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培养

2024-06-21

韧性培养(共10篇)

韧性培养 篇1

在当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充满了许多已知或者未知的竞争和挑战,青少年在应对这些学习生活过程中的问题时,难免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然而每个个体面对这种困难情境时,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处理方式和事件结果,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挫折教育及心理健康的关注应不断加强。

一、青少年挫折教育现状

挫折是指人们在意志行动的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使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根据对大部分中学及大学的相关调查,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学校并没有专门开设关于挫折教育的课程,或者是只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提及一小部分,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大部分青少年反映没有能够从更深的角度理解挫折及其应对问题。

二、心理韧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分析

心理韧性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困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心理韧性是在积极心理学的风潮中提出的,近年来受到许多领域的重视,其重大的意义在于将心理的研究视角从过去专注于消极的、病态的心理问题转向关注更广泛的大多数健康人群,挖掘个体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

外国学者Rutter的理论认为,心理韧性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心理机制是利用个体力量与外部环境资源,打破消极的、负性的连锁反应,使个体有能力面对挫折或逆境。这样在面临不利情境时,他们就有了更多的心理能量去应对,使得心理韧性的作用得到发挥。

许多研究都提出了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这些保护性因素对于心理韧性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所谓保护性因素是指能减少挫折情境对个体消极、不良的影响,并有助于个体积极发展的因素, 主要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内部保护性因素包括个体的特质、人格、能力、各类自我观念等;外部保护性因素主要指家庭因素和社会性支持系统。

三、心理韧性对挫折教育的启示

心理韧性并不着重于如何被动地应对挫折环境和经历挫折之后的调节问题,而是未雨绸缪地指出,对于挫折的应对,是可以提前做好预防的,它是在平时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就开始锻炼和累积的。

1.个性品质的培养。心理韧性的重要保护性因素之一就是个体的个性品质,如积极的气质、自我控制能力、合理的自我评价、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正确的观念等。因此,在青少年的教育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给予可操作性的意见,从细微处调整学生的成长观念,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2.家庭环境的重视。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也是青少年成长生活的重要环境。根据相关研究,和谐的父母关系、支持感的家庭氛围、良好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和谐的亲子关系、较好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等,都会为青少年带来坚韧、信任等良好品质。

3. 社会支持的加强。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个体的亲戚朋友、学校、社会团体、国家的物质和情感支持等。尤其是对于那些家庭支持缺失的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的存在显得更加重要,而青少年更多的生活环境则在学校,所以,学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为青少年提供社会支持,如团体心理辅导和建立积极的社团群体等。

综上所述,心理韧性可以作为青少年挫折教育的一个核心点之一,要利用心理韧性的三大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韧性的形成,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困境应对能力,帮助青少年懂得生命的珍贵并获得良好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挫折教育,心理韧性,现状,影响因素,个性品质,家庭环境,社会支持

变“任性”为“韧性” 篇2

但,持续两位数的增长如今已不可能。世界第二的经济规模,即使是每年7名的增长,年度的现价增量也要达到8000多亿美元。如李克强总理所言,“这比五年前增长10%的数量还要大”。

于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定调为“双中高”: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由中低端水平迈向中高端水平。“任性”不再,坚定不移推动结构性改革则成为必要。

其实,超高速的经济增长已显现副作用:资源过度消耗且消耗得很快;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运作低效;有些产业出现产能过剩;错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这些都是“任性”的代价。

任何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上都有“就业充分、物价基本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现在还要加上第五个,就是经济低碳化,这对我们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其实简单地说,新常态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进出口基本平衡才是最好;投资也要适度;新的市场要去发现去创造;生产效率固然重要,但资源配置效率更重要。为什么?因为生产效率主要是在微观领域起作用,而从宏观角度讲,更重要的是资源配置效率。

以出口为例,以往我们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市场,但世界总需求发生了变化,最发达国家的总份额在减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份额提高了。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规划,就是要在新兴市场中扩大中国的投资,用投资带动中国的贸易,带动产能消化。

中国企业不能再“任性”了,在三期叠加的经济大背景下,企业更多的是要有“韧性”,在坚韧不拔中负重前行。去年,中国化纤业经历了重重考验,但“最绚烂、最残酷、最有戏剧性也最动人的转型篇章才刚刚开始”,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说,未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合二为一,为生存而发展而转变,与因发展和转变而生存相辅相成。

好在,中国经济具有极大的韧性,如专家指出,这韧性是基于人口规模大、市场统一、竞争激烈,而企业层面尤其活跃,优胜劣汰层出不穷。

不限于纺织服装领域,中小企业和新兴模式的表现都令人期待。随着移动互联、电子商务、金融创新、物流新业态等的不断涌现,传统市场竞争格局、组织和经营模式正在巨变中重构,交易成本的降低可能助推中小企业新一轮的“创业潮”。而中小企业在不断创造新供给、提升全社会就业水平的同时,也有望成为活跃市场的主体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不可否认,2015年中国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未来发展最关键的,是如何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如何变“任性”为“韧性”。对传统思维说不,为创新体制叫好,才能使中国经济逐步实现“双中高”。正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所说,要谋划用好纺织经济的巨大韧性和潜力,坚持不懈推动纺织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中专生的心理韧性及其培养探究 篇3

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个正初步成熟发展中的概念,也可说为心理弹性,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明确一致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协会对心理韧性定义为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创伤、悲伤、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就目前来说,关于心理韧性有以下三种定义:第一种:结果性定义,偏向于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结果,从而解释心理韧性。比如,把心理韧性当作是一种现象,当个体在面临较大的威胁时,其适应能力与发展能力依然处于良好状况的一种现象。第二种:过程性定义,将其看作是一种动态平衡逐步协调发展的过程。比如,在危机环境下,以高适应水平的能力动态协调的发展以应对危机环境的一种过程。第三种:品质性定义,它是将这种特质作为一种能力或品质,作为个体的一种特征之一。比如,在个体遭受重大变化性的破坏时,所表现出较少的不健康行为的能力。①总而言之,心理韧性就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或者挫折时,以灵活的变化适应外部环境多变的一种能力,是一种稳定发展的内在品质特征。

由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心理韧性是一个动态平衡逐步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少部分人所独有的个体的特质,所以说人们的心理韧性水平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锻炼发展来提高的。有研究指出,这种能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个体内在的自我保护本能,当个体身处逆境中,能够自觉地表现出来,以帮助个体从逆境和困难中走出来,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在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中,心理韧性具有每个时期的适应特点,其详细的内涵也会因情境不同而发生变化。

2 中专生培养心理韧性的重要性

中专生是社会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和中学生、大学生,都有相同之处,却又不尽相同,有其他们自己特征。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的学生们在年龄上大都12-16 岁,从发展心理学上来解释也就是处于青春期,该时期特点是幼稚感与生理上的成人感之间相对的矛盾状态,特别是有一些学生是农村家庭,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就读于职业技术学校是希望能通过学习一项能够谋生的技能从而独立生活,也为了以后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在学生群体中,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生活窘迫,使得一些本来学习成绩较好有希望考上本科大学的,放弃就读高中的机会,选择职业技术学校,希望能早日进入社会,为家庭分忧,这部分学生往往自卑和自傲心理并存,自卑家庭不如人,又自傲成绩优越,这类学生如遇到困难,不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往往容易误入歧途,走上辍学甚至轻生的道路。而在中专学校里,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较差,或者是较顽皮不服从家庭管教,在这类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韧性水平极为重要,这对他们处理来自学业、生活的问题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因此中专生不仅要面对更多的就业压力、父母期望,同时还要处理各种师生关系。所以中专生的心理韧性表现在专业、性别、家庭条件等方面的不同,都会有一定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显示出非常不稳定性,有可能是来自学业就业的压力或者社会环境的不适应等等,导致很多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出现在该阶段的学生群体中,因此,理解该阶段中专学生们的特点,使他们了解自己可以拥有面对压力或者挫折的能力,不管在生活实践中还是学习上,使他们能够以从容的态度来面对今后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以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

心理韧性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做到利用和扩大自己的个人资源,尽可能多的争取到来自社会方面的支持,对待来自生活或者学习的压力采用更加灵活的态度。较高心理韧性水平的学生具有更高的主动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正是这种力量使得他们在受到逆境或其他重大压力之后尽快恢复到最初的良好状态,以弹性的方式灵活的处理困难,心理韧性作为个体面对困难和压力的缓冲剂,在应对困难和压力情境时能够坚韧不拔。在遭遇挫折与失败情景之后是否能健康成长和发展取决于学生们的心理韧性水平高低。有调查研究表明,心理韧性水平和自尊水平成正比关系,高自尊水平会长时间保持积极的情感状态。高水平心理韧性的个体会相信靠自己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即为内控倾向,在遇到困难和面临压力的时候,采用内归因的方法来看待问题,表现出更高水平的适应能力。

在相关的心理韧性潜能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心理韧性是一个动态平衡发展的弹性指标,其一生都在发展中,所以可以看出培养心理韧性最终是为发现个体的更多更深层次上的生存能力和成长力量,使其在逆境环境中把消极影响消化减少到最小。在学生们今后即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所以较高水平的心理韧性可以使学生们在将来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压力和发挥出最大潜能,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心理韧性水平显得更加重要。

3 中专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策略

3.1 完善学校健康教育系统,提高整体心理韧性水平

科学的提高心理韧性的水平,是和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分不开的。这个系统可以包括原生家庭、 校园教育环境、同伴关系等。只有在温馨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中,可提供给学生较强的安全感与信任感。由于该时期的年龄特点,因此大多数的中专学校采用的管理办法是寄宿制,学生基本每天都在学校,学校环境显得非常重要,在校园有宽广的操场可以进行体能锻炼,使学生们有自由的活动场所用来舒展身心,在课后有丰富有趣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交际锻炼,在课堂上有知识丰富的师者传授知识和弘扬正能量,有益于积极情绪的产生,这种积极情绪的氛围可以增加面对逆境的决心和能力,从而使得心理韧性水平提升。

3.2 认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校教育中,积极调动学生们对周围环境事物的主动积极性,通过正确的引导,培养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生活事件,在平时生活中从小事做起,培养和树立起能够积极面对挫折的态度,从微小事情中锻炼学生的韧性和主动性,培养面对困难逆境不畏惧、不恐慌的心态,从小事做起锻炼学生们的毅力和恒心。

可以借鉴企业员工的素质拓展项目,使学生围绕“我可以、我也能”开展积极的心理认知素质培训,也可以采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沟通模式(Virginia Satir moderm),了解冰山理论,在看待人及人在与家庭及社会的互动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认识到自己行为也就是外在应对模式,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客观看待自身的综合条件,培养学生自信心,感受到来自学校对身心发展的关注和支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的走出自闭和自卑,主动去发展社交能力,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积极认知,以促进自己身心健康发展与和谐。

3.3 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的提高心理韧性水平

在遇到挫折和重大压力情景时,处于青春期的中专生也通常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学习合理情绪管理,当面临这类情景时,能帮助学生在不良情绪中学会控制,对待问题时采用理性的态度和科学方法,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例如,心理学上著名情绪ABC理论,它的原理是:A(activating)是指诱发性事件;B(belief)是我们对诱发事件采取的看法、观念和相关的解释,C(consequence)表示自己对事件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由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得知,不良情绪的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②通过科学理论学习,从对待事物的思维方法和行为上启发学生,让他们发现不良认知并作出相应的改变,避免不良行为和情绪的发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问题,从事物的根源去思考和解决。这个理论方法对培养心理韧性也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科学的提高心理韧性水平。

3.4 制定积极人生目标,进行相关韧性训练

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是我们前行的方向和努力的动力,对个人自我成就感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在我们不断的前进中,肯定会遇到困难,若能独立克服,适当的进行调整,这样有益于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在进行韧性训练方面,在大多数中专学校中,都会开展定期实践加培训的课程项目,在实训条件下,将困难逆境一一呈现,使学生直面困难,锻炼学生客服困难的能力,将学习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为将来真正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重视中专生的心理韧性培养,对发掘他们内在的优点与潜能,和加强个体的适应能力都很有帮助,为将来的生活、学业以及职业发展上提供帮助和支持。

注释

11陈雪.心理韧性研究综述.北方文学,2014.9.

美国的韧性 篇4

不少人觉得美国衰弱了,永久地衰弱了。美国国会在医改,金融管制,全球变暖,移民等重大问题上的僵局让你觉得这个国家做什么都只能是缓慢推进,进一尺,退八分。更不要说经济危机的废墟还远没有清理干净,经济的稳健复苏还远未确定。

从很大程度上,美国是表弱了。在相对意叉上,美国不太可能再重新回到二战结束或者苏联解体之后那样的支配地位,在经济上尤其如此。

而中国经济在这场危机中的耀眼表现,确实来之不易,显示了中国经济的活力,更让不少人开始有了沾沾自喜的骄傲。

但我想从一个很窄的角度说说美国的韧性,好让我们把视野稍微放得长远一点。

从某种意义上,和中国相比,美国在历史上的崛起是悄无声息的。

我做了一点简单计算,从1820年到1870年,美国平均的GDP增长率大概是43%,但其中一部分是因为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的。在这50年间,美国的人口平均增长率超过了2%,所以如果没有人口增长,美国的GDP增长率也就是2%左右。从1870年到1929年,也就是大萧条开始之前,美国增长的极值是一年13.8%,但平均起来这60年的增长率也就是3.8%,剔除人口增长的因素,也就是2%左右。二战以后的60多年,美国增长的板值是8.7%,平均只有29%,去掉人口因素,还是2%左右。这其实是经济史和经济增长文献中非常广为人知的基本事实,美国成为超级大国过程十分平淡,就是用剔除人口因素之后的每年2%的速度毫无戏剧性地增长了近200年。但是一回头,却发现它已把所有的国家遥遥地抛在后面。

如果说美国有什么奇迹,那就是这个国家在最近两三百年的时间里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更有韧性,小步慢跑的美国在很多方面达到了人类历史上其他国家都未达到的高度。

中国已经大步快跑了30年,乐观的人觉得至少还能再这样跑30年。如果真如此,那时的中国会是经济总量第一大国,人均水平也会相当可观,大概能达到当前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也就是说,中国还要这样快跑30年才能在人均意义上达到今天的发达国家水平,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相当于中国用一个甲子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两个多世纪走的路。

但即便看好中国的人,大概也会承认,上面说的这是最好的情形。政治、经济、军事、环境、资源,以及人口等在内的诸多因素,但凡其中一个出现差错都可能让最好的情形无法出现。如果当下的中国是盛世,那么这个盛世会持续多长时间,还是一个未知数。

美国则不同,这个国家温和的盛世巳持续了至少有200年,这个国家也面对过很多挑战,也许没有中国苦难多,但也不少——打过内战,有过大萧条,有过激烈的种族冲突,光被暗杀的总统就有4位,占总共44位总统的近1/10。但历史证明,这个国家有着一种很强的韧性,从而保持了平和的进步和稳定。

这种韧性并非偶然。麻省理工学院的阿西莫格鲁教授和哈佛大学的罗宾逊教授,在他们仍在进行的合作研究中,正越来越清晰地揭示,具有广泛参与的政治制度会是保持韧性的一个关键。尽管从短期看,政治制度几乎和经济表现没有必然关系,什么样的制度下都有经济成功的事例。

但数个世纪来,昙花一现的国家不少,最后真正坚持下来的还是那些不断完善制度的国家。事实上,当欧洲殖民者踏上美洲的土地时,现在的美国远不是最繁荣的土地,而一个世纪前,南美的阿根廷还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油气管道韧性设计 篇5

关键词:油气管道,韧性设计,裂纹扩展

一、引言

足够的韧性可以减缓甚至能够阻止管道断裂事的发生, 因此在管道系统可靠性及安全性上, 韧性设计必然成为了它的其重要指标。着手于最基本的角度, 管道的韧性设计最先强调的就是安全性和经济性。对管道缺陷或者裂纹满足管道运行与否的评估是当前国际上通行的外油气输送管道的设计方法, 包括止裂韧性准则, 应力强度准则以及断口形貌准则等等, 这些准则均基于裂纹断裂失效判断准则。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行复杂的管道韧性设计方法既不利于计算参数的获取, 也不利于管道成本的节约, 需要有韧性设计新方法的建立。

二、基于应变的管道防断裂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

高压、大口径是油气管道的发展趋势, 而“先漏后破”准则和“先破后漏”准则则成为管道防断裂设计的两大准则。根据这两个准则的分析表明:当输送管道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高, 使用的口径越来越大时, 对材料屈服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强度的材料需要高标准的韧性。根据“LBB准则”设计需要承受较高压力的大口径管道就会要求更高韧性的材料, 这样也更加安全。下面阐述“LBB准则”在管道防断裂上的应用。

2.1、计算模型建立

(1) 缺陷尺寸当量化

在断裂力学当中, 一般需分析裂纹或者缺陷的扩展过程, 裂纹假设通常将裂纹视为穿透裂纹 (源于无限大平板中心) , 然而事实上, 穿透裂纹在管道上无法出现, 由于穿透裂纹就已经意味着管道发生了泄漏, 因此当量化管道上其他类型的裂纹为穿透裂纹就非常必要。这样通过现有知识便于使计算步骤简化, 在降低工作量的同时也不使计算的合理性受到影响。如果管道中一条深埋裂纹其深度为a, 长度为l, 那么其裂纹长度就可非常简便地用椭圆形裂纹转化为当量穿透裂纹长度。

其中

式中, c-裂纹半长, mm。

若为表面裂纹, 按照压力容器规范, 使用F替代上式中的M

式中, l-裂纹长度, mm;t-试件厚度, mm;-无量纲裂纹张开位移

油气管道属于焊接结构, 此处求取无量纲裂纹位移, 可以由下式求得

式中, ε为初始状态下缺陷处无缺陷时的应变值。

(2) 缺陷处在无缺陷时的应变值确定

虽然受应力影响导致管道缺陷的应变方向不在同一个方向上, 但是应变方向大体上可以分为轴向和径向, 那么管道当量应变值就应该是无缺陷时管道缺陷的应变值, 此时的应变主要包括有:

(1) 对于油气输送管道而言, 其应力情况较为复杂, 为了便于计算, 需要进行一定的简化, 那么对于缺陷处的一次应力而言, 主要应该考虑由管道内压而生成的环向应力σh以及温差应力这两种应力σt, 管道倘若还受弯曲应力, 那么此时还应该考虑弯曲应变造成的影响, 所以一次应变应为。

式中, αb-由缺陷类型确定的系数。

σq指管道的二次应力, ε2为它所生成的残余应变, 经厂家所提供的残余应力数据来计算它的数值。产生残余应变的位置包括焊缝、递进边热区以及自由边热区等等, 它的方向垂直于焊缝的方向。

(3) ε3为因峰值应力而导致的应变, 源于几何形状变化而产生的集中应力。由于管道直径发生变化或者方向发生变化, 使得管道应力会发生集中, 这样的情况需要根据实际进行判断, 这里仅考虑集与管道轴向相垂直的应变。

(3) 裂纹张开位移求取

裂纹张开位移可以根据下式求取

式 (7) 为日本标准上的公式, 此式的优点在于比我国标准更加经济。

(4) 求出材料的临界裂纹张开位移δc

一般地, 临界裂纹δc的张开位移属于基本型的参数, 可通过查表及试验得到。

(5) 评定

当δ<δc合格;

当δ≥δc缺陷不能接受。

如果管道上存在穿透缺陷, 则在内压引起的环向应力作用下, 穿透裂纹尖端的位移δ为

式中, εs-裂纹屈服应变。

因此, 当材料的最小裂纹张开位移满足

时, 就可先泄漏后破坏。

2.2、管道缺陷处无缺陷临界应变值确定

管道设计时既要保证材料有足够大的裂纹尺寸, 也要保证足够的安全, 因此基于LBB准则就需要选择足够大的材料屈服强度, 因为其正比于管道承载能力。如果为基于LBB准则而设计的材料最佳性能指标组合, 那么选择材料的就应该是最大。如果为给定材料管道的屈服极限, 那么根据式 (7) 即可计算出管道缺陷处无缺陷应变的临界值, 此时韧性临界值为管道缺陷的张开位移。

由此可得, 缺陷处无缺陷时临界应变为

由管道宏观应变代替应变值, 管道裂纹处无裂纹时的极限应变值理论上可通过式 (11) 计算。跨越管道和埋地管道的临界轴向应力值均不相同, 那么此处临界应变值的甲酸模型应为

(1) 跨越管道临界应变计算模型

通常地, 与轴向应变相比, 由跨越管段的挠屈而产生的应变要相差来两个数量级, 为便于计算, 需简化跨越段的组合应变, 此时可以单单计算轴向应变以及环向应变所组合的应变数值。

国家规范SYJ15规定, 跨越管道考虑主要载荷的强度条件是

一般取其计算模型中的极限强度, 因此跨越管道轴向应变极限值为

(2) 埋地管段临界应变计算模型

要使埋地管段不发生轴向失稳, 管道轴向临界应变值为

2.3、几点建议

管道无缺陷应变的计算源于防断裂设计的简化处理, 但该应变不属于裂纹尖端应变;所以为使计算结果更接近于实际工况, 还应该考虑下述各种因素:

(1) 在管段存在弯曲应力的部分, 可能影响到裂纹的扩展, 此时应该额外考虑弯曲应力及应变的因素。譬如, 在进行跨越管段的有关计算时, 就要充分考虑弯曲应变及应力的影响因素, 因它可能是由于横向载荷所导致的。

(2) 焊接残余应变在计算属于焊接结构的油气管道时就需要考虑, 因为该应变可能是由焊接残余应力所产生。

(3) 应力增量或应变在应力集中的管段应该得到考虑, 因为诸如地下管道弯头, 泵出口接头等管段会产生因结构几何形状变化而导致的应力集中。

三、应用实例

使用管道工程参数来计算实际例子, 再结合有限元的模拟分析, 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及准确性。

3.1、实例参数

(1) 管道材料参数

某跨越管道为的焊管, 设计压力, 线膨胀系数为, 泊松比, 屈服极限。管道建成后强度试压介质为水, 试压压力。操作温度与安装温度之差, 埋地端管顶埋深1.5m。

(2) 裂纹参数

经无损探伤发现, 跨越管道某处有一纵向表面半椭圆裂纹, , 。在运行温度 (20℃) 下材料临界裂纹张开

位移。 (3) 土壤参数

土壤为亚粘土, 土壤容重, 变形模量, 泊松比, 内聚力, 内摩擦角。, 轴向反力系数。计算管道跨距为多少时既能满足运行要求又可最大限度利用材料?

3.2、韧性设计

由上节计算得到跨越管段长度23m, 此处以23m为计算长度。

(1) 裂纹尺寸当量化

其中,

对于跨越管道, 缺陷处无缺陷应变要受到弯曲应力的影响, 弯曲应力为

此时

则无量纲裂纹张开位移为

(2) 缺陷处无缺陷时的应变

(3) 求取张开位移

因为

跨越管段缺陷处容许的临界无缺陷组合应变值为

所以, 管道上所讨论的缺陷是容许的, 跨越管道能满足韧性要求。

结论

文中的管道应变设计具有很大的优势, 它能够充分利用管道材料的承载力以及应变性, 大大降低了设计上的计算量及成本, 提高了生产效率, 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冯耀荣, 李鹤林, 马宝锢, 等.油气管道失效抗力指标与技术要求的探讨.石油学报, 2011, 20 (5) :62-65.

国外“教师韧性”研究述评 篇6

一、国外“教师韧性”研究历程

国际上有关教师韧性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依据该主题在过去十几年的研究成果分布及变化情况,本文将教师韧性研究历程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教师韧性研究萌芽时期(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21 世纪初):教师韧性开始受到关注

对于教师韧性的关注源自对于教师压力管理及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教师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成为中小学教师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大量研究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压力的一种表现或结果,并在很大程度上将教师压力与职业倦怠问题视为教师个体的不足(deficit),将责任归咎于教师个体自身。[2]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学者开始反思对于教师压力管理及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霍华德(Howard)等人认为,对于教师压力管理与职业倦怠的研究只关注教师问题所在 (what isgoing wrong?),却忽视了教师在面对压力与职业倦怠时是如何更好地发展的(what is going right?),教师韧性为此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3]1999年,博迪(Bondy)等人对一位在黑人学校从事教学的白人教师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在社会重建课堂中教师韧性的重要性及意义,文章首次使用了“teacherresilience”一词。这一阶段研究的特点是,对于教师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转向教师韧性研究,教师韧性开始受到关注,但研究十分有限。

(二)教师韧性研究初步发展时期(2006 年———至今):教师韧性多维研究的开展

自“教师韧性”进入学术视野后,教师韧性研究在美、英、澳等西方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涌现出一批重要的研究者,如戴和顾青(Day &Gu)、百特曼(Beltman)、曼斯菲尔德(Mansfield)等。2006年,布鲁内蒂(Brunetti)在《教学与教师教育》上发表文章,讨论教师韧性是如何帮助教师克服困难与挑战,并保持持续的工作动力的。从此开始,学界对于教师韧性的研究才开始慢慢增多。这一时期研究的显著特点是:教师韧性多维研究的开展。在研究内容上,主要是围绕教师韧性概念、结构维度与特征,以及培养等三大方面;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质性研究及混合研究;在研究视角上主要是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

二、关于“教师韧性”概念的研究

“教师韧性”1(teacher resilience)的研究是在“韧性”(resilience)2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韧性”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是在心理学领域研究处境不利儿童的发展。该词最初用来解释个体虽遭受困境但去适应和发展的能力(Garmezy, 1974)。与儿童“韧性”研究相比,教师韧性的研究尚属初步阶段。学界对于教师韧性概念尚未统一界定,多数研究是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视角下将教师韧性侧重理解为一种特质、能力、结果、过程或关系等等。

(一)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师韧性概念

1.教师韧性特质说

该观点代表了教师韧性研究早期的一种认识,即把教师韧性看作是“一种在富有挑战性的情况下以及不断挫折中,能使教师保持对于教学和教学实践追求的品质。”[4]代表人物是布鲁内蒂。

2.教师韧性能力说

以奥斯瓦德(Oswald)为代表,将教师韧性理解为“个体成功克服自身不足和环境压力源的能力,它使教师在面临可能的危险时能够‘弹回’,并拥有幸福感”。[5]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韧性概念

1.教师韧性过程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师韧性是与情绪调节以及社会环境中的有效互动过程有关,这是一个在压力激发下形成的与环境中的事件相互作用的模式,[6]是个体适应的过程,而非个体一系列固有的品质。该观点以泰特(Tait)和卡斯特罗(Castro)等人为代表。

2.教师韧性结果说

代表人物百特曼和曼斯菲尔德(2011)认为,教师韧性是个体和环境保护因子和风险因子交互作用的结果。[7]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教师韧性与个人以及工作情境相关,是人际关系、领导支持、以及其自身认知和情感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8]

3.教师韧性关系说

教师每日的专业生活充满了不确定和不可预设的环境和情况,戴和顾青(2014)认为,教师韧性不仅是一种能“弹回”(bounce back)或从经历或事件的创伤中复原的能力,而且是能够保持平衡的能力,并在其所教学的每日世界中保持责任感和能动性。教师韧性不是天生、固定的个体品质,而是受到教师所工作和生活的社会、文化及思想情境的形塑与培养。因此,教师韧性与特定情境相关、与教师角色相关,是一种“日常韧性”(everyday resilience)。[9]

虽然各学者对于教师韧性的概念界定不一,但从已有的研究看,理解教师韧性有四个核心要点,一是教师韧性是教师专业工作与生活中常态化的、在关系与互动中保持平衡的能力。二是其本质取决于个人特质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三是教师韧性是一个多维度、相对的、动态的结构,并且是个体心理与社会建构的统一。最后,教师个体其韧性的表现和表征方式有所不同。

三、关于“教师韧性”内容的研究

近年来,有关教师韧性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韧性的结构模型、教师韧性特征及如何培养等几个方面。

(一)教师韧性多维度结构研究

多数研究认为,教师韧性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入手研究教师韧性的结构和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类:

1.基于个人———环境二维互动结构

百特曼(2011)等人从保护因子和风险因子两大维度来研究教师韧性的动态结构。每个因素又包括个人和环境两个方面。

在保护因 子方面 , 利他动机(altruistic motivations)和对于教学强烈的内在动机是个人保护因子中的关键因素。其他个人保护因子还包括教师个性品质如坚毅、乐观、幽默感、情商、勇于冒险、灵活性等。[10]环境保护因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支持性的学校管理层和组织结构,如具有较强领导力、开放性、组织结构完备、资源得到公平分配并提供鼓励性的反馈;2)良好的师徒关系,如指导教师积极、专业;3)学校同事的支持、信任;4)良好的师生关系。而风险因子方面,消极的自我信念和缺乏自信是最大的个人风险因子,其次是教师个体在寻求他人帮助上的困难。环境风险因子主要包括职前教育、家庭、学校或课堂、以及更广泛的专业工作环境这几大类。具体来讲,职前教育环境中的风险因子包括不合适的培养课程体系、学业负担等。家庭环境中的风险因子包括教师离开教学岗位的消极压力,工作和家庭精力难以平衡等。教学及专业工作环境中的风险因子包括:工作负担过重,非教学性任务上的时间消耗,差生表现,以及缺乏领导支持等等。[11]

2.基于个人———环境———专业的三维互动结构

毋庸置疑,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专业特性,如教师信念、价值观等会对教师韧性产生影响。由戴(2007) 等人领衔的英国VITAE研究小组对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教学效能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教师韧性是影响教师保持其对于职业的忠诚和投入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把教师韧性分为:个人维度(主要与教师校外生活有关);环境维度(主要与教师校内生活有关);以及专业维度(与教师的价值观、信念以及这些方面与外在的教育政策等之间的互动作用)。[12]这些维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在特定情境下会经历这些维度中的各种因素的波动变化,而这些变化会影响教师的身份认同。

3.基于情感———动机———专业———社交的四维互动结构3

诚然,教学不仅关乎知识的传授,更是与学生的一种关系性互动。通过对新教师和初任教师的调查研究,曼斯菲尔德(2012)等人从四个维度构建教师韧性 , 即专业相 关 (profession -related)、情感(emotional)、动机(motivational)、社交(social)[13]。专业相关维度包含与教学相关的多个方面,如教学组织、准备,有效教学技能的使用以及反思等等。情感维度包含教师对教学经历的情绪反应、情绪管理及压力应对等。动机维度主要涉及动机方面,如自我效能感、关注可持续发展和学习、坚持不懈、有毅力等。社交维度主要指教师在工作环境中的社会交往方面,如建立支持性社会关系、需求帮助以及获得建议等。

以上三种结构模型有助于我们对于教师韧性的多维度理解。三种结构模型的共同点及优点在于:都考虑到了各因素之间的互动性与关系性,并体现出教师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能动性。但他们各有不足:二维结构模型简单易懂,但只停留在确定各因子的层面;三维互动结构模型和四维互动模型更加丰富全面,但两个结构模型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各维度内的因素可能存在相互关联,如个人维度与专业维度,专业维度与情感维度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无法决然分开,因此各维度的内部逻辑关系相对模糊。

(二)教师韧性特征研究

从以上教师韧性多维度结构研究可以看出,教师韧性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教师韧性与教学情境和教师角色相关,处于不断的互动和关系中。但教师韧性是动态发展、不断建构的过程,处于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教师其韧性会有不同表现和特征。通过研究发现,对于师范生而言,最显著的韧性特征是“具有越挫越勇的能力”,其他重要特征还包括“能处理教学要求”“能处理并应对压力和负面事件”“具有灵活性”“适应能力强”等。[14]新教师的高韧性特征主要表现为社交能力、具有问题解决策略、从经验中学习并对未来有明确目标、保持乐观等。而有经验的成熟教师其韧性特征则表现为:有一系列的个人价值观指导他们的决策;重视并努力实现专业发展;引领其他教师并给予指导;有担当并解决问题;会持续关注学生及学生的学习;有朋友和同事给予情感和智力上的支持;会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想法等等。[15]

(三)教师韧性培养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教师韧性并非少数精英教师(heroic few)所独有,而是在普通教师的每日教学中,在教师职业生涯的历程中所共有的。[16]因此,应该如何培养教师韧性,并使处于不同职业生涯阶段教师的韧性都得到发展?一些研究发现,就职前教师培养项目而言,可以教授师范生一些技能,如压力管理、处事能力、社交技巧、决策力、自我调控能力、移情等。[17]此外,成功的教育实习、韧性的学习氛围等都有积极作用。

而对于新教师而言,可以从人际关系、积极的学校文化、教师身份认同、教师工作、以及教育系统政策和实践这五大方面去促进新教师韧性发展。[18]人际关系指培养教师的归属感,建立基于尊重、信任、关爱和团结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学校文化指促进合作关系、专业学习共同体、具有领导力的教育方式及对话式的决策;教师身份认同是指培养教师个人身份与新的教师身份的统一感;教师工作是指理解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及不可预测性;系统政策与实践是指表达出教师的能动性,参与社区并尊重地方知识和实践。

那么,对于有经验的教师而言,每天面对教学常规、周而复始的日程安排,如何提高他们的教学热情,促进其教师韧性?布鲁内蒂(2006)的研究表明,来自领导、同伴及学校组织的支持对有经验教师韧性的发展意义重大。[19]

总的来看,对于职前教师教育项目中教师韧性培养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尤其缺少为发展教师个性特征而进行的干预性研究,比如动机、自我效能感这些已被证明对提高教师韧性有重要作用的因素。

四、对国外“教师韧性”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教师韧性研究在其发展的短短十几年里,在概念研究、维度结构及韧性培养等方面已有一定的发展,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本文结合这些问题提出对未来教师韧性研究的几点建议:

首先,教师韧性理论研究相对缺乏,未来研究应实现理论与实践双向建构。教师韧性理论研究不足首先表现在其概念不够清晰,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界定,这无疑成为教师韧性研究的一大硬伤。其次,虽然已有对于韧性影响因素和多维结构的研究,但对于教师韧性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仍很缺乏。因此,未来教师韧性研究应实现理论与实践双向建构。

其次,教师韧性内容研究不足,未来研究应立足本土化。目前国际上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东西方文化存在客观差异,各国教师韧性的表征会有所不同。因此,今后教师韧性研究应考虑结合本国文化,并开发适合本土化研究的测量工具和量表。

最后,教师韧性研究视角狭窄,未来研究应实现跨学科视角。教师韧性研究目前主要还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入手。教师作为“人”是自我建构与社会建构的统一体,教师不仅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专业人员,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并受到社会的形塑。因此,教师韧性研究应扩大研究视角,从生态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个视角去研究身处不同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之中的教师其韧性表现,并在研究方法上进行创新。

教师韧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探索如何使教师更好地适应来自工作与生活的挑战并得到更好的专业发展。中国教师韧性研究才刚刚起步,对于国外教师韧性研究的梳理是为了更好促进中国教师韧性研究的发展。中国文化中素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韧性文化,并且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如结合中国文化传统研究,必将有助于更好理解和发展教师韧性,并最终助力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

摘要:通过对国外有关教师韧性研究文献的梳理,可将教师韧性研究分为两个阶段,不同视角下对教师韧性的概念有不同认识。教师韧性研究包括三大核心内容:教师韧性结构维度研究、特征研究以及教师韧性培养研究。针对目前教师韧性研究中理论研究相对缺乏、内容研究不足、研究视角狭窄等问题,应采取相应的研究对策。

体会韧性受感幻想 篇7

紧扣中心, 整体把握, 感受作者爱的原因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大家知道, 作者家的庭院里, 常见的花是应有尽有 (课件演示各种花) 。

师:同院子里的这14种花比起来, 夹竹桃不是显得太普通了吗?然而作者却说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爱上它的呢?

(生齐读最后一节)

师 (板书:韧性幻想) :这句话既讲清了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 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又是对全文作了总结, 因此, 我们称它是本文的一个中心句。

品读感悟, 体会韧性, 感悟夹竹桃的品质

师:请默读课文第4小节, 想想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夹竹桃的韧性的?在读的过程中, 可以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上一些思考, 一些体会。

(生交流所思所想)

预设一:抓住“又开出、又长出”来谈。两个“又”字突出了夹竹桃花开连绵、从不间断的特点。

预设二:抓住“悄悄地”“一声不响”来谈。这两个词突出了夹竹桃默默无闻、不张不扬、不邀功请赏的特点。

师: (幻灯演示) “在和煦的春风里, ……无日不迎风弄姿。”谁来谈谈你的理解。

预设一:夹竹桃每天都在开放。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相机板书:无日不迎风弄姿)

预设二:在和煦的春风里, ……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相机板书:默默无闻不张不扬

始终如一顽强不屈)

师:你是怎样理解“无不奉陪”的?夹竹桃奉陪了什么?

师引读第3、4节中的相关语句来形象具体地理解“无不奉陪”。 (课件演示第3小节)

(比较句子, 理解“无不”双重否定句子的含义)

师:这就是韧性啊!学到这儿, 终于明白作者为什么在前面写了其他的花, 这是一种什么方法? (对比反衬)

移情体验, 感受幻想, 领悟语言文字的意境美

师:同学们, 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 (配乐范读第5节)

(1) (幻灯片) 毫不含糊浓浓烈烈袭

追问:你在读这组词时, 突出了什么? (花香) “你站在它下面, 花朵是一团模糊, 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 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比较“袭”与“飘”的不同。

(2) (幻灯片) 一团模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追问:你读懂这组词了吗?它们都是描写什么的?

师:月光下, 叶影高低不一, 错落有致, 花影模模糊糊, 扑朔迷离, 它们给我们带来一种朦胧的美, 一种梦幻的美, 把这份感觉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

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 篇8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金属材料的使用也大大的增加, 在工程构件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 最为严重的就是金属材料的断裂, 金属材料一旦发生断裂就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通过对以往发生的大量的金属材料的断裂事件的分析, 得出构件的低应力脆断是由宏观裂纹扩展引起的,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金属材料的断裂纹, 裂纹一般是在金属加工和生产的过程中引起的[1]。

根据影响金属材料断裂韧性因素的不用, 可以总体上概括为两个部分的因素, 分别是金属材料外部因素和金属材料内部因素, 本文分别就影响金属材料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综合进行分析, 以得出影响金属材料动态断裂韧性的因素。

1 影响金属材料断裂韧性的外部因素

1.1 几何因素的影响

几何因素是影响金属材料断裂韧性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几何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分别是试样厚度和试样取向等因素, 下面对这两个因素进行分析:

1) 试样厚度

目前在对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 不同厚度的金属材料会对会对裂纹前端的应力约束产生较大的影响, 同样也会对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我们分别用不同厚度的同一个金属材料进行断裂韧性的实验, 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厚试样的断裂韧性值明显的比薄试样的断裂韧性值要低, 换而言之, 不同厚度的金属材料, 其自身的断裂韧性也不同, 厚度也是影响金属材料断裂韧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2]。

2) 试样的取向

在对金属材料进行取样测试的时候, 试样的去向业余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如果我们取样的金属材料裂纹面与金属材料裂纹的扩展方向一致, 那么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就会明显的降低。如果我们取样的金属材料裂纹面与金属材料裂纹的扩展方向相反或者有一定的偏差, 那么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就会较别的有所提高[3]。

1.2 加载速率的影响

加载速率与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有一定的影响, 它们之间的联系通常可以用应变速率来进行表示, 如果对金属材料的应变速率进行增加的话, 那么金属材料相应的断裂韧性就会有所降低。但是, 如果应变速率很大, 而且形成局部温度升高的绝热状态时, 形变热量来不及散开, 材料的断裂韧性值会出现回升。

1.3 温度的影响

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之所以会发生变化, 是因为金属材料本身的内部损伤或者内部结构的缓慢变化而引起的, 内部金属粒子的空位浓度的变化直接导致了金属材料的损伤。国内有一些研究文献表明, 空位的迁移运动也就一定, 空位聚合形成空穴的动力一定。因此裂纹尖端空位浓度越高, 形成空穴的几率也就越大, 就比较容易导致断裂。由基本的物理学知识可以得知, 给定一个材料, 其本身受热多少的变化也会影响到金属材料的韧性, 金属材料本身的断裂韧性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金属材料本身具有一个温度适应变化的范围, 一旦外界的温度逾越了这个范围, 就会对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和温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由上图可以得知, 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当金属的温度达到一定的温度以后, 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对比系数会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而下降, 且下降的幅度很明显。

2 影响金属材料断裂韧性的内部因素

2.1 组织结构的影响

1) 马氏体

金属材料内部的马氏体也是影响金属材料断裂韧性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金属材料的淬火马氏体在回火后获得回火马氏体, 在马氏体不出现回火脆性的情况下, 回火温度和强度的变化会对整个金属材料的产生很大的影响, 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 强度逐渐下降, 塑性和韧性逐渐升高。因此,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得出通过淬火、回火获得回火马氏体后, 金属材料的组织综合力学性能能达到一个最好的水平, 同时这也使得即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断裂韧性值都得到较大的提高[4]。

2) 贝氏体

金属材料内部的贝氏体一般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分别是无碳贝氏体 (针状铁素体) 、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通常金属材料通过加热后, 其内部的贝氏体会变成魏氏体, 这使得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有了很大的降低[4]。

3) 奥氏体

奥氏体本身的韧性比马氏体要高出很多, 所以如果在金属材料的马氏体上残留一定的奥氏体时, 也就相当于提高了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

2.2 碳含量的影响

金属材料内部碳元素的含量 (碳含量) 也会对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在高强度钢材的生产过程中降低碳元素的含量, 以提高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 以便达到强化的目的[4]。

2.3 合金元素的影响

板条马氏体的形成有利于断裂韧性的提高。在钢中, 合金元素主要通过对钢组织结构的影响来影响断裂韧性, 不同种类的合金元素含量的多少是可以直接影响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的。在相同的作用强度下, 位错型马氏体的断裂韧性比孪晶型马氏体高得多, 这样一来, 含位错型马氏体较多的金属材料, 其本身的断裂韧性就会越高。在金属材料中, 不同的合金元素之间会产生很多的作用, 这些影响到金属材料的复杂性。

2.4 晶粒尺寸的影响

金属材料中的晶粒尺寸的大小也会影响金属材料本身的断裂韧性, 通过科学实验可以发现, 晶粒越小, 其晶粒总体所占的面积就会越大, 这样一来, 裂纹就有拥有更加复杂错综的结构, 如果想要使这种复杂的晶界失去稳定性, 就需要获使用更多的外界能量, 因此, 细化晶粒不但利于提高材料的强度, 还能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

3 结论

本文对影响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分别对影响金属材料断裂韧性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以期对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李鹤林, 冯耀荣.石油钻柱失效分析及预防措施.石油机械, 1990, 18 (8) :38-44.

[2]练章华, 骆发前, 龚建文, 钟水清.塔里木油田钻杆刺漏原因分析[J].钻采工艺, 2003, 26 (6) :62-64.

[3]Lv S L, Luo F Q, etc.Cause Analysis on Drilling Pipe Wash out and Preventive Measure[J].Oil Field Equipment.2006, 35 (supplement) :12-16.

改革需要韧性和耐性 篇9

在古代,食蟹是一件大有讲究的雅事。人们要先用剪刀剪下两只大螯,用小锤在蟹壳四周轻轻敲打,用铲子打开背壳,再用钳、叉、刮、针,或剔、或夹、或叉、或敲,然后取出蟹黄、蟹肉、蟹膏,慢慢品尝。据说,用“蟹八件”拆完一只蟹至少得花费半个小时的时间。

尽管在苏州等南方城市仍然还有一部分人保留着这样的吃蟹习惯,但对于绝大多数现代人而言,食蟹早已是一件简单粗暴的事情了。只需要两只手,或拽、或撕、或掰,就可以轻松搞定。不过吃完之后的场景,一定是杯盘狼藉。

其实,改革不就像是吃螃蟹吗?除了要一步步来,针对不同的部位选用不同的政策工具,还要有足够的耐性。如果缺乏耐性,不愿为改革花费太长的时间,寄希望于大快朵颐的消灭眼前的所有问题,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注定难以达到想要的成效和目标的。

我们说,改革是一块“硬骨头”,是因为表面好吃的肉都吃光了,剩下的就是越发难啃的硬骨头了,这也是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的特征。

骨头再难啃,也要啃,这是韧性。但要想啃完这块骨头,就得需要时间,需要耐性。

自从去年11月份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提“供给侧改革”以来,大家似乎才一下子顿悟过来:以前的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都是需求侧啊,为什么我们现在才想到要从供给侧切入呢?

其实,不是我们现在才想到供给侧,而是以前中国经济的很多问题是可以通过需求侧改革来解决的,只是现在不行了。基于供给侧改革,有人通俗地表述说,“我们更应该把目光转向‘内件’更新——轨道是不是该淘汰‘汉阳造’了?烧煤的机车头是不是该换成用电的?甚至换成动车组?这就是供给侧改革的思路。”

改革已经进入了新常态,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周期性问题。结构性问题,意味着改革将越来越深入,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解决的难度越来越大,花费的时间也许要更长,也就越需要改革者的韧性和大家的耐性。

站在2016年的年头上看这一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每一个任务都不会轻松完成,都需要改革下去的韧劲和时间。

就说去产能和去库存。产能过剩会影响经济发展,这是常识,所有人也都知道现在需要去产能。但关键是怎么去?想想前几年,国家要求淘汰落后产能,地方政府却因为要考虑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增长,回过头去补贴这些因产能过剩而亏损的企业。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越补贴,越生产,产能越过剩。因为本来亏损的企业,有了政府的补贴,反而赚钱了。

如今,中央要求对产能过剩的企业进行“市场出清”,也就是破产或兼并重组。但兼并重组不是将企业简单的合二为一,减少产能过剩的企业的数量,而是要形成规模经济和竞争效率兼有的市场结构。只有这样的兼并重组,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巨大的产能过剩危机。

再说去库存。房价多年来居高不下,调控也只是抑制了短期内的快速上涨,而多年累积的大量库存却需要消化。据说,我国现在现房库存去化周期高达23个月。近期《人民日报》也出来喊话了:这么多房子究竟怎么卖?

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改革,也都需要时间。

在新常态和结构性改革面前,我们是时候把紧盯着GDP的眼睛从数字上挪开了。几年前,GDP增长还保持在两位数的时候,人们担心甚至恐惧GDP要是降到8%、7%,甚至跌破7%该怎么办。但事实呢,2015年第三季度的GDP增速6.9%,已经跌破了7%,人们反而对眼前的改革有了更多的期许。

6.9%也许不是一个耀眼的数字,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未来不光明。在过去传统引擎趋势性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不是要采取各种手段把这个数字拉升上去,而是要寄希望于改革,寻找到新的增长引擎。因为,只有新的增长引擎,才能帮助我们重塑中国经济的未来。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改革的阵痛也势必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增速。但既然罗马也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为改革再多留出一些时间和耐性呢?

地铁车轮低温冲击韧性研究 篇10

车轮在列车运行中起承载、传递动力以及制动等作用。与高强度和高耐磨性一样, 在地铁安全运行过程中冲击韧性具有重要意义。ER9车轮是一种在欧洲广泛应用的车轮, 其性能要求遵循欧洲铁路标准 (NF EN13262:2009) , 需达到强度、硬度、冲击性能的良好匹配。本次用户对出口某国家的ER9地铁车轮低温冲击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0℃时, KV2平均值≥10J (欧标要求≥8J) 。所以, 生产这批车轮需对工艺进行精确控制, 以满足用户的特殊需求。

在车轮生产过程中, 有一批ER9地铁车轮低温冲击韧性不合格。为找出原因, 对冲击试样的断口、夹杂物形貌、金相组织、化学成分等做了全面分析, 以研究低温冲击韧性低的原因。

1 试验方法

地铁车轮的冲击试样取样位于车轮轮辋上。用户规定, 冲击韧性检验用轮辋的试样进行, 每炉批解剖1个车轮, 在其轮辋部位取三个冲击试样, 试样V型缺口槽深2 mm, 并且在-20℃时, KV2≥10J。具体冲击韧性值见表1。

冲击试样断口端面方向研磨抛光后, 观察金相组织和夹杂物评级。应用英国产LEO 438VP型扫描电镜进行断口分析;应用PE Optimo S300Ⅴ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分析试样成分;应用LECO公司TC 600型氮氧分析仪分析轮辋部位的氮氧含量;应用OLYMPUS的GX71金相显微镜进行金相组织观察;应用能谱仪分析了夹杂物的微区成分。

2 结果和讨论

2.1 化学成分

对车轮冲击试样进行光谱仪分析, 对相应的轮辋部位进行氮氧分析仪分析, 结果见表1。由化学成分分析可知, 有害硫磷含量及氮氧含量均很低, 说明钢的冶炼质量较好, 合金元素种类不多, 其中Cr含量较高, 主要为增加车轮钢的淬透性, 提高车轮轮辋在淬火过程中的冷却速度, 其作用是形成细珠光体和少量铁素体组织, 保证钢的高强度、高耐磨性和良好的韧性, 材料成分设计符合EN13262中ER9钢的要求。

2.2 断口分析

电镜观察, 首先, 在试样的起裂部位, 3#样有宽约800μm的塑性变形区, 在塑性变形区可观察到夹杂很少且尺寸较小, 均<5μm (见图1) , 而2#及1#试样起裂部位的塑性变形区宽度分别为200μm及160μm左右。其次, 对试样的准解理脆断区比较: (1) 在解理面大小方面, 三个试样相近。 (2) 在撕裂棱及二次裂纹方面, 3#试样的撕裂棱较多, 而且二次裂纹较少。 (3) 同时, 在三个试样解理面上均未观察到夹杂物。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钢中夹杂物不是影响这批车轮冲击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2.3 晶粒度、夹杂物及组织分析

金相观察, 三个冲击试样中: (1) 夹杂物较少, 形态均为球状, 分布较弥散, 夹杂尺寸均<5μm, 夹杂类型主要为球状氧化物, 其他类型夹杂极少;夹杂物评级, A~D类均为0.5级。 (2) 晶粒度评级, 1#~3#样均为7.5级;带状组织评级, 1#样为0.5级, 2#及3#样为0级。 (3) 经定量金相方法计算, 1#~3#样的铁素体含量分别约为5%、3%及15% (见图2及表2) 。

2.4 综合分析

3 个试样车轮钢的夹杂物评级级别较低, 断口分析中三个试样的断裂解理面均为观察到夹杂物, 由此表明钢中夹杂物不是影响这批地铁车轮冲击韧性差的主要因素。

根据试样研究结果并结合以往生产实践分析, 在车轮热处理时: (1) 通过控制轮辋处的喷水冷却强度, 可控制相变后生成铁素体比例。 (2) 冷速越慢, 相变后生成铁素体比例就越高[1]。 (3) 而且相对较多的呈网状分布的铁素体将珠光体组织有效地分割包裹在铁素体网之内, 可降低珠光体团的尺寸。 (4) 铁素体比例越高、珠光体团尺寸越小, 冲击韧性就越高。

前期试验发现, ER9地铁车轮钢而言, 当冷速>1℃/S时, 容易造成冷速不均匀, 导致金相组织中珠光体团粗大, 相变后不能获得足够多的铁素体以保证轮辋区域的冲击韧性。因此, 在后续的热处理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车轮轮辋的冷却速率, 以获得均匀的细珠光体组织及含量较多的铁素体含量。

3 改进措施及效果

根据影响车轮钢低温冲击韧性的综合原因分析, 降低车轮热处理冷却强度为关键要点, 具体措施:通过降低淬火加热温度和淬火冷却水压, 严格控制淬火冷却水量。

对此进行改进试验, 其车轮生产工艺为:坯料锻轧成型, 经860℃~880℃淬火加热后对车轮踏面部位以一定的冷速喷水冷却, 通过控制淬火水压、喷水时间等参数控制车轮轮辋的冷却速度, 并经回火处理, 回火温度约520℃。

采取以上措施优化生产工艺后, 该批次1 200 t ER9地铁车轮-20℃的冲击韧性KV2平均值达到10J以上, 合格率100%。

4 结语

ER9地铁车轮低温冲击韧性差的主要原因是铁素体含量少、且珠光体团较粗大。在车轮热处理时, 通过控制轮辋处的喷水冷却强度, 提高了相变后生成铁素体的比例和避免出现大块的珠光体团, 改善了地铁车轮的低温冲击韧性, 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

参考文献

上一篇:税务公共事务管理下一篇:肾移植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