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时间(通用12篇)
课堂教学时间 篇1
经常听到教师抱怨,课上不完,一节课讲不了多少东西,意思是要讲的东西很多而可用的时间太少。这确实是目前课堂教学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一为例,4个专题共有课文22篇,课时却只有36个(新课程规定每个模块都是36课时),平均每篇1.5课时,这还不算作文教学及其他需要机动的时间,这显然是不够的。经典诗文的品读不是吃麦当劳之类的快餐,吃饱就好,而是像喝茶,得慢慢呷,品出个味道来。因此,我们需要改进教学策略,在有限的时间里挖掘出无限的教学空间。
一、合理选课 教有定篇
其实,并不是教科书里的课文必须一篇不落地上完,它们无非就是个例子(叶圣陶语),例子多并不一定就好,少也并不一定就不好。少量的例子,指导得当,学习得法,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不就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吗?教科书里的课文全教是不太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所有版本的教科书都设置了“选教或自读内容”,就是要增强选择性。像苏教版必修一,22篇课文中必教的也就14篇,这就差不多把课时数提高到平均每篇2.5课时了,算勉强够用。在浙江,“为了减轻教学负担,除必教课文(见附录)外,其他篇目可以由学生课外自学,也可以安排在课内教学,考试评价不作要求。”[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2014年版)》(以下简称《意见》)在其《附录》里列出的“必教篇目”中,必修一只有10篇,平均可达到3.5课时,应该算是比较充足了。更有甚者,像《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语文(2014年)》里列举的所谓学考“基本篇目”,只有6篇。为直观起见,这里将苏教版必修模块四种不同的篇目数列表如下。
教学篇目是可以选择的,如果我们自己拿不定主意,或者不想重组篇目,不妨就从A、B、C、D四类中合理地选择一种。所谓合理,主要是基于学校、学生实际,也就是学校排给语文课时的多少,学生语文学习的程度。如果课时相对较多,学生程度也较高,则选择A类全教也无不可;如果课时数量和学生程度都属中等,则选B类比较合适;而在二三线普通高中,即便选择C类甚至D类,也是合情合理的。要想不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间少的矛盾,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是十分重要的。篇目选定,则心中有数:就课文教学而言,若选B类,大致一篇课文2课时;若选C类,大致每篇课文3课时。有了这个“数”,在教学设计时,在教学进程中,就会予以充分考虑,不至于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了。
二、一文两课 篇有定时
“一文两课”本来有三层意思,一是一篇课文两种课型,就是两个班两种上法,时髦点讲就是同课异构;一是一篇课文分两个层次上,即基础课和发展课;一是一篇课文上两个课时。我们这里主要取后两种意思,一篇课文,不论长短,上成两课时(长文要短教,短文要长教),一节基础课,一节发展课。基础课和发展课同《意见》“教学要求”里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有一定同构关系,前者基于全体学生,后者基于个性发展。当然,“基本”并不等于“简单”,“发展”也不一定就是“繁难”,“基本”和“发展”都是基于课文和学生实际的。这就涉及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既要研究课文的“基本”和“发展”,也要研究学生的“基础”和“个性”。
我们当然不必对《意见》里的“要求”“俯首帖耳”,在遵循“普遍共识”的前提下作切合自己的选择。以《沁园春·长沙》(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为例,第一课时基本按“要求”“联系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说出词作的主要思想感情;体会词中的豪情壮志,说出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准确、流利地背诵该词”。第二课时则以“两个问号引发的思考———《沁园春·长沙》表现手法新探”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该词的设问艺术;另让学生以创作对联的方式为课文作结(这其实是两个活动,下文详述)。有学生写道:“望中原,五岭踏遍,天地众生随鸟瞰;立湘江,百舸争流,穹宇万类任遨游。”联结课内外,也算像模像样。
这是一个短文长教的例子,“基础”之上,可以深化拓展。长文如《祝福》(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如何短教,则是个破费思量的问题。笔者曾经这样处理《祝福》:第一课时以“到底是谁害死了祥林嫂”为主问题,探讨了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问题;第二课时则仅选取了“柳妈”情节作深入分析。学生讨论的焦点话题有“从两个省略号看柳妈的恶毒”“当烛之武碰上柳妈”“假如捐门槛是柳妈骗人的”等,颇具深度,批判性和创造性十足。要真说探讨,10节课也探讨不完《祝福》,《祝福》是说不尽的。经典作品无不如此,我们的课却不能没完没了,得有个取舍,必须懂得放弃。“一文两课”不是一个模式,只是一种观念,就是我们一定要有时间意识,再长的课文也要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化长为短。“一文两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像《祝福》,你一定要上三节课四节课,也并无不可。
三、写作随课 课有定样
“一文两课”比较适合课时较少但学生程度较高的学校,课时稍多但学生程度相对偏低的学校则可以选择C类篇目,实行“一文三课”。“三课”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3课时,一是基础课、发展课和作文课三课型。正因为阅读教学的时间紧,任务重,绝大部分课时都服务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自然就被边缘化了,成了鸡肋,有些教师甚至一个学期都不上作文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阅读教学固然重要,但写作教学也不可偏废。作文课多久上一次,一学期上多少课时,其实也并无绝对要求。《意见》的安排是每专题一次作文课,一次2课时,一个模块就是4次作文课,共计8课时。这也是我们将课文教学设定为“一文两课”或者“一文三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为写作教学留出一定的时间。可惜的是,现在连这8课时都被许多教师挪用了。
如何保证写作课时,比较好的做法可能是让写作像课文一样进入常态课堂教学,或退一步,至少进入每篇课文,进行读写匹配教学。有人说,这不就没有章法、没有系统了吗?确实有很多人认为写作应该序列化,先讲什么,后练什么,一板一眼,循序渐进。但多年以来,效果并不好,于是有人开始反思:作文教学要不要系统,怎样的写作教学才是有效的。王荣生教授就是反思者之一:“写作课程的这种‘序列化’和‘结构化’追求已遇到诸多困境,作为实践课程,写作课程的设计不应从写作知识系统出发,而应该基于学生碰到的问题与困难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基于学生实际要求的微型课程扭转了以往写作课程的设计路径,它立足学生写作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写作认知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来调整写作学习的内容与学习方式”[2]。
可惜王荣生教授并未指明这种微型写作课程该如何具体实施,写作随课或称之为“随课微写作”应该可看作其实施路径之一。前述阅读课上以撰写对联作结即可视为“随课微写作”的具体体现。《项脊轩志》(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乃“明文第一”,是经典中的经典,需仔细体会。第一课时主要安排探讨“此情”,可分为结构“关”情、细节“撩”情、质朴“增”情、叠字“助”情等角度;第二课时则结合《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以“旧日时光的絮语和现实生活的挽歌”为话题,深入探讨归有光小品文里的女性意识;第三课时探讨三篇文章的语言描写艺术,安排随课微写作:以“书房”为聚焦点,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包含2~3个语言细节。如果课时紧张,则第二课时完全可以安排课外探讨或者干脆舍弃,但“随课微写作”应予保留,因为它“基于学生的实际要求”,不是“序列化”“结构化”写作,属于“学生碰到的问题与困难”。
四、生本授课 样有定模
一节课到底该怎么上,环节如何安排,时间如何分配,都是在备课时需要精心设计的。从理念上说,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如何具体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种理念,恐怕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而不是教师“满堂问”甚至“满堂灌”是比较有效的方式。特级教师林华民曾经提出“三分课堂教学论”,即教师持续授课时间不超过10分钟,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学生当堂练习的时间保证10分钟。这其实也不是什么模式,林老师的本意也是要我们树立一种观念,一定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而不是教师的“教”为主。当然,这种观念还是大致的,进入操作层面需要灵活变通。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或许“五段课堂”更切合实际。对于一节课来说,激趣导入段5分钟左右,教师在这段时间内促使学生的兴奋点转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第一活动段15分钟左右,学生进行第一个学习活动,教学内容就设定在活动中;调节小结段5分钟左右,学生的兴奋开始转为抑制,教师需要调节课堂气氛,小结评价活动效果并安排下一次活动;第二活动段15分钟左右,学生进行第二次学习活动;总结评价段5分钟左右,教师总结评价,结束新课。
《像山那样思考》(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第一课时两个活动环节设计为:“大、小标题拟制”和“画外音撰写”。第一次活动可以再切分成两个关联的小活动:“扩展文题”和“切分场景,拟写标题”。扩展文题的模板为:(主语:谁)+(应该)+像山那样+(状语:怎么样)+思考+(宾语:狼嗥声中隐藏的内涵)。有学生就扩展为:我们应该像山那样客观、深刻、长久地思考人和自然如何平等、和谐地相处。这就解决了课文思想主题的问题。对于场景和标题,有同学这样切分:1~3段,狼嗥深夜;4~6段,母狼被杀;7~9段,无狼的自然;第10段,和平的思考。这就解决了结构问题,为进一步拟写画外音创造了条件。
第二个活动就是为这些场景撰写画外音,是在场景切分的基础上,让学生转变身份,从大山的角度,代大山立言,可分组分写不同场景。有同学为第四个场景配画外音:我已看过太多的消亡与诞生,每一个生命都为了更好地活着而不断挣扎。或许人类已经成为生物生存法则的胜利者,但自然规律从不会被改写。也许,一个狼群是渺小的,我区区一座山也是渺小的,但请不要忘记,人类在自然面前也一样是渺小的,并且十分脆弱,我已见过太多的生命被强大的自然所吞噬。人啊,认识你自己,也请认识你对面的世界,它叫自然!
这样的活动,增进了学生的体验,促成了学生的思考,深化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写作经验,可谓一石数鸟。至于以教师为主的三段活动,主要是穿针引线、调节引导,就无需赘述了。“五段课堂”既成功规划了课堂时间,又增强了教学效果,还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浪潮,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2014年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6.
[2]邓彤,王荣生.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转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3(9).
[3]林华民.做一流的教学能手——特级教师林华民的108个教学主张[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98.
课堂教学时间 篇2
1、预习有时间。
课前留给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预习对于所有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一些接受速度较慢的学生,课前预习,可以让他们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准备。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自觉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揣摩老师讲课的方式,产生学习活动的动力,长期锻炼,可以很好地培养自学能力。有些教师舍不得在课的开始留给学生一些预习时间,总是从一开始就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生怕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学习若缺少了思想上的准备和求知动力,一部分反应速度慢的学生也许就会落下前进的步伐。
我任六年级数学,学生识字量有了一定的保证,我尝试每节课的开始五分钟都让给学生自己看书、做题。经过不长时间的培养,每节课的开始,学生便能主动的自学,且均能做对一些题目,课堂参与率和正确率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提
高了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能有效缩短教学时间,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2、思考有时间
在课堂教学时,适当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总是抛出问题后就希望立即有学生举手回答,而反应较快的总是优秀学生,他们在学困生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是怎么一回事的情况下,便能说出老师所期望的答案,老师误以为全班同学都能理解所回答的问题,于是接着进行下一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学困生失去了思考的时间,失去了参与的机会,失去了自信心,落下了跟班前进的步伐,差距无形中扩大了,这样久而久之,学困生的学习将会越来越差,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要不仅害了学生,而且害了我们老师自己。古人云,静思出智慧。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些问题,一两分钟解决不了,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领悟,得出好的答案。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小学生?因此,教师要舍得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静思,让更多的学生在独立思考中领悟数学的奥秘,静思不是冷场,而是数学思维的良好品质。
3、作业有时间
如何合理利用数学课堂教学时间 篇3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教学实践 合理利用
西方学者鲍尔说:“时间是教育王国的金钱,教育需要时间。”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时间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课堂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课堂的45分钟,对于每一个一线数学老师来说,都是值得深究的。数学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尽量减少课堂的“垃圾”时间;注意安排适当的信息量,过小的信息量会让学生“吃不饱”,过大的信息量会让学生“吃不下”,造成时间空余或过于紧张;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不让无关事件影响教学,灵活安排课堂时间,还要特别关注以下四点。
一、钻透教材、了解学生、注意细节,合理安排时间
1.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难点。
研究表明,课堂45分钟,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起始时区(波谷)、兴奋时区(波峰)、调试时区(波谷)、回归时区(波峰)、终极时区(波谷),兴奋时区一般在上课五分钟以后,时长大约15分钟,只有钻透教材,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才能计划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节点和时长,尤其是计划处理重难点的时间节点和时长,这样课堂时间的分配才会详略得当,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才会高。
2.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学业水平。
充分研究学生,了解了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方法,才能节省新旧知识、能力衔接的时间;了解学生之间知识能力的差异,安排学生活动时间才能有的放矢。
3.备课注意细节,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状况,要有应急方案。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前备课要注意细节,要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有所准备,备好应急方案,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不浪费课堂的每一点时间。
二、重视学生活动时间,提高课堂时间的使用率
1.增加学生活动探究的时间。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知识生成的过程,而不要仅仅关注结果。《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得来的;学生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的生成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探究、猜想等活动得来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教师应该减少自己的讲解时间,增加学生活动探究的时间,鼓励学生“动手做”,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
2.学生要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为了加大教学容量多讲题,为了公开课、评优课完成教学任务,常常在课堂上抛出问题后直接讲答案,或者从一个环节迅速跳到另一个环节,学生没有思考时间、反应时间,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大部分学生不知所云就结束了。往往是花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却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打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性。古人云:静思出智慧。教师要舍得放时间给学生思考,增加学生思考的时间,让更多学生在思考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在思考中领悟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上应避免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少部分学生的思维代替大部分学生的思维。
3.一定要留有作业时间。
学生作业是反馈其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平台。但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常常从上课讲到下课,根本没有学生练习的时间,作业都留给学生课后完成。而有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怎么可能在课后没有老师监管的情况下静心作业?作业的质量可想而知。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安排时间让学生作业,通过学生的作业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拓展的内容,做好提优补差工作。
三、适当使用统筹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统筹方法,本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通过重组、打乱、优化等手段改变原本的固有办事格式,优化办事效率。通过全盘筹划,用最少的时间、人力、物力,获得最佳经济效果。其应用要点为,抓住关键环节,合理安排工序,以缩短工时,提高效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适当使用统筹方法,安排好流程,合理利用零碎时间。比如利用学生思考、活动、练习的时间发作业本、试卷、准备教具和仪器的使用;在学生练习时进行巡视,找出典型问题让学生板演;在优等生探究、思考、作业时开展辅导工作,等等。另外,教学目标明确,让学生的活动、思维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也是使用统筹方法。
四、恰当使用多媒体
传统教具虽然粗糙,但容易准备,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丰富、更有趣、更形象,能呈现多元化的信息,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大大提高单位教学时间的利用率。但实际使用中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把多媒体变成“放电影”的工具,把学生当成无事可做的观众;过多的音乐、视频冲淡了教学活动的主题,等等,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所以恰当使用多媒体,对于高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课堂教学时间 篇4
“我们语文老师也不好, 一吹起牛来就是一节课.”
路过操场, 我无意中听到了两个孩子的抱怨声.回想自己的课堂, 也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 虽不曾占用孩子们的下课时间, 但也恨不得每节课能多上几分钟.你是不是也有着这样的烦恼呢?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时间总觉得不够用呢?是谁偷走了我们的时间?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我们教师的课堂又是怎样的现状呢?
现状一:有的教师上课事先准备不充分, 目标的制定宽泛, 流于形式, 往往到了课堂还不是很清楚自己要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用多少时间来完成每个步骤, 只是跟着感觉走, 跟着自己一贯的老路子, 想到哪儿就讲到哪儿, 有时甚至是信口开河.有的问题遗漏了, 就回头重讲, 没有顺序, 没有条理, 讲得啰嗦, 听得乏味.
现状二:有的教师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 没有明确自己本节课的重点.面对众多的教学点往往什么都想抓, 遇到问题就问, 又什么都抓不住.等到下课铃声响起, 学生还云里雾里搞不清楚.有些有难度的题目, 教师的心里没有明确的答案, 没有合理有效的引导方法, 就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结果往往是浪费了时间也失去了作用, 学生的答案依然是个体的、浅显的.这样的合作学习也是无效的.
现状三:有的教师上课的节奏不紧凑, 课堂上老是无谓地浪费时间.把时间都用在了讲废话、重复的话上.比如:我们学校有个教师在教《爱如茉莉》 (苏教版第九册) 时, 他问:课文怎样写出了映子父母之间的爱如茉莉?顿了顿, 他又说:也就是从哪些句子能看出映子父母之间的爱如茉莉?你先读句子, 再思考哪些句子能表现父母之间的爱.其实, 这么多句子就是一个问题, 问完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了.他就这么重复来重复去, 翻来覆去地表述, 表面上是生怕学生听不懂问题.实际效果就是在浪费时间, 占用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
针对这样的课堂现状该采取怎样有效的措施呢?根据自己从教十几年的经历, 我有以下这些看法:
一、目标明确, 不偏题.
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因为教学目标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 规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 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的深度广度等, 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 并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能力目标, 过程和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是从大的全的方面来说的, 具体划分到每一节课, 就得有具体的小目标.目标不可多, 要有侧重点.实践证明, 目标越细化, 完成度就越高, 自我检测就越容易, 那么每节课的教学效果就越好, 教学效率就越高.比如说:《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 苏教版小学语文配套的教学参考用书在每一课的第一个目标中列出的就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散文都是这样的目标.作为有能动作用的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是不是该细化, 侧重呢?在备课《大江保卫战》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 时, 我发现课文的语言、句式很有特色.于是在朗读课文方面的目标, 我是这样制定的:
第一课时
1.默读全文, 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地朗读全文,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读出短句子所表达的情况紧急, 危险逼近, 刻不容缓的感觉.
第二课时
1.默读课文, 标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在旁边写上感动的理由和想法.
2.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二、重点突出, 不盲目.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 因其足智多谋, 胸中有天下, 一切都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中.我们教师也需要事先规划, 心中有学生, 有整体的设计.每一节课, 教师都需要通过研读教材, 收集资料, 制定出适切的教学目标, 具体地规划出操作的几个板块, 确定哪一个板块是重点, 哪一个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预算出每个板块大致需要多少时间, 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有哪些内容是预习完自己已经学会的?哪些内容是需要通过合作、点拨才能领悟的?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疑问?……这些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心中有策.
《争论的故事》是苏教版第六册教材上的一篇课文, 我在第二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板块, 每个板块后面都有具体的时间和方法的预设:
(一) 、故事导入, 直入正题, 理解关键词语.
时间预设10分钟.方法:读故事是很有意思的事, 我们都很喜欢读故事.指名学生读2———5自然段, 教学生边读边想,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二) 、师生合作, 再读课文2———5自然段.时间预设3分钟.方法:分角色读对话.
(三) 、看图, 想兄弟俩说话的神情, 同位合作直接对话.
师生合作表演, 明理.时间预设21分钟.方法:集体看图, 同位合作, 研究兄弟俩说话时的表情、语气, 模仿争论.然后师扮演哥哥, 生扮演弟弟, 一起创设争论的场景, 理解“争论不休”.然后抛出问题:你觉得我们兄弟俩怎么样?懂得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四) 、指名读课文的其余部分, 学习标点“…………”.时间预设3分钟.方法:直接传授知识点, 让学生明白写作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省略说话人, 省略大段大段文字, 可用上面的标点.
(五) 、出示原古文《笑林广记》中的《争雁》.时间预设3分钟.方法:师范读, 生学着读一读, 了解课文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从时间的分配上, 我们就明显地感觉到这节课的重点是第一板块、第三板块.第一板块侧重的是生字词和关键词语的理解, 这是保底工程.第三板块考虑的是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愿意动脑思考, 动手尝试, 学生的学习才能有长进, 才会高效.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动静的搭配.后面师生合作部分是整节课的重中之重, 是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环节.如果前面的学习内容步步落实,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 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统一.
当然, 在具体实施时教师需要灵活执行时间.因为时间是备课时预测的, 这与实际的操作很有可能有距离.在课堂上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使用时间, 比如有些铺垫、过渡或者是小的知识点, 在预设时不可能样样俱到, 事事吻合, 遇到教学顺利时就立即展开下一阶段的教学, 不能拘泥于事先的预设, 一成不变, 否则就是浪费.心中要谨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把别的环节上多余的时间运用到重点环节, 在重点部分的学习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出错、改正.像《争论的故事》中学生同位对话表演, 肯定不可能一步到位, 教师就可以根据现场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指导、评价、试演, 如果时间允许, 还可以请刚刚表演过的同学再来一次.我想这一次他们一定比前一次成功, 因为这是集体的智慧, 是同学们一起合作学习的结果, 而且同学们也会从两次表演的对比中明确争论的语气、表情, 能想象到古时候兄弟俩争论时的真实场景.这样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的教学才会更扎实有效.总之, 善用时间, 正确取舍, 重点突出, 教学实在, 是我们教师每堂课的追求.
三、关注生成, 不放过.
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 是充满活力、有思维、有个性的.所以课堂有太多的不可预见性, 也不可能每一堂课, 每一个环节都能事先预测.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教育机制, 紧紧扣住课堂的生成, 把他挖掘成课堂的亮点.
听一位教师教《二泉映月》这篇课文, 教师呈现了五个文中描写“月”的词, 请学生读, 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也很轻柔.其中有一个词“静影沉璧”, 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说:“有时候理解词语, 你可以先理解每一个字的意思, 然后把字义连起来思考整个词的意思.你还可以运用书上的图来理解这个词.”经过思考, 一个同学说:“月亮的影子静静地照在墙壁上.”教师明显一愣, 他没有请其他同学回答, 而是接着问这个同学:“你从哪个字上看出月亮的影子是照在墙壁上而不是别的地方的?”那位同学说:“是‘璧’.”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字:“壁”.同学们立即窃窃私语起来, 那位同学立马说:“哦, 不对, 不是墙壁, 应该是玉.”“那月亮的影子在哪儿呢?这个词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师接着问.同学们一起思考、研究, 终于弄懂了这个词的意思.我想, 教师在预设时一定没想到这个词的理解会出现这样的插曲, 因为教师事先教给了学习的方法.不可否认, 这位教师是机智的, 以春风化雨的语言, 引导学生比较、联想, 让学生品尝了改正错误、寻找成功的喜悦, 让孩子们沉浸在愉悦的氛围里学习.
不过, 关注生成是为教学服务的, 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 教师要善用.面对值得生成的关键点, 教师需要使用合理的时间, 运用有效的方法, 不能一味地生发, 随着学生的回答离课文的学习越来越远, 也不能浅尝辄止, 学生还没有领悟就突然结束.
四、即时检测, 不懈怠.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高效, 是检验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合理有效地运用课堂检测能让我们了解学情, 及时调控课堂.比如:在第一课时教学时, 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教师的心里要有数.在课堂上, 教师需要指定不同的学生来读, 当场评估他们的朗读能力, 合理使用朗读时间.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根据段落的长短, 分别请不同朗读水平的学生来朗读不同的段落, 朗读水平低的同学读较短的段落, 教师给予中肯的评价, 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则朗读一些有难度的段落.教师和学生当场评价, 有效指导朗读.有时可在课尾设计小问题或小练笔来实现对课堂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篇5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结合实际。课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家里的钟表,再画出自己喜欢的钟面。从观察到画,学生对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认识。再利用课前画好的钟面,学生比较轻松地了解到分针指着每一个数字是多少分,学会了5分5分的数。读、写钟面的`时刻,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这个钟面的。时与分的关系难在1时=60分的推导,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小闹钟,认真观察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又回到12,时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分针转了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圈是60分。让学生自己发现1时=60分,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中发现有学生把5时55分认成6时55分,经过个别辅导,补救过来了。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回忆上课情形,认为经过上学期学习孩子们认识了时针,同时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过于强调的是有关分针指到每一个数字是多少分的内容。学生也受老师教学的负面影响,造成这种错误认识。因此在下一节练习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时针的位置分为几时多一些、几时半、几时多得多这三种情况,加深对时针的正确认识;接着学习5分5分的数。学完后把时针表示几时与分针表示多少分合在一起,就是钟表上的这一时刻。
这节课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分析原因:
一、没有对旧知及时的复习,没有对旧的重点知识强化。
二、对于“分”这块应该强调一一对应关系,如:2对应10,忽视这块知识。
三、把学生看的太高,讲每一节课前,对学生实际接受情况。
四、不要把课设计的太满,让学生消化不了。
认识时间同步习题
一、填空
1.钟面上有( )大格,( )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 )时;分针走1大格是( )分;分针走1小格是( )分。
3.分针从12走一圈回到12是( )分,也就是( )。
4.分针从2走到6,走了( )分;时针从2走到6,走了( )时。
5.新闻联播晚上( )时整开始,要播放30分,( )时( )分结束。
考查目的:了解钟面上的基本知识,知道时针和分针位置变化的关系,以及二者反映出的时间上的变化。认读时间,并结合钟面进行简单的推算。
答案:1.12, 60 2.1, 5, 1 3.60, 1时 4.20,4 5.7,7时30分。
解析:第1题注意指导学生区分大格和小格。
第2题注意时针、分针的对比,区分走一大格表示的时间的不同。
第3题分针绕钟面一圈是1时,也就是60分。
第4题正确区分时针和分针走4格所表示的时间。
第5题需指导学生掌握,过30分针要走6大格,推算出分针的位置,进而读出时间。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可用钟面学具拨一拨。
二、选择
1.一堂课的时间是( )。
A.40小时 B.4分钟 C.40分钟
2.现在是6时30分,过一刻后是( )。
A.7时 B.6时45分 C.6时15分
3.时针只在5和6之间,分针指着5,这时的时间是( )。
A.5:25 B.6:25 C.5:30
考查目的:认识时间单位,能将合理的时间单位与学生的日常学习联系起来。进一步巩固时间的认读和书写。认识“一刻”的含义,并会简单的推算。能根据时针、分针位置的描述,说出具体时间。
答案:1、C 2、A 3、B 4、B 5、A。
解析:第1题主要是区分时和分,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可指导学生使用排除法解题。
第2题读钟面上的时间,先看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钟走过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讲解时可利用钟面拨一拨,关键是让学生找准时针在钟面上走过了哪个数。
第3题注意4:05的书写,提醒分钟数不到10,在分钟数的前面要加0。
第4题知道“一刻”表示15分,“过一刻”就是在30分的基础上再加15分。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模式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模式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因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风格的差异、教学方法的选择等而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种形式。正所谓“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也在尝试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比如,我细化教学内容,将45分钟合理分配,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时间分配标准与对应的教学内容如下:
一、课前5~10分钟
一般在课堂的前5分钟,根据某阶段教学内容、实际情况或训练重点,安排相應的内容:
1.国学经典诵读
这是我的课堂的常规项目。在有限的课堂上,往往只限于教材内容的学习,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太少,知识面狭窄,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很慢。大家都知道,语文的阅读与积累很重要,但都只喊在嘴上,却没时间落实到行动上。因此,我特意在课堂上留出5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相信,经过长期的浸润和熏陶,学生会逐渐领悟汉文化精髓,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并从中继承先人的智慧,汲取圣贤的精神力量。
诵读的内容很丰富,我一般提前整理好一个月的资料,并打印分发给每一位学生。如,成语小故事、唐诗宋词赏析、论语、孟子、增广贤文、弟子规、文言小短篇等。每天上课,学生自主朗诵并提出疑难,教师点拨释疑。日积月累,相信对学生的为学、为人都大有
裨益。
2.检测上节内容
一般分口头和笔头两种形式。比如,如果上节课的生字生词较多,可在这5分钟内安排听写。听写可以在一个专门的听写本上进行,听写完同桌互批或自己订正,出错的地方,要求学生必须换另一种颜色的笔当堂做修改,并巩固记忆。如果上节课文学常识等方面有重点需要落实,可采用提问形式抽学生口头回答。另外,还可以回顾上节课的课文内容或人物形象、作者情感之类,并由此导入本节教学任务。
二、课上30~35分钟
这30分钟是课堂的黄金时间,是解决重要问题和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的关键时间。这一大块时间又分为两部分:(1)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阶段,大约10~20分钟;(2)教师点拨释疑,师生共同归纳小结,用时也是大约10~20分钟。
在第一阶段,一般由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大家围绕问题展开合作学习,可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一会儿,再与同桌或邻桌交流、研讨。此时如有必要,抽同桌两名学生上黑板板书问题要点。这种方式一方面督促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也给其余学生提供
了一种答题的思路和方法,至于对或错,大家自会分辨。
第二阶段,教师针对本课重点问题及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出现的分歧与异议,进行点评和讲解,与学生一起修正和完善答案。在这一阶段,有时可设置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归纳,最终明确问题实质。
课上的30~35分钟,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进行什么样的学习活
动,其实是很灵活的。比如,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文不同,可以尝试“学生登台讲课”的形式。预习一篇文言文,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文言文翻译全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资料后,肯定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就需要有人来指点和讲解。我的一般做法是:较为简单的文言文,让一两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登台讲课,而教师在教室内巡回督查,查看学生课本上的笔记情况。对台上学生的讲解,适时做补充或订正,必要时对重点内容进行板书。台上讲课结束后,再对相关内容拓展。文中的重、难点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都是零散分布在课文的每个段落之中的,学生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必须做一整理。对于这块知识如何处理?教师可以以练习题的形式做成课件,以练代讲或讲练结合,帮助学生积累与巩固。
三、临下课5~10分钟
这也是非常宝贵的时间段,利用这小段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一般来说,我让学生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对本节课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及时复习,需要背诵、默写的必须让学生动口动手以强化记忆。这个时间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来说,是巩固落实、提升拓展的最佳时机。
2.对当堂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课堂笔记没记全的学生,恰好利用这些时间自由串座位,找好朋友或学习好的学生赶紧补全,没弄明白的地方可以小声交流。
3.链接高考,尝试做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这个任务当然不是每节课都有。
4.这个时间教师的重点工作还有一项,那就是在教室巡回走动,随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有针对性地对后进生进行辅导。
(作者单位 山西省襄汾县邓庄职业中学校)
抓住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篇7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存在问题,有效对策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 是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主战场。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切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一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存在很多问题, 使得课堂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 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1.地理教师方面
地理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是新教材的实施者, 教师观念是否转变, 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如果教师没有对新教材的教育思想进行学习和体会, 那么新教材仍然处于老教法之中。如果对课堂教学侧重于传授策略和帮助学生记忆的策略, 单纯强调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掌握那么有效课堂只是纸上谈兵。
2.学生方面
许多学生把地理当做次要学科学习, 觉得地理靠“死记硬背”就能取得好成绩, 往往考前“临阵磨枪”, 这对课堂教学造成了一定影响。同时地理班学生多是文科实力较强的学生, 对于地理的理科思维不能理解, 导致学习存在困难, 班级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
3.教材方面
现行教材注重思维的培养, 教材内容减少而对知识的要求程度和知识量提高了很多。在教学时常常会出现两个极端有些教师依然像以前一样墨守成规, 严格按照教材教;另一些教师偏离教材要求, 上课毫无重心, 这些现象都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
想要切实有效地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我认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在三方面做出努力:
1.教学主导者方面
在新课程理念中,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而学生则是主体现在的教学理论往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教师的主导地位进行弱化, 似乎想与传统教学理念区分开来。但事实是没有老师的主导, 何来学生的主体呢? 因此, 教学中, 教师才是真正的“灵魂工程师”, 只是“工程师”要奉行“学生是主体”的教育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构建有效课堂。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活动观: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体现师生主体, 通过师生对话, 达到目标的动态生成;通过对话, 教师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价值取向得以统一、实现。
2.教学主体方面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使出“十八般武艺”, 无非是希望学生学好地理, 但如果学生不愿意学或课堂教学无法使学生学进去, 那么花再多的精力也是白费劲。所以, 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首先要对学生“多做工作”。
(1) 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亲其师 , 信其道” , 教师要纠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偏见, 努力建立一种轻松、和谐、舒畅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教师应该转变角色, 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 让全体同学参与讨论, 学生参与了, 受到肯定了, 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自然高了, 大胆质疑自主探究, 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学习也变得异常快乐和轻松。
(2)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 让学生会学。
我认为: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基础, 只有“会学”才能“学会”。地理学科兼跨文理两大学科 , 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所以成绩一直不理想。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 如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等等。
3.教学载体方面
在地理课堂中, 除了教师和学生, 还有许多教学载体, 如教材、图片、模型、多媒体、学案等, 这些教学载体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整合地理教材。
现行教材注重思维培养, 对知识的要求程度和知识数量看似降低和减少了, 但能力要求在无形中提高了很多。而且高中地理新教材版本不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对教材的处理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还需通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集思广益。但无论如何进行教材处理, 教师一定要树立“用教材去教, 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2) 活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可将众多的图像、动画、影视、声音、文字等学习资料再现于课堂上, 让地理“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选准最佳作用点、把握最佳作用时机, 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优化教学过程, 增加课堂容量, 提高教学质量, 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正视学案作用。
学案是教师为学生每节课的学习设计的。学生根据学案设计充分预习, 带着问题在课堂上为交流、合作、探究做准备。由此可见学生按学案学, 便不再被动和盲目, 找到了主动学习的支点, 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学案的灵活性也使教师能够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进行编写, 实现教与学的合一。
课堂教学时间 篇8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散文,题目是《和时间赛跑》(板书,引导学生注意“赛”字的写法),作者:林清玄(板书),林中小溪的“林”,清清浅浅的“清”,有点玄的“玄”。有人说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林中小溪一样“清清浅浅”,表面上一读就懂,但是细细品读,却又有点儿玄妙。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品一品林清玄的散文《和时间赛跑》。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预习,将难读的句子或重要段落多读几遍;在特别有感悟或者想不明白的地方做个记号。之后,教师检查预习,通读课文,书写难写的生字。紧接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师:好,谁来提问?时间有限,我们只限提8个问题,大家要提有价值、有质量的真问题哦。
生:我想问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说不出的滋味”是什么意思?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在这句话边上打个问号。这位同学在班级里的学号是——?
生:34号。
师:好,请大家就在问号边上注上“34”,表示34号同学提出的问题。还有谁想提问?
(以下环节,学生先后提出了如下问题)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成功”?
我想问,“使我的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我赢过了太阳“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为什么“或许明天飞过这段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呢?
为什么说“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我”受到了什么益?
“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为什么“永远不是今天了”?
师:刚才大家提了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回过头来,按照课文的顺序梳理一下。(教师按课文顺序再次梳理问题,并确认是哪个同学提的,请大家在边上注上该同学的号次)
第二板块释疑解“谜”细品课文
师:同学们提的好多问题啊,就集中在一个字上,什么字?(生答:“谜”。师板书:谜)如果把这个“谜”解开了,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你认为文章哪一段读懂了,这个“谜”就解开了?
生:第四自然段。
师:好,请你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话,“爸爸”说了几句?你认为哪一句话就是“我”所指的那个“谜”。(生读,师课件出示课文第八自然段)
师:”爸爸”一共说了几句话?
生(齐答):4句。
师:认真地再想一想,哪句话是你认为“爸爸”对“我”说的那个“谜”?不要忙着举手。
(学生说第一、二、三、四句的都有)
师(把四位同学请上台):现在台上站着四位同学,分别代表四句话。如果让你从这四位同学中选出一个领导,你认为应该选谁?认真研究课文,你就知道了。
生:我选第一位同学为领导。
师:为什么?
生:因为“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总起句,其他几句都是“爸爸”对这句话所作出的说明。
师:谁有补充或者反对?
生:我也认为是第一句。这是一个总起句,后面的话都是“爸爸”对第一句话的阐述以及说明。
师:你的用词非常贴切,“阐述、说明”,哪一句话是“爸爸”说的“谜”,现在懂了吗?
生(齐答):第一句。
(教师请其他三位学生回座位,说第一句的学生暂留在台上)
师:请你把这个“谜”再读一遍。(生读)
师:既然是“谜”,我们就来猜猜看,“爸爸”这句话到底想要告诉林清玄什么?
生(依次回答):告诉林清玄不要浪费时间;我觉得“爸爸”要告诉林清玄,时间过去了就永远不能再回来了;只要是过去了的时间,就永远成为了过去,就不会再重复一遍,这是谁都改变不了的规律。
师:好!带着这样的初步理解,读这一段话。
(生齐读)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再去猜的话,也许大家理解得会更深入。回到屏幕上来,“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也就是说时间把很多事物都带走了。(板书:带走)
师:时间分别带走了什么呢?请大家一起来研究“爸爸”说的话,可以轻轻地读出来。(生轻声读)
生(依次回答):时间带走了昨天;带走了爸爸的童年;带走了外祖母的生命。(教师依次板书:昨天、童年、生命)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手指向板书,用手势画圈演示)
生:我发现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昨天”比“童年”更小,“童年”比“生命”更小。
师:那么,“爸爸”为什么先说带走了昨天,再说带走了童年,最后说带走了生命?我能否把“爸爸”说话的顺序给调一调,先说带走了外祖母的生命,再说带走了爸爸的童年,最后说带走了昨天。这样说行不行?
生:我认为不行,因为昨天比童年的时间还要短,一个人的童年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生:我觉得昨天是所有时间里的事物稍微短暂一点的,童年是比昨天稍长一点的时间里的事物,而生命是比童年更漫长的,所以“爸爸”要这样说。
生:我认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昨天的时间很短,童年的时间也许会稍长一些,一生比童年的时间更长。
师:是啊,你们的理解真深刻!童年、生命都是由一个又一个昨天组成的。时间带走了很多个昨天(教师在“昨天”两字外画圈);很多个昨天过去了,一个童年也过去了(板画圈,圈住“昨天、童年”);长长的生命也就过去了(板画圈,圈住“昨天、童年、生命”)。时间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把人的一天带走,把人的童年带走,把人的生命带走了。相信再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一定会有别样的感触。
(指名读,语速缓慢,有点深沉)
师:你已经通过朗读走进了“爸爸”的心。我们一起读这一部分话,读出“爸爸”想要表达的意思。
(教师深情地引读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学生接读)
师:读得真好!老师也很想把这一番话说给你们听,好吗?
(师配乐深情范读第四自然段“爸爸”说的话,读毕师生鼓掌)
师:我在读这一番话的时候,你听出我把哪些词语读得特别慢、特别轻?
生:我听到老师把“永远”读得很慢。
师:这里的“永远”出现了几次?
生:3次。
师:我还把哪一个词语读得特别轻、特别慢?
生:“再也”。
师:“再也”出现了几次?
生:两次。
师:两次。同学们,不要小看这看起来平平常常的“永远、再也”,它能表达很微妙的感情。另外,这段话里还有一个字,反反复复地出现了六次,你找到了吗?
生:“了”字。
师:对!“了”,不要小看它啊!同学们,林清玄散文的玄妙就藏在这“永远、再也、了”看起来很平凡的词语中。不信,我们来对比着读读,试试。
师:找一个同学和张老师合作朗读,我读左边的,你读相应句子的右边部分,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觉?听了同学的朗读,你又有什么感觉?
师:谁来说一说,我的朗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同学的朗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把“永远、再也”去掉之后,老师的朗读显得很冷静,一点也不惋惜时间的流逝。
生:我觉得同学的朗读,带给我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无助。
生:我感觉把“永远、再也、了”去掉,没有父亲对孩子说话的深情了。
生:老师的朗读,没有了句子中蕴含着的那种悲伤。
师:“爸爸”的话里蕴含着的仅仅是悲伤吗?
生:我觉得父亲语重心长地想安慰林清玄,让孩子懂得时间流逝的无情后,才能忘记哀伤。
师:说得真好,安慰在里边了,伤感在里边了,语重心长也在里边了,无奈无助也在里边了。用上“了””再也”“永远”这些词语,传递的情感不同了。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清清浅浅,有点玄。这么好的文字,我们应该把它读好、记住。
(教师利用总分结构的段式特点,帮助学生记忆。五分钟后,全部学生会背了)
师:不到5分钟时间,整段话全部背下来了,真能干!所以背书是有窍门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理解了这段话,把握了这段话的结构,品味了它们的妙处,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师:同学们,时间带走了每个人的昨天,时间也带走了每一个人的童年,时间也必将带走所有人的生命。时间把一切都带走了。
(教师依次擦掉板书中的“昨天、童年、生命”,在大圆圈中板书:一切。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34号同学,现在请你起立,你说一说,为什么听了“爸爸”的话,小林清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滋味里边到底包含着什么?
生:我认为这滋味里边包含了他对外祖母的思念和心里的忧伤。
师:嗯,这种种滋味,他说不出。其他同学认为“说不出的滋味”还有哪些?这滋味是——
生:我觉得这里面还有对时间的畏惧。
师:对时间的畏惧,敬畏。说得真好!你说。
生:他当时也明白了“爸爸”说的道理,要珍惜时间。
师:他已经默默地在心里想,一定要珍惜时间,这种种感觉确实“说不出”。但是他朦朦胧胧地明白了,在他眼里,以前平平常常的事物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继续往下读。(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他看到鸟儿,又感悟到鸟儿也不再是昨天的鸟儿了,读——(生齐读第七自然段)
(教师先后请6号同学和9号同学自己解答第七段中所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的那些很平凡的事物中,今天是这样的,明天却不再是这样的,你能发现吗?请仿照课文第六、七段的写法写几句。
(学生在淡淡的音乐背景中先齐读:“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接着动笔开始写,教师巡视指导。不一会儿,全班交流)
生:我看见老鹰飞上蓝天。它们飞得很快呀!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许永远不是今天了。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鹰,而是小鹰了。
生: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看着皱纹渐渐地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就知道时间把母亲的青春带走了。母亲,永远不再年轻了。(掌声)
师:是啊!时间,把母亲的青春带走了。
生:我看到蜘蛛在织网,它们可真是不屈不挠啊。可是到了明天,这一蜘蛛和这一张网也永远不是今天的了。或许明天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只新的蜘蛛和一张新的网了。(掌声)
生:我看到叶子从枝头冒出,闪耀着翠绿的颜色,也许明天也会有许多新叶冒出,但永远不是今天的了。或许有一天,冒出这个枝头的是另一批新叶,而上一批已经默默地掉落了。
师: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啊!
生:今天,张老师给我们上课,明天可能也会有其他老师上,但这次是这一个老师,下次可能不会是同样的老师了。(台下老师掌声、笑声一片)
师(沉吟一会儿):我希望,我还能够给大家上课。(掌声热烈)我明白了这位同学这句话中包含的意思:即便你站在同样的舞台上,上同样的课,也永远不会是今天的课了。今天的课是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同学们,时间,就这样带走了一切一切,所以小小的林清玄当时心里要——要怎么样啊?回到课文中,思考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为什么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现在说说看,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认为,“我的小心眼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因为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时间将带走生命。生命是严肃的,在我的生命日历里,也许时间会是永远永远地消失。(掌声)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无论是昨天、童年还是生命,无论是落下去升起来的太阳,无论是在天空飞来飞去的小鸟,都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
生齐读: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所以,林清玄要和时间——
师生齐:赛跑。
第三板块深究拓展升华认识
师:快速默读文章最后三段,想一想,你从什么地方读懂了林清玄“一直和时间赛跑”?注意“一直”这个词语。快速浏览,找重点句,圈关键词,一会儿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回答。
(生浏览,跳读,师生对话,理解作者用“和太阳赛跑、和西北风赛跑、和作业赛跑”的事例,写出“一直和时间赛跑”。教学过程从略)
师:上面我们所说的,都是具体用事例来说明“和时间赛跑”。其实还有一些语句暗含在文章里面,谁读出来了吗?
生:我觉得“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也说明了林清玄一直在和时间赛跑。
师:记得这个问题是3号同学提出来的。3号同学,你能从这句话中读出他一直和时间赛跑了吗?
生:他因此“受益无穷”,我从这个“无穷”看出他经常和时间赛跑。
师:说得好,你现在已经明白了一点点,待会儿,你看了老师提供的资料后,一定会感悟更深。你先站一会儿吧。
师:还有吗?你从哪里也读出了林清玄确实一直和时间赛跑?
生: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生:我从“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读懂了林清玄一直在和时间赛跑。
师:好,让我们一起去见证林清玄是怎么和时间赛跑的,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出示:一直和时间赛跑的林清玄。林清玄,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师配乐介绍)
10岁,立志做一名作家;
17岁,发表第一篇作品;
30岁,获遍台湾重要文学奖;
57岁,写出了100多本著作。生命在继续,写作在继续。
紧接着,屏幕上依次呈现林清玄的作品封面:(在云上》……《林泉》《清欢》《玄想》,画面最后定格在这三部作品的封面上,封面上方依次出现“林、清、玄“三个字……
师:现在你来回答(指刚才还站着的学生),为什么说”此后,一直让我受益无穷”?
生:因为林清玄和时间赛跑,经常赢过时间,所以他——
师:写出了——
生:100多本书。
师:写出了那么多的书,取得了那么大的成绩,所以说“受益无穷”,是吧!(生点头)
师:刚才那位同学,你说,为什么“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就能成功”?你能结合林清玄的生平告诉大家吗?
生:我觉得在每走一步的时候,稍微提前干以后需要干的事情的话,到后来,你会发现,一直这样下去,很多事情会快好几步的。
师:是啊,就在不知不觉之间,做出了不起的成就。就像林清玄一样,虽然时间带走了一切,包括带走了他脑袋上原本茂盛的头发(笑),但是,他一直和时间赛跑,通过写作留住了美好的一切。(板书:写作,留住)所以,林清玄要和时间赛跑,他深有感触地说——
生齐读: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快一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师:如果将来,我有什么可以告诉我的孩子,我一定会说——
生齐读: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师:时间在不断地流逝着,这篇文章,林清玄写于30岁。到了40岁,林清玄对时间的认识又变了。40岁的时候,他写了一篇散文,题目是《和太阳赛跑》。老师把有关的精彩句子摘录到屏幕上了,老师读黑色的字,你们读蓝色的字,我们合作来朗读。
(师生合作读林清玄《和太阳赛跑》中的精彩片段)
师:这是林清玄在40岁时候对时间的感悟,你们感悟到了吗?(很多学生点头)
师:恭喜你们,你们已经提前成熟了!(台下老师笑)同学们,老师今年40岁了,但在时间面前,我依然困惑。因为困惑,我去读了一本关于时间的小说。当我读完了这本小说,我更困惑了。(台下笑)
“时间的计算”教学建议 篇9
“时间的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分、秒”中的内容。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钟面的相关知识, 会看钟面上所显示的时刻 (整时、半时、几时几分) , 会根据所给时刻拨时间, 初步了解了“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时间的计算”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及“做一做”第1题, 教学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由于学生还未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 所以只出现数目较小的、能够用加法计算的把较大单位变换成较小单位的换算。例2及“做一做”第2题,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 教学一些有关经过多少时间的简单计算。例2情境图提供了下列信息:小明7:30离家, 7:45到校, 要求算出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上, 教材提示了从钟面上数格及列算式计算等思路, 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做一做”第2题编排的是一学生去商店的情境, 用生动的画面提供了两条信息, 即商店的营业时间和该学生到达商店的时刻, 要求算出还要多少时间商店才开门。
通过“时间的计算”这一内容的学习, 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 会计算某一事件经过的时间, 培养时间观念;逐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做时间的主人。因此, 该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很有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进一步认识1时=60分, 1分=60秒, 初步理解时间单位时、分、秒的实际大小及其相互关系。
2.能区分“时刻”和“经过时间”, 会计算某一事件经过的时间。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及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 对该内容的教学建议如下。
一、关注已有经验, 联系生活实际
在学习此内容之前, 学生已有相关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 我们要了解、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并与之融合。我们要利用好学生熟悉的素材,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得轻松有趣。
为此在课前可布置学生调查以下问题:
1. 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有哪些?这些节目几点几分播出, 几点几分结束?
2. 你早上几时到校?下午几时离校?你知道自己每天在校几个小时吗?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了解, 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有关时间的知识, 在课堂交流中还能反映出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 让学生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建构有关“时间计算”的新知识。
在教学例题时, 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灵活选择安排, 如, 周末小明做作业从早上8:00开始, 10:00做完, 小明做作业用了 () 小时, 也就是 () 分钟。教学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 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主动建构新知。
二、设计多样活动, 突破学习难点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 时间观念比较抽象。另外, 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 和常用的进率相比, 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 这正是时间教学中的难点。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时间计算”的相关知识, 需要在教学中开展多样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 认识、理解、掌握新知识。
例如“2时= () 分”。“小明早晨7:30从家出发, 7:45到校, 途中经过 () 分钟”, 这类问题可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 动手拨一拨、看一看等操作活动来完成。
此外, 根据课前调查的结果, 让学生算算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 算算自己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等, 充分利用生活素材, 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理解并掌握时间的计算方法。
三、合理分层施教, 注重方法指导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总是表现出不同的认知水平, 如学习所需时间、思维方式、学习结果等。例:小明早晨7:30从家出发, 7:45到校, 途中经过 () 分钟。这种问题, 有的学生一看就知道答案, 有的学生需要算45-30=15 (分) , 有的学生还需要借助观察钟面才能得出答案。在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有效的指导。
在练习中, 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 由浅入深地安排一些比较灵活的有关时间计算的习题, 如课本第62页例2后面“做一做”第2题:“商店早上9:00开门, 晚上8:00关门, 一个同学 (早上) 8:40到商店门口, 需要等多久呢?”课本第63页练习十四第4题的第2小题, 看钟面写时刻, 再分别算出两个时刻经过的时间。又如:“一场足球比赛于5:00结束, 共踢了90分钟, 这场比赛是什么时间开始的?”这几道题目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 练习时出错率较高。对于这部分练习, 在指导时一定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 “错误”尽量放手让学生辨析, 自己纠正, 教师适时指导。
下面以“4:50到5:25经过了几分钟” (课本第63页练习十四第4题的第2小题) 为例提供几种解决的办法。
方法一:看钟面数格数。
钟面上每个大格是5分钟, 从4:50开始, 每数一个格子加上5 (即5个5个地数) , 到4:55经过了5分钟, 到5:00经过了10分钟……到5:25经过了35分钟。
方法二:分段计时法。
4:50到5:00经过了10分钟, 5:00到5:25经过了25分钟, 10分钟加上25分钟一共经过了35分钟。
(以下方法供教师教学参考。)
方法三:竖式相减法。
方法四:取整补差法。
4:50到5:50经过了一个小时, 即60分钟。5:25到5:50差25分钟, 60分钟减去25分钟是35分钟。因此从4:50到5:25经过了35分钟。
对于方法一和二, 教师可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介绍, 通过练习使学生扎实掌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渗透惜时教育, 增强时间观念
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研究 篇10
1 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必须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1.1 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 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 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 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 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 把制度化学
标。我们严格按照“中山大学院 (系) 本科教学迎评资料库建设意见”的要求, 制订具体的资料整理指南, 逐项检查, 查漏补缺, 逐步完善, 将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与规范化的保存;提高对教学档案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案卷整理、接收质量、编研工作的水平;完备各种文件, 如教学目标、教学规划、教学计划、教案讲稿、教学总结、教学检查、试卷分析、标准答案、教学成果、实习医生实习材料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资料, 根据教学档案管理的要求分门别类进行归档。
2.2教学档案的电脑化处理与管理
除了使用各种文件盒、卷宗、文件夹等工具进行文件管理以外, 还要加强教学档案的计算机管理, 这是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也是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向现代化管理过渡的必由之路。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档案的管理与检索是高校档案工作方式变革的需要, 也是教学档案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迈出的可喜的一大步[4]。教学档案的计算机管理, 把传统的人工检索查阅档案转为计算机检索网上查阅, 不仅提高了档案查阅的速度, 而且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是今后教学档案管理的趋势。我科教学档案专兼职管理人员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做到教学档案存储方便迅速, 检索快捷准确, 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更加科学、真实和严谨, 使教学档案资料更好地为临床教学工作服务。
3充分体现儿科学特色及教研室教学优势
在教学档案的建设过程中, 我们不仅进一步充实了相关材习时间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1.2 增加课堂实用时间和学习时间比例, 综合达到各项课堂学习目标
现代教学理论按照递进嵌套的层级关系把课堂教学时间区分为分配时间、教学时间、实用时间和学习时间等4种类型。首先,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 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 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习时间。其次, 由于实用时间、学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教学目标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 同样的实用时间和学习时间既可用于较低认知水平的“题海战术”, 也可用于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另外, 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 注意科学分配学习时间, 以不同课堂教学模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这样
料, 而且还在分门别类上进行了进一步细化, 提高了资料归档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如我们儿科教研室的特色就是“发育行为儿科学”, 可将这方面的教材、参考书、典型材料及相关材料补充进去。资料库既强调了纸化文档的妥善分类、保存, 又同时加强了档案信息的电脑化管理, 使得我们的资料库成为一个立体的资料库。本资料库体现了我们儿科学的专业特点, 具有我们儿科学特色。
在此次迎评过程中, 我们教研室上至医院领导、教研室主任, 下至教学秘书、教学辅导员、带教教师, 上下一心, 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 充分重视教学档案的管理, 全力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完备、分类归档工作, 并用现代化模式进行教学档案管理, 为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取得优秀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这次评估, 我们儿科教研室的档案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真正达到了教学档案真实反映教学质量, 真正为教学工作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聂华林, 黄穰浪, 蒋先镇, 等.浅谈临床教学中教学档案资料的作用和管理[J].实用预防医学, 2004, 11 (4) :837.
[2]季晓冬.高校教学档案的作用及发展方向[J].兰台世界, 2006, 9:48.[3]严方苹.“院系合一”模式下临床教学档案资料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 :15~16.
[4]于立华.加强教学档案建设, 为高校教育评估服务[J].兰台世界, 2005,
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各项课堂教学任务。
1.3 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管理应该作为有效课堂研究的重要对象
(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有时间管理的概念与时间管理的意识。 (2) 绝不要在课堂中处理日常的事务, 更不要处理私人的事务。 (3) 要尽量减少维持纪律的时间, 尽量把学生对课堂的干扰行为放到课后去处理。
2 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必须提高教师的时间管理能力
2.1 备课充分, 规划时间
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不是即席演讲, 不能靠临场发挥, 因而有效课堂教学要以充分的准备为前提条件。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来看,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 充分的准备是保证上好课的先决条件。研究表明, 教师授课前精心备课、事先计划和组织好教学, 可以减少教师授课后用在课堂组织和管理上的时间, 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 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或机会进行学习,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重点、难点, 了解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前已有的知识及经验储备, 然后设计教学流程。流程中要注明各个环节大致的时间分配。
2.2 课堂简约, 精打细算
我们在考虑确立目标教学、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 更要考虑50分钟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规划付诸实施, 从而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因此, 我们对每节课的50分钟都要做精打细算:学习目标重点突出;课堂教学模式简约有效;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上课时, 我们首先要有时间意识, 通过教学双边活动的优化调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时间量, 有意识地关注时间, 杜绝在课堂上随意发挥, 浪费时间, 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占用学生课外时间的情况发生。上课时, 我们还要有效率意识, 把握最佳时间, 优化教学过程, 在有效的时间内突现教学目标及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综合达到各项课堂学习目标。
2.3 课后反思, 时间效度
课后我们可以从2个方面反思自己的课堂时间管理情况:一思时间的量。计划的任务是否完成, 如果没有完成, 是哪方面出了问题?有效时间占50分钟的比值是多少, 是否合理?时间的分配是否科学, 教学内容的展开是否充分?练习的时间量是否充足?二思时间的质。同样的教学时间, 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性的学习内容, 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反思教学中用于完成低层次学习目标任务的时间是否过多?有没有保证用于高层次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
总之,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必须要增强时间效率的观念, 提高时间管理的能力, “轻负高质”才有实现的可能。
3 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必须科学管理好课堂教学时间
从课堂教学的现状看, 许多教师上课时的导言过长, 颇有“喧宾夺主”之势;板书过多, 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重复啰嗦, 把课堂时间用来唱“催眠曲”;苦口婆心, 一讲到底, 自以为是抓紧了时间, 其实是把学生当作时间的奴隶 (如教师不该讲的讲了, 学生不该练的却被迫去练) 。凡此种种, 都说明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缺乏计划性和科学性。要科学管理好课堂教学时间, 必须明确3个观点。其一, 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不成正比。其二, 要正确认识在教学时间使用上的得失关系:学生没有精神松弛时的时间上的所失, 就不可能有记住所学全部知识的所得。其三, 要明确一张一弛、疏密相间是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因此, 要科学管理好课堂教学的时间应做到以下几点。
3.1 任何时候不要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
教学时间的使用是一个变量, 它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和教学过程的转换而改变。但教师的艺术就在于如何调控教学时间, 使学生不做时间的奴隶。如果教师讲的内容正是学生迫不及待要听的, 学生则处于占有时间的主动地位;如果教师在学生需要认真思考和动手练习的时候适时地安排了时间, 学生就会因获得满足感而充分利用时间。上述两种情况殊途同归, 学生都处于时间的主动地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凡是缺乏教育机智的人, 都信奉长篇说教的效用。”因此, 教师的长篇说教和学生的被迫学习, 这两种情况中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
3.2 调动不同感官, 提高单位时间效率
在同一感官上, 兴奋点维持的时间 (即所谓的稳定性) 是有限的, 特别是医学生要使这种稳定性超越限度的保持, 就要变换不同感官刺激, 让大脑不同部位的细胞交替兴奋, 使大脑在50分钟之内始终保持亢而不衰、奋而不倦的状态, 从而提高课堂单位时间的效率。在教学中眼、耳、手、口交替进行, 有机结合, 让在不同感官上激发起来的兴奋点像“接力棒”一样彼此衔接, 创造课堂教学时间最经济、最有效的价值。
3.3 进行愉快教育, 向50分钟要质量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情绪不高, 教学时间将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因此, 教师要精力充沛, 满腔热情, 以昂扬的教学激情去点燃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心旷神怡中吮吸知识的乳汁;在津津有味的品尝中, 情不自禁地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在聚精会神的听课中, 感到50分钟的短暂。
3.4 要管好教学时间, 必先备好教学时间
不少教师只知道要备课本, 却不知如何备好教学时间, 课前计划好50分钟, 应该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节课分3部分, 一是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是讲授新课, 三是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笔者曾多次比较2种形式内科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方法是每节课都提前10分钟结束新课。一种是结束新课后教师让学生看书复习、巩固, 直到下课;另一种是结束新课后教师用3分钟 (根据具体内容而定) 让学生熟悉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然后出示事先准备好的2~3个问题, 再用3分钟检查反馈 (有口头、书面2种方式) , 又用3分钟师生共同评判、巩固, 最后教师用1分钟总结。其效果迥异:前者松弛、沉闷、低效, 后者紧凑、活泼、合理。
总之,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可以用学生对50分钟的感觉来衡量:感到漫长, 则是失败的;感到短暂, 则是成功的。所以, 高明的教师提高教学时效总是运用感情投资:稳定学生情绪, 尊重学生人格, 态度和蔼, 语言亲切, 严于律己, “宽以待生”, 藏之于批评和训斥, 扬之于表彰和勖勉。这是一种隐性的时间效应, 也是向50分钟要质量的最佳手段。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要科学, 科学的依据只能是教学内容的实际, 而不能用一个模式去“肢解”50分钟。蒉
如何应对阅读教学时间“缩水” 篇11
答:根据现行的福建省颁课程计划,第一学段语文8节课,第二、三学段语文6节课。落实新课标要求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写字,就意味着大多语文课都要减少10分钟的阅读教学时间,这给阅读教学目标、内容、策略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我们要积极应对,以免顾此失彼。
第一,要进一步增强阅读教学实效。首先,要深入备课,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文本意义与言语形式,根据学段目标、课文特点以及基本学情来综合考虑、选择、确定教学的目标、主要内容、切入点、教学方式,据此进行教学前的充分预设,不打无准备战。其次,在教学内容精选上,要注意“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落实,选取最有代表性、典型意义的学习内容,不贪多求全。如果面面俱到,哪怕再增加10分钟、20分钟也是不够的。再次,在教学流程整体布局上,要注意突出重点,紧紧围绕贯穿全课的主要问题整合课文前前后后的相关内容,做到线索清晰,环节简洁,有序推进;同时在整体布局的框架下着眼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运用,精心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品读研读。另外,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要注意突出内容理解、情感体验、表达方式揣摩有机融合,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与有益的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这样,通过认真备课、充分预设以及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把握,改变教学目标散乱、教学内容杂乱、教学节奏缓慢、教学环节松散的陋习,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第二,要把写字训练和其他阅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要树立“写字”也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内容的理念,通过写和听、说、读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淡化写与其他阅读活动的分水岭。比如学习生字、识记生字、书写生字和初读课文、回归整体有机结合;第二课时的听写导入既是写字训练,又是重点研读的基础;从读悟写、以写促读相辅相成,强调提笔即练字,写句子、写片段、写体会……让写贯穿在各个教学过程中,让写不仅仅是写字,还能帮助理解、检验运用、促进情感升华。
第三,要切实减少直至杜绝非语文、泛语文的教学活动。目前阅读教学的确存在着一些与阅读教学无关的活动,比如过度或无关的游戏活动,比如把语文课上成类似品德感悟课、科学探索课、艺术活动课……阅读教学要紧紧围绕2011年版课标所特别强调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把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无关的活动或是弊大于利的活动,切实减少下来或完全舍弃。
语文课要保证写字练习的时间和质量,同样也须确保其他阅读教学的目标。确保的方式不是单纯的增谁、减谁的时间,而是要切实采取增效减负、互促共赢的“精兵简政”之策。
资金时间价值课堂教学“三步走” 篇12
为让学生充分掌握该理论知识, 达到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活学活用, 学以致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总结了课堂“三步走”策略:第一步, 一提问导入;第二步抓住主线加强学法指导;第三步引导实践以巩固提高。这“三步走”策略登堂入室, 可化繁为简, 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接受程度, 优化了教学效果。
一、通俗易懂提问导入, 并在提问中辨识本质
过多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使学生感到厌倦。对于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的理解, 不能一开始就把课本上的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今天的1元钱不等于一年后的1元钱, 这样显得生硬且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另外, 今天的1元钱不等于1年后的1元钱, 原因有几种, 如果不加以辨析, 会使学生感到困扰。做教师的一个重要能力是, 学会问问题。良好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激活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 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笔者开课前让学生思考了两个问题:一是“20年前, 1元钱可以买10个鸡蛋, 现在1元钱大概只能买到1个鸡蛋。这说明了什么?”。二是“今天我向你借1000元, 承诺1年后还你1000元, 你干不干?为什么?”
这两个问题简单直观, 而且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有兴趣思考和回答。最重要的是这个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第一, 揭示了主题, 第一问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今天的1元钱不等于明年的一元钱;第二问可顺势引出现值与终值这两个概念:既然同一货币量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不同, 为进行比较, 那么现值和终值就充当了把不同时间点的资金换算到同一时点的桥梁。
第二, 让学生辨识资金时间价值的真正本质:当前持有的1元钱, 比未来获得的1元, 之所以具有更高的价值, 在于货币的潜在盈利能力。第一问说明货物的价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涨, 即货币会发生贬值, 也就是说今天的1元钱比未来的1元钱更值钱。第二问说明了钱能生息 (资金时间价值) 以及未来的预期收入具有不确定性 (风险) 。
二、抓住主线, 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所谓:“大道至简”、“简单”、“简约”是课堂的生命。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公式复杂且细分化, 容易使学生记忆混淆, 失去耐心和信心, 不利于主动吸收知识。如何把复杂的教学变成简单的路径, 就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考验。为使学生熟练掌握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 首先, 要深入公式, 让学生参与各种公式的推导过程十分重要, 同时更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所依据的原理,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资金时间价值计算的本质上是一种货币换算关系:要么是把不同时点的资金都统一换算到将来同一时点的价值———求终值, 要么都换算到现在同一时点的价值———求现值。这样便于学生抓住主线, 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而不是只是教会学生套用公式。其次是掌握了公式的推导过程之后, 要学会抛开公式的记忆和计算, 借助系数表达式通过查表求解, 使解答过程简单化, 提高解题效率。
三、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 通过应用巩固提高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平淡真实”也是课堂的生命。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接地气的课堂应是使学生能把学到知识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光看不练是假把戏”, 学了那么多五花八门的计算, 要会用来解决问题。案例1:假设你参加工作后, 你的月工资是3600元, 2014年的年终奖金是15000元, 年终奖12000的发放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 一次性发放12000元, 但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共计360元;第二种方案, 把这12000元分摊到2015年的12个月中发放, 每月发放1000元, 假设银行存款利率是5.31% (月利率为0.44%) 。如果从个人福利角最大化角度来讲, 应该选择哪一种方案?
在这个案例里, 其任务就是要求比较每一种方案的奖金价值以及个人所得税的价值, 其思路是比较年终奖的现值减去个人所得税现值之后的大小。分两步:先比较年终奖发放形式的现值, 第一种方案的现值可直接得到, 第二种方案其实就是求奖金的年金现值;然后求个人所得税的现值, 和第一步相类似。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子女教育资金的准备、购房决策等生活案例, 都可以运用到课堂上来, 使课堂更接近地气, 会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能让学以致用。总的说来, 要做好资金时间价值的教学还需教师不断的努力, 创新教学法,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独立思考, 善于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摘要:资金时间价值在财务管理中属于基础理论知识, 应用十分广泛, 贯穿财务管理活动的始终, 学好该知识对掌握财务管理的精髓至关重要。由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得学生在掌握该知识时有一定困难。针对高职生的特点,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三步走”教学策略, 通过提问导入、抓住主线以及实践引导, 提高学生学习技巧的同使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关键词:财务管理,资金时间价值,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志红, 梁文涛, 侯君邦.财务管理.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24-28.
【课堂教学时间】推荐阅读:
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策略优化06-26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10-04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08-27
二年级认识时间教学反思09-04
二数上册《认识时间》教学反思05-27
和时间赛跑的教学设计10-20
认识时间_教学设计_教案05-11
2 时间和位移 教学设计 教案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