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园区管理

2024-08-28

科技园区管理(共12篇)

科技园区管理 篇1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集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科学管理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区, 涉及到农艺、农机、试验、示范及高效管理等各个方面。实现园区的科学管理, 就必须做好制度的管理、人员的管理及用工的管理, 并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机、农工和日常运作的简单高效化。

1 加强管理, 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1.1 制订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要做好管理园区, 首先必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并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与执行, 不能有任何的偏袒, 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人要按规章严格执行处罚, 以体现制度的威慑力, 同时对于在执行中发现的不足, 要不断地加以改进[1]。

1.2 加强技术人员培训

对农民工, 主要是以青年妇女为主体的当地农业人员, 要进行科学的培训, 包括思想认识的改进和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梨树县现有的几个农业试验示范园区中, 都是以妇女为主体的农业人员, 她们是园区的主要劳动者, 没有她们, 园区的一切工作都难以进行。因此, 她们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对园区的高速发展至关重要, 也是实现园区科学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从而达到简单高效化[1,2]。

2 挑选合格的管理人才

2.1 选用高标准的现代科学管理人员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要求有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人才, 其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更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及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 同时要懂技术、懂生产[2]。只有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才能更好地去要求自己、别人。只有这样, 才能统筹谋化好全局, 使园区能够有序的进行。

2.2 选用懂技术、懂业务的担任工作小组负责人

由于现代化园区往往试验地面积大, 承担试验示范多, 因此用人用工都较多, 特别是在农忙季节, 有时日需工时达100人次以上。因此, 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人进行工作尤其重要。既要做到保质, 又要做到保量。要做到这点, 就要挑选合适的人来担当各工作小组的负责人。

3 园区明确分工, 责任明确

3.1 各项工作、工种及工序有效分类、分工

以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工作站为例, 园区占地逾30 hm2, 承担了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吉林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师大及一些相关农资厂家的试验示范, 同时园区涉及到农艺、农机及基础设施维护等多项工作, 每年需大量的工人, 导致用工量大, 因此就要进行明确的分工, 实行包保制, 而对于各具体实施点, 包括每个试验示范点、小区等, 做好相应记录, 具体包保到每个工作组、每个工人身上, 做到目标明确, 终身包保, 必要时, 引进奖惩机制, 以增强工人的主观积极性, 同时增强了责任感。

3.2 确定工作量, 实行包工制

园区的管理者或小组负责人在进行分工时, 首先要做到事前对劳动量的充分估算, 以确定用工量, 从而进行合理分工, 以避免人多效率低和延误工时的现象。

4 高目标, 高质量追求

4.1 追求高效率的农业生产

在现代农业园区中生产, 一定要有与时间赛跑的观念, 做到早谋化、抢农时, 这样才能搞好园区生产[3]。由于农业生产是环环相扣的, 因此只要有一步闪失, 就会搞乱全局。同时农业试验示范又要求层次的一致性, 战线拉的太长, 受温度、湿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试验本身就失去了可比性。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 在每年的春秋农忙季节, 每天的用工量都在100人以上, 这一时期用工量大, 而农民自身又有责任田, 所以人员特别紧张, 因此可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来解决该问题。

4.2 追求高标准高质量的科学试验示范园区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是展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展台, 是农业科技推广和传播的载体, 它的良好的试验示范, 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 没有高标准、高质量的科学示范园区, 就不会有现代农业的全新飞速的发展, 也就不会有农业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因此, 在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时, 一定要立足于高起点, 立足于长远, 立足于发展, 才能满足今后农业发展的需要[3]。

4.3 建长效机制, 有效解决劳动和短缺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已不复存在, 以老人儿童和妇女为代表的“6931”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这也给园区的工作带来了困难。突出表现为对新技术和劳动技能的掌握和农忙时人工的短缺, 另外工时费的日益上涨。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提高劳动效率, 以减少劳动力的不足。一是需要从技术手段上加以改进, 体现科技的作用;二是加强管理, 用科学的统筹方法, 合理分工, 合理运作, 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 从而减少用工量;三是建立长效机制, 每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立, 不是一时存在的, 是一个长期性农业工程, 园区需一定量的稳定的、懂技术的工人[4]。因此, 园区要招用一定量的长期工人, 签订用工合同。从而保证了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用工, 不至于发生在农忙季节, 因工资上涨, 园区雇不到人的现象。总之,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是一个要求科学高效化的园区, 在建立和管理的过程中, 一定要用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管理模式, 管理者用发展的眼光去经营和谋化, 才能更有效地发展和发挥重大作用。

摘要:阐述了实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科学管理的对策, 包括制度、人员及用工方面的管理, 以期为更好地管理代科技园区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科学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栋, 甄双七, 刘建峰, 等.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 2006 (12) :116-120.

[2]王为农.农业科技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J].宏观经济管理, 2007 (4) :23-26.

[3]吴学大, 梁文芳, 李顺雨, 等.威宁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科技农业与休闲农业的完美创意[J].农业科技通讯, 2013 (4) :20-22.

[4]徐胜, 姜卫兵, 翁忙玲, 等.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 2010 (3) :465-468.

科技园区管理 篇2

大一的生活转眼即逝,而大二的学习生活明显没有大一时期轻松。在刚开始接触现代科技与科技管理这门课程时,自己并不感兴趣,也不认为科技事业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能有多大的关系。但在学期末邻近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科技就在我们身边,科技事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我明白了科学技术事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需要,是人类的共同的事业。而且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微观上来看,科学技术还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从电的使用到火车汽车,从飞机轮船到宇宙飞船,小到质子中子,大到宇宙太空,没有一处没有体现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这学期的课程里,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载人航天以及发展的那一节,让我对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一些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就拿前一阵神八和天宫对接来说,就是我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得很好的证明。神八的升空,以及神八与天宫一号的对接,证明了中国进步的速度必意料中快很多。

人类还运用科学技术发明了许多对我们有用的物品,如:电话、电脑、电视等,这些物品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科技发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极大的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也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了,我相信在以后科学技术可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多园区管理的策略 篇3

策略一:组织建构纵横交织

摊子大了,人多了,纵横交织的组织建构能够让每一个员工都成为管理网上的一个节点,总园长则可以一线在手纲举目张。纵线实施层级管理,各园区设有园长、主任、班主任等管理岗位,层层分工负责具体管理事务。纵线是各园区由园长统一部署和拉动的工作,有充足的管理空间,教职工上下一气,可形成自己园区的特色。横线是总部的专业化管理,各自专业对口各司其职,主要有教学部分管教育教学教科研,生活部分管保育保健安全卫生食堂工作,财务部、资源部负责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供给,法务部、宣传部、办公室等部门负责内外协调关系,维护和宣传幼儿园形象等。如此可以确保总部统一规定和规范要求的落实,保持各园区步调一致,水平相当。名园办分园,不能人为“放水稀释”,造成办园水平下降。对于已有的优良的工作规范和要求必须继续坚持,防止各园园长各行其是,或者是重复尝试,造成人财物以及时间的浪费。纵横交织的组织建构,保证管理横到边纵到底,消灭管理死角和漏洞。

策略二:总部督察专业推进

总部对于各园区的管理重点有这样几个内容:第一,假期由总园长召集各位总监和部长反思上学期工作情况,找到发展中的问题,形成集团的总计划。第二,开学工作会召集园长、主任和相关的管理人员,部署本学期的各部专业计划。第三,各项具体工作发布成文的管理规定。比如,颁布《幼儿一日活动细则》,以表格的形式规定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细节和教师、保育员在每一个时间段的工作内容以及规范要求。第四,通过每月督导的方式了解园区执行情况,测查幼儿成长水平,并根据每次检查形成数据,学期结束评出最优团队。

各部门根据专业的内容,把工作要求通过业务学习、考核、比赛等形式,让全体员工掌握。各部部长在学期内,还会就自己部门的工作做专业的讲座,对各园员工实施培训,保证员工能够高标准完成总园的各项规范要求。

督察的过程,是总部发现问题的过程,更是发现成绩看到亮点的过程。总部的督察起到了蜜蜂传播花粉的作用,把各园区好的做法和经验带到其他的园区,发扬光大,形成良性循环,使得办园品质螺旋上升。

策略三:园区管理者换岗、互访

园长、主任,一学期一天交流到其他园区担任相同的职务,直接进入管理现场和工作流程,在一天的管理中观察、发现该园区的优势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把自己成熟的做法传授给该园区。换一个角度换一个视角,就会看到漏洞和问题;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管理方法,很多一直纠结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另外,根据我们平时的要求及上岗条件,每个园长、主任都有自己的学术专长,互换岗位的一天也是给予各园区相应专业培训的好时机。

学期的最后一个月,安排园长互访,每园半天。园长把这学期的工作成绩,分文字和现场展示两个部分呈献给大家。文字有教师的备课、反思、观察记录,园长、主任、保健老师的工作日志、台账等内容。现场展示包括环境创设、游戏观摩、特色教学活动、午餐品尝等。园长们可以把自己最为得意的内容晒一晒,其他园长羡慕的、赞赏的目光,对他们就是最好的奖赏。同时,园长们也在互访的过程中发现共同存在的问题,形成统一的提案上报给总园长,以利于在新的学年开始规划时改进和落实。

策略四:第三只眼“号脉抓药”

我园聘请退休的名师、特级教师以及教育专家,深入班级和教师做朋友,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惑,并把共性的问题集中起来,及时向园长和总园长反映。这些人成为我们多园区管理的第三只眼,他们有经验可以看出问题,他们有机会可以看到问题,他们有智慧可以化解问题,他们有能力可以提出解决方案。“第三只眼”细致人微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对于年轻的管理者也是一种言传身教,在互动中,我园管理者的综合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另外,我们还邀请家长参与我们的管理,组成家长评审团到各个园区,从家长的角度发现亮点和问题。邀请一个园区的家长到另一个园区参观、评议,对于被参观的园区来讲很公平,因为家长不会偏向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级和园区,和所参观园区的园长之间也没有利害关系,能较公正地站在真心希望幼儿园办得更好的立场讲真话。每一次参观之后,家长不仅能指出很多我们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而且能提出很多好的建议。

策略五:签订爱心公约自我约束

在集团的管理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文化建设,强调管理的效果应是良好的工作作风蔚然成风,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让员工自己承诺自己兑现诺言。如每个周一的升旗仪式,在和孩子共同演唱完园歌之后,教师庄严地面对幼儿举起右手宣誓:我是一名光荣的幼儿教师,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我的呵护与教育,谨记安全第一,警钟长鸣,保教并重,爱心无限。利用这种仪式,增强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又如,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各园都要求员工订立爱心公约,践行“爱心无限”核心价值观。每个人根据自己岗位的特殊情况,立下承诺与誓言,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葡萄班爱心公约是:拥有童心,成为幼儿的伙伴;拥有爱心,关注幼儿的生活;拥有热心,成为幼儿的楷模。食堂人员的爱心公约是“五不十请”,五不是:不怕脏,不怕累,饭菜不冷不热不隔夜;十请是:请戴口罩,请戴工作帽,请穿工作服,请洗手,对待操作过程请精工细作,请认真消毒,请及时留样,请讲普通话,请经常深入班级,请多学习。

策略六:成果展示和奖励形式多种多样

各园的园长和员工都在努力工作,我们利用多种形式展示和奖励各园的成绩。

“月工作简报”。每月由各园的信息员把本园区的活动报送给总部的宣传部,统一编辑出版。一报在手,各园精彩尽收眼底。

总园长召开主题现场会。按照各部长日常工作反映,各园园长特别申报,总园长确定在某一个园召开总园现场会,主题有环境创设、游戏活动、教学特色展示,等等。为了迎接全体员工的来访,承担现场会的园区在已有的优势上,会集思广益再增添一些创意,为各园区树立典范。总园长召开主题现场会,是各园特别期待的精神奖励。

学年工作会上视频交流。各园把工作的亮点和平时开展的活动照片,用“初页”等方式制作出来,在学年工作会上展示,可以真切、形象、全面了解各园的工作。

各园联合演出或办展览。每一年的毕业季,是各园的成果汇报会,演出的节目从挑选到排练,都有专门的负责人推进,最后联合演出,由家长、专业人员、总部管理人员现场评分,评选出最优团队,给予奖励。毕业作品展,也是展示各园办园质量的平台,三年的积累,可以看到幼儿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到教师的悉心付出,也可以看到各园的管理品质。

科技发展与科技管理 篇4

科学技术政策和管理的任务是服务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要制定好科技政策、搞好科技管理首先要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科技发展的特点, 要适应趋势和特点来不断的制定和修正我们的政策, 加强我们的管理, 才能取得新的效果。

世界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特点。关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当前科学技术在快速的发展, 在传统的科技领域稳步发展日益成熟的基础上, 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出现了很多新的科技领域并不断的出现新的成果。特别是在信息科技领域、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科技、医药卫生、航空航天、海洋等领域, 总体来说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的问题。

最近两年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各种科技提出很多新的要求, 科学技术有了新的任务。能源、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 因此, 科学技术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注重人类健康发展问题、更加注重促进创造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要促进世界的发展走向绿色化、区别化和秩序化。

(2) 当代科学发现、科学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发展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技术研究、技术发明和产业产品创新之间结合的更加紧密, 甚至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和发明。并且其技术转化的周期也大大缩短。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一般一个新技术的转化时间需要30年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技术转化周期缩短为7年左右。如上个世纪初美国大力推广电话技术, 实现美国半数家庭使用电话, 足足用了60年。而到上个世纪90年代,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出现后, 进入美国半数家庭仅用了5年时间。现在人类很多新的发明, 如发现人类基因组、超导纳米材料等研究成果的转化都是跟产品的利用、发展结合在一起同步实现的。例如纳米材料基础的研究成果, 同步转化为产品进入新能源、进入医药卫生等领域进行结构和发展。

(3) 信息与新的技术互相渗透。新的网络技术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互联网也有大发展的趋势, 并与生物、纳米和科技结合, 形成了新型的智能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制造等等新型的制造技术、模式和系统, 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现代工业的发展, 推动了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4) 正确应对全球性的动乱问题。人和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成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在过去30年里, 世界经济总量增长了7倍, 同时世界的能源、资源和各种环境负荷大大超载, 出现了全球能源危机、能源瓶颈和全球的气候问题。生物多样性在减少, 环境严重污染, 资源严重匮乏, 土地承载力量也在下降。同时人类出现很多怪病和大病。自然灾害不断发生, 水灾、火灾和地震灾害不断频发。人类生存已经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科技发展要求向生态化转变。过去长期注重技术问题, 现在不但需要注重技术问题, 更要关注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问题。科学技术发展过去的目标单纯是人类为生存而征服自然, 如何利用自然界现有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现在人类需要更多的考虑如何保护自然、依靠自然来发展我们的生产, 同时要保证自然环境健康发展。如今人类依靠自然, 从原来以人为中心的开采、生产到今天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样的转变需要科学技术更加关心人类的健康, 社会的安全, 生存空间的低碳绿色、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这样的情况转变, 要求我们要在科学技术的政策和管理上转变观念、方式方法来推进这些方面的研究。后危机时代各国谁先占领科技的制高点,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谁才能成为世界科技前沿的领导者, 更早一步运用科技成果服务于本国社会。因此我们的科技政策也要积极的推动我们的科技创新来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 在世界上继续占领我们的特长优势产业。

至于科技发展的趋势, 按理念大体分为: (1) 能源必须向多元、合理、绿色、清洁、安全、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环境技术重点围绕绿色经济、生活多样性、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向全过程防控和综合治理方向发展。 (3) 电子信息技术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 其深度应用向智能、安全方向发展。 (4) 生物技术除了继续在农业、医药行业、能源环境等领域广泛应用外, 努力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5) 材料技术向高性能、纳米化和智能化发展。 (6) 制造技术向智能化、全球化、集聚化和机械化发展。 (7) 资源开发向高效安全、同行替代、环境友好方面发展。 (8) 医学向预防医学、预测医学、个体化医学和参与化医学联合的模式发展。科技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应不断加深和发展。 (9) 空间继续向综合化、网络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 (10) 海洋技术向海资源勘测开发利用的立体方向发展。空间和海洋的开发利用将成为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和重点问题。

2 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对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

因为我们科学技术主要是为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 所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科学技术有几方面要求。

(1) 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 继续促进我们国家工业化和产业升级。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 但我们还没有完全完成工业化进程。科学技术还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完成工业化的进程, 同时要搞好产业升级与合作。

(3) 促进科学技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结合。

(4) 科学技术还要应对我们人口的老龄化。我国劳动人口正在进行结构转变。过去我们的劳动力是无限供给, 劳动力多且比较年轻, 具有很大的人口优势, 经济学上俗称人口红利, 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就是依靠这样丰富的人力资源在发展。但是最近几年原来的年轻劳动力开始老化, 我们已逐步进入老年社会, 并且我们的老龄社会是未富先老。像欧美一些国家都是富起来了, 人口也老了。但我们是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 而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富起来。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需要很多钱, 但是我们未富先老的状况导致我们的后代负担很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 最近社科院专门针对人口红利快要用完了怎么办, 怎么继续发掘人口红利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有些同志建议要适当的延长退休年龄。一般脑力劳动者赞成延长退休年龄, 因为现在很多60岁的脑力劳动者愿意继续工作;但是体力劳动者不赞成甚至反对这个做法, 因为身体状况不允许他们60岁的时候还在进行繁重的体力工作。因此还要慎重的研究这个问题。再一个是如何利用和创造新的人口红利, 对下一代的成长如何加强教育、如何提高人口的素质的问题。这方面也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同时需要很多科学技术方面的支持。

(5) 科学技术要支持实现绿色化, 保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提高民生质量, 保障公共安全。现在我们民生的质量还不高, 要提高我们的民生质量、改善我们的生活, 还需要科学技术做很多工作。如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现在还不高, 还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来提高我们全要素生产率。保证我们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质量更高, 效率更高, 如此将来我们的收入才能提高。

对于新的社会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要求也可以归纳成3句话:突破瓶颈制约、增强发展能力、提升民生质量, 确保持续发展。 (1) 在科学技术帮助下, 我们国家能突破能源瓶颈、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的问题。 (2) 增强发展的能力。我们的发展需要有动力、有能力。 (3) 需要提升民生质量, 改善人民生活, 确保我们可持续发展。因此, 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很高, 我们的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也要朝这几方面努力。

3 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的一些创新和建议

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就是要服务于科技进步、服务于科技创新, 使我们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取得更大成绩, 促进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过去制定很多全国性科技政策, 我们建立了科研组织。如我们过去传统上建立了很多科技组织, 建立了很多研发组织, 虽然促进了我们的科技进步, 但也有很多阻碍。我们原有的一批传统的研发组织, 有的隶属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领导的科研院所, 由于体制原因, 机制比较僵化, 不能合理的调动各个方面的资金, 组织效率比较低。加上我们的科技研究机构比较严重的行政化, 所以成果比较少, 难以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进步的要求。使我们认识到对这些组织机构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根据现在新的情况, 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一批新型的研发组织, 他们是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加速成果转化, 以及创新人才方面已经做出许多成绩, 有很多新型的特点。我们应该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 创立更多的新型研发体制。中国目前出现了一大批服务于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比如江苏已经建立9个省级技术研究院;浙江省已经建设一个创新载体;清华大学建立了一个分院;中科院也在宁波建立了一个科技材料和工程的研究所;浙江杭州一些大学建立了一批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科学院等建立了一个工业技术研究院。这些技术研究院都采取了新的机制, 在体制上有所变化, 管理形式上也有新的方向, 在科研方面、研发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这些机构一般都实行社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 采取理事会的办法实行管理。院所长实行公开国内外招聘制, 并且明确这些机制的功能定位, 以占领科技前沿制高点为他们主要的目的, 以及围绕地区和产业的需要来进行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实验、创新、制造和产业链的对接。

这些研究院还是很成功的, 如在北京建立了一个生命科学研究所, 所长是全球公开招聘的, 招聘的所长叫王晓东, 他是美国最年轻的院士。他的当选带动了一批实验室主任的回国。这个研究所2005年建立, 虽然只有几年但是已经做出很大成绩。这几年来他们发表了200多篇论文, 大部分发表在一些重要的国外的知名刊物上。比如《自然》、《科学》等。今年年初著名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HHMI) 向全球公布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我国成为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 中国有7名青年科学家当选, 其中有4名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国际上评论为“世界上没有任何研究所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 在国际科研领域能够占据如此重要位置”。因此, 这些新型的科研机构和新型的研发组织应该得到推广。

当然这方面的创新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 但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需要不断改进。

(1) 完善这种新的科研机构的法律基础、法律制度。很多新的机制需要很多新的法律法规来保证, 比如它的领导体制不像我们一般科研机构由上级任命, 而是由理事会来领导, 不是党委领导的。所以完善这种机制需要得到法律的确认, 需要完善法律制度。

(2) 加大对这些经营研究所的政策支持力度, 比如在财税政策方面。

(3) 加强新型科研机构经验方面的总结。对新型科研机构和组织的完善进行研究和试点, 我们科研政策和科研组织需要总结经验, 发现典型, 进行总结推广, 这几方面都需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现在已有很多组织, 以及科技部的战略研究院以及其他的一些科研院所都在做这个工作。有些做得很好, 总结他们的经验, 有些才刚刚起步, 需要我们学者们参与这些工作, 加以总结、加以提高。

科技园区管理 篇5

2007年3月开始,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以下简称热农大)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分离,海南大学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合并,热科院归属农业部,热农大与海南大学合并组建新海南大学后归属海南省。随着“院校分离”和“两校合并”,原依托热农院校的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采取何种管理体制,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辐射和带动全省农业发展,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为此,省政府研究室专门组织人员,实地考察了园区核心区,走访了科技厅、热科院、海南大学的有关领导,查阅了相关历史资料,形成本调研报告。现汇报如下:

一、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本情况

(一)建园背景。1998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视察海南时提出“要依托热作两院,建立一个热带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1999年1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视察海南时提出“热带农业在海南得天独厚,下决心以海南热作两院为基础,建立一流的、现代化的热带作物试验示范基地,以此带动整个海南农业的发展”。2001年4月,国务院在《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提出:“十五”期间,要在全国不同地区建立50个符合21世纪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2年5月,经省政府和热农院校共同努力,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林业局四部委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同意启动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国科发农社字〔2002〕163号),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全国36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单位之一。

(二)基本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园区的基本功能定位是:农业科技资源优化组织运作的平台,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十一五”发展目标是:从2005年起,经过五年时间,把园区建设成为立足海南、面向热区,集科技成果展示、示范、推广,生产、加工、流通和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网络化的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运作平台,建设成为海南省现代农业的先行区,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样板与模式,辐射、带动全省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三)建设与发展概况。2002年园区筹建时,由于对农业科技园区认识不足,几经反复,到2003年才明确了发展思路、运营模式、功能和产业定位,完成了规划编制。2002年,园区成立了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园区开发公司),开始引入企业化运营。之后,园区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陆续引入或成立了一批企业,至今仍有入园企业11家。2003年5月,海南省政府批复《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琼府函[2003]20

号),将园区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其中核心区分设13个功能区,总面积2万亩;示范区10万亩,分布在各市县;辐射区40万亩。2004年之后,随着部分建设资金和项目资金的到位、核心区部分土地的落实,园区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截止2007年6月,园区共投入各项建设资金3881.95万元,完成农业科技项目投资2369.6万元,建成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实现100余项热带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集中展示,初步具备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示范和培训的条件。目前,园区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即良种良苗产业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前期论证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已经完成;儋州黄泥沟和澄迈金江两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四)园区经营管理的现状

1、管理机构与人员。园区筹建伊始,省政府成立了“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调领导小组”,由热农院校、科技厅、农业厅、发改厅、财政厅、地税局、儋州市、农业银行等有关单位组成,由分管副省长担任组长,负责园区的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热农院校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负责园区日常工作。2003年5月,为进一步加强园区管理和实施运作,经协调领导小组同意,成立了“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园区管委会),由热农院校和儋州市有关领导组成,热农院校主要领导担任主任,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人员分别由热农院校和儋州市选派。目前,园区管委会办公室与园区开发公司实际上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共有职工15名,其中有正式编制的7人,分别隶属热农大、热科院、儋州市,长期聘用工作人员8名,另有120名务工属于征地后解决就业的农民。

2、园区开发公司股权结构。2002年,园区开发公司成立时注册资金3000万元,由南辰农场和热农大分别以土地入股。2006年进行重组时,南辰农场退出,注册资金减为2000万元,热农大继续以880.73亩入股,占注册资金的79.5%;洋浦热作两院生态农业开发中心货币出资380万元,占注册资金的19%;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种苗组培中心货币出资30万元,占注册资金的1.5%。但是,在土地使用上,实际用地与注册用地并不一致,园区850亩实际用地属热科院名下,已建成核心区一期工程;而880.73亩注册用地属热农大名下,位于核心区之外,由于无法解决地上农民再就业等问题,热农大一直没有使用。

3.费用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截止2007年6月,累计投资3881.95万元,其中,海南省政府投入1775万元(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尚有1225万没有到位),主要用于核心区道路工程、多功能楼及设施大棚建设;国债和地债资金1400万,主要用于核心区铺仔路和云植路照明工程、博览园道路工程建设;自筹资金706.95元(全部为科学院投入),主要用于核心区科技成果展示与示范基地、热带作物及热带花卉良种良苗产业化基地建设。在项目资金投入方面,主要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省发改厅、省科技厅以项目资金的形式给予支持,累计拨款2480万元,主要用于热带珍稀林木繁育基地、天然橡胶产业化示范工

程、天然橡胶丰产栽培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基地或技术推广项目建设。在日常工作经费方面,没有固定的投入渠道,主要由园区从项目经费中支出,热农院校也在经费紧张时以不同方式给予支持。人员工资和福利也采取多种方式,7名有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分别由热农大、热科院、儋州市政府发放,8名外聘人员从公司科技项目费用中支出。

4.科技成果支撑。目前,园区共有研发和服务机构41家,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热科院下属的科研机构。主要在橡胶、香蕉、甘蔗、木瓜等热带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方法等方面给园区以支持,是园区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和服务的主要支撑。二是园区专家大院。2003年1月,园区依托热农院校的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以各类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成立了橡胶、香蕉、热带牧草与黑山羊、南药、香草兰等5个专家分院。实质上,所提供的科技成果也以热科院为主要支撑。三是热农大种苗组培中心、儋州市南辰农场等5家入园企业的研发与服务机构。主要对香蕉、橡胶、甘蔗等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成果研发机构。据统计,2002年园区筹建以来,6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主要由热科院各科研机构支持,而通过其它途径进行转化和推广的几乎没有。

二、“院校分离”后园区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

“院校分离”后,园区管理责任主体将一分为二,分别隶属“部(院)省”两家,园区采取何种管理体制将接关系到园区的长远发展。一方面,按照国家对各地农业科技园区的总体要求,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办园宗旨,政府引导是园区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园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加速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的支撑是园区生存的保障。因而,园区的发展,既不能没有政府的引导,也不能忽视热科院的科技成果支撑。园区的管理体制必须在“省部共建”的前提下实现“共赢”。目前,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以省为主”还是“以院为主”。在以往的管理管理体制下,“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调领导小组”代表省政府,通过“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对园区进行宏观指导,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侧重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热农院校则以土地入股园区开发公司,并在人才、科研成果和日常管理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侧重对园区开发公司的经营性管理。“院校”分离后,省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园区开发公司的权属,即属院(农业部热农院)、属校(新海南大学)还是属厅(省科技厅)的问题。省科技厅是政府直属部门,不可能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性管理,必须通过其下属单位参与运作,显然有点“节外生枝”;新海南大学的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弱于热科院,缺乏土地依托(指实际使用地),而且主要教学机构已迁到远离园区的海口,显然有点“鞭长莫及”;热科院既有科技成果支撑、又有土地资源依托,还能保持规划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所以,最理想的管理体制是“园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以省为主、园区开发公司经营管理以院为主”的“省部共

建”模式。但是,目前园区11家公司中只有园区公司一家能正常运转,而园区公司又与园区管委会“一套人马,两个牌子”,人员相互交叉,职能混淆。如何使行政管理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让园区管委会与园区开发公司各司其职,是实现“园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以省为主、园区开发公司经营管理以院为主”管理体制的关键。

(二)如何保障园区规划的延续性。“院校分离”后,对园区规划的主要影响集中在核心区。目前,核心区规划中的2万亩土地,大多土地属于热农院校,各功能区的运作方式和现状各异。有的功能区是以园区开发公司作为项目业主,如热带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与示范区、中心服务区、热带作物良种良苗产业区;有的是以园区公司和热科院下属研究机构为项目业主,如天然橡胶优质种苗标准化生产及丰产栽培示范区、热带园林花卉种苗产业区;有的由功能区产权拥有单位投资建设,早已存在,只是给个说法在名义上纳入功能区,如热带植物园区、高新技术创新区等功能区;有的还只是一个概念,没有启动建设,如南药GAP种植示范区、农产品加工研发中试区、淡水养殖试验示范区。“院校分离”后,13个功能区采取何种模式运作,才能保证园区规划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将直接影响到园区存在的可能性。

(三)如何对园区开发公司进行重组,才能既尊重历史又有利于园区开发公司的长远发展。由于“院校”一家时许多资产的产权没有严格区分,导致“院校分离”后园区开发公司的资产归属难以界定。对股权结构进行重组,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要保证园区开发公司经营管理“以院为主”,就必须由热科院控股,承担主要的经营管理权。二是园区开发公司要实现“滚动”发展,必须有一定的土地和项目做保证,必须在实现科技成果展示与示范的基础上,具备发展热带作物良种良苗产业的条件。三是政府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以项目形式支持(含由省财政支持的国债资金)的资金形成的资产,以省政府的名义在股权结构中予以体现。四是热科院所属的科研机构对园区支持所形成的地面附着的农作物等资产,在股权结构中予以体现。五是要尽快明确洋浦热作两院生态农业开发中心和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种苗组培中心两个小股东的归属问题。另外,院校分离”后,必须明确园区开发公司经费投入的主体,建立相应的投入机制。否则,在园区体制转换和建设的关键时期,园区开发公司将“门难开、人难留”,甚至会丧失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如何保障科技成果来源渠道畅通无阻。“两院分离”前,园区的科技成果主要来自热农院校,而且以热科院的科研机构为主要支撑,其它科研教学机构几乎没有科技成果流入,如热农大、海南大学等教学机构和省农科所等科研机构。而且,市场化的科技成果流转机制一直没有形成,热科院的科技成果投入大多以行政方式,动员下属各科研机构在园区内,就自身研究成果建设示范点。实际上,科技成果并没有真正流转到园区,或者说园区并没有获得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两院分离”后,园区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

流转机制,保证热科院、新海南大学以及有关农业科技研究部门的科技成果向园区流转。

(五)如何实现园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勤劳致富。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海南唯一的“国字头”农业科技园区。但由于园区优惠政策覆盖面窄、扶持力度小,企业“孵化器”功能缺失,核心区建设一拖再拖,对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吸引力不大,入驻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很少。示范区也只启动了儋州黄泥沟和澄迈金江两个开始启动,辐射区基本没有建立,辐射作用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的效果十分有限。如何发挥园区应有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也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三、对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一)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园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以省为主” 的管理体制。继续保持园区原有行政管理体制,保留“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职责不变。调整园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建议由科技厅的一名领导兼任主任,成员由省科技厅、热科院、海南大学、儋州市的有关人员组成,代表政府对包括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所有功能区和包括园区开发公司在内的所有公司,行使行政管理权和提供公共服务。园区管委会办公室按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设置,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与企业管理人员交叉。

(二)根据核心区各功能区的不同情况,建立起相互统一、又独立运作的经营管理模式,保证园区规划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园区核心区的各个功能区,最终将按照园区的总体规划,采取企业化运作的模式进行经营。建议:一是调整园区核心区规划,剔除由于“两院分离”无法实现原规划意图的功能区。二是通过园区开发公司重组,将刚刚建成的热带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示范区和中心服务区两个功能区,以及完成了前期论证及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园区良种良苗产业化基地,重组成新的园区开发公司,打造成核心区的“核心”,逐步实现“滚动发展”。三是对以园区公司和热科院下属研究机构共同投资的功能区,按照出资比例组成股份公司,进行企业化经营。四是对产权相对独立的功能区,由园区管委会与产权所有单位签定协议,确定权利义务,建立“松散型”的合作关系。五是对还未能启动建设的功能区,由园区管委会对外招商,采取政府投入一定的基础设施经费、热科院投入土地和提供科技支持、企业投入运营资金的形式,进行市场化运作。

(三)明晰产权,优化园区开发公司股权结构,建立园区开发公司经营管理“以院为主”的管理体制。重组园区开发公司,以热科院、海南省政府为主要股东,由热科院控股,并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建议调整园区开发公司的股权结构如下:一是科技成果展示与示范基地实际土地仍归园区公司使用,同时将热带作物良种良苗产业区规划用地也归园区开发公司使用,为园区开发公司长远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热科院以这两宗土地以及其所属科研机构对园区科技成果支持所形成的地面附着农作物等资产入股,作为第一股东对公司进行控股。二是海南省政府以已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所形成的资产、以项目形式支持的资金形成的资产入股。三是热农大以园区开发公司注册用地入股,或者热科院用其它资产将注册用地置换到名下(由热科院负责安排该土地原使用人的工作生活),归园区公司使用,在股权结构中予以体现。三是洋浦热作两院生态农业开发中心和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种苗组培中心所占股份在归属确定后,从有利于园区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做相应调整。另外,在经费投入方面,建议省政府尽快下拨已明确支持的款项,确保核心区热带作物良种良苗产业区建设顺利完成;热科院按、按项目从科研经费中拨付给园区开发公司一定的科技成果转化经费,并从热科院试验、示范基地预算费用中按定额拨付一定的日常管理费用。

(四)建立合理的科技成果流转机制,保障科技成果来源渠道畅通无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流转机制,充分调动热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海南大学等教学科研单位的积极性,建议:属于热科院的技术和成果,由热科院制定相应的流转机制进入园区;属于海南大学等教育机构、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和成果,采用市场化模式引进园区。在具体实践中,园区开发公司探索的在科技成果转化之后(实现产业化),从销售收入中按照一定比例给研究机构和研究者个人以分成的做法,值得推广。

(五)完善扶持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园区发展不能局限于核心区,还要不断加强对示范区和辐射区的建设力度。建议:一是将现有的省政府、儋州市政府制定的有关财政税收、投融资、土地、人才引进、奖励等优惠政策的执行区域扩大到示范区和辐射区,以方便招商引资,扩大辐射面。二是园区管委会要创新思路,制定扶持力度更大、更具操作性的优惠政策,完善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引进和健全中介服务机构,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企业进入园区。三是要将园区建设与各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联系起来,在全省范围内部署建设园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共同推动园区发展。

探讨科技档案管理方法 篇6

关键词:科技档案;管理方法

科技档案是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社会从事生产、科研、基建及管理活动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应当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是科学技术档案的简称,是具有保存价值的科技文件材料有条件的归档转化而来的。

一、科技档案的管理

(一)科技档案是科技进步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录音,录像带等科技文件材料。科技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科技档案由档案室负责保管。

(二)科技档案工作内容包括收集、整理、分类、保管、利用和统计等,要求做到档案案卷完整、系统、准确、安全和有效利用。

(三)科技档案的分类要遵循同一规则。在一个单位内部或一个专业系统,同一种科技档案的分类标准应该一致。科技档案分类要遵循效用规则。即科技档案分类要适应科技档案及其管理特点,追求分类的整体适用效果。也就是说,科技档案的分类,要符合档案形成专业和档案形成单位科技活动的性质和特点。

(四)科技档案分类要遵循排它规则。即同一级类目必须互相排斥而不能重合。要编制一个合理和切实可行的科技档案分类方案。分类方案是进行科学分类的依据性文件,在编制科技档案分类方案时,要了解和掌握本单位科技档案的内容构成和形成特点,确定明确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设臵科学、合理的类目体系,形成完整的科技档案分类方案。

(五)为了做好科技档案的收集,应采取有效的收集控制措施,主要是科技进步专责人参加科研成果和科技项目鉴定会,参加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会,参加设备开箱验收等工作进行资料的收集。

二、科技档案的保管期限

(一)科技档案的保管期限分永久,长期,短期三种.长期为十六年至五十年,短期为十五年以下;

(二)凡是对工作查考,技术进步,科学研究有长远利用价值的档案列为永久保管;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有利用价值的档案分为长期或短期保管;凡是介于两种保管期限之间的档案,其保管期限一律从长;

(三)公司科技进步领导小组为科技档案鉴定小组,由科技进步专责人对超过保管期限的科技档案提出存毁意见,报鉴定小组,经批准后,按规定程序进行销毁;

(四)每年一季度,对上一年度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移交、保管、利用、销毁的档案进行统计。

三、案卷編目

案卷编目,是在科技文件归档前由科技业务部门随同组织案卷一并进行的,是科技文件整理工作的一项内容,基层科技档案部门应协助和指导科技业务部门做好案卷编目工作。案卷编目,是以案卷为对象,通过一定的形式固定案卷系统整理成果,揭示案卷内科技文件内容与成分的工作。其内容有:编页号、填制案卷内科技文件目录,填写备考表,填制案卷封面和脊背标签。

(一)编页号。为案卷内每页文件编制顺序号,以便固定案卷内科技文件的顺序,便于确切统计案卷内科技文件的数量,有助于保护和查找使用。其方法是:(1)凡是有书写内容的页面,都要采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依次逐页标注;(2)单面书写的文件在右下角编号,双面书写的文件,正面在右下角编号,背面在左下角编号;(3)卷内目录、备考表和案卷封面不编写页号。某些科技文件,如成套图样、说明书、计算书等,在编制时已有页号,不必另行编号。只有在案卷内科技文件没有统一顺序号,或者编号顺序不连贯,或者排列次序不连贯,或者排列次序有了变动及出现差误时,才需要编页号或重新编页号。

(二)填制卷内科技文件目录。案卷内科技文件目录,是卷内每一份文字材料或每一张图样的明细表。它对于管理和使用案卷具有重要作用。成套图样或科技文字材料,一般在编制时就有图样目录或文件目录,编目时应尽量利用原有目录。如果在科技文件形成时没有编制目录,或原有目录不适用时,则要编制或重新编制目录。案卷内科技文件目录,其项目有:序号,指该份文字材料或图样在案卷内的排列序号;题名,指该份文字材料或图样的标题(全称);编号,指该份文字材料的文件号或图样的图号;责任者,指该份文字材料或图样的直接编制部门或个人的姓名;日期,指该份文字材料图样的编制日期;以及备注和页次。

(三)填写备考表。备考表是用来记载说明归档前和归档后案卷内科技文件基本情况和变化情况的一种工具。它对于案卷的保管和使用,乃至鉴定和统计都有一定的作用。备考表的项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组织案卷时,卷内科技文件基本情况的有关记载和说明,如图样、照片、文字材料等数量的记载,以及归档单位或案卷组织者对卷内科技文件完整、准确情况的说明。这部分内容是由有关的科技人员填写的。另一部分是科技文件归档后,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对有关该案卷变化情况的记载和说明。这部分内容由科技档案部门的有关人员负责填写。备考表排列在案卷内科技文件的尾页之后。

(四)填制案卷封面。案卷封面,是以一定的格式概要介绍卷内科技文件内容和形式特征的一种工具。同时,它又对案卷内的科技文件起着保护作用,封面编制的质量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对科技档案著录和检索工具的编制,关系到科技档案的管理和开发利用。所以,填制案卷封面在案卷编目中是一项重要内容。

(五)编制案卷脊背标签。脊背标签,是管理和使用案卷的必备工具,其项目有案卷题名和档案号。

四、科技档案的归档

(一)公司科技进步涉及的各部室在开展科技进步活动中,应当认真形成完整,系统的科技文件材料,并认真进行收集,积累,整理,注明保管期限,密级及时向档案室归档.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将科技档案据为已有;

(二)科研技改方面的归档范围包括:科研技改项目的立项、申请、实施、竣工、成果鉴定的文件、图纸、说明书、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的反馈材料;

(三)科技档案的归档要求: 公司科技进步涉及的各部室在开展科技进步活动中需要存档的案卷应先移至科技进步专责人保管,由科技进步专责人统一移交档案室。归档的案卷必须签字齐全,履行交接手续,填写移交清册一式二份,交接双方签字,各执一份备查。

五、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影响档案网络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因此,档案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涉及意识、管理、技术、法律、制度、人员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档案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档案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使社会“记忆体”得以“永存”,为档案信息的长期安全保存和快速有效利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桂霞.加强科技档案管理措施探讨[J].经营管理者

[2]孟庆琳.现代科技档案的管理问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3]马瑞奇.科技档案标准化浅议档案

科技园区管理 篇7

关键词:消防,科技园区,孵化器,监督管理

1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器概况

企业孵化器 (Business Incubator) 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 通过提供研究、开发、生产、经营所需的场地, 提供通信、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 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政策、融资、法律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 降低创业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 以提高企业的成活率。

1.1 企业孵化器的含义及其功能

科技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而科技企业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科技企业尤其是在其成长的最初阶段, 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诸多方面风险的制约, 很难实现由知识向产业化的跨越, 大多数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管理经验不足、市场风险大等瓶颈约束而难以迅速发展。企业孵化器对于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 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以及区域和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孵化器本义指人工孵化禽蛋的专门设备, 后被引入经济领域, 指能够为创业期的种子企业提供一个集中空间和合适条件的组织。企业孵化器通过提供一系列创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 帮助和促进新型的创业企业成长和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 企业孵化器 (也称“企业创业中心”) 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 它为新生企业专门提供了一个受控制的工业环境, 以训练和支持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对科技企业来说其意义尤为重要。

一是企业孵化器通过提供研发、生产、经营场地、通信、网络与办公等共享设施, 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政策、融资、法律以及市场推广等支持, 降低新创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 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二是企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 帮助创业者将发明和成果尽快形成产品进入市场, 提供综合服务, 帮助新兴小企业迅速壮大形成规模, 为社会培养成功的企业。三是企业孵化器的主要任务是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创业提供不断优化的孵化氛围, 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服务。孵化器内部企业的聚集会产生积极的集聚效应, 有助于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 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

1.2 企业孵化器的发展

企业孵化器在20世纪50年代发源于美国, 是伴随着新技术产业革命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世界上第一家企业孵化器于1956年诞生于美国纽约的贝特维亚 (Batavia) , 约瑟夫·曼库索 (Joseph Mancuso) 创建的Batavia Industrial Center, BIC, 成为美国也是全球孵化器事业的开端。作为新企业发展的一种形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企业孵化器相继在世界各国出现并受到普遍重视。 我国的企业孵化器事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是以科

技和经济相结合为宗旨的科技体制组织。1987年, 我国诞生了第一家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者服务中心。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和推动下,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立和发展作为国家火炬计划的一部分在全国各地纷纷兴起。

1.3 沧州靖烨科技园简介

靖烨科技园是沧州市第一家由民营资本投资建设, 针对科技型、初创型中小企业创新研发的需求, 具有现代理念的综合性科技园区。此项目坐落于沧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总投资1.2亿元, 占地约3.4万m2, 总建筑面积7.2万m2。拥有高科技孵化大厦1.2万m2、高层个性化厂房3.28万m2、科技综合服务设施2.8万m2, 可容纳150家高科技企业入驻孵化, 并纳入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运行体系, 是沧州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服务中心的延伸和补充。作为国家级孵化器——沧州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的组成部分, 靖烨科技园可为入园企业提供国家科技引导基金和创新基金申报服务, 协助企业进行项目组织、高新技术认定、企业投融资等。符合条件的入孵企业可以享受国家级孵化器和开发区管委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

沧州靖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器建筑类型主要有:单元式厂房、连通式厂房、庭院式厂房、综合产业研发孵化大厦等, 涵盖了科研孵化、综合办公、生产制造、金融商务、生活居住、餐饮娱乐等科技园区的6大基本功能。

(1) 单元式厂房。园区内的1、2、3号楼为单元式厂房, 均为地上十层, 建筑高度31.5 m, 建筑面积约24 861 m2, 占总建筑面积的34.15%。其内部布局与单元式住宅相同, 三幢单元式厂房的每个单元建筑面积从50 m2至150 m2不等, 房型适合小型企业作为科研、办公、生产和居住使用。

(2) 连通式厂房。园区内的9、10号楼为连通式厂房, 均为地上八层, 建筑高度为29.4 m, 其建筑面积约为26 834 m2, 占总建筑面积的36.86%。内部各房间通过建筑中部的内走道相连通, 连通式厂房房型面积从300 m2至600 m2不等, 通过对房型的拆分与组合其最小单元面积可达到150 m2, 最大单元面积可达到2 000 m2以上, 可以满足中等规模企业的生产、研发和办公需求。

(3) 庭院式厂房。园区内的4、5、6、7号楼为庭院式厂房, 均为地上三层, 建筑高度为11.4 m, 其建筑面积约6 382.7 m2, 占总建筑面积的8.77%。内部布局类似于连排式别墅, 四幢庭院式厂房的单元和单幢面积, 从275 m2至523 m2和825 m2至1 556 m2不等, 适合中等规模企业科研、办公、生产和居住使用。

(4) 综合产业孵化大厦。园区内的8号楼为综合产业孵化大厦, 为地上十四层, 建筑高度52.2 m, 建筑面积14 722 m2, 占总建筑面积的20.22%。大厦房型面积从30 m2至150 m2, 可以满足园区休闲娱乐、商务活动、研发、办公的需求。

以上建筑均为砖混或框架结构, 能够满足二级以上耐火等级的要求。从设计依据看, 孵化器开发建设的主要依据是预先建设好的建筑待租或待售, 没有生产使用的针对性, 属于用途待定建筑。由于其先建设后承租, 往往在标高和跨度等方面与使用要求不配套, 对于中小生产企业显得量大质不优, 对于大型生产企业又感觉削足适履。另外, 一些承租者将建筑改建成写字楼、专家楼、商住楼, 甚至对外营业的客房, 改变了设计用途。从产权归属看, 主要以租赁为主, 以购买为次, 也有一些厂房的产权与使用权混合。

2 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器的消防安全问题

根据笔者对沧州靖烨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器建筑的调查, 由于孵化器建筑在建设初期使用性质的不确定性, 在消防设计和使用中会存在以下问题。

2.1 火灾危险性的确定

目前的孵化器建筑均按照丙类生产火灾危险性等级进行设计, 这对绝大多数孵化器企业应该是科学合理的。但作为科技企业在进行新产品研发、试制过程中要不同程度地使用一些易燃易爆化学物品, 导致其局部的火灾危险性达到甲、乙类。虽然这些部位在整个厂房中所占比例很小, 但设计中未采取有效的防火分隔措施, 在建筑结构上也未考虑防爆和泄压, 未采用防爆型电气设备, 很有可能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甚至威胁到整幢建筑的安全。

2.2 建筑耐火等级确定

目前的孵化器建筑均按二级耐火等级进行设计, 但在具体使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局部火灾荷载超大的情况。一旦发生火灾, 会使局部的建筑构件很快失去支撑能力而导致建筑倒塌。

2.3 安全疏散

如上所述的单元式厂房, 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以下简称“建规”) 只规定了居住建筑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对工业建筑未作出明确规定。笔者认为, 对于火灾危险性不大 (丙类及以下, 且不使用明火作业) , 生产操作人数不多, 其综合火灾危险性与居住建筑相比要小的小型企业, 在符合“建规”第3.7.2条关于厂房每个防火分区可设置1个安全出口的条件下, 采用这种形式也未尝不可。但在使用中, 只要有一个条件超出了“建规”的规定, 即形成火灾隐患。而其他类型的建筑由于使用性质的不确定性, 在疏散人数的确定方面都无据可循。若在使用中, 位于同一楼层的多家企业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则该楼层的疏散宽度就达不到规范的要求。

2.4 电气设计

由于建筑的使用性质不确定, 对于用电负荷也难以掌握, 负荷设计过大,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设计过小, 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且易造成超负荷而引发火灾事故。

2.5 消防设施设计

同样是由于其使用性质不确定的原因, 没有针对性, 只有高层建筑设计了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 多层建筑仅考虑了室内、外消火栓。

2.6 使用和管理

在此类建筑的使用中, 租用者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和装修, 这将会造成建筑结构的改变。一是原有的防火分隔被破坏, 导致防火分区超出规范的面积要求;二是对原有建筑的平面布局进行改造, 导致安全疏散出口数量、疏散宽度和距离等安全疏散指标不符合“建规”的有关规定, 影响到人员安全疏散;三是在改扩建和装修中使用可燃易燃材料, 采用钢结构未进行防火保护, 造成建筑物的火灾荷载增加和部分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降低;四是对电气线路改造不规范, 增大了建筑电气火灾危险性;五是改造后对原有消防设施的使用造成影响。

另外, 由于租用者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资金比较紧张, 会出现住宿与生产、储存合一的情况, 而上述提到的单元式和庭院式厂房在设计上也具备住宿的功能, 即使通过管理能够避免“三合一”企业的情况, 但仍然不能避免在同一建筑内的“三合一”情况。

3 加强企业孵化器建筑消防管理的对策

3.1 火灾危险性的确定

提高整个建筑的火灾危险性类别是不现实的, 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于租赁过程中合理布局和使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对于有类危险性需求的企业, 应当布置在建筑物顶层, 将其危险部位布置在靠外窗的位置, 如条件许可则可以适当增大外窗面积以利于泄压, 并将该部位与其他部位进行有效的防火分隔, 设置防爆电器和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

3.2 建筑耐火等级的设计

由于建筑使用性质的不确定性, 为确保建筑物在火灾情况下的结构安全, 笔者建议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 如沧州靖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器建筑均应达到一级耐火等级。在改扩建和装修中严禁使用易燃可燃材料, 所用的金属构件必须进行防火保护处理, 使其达到相应的一级耐火等级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

3.3 安全疏散设计

在安全疏散方面, 对于单元式厂房, 由于孵化器建筑界定为丙类生产, 按照“建规”第3.7.2条关于厂房每个防火分区可设置1个安全出口的条件, 每个单元每层的建筑面积应小于等于250 m2, 且同一时间的生产人数不超过20人。然而, 单元式厂房和庭院式厂房不可能完全杜绝人员住宿的情况, 为确保住宿人员的安全, 根据GA 703-2007《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要求》 (以下简称“合用场所技术要求”) 并参照“建规”和GB 50045-95 (2005年版)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以下简称“高规”) 的有关规定, 这两种类型的厂房对于多层的建筑无论层数多少均应设置封闭楼梯间, 楼梯间应靠外墙设置, 能够自然通风和采光, 楼梯间的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乙级防火门, 若不能满足自然通风和采光应按防烟楼梯间的要求设计, 且楼梯均应通至屋顶;对于高层建筑, 应在“高规”的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要求, 即均应设防烟楼梯间, 且楼梯均应通至屋顶。

3.4 电气设计

由于建筑的使用性质不确定, 用电负荷难以掌握。建议采用分步设计安装的方法, 即在未确定使用性质时仅设计安装基本的照明用电, 并预埋穿线管;在承租者使用性质和用电负荷确定后, 再按其需要设计安装专用供电线路。这样既能保障经济适用, 又能保障消防安全。在此基础上为确保孵化器建筑的用电安全, 参照“建规”第11.2.7条和“高规”第9.5条的规定, 建议在孵化器建筑的配电系统中安装漏电火灾报警系统。

3.5 消防设施设计

由于孵化器建筑使用性质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综合性, 按照“合用场所技术要求”的有关规定, 建议在“建规”和“高规”的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 即孵化器建筑均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不能用水扑救的部位除外) , 并应按照“建规”和“高规”对人员密集场所的要求, 设置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和事故广播。

3.6 消防安全管理

按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以下简称《消防法》) 确定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 作为孵化器的统一管理者, 科技园区应在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指导下切实履行消防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在与承租者签订的租赁协议和合同中, 应将消防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把消防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进行细化分解和明确。园区应成立一支由精通消防业务的人员组成的消防安全管理机构, 在消防安全责任人授权和消防安全管理人的领导下, 对各承租企业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发现的隐患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新《消防法》对建设工程的消防行政许可内容进行了改革, 园区内的大多数建设项目 (特别是一些改扩建和内装修工程) 均改为备案抽查。为确保孵化器建筑的消防安全, 特别是杜绝因改扩建和内装修造成新的火灾隐患, 应在园区的消防安全管理机构或建筑物业管理机构中配备熟悉消防设计规范的专业人员, 履行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加强对各承租企业改扩建和内装修的监督管理

3.7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

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 由于其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多为丙类及以下, 类似的火灾实例也不多见, 许多经营者和管理者对消防工作易掉以轻心, 产生麻痹思想, 这是最大的火灾隐患。因此,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督促科技园区将消防安全的内容纳入园区教育培训内容, 加强对孵化器管理经营者和所有从业者的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 提高整体消防安全意识和基本技能, 从源头上提高此类新型社会经济组织的消防安全水平。

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一方面需要媒体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报道, 另一方面需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消防监督工作中做长期不懈的努力, 使社会各阶层对消防工作给予充分的认识与理解, 不断增强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 从而使消防工作真正形成社会化的网络工程。要以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宣传、大培训、大练兵活动为契机, 通过集中开展大宣传、大培训, 实施“全民消防宣传教育计划”。要因地制宜, 周密策划, 精心组织, 广泛利用安全生产月、119宣传日等各种活动, 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实现“人人会查改火灾隐患、人人会扑救初起火灾、人人会疏散逃生”。通过实施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全面提升全民的消防安全素质, 保障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型社会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A 703-2007, 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要求[S].

科技主管部门科技管理机制的创新 篇8

1 科技远景规划机制

对于科技管理来说, 不论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科技管理工作的性质看, 都需要具备远景规划机制, 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一, 可持续性的发展要求除了对当前的主导产业进行支持外, 更要分配相当一部分科技资源对未来有可能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战略产业进行扶持。其二, 对于主导产业, 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段时期的培育, 即当前对高科技进行的投入一般需要经过较长的阶段才能够逐步显现出成效[1]。那么要体现科技管理工作的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 前提是要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科技与产业发展有足够清晰的认识, 这样才能选对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乃至重点企业, 才能体现科技工作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 引领未来”的作用。在有了清晰和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即要制定出本地经济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 (如5年、10年) 的发展规划, 即远景规划, 其主要内容包括在未来较长时间段内经济发展的趋势、特点和目标。指导科技管理部门合理进行科技政策的制定和科技资源的分配, 使科技工作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2]。

2 科技资源统筹机制

科技资源分配是科技管理机制中重要的一部分。陕西科技资源丰富, 是科教强省, 省内拥有78所高等院校, 3000余所科研院所, 且拥有杨凌高新产业示范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多个国家级产业示范园区, 科技人人才济济, 科研平台广阔。但是, 陕西经济发展还是相对落后, 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科技资源优势与经济发展尚未实现有效结合。统筹科技资源, 指在区域层面上, 按照构建创新型区域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相互融合的要求, 在科技资源整合、利用的各个方面实现中央与地方、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之间资源多种形式、全方位的综合运用[3]。科技资源统筹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其一, 加强各级政府在资源统筹中的实施和推进作用, 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其二, 建立健全科技资源统筹的法规体系, 保障科技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另外, 搭建科技人才成长平台, 实现专业化人才队伍共享[4]。

3 科技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培养机制创新

科技管理工作具有区别于其他工作的特点和属性, 要求科技管理者做好管理的前提是要从思想认识的高度, 树立尊重科技自身发展规律, 有利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四个意识:一是创新意识。科技管理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为科技发展创造和提供创新的制度和环境。因此, 不仅要求科技工作者具备创新意识, 更要求科技管理者具备创新意识。鼓励创新必然宽容失败或允许有限的失败, 而在目前我国科技管理现行体制中, 对自由探索的鼓励和包容是不够的。二是前瞻意识。具备全局性、宏观性的远景战略思考和决策能力。三是开放意识。在其工作上体现引智、引制、引资, 合作共旅、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四是公共意识。要拥有科技服务于人民的愿望和决心, 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成果转化[5]。

具有一定能力和素质的人员进入科技管理岗位后, 仍需要进行不断学习, 积极实践, 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满足岗位的需求。对于科技管理部门而言, 可通过以下方法完成科技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其一, 建立完善的科技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训体制;其二, 加强科技管理人员的经验交流;其三, 建立对科技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4 科技项目系统评估机制

从科技项目的立项审批、中期评估乃至后期评估, 都需要建立客观的评审过程。这需要对现有的项目评估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 建立客观、全面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其一, 强化项目中期评估机制, 这是科技管理中的一项新内容, 即即在初期项目资金到位后, 根据项目的阶段性特点和时间计划, 设置多个项目进展情况评估和考核时点, 对项目的进展情况对照当初签定的合同 (或协议) 进行评估或考核。其二, 建立项目后期评估机制。当科技项目结束以后, 还必须组织相关的技术与管理专家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主要应该包括项目最终成果与预期成果之间的差距、企业配套资金的到位情况以及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对于评估成绩优异的项目可以给予相应的表扬与奖励, 并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 下次申报项目将优先予以考虑 (在项目立项的评估体系中专门反映) ;反之, 则将受到处罚并降低信用点数。对于政府科技投入的后评估, 还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 尽量采用量化的评估指标, 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使后评估更加科学、公正。

本文结合科技主管部门科技管理机制的内容和任务, 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的具体方法, 意在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 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区域和产业的实际情况, 对上述方法进行灵活运用, 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

摘要:以科技管理的内容和任务, 结合陕西省科技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 系统分析了科技管理创新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科技管理,管理体制,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胡萍.关于政府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的若干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4) :1 0 9-1 1 0.

[2]杨忠泰.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 10, 1 (3) :85-8 8.

[3]周寄中.科技资源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4]董芸.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N].陕西日报, 2012-10-08.

科技园区管理 篇9

1园区概况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项目已通过国家科技部立项答辩, 园区核心区范围东起七星农场43作业区, 西至七星农场8作业区, 南至七星河, 北到青龙河, 区域占地面积419km2。核心区位于同三公路佳抚段两侧, 交通便利。年平均温度1.8℃, 全年日照时数为2260~2570h, 无霜期约120~135d,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41.1mm, 年平均蒸发量1157mm。

2园区规划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功能定位

2.1指导思想

建三江管理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视察黑龙江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指导, 从实施国家战略的高度, 充分发挥垦区优势, 构建黑龙江东部三江平原现代化大农业产业体系, 构筑科技示范平台为总体目标, 建立一套完整的具有显著辐射推广能力的产业孵化和科技转化的现代农业服务系统。通过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科技示范区, 着力提高农业现代装备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努力打造以贸易为龙头, 以加工为中轴, 以种养业为基础, 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 涵盖整个产业链条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区域农业产业的全面升级、引领示范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参与国际农业竞争、维护地区繁荣稳定提供强劲的支撑和保障。

2.2建设目标

用5年左右的时间, 把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枢纽;高新农业技术、优质高产品种、农业信息化、现代化大农业及现代大型农业装备的展示平台;强势农业企业的孵化中心;农业科技教育的培训基地;观光农业及小城镇建设示范基地;优化农业结构, 提升粮食产能的现代农业生产样板;深化农业改革, 完善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整合特色资源, 优化生态环境的农业功能拓展先行区;加强示范带动, 推进局县共建的引领农村发展辐射带动区。把园区建设成为我国水稻生产、收储、精深加工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把建三江管理局建设成为全国农区最具经济发展活力、最具人居生态环境优势、最具产业发展优势、最具经济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为构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2.3功能定位

2.3.1 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与示范功能

园区通过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研究、开发和培训, 开展示范种植 (养殖) , 现代农业装备展示, 使农业高新技术得以迅速实现产业化, 推动建三江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示范和推广。

2.3.2 精品农产品生产加工功能

通过企业化运作, 将建三江管理局建成精品农业生产基地, 以“北大荒”、“建三江”品牌为依托, 培育出一系列知名品牌, 使其拥有强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通过商品粮生产区物流体系的成功构建, 为其它粮食主产区生产资料、粮食流通提供借鉴。

2.3.3 辐射带动功能

园区建设以企业为龙头、以种植为基础、以经济为纽带, 组织本地及周边农民共同参与, 逐步形成产业化经营体系, 辐射带动垦区宝泉岭管理局、红兴隆管理局、牡丹江管理局及周边富锦、桦川、同江、抚远、饶河、宝清、方正、依兰、五常等市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2.3.4 农业高新技术传播功能

园区兴建农业产业化技术培训学校, 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经营管理技术培训, 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2.3.5 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功能

围绕七星农场现代农业园区, 主要体现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万亩大地号、大型农业机械博览中心、国家储备粮库、洪河国家湿地保护区、三江汇合口等多个旅游景点为外围区;新农村及小城镇建设处处体现新农村特色, 成为若干个观光点。

2.3.6 辅助领导决策功能

园区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现代装备、信息技术的创新和示范, 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3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按照“173”格局即“一轴七区三带”, 核心区以佳抚公路 (佳木斯-抚远) 中段即建三江管理局局直至七星农场四十三作业站区段为轴心, 两侧建设7个功能区;示范区沿佳抚、建东 (建三江-东安镇) 和建勤 (建三江-勤得利) 3条公路建设1000km科技示范带。

园区按照“一园多区”的建设发展格局, 规划为现代化大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区、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区、寒地水稻标准化生产试验区、农产品研发加工区、生态小城镇建设区、绿色生猪和鲟鳇鱼养殖试验示范区、国内外科技合作区等七大功能区, 按照特色和内容不同, 各功能区划分为若干子区, 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3.1现代化大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区

创新区按不同创新内容划分为品种创新区、栽培技术创新区、现代农业装备创新区及农业废弃资源利用创新区。

3.1.1 品种创新区

创新区主要针对水稻、大豆和玉米三大作物开展创新研究。水稻部分主要广泛收集水稻种质资源, 利用优异育种材料创新, 对我国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广泛研究, 发掘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新基因, 创制优异种质材料, 为我国水稻育种提供基因源。玉米选育高产、抗病、密植品种。创新品种资源, 拓宽当地品种资源, 为黑龙江省作物生产和育种服务。

3.1.2 栽培技术创新区

寒地水稻栽培技术是在旱育稀植“三化”栽培、叶龄诊断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创新, 重点解决寒地水稻育秧技术、精确定量施肥、灌溉技术、寒地水稻提质增产增效关键植保技术、寒地水稻化控技术、保护性耕作、精准农业技术、肥水一体化技术。

3.1.3 现代农业装备创新区

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进行深入探索, 从寒地水稻生产的种子处理、育秧、整地、移栽、田间管理、收获以及产后烘储等环节应用的机具进行集成创新, 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解决寒地水稻机械化钵育移栽及配套播种技术、玉米移栽技术、大豆宽台种植技术。

3.1.4 农业废弃资源利用创新区

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技术创新、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技术集成组装创新、有机肥培肥地力技术研究与示范、土壤改良剂的应用创新。

3.2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区

规划为品种、新技术、新装备、信息化及综合技术集成的成果转化与示范。

3.2.1 新品种示范

广泛收集适应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的水稻新品种, 如垦稻系列、三江系列、龙粳系列、东农系列等进行大面品种展示, 筛选出适应建三江及周边地区的水稻新品种。

3.2.2 新栽培技术示范

以“三化一管”模式为主线, 采取良种良法相配套、农艺农机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推广十项高新技术。

3.2.3 寒地水稻现代化提质增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

对国内外优质高产技术进行集成, 组装并形成寒地水稻以叶龄诊断为基础的规范化的钵育苗机械移栽优质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为垦区基层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 能够独立处理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性技术问题的水稻技术人员。为稻农做好培训工作, 使之能够掌握尖端栽培技术的操作技能, 并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3.3寒地水稻现代化生产示范区

该示范区主要作为水稻的现代化生产试验与展示区, 实现水稻生产全过程自动化。自动控制系统由水稻生产管理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及子系统等组成。水稻生产智能控制系统主要由滴灌自动化系统、数据采集与环境监控系统和水稻生产管理系统。水稻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水稻生产咨询系统和病虫害预警决策系统。

3.4生态小城镇建设示范区

小城镇建设示范区划分为中心城镇、卫星城镇和一般城镇3种模式。

把建三江管理局和七星农场场部作为中心城镇来发展, 是管理局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 是以绿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为主的农业生态小城市。

把具备一定规模、功能健全, 具有一定窗口作用和吸纳辐射能力, 较具特色的农场场部作为卫星城镇来发展;中心作业区作为一般城镇来发展, 逐步形成中心城镇、卫星城镇、一般城镇网络布局。发挥优势, 发展商贸型、城郊型、交通服务型、工业型、旅游型等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的专业化小城镇。

3.5绿色生猪和鲟鳇鱼特色养殖试验示范区

依托资源、产业和龙头企业优势, 大力发展以安全、优质、高效、无公害、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健康养殖业, 促进养殖方式由分散粗放型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

3.5.1 绿色生猪养殖试验示范区

应用瘦肉猪规模化养殖配套技术及猪场 (户) 疫病防治技术、安全无公害配合饲料的配制技术、猪场舍内小环境控制及农村养猪圈舍改造技术, 发展绿色生猪养殖。

3.5.2 鲟鳇鱼养殖试验示范区

推广网箱养殖技术、野生鲟鳇鱼驯养技术、杂交孵化技术及鱼苗野外放生技术, 建成集科研、繁育、放流、销售为一体的特种鱼养殖繁育基地。

3.6农产品加工研发区

发展壮大粮食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依托农业优质的原料基础, 发展壮大粮食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以现有工业生产能力和产业品牌为基础, 围绕稻谷加工企业, 增加稻谷加工产量, 提高稻谷加工水平, 整合米业品牌,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产品, 以稻谷精深加工产业带动管理局整体经济发展, 形成区域性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

借助“北大荒”及“建三江”品牌效应, 依托建三江管理局内现有130余家稻米加工企业资源, 引进农产品及废弃物加工新技术, 对现有企业进行升级改造、逐步整合, 形成集团合力, 做强、做大稻米加工企业, 打造粳稻米航母。

建设粮食仓储基地。粮食产后由传统的农户分散储藏, 转变为在示范区内集中储藏、统一销售, 提高农户经济效益。示范区内设立“粮食银行”, 为无条件存粮户代存粮食, 实现储粮防饥, 存粮防灾。

建立粮食主产区现代物流示范区, 建设4个装车点和铁路集装箱受理站, 按“铁海联运”方式, 解决生产资料、粮食流通、农业装备的运输问题, 为粮食主产区物流发展提供示范。

3.7国际科技合作区

为利用国外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从事水稻、大豆、玉米、种子生产和经营的企业在建三江发展构建基础平台;为国外从事化肥、农药、农机以及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企业提供新产品试验、示范、推广的展示平台;建立外国政府与我国政府在农业技术合作方面的培训基地。引导国外专家和技术成果落户建三江, 展示国际农业先进技术与科研成果。

4总结

科技园区管理 篇10

引言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以及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纷纷采用建设各类高科技园区的途径来推动自身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促进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美国硅谷高科技园区的科学技术管理及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各方面有利因素, 为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1 硅谷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

硅谷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南郊, 主要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根据资料显示, 美国硅谷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如今硅谷也是世界上最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高科技园区, 这一点的确名副其实。硅谷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主导就是市场, 硅谷紧紧盯住了市场, 同时硅谷发展的重要因素还包括对科技人员创新精神的重视、私人企业家的风险资本投资以及其特有的浓厚的科技人才致富氛围, 这一切都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砝码, 因此也是硅谷产业园区经久不衰的主导因素。关于整个政治背景和制度条件, 美国政府将其自身的主要职责界定为“提供自由的创新环境和健全的法律环境”, 而不对园区的发展进行干涉, 这给硅谷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硅谷高科技园区, 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 硅谷以发展军事技术为主, 硅谷企业直接从战争对电子产品的需求来获取利益;20世纪60年代, 硅谷企业的目光又专注于当时成长最快的半导体产业;20世纪70年代, 硅谷企业开始研究PC及局域网络 (LAN) 产业;20世纪80年代, 硅谷企业逐步吸纳了软件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的业务, 当时硅谷的重要产业之一就是软件设计;20世纪90年代, 硅谷的网际网路爆炸成长;2000年至今, 硅谷的代表性产业为移动通讯、生物科技与纳米科技, 以及近年来刚刚兴起来的清洁技术等新兴产业。

硅谷随着其自身的发展而成为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地区, 汇聚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高新技术跨国公司, 集聚了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人才, 以及大量创新企业、技术和资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硅谷通过吸引全球资金、技术、人才, 形成了与全球经济高度互动的发展模式。

2 硅谷高科技园区的主要特征

硅谷高科技园区作为引领全球高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标杆, 其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2.1 硅谷走的是高度市场化运作与必要的政府引导支持相互结合的道路

硅谷的形成和发展是其市场化定位的必然产物, 硅谷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自主创新的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发展。然而, 美国政府很少直接介入硅谷企业的发展, 政府只是在通过制定各种适当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完善的法律制度来推动硅谷企业的良好发展, 这些政府服务主要包括为新成立的企业免费提供临时工作场所, 为企业家免费提供培训, 再就是制定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规范等。

2.2 硅谷的发展依靠的是社会积极注入的大量风险资本和良好融资环境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就是风险投资, 硅谷地区吸引了超过全美35%的风险资本, 而且美国大约一半的风险投资基金都设在硅谷。可以说, 美国的风险投资和硅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完美循环关系。风险投资对硅谷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硅谷的科技力量来源于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硅谷发展历程让我们看到, 硅谷非常注重产学研三个环节的结合, 硅谷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支撑, 以及一些非常有名的专科学校、技工学校和私立专业学校。硅谷依靠的就是大学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所进行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这些学校非常注重新理论、新结构、新工艺的研究, 共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彼此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这种合作关系, 有助于迅速转化科研成果, 有利于促进企业培训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发展与提升。

2.4 硅谷企业依靠相对完善的中介服务来整合创新要素和提升创新能力

中介服务在整合各种创新要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硅谷, 其中介服务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机构, 技术转让机构, 会计、税务机构, 法律服务机构, 咨询服务机构, 猎头公司, 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保安公司等服务机构。另外, 硅谷的行业协会也在解决产业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5 硅谷产业园区以其独特的硅谷文化对高科技产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硅谷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高科技产业集聚中心, 具有勇于创业、宽容失败、崇尚竞争、讲究合作、容忍跳槽、鼓励裂变的独特文化。硅谷文化是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特殊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并且对高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产生巨大的影响。

2.6 硅谷地区拥有大量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型企业作为其创新活动的主体

硅谷地区拥有大量的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小型企业, 这些企业是参与硅谷创新活动的主体。

3 中国科技产业管理对硅谷高科技园区的借鉴

通过对美国硅谷高科技园区的研究, 笔者认为我国科技管理工作有四方面值得借鉴的地方:

3.1 加快风险投资发展, 拓宽高技术企业融资渠道

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它对硅谷产业园区的高技术企业和产业的高速发展发挥了引擎作用。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 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对科技型小企业的长期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 这一点, 值得中国将其借鉴到国内科技产业园区发展上。

3.2 发挥政府采购的市场拉动作用和技术促进作用

需求拉动是高科技产业化的根本动力, 通过政府采购为高科技产业化开辟初期市场, 对于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美国政府通过政府采购, 促进了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硅谷作为美国电子计算机和导弹、宇航设备的重要生产基地, 其迅速崛起是与美国的政府购买所形成的电子产品、导弹产品、计算机产品等的需求密不可分。

3.3 形成完善的产学研体系, 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高科技园区保持创新活力、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是大学、科研机构等知识创新的源头与担当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之间的高度结合。美国硅谷非常注重区域经济与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互动发展, 加强大学与高科技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广泛联系, 提高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3.4 注重培育中小企业集群

企业集群是一个地区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集群中的企业不仅能够获得范围经济收益, 能更方便地获得专业化的要素, 而且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将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 技术溢出也为企业创新提供强大的支撑。

为了不让更多的作者上当受骗!!

教您如何辨别真正的《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与不法人员的欺诈网站:

1、我们没有那么多费用去做网络搜索推广, 所以您在各类搜索网站输入关键词“中国科技信息”搜索出的结果基本都不是我们的官方网站。

请记住我们的官网地址:www.cnkjxx.com页面右上角即可在线投稿

2、我们审稿从不会收取初审、复审、终审之类的费用, 如果对方要求您缴纳这类费用, 那一定是不法人员的欺诈伎俩!千万不要相信!

3、我们从来没有在地方开设任何读者服务部、论文部、学术部, 请作者们一定提高警惕!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硅谷模式及其产学创新体制[D].中国人民大学, 2000年

[2]李海峰, 党延忠.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共享与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 2010年01期

[3]李海峰, 党延忠.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的界定与表示方法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 2010年02期

[4]易启洪, 任仲平.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及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0年05期

[5]王文亮, 翟勇, 刘军, 林友华, 张宪法, 陈波, 李华锋.新时期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管理人才思路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 2010年01期

泰豪科技的现场管理 篇11

典型性知识分子创业

从1988年2万元资本下海创业发展到现在的数亿元资产的高科技上市公司,泰豪科技创始人黄代放走过了一条艰辛的、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特色的创业之路。

1988年,清华汽车系毕业生黄代放放弃了事业编制的铁饭碗和安逸工作,创立了泰豪科技,致力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1996年3月,以泰豪公司为基础,引入江西清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资金(初期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江西清华泰豪科技电器有限公司”,启用“泰豪科技”作为公司品牌。1997年10月,清华同方参与该公司增资扩股,公司资本金扩大到5000万元。

1998年,泰豪科技兼并了江西省国有企业——江西三波电机总厂(简称三波电机),以此为中心组建了电机事业部。这一举措在泰豪科技的成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资本与科技”运作软着陆到产业发展,由此确定了企业发展方向。之后,泰豪科技成功地化解了被兼并企业员工的抵触情绪、解决了管理体制、人员分流与身份置换等难题,用智能科技改造传统发电机组,开发新产品,使原来负债缠身的企业迅速摆脱了困境,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人员少了一半,产值翻了几番,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

成功迈出了资本扩张的第一步之后,泰豪科技加快了资本扩张的步伐。2002年7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同年利用清华大学的技术优势,组建了空调事业部。2003年底,在清华大学成立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之后,泰豪科技脱离了清华大学校办企业的身份,正式更名为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问题制约发展

泰豪科技如同其他民营企业一样,在发展之初,偏好资本运作,注重快速发展、不断开拓市场,扩大规模。相比外部市场与产品开发,对企业内部管理重视不够。

在2003年企业大会上,泰豪科技提出今后的战略发展目标——销售收入保持50%的增长速度。当泰豪科技希望通过兼并与吸收等方式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时候,他们发现不能像海尔集团那样,派出去几个管理者将海尔集团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运用到被兼并企业中,盘活亏损企业。泰豪科技不仅派不出专业技术等管理人才,甚至缺少一种输入的管理模式。

当企业不断地持续发展,特别是兼并了三波电机之后,现场管理薄弱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制约泰豪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以电机事业部的三波电机车间为例,谈泰豪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现场布局不合理,几乎没有目视管理。三波电机车间最基本的两个工作区域接线区与嵌线区,所占的面积狭窄,拥挤不堪。进入车间,没有可视的产品工艺流程图以及作业指导书,各道工序的作业关键点、操作规范、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无处可见。作业工人只知道做自己的工序,如果记不清作业标准,又不方便查找的话,员工只能凭经验与技能来操作了,订单一多的话,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也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现场作业处于无序状态。作业工具、废料随处放,影响作业效率。

(3)物料混放,材料浪费严重。为图省事,将各类物料不作区分地堆放在一起。另外还有一些帐实不符的现象,有的员工领了料后,标识卡上的材料栏却没有标明已领的数量。

(4)员工的心态。泰豪科技中高层领导的工作热情很高,但基层管理干部(车间与班组)习惯沿用三波电机的管理模式,对产业工人等员工采用比较严厉的管理方式,见到领导又显得十分的紧张。

车间员工习惯于按照原来的作业方式工作,当科学的作业方式与原有的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不愿意接受。当专家指出他们的作业动作不规范时,员工的第一反应不是请教如何让作业做的规范,而是推脱责任。

过程:推进5S运动

从以上现象中发现泰豪科技的现场管理有待完善的地方很多。当外部市场机会很大,企业能拿到很多订单时,由于内部管理不健全,将会造成订单履约率很低,或产品质量不稳定。即使勉强能做到按单生产,履约合同时,由于浪费严重,效益低下也会导致企业最终失去竞争能力。泰豪科技高层决定借用外脑,聘请专家组从生产终端人手,推进5S运动,改善现场管理,提高基础员工自我管理水平。

以5S管理为突破口,改善现场管理。5S管理由“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5个词组成,其实质是通过“整理、整顿、清扫”创造一个安全卫生、秩序井然、方便高效的工作环境,进而通过“清洁”将达到的水平维持下去、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最终达到提高个人“素养”、当员工素养被提高了,养成了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现场管理水平自然就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5S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精确管理的前提。5S管理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如何落实。

成立分级负责的5S推进委员会。推行5S管理以事业部为单位划分区域,并细化到各个车间与班组。5S推进委员会分三级:一级是总公司级的5S推进委员会,由公司执行总裁亲自挂帅;中间层是各事业部分会,由各事业部部长挂帅;最低层是各事业部生产车间的责任区。

树立样板工程。开始在公司全面推广5S管理先解决两个问题:专家人手不够,全面指导乏力,通过选择样板工程,积累经验,再全面推广;样板工程与非样板区域的比较,可以让员工对比看到推行5s管理的好处,激发他们主动开展5S管理。

从2004年2月~7月专家组重点帮助5个样板工程推进5S管理。

(1)选择环境最脏、最乱、作业任务繁重、现场管理难度较大的区域做样板工程。

按此思路以电机事业部选择三波电机车间作为样本工程,在泰豪科技推进5S管理期间,恰好是他们任务最繁忙的时期,员工们从2004年春节起就没有休息过,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另外,电机车间的现场管理是难度最大的,它所包括的整体转子绕线区、绝缘处理区都会产生较大污染,是被公认为现场管理最难做好的区域。样板工程选择好后,为保证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以责任人的姓名命名样板工程——比如三波电机车间命名为“王涛样板工程”。

(2)根据车间生产的工艺流程、作业特点,物流的方便来进行整体规划。规划并不要求完美无缺,整体的规划到位后,一些局部的、细小的规划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据需要不断调整。

运用看板管理、目视管理。看板是生产信息沟通的平台。设置一些生产看板,可以让员工清楚地、动态地了解生产情况,便于全员参与管理。另外在每个事业部建立了学习角和吸烟区,为员工提供学习与交流场所。

看板管理分为专业看板以及反映员工信息的看板:专业看板反映生产信息;员工看板反映如表扬、批评专栏,5S推进的状况,激励员工竞争意识。

检查、考核、评比、公开。提高现场管理水平,推进5S管理

的过程是伴随着检查、评比工作同时进行。泰豪科技质量部根据专家组的指导布置每个阶段的5S工作推进计划,各事业部则在专家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和自我检查。

专家们每月来泰豪科技推进5S管理时(2004年2~7月,每个月工作日2~4天),对各事业部的样板工程实施5S管理的状况、人员自主能力、创新点(思维突破)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打分、排序、围绕评价结果专家组点评等,比如某某事业部为什么得分最低,问题在哪里,期待今后如何改进等。

在5s推进的最初阶段(2月份),电机事业部因为重视不够、现场管理改善不够,专家给了个最低分26分(最高分为50分)。配合专家的评比,泰豪科技在当月对各事业部考核中,也对5S推进评分低的事业部部长扣了分。这对电机事业部的员工从上到下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不甘落后的心理促使他们要迎头赶上。在随后的阶段中(3月~6月),部门领导和干部员工围绕着5S管理,制订了非常详细的样板工程规划方案。

改善

现场管理的变化

(1)现场布局的改善。比如屯机车间最脏乱差的绕线区域与嵌线区域。调整生产布局,货架管理权下放到各班组,并将赁架分散放到作业区域的旁边,方便半成品的配送,半成品(绕好的电磁线)从原来摆放在绕线区和嵌线区之间,移到原来货架的摆放处。这样,绕线区与嵌线区的生产空间扩大了,作业区宽松了。每个工作台的下面配置了一个废料盒,废弃的绝缘纸、线头有地方可以丢弃,作业台干净了许多。

对于整体转子绕线区的改善方面,在不能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上彻底解决污染的情况下,在作业入口处设置鞋柜,要求员工进出作业区时换鞋。此外,用托盘放置电机,这样在绑扎时清漆就只掉落在托盘里,而不会落在外面。同时在整个区域地面还铺上油毛毡,并定期更换,这些防护措施,保证了这里的污染不外溢,作业环境干净整洁。

(2)作业工具乱放的改善。为改善作业工具随手乱放的现象,事业部为每个员工都配备了工具盒,要求工具使用完毕后放在工具盒里,工作完成后,工具盒放八工具箱中,保证工具不会乱放,遗失。有的员工还进一步对自己的工具箱进行了改装,在工具箱两扇门的内侧上焊上了几排挂钩和支架,将螺丝刀、扳手、钳子等直接挂在上面,既增加了工具箱的利用空间,又方便实用、也美观。

(3)物料混放、材料浪费的改善。各事业部车间对各自的物料都进行了清理整顿,并增添了货架和料盒,将各物料分门别类地重新摆放,并标明规格型号与数量。为了防止物料与废料混放,各车间还专门设置了废料箱,用标识牌做出明显区分。

为了防止材料浪费,各车间在物料领取上严格限制领料数量,要求员工根据作业标准,规范领料,用后有多余的物料及时退回。比如空调车间小分液头的存放容器,以前是与其他零件混放在一起,有时小异物掉进小分液头中,影响空调的质量。后来员工们做了一个容器专门存放小分液头,这样就杜绝了异物混入其中的现象,降低了空调系统中的杂质含量。

间接的技术创新

推行5S管理,本身不会带来技术创新,但鼓励全体员工参与,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间接地带来许多意外的技术创新。

(1)发电机定子引出线的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后,减少工作程序、改善生产环境,同时,制作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及产品品质提高,材料成本平均降低了45%,从2004年1月份到4月份累计节约成本30583.18元。

(2)分液头钎焊的技术创新。以前要3个人做的事,现在只要1个人就能完成了,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质量。

持续改善

(1)为了保证5S管理的开展不流于形式,从004年起,泰豪科技将5S管理列入各事业部的年度目标考核体系中。

(2)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泰豪科技制定了两个层面的5S考核机制,一个是公司考核,一个是各事业部考核。公司考核由公司质量部门代为进行,主要有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周检则是以事业部为主进行。

(3)完善奖励制度。基于考核的结果,排序、公开,对优胜者给予奖励。奖金与奖励办法在积极探索中。

浅析科技项目申报与科技创新管理 篇12

科技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日益重要, 特别是在世界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情况下, 科技水平已逐渐成为关系到国家安全及是否被科技边缘化的重要衡量指标。申报科技项目的数量与质量对于科技创新具有决定作用, 可以反映出该区域科技发展动态与科技研发实力, 并逐渐成为国家地区间科技实力对比的一个重要依据。

科技项目申报已逐渐成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平台, 资源输入与分享建立对于科技创新主体的价值实现具有重要关系。承担科技创新的一些主体在智力资源与体制上具有明显优势, 只是因资金和政策支持的缺乏, 以及主体本身之间的竞争造成科技资源消耗, 需要政府管理部门进行必要的引导支持, 将政策倾斜于有创新潜力的主体。

目前, 在承担科技创新的主体中按专业可分为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 企业因机制灵活, 在产学研上具有枢纽作用, 而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据统计数据显示, 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 在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中企业登记项目的获奖率也日益提高, 而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

2 科技创新由申报重点决定

在一定程度上, 科研机构作为推动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其申报科技项目的重点说明社会需要在此方向上要进行科技创新。按照我国现行的分配科研经费的方式, 依次是由国家、各部委、省、厅局、地市五级对科研经费进行分配, 经费分配主体具有不同级别, 申报的不同级别科技项目也具有不同的技术水平和影响力。此外, 因各区域在科技与经济发展上还存在差距, 不同区域的科研机构具有不同的科技项目申报侧重点。通常来说, 申报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代表国际前沿技术, 要求参与项目申报的科研机构要具有较高的技术实力, 省部级项目则大多是特定行业需要进行技术突破, 促进行业进步并具有一定开拓意义的项目, 参与申报的科研机构多是在本区域专业领域内技术实力和科研水平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不同地区在科技项目申报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别, 经济发达地区申报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往往要比欠发达地区更多一些, 这也说明在科技创新方面欠发达地区活跃指数相对较低。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中制定的发展目标, 我国要在15年内重点开展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能源开发、农业科技、清洁能源技术以及节能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并力争实现重要技术突破, 在生物、信息、航天及材料等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成果要达到国际先进, 这也为我国科研机构确定申报项目的重点指明了方向。

3 科技创新发展水平需要项目申报类型反映

科技项目申报类型能指引一个地区行业科技创新的方向。科研机构申报的科技项目类型可以将该地区或行业在科技创新上的实际情况进行真实反映, 也就是科技发展水平。申报的高技术含量及重要影响的科技项目, 代表该科研机构的技术研究实力和研究水平。据此可见, 科技项目申报的技术含量与科技项目申报的集中度已成为能够反映一个地区或行业整体科技创新水平的可以量化的两个维度, 并成为从整体衡量国内某地区或行业科技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系。以某科研机构为例, 其申报的科技项目涉及国家级、省部级及地市级等多个级别, 并基本上集中于信息技术相关科技研究领域,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该科研机构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科研实力和研究水平位居国内前列, 但对于医学、农学、畜牧业等传统行业领域的科研项目申报数量并未产生明显增长。此外, 科技项目申报数量也不一定同科技研发水平具有正比例关系, 因此考核项科技项目申报数量时还要加强对科技项目申报质量的重视。

国内在涉农行业的科技项目申报数量上比非农行业的申报的科技项目数量要少, 虽然从国际上来看我国小麦和水稻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研机构申报科技项目的数量只是对一个地区或行业的科技发展活跃水平进行客观真实地反映, 申报科技项目的总体质量才能对该地区或行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具有说服力。不容忽视, 我国实施的科技强国战略对于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逐年增大, 但是因涉及科研经费分配以及审查管理不严等一些客观原因, 在某些科研机构中出现了以科技项目虚报套取国家各级部门的科研经费或将本应作为项目研究的经费挪作他用等现象, 这不仅使对国家资源造成巨大浪费, 还对政府制定科技发展战略产生不利影响。此外, 在科研机构申报科技项目类型中还存在趋同或重复的现象, 一些科研机构申报的科技项目同质化情况严重, 即使单个科研机构内部也存在申报曾经申报过的类似科技项目等情况, 这些现象不仅不能最大程度发挥科研经费的作用, 也不能促进薄弱行业科技水平的发展。所以, 从政府部门管理者的角度来对科研机构申报的科技项目进行认真审查, 科技项目立项后要加大对项目的跟踪监督, 以保证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真正用到最适宜的科研机构和科技项目中, 研究出更多的先进技术成果, 充分发挥科研经费四两拔千斤的重要作用。而且, 在科技发展战略上还要积极引导科研机构申报科技项目, 加强引导其对技术水平相对发展落后行业的科技项目申报力度, 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制定的科技强国战略及对科技创新的加大支持力度, 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灵魂, 并成为促进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科技项目申报这一不仅具有计划色彩而且还能充分利用市场优势的良好组织形式, 对于支持引导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 促进科技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 科研机构在科技项目申报及立项过程中的程序还相对比较复杂, 科技项目立项事关国家科技发展规划, 与各类资源分配都具有重要关系, 所以要严格筛选科技项目申报企业, 组织各领域专家对申报的科技项目进行认真评审。由此可见, 经过科技主管部门择优选出的科研机构承担的科技项目对于推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 促进科技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科研机构作为推动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 采用不同形式开展相关技术研究, 科技项目申报对于实现科技创新也至关重要。结合科技项目申报实际较深入地分析了科技项目申报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 可为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提供了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科技项目申报,科技创新,科技管理

参考文献

[1]高霞.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 2009, 10.

[2]王媛.浅谈如何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

[3]王清杨, 王绪银.对科技项目重复列题结果的随机分析[J].发展战略与系统工程, 2008, 4.

上一篇:兼职创业下一篇: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