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行动

2024-09-26

竞争行动(共4篇)

竞争行动 篇1

摘要:在文献研究和现有统计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无干扰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通过对中国主要家电企业2001—2006年间1 100个竞争行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提出并实证检验了动态竞争条件下企业竞争行动的特征主要有可观测性、互动性、动态学习性和路径依赖性。

关键词:动态竞争,竞争行动,行动特征

1 引言

动态竞争理论主张从企业行动的视角来探讨竞争战略,研究的重点是企业间竞争行为之间的内在规律,研究中使用的基本变量主要是企业的具体行动。这种视角认为,战略是由一连串的行动构成的,不断采取行动使得组织有能力应付日益增大的不确定性,使组织保持足够的自由行动的能力,降低组织的迷失程度,跟上环境发展的步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命运[1]。对于动态竞争条件下企业间竞争行动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竞争行动的本质,掌握竞争行动的内在规律,在竞争中谋取主动。

2 动态竞争与竞争行动

2.1 动态竞争理论

西方管理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注意到竞争动态化的特点,并认为动态竞争是9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学界最重要、讨论最热烈的问题之一。企业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动态的环境。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对手间互动的节奏明显加快,竞争的对抗性越来越强,竞争内容的变化越来越快,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越来越低。1994年,Richard D Aveni据此提出了“超级竞争”(hyper competition)的概念[2],1996年George Day和David Reibstein将这种竞争现象归纳为“动态竞争”(dynamic competition)[3]。

归纳动态竞争战略思想和理论的各种观点,动态竞争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以高强度和高速度的竞争为显著特点;(2)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互动节奏明显加快,竞争互动成为制定竞争和营销战略的决定因素;(3)企业优势的可保持性降低,任何优势都是暂时的,它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通过模仿和创新所取代;(4)动态竞争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时间在先,更主要的是企业改变竞争规则、创造新需求以及预测反应的能力。

2.2 竞争行动的概念和类型

竞争行动的研究和界定始终是以互动为前提的,行动中往往包含对竞争对手行动所做出的反应,无法将行动和反应截然分开。因此,本研究借鉴Ferrier等人[4]的方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从竞争对手间的竞争行动出发分析和研究我国企业的动态竞争行为。

Grimm和Smith等人[5]对竞争行动定义是:具体的、可侦查的竞争活动,诸如降价或新产品推介,通常是由一个企业发起的为了保护或提高它的相对竞争地位的行动;Chen、Smith和Grimm的研究中[6]把行动定义为由一个企业发起的以提高或保护它的相对竞争地位为目的的具体的、可侦察的竞争活动,如新产品发布等;我国学者谢洪明、蓝海林等认为竞争行动是企业为了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而实施的企业行为[7]。王斌等[8]认为进攻是某个企业发动的具体的、可能导致占据竞争对手市场份额或者降低对手预期收入的竞争行动;在Ken G.Smith等人进行的研究中[5],通过对美国41个行业7年间的4 876个竞争行动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归纳出大致6种主要类型的竞争活动:重要的价格行动、营销和促销活动、推出新产品、扩大生产能力、法律行动及信号行动;在Ming-Jer Chen等人对美国航空业的研究中[9],从191个行动中归纳出5种主要行动类型:提供新产品、合并、降价、新的促销战、联合广告。国内学者谢洪明、蓝海林等人在对中国彩电行业竞争行为的研究中[7],也对其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推出新产品、扩大生产、进入新市场、进入新行业、合作联盟、银企合作、收购兼并、降低价格、提高价格、重要促销、对外投资。

3 动态竞争条件下的竞争行动特征分析与实证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于竞争行动的界定并无明显分歧,都认为企业间竞争行动的实质是针对竞争对手,目的是市场地位,手段是不断推出的创新性的行动。而这些行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是模仿,可以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区别在于冲击的强度和广度,表现为不同的速度,类型和模仿倾向,涉及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并最终对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组织绩效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在此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探讨竞争行动的特征。

3.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家电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对2001—2006年的全部中国电子报内容进行了查询和分析,查阅了50 743篇文章,从中采集了26家主要家电企业的1 100个竞争行动,并将这些行动划分为10种不同的行动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验证竞争互动行为的特征。

具体方法是:根据前人的研究,先大致确立了企业可能的8种行动类型,然后分别进行编码:(1)推出新产品;(2)重要促销;(3)合作联盟;(4)进入新市场;(5)降价;(6)并购;(7)进入新行业;(8)扩大生产。同时规定了每种行动类型的确认标准,然后在进行内容分析的时候逐一把企业的竞争行动归入上述几种类型中去并在分类过程中对现有分类方法和标准进行必要的修正[10],又增加了(9)改进服务;(10)其他这两种类型,最终确定了10种行动类型。

为了保证竞争行动分类结果的可靠和有效,作者又同另外两位企业管理专业以及一位营销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一起对每一种行动的内涵和分类标准进行确认和修正,并对样本进行二次抽样,随机抽取100个行动,4人再次分别对这些行动进行内容分析并划分行动类型,结果有93个行动的划分结果完全一致,一致率达93%,7个行动未完全达成一致。证明分类编码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竞争行动的分类标准、文章题目举例及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3.2 竞争行动特征分析与实证

通过文献查阅及对所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动态竞争条件下的竞争行动特征具有可观测性、互动性、动态学习性和路径依赖性。

(1)可观测性。通过对中国主要家电企业竞争行动之间间隔(天数)规律的分析,发现在2001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在时间序列上相邻的两个竞争行动之间的时间间隔最小为0天,最大为21天,平均为2.05天。竞争行动间隔天数的频数的分布图可以看出,1 100个行动中有686个(62.4%)行动,行动之间的间隔小于1天,约97.5%的行动之间的间隔小于10天,如图1所示。这一方面说明家电企业实施新的竞争行动非常频繁,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也说明媒体对家电企业的关注程度很高,尽可能记录了这些企业的每一个竞争行动。反过来也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竞争企业间的竞争行动完全能够通过公共资源对它们进行观察和分析,具有可观测性的特点。

(2)互动性。竞争行动的互动性,是指在动态竞争中,竞争行动是竞争对手间多回合的互动活动,一个企业采取了某种行动,其他可能会受到影响的企业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进行防御或反击,并且这种从行动到行动是多回合的,循环往复地在这些竞争对手间进行。

2001—2006年按时间顺序绘制的中国主要家电企业竞争行动的散点分布图,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行动在此期间的分布并不均匀,也不规律,但几乎每种类型的行动在时间序列上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重叠密集区域,在推出新产品、重要促销、降价、扩大生产和改进服务这几种类型的竞争行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说明企业间的竞争行动的确存在明显的互动倾向。以2005年的“推出新产品”行动为例,全年该类型的行动共有86次;在1月1日至1月15日间,康佳、长虹、创维等企业先后实施了18次,在3月18日至3月25日1周内,上广电、TCL康佳、海信、创维相继9次推出新产品;5月20日至6月10日间,春兰、海尔、海信等相继16次推出新产品;9月至10月又有非常集中的23次推出新产品的行动。仅这4个时间段中推出新产品行动的数量就达66次,占全年行动总数量的77%,说明企业推出新产品的行动在时间上的集中趋势十分明显,不同企业间存在明显的互动。

除此之外,通过对中国主要家电企业的竞争行动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有些企业的竞争行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这些企业间的竞争行动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对应的互动的关系。

(3)动态学习性。在动态竞争中,企业通过不断采取行动,而持续获得和更新关于如何行动更有效的知识和能力,这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通过重复原有的行动获取和更新知识,也包括通过模仿和学习对手的行动获取知识。因此,企业在竞争互动中,一方面会去采取更多自己熟悉的行动;另一方面也会去尝试其他新的行动,丰富自己的行动技能,以跟上竞争的节奏,保持或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

通过主要家电企业2001—2006年分前后两阶段竞争行动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有力地说明企业间的竞争行动存在着上述的动态学习性。

前后两阶段的竞争行动数据分3个部分来进行对比。首先,行动总数量,18家(占90%)的样本企业前3年的行动总数量都少于后3年,说明大多数企业相对于自己来说,竞争行动数量都呈现增多的趋势。其次,3年总的行动种类数,16家(占80%)的样本企业行动种类的总数在后3年中都有增加。第三,新增类型的行动数量及其占行动总数量的比例,从两阶段对比来看,新增类型的行动数量也呈增加趋势,但占总行动数量的比例前3年在0~40%之间波动,后3年在5.3%~45.5%之间波动,所占比例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始终没有超过50%,也就是没有超过原有类型的竞争行动增加的比例。这说明企业新增类型的行动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都在增加,原有类型的竞争行动绝对数量在增加,但增加的比例在减少。

(4)路径依赖性。竞争行动的路径依赖性,是指在动态竞争中,虽然在对手的不断进攻和打击之下,企业会有动态的学习能力,但企业仍然会表现出一定的偏好去较多地选择过去曾经给自己带来成功的那些行动类型。

通过2001—2006年分前后两阶段新增类型行动数量及企业竞争行动总数量的数值,可以分别计算出企业原有类型行动在前3年和后3年中的总数量。大多数企业后3年的竞争行动总数量都较前3年有所增加,新增类型的竞争行动数量虽然也在增加,但在行动总数量中所占比例最多为45.5%,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这个比例在20%~30%之间,占竞争行动大多数的仍是企业较为熟悉和擅长的原有类型的行动。所以,从普遍意义上来讲,企业仍然愿意选择利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行动技能来组织和实施竞争行动。

4 结语

通过对中国主要家电企业竞争行动数据的分析和归纳,对动态竞争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互动行为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检验,证明了家电企业之间的竞争行动具有可观测性、互动性、动态学习性和路径依赖性的基本特征。对于动态竞争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互动行为特征的了解有助于更清楚和更深刻地认识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行动:相互竞争的企业可以主动地利用公共信息分析竞争对手的行为;只有在紧跟主要竞争对手行动节奏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发挥自己的优势,谋求竞争的主动;企业在竞争中并非是完全被动的,企业竞争行动呈现日趋多样化的特点,都在不断尝试通过多种竞争行动争夺市场,在竞争中相互模仿和学习,通过观察和学习在互动中掌握更多的主动;动态竞争要求企业不断创新,不断破坏现有的优势,推出新的行动,创造新的优势,而过去的行动轨迹却导致了路径依赖性并进而束缚了企业未来的行动选择,因此,要注意和警惕竞争行动的路径依赖性特征,避免出现行动和战略逐渐陷入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简单化倾向。

参考文献

[1]王永贵.21世纪企业制胜方略:构筑动态竞争优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D’AVENI R A.Hyper competition:Managing the dynamics ofstrategic maneuvering[M].New York:Free Press,1994.

[3]DAY G S,REIBSTEIN D J,GUNTHER R E.动态竞争战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4]WALTER J F,SMITH K G,CURTIS M G.The roleof competitive action in market share erosion and industry dethronement:a study of industry leaders and challeng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4:372-388.

[5]CURTIS M G,SMITH K G.Strategy as action:Industry rivalry and coordination[R].Cincinnati: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1997.

[6]CHEN M J,SMITH K G,CURTIS M G.Action characteristics as predictors of competitive responses[J].Management Science,1992,38:439-455.

[7]谢洪明,蓝海林,叶广宇,等.动态竞争:中国主要彩电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3,(4):77-128.

[8]王斌,田志龙.多点竞争战略中的企业动态博弈模型分析[J].管理评论,2005,17(8):17-23.

[9]CHEN M J.Competitor analysis and interfirm rivalry:toward atheoretical integr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1):100-134.

[10]冯桂平,汪克夷,钟琦.竞争行动概念结构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9,4(28):12-17.

竞争行动 篇2

而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人来说,关于价格战,可能都没猜到开始,但是都可以猜到结局,但这个结局并不是谁胜谁负的结局,而是市场状况的结局。

既然这个过程无法逃避,那就勇敢迎战,剩下的只是和谁打、怎么打、拿什么打和打到怎样的程度的问题了。而这个过程注定了会痛苦、会无奈、会不安,这就是战争,商场如战场即在于此。

在这个过程中,速派奇没有逃避,选择了出击,这就是2009年的“战鹰行动”。

其实对于行业其他品牌来说,2009年也是出击的,而且声势也并不算小,但是相对速派奇来说,都还缺乏一个统一的纲领、统一的旗帜、统一的口号和统一的行动,这无形之中让速派奇占了先机。而事实证明,“战鹰行动”的作用,对于速派奇来说毋庸多言,对于行业来说,也还是具有相当示范作用的,不然也就不会在同期出现那么多以“革命”、“宣言”、“计划”、“行动”命名的各种策划活动了。

其实“战鹰行动”并没有多少神秘,其只是经典竞争战略模型与营销理论在电动车行业的一次具体运用,如上所言,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功,除了一定才外界因素外,更多在于速派奇本身首先具备了足够的条件与基础,再加上速派奇与《营商》团队的紧密合作,各自发挥了应有的职能,所以有了效果。具体来看,速派奇在行业层次、品牌规模、产品开发与制造、渠道状况等方面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再加上这个时候的胆略和资源、策划时的如履薄冰、准备时的谨小慎微、执行时的雷厉风行和推进时的步步为营,这才使之细致而周密的给大家呈现出来。当然,这并不完美、也不代表结束,因为竞争还远没有结束,所以没有任何可以值得炫耀的地方,能做的只有是总结和完善。

这个世界缺少真正的秘密,行业从最开始的不屑到现在的模仿,相信不少品牌、不少人也已经研究过“战鹰行动”,甚至从各种途径得到了与此相关的策划方案,所以,我们今天不妨揭开其真正的面纱。

骅骝开道鹰隼出

――速派奇“战鹰行动” 顺势而出    速派奇的“战鹰行动”应该是一套相对完整而细致的营销策划,其内容是多线条的,而成功也是多种因素综合起来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单纯将其任何一方面割裂开来看都是不完整的,同样也是不可复制的。

一、外因――行业风起云涌 速派奇应势而发

09年的电动车行业,无论行业内怎样的风起云涌,但是“大店建设”和“价格战”无疑将是贯穿始终的两个关键词。“大店建设”代表企业的终端和渠道策略,“价格战”则代表了企业的市场策略。

从本质上来看,代表企业的终端和渠道策略的“大店建设”应该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可惜的是,作为展示企业实力和形象的一个方面,众多的厂家以及经销商都把“大店建设”仅仅停留在加强店面的装修上,而忽略了与店面装修同步跟进的软文化的提升上。旗舰店的建设,从而演变成一种豪华的“盛宴”,经销商与众多的厂家迎风而上,投入巨资进行店面的新形象的全新打造,一线品牌以及一些电动车品牌纷纷加入进来。

而对于企业市场策略的追根溯源,回到2009年3月份,当时随着 推进“家电下乡”的政策,比德文在电动车行业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电动车下乡”,即对买电动车进行补贴,以促销的形式打起“价格”的主意,从而引起了不少品牌的关注。

随后的4、5月份,电动车的一些品牌如爱玛、雅迪、绿源等在市场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以促销形式的价格战行动,他们的动作放大了以“价格”来做文章的效应,在相当程度上拉升了销量,也对市场中其他品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导致消费潜能提前释放,使行业旺季提前进入,整个行业开始认识到“价格战”的魅力。6月份即将进入旺季,销量将自然回升,因为当一些品牌对市场的抢占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因此他们打算在旺季之后进行价格回归,以维系之前的价格基准,不希望长期打破价格基准,保持旺季的盈利能力。

而速派奇经过两年的沉淀、积累,经过内部的系统整合,勤修内功,在不断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和强化配件自制率的同时,也不断的优化人员结构,对现有的队伍进行全面的调整,随着制造、营销、管理队伍的陆续到位,加之天津工厂的顺利运营,速派奇蓄势待发已经在情理之中。

6月2号,随着速派奇战略合作伙伴《营商电动车》项目组的入驻,针对当前的电动车行业形势,双方经过了系统的沟通与交流,在充分借鉴其他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市场的运作以及混沌局面的出现,认为必须旗帜鲜明的亮出招牌,瞄准市场留下的缝隙,积极主动的出击,这样才能使行业探明方向,并解决速派奇面临的迫切问题!

二、内因――破“茧”重生势在必行 资源整合打造核心优势

但是,既然要出击,那就要抗起一面旗帜、亮出纲领,怎样的旗帜才能既起到让行业关注,又能解决速派奇当前问题的效果呢?这必须要从速派奇内部的形势开始分析。

经过速派奇现有管理层与营商项目组的深入讨论与交流,认识到随着行业发展到当今阶段,速派奇经过十六年的发展,从生产自行车到目前的电动车,已经在市场上占有了相当的份额,并且形成了自己稳定的客户消费群,有了相当多的市场保有量,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日益深入到消费者当中,

速派奇经过十六年的发展,常州、天津两大生产基地的布局,以及将要筹建的华南工厂,不仅适应了市场需求,使产品结构能够满足南北方不同地区的需求,也在物流、市场开拓、产业布局方面更具合理化以及更具竞争力。

速派奇规模优势,自制率高的特点,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性价比高,稳定性也较好,同时速派奇六横六纵的产品开发体系,决定了产品的多样性,产品更能不断的适应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不同消费群的个性特点,满足产品的全面需求,而这些条件使得速派奇采取总成本领先战略成为可能。

而经过这些年的系统沉淀和积累,速派奇的经销商们经过市场的千锤百炼,他们已经能够独立应付市场的纷繁复杂的局面,能够独自的应对其他品牌的一些市场竞争策略,尤其是速派奇培养起来的一些大经销商,更是担负起了速派奇样板市场的作用,其超前的服务意识,高瞻远瞩的竞争策略,良好的管理团队经验,深谙乡镇布局之道和深度分销精髓的经营理念等方面,都为速派奇的进一步全面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因此可以看出,速派奇在经销商以及产品等方面的优势,直接决定了长期以来,速派奇产品在市场的高盈利状态,但是08年以后,行业内陆续开展的“大店建设”,投入巨资以打造不同品牌的旗舰店,通过豪华的店面形象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使一些经销商开始迷茫,同时今年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使一部分经销商措手不及,无力应对市场的突发状况,这个时候势必需要厂商共同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应对之法,协同打造新的盈利新模式,其中厂家尤其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与此同时,电动车市场上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使电动车整体的盈利下滑,盈利空间开始缩减,而虽然速派奇产品性价比高,但是价格高也是现实,因此急需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使其更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而速派奇自制率高的优势也使这种调整有了可能。

同时,速派奇长期以来积累的大客户,广阔的市场潜能和经销商蕴含的强大的潜力以及盈利能力大的特点,使速派奇进行全面、系统、详尽的调整有了现实的基础。

经过系统分析整合,速派奇面对当前的形势,如何打造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力求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多方面打造属于速派奇特有的核心优势,已经迫在眉睫,而上述的种种原因,则为速派奇前进的方向奠定了雄厚的物质、经济、理论以及“群众”基础!

三、目标――打造可持续盈利新模式:专业制造 精准营销

速派奇在年度营销方案策划之初,就确立了要根据速派奇自身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合,根据现有市场的格局,根据现在电动车行业所处的阶段,根据竞争对手的策略优缺点制订准确的营销策略,选定对手最薄弱的一到两项将其做到极致,通过“整合营销”的方式开展营销以及品牌推广。

速派奇现有的规模优势、自制率高达81%、产业布局优势、产品性价比优势、产品盈利高的优势以及广大的经销商经过市场的千锤百炼,已经可以在当今商场的惊涛骇浪中独当一面的优势,都为速派奇的年度营销策略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无限可能。

速派奇16年电动车的自行车电动车制造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与技术经验,产品的结构和层次更加的丰富多彩,产业布局也更加的趋向于合理与科学化,电动车产品的专业、专注、专一,具有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产品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之处,使速派奇的电动车产品更加的趋向于精耕细作,产品的品质更加卓越,性能也更加优良,功能也更加的优异。速派奇据此适时提出了“专业制造”的产品经营方针。

同时,速派奇经过16年的积累,已经逐渐培养了一批具有独立支撑能力的大经销商,具备单兵作战能力,速派奇的大小经销商以及与速派奇成长的年限、各地区、各地的政策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速派奇由此提出了“量身裁体”,对广大经销商进行“定制化”的营销方略,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经销商所处的成长阶段,不同地区的政策采取精确的营销措施,提出“精准营销”的营销策略。

于是,速派奇的经营方针确定下来。

根据“专业制造 精准营销”的经营理念,速派奇依据现有的产品优势以及建立起的销售渠道,确立了以产品质量为基础、以品牌建设为起点。通过产品的技术实力、功能配置、外观表现与营销的价格、服务、促销根据市场竞争的不同需求和市场品牌成长周期精确组合形成区域化的产品竞争定位、竞争模式定位和竞争策略定位。

在“精准营销”理念的指引下,最终要形成的是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速派奇产品,从而达到品牌营销的五大力――品牌力、产品力、终端力、渠道力、营销力的系统完整的组合。

结合“专业制造 精准营销”的经营理念与速派奇现有资源的系统完整整合,速派奇目前的处境与“鹰”的“重生”有着极其相似的环境,即“鹰”在35――40岁时,需要把其又长又弯的喙,开始老化的爪子,长得又浓又厚的羽毛,重新经过150天漫长的蜕变,重新长出新的羽毛,新的喙,更为锐利的爪子,自此,“鹰”将会迎来它接下来的30年精彩生活。而速派奇经过16年的发展,也急需进行蜕变,这不仅是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速派奇更好适应新形势的必然需求。

另外,速派奇的LOGO与 “鹰”的“喙”极其相似,上述的这些原因,直接决定了“鹰”形象映入策划者的视野,于是,既符合实际,又贴切的“鹰”形象纳入了整个活动策划方案里,同时结合对外广宣的需求,“战鹰行动”应运而生。近期根据三个时间点:南京展会――年终――2010年的系列策划,中期根据三年的销售计划80万――150万――300万辆的计划也随之产生,具有节奏性,可实现性,贴近实际又与当今企业的远景发展规划紧密相连的整体策划框架由此而确定。

竞争行动 篇3

动态竞争中,一个企业所采取的竞争行为会引起其他参与竞争的企业的一系列回应行为,企业竞争行动的数量和质量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所以要使企业的整体战略有效发挥,就必须将其转化为大量优质的竞争行动并且有效地执行[2]。

因此,在动态竞争中,企业的竞争行动取决于与其它直接竞争者之间彼此实际行动的观察,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3]。如何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和对手的行动效率,对于企业在竞争中知己知彼、进退有据至关重要。只有找到差距,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才能有效保存实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条件。

对竞争行动效率进行评价,涉及多个影响因素,要解决的是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目前国内外提出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已有几十种之多,但总体上可以归为两大类:即主观赋权评价法和客观赋权评价法[4]。由于本文中所研究的评价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信息量较少并且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因素间又是相互影响、不独立的。因此,将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不完备信息的处理能力,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灰关联综合评价模型,以充分利用现有数据,从而达到简便、客观地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

1 企业竞争行动效率的灰关联评价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5]。灰色关联度分析便是灰色系统理论应用的主要方面之一。它是利用既有数据所潜在的讯息来白化处理,并进行预测或决策的方法。因此,灰色系统理论为本研究中要评价的企业竞争行动效率这个灰色系统问题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方法,本文将利用其理论体系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灰关联度分析法进行模型的构建。

1.1 模型建立

设竞争行动相对效率评价系统S中有m个市场竞争参与者互为竞争对手,Si(i=1,2,…,m),每一参与者有n个评价指标,则特征参量(指标)序列为Xi={xi1,xi2,…xij,…,xin}(i=1,2,…,m;j=1,2,…,n),表示第i个考察对象(企业)相对于第j个指标的指标值。

系统S用矩阵X表示为

1.1.1 确定参考序列

设参考特征参量(指标)序列X0为{x0,j}(j=1,2,…,n)。

X0=(x01,x02,…,x0n),其中表示第j个指标的参照值。不同性质的指标,参照值不一样,按照下列方法来计算。

对于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则

对于指标值越小越好的指标,则

1.1.2 将原始数据用最优指标归一化

由于各种指标原始数据量纲不同,数量级差也悬殊,为消除原始数据量纲,合并数量级,使其具有可比性,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使其规范为隶属于[0,1]区间的极大型指标。它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指标单位的影响,常用的方法有标准化法、极值法、效果测度变换法等。本研究使用效果测度变换法统一指标的极性,使其都成为极大值性。按照各指标的极性可进行如下处理:

高优指标归一化

低优指标归一化

归一化后的数据矩阵为

1.1.3 计算差值

差值为△ij,用以下公式计算

△ij表示第i个考察对象(企业)关于第j个指标与参照值的差的绝对值。这些差值又组成了差值矩阵△为

从结果△中取差值绝对值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max和△min。

1.1.4 求关联系数

关联系数用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Lij为考察对象(企业)i关于指标j对于参考序列的关联系数。δ为分辨系数,其作用是调整比较环境的大小,一般在0到1之间选取。δ越小,分辨力越大。在信息最少原理下,δ=0.5时,分辨率最高[6]。各个考察对象(企业)的关联系数又组成了一个关联矩阵,称为由m×n个灰色关联系数lij(i=1,2,…,m;j=1,2,…,n)组成的矩阵L为

1.1.5 确定指标权重

确定W=(ω1,ω2,…,ωn),其中ωj(1≤j≤n)表示第j个指标的权重。

考察指标j对指标体系中其余指标的影响程度,如果某个指标对其它指标的影响程度越大,说明该指标在系统中包含的信息量越大;反之,则说明该指标在系统中包含的信息量越小。对某一指标j,分别求得其它指标k(k≠j,即j)相对于指标j的灰关联度r为

则指标j的群灰关联度为

群灰关联度反映了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指标j对指标体系中其它指标的影响程度,xi(j)、xi(k)分别表示第i个考察对象(企业)关于j指标和k指标的指标值。

然后,通过指标j的群灰关联度求得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为

1.1.6 计算评价结果

最终的综合评价值R=W·L为各考察对象(企业)的评价结果。

1.2 构建评价矩阵

根据竞争行动相对效率评价模型计算出各企业的相对效率值,然后求出该企业3年内的平均值与平均增加值。用评价值和评价值的增量来表示效率的高低、效率变化的快慢这2个维度,并在每个维度上各分为3个档次。从而构建出企业竞争行动相对效率的两维评价矩阵。

2 企业竞争行动效率评价模型的应用实例

究以中国主要电视机、空调、冰箱和洗衣机生产企业中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18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并利用其与本研究有关的数据对这18家企业的竞争行动相对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

2.1 构建样本空间并确定参考序列

本研究的样本空间包括18个家电上市公司、10个评价指标。18个家电上市公司分别为康佳、春兰、长虹、海信、小天鹅、TCL、海尔、厦华、科龙、上广电、澳柯玛、夏新、荣事达、美的、格力、熊猫、美菱和长岭,分别用S1~S18表示。10个评价指标分别是外部导向性、结构复杂性、市场依赖度、以往业绩、闲置资源、研发能力、行动数量、行动速度、行动差异性和行动多样性,分别用X1~X10表示。指标X1~X6数据来源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指标X7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子报数据库,指标X8~X10的数据根据来源于中国电子报数据库的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得到指标的测量方法和指标代码如表1所示。

首先对这18家企业进行2006年的行动效率评价,评价所需的基本数据及各指标的最优值如表2所示。

2.2 原始数据归一化

根据式(3)和式(4)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2.3 计算差值矩阵

根据式(5)计算各考察对象(企业)每个指标与该指标参照值的差的绝对值。这些差值又组成了差值矩阵△。差值矩阵△中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

2.4 求关联系数

利用上述最大值和最小值,代入式(6)求各考察对象(企业)的各个指标对于参考序列的关联系数,组成矩阵L。

2.5 确定权重系数

首先,对某一指标j,根据公式(7)和(8)分别计算出其它指标k(k≠j,即j)相对于指标j的灰关联度r,然后,根据公式(9)计算出各指标的群灰关联度,计算结果为r1=0.382 8,r2=0.710 7,r3=0.586 1,r4=0.667 1,r5=0.661 3,r6=0.665 5,r7=0.681 9,r8=0.666 8,r9=0.642 4,r10=0.633 8。第三步,根据公式(10)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权重ωj,计算结果为ω1=0.060 8,ω2=0.112 7,ω3=0.093 1,ω4=0.105 9,ω5=0.105 0,ω6=0.105 7,ω7=0.108 3,ω8=0.105 9,ω9=0.102 0,ω10=0.100 6。

2.6 计算评价结果

根据计算出的各指标的相对权重,运用公式R=W·L计算各评价对象最终的竞争行动效率评价结果。18家主要家电上市公司竞争行动相对效率2006年度的评价结果为S1=0.60,S2=0.52,S3=0.55,S4=0.72,S5=0.48,S6=0.63,S7=0.69,S8=0.51,S9=0.44,S10=0.41,S11=0.36,S12=0.39,S13=0.56,S14=0.51,S15=0.53,S16=0.35,S17=0.38,S18=0.31。

2.7 评价矩阵

按照同样的方法和过程分别计算上述评价对象2003、2004、2005年的竞争行动相对效率,取2004、2005、2006年3年评价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行动效率评价值,来表示各评价对象竞争相对行动效率的高低;取2004与2003年,2005与2004年,2006与2005年评价结果增加值的平均值,作为效率增量指标,对评价对象的竞争行动效率变化程度进行比较。表3为18家主要家电上市公司竞争行动相对效率2003—2005年评价值及2004—2006年的评价值增量,其中平均值均为2004—2006年3年的平均值。

图1为根据表3的数据绘制的评价矩阵。

图1的评价矩阵中将行动效率和行动效率增长率各分为3组,将表3的评价结果数值,按照3个组别确定大致的区间长度,分别表示为高效、中效和低效。

从矩阵中可以清楚直观地了解各家电上市公司的竞争行动相对效率:其中双高效的企业有S4和S6,说明这两家企业不但竞争行动效率很高,还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双低效的企业有S11、S16和S18,这3家企业在所有家电上市公司中竞争行动效率相对较低,增长率也有下降趋势;竞争行动效率适中、增长率也适中的企业较多,包括S2、S3、S8、S9、S13和S17,这类企业发展较为稳定,竞争行动效率和增长率在所有评价对象中处于适中水平;竞争行动效率适中,但增长率较高的企业有S14和S15,说明这两家企业虽然目前竞争行动效率相对适中,但增长率却相对较高;竞争行动效率适中,但增长率较低的企业有S5和S12,这两家企业从评价结果看竞争行动效率尚可,但相对于其它家电上市公司来说行动效率的增长率处在较低水平;而S1和S7,这2个企业竞争行动相对效率较高,与双高效的企业相比增长率却处于中间水平;竞争行动效率相对较低,增长率适中的企业有S10,说明这家企业虽然竞争行动效率相对于参评企业来说较低,但效率增长情况却好于S11、S16和S18等企业。

3 结论

本研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了企业竞争行动相对效率的灰关联评价模型,并以中国主要家电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应用研究。从研究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以灰色关联理论为基础的灰关联综合评价法,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适用于不同性质的评价指标;借助群灰关联度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充分考虑了复杂系统指标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特点,权重系数的大小是各指标在指标总体中的变异程度和其它指标影响程度的度量,赋权的原始信息直接来源于客观环境,根据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决定相应指标的权重系数,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综合评价中给作用不同的指标赋权时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结合考察对象与参考值的差异来确定考察对象的得分,充分体现了不同性质指标的特性。

对18家主要家电上市公司竞争行动相对效率的评价结果基本能够客观反映这些企业的实际情况,使企业在竞争行动效率评价方面有了比较的依据,评价矩阵更是能够直观反映各企业竞争行动效率现状和与其它企业之间差距的工具。应用研究过程也说明,整个评价过程计算简单,评价结果直观、贴近实际,不会出现评价结果与定性分析不一致的情况,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能够较好地解决评价系统指标数据收集困难,指标间存在关联等问题,使得评价结果更加贴近实际,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并且由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的结果定量地说明了实际指标值与企业要达到的最优指标值之间的差距,增强了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在使用中如果遇到决策重点转移的问题时,还可以对模型中指标的权重进行微调。比如现阶段相对竞争行动效率来说如果更看重行动速度,就可以根据模型微调相关速度指标的权重。由于本评价模型的数据是建立在考察对象与参考序列差值基础上的,所以当权重发生改变时,模型能够便捷地给出相应的评价结果,对决策重点转移敏感。

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构建的竞争行动效率评价模型有助于企业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利用可获取和掌握的信息,对自己和竞争对手的竞争行动效率及效率的变化程度进行评价,并明确自己在竞争对手中所处的位置,知己知彼,从而更好地把握竞争的节奏、构建动态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永贵.21世纪企业制胜方略:构筑动态竞争优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9.

[2]谢洪明,蓝海林,刘钢庭,等.动态竞争理论的研究评述[J].科研管理,2003(11):28-35.

[3]MILLERD,CHENM,J.The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ompetitive inertia[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4(39):1-23.

[4]虞晓芬,傅玳.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综述[J].统计与决策,2004(11):119-121.

[5]刘思峰,郭天榜,党耀国.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6.

竞争行动 篇4

(2018-2020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总量规模大幅提升,转型升级快速推进,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范围内创新资源快速流动,产业格局深度调整,我国制造业迎来“由大变强”的难得机遇。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突破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在《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制造业发展形势、任务和要求,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当前形势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根本所在。纵观世界强国的崛起,都是以强大的制造业为支撑的。在虚拟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世界强国仍然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始终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强保障。

通过精准施策、有的放矢,上一轮行动计划实施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国制造业培育了竞争新优势,积蓄了发展新动能。主要表现在:重大装备亮点频现,示范应用扎实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投入商业化运营,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实现示范应用。关键技术多点突破,自主创新成果丰硕。谐波减速器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靶向肿瘤药甲磺酸阿帕替尼等重大疾病1.1类新药实现产业化。检测认证能力提升,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以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标准化总体组、检测认证联盟为架构的中国机器人检测认证和标准体系日趋完善。新兴领域异军突起,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位居全球前列,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从全球看,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步伐加快,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从国内看,我国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为此,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建设制造强国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切实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制造业实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推动包括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引导创新资源向制造

业领域汇聚,培育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能力。探索弹性治理新机制,构建保护创新、包容创新的社会氛围。

2、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制造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最大程度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及时弥补市场失灵和调节滞后。

3、坚持质量为先。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提升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以质量提档升级带动制造业提质增效,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4、坚持重点突破。加强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顺应产业变革趋势,立足经济社会需要和产业发展基础,聚焦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整合资源,集中发力,以重点突破带动制造业整体竞争能力提升。

(二)总体目标

到“十三五”末,轨道交通装备等制造业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打造一批中国制造的知名品牌,创建一批国际公认的中国标准,制造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品质量大幅提高、综合素质显著增强。

三、重点领域

在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新材料、制造业智能化、重大技术装备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关键技术产业化专项。

(一)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

轨道交通装备是构建安全、高效、环保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基础。持续提升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产业化的重点任务是:

1、发展高速、智能、绿色铁路装备。研制新一代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搭建悬浮导向、车载供电等关键技术研发试验调试平台。打造系列化中国标准动车组,加快研发时速250公里等速度级别的中国标准动车组、中国标准高速综合检测试验列车。发展智能高铁装备,推进智能动车组及自动驾驶控制系统、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等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展驮背运输专用车、混合动力机车、时速160公里快捷货车、大型养路装备等产品研制和产业化,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2、发展先进适用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研制中国标准城市轨道车辆及牵引、信号等关键系统,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互联互通和装备统型。加强全自动运行、综合运营管理与服务、主动安全检测与维护等智能化系统及装备研制,积极开展示范应用。加快研制

时速160公里中速磁悬浮列车、跨座式单轨列车等自主化产品及核心系统部件,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开发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检测列车及专业检测装备,提高综合检测和安全保障能力。

3、构建新型技术装备研发试验检测平台。建设轨道交通研发平台,围绕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重点研制机车车辆、列车控制系统、高速道岔等智能制造系统及装备,形成人机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制造模式。建设高铁关键系统及部件试验检测平台,提升高铁车辆、列车控制系统、信号系统试验检测能力,满足新技术、新产品试验检测及认证需要。建设城市轨道车辆及关键系统试验检测平台,提高多品种、多制式装备试验检测能力,形成行业技术服务体系,满足新产品开发及认证需要。

(二)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

发展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是海洋运输、资源开发和国防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快船舶工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产业化的重点任务是:

1、发展高技术船舶与特种船舶。加强邮轮研制国际合作,逐步掌握设计和总包建造等技术,提升工程组织、供应链管理等能力。加快研制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绿色船舶,提升自主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开展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的示范应用。加快极地多用途船等极地船舶装备的设计、建造,开展极地开发相关装备实船应用。积极发展深远海多功能救助船、公务执法船和应急保障船等专业船舶和关键设备系统,增强海上综合保障装备能力。

2、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先进装备。推动第七代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等高端海洋油气开采装备的研发制造、示范应用,提升海洋油气装备的自主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完善海洋油气装备体系。突破海洋新能源开发装备自主设计建造瓶颈,加快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建立新型海洋资源开发装备体系。推动深远海渔业装备的研发、示范应用与产业化,提升海上养殖、捕捞、运输、加工等智能化水平,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

3、提升关键系统和核心部件配套能力。通过技术引进、自主创新等方式,开展大功率中高速柴油机、双燃料发动机等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动力系统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开发大型远洋船舶尾气处理等智能和环保装备,发展深水多点锚泊系统、钻井系统、通讯导航系统等关键专用配套设备,提升产业化能力,推动实船应用。

4、提升研发制造基础能力。加强研发设计和试验检测能力建设,打造虚拟现实设计与试验平台、产品试验检测平台,提升研发效率和试验检测安全性、可靠性。加快虚拟制造、数据库管理等新技术开发应用,依托骨干企业建设智能示范生产线、智能示范车间、智能船厂等,优化生产流程工艺,促进研发制造服务深度融合。

(三)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产业化

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智能控制、导航定位、多传感信息耦合等新技术快速发展,机器人产品智能化趋势愈加明显,具有感知、识别、决策、执行等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已成为产业竞争角力的新战场。产业化的重点任务是:

1、提升关键共性技术集成创新能力。整合行业协会、产业链骨干企业、相关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组建上下游紧密协作、利益共享的集成创新平台,重点开发基础性、关联性、开放性的机器人操作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

2、加快智能服务机器人推广应用。聚焦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外溢效应明显的智能服务机器人领域,推动医疗康复机器人、特种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公共服务机器人、个人服务机器人推广应用。

3、研究布局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密切跟踪全球智能机器人最新发展动态,顺应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的发展趋势,提高机器人安全性、易用性和环境适应性,加快研制全自主编程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机器人。

4、推动典型领域示范应用。提高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涂机器人、洁净机器人等整机系列化产品开发能力,在新能源、汽车、电子、轻工、纺织、医药、冶金、金属加工、建材、民爆、危险化学品等行业加大示范应用力度。

(四)智能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

智能化是全球汽车产业新一轮变革的趋势。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网络通信和道路设施发展水平较高,汽车消费市场广阔,为智能汽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发展智能汽车,有

利于培育智能经济、构建智能社会、建设智能强国。产业化的重点任务是:

1、开展智能汽车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建设智能汽车基础技术体系和数据库,重点研发汽车与通信等领域交叉融合的技术架构,环境感知等汽车人工智能基础技术,自然语音识别等人机交互及人机共驾技术,数据采集等大数据技术,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智能汽车典型场景库和大数据基础系统。突破智能汽车关键共性技术,重点研发新型智能终端模块、多核异构智能计算平台技术、全天候复杂交通场景高精度定位和地图技术、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车用无线通信关键技术、基础云控平台技术等。

2、开展智能汽车信息安全和测试评价技术攻关。重点突破新型安全隔离架构技术、软硬件协同攻击识别技术、终端芯片安全加密和应用软件安全防护技术、无线通信安全加密技术、安全通讯及认证授权技术、数据加密等安全防护技术。完善智能汽车测试评价技术,重点研发测试评价体系架构,虚拟仿真、实车道路测试等技术和验证工具,整车级和系统级测试评价方法,构建反映我国道路环境和驾驶行为的测试基础数据库。

3、提升智能汽车关键软硬件水平。聚焦智能汽车产业链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加强传感器、车载芯片与中央处理器、车载操作系统、无线通信设备、以及北斗高精度定位装置等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加强辅助智能驾驶系统在整车上批量化、集成化示范应用。提升动力系统技术水平,开展新型车用动力电池材料、单体及系统

研发及产业化,加强先进动力电池生产线示范应用,开发动力电池单体、系统等拆解先进工艺及专用设备。推动新型电动直驱系统研发和规模化应用。

4、加强智能汽车创新能力建设。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优化创新能力布局,建设智能汽车创新合作生态。推进国家智能汽车技术试验评价中心建设,建立智能汽车虚拟评价、在环测试、实路测试等检验检测能力。依托新型城镇化和道路交通设施等重大工程建设,建立智能汽车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开展示范运行验证。

5、推进智能汽车军民融合发展。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中心,实施军民融合重点专项,开展军民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相互转化。加快北斗定位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智能汽车相关领域的应用,促进车辆电子控制、高性能芯片、计算平台、雷达、夜视装备、微机电系统等自主知识产权军用技术的转化应用,加强无人驾驶系统、网络信息、基础云控平台、人工智能等在军用车辆、作战平台的开发应用。

(五)现代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产业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机械是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发展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对于满足农业生产多样化需求十分重要。产业化的重点任务是:

1、加快高端农业装备研制和示范应用。以高效智能、资源节

约为重点,构建高端和适用型产品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重点研发新型高性能拖拉机及复式作业耕整地机械、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甘蔗收获机、秸秆高效收集利用装置、地膜残膜回收等装备。引导骨干农机企业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端动力换挡和CVT无级变速拖拉机及复式作业耕整地机械、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等示范应用。

2、增强关键核心零部件供给能力。加快发动机、传动系统、电液控制系统、智能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发展国四阶段柴油机、动力换挡和CVT无级变速传动系、大马力拖拉机悬浮桥等零部件,研发农机自主导航、智能控制、作业监控技术、智能化精准作业装置等智能化控制系统,建设农机大数据和物联网服务平台。

3、推动农机加工制造技术升级。推动农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运用高精度智能切割、机器人作业系统等数字化制造技术和装备,建设智能化与柔性化生产线。建设智能检验检测系统和智能物流系统,提高产品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运用新工艺、新设备,改造现有农机加工制造工艺和装备,提升拖拉机动力换挡和CVT无级变速传动系、大型收获机割台、采棉头、甘蔗机割刀等部件的加工制造技术水平。

4、提升产品试验检测和服务管理能力。建设产品虚拟验证、试验、检测和服务管理平台,形成面向行业服务的关键零部件检测体系,增强认证和检验检测能力。重点开展农机产品虚拟工程技术

研发,拖拉机变速箱试验验证和在线监测,大型收获机械脱粒分离系统、清选系统等核心模块试验,大型收获机线下检测,智能化农业装备控制技术匹配验证等。

(六)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关键技术产业化

医疗器械和药品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点领域。提升中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供给能力,是保障人民群众就医用药需求的重要支撑。产业化的重点任务是:

1、加快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化及应用。重点支持PET-MRI、超声内窥镜、手术机器人、全实验室自动化检验分析流水线(TLA)等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化。支持具备一定基础的PET-CT、CT、MRI等高性能影像设备,高能直线加速器及影像引导放射治疗装置等治疗设备,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新型分子诊断仪器等体外诊断产品,全降解冠脉支架、神经刺激器、组织器官诱导再生和修复材料等新型植入介入产品,高端智能康复辅助器具、高精度即时检验系统(POCT)等产品升级换代和质量性能提升。

2、推动高端药品产业化及应用。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免疫系统、病毒及耐药菌感染等重大疾病治疗领域,推动靶向性、高选择性、新作用机理的创新药物开发及产业化。支持市场潜力大、临床价值高的专利到期首家化学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的开发及产业化,支持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产品产业升级。支持2015年以来已获新药证书或已申报新药生产的化学药1-2类新药(新化合物和改良型新药)、中药1-6类新药(含民族药)

及新经典名方产品、国内首家上市的生物药产业化。

3、加强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医疗器械、药品专业化咨询、研发、生产、应用示范服务平台建设,为行业提供关键技术开发、标准制订、质量检测和评价、临床研究、应用示范等公共服务,推动行业全面转型升级,促进产品质量性能提升,提高医药产业分工协作和生产集约化水平。

(七)新材料关键技术产业化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保障重大工程实施,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产业化的重点任务是:

1、加快先进金属及非金属关键材料产业化。重点发展汽车用超高强钢板及零部件用钢,高铁关键零部件用钢,高性能硅钢,发动机用高温合金材料,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用钢,核电关键装备用钢,大型压铸模用热作模具钢,极地环境用钢,大型水电用高级别压力钢管及蜗壳用钢,高炉渣提钛产钛白粉,航空用轻合金材料,高端稀土功能材料,电子信息用关键材料,高端伺服电机用热压磁环及热压磁粉,核燃料贮存格架用铝基碳化硼中子吸收材料,新型稀有稀贵金属材料,石墨烯,8.5代TFT-LCD及以上玻璃基板,显示面板用高强盖板玻璃,钢化真空玻璃,高性能氮化硅陶瓷材料,高性能石英玻璃等产品。

2、加快先进有机材料关键技术产业化。重点发展聚碳酸酯、特种聚酯等高性能工程塑料,高碳α烯烃、茂金属聚乙烯等高端聚

烯烃,高性能氟硅树脂及关键单体,溴化丁基橡胶、氢化丁腈橡胶、氟硅橡胶等高性能合成橡胶,聚烯烃类、氢化苯乙烯类、聚氨酯类等新型热塑性弹性体,海水淡化处理用膜,锂离子电池用软包装膜,偏光片及配套膜材料,微棱镜型光学膜,聚乙烯醇缩丁醛胶膜,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用特种化学品、电子气体、光刻胶、高纯试剂等高端专用化学品等产品。

3、提升先进复合材料生产及应用水平。重点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对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碳化硅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应用,新型溶剂法纤维素纤维、聚乳酸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生物基聚酰胺纤维等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其应用;土工建筑、医疗卫生、安全防护、高温过滤等高端产业用纺织材料。加快开发航天航空、轨道交通、无人机制造等领域用纸基新材料,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高安全高比能电池等高性能电池材料及产品,照明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LED照明芯片等先进半导体材料及产品。

(八)制造业智能化关键技术产业化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将极大带动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度渗透,将有力促进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产业化的重点任务是:

1、加强高端智能化系统研制应用。加快智能化关键装备研制,推动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加快核心部件技术突破,提高核心

部件的精确度、灵敏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加快新型智能终端开发示范平台、第三方检测评定中心建设,形成覆盖“云+端”的体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能力。

2、提升产业基础支撑能力。加强数字化系统(软件)开发及应用,促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运营管理的有效集成。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研究开发网络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加强制造业智能化系统集成标准研制,推动与工业互联网标准有效对接。

3、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及示范应用,促进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优化管理。加快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及示范应用,加强企业内部与外部数据的整合集成与统一访问。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示范应用,制定中国工业互联网相关标准。

4、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集成应用。建设系统集成应用体验验证中心,开展集成应用适用性、可靠性测试验证。建设重点行业智能化示范工厂,推动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的全面应用和优化升级。开展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构建智能化工业园区和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

(九)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

重大技术装备是国之重器,事关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加强重大技术装备整机及核心系统部件、关键材料的供给能力建设,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有利于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和重点工程建设。产业化的重点任务是:

1、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整机和成套设备。加强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建设,加快创新产品示范应用,积极发展先进化工成套装备、大型智能化矿选设备、钢铁冶金关键技术设备、有色金属先进熔炼关键技术设备、建材制造关键技术设备、新型纺织机械成套设备、高端数字化印刷成套设备、汽车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产装备等,为石化、冶金、建材、轻纺、汽车、电子等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装备保障。

2、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工艺设备配套能力。加快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关键配套产品的研制及产业化,发展专用生产和检测装备,攻克基础工艺、试验验证等基础共性技术,建立健全基础数据库,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工业试验验证条件,构建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工艺设备配套供给体系。

3、完善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体系。建设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平台,加强创新顶层设计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建设重大技术装备检验检测平台,完善相关标准、验证测试方法和认证制度等,健全检测评定体系。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基地,组建由用户、工程设计、设备成套、研发、制造、检测等单位参加的示范应用联盟,建设示范应用生产线。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支撑体系建设

整合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积极开展

标准的制修订、评估、试点、验证、宣贯和推广应用工作,积极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强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建设,按照自愿性认证和强制性认证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重点领域产品认证制度和市场采信机制。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质量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质量、安全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和行业自律。

(二)优化完善激励政策

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创新资金使用方式,积极运用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等产业投资基金,扶植创新发展的骨干企业和产业联盟,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完善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鼓励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强化金融政策扶持

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利用贷款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行动计划实施的信贷支持,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支持重点领域制造业企业产融结合,开展产品融资租赁业务,推进租赁资产证券化试点。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符合条件的行动计划实施企业在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吸收私募股权投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加大国际合作力度

落实“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建立国际对话交流平台,构建国际合作长效机制。围绕标准制定、认证认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加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力度,统筹利用产业基金、政策性贷款等资金渠道,鼓励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加强技术合作,并购海外高水平研发机构和优质企业,推动全球领先企业与国内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发挥各类引智工程的作用,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上一篇:中国式奢华下一篇:招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