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性翻译研究(精选6篇)
描写性翻译研究 篇1
翻译研究, 一开始是归纳式的经验总结, 如严复的信、达、雅, 后来是演绎式的科学研究, 如奈达的动态对等, 即利用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描述, 对翻译的终极产品进行严格鉴定, 用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 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 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这种种研究翻译的方法, 都是“规范性”的。规范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 定出一个规范, 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 不分工作对象, 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 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
规范性的翻译理论, 一直是翻译界不可动摇的指导方针,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但是翻译界早就已经是“乱”得可以了。且不说直译意译之争, 时断时续, 就拿翻译的核心问题“忠实”来说, 也是众说纷纭。夏济安翻译霍桑的“古屋杂忆”, 故意把“母牛”翻成“乌鸦”, 以衬托凄凉氛围, 有人说译者与原作“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契合”, 有人则嗤之以鼻, 认为译文连最起码的“忠实”都没做到。对这些并不罕见的翻译实例, 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显得苍白无力。
翻译的实践在呼唤新的理论, 描写翻译理论便应运而生了。所谓描写翻译理论, 用M aria Tym oczko的话来说, 就是“描写性翻译研究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以及功能的时候, 把翻译放在时代之中去研究。广而言之, 是把翻译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相对于规范性的翻译理论, 描写性翻译理论的一个最大的重点是它的宽容。正如描写学派代表人物图瑞指出的:什么是翻译?“翻译就是在目的系统当中, 表现为翻译或者被认为是翻译的任何一段目的语文本, 不管所根据的理由是什么”。
描写翻译理论根本不关心直译意译, 关心的是把翻译语境化, 也就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是什么因素促使译者选中了这篇著作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译文在译入语的文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举一个最新的例子: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作品《尤利西斯》出了两个中译本。描写翻译学派却说, 出了两个译本是件大好事, 充分反映出中国真的开放了。我们不是说规范性的翻译研究不好, 而是说, 规范性的翻译研究不够全面。翻译研究应该还有另外一个角度, 也就是宏观的角度。两者并不矛盾, 两者应该结合起来, 这样的翻译研究才能揭示翻译的全部。
描写翻译学派的思想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1953年, 约翰?麦克法兰在杜伦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翻译的模式”。麦克法兰指出, 对于同一部作品常常同时有不同的读法。由此可以推断, “我们不可以认为有唯一的翻译;由于 (原文) 有不同的意义, 不可避免地会从中产生出不同的翻译, 这些翻译也许都是翻译, 但没有一个翻译是‘理想的’或‘真实的’翻译。”直到60年代, 麦克法兰的观点才终于有了响应者。他们是当时在阿姆斯特丹工作的美国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理论家詹姆斯霍尔姆斯以及一批捷克斯洛伐克学者, 其中包括列维、波波维奇与米科。
描写翻译学派理论的形成要归功于三次系列会议。这三次会议的论文集, 奠定了描写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并产生了一批骨干分子。这些学者都是大学教师, 有文学研究的背景, 对比较文学与文学史有浓厚的兴趣。描写学派在上世纪80年代有了长足发展, 进入90年代以后, 以巴斯奈特与列夫维尔主编的论文集《翻译、历史与文化》为明显标志, 翻译描写学派出现了文化转向, 学者们开始把翻译放在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研究, 权力、摆布是他们的主要议题。千禧之年的2000年, 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召开了有200人参加的翻译研究模式研讨会, 当今描写学派的活跃人物几乎全部到会。会议显示, 描写学派还在蓬勃发展, 还有不少学者已在开拓新的领域了。
描写学派的功劳在于给予各种各样的翻译以正确的定位, 避免由于规范性的翻译标准而造成的概念上的困惑以及无谓而又无休止的争论。描写翻译学派对翻译有两个基本的认识。一个是翻译的“不完整性”, 就是说你不可能把原文百分之百统统翻到译文中去。在这个基础上导出描写学派的另一个认识, 即任何翻译都经过了译者程度不等的摆布。因此, 同一个原文会在不同的译者手里, 会在不同的时代出现许多不同的译文。这儿要特别强调的是, 描写翻译学派并不想完全推翻传统的规范性的翻译标准。他们是想解构传统的翻译理论, 也就是对传统的翻译理论当中的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提出批评, 而不是想摧毁传统的翻译理论。
毋庸讳言, 规范性的翻译标准是有它的作用的。它给出了从论者角度出发, 翻译应该达到的一个目标。但是它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 它总认为自己的标准是唯一正确的, 并想把它的应用范围推广到天下所有的翻译上去, 或者总有别的什么人想这样去做。然而它却没有看到或是不愿意承认世界上实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翻译, 其中有符合这种规范性标准的, 同时也有不少是不符合这种标准或者不完全符合这种标准的。规范性翻译标准的另一个不足是, 它把自己局限在语言这个狭小的圈子里, 把翻译仅仅看做是一种语言艺术, 而不太考虑文化的大环境。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规范性的翻译研究总是脱离不开直译、意译之争。描写翻译学派则恰恰相反, 它十分宽容, 只要你说得出理由, 也不管这种理由以传统的眼光看过去是多么“荒唐”, 某个文本就可以被认为是翻译。描写翻译学派的兴趣不在语言上, 它试图探讨翻译的起因以及翻译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只要稍加注意, 世界上这种处于“边缘”地位的翻译是不少的, 这种边缘翻译是很值得研究一番的。格特的一个例子也许能说明这一点:在德国的Travem unde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之间有定期航班渡轮。船上有一种旅游手册, 以德、芬两种文字书就, 并排排列。它与一般的双语材料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首先, 原文与译文的身份不明, 不知是先有的德文文本还是先有的芬兰文本;其次, 有三分之一的篇幅介绍目的港的风光, 这一部分不是互为翻译, 芬兰文本为芬兰游客介绍德国目的港的风光, 而德国文本则为德国游客介绍芬兰目的港的景点。用描写学派的观点衡量, 这当然是翻译, 因为它符合交际当中关于关联的要求。否则要是一味地按“原文”“忠实地”直译, 必然会使一半的读者觉得“译犹未译”也, 也就起不到翻译的作用了。
描写学派还可以为繁荣翻译实践、丰富翻译手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比如, 汉诗英译中韵律与内容的矛盾如何处理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翻译界。以前, 大概只有两种办法, 一是如Arthur W aley那样, 保留内容舍弃韵脚;一是如许渊冲那样, 保留韵脚而部分舍弃内容。尽管大家都知道, 这两者是不可兼顾的, 但是, 从来没有人加以承认, 从而大胆地只保留语音 (包括韵脚) 而完全放弃内容。人们之所以会想到被称为“语音翻译”的翻译手段, 首先是因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 根据描写学派的翻译不完整性的理论, 要同时保留原文的韵脚又要完整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在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很显然, 没有理论的指导, 就不可能出现这种翻译手段。赵元任在翻译一首诗歌时, 用了字位翻译法, 生造出了许多汉字, 去翻译原文中的许多生造出的英文单词。可以说, 他的译法与上面的译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初读赵译, 常有“这也是翻译吗”的困惑。如今学了描写翻译学派理论, 深深感到翻译的手段、研究翻译的天地其实要比我们想象中的多得多, 也要开阔得多。
参考文献
[1]金隄.论等效翻译[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 (4) .
[2]赵元任.论翻译中信达雅的信的幅度[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限是
描写性翻译研究 篇2
西方当代伦理学的发展与译学研究-翻译研究中的伦理性问题
翻译是跨语际、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只要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发生跨文化的交流行为,就会涉及到对待不同文化间关系的伦理性问题.本文首先阐述翻译伦理研究的`必要性,然后重点梳理和分析西方当代伦理思想的主要发展阶段,并详细分析其对几种译学研究范式发展的影响.我们认为翻译伦理研究应该以史为鉴,以伦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为参照,以便促进译学研究全面而深入的发展.
作 者:杜玉生 DU Yusheng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刊 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年,卷(期):200819(1)分类号:H059关键词:翻译伦理 伦理思想 范式
习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性研究 篇3
【关键词】习语 翻译 文化
【Abstract】Translation is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and within a culture.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 process of the transference of languages, but also a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s. Translation, as a bridge of communic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and a force to push the progr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s, showing its importance gradually.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s and the idioms are the essence of languages. In English, idiom conclude proverbs, slang, phrases and conventionalized expressions. This paper aims to talk about the applying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Key words】idiom; translation; cultur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一、引言
习语是在中英两种语言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可以是一个短语,也可以是一句话,我们并不能从单个单词的表面看出来它的意义,而必须从整体来理解它的含义。它语言凝练,含义深邃,诙谐幽默,不论是书写形式还是口语表达,都非常具有表现力,被誉为是语言的精髓。通常来讲,习语是在某种特殊的社会环境或是生态环境中产生的。英语中的习语,包括了谚语,俚语,固定短语和惯用表达等。而在汉语中,习语的表现形式更为广泛,它包括了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和歇后语等。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下,习语的翻译难上加难。翻译者在翻译习语时,需要做到既忠实于原文风格和思想,又要使得译语更好的被读者所理解,这的确两难。笔者认为,功能对等性理论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个难题。
二、功能对等理论的起源,提出与发展
18世纪90年代,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在《翻译原理简论》中提出了同等效果论。泰特勒认为“优秀的翻译”就是可以把原作的优点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使得译语读者可以清晰的领悟原作,而这种领悟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们所领悟的完全相同。这一理论对于之后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964年,尤金·A·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将翻译研究的侧重点由静态的文本信息转移到了读者对于文本动态信息的关注。奈达认为:“翻译,要求功能和内容上的对等,并不用拘泥于形式。”
随后,在1969年,奈达在与查尔斯·泰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首次重新定义了动态对等理论。他认为:“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于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于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相同”。这里所殊的动态对等就是功能对等,也就是动态对等理论到功能对等理论的过渡。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这一理论的提出,将翻译的重点从信息的形式对应转为重视信息的内容和读者对于译文的反应,强调原文与译文在交际功能上的对等,而非死板的形式上的对应。
功能对等理论最早的出现确切的说应该是在语言学领域的。从语言学到翻译学,功能对等理论经历了在语言学,信息学,符号学上的应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形成了新的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是对于中国传统翻译片面性的一个挑战,打破了翻译界对于直译和意译的选择这一时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带领着翻译界进入了一个科学的,创新的阶段。
三、翻译实例
1.落汤鸡
译文:drowned rat
中国的这个三字成语“落汤鸡”用来形容一个人浑身湿透或是名利上受到了极大地损失。(明·天然智叟《石头点》第六回:“止子小船身一旺,立勿定,落汤鸡子浴风波。”)“落汤鸡”翻译成英语为“drowned rat”,在这里,“鸡”很巧秒的用rat一词翻译。这有什么历史和文化渊源呢?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民以食为天”的农耕国家,对于自给自足的中国人而言,鸡鸭鱼就是财富的象征。从这个成语可以看出,在古代,人们对于鸡的重视程度。
我们知道,习语的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一种既具有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翻看中国成语大字典,我们可以发现,每个成语都不是凭空而来,它来源于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亦或是神话传说,古典文学作品等。
那么从“鸡”翻译到“rat”,又经历了哪些的文化转移呢?这就不得不谈到美国的强大的“下水道文化”。
1862年,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当季节变化,多雨时节,暴雨不断,下水道便不得不经常接受大自然的考验。
自19世纪末,美国大力发展重工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也很大程度被污染。美国是个多雨国家,在暴雨来临时,成千上万的淹死的老鼠会从下水道里冲出来。对美国人而言,完全被淋湿,浸透,这种表达更加的形象。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同样表达“落汤鸡”这个意思时,两种语言,选择了适合自己文化的方式。但是对于读者而言,可以很快的理解其含义。这就是所谓的功能对等翻译法。
2.生米煮成熟饭
译文:don’t cry over spilt milk
在这一则例子当中,“生米煮成熟饭”比喻事情已经做成了,不能再改变。(明·沈受先《三元记·遣妾》:“小姐,如今生米做成熟饭了,又何必如此推阻。”)这个俗语是中国式表达,在西方,人们很少吃米饭,rice这一个词也就更不可能出现在习语中。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将rice一词更换为milk,因为milk是西方人不可缺少的食物,这样的更换更好的为译语读者所理解,达到了功能上的对等。
3.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译文:What can you expect from a hog but a grunt?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和这等东西,有什么好话,讲出什么公理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的嘴里说不出好话。译文的处理,我们可以翻译为:你从猪嘴里除了能听到哼哼声,还能有什么?也可以译为:我们不能对坏人有过高的期望。虽然两种语言文化差异和思维差异很大,但是很多情况下,需要表达的意义相同,就可以进行对等化的转换,使得译语读者更好地领会原词含义。
四、结语
语言是思维存在的物质形式,英汉两种语言在习语的选用上有许多的共同点,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的不同,在表达同一形象的事物时会有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对单词的选择上,甚至是句子的整体结构,修辞方式,文体风格等,都会有很大的不同。译者在翻译时,要尽量的保留原文中的形象,无法保留的这部分,应当在译语中寻找接近的形象去替换。翻译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使得译文与原文的保持内容和功能的对等。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王芳.中英习语翻译文化特色的处理[J].中国科技翻译,2001.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91.
[5]张培基.习语汉译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79.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篇4
一、文本与翻译
从严格意义上说, 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某位作家的原创, 而是对多个文本中包含的元素的整合, 所以对某一文本的理解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它的文本中的信息。例如:对于广告品牌的理解就需要涉及很多文本:中国的“白象”方便面在迈出国门走向国外的超级市场的时候并不畅销。仔细调查之后才发现:产品的名字“white elephant”就是罪魁祸首。由于“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意为“大而无用的东西”, 那么这样的产品又怎么可能收到欢迎呢?
对文本的翻译, 并不单纯是两种语言的词汇的对接, 还涉及风土人情, 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作为一名译者, 不仅仅要掌握丰富的词汇量, 还要掌握大量的习语, 典故的渊源和历史事件的背景知识等等, 还必须在目的语中筛选出与原文词汇的意义最为接近的词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精准的翻译。此外, 涉及文化因素的翻译往往需要译者进行更多的调查工作才能即传达原文的所有含义, 又保留了原文的韵味。
二、翻译的互文性
文本互文性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方法, 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翻译和文本一样, 具有互文性, 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 狭义互文性
狭义的翻译互文性是指译文除了与原文的意思保持一致之外, 译文内部的各个信息也彼此衔接。从原文和译文上的关系上说, 译文应在最大限度上传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涵义并且尽量符合原文的文体和创作风格。此外, 译文自身也应当保持逻辑性强语言简练。译文不仅仅是对原文的转述, 更是译者的二次创作, 所以译者需要保证译文既能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同时又能帮助读者体味另外一种语言甚至是另外一种文化的韵味。要想做到这一点, 译者就必须了解翻译的广义互文性。
(二) 广义互文性
翻译的广义互文性是指译文和原文都与其它的文本以及外界因素相互联系。也就是说, 对于原文和译文的理解绝对不应当限制在文字, 文体以及主题意义上, 而是要与其它诸如名家作品, 历史事件, 文化习俗等信息联系起来。此外,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进来。
三、符合文本互文性的翻译策略
鉴于翻译的互文性,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就不仅仅是与原文意思想对应的目的语, 还应该包括各种各样的因素。
(一) 文本信息对应
译文从本质上说是对原文的转述, 多以应当以原文为准:一方面, 要保证原文意思在译文中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 译者要尽量保证译文在文体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一般文本的处理涉及的只是语言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区别, 而有一些文本则涉及文体的对应。例如中国的诗歌, 和西方的十四行诗在翻译的时候就需要译者有更深的文字功底才能达到原文和译文在文体上的一致。在这方面有所造诣的译者数不胜数, 现举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 说明如何最大限度地达到两者的一致:
原文: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译文:Return to Nature
I sow beans’neath southern hill;
Bean shoots are lost where weeds o’ertheath grow.
I weed at dawn through early still;
I plod home with my moonlit hoe
在这段译文中, 译者不仅将原文所表达的意思都表达出来, 还在形式上和原文达到了一致, 即:都是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 语言简练, 合辙押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应当尽量保留原文的文体特点和创作风格。
(二) 其它文本信息的处理
一般说来, 在原文中涉及的信息如果能够在目的语中找到意思和形式上都能够对应的词汇或者是习语才是上上之选。但是在原文中如果涉及了源语言所特有的信息, 那么在翻译的时候就需要在文本中标注出来, 如果涉及的信息有必要具体介绍, 则需要在文本后面的注释中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地说, 类似“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样能够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习语的文字比较好处理, 只需要找到表达意思相近的成语即可。但是也要避免成语误用。这些都需要译者应当有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但是如果英语原文中涉及到了源自历史事件或者圣经故事等的习语, 在篇幅允许的情况下译者可以将关于该词条的介绍放入注释进行解释。
总结
无论创作还是翻译, 都需要考虑文本内部和文本之间的互文性。文本内部的互文性要求译文要有逻辑性, 语言凝练。而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则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 译者除了需要对原文中涉及的其它文学作品的元素有一定了解之外, 还需要对目的语中与之对应的表达方式有独到的见解, 这样, 译者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才能是一篇出色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陈凯军, 赵迎春.互文视域下翻译研究综述[J].飞天, 2011, 6:114-116.
[2]窦国宁.试论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的关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3 (06) :121-123.
[3]李慧敏.运用互文性理论进行翻译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0 (04) :113-115.
描写性翻译研究 篇5
高校网页属于应用文体的一种, 应满足应用文体的译文预期目的以及文体语言和结构形式相对稳定并受文化制约的要求。网页具备开放性、互动性和平等性, 这些特性要求英译时考虑更多的因素。应用文体英译以传达信息为目的, 并考虑信息的传递效果, 而德国功能目的论强调以译语文化和读者感受为标准的翻译, 正好契合了这一要求。功能派克里斯蒂安·诺德将“翻译失误”分为四种, 即“功能性翻译失误”、“文化性翻译失误”、“语言性翻译失误”和“文本特有的翻译失误”。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 更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可见, “文化性翻译失误”所造成的后果远比单纯的语言错误要严重。本文借鉴功能翻译理论原理, 分析国内理工类高校网页英文版中存在的四种“文化性翻译失误”。
二、文化性翻译失误分析
(一) 译文对源语特有的文化现象缺乏必要的注释
学校简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 这时候阐释性增译策略有助于弥补译文读者所缺乏的知识背景, 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从而避免产生疑惑。对比以下两个例子: (1) USTC has been one of the first institutions included in China’s“985Program”and“Project 2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 HIT was among the first group of universities to be included in Project 211.This project targets 100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o receive preferential support for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become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in the 21st century. (哈尔滨工业大学) 通过对“211工程”进行了阐释性增译, 有利于译文读者真正理解其内涵, 了解到学校的重要性和地位。
(二) 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内容
由于中国社会特有的政治国情, 很多高校的英文网页中也相应地出现了政治含义强烈的词句, 而译者缺少目标读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视野, 在目标文本中保留了这些有着鲜明中国政治特色和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内容。比如中国科技大学网页:USTC has adhered to its motto of“being both politically sound and professionally competent”. (又红又专) ;CCP (中国共产党) 在其译文中也屡次出现。
(三) 价值观、世界观的冲突
国内高校大都为国有体制, 而政府对高校的支持和重视程度, 往往是学校实力和地位的体现, 然而强调本校学科或研究机构的行政级别等信息也毫无例外地译入了英文网页中, 例如中国科技大学网页:USTC now has eight national key programs of first-level disciplines, four national key programs of second-level disciplines...It has 34 national-level and CAS/provincial/ministeriallevel laboratories and research centers.相比之下, 西方国家的一流高校多为非公立大学, 而学校是否为公立体制与学校的水平和地位也无多大联系, 因此, 诸如“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等信息对有着完全不同价值观的西方受众来说并无积极意义。笔者建议参照英语“平行文本”中的说法, 将“国家重点实验室”译为“a leading Chinese library”或“a famous library in China”。
(四) 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或虚夸的内容
有些大学网页的译文中带有内容空洞、虚夸的特点, 这无疑给西方受众一种虚假做作的感受, 比如: (1) to built itself into a first class university in the world (上海交大) (2) NPU is China’s only research-oriented, multi-disciplinary, an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西北工业大学) ;
三、高校网页英译改进建议
笔者认为, 译文在译语读者中的可读性应放在首位, 坚持功能目的论的“功能+忠实”原则来进行网页英译。因此, 笔者提出下列改进建议:一, 给予网页英译应有的重视, 培养译者的责任意识;二, 译者提高文化对比意识和读者意识;三, 借用国外高校网页对应的英文表达;四, 收集外国读者的反馈意见, 在此基础上修改并完善;五, 保持同步更新, 不仅要对错误翻译现象进行及时更正, 而且还要保证中英文网页信息同步。
四、结语
国内高校英文网页的制作必须坚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 努力跨越文化鸿沟”这一原则, 由于中西方在价值观、世界观、意识形态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 英文网页的制作不可能是和汉语原文一一对应的翻译, 而是一种在原文基础上, 根据目标文本的预期功能和接受环境而进行的改写和再创作, 译者必须同时考虑源语文化和受众文化, 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 以实现预定的翻译目的。
参考文献
互文性视角下的广告语篇翻译研究 篇6
关键词:互文性,广告语篇,翻译策略
1、引言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 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 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引起广告受众的注意, 激发他们对商品的兴趣, 使他们产生购买欲望, 并进而付诸商品购买的行动。广告作为一种具有商业特征的实用文体, 具有信息传播功能和人际交往功能, 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世界经济一体化促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 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外资企业竞相抢占中国市场, 国内企业也纷纷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融合, 在这种大背景下, 广告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彰显。作者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将互文性理论与广告创意、广告翻译相结合, 以期证明互文性理论对于广告翻译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2、理论阐述
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 这一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经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 (Julia Kristeva) 创立以来, 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她认为, 任何文本的构成都是一些引文的拼接, 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在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这一术语之后, 不少文学理论家对互文性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阐释, 如罗兰巴特尔, 德里达, 热奈特, 里法泰尔等。互文性旨在强调: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 每一个文本都是过去引文的新织体, 它们彼此参照, 相互牵连, 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文本网络, 以此构成文本的过去、现在、将来的社会文化知识开放体系。互文性在文本中广泛存在, 通常意义上所讲的“文本独特性”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而已。从本质上看, 文学创作是对前文本进行借用、改写、拼贴等, 是一种典型的互文性活动。这种互文指涉目的在于为文本功能或整体交际目的服务。因此, 互文性理论适用于文学文本研究自不待言, 然其同样适用于实用文体, 特别是广告文本及其翻译研究。
互文性可以使广告创意及其翻译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其依据在于广告的特点。广告在极尽所能引起广告受众的注意, 诱导并影响消费者, 激发他们产生购买欲望并付诸行动。然而, 消费者推敲或研究广告艺术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外加广告制作成本高昂, 这就决定广告创意或翻译必须言简意赅, 短时间内启发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发挥其诱导功能, 从而达到销售目的, 互文性的指导作用就在于此。
3、广告创意中的互文性
广告在现代社会无处不在。“广告”一词源于拉丁语“Advertere”, 其本意是“引起注意”的意思。广告的目的在于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刺激其购买欲望。而“创意” (creative) 则是创造意象。广告创意就是根据广告主题, 经过精心谋划与设计, 运用艺术手段, 通过创造性的组合, 塑造一个意象的过程, 即广告主题意念的意象化。
广告创意语言是丰富多彩的, 广告语言及其艺术手法多受其他文学作品的影响, 广告语言多是经过几番推敲而成, 用词优美典雅, 句法独特简洁, 多使用修辞手法, 从而将严肃的销售话题以诙谐幽默的手法表现出来, 从而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购买欲, 因此, 明智的广告人会通过互文性手法实现这种效果, 这不仅能够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特征的印象, 而且能够激发消费者积极的互文联想。
例如, “联想”作为知名电脑品牌, 现如今在许多国家有广泛知名度。2004年, 联想集团下决心花巨资将联想品牌名字“Legend”改为“Lenovo”, 这一新颖的品牌名字使得联想从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 并扩大了其全球销售市场。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 “Lenovo”与“Legend”第一个音节相同, 而且“novo”表示“innovative”, 这样更容易激发消费者的联想, 即联想集团秉承创新精神, 产品创新来讲是联想集团一直所追求的。
广告创意中常见的几种互文关系包括:引用, 典故, 仿拟等。
(1) 引用是指直接引用前文本, 引用文本必须是消费者熟悉的, 引用文本必须不经过二次加工, 即完完全全植入新的文本中去。因此, 引用在广告创作中对于互文性广告创意是有裨益的。
例如“Love me tender, love me tru”这则广告是绿丹兰系列化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广告语, 直接引用了美国人喜爱的乡村民谣“love me tender, love me true”, 文化色彩浓厚, 迅速拉近了与美国消费者的距离, 也打开了美国市场。
(2) 典故是指在文本中使用了来自圣经、历史故事、神话、民间传说、宗教故事以及经典作品等中的原型。典故的应用增强了广告的联想价值和记忆价值。
例如, 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向美国市场促销其产品, 创作了下列广告:“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熟悉美国历史的人就可以联想到《美国独立宣言》中的名句:“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日本广告商明智地将原句中的“men”改为“cars”来凸显其广告诉求, 这则广告巧妙地引用了美国人家喻户晓的名句, 从而引起了美国消费者的联想, 为三菱汽车在美国市场成功打开了销路。而三菱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广告词则改为“古有千里马, 今有三菱车”, 它巧妙地使用了中国的古谚, 以及对偶的修辞手法, 从而使得中国消费者读起来既亲切又熟悉, 增强了广告的可记忆性和可读性。
(3) 仿拟是指故意模仿现成的语言形式, 比如人们所熟悉的谚语、俗语、成语、名诗、名歌、名句等, 从而形成新的语篇的修辞手段。仿拟应用于广告创意中, 同样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和促销效果。
例如, “Give me Green World.Or give me yesterday.”是绿世界晚霜的广告词, 这句英文广告词很快使人联想到Patrick Henry那句著名的演讲词“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这句脍炙人口的句子本身就被后世很写作者引用过。在这里该句受到独具匠心的广告人青睐, 从而使消费者进一步联想翩翩:购买该化妆品, 可以留住青春的风采与魅力, 而且越早越好, 用了可以马上见效。可见, 这是这则广告创意的用意所在。
再如, “hold住”一词在台湾某娱乐节目中出现以来, 便在2011年下半年大行其道, 其意思是“有能力控制住某人或某物”, “hold住”一时成为众人皆知的时尚语, 特别年轻人群中甚为流行。中国移动通讯公司 (CMMC) 抓住这一流行语的内涵, 以“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为广告词, 借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从而扩大其业务量。
4、基于互文性的广告翻译策略
广告目的及其功能决定了广告翻译必须以目的语消费者为中心, 以促成他们购买广告所推销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广告翻译而言, 广告侧重的是效果, 广告翻译的标准应该是功能对等基础上的等效原则, 因而“忠实性”并不是第一位的, 这就要求广告翻译者需要在进行一种再创作, 尽可能地发挥译者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作出合适的译文, 既要注意广告语言之新奇, 引起消费者注意, 又要照顾普通消费者的理解水平。从某种意义讲, 翻译究其实质也是一种互文性活动,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
注意目的语文化因素的应用
译者在广告中巧妙地运用互文性因素, 可以激发目的语消费者记忆存储中熟悉的文本或已有的文化知识, 可以引起消费者的联想与认同。例如, 江西恒康药业有限公司英文商标为“Hygecon”, 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将“恒康”译为:hygecon, 本译名由“Hyge+c+on”构成, 前面的Hyge是Hygeia (希腊神话中的健康女神) 的缩略, 她还是希腊神话中医药神Asclepius (音译:阿斯克勒庇俄斯) 的女儿, 据此, 可将“医药神之父”与“健康神之女”互文性地联系起来。值得品味的是, 英文单词hygeian (adj.健康的、医药卫生的) 的语源正是出自Hygeia (健康女神) , 这样, 只要粗懂作为国际语言——英语的人, 一看便知该词的意思。其寓意是:贵公司延请健康女神永远保佑庶民, 呵护患者。作为医药神之女的Hygeia, 将从医药神之父的阿氏里那里得到不竭的灵感和支持, 预示该公司的事业如日中天, 有无限的拓展。
再如, 外国一家啤酒公司给自己的产品Guiness牌啤酒策划了这样一则广告:“My goodness!My Guiness!”译者互文运用了中国的古诗词“此曲只应天上有”而将该广告词译成了“此酒, 只应天上有!”我们知道中国的文人自古喜欢饮酒作诗, 这也是一种文化传统。于是译者巧妙地互文运用了这种意象, 且不露痕迹地将古代文人把酒问天之后的幡然顿悟和当前的美酒佳酿互文地联结起来, 不知不觉勾起了中国消费者, 尤其是知晓文化传统的有心消费者的注意。
注意源语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互文联想差异, 避免文化禁忌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社会风俗, 而且每种风俗都存在自己的禁忌和偏好。因此, 在广告翻译中, 译者应该有充分的互文意识, 采取适当的办法, 避免目的语和源语之间的文化冲突, 跨越文化差异障碍, 灵活处理各种问题, 并采取有效翻译策略, 从而成功越过消费者禁忌区, 为产品在目的语消费者中成功打开销路奠定创造有利条件。例如, “OPIUM”是著名的法国香水品牌, 若是直译为“鸦片”, 中国消费者很难接受, 因为中国人容易将其与19世纪鸦片战争联想起来, 因此, 这种品牌翻译无助于好的产品销量。
再如, 法国某化妆品公司曾推出一款香水, 出于营销需要而命名为“Poison”, 而这个词在法文和英文中均为“毒药”的意思。在西方人心目中, 这是一新奇而又刺激的名称。公司在促销中如此宣传:此款香水之高贵, 令女士更加妩媚艳丽, 从而令男士神魂颠倒, 于是女人似乎就成了“祸水”, 西方人看了这则广告则会联想到特洛伊战争中的海伦, 想到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因而西方人会更加喜欢这款香水, 而且实践也证明, 该款香水销售已取得极大成功, 并跻身国际知名品牌。然而, 若是将这一品牌名称译为“毒药”, 并将其产品投放中国市场, 可以预料, 其销售不会被看好。法国人将投放中国市场的这款香水音译为“百爱神”, 则从中国文化特点出发, 迎合了中国消费者的心理, 被爱美的中国女性接受并认同, 最终达到了广告目的。
5、结语
广告翻译者既要正确识别、阐释蕴涵于源语中的互文性信息, 又要注意目的语消费者所处的文化, 然后恰到好处地将其翻译成目的语。应用互文性理论进行广告翻译有利于译者从原先封闭的文本结构中解放出来, 发挥译者主体性作用, 有效实现“突破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 使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目标。因此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广告翻译, 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 同时还具有方法论意义, 为我们提供了广告翻译的学理指导。互文性理论拓宽了传统广告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思路,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Allen, G.Intertextuali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0.
[2]Kristeva, J.Revolution in Poetic Languag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
[3]陈永国, 互文性[J], 外国文学, 2003, (1) 。
[4]秦文华, 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5]吴钟明、邱进, 互文性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J], 上海科技翻译, 2004, (2) 。
【描写性翻译研究】推荐阅读:
描写春天的英语作文及翻译07-10
描写性研究07-07
英语世界中的花间美人-《西厢记》英译历程的描写性研究01-29
翻译的对等性07-23
名词性从句翻译练习08-15
外文翻译--服装设计中的创意性灵感09-20
中国翻译研究06-15
文学翻译研究08-23
翻译过程研究12-25
世界翻译研究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