来越远。现代化港口是以集装箱远洋运输为主要功能的, 黄埔港的条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只能一步步衰退。另一方面, 广州市规划“十一五”期间将新投入273亿元用于港口建造, 其中90%将投入南沙深水港。广州港南沙港区已建成5万吨级国际集装箱深水码头泊位4个, 10万吨级2个, 2007年投产10万吨级4个, 其优势和规模是广州其它港口无法比拟的。而保税区及出口加工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货物的转口, 最需要的基础设施保障就是港口, 相对南沙港而言, 内河港已不具有建立保税区的优势, 与其惨淡经营, 不如集中力量建设优势项目, 让南沙发挥保税区的功能。

3.宜居新城。南沙依靠汽车、石化、钢铁等大型重工项目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但要将烟囱林立的重工业基地建成蓝天碧水的海滨城市, 现在看来显然是矛盾的。对于南沙而言, 既然转变思路就应该转变得彻底。相对来说, 广州开发区特别是科学城更适宜建设成广州的宜居新城:其一, 距离广州市中心约20公里, 靠近奥体中心, 是南沙距广州距离的三分之一, 在分散城市中心人口的功能上更具有区位优势;其二, 科学城是广州高新区的核心园区, 发展十几年, 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始终拒绝污染企业的进入。同时在环境建设上投入相当大, 正如前文所述, 广州开发区对科学城的投入超过了全区投入的60%, 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区内绿化建设和维护。

参考文献

[1]广州开发区.萝岗区网站《区域概况》2009-2-28h t t p://w w w.getdd.gov.cn/web/html/area/gzkfq/index.html

[2]彭森.中国经济特区开发年鉴[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238-239

[3]杨琼安.中国经济特区开发年鉴[M].改革出版社, 2009:240

[4]《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广州城市规划局规划在线http://www.upo.gov.cn/zg2010_default.shtml

[5]朱秉衡.广州开发区二十年前的起步[J].粤海风, 2007 (3)

[6]刘海涛, 陈豪光.南沙开发区建立自由港的有利条件和前景[J].广东经济, 2004 (9)

[7]崔鸣, 文曹晓虹.“十五”时期主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比较[J].港口经济, 2007 (5)

开发性人际关系 篇2

目前房屋交付过程中的通行做法实际上是混淆了这三个不同的法律关系。严格来讲,房屋交付是买方与开发商之间在履行房屋买卖合同,与日后买方和物业公司之间的委托管理法律关系无关。房屋交付应该按照买方与开发商之间事先在房屋买卖合同中的约定,只要符合双方事先的约定,那么开发商就应该将房屋交给买方,而不应附加任何条件。如果超过了合同约定的最后交付期限,开发商仍然将附加条件单方面强加于买方,那么按合同的约定,开发商应承担逾期交房的违约责任,除非买方接受开发商的附加条件。在存在合法的委托关系的情况下,物业公司的行为后果由开发商承担,除非物业公司越权代理,事后开发商又没有追认的情况下,开发商才能免责。如果开发商在工商注册登记时在经营范围中有物业管理的内容,开发商以自己的名义管理物业,且事先买方与开发商之间在房屋买卖合同中有约定,即房屋交付的前提条件之一必须是买方交了物业费才能给钥匙,那么这种事先约定应该是合法有效的,双方应按事先的约定履行合同,开发商不承担违约责任。

城市土地开发模式与经济的关系 篇3

关键词:城市土地;开发模式;管理模式;影响

前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有限性与其供给上的稀缺性,客观地要求人们经济地使用土地,努力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其创造的效益。在我国的实践表明,土地政策与管理体制的合理性对土地利用的效率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土地开发模式的发展

1.政府统包的开发模式

政府统包的开发模式主要是指由政府型企业作为土地的一级开发商。这种开发模式的优点有三个方面:①政府型企业对贯彻实施政府的规划意图和调控目的有利。②有利于政府的财政保障和利用。③能有力的保证土地开发品质。相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而言,政府型企业一般具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同时与政府的价值观同步,能确保土地开发的整体品质。

2.用地单位自行进行土地开发的模式

这种土地开发模式主要是指由用地单位向政府申请用地,通过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向用地单位供地,至于具体的开发由用地单位自行解决。这种开发模式的优点在于融资渠道广泛,利用了大量的民间资金,能够有力的促进城市的土地开发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该模式虽然灵活性较大,但带来的问题也较多,主要原因是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与引导,不能有力的体现政府的价值观,难以做到统筹兼顾。

3.土地综合开发模式

土地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指政府采取招拍挂出让土地,政府在土地开发的过程中主要起到监管、统筹方面的作用。在该种土地开发的模式下,政府以促进集聚、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统筹兼顾、相互协调等作为基本原则,与开发商合作进行土地开发。

二、土地开发模式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促使房地产业的繁荣

房地产的繁荣需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技术条件的支持,开发模式的发展恰好提供了这两方面的支持。城市土地开发模式发展到现在的综合开发模式,其开发过程中的科学、可持续性解决了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其与环境更相容,这给房地产繁荣创造了外部条件。目前土地开发模式主要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即结合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主要是经济和技术方面),进行共同开发,极大的优化了房地产产业结构,为房地产的繁荣创造了内部条件。

2.带来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1)通货膨胀。地产的开发能有力推动城市发展,有力的拉动GDP增长,但是政府在对地产开发时不能过于盲目。为了拉动GDP增长,政府将资金投资地产,导致大量资金流入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而没有流入社会,不能够形成购买力,这就有可能导致房价下降,而投入到地产的资金将纷纷撤出,转而投向其他行业,造成通货膨胀。因此,政府在开发地产时要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加强对地产开发的监控,在充分发挥地产开发的经济效应的同时努力降低其在通货膨胀方面的负面影响。

(2)贫富差距带来的购买力下降。地产的开发没有做到合理有序,容易导致地产泡沫,引发通货膨胀,直接导致贫富差距增大,使得富人和穷人增多,而处于中间阶层的中产阶级却少得可怜。由于富人想拥有的基本上都已经拥有了,购买需求不高,购买力相对较低。与此相反,穷人虽然有很高的购买需求,但却不能够形成购买力,购买力差距非常明显。既有购买需求同时又有购买力的中产阶级非常少,直接导致购买力的下降。

三、城市土地管理模式对宏观调控的深远影响

两种城市土地管理模式的选择会对宏观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在土地批租模式下,不管是否进行拍卖,土地的供应量是有限的,对土地的初始价格有很大影响,如果供应量把握失当而把初始价格搞高了,可能直接就会引起资产泡沫。这是宏观经济政策非常担心的问题。另一方面,土地批租制度会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式。任何一个地方政府财政都争取自求平衡,地方政府是否有主力税种来获得收入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财产税能较好地与地方政府职能相匹配;如果没有财产税这个税种,地方政府就会过分注重其它税种,甚至产生行为偏差。在中国,地方政府会过分依赖于增值税的分享。那么,为了开辟税源,地方政府就会倾向于发展加工业,导致大家都抢着上汽车、上钢铁等项目,有可能造成扭曲。反之,如果财产税成为城市级政府的主力税种,就使政府注重基础设施、环境和投资条件,也有利于理顺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关系,对宏观调控会有重要的影响

四、对融资模式的影响

实行财产税制度对融资模式也会有影响,比如刚才提到的市政债券。发行市政债券是为了加强市政基础设施,但市政基础设施是公共产品,往往收费有困难。然而,由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整个城市土地的价值,因此,就可以设计出用未来财产税增长带来的现金流为担保发行市政债券的资本市场融资模式,同时,又应引入评级公司进行债券评级,加大透明度和公众监督,这对城市发展是一种比较有效、规范的融资方式。否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么靠批租土地收费,要么靠吸引私人投资(包括外资)和银行贷款,之后又要想办法收费,因为用的是借来的钱或投资者的钱,要偿还、要分红就得收费。比如道路,设卡收费既不便于市民,又增加了不必要的交通拥堵。最近,中国有不少城市都倾向于逐渐地取消市区道路收费关卡。

五、结束语

旅游开发与社区发展关系的研究 篇4

关键词:旅游开发,社区,可持续发展

当前旅游业正在蓬勃兴起,尤其是一些风景区,更是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并且“旅游促进发展”是世界各国公认的结论,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我国各地也把旅游业作为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龙头产业、先导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特别是在我国,大多数旅游点是在远离城市的郊区,而我国的农村建设相对落后,如何依托旅游业建设旅游区及其周边地区,成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在研究者们探索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同时,社区逐渐成为其关注对象。

社区(Community)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伙伴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关于其概念社会学家有多种定义。根据国内外大多数社会学家的解释和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可以认为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社会实体。关于旅游开发对社区的影响,国内外大量的研究集中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三个方面。大量的案例研究和分析表明,旅游业确实给社区带来了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作用于社区的发展。具体来看,旅游开发对社区利益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1 经济影响

1.1 积极影响

1.1.1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

旅游开发在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游客流,游客数量增加,对当地服务、物品的需求量加大,旅游消费增多,餐饮、住宿、商品销售随之发展起来,当地的收入增加,自然带动当地社区经济的发展。

1.1.2 实现旅游扶贫

由于旅游发展具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作用,旅游业被视为扶贫的有效手段。

1.1.3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知名度,增强招商引资能力

旅游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条件要求较高,因此发展旅游无疑会促进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1.2 消极影响

1.2.1 社区不稳定性增加

旅游业的发展会给社区带来很多好处,但有的地方对旅游过分依赖,这样不利于社区经济稳定。

1.2.2 社区居民生存压力增大

外来投资者对景区进行开发,随之而来许多专业人员参与到旅游开发、经营活动中,而当地社区居民由于知识、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等。此外,外来投资者掌握经营权,在进行利益分配时社区获益有限。

2 社会文化影响

2.1 积极影响

2.1.1 促进文化交流

旅游开发将旅游者带到目的地,旅游者在体验当地社会民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会将自己民族、社会的文化带到目的地,通过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的接触,社区居民可以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2.1.2 促进地方文化和古建筑的保护

随着旅游开发的进行和接待外来旅游者的需要,过去不被当地人重视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的手工艺品因为市场需求的扩大得到发展。

2.2 消极影响

2.2.1 占用生活空间,影响日常生活

随着旅游开发的进行,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整个社区几乎成为一个建筑施工工地;随着旅游项目接近完成,许多社区居民原来可以自由出入的地方,现在变成了景区,给其生活带来不便;随着景区的开放,大量的旅游者开始涌入,原本宽敞的生活空间变得狭小拥挤,甚至有的当地居民必须迁离自己住所,所有这些都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2.2 破坏社区文化

文化产品过度的开发,导致文化的商品化,失去其原有的内涵与意义。此外,旅游者带来的外界信息,还会使社区居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会导致一些人,尤其是青少年对自己生活现状的不满,价值观可能会发生扭曲,甚至导致犯罪现象增多,出现社会问题。

3 环境影响

3.1 积极影响

3.1.1 提高了社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

旅游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旅游开发重视环境保护、文化设施建设等,旅游开发在本质上与保护环境具有内在一致性。

3.1.2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旅游开发的进行可以使许多原本没有利用价值或难以利用的土地,成为价值较高的旅游用地,使土地更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

3.2 消极影响

3.2.1 破坏社区环境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尤其是企业投资的情况下,由于开发商投资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只顾取得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此外,由于规划不当等,也会对当地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3.2.2 占用社区资源

旅游开发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的,必然会涉及到该地域范围内土地等资源的占用问题,尤其是在农村社区,该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如农耕与旅游之间的用地冲突等。

关于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业的态度,也有大量的研究对其做出了分析。社区居民是旅游开发活动的影响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对旅游开发活动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作用。社区居民关注的焦点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社区居民是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因为他们生活和工作在旅游开发地,为旅游者提供当地资源,直接受到旅游开发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旅游开发是对社区内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挖掘和展现,居民日常生活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其日常劳作等本身就是这些资源的一部分,旅游开发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生存环境的变化。在旅游开发给社区居民带来好处的同时,社区居民也是旅游开发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的最终承担者,因此,他们有权利要求给予合理的补偿,有权利参与旅游开发活动,有权利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经济收益。作为旅游开发活动的利益相关者,社区居民支持旅游开发的进行,一方面希望通过参与旅游开发,获得合理的工作报酬,增加收入,获得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活环境,使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另一方面,社区居民还希望通过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尽量减少旅游发展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当地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区特点,使本地的传统文化得以保持和发展,从而保证本地的旅游吸引力以及本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只有在旅游开发中处理好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的关系,使二者和谐发展,才有可能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在实际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因承担过多的外部成本而对旅游发展产生抵触情绪、相关群体由于不同的利益取向产生矛盾冲突等,极大地阻碍了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只有旅游发展政策的制定者、规划师、开发商对社区利益有足够的认识,在发展旅游之前,制定旅游规划之时,将社区利益考虑进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的正面影响,使旅游发展为旅游地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更多正面的社会效益,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钟永德.旅游景区管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3]马鸿杰,张育南.社区参与:开发商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刘振礼.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及对策[J].旅游学刊,1992(3):18-20.

开发性人际关系 篇5

摘要:林业资源即森林资源和林地资源,前者以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体,并且森林生态系统集中了世界上各类野生动植物资源,由此可见,对林业资源保护利用研究不同于野生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研究。本文将通过分析林业资源保护利用现状,探讨有效开发利用和保护林业资源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林业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关系;措施

当前,我国林业资源正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森林覆盖面积较少、防护效能低下及林地利用率过低等,还有过度开发旅游资源所致生态环境失衡、水土流失等问题。由此不难看出,保护林业资源是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在保护过程中科学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有助于林业产业收益获得全面提高。

一、林业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分析

一般使用林木资源时都是砍伐熟龄树木,使得森林资源无法协调龄组比例,加之林木生长相对缓慢,致使后续力量滞后,产生难以为继的问题。同时林木资源过度开发,导致裸露土层面积逐年扩大,又受到自然力量常年摧残,以至于表层土壤贫瘠严重沙化,促使水土流失,泥沙淤塞河道,进而恶化生态环境频发灾害。此外,森林物种演变而成的自然生物链,受到人类对自身欲望的无节制满足原因,造成野生动物大量被猎杀,成为各种美食、奢侈品或名贵药品,引发珍稀物种濒临和生物链失调等问题,制约着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

二、开发利用与保护林业资源的关系

(一)林业开发以林业保护为前提

由于我国林业资源中生态资源比例较高,而生态林业资源极具生命力,其系统中可实现资源循环。故要使林业资源获得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自然资源发展规律,利用科学技术保护林业资源。一般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是基于生态林业资源进行技术改造,并于良好开发基础上有效实现最大化利用。若是开发不合理,则会造成林业资源生态链严重破坏,致使林业资源短缺。可见资源利用是以保护先、开发后为原则,并且保护林业资源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关键。因此林业资源开发利用前提为保护,但要避免过度保护,以防制约经济发展,最好是结合现代科技,合理开发保护林业资源。

(二)林业开发必须顺应经济发展

开发利用林业资源要基于资源保护之上,充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式。林业资源要取得发展分析林业经济结构和管理层次是关键,更要根据林地保护、林业用地等综合性保护林业资源。同时还要重视调节林业繁衍及其保护的结构,确保林地资源利用符合实际情况,使其与经济的协调性充分发挥。

三、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策略

(一)林下资源保护开发

林冠层下各类动植物统称为林下资源。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保护开发林下资源对改善调整国民生活和林区经济结构至关重要。以四川白河自然保区为例,区内林下资源涉及大熊猫、川金丝猴与各类药材野果等,这其中川金丝猴为主要保护资源,故当下仅以此提出相关建议。由于川金丝猴栖息地物种丰富、景致优美,一般多为旅游胜地,对游客极具吸引力。而当前国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使得野外观赏动物的旅游方式日渐火热。因此,大部分主要保护川金丝猴的自然保护区纷纷投入旅游开发,以此带给当地居民可观经济收益和更多就业条件。但盲目发展旅游业建设娱乐设施等,只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大面积锐减川金丝猴栖息地。需要合理开发旅游资源,避免游客过度影响川金丝猴活动,通过限制游客数量,加强宣传教育,如勿投食金丝猴,恐吓动物等,尽可能保障川金丝猴栖息地现有面积。特别是对当地居民要强化保护意识宣教,保护自然尤以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建立自然保护区无疑是功利世代的公益事业,而从长远角度来说,最直接受益者还是保护区周边的居民。故必须向其大力灌输保护意识,普及保护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的法律知识,使其消除自顾当前的短视思想,自觉主动地参与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和建设管理。

(二)合理开发,保护资源

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期间,其以获得高额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要避免破坏生态环境。故在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时,必须保护生态环境进行合理开发,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综合考虑各地区交通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发展保护区经济。森林开发以木耳香菇、中药材及木材等为主要产物,这就需要与各地区实际相结合,积极呼应国家护林措施,综合开发森林,提倡退耕还林,达到保护区域环境促进经济开发的目的。另外一方面,不同自然保护区的`产物产出情况存在差异,如东北地区以木材见长;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地势气候影响,则以木耳香菇等为主,在开发期间可适当改造保护区,实现其种植面积和产量扩增。此外,西南地区林地则适宜各稀有中草药生长,故开发森林期间要结合中草药习性与当地条件,进行中草药人工种植,以防当地居民肆意偷挖保护区内药材,造成稀有中草药濒临绝迹问题,尽可能保障保护区内物种的多样化,使其生物链保持平衡。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林业资源保护开发现状可知,当前林业资源开发面临着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林业资源,实现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首先要理清开发利用和保护林业资源之间的关系,即保护林业资源为开发利用的基础,而林业资源开发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然后再根据实际保护区及其主要保护对象等,积极探讨有效开发利用措施,才能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旭.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探讨[J].绿色科技,,(9):109-109,112.

[2]叶磊.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J].黑龙江科学,,5(2):148-148.

浅议房地产开发与居民居住的关系 篇6

关键词:房地产;居住;改善;市场定位;目标市场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1-0113-02

城市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总体规划不但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还要从空间上确定城市的布局和土地使用功能,以及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网络等,决定着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房地产开发商更关注一个城市的详细规划——对各项建设项目的具体部署和详细安排,是指导城市中某一区域或某一建设项目进行当前开发建设的依据和蓝图,涉及到该区域居民居住的生存环境、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以及住宅开发量、绿地率、容积率等各项比较具体的技术经济指标,从而说明房地产开发对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重要作用。

1 房地产行业特性概述

1.1 公司的一般特性

商品住宅具有普通商品的一般特性,这就决定了作为商品住宅生产者的房地产公司具有一般商品生产企业的特点及功能,同样也应当具备生产、销售、财务等系统及合理的管理体系、严谨的控制体系,来支撑起公司的主体框架,完成企业的基本职能,但是房地产业的要素中起更大作用的是土地、资金和市场需求。当然市场需求是所有商品是否有生命力的最根本依据,如果没有市场需求,那无论什么产品其作为商品的属性都不完整,以下分析是以有市场需求为前提进行的。

1.2 公司对土地的依赖性

因公司产品固有的固定性、单件性、地域性及消费的一次性等特点,使得房地产公司具有对土地资源及储备量多少的依赖性。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公司只有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拥有一定的土地储备量,才可能拥有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现在国家调整土地政策,所有土地的出让必须经过规定的程序,按挂牌、招标或拍卖的方式进行。土地市场的压缩性规范化,使得地产开发商对好地块追逐的激烈程度增加,土地的交易成本也加大。这对大型的、有实力的开发商将更加有利,而小开发商的生存空间会缩小,土地市场的规范化也将使房地产业产生马太效应,大房地产开发企业越做越大,小开发商则举步维艰。

1.3 房地产具有保值和增值性

房地产是相对稀缺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繁荣,对房地产的需求日益增长。房地产的长期供不应求导致房地产价格总的趋势是不断上涨的,而且其上涨幅度通常大于或等于一般物价上涨幅度。因而,在一般情况下,拥有房地产不仅能够有效地保值,而且能够获得增值。从这一角度来说,房地产具有资本品和消费品的双重属性,在其使用过程中能有效避免通货膨胀的影响,甚至使所有者获得增值收益。

2 房地产发展与改善居民环境

2.1 趋向:突破——调控——健康持续发展

房地产业是经久未衰的传统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业约占总产值20%以上。由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有时会随经济起落有所波动,但大趋势总是跟经济的发展、国土的开发和社会的进步一致的,是朝前发展的。

中国房地产业正在向市场经济转轨,在出让土地和商品房市场上有所突破;2009年随经济高速度发展,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局面,全年完成732亿投资,全国城镇新建住房1.6亿m2,这是加快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但这仅仅是开了一个头,当前中国城市人均住房不过6.7 m2,全国房地产值还只占生产总值的2.3%只有发达国家的1/10,发展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最近香港《南华早报》预测:“尽管大陆经济降温,但房地产业前景令人乐观”,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能够有效调控房地产业,通过加强管理兴利除异,充分发挥房地产业繁荣经济、改善环境、造福人民的功能;走上能与社会经济和建设环境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道路。当前政府宏观调控取得的初步成功,可以说明这一点。

2.2 问题

(1)土地供应过量,拉低了地价。据调查统计,例如房地产开发商手中现有的土地约0.133 4 hm2,可开发建设商品房200多万m2。政府4~5年不供地,这部分开发商不愁供地难,不怕地价涨,年年搞开发,年年都有房卖。这种状况下,政府失去了土地的调控作用。

(2)二级市场不活,阻碍了流转。按照市场规律,商品房销售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存量市场也应随着升温。但当前市场运行出现反常,商品房销售增长,二手房交易反而下降。原因有许多方面,最主要是转、受双方积极性不高,对税费政策不明确,感到无税费政策优惠;还有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备,部分企业中介行为不规范,存在管理不到位、从业人员素质低、服务跟不上等问题,影响了二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3)各种名义建房过多,冲击了市场。调查显示,有的县(区)一段时间内出现了私人建房、合伙建房的热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建成单家独院,一部分两人或多人合伙共建,有的建住宅楼;有的建商住楼;还有的建成后出租或出售。此外,城市房屋拆迁安置地基建房五花八门,有的自建;有的合伙建;有的转让部分或全部地基给他人建房。这样,冲击了商品房市场,误导了市民的住房消费观念。

冲击经济秩序、破坏生态环境在房地产业放开、搞活的过程中,发生“失拉”,出现诸多问题和弊病,引起社会关注。讨论较多的有“六多”、“六少”:①开发企业多,开发量少;②旧城改造拆迁多,居民安置一步到位少;③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多,公开拍卖少;④外资、合资企业增加多,但资金到位落实少;⑤利用外资建高档商品房多,建工业厂房、民宅少;⑥开发区开办多,占耕地、绿地多,炒地皮多;按规划、项目批地少,开工少,政府收益少。归纳起来有3个弊端:①妨碍经济正常运转,投机倒把,扰乱金融,危害经济;②加剧社会分配不公,扩大人民居住条件的反差,引起中下收入居民的不满;③破坏生态环境和国土资源,居住环境进一步恶化,难以恢复,这一点最值得忧虑,破坏性的“建设”危害极大。

中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本来就严重,国家十分重视,把“环境保护”定为国策。经20年防治,局部有改善,总体仍呈恶化趋势,2009年有较明显的反映。据环境公报统计:全国尘排量增加7.6%,SO增加3.9%,工业废水增加9%,工业固体废弃物增加5.1%。开发区从117个增到2 700个,占地1.5万km2,80%是耕地;城市绿地人均由4.1 m2,下降到3.9 m2;滥砍乱杀之风盛行。盲目开发搞乱规划局面,破坏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造成视觉污染,居住环境质量下降,居民健康受到影响。据有关媒体问卷调查:上海、北京、广东、陕西、安徽、甘肃6省市,约81.1%的人对目前环境状况“不大满意”或“很不满意”。

城市环境则更突出,由于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规划、住房建设与基础设施等滞后,城市规划仍需要继续完善。

3.3 前景

目前,房地产开发不单单是兴建一套套的房子,还包括小区景观的设计,配套设施的完善和周边环境的便利,是一个被整体“打包”了的产品,而且具有很強的区域性。开发商们普遍表示,现在房地产开发已经不再局限于产品的外立面,更要考虑小区的配套设施和其周围的规划布局。随着人们对住宅要求的提高,开发商在开发高质量产品的同时也会带动一个城市整体建筑水平的提升。一些小区为了加强配套方面的建设,常常引进一些超市连锁店和医疗保健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总而言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将朝着稳定、健康的方向迈进。其理由是:从宏观上看,随着全国经济回升态势逐渐稳固,中央近期对房地产市场也展开了密集调控,国务院一个月内5次“出手”调控房地产市场。此轮调控的目标是支持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费,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是政府的郑重承诺,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与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势必得到合理调整,千方百计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运行,同时也加快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步伐。宏观经济平稳回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物价水平止跌回升、流动性总体宽松、消费结构升级和通胀预期心理等诸多积极因素的影响,为房地产市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呈现出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

Discusses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the Resident Relationship

Ji Mingho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talked about the relations which the real estate and the resident live, first elaborated Real estate company’s profession characteristic,was precisely his profession characteristic had decided he with improved the resident environment the relations,simultaneously the resident occupied the demand also reaction in Real estate company’s localization.

开发性人际关系 篇7

1. 科技开发的实质

什么是科技开发,至今仍无公认的定义,根据国内以科技开发为主导职能的机构情况分析来看,我们试将它概括为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为目标,组织实施科技成果的开发和成果转让,提供科技服务和科技支撑的综合类科技研发活动。与其他类别传统的开发研究工作相比较,科技开发的评价标准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

2. 科技开发机构体系

目前,我国已有专门从事科技开发的直属国家政府的机构——中国科技开发院。该院是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经国家批准成立的科技开发机构,与有关省、市政府合作设立分院(办事处)和创业中心,现已设立十二个分院(基地)。所属机构(企业)从事涉及计算机、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交通、能源等领域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开发业务。

3. 科技开发前景

(1)科技开发工作的功能与服务对象已经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科技开发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事业型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事业型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在转制或改制过程中,需要更新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科研单位则正在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填补着经济结构转化过程中所遗留的空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民渴望早日脱贫致富,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为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这一切与科技开发信息有效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科技开发信息的传播成为科技开发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网络化使信息的来源空前广泛,大众媒介的传播作用在科技开发工作中显得尤其的突出。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曾指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现实环境”,另一个是“虚拟环境”。现实环境就是客观存在的于你的周围,能够被人的自身直接感受和验证的环境;然而人的经历毕竟有限,人的很多经验是通过他人获得的,这就是“虚拟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中科技开发“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它的构成正是传播媒介。

(二)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关系现状

1. 科技开发传播信息化

新闻传播为科技开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科技开发可以通过新闻传播进行可利用的信息资源的集合。全球性技术的传播信息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科技开发的新途径。大众传播有利于迅速而有效的将创新信息传达给潜在的接受者,能带来知识的觉醒。传播手段的发展动力演绎了科技开发方式所推动的经济社会前进过程,“传播是社会不断创造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状态,并使属于这些状态的社会关系与之相适应。”

2. 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结合之不足

(1)科技开发结合新闻传播现实研究不够紧密。对新闻传播在科技开发过程中的政策法规、经营与管理等现实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既缺少对科技开发研发项目中导入新闻传播经营个案、科技开发媒介传播信息资源共享等微观问题的细致研究成果,又缺少为现实服务、影响决策的战略性研究报告。

(2)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的新闻传播研究不够系统, 科技开发传播自身建设缺乏规划。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的新闻信息的研究显得零散、滞后,缺少抓住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新闻思想的精神实质去解剖新闻传播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科技开发传播基本上停留在方法操练或对策咨询层次,从而在总体上无助于新闻传播对科技开发最大效益的的发挥。

(3)科技开发新闻传播研究有待加强交流合作。科技开发新闻传播研究有待加强横向联合、科技开发实体联合,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科技开发新闻传播条件,克服因经费、人员、方法等限制而难以进行相关信息资源整合构建项目的弊端,科技开发机构应有侧重的成立能广泛利用新闻传播整合有效资源的信息业务部门。

3. 建设科技开发信息传播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市场经济下的科技开发需要信息支持。科技开发主体和科技开发服务客体是否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准确、及时、系统的市场信息作为正确决策的前提,成为在市场经济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首要因素。基层政府、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也需要现代信息网络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作为作出决策、提出对策的依据。

(2)信息时代我国科技开发工作对传播信息化有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我国对国内外市场的认识与把握还很肤浅,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管理、信息、环保等方面的优势,设置了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为主要内容的壁垒。这除了与我们自身一些科技开发管理观念与手段都落后于国际化的商业竞争需要之外,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信息体系与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准备的不充分。这就更需要科技开发职能部门在市场传播信息体系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加快速度,以完备的信息服务来弥补自身获取信息能力的不足,以必要的信息支持来减少科技开发服务过程的大幅波动与市场风险。

(三)积极主动构建科技开发的新闻传播体系

1. 建立科技开发传播体系数据技术支撑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信息的完整性直接决定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性数是科技开发服务质量的核心。要从整合行政资源入手,把数据资料,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有序开放,充分利用并考虑投入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标准化科技开发信息数据库的规划建设。

2. 培育现代科技开发传播服务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服务具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市场集中度高的特点,承担着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的功能。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较高执业资质和道德水准的独立公正市场化运作的现代科技开发传播服务机构。

3. 建立健全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势必要融入长期的构筑企业文化模式之中,建立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将其触角深入到自身内部的各个部门、分支机构以及服务对象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源系统、网络。通过传播过程中收集或产生的有效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并为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综合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信息时代的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和谐发展共建是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其前景可瞻,效应瞩目。如果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的结合工作立志于纳涓蓄流、放逐大海的定位,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体系的建设将可以实现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摘要:信息时代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关系广泛而深远。探析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关系, 有利于实现科技开发通过新闻传播延伸其产业链, 在社会资源最大化的配置中, 提升其信息资源的集约整合概率, 实现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有机结合的双赢。

关键词:科技开发,信息传播,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三)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6.

[2]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开发性人际关系 篇8

一、正确处理工业遗产景观与档案界定的关系

本文所说的“档案”, 是特指与工业遗产及其景观相关的档案。在传统意义上看来, 与工业遗产及其景观相关的档案主要包括文字类、图片类 (含图纸、图表等) 以及声像类这样几种。在辽宁工业遗产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实际工作中, 有些同志在征集和利用档案时, 即信守这一理念, 结果感到可资利用的档案甚少, 甚至无从下手。

根据我们的实地考察, 传统意义上的这几种档案, 在工业遗产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中是远远不够的。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就应解放思想, 转换观念, 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重新审视和界定档案定义, 努力拓展档案征集领域和空间, 先解决认识问题, 再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 我们遇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们主张,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档案以外, 有必要把工业遗产及其景观相关的一些实物资料和无形资产资料也囊括进去, 实物资料如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产品样品、各种设备与工具, 无形资产资料如企业商标、广告、产品工艺、配方与各种数据等。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档案连同上述要件, 应该是构成工业遗产及其景观档案的基本元素。以沈阳机车博物馆为例, 其实物档案资料应以沈阳铁路局及其所属分局的机车以及与机车相关的各种物品为主;时间上可分为几个历史阶段, 如日伪统治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在无形资产档案资料方面, 应当包括与机车相关的人物事迹, 如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功勋机车”司乘人员英雄事迹, 特别是沈阳铁路局苏家屯列车段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创造的“满超五”工作法, 在全国铁路系统享有盛誉, 影响极大。这些机车以及铁路员工的非凡业绩和先进的工作法, 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展示“亮点”, 甚至是镇馆之宝、镇区之宝、镇市之宝、镇省之宝。在机车博物馆中, 这些有形或无形资产档案均有发掘、保护、开发、利用的必要和重大价值。

二、正确处理工业遗产景观与档案发掘的关系

与工业遗产及其景观相关档案的发掘, 是制约工业遗产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发掘工业遗产档案, 即使是文字类档案, 绝不是到档案馆一查就能轻松到手的。造成这些档案难以全面系统查找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第一, 由于年代久远, 或散失或散见于各类历史档案、报刊图书资料之中。辽宁很多企业创建于建国前, 尤其是晚清、奉系军阀统治时期以及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工业档案, 史料价值较大, 发掘和开发利用的潜力也较大, 但这些档案完整保留至今的甚少。第二, 人为破坏, 使很多珍贵的档案资料湮灭无存。譬如日伪时期的工业档案, 日本帝国主义在1945年8月行将灭亡之前曾予以大肆销毁, 或悉数劫往日本, 其目的就是阻挠破坏我们的工业化进程, 防止这些档案特别是技术含量极高的档案落入我手, 为我所用。第三, 企业管理不善, 致使一些档案在“文革”期间以及企业转型、部分企业破产并转过程中, 或去向不明, 或流失在民间, 或散落于个人之手。

要处理好工业遗产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和档案发掘的关系, 应坚持“两手抓”的方针, 即一手抓各级档案馆现存档案的发掘, 一手抓散见、散失、散落档案的征集。针对前者, 由于各级档案馆所藏档案浩如烟海, 各地工业遗产景观所在单位人手和经费有限,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所需档案搜罗殆尽, 建议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 分出轻重缓急和主次, 以搜集当下最急需、找得到用得上的档案为主, 待条件允许后再进行深度发掘。针对后者, 应把某些珍贵的、来路清晰、流传有绪的档案, 特别是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实物档案资料和无形资产档案资料征集上来, 其中有些可能属于“镇馆之宝”的档案, 即使付出一定代价也是值得的。此外, 一些民间收藏家的藏品, 也应注意征集。对于散见档案, 单纯在企业相关的部门或个人处寻觅, 可能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况。事实上, 适时调整发掘思路和方向, 也是很奏效的路径选择。譬如, 我们在实地考察时发现, 沈阳市某工业遗产博物馆缺乏1950年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档案, 该企业在这一时期曾为支援我志愿军作战做出过重要贡献。这方面的情况, 在志愿军战史资料、我军后勤保障档案资料中均有详细记载。由此联系到辽宁多家大中型骨干企业, 其中有些属于军工企业或为我军建设服务的企业, 如今被作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工业遗产景观, 要搜集这些企业的档案, 实有必要到有关部队机关档案馆查找, 或在我军军史、战史档案资料中发掘。

应大力征集工业文化文物和文献档案资料, 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资源。应善于挖掘工业遗产潜藏的、背后的文化, 把所有的工业化成果都涵盖进来, 把所有的故事都发掘出来, 把所有的文化底蕴都展示出来, 应当作为辽宁工业遗产景观开发利用工作今后努力的方向。如毛泽东主席视察沈阳抚摸过的机床、朱德委员长视察沈阳用过的物品、全国劳动模范尉凤英使用过的工具等, 都值得花大力气去搜集、论证、研究、展示和介绍。这些物品与伟人、名人联系在一起, 就会引出许多精彩故事, 增加工业遗产和文物档案内在价值, 提升展品知名度, 增强观赏性和教育功能。同时, 应在确保绝对安全前提下, 使各种档案展品具有可亲、可敬、可观、可抚、可操作、可互动、可体验的特质和功能。

三、正确处理工业遗产景观与档案利用的关系

档案在工业遗产景观中的应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工业遗产景观立项和项目保护、开发方面的应用。

符合工业遗产景观保护的条件有哪些?如何科学地认定这些工业遗产的地位和价值?如何有效保护这些工业遗产?均需从全方位来考察和认定, 均需以历史档案作为凭据。据调查, 辽宁各大城市在异地迁建过程中, 对确需保留的工业遗产在总体上把握比较好, 但确有部分工业遗产被拆毁。这些工业遗产或历史悠久, 或属于革命历史遗址, 或为不同历史时期工业的样本。有关部门在论证、审批时, 往往忽视了档案的佐证作用, 轻易地审批异地迁建或拆毁, 导致部分应该保留保护的工业遗产无法复原、甚至永久消失。有的确需保留、保护的项目, 通过异地迁建的做法, 看似保留保护了,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工业遗产景观同所有纪念性建筑和文物一样, 唯有原汁原味才最有价值和魅力。把档案纳入工业遗产景观保护的视野中, 用第一手的权威的档案资料论证、决定该项目的去留, 就会防止出现决策失误, 随意拆毁有价值的、确需保留工业遗产的问题。

2. 在工业遗产景观或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中展示、陈列的应用。

第一, 坚持严格筛选的原则。工业遗产档案是工业遗产景观的主要陈列品。就陈列品的选取而言, 不是所有档案物品都值得陈列, 在如何选择取舍方面, 应把工作做得更科学细致一些, 使那些值得陈列的档案物品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成为历史的永恒而载入史册。就铸造工艺而言, “傻大黑粗”并不是铸造工艺的全部和固有的代名词。譬如, 制作各种规格的铸件的设计与所用模具的制作, 是十分精细严整的过程, 其中凝聚着许多科技人员和工人师傅的智慧与汗水。即使是一件庞大的工业铸件, 其表面的“粗糙”蕴含着既巧妙又丰富多彩的内部设计, 甚至需要几十张、上百张设计图纸才能完成, 绝不是轻而易举的“粗活”。但是, 我们在参观沈阳铸造博物馆时, 目之所及, 几难一窥个中的“科技”与能工巧匠的“手艺”, 殊为扼腕。机车博物馆也存在类似问题, 十几辆火车头往那一放, 确实壮观, 但所有类型机车从设计到制造和运行, 都是极其复杂的过程, 其中所耗费的精力、所蕴含的故事、所体现的文化, 都是非常丰富的, 更值得深入研究, 大力发掘。第二, 坚持以实物档案资料为主的原则。据调查, 辽宁一些工业遗产景观如博物馆、陈列馆所展示的物品, 除了旧有厂房、设备、机车、部分产品和配件, 以及数量较多的照片外, 还缺乏与工业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字资料。一些珍贵的图文资料, 不仅是博物馆陈列品的上佳之选, 也是开展工业史、工业文化史和科技史研究的珍贵资料, 具有极高的文物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第三, 文物展示应科学合理准确。在文字说明方面, 主要存在不够确切、不够醒目的问题。如沈阳机车博物馆中的多辆机车, 在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 都曾建立过不朽功勋, 堪称“功勋机车”。但这些机车只是静静地停在展厅里, 没有相关的科学缜密的文字说明, 至少应该逐一介绍一下各辆机车的累积行车里程、完成运输数量等业绩, 以及机车建造、维护保养、机车司乘人员的事迹等, 就会使展品厚重的文化底蕴得到充分显现, 也会产生更大的教育作用。

3. 在工业遗产、工业史、地方史、国史研究以及技术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首先, 辽宁已开发利用的工业遗产景观, 都是隐形的无价财富。而且, 在展示条件方面, 均具有很强实力和拓展空间。但这些博物馆、陈列馆受地理位置之限, 以及运作时间较短、开发利用方面的政策措施还不够优惠所致, 至今在招商引资、合作联展方面还刚刚起步, 任重道远。工业遗产景观的使命, 不只是把各种档案物品陈列出来就万事大吉了, 这只是工业遗产景观的基本功能和任务之一, 更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任务在于, 想方设法补充档案展品, 踏踏实实地深入开展学术和科技研究工作, 为中外研究者提供便捷有效的咨询服务等。这些方面, 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其次, 创新思路开展工业遗产研究工作。采取虚实结合的方法, 把学术研究工作引向应用研究领域。一方面, 建议由各地、各家博物馆或陈列馆出面, 面向社会聘请一批有研究能力的专家学者, 担任特邀研究员, 每年主办或与有关单位合办研讨会, 通过学术研究, 挖掘工业遗产的丰富内涵, 为本地区工业文化“造势”;另一方面, 合作开展课题研究, 共同参与档案文物收藏、鉴定、整理、编辑出版物、网上发布研究成果等活动, 把各家博物馆、陈列馆打造成省级乃至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工业科技研究基地、示范教育基地和技工实习基地。

四、正确处理工业遗产景观与档案引进的关系

1. 引进旅游新资源新档案, 实现旅游产品的多样化。

所谓“旅游新资源新档案”, 是指各种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的档案藏品。这些档案藏品, 大多是不可复制的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要发展辽宁工业遗产旅游文化产业, 引进旅游新资源新档案是十分必要的。各地工业遗产旅游文化产品以“工业遗产文化”为特征, 坚持这一发展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发展独具特色的“工业遗产文化”, 不应排斥同样独具特色的“非工业遗产文化”。因为, 旅游产品的多样化, 能够为中外游客提供诸多消费诉求和选择性。各地打造“工业遗产文化”品牌, 仅仅依靠自有资源的发掘利用是远远不够的。大力引进旅游新资源新档案, 特别是引进红色旅游新资源新档案, 将极大地增强工业遗产旅游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引进旅游特别是红色旅游新资源新档案, 应作为各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点, 也是“招商引资 (源) ”的新亮点, 更是各地长远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旅游新资源新档案的引进, 事关本地区“工业遗产文化”建设的成败。要防止出现“有巢无凤”问题。这里涉及可支配、可掌控资源的筛选, 拟引进新资源新档案的可行性与操作方法、途径、步骤, 以及必要投入的筹措等问题, 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2. 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 促进深度合作与交流。

“旅游新资源新档案”的引进与合作办展, 条件应当优惠。以沈阳铸造博物馆为例, 偌大的厂房作为展厅, 现在处于空置状态。如果收取费用招徕藏家合作者, 难度甚大。藏家把档案藏品拿来展出, 大多指望有所回报。事实上, 购买门票前去参观者能有几多?实在难以做出乐观预期。对此, 藏家心知肚明, 自然不敢贸然前来投资办展。从弘扬工业遗产文化的角度考察, 建议各地工业遗产景观主管部门和单位应转换观念, 以尽力充实档案展品、吸引观众、扩大影响为前提, 不妨采取无偿“筑巢引凤”方法, 才有可能把省内外藏家招徕落户, 开展长期合作, 其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会逐步显现。

3. 努力争取搭上国家发展红色旅游规划的末班车。

一方面, 应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 “筑巢引凤”, 搭建平台, 加快合作步伐。另一方面, 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政策扶持, 务必搭上红色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末班车。

摘要:档案在工业遗产景观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要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工业遗产景观, 须正确处理工业遗产景观与档案界定、档案发掘、档案利用和档案引进等四大关系。

客户关系管理在市场开发中的价值 篇9

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和作用

1. 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

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 关键在于“关系”。虽然大多数企业声称他们拥有客户关系, 但是实际上这种关系并不存在。企业与客户的接触仅是交易性的购买需求被以协定价格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满足, 一旦客户与企业进行第一次接触, 为了确保关系到位, 与客户的沟通必须是双向、完整的, 记录在案并加以管理。没有客户的历史数据、详细的交易记录、有重点的分类和沟通, 不可能有效地建立真正的关系, 也不可能使企业成为客户驱动型组织。

2.客户关系管理的作用

(1) 创造竞争优势。谁能赢得客户, 谁就将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客户也非常希望企业关注他们在意的问题, 而客户关系管理正是解决客户关注的问题, 从而创造竞争优势。在当今世界十大竞争战略控制手段中, 竞争强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建立行业标准, 控制价值链, 市场领先地位, 良好的客户关系, 品牌和专利, 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产品领先一年, 10%的成本优势, 相同价格并齐货, 高于对手价格并齐货。良好的客户关系处于高强度的位置, 能带来更强的竞争优势。

(2) 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指导下, 企业在营销组合上注重经典的4P营销组合 (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的同时, 需更加注重4C的营销组合, 即客户 (CUSTOMER) 、降低客户的运营成本 (COST) 、为客户提供便利 (CONVENIENCE) 、与客户沟通 (COMMUNICA-TION) 。客户的需求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维护关系、情感感受三个方面。通过4C营销组合, 可更好地发掘并满足客户的需求, 达到客户满意。

(3) 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客户的期望分为:基本期望——客户认为理应从产品和服务中得到满足的基本要求;潜在期望——超出基本期望的客户并未意识到而又确实存在的需求。满足客户的基本期望, 他们会感到满意, 但不一会产生忠诚度;而满足客户的基本期望和潜在期望, 他们就会产生忠诚度。客户的潜在期望得到满足时, 会加快提升他们的忠诚度。美国营销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 吸引新客户的成本是保持老客户的10倍。

客户关系管理在市场开发中的价值

1. 客户关系的价值管理

客户关系价值管理的目的是:保持并深化品牌对客户的影响强, 可给企业带来具有较大价值或潜在价值的客户;开发品牌对客户的影响弱, 可给企业带来较大价值或潜在价值的客户;维持品牌对客户的影响强, 可给企业带来较低价值或潜在价值的客户;放弃品牌对客户的影响弱, 可给企业带来较低价值或潜在价值的客户;将企业的资源重点集中到能带来价值或潜在价值的客户身上,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 客户需求价值信息分析

企业在客户关系管理中, 通过对客户的信息进行分析, 可根据不同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客户关注的不同焦点, 制定相应的市场开发营销策略。如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将客户的需求划分为质量、服务、技术时尚和价格四个敏感点。

(1) 产品导入期的客户关系策略。比如汽车行业, 在导入期根据客户技术时尚敏感的特点, 企业进行车辆配置较齐全、技术新潮方面的宣传。在这一时期, 企业对客户的问题很重视, 每辆车出现质量问题, 都要求4S店进行质量方面的反馈, 以保障产品质量得到改进, 满足客户在成长期对质量、服务的要求。同时, 对这些客户更多地使用公关手段, 策略上更多地采用对客户的关怀活动, 如赞助用户集体看电影、欣赏音乐会、组织自驾游、配发特色礼品、建立车友俱乐部等, 快速消除客户不满意, 并将投诉客户转化为口碑宣传客户。

(2) 产品成长期的客户关系策略。在产品成长期, 客户对质量和服务较敏感。在这一时期, 企业不断巩固、改进产品质量, 加强产品的可靠性, 同时大力开展服务活动。比如汽车行业为客户的车辆提供一年的免费检查服务, 预防车辆出现质量问题:在春季开展出游检查活动, 在夏季开展“送清凉”检查活动, 在秋季开展“金秋回报”检查活动, 在冬季开展“送温暖”检查活动。

(3) 产品成熟和衰退期的客户关系策略。在成熟期和衰退期, 客户对价格较敏感。比如汽车行业在产品成熟期, 产品的价格不是成本加成订价, 也不是市场渗透价格, 而是根据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竞争价格来定价, 以达到成熟期销量的要求。在这一时期, 促销活动增多, 如买车送保险、送汽油票等变相降价。在产品衰退期, 企业往往直接开展降价促销活动, 以达到销量的目的。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的措施

1.产品是基础

客户需要的是真正的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大量事实证明, 那种只重视策划、包装, 不重视客户需求的产品, 难以得到他们的认可。产品是基础, 是创品牌、建优势, 赢得客户满意的第一来源。在上世纪90年代初, 合资企业有三个有名的汽车品牌——桑塔纳、捷达和富康。桑塔纳和捷达都是三厢车, 而富康是两厢车。多年的市场营销证明, 三厢车的销量远远领先于两厢车, 即客户需求的三厢车远远多于两厢车。

2. 价格是灵魂

价格是杠杆, 是引导、驱动客户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 也是企业创立品牌、获取利润的重要因素。在产品导入期, 企业一般先确定产品的利润目标, 采取以费用为导向的定价策略, 即成本加成定价法。在产品成长期, 企业一般是基于客户的心理价位, 采取价值导向的定价策略, 即市场渗透价格。在产品成熟期, 企业一般根据竞争优势制定价格标准, 采取竞争导向的价格策略, 即市场竞争价格策略。在产品衰退期, 企业常常采取削价销售的价格策略。

3. 服务是保障

(1) 服务的影响。服务在客户关系管理和市场开发中具有极高的价值, 是消除客户顾虑、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的有效措施。美国营销协会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因为服务问题而更换厂家的客户, 与因为产品价格问题或质量问题而更换厂家的客户的比例是5:1。当客户对企业不满意时, 75.3%的人要么停止购买、要么减少购买。每位向企业投诉的客户, 他们身后大约有49位虽不满意但不吭声的客户。如果客户对服务质量进行了投诉, 未得到解决, 那么只有19%的人会再次购买你的服务;如果客户的投诉得到了解决, 那么会有54%的人再次购买你的服务;如果客户的投诉迅速得到了解决, 那么会有82%的人再次购买你的服务。

开发性人际关系 篇10

一、人事档案与人力资源建设的关系

1. 人力资源建设与人事档案管理的因果关系。

人事档案与人力资源建设的前台式、动态式、轴心式紧密相连。一是在人力资源建设中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必然会在社会实践中有所表现,有表现就会产生信息,就要有接收信息的载体,而人事档案正是吸收人才信息的最好载体。二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以人的价值观为中心,为处理人与工作、人与人、人与组织的互动关系而采取的一系列开发和管理活动。

2. 人力资源建设与人事档案管理的依存关系。

人力资源建设与人事档案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突出人本管理,把人力资源建设进一步系统化、层次化,形成新型的规范体系。一是要建立管理平台。建立起以档案管理制度化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努力把人力资源提升为人才资源,形成有利于促进人才成长、人才创新、人才工作同档案管理协调发展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管理体系。建立形成一套科学衔接档案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体系,最大限度地注入人事档案的活力。三是把握形成规律。人力资源建设与人事档案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事档案的主要内容有:学历、学位、学绩、学识、培训、创造发明、科研成果、著作论文、技术项目的简介、专利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等材料,这些人事档案是人力资源建设中识才、用才的重要依据。

3. 人力资源建设与人事档案管理的互动关系。

人事档案与人力资源使用是互为作用的,广泛的人力使用会促进人事档案工作的发展,而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又会推动人才使用。反之,就会出现两者皆伤的局面。因此,人事档案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才的使用。

二、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现阶段,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并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影响了企业发展。

1. 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不仅仅是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很多企业档案管理部门思想陈旧,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未从根本上意识到档案工作是服务性的工作,档案信息提供利用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档案服务的优劣。

2. 合作意识淡薄,缺乏与相关部门的协作。

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而与其他很多工作紧密相关。但是,现今很多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脱节。员工人事档案很少能提供人事部门所需要的员工信息;相应地,人事部门也不会将新的员工人事信息交档案部门保管。

3. 竞争意识淡薄,缺乏时效性观念。

传统思想对档案部门的影响极大,档案部门缺乏竞争意识,没有确立时效性观念,使得档案部门工作效率普遍不高。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对企业将会产生致命的影响。

4. 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科学性、先进性。

在制度上,人事档案的收集、鉴别、整理、归档、查阅、更新等环节相对滞后,致使应该归档的没有归档,该整理装订的没有整理装订,流动档案没有及时清理,造成档案混淆,需查的档案查不到,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一个人的历史全貌。

三、改进人事档案管理,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服务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要立足现状,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积极拓展管理职能,使人事档案工作真正适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 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提供利用。

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知人、选人、用人、留人、育人的重要途径,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所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认清形势,摆正位置,端正态度,增强服务意识。

2. 增强合作意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所有业务活动都是为了输入或输出人事档案信息,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服务。而这些人事档案信息的主要来源即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还应做到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加强与人事部门的沟通、协作是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

3.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开发性人际关系 篇11

发掘乡土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传承弘扬地域文化,是新课改背景下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开发乡土文化选修课程应处理好乡土文化的“体”与“魂”、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乡土文化教材与读本的关系,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拓展提高,将乡土文化的体与魂通过教学性的教材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在了解家乡文化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使课程切实实现“以文化人”的教育引领价值。

关键词

乡土文化 选修课程 关系

发掘乡土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传承弘扬地域文化,是新课改背景下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笔者依据课改精神,开发设计了基于浙江慈溪文化的选修课程《寻绎慈溪文化的源流》。课程入选了“宁波市第五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并通过“浙江省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程”资格审核。结合课程开发实践,笔者认为要实现乡土文化选修课程“以文化人”的教育引领价值,应善用乡土,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乡土文化的“体”与“魂”

梁漱溟说,文化归根到底也就是“人的生活样式”。它由显性的“体”和隐性的“魂”构成,是其外显的承载形式和内含的精神思想的统一。每个乡土地方的文化都有自身的体与魂,体魂统一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体系。其中,魂是地方文化底蕴的根本体现,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家园。它联系着一方土地的思维方式、生活模式、情感取向等。离开魂谈乡土文化,就会缺乏精神价值的支撑,往往欠缺思想性和感染力。因此,与一般介绍地方“体”、“魂”的民俗、人物、建筑等乡土读物不同,乡土文化选修课程应处理好“体”与“魂”的关系,不仅向学生介绍乡土文化各种具体的文化承载形式,更从中揭示乡土“生活样式”的精神内核,引导他们从认识具体的乡土文化承载形式入手,去体味乡土文化魂之所在。让学生在乡土文化学习中,既识其有形之体,更悟其无形之魂,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为家乡文化而自豪;提高文化自觉,热爱和继承家乡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家乡乃至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寻绎慈溪文化的源流》选修课程的研发,必须遵循“体”“魂”统一的原则。向学生展示慈溪各项文化形式的同时,注重挖掘孕育慈溪文化成就的文化内核,从思想根源上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觉与自信。首先,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总体安排了“见证源远流长的慈溪文化”与“感悟博大精深的慈溪文化精神”两个主题。前者以“古迹遗踪”、“民俗风情”、“民间文艺”、“文化名人”等乡土文化的一般承载形式为主要内容。向学生介绍见证慈溪乡土文化发展的各种文化元素,使学生对慈溪文化的总体概况有所了解。后者以“慈孝文化”、“移民文化”、“围垦文化”、“青瓷文化”、“新慈溪精神”等具有代表性的慈溪文化思想精神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悟慈溪“慈爱,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坚韧,竞业,超越”的文化精神。在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设计中也同样落实“体”“魂”统一的思想,例如“凝固的艺术——古建筑”中,在介绍了慈溪的明清古镇、海防古城、名人旧宅、民宅家居等各种典型古建筑之后,设计了“亭台楼阁中的慈溪人文”,让学生感悟慈溪古建筑背后的应天顺人、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恬淡闲雅的审美情趣和人文追求,崇文重商的文化底蕴等。又如“青瓷文化”中除了介绍慈溪越窑青瓷的辉煌历史,更着重挖掘慈溪人民“能商善贾、精工细作”、“农商皆本”、“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其次,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一方面利用乡土的生活性特点安排参观各种慈溪文化古迹、走访慈溪老人了解慈溪习俗、收集查阅慈溪文史资料等活动使学生直观地接触慈溪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自主思考发现慈溪各种文化元素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例如,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实地参观慈溪北部海塘及围垦遗址,感受沧海变桑田的艰苦,向参加过围垦建设的老慈溪人了解围垦的历史及状况”的活动,让学生直观了解慈溪围垦的历史与成就,并在课堂内组织学生讨论,共同解读慈溪人民艰苦劳作中所形成的围垦精神的内涵。

二、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

乡土文化选修课程的主题与高中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必修课程都有紧密联系。处理好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关系,既能为学习乡土文化奠定基本的认知基础,使其不孤立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之外,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又能为理解必修课程中的文化一般理论提供生活化、乡土化的案例性知识,拓展、深化必修课程,打开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

1.以必修课程为基础衔接选修课程

在内容选择上,必修课程为选修课程提供了对接的知识基础与方向。教师可以选择与必修课程相对应的乡土文化内容设计课程。笔者根据所教学科,将《寻绎慈溪文化之源流》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相衔接。以《文化生活》的知识为基础选择设计课程内容,《文化生活》的各课课题与《寻绎慈溪文化的源流》的各个章节过渡自然且衔接紧密。学生在学习时能够自觉地将两种课程联系起来,既能较快进入选修课程学习,又加深了对必修课程的理解。表1展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内容方面的对应。

表1

2.选修课程对必修课程进行拓展与提高

乡土文化选修课程对必修课程的拓展与提高突出体现为在三维目标上实现拓展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底蕴和提升乡土情怀的有机统一。首先,从知识积累方面看,必修课程中无法涉及的具体文化知识可以在选修课程中丰富拓展。比如《寻绎慈溪文化之源流》在传统文化习俗知识方面,除介绍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习俗如元宵节、端午节在慈溪的发展,还阐释了慈溪文化中独特的习俗如天元兰街、三北庙会等。在“凝固的艺术——古建筑”中设计了“建筑风格小知识”栏目,简单介绍各种古建筑风格的基本知识,对《文化生活》中“传统建筑”的知识进行必要的丰富,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积累。其次,就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言,乡土文化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比,有更为明确的指向和目标。乡土文化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合作的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积极自主探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笔者在《寻绎慈溪文化的源流》每章节中都设计了小组探究、思考讨论、社会调查等活动。例如“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或查阅资料,或采访老慈溪人,收集更多慈溪特色的地方民俗,整理成《慈溪民俗大集合》,在校园中普及慈溪地方民俗风情”。使选修课突破必修课的课堂局限,为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创造空间。同时,教师在乡土文化选修课程研发中应充分发掘课程的独特价值,通过阐释乡土文化,着重建立学生和家乡之间的精神联系即乡土情怀,使学生在乡土人文环境中了解家乡,认同家乡,领悟家乡对个人的意义和价值,让家乡成为个人成长的精神源泉。

三、乡土文化教材与读本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乡土文化选修课程所阐释的内容是地方特殊性的文化知识,相对于必修课程的普遍性知识而言,更为具体细化,丰富庞大。但选修教材如果只是面面俱到地堆砌乡土文化所有“事实性知识”,不过成为学生另一本乡土文化课外兴趣读本而已。因此,乡土文化选修教材的编撰应区分教材与读本,使教材成为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乡土文化的文化中介,凸显教材的教学价值,实现乡土文化资源课程化。

首先,编写教材应精心选择学生需要了解的家乡文化典型内容,注意控制教材内容总量,尤其是正文部分知识的陈述篇幅,使教材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实现教材作为范例的基本功能。在《寻绎慈溪文化的源流》中,笔者选择了建筑、习俗、文艺等乡土文化基础性承载形式以及慈孝、移民、围垦、青瓷等慈溪代表性的文化精神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每一种文化元素的阐释力求简约,留给教师足够的教学空间,鼓励学生自主丰富与深化学习内容。

其次,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出发,在教材中精心创设丰富多彩的探索性活动。无论是新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内容的展开都应创设学习情境,以“讨论”、“调查”、“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创造性地学。例如“移民文化”专题,笔者以“请你例举几个历史著名的移民运动,从中分析移民的含义”开始,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知识探索慈溪“移民文化”,“询问长辈以及查找资料,了解自己家族在慈溪的历史,做一次《我从哪里来》的小调查”,使学生主动探究了解慈溪移民文化的历史发展。“结合观海卫的燕话,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谈谈移民对慈溪文化的影响”,探究移民文化的意义。在最后提供了“寻访慈溪移民文化的痕迹,体验移民文化对慈溪深刻影响;采访你所认识的在慈溪工作的非慈溪籍人士,请他们谈谈在慈溪生活与工作的感受”。课程各专题均通过这样的设计,使慈溪文化知识在各种探究性活动中主动体验生成,锻炼学生主动认识社会、探索社会的能力。

最后,选修教材应具有一定弹性和开放性,突出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及这种个性化见解和启示的表达与交流。向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栏目和自主选择的专题活动,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发现与共同探讨中个性发展。例如“青瓷文化”中笔者设计了“瓷器文化小常识”、“中国瓷器知识书目介绍”等阅读链接,布置“寻找和欣赏青瓷瓯乐影音资料”等课后活动,为对中国瓷器文化感兴趣的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参考。“慈孝文化”中设计分工合作,对本校各年级同学进行调查了解,做出《当代中学生眼中的“慈孝”》调查报告等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探讨,从学生角度形成自己对“慈孝”的合理认识。教材给出的不是单一的“规定动作”和被动接受的“标准答案”,满足了学生自主创新、多样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选修课程个性化教育的功能。

处理好乡土文化选修课程的“体”与“魂”、必修与选修、教材与读本的关系,对于课程切实发挥“以文化人”的教育引领价值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拓展提高,将乡土文化的“体”与“魂”通过教学性的教材传递给学生,从而帮助他们在了解家乡文化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开发性人际关系 篇12

一、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主体不明确。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 课程开发无疑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 但学校和企业具体哪些专家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更加合适, 尚不够明确。对于学校而言, 课程开发通常是专业教师进行规划和建设的, 专业教师对专业知识更加了解, 且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 但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 专业教师由于缺乏对专业发展的整体把握和对企业岗位的深入了解, 往往会出现见树不见林的现象, 导致对课程开发的方向把握不准, 因此, 课程开发不应该只是专业教师的事情。对于企业而言, 企业的技术专家往往只对某一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能力需求比较了解, 但考虑到学生长远发展和就业面问题, 只关注某一岗位开发的课程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对企业各部门岗位需求都比较了解, 但对各岗位的具体知识和技能需求了解得不够透彻, 因此, 将企业哪些专家纳入课程建设团队是需要思考的。

2.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尽管学校在努力寻求企业专家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但实际开发的过程中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学科型课程开发模式, 虽然学校教育专家在主观上力求体现职业岗位的需求, 试图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融入课程内容, 但客观上由于其角色的局限性, 往往会侧重于课程知识的系统性, 而脱离企业岗位的实际能力需求。同时,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来自于普通高校, 很容易按照自己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构建的知识结构来进行课程开发, 而对职业教育的特征和学生的特点考虑不足。这样无形中让企业的参与仅仅是肤浅的和表面的, 进而使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下降, 最终导致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相脱节。

3.学校盲目听从企业的意见。从希望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加贴合企业的需求出发, 高职院校有着将企业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内容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迫切愿望, 正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 学校存在过分、盲目听从企业意见的现象, 学校的课程完全按照某一个企业的要求进行设置, 忽略学生的认知规律, 导致课程缺乏逻辑关系。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形成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不够完善和合理, 还会产生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和就业面过窄等问题。

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各主体的职责

1.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主体分析。高职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 需要考虑课程的内容是否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是否符合国家职业标准、是否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匹配、是否便于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 课程开发不是某一个人或某单一主体能够完成, 需要基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 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种人才的各自优势。因此, 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需要对企业职业能力需求深入了解的企业专家, 需要学校对专业发展方向进行谋划的教学管理人员, 需要对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等课程建设精通的课程专家, 更需要对课程进行设计、实施、评价的工作在一线的授课教师。只有学校教师、企业专家、课程专家、教学管理人员等各主体目标统一、同心协力形成合力作用, 才可能开发出科学、合理, 符合高职教育特征的课程。

2.学校教师的职责分析。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各主体中, 学校教师应该处于核心地位。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 是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实施者和检验者, 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教育的方式方法有着丰富的经验, 课程开发的好与坏, 也只有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才能知晓。只有让教师全程参与课程的开发, 才能保证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虽然教师长期在校内工作, 对企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了解得不够深入和详尽, 但教师擅长于对知识和技能的逻辑化和系统化处理, 能够将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转化为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学习任务, 并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学习任务进行序化, 将相互关联的知识和技能归纳为课程内容。同时, 教师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有利于促进教师对课程的深入理解、对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的了解更加全面,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自信心, 也使教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敏感, 促进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因此, 教师在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应该在企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 将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学生易学易懂的、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系统的课程内容。

3.企业专家的职责分析。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企业专家应该包含人资部门人员和企业技术专家。人资部门人员对企业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岗位需求的变化情况和布局情况有全局性的把握, 有利于明确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点和方向;企业技术专家长期工作在生产建设的第一线, 对岗位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要求最为了解, 有经验的技术专家还会对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技巧进行总结, 这对课程的开发是非常有利的。虽然高职院校也在加强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利用寒暑假对学校教师开展下企业锻炼、参加各类培训等培训锻炼工作, 但教师短期积累的一些实际工作经验相对于企业专家来说是比较肤浅的, 因此, 要想保证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具有准确性和先进性, 就必须要有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企业专家对学生认知规律、高职教育特征、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了解不多, 所以学校也不能过度依赖企业专家、完全按照企业专家的意见, 否则课程内容虽然丰富、新颖, 但可能会导致课程体系杂乱无章。另外, 企业专家往往对本企业的岗位需求比较了解, 但对其他企业了解不多。因此, 应该充分发挥企业专家在岗位布局和发展趋势、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及知识能力需求等方面的优势, 同时, 应该有适当数量的典型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到课程开发中。

4.课程专家的职责分析。课程专家是指课程建设的规划者、负责人, 如课程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课程专家一般都坚持在一线参加教学工作, 与其他任课教师一样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同时, 课程专家需要经常主持或参与课程建设, 对课程标准、课程教材、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评价、课程资源库等各方面的建设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因此, 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细化需要任课教师来具体负责, 而课程专家需要对课程的整个开发进行规划。

5.教学管理人员的职责分析。教学管理人员需要从各专业发展方向的大局出发, 积极了解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及最新动态和学校的发展规划, 并及时传达和组织学习, 根据市场需要把握好各专业的发展方向。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 促使企业专家积极投入到课程开发中来。以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的态度, 做好课程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努力为课程开发各个过程提供便利的软硬件条件, 做好校企双方课程开发各主体之间的衔接工作, 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思考

1.建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互动机制。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各主体职责明确的前提下, 应该建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互动机制, 加强校企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 提高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学校领导层制定决策, 明确学校的发展规划;教学管理人员应多与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学校教师之间沟通交流, 做好组织协调;课程专家应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咨询、为企业专家提供课程开发思路的引导、为教师提供技术指导;企业专家应在课程专家提供的思路引导下, 为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提供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 为教师提出的疑问提供咨询;学校教师应在课程专家提供的课程开发思路和企业专家提供的企业真实内容和要求下, 积极开展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工作, 当在课程开发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时, 应及时向教学管理人员或课程专家反映, 寻求帮助, 或及时向企业专家咨询。

2.为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提供有力保障。教师和企业在合作中可能存在合作主体之间的利益取向不同、合作过程中目标追求不一致、合作双方拥有的资源不对等、合作信息的不对称等问题。由于学校存在对教师新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培训不够、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导致学校的很多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 即使部分教师抱有较大热情, 也会担心结果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最终还是回到学科型课程开发模式;由于政府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方面并未制定详细的政策和激励机制, 所以, 目前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还主要是学校在积极推动, 企业从眼前利益出发, 对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热情不高。因此, 要想达到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预期效果, 学校必须提供条件保障和经费保障, 政府必须提供政策保障, 只有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力往一处使, 才能确保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高质量。

四、结语

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高职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 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目前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应该积极研究和探索适合我国高职教育特征的课程开发机制, 充分发挥学校教师、企业专家、课程专家、教学管理人员等各主体的优势和作用, 厘清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明确各主体职责, 考虑各方利益, 制定完善的政策制度和激励机制, 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以促进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闽.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主体问题[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22-23, 27.

[2]张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 2013 (8) :20-25.

[3]孙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5 (9) :253.

【开发性人际关系】推荐阅读:

开发性手术10-16

构件开发07-14

协同开发07-15

开发成果07-18

开发后期10-16

开发价值10-17

动画开发10-19

多重开发05-09

开发公司05-11

再开发05-11

上一篇:电脑平面设计应用软件下一篇:人乳头瘤病毒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