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习惯

2024-12-23

饮食习惯(通用12篇)

饮食习惯 篇1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农村幼儿的饮食卫生习惯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幼儿的饮食卫生习惯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的幼儿偏食、挑食,饮食清洁习惯不好,幼儿的食品卫生质量令人担忧。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家长、幼儿园要发挥各自的作用,积极开展家园合作,共同关注农村幼儿的健康。地方政府要加大农村食品卫生的监管,保障农村幼儿的健康。

关键词:农村幼儿,饮食卫生习惯,健康

幼儿期是建立全面发展的身体素质和健康行为方式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能为幼儿的一生的健康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笔者生活在农村,于是利用假期之便,以鄂西北某镇为例,对农村幼儿的饮食卫生习惯进行了访谈调查。这里的饮食卫生习惯主要包括:不偏食挑食、不喝生水、饮食清洁。调查对象为3-6岁的幼儿。样本选取:采取分层随即抽样法,以鄂西北某农业大市的一个镇为例,随机抽取3个行政村,每个村随机抽取15名幼儿,一共45名幼儿为样本。初步统计发现留守幼儿(主要指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爷爷奶奶作为其监护人)共19名,占42.1%;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占97.2%。

1 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1.1 偏食、挑食现象严重

在日常饮食中,有着多种营养成分,幼儿偏食、挑食,则易缺乏某些营养素,不利于身体健康。如不吃全脂乳品、蛋黄、豆类、肝等食物,或不吃胡萝卜、西红柿、绿色蔬菜等,可因维生素A缺乏而致夜盲症。调查发现,92.1%的幼儿存在偏食挑食的习惯,喜欢吃的就多次一点,不喜欢吃的就不吃。(见表1)其中留守幼儿的偏食挑食习惯比非留守幼儿严重:留守幼儿占55.5%,非留守幼儿占44.5%。(见表2)

1.2 食品卫生质量令人担忧

食品卫生质量对幼儿的影响尤为重大,幼儿期抵抗力低,辨别力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关注幼儿的食品卫生质量尤为重要。

调查中发现,幼儿买零食的地方在主要在村小卖部,访谈中发现,几乎7成以上的小卖部没有卫生许可证、个体工商户经营许可证、本人及工作人员健康证。日前,在上海市食品卫生检查人员查出的不合格食品之中,小食品的不合格率最高。小摊贩上的小食品中经常出现不合格的原因包括:凉果蜜饯类中的糖精、甜糖素以及色素超标;膨化剂中,致病菌指数、色素超标;肉干鱼干类中,防腐剂、色素、香精超标;果冻类食品中,香精、色素、细菌指数超标(1)……上海市的小食品状况况且如此,那么这些缺少三证的农村食品小卖部的食品质量安全更是令人担忧。

而幼儿用于买小零食的零花钱,留守幼儿平均每月每人花在零食上为36.4元,非留守幼儿为25.7元(见表2),每天每人至少1元钱花在这些小零食上。而这些小零食的质量非常令人担忧,对于过期变质的食品,幼儿本身缺乏辨别能力,更容易受骗。

1.3 饮食清洁习惯养成普遍不好

饮食清洁习惯主要指餐前便后洗手。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对幼儿的健康至关重要。特别是幼儿,由于好动更易将不洁东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不注意清洁卫生,在饮食中,手上的细菌会随着食物进入肠胃,引起幼儿感染细菌,生病。但在调查发现农村幼儿的饮食清洁习惯养成普遍不好,有51.1%的幼儿餐前便后不洗手(见表1),其中留守幼儿占59.1%,非留守幼儿占40.9%(见表2),对幼儿的健康尤其不利。

2 对策建议

2.1 发挥幼儿园的作用,家园结合,共同关注农村幼儿的健康

首先,针对幼儿的偏食挑食情况,一方面对家长普及营养知识,了解食物的营养、营养搭配及营养均衡的重要性,让家长从意识上重视幼儿的偏食、挑食;另一方面,向家长讲解幼儿的特点,知道幼儿的饮食喜好,便于做出幼儿喜欢的食物。其次,针对令人担忧的食品卫生质量方面,向家长普及过量的食品添加剂对幼儿健康的危害,让家长从意识上认识到花钱买零食,并非是对幼儿的关爱。最后,针对不良的清洁卫生习惯方面,要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先让家长意识到清洁卫生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家庭中监督幼儿养成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

2.2 发挥家长的能动性,重视幼儿的健康

家长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幼儿的健康。在幼儿偏食挑食问题上不要轻易妥协,一方面要循循诱导,让幼儿养成不偏食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要变换食物的烹调花样,调动幼儿的食欲;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上,家长可以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对农村产品进行初加工,自制可口的零食:比如自制椒盐花生、炒黄豆,爆玉米花等,即卫生又营养;在清洁卫生习惯方面,家长一方面要自我监督,为幼儿做出一个好的榜样,另一方面要监督幼儿,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

2.3 地方政府要加大农村食品卫生的监管,保障农村幼儿的健康

首先要加强基层农村市场执法力量建设,应有专项经费投入用于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完善食品监管体系;其次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村民的消费意识、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促进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健康发展。再次要加强农村流通领域食品质量检测,切断有毒有害食品流向农村的渠道,确保农村食品质量安全。最后要发挥村民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作用,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逐步构建“政府领导、部门监管、企业自律、村民参与、行为规范”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

3 小结

总之,幼儿期是建立全面发展的身体素质和健康行为方式的关键时期,需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但目前农村幼儿的饮食卫生习惯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的幼儿偏食、挑食、清洁卫生习惯不好,幼儿的食品卫生质量令人担忧。针对这些问题,幼儿园、家长、政府要发挥各自的作用,积极开展家园合作,共同关注农村幼儿的健康,地方政府要加大农村食品卫生的监管,保障农村幼儿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黄世勋.幼儿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障出版社,1999.

[2]王芳芳.太原市某小学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知识、态度、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46-47.

[3]郭三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6):86-88.

饮食习惯 篇2

腌腊肉

在我国,腌制腊肉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相传,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宁王,兵败南下途经巴中,来到汉中红庙塘时,当地的百姓用腌制好的腊肉来招待他。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的地方官吏就曾将腊肉作为贡品,进献御用,慈禧品尝腊肉之后,赞不绝口。

在民间,各个地区一直就有腌制腊肉的传统习惯,非常普遍。每到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每家每户都要杀猪宰羊,除保留够过年用的鲜肉之外,还要再留出一部分,人们用食盐,配上花椒、大茵、大料、桂皮、丁香等香料,把肉腌在缸里。

经过7—15天之后,把肉用棕叶或者竹蔑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再用柏树枝条树叶、甘蔗皮熏烤,最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制成腊肉。生活在城里的人们,到冬腊月的时候,也要到市场上挑选肉质上好的猪肉、鸡、鸭、鱼等带回家腌制成腊味,品品腊味,增添岁暮的温馨气氛。

黑米

黑米为米中珍品,素有“贡米”、“长寿米”等美誉,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黑米的颜色之所以与其他米不同,主要是因为它的外部皮层中含有抗衰老的花青素类色素。米的颜色越深,表皮色素抗衰老的效果则越强。此外,这种色素中还富含黄酮类活性物质,相当于白米的5倍之多,对预防动脉硬化大有裨益。

长期食用黑米,不仅可以促进睡眠,还可治疗头昏、目眩、贫血、白发、眼疾和腰腿酸软等症。此外,黑米对补血、止痛、治疗内外伤等也有一定作用。产妇多吃黑米食品,身体可早日恢复,对少儿白发也有很好的功效。

冬季滋补身体吃黑米可以和其他的食物进行搭配,黑米可与白米一起煮饭,或与核桃仁、大枣、银耳、莲子等一同熬粥。因黑米外部是一层较坚韧的种皮,所以需提前浸泡而后才能煮烂食用,否则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另外,泡米的水要与米一同煮,可以保存其中的营养成分。

鲫鱼

在寒风萧萧、冷气袭人的冬季,鲫鱼肉肥籽多,味尤鲜美,故民间有“冬鲫夏鲇”之说。鲫鱼肉质细嫩,肉味甜美,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3克、脂肪11克,并含有大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鲫鱼药用价值极高,其性味甘、平、温,入胃、肾,具有和中补虚、除湿利水、补虚赢、温胃进食、补中生气之功效。

鲫鱼所含的蛋白质优、齐全、易消化吸收、是肝肾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者的良好蛋白质来源。常食可增强抗病能力,防治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是肝类、肾类、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患者的极佳食材。经常食用,可补充营养,增强抗病能力。

鲫鱼含脂肪少,所以吃起来鲜嫩又不肥腻,非常适合既想美容又怕肥腻的女性食用。鲫鱼含有全面而优质的蛋白质,对肌肤的弹力纤维构成能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经常食用可改善皮肤粗糙的状态,对因压力、睡眠不足等因素导致的皱纹,有很好的消除作用。

鲤鱼

饮食习惯与长寿 篇3

一、正确认识素食与长寿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的延年益寿饮食观中, 都主张吃素。世界上很多被公认的长寿之乡,如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的平萨、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吉、我国新疆的一些地区的居民都是素食为主者,他们的主要饮食是粮食、蔬菜、水果和奶制品,节制肉食。素食为主有利于健康长寿的原因,主要是素食有利于消化吸收,患肠胃、肝胆及胰腺等疾病者少;吃素者食物中的脂肪含量和脂肪种类与肉食者明显不同,植物脂肪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胆固醇的吸收。所以心脑血管病发病率较低;植物食品含热量低,纤维素丰富,含致癌物质少,而且不少水果和蔬菜中还含有防癌抗癌成分,所以不但是减肥的法宝,还可对抗癌症。

虽然吃素有利于健康长寿,但近代多数学者认为,绝对吃素并不是上策,特别是体力和脑力劳动都很繁重的人。绝对素食容易造成蛋白质、铁、钙的缺乏,而不利健康长寿,对孕妇、儿童的健康尤为不利,对体质虚弱的老年人,也影响身体的恢复。所以,以吃素为主者宜适当多吃些豆制品、奶与奶制品以及鱼类等。

二、适当限制饮食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方法

美国老年问题研究专家通过五十多年的研究证明,限制饮食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方法。他发现,低水平(低热量)进食能调整多种生理功能,诸如生物细胞膜的结构、受体活性、激素水平、免疫能力、蛋白质合成和许多已知的由于年老而退化的功能。限制热量摄入,还可减少许多老年病如慢性肾炎和肿瘤的发病率。近年来,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潜心研究均表明,长期饱餐,身体肥胖、经常便秘,容易导致人的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应激能力减弱,还易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乃至罹患老年痴呆症等。据日本东京大学调查,大约有30%~40%的老年痴呆病人患有习惯性便秘,或在青壮年时食量偏大,常暴饮暴食,中年即开始“发福”。过食和暴饮暴食必然加重肠胃、肝胆、胰腺等器官组织的生理负担,也加重了大脑控制消化吸收的胃肠神经和食欲中枢的负担。同时也使流向胃肠的血容量增加,使脑细胞的血氧供应相对减少,心脏负担加重。过食和暴饮暴食不但易引起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还可引发胃穿孔、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导致猝死。高脂肪饮食、精制的甜食和高盐饮食造成的威胁性更大。

专家认为,适当节食可有效地保护细胞膜的结构,并能很好地保存许多清除自由基的细胞酶和一些还原剂,保持细胞功能的完好,减少许多与年龄有关的发病因素的影响。此外,节食可减轻胃肠负担,使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受到良好刺激,促使内环境的均衡稳定,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延缓衰老之目的。但要注意,限食虽有利于健康长寿,但也不是吃得越少越好。在限食的同时,必须保证机体对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基本需要,每餐以七八成饱为宜。

三、不吃早餐危害多

不少人在长期的饮食习惯中不吃早餐或不重视早餐质量,这对健康是十分不利的。不管儿童、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不吃早餐者的营养水平明显偏低,容易出现营养不良,体能耐受力较低而肥胖程度反而较高,而且不吃早餐的中年人更易患胆结石等疾病。研究表明,不吃早餐的儿童和青年人体重超标的可能性是吃早餐者的2倍,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下降。不吃早餐者由于上午血糖偏低,易出现头晕、乏力等表现,因此也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四、偏食者寿命短

研究表明,主食以大米为主、很少吃杂粮及偏食特别严重的人,其平均寿命较短;喜吃甜食或口味特别重者(吃得过咸),其高血压、中风和胃癌的发病率较高;长期喜吃烫食,喜欢快速进食,常吃煎炸、熏烤及腌制肉类、鱼类和酸菜的人,患食道癌、胃癌者多。影响健康长寿。

五、常吃鱼及豆制品等食品的人寿命长

调查研究显示,长寿者往往是爱吃鱼或豆制品者,嗜吃全鱼(大多是小鱼)的人寿命更长。因为全鱼含钙丰富,可防止因年龄增大而出现的骨质疏松。大豆及其制品富含优质植物蛋白,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同时富含矿物质及B族维生素;长寿地区大多是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丰富的地区;常吃海藻地区的人患脑血管意外少,亦多长寿之人;喜进食各种黑色食品(黑米、黑芝麻、黑木耳等)和常吃荞麦地区的人,因其可预防动脉硬化,患心脑血管疾病者少,故也多长寿。

六、长寿之道:努力消除中国饮食习俗中的缺点

1国人大多吃得过成,平均每天吃盐大约10克以上,东北地区甚至达到18克,而世界卫生组织则建议每天食盐应控制在5克以下。吃得过成会明显增加高血压、胃癌等疾病的发病率。

2国人吃味精过多,增加了钠的摄入量,而钠元素和盐一样同样对人体有害。做菜时最好用鸡精、蘑菇精替代。

3集体进餐,互相布菜,增加了患传染病的几率。

4中国人喜吃动物内脏,内脏胆固醇含量高,增加了动脉硬化的患病率。

5烹调方式喜欢用煎、炒、烹、炸,喜吃炒菜和油炸食品,增加了患癌症的几率。一般认为,采用蒸、煮、煨、炖的方式更好。

6国人吃含脂肪较高的红肉(猪牛羊肉)较多,吃白肉(鱼、鸡等)较少。近年来中国人吃白肉的比例在增加,这是好现象。

7我国许多地区喜吃咸鱼、咸肉、咸菜等腌制食品,增加了患癌症的几率。

8不少人喜吃卤肉,而卤肉中所用肉桂、丁香、花椒等香料内含黄樟素,有致癌作用,患有感冒、热性疾病和肝病者也应少吃。

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策略研究 篇4

一、阐述当前我国幼儿在饮食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的生活中,饮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食物可以提供成长发育的营养素;维持体力,增强抵抗力;满足食欲。

由于目前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许多幼儿形成吃饭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家长对此不良行为束手无策。 有不少幼儿园教师也存在重教轻保的现象,忽视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幼儿身体营养比例失调,极大地阻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意义

幼儿期是培养各种习惯的关键期,因为幼儿年龄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而培养各种良好的习惯最容易见效。 因此,我们要抓住关键期,对幼儿的良好饮食习惯进行培养,以便为幼儿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保证幼儿营养合理摄入的重要前提,饮食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生活习惯,而且对营养的摄入与吸收着有直接的影响,这不仅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策略

幼儿饮食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下一代人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改变现状。

3~7岁的幼儿正处在身体生长 、智力发育的关键期 ,这个时期的幼儿新陈代谢旺盛, 生长发育与生活活动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增多。 及时为幼儿提供所需要的营养是促进其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保证,而且良好的饮食习惯又是保证幼儿营养合理摄入的重要前提。

如何将保育与教育相结合,提高认识,实施科学育儿;家园同步,开展健康教育,纠正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通过努力寻求培养幼儿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途径与方法是这次研究的根本所在,旨在通过研究,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健康成长。

1.家庭教育

( 1) 家长应安排好幼儿一日生活的作息时间 。 从饮食时间上 , 应养成幼儿定时吃饭的习惯,形成规律,这可使肠胃的运作更具有规律性。

( 2) 父母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结构要科学 。 人的社会化的早期经验,主要是通过模仿方式形成的。 幼儿饮食结构上的合理、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饮食习惯和结构。 他们对父母的饮食行为和习惯耳濡目染。

( 3) 在进餐过程中 ,家长要教育幼儿集中注意力吃饭 。 在进餐过程中,不要让幼儿边吃边玩,应集中注意力吃饭,为了做到这点, 吃饭的环境不能太吵,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为幼儿准备一条干净的小毛巾或手帕,以便幼儿随时擦手擦嘴,不能用手随便擦嘴。

2.幼儿园教育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对幼儿的饮食习惯要求是 :安静愉快地进餐,正确使用餐具,饭后擦嘴,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细嚼慢咽,咀嚼时不发出响声,不挑食偏食,不剩饭菜,就餐时不发出声音,不乱扔残渣,饭后收拾干净等。 所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应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责任之一。

3.家园同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我们应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锻炼机会, 并努力争取家长的配合。 在培养自我服务能力的同时强调集体文明意识的养育,鼓励幼儿做出符合成人要求的行为,让获得他人认同、肯定的外在动机和努力表现的内在动机形成合力,使内控、外控相结合。

饮食习惯与健康 篇5

摘要: 每天,我们都会吃许多的食物。吃那些食物的时候都非常的美味,可你是否有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呢?俗语说:「病从口入」其理由在此。饮食习惯不当招致疾病.。饮食过饱过饥或不定时,容易得胃病.大量吃油腻食物,容易患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动脉硬化和冠心病。长期大量饮酒,易患肝硬化、可导致胎心畸形或痴呆的低能儿。如果酒中甲醇含量过高,还会产生视力模糊,甚至失明症。经常食盐过量,会出现高血压;经常食盐不足,会出现低血压和无力症、肾病。长期偏食会缺乏某种营养素,导致营养不良水肿、肝硬化、缺铁性贫血、坏血病、脚气病、夜盲症等。常吃霉变食物或黄麴霉毒素污染的粮食,易患肝癌。注意饮食习惯,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防治,因此日常必须特别加以注意,并加以调理。

关键词:饮食与疾病;食物的合理搭配;饮食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对饮食习惯的重要性不了解,所以产生很多饮食误区:

1、每天三餐的食物单一化;

2、暴饮暴食;

3、只吃肉,却不吃蔬菜和水果;、4、吃饭时没有做到细嚼慢咽;

5、吃烧焦了的一些食物;

6、吃饭时过量饮酒。

城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每天上班一族往来穿梭于行色匆匆的人群之中。根据都市人群健康调查资料表明:城市中的胃肠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这些都是现在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带来的健康隐患。每日三餐对于上班族补充每日消耗和人体必需的营养是必不可少的,其重要性对于上班族的健康来说是个不容忽视的,因为上班族一般生活节奏较快,生活没有规律,忙起来有上顿没下顿,或者干脆用方便食品充饥,这样的饮食方式对健康非常有害。

有规律的每日三餐对于上班族来说时非常重要。按照中国人传统的膳食习惯每日进餐分为三次,并且有“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说法,这也是把人体一日内需要的热能和营养素合理地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去。早餐一般占全天热能的30%,午餐占全天热能的40%,晚餐占全天热能的30%,以适应人体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切忌几餐不吃,或暴饮暴食。因为人吃进去的食物,必须经过胃的加工消化,变成与胃酸混合的食糜,再经过小肠的胆汁、胰液、肠液的化学作用,把不能吸收的大分子蛋白质分解为可以吸收的氨基酸;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碳水化物分解为葡萄糖,然后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各组织细胞,被身体利用。但上述每个阶段的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例如,一个成年人每天分泌的胃液约为1500毫升-2500毫升、胰液700毫升-3000毫升。超过这个限度,就会破坏胃、肠、胰、胆等器官的正常功能;加上胃胀得很大,抬高膈膜影响心脏活动;同时胃的蠕动也十分困难,整个正常的消化功能将会被破坏,常此以往少数严重者将会造成急性肠胃炎、急性胃扩张、急性胰腺炎,胃溃疡,诱发心脏病等。[2] 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必需物质,但是饮食不当则又会成为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俗语说:「病从口入」其理由在此。饮食不当招致疾病.饮食过饱过饥或不定时,容易得胃病.大量吃油腻食物,容易患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动脉硬化和冠心病长期大量饮酒,易患肝硬化、可导致胎心畸形或痴呆的低能儿。如果酒中甲醇含量过高,还会产生视力模糊,甚至失明症。经常食盐过量,会出现高血压;经常食盐不足,会出现低血压和无力症、肾病。长期偏食会缺乏某种营养素,导致营养不良水肿、肝硬化、缺铁性贫血、坏血病、脚气病、夜盲症等。常吃霉变食物或黄麴霉毒素污染的粮食,易患肝癌。注意饮食调理,做好疾病防治饮食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防治,因此日常必须特别加以注意,并加以调理。饮食调理原则主要是:一是饮食要多样化合理搭配「五谷为养、不果为助、五畜为益、五叶为充」。即是说谷类为食品,肉类为副食品,用蔬菜来充实,以水果为辅助。五味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和五脏相联系,「五味入胃,各有所喜」,「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所以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碱先入肾。只有五味调和才能滋养五脏,促进身体健康。二是饮食要有节制,切忌过饮过食甚至暴饮暴食。总而言之,饮食的调理宜清淡素食,忌高梁厚味,老年人宜温热熟软,忌粘硬生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阳,冬食热,以养阴。[1] 正确的饮食方式: 寝不言,食不语,细嚼慢咽,粗细兼顾、荤素相宜。饮食营养平衡:营养平衡,就是膳食结构搭配得合理,提供的营养素比例恰当,摄入量与机体需要保持平衡,既不过量,也不缺乏。这种营养平衡的膳食结构,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热能维持机体活动,保持理想体重;能提供充足的蛋白质,满足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的需要;能提供适量的无机盐和丰富的维生素,以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

总之,机体正常活动所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微量元素和食物纤维等七大类营养素必须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豆腐类、猪肉类、鸡肉类、鸭肉类、鱼类、虾类、肝脏类、蛋类,都有去高品质的营养搭配,使得营养均衡确保各种营养成分的吸收。[3] 不当的饮食习惯的危害:

1、不吃早餐易“显老”

不吃早餐不仅会严重损伤胃,使你无法精力充沛地工作,而且还容易“显老”。国外某大学最近一次在接受研究的7000个男女对象中,发现习惯不吃早餐的人长寿者不多。而另一所大学在一次对80-90岁老年人的研究中发现,他们长寿的共同点之一是:每天吃一顿丰盛的早餐。

2、晚餐丰盛患失眠

傍晚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为一天中的高峰,胰岛素可使血糖转化成脂肪凝结在血管壁和腹壁上,晚餐吃得太丰盛,久而久之,人便肥胖起来。同时,还会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容易使人患上失眠症。

3、嗜饮咖啡降低受孕

嗜饮咖啡的人首先受孕率会降低,还易患心脏病。咖啡中含有高浓度的咖啡因,会影响心脏功能。适量饮用咖啡有提神醒脑的作用,但一天喝咖啡超过5杯者,其理解能力会有所下降,将难以完成复杂的工作。

4、餐后吸烟毒更毒

饭后吸烟,烟中的有害物质更易进入人体,吸1支烟的中毒量大于平时吸10支烟的总和。

5、保温杯泡茶流失维生素 茶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茶碱、茶香油和多种维生素。如果用保温杯长时间把茶叶浸泡在高温的水中,就会使茶叶中的维生素全遭破坏,茶香油大量挥发,鞣酸、茶碱大量渗出。因此,若用保温杯泡茶的话,用80℃左右的水冲泡比较适宜。

6、宴席生猛虫从口入

三文鱼、象拔蚌、鲈鱼、乌鱼、生鱼片、蛇、龟、蟹等是商务宴请时的常选食物,存在寄生虫和致病菌的概率很高,很容易让你在大快朵颐之时,导致各种寄生虫病。

7、水果当主食营养失衡

很多办公室一族由于长期静坐的工作方式而造成消化不畅、血脂增高、血管硬化、胆固醇升高等疾病,确实需要水果中的营养物质和纤维素来化解。但是水果不能当主食,因为水果中虽然含多种维生素和糖分,却缺少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和某些微量元素。

8、进食过快致肥胖

经常在外就餐的人,由于环境的缘故,往往就餐速度很快,这样不仅会加重肠胃负担,更容易导致肥胖。

9、饮水不足脑老化

办公室一族在工作中,由于工作时精神高度集中,很容易忘记喝水,造成体内水分补给不足。体内水分减少,血液浓度及黏稠度增大,特别容易导致脑老化,还极易诱发脑血管及心血管疾病,影响肾脏的正常代谢功能。一些预防疾病的饮食习惯: 预防癌症:

1、食物多样化:注意食物多样化,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应占每餐的2/3以上,植物性饮食应含有新鲜的蔬菜、水果、豆类和粗粮等。

2、控制体重:避免体重过重或过轻,成年后要限制体重增幅不超过5公斤,超重或过度肥胖容易导致子宫内膜癌、肾癌、肠癌的危险性增高。

3、不吃烧焦的食物:烤鱼、烤肉时应避免肉汁烧焦。直接在火上烧烤的鱼、肉及熏肉只能偶尔食用。最好煮、蒸、炒食物。

4、多吃淀粉类食物:每天吃600—800克各种谷类、豆类、植物类根茎,加工越少越好。要限制精制糖的摄入。食物中的淀粉有预防结肠癌和直肠癌的作用,高纤维饮食有可能预防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的发生。

5、多吃蔬菜、水果:坚持每天吃400—800克各种蔬菜、水果,可使患癌症的危险性下降20%,每天吃五种或五种以上的蔬菜和水果。

6、不提倡饮酒:如饮酒每天不超过一杯(相当于250毫升啤酒、100毫升红酒或25毫升白酒),经常饮酒能增加患口肠癌、咽喉癌、食道癌等的危险。

7、减少红肉摄入量:每天应少于90克,最好用鱼和家禽替代红肉。红肉会增加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生危险率。同时要限制高脂饮食,特别是动物脂肪的摄入,应选择恰当的植物油(如橄榄油等)。

8、限制腌制食品的摄入并控制盐和调料的使用: 高盐饮食会增加胃癌的患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克。

9、不要食用在常温下保存过久、可能受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

10、坚持体育锻炼:每天坚持锻炼40—60分钟,快走或类似强度锻炼为宜。不良饮食习惯会惯影响智力:

人的聪明才智固然与先天禀赋的遗传有关,但是营养与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很大,因为营养物质是人的智力与脑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为使人们具备一个聪颖的头脑,在平常多吃些健脑益智的食物必有好处,同时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不容忽视。

饱食:人进食时,消化道血管扩张,周身血液集中在胃肠道,以至脑部缺血缺氧。如果吃的过饱,容易造成脑部长时间缺血,从而不利于大脑的发育。

节食:虽然说吃的太饱会导致大脑早衰,但是并不意味着吃的越少越好,大脑和智力的发育需要全面的营养。蛋白质、核酸、磷脂和卵磷脂的缺乏会使脑细胞数减少,脑体积变小,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纤维发育差,造成智力发育迟缓。

素食:有的人荤食不沾口,导致脂肪摄入减少。占脑细胞成分60%的不饱和脂肪酸人体不能合成,需经食物补充,特别是鱼类富含的多味不饱和脂肪酸,是人脑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它关系到脑细胞的生长与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护。鱼贝类富含的牛黄酸,对脑神经的发育有重要作用。因此,荤素兼顾的饮食不但是儿童健康发育的重要条件,也是成年人的饮食原则。[5] 15个让你受益终生的饮食习惯:

不放弃每一个吃洋葱的机会。很多人吃菜时会小心翼翼地把洋葱挑出来,唯恐避之不及。这就大错特错了。洋葱含有大量保护心脏的类黄酮,因此,吃洋葱应该成为我们的责任。尤其在吃烤肉这样不怎么健康的食品时,里面的洋葱就是你的“救命草”。

进入新的学校,换了新的工作,甚至季节改变,都可能影响你的饮食习惯。不过,无论环境如何改变,只要你雷打不动地坚持以下15个小习惯,健康就不会离你远去。

1、复合维生素早饭后吃。

研究表明,补充适合自己的复合维生素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那么,为什么要在早饭后吃呢?一来它可以提供人体一天所需,让你有精力投入工作学习,二来不至于给肾脏造成过大负担。

2、每餐之前喝两杯水。

这样做就能保持身体一直处于“水当当”的状态,还能控制食量。荷兰一项研究显示,饭前喝两杯水能减少饥饿感和食物摄入量,从而起到减肥的作用。

3、把咖啡加在牛奶里,而不是把牛奶加在咖啡里。

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杯子里倒满脱脂奶。然后喝掉1/5,再用咖啡把它填满。这样,你就能摄入人体每天所需的25%的维生素D和30%的钙。

4、吃完快餐喝一大杯水。

快餐里的热量和盐一般都严重超标,虽然我们拿吃进肚里的脂肪没办法,但一大杯水可以帮你稀释体内钠的浓度,让你离高血压远一点。

5、不放弃每一个吃洋葱的机会。

很多人吃菜时会小心翼翼地把洋葱挑出来,唯恐避之不及。这就大错特错了。洋葱含有大量保护心脏的类黄酮,因此,吃洋葱应该成为我们的责任。尤其在吃烤肉这样不怎么健康的食品时,里面的洋葱就是你的“救命草”。

6、有条件的话,用凉水泡红茶。

最近美国农业部研究发现,与青菜或胡萝卜相比,一份红茶中含有更多的抗氧化物质,它可以有效帮助你抵抗皱纹或癌症的侵扰。凉水可使茶中的有益物质在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慢慢溶出,你所要做的只是多等待一会儿。

7、下午三点,准时加餐。

也许赖床可以成为你不吃早餐的理由,但下午三点的加餐就不能用任何借口推托了。在午餐和晚餐之间补充营养,可以帮你度过一天中最疲劳的时期。酸奶、水果、饼干都是不错的选择。

8、橘子带着“白丝”吃。

很多人吃橘子时都会把橘子上的“白丝”剥掉。其实,这里面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对身体大有裨益。苦中带甜的口味,仔细品尝其实并不差。

9、每天订个喝水任务量。

忙碌的工作会让你在口干舌燥时,才想起一上午都没喝水。在办公桌上准备一个1.5升的大瓶子,把一天要喝的水倒在里面,给自己规定喝完才能下班。

10、买水果时拿不定主意,就选深色的那种。

虽说水果的外观五花八门,但要衡量健康性,深色水果肯定更胜一筹,因为里面含有更多的抗氧化剂。当你摇摆不定时,选择李子、乌梅这类黑色的水果准没错。

11、用热水漂洗肉块。

在切块的肉上铺一层厚纸巾,可以吸收油脂。如果你想去得更干净,可以把肉块放在漏勺里,用热水漂洗。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去掉大约一半的脂肪。

12、把拌凉菜改为蘸凉菜。

不是只有烤肉热量高,酱汁一样会给原本健康的凉拌菜带来不少热量。所以,把调好的酱汁放在一个小碗里,用切好的菜蘸着吃,这样,你需要的酱汁只是原来的1/6。

13、有些“素”菜要“荤”着吃。

油吃多了不好,但一点不吃更不好。南瓜、胡萝卜中含有大量的β—胡萝卜素,因此不能吃得太清淡。用油炒或凉拌都可以,如果南瓜用来煮粥,那么保证其他菜里有油,让它们到肠胃里会合。

14、晚餐更要打好脂肪保卫战。

有些人早餐、午餐不吃含脂肪食物,认为晚餐多吃含脂肪食物,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研究表明,在一顿饭摄入50—80克脂肪后的几个小时,血管弹性降低,血液凝血因子急剧上升。所以,即使白天吃得很清淡,也不要试图在晚上补偿自己。

15、睡前吃些高纤维食品。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朱蒂斯·沃特曼说:“睡前半小时吃些低热量的碳水化合物零食有助于睡眠。”食用谷类食品是最简单的补充纤维的方法,而大多数人每天摄入的纤维量只有身体需要量(25—35克)的一半,所以,建议抓住睡前的最后时刻补充一下。[6] 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人们能改正饮食的恶习,科学饮食应结构均衡、营养平衡,养成清淡饮食观念,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因此,基于对自己身体健康负责的理念,我们有必要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并正确指导,培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素问》 卷第一 藏气怯时论

[2] 《饮食改变运气》 钟呼顺 2004年5月 人民日报出版社 [3] 《饮食营养搭配184问》 2008年09月 金盾出版社 [4] 《医学营养学(第3版)》 张爱珍 2009年09月 人民卫生出版社 [5] 《现代营养学》

1998年04月 人民卫生出版社 [6]《营养搭配健康加分》

保护牙齿的饮食习惯 篇6

本栏撰写 中国医大附属第二医院营养配餐中心教授 王福先

饮食不合理是引起牙痛的主要因素之一,如甜食。喜欢吃大量的甜食,喝一些含糖量高的饮料、果汁,这些糖分很容易在牙齿表面存留下来造成龋齿(俗称“虫牙”),而引起牙痛。还有冷冻过的食物也应尽量少吃,如夏天很多人为贪食冷冻过的西瓜,就会出现牙痛的不适反应,由于西瓜性寒味甜,在低温下冷藏后,西瓜瓤里的水分会结成冰晶,食用时,口腔会受到突然的刺激,致使唾液腺与舌部味觉神经,牙周神经迅速降温,有时甚至出现麻木状态。这样会引起牙痛等不良反应。

孕妇饮食营养对胎儿的牙齿很重要。因为乳齿与恒齿均在胎儿期钙化,如果孕妇缺乏维生素D和钙,胎儿容易患先天性佝偻病,据调查,我国北方先天性佝偻病患病率为16.2%,胎儿牙齿钙化不全,出生后出牙晚,并且牙齿不坚固。婴儿期间如果缺乏维生素D,也容易患佝偻病,也会影响牙齿的发育。要给婴儿及时添加含维生素D丰富的辅食。如果天气暖和及时抱出户外,使婴儿接触阳光紫外线照射,在皮肤中合成维生素D。幼儿与儿童要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纠正挑食的不良习惯。要粗细粮搭配,要吃蔬菜,吃鱼、肉、蛋、奶,补充优质蛋白。最好喝强化维生素D的牛奶,既补充D,又补充钙,对牙齿发育很重要。根据儿童的牙齿发育情况,家长可以安排如胡萝卜、土豆、黄豆、水果等耐咀嚼的硬质食品,增加咀嚼的机会,对牙齿和颔骨增加锻炼,有利于牙齿的健康。

饮食习惯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14年1-12月经长治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胃病的住院患者(实验组或病患组)及当地社区健康常住居民(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50份,收回问卷535份,回收率97.3%,有效问卷501份,有效率93.6%。

1.2 方法

采用自制“长治地区饮食习惯调查问卷”。经由培训的消化内科护士以访谈和自填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对于能读写者,在调查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对于无读写能力者,由调查员以访谈的形式完成[2]。

1.3 调查内容

个人一般情况(年龄、性别、长期服药史、胃病家族史等),饮食口味(喜食烫食、肉食、凉食、素食、甜食、咸食、干硬食物、汤水食物),就餐情况(三餐规律、经常路边摊就餐、经常饭店就餐),不同食物的食用频率(腌制食物、油炸食物、烧烤食物、炖肉、煲汤),当地饮食情况(米汤、米粥、稠饭、醋等)。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Epidata3.1双份录入,用SPSS19.0进行处理,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构成

本次共调查长治地区20岁以上常住居民501人,其中男性265人(52.9%),女性236人(47.19%),平均年龄50.8岁(男性51.9岁,女性49.7岁)。501人中,胃病患者301人(60%),健康居民200人(40%)。两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长期服药史、胃病家族史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n(%)]

注:a平均50.813.2岁

2.2 调查人群的饮食口味喜好比较

患病组与健康组人群比较,在喜食凉食、素食、甜食、咸食、汤水食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喜食烫食、肉食、干硬食物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调查人群的就餐情况比较

在三餐规律、经常路边摊就餐、经常饭店就餐方面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调查人群对不同食物的食用频率比较

患病组与健康组人群在食用腌制食物、油炸食物、烧烤食物、炖肉、煲汤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调查人群当地饮食情况比较

食用米汤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食用米粥、稠饭、调和(一种当地食品)和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性别基本无差异的基础上,长期服药史、胃病家族史、喜食烫食、肉食、干硬食物、经常路边摊就餐、食用腌制食物、油炸食物、烧烤食物、食用米粥、稠饭、调和是胃病的危险性因素。而三餐规律、煲汤、食用醋是胃病的保护性因素。

[n(%)]

[n(%)]

[n(%)]

[n(%)]

长期服药史是胃病的危险性因素,可能是因为药物有破坏胃黏膜的副作用。有研究指出,如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类药物具有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的副作用[3],这与本次调查结果是相符的。胃病患者多数有胃病家族史,可能是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生活饮食习惯相互影响导致的。有研究发现胃炎患者同一家庭成员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较高[4]。对于喜食烫食、干硬食物是胃病的危险性因素,很多研究已证实这点,可能与这些强烈的化学和物理刺激对胃黏膜造成损伤有关。喜食肉食是胃病的危险性因素,可能是由于食肉摄入大量的高脂肪食物,这些高脂肪食物可破坏胃黏膜屏障,损伤胃组织[5]。经常路边摊就餐是胃病的危险性因素,可能是因为路边摊卫生条件差,食物处理不干净,食材不新鲜,所用油和调味品质量差,经常食用会损伤胃黏膜。腌制食物、油炸食物、烧烤食物都是高盐食品,高盐食品可引起胃黏膜屏障损伤,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对亚硝基化合物等致癌物的敏感性增加[6]。炸、烤烹制的食物含有致癌的杂环胺、苯并芘等物质[7],在胃中消化吸收时损伤胃黏膜。米粥、稠饭、调和是长治地区当地人日常偏爱的饮食,这三种食物的共同点是都比较黏稠,不易散热,一旦变凉就粘固在一起难以食用,因此当地人都比较喜欢吃偏热的,而热的食物对胃黏膜的物理性刺激使胃黏膜屏障破坏、黏膜细胞结构发生某些病理改变[8],从而引发胃病。

三餐规律是胃病的保护性因素,可能是定时三餐保证了胃酸分泌的规律性,对胃正常活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煲汤将原料和配料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溶到鲜美的汤中,有易消化健脾胃的功效,这与本次研究煲汤是胃病的保护性因素是相符的。醋里含有多酚等抗氧化物质[9],食用醋降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从而保护了胃黏膜,这与本次研究食用醋是胃病的保护性因素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胃病是慢性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理膳食是预防治疗胃病的有效手段。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少食烫食、肉食、干硬食物、腌制食物、油炸食物和烧烤食物,减少路边摊就餐的次数、食用米粥、稠饭、调和时要放成温的再食用,养成三餐规律,平常饮食中适量食用醋,有空时煲汤养生的良好饮食习惯。

摘要:目的 找出长治地区胃病患者饮食习惯中存在的胃病危险性因素,为开展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自填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长治地区胃病患者(实验组)与健康成年人(对照组)饮食习惯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在喜食凉食、素食、甜食、咸食、汤水及米汤方面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长期服药史,胃病家族史,喜食烫食、肉食、干硬食物,三餐规律,经常路边摊就餐,经常饭店就餐,食用腌制食物、油炸食物、烧烤食物、炖肉、煲汤、食用醋、食用米粥、稠饭、调和(一种当地食品)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服药史、胃病家族史、喜食烫食、肉食、干硬食物、经常路边摊就餐、食用腌制食物、油炸食物、烧烤食物、食用米粥、稠饭和“调和”等12项饮食习惯是胃病危险因素。而三餐规律、煲汤、食用醋的饮食习惯是胃病的保护性因素。

关键词:胃病患者,健康居民,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兰雄华.基层医院慢性胃病的防治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5):137-139.

[2]李海朋,何帅,王慧,等.胃癌患者直系亲属饮食行为习惯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3):2410-2411.

[3]Furuta K,Kinoshita Y.Relationship of acid-related diseases with lifestyle habit chang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J].Nihon Rinsho.2015,Jul;73(7):1086-92.

[4]张俊红,李学,王晓燕,等.河南地区胃镜下确诊慢性胃炎患者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8):248-249.

[5]Somi MH,Mousavi SM,Naghashi S,et al.Is there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habits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and gastric cancer in NorthWestern Iran[J].Asian Pac J Cancer Prev.2015,16(1):283-290.

[6]Yan S,Li B,Bai ZZ,et al.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 in Hehuang valley of China:a 10-year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gastric cancer[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4,Aug 14;20(30):10486-94.

[7]丹若.预防胃癌,少吃烧烤[J].食品与健康,2015,1(5):36-38.

[8]罗艺珍,甘耀.胃癌患病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1):9-10.

黑河学院大学生饮食习惯调查 篇8

本文对黑河学院部分在校大学生的饮食习惯进行了调查研究, 以期为正确指导大学生合理饮食提供理论根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抽取黑河学院在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共900人进行问卷调查, 获有效问卷828份, 有效率为92.0%。调查对象中男生390名, 女生438名。

1.2 方法

1.2.1 营养状况调查

采用体质指数[1] (Body Mass Index, BMI) 评价学生的现时营养状况, 判断标准为:BMI<18.5为营养不良, 18.5-25.0为正常, >25.0为超重、肥胖。

1.2.2 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 由调查对象在答题卡上对号填写。内容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 (性别、年龄、学历、身高、体重) 及日常饮食行为。

1.2.3 统计分析

所有答题卡通过计算机获取数据, 建立数据库, 利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及x2检验等相关性统计。

2 结果

2.1 营养状况

调查总人数552人中营养正常378人, 正常率为68.48%;营养不良150人, 不良率为27.17%, 超重及肥胖有24人,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35%。男女生营养不良依次有24人和126人, 分别占男女生总人数的21.05%和28.7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超重、肥胖各有12人, 分别占男女生总人数的10.53%和2.7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饮食行为

2.2.1 饮食行为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 71.74%大学生有每天食用早餐的习惯, 14.43%大学生早餐不规律, 13.83%大学生没有食用早餐的习惯。大学生中35.87%进餐时间较快, 14.13%进餐时间较慢, 50.00%进餐时间适中。每日以纯净水为主的占39.06%, 以果汁、碳酸等饮料为主的占31.25%, 以白开水为主的仅占29.69%。每日饮水量少于1000ml的占72.83%, 饮水量在1000~2000ml之间的占22.83%, 饮水量高于2000ml的占4.35%。52.17%的大学生能够做到荤素搭配, 有17.39%的大学生以素食为主, 有30.44%的大学生以肉食为主。27.17%的大学生口味偏重, 17.39%的大学生口味偏淡, 有55.43%的大学生口味适中。对于方便面等油炸食品的饮食习惯是平均5.84次/月。对于麻辣烫、过桥米线、火锅等酸、辣等强刺激性食物的饮食习惯是平均6.79次/月。对咸菜、泡菜、咸蛋等腌制食的饮食习惯是平均5.22次/月。每周平均食用的水果量为2.19kg。每周平均食用的蔬菜量为2.45kg。

2.2.2 男女生饮食行为比较

57.89%男生和75.34%女生有食用早餐的习惯,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11%的男生和34.25%的女生进餐速度较快,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餐中, 有57.89%的男生和50.68%的女生注意荤素搭配,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5.26%的男生和20.55%的女生以素食为主, 有10.53%的男生和5.48%的女生以肉食为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餐中, 有31.58%的男生和26.03%的女生口味偏重, 有10.53%的男生和19.18%的女生口味偏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方便面等油炸食品的饮食习惯是男生平均7.11次/月, 女生平均5.5次/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麻辣烫、过桥米线、火锅等酸、辣等强刺激性食物的饮食习惯是男生平均4.68次/月, 女生平均7.3次/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咸菜、泡菜、咸蛋等腌制食的饮食习惯是男生平均5.26次/月, 女生平均5.20次/月,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每周平均食用的水果量男生为2.03kg, 女生为2.24kg。每周平均食用的蔬菜量男生为2.74kg, 女生为2.36kg。

3 讨论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 黑河学院大学生营养不良率和肥胖率均低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生的平均水平[2]。男生与女生在营养不良率及肥胖率上的差异明显, 这可能与男生注重肉食摄取、对形体无特殊要求, 女生注重素食摄取、注重保持身材有关。女生的这种做法大大增加了女生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调查中发现, 黑河学院大学生不食用早餐率明显低于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3]。学生食用早餐状况良好。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07) [4]中建议成人每日需食用蔬菜300~500g, 食用水果200~400g。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整体的蔬菜、水果摄入量均能达到《指南》的要求。但食用的总量均处于《指南》中所要求的下限。

调查显示, 有27.17%的大学生口味偏重, 这可能与学生大多为北方学生有关, 这将为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埋下隐患。对于方便面等油炸食品的饮食习惯的男女差异可能与男生与女生对营养知识的认知不同有关。对强刺激性食物的饮食习惯的男女差异可能源自于女生对辛辣、强刺激性食物的偏好。

4 结论

调查显示, 黑河学院大学生营养状态整体水平较好, 大多数学生体质量指数正常, 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超体质量和低体质量的问题;饮食行为中有不健康膳食行为的人数存在一定的比例, 不少学生的饮食习惯还有待改善。调查显示, 有91.30%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营养健康教育课程, 有7.61%的大学生认为应保养健康教育课可开课不开, 只有1.09%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营养健康教育课。可见,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摘要:对黑河学院828名在校大学生的饮食习惯调查的结果显示, 学生整体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7.17%, 女生高于男生, 肥胖及超重整体发生率为4.35%, 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学生中还存在有不食早餐、口味偏重、膳食结构不合理等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待改善。

关键词:大学生,饮食习惯,营养不良,肥胖,膳食结构

参考文献

[1]陈炳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第四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2]李素景, 朱惠兰, 等.大学生营养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7, 4 (4) :50-51.

[3]武莹浣, 孔兵, 等.大学生营养膳食调查分析评价和应对策略[J].科技资讯, 2009, 31:204-205

饮食习惯 篇9

当代大学生因缺乏营养知识、饮食摄入不当造成的营养性疾病的人数并不少见, 尤其是慢性营养不良, Ca、Fe等矿物质的缺乏, 维生素A、C等维生素的缺乏以及营养过剩引起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年轻化的潜在风险增加[1]。基于大学生学习和接受知识能力强, 适当的营养教育可以引导和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 并将学到的营养知识传播给身边的人群, 带动身边的人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2], 针对这一情况, 课题组以欧洲营养学会推荐的FIVE A DAY (每日五果蔬) 计划为教育内容开展本次调研项目, 探讨营养教育对大学生意识及行为的影响[3]。课题组希望通过“知识传授—信息接收—行动执行”这一营养教育方式, 改变目标人群的饮食摄入状况, 达到消除疾病隐患, 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最终目的。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课题组针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医学院的全日制一、二年级年级学生, 根据自愿原则, 随机抽取80名, 开展营养教育相关讲座。其中男生32人, 占40%, 女生48人, 占60%。

1.2 方法

按照课题组查阅文献掌握的大学生的蔬果食用习惯、食用态度及营养教育程度方面的情况, 根据时间前后, 设计3份调查问卷, 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接受营养教育前后对果蔬营养知识的知晓度、信度和行动力改变的情况, 所定数据经过文献查阅﹑讨论和预试验后定稿。调查时间分别为营养教育讲座前, 营养教育讲座一周后, 以及营养教育讲座六个月后。问卷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采用现场发放, 解说, 填写并及时收回。

问卷题目主要涉及被调查人对营养教育的关注度、平时的蔬果摄入情况以及影响摄入因素等内容, 课题组对调查对象进行了随访, 期间对他们的饮食行为不作任何干预。3次问卷调查, 共计发放了240份问卷, 回收问卷230份, 回收率为95.8%;有效问卷206份, 有效性为85.8%。

1.3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和分析;通过医学统计学检验方法来处理分析调查所得的数据。

2. 结果

2.1 营养教育对大学生短期内的饮食意识和行为有较大的影响

2.1.1 课题组分别在营养教育后1周和和营养教育后六个月对受教育者的饮食意识和行为进行调查比较 (表1) 。

调查数据表明, 营养教育对女生的健康饮食行为在短期内效果明显, 对男生的短期影响效果不佳。

*:P<0.05

2.1.2 课题组分别在营养教育前、营养后一周和营养教育后6个月对受教育者每天的食用蔬果种类的情况进行比较 (表2) 。

数据显示, 在进行营养教育一周后选择水果种类小于4-5种的人数比在教育前减少了16.8%, 选择大于4-5种的人次上升了16.8%。而在营养教育讲座6个月后, 学生对蔬果种类选择和讲座前比相差不大 (p>0.05) 。

*: (P<0.05) **:P>0.05)

2.1.3 图1查显示, 营养教育之后, 被调查者的营养意识明显增强 (P<0.05) 。根据营养价值选择蔬果的百分比由教育前的2 2. 2%上升到44.4%。而“选择喜欢吃的”人数教育前与教育后相比下降了18.1%, “有什么吃什么”的人数在教育后较教育前下降了28.4%。

2.2 营养教育对大学生长期蔬果摄入行为影响不明显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营养教育讲座后较长时间, 大部分在短期有饮食摄入改变的被调查者又恢复到营养讲座之前的饮食习惯, 尽管大部分被调查者对水果蔬菜摄入的认识比例上升明显 (p<0.05) 。

通过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蔬果摄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季节变化对果蔬摄入有明显影响, 原因包括不同季节水果种类的不同, 对某些水果有偏好; (2) 学校食堂及校内超市等提供的蔬菜水果种类比较局限, 水果价格偏贵; (3) 部分水果食用不便怕麻烦等等。

3. 讨论

均衡合理的营养和科学的膳食是大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1], 他们的营养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到自身的饮食行为, 从而影响身体生长、发育及学业。

本课题组通过对招募的志愿者开展‘Five A Day’ (每日五果蔬) 的营养教育并进行数据统计, 探讨营养教育对高校学生饮食的影响。结果显示, 营养教育对全日制低年级大学生短期内的饮食行为改变有着较大的影响, 与已有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4,5]。在本调查中, 饮食教育对女生的影响明显超过男生, 学生选择水果时考虑营养价值的人数增加了一倍。课题组分析,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种:首先, 大学生群体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 接受营养教育之后能马上投入到行动中去, 表现为开始注重饮食。其次, 课题组的调查对象为医学院的学生, 本身对健康状况相对重视[6]。

调查显示, 营养教育结束半年后, 大学生的蔬果摄入几乎恢复到营养教育讲座之前的水平。课题组认为, 单次的营养教育对普通人群的影响有限, 随着时间的延长, 在营养教育中学到的营养知识, 会逐渐淡忘, 表现在健康饮食行为的改变上有所懈怠, 需要不断刺激加强这一概念, 才能达到长期维持的程度。

从长期来看, 针对大学生在选择食物时, 有积极的态度, 却缺乏实际执行这一现象, 显示大学生对健康饮食的态度、知识和行为之间仍旧存在差异性[7]。在高校, 外在的客观因素对大学生的水果蔬菜摄入有重要影响。正如被调查者在问卷中提到的, 学校及周边超市提供的水果种类选择余地有限, 价格偏高;食堂的蔬菜种类不够丰富, 再加上大量同时烹饪, 其做法和口味上往往比较单一, 减少了学生对蔬菜摄入的选择, 水果蔬菜的保鲜、季节、食用方便程度等也影响学生对蔬菜水果的摄入[6]。

根据上述外在客观条件, 如果在普及正确的营养知识同时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 对改善其饮食摄入习惯会有很大帮助。例如, 改善学校餐厅蔬菜的烹饪方法和增加蔬菜供应的种类, 增加校园水果供应点、适当降低水果售价, 以及提供便于食用的加工产品 (比如给水果去皮、切块或小份水果组合贩卖) , 均能提高学生对蔬果的摄入, 从而逐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2001年~2006年在英格兰推行的‘Five A Day’ (每日五果蔬) 计划, 已经证实了营养教育和饮食供应相结合对改善饮食结构的积极成效[10,11]。

4. 结论

综上所述, 针对大学生的营养教育是一个长期不断进行的过程, 需要开展不同措施来实现普及和巩固健康饮食的最终目的。

因此, 增加营养教育的频率, 定期开展有关营养教育的讲座;通过纸质宣传资料、电子媒体等多种方式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校 (如食堂, 超市等) 增加蔬果的种类以及供应量等措施, 均能促使在校学生选择更加健康营养的饮食。只有从根本上认识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 才能真正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摘要:[目的]探讨营养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短期和长期饮食行为改变的影响。[方法]对随机抽取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医学院80名在校生开展营养讲座, 分别在营养教育前、营养教育后1周、营养教育后6个月对他们进行问卷统计分析。[结果]营养教育对大学生短期内的果蔬摄入意识和行为有较大的影响 (P<0.05) 而对他们长期的饮食行为改变影响不明显 (P﹥0.05) 。[结论]营养教育对高校学生短期的影响效果比长期明显。针对目标人群除定期进行营养教育外, 改善饮食种类、数量的供应或许会起到更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营养教育,短期,长期,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于振涛, 怀丽华.大学生的膳食营养与营养教育[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3)

[2]杨丽琴.营养教育对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20)

[3]Jeremy L.Simply eating your five a day will not protect you against cancer[EB/OL].http://www.independent.co.uk/lifestyle/health-and-families/health-news/simply-eating-your-five-a-day-will-unotu-protect-you-against-cancer-1937600.html, 2010-04-07/2011-12-18

[4]汝骅.基于学校课程的营养教育效果评价[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5 (4)

[5]沈青文, 郭宏, 刘蕾.我国大学生营养教育现状[J]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1.13 (2)

[6]梁惠琦, 义家运, 甘建华等.大学生营养与营养教育研究进展[J]内科, 2008, 3 (4)

[7]王华, 杜刚, 秦津等.2009某高校分校大学新生营养状况调查[J]营养与食品卫生, 2009, 36 (16)

[8]Douarin E.On the Impact of the Five a Day Campaign:Evidence from a Dynamic Engel Curve Analysis.Report.Imperial College Wye Campus, University of Kent.2008

饮食习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篇10

1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

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显示:血脂中的胆固醇每上升1%, 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就随之增高2%~3%, 而在调节血脂水平之后, 冠心病发病率在5年内会下降34%。由此可见, 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原因是血脂异常, 也就是胆固醇和三酰甘油过高, 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过低[1]。由于人们的膳食结构向高脂肪、高胆固醇、低碳水化合物转变, 饮食中摄取了过多的脂类和醇类, 同时又没有配合科学、合理的运动来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 导致人体内存在的脂类醇类物质越积越多。久而久之, 脂类醇类物质掺杂在血液中会使毛细血管堵塞, 此类物质还易与人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结合, 形成血栓。随着血栓的积攒, 使得血管直径缩小, 心脏为了保证正常的供血量, 就会加大血压, 致使高血压疾病的形成。在血压持续过高的情况下, 有可能出现血管崩裂, 发生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2]。如果血管堵塞严重导致供血不足, 就会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2 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2.1 荤素搭配不当

许多人认为生活水平提高了, 在日常饮食中逐步加大了肉类、蛋类、动物内脏等荤类食物的比重, 以为这样会让身体吸收更多的营养、更健康, 而忽略了粗粮和蔬菜的合理搭配。殊不知, 长期大量食用此类食物, 会导致体内形成高胆固醇和三酰甘油, 形成高血脂症和动脉粥样硬化, 为心脑血管疾病埋下了隐患。

2.2 饮酒过量

乙醇有直接提升高血压、提供高热量导致脂肪堆积、抑制脂蛋白脂肪酶活力和升高三酰甘油的作用。长期饮酒过量, 会导致因冠心病而致死的威胁性增大。

2.3 食盐过多, 饮水过少

食盐的日摄入量超过8g, 极易导致高血压的形成。如果每日的饮水量不足, 会不利于细胞新陈代谢和机体内毒素排泄, 导致血黏度增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 极易发生心脏病。

2.4 饮食过于精细

对饮食过于讲究, 主食选用精米精面, 以肉类为主, 配备饮料酒类, 这样的膳食结构不利于人体吸收维生素、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 还容易增加冠心病的患病威危险。

3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3.1 多吃豆类制品

在日常饮食中, 增加豆腐、豆芽、豆油、豆腐干等豆类制品的食用量, 可以增加人体所需要的磷脂、优质蛋白及钙, 有助于人体健康。有报道称, 经常食用豆制品可以降低血脂、将血压、增强血管活性、抑制血栓的形成, 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3.2 多吃鱼虾类食物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 经常食用鱼虾类食物的人, 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病率会降低50%左右。因为鱼类食物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 人体摄入足够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起到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从而降低了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病率。

3.3 合理搭配荤类食物

动物的内脏、脊髓、蛋黄、软体类 (如鱿鱼、墨鱼、鱼子) 等荤类食物, 其中含有高胆固醇[3]。科学的膳食搭配, 应该把胆固醇的摄入量每日控制在300mg以下, 脂肪的摄入量控制在30g以下, 并且占热量的15%以下。

3.4 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的食用量

主食每天的摄入量要控制在300~500g, 注意粗细搭配, 增加粗粮、杂粮类食物。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维生素C、胡萝卜素、膳食纤维及钾等营养元素, 这些营养元素能起到降低内皮技能障碍几率, 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 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的作用。所以要保证每天食用新鲜蔬菜400~500g, 水果100~200g, 保证人体内所需营养素的摄入量。常见的具有降脂功能的食品主要有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同时, 注意控制食盐摄取量每天应<6g, 少食或不食含盐高的食品如腌制品和防腐蚀品等。

4 结论

总而言之, 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态势应当引起广大群众的重视, 并且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来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 如控制体重、戒烟戒酒、适当的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工作心态等等。在日常生活中, 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控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 从而到达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缨, 汤哲.老年人饮食习惯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纵向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5 (10) :24-26.

[2]李慧芳.浅谈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0 (08) :6-7.

好习惯与饮食安全 篇11

带着百姓日常饮食与食品安全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食品科学专家汤华成教授。

记者:现代工业社会替代了古代的农耕社会,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然而却出现了食品安全的社会问题?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一下吗?

汤华成:追本还得溯源,过去是自产自食,自己对自己负责,这是一种自然境界。而今社会结构和形态发生了变化,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就是快餐文化。

我们经济总量很高,但人均经济总量并不高,对高档的食品消费还没有达到需求点,更多的是低层次的食品需求。还有就是不良的食品生产循环。食品无论生产环节,还是销售环节都存在许多安隐患。如《食品衛生法》仅对104种农药在粮食、水果、蔬菜、肉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允许的残留量,总含291个指标;而国际食品法典则对176种农药在世界范围内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农药残留标准,这是食品源头生产上的差距,生产加工上的差距就更大了。

记者:这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习惯有关,那怎样改进呢?

汤成华:当然源头的事还得从源头做起,从农产品、畜产品的种植、养殖抓起。比如美国的农业是有植物医生的,农作物有什么病需要诊断,对症下药;我们国家一旦农作物发生病虫害,大多数农民则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治疗,这种药不行,则再换,这样既没有标准,也没有规范的操作方法,致使大量的药物残留。再如俄罗斯,对农药的限制极其严格,种庄稼的时候,很少用农药。

因为我们人口原因,必须先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才是食品安全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食品安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政府法制监管、引导百姓改变饮食观念和习惯、提升社会公民道德素养。

记者:您能解释一下如何改变百姓的饮食观念,养成新的科学的饮食习惯呢?

汤成华:简单谈一谈饮食习惯:几千年来中国人非常的重视饮食,一位资深法国营养专家说:“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他们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中国人重视的是食品的色香味形,还有“不时不食”,不吃非时令的食物。这种习惯是很好的,如果加入科学的营养饮食,注意营养标准的应用,还有就是回归厨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尽管我们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强身,但我们的烹调术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性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于加工过程中。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它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饮食习惯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2月—2011年2月在我院进行改装体检、医学训练及因病住院的歼击机、运输机、直升机飞行员共216人,平均年龄(31.86 ±7.02)岁。按年龄段分为Ⅰ组<30岁(92人),Ⅱ组30~39岁(81人),Ⅲ组≥40岁(43人)。

1.2 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根据飞行员工作特性及饮食特点并参考《飞行员食物定量》、《飞行员营养素供给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自行设计问卷,对飞行员近半年来生活及饮食习惯进行回顾性调查。内容包括:①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飞行机种、住院原因6项);②饮食习惯(包括摄入主食、蔬菜、水果、鱼肉蛋奶、豆制品等品种及含量共16项);③嗜好(吸烟、饮酒、喝含糖饮料、常吃夜宵、非健康食品、饭店聚餐6项),其中“饮酒”是指日饮酒乙醇含量>25 g,每周>2次;“非健康食品”是指油炸食品、罐头食品、腌制食品、肥肉和动物内脏、烧烤类食品、甜点、奶油制品、蜜饯类食品、膨化食品等,并单种摄入>50 g/d,≥1种/d;④健康知识(涉及食物的营养价值及摄入量、普通居民膳食指南与飞行员膳食指南的主要区别、运动量与摄食量的关系、吸烟饮酒对飞行的影响、飞行员理想体重标准及计算方法、肥胖对心血管的危害等知识共12项)。调查人员统一培训,调查前进行问卷内容填写指导,相关定量内容给予实物参照,以近半年来未病状态(常态)下生活及饮食习惯为准。共发放问卷216份,回收有效问卷216份,有效问卷率为10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飞行人员不良生活方式调查

飞行员吸烟率为57.41%,饮酒率为61.57%。经常去饭店聚餐的人员32.87%,喜食油腻的占27.78%,经常喝含糖饮料的占21.76%,口味偏咸的占28.24%,以上各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岁以下人群有36.96%的人经常吃油炸、加工食品及甜点、蜜饯等不健康食品,40岁以上人群只占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岁以下及40岁以上人群经常吃夜宵者偏多,分别占51.09%和46.51%,而30~39岁人群只占2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说明生活方式不良现象在飞行员中普遍存在。见表1。

2.2 飞行人员不良饮食习惯调查

12.03%的人主食超量,53.70%的人蔬菜摄入不足,63.89%的人水果摄入不足,9.72%肉类摄入超过飞行员摄入标准,另有80.56%的人肉类摄入超过普通居民摄入标准(非飞行日),19.44%的人鱼类摄入不足,12.50%的人豆制品摄入不足,28.7%的人牛奶摄入不足。以上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显示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及禽肉类摄入超标现象较普遍,部分人牛奶、鱼及豆制品摄入不足。见表2。

2.3 飞行人员健康知识调查结果及体重指数(BMI)分布情况

健康知识掌握30岁以下组偏低,平均(33.66±7.63)分,30~39岁和40岁以上组分别为(41.67±9.14)分和(44.76±9.90)分,与30岁以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MI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分别为23.28±1.89、24.38±1.94、和25.25±1.90。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a为<30岁组与30~39岁组比较值,b为30~39岁组与≥40岁组比较值,c为<30岁组与≥40岁组比较值。

注:a为<30岁组与30~39岁组比较值,b为30~39岁组与≥40岁组比较值,c为<30岁与≥40岁组比较值。aP<0.05。

注:<30岁组与30~39岁组比较,aP<0.01;30~39岁组与≥40岁组比较,bP<0.05;<30岁组与≥40岁组比较,cP<0.01。

3 讨论

飞行员中存在不良生活方式者较普遍[6],本次调查也反映了这一点。飞行员吸烟率为57.41%,部分飞行员是到部队后才吸烟的,原因除了工作紧张、压力大等因素外,还有群体性习惯行为、老兵的引领作用、维护关系等因素。吸烟可促使血管粥样硬化,加速血小板聚集和黏附,是心脑血管疾病及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全民倡导戒烟正是基于此。飞行员饮酒率为61.57%,多为白酒及啤酒,与聚餐、交友有关。由于饮酒时多伴有高脂饮食,故饮酒与肥胖一起成为脂肪肝的重要因素之一[7]。飞行员中还存在多种不良生活方式,如经常去饭店聚餐、喜食油腻、经常喝含糖饮料、经常吃油炸食品及甜点、经常吃夜宵、口味偏咸等。年轻人存在不良生活方式更多一些,40岁以上人群吃夜宵原因部分与胃肠功能弱、需少量多餐有关。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呈上升趋势,已经影响到了飞行员的健康和飞行耐力[8]。

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长期以来,飞行员伙食标准、热量供应比较高。当热量摄入与体能消耗失去平衡的状态下容易造成体质量增加,增加心脑血管病的风险[9]。本次调查显示,飞行员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荤菜超量、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现象,少部分人主食超量,牛奶、鱼及豆制品摄入不足。空勤灶一般选用自助餐形式,就餐人员在选择食品时更注重满足口味如喜食油炸、红烧、卤制品等高热量和高脂肪食品,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不足,导致营养失衡。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及维生素、矿物质相对缺乏,饱和脂肪酸及热量超标,成为飞行人员肥胖及高TG血症的重要原因。本次调查也显示飞行员随年龄增长,BMI增加,30岁以后平均BMI已达超重水平。

飞行人员存在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不良,纠其原因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健康理念置后:对超重、肥胖、血脂异常的危害及早期预防的意义认识不够,只以自我感觉为检验身体是否健康的标准;②重视程度不够:一是工作紧张无暇顾及,二是更关注事业发展及部队建设而忽略了自身健康;③健康知识掌握不扎实:本次健康知识调查显示总体得分偏低,年龄越小,健康知识了解越少;④丰富的食品供应:职业需要,飞行员饮食供应品种多样、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又是自助式供应,客观上提供了进食高脂高能食物的机会;⑤体育锻炼与摄入能量不匹配:没有根据飞行日及非飞行日调整热量摄入。⑥医务部门健康管理和营养监控不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

有资料显示,现代人类所患疾病中有45%与生活方式有关,死亡的因素中有67%与生活方式病有关[10]。飞行员因职业关系对身体素质要求更高,引进保健和健康管理机制,提供当前和前瞻性全程性服务是减少飞行员慢性病发病率、提高飞行员整体健康水平和战斗力的有效途径[11]。因此,针对本次调查发现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飞行员健康教育。将营养保健知识、慢性病防治知识列入院校教学计划及飞行训练大纲之中,院校及三级医疗机构共同参与,采取课堂授课、专题讲座,观看健康录像、展板、宣传橱窗、多媒体课件、以及个别咨询指导及远程教育等形式多样、渠道多轨、方法新颖、针对性强的健康教育模式,并将健康教育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保证健康教育的经费到位,内容及时更新,形式多样变化,最终保证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时组织编写切合飞行员实际的健康保健书籍和软件,配发给部队,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引导,真正达到使飞行员掌握健康知识、提高个人健商、提高慢性病防治依从性的目的。②制定健康管理方案。为每一位飞行员提出个性化的健康生活方式建议,使其正确地选择搭配食物,如适量增加牛奶、鸡蛋、瘦肉、鱼、豆制品及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类食物的摄入,减少高能高脂食物的摄入,使饮食搭配合理、结构科学,配合运动锻炼,保证出入平衡。提倡戒烟限酒,建立积极健康生活方式,将危险因子扼杀在萌芽之前。③加大生活方式监管监控力度。包括配餐、加餐、进食量、运动量、体重、腹围、血压、生化指标等的监测监管,定期进行综合性分析和质量评价,采取以降低、控制个人危险因素为目标的健康促进措施进行跟踪管理、目标管理。④形成多位一体的管理网络。各部门领导牵头,各学科专家广泛参与,航校、飞行部队、医院、疗养院、训练基地各关口把关,教师、航医、营养师、医生、护士、训练员分工分责,各负其责。将飞行员生活方式改善及体重指数达标作为各级人员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⑤ 出台规范的飞行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管理指南。包括管理内容、程序、方式、方法、评价标准、监测方法等,使飞行员慢性病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综上,飞行员是对身体素质有特殊要求的群体,飞行员存在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认识不足、保健知识缺乏、职业特殊性、干预不到位是其主要原因。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大对飞行员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力度,改进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虹.2002—2006年飞行员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6):40-47.

[2]刘彦志,王松林.1995—1999年度飞行人员住院疾病谱分析[J].航空军医,2003,31(2):51.

[3]徐先荣,付兆君,尹欣,等.歼击机飞行员住院疾病谱分析[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5,16(2):135-138.

[4]郑军,徐先荣,陈立君,等.歼击机飞行员心血管疾病谱分析[J].人民军医,2006,49(4):201-202.

[5]刘晶,王露今,徐先荣,等.歼(强)击机飞行员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查[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2):104-108

[6]沈江洁.飞行人员生活方式与疾病及飞行耐力的关系[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2,20(1):74

[7]曹志英.1200名海军飞行员腹部B超检查结果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6,34(1):84-85.

[8]邓军.歼击机飞行员心血管疾病谱分析[J].人民军医,2006,49(4):201-202

[9]胡鸿群,屠晓钢,乔凌.飞行人员膳食调查与身体质量指数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9):226-227.

[10]晓洲.科学生活远离生活方式病[J].今日科技,2007(12):46-49.

上一篇:外墙真石漆下一篇:清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