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的一朵奇葩(共12篇)
学前教育中的一朵奇葩 篇1
一、情感教育的影响
(一) 目前初中语文教育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教师不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只是机械地教,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上课毫无激情。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所思所想, 只是一味地埋怨学生不努力、不用心致使成绩上不去。还有一些教师逼得学生太紧, 把学生当机器, 只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只注重学校的升学率, 而抹杀了学生自身的悟性、个性及审美性。
(二) 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联系
义务教育语文教学, 要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使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具有阅读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 所以我们必须跳出传统教学框架, 并以此为突破口, 在语文教学中注入新的活力, 改变传统课堂状态, 让教师与学生真正互动起来, 让学生真正地体会语文的乐趣, 从文学作品中有所领悟, 让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课堂导入, 以情激情
课堂导入是营造情感氛围的突破口。课堂导入的设计要以情感故事作为敲门砖, 以情激情, 抨击学生心灵深处。如在导入旨在歌颂友情、亲情的伟大与悲壮之类的作品时, 我们可设计一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作为引子:“有两个好朋友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 他们又渴又累。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声音说:前面树上有两个苹果, 一个大一个小, 吃了大的可以活下来, 吃了小的只会解燃眉之急, 最后还是会痛苦地死去。两个好朋友谁都不愿意吃那个大的苹果, 他们靠在果树下饿晕过去。第二天其中一个朋友醒来发现另一个朋友不见了, 而树上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小苹果, 他因朋友的背叛失望了, 悲愤地吃下仅剩的一个苹果继续赶路。他走了不多远, 看见他的朋友倒在地上, 已经停止了呼吸, 而手里握着一个更小的苹果。在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 谁不愿意活下来呢?然而他们为了朋友可以牺牲生命, 这是多么的伟大!今天我们要同样聆听一个感人的故事, 看看作品中的主人公在面对生死时是如何抉择的, 看看他们有着怎样值得我们学习的高贵品质。”通过这种特色导入, 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 能更好地融入课文, 能带着感情来体会作品中的深意, 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利用多媒体, 以景入情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因此, 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把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 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作品氛围, 让他们感到身心愉悦。如在导入通过一群人的高尚品质而赞扬一个民族甚至上升到称颂一个国家的伟大这类作品时, 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声情并茂的表演视频, 通过视频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让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个民族的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这种立体的教学方式也非常直观地表达出作品中所要表现出来的一个民族的淳朴、朴实、乐观、开朗的性格, 也能够把教师和学生从枯燥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真正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既愉悦了学生的身心,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感情。
四、把实际情感融入课文
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课文联系实际, 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 注重引导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受, 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陶冶性情, 净化灵魂。同时, 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就使得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如在导入描写亲情、家庭生活一类的作品时, 我们可以先问问学生:你们认为自己的父母是怎么样的人?父母做过什么让你们觉得感动的事情?又做过什么让你们至今难忘的事?你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从这些问题中层层递进, 结合作品, 让学生认真思考自己与父母、与家人的关系, 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爱, 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学会感恩, 学会珍惜浓浓的亲情。
总之,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情感教育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与教师积极互动, 有助于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师只负责讲, 学生只负责听, 师生没有更进一步交流的尴尬局面,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悟性、个性及审美性,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情感教育的引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应该首先提升自我素养, 灵巧地运用情感教育, 做新一代的耕耘者。这样, 情感教育必将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朵奇葩。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 情感教育无疑是一个亮点。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承载着上一代人的希望,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掌握在他们手中。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是至关重要的。把情感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是无可置疑的。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产生对语文的喜爱之情, 而且能够使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升华。总之, 使情感教育走进初中语文教学中是一种质的突破。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朱英.浅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 2008 (3) .
[2].郭国营.论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 2008 (26) .
学前教育中的一朵奇葩 篇2
——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音乐教育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它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全新的内涵,显示出勃勃生机。
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是城乡差别表现突出音乐教育所取得的发展更多的是体现于城市,而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我身为一位农村学校的老师对音乐教育不容乐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后 劲不足,这是值得我们广大音乐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因此,要抓好农 村学校音乐教育工作,得下大力气去研究与探索。在这三年教学 实践中,我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1、农村音乐教育怎样提高学生的修养
开学初,我担任一个新班的音乐课,为了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课上有一个环节是我与学生一起做“击鼓传花游戏”,游戏在欢快的 气氛中进行着。花传到一位男同学手里,鼓声嘎然而止。按游戏的 规则,这个男同学该唱歌了。可是看得出他很腼腆,红着脸不停的 抓耳挠腮。为了打破这个僵局,我说:“同桌的同学给他起个头好 吗?”谁知他的同桌——一个女同学站起来,口气很强硬的说:“他 生来就不会唱歌,这样的学生我班有三个。”我被这突如其来的话呛 得半天没出声,欢快的气氛在这种尴尬中凝固了,同学们满脸的惊 讶和遗憾,出现僵局了。我稳定一下情绪,作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我问:“我们班还有哪些同学生来不会唱歌?”她神气的点了另外两 个同学的名字。我又问:“我想问一下,在座的有多 少同学生来就会 唱歌?”大家都摇头。“看来我们班生来就不会唱歌的不止这几位同 学呀。”停了一会,我接着说:“难道这几位同学真的不会唱歌吗? 下面,我们欢迎这几位同学,每人给大家唱首歌好不好?”同学们拍 手叫好,这几个同学虽然不自信,但还是唱了,而且唱的并不差,同学们的掌声也说明了当时他们的表现。“那位同学,你有什么要说 的吗?”我想知道她怎么评价。这位女生终于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高傲 的头,她也意识到自己过激的言行了。这时我及时的抓住时机,就 中学生的修养问题,给那个女同学和大家上了深深的一堂课。课后 我了解到,那个女同学文化成绩较好,因此平时很骄傲。一个合格的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只看文化课。这位同学也深刻的认识到 了自己的错误,深刻的表示要改正。
从这件小事上我看到了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修养教育的不容辞。学生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也不是某一学科可以独立 完成的。要提高学生的修养,单凭教师每周一节音乐课是远远不够 的。
音乐课外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辐射,是校园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功能同样不可忽视。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营造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修养无疑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利用 第二课堂活动时间组织音乐兴趣小组活动,如合唱队、民乐队、舞 蹈队等。在开展课外音乐活动时,教师既要精心组织,又要善于引 导,有的放矢地把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向健康向上的高雅音乐上 面来,让学生从音乐中领略到做人的道理,从而学会做一个完善的 人,一个有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的中学生。因此,音乐课同样担负 着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视。2 农村学校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一,音乐教学设备不完善,大多数农村音乐教学设备还不完善,不能有象样的音乐教室和音乐器材,好多学校教师还保留在提着一台录音机到各个教室上课的现象,当然那些多媒体教室的增设也只是在举行公开课时才会去努力的练习使用。
二,音乐教师之间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少省、市举办的各种音乐活动及优质课评选活动,说实话平时给予我们农村音乐教师的机会很少,大多数音乐教师停留在大专和在学校学习的那些知识层面上的东西,锻炼少,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太少。
3、教育方法和教学观念的改变
在新课程轰轰烈烈的今天,我们听到些学生在说音 乐课枯燥无味,音乐课就是唱歌课,为什么呢?在和一些老师的谈 论中我了解到,农村学校的音乐课教育者忽视了音乐作为一门艺术 学科的真正含义,很多音乐教师把音乐课上成了单纯的唱歌课,其 课堂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俗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或逃避学习。这 对我们音乐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你怎么样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让他们上音乐课有兴趣,这必须是我们音乐教师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我在刚上音乐课的时候,也遇到过冷场,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我 除了请教带教老师以外,还大量听别人的课,观看教学资料,取长 补短,进行一次次的公开教学,充分暴露自己的缺点,让同行、同 事来点评。几个学期下来,我的课堂开始活跃,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有了明显改观。
本人针对农村教育的发展也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 ,加强专业发展.采用不同层次的培训和专业化训练,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和修养。
2.农村学校可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农村音乐教育的多维发展。部分学校的秧歌、戏曲和民族音乐舞蹈进课堂就是成功的尝试。3.课堂要 有愉悦性。如果一堂音乐课只注重知识的讲解,那还不如让语文教 师来上,他们会讲解的更好,可这是音乐课,必须重视学生的感受。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特长的机会,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提高音乐素养。通过音乐课堂上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音乐方面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掌握了一些乐理知识,并能够演唱和演奏一些简单的曲子。
为 了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升华,我们因利用课余时 间在班级展开艺术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愿报名,家长支持参加 组建各种校级音乐团体,列: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演唱队,只有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音乐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
音乐教育氛围,寓音乐教育于各种艺术活动之中,才能有效地促进 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 质。
4.联系家庭,充分发掘家庭的潜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视、广播、网络已逐步走入农民家庭,选择一些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小乐器学习音乐也不再是农民的负担。但各个地区、家庭的状况又不尽整齐,音乐教育工作者更需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掘学生家庭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所蕴藏的潜力,选择一些乐器作为学具学习音乐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选择功能齐全、性能优越的乐器,如电子琴、口风琴、木琴等;经济条件滞后或一般的地区可选择经济实用的乐器,如竖笛、口琴等。
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 篇3
一、达德学院创办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1946年,达德学院诞生在一个特定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之中,因此她本身带着鲜明时代印记。抗日战争胜利后,饱经长期日本侵华战火灾难的中国人民急盼有一个和平与安宁的环境,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事情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光明与黑暗两种前途和命运的抉择,国民党要实行独裁统治,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则要求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主张。因此两党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斗争异常激烈。
广东是全国最早爆发内战的地区之一,国民党不承认在抗日战争期间广东实际存在的由中共领导的抗日人民武装——东江纵队和珠江纵队。除了在军事上采取“肃清奸匪”、向广东解放区大举进攻外,还在广州镇压和平民主运动,迫害进步民主人士及青年学生;1946年5月4日还捣毁了广州的几家报刊,封闭多家报社,制造白色恐怖,大肆实行文化专制。1946年6月30日,东江纵队被迫向北撤退到达山东,但根据党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一部分人留了下来,有的转移到香港。
1946年7月,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李公朴及爱国诗人闻一多教授在昆明被暗杀。蒋介石还电令上海市政府“立即逮捕、从严法办”在当地游行的群众。这样在全国“反战争、反饥饿、反独裁”大背景下,始终站在民主运动前列的大批民主党派成员及文化精英被迫向香港转移。
还有一部分人员是青年学生,其中有一些是原来东南亚一带的华侨青年,想回到祖国内地参加抗日斗争,当他们辗转到达香港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就暂时滞留在港。也有不少内地青年在战乱中无法完成学业,到香港求学。
以上这些人员涌入香港后,工作安排、就业问题、学习问题等都是需要及时解决的,在这种情形之下,中共党的组织自觉地担负起历史的责任。在抗日战争刚刚结束的1945年8月27日,中共中央就复电中共广东区委“同意以香港为中心建立城市工作”。1946年1月15日,中共广东区委领导机关迁入香港,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和周恩来的秘密部署,建立了秘密和半公开的两套机构:秘密系统的中共广东区委,负责城市的地下工作及农村的隐蔽武装;半公开的中共港粤工作委员会负责香港和广东地区的文化、宣传、统战、侨运等工作。尹林平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兼港粤工委书记。原广东区委宣传部长饶彰风及统战部长连贯均转入港粤工委工作。同年7月,中共中央派遣方方作为中央代表到达香港,利用香港的特殊环境,建立中共在华南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在工作的策略方面,中共在港的活动无论秘密与公开,均不以共产党的名义出现,“所以,只有通过建立一系列文化机构(事实上这些文化机构大部分成为中共不公开的外围组织),中共才能放开手脚,名正言顺地把众多内地来港的文化人士、民主人士、青年学生以及工人市民等组织起来,开展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1946年9月,周恩来在听取中共港粤工委连贯、杨琳的汇报后指示说:“有些民主人士、文化人以至我们的干部要疏散到香港、东南亚一带,香港工委要做好安排。”以上这些是中共准备在香港办学的基本条件和初衷,这时的香港已成为中共活动的一个重要桥头堡。
还有一个外部因素是,香港当时虽在英国的统治之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属于中国战区,中国政府不承认它属于英国的殖民地。抗战胜利后,在日军的受降权和香港的归属问题上,港英当局与国民党政权斗争激烈,所以当时的香港正处于“半真空”状态。英国人既害怕国民党收复香港,也不愿中共在香港扩大势力。但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在香港做了大量的工作,功勋卓著,如抢救文化精英及国际友人、搞城市武装斗争、解放港九农村及开展情报工作等。抗战结束后的香港治安,也依赖中共领导的部队维持。因此,英国当时对国、共两党采取两面政策,并力图借此展示香港为“民族橱窗”的形象。
中共在香港办学的第三个因素是民主党派的积极支持与密切合作。1946年夏,蒋介石彻底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许多进步报刊被勒令停刊,进步教授被解聘,许多民主人士接到恐吓信,并有特务跟踪盯梢,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不少民主人士如黄药眠、李章达等先后到了香港,民主同盟广东省委会也奉南方总支部令迁到香港,由张文、丘克辉等主持盟务。他们在离开广州前就在一起议论过到香港后如何开展工作的问题,并提出这么多进步教授到了香港,可否筹办一所大学,既可以使许多教授有工作,又可作为民主运动的据点。大家意见取得一致后,到香港向中共广东区委负责人方方汇报,获得大力支持,双方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就合作办学达成共识。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海内外的广大青年饱受失学战乱之苦,有着强烈的追求进步的升学读书的愿望;另一方面许多民主爱国人士、著名的教授陆续到达香港,他们有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丰富经验及才干。既有这样的需要,也有这样的可能,加上还有中共的领导,民主党派的支持,这些就成为当时创办一所学校的客观条件。总之,创办达德学院是中共广东区委根据战后的华南形势,并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与在港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共同商议的决定,这就是达德学院创办的历史背景。
二、达德学院创办的艰难历程及其性质
虽然办学的外部条件已基本成熟了,但办一所大专院校谈何容易,况且又是战乱时期的香港,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可用“创业维艰”四个字来概括达德学院艰难的创办历程。1946年8月,在方方和尹林平的关心和支持下,筹办大学之事由意向迅速付诸行动。
首先给即将要办的大学命名。“达德”二字的含义,“盖取义于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这段话出自《礼记·中庸》篇,大意是智慧、仁爱、勇敢,是天下公认的美德。用现在的话说,“智就是有高深的学术及专门的知识,能洞察事物、有动手能力(实用);仁就是有爱人民,愿为人民服务的志向;勇就是有追求和实践真理的勇气,有献身精神”。
紧接着筹备小组成立,陈其瑗出任组长,张文、李伯球、丘克辉、黄焕秋(中共党员)等七人为组员。筹备小组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9月就成立二十四人组成的董事会。董事会的职权是任免院长;决定及审核预算;筹划学院的基金、建设费、经常费,对学院重要事项作出决定,对教育行政提出建议等。董事会中有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六人,中国农工民主党成员五人,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四人,其他爱国民主人士九人。李济深、彭泽民、蔡廷锴、何香凝、司徒美堂等著名人士都参加了董事会,李济深还任董事长。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校董事会成立后,开始筹募建校款项。董事会成员及各界人士纷纷捐助。蔡廷锴、陈汝棠、冯玉祥等都相继捐了款,还有一些企业也伸出援助之手。当时方方还曾指出:经费可向爱国侨胞筹募,必要时可由华南救济会支拨。该想的办法都想到了,为了创办达德学院,真可谓是殚精竭虑、煞费苦心了。
校舍是一个比较棘手的大问题,抗日将领蔡廷锴将军将自己在香港青山湾的私产泷江别墅(又称“芳园”)慷慨地捐献出来,供学院无偿使用,其中有教室、图书馆和部分宿舍,解了燃眉之急。
筹办工作基本有了点儿眉目之后,即到香港政府教育司申报审批,回答说办学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要有符合规定的校舍;二、要有一定的经费来源;三、要有合格的英文教师。院方申述说,三个条件基本符合,英文教师是刚从美国回来的曾昭伦教授等人。港英政府最终同意试办,但根据现有的校舍,第一学期批准招生名额在二百人以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港英当局一开始就发现,在达德学院申报的人员构成名单里,有不少人均有反蒋反美的政治历史背景,因此虽口头上批准开学,却故意拖延颁发执照,并对达德严加监控,直到1947年12月才不得不颁发执照。从1946年9月准予立案到翌年年底,整整拖了十五个月。
港英政府批准招生后,学院立即在香港《华商报》上登载招生广告,从1946年9月12日至22日的十天里,刊登广告六次,报名者非常踊跃,随后学院借基督教青年会教室为考场进行招生考试。10月10日开学,由于港英当局态度暧昧,配合不到位,当时连开学仪式都没有举行,到1947年元旦才补行开学仪式。
从美国回来的原广州国民大学校长陈其瑗担任院长一职,然后教务主任,总务主任,商业经济系、法律政治系、文学哲学系、注册部、图书馆、生活指导委员会主任也都先后任命。
这所新型的民主高等学府,挟天时地利人和之力诞生了,开学后方方亲自主持召开党内会议,研究学院的办学方针。首先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民主党派,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总的来说,走的是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内行领导、专家治校的道路;要求在校工作和学习的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政策的贯彻执行。
革命形势将达德推上了历史舞台,它团聚了一批知名的文化教育界人士,吸引了一批素质良好的热血青年,成为祖国南方建设新教育、新文化的活动点。
达德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既有别于解放区各种类型的革命院校,也与国统区众多传统的大学迥然有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出面主办统一战线性质的高等学府,在中国历史上亦属首创,其深刻内涵及其政治影响,尚待我们深入地研究和总结。
三、达德学院的校风学风及教育方针
达德学院的性质决定她的校风、学风、任务和教育方针。学院名师荟萃,聚集了一大批高层次的文化人,加上入校的学生也大部是追求进步的青年,所以学校的风气非常高尚与纯正,教学水准极高,师生的精神面貌及整体素质也都是一流的。
关于达德的校风,曾在学院内主持党的领导工作的黄焕秋这样评介说:“达德学院在党的亲切关怀下,依靠全体师生的紧密团结和艰苦奋斗,几年内有了很大的发展,树立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后来他又多次谈及“达德精神”,他指出:“学院存在的时间虽短,但由于师生同心协力,艰苦奋斗,不仅为人民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形成了一种革命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在达德任教的胡绳教授在1948年5月出版的《达德青年》第四期上发表一篇论文——《养成实事求是的学风》,他告诫学生,不要“强不知为知”,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达德的学风,在学院照管民盟组织活动的刘乐扬教授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概括言之,就是一种朴素的实事求是的学风。”
在授课方面,例如《社会发展史》的讲授,多数学校一般只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人类社会的几个不同阶段和不同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德学院讲授此课却不是这样的,而是着重把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阶段(而不是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联系在一起,较为完善地解决了学生的认识问题。又如新闻专修班的“报业史”课程,常规的讲授内容是报纸的起源及其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演变,而达德则是着重讲述自列宁创办《火花报》以来的革命报纸、社会主义国家及我国解放区的新闻事业。
达德学院名家云集,但他们都能够随时毫不保留地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以扩大大家的思考领域,互相切磋,提高探索兴趣。以历史教学为例,尽管达德的几位著名教授都属于马克思主义阵营,但在相同的学科中仍有不同的学派。邓民初和翦伯赞是“西周封建”论者,侯外庐和杜守素则将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限推迟了几乎八百至一千年。郭沫若则从早年的“殷商奴隶、西周封建”修正为“春秋过渡,战国封建”,成为较具权威的主张。尽管他们在学术上严守家法,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但这些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与团结。侯外庐与翦伯赞的观点不同,但在平时的言谈话语和回忆当中却称翦伯赞“正直刚毅,才思敏捷,学识渊博,文才斑斓”,是一位“德、才、学、识”四者兼备的学者。
达德很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还以新闻专修班为例,该专业是培养编辑、采访、评论、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其学习更容易纳入实践,学生常到《华商报》等香港的报纸去实习。学校还把自己办的《达德新闻》、《海燕》杂志,作为学生经常性的实习阵地。
从以上挂一漏万的简单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达德以自己高素质的师资、高起点的生源、高水准的教学,创造出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展示出自己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创了科学、民主、创新、进步的一流校园环境,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四、达德学院对新中国诞生的贡献及历史地位
达德学院虽然建校的时间较短,但对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中有不少人在学习期间就投笔从戎,参加到内地的解放战争之中,其中有十八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二是学校的老师,因大部分都是专家学者、著名教授、知名文化人及社会活动家等,新中国筹备建国时,有很多人北上参加政协,尔后有不少人在中央人民政府里担任要职,也有一些人在文化、教育等重要岗位上继续为祖国做贡献。现就以上情况简单叙述之。
1946年达德学院创办之时,全国解放战争形势急遽变化,南方各省的人民武装斗争深入发展,内战面临决战的前夜。因此从1947年开始,达德有二百名左右的同学先后响应祖国号召,回到内地参加武装革命斗争和地下工作。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利益,胸怀着火热的革命激情,奔赴解放战争的前线,出生入死英勇战斗。其中有十八位校友壮烈牺牲,血洒疆场,年龄最小的年仅十六岁,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有人认为,达德学院是一所干部培训机构,“部分则在中共建国后,身居要职,成为中国行政架构中的一员”,但也有不少人在民主党派、文化教育机构中任职。由于职务在后来常有变化,我们不能一一叙述,只能简单地列举部分,以飨读者。
李济深,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蔡廷锴,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彭泽民,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章乃器,曾任粮食部部长、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等;陈其瑗,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内务部副部长、全国侨联副主席;梅龚彬,政务院财政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杨东莼,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许涤新,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央行政管理局局长;林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陶大镛,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殊明,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常务委员;莫乃群,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汝棠,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卫生厅厅长、国民大学代校长、华南联合大学副校长、广东省副省长等;高天,中国民主同盟常务副主席;千家驹,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黄药眠,中国作家协会常委、顾问;钟敬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侯外庐,西北大学校长;李门,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等等。
以上只是列举了很少的一部分,像曾在达德任教的教授和客座教授还有郭沫若、何香凝、乔冠华、曹禺、茅盾、胡绳、翦伯赞、臧克家等诸多名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或担任党政要职,或成为著名专家、教授、学者,真可谓是蔚为大观。
1949年2月23日,港英政府以达德“利用学校以达政治活动之目的,违反本港及其他地方之治安利益”为借口,强行将达德学院封闭。虽然达德学院办学只有两年半的时间,但是她的影响之深远,成就之卓越,地位之崇高,足以载入史册。
潮乐中的一朵奇葩——潮乐琵琶 篇4
唐代末期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中原文化也传入潮汕地区, 唐代的宫廷音乐、庙堂音乐对潮州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潮乐琵琶早期的演奏仍保留着唐代琵琶的横抱方式, 即左腿放在右腿之上, 琴横放在右大腿根部, 琴头向左上方倾斜, 琴背腹部靠在演奏者身体的右侧, 琴背与身体约成35度夹角。现在还有极少数乐师依然保留着这种古朴的横抱式, 然而大部分乐师已采用现代学院派琵琶的竖抱式, 这样的持琴法减轻了左手托琴的负担, 便于左手上下移动, 提高了双手的灵活度。
潮乐琵琶在形制方面, 仍保持着明清琵琶的特点, 琴项向后弯曲呈45度, 四相十三品 (现代学院派琵琶为六相二十四品) , 并以七平均律的律制进行排品, 而非现代学院派琵琶的十二平均律的排品方式。七平均律即将一个八度平均分成七份, 每相邻的两个音的音差相等、音程关系也相等, 不存在半音音程关系。这就形成了潮乐琵琶独特的1、2、4、7, 因而这样的琵琶演奏起潮乐的“重三六”“活五”更加韵味十足。
此外, 潮乐琵琶与古琴一样采用简字谱记谱法。音乐传谱只写骨干音作为乐曲曲调的轮廓, 所以对琵琶乐师不论是在演奏技法还是潮乐曲目的掌握程度上都有较高的要求。乐师要根据潮乐的章法、调性、旋法, 在骨干音的基础上做即兴的加花、润饰、做句、造韵,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变奏规律, 因此乐师的演奏既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潮乐琵琶作为弦诗乐、细乐的主奏乐器之一, 潮乐琵琶与其他乐器也有着微妙的合奏关系。你出我进、你繁我简、求异存同, 既有“头板”推、拉、吟、揉的风韵雅致, 又有“拷拍”“催奏”快速弹挑的炫技, 正可谓典雅中带着俏皮, 温婉中带着刚劲。
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 学院派琵琶的影响, 潮乐琵琶的处境已甚是尴尬, 首先专门制作潮乐传统琵琶的人寥寥无几。市面上出售的均为十二平均律琵琶, 有些乐师会根据潮乐的七平均律对琵琶重新排品。而大部分乐师直接使用十二平均律琵琶演奏潮乐, 为了不失“重三六”“活五”的音响效果, 按音时做一些推拉弦的处理, 在散板、慢板中亦可如此去处理, 而催奏中速度要求极快, 左手基本没有时间进行推拉音的变化, 可想而知, 这样的潮乐琵琶在华彩乐段反而失去了潮韵的特征音, 岂不是一件憾事?
其次, 潮乐琵琶的传承岌岌可危。现在活跃在潮乐乐坛的乐师大多是50后、40后、30后, 潮乐乐事活动很难见到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作为80后、90后的我们接受的是“学堂乐歌”式的西方音乐教学体系, 十二平均律早已在我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初听潮乐琵琶时总会觉得“音不准”“耳不顺”, 在短时间内, 我们很难转变十二平均律的耳朵, 而这些不习惯正是潮乐七平均律的奥妙所在。虽然某些地方高校开设了潮州音乐排练课, 但参加排练的学生积极性并不高, 即使是来自潮汕地区的学生, 当问及“是否之前学习过潮州音乐或参加过潮州音乐的乐事活动时”, 得到的答案百分之八十是否定回答, 对潮乐接触如此之少, 又从何谈起喜欢学习呢?更不用说弹好潮乐琵琶了。
琵琶是潮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乐琵琶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潮乐的现状, 并影响着潮乐的发展, 潮乐琵琶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对潮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也是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只有发展民族传统音乐事业才是中国音乐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陈天国.潮州音乐研究[M].花城出版社, 1998年.
[2]余亦文、王培瑜、陈纤.近现代潮汕音乐[M].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6.
平淡中不平凡的一朵奇葩 篇5
学号:0901050138
姓名:黎德萍
平淡中不平凡的一朵奇葩
——《国王的演讲》的价值所在
内容摘要:《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乔治六世国王从小就口吃,在公开的演讲中总是对自己没信心,后来通过妻子的努力和医生昂纳尔的帮助,最终战胜了自己,发表了鼓舞人心的圣诞讲话,同时鼓舞了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这部影片突出特点有:一是通过形象的声影合一的技术把叙述型故事表现出的乔治六世战胜自己的精神和历史教育意义;二是其拥有很强的文化指导价值和公关作用;三是其很大的市场推及价值。
关键词:《国王的演讲》
文化价值
市场价值 正文:
《国王的演讲》这部影片讲述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国王的故事。乔治六世就是那位为了美人而放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国王的弟弟。他在爱德华退位后,很不情愿地坐上了国王的宝座。但是乔治六世有很严重的口吃,发表讲话时非常吃力,连几句很简单的话都结结巴巴地讲不出来。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Lionel Logue),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国王的口吃大为好转,随后乔治六世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圣诞讲话,鼓舞了当时二战中的英国军民。从此莱昂纳尔和国王一直成为了亲密的战友。国王也战胜了自己,成为了民众们拥护爱戴的好国王。从整部影片来看,国王的演讲具有与其他影片不可比拟的特点,是文化产品中的一朵奇葩。
一、教育与回顾历史的文化价值
首先,本部影片的历史背景具有纪念意义。《国王的演讲》发生的历史背景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希特勒发动法西斯战争,英国的国民需要国王的鼓舞人心的演讲,激励全国人民投身于反法西斯战争中。这部利用真实的历史故事和现代的影视制作,把人物形象表现得有骨有肉。同时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也是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反映出乔治六世战胜自己的勇气,同时鼓舞着英国国民战胜敌人。从文化产业来说,这部影片之所以能获得奥斯卡奖,也正是因为这部影片迎合了评委和观众的口味,虽然影片中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很平淡,但是却是很真实,从平淡中表现出了战争的迫在眉睫,需要国王的演讲来鼓舞民众。平淡中显示出来了影片的不平凡。
其次,演员的精湛演技和剪辑技术虽然是很平淡,但是处处能表现出不平凡来。这部影片没有视效,没有美女,没有华服,但是却能让大众看得懂,对反法西斯斗争准备的解读,具有大众文化的特点,赢得了很高的评价。整部影片能让人心情平静地观看下去,同时不会让人大呼小叫的,同时没有了现代的情爱,有的只是一种战争前的平静,也没有一般历史传记片的压抑感和沉重感,有的只是轻松、平淡。这是只有通过导演和编剧的创新才可以得到的,反映出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同时片中的留声机、录音机、麦克风都是当时的新发明,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同时表现出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再次,国王能够战胜自己的决心与意志对现代人有教育意义。国王也是人,他也有自己的胆怯、愤怒和不自信,而正是有了这些普通人所拥有的情绪和不足,还要承受着比一般人更多的压力,而这些压力让他更怯懦、恐惧、愤怒,但是面对大众、他必须表现得自信而坚强,并在与自我的斗争中逐渐的成长。所以他需要努力去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困难,一个人连自己都战胜不了,怎能去战胜其他一切呢?就凭借这一点,再次符合奥斯卡评奖口味了,获奖当然是受之无悔了。
二、强文化指导价值和公关作用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影视产业,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是否具有文化价值,取决于其作品的质量和公关能力和其蕴含的实质性内容。还有需要一定的社会公关能力将其推向市场。
对于其文化指导价值来说,文化内涵是挺丰富的,可以表现在其历史背景和其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上。还有国王妻子就是对国王的坚持帮助和鼓励;医生要求和国王平等相待,医生对自己的自信,懂得用激将法来刺激国王等,具有文化内涵的教育意义正是值得我们现在需学习的。
该影片的公关作用表现在其海报非常好的表达了电影的主旨:一张对着麦克风说话的嘴,即预示着乔治六世与口吃斗争的心灵成长史,也体现了王权面对大众传媒时代的形象放大。整部电影没有做作得着墨于煽情,也没有胡里花哨的表达模式,电影平实而匀称,温和却慢慢的积蓄着力量,就像一篇优美精致而短小的散文,值得慢慢细品,足见这部影片是平淡中不平凡的一朵奇葩。同时对于其制片公司公关方面的胜利,韦恩斯坦公关团队不仅有着精准的商业嗅觉和选片眼光,更重要的是他在好莱坞盘根错节的人脉和强大的公关宣传手段。在他们的疯狂操盘下,海量DVD的发放,让众多评委在“百忙之中”只看了《国王的演讲》,使得此片在决赛时刻爆发能量。同时避开了《社交网络》热播的高峰期,《国王的演讲》在其回落的时候慢慢地崭露头角,有计划地扩大上映场次,逐渐迎来了观众的青睐。作为一部文化产品,要将其推向市场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采取适当的公关手段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促进其产品的销售市场的不断扩大。
三、很大的市场推及价值
阅读,数学教学中的一朵奇葩 篇6
关键词:数学阅读;多元开放;成长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55-02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数学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播撒阅读之种
与文学故事相比,数学阅读素材没有动人的情节更缺乏鲜艳的色彩,学生一般不会自发地对其产生兴趣。数学没有吸引儿童兴趣的外表,于是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真正体验到数学内在的魅力,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一)营造书香氛围,感受阅读乐趣
浓厚书香氛围的营建,是学生产生数学阅读兴趣的基础。譬如在教室两边墙壁粘贴“读书标语”、“名言名画”等,像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狄德罗的“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寥寥数语,既营造出了浓浓的书香氛围,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
再如,在教室的一角开辟“数学园地”,内容都是学生亲自开垦出来的,是从他们平时撰写的数学学习体会、数学小故事、数学趣题赏析、我欣赏的数学家……众多作品里精心挑选出来的“佳作”,当然在考虑作品质量的同时又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展示的机会,园地内容一般两个星期更新一次。每个月,学生还会从自己本学期的所有作品中挑选出满意的,制作成一份数学小报在全班展示,班级再制成“数学展板”在年级部乃至全校展示。通过此类活动的创设,不但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开阔了他们的阅读视野。
(二)创设多彩活动,体验阅读趣味
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是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最佳途径。譬如举办“数学故事会”,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网络收集自己喜欢的数学故事,并在全班交流评选出“最吸引人的数学故事” “我最喜爱的数学故事”……孩子的收集能力、演讲水平还真不可小视,更有甚者自编自创自演,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我还开展“数学科普知识竞赛”、“数学小报评比”、“数学趣味阅读比赛”“我是预习小能手”等丰富多彩的数学阅读活动,并鼓励学生养成记数学日记的好习惯,鼓励帮助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增加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三)巧借特色课程,激起阅读热情
学校每天安排了10分钟的特色课程时间,年级部数学组确定活动主题为“数学阅读与欣赏”。这个时间段师生共同欣赏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品味数学名题介绍、了解数学文化历史……让学生对数学感到亲切有趣。一次我和学生一同欣赏了《数学的童年》后,有一个学生悄悄地走到我身边:“老师,我觉得古代数学真有意思!”,能在学生心中播下这样的种子,这正是10分钟短课的特色所在。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了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从而激起对数学的热情,并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二、掌握方法——扎下阅读之根
读书方法决定了阅读效果。进行课内阅读应做到:
(一)多动口
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课内阅读时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譬如引领学生与有关概念对话时,可借助“概念的关键词语是哪几个?”“去掉或换成别的词语合适吗?”“能举出正反例吗?”“倘若用自己的语言该如何叙述呢?””等等来理解。经过抓住关键词,反复推敲,有助于学生理解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进行数学课外阅读必要时也需做到精读。
(二)多动手
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譬如可以动手做标记,学生尝试运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可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再如动手去操作,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多次阅读数学文本,并借助算一算、摆一摆、折一折、填一填、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蕴蓄的信息,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在进行数学课外阅读时还可将书中精彩的部分、有用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摘抄。
(三)多动脑
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边读边思,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各具千秋,如果只停留在个体的理解上,那就达不到提升思维的目的。于是,要进行适时引导,同伴间相互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更助于阅读能力的调整和提高。
三、多元开放——绽放阅读之花
在学生有了浓厚的数学阅读兴趣,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应采用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开放数学阅读的空间、时间。
(一)专栏设置——建立“数学阅读小屋”
数学阅读不仅仅包括数学课本的阅读,还包括数学科普知识等课外材料的阅读。我们在“数学园地”下方设置了“数学阅读小屋”,里面的书籍来源渠道:有学生自己订阅的相关数学课外书籍;有学生定期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阅读书籍;还有向学生推荐的学生阅读网站。
(二)练习关注—— “练习中穿插阅读理解题”
在数学练习中巧妙地设计数学阅读理解题目,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悄然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三)资料储备——“我的日记我做主”
学生在数学日记中记录自己在学习中的活动、不同的想法、收获以及看到的一些数学现象,还有的记叙自己异想天开的质疑和创造性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想法和过程等。学生在写数学日记的过程中养成了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储备写作素材的习惯,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
(四)时间保障——“校内校外常阅读”
除了每天的10分钟特色课之外,每周两次的数学早读课,中午30分钟的阅读时间,学生都会沉浸在数学阅读之中,充分享受着数学阅读的快乐。另外,还通过家校合作,由家长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亲子共读氛围,进一步拓展了数学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四、体验成功——结出阅读之果
我借助“成长记录袋”将孩子的自我反思、生生互评、教师家长参与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学生充分经历过程性评价,享受其间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幸福。
(一)每月一评,自我反思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一月一次的成长袋评价活动。成长袋里收集着学生的“数学小报”“预习记录单”“数学日记”,大家还用各自喜爱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在“数学故事会”、“数学科普知识竞赛”、“数学小报评比”、“数学趣味阅读比赛”“我是预习小能手”等活动中的表现,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及不足,畅想后续活动中的新表现。有的学生把作品用蓝丝带和红丝带扎起来,其中用红丝带扎起来的是自己认为更为满意的作品。
(二)展示作品,同学互评
学生将各自的成长记录袋带到教室里,其他同学按照一定的顺序打开,互相欣赏、交流,并分别对作业、作品、记录卡上的记录等予以评价,对其好的地方予以赞扬、欣赏和学习,对其不足之处提出希望。此时教师适时地参与评价,并将好的作品展示在教室里或年级部的展示板上,学生在展示自己收获同时,体验着数学阅读带给自己成功的快乐。
(三)家校联系,促进发展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成长记录袋交流展示会上,家长通过翻阅孩子的成长记录袋,用发展的眼光综合地看待自己的孩子,看待孩子的潜力,并在教师制作的家校联系单上写上评语、提出建议及期望,激励着学生更好参与到数学阅读活动中。
书院:中国古代园林的一朵奇葩 篇7
书院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的一种功能复杂、形态特殊的建筑类型。建筑的分类方法很多, 如果用现代建筑惯用的按实际使用功能来划分的分类方法, 书院无疑是属于教育建筑一类。但是, 中国古代建筑由于具有特殊性, 其划分方法常常是按照建筑物本身的精神或物质的使用功能来分, 从而分为宫殿、坛庙、寺观、陵墓、园林、住宅等众多类型。书院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使其归属难以厘清, 便有学者将其笼统地划分到“民间公共建筑”一类。[1]675其实, 从书院的表现形态来看, 它可以归入园林一类, 同时它在功能、组成与建筑布局、环境营造与装饰等各方面又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可以说, 书院是中国古代园林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1 书院的园林性质
山 (石) 水、花木、建筑是营造园林的三大要素, 这造园三要素在书院都是齐备的。
首先, 书院坐拥山水之美。有学者已经指出:“书院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是多种多样的, 但不外乎是山与水二大要素的配属与组合。”[2]215这是对书院选址和环境的精辟概括。自从孔子提出“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的山水比德之后,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就对山水自然景观情有独钟, 将“风乎舞雩, 浴乎沂”的“曾点气象”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国文人寄情山水, 崇尚自然的意趣, 成为书院选择和经营环境的理想和追求。各地书院无论是选在山村乡野、河岸洲头, 还是在城镇郊外, 大多选在山环水绕、草深林茂之所, 务求能坐拥山水之美 (图1~3) 。如宋代的“天下四大书院”, 其中就有三所位于著名的风景区。白鹿洞书院地处庐山五老峰下, 南宋大儒朱熹称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 无市井之喧, 有泉石之胜, 真群居讲学, 遁迹著书之所”。[3]岳麓书院地处湖南长沙岳麓山下, 倚山而瞰湘江, 山水壮美尽收眼底。嵩阳书院则地处中岳嵩山南麓, 背靠峻极峰, 面对双溪河。
很多著名书院的选址亦是如此。如象山书院“爰相邑南, 背负魏壁, 面俯平川, 清与目谋, 旷与神谋”。[2]214石鼓书院所处“衡州石鼓山据烝湘之会, 江流环带, 最为一郡佳处”。[2]214濂溪书院“濂山峙其西, 濂水经其南, 列巘萦环, 九疑隐约”。[2]214而且, 从这些书院的取名, 我们往往就能判断出它所处的地理位置, 如屏山书院、华林书院、白鹭洲书院、叠山书院、鹅湖书院、锦江书院、丽泽书院、鹤山书院等等。宋代书院兴盛时期, 书院的主持人称为“山长”, 也可证书院建于山林胜地的普遍性, 具有自然山水园的性质。
也有很多书院选址在城郊平原地带甚至城内, 既无列嶂群峰, 亦无泉涧溪湖, 难得自然山水之利。于是便叠石置山, 引水开池, 造出许多精致小巧的山景水景来。而这种颇见匠心的人工造景, 无疑更是园林营造的最大特色, 较之自然山水园更符合园林的特征。
其次, 书院遍植花草树木。有园无林不成其为园林, 花木是造园的必备要素, 有了植物, 园林才有生气, 才能呈现华滋之美。位于自然山林之中的书院, 茂密森郁的树林是其便利, 而书院中的士人仍少不了致力于奇花异草的栽植, 一则栽花植树可以完善书院清幽秀美的环境, 二则玩赏花木也是文人陶情冶性、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故此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苏东坡的“可使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便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再次, 书院构筑殿台亭阁。建筑是园林造景要素中惟一完全由人工创造的景致, 最能体现造园家的艺术构思。在中国古代园林中, 建筑占有很大的比重, 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园林中, 建筑的地位更加重要。白居易就在《池上篇》中描绘他在洛阳的宅园是“居室三之一, 水五之一, 竹九之一”, 可见建筑在园林中的地位。园林中的建筑, 除厅堂亭榭之外, 还包括组织游览的路、桥、廊、墙等。书院中的建筑既有一般园林中常见的亭榭台阁, 也因书院本身的功能要求而有讲堂、藏书楼、祠堂、斋舍、客馆甚至谷仓等建筑物, 建筑在书院中的地位较之一般园林更为突出和重要。但书院与富丽堂皇的殿堂建筑不同, 书院中即使是主要的厅堂, 也多色调淡雅、形制简朴, 与园林的静谧、素雅、幽深的观赏环境相和谐, 这是书院具备的园林特征之三。
书院山环水绕、花木扶疏、堂榭相连、曲径通幽, 故可观、可居、可游, 满足了园林的功能要求, 具备了园林的性质, 因此可将书院归入园林一类。
2 书院园林的独特性
2.1 书院园林的多样化功能
自宋至清末, 书院的发展几经曲折, 时兴时废, 其类型也是多样化的。但从宋代开始, 书院的主要职能就确定下来了, 即讲学、藏书、供祀, 体现了书院作为制度化的教育机构的特点。尽管明代书院可以分为考课式书院与讲会式书院两大类型, 而清代书院则又细分为四种:一为以讲授理学为主的书院, 二为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三为以考课为主的书院, 四为近代人士举办的学习西方科学的书院, 但是书院的三大主要职能一直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首先是书院的讲学功能。宋儒创办书院的主要目的是期望通过讲学的方式从学术上传播和延续传统文化。“书院作为中国士人所追求的一种造福后人的文化事业而得以显扬, 同时也反映士民要求提高文化素质的愿望。”[3]自东汉开山林讲学的风气以来, 文人士大夫就开始热衷于隐逸山林、讲学修心。而“唐代尤其是安史之乱后, 士人的隐居读书乃至授徒讲业, 成为书院产生的重要渊源之一。北宋的四大书院闻名于世, 考其源流, 多与唐末私人隐居读书有关。”[2]208“除了在名山寺观内隐居读书之外, 唐至五代时许多士子、大儒亦居于乡野茅庐或田庄别墅读书, 并授徒讲业, 或为家族子弟办学, 称作书院、书堂、精舍者不一。”[2]208可见, 书院之产生, 本来就是为士人读书并收徒讲学而设。中国文人只要有机会, 都希望自己能“兼济天下”, 而不仅仅满足于“独善其身”, 所以多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 书院就是他们通过讲学, 传承道统、实现理想的场所。
其次是书院的藏书功能。生徒学习需要书籍, 因此有书院之设, 必有藏书之举, 大量藏书是书院存在的基础。书院藏书的来源有几种:一是朝廷赐书。由于书院有效地弥补了官学的不足, 为民众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做出了有力的贡献, 因此在书院发展的过程中, 朝廷在大部分时间内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 或主动赠送图书给各地书院, 或允许支拨经费给书院购书, 这是书院藏书的重要来源。二是书院募集。书院山长多为知名学者, 他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募集图书或接受捐款用于购置书籍。三是书院自刻书籍和抄写书籍。书院常常会自刻一些用于本院学习讲学所需的参考书籍, 有时, 也通过刻印书籍来传播学术文化。例如清代两广总督阮元创办的学海堂, 不仅是广东文化学术研究的中心, 同时也是图书馆和出版机构, 编辑、刊刻了《皇清经解》以及通典、会要之类的史籍专著。[4]总之, 规模较大的书院常常有大量的藏书, 使书院藏书与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观藏书齐名, 并称为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四大支柱。
再次是书院的供祀功能。儒家十分重视道统, 强调文化精神的传承, 因此对先贤圣哲尊崇有加。在书院中, 必有祭祠或礼殿, 供奉至圣先师孔子与诸贤哲;也供奉对书院创立或建设有重大贡献的人物, 如白鹿洞书院供朱熹、周敦颐、二程和张载等理学大师 (图4、5) , 岳麓书院则专供周敦颐、二程、朱熹和张栻;有的书院也供奉与书院有关的地方官员、当地的乡土先贤等。祭祀贤哲为读书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对于激励士人发奋读书, 造福民众有重要的作用, 是古代的一种主要的德育方法。书院的祭祀对象并不严格, 后期由于科举文化的侵入, 读书人求功名心切, 于是文昌帝君、雷神、关帝、甚至佛祖都成为供祀的对象 (图6) 。
此外, 书院还具有游息、居住、社会文化学术交流等功能。供老师和学生居住、食宿、游学、休憩, 也可供民众参观, 并可提供给文人举行集会、辩论、交流等活动, 例如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就是理学大师朱熹、吕祖谦和心学大师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书院举行的一次学术大辩论。
总之, 书院的功能是多样化的。文人的私园通常是文人生活起居、怡情养性、清谈会友之所, 虽然也有研读, 但不会大规模收徒讲学;也有藏书, 但其数量及种类一般也不如书院多;其祭祀的功能就更弱了。所以, 文人私园的主要功能是生活、游息、赏玩, 与书院园林以讲学、藏书、供祀为主业不同。
2.2 书院园林的组成与建筑布局
书院兼具讲学、藏书、供祀、生活、游息和社交等多重功能, 所以在建筑方面也必然有讲堂、藏书楼、祠堂、斋舍、亭榭、客馆等对应的建筑物。书院毕竟是以教书育人为宗旨的场所, 保持着较为严肃的格调, 而且书院主要讲授的是以儒学为内涵的理学思想, 在崇尚礼制、讲求中正的儒学观念的影响下, 书院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礼制的秩序性, 采用了规整式的布局。“书院多坐北向南, 前低后高, 典型的布局是沿中轴线顺序布置大门、讲堂、藏书楼和先师堂, 有的在大门、讲堂间增高二门。斋舍设在左右二路, 为多条长屋, 平行于轴线。”[1]690可见, 根据书院规模的大小, 多采取一进或多进的合院式组成, 并且都有着明显的中轴线。有些书院因受到山形地势的限制, 无法严守规制, 但主要的建筑仍然会尽量依循一条中轴线贯穿。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整个书院建筑群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空间序列流畅 (图7) 。
一般来说, 园林建筑是为赏景而设, 是作为山水风景和游人之间的一种过渡和中介, 一方面用来组织游览路线, 引导游人的视线;另一方面利用建筑的庇护作用给游人提供观赏上的方便和舒适。因此, 虽然建筑在园林中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但它只是整个园景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并不是主要的部分。园林建筑或隐或显, 都要求空灵通透, 随宜多变, 点到即止。即使是作为主要起居活动场所的厅堂, 也从赏景的目的出发, 灵活布置。因此, 强调中轴线、绝对对称的群体布局方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比较罕见。从这个角度看, 书院园林的组成和布局方式具有其独特性, 这主要是配合书院的特殊功能与身份的一种自然表现。
2.3 书院园林的环境营造与装饰
书院的功能具有多重性, 因此其环境氛围的表现形态也是具有多重性的。书院园林既宁静肃穆, 具有教育建筑特有的规整、严肃的气氛, 又淡雅自然, 有更多山野园林闲适、幽深的意趣。书院园林的环境营造和装饰颇见匠心。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以水为血脉, 以草木为毛发, 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 得草木而华, 得烟云而秀媚。”[5]442植物是园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古代园林无不是繁花芳草、佳木秀竹姿态纷呈、变化万千。而书院园林在林木的选种方面更加精心。
书院园林以植树为主, 以花草为辅, 盖因花草虽荣而有时节, 惟树木就如人的名节, 须经日久修为方能见成。而树木的品种选择也有讲究, 多栽松、柏、槐、槲, 少见艳桃弱柳。因为苍松、翠柏之类都具有“岁寒而后凋”的刚直不阿的品格, 对寒窗苦读的文人士子起到极为有效的激励作用 (图8) 。至于花卉的选种也极为讲究, 中国文人对有“雪中四友”之称的梅、兰、菊、竹情有独钟, 香自苦寒的梅花素有铁骨铮铮之喻, 兰草生于孤涧而自芳, 秋菊乃陶渊明的至爱, 是隐逸名士的象征, 而修竹则寓意虚心有节, 刚直不阿。还有理学大师周敦颐酷爱的荷花, 以其出于污泥而不染, 冰清玉洁的姿态深得文人钟爱, 这些都是书院中喜爱种植的花卉。而桂树因为有“蟾宫折桂”的吉祥寓意, 为一些渴望科举进仕的学子所爱, 也成为书院选种的对象。可见, 书院所种植的花木, 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具有深刻的象征和比德意义的, 力求通过一点一滴的布置, 激励斗志, 历练人格。“值得一提的是, 为体现‘文以载道’的目的, 书院除极为重视表现和保存那些讲解书院创建过程和书院的教规、堂训等的碑记外, 还往往使用大量的书画楹联作为装饰。这样既宣传了人生哲理, 表达出深刻的寓意, 又指明了书院的历史渊源和学派师承关系, 概括出书院的影响, 具有强烈的教化作用。”[6]正如我们所见到的, 保存至今的古代书院无不存有大量的碑记、题刻和楹联等装饰小品, 细读之, 能深深体会到它的一字一语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心中激起的豪情壮志。如岳麓书院的门联:“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以充满自信的姿态描绘了书院人才云集, 佳名远播的盛况 (图9) 。而无锡东林书院那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又激励了多少读书人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可见, 书院园林在环境营造手法上精心设计, 营造独特的励志氛围, 意在激励门下学子发奋读书, 努力修为。
3 书院园林是文人园林与公共园林的结合体
书院具有传统园林的性质, 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那么, 书院属于哪一类型的园林呢?关于园林的分类,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有学者将园林分为苑囿花园、文人园林、寺庙园林、邑郊风景园林[7], 也有学者将园林细分为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纪念园林、寺庙园林和名胜园林, 并分别将一些著名的书院置于“纪念园林”或“名胜园林”条下做注释。[8]其实, 园林如何分类并不重要, 因为它丝毫不影响对园林的研究。在这里, 我们为了方便更深入分析书院的特征和表现形态, 将园林分成皇家园林 (苑囿) 、文人园林 (即私家园林) 、寺庙园林、公共园林 (包括纪念园林、城郊风景名胜区等) 四类, 并认为书院既具有文人园林的特征, 又具有公共园林的性质。
3.1 书院具有文人园林的特征
文人园林, 顾名思义, 就是其主人是文人的园林。它多数是文人名士在住宅周边营建的宅傍园, 也有的是告老或罢黜还乡的官僚文人在乡郊山水胜地营建的别墅式花园, 亦有的是文人在外做官时建的官署花园。在古代园林中, 文人园林与私家园林之所指常常同一。
书院具有文人园林的特征, 体现在: (1) 书院是文人汇集的地方; (2) 书院的活动内容与文人园林中文士的活动内容相似; (3) 书院的环境氛围类似文人园林。
首先, 书院是文人汇集的场所。书院的山长往往由当地德高望重的知名学者担任, 来书院讲学的先生很多都是当代大儒, 慕名而来的学子也是文人, 他们中的一部分会在学成后通过考业或举荐而出仕为官, 规模大、知名度高的书院, 还会经常举办一些学术交流活动, 吸引四面八方的大师、名家前来讲学、辩论, 因此, 书院常常汇集四方文人。
其次, 书院的活动内容与文人园林的活动内容相似。文人园林的活动内容:一为“游”, 即优游山水, 耽乐林泉;二为“居”, 包括在此园林中读书、习艺、清谈和宴饮。而由于书院教育的形式是以自学为主, “讲于学, 习于斋”, 文人学子大部分的时间用于独自钻研和学习, 他们常常于游赏中激发才思, 也喜爱聚三五知己读书、习艺、清谈、品茗, 这些活动内容与文人园林中的活动内容非常相似。
再次, 书院营造的氛围与文人园林的氛围类似。文人园林最大的特点是雅, 即是宁静自然、风韵清新、简洁澹泊、落落大方。而获得这种氛围除了营建清雅的山水景致之外, 其建筑装修和小品也极为雅致。园中罕有艳丽的色彩, 建筑均为灰瓦白墙, 梁枋不施彩绘, 门窗栏杆都露出木材本色, 台基铺地也多青砖灰石, 着力于表现简朴素雅的文心。书院也是如此, 虽然建筑较多, 但多采用地方风格样式, 装修力求简洁朴实, 处处流露出读书人的恬淡、自律和朴素, 与文人园林意趣相同。
3.2 书院具有公共园林的性质
公共园林泛指可供普通民众参观、游玩的风景名胜区, 例如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绍兴兰亭, 也包括一些具有园林特征的民间神祠, 如太原晋祠等。公共园林最大的特征就是它的公共性和开放性, 之所以说书院具有公共园林的性质, 就是因为书院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
书院之设, 其初衷是为了承继孔子广收门徒、授业讲学的教育方式, “有教无类”是书院的教育宗旨, 其建立本来就是要纳四方之士, 只要是有志于学者, 皆可群居于此, 因此, 书院是广为四方之士开放的。当来者日众, 书院的斋舍、食堂不敷使用时, 还会增筑扩容。而由于书院多数坐拥佳山胜水, 内中又有各种优美的造景, 那么, 游历书院就成为习业学子日常生活中的内容之一, 为此, 书院的主持者或者地方士绅还会乐于斥资营建更多的园林设施, 以鼓励更多的学子利用书院提供的良好环境以资游息、以助学思。这样, 书院就成为四方学子共同游历和习业的公共场所了。
再者, 广泛接受求学之士外, 书院的重要社会功能还有它的学术交流功能和它对普罗大众的示范风化作用。开放给民众参观是书院实现教化作用的必要途径。书院除了给长期求学的学子提供斋舍, 还给短期造访的游客提供客馆。据史料记载, 宾客游观是书院常有的事, 这些宾客既有文人墨客、硕儒大师, 也有地方官员、普通百姓, 他们或受邀而访, 或不请自至, 有的远道而来, 有的则是近郊乡邻。总之, 造访的游客络绎不绝。而书院的学术交流功能使它常常吸引一些知名学者来进行交流活动, 有时规模还是相当宏大的, 就如史料记载, 南宋淳熙二年 (1175年) 的“鹅湖之会”, 辩论双方的弟子达百余人, 而慕名而来聆听的人则不计其数, 连鹅湖书院饮马池的水都干涸了, 可见其盛况。
当然, 虽然书院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 但它毕竟不是供人娱乐、嬉闹的场所, 它具有书院特有的庄重严肃的格调, 也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条, 因此来访的宾客一般只能从事静态的活动, 这就与笑谑如潮的公共风景名胜区有根本的区别, 一般的市井小民不会有兴趣经常造访, 来往的宾客以文人士子居多。
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 书院园林既有文人园林的表现形态, 又有公共园林的开放性质, 可以说是两者的结合体, 堪称中国古代园林的一朵奇葩。
图片来源
图1:王家兰.中国建筑文化数据库图目[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26.
图2:同上:35.
图3~5:同上:44.
图6: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6.
图7:http://www.nipic.com/show/1/75/48810b1c9147a455.html.
图8:http://home.tongyi.com/space.php?uid=388647&do=alb um&picid=10531&exif.
图9:http://www.lovetu.net/fengjingmingsheng/hunan/8957/pn5.html.
摘要:书院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一种特殊类型, 它具有园林的性质, 同时在功能、组成与建筑布局、环境营造与装饰等各方面都具有独特性。书院是中国古代文人园林与公共园林的结合体, 堪称中国古代园林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书院,中国古代园林,特殊类型
参考文献
[1]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下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9.
[2]侯逎慧.唐宋时期的公园文化[M].台北: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8.
[3]龙彬.中国古代书院初探[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0, 1 (3) :50-53.
[4]王业兴.岭南书院的兴起与中国书院教育特点[EB/OL]。http://www.tzll.org/Item/104_1.aspx[2012-11-11][2013-12-25].
[5]王振复.中国美学重要文本提要:上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6]卢山.书院的文化意向浅谈[J].南方建筑, 2002 (2) :82-85.
[7]刘天华.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17-40.
[8]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9]吴硕贤.中国古典园林的时间性设计[J].南方建筑, 2012 (01) .
学前教育中的一朵奇葩 篇8
关键词:大带小,足球,游戏
足球是我园的特色活动。 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玩足球兴趣不能持久,玩法单一,刚入园的幼儿,能力上差别很大,激发小班幼儿对足球的热爱是个大难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小孩子最好的先生, 不是你, 也不是我, 而是小孩子队伍中最进步的小孩子。 ”让幼儿教幼儿,这样幼儿更容易理解,是以小孩的思维教小孩子。 让幼儿教幼儿,还能促进幼儿的交往能力的发展。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活动时进行了探讨,设想以“ 大带小”形式促进小班幼儿足球兴趣的提高。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 1) 通过“ 大带小”足球游戏活动,激发小班幼儿对足球的兴趣。 ( 2)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 大带小”足球游戏的组织策略。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以小班和大班幼儿作为实践研究的对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 大带小足球游戏”的实践研究,及时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反思预成活动中的不足,并适时调整计划,生成相关的新的活动内容,逐步构建有利于激发小班幼儿足球兴趣的“ 大带小”足球策略。 通过一学年的实践研究,总结了组织足球游戏的策略。
一、一对一的晨间足球游戏,让球在孩子手里玩起来
小班的幼儿对拍足球很感兴趣, 班级只有几名小男孩能连续拍球10几下,其他幼儿几乎没有连续拍球超过3个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我发现了幼儿在拍足球中存在的问题:( 1) 玩球的姿势不正确,双腿并拢得特别紧。( 2) 玩球的节奏不稳定,时快时慢。( 3) 掌握不住球的方向,这样就出现了幼儿追着球跑的现象。找到了小班孩子们不会玩球的真正原因,我们就制定了相应的对策: ( 1) 大班的哥哥姐姐给予正确的拍球示范 。 ( 2) 小班孩子拍的时候大班一对一的点数1、2、3,根据节奏来拍。 ( 3) 进行一对一的拍球排行榜。 设计了拍球儿歌,通过一对一的鼓励、模仿、竞争,激发小班孩子对足球的兴趣。
二、牵手式的户外足球游戏,让球在孩子心里热起来
户外联合游戏也是开展大带小集体活动一个极好的方式。 游戏中足球游戏区丰富多彩的游戏、 自由开放的空间让小班幼儿们充满了期待。“ 射门”“ 足球大转盘”“ 足球套圈”活动,大班幼儿牵手小班幼儿, 当大班哥哥姐姐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向弟弟妹妹表现或解释的时候, 当小班的幼儿儿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向哥哥姐姐模仿或询问的时候,大孩子都可以扮演“ 小老师”,小班幼儿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不仅可以向哥哥姐姐学习足球游戏的本领。 同时,通过大小孩子之间的交谈对话,能锻炼幼儿的说话能力,促进语言的发展。 小班幼儿获得了来自哥哥姐姐的指导,小班幼儿感受与比自己大的幼儿共同玩足球的乐趣, 激发小班幼儿对足球活动的兴趣。
三、参与式的足球联赛游戏,让球在孩子心里留下来
每年一届的大班组足球联赛拉开了帷幕。 足球联赛包括集体足球课、啦啦操展示、足球联赛等,小班组尝试参与了集体啦啦操集体的展示,从排练、道具制作、小班幼儿乐在其中,在激情足球加油歌中小班的宝贝们的集体足球啦啦操也跳出了属于他们的精彩;参与了大班组的足球联赛“ 铁杆”球迷的角色,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呐喊助威。 大班哥哥姐姐在足球联赛中展现出对足球的激情也同样感染着小班的弟弟妹妹, 在绿茵场上见证了大班哥哥姐姐们的高超球技和完美配合。在互相观摩和参与的过程中,小班幼儿获得了对足球活动的无限热爱。
学前教育中的一朵奇葩 篇9
作为岭南客家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的音乐形象单纯质朴,可听性强,人群接受度广。皆歌演唱者可根据主体和场景自行发挥,歌词多使用当地客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其歌词语言风格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其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与互动性。皆歌的内容题材丰富广泛,常以描述日常生活、农耕劳作、风土人情、情歌和时政为题材。正因如此“接地气”的艺术风格,皆歌才会深受客家人喜爱,更因重视相同的生活习俗与宗祠信仰,使得皆歌流传至周边的客家地区,影响力辐射至海外。它寄托着客家人的美好愿望,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精神动力与源泉。
一、曲式结构——简约、规整的框架
惠阳皆歌的句式大多为结构工整的四句体,这些四句体多为二句体稍加变化的重复或变化衍生。还有另一种特殊的结构,这体现在皆歌中的“五句板”。“五句板”又称“竹板歌”、“江湖调”或“乞丐歌”。其“五句板”的名称既是曲式结构的描述,又是皆歌体裁中的其中一类。它有两种类型的曲式结构,其一为ababc结构,即以两个对应式的的上下句为基础,完结时加入一个音乐材料有点变化的第三句;其二是abcc1a1结构,特征是末尾乐句是再现特征的乐句。“五句板”这种结构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歌者善于将念白的风格融入其中,使得歌词内容丰富,乐句长短错落有致,字音疏疏密密紧慢有序,从而扩充了旋律性较强的四句体的方整性结构。
二、调式音阶——情感表现的根源
惠阳皆歌有三类常用的调式音阶:(1)加清角的六声徵调式,调式音阶为561234,由于使用这种调式的歌曲内容多表现农耕,加上徵调式的关系使得这个调式的风格分外明亮,充满活力,因而春牛调常使用此种调式。(2)没有徵音的四声羽调式,调式音阶为6123。与春牛调不同的是,此种曲调多表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世故。(3)五声羽调式,调式音阶为61235,惠阳山歌的曲调通常会使用这种调式,其旋律丰富,充满戏剧性。因此惠阳皆歌中具有念白风格特征的“哭丧歌”采用惠阳山歌曲调来演唱进行仪式。大型叙事题材的“五句板”也常用此调式的曲调进行演唱。
三、曲调旋律——质朴、真挚的情感载体
从音乐本体上来看,惠阳皆歌大都具有抒情性、描述性的特点。它的旋律以抒情为主,音域不宽,控制在一个八度之内,使得皆歌听起来特别贴近客家方言语调,平缓、柔和,极少出现大跳音程的旋律进行,这种亲切的“对话”方式大大拉近了与听者的距离。惠阳皆歌三种代表性的曲调都有各自不同的情感风格:(1)春牛调的曲调多应用于农耕题材的歌曲,风格清新、活泼明快。往往以主音sol或下属音do开始,旋律级进或跳进到全曲最高音,紧跟着采用“鱼咬尾”的手法发展旋律,乐曲的末尾以上行的二度或三度旋律音程结束在主音sol上。(2)永湖皆歌的曲调基本上以属音mi开始,旋律以下行级进到主音la,每个乐句的结束都是从宫音到羽音的三度旋律音程进行,或是结束在附带着前倚音do的主音la上。这样的旋法给暗淡柔和抒情的羽调式增添了一份哀怨的情调。它的魅力让人着迷,无论歌曲的题材和歌词有多么地喜庆,曲调中总是会渗出一丝丝哀婉之情。(3)惠阳山歌的曲调旋律丰富,通常多应用于大型叙事类体裁,这种曲调旋律基本上以上下行级进的二度、三度音程为主,通常会在每句末尾使用两个重复音。与以上两个曲调有所不同的是,这个曲调的旋律经常使用下行纯五度和上下行纯四度的旋律音程进行,使得旋律色彩更加丰富多变。其中,以《皆歌一唱闹洋洋》最具代表性。
四、节奏节拍——灵活多变的个性表现
在节奏节拍方面,惠阳皆歌根据客家方言的语言特点、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生活节奏等因素影响着歌曲节奏的变化,这些因素形成惠阳皆歌灵活变通的节奏形式。在一般情况下,惠阳皆歌大多数采用2/4拍演唱。但也有少部分例外的情况,在演唱篇幅较大的叙事类皆歌时,歌者通常会非常注意歌词的内容起伏与韵律结合,带上比一般皆歌更强烈的情感变化,因此采用多种节拍来进行演唱,1/4、2/4、3/4拍子都会被采用。“五句板”就是采用多种节拍种类最多的体裁。歌者可随着当时场合与心境编唱歌曲,使得惠阳皆歌在节奏上灵活多变,唱词随着节奏的变化更具方言的独特韵味。如惠阳皆歌《旧时苦》,生动的叙述了歌者在新中国解放前因天灾人祸被痛苦折磨的悲惨形象,全曲基本以2/4拍子节奏进行演唱,然而在歌词故事高潮的转折处插入采用了3/4拍子的旋律。从演唱效果来说,这部分延长了演唱的时间,让听者更为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故事的结局。这样的节奏形式使得紧接着的下句的故事结局的悲剧性显得更加深刻。
五、歌词——方言与音乐的结合
独具方言特色的歌词是惠阳皆歌的灵魂所在,它充分反映了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惠阳皆歌的歌词分为正词与衬词,正词直接表达了歌曲的思想内容,而衬词弥补了正词的表现力和补充曲调上的不足,发挥其重要作用。正词讲究字句平仄,每句的句尾通常押韵。七言一句是固定形式,七言四句最常见,但在一些稍大型的歌曲,又不乏七言五句、七言六句。它们在惠阳皆歌的运用并不只是基于歌词文字上的要求,而是更偏重于歌曲的结构和表现上的需求。不仅突出了歌曲的风格与地方特色,同时对渲染歌曲气氛,煽动歌者与听者的情绪,加强歌唱语气,烘托歌声旋律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衬词的形态将惠阳皆歌的衬词分为四类:1、“衬腔式”衬词;2、“拖腔式”衬词;3、“填充式”衬词;4、“镶嵌式”衬词。
第一类衬词为“衬腔式”衬词,在一些正词字数不多的皆歌中,为了避免内容单一,旋律过于单调呆板,也为了增强歌曲的丰富力和表现力,歌者通常会在正词曲调的基本结构外再添加插入一些新的衬词,它们在歌曲中形成相对独立的规模,使用这种衬词必定会突破原来的曲式结构,主要体现在衬词字数的数量上。这类衬词与正词字数相当,有时比正词还要更多。若是删去这些衬词,虽对皆歌正词所要表达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句法的完整性会被破坏,甚至会使基本的音乐结构分崩离析“衬腔式”衬词的特点是每种衬词都由特定的曲调来演唱,是惠阳皆歌的其中一种固定模式。例如惠阳皆歌《皆歌一唱闹洋洋》中的衬词“金牡丹哪”、“牡丹花”、“一对鸳鸯赛凤凰”,都是代表着当地客家表达吉祥如意的象征。这类带有口彩意义的“衬词”、“衬句”都有属于它们各自的固定曲调,歌者演唱时通常将其插入在歌曲中每一乐句的正词之后,这种“插腰”式的“衬词”“衬句”极大地扩张了音乐结构,也丰富了节奏与旋律。
第二类“拖腔式”衬词是应用在歌曲的首端或完结处,这种带拖腔的衬词通常在全曲音域中的最高点,它有可能是一个带装饰音的长音,也有可能是一个或两个短句。若这种拖腔是一个长音,那么这个音必定是歌曲调式的主干音。“拖腔式”衬词虽然并未对曲式结构造成影响,但笔者认为这类型的衬词是惠阳皆歌艺术特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惠阳山歌《爱唱山歌你就来》为例,全曲以一个带装饰音的拖腔“噢嘿”作为引子,同时这个衬词处于全曲中的最高音,歌者用这种极其响亮的召唤式衬词瞬间抓住远方听者的注意力,仿佛是歌者在朝着对面山头的人呼喊邀歌一般,然后再进行演唱。虽然这种衬词的旋律并不如“衬腔式”衬词那样丰富,但使用这种衬词能极大地增强皆歌的感染力,在情感上瞬间拉进了与远方听者的距离。
第三类“填充式”的衬词大多数为语气类衬词。在客家方言中,语气衬词的使用是极其频繁的,这些衬词没有实际的含义,但是运用在歌曲中能加强语气,引起听者的注意力。它是应用在每个乐句的末尾的衬词,以七言四句的的皆歌作为范例,几乎每一个七言句子或每一个乐句之后都附有一个“啰”、“噢”、“呵”、“哟”等衬词。
第四类为“镶嵌式”的衬词,这是一种在不扩张正词曲调句幅的情况下插入在句中的衬词。这类衬词演唱时值非常短,在正词中见缝插空,多出现在乐句的弱拍上,不会对歌曲结构产生影响,也无专属的演唱曲调,但是通常采用重复音来进行演唱,这种特征令其带有很强烈的口语化风格。它具有“垫衬”和“加花”的属性,它们必须依靠正词来发挥其作用。这类衬词属于惠阳皆歌的另一种固定模式,有很强烈的念白风格,因此通常会被频繁应用在大型叙事类体裁“五句板”当中。如《歌唱“八一”建军节》这首七言四句皆歌,每一乐句可分为两个小分句,“你话”作为衬词出现在七字句上半部分的四字句后和下半部分三字句前,这种带有宣叙吟诵风格的衬词也是惠阳皆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学前教育中的一朵奇葩 篇10
从一本还未正式出版的《博尚志》中, 笔者有幸读到了几首博尚民歌, 它们虽然只是博尚众多民歌中的几首, 但颇具代表性, 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作为临沧人, 读着这几首似曾听过却又模糊淡忘的民歌小调, 不止一次地为其吟唱的内容而感动。如:
(男) 吃饭想你隔食病, 吃茶想你茶汪心。
(女) 小妹吃酒为你醉, 不会吃酒得罪人。
(男) 人人都说黄连苦, 我比黄连苦十分。
(女) 苦瓜种在苦荞地, 苦瓜抽藤会出头。
(男) 别人骑马我走路, 后面还有挑担人。
(女) 做梦不知跌倒处, 骑马不知走路难。
又如:
(男) 阿郎耙田耙得烂, 阿妹栽秧手不酸。
(女) 郎抬犁来妹背耙, 搭伙巴奔小人家。
(男) 太阳落去四山黄, 小妹回家约带郎。
(女) 人家有家归家去, 小妹无家归那呢?
这两首民歌是男女恋歌 (情歌) 。它们采用对唱的形式, 把相互间的爱恋形象地唱了出来, 那种爱在吃饭时、吃茶时、吃酒时、做梦时甚至骑马时都挥之不去。男的想念女的, 竟然“想你隔食病, 想你茶汪心”, “想你”苦啊, “我比黄连苦三分”。女的想念男的, 也是“吃酒为你醉, 不会吃酒得罪人”。仔细琢磨一下, 在对唱中除了想念之苦的倾吐外, 还唱出了他们对爱的希望:“苦瓜种在苦荞地, 苦瓜抽藤会出头。”“郎抬犁来妹背耙, 搭伙巴奔小人家。”这两首情歌中, 中国诗歌“起兴”的传统表现手法也运用得很自然, 如“太阳落去四山黄, 小妹回家约带郎”。另外, 地方民歌中常常出现的方言语汇, 在这两首民歌中也有表现:“人家有家归家去, 小妹无家归那呢?”“那呢”, 是典型的临沧方言, 意思就是“哪儿、哪里”。这两首情歌, 淳朴自然如泣如诉, 在劳作耕种中唱出来, 虽然没有《上邪》中“山无陵, 天地合,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乃敢与君绝”的海誓山盟, 却也将一对男女劳动青年对婚姻自由的向往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除了情歌对唱, 博尚民歌中还有“山歌”。如:
一支筷子难扒饭, 一个独人难当家。
人老只为焦愁大, 树老只为水糟根。
走路莫走偏坡处, 踩塌一脚去半山。
小时读书不用心, 不知书中有黄金。
早知诗书比金贵, 高点明灯下苦心。
大田薅秧茅稗多, 拔了茅稗壮秧棵。
只要秧苗快长大, 一家老小笑呵呵。
风柜打米光荡光, 老鼠生儿帮猫忙。
篮子背水白使气, 怠慢阿妹空回乡。
你家三天不到田头转, 大田心上起灰尘。
山歌是山野中的劳动者之歌, 歌唱的多是劳作、生产, 流露的是劳动人民的情感。山歌与情歌不同的是歌词的内容。上面所举博尚的山歌, 第一节有六个分句, 唱出了生活中人们悟出的道理——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 应该团结才有力量;人要生命之树常绿, 就应该护根养本, 尽量减少忧愁;人们应该小心行事, 防患于未然。这是生活的哲理, 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中的总结。第二节唱的是劝戒语, 说出了大家对读书的理解:从小读书要用心, 要知书中有黄金和读书必须早下苦功。第三节则说出了人要健康成长必须清除周围的不良影响, 就像必须清除茅稗后秧苗才会茁壮成长一样。第四节的唱词运用了比喻, 说明做事应该讲究科学方法, 不要白使气, 帮倒忙。最后一句也是劝戒人们劳动时不能懒惰, 要勤于农耕。
博尚的民歌中还流行着一种小调, 内容多为反映贫苦人民的生活以及个人境遇, 歌词真切直白, 歌声中充满悲愁和苍凉, 听者常常会为之伤心同情。如:
“ 葫芦抽藤开白花, 爹妈养我小冤家。大村小寨来问你不给, 你才给深山老林独家村。晚上睡觉鸡眨眼, 狠心的婆婆就叫起。豹子老虎作邻舍, 小雀老鸦作叫鸡。理起勾担去挑水, 水井头上老虎叫。理起勾担跑回来, 狠心的婆婆就骂起。青菜烂饭不断顿, 刺竹背笼不离身…… 转过灶房搓麻索, 细细想想划不着。一春不发两春草, 一世不做两世人。背起小娃回娘家, 去到那高山十里路…… 阿妈听见儿回来, 眼泪汪汪转出来。阿爹听见儿回来, 杵棍倒绊转出来。大嫂听见妹回来, 三道大门咂关起。二嫂听见妹回来, ‘扫槽母猪又回来’。三嫂听见妹回来, 花花枕头递出来……叫你大嫂不要骂, 爹娘在着我才来。爹妈在时山成路, 爹妈不在路成山。”
这是一首名为《三月六》的小调, 唱词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农村妇女的悲惨生活。唱词有情节叙述, 表现了一个女子从出嫁后倍受折磨到回娘家的种种遭遇。听老乡说, 该调唱时曲调十分优美动听, 常常使人感动流泪。小调这种民歌样式, 因为有以情动人的特点, 唱者很投入, 听者很动情, 是民间老百姓较为喜欢的民歌。又如反映旧时“走夷方”的小调是这样唱的:“架脚落地望四方, 时时想起我爹娘。人家是人我是人, 别人在家我出门。人家出门人服侍, 小哥出门服侍人。白天好吃锣锅饭, 晚上难睡绿叶床。石头当作花睡脑, 草皮当作四绿毡。正着好睡下大雨, 天亮不亮就开班。头顶雾露也要去, 脚踩霜芽也得担。”这首小调是《出门调》, 表现的是过去赶马人的旅途奔波和劳累。赶马人一年四季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奔波, 思念亲人, 吃不好睡不好, 餐风宿露, 其生活的艰辛和遭受的磨难尽在他们唱出的小调之中。
博尚民歌中的童谣, 也是很值得欣赏的。童谣形式简短, 主要在儿童中间流行, 多的三四句, 少的一两句。其内容简单, 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也可以不完整, 但是一般要求押韵顺口。很多童谣经过约定俗成后, 大多好记好背。童谣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儿歌, 他们边念边辅以简单动作, 或者边唱边做游戏, 反复吟唱传播很快。
如:“张打铁, 李打铁, 打把大刀送二爷, 二爷留我歇, 我不歇, 我要回去打毛铁。毛铁打得叮当响, 哥哥嫂嫂来帮忙, 打支枪, 送老康, 打门炮, 送老赵, 打把大刀送前方。”
如前所述, 民歌是口头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它们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 多不知作者姓名” (《现代汉语词典》) , 在博尚一带把唱民歌称作唱调子, 无论是情歌、山歌、小调还是童谣, 它们都具有民歌的基本特点——具有固定的曲谱, 在民间口耳相传, 即景生情, 现编现唱, 自由灵活不拘一格。民歌是老百姓的歌。黎民百姓长久, 民歌也就长久。但是, 现存的民歌在博尚的传留已经不多了, 主要原因是会唱的人日渐减少, 而用文字记录做收集整理的人更少。口头文学毕竟是口头的, 《现代汉语词典》上说:“口耳相传, 没有书面记载的民间文学”就是口头文学。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 博尚的民歌就是以典型的口耳相传的方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居住在这里的汉、傣、拉祜、布朗等各族人民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共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歌——博尚民歌。作为一种文化传承, 这些民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博尚人。数百年来, 人们唱着这些情歌、山歌、小调和童谣, 倾吐着自己的心声, 与天地自然奋斗, 与人奋斗, 顽强地在这里繁衍生息。可以这样说, 博尚的民歌和全国其他地方的民歌一样, 既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 生命力非常顽强, 是老百姓的歌。
摘要:博尚民歌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一朵奇葩。它们产生在边疆临沧这块热土上, 来源于生产生活, 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感情、追求和愿望, 表现着人们与天、地、人抗争的酸甜苦辣, 是老百姓自己的歌。
学前教育中的一朵奇葩 篇11
组建教育集团 促进教育均衡
2011年9月,对福安市韩城第二中心小学和福安市实验小学阳泉分校(含福安市韩城第四中心小学)的孩子和家长们来说,是个欢喜的月份,因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了!原来,福安市以福安市实验小学为龙头,整合福安市韩城第二中心小学和福安市实验小学阳泉分校(含福安市韩城第四中心小学),成立了福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实小教育集团”)。实小教育集团下设三个分校区,原福安市实验小学更名为福安市实验小学龙江校区,福安市韩城第二中心小学更名为福安市实验小学南湖校区,福安市韩城第四中心小学与阳泉分校整合更名为福安市实验小学阳泉校区。于是,一曲借助优质资源,带动薄弱校、新校在管理、师资等方面均衡发展、共同提高的改革号角就此吹响了。
实小教育集团的创建,既是顺应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福安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福安实小”)自身求创新、求突破、求发展的需要。
2011年4月,福建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推行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的实施意见》,要求2011年首先在设区市所在地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县(市)的城区建立“小片区”管理模式试点。将设区市所辖区及县(市)城区义务教育的服务区划分为若干个小片区,以片区内的优质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有效整合片区内义务教育学校资源,提高片区内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
原福安实小是一所百年老校,是福安市数一数二的名校,能让孩子就读福安实小,是福安市众多家长梦寐以求的心愿。每年入学之季,托关系、找领导、通路子、花大钱,家长们各显神通想挤进福安实小,“择校热”愈演愈烈。但是,学校发展至今,却陷入一个“瓶颈”——学校坐落在闹市中的一条狭窄的小巷内,校园面积窄小,学校硬件严重不足。如此小的校园,却容纳了2300名学生,“学生广播操要分两套曲子进行,一部分学生在室外做,另一部分学生只能在室内做。”苏培园校长带着记者在“巴掌大”的校园转了一圈,无可奈何地介绍说。年年超负荷地运行,如何打破“瓶颈”,让小校园有着大视野,小学校办大教育?如何放大“名校效应”,扩容优质资源,发挥教育品牌的辐射作用?外部大环境的要求,内部提升的驱使,两者一拍即合,催生了实小教育集团的诞生。
目前,龙江、阳泉、南湖三个校区,建筑面积26,864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245人,学生5,123人,教学班94个。实小教育集团跨越城区两个办事处,有机组成一个城区义务教育小片区,占了福安城区小学教育规模的半壁江山。
“不过,在集团创建初始,这种名校+弱校+新校的‘电梯式’发展模式是否真的能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南湖、阳泉两所校区的学生是否真能和龙江校区的学生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在福安老百姓心中还是存有疑问的。”苏培园校长对记者说,“消除疑问的最好方式不是靠说教,而是真真切切地让老百姓感受到三校区是一整体,无差别。”据苏校长介绍,实小教育集团机构设置实行“四个一”模式,即实行“一个独立法人单位”“一块牌子”“一校多区”“一套行政班子”(可设立总校长、成立党总支、校区分设执行校长)。分校区校长不设立法人代表,建立一个工资户头,分校教师均为实小教育集团教师。实小教育集团管理严格按照福安市教育局要求的“七个统一”,即“师资统一调配、教师统一待遇、课程统一设置、教研统一管理、质量统一监控、考试统一评价、招生统一组织”。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
提升管理内涵 创建校园文化
“理念决定方向。一个学校的内涵,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决定的。作为校长,管理要有超前的意识,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人才观和育人理念。更重要的是,要使自己的办学理念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同,这理念才有其价值。”谈起学校的管理,苏培园,这个外表看上去精明、干练,讲起话来思路开拓、条理清楚、1997年就开始担任校长职务,被实小教育集团师生誉为“精神领袖”的中年“老校长”如数家珍,一句句隽语、一套套理论脱口而出。
苏培园认为,做一切事情都有规矩,唯有一件事没有规矩,那就是创新。“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管理创新势在必行。作为校长,应当‘跳出来’,做一个领导者,即‘跳出学校进行战略思考’。如果做到这一点,意味着校长的工作和思考的空间更加宏观,意味着校长更加大气。同时,校长应当‘扎下去’,做一个教育者,即‘深入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如果做到这一点,则意味着校长的工作和思维空间更加微观,校长的工作作风更加扎实。”苏校长向记者娓娓述说着自己的管理理念和如何当好校长的心得体会。
学前教育中的一朵奇葩 篇12
好听, 是因为它的旋律有着浓郁的地方民歌和说唱音乐风味, 别具一格, 高亢明亮, 优美动听。
亲切, 是因为它的语言和内容全都来自日常生活, 带着根植在地方泥土中的芳香气息, 朴实无华, 俏皮幽默, 通俗易懂!
难忘, 是因为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本土文化艺术魅力, 是南阳老城区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南阳的叫卖调, 与其说是一种民俗, 不如说是一种文化, 它像一碗滚烫的南阳胡辣汤, 香辣可口令人心潮澎湃;它又像一朵美丽的奇葩, 独特温馨令人陶醉神往。
南阳叫卖调与其他地方叫卖调相同的是, 都记载了商品的种类及特点, 在叫卖时又融了音乐、商业、民歌等诸多内容, 都是中国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个性, 由于同当地的语言、音韵结合的密切, 所以, 南阳叫卖调与南阳的民歌、曲艺、戏曲相媲美。
一、南阳叫卖调的特征
1. 与地方民歌的关系
叫卖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类别, 因受地理条件的影响, 在体裁、风格等方面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所反映出来的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语言及气质、风格特征也不相同。
地处豫西南的南阳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物华天宝的城市。极具盆地区域性的民间歌曲有着数千年的积蕴, 有号子类、山歌、田歌类等。因此, 南阳叫卖调, 不是孤立的文化, 特别是与它根植的土壤——文化背景,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广泛吸收了地理、文化、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的东西。南阳民歌是用地方方言唱的, 南阳叫卖调是用方言“喊”的, 这就充分表明了地方民族音乐语言的思维、方法和手段。
2. 与地方曲艺的关系
南阳是全国著名的曲艺之乡, 素有“书山曲海”之称。大调曲子、三弦书等各种曲 (书) 总计约3千部篇。80年代前, 叫卖调同曲艺一样, 在当时对老百姓的生活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节奏性和旋律性对曲艺创作也产生着重要作用。同时叫卖调也融入了许多曲艺的音乐元素和表演风格。如:三弦书, 是一种典型的民间说唱, 演唱中演员和伴奏者相互帮腔、插话, 在声腔、板路、调式、调性上, 与叫卖调形同“一母同胞”, 唱到情绪激动时, 演唱者扯着嗓子任意高声喊叫, 自我陶醉。叫卖调与曲艺的相互融入不仅丰富了曲艺创作的内容形式, 也使得曲艺的表演更加“接地气”, 使叫卖调更加丰富多彩。
3. 与地方戏曲的关系
南阳叫卖调伴随着历史脚步, 随着南阳地方戏曲的演变、繁荣而不断丰富着。南阳是戏曲之乡, 传统的剧种剧目多种多样。豫剧中的音乐、唱腔、板式, 曲剧中阳调、垛子、诗篇、书韵等韵辙, 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从大人到小孩都会哼唱几句。因此小商贩们也根据商品内容和词意的不同, 在叫卖中渐渐渗透着戏曲的旋律, 如:叫板, 拖腔、自然韵白等, 一字一板、一板一眼, 优美、舒畅。
二、叫卖调的内容
叫卖调内容从生活中来, 形象逼真, 朗朗上口。如:“找头发换针, 有这碎铺陈烂套子口袋片子麻包片子, 拿出来换钱换洋火。”“焊茶壶焊烟袋, 焊那铜盆子, 锅灯台, 钉盘子钉碗, 修补雨伞。”“芹菜韭菜白菜, 红萝卜大葱。”“黄花苗, 苇子根, 癞肚皮草, 地骨皮。”“秦椒酱油芝麻酱, 五香豆鼓十香菜, 打醋来, 卖韭菜花儿。”最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60年代卖零食的手艺人, 那极具诱惑力的叫卖声一出口, 立马招引来一大群垂涎三尺的娃子们。“山楂糕、芝麻糖!妮儿们吃了头发长, 娃儿们吃了不尿床。”“花喜苔儿花喜苔儿, 又能吃又能玩儿, 你说喜欢不喜欢?”叫卖用优美动听的豫剧调门旋律哼唱出来, 令人难以忘怀。
有一位人称宋二别子的卖针人, 从事卖针近40年, 因他的唱词幽默滑稽, 在南阳堪称一绝。如“老太太眼发昏, 做活好使大老吞 (大针) ;二号针、细又长, 一头韧线一头绗;三号针, 芝麻尖, 冬缝棉夏缝单, 二八月里做个夹袄穿;四号针就它囊, 能做涤纶涤卡和涤良;扎花针, 小娃娃儿, 能扎花儿。扎个鸡, 扎个鹅, 扎个鲤鱼闹沙河, 扎个龙, 扎个凤, 扎个麒麟把子送;锅拍真, 纳锅拍, 穿辣椒, 缝布袋, 连 (luan) 口袋, 都来用我这大家伙。”在不同的政治年代, 老宋的歌词也注入不同的政治内容。如“毛主席著作闪金光, 照得咱心里亮堂堂。兰考出了个焦裕禄, 是咱学习的好榜样……二把钢针一打开, 大寨红旗飘起来, 战天斗地夺丰收, 大寨红花遍地开……”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他把数十年卖针的经验溶为一炉, 创造吟唱了一段段既有叫卖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享受价值的卖针歌, 为民间文化增添了不少光彩。
南阳叫卖调的歌词长短句结合自然, 格调流畅, 整套歌词与地方戏曲中的唱、念、白完美结合, 如豫剧中的散板, 紧打慢唱, 曲剧中的垛子连说带唱, 妙趣横生, 让人忍俊不禁。小商贩们善于逢场做戏, 即兴表演, 抓活词出噱头, 所以深深吸引着观众。著名戏剧家杨兰春20世纪60年代到南阳体验生活时, 曾连续多日观察、聆听叫卖调, 为他戏剧创作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叫卖素材。
三、叫卖调的现状
叫卖调是一种用艺术形式发展经济的独特手段, 但没有被转化为民间艺术形式保存下来。现在, 虽然身边偶尔会听到几句叫卖声音, 但还是令人很遗憾地惋惜那种渐渐淡出我们生活的诙谐幽默的叫卖声。分析有以下几种原因:
1.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以前叫卖的生活物品、工具已被淘汰, 如:铜茶壶、旱烟袋之类, 小炉匠们去世的去世, 改行的改行;生活用品、洗衣用品、针头线脑之类的在超市里面应有尽有, 五花八门, 琳琅满目, 还有的在街头小巷吆喝的小贩, 现如今成了个体经营户, 当上了小老板。
2. 各种创意广告经营方式不断推陈出新。
商品宣传直接在电视、广播、平面媒体上打广告, 在这些新兴广告形式的冲击下, 叫卖退出历史舞台。
3. 现在新型城市都在创建卫生城市、旅游城市等, 高楼林立, 整洁美观。
偶尔有个小商贩摆个地摊, 推个三轮车叫卖也影响市容, 商贩们为了躲避城管都很低调。
四、如何保护叫卖调
叫卖调为市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斑斓色调, 它是商业文化、民俗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 如何保护叫卖调?本人有以下几点粗浅见解:
1. 利用广播电视平台宣传
当今社会, 利用广播电视宣传的影响面越来越广泛, 能够吸引不同年龄和不同教育程度的群众。 (1) 利用叫卖调的形式在电视上宣传产品, 独特的创意, 新颖的形式, 浓烈的“叫卖调”衬托与渲染, 既满足了消费者的好奇心又刺激和拉动了消费需求。记得, 有一则广告——南方黑芝麻糊, 画面诱人, 叫卖优美, 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听觉上, 都让人无法忘怀这个产品。 (2) 编排成精美的文艺节目搬上屏幕。2013年春节, 南阳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推出了由3位本土老艺术家表演的叫卖调情景剧《宛城老景》, 它以原生态的歌舞、幽默滑稽的叫卖调与老城影像情景相交融, 生动地再现了老南阳早市叫卖、过年踩街、观灯的特色民俗, 顿时使人眼前一亮, 观众叫好不绝。它唤醒了土生土长的南阳人对老南阳叫卖声的美好回忆。2014年春节, 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 《宛城老景》重新加工编排再次搬上南阳春晚舞台, 成了整台晚会最为靓丽温馨的风景线。
2. 通过各种大众演出舞台宣传
随着人们不断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 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也日渐丰富了起来, 除了每逢节假日举办的各种联欢会外, 各种文化广场、周末广场、公园广场、社区舞台等也纷纷组建起来。这些舞台的演出中, 在一些节目中加入“叫卖调”这道“佐料”, 更能使演出锦上添花, 而且还使叫卖调得以传承。
3. 在音乐课堂上宣传
在音乐课堂上融入“叫卖调”, 更够增加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准备一些“商品”, 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表演能力, 当一回叫卖商贩, 这样不但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还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生们的创作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而且还感悟到了“叫卖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