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体系事件

2024-09-06

微体系事件(共4篇)

微体系事件 篇1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QQ、MSN、豆瓣等微媒介为平台呈现出影响乃至制造舆论的力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3年6月底,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许多机构及公众人物通过微博发布、传播消息。据《中国社会舆情蓝皮书(2013)》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以微博为首发主体的舆情事件占到所有舆情事件总体的32.1%[1],微博正从弱关系的社交平台演变为大众化的舆论平台。2013年7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上半年微信用户超过4亿,微信正在扮演着社会话语领域的信息传播点。因此,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在重大公共事件的舆论中作用不容忽视。

一、微媒介舆论传播机制

目前微媒介使用人数最多的是微信和微博两大媒介,微博在社会话语场域主要通过“转发微博+名人效应+广泛影响+强媒体”的模式;微信以人际关系为特征,催生了互动沟通+精准推送+极度便捷+强关系的传播模式。下面就以二者为代表,着重分析二者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舆论传播机制。

1. 微媒介舆论的交互式传播

微信、微博等微媒介在使用者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的情况下,点对点式的传播具有精准性与及时性,决定了信息在每一个传播节点,都可以被全面而准确地发送,并进行及时的交互与反馈,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在特定条件下往往成为特殊的舆论放大器。[2]在突发的公共事件中,在强关系的前提下点对点式的传播方式通常是首要选择,微媒介“这种交互式传播,在网络媒介事件的初期尤为明显,其舆论的传播相对而言是‘链式扩散’,是遵循事件因先后次序关系而接连发生的舆论扩散方式。”[3]这一结论表明微媒介的交互规则贯穿在公共事件舆论传播的过程中,促使舆论倾向性的一致。

2. 微媒介舆论的循环裂变式传播

循环裂变式传播具有高速的成长及传播速率,以微博中的方舟子与董良杰制造的谣言为例。2012年5月17日,认证为“原美国夏威夷大学环保专家”@环保蕫良杰发表微博以“自来水里的避孕药”为标题,使用“一般水处理技术去不掉”“后果难料”等耸人听闻的词句,并配发了“水里的雌性干扰素中国与他国比较”的图表。此条微博发布于09:23,薛蛮子在09:54以极具煽动性的“TMD”标题转发了此条微博,在短短几小时内,微博迅速被网友转发六七千次,此后关于“自来水含有避孕药”在网上铺天盖地。微媒介“技术设置:自由进入、自由评论、自由关注、自由浏览、自由转发的‘广场效应’,决定了这种围观的氛围和传播特性。”[4]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因此进行不断的报道,引起了人们对饮用水的恐慌。回顾蕫良杰整个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微媒介凭借自身的传播模式,在开放的话语空间内,以一种实时、互动地方式尽可能快速、广泛舆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主流媒体的议程。

二、微媒介舆论传播的现状解读

重大公共事件是社会现实矛盾和民生问题的集中体现,因此研究微媒介中重大公共事件的现状有利于把握社会舆论的传播规律,进而为新媒介环境下舆论管理提供有效的借鉴。

1. 舆论场呈现碎片化

微媒介虚拟的社会话语场域,受众的表达欲望日益高涨,积极参与发表言论,并且转发更新速度很快,在这一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微受众的微心理。因此微媒介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契合了社会信息化、时间碎片化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相对于博客考虑文本的规范性和逻辑性,微博的进入门槛低,操作起来更加随心和自由。[5]在崇尚碎片化的微世界里,传播者的观点是即时的、多样的、不理性的,从而受众鉴别能力受到影响。比如农夫山泉自2013年3月份以来,受到媒体的接连曝光,《京华时报》对此采取了跟踪调查。在二者的争战中微博上个大V们众说纷纭,突破了以往传播互动的时空限制局限,信息增量呈现出高度的分散,受众难以在其中理清脉络。只有找到一个可实现聚合的传播者,才能使社会舆论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5月6日,@每日经济新闻的官方微博以“农夫山泉‘质量门’事件始末”为标题,以清晰的图表形式呈现,实现了从碎片化的散点信息到事件的全貌。

2. 舆论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

李彪、郑满宁选取2011年、2012年新浪微博中的21个热点事件,分析得出:在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中,认证用户是热点事件的话题主要生产群体,扮演着为整个事件提供意见参考、动员一般用户等的主要作用;而在转发相关微博时,认证用户显得比较“消极”,一般都是由非认证用户在进行传播。[6]微媒介的出现并未真正实现“去中心化”,社会话语权依旧掌握在意见领袖手中。微媒介中的意见领袖一般具有现实权力的社会身份,处于信息源的上流,通过微媒介平台从意见领袖流向社会大众,引领社会舆论。这其中当然也不乏草根逆袭的可能性,但只是草根掌握了在微媒介话语场域意见领袖的形成机制:谁发布的信息能引起大家共鸣的程度越高,谁就获得更多地关注机会和转发机会。例如董良杰在“自来水里的避孕药”的微博中,以“后果难料”等耸人听闻的语句,成功依靠关乎公众切身利益的话题以及薛蛮子的影响,在舆论导向上逆袭成功。

3. 弱势群体舆论倒逼强势主体

微媒介受限于字数,传播速度有极其快,加之社会境遇的压力,一边倒向弱势群体在此种话语环境下更加突出,甚至可能导致群体极化和舆论审判。“舆论审判是指舆论超越了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舆论对象进行一种现在性的‘审判预设’,这种‘审判预设’,常常能够对司法造成舆论压力,使得司法背离法律至上的原则,屈服于舆论而做出畸轻畸重的判决。”[7]

舆论审判最突出的代表是“药家鑫案”,2010年10月20日,药家鑫开车撞倒被害人张妙后,持刀连续捅刺,致使被害人当场死亡。案件披露后,微博上不时传播各种信息,渲染行为的残暴,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舆论高潮。其中也不乏各类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发出理性声音,2011年3月23日,药家鑫律师路刚在公开开庭审理此案时,提出药“属于激情杀人”,当晚《新闻1+1》播出李教授的“钢琴杀人”说。但这些理性的声音往往湮没在非理想的情绪中,微博用户被非理性的舆论吸引,潜意识里的从众心理集体对事件进行狂欢式的舆论审判。不断有人微博发出“一看就是罪该万死的人”、“罪该万死”等极具煽动性的话语。此外张妙的律师张显也不断在微博上制造舆论,“关于民事赔偿,除了法院拍卖药家鑫的那辆车外,还有调查在他名下有无房产。”(2011.04.15)“愿媒体从药家鑫案入手,找出陕西司法存在的问题。能挖出腐败就更好了”(2010.04.20)。在这种舆论狂潮下,微博媒介已经提前审判。

4. 无影灯效应

近年来,经济社会转型使社会矛盾不断累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博弈,公众的民生和权益不断受到侵害,传统媒体难以冲破原有的表达规则,因此网络成了民众表达诉求的首要选择。而微媒介的出现,使公众随时随地可以上网,很多人存有法不责众的心态,再加上监测的技术手段不成熟,难以有效监管,微媒介极易成为谣言的温床。然而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一个人所提供的资讯也许是不可靠的、一个人的意见和主张很可能是不靠谱的,但是,无数人的资讯、意见的提供所组成的总体却能在结构上形成一种‘无影灯’效应,便可以使真相毕露、使真理脱颖而出。”[9]例如,2010年12月6日晚,@中国新闻周刊发表金庸去世消息。作为国内正规知名的新闻杂志,此条信息的发布后在微博等各大媒介上疯传。@闾丘露薇12月6日20:41率先发声辟谣为假消息,其后中国新闻周刊删除微博,发布致歉声明。被去世的谣言存活到消亡的时间极其短,民意的自由表达使所有知情者的言论聚合到一起,互相激荡从而达到去伪存真的效果。

三、微媒介舆论的管理

面对微媒介在公共事件中的舆论生态环境,社会各界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1. 构建信任,引入意见领袖

从微媒介的整个传播流程来看,对政府、媒体及企业来说,微博卖的是信任,卖的是其所拥有的关系资源的价值,信任是微博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前提和基础。[8]对此微媒介中活跃的政府、媒体、企业应该把树立公信力放在首位,首先应该就是具有胜任社会角色的能力,才能够关心服务对象的切身问题,取得公众的信任。

微媒介中公众的参与度加大,但是依旧存在着话语权力中心,根据传播学的“二级传播”理论,看似是亿万网名在微媒介上发声,其实是意见领袖掌握着话语权,公众对此十分信服。如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节目后,节目中嘉宾微博的任何言论都会产生巨大影响,@郭涛在11月23日新浪微博发表关于在节目中处理孩子问题的自白,一方面引发了公众对郭涛爷们形象的加深,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引发了教育方式的讨论,这种意见领袖向公众传递着正能量。因此政府、媒体、企业应该准确识别意见领袖,引入官方微媒介的意见领袖,在舆论场内引导并舒缓社会舆论。

2. 整合传播渠道,打通两个舆论场

重大公共事件的发生之后,舆论形成、扩散、反馈的过程很短暂,时间上的任何延迟会使公众情绪中产生盲目、混乱,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渠道,可以更好地使公众了解事件。

当前,我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即官方舆论场;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10]主流媒体构成的官方舆论场具有新闻调查的深入性,挖掘重大公共事件的更多细节。以微媒介为主的民间舆论场话题涉及范围广泛,舆论意见多样。“7·23温州动车事故”、日本地震后抢盐事件、青岛黄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三者都是由微博最先发布,迅速形成舆论风暴。在事件发生后官方的主流媒体也发声,进行播送事件进展并辟谣。因此打通两个“舆论场”公众可以在自己的价值判断中形成理性的认知,可以有效地防止非理性、非权威的观点在重大公众事件肆意横行。

3. 发挥NGO组织的社会作用

NGO组织活跃于公众的身边,比微媒介中活跃的意见领袖更加贴近民众。如日本地震后,由于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以及社会管理部门主渠道应对的滞后,出现了民众的慌乱情绪和信息真空,“抢盐风波”在短时间内波及全国范围。在此期间NGO组织开始发挥作用,尤其是果壳网的主题站@谣言粉碎机在14日对核辐射辟谣,15日对碘防辐射辟谣。这些民间自发的组织,在16日晚政府真正介入“抢盐风波”之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民众内心深处的担忧与恐慌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NGO组织涉及到辟谣、科普,它们的传播可以提高公众的辨别能力及社会责任感,这是微媒介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链条。

在微媒介生态中,公共事件的爆发、传播、舆论交锋是常态,舆论的传播规律和舆论的管理长效管理,值得我们长久持续性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突发性事件中的微博客传播 篇2

近年来, 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客在国外非常流行。很多政界名流、商界精英、文体界明星都开设了自己的微博客账户。越来越多的记者和专业媒体选择通过微博客收发信息、与受众互动。不少知名品牌也开始使用微博客进行口碑营销。可以说, 微博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更新了传媒理念, 增加了营销途径。微博客自身的一些特点, 让它能够在突发性事件中发挥巨大作用, 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中, 笔者从微博客的特点出发, 结合具体实例对突发性事件中的微博客传播作用作了简要探析。

微博客定义

根据维基百科上的定义:微博客 (Micro-blogging, Microblog) 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 (通常少于200个字) 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代表性网站Twitter甚至已经成为微博客的代名词。除Twitter外, 国际间微博客网站还有Jaiku、Plurk、Thumbcast等100余个。目前国内微博客网站有新浪微博、腾讯滔滔、即时客、同学网等十余家。

微博客特点

虽然只在博客前加了个“微”字, 仍隶属于博客家族, 但笔者认为微博客和博客相比拥有很多优势, 它的信息传播方式与网络论坛、即时通信工具相比也显示出自己的特点。

门槛低、压力小。微博客与博客相比, 具有以下优势:一是经营起来更加容易。100多个字的文本相当于两三条短信, 用户心理负担小, 门槛比写博客更低, 不像博客需要很多精力和耐心去经营。二是浏览起来更加方便。看一条微博内容往往花不了几秒钟, 不像博客需要长时间的关注。在这个信息过剩、人们注意力被严重瓜分的时代, 微博客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三是情感抒发更加真实。用户新鲜、真实的心情短语占据了微博客上很大一部分内容, 很多微博客用户发布信息仅仅是为了抒发情绪或与他人保持联系, 并不在意内容本身, 但往往是这种随意、即时的零碎信息比起精心组织的博客内容更能反映作者当时真实的心境。

快速发布和传播信息。微博客像博客一样拥有自己的主页, 同时允许任何人或指定人群阅读、回复、转发。拥有主页意义重大:首先, 主页帮助微博客实现了一对多、多对多的N级传播。每个主页既可以是传播的终点, 又可以是下次传播的起点, 信息能够在上面迅速传播开来。其次, 拥有主页有利于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在BBS、聊天室、QQ群聊中, 大多数个体主要还是作为旁观者存在。博客主页所提供的出版空间则大大刺激了个体对信息创造性活动的主动参与。 (1) 再次, 主页还能赋予用户“主人翁”式的责任感。特别是在实名制注册的微博客中, 独立主页保证了每个微博客都能成为独立、平等的信息发布平台,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群体压力、匿名心理、身份随意等引起的非理性言论。这些因素都促使微博客能够成为信息发布和传播的优秀平台。

多媒体参与、实时交互。目前, 很多微博客网站已经推出了手机版。随着发展, 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网页、MP3等都可以成为微博客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它们随时随地上传和接收微博客信息。多媒体的参与, 让微博客逐渐改变了完全依赖网络的传播方式, 也使微博客上的信息传播真正实现了实时交互。这种实时交互给许多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如一些NBA明星喜欢趁着中场休息时间用手机上Twitter发布比赛状态之类的信息, 那些热情的球迷纷纷Follow, 成为最流行的球星与球迷的互动方式。互联网的一大作用是打破了现实生活中人们距离、时间、身份等的阻隔, 让人们之间的交流对话变得更加容易, 而微博客正在大大提高这种对话的可能性和及时性。

微博客在突发性事件中的表现

下面结合微博客的以上特点, 就它在突发性事件中的传播作用进行分析。

造谣和辟谣的优秀平台。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谣言的流通量 (R) 与问题的重要性 (i) 和涉及问题证据暧昧性 (a) 之间成正比, 写成公式即R=i×a (谣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 (2) 在此基础上, 克罗斯对此公式进行了修改, 即R=i×a/c, 其中c=批判能力。从以上公式中, 我们可以看出谣言传播的几个特点:一是产生谣言的中心事件总是那些受人关注、关系重大的事件;二是有关该事件的信息具有模糊性;三是“谣言止于智者”, 人们的分析能力、理性程度越高, 谣言传播的可能性、冲击力越小。

突发性事件因其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等备受人们关注, 短时间内正常信息渠道容易不畅, 人们会因恐慌而丧失理性, 往往造成大量谣言的滋生和蔓延。结合微博客的特点, 笔者认为其是突发性事件中谣言传播的绝佳工具。微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媒体, 延续了博客自媒体无序、自发、随意的特点,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它100多个字的文本内容很难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作深入细致的报道, 容易出现断章取义的报道。外加微博客的传播主体多为个人, 报道视角多为微观, 报道内容多为个人所见所感, 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较难做到客观、全面、公正。这些都使得突发性事件发生后, 微博客很容易成为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场所。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微博客也是十分优秀的辟谣平台。突发性事件爆发后, 权威机构、传统媒体、专业人士等可以通过微博客平台第一时间发布准确信息、辟除谣言, 如甲型H1N1流感事件发生后,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就在Twitter上建立了账户, 用来发布和甲型H1N1流感相关的权威信息。目前, 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三联生活周刊》等一些传统媒体也纷纷注册了微博客账号, 作为它们信息发布、与受众互动的平台。权威机构、专业媒体的加盟有利于改善微博客上信息来源不明、可信度低的状态, 进一步提升微博客的权威性。相信在突发性事件中微博客同样能扮好辟谣者的角色。

舆论引导的一线阵地。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 微博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其即时性的特点, 往往成为第一时间发布第一手资料的媒体。如2008年11月孟买发生恐怖袭击时, 很多现场亲历者用手机将所见所闻源源不断地发送到Twitter上, 把路透社、美联社、CNN等传统新闻大腕远远抛在了后面。微博客等自媒体大大拓宽了信息渠道, 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的议程设置, 对舆论引导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调查显示, 从传播扩散到形成网络舆情指向的大方向, 需要的时间大概就是事发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之间, 这一时间是危机处理和对舆情风向进行引导的最佳时机。 (3) 这对媒体的应变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而反应迅速正是微博客的一大特点。微博客上虽然多为零碎、随意的信息, 但因其传播速度很快、范围很广, 短时间内即可聚合信息, 形成舆论风暴。美国著名作家、博客专家、查普曼大学教授休·休伊特认为:“当很多博客选择了一个主题或者开始跟踪一条新闻时, 便可形成博客蜂群。博客蜂群是舆论风暴的早期征候。当舆论风暴爆发时, 公众对人物、地点、产品或现象的理解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4) 笔者认为, 微博客较之博客形成蜂群的速度更快, 舆论风暴形成所需的时间更短, 它的舆论引导功能比博客更加强大。

突发性事件爆发后, 如何在微博客上进行舆论引导?笔者认为, 一是权威机构、专业媒体需迅速行动, 可以利用微博客掌握舆论风向, 及时发布权威消息进行舆论引导。二是应充分发挥微博客上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 特别是名人、行业精英、领导干部等, 他们在微博客上发出的声音拥有更多的倾听者, 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我们知道在说服人们接受新事物时, 人际传播更直接、有效, 而微博客实际上融合了大众媒体独白式和人际传播对话式的两种传播形态, 应充分发挥其在人际传播方面的优势。三是采取必要的审核措施, 这也是目前一些微博客网站常用的办法:实名注册、发布带关键字的信息需经审核、直接禁止发布此类信息等。另外还有许多其他措施, 这里不再详述。

结语

目前, 微博客在国内尚处于兴起阶段。笔者结合微博客的特点, 分析了其在突发性事件中的传播作用。笔者认为, 突发性事件中的微博客是把锋利的双刃剑, 一方面它对辟除谣言、舆论引导、议程设置提出了很大挑战, 另一方面它也是及时辟谣、掌握舆情、进行反馈的有效工具, 是新时期舆论引导的一大利器。微博客的传播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注释

1 刘津:《博客传播》,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第80页。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98页。

3 喻国明、陈端:《危机传播的法则与艺术---以央视新台址大火的网络舆情处理危机及处理策略为例》, 《新闻与写作》, 2009 (5) 。

浅析政务微博对突发事件的影响 篇3

一、潜伏阶段:了解民意, 做好预警工作

关于突发事件的定义, 沈正斌认为,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呈现出异常状态、大众对此缺乏思想准备却普遍予以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1]尽管突发事件在大众看来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是不可预知的。但在常态期间, 政府肩负着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 有责任经常性地对突发事件的相关常识向公众进行普及。做好日常预警工作, 这样一来便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能够把损失降到最低。或者在危机处于萌芽阶段时, 政务微博昔日的预警作用就自然而然地凸现出来。微博这一互联网新媒介和传统媒体一样都具备着环境监视的功能。此时, 微博凭借其规模庞大的用户资源, 发挥关系传播, 打破原有媒介的点对面传播发展成为裂变式传播, 编织成一张遍及全球的信息网。政府便可以借助政务微博这一“发言人”向受众开展突发事件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危机教育培训。此类知识的传播, 可以使媒介的环境监测、预警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灾害的破坏程度甚至可以抑制或者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 政府还可以利用政务微博, 及时搜集微博上的信息, 时刻检测外界环境的变化, 做好应急准备。

二、爆发阶段:第一时间发布信息, 把握舆论主动权

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欲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信息的不公开会使流言蔓延开来, 造成舆论失控的局面。微博自身的最大优势在于零时差发布信息。在如今的全媒体时代, 每一个公民都有机会成为“平民记者”。当突发事件爆发后, 任何一个现场的目击者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利用微博发布相关信息。由于微博时效性强的这一特点使得政务微博在时效上的要求同样重要。当关于互联网草根微博中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到来时, 政府应该及时搜集信息并加以核实分析后第一时间通过政务微博传达给受众。并且要及时更新, 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如果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没有及时回复或者更新最新信息, 就很难抢先占领话语先机, 不能把握住舆论走向。这与以往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政府总是在舆情爆发后处于解释、澄清的被动地位相比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三、扩散阶段:发挥作为“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

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处于比较脆弱的阶段, 尤其是一些政治冲突、危机往往较容易造成社会关系的破裂。同样, 公民在突发事件爆发后会出现一些恐惧心理, 而在微博这片言论相对自由的平台上, 公民往往会发布一些不理性的、冲动的言论使舆论处于无序或失控的状态。这时如果政府不能够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引导舆论, 就会给政府的后续处理工作带来危机。此时。政务微博便作为政府的发言人开始及时传播可靠、权威的信息, 鼓励公众以理性的态度参与其中, 通过政务微博与网民进行及时互动以便掌握舆论的最新走向。笔者认为政务微博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和论坛上的“舆论领袖”相似的作用, 或者也可以说是潜在的舆论领袖。政务微博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权威性, 它所发布的信息能够得到公众的信任, 能够有效地控制舆论, 扩大正面舆论的影响力。除此之外, 政务微博能够与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进行及时互动, 实现政府、媒体、公众的紧密结合。

除此之外, 对于突发事件尤其是灾难性事件新闻的报道也是传统主流媒体的竞争焦点。传统主流媒体对新闻素材有着“特殊”的偏好, 他们往往把灾难中的血腥场面、死亡等作为报道的着力点。这样一来过度放大了灾难所带来的危害, 容易给公众带来恐慌心理。政务微博便可以弥补传统媒体所带来的问题, 及时向公众还原事件的本来面貌, 缓解受众的不安情绪, 维持社会稳定。

四、解决阶段:官民互动推动事件解决

突发事件结束后, 由于遭受的身心伤害, 所以公众需要及时得到疏导和救治。政府和媒体则在这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的大众媒体在灾难过后的新闻报道中常常会精心组织语言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劝服, 鼓励公众应对灾难、克服心理恐惧等, 这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救助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媒体自身特点, 报纸、广播和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等言论较为严肃、抽象, 更倾向于较为理性的鼓励、引导, 缺乏亲和力。然而微博这样一个信息分享、传播平台,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一个群落。在这里, 微博用户通过@政务微博直接与政府进行对话, 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心情, 成为心理救助的平台。

从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初, 政府开办官方网站到现如今的政务微博已经初具规模, 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寻求新的问政方式。尽管问题依然存在, 但政务微博的优势也在逐渐凸现出来, 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选择。通过政务微博发布政务信息、官民互动收集民意、引导舆论、塑造政府形象等正在一步步使政务微博成为实实在在的政务工具。政务微博应该把政府的威信力与微博的优势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履行政府的职责, 与公众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 真正拉近官民之间的距离, 调动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开创中国政治民主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沈正斌.突发事件报道机制的科学调控[J].传媒观察, 2003 (4) :26.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戴元光, 金冠军.传播学通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信息传播 篇4

从2011年的政务微博元年至今, 我国政务微博正呈井喷的发展趋势, 截至2013年10月底, 新浪微博平台上的政务微博已达100151个, 其中政务机构微博66830家、公职人员微博33321位。当前, 政府对政务微博的运用重心主要放在日常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上, 通过建设政务微博发布厅, 开展微访谈、微调查、微直播等活动来增进政民关系, 加强政民互动, 促进政治民主化和透明化, 但在突发事件发生背景下, 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对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活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 缺乏主动意识和危机责任意识。尽管如此, 仍有不少政务微博主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采取了十分有效的、恰当的信息传播策略, 值得我们研究, 以期为日后的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提供经验和借鉴。

2. 突发事件相关概述

2014年3月1日21时20分, 云南省昆明市火车站发生了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策划组织的社会突发安全事件, 歹徒手持刀具、统一着装, 冲进火车站广场、售票厅, 见人就砍。截至2日18时, 此次袭击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伤。3月1日凌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 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和有关部门同志连夜赶赴云南指导处置工作, 看望受伤群众和遇难人员亲属。3月3日下午该案件即被告破, 证实是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暴力恐怖团伙所为。3月7日晚六点, 数千市民集结于昆明火车站站前广场的铜牛雕像前, 祭奠和悼念遇难者, 自此事件基本告一段落。

3. 案例选取依据

选取此次突发事件中“@微博云南”的信息传播为案例, 是出于以下的原因:1.出于对选取政务微博所属政府机构职能的考虑。“@微博云南”是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 在突发事件爆发时, 政府新闻办通常是政府发布危机信息的重要部门, 拥有丰富的信息来源渠道和信息资源;2.出于对选取政务微博所属行政区域范围的考虑。“@微博云南”是云南地区微博影响力最大和粉丝数量最多的微博之一, 其粉丝数量高达四百多万, 平均每日发博数量达到12条, 相较于其他政务微博, “@微博云南”更具代表性;3.出于对选取政务微博所属行政级别的考虑。“@云南微博”属于厅局级部门官方微博, 因此在信息传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上有很大优势。

4. 突发事件中微博数据总体统计及分析

恐怖袭击发生后24个小时内, 新浪微博平台上以“昆明”为关键字的微博数量猛增至8909088条, 事件发生48小时后即2014年3月3日, 随着案件被公安机关告破, 相关部门政务微博第一时间通报了案件的细节, 关联微博的数量随之出现大幅度下降, 仅为2907072条, 至3月6日相关微博数量降至低谷, 仅有458144条。3月7日, 昆明市民自发为遇难者举行祭奠活动, 网民也纷纷发表微博以悼念遇难者, 事件相关微博数量有所回升, 达到了830656条。

从相关微博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 网民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热度随着官方对事件真相的披露进程变化而变化。如图所示, 3月2日当天, 由于相关部门正处于对此次突发事件的调查过程中, 权威信息尚未向民众公开。出于对危机信息的强烈渴求, 网民对突发事件关注度一路高涨, 纷纷在微博上发表主观臆测或是转发来自非官方渠道的事件信息, 霎时间, 各种谣言和虚假消息充斥于微博空间, 使得微博舆情变得复杂而难以控制。3月3日下午, 当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政务微博发布权威调查结果后, 网民关注热情因为信息不确定性的消除而随之减弱, 微博舆情也逐渐趋于平缓。

5. 突发事件中“@微博云南”的信息传播分析

如图2所示, 在此次“3·01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中, “@微博云南”共发布了70条突发事件相关微博, 占其6天内发博总数的48%, 其中原创信息为26条, 转发信息为44条。结合图1可知, 在此次突发事件中“@微博云南”信息传播力度与微博网民对事件的关注热度成正比。

“@微博云南”信息传播方式分析。此次突发事件中“@微博云南”的信息传播方式可分为信息发布、信息推送以及信息转发三种。其中, 直接发布的信息为15条, 占关联微博总量的21%;推送的信息为11条, 占关联微博总量的16%;转发的信息为44条, 占关联微博总量63%。信息推送对象主要为微博舆论领袖和其他政务微博, 分别占其推送信息总数的4%和6%, 这说明“@微博云南”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时缺乏与普通民众的互动。“@微博云南”的转发信息来源主要为其他政务微博、传统媒体微博和微博舆论领袖, 分别占其信息来源总量的39%、52%和9%, 这说明传统媒体渠道仍是“@微博云南”的主要信息来源。

“@微博云南”信息传播内容分析。此次突发事件中“@微博云南”的信息传播内容可分为五类:1.事件进展通报, 主要包括对事件经过、人员伤亡、调查进展、政府态度等情况的通报;2.伤员救治情况, 包括对政府医疗行动和伤员治愈情况的通报;3.祈福传递正能量, 包括发布和转发祈福信息, 以缅怀受难者, 修复遇难者的心理创伤, 鼓舞人心;4.官方紧急辟谣, 指针对网络上和社会上出现的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谣言而发布的辟谣信息, 以避免虚假信息引起民众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5.呼吁号召, 指政务微博发布的号召和呼吁群众共同参与危机应对的信息, 旨在发动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应对突发事件。事件进展通报信息共20条, 占比29%;伤员救治情况信息共7条, 占比9%;祈福传递正能量信息共23条, 占比为33%;呼吁号召信息共11条, 占比16%;辟谣信息9条, 占比13%。

“@微博云南”信息传播效果分析。在此次“3·01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中, “@微博云南”的70条事件相关微博一共被转发4426次, 平均每条微博被转发63.2次;一共被评论1527次, 平均每条微博被评论21.8次。基于四百一十多万的粉丝总数, “@微博云南”发布微博信息的被转发次数和被评论次数都比较高, 但在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上, 除去主动推送的11条微博和转发的44条微博, 在原创微博的传播过程中, “@微博云南”与民众的信息互动基本为零, 几乎没有回复网友疑问和质疑的行为。

6. 案例总结

此次发生的“3·01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是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之一, 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恶劣行径和众多无辜群众的受伤惨死, 使事件一瞬间就被推到了社会舆论的最高点。作为当前主流的社会媒介, 微博平台无疑是此次突发事件舆论发酵的中心, 人们纷纷通过微博渠道表达对此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事件发生后, 中国政府立即采取危机应急措施, 一方面火速派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和有关部门同志连夜赶赴昆明指导案件处置和侦破工作, 并紧急派遣医疗团队赶赴昆明救治受伤群众;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新闻发布会, 报纸、广播、电视以及政务微博等危机信息传播平台, 及时向公众发布事件调查进展、人员伤亡情况和官方辟谣等权威信息, 消解了社会恐慌情绪, 遏制了谣言的产生。凭借信息传播能力、舆情监测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上的强大优势, 政务微博在此次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担任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以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微博云南”为例, 事件发生4小时后, “@微博云南”即发布第一条事件情况通报, 为网民通报了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 表明云南省政府对此次事件的态度和观点。紧接着, 在之后的五天时间里, “@微博云南”依托其庞大的粉丝数量, 一共发布了70条与事件相关的微博, 其中包括事件进展通报、伤员救治情况等五类信息, 并积极转发其他政务微博和媒体微博的权威信息来补充自身信息不足, 基本做到了以网民信息需求为出发点, 全方面地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 缓解了民众的恐慌和不安情绪, 也为危机的平息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微博云南”在此次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从信息传播方式来说, 微博信息传播方式过于单一, 仅使用了基本的微博发布功能, 没有灵活运用新浪微博平台提供的类型多样化的微博应用, 如微访谈、微调查、微话题等信息传播活动, 使得其信息传播效力大打折扣。2.从信息传播内容来看, “@微博云南”的信息原创性不够高, 转发信息来源又过于依赖媒体微博渠道, 未有效利用政府机构自身的信息资源, 造成其发布的信息内容与媒体微博发布的内容高度重合, 严重浪费了信息渠道资源, 同时“@微博云南”信息内容偏重于祈福传递正能量和事件进展通报, 却忽视了向网民传达政府对事件的态度以引导微博舆论的正面走向。3.从信息传播的互动性来看, “@微博云南”更是表现不佳。一是缺乏与其他政务微博的联动传播, 虽然有转发其他政务微博的信息内容, 但没有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评论, 表达自己的观点, 只是单纯作为一个信息传播节点, 未形成与其他政务微博的传播合力, 二是极度缺乏与普通网民的互动交流。“@微博云南”的第一条事件通报信息发布后一共收到261次转发和90条评论, 其中不乏网民对其反应速度滞后的抱怨和对事件进展情况的询问, 但“@微博云南”却视而不见, 未有任何回复行为, 之后的69条微博也鲜有回复网民质疑和解答网民疑问的行为。

7. 案例启示

通过对“3·01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中“@微博云南”信息传播过程的分析, 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广大网民是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重要的传播节点, 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度会随官方对事件真相披露程度的推进而下降, 因此相关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爆发后要及时传递权威信息, 避免网友因权威信息缺失或谣言而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情绪, 进而造成社会秩序混乱。2.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 政务微博要善于利用其背靠政府信息资源的强大优势, 注重原创信息的发布和微博内容的多样性, 并丰富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方式, 提升政务微博的传播效果。3.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 所有与事件相关部门的政务微博之间要增强互动和协同, 实现多个政务微博之间的信息对流、内容共享, 以促使政务微博的传播力、影响力产生集群效应和联动效应。4.政务微博还必须重视与普通网民的沟通互动, 改变以往单向的线性传播模式, 实现政府与民众的双向信息传播, 及时回应民众的质疑, 并根据民众信息反馈制定下一步的信息传播策略, 以达到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实现政府引导社会舆论的最终目的。■

摘要:本文以“3·01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中“@微博云南”的信息传播为例, 分析研究在突发事件频发背景下政务微博的信息传播现状和问题。政务微博凭借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帮助政府实现了权威信息的实时发布, 有效地遏制了突发事件中谣言的滋生和传播, 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 但在信息传播互动性和信息传播内容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

关键词:突发事件,政务微博,信息传播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舆情监察室.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R], 2013, (12)

[2]百度百科.3·1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2290568.htm?fr=wordsearch

[3]候锷, 潘建新, 寇桂婵.微政时代——政务微博实务指南[M].北京:五洲出版社, 2012.

[4]陈阳阳.政务微博传播理念与互动策略研究[D], 暨南大学, 2013

上一篇:理论层面下一篇:组织沟通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