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科技管理(共12篇)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 篇1
科研院所是以科学研究活动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研究院 (所) 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组织的统称。作为国家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 对提升国家科学研究水平和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而一直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科研院所由于其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和创造工作, 面临着大量而复杂的科技管理工作, 其绩效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科技管理水平, 所以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近年来,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 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 科研院所的科技产出需求不断提升, 对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层级的要求。我国科研院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在科技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科技管理应用实践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 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与国外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 也直接制约了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因此, 探讨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能力, 通过分析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结构与构成要素, 在科技管理工作的实际运行过程中, 努力实现其能力构成要素的优化配置, 促进管理创新, 是切实提高科研院所科技产出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界定
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过程是在相关科技管理部门的主导或参与下完成的, 由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部门担任主要的科技管理任务, 运用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 对科研院所的人力、物力、财力、制度、信息等各类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获取更大科技产出的过程。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过程, 见图1。
在归纳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过程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问题。图1显示出, 科技管理是科研院所内部的管理和服务, 贯穿于整个科技和管理创新活动的始终。科技管理活动是在科技管理制度、科技管理信息、科技管理人员、科技管理设备的基础上, 以科技需求为起点, 科技成果供给为终点, 包含了科技计划管理、科技实施管理、科技成果管理在内的全部科技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 科研院所表现出来的管理职能运用程度直接影响到科技管理过程的有效性。正因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活动对科技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其科技管理效果, 亦可表述为科技管理绩效, 对科研院所的科技活动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 可归结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高低与能力发挥程度。
根据以上分析, 结合管理学理论, 对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进行准确界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是指科研院所对科技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组织特征。这种稳定的组织特征是在科技管理活动中表现出的一贯的组织文化、行为规范、评价标准等, 能够被组织成员所认同并共同遵守, 进而对科研院所科技活动施加影响。
二、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构成
关于科技管理能力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吴洁、尹宁研究了科技管理人员能力评价体系构成, 认为科技管理人员能力评价指标包含品德修养、知识素质、工作能力和获得信息能力等四个方面;刘洁、麻戈提出科研管理综合能力的概念, 认为科研管理综合能力是指在科研活动中制订、执行科研计划, 了解和研究有关学科进展, 组织科研活动顺利实施, 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全方位管理的能力。并把科研管理综合能力可以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李晓航认为科研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科研管理人员、科研经费、科研管理制度、现代化科研信息设备等构成高校科研管理能力;王作军认为科技管理能力关键在于科技管理部门和人员的预测力、决断力、执行力、控制力、协调力表现出来的整体管理和创新能力;吴林妃等研究了农业科研管理能力提升问题。认为科研管理能力由业务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 业务能力是从事农业科研管理所需要的必须业务知识和技术, 关键能力有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制订计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等构成;李志巧针对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结构, 提出能力素质优化策略。
在综合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科研院所职能的特殊性, 本研究提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包括知识能力、文化能力、工作能力、信息能力四部分构成, 见图2。这四种能力要素既相互联系又互为独立, 在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体系中缺一不可, 是科研院所科技活动顺利完成的基础要素。
知识能力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基础能力要素, 是保障科技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是科技管理行为的物质基础, 涵盖了掌握科研管理理论与方法, 通晓国家科技政策和制度、熟悉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知识等等, 涉及科技管理的各类必要约束条件。
文化能力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中的社会制度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等, 也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保证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发挥作用应遵守的准则和规范。具体包括组织协调、合作交往、适应转换、责任精神等。
信息能力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中运用各类信息资源的能力要素。科研院所进行的科技活动必须时刻关注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方向, 理解和把握内外部信息状况, 不断收集、识别、加工、吸收、运用各类科技信息资源, 调整和控制科研院所科学技术研究活动。
工作能力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中为管理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的程度, 是科研院所进行科技管理水平提升的突破方向, 也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制约因素, 是在知识能力、文化能力、信息能力共同作用基础上升华而成的能力。
综上所述,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能力要素, 但这四个能力要素也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 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网状结构的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结构体系, 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稳定而有效的平台。
三、结语
科研院所担任着国家重要创新成果产出的重任, 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力量, 直接影响着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通过本研究, 对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进行界定, 认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是指科研院所对科技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组织特征。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包括知识能力、文化能力、工作能力、信息能力四部分构成, 这四种能力要素既相互联系又互为独立, 在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体系中缺一不可, 是科研院所科技活动顺利完成的基础要素。提升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 就可以根据其能力构成, 结合本院所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使得其能力构成的四个方面协调一致, 相互配合, 提升整体能力水平, 促进科研院所发展。
摘要:科技管理工作是对科学技术研究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协调和控制的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科研院所承担任务的变化,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被赋予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如何有效界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 构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体系, 是实现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立足于全球科技发展和管理创新的大环境, 结合科研院所的社会职能, 界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 设计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构成形式。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技管理,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作军.基于科技信息化战略的高校科技管理能力创新与战略选择[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8, 20 (3) :122-126.
[2]吴林妃, 吴敬华, 张棋, 等.浅谈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能力提升措施[J].农业科技管理, 2009, 28 (3) :22-25.
[3]刘洁, 麻戈.论科研管理综合能力[J].科学管理研究, 2004, 22 (5) :98-100.
[4]李晓航.论高校科研管理能力结构的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9) :81-82.
[5]吴洁, 尹宁.科技管理能力的模糊评价初探[J].造船技术, 2003 (5) :9-10.
[6]黎凯, 邱亚桢.关于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如何提升科研管理能力的探讨[J].交通标准化, 2011 (12) :102-106.
[7]钱晓红.树立研究者至上理念, 提升科研管理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1) :72-73.
[8]李志巧.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人员能力素质优化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18) :132-134.
[9]钱晓红.科研管理水平与服务成效提升方法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2014 (3) :87.
[10]郭宁生, 刘春龙.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测评层次分析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 (20) :116-120.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 篇2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后勤管理创新
管理是人们的理论方法和意识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操作过程,而创新是管理进步的必然要求和内在规律,是人类发展的主题。只有创新才能发展,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管理创新。目前,浙江农业科学院为争创“三个一流”即一流现代院所、一流科研成果、一流服务业绩的总体目标而攻艰克难。对后勤管理者而言,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指导工作实践,不断创新管理,创新服务,提升行政后勤为科研事业提供服务保障的能力。
1、推进管理创新。完善运行机制。近年来,根据院党政领导提出的“进一步提升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方式,不断增强综合服务能力”的要求,分析后勤服务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机制运行中一些不能有效适应环境变化的部门及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较好地适应了形势发展的要求,并做到稳中求进。如:后勤膳食科在06年前实行的社会化服务过程中,由于运行机制的改革没能有效地适合发展规律,造成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迁成科技人员怨声扎堆的被动局面。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症结之所在,结合我院用餐环境的实际状况,提出解决和调整运行机制的具体方案和措施,经过三年多来的实践,面貌已发生显著改观。
2、提高职工素质,适应科研发展要求。为科研服务的目的是追求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结合,尤其是在改革运行机制的进程中,树立社会化服务新理念以适应环境变化是我们应抓好的重点工作。根据职工队伍的不同文化层次和技能水平,一是鼓励职工参加与工作相关的学习,通过进修深造提高文化层次;二是鼓励职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组织岗位练兵和劳动竞赛活动,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思想交流和宣传,引导职工树立良好的爱岗敬业和全心全意为科研服务的职业道德。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已培养造就了一批敬业、务实、开拓、奉献的员工,并树立了后勤队伍的良好形象。同时,也使职工们深刻体会到,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缺乏社会化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就难以生存和发展的道理。而只有在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融入于社会化服务的浪潮中,才能使后勤服务业久盛不衰。
二、推进服务创新,加强标准化建设
为科研服务,为广大科技人员服务是后勤全体职工的职责之所在。浙江省农科院后勤始终按照推进“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后勤发展和全院职工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把服务质量和职工业务水平的提高作为重点来抓:一是牢固树立竞争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用优质服务和良好的形象立足于为科研服务这块阵地;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科室负责人聘用制和末位淘汰制,建立灵活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使贡献、绩效与收入挂钩,充分调协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健全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以标准化建设为目标,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窗口服务竞赛活动,并根据后勤服务的不同特点,制定实施了服务文化和标准化建设职工手册,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打下良好基础。
过去多年被认为后勤服务的老大难单位——职工食堂,通过近年来的创新管理,无论是服务质量还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都已成为后勤服务的先进部门,一改过去科技人员对餐饮服务业的负面影响。在为全院职工提供用餐服务的过程中,食堂全体员工树立了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理念,变过去的被动服务为现在的主动服务,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优化服务方式,并注重服务效果。根据就餐职工的饮食习惯、口味特点、季节变化,制定主、副食食谱,并做到:在面点上不断增添花式品种,在菜肴上经常增添新鲜可口的菜谱,每天保证有40个以上菜肴和5个以上面点品种供应,让用餐人员吃得满意,吃得放心,有效地保证了用餐质量,让就餐职工享受到更加贴心、实惠的饮食物价,目前,主餐已达到拥有上千人的用餐规模,经就餐职工多次测评,满意率均在95%以上,已具备进入农业科研院、所餐饮服务业的先进行例;在食堂主业管理上,我们打破固有的传统模式,更新服务观念,发挥各个岗位职工的技术专长,提升职工餐饮层次,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力度,逐步健全了财务管理、计划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此外,我们还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组织职工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餐饮业卫生规范》等条例,加强食品原料采购、加工制作的规范化卫生行为,全方位保障就餐职工的身体健康,从而使我们的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践证明,只有创新管理,才能推进后勤服务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凝心聚力,营造和谐氛围
致力于“办事高效与行为规范、心情舒畅与团结进取、工作配合与相互协调”工作环境建设,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为职工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和谐氛围,有利于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精神的贯彻落实。
1、以人为本,凝聚团队精神。以人为本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位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性,我们坚持事务公开制度,事事紧紧依靠全体职工的民主参与,最大限度的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树立“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这是我们工作取得成功和发展的源泉。
2、营造和谐氛围,调动工作积极性。在为科研服务的管理中,重视员工的需求,时刻关注员工的生活、思想动态,培养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服务理念;在不断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做到注重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政治上关心每个职工的成长和进步,工作上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了求真务实、踏实肯干、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3、优质高效服务,满足用户需求。作为后勤保障部门,要将服务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和特点,变被动为主动。我们经常主动深入研究所调研,做到想科研之所想,急科研之所急,处处把为科研服务放在工作首位,并得到各职能部门和研究所全方位的支持和理解,推动了后勤服务事业的循环发展。
四、存在问题
在后勤服务面向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中,尽管我院后勤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运行中也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1、在后勤服务运行机制改革过程中,有些部门领导对后勤体制改革的认识不足,缺乏对后勤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使后勤改革缺乏强有力的支持,由此引发部分后勤工作人员思想的不稳定性,成为深化改革的主要障碍;
2、配套政策的滞后性影响改革的进程,后勤部门在改革中面临着诸如分流
人员的岗位工作、服务机构与机关职能部门的结算制度、国有资产的划拨与占用等一系列的政策问题,但有的政策不明确,特别是对国有资产管理、还缺乏实行统一的可参照执行的具体规定;
3、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致使职工退休后仍由院下属各部门自行负责管理。造成即要负责在职职工的保障又要承担退休职工的福利待遇这样一种双肩挑的沉重压力。如今后勤部门的退休队伍已过于庞大,成倍于在职职工。因缺乏系统和规范性的管理措施,由此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也随之增多,给管理工作带来相当难度。
五、与时俱进,稳步推进行政后勤事业的和谐发展
改革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而制定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的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其目的是建立规范合理的组织形式和工作秩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科研事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
1、与时俱进,优化服务机构,后勤服务机制的改革深化要根据职工队伍的实际状况和形势的发展稳步进行,不可急于求成。在为科研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对一些缺乏竞争力的弱势服务项目,将根据自身状况,采取精简缩编、自然过渡或逐步萎缩的办法,面向社会,与社会化服务的市场经济接轨。而对一些技术性强,科研急需的岗位,则应根据科研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和引进这方面的人才,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健全统一保障制度,提升后勤竞争力。从后勤的现状看,由于资源配置的缺乏,致使后勤的发展整体水平还处于滞后状态,由此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也较为明显。如:后勤部门退休职工占在职职工人数的2倍多,且老、弱、病、困人员较多,由于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导致事业费的超支在逐年递增,负担过重。因此,逐步健全退休职工的统一管理机制,有效地避免和减少不同单位退休职工之间的攀比之风及由此产生的许多矛盾,也有利于后勤队伍的轻装上阵,不断提升为科研服务的层次和效率。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后勤经济发展新途径,但由于所处的环境与自身的局限性,与一些兄弟院、所相比,无论是经营内容还是经济总量都还有着一定差距,尤其是兄弟院、所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后勤有一个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为后勤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也为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物质保障,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3、增强优质服务理念,为科研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在现阶段的服务过程中,过多地侧重经济效益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也容易造成服务与被服务两者之间的对立和相互抵触的心理,从而导致一些工作上的被动局面。我们认为: 从目前的运行状况来看,变自负盈亏式的经营方式为绩效评价式的服务模式在现阶段的运行过程中更能体现出职工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让广大科技人员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正确评价后勤职工的德、能、勤、绩,更能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进一步促进后勤服务与研究所、职能部门的和谐氛围,从而使后勤服务事业与院的整体效益得以协调地发展。
后勤部门在为科研提供保障服务的过程中还将面临着新的问题,还会遇到很多阻力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理清思路,促进后勤服务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只要我们的思想能与时俱进,遵循“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后勤的发展和稳定”的原则,遵循“为科研服务、为职工生活服务”的宗旨,努力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后勤服务一定能够为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绩效考核办法。
集团公司以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各类管理制度。2009年,公司根据近年来制度建设工作,充分借鉴和吸收当前国内大中型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相继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制度措施,给每一位员工发放了《员工手册》,明确了公司基本管理制度和行为准则。结合近年来绩效考核工作经验,依据各单位部门的工作范围和职责,重新修订了绩效考核办法,将考核内容进一步细化,实行计分制,根据每月分值奖优罚劣。按照市委、市政府年初下达的工作任务,集团公司向各公司下达了年度绩效考核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人,制度落实。一系列新制度的出台,激励了集团公司广大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涌现了一大批爱岗敬业的先进模范队伍,成为集团公司各项事业发展的带头人。
4、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集团公司始终把人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2009年选拔了一批责任强、业务精、素质全面的员工进入管理层和技术队伍,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公司加大了“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工作机制,全年聘请了7位专家到公司 “传经送宝”,有计划选派8名技术骨干到外地学习培训。公司加强人才自培力度,充分利用自身技术环境优势,开展了一系列 “技术竞赛”“岗位练兵”“岗位成才”等活动,发现和挖掘出一批潜在的人才,造就了一支专业技术精、业务素质高的技术队伍。全年投入培训资金达30万元,培训电工26人,焊工15人,司炉工60人,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充足的后备力量。
(二)狠抓安全生产工作,确保系统平稳运行
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部位预控措施,把标准化、规范化作业落实在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努力提升公司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确保实现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的目标。
(四)完善绩效考核办法,促进执行力和效能建设
今年,集团公司将全面实施绩效考核机制,以市委与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与各公司签订的责任书为主要内容,结合年度各项工作的办结落实情况,予以综合考评,使集团公司执行力和效能建设迈上新台阶。
科研院所供方管理的探索研究 篇3
【关键词】合格供方;供方评价;审核
引言
科研院所集聚着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科研合作越来越广泛,科研院所供方管理的重要性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选择高品质的供方合作对于提高科研的质量已经变得至关重要。通过针对供方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可以有效的监督供方的科研生产配套过程,也可以发现供方存在的不足并持续改进,是科研院所供方管理的新要求。本文结合某院所近三年来开展的供方评价情况,试图探索一条基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科研院所科应商管理的新路子。
1 .确定合格供方的评价准则
科研院所质量管理部门结合科研实际情况,按配套供方提供的产品、过程和服务的关键程度和重要程度把供方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供方。一级供方一般是提供关键件或关键过程、服务的供方, 二级供方是提供重要件或重要过程、服务的供方,三级供方是提供一般产品或过程、服务 的供方。科研院所对所有的配套供方全部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不现实的,应制如下原则有效地对一、二级供方开展评价,可提高供方管理的效率。
1.1上一年度出现质量问题较多或问题比较严重,影响科研生产进度的供方。此类供方一般是指更换厂家对院校来讲代价较高的供方,因此,监督其改正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提升其技术、管理水平是较为有效、实际的管理办法。同时通过此类厂家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评价,能够及时了解其发生问题后现场的管理情况,从而对企业的质量管理起到借鉴、警示作用。
1.2对院校完成本年度科研、生产任务有较大影响的关键、重要供方(一级供方)。此类供方一般是承研的是院校的关键过程、重要过程、关键件和重要件,或其承研任务的完成情况对于院校本年度的科研生产任务有着重要的影响。审核此类供方科研生产过程是否满足企业研制要求,能够提高供方对企业配套产品的重视程度,从而严格贯彻企业的质量控制要求。
1.3为完成本年度全年任务需要特别关注的供方(二级供方)。一般情况下,此类供方配套的产品不是企业的关键件、重要件,但在本年度配套过程中,存在产能不足或交付不及时等风险,并且可能因此影响院校科研生产进度,需要引起关注。
1.4为完成本年度全年任务需要注意的一般供方(三级供方)。一般情况下,此类供方为经销、销售、代理类的主要提供货架产品的供方,存在供货不及时,供方不稳定等风险,可能影响院校科研生产进度,需要引起注意。
2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重点
供方配套产品质量对科研院所产品的质量影响程度越来越大,从某院多个型号产品最近年的统计情况看,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有很多是由于配套产品质量不过关造成的,因此,如何对重点配套厂家的生产服务过程进行管控,发现其薄弱环节加以改进,从而提高其配套质量和服务意识,是科研院所供方质量管理的改进目标之一。
如何针对供方有效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如果仅仅依据ISO9001对供方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关注的重点也是体系运行过程是否存在问题,那么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首先,体系要求是对产品质量的基本要求,满足体系要求只是基本的准入条件,供方的产品质量还要满足顾客的要求,这些要求才能切实提高供方配套产品的质量;其次,ISO9001的条款是通用条款,针对性不够強,不方便根据不同供方的特点灵活变化。
某院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将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重点由关注供方体系转变到关注产品实物质量上来,针对不同供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标准为审核依据,这样就使得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更加灵活,更加突出重点。
3. 制定审核计划和审核方案,严格实施现场审核
确定好某年度需要对哪些供方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后,科研院所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过程的管理。以某院为例,为了规范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工作流程,明确审核工作的管理要求,某院组织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工作流程进行了梳理,编制了“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工作要求”,初步制定了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工作标准》,进一步优化了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工作流程,明确了对流程中每一个活动的要求,使流程更加清楚,活动更加具体,要求更加清晰,控制更加细化。
为了保证对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效果,实现审核目标,每次审核过程均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
3.1按照“某年度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计划”安排,每次审核前提前确定具体审核时间,通知供方并要求其提供“职能分配表”。按照供方提供的职能分配表编写“某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通知”及“某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计划”,并以传真的形式发给供方。
3.2审核组成员根据供方的上一年度的配套情况确定此次审核的重点,审核的重点一般包括:上一年度质量问题纠正措施的落实情况、配套产品涉及型号质量要求落实情况、技术状态管理情况、生产现场管控情况、不合格处理情况等。
3.3到达供方现场后,组织供方召开首次会,邀请供方主管领导参加,保存出席人员的记录。
3.4按照计划和分工实施现场审核,现场审核结束后,审核组召开内部会议,对审核中存在的疑问的条款或者现场审核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形成统一意见,同时对审核发现的所有问题进行汇总。
3.5组织召开末次会议,将审核发现的问题和供方领导层沟通,并根据审核情况给出整改时间和要求。
有了规范的审核要求并严格执行,就能保证审核的有效性,使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能够真正发现供方的薄弱环节,提高供方配套产品的质量。
4.验证不符合项的整改
验证不符合项的整改材料,也是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整改材料没达到整改要求,审核后组应将其退回供方继续整改,严谨的验证态度才能保证审核时发现的问题真正得到纠正。
5 .结束语
通过基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供方管理,不仅有效确保了供方持续改进其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还能有效确保配套产品的质量,从而有效提高了科研院所研发产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井 杰 ,刘建国 常东升 军队院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特征分析 四川兵工学报,2010(6):121-123.
[2].孔祥群,刘建国,吕雷 基于QMS的军队院校科研产品实现过程识别与分析 物流科技,2010(5):124-127.
[3].王莉 张哲 王晴 如何持久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J】. 质量管理与产品认证,2005(1):66-68.
[4].刘红军 徐洪利 马 丁 军队院校科研管理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301-302.
[5].贺琳 王信用 借鉴PDCA循环理论持续改进高校科研质量【J】.科技资讯,2007(32):113-114.
[6].宋 伟 论高校科研管理的方法【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4):72-76.
[7].周文泳 基于PDC.A循环的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的过程改进模型研究【J】. 上海管理科学,2006(6):67-69.
科研院所科技档案管理研究 篇4
一、重视原始科技资料的收集
科研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与实践过程中会形成原始科技材料, 如:实验数据、年度实验报告、课题阶段性总结等一手资料。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做好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通常情况下, 一个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 所形成的原始资料均分散在各专业技术部门或个人手中, 在一项科研课题结束或告一段落后, 档案管理人员应主动向各部门收集应该归档的原始资料。对于各项目组移交的成果和科技资料也要严格把关, 应按照《科技档案归档管理制度》进行认真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与科技人员沟通。只有各部门的密切配合, 档案人员才能收集到系统、完整的原始科技资料。然后再对收集整理完毕的科技资料, 按其归档不同时间、产生领域及相互间的联系组卷成为不同种类的科技档案。对馆藏科技档案的收集要做到完整系统、分类科学、组卷合理, 并保证案卷质量达到行业或国家标准要求。
二、做好电子文件的收集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普遍应用, 使科研院所档案馆 (室) 管理的科技档案内容、种类、载体也随之改变, 由此生成的电子档案也越来越多, 档案人员必须做好这类电子档案的收集整理。电子档案存储介质主要有磁盘及光盘等, 因此计算机系统中的电子文件必须有备份, 计算机系统发生意外事故时, 有补救措施, 不至于造成电子文件信息的丢失。存储电子文档的载体上应贴有标签, 标签内填写归档时间、归档编号、项目名称等。做好电子档案管理的同时, 要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实现馆藏科技档案数字化, 建立科技档案信息查询平台, 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管理档案, 为科研人员在科技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中提供高质量的、快捷、方便的服务。
三、健全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科研院所主管领导要高度重视科技档案管理, 把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本单位科研管理发展工作计划中, 制定《科技档案归档管理制度》和《科技档案归档细则》, 督促科研人员将科技资料及时归档。针对科研人员课题资料归档管理意识薄弱的问题, 主管领导要组织各项目组认真学习《档案法》, 加强科技人员对《档案法》的了解, 进一步提高项目负责人及科研人员对科技资料归档重要性的认识, 使其明白科技资料归档是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题资料与成果是科研单位共同的财富, 应该由科研院所档案馆 (室) 存储管理。
使科技资料归档与科技人员年度考核相结合, 对于拒绝对科研项目资料加以归档的科技人员不允许参加年度评优, 不允许申报科技成果与奖项, 并且冻结课题的经费使用。通过组织学习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使科技人员认识到资料归档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并做到研究课题结束后, 自觉将所形成的资料移交档案管理部门集中管理。
四、树立服务意识
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和服务性工作, 这就要求科研院所的档案工作者要端正态度, 明确服务方向, 要树立档案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进步服务的正确思想, 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面向科研、面向生产。因此, 档案人员要经常深入项目组, 主动了解研究课题的研究方向、目的任务、对馆藏档案资料的需求等。不仅为项目结束做好立卷的准备, 更重要的是根据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 及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档案资料信息, 适时做好研究课题的跟踪服务。
五、提高科研院所档案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科研院所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延续性的工作, 科技档案的编撰、传承要几代档案工作者连续不断的努力, 才能形成全面的、系统的可供科研研究和社会广泛利用的档案资源。如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目、检索等基础工作, 需要经过认真细致的工作才能够完成, 这就要求档案从业者要热爱档案事业,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在掌握档案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学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科技档案。要博学多识, 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开拓视野,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科技档案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熟悉科技档案业务的每个环节、流程, 掌握各种载体的档案管理方法。要培养档案工作者的开拓创新精神,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善于提出改进科技档案管理模式的合理化建议, 在工作中有所改进、突破、创新, 以此促进科研院所档案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 篇5
4.1制定清晰可行的战略规划
战略目的是实施绩效管理的首要目的,实现战略目标是实施绩效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制定战略规划则是实施绩效管理的前提。否则,绩效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制定战略规划不仅要依据组织使命与职责,提出既符合实际、又令人振奋的战略目标,而且要有清晰的路线图与充足的资源保障。相比于目前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制定的5年发展规划,有相当一部分束之高阁,成了“摆设”,未能成为未来发展的指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实施其规划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保障措施笼统而不明朗,所设目标能否实现没有底。这样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将会大打折扣。当然,确保战略目标实现的所有条件都要“万事俱备”,也是不现实的,但至少要提出实现战略目标的“万全之策”,或者说提出的措施通过努力是可能做到的。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根据国内外绩效管理的经验,战略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依据实施的具体情况和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进行适时调整和修订,以体现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4.2建立可操作的绩效指标体系
制定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的起点和基础环节,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结合战略目标建立可操作的年度绩效指标体系。这里涉及到如何层层分解绩效目标和设置绩效指标等2个难点问题。绩效目标的分解要有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创新农业科研体制机制,增强院所科研活动的调控能力与手段,是绩效目标的层层分解并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的重要条件。否则,在当前科研项目仍是竞争性项目占主体的情况下,绩效目标的分解就会游离于战略目标之外。中国农业科学院依托科技创新工程,打破原有科研框架,重新构建了全院“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3级学科体系,实现了全院“一盘棋”的科研布局,很好地解决了绩效目标难以层层分解传导的问题。绩效指标的设置要符合农业科研活动的规律。由于科研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性的,其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对于农业科研来说还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区域性、长期性等特征,因此科研绩效尤其是基础研究的绩效不能一味追求量化,以免过多关注短期结果而挫伤创新的积极性。对于近期目标和应用性研究可以多采用定量指标,而对于长远目标和基础性研究则宜采用定性指标。同时,指标的完成时限要视指标的性质而定,有些指标未必是当年指标,可以是跨年度指标或需要多年完成的指标。
4.3强化持续的绩效沟通
绩效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上下级持续沟通、协同推进的过程。可以说,持续沟通是绩效管理的灵魂;否则,绩效管理就形同虚设。持续沟通体现3层含义。一是体现全过程沟通。沟通贯穿于绩效管理循环系统的始终,在绩效计划制定、绩效实施、绩效评估、绩效反馈等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是上下级之间互相沟通、达成共识、共对困难、携手推进、同享成果的过程。二是体现不间断沟通。在绩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上下级之间往往不只进行一次沟通,而是要根据绩效进展随时沟通。沟通方式灵活多样,书面报告、定期会议、一对一面谈、工作间歇交谈等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皆可。三是体现双向平等沟通。不仅下级要主动向上级汇报绩效进展,反映遇到的困难,寻求工作支持,而且上级要随时指导和帮助下级工作,主动过问绩效进展,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可能的偏差。目前,科研院所的行政化倾向仍然比较明显,管理方式基本还是以采取由上向下布置任务的行政手段为主,往往开一次部署会、一次推进会、一次总结会就算万事大吉了;但由于缺乏双向持续沟通的氛围,上级的意图并不能得到下级的充分理解,下级的想法也不能得到上级的充分了解,这就造成了上下级认识上的落差,从而对推进绩效计划构成了极大障碍。
4.4开展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又称绩效考核或绩效考评,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它是依据制定的绩效指标及其评估标准对院所各级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的最终结果,能否接近客观实际,获得普遍认可,至少应在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评估方法的综合化、评估手段的信息化等“三化”上下功夫。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避免评估主体单一带来的较大偏差。评估主体不仅可以是被评估者自己、上级、同级、下级,还可以包括相关人员组成的评估小组或专家组、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甚至上下游合作研究单位或企业代表等。对于农业科研院所,评估主体还可包括直接接受技术指导服务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任一评估主体都有一定的优势与不足,采用多个评估主体参与评估,可以取长补短,获得更加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结果;但参与的评估主体越多,工作量也就会越大。实际评估时,究竟以采用几个评估主体为宜,需根据评估的内容与条件而定。评估方法的综合化有利于提高绩效评估的准确性。科研绩效评估方法可分为定性评估(或同行评议)与定量评估(或指标评价)等2种基本方法。这2种评估方法各有千秋,其中定量方法适合短期性绩效评价,定性方法适合长期性绩效评价或综合水平比较评价。对于农业科研院所的绩效评估,应将2种评估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通过定量评估评价其目标完成情况,又要通过定性评估评判其长远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在国内外同类科研机构中的科研实力。评估手段的信息化有利于提高绩效评估的效率。绩效评估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或原始资料作为基础信息,如完全依靠人工的方式,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而且可能会导致数据信息的不完整甚至不真实,从而影响绩效评估的质量和效率。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绩效评估网络信息平台,不仅可以即时收集、发布和整合绩效信息,增强绩效信息的透明度,而且可通过建设相关数据库长期采集和积累数据,开展纵向与横向比较评估,为本单位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4.5注重绩效评估结果的全面运用
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是保证绩效管理取得实效并得以持续开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传统绩效评估的结果,农业科研院所一般仅用于绩效奖金方面的激励,而很少用于职务职称的晋升、职业的培训教育等方面。但与传统绩效评估不同,现代绩效管理着眼于实现组织的长远战略目标,强调的是持续提高组织、团队和个人的绩效。其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是全面的,不仅用于绩效奖金激励,而且还用于职务职称晋升、职业培训教育、职业发展规划等各种有利于提升个人绩效的激励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绩效评估的激励导向作用。注重开发个人的潜能和可持续发展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绩效评估,上级可以发现下级在能力上的不足,据此提供学习培训和职业发展的机会,促进其从业能力与胜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从而使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强的能力投入到下一期绩效计划的实施,为整体绩效的完成奉献持续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方振邦,孙一平.绩效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张义芳.政府科研机构绩效评估及相关制度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12):5-7.
[3]何琪.从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发展[J].社会科学论坛,(8):97-103.
[4]余宏俊.论现代科研院所的绩效管理[J].科研管理,,23(3):90-93.
[5]罗明忠.全面绩效管理才是绩效工资改革的实质[N].南方日报,-09-09(A15).
[6]李晓轩.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5):395-398
[7]龚旭,夏文莉.美国联邦政府开展的基础研究绩效评估及其启示[J].科研管理,,24(2):1-8
[8]刘莹,张大群,李晓轩.美国联邦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估制度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7(9):140-144
[9]杜英.甘肃:率先实行科研院所绩效考评[N].科技日报,-05-03(1).
[10]李欣瑶.省属科研院所分两类考评绩效[N].甘肃日报,-04-12(2).
[11]浙江省科技厅.浙江首次开展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创新绩效评估[EB/OL].
[12]李永进,刘梅英.科研事业单位的考核与薪酬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1):207-209.
[13]杨冠灿.“市科研院院属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顺利通过课题验收[EB/OL].
浅析科研院所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 篇6
[关键词]科研院所;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意义;功能;措施
人事档案是人事部门对个人业务管理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是单位进行选拔人才、录用人才的重要凭证。在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属于最基础的一项工作,通过人事档案可以考察和了解个人人力资本的提升情况。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从而对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实行数据化管理,不仅有利用人事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而且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更好的将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和潜力发挥出来,能够为科研院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
一、科研院所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是当前社会网络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在我国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对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升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科研院所为了能够更好的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加快了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对人事档案信息进行归档和储存,并建立了档案信息数据库,加快推动了科研院所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进度,为科研院所人事档案管理效率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解决科研院所人事档案管理不足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人事档案都是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管理,不仅服务效率较低,而且程序较为繁琐,不能全面实现对信息的获取,工作强度较大。科研院所实施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来更好的满足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可以随时查询档案数据,有效的确保了人事档案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三)科研院所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由于创建了不同类型的人事信息数据库,科研院所可以通过各类不同的数据库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本单位人员的各种信息,从而合理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确保更好的将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得以发挥出来。
二、加强科研院所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一)确保人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目前科研院所加快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人事档案已从传统的纸质开始发展为电子档案。从电子档案的本质上来讲,其属于一种计算机数据,其建立是以纸质文档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扫描、加工和处理,从而完成人事电子档案的构建。这就需要在建立电子档案时,需要确保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是电子档案存在的重要的基础,对于电子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存在异议时,可以通过将其与纸质人事档案来进行核对和验证,从而对电子人事档案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进行明确。电子档案建成后,人们可以通过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来设置不同的查阅、查询的访问权限,有效的保证人事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二)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电子档案的建立、使用、管理,享受着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带来的方便、快捷、高效的好处,同时也存在着程序漏洞、黑客入侵等计算机安全风险。一是做好安全、保密防范措施,在技术手段和制度管理上下功夫,做好系统维护与升级,降低崩溃风险;二是做好相应级别备份机制,定期备份,预防数据丢失,同时采取多种存储介质保存档案数据;三是明确数据公开范围,严格设定修改、访问权限,做到既适度公开又有一定保密性,预防重要信息数据外传和非正常更改。在一些特殊人事档案如涉密、人员调查、举报材料上不适宜扩范围,应该严格设置权访问,以保护当事人的正当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三)增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在于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培养一支信息技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要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细则,使人事档案案卷的整理、归集更科学、全面、完整,为干部考察任用提供真实、准确、实用的个人信息。他们必须是在思想上作风优良,能不唯上、不唯书,实事求是的组织工作干部。他们同时还必须是在业务上理论知识扎实,能鉴别人事档案的真伪性、全面性、时效性、重复性,进行正确的分门别类。人事档案管理在人事管理在人才专业队伍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胜任这一工作应该是具备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既有人事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又有信息技术知识和优良品德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束语
科研院所实施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有效的将现代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实现了科研院所人力资源信息的高度集中化管理,构建了适度开放和科学透明的人事档案信息交互平台,加快了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科研院所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其有效的将档案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其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对推动科研院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規范化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科学技术研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英,杜清玲.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保障人事档案知情权[J].兰台世界,2010(1):57-58.
[2]卜禹华.加强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全面促进人事管理创新[J].改革与开放,2011-09-25.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 篇7
关键词:科研院所,管理创新,管理工具
管理工作是科研院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服务于科研和生产, 好坏是影响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获取多寡和科研整体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也是影响战略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得以实现的关键。科研院所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 因此, 管理创新的根本在于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高效管理工具的应用和推广是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科研院所管理工作特点
科研院所的管理岗位编制一般都有所限制, 如中科院系统的科研院所明确管理岗位所占比例应严格控制在10% 以内。科研院所的管理人员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 往往需要身兼数职。虽然科研院所不同的管理岗位对管理人员的要求略有不同, 但总体来看, 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撰写材料、拟订方案和制作PPT汇报演示文稿能力, 一定的时间管理能力, 一定的知识整合能力, 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等。
二、高效管理工具介绍
科研院所管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要求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而高效的管理工具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
(一) 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和演示文稿制作工具。撰写材料、拟订方案和制作PPT汇报演示文稿是科研院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号称Office办公三剑客—Word、Excel、Power Point是科研院所每个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管理工具。熟练使用Word、Excel和Power Point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 邮箱管理工具。使用网页邮箱存在诸如需要频繁登陆网页, 不能及时获得邮件信息, 无法及时处理重要邮件等问题, 大大影响了科研院所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一款优秀的邮件客户端软件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目前有很多邮件客户端软件, 推荐使用Foxmail这款简单又好用的邮件客户端软件。
(三) 桌面提醒工具。常见的桌面提醒工具很多, 推荐使用At Notes, 界面非常简洁, 没有皮肤, 没有多余的无关的点缀, 简洁直观, 不占用屏幕很大的位置。
(四) 笔记工具。信息时代, 互联网已成为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 摘抄或剪贴收集资料的方式已经不合适, 借助数字笔记工具可以很容易实现资料的收集。数字笔记工具推荐One Note, 它可将文本、图片、数字手写墨迹、录音和录像等信息全部收集并组织到计算机上的一个数字笔记本中。看到想要收集的材料只要“复制 + 粘贴”就可以了, One Note会自动保存, 而且会自动记录信息源。如果信息源是纸质材料, 可以把内容录入到百度上一搜索, 找到电子化的材料后通过One Note来收集。One Note可减少在电子邮件、书面笔记本、文件夹和打印结果中搜索信息的时间, 从而大大提高科研院所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五) 办公绘图工具。不少时候图画比文字更有助于思考和交流, 图画传达的信息比语言和文字表达的信息更丰富、更具体、更形象, 表现力也更强。办公绘图工具推荐微软的Visio, 一款就复杂信息、系统和流程进行可视化处理、分析和交流的软件, 可以促进对系统和流程的了解, 深入了解复杂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作出更好的业务决策。
(六) 思维导图制作工具。科研院所的管理工作并不全是事务性工作, 甚至可以说开拓性的工作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这些工作需要深思熟虑, 甚至需要一定的灵感。思维导图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在撰写材料、拟订方案和制作PPT汇报演示文稿之前, 都可以利用这个工具来梳理思路, 推荐使用MindjetMind Manager, 能够将想法和灵感以清晰的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下来, 对梳理工作计划和规划很有帮助。
(七) 项目管理工具。科研院所的管理, 很多其实就是项目管理的过程。一个好用的项目管理工具, 可以大大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管理工具推荐使用Project。用Project制作项目计划, 安排资源、进度及预算, 并对项目计划进行跟踪和分析, 可以大大提高项目的管理效率。
三、建议
在信息化时代, 高效管理工具的使用和推广是提高科研院所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管理工具只是辅助工具, 管理工作不能为了追求应用工具而使用工具, 而且高效的管理工具不代表高效的管理, 熟练使用管理工具也很重要。另外, 管理工具的使用和推广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一种旧的管理方式到另一外新的管理方式的转变, 需要一个过程, 可能会经历“痛苦期”, 工作效率有可能不升反降, 要努力熬过这个阶段, 并坚持在工作中运用, 才能发挥高效工具的高效性, 真正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 更好地服务于科研院所的科研和生产。
参考文献
[1]潘敏.科研院所管理创新及信息化管理初探[J].科技资讯, 2014 (18) :143~144.
[2]贾兴焕.浅谈科研院所管理人员工作交接的规范化管理[J].办公室业务, 2014 (10) :242~243.
[3]易小平, 林华.浅议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J].农业科技管理, 2009 (05) :80~82.
[4]吴卫成, 尹训国.国家农业创新体系下的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J].科学中国人, 2005 (12) :46.
谈谈科研院所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篇8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技档案,管理
科研院所是科技力量的聚集地,拥有强大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科研院所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规模和质量反映着科研院所的科技发展水平,是一个科研单位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凭证[1~3]。科研院所科技档案信息量大、资源丰富,如何认识和做好科研院所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4,5],充分挖掘与开发利用这些宝贵的科技资源,将它们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催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值得新时期档案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6~8]。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档案从业经验,谈谈科研院所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1 科研院所科技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1.1 科研项目材料管理
科研项目档案是进行项目研究过程的直接记录,记载和反映了科学研究活动全过程和具体成果,包括科研准备阶段、研究实验阶段、总结鉴定验收阶段、成果和奖励申报资料及审批、推广应用阶段的推广应用等。
1.2 科研文书档案管理
科研文书档案是科研管理活动的直接记录,它记载和反映科研管理活动的历史过程及经验,包括科研立项、总结、科研院所制定和上级管理部门下发的科研管理文件与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文件。
1.3 科研成果档案管理
科研成果管理主要包括科研院所科研成果汇编、科研年度统计报表、各级科研人员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编写的学术著作、获奖成果和证书、专利和技术转让资料等。
2 科研院所科技档案管理的主要问题
2.1 科研档案归档材料不全
科研院所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科技档案归档材料不齐全。在科研任务完成后,归档的材料往往只有结果性材料和少量依据性材料,实施性材料几乎没有,使科技档案在以后参考利用中,特别是连续性研究时存在材料的缺陷。这主要是未对科研项目完成后的科研档案材料提出具体的规定,多数科研人员缺乏档案意识,结果造成最终科研档案的缺失。
2.2 科技档案缺乏系统完整的制度保证
科研院所的档案管理者重视的是项目的申报、评比,追求的是项目数量、经费的增加,不对科研档案材料作出严格的要求,使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失去了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不能做到上下集中统一管理,缺乏系统、完整的制度保证。
3 科研院所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方法
3.1 提高自身素养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
档案工作涉及面广,作为收集原始档案资料工作者,如果没有较高的素养,就无法提供完整的、有价值的档案材料。因此必须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文化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3.2 加强档案立卷的科学性
要依照档案间的相互关系,对档案进行系统的整理、保管。如不对档案进行系统的整理立卷,档案管理将无章可循,无目可查。因此,要制订档案管理分类方案,将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有规律的保管。
3.3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要建立一整套较完整档案保管硬件设施,有效防止档案损坏、丢失、泄密等现象的出现。对于重要档案要加以重点保护,对于利用频繁的档案,应以复制件的形式提供服务。另外还应主动争取条件和创造条件,尽量改善档案保管条件。
4 科研院所科技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
4.1 提高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广开思路,提升档案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科研院所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拥有信息、成果和专利等大量的资源,这些丰富的科技资源主要反映在科研院所的科研档案资源里。因此,充分认识到科研院所科技档案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对这些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首要任务。
4.2 改变档案工作中的不利因素,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研院所肩负着把自己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历史使命,应该对科技档案中好的科技成果进行综合管理,这样可以促进科技工作与市场接轨,不断挖掘项目信息。建立完善的科技档案科技成果信息系统,有效地促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转化。
4.3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科技档案的优势,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解决技术难题
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是多种因素的结果,但科学技术无疑是最主要的因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这些问题会直接或间接地提供给科研院所;科研院所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将科技档案资源中的好的项目分析汇总,结合自身技术特点作出近期或长期的规划,充分利用科技档案资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解决技术问题和难题。
4.4 走横向联合之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科研院所应该抓好科研档案管理,发挥科技力量实力雄厚的优势,推广科技档案资源中的科技成果,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要积极地、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经济技术成果洽谈会、拍卖会等科普活动,宣传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扩大其经济社会影响力;要积极参与企业的科技活动,和企业联合开发,同时要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鼓励科技人员积极从事科技开发等工作。科研院所科研档案资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要靠双方共同努力,要在实践中摸索,逐步形成制度。
4.5 转变观念,围绕经济和社会的需要开展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科研院所档案部门在科研档案开发方面应树立一个全新的观念,从传统的档案实体保管者向档案信息的管理者、档案信息产品的加工者、档案信息利用的咨询者和服务者转变,将以借阅为主要工作形式改为以信息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作形式。加强横向联系,经常了解与本单位有关的科学技术市场动态,开展档案信息资源交流,积极为开拓技术市场服务;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发挥科技档案中蕴藏的自身优势,为保护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提供法律凭证;借助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直观性,档案部门也可以通过举办科研成果陈列、展览,不断激活档案中的科技信息。
5 结语
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科研院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现有的科技资源,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促进科研院所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科技实力的高水平科研单位技术档案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科研成果走向社会,发挥科技本身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郑胜军.浅谈医院科研活动中的档案管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3,16(3):181~183.
[2]朱玉清.北京地区高校科研文件档案管理现状调查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9,(2):33~35.
[3]王传字.科技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邢丽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管理信息,2008,(21):299.
[5]蔡月仙,姚锡镇.浅谈科技档案的管理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3,(6):104~105.
[6]朱斌.科研管理工作与科研档案管理合理发展的对策,今日科技.2008,(5):40~41.
[7]孟广均等.信息资源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第三版),2003.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 篇9
一、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申报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科研经费预算是项目申报的必备材料, 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关系到科研院所申请项目的能力和获得经费支持的力度。由于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两条线, 缺乏明确的分工与原则, 科研单位在申请项目时, 其项目建议书和预算往往都由科研人员独立完成, 科研人员对财务管理、财务制度以及财务相关的具体内容并不熟悉, 对预算依据的把握不足, 容易出现预算不准、与敏感科目抵触的现象。同时, 目前科研项目经费名目繁多、预算定额等方面没有统一的预算定额标准, 经费预算编制难度很大, 经常出现小支出、大预算的现象, 有时由于预算编制依据把握不准, 导致必要的经费被削减, 影响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即使部分单位的预算让财务人员编制, 由于财务人员缺少科研专业背景, 对项目支出具体情况了解甚少, 难以准确控制项目的支出情况, 预算与科研工作实际需求也会存在较大误差, 经费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反映科研项目的全部成本。
此外, 现有科研项目在申报中, 存在科研人员拼命“跑项目”的现象, 诞生了“公关经费”这一怪象, 极易造成科研经费额度高、科研项目水平低的状况, 降低了科研资金的效益。
2.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许多科研单位在项目实施中并未将科研经费单独立账、单独核算, 导致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得不到合理的监控。国内的科研项目大多实行课题组负责制, 课题负责人有权支配项目经费, 有些课题负责人自行审批使用经费, 经费支出的随意性较大, 使大量不符合财务要求的发票和不在经费业务范围内的开支都在科研项目经费中列支, 加上财务科目和经费科目的差异, 致使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监督无从下手, 财务监管失控影响了经费使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 验收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由于缺少信息化的管理, 验收审计工作较为复杂, 审计人员要在财务人员的配合下查看大量的账单, 工作量很大, 影响了工作效率。部分单位由于管理混乱, 账单分散在不同的账册中, 查找、分类工作繁多, 科研项目财务审计工作一般一年只开展一次, 甚至没有, 无法对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起到监督、预警作用, 不能及时发现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科研经费滥用的现象。
二、建立科研经费动态管理模式
所谓科研经费动态管理模式, 在项目申报、立项、实施、验收等过程中, 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 强化对预算、核算、监督与预警、决算、评估考核等环节的动态管理, 并将各个环节有机结合, 相互衔接, 从而达到科研经费规范使用的目标。动态管理模式以信息系统为基础, 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 实施时时、动态的监管监督, 实现科研经费的快速、高效管理。
1. 预算管理。
在申报过程中, 科研院所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的管理, 明确规定预算编制的原则、要求、规范、监督检查和约束机制。预算编制中, 必须有财务人员全程介入, 在科研人员根据科研项目需要编制预算的过程中, 及时有效地提供会计监督及服务。财务人员协助科研人员正确理解科研经费科目的含义以及在申请过程中的注意点;科研人员协助财务人员掌握科研活动成本需要以及对基本设备、材料等方面的需求, 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增强预算编制的可信度、可操作性, 维护预算编制的严肃性。
2. 核算管理。
这一管理贯穿了立项以及实施两个过程, 也是科研经费动态管理的重要环节。开发科研院所独立的科研经费动态管理模块或系统, 在预算通过主管部门审核后, 将经费按照项目设置核算账户, 实行分类立账, 并将项目每个科目的额度输入系统, 便于财务人员按照预算科目予以严格把关。系统设置有项目负责人、科研报账人员访问的端口和权限。报账人员在报账时, 首先通过系统提交报销的科目、金额, 项目负责人通过系统进行审批, 最后财务人员根据申请、负责人批复以及预算情况实施报账。报账后, 系统中自动显示预算经费、支出经费和结余经费的额度, 便于财务人员、项目负责人动态实时查询经费的使用情况, 简化项目经费管理的程序。同时, 相关单据、凭证以扫描件的形式进入系统进行储存。综合上述工作, 通过系统的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功能, 实现科研经费的动态管理与监控, 保证科研经费的专款专用和规范使用。
3. 动态监督与预警。
以往的科研经费在管理中, 过程监督与预警工作做得较少, 经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无法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在科研经费动态管理模块或系统建设的基础上, 设置动态监管和预警功能, 可以自动检查经费执行情况, 对超预算、超范围、超标准支出、经费使用超过年度计划的科目或者经费结余过多的科目, 系统自动提醒财务人员及项目负责人, 起到预警作用, 以便项目组提前准备, 合理、充分使用资金, 杜绝经费挤占、挪用、转移、擅自转拨、违规使用等问题的发生。
事实上, 科研活动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见性, 在编制预算过程中难免出现与实际不符的地方, 对于这些问题, 通过系统预警发现后, 科研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 督促、协助科研人员通过合理途径向项目批准部门做书面报告, 在国家颁布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允许的范围内, 对部分科目的经费做合理的调整, 使得经费的使用与实际的科研活动更加贴合。
4. 决算管理。
严格按照项目任务书规定的时间和要求进行结题, 动态管理系统设定结题自动提醒功能, 提前向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发出提醒, 及时结题结账。在进行财务审计工作时, 科研院所可以通过科研经费动态管理系统便捷地向审计人员提供相关材料、报表, 审计人员通过系统查询功能查看科研项目的预算表、支出表、结存表以及经费使用情况和相关凭证, 对相关审计需要的凭证直接进行打印, 简化审计工作程序, 提高审计效率。审计结束后, 财务决算工作由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共同完成, 要求做到账表一致、账实相符, 从而推动科研项目的结题结账工作顺利进行。
5. 评估与考核管理。
建立一套对项目研究成果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的评估考核体系, 制定符合特定科研院所实际情况的评估指标体系, 明确评估方法, 并将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做成动态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对每个项目开展预算、中期、结题评估工作, 使评估结果与后续项目的申报工作挂钩。预算评估结果作为指导经费使用的指导材料;中期评估结果引导项目组在余下的时间充分使用经费,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后续工作中逐步改正;结题评估结果作为指导后续项目申报过程中预算编制工作, 提高院所、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监督程度, 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科研经费动态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
为使科研经费动态管理模式得以正常运行, 保证经费规范、安全、合理、科学使用, 有必要改进相关管理措施。
1. 建立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编制规范。
为实现预算编制动态管理的目标, 科研院所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预算编制规范, 规定预算编制工作必须由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合作完成, 加强财务管理部门与项目之间的联系, 明确双方的职责, 做到各司其职、规范操作, 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保障预算编制工作按照动态管理要求实施, 增强预算的可执行性。
2. 完善科研院所经费管理办法。
根据国家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结合科研院所实际情况, 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办法须明确项目经费管理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和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 建立审批制度, 经费开支与报销都需通过动态管理平台进行, 按照系统规定的科目实施报账, 增强科研经费报账的针对性、合理性;规定项目经费必须实施信息化管理;项目应按任务书时间要求开展结题工作, 明确结余经费分配比例和奖励办法;规定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相关处罚要求。通过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制定, 使科研、财务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和办法, 节约经费开支,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3. 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
根据动态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评估结果, 划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科研院所应结合自身的实力, 对优秀项目的科研人员、财务人员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 获得优秀的项目负责人享有新项目优先推选的机会。加强对不合格项目人员的惩罚, 取消该项目负责人3年内申请新项目的资格。通过严格的奖惩机制, 形成一套长效的经费使用的监督制约机制, 促使动态管理的正常实施。
4. 建立定期审计的监督制度。
强化审计监督力度, 是加强科研项目经费合理使用、监督到位的强有力措施。审计是监督财务工作的重要手段, 以往项目仅进行一次财务审计, 发现问题后整改时间十分有限。科研院所应积极建立定期审计的监督制度, 在项目中期开展审计工作, 尽早发现问题, 并针对问题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明确财务“一票否决”制, 保障立项、实施、验收过程中动态管理模式的运行。从管理机制上发挥财务的监督作用, 提升财务管理的力度。
【注】本文系公益性基金课题“东南沿海地区废弃盐田土地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编号:201011016-4) 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08;6
[2].李淑侠.浅谈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农业科技管理, 2010;3
军工科研院所科研外协管理研究 篇10
军工科研院所是我国国防现代化装备研制的重要力量, 其研制产品的技术新、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 涉及的专业也十分宽泛。随着内部竞争的加剧, 各单位为确保自身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 都在集中资源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其发展思路也由过去大而全的思想转变为大而精, 对自身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专业和技术都力求做大做强, 对能够社会化利用的资源就尽力采用外部协作的方式。对于技术状态比较确定的市场上的货架产品, 其采购的程序比较简单、管理也相对成熟, 一般我们称为物资采购;但对于技术状态需要由需求方根据项目实际要求来确定的定制产品, 其管理的程序和要求与物资采购又有许多不同, 一般我们将这类采购称为科研外协。
随着近年来经济规模的扩大, 科研外协的规模也在逐年增多, 但却经常发生由于对科研外协的管理不到位带来的外协产品研制的进度问题、质量问题, 甚至还在外协过程中产生腐败行为, 不仅给项目的研制造成了较大影响, 同时也对企业自身的外在形象和长远发展造成的较大影响, 因此, 加强对科研外协的规范化管理已经十分重要。
要做好军工科研院所的科研外协管理,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军工科研产品本身的特殊性, 另一方面又要从管理的角度认真梳理的业务流程, 从中找到控制的关键环节, 通过加强对关键环节的控制, 来提高科研外协管理的水平。
2 科研外协业务流程分析
2.1 科研外协的特点分析
军工科研院所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 使得其科研外协表现出与一般企业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 主要有品种多、数量少、一次研发、产品复杂。外协品种多表现在: (1) 从技术专业的角度讲有天线、信道、信号与信息处理、结构工艺等各专业类产品; (2) 从产品组成看既有系统产品, 也有设备、模块、单元、部件、器件级产品; (3) 从产品形态上分既有硬件产品、也有软件、技术服务类产品。由于科研院所本身以研制为主的性质也决定了其研制生产的产品数量有限, 因此科研外协产品的数量一般都比较少, 而且多为一次性研制。产品复杂主要表现在: (1) 技术指标、功能要求多而且有些指标要求还比较高, 新技术的应用也较多; (2) 产品的内外接口较多、关系复杂; (3) 表现在质量要求包括使用环境要求、工艺要求、材料要求等与一般民用产品也有较大差别。由于军工科研单位科研外协固有的这些特点, 使得其外协业务工作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因此有必要认真分析外协管理工作流程、确定控制的关键环节, 实行流程化分类管理、重点把控。
2.2 科研外协的流程分析及关键环节的控制
2.2.1 科研外协工作流程图
科研外协工作流程主要分为需求审查、合同谈判、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后期管理与评价5个阶段;涉及的部门包括各研发生产部门以及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和监督管理部门。科研外协的主要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2.2.2 需求审查阶段
需求审查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拟外协产品的各项要求进行审查, 也是科研外协后续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 因此,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主要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 外协申请的审查。外协申请的提出一般是由项目小组根据项目总体方案设计, 划分出需要外协的产品, 这个产品可以是系统产品, 也可以是设备、模块、单元、部件、器件级产品。然后再根据项目总体技术指标的分解, 最终确定外协产品的技术要求。产品划分是否正确合理、指标分解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根据内部资源情况初步确认是外协还是内部研发, 都是在提出外协申请时, 项目小组应当认真审查的内容。
(2) 需求评审。外协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企业内部的相关资源对外协的必要性、可行性、恰当性进行审查, 审查的内容除了包括上面的内容外, 还应包括:
·在企业范围内相关资源是否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外协产品涉及的技术专业是否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是否涉及核心技术或知识产权保护;
·技术要求的内容是否全面、正确, 且符合企业相关的规范要求;
·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是否提出了详细明确的要求;
·外协的后续安排是否符合项目研制进度的要求。
2.2.3 合同谈判阶段
在需求确定以后, 下一步的重点就是通过技术和商务谈判确定外协的承制单位以及价格、进度等主要的合同要素。
(1) 供方的选择。由于前面讲到的科研外协的复杂性, 因此有必要在内部建立一套供方选择评价的机制, 以加强对供方的规范化管理, 最终形成企业自己的《合格供方名录》, 来指导日常工作中对供方的选择。科研外协供方的选择原则上应当在《合格供方名录》内进行选择, 选择的标准主要应当考虑供方的技术能力、产品质量保障能力、产品价格、研制进度等主要因素。
(2) 商务谈判。在通过技术洽谈初步确定2~3家具有一定技术和质量保障能力的供方后, 应当进行商务谈判, 以最终确定合同价格、交付进度、知识产权归属等其他要素。商务谈判的结果将直接影响项目的成本和研制进度, 因此商务谈判一定要综合经验比较丰富人员来进行。为保障商务谈判的质量, 企业应当建立由基层综合经验较为丰富的人员组成的价格管理组织来负责商务谈判, 同时可以进一步明确商务谈判组织的职责、应采用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和内容, 这样也是进一步提高科研外协管理水平、预防内部腐败的有效手段。
2.2.4 合同签订阶段
合同签订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前期需求审查、合同谈判确定的内容通过合同文本的形式固定下来, 以明确合同双方责任和权利。由于军工科研单位外协产品的种类可能比较多, 应当分类制订不同的格式合同来明确不同种类合同的要点, 使得合同管理规范化, 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另外, 合同签署过程应再次加强签订过程的审核, 确保前期确定的内容已经全面、真实的在合同中予以反映, 同时外协主管部门和监督部门应对合同签订过程加强监督, 对合同的技术要求、价格、付款方式、进度等关键要素以及知识产品保护、违约责任等重要合同条款进行严格审查。
2.2.5 合同履行阶段
(1) 合同变更。由于科研工作的特殊性, 难免出现双方考虑不周全、对合同理解不一致等需要对合同进行变更的情况。合同变更应该规定变更的管理程序, 使得合同变更可控、过程可追溯, 特别是对重要变更应当建立重新进行评审的制度。重要变更主要包括:
·合同标的发生实质性变化;
·合同标的的主要技术要求发生变化;
·合同价格发生变化;
·知识产权归属发生变化;
·违约责任发生变化。
(2) 合同的履行。合同履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合同双方按照前期的共同约定履行合同规定的责任和权利, 但从实际工作内容来看, 主要的工作内容还是需要供方来完成。由于科研合同本身的特殊性, 在合同执行阶段发生计划进度的延误、技术要求的变更、产品质量问题等情况还是较为普遍, 因此加强过程的管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设定合同执行的关键检查点, 定期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设定产品质量控制点, 对产品质量要求的落实情况在过程中进行检查;
·对技术要求的变更是否符合规定进行检查;
·对产品验收的内容和方式应以书面形式做出规定;
·付款前应检查合同标的和凭据主体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 并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进行付款。
2.2.6 后期管理与评价阶段
科研外协管理工作也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在单个合同履行完成以后, 我们还需要加强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后续管理:
(1) 产品管理。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因为科研外协的产品属于定制的产品, 在各单位管理的主体主要以各研发生产部门在进行管理。而研发生产部门往往更关注产品的技术质量状态、计划进度等内容, 而容易忽略产品的实物管理, 造成产品交付、返修没有详细记录, 缺乏管理的可追溯性;同时也容易产生虚假合同, 滋生腐败行为。因此, 外协产品作为企业的实物资产, 在产品完成验收后, 应当严格注意按照物资出入库管理流程和要求建立产品交接、保管的管理台账, 加强对产品的实物管理。
(2) 供方的管理。由于科研外协产品的种类多, 涉及的供方种类和数量也会很多, 因此也应纳入企业合格供方名录进行分类管理。合格供方较多的单位, 一般每年都应当对供方进行考核和评价, 并将结果在企业内部进行发布, 以指导研发生产部门对供方的选择。供方的考核评价应按照有关要求制定考核评价的标准和工作程序, 以保证考核评价结果的正确性。
(3) 监督考核与改进。内部监督是企业自我完善提高的重要环节, 在科研外协管理中, 企业的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履行监督考核与改进的职责。在日常管理活动中, 可充分发挥其他职能部门监督管理作用, 采用过程监督审查、定期抽查以及内部审计的方式对科研外协管理制度以及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同时还需要通过激励机制将检查和评价的结果应用到内部的绩效考评中, 通过赏罚分明来促进科研外协管理的完善和发展。
3 结语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 篇11
关键词 农业科研院所 ;科技开发 ;模式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0.2
Sci-tech Development Modes at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aking 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of CATAS as an example
QIU Meihuan LIN Minxia ZHANG Xiaodong ZHANG Hongyi WANG Zhunian
(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CATAS, Danzhou,Hainan 571737)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bridge and link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ayoffs.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status and achievements TCGRI of CATAS, and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Thinking and countermeas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 relying on their ow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strengthe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pattern ; countermeasure
农业科技开发工作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桥梁和纽带[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品资所”)是农业部直属的非营利性国家级科研机构,已取得科技成果183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89项,选育出华南木薯系列新品种11个、热带牧草新品种24个、蔬菜新品种7个和水稻新品种2个,为中国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十五”、“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中均位居第12名。笔者以品资所为例,探索符合中国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实际的科技开发模式,为广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开发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品资所科技开发的模式
1.1 自行开发模式
1.1.1 生产销售绿化苗木
针对原来育苗种类过多,单个苗木数量少,生产管理成本高,只能在本地市场销售的问题,植物园绿化苗木生产以岛外大市场为目标,集中土地和资金种植2-3种生长周期短的绿化苗木,如三角梅、小叶榕、人面子等,有计划、有步骤地规模化生产1-2种生长周期长的苗木,达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稳定发展的目的。
1.1.2 种子种苗生产
发挥传统优势,有选择性地投入,以各研究中心为实施主体,发展牛大力、牧草、木薯、蔬菜、水稻、花卉、果树、五指山种猪、黎鸡等种子种苗生产。如:抓住当前牛大力苗供不应求的大好时机,发挥快繁中心牛大力苗组培技术成熟的优势,实施品质所重点开发项目“牛大力种苗规模化生产”,2012-2013年生产牛大力种苗40万株,实现经济效益300万元。
1.1.3 特色产品生产
加大新产品市场开发力度,对目前已开发的灵芝胶囊、艾纳香系列产品、富硒大米、木薯系列食品等特色产品,通过开设淘宝网店、参加各种交易博览会以及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各单位宣传等系列推广措施,产品销售取得一定效益。可继续研发生产牛大力酒、牛大力袋泡茶、牛大力鲜切片、牛大力饮料等产品,延长产业链。
1.1.4 示范基地生产
依托示范基地建设,生产香蕉、芒果、热带鲜切花(叶)等产品,开辟创收渠道,创造经济效益。
1.2 与企业合作的开发模式
1.2.1 联合开发模式
实行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与贵州艾源生态药业开发有限公司联合研发艾纳香化妆产品30个,联合建立艾纳香冰片加工厂,并引进海南香岛黎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已开发的艾纳香系列产品进行市场化运作,取得一定经济效益。
1.2.2 技术服务模式
发挥品质所资源与科技优势,与广州景丰公司、广物地产公司、上海芬美意公司、海南新世通公司、琼中县科协、三亚市农业局等企业和政府多方位开展技术合作,以收取技术服务费方式创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双赢。
1.3 所办企业开发模式
以品资所科技成果为依托,对所办企业进行重组、盘活。发挥海南科技园区公司承接国家产业化项目的平台功能,积极争取各类产业项目资金支持,为产业化开发迅速积累发展资金,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发挥花卉公司产业化经营平台功能,以品资所为主要依托,突出特色,在园林绿化工程设计、竣工及养护管理、绿化工程建设土壤改良、各种绿化苗木及种苗生产等领域,开展特色科技产品开发经营,实现品牌化、个性化发展。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科技人员的开发创收意识和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nlc202309011613
一方面,由于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属性,往往是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限制着开发创收的大突破;另一方面,院职称评定条件上开发考核指标较高,对于科技人员来说,完成科研考核指标较开发指标容易。因此,科技人员“重科研轻开发、重成果轻转化”的意识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2 科技开发基础薄弱,成果的可转化率低
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品资所长期以来以科研为主,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是科研工作追求的主要目标。但所出成果中,基础性成果、应用基础性成果、技术性成果较多,专利、产品性成果较少,成果时效性差的现状还没有根本性改变,且缺乏对产业影响力大的拳头产品。
2.3 机制不灵活,办事效率低,不适应市场需求
科研所在科技产品销售、承接工程等开发过程中,因受单位性质的约束,机制不灵活,办事效率低,不适应市场需求。
3 加强科技开发的思路与对策
3.1 创新制度管理,推进开发工作有序发展
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科技开发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例如国有资产管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期权激励、经营目标奖励、无形资产等实施交易以及人员考核、评价、晋级、晋升等制度化建设。要切实贯彻“目标管理、量化考核、效益奖罚”的机制,调动科技开发实体及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方式将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加快转化,产生经济效益。
3.2 促进科研导向市场化
科技创新是科技开发的源泉,而科技开发则是科技创新的目的[2]。偏离市场化导向、与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全吻合的科技成果是缺少实际意义的,在科技成果的立项和研制阶段,就要求科技项目的立项要符合市场需要,不仅追求学术上的价值,更要增强科研人员对于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本和收益的重视程度。
3.3 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
选好科技开发队伍带头人,选拔懂经营、会开发、善决策和应变强的领导人才;鼓励和引导优秀科研人员从事科技开发,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开发团队;重视开发人才的业务培训,提高开发人员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和税收法规等业务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龚康达,曾 峰,吴 波. 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开发的实证分析[J]. 当代经济,2010(2):144-146.
[2] 杨 栩,于 渤.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研究[J]. 学习与探索,2012(8):106-108.
浅谈科研院所安全管理 篇12
科研院所是创造科技成果、创造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基地,其首要任务无疑是科研课题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科研院所科研活动的两个显著特点是“临时性”活动和“四新”活动的大量存在。临时性既有科研活动的临时性也有参与科研活动人员临时性的特点,“四新”则是指使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科研活动。
二、科研院所事故多发的原因
从科研院所安全生产事故案例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事故都与科研活动的“临时性”和“四新”相关。科研过程不同于规模生产,科研人员及其所在的组织对科研活动,尤其是对涉及“四新”的科研活动中存在的危险认识不到位,相应的防护控制措施自然也就容易出现缺失。另外,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的科研人员虽然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但是在安全知识方面普遍存在短板,往往忽视安全工作,在科研过程中不时出现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操作规程等不安全行为。基于以上原因,直接导致了科研院所安全事故的多发。
三、加强科研院所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
1. 加强科研活动的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中明确要求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过程中要考虑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因此,我们在辨识科研过程中的危险源必须考虑常规活动和临时性的非常规活动。同时还要考虑科研活动的场所、参与人员、所使用的设备设施、临时作业活动的过程等因素。在科研活动开始前,科研作业活动的主管部门和(或)主要负责人可以采用现场观察、安全检查表、作业条件的危险性分析等多种方法充分识别过程的危险源,并通过LEC风险评价方法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为危险源制定适宜有效的控制措施。对危险源辨识过程中所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做到事前预防,真正落实“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2. 加强新员工和临时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
新《安全生产法》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习总书记也强调“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安全发展强调“以人为本”,首先是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本,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在确保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及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人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即是被管理的对象也是参与管理的对象,加强对人的管理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结合以往的事故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新员工和临时工作人员发生事故所占的比重大。另外,从以往事故的统计结果我们也发现,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的事故数量占到事故总量的近80%。因此,加强新员工和临时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此类人员的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对于新员工,我们要认真落实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尤其是班组级安全教育,要向新员工全面讲解班组内存在的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劳动防护、安全操作规程等内容,通过对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提高新员工安全意识。对临时作业人员要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对现场存在的风险和可能导致的事故要进行充分告知,检查人员的从业资质、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使用情况,对作业过程进行监督。
3. 加强“四新”管控与教育
科研过程常会涉及到“四新”的应用,只有充分认识到“四新”过程存在的危险特性,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控制措施。为了搞好“四新”安全教育,专业人员、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应在“四新”应用前,预先进行危险性评价和安全系统分析,确定科研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并收集有关资料,提出危险控制措施和员工的劳动防护措施。在充分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四新”安全技术说明书、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教学内容,再对操作者和有关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和训练,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从事“四新”作业。
4.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是科研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责任,《安全生产法》第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制度是科研生产经营单位贯彻国家有关生产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的行动指南。未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或建立不完善,作业人员在科研生产过程中无章可循,容易出现经常性的违章行为,导致各类事故的发生。因此,科研生产单位在作业过程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总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监督制度等安全管理制度,坚持以人文本,强化依法治安,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
5. 形成企业安全文化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相对于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来讲,安全文化建设是事故预防的一种“软”力量,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手段。安全文化从更深的层次影响人的观念、道德、态度、情感和品行等,提高人的安全素养,最终使人的自觉行为满足安全健康的要求[2]。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文化的导向、凝聚、辐射和同化功能,引导全体员工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事安全生产活动;另一方面,通过道德规范的约束,创造一种团结友爱、互相信任、工作中互相提醒、互相发现不安全因素,共同保障安全的和睦氛围。
四、结束语
安全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安全工作需要全体员工的广泛参与,只有人人讲安全,安全意识才能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发生根本转变。安全管理工作没有终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削弱安全管理的力度,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充分发挥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为企业健康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