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赏广告研究

2024-09-04

悬赏广告研究(共5篇)

悬赏广告研究 篇1

摘要:悬赏广告作为现今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首先从实际出发,寻找相关的法律依据对其进行认定、判断和裁量。在我国现在对此方面内容有专门性的立法的情况下,更是应该从事件的具体内容和性质加以考虑,不偏离法的基本精神,同时又符合悬赏广告相关内容与之适应的法律条文的规定。

关键词:悬赏广告,法律效力,物权法

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进步,社会上对于悬赏广告的着眼点已经更多地转向了广告中表示出来的答谢和酬劳部分的内容,甚至在部分人的观念中已经将 “悬赏广告”和 “有奖征集” 相等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悬赏广告中的报酬给予已然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因悬赏广告发布者在广告中做出的报酬给予的承诺最终实现与否, 一直以来都引起了不少的纠纷。如丹东东港市 “12·12特大持枪杀人案”的破获过程中发生的公安局未兑现悬赏通告内容相关事件以及蒋敏与上海市公安局悬赏广告纠纷。随着与悬赏广告相关的争执、纠纷甚至诉讼案件的增加,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1悬赏广告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 “悬赏”“广告”分别解释为: “用出钱等奖赏的办法公开征求别人帮助做某件事” “向公众介绍物品、服务内容及文娱体育节目的一种宣传方式,一般通过报刊、电视、广播、招贴等形式进行”。将二词合为一体,就会出现悬赏广告本身应当具备的字面含义,可这并不能从总体上表达出法学意义上悬赏广告所具备的全部意义,因为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不同的定义方式,在此,笔者采取的定义方式,借用王泽鉴先生的阐述就是: 悬赏广告,指以广告声明对完成一定行为之人给予报酬。

2悬赏广告的性质

对于悬赏广告性质的认定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要约说,认为 “悬赏广告”的性质是广告人以不特定的多数人为对象发出要约,只要某人完成指定的行为即构成承诺,双方成立合同。第二种就是认为悬赏广告的性质是单独行为,只要完成了广告中所指定的行为,广告人就需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负有支付报酬的义务,而不需要完成行为的人做出有效的承诺。

对于悬赏广告的性质认定,按照一般人的观念,要约说更易于理解,且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很多时候的确是按照合同、要约这个角度来解决相关纠纷的,我国 《民法学》 教程中也认为 “将悬赏广告解释为要约为宜”。

3悬赏广告的效力

3.1一般情形下的认定标准

在一般情形下,对于悬赏广告法律效力的认定实质上就是对于其指定行为完成的认定和报酬的确定这两部分。 当某行为人的出现伴随着某行为的完成,使得悬赏广告发布者的意愿得以满足时,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悬赏广告中的指定行为被完成。至于报酬的确定不应蓄意夸大,在报酬的确定上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很多其他因素,而广告发布者一定要信守承诺,遵守 《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履行给付报酬的义务。

3.2特殊情形下悬赏广告效力的认定

3.2.1数人完成指定行为时的报酬请求权如何实现

首先,对于一般的悬赏广告应该根据完成的时间顺序,最先完成指定行为的人才具有报酬的请求权,这种认定方式主要是应用于比较多见或者仅适用于遗失物拾得归还、寻人启事、寻物启事等类型的悬赏广告中。其次,如果是类似于有奖征集之类的悬赏广告,那么应该认为在规定的征集期限内完成并且符合广告发布者要求的人具有报酬的请求权。另外,如果是数人共同完成某行为,并且每个人都是在事件的达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比例分配,如完成过程中付出的时间成本、物质成本、动用的资源占比等指标。

3.2.2不知有悬赏广告而完成指定行为的行为人是否享有报酬请求权

这种情况本文在之前的悬赏广告的性质认定部分提到过,一些学者主张把悬赏广告看作是单独行为也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如果把悬赏广告作为单独行为,那么不知有悬赏广告而完成指定行为的人是理所应当享有报酬请求权的。虽然本文主要坚持的对于悬赏广告认定是要约行为, 但针对我国立法情况和司法实践,也有不同的认定结论。 如: “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虽然此条款只是泛泛地说了悬赏人的履行义务,但是体现的思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仍然享有请求权。

3.2.3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行为人是否享有报酬请求权

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行为人,如果完成了悬赏广告里表述的指定行为,同样享有报酬的请求权,理由如下:

其一,悬赏广告是针对不特定的人发布的信息,除非一些特殊的悬赏广告中明确表示出须由完全行为能力人完成方可生效,否则就不排除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去完成指定行为。我国法律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予、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这也是对于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一种公平对待。

3.2.4具有特殊身份的行为人完成指定行为是否享有报酬请求权

具有特殊身份的行为人完成指定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会经常发生。例如: 超市发布 “发现食品过期而继续销售, 必有中奖”相关信息之后,超市的品质保证人员在工作时发现工作人员误把过期食品制作加工上架销售后向相关部门举报; 仓库的库管人员在与客户订立合同收取保管费后,找到托管人让其代为保管但是丢失了的货物后要求获得报酬等情况。

行为完成人为特殊身份的人时不可享有报酬的请求权。因为首先行为人在事件中就负有一定的义务去阻止或防范会导致相对人发布悬赏广告的情形,如果其享有报酬请求权,极有可能产生其权利义务不对等的情况。

对于悬赏广告是否允许撤回,本文的观点是,如果发布者并非出于恶意,则可以撤回之前已经发布的悬赏广告。至于悬赏广告撤回的效力如何,既然已经被撤回且符合撤回的要件,那么我们就应当认为之前存在的悬赏广告不再发生任何效力,而任何可能存在的行为人就都算完成了指定行为,也不再享有对之前提到的报酬的请求权。

综上所述,悬赏广告作为现今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首先从实际出发,寻找相关的法律依据对其进行认定、判断和裁量。在我国现在对此方面内容没有专门性的立法的情况下,更是应该从事件的具体内容和性质加以考虑,不偏离法的基本精神,同时又符合悬赏广告相关内容与之适应的法律条文的规定。

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分析 篇2

关键词:悬赏广告;悬赏广告性质;契约说;单方法律行为说

我国法律对悬赏广告并没有进行系统规定。悬赏广告随处可见,随着悬赏广告的日益增多,由其引发的纠纷和诉讼也时常可见。法院对这类案件的处理结果并不一致,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也不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导致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认识各异,因此,有必要对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进行分析与界定。

一、悬赏广告的概念界定

在大陸法系中,《德国民法典》最早对悬赏广告作出了系统的规定。按其规定,悬赏广告被界定为对完成一定行为(或不作为)的人给予报酬的公开许诺,通常以某一结果的产生为目的。我国实务界和理论界对悬赏广告制度的探讨与其他大陆法系国家一脉相承。因此,笔者收集到的论文中,对悬赏广告概念的界定虽表述各异,但本质上没有太大的争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合同法解释(二)》)第3条对悬赏广告制度作了原则性的规定,结合该条,笔者认为悬赏广告应当界定为:广告发布人以广告形式声明对完成广告所规定行为或提供特定行为结果的任何人给付约定报酬的意思表示。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悬赏广告由以下要件构成:①广告发布人,须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②须以广告方式对不特定人为意思表示。③此种意思表示必须具体确定,包含有对完成特定行为或提供特定行为结果的人的奖励条款。④表意人意思表示真实。⑤悬赏广告的内容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悬赏广告主要有以下特点:有偿性、注重结果性、行为人的不特定性。

二、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之争

学界对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有多种学说,居于主流地位的主要是两种相互对立学说。

(一)契约说

该说认为悬赏广告是以不特定的多数人为对象所发出的要约,行为人完成指定的行为是对上述要约的承诺,从而在双方之间形成合同关系,行为人依合同享有报酬请求权。归纳起来,持契约说的理由大致如下:①从悬赏广告制度的目的和当事人的意思看,悬赏广告更多地体现出双方性的特点;②从民事立法的一般原则来看,契约说更符合民法原理。③从悬赏广告的内容特征看,单方行为说有所欠缺;④从与其他法律制度的协调看,契约说更为合理。

(二)单方法律行为说

该说认为悬赏广告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广告人因单方的意思表示而负担债务,行为人完成一定的行为并不是对悬赏广告的承诺,而是悬赏广告发生法律效力的条件。持该种观点的理由如下:①采契约说,有悖于意思自治原则。②采契约说,不利于维护交易的安全。③采契约说,不利于保护事先不知有悬赏广告而完成了指定行为的人的利益。④采契约说,不利于保护完成悬赏广告指定行为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利益。

(三)其他学说

要约邀请说认为悬赏广告是以不特定的多数人为对象所发出的要约邀请,行为人完成指定的行为后对广告发布人发出要约,是否作出承诺是广告发布人的权利。把悬赏广告作此种解释,则行为人的报酬请求权具有不确定性;因为基于此种解释,合同是否成立由广告发布者决定,而实践中广告发布者极有可能在目的达成后反悔。所以,要约邀请说对行为人的保护是极为不利的。

折衷说。该说认为对悬赏广告的性质专门认定为合同性质,或者专门认定为单方法律行为,均有不足。将符合合同调整的悬赏广告作为合同对待,将不符合合同特征的悬赏广告作为单独法律行为对待,就更能够处理好悬赏广告的各种纠纷。该说不可取的原因在于,这种解释实质上就是“和稀泥”。

三、本文的立场

在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上,本文采单方法律行为说。除了前文阐述过的单方法律行为说的理由之外,笔者认为单方法律行为说更为合理的原因尚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若将悬赏广告视为要约,则必有行为人之承诺意思,方可成立合同。但究竟何种情形能认为有承诺,难以确定。其次,采契约说将产生行为人完成广告指定之行为后能否适用同时履行抗辩权之问题。

悬赏广告具有的浓厚市场气息,其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商品流通、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来完成组织和个人无法完成的特定任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我国立法对悬赏广告规定不够完善,我们应该在现有的立法基础上,探讨并借鉴国外的好的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悬赏广告的相关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翟云岭,刘耀东.比较法视野下的《合同法司法解释(二)》悬赏广告规定之质疑[J].北方法学,2011,(3).

[2]韩赤风.悬赏广告:比较法上的观察与探讨[J].法治研究,2010,(10).

[3]马恒旭.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J].东方企业文化,2012,(2).

[4]王杏飞,邓哗.悬赏广告新论[J].当代法学,2002,(11).

[5]杨立新,朱巍.论戏谑行为及其民事法律后果——兼论戏谑行为与悬赏广告的区别[J].当代法学,2008,(5).

[6]王亚娟.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J].新学术,2008,(3).

[7]顶柱.悬赏广告法律制度探析[J].前沿,2006,(3).

[8]张恒艳,唐正旭.论悬赏广告的构成要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2).

悬赏广告研究 篇3

一、悬赏广告的含义及构成要件

悬赏广告,是指广告人以广告的方式声明对于完成一定行为之人予以报酬的意思表示,悬赏广告的构成要件大体有四:一是,需要有悬赏人,悬赏人可以为自然人,法人或是其他民事主体;二是,有赏格,即为有偿性;如果不具备赏格,该广告就与普通的广告无异,不能称之为悬赏广告;三是,以广告的形式为一定的意思表示。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报刊杂志刊登、广告栏张贴、在互联网上发布消息等;四是,悬赏广告需要求他人完成一定的行为,但该行为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和社会公序良俗。

二、关于悬赏广告法律性质的两大主流观点

关于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学界存有两大主流观点,即“契约说”和“单独行为说”。纵观世界各国关于此的立法,英美法系的国家倾向于将悬赏广告认定为是一种契约,而大多数的大陆法系的国家则倾向于采用单独行为说。

(一)契约说

契约说认为“悬赏广告可明确规定为要约”,并非一个单独的法律行为,当相对人完成悬赏广告上所要求的行为,并将这一情况告知悬赏人时,承诺即做出,此时双方达成合意,合同即生效,当合同有效成立后,悬赏人即负有给付支付报酬的义务,而相对人也具有请求支付报酬的权利。

英美法系的国家倾向于采用此种学说,在英国法律体系中,也对是否将悬赏广告认定为要约存疑,但是在实际的法律操作过程中,采用了契约说。一般而言,英国将对不特定人群发出的广告视为要约,这一法律原则也在案例Carlill v Carbolic Smoke Ball Co(1893)中得以确定,后在关于悬赏广告的问题也借用该案例所设置的法律原则进行解决,并未增设新的指导案例;在成文法国家中,日本采用了契约说,将悬赏广告规定在契约之后,《日本民法典》第529条规定:以广告声明对实施一定行为人给予一定报酬者,对完成该行为者,负有给付报酬的义务。目前,我国处理关于悬赏广告的案件,也采用了契约说。该学说的优点:

1.充分体现了民法意思自治的原则

契约说的重点在于将悬赏人发布悬赏广告的行为认定为要约,当相对人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承诺时,该契约即成立并生效。悬赏广告由悬赏人基于自己真实的意思表示,设立一定的赏格,颁布悬赏广告。而相对人也是基于自己真实的意思表示完成悬赏广告规定的相应的行为。在此,笔者认为悬赏广告的内容是基于其真实的意思表示而设定的,是自愿为自己设定了相应的义务。将悬赏广告认定为要约,最大程度的体现出民法的意思自治的原则。

2.有利于维护悬赏人的利益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7条规定:要约可以撤回,但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当悬赏人发出该广告后,在未有人做出与悬赏广告向对应的行为之前,悬赏人可以自由撤回该广告,但如果相对人已经做出相应的行为时,此时,应认为双方之间的契约关系已经形成,悬赏人不能撤回悬赏广告,应按照悬赏广告所述的报酬给予相对人。就这点而言,契约说对于悬赏人而言,能够在一定的限度内撤回自己所作出的要约,在一定程度内维护了悬赏人的利益;而对于相对人而言,由于悬赏人能够撤回该广告,此时相对人处于不利益的状态下,若相对人未实施该广告中所规定的行为,但已着手实施准备工作,当悬赏人撤回该悬赏广告时,相对人不能对其自身受损的利益提出补偿请求,从这个角度看来,契约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相对人产生不利的。虽然契约说确实极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法院的司法审判工作,但是契约说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基于此单独行为说应运而生。

(二)单独行为说

根据单独行为说,悬赏广告是悬赏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并负担债务,以一定行为的完成为其生效要件。所谓单独行为,并不需要双方达成合意,仅有行为人单方的意思表示即能产生债权债务关系。大陆法系的一些国家采用了此种立法方式,在此笔者也较为倾向于单独行为说。单独行为说解决了运用契约说所不能解决的几个问题:

1.相对人不知悬赏广告的内容而做出行为的

单独行为说“使不知有广告而完成一定行为之人,亦得请求报酬”。德国《民法典》点第675条也规定:行为人不知有广告而为指定行为时,广告人仍负有给付报酬的义务。通过这一点也体现出采用单独行为说充分体现了民法的城市信用原则,有利于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完成悬赏广告所规定的内容时

如果采用契约说,则要求作出相应行为的相对人须是完全行为能力人。而当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是限制行为能力人作出相应的行为时,则不够成合同行为人,也不能通过要约所示的赏格要求悬赏人给付一定的报酬;若采用单独行为说,只要当事人完成所规定的行为即享有报酬请求权,悬赏人也负有给付报酬的义务。

3.采用契约说会出现同时履行抗辩权与《民法通则》79条相冲突的现象

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第二款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在采用契约说的情况下,如果悬赏人拒绝支付相应的报酬时,基于同时履行抗辩权,相对人可以对其物品进行留置,而这一行为也明显违背了《民法通则》第79条第二款的规定,也违背了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而运用单独行为说将并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相较于契约说,单独行为说更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契约理论运用于极大的方面。但是,就悬赏广告的法律属性这一问题上,契约说并不能给予完美的解决方案。因此,为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应采用单独行为说来解决关于悬赏广告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利民主编.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C Elliot and F Quinn,Contract Law(10th edn,Pearson 2015).

浅析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 篇4

关键词:悬赏广告,契约说,单方行为说

在当今社会, 悬赏广告随处可见, 且种类繁多, 如报刊登载、街头招贴、广播电视互联网传播等。关于悬赏广告制度, 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鉴于当时条件尚未成熟, 因此并未涉及;1994年颁布的《广告法》所规定的仅仅是商业广告, 并未囊括悬赏广告;1999年颁布的《合同法》在其起草初期, 专家学者对合同法应否规定该制度及其法律性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讨论, 但最后出台的《合同法》仍未规定悬赏广告制度。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第3条规定:“悬赏人以公开方式声明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支付报酬, 完成特定行为的人请求悬赏人支付报酬的, 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悬赏有《合同法》第52条规定情形的除外。”该规定可谓是对我国悬赏广告制度缺失的弥补, 但遗憾之处在于并未对理论与实务界争论已久的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作出明确规定, 故至今关于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仍存在较大争议。

一、悬赏广告的概念

(一) 概念

悬赏广告, 通常认为是指广告人以广告的方法表示对完成广告规定行为之人, 给予特定报酬的意思表示。对于悬赏广告,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王泽鉴先生①认为, 以广告声明对完成一定行为之人给予报酬;史尚宽先生②认为, 以广告声明对完成一定行为之人, 给予报酬, 因而广告人对完成该行为之人, 负给付报酬之义务;江平先生③认为, 广告人以广告的形式声明对完成广告中规定行为的任何人, 给予广告中约定报酬的意思表示。

(二) 构成要件

无论如何定义悬赏广告的概念, 基于其本质而言, 笔者认为, 必须有以下几个构成要件:

1.悬赏人以广告的公开方式向不特定的人为意思表示。广告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 即凡是能够让不特定人为意思表示的都可以。此外, 广告意思表示的对象必须是不特定的人, 不特定的人并不要求必须是一般大众, 只要是不特定的多数即可。

2.悬赏人所为意思表示必须包含要求行为人完成指定行为的内容。指定行为的种类一般不受限制, 目的既可以为私人利益也可以为公共利益, 但行为不可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和社会公序良俗。

3.悬赏人有对完成指定行为之人给付报酬的意思表示。所谓悬赏广告, 则必须以“悬赏”为要件, 此处的“悬赏”即报酬形式多种多样, 并不限于财产利益, 人身利益亦可, 如给予荣誉、奖章等。

二、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

关于悬赏广告法律性质的争论, 自罗马法、日耳曼法以来, 从未休止, 我国理论界更是众说纷纭。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 历来有“契约说”与“单方行为说”两种截然对立的学说与立法例。当今世界, 英美法系国家大多数认定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为契约, 大陆法系国家大多数则认为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为单方法律行为。

(一) 契约说

契约说, 又称为要约说。此种学说认为悬赏广告是广告人以广告的形式对不特定的多数人发出的一种要约, 行为人完成广告所指定的行为即构成对广告人的承诺, 此时合同成立, 从而在广告人与行为人之间形成一种合同之债, 完成广告行为的人享有报酬请求权, 广告人负有按照悬赏广告的约定支付报酬的义务。美国著名学者科宾就支持此种学说, 他认为:“征求某些被期望的行为的公开悬赏几乎总是属于单务合同之要约, 该要约人作出允诺所要求交换的乃是他征求的作为或不作为, 而不是关于作为或不作为的允诺”。④大陆支持这种学说的学者主要有中国政法大学的江平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王立新教授。

(二) 单方行为说

单方行为说, 又称为单独行为说或单方法律行为说。此种学说主张, 悬赏广告是一种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以指定行为的完成为生效条件, 即广告人因其一方的意思表示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单方面负有支付报酬的义务, 而不需要完成行为的人对广告做出有效的承诺。德国多数学者赞成单方行为说, 支持这种学说的大陆学者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利明教授以及台湾学者史尚宽先生、王泽鉴先生。

三、悬赏广告法律性质——本文观点

(一) 悬赏广告制度的价值分析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要求每个人都自愿牺牲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为他人的利益无偿付出,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是非常不现实。在人们逐渐习惯了平等交易等价有偿的原则后, 经过理性思考, 悬赏人意识到单纯寄希望于薄弱的道德约束是最低效率的, 于是权衡成本与收益后, 采用悬赏广告的方式以达到自己目的, 这正是的理性决定, 对其真实意思表示理应得到尊重。因此, 确保悬赏广告制度在“时间就是生命, 效率就是金钱”的价值理念支配下的现行体制中有效运行是十分必要的。

(二) 本文观点

笔者认为, 借鉴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之立法例, 悬赏广告之法律性质应采“单独行为说”, 理由如下:

1.采“单方行为说”, 可以充分体现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 有利于维护双方当事人利益。单方法律行为是指基于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就可以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悬赏广告的根本目的就是广告中的行为得以完成, 则行为之人到底由何人完成或完成之人是否事先知悉广告之内容等以上事项对悬赏人来说并无重大意义。若采“契约说”, 悬赏人所发悬赏广告为要约, 完成指定行为是承诺, 根据《合同法》规定, 如果行为人事先不知悉广告内容或行为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行为未受法定代理人追认而完成指定行为, 则悬赏广告人可以其行为不构成有效承诺为理由拒绝履行对行为人的报酬给付义务, 这种结果是显然有悖于民法中所提倡的诚实信用原则的;若采“单方行为说”, 无需行为人有效承诺, 只以指定行为的完成为生效条件, 一旦行为完成, 条件成就, 悬赏广告即发生法律效力。悬赏人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行为人也可依法取得相应报酬, 这样的结果不仅实现了双方当事人的目的, 维护了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更是对悬赏广告制度立法价值的最佳体现。

2.采“单方行为说”, 利于吸收大陆法系立法经验, 维护我国立法体例。大陆法系国家多数支持“单方行为说”, 以德国法为例, 德国民法中一般认为“故指定行为之完成, 为一独立之要件, 无法以承诺之意思为之, 而且为事实行为, 故行为人无须为有行为能力人。”⑤我国属大陆法系, 且目前未对悬赏广告做出立法明文规定, 结合我国法律文化渊源, 采“单方行为说”不仅切合我国已有的立法体例, 更便于吸收国外立法经验。

3.采“单方行为说”有利于司法实践与立法的统一, 维护交易的安全。目前, 在司法实践中, 一个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某人根本不知有悬赏通缉令的存在而予以举报协助破案, 那么只要行为人完成举报行为, 则皆可请求悬赏金, 而不问行为人是否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也不问其是否知道此悬赏广告的存在。可见, 司法实践中是承认“单独行为说”的。在现下, 用立法将悬赏广告的单方法律行为加以明确下来, 实现司法实践与立法的一致, 维护了法的稳定性、明确性, 从而保障了交易的安全。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关于悬赏广告的性质, 纵观“契约说”和“单独行为说”, 本着体现民法基本原则, 维护立法体例, 笔者认为采“单方行为说”对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保障交易顺利快速安全的进行都更为有利。

参考文献

[1]王泽鉴.债法原理 (第一册)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4][美]A·L·科宾著:《科宾论合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版.

悬赏广告研究 篇5

一、明确遗失物悬赏广告的特殊主体资格

遗失物悬赏广告约束的主体是广告人与行为人双方。然而在实践中存在争议最多的是完成指定行为的行为人是法律上有特定身份的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不知悬赏广告的人的主体资格问题。这些人能否作为遗失物悬赏广告的承诺人?其是否可以作为遗失物悬赏广告法律关系的主体?这既是一个需要从理论上澄清的问题, 又是相关立法必须明确的问题。笔者认为:

1.当行为人负有完成指定行为的法定义务, 或者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对悬赏广告人负有特定的合同义务时, 不具有遗失物悬赏广告主体的资格, 不能取得报酬请求权。但是非执行公务或者无约定的义务时, 他的行为是“私”行为, 其具有遗失物悬赏广告行为人的资格, 在完成悬赏广告指定的行为后, 立法应确认其报酬请求权。

2.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行为人只要完成了广告的指定行为, 达到了悬赏人悬赏的预期效果, 其请求报酬近似法律上纯获利益, 不需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认的, 是合法有效的, 具有遗失物悬赏广告的主体资格。

3.完成指定行为却不知道悬赏广告的行为人, 也有遗失物悬赏广告的主体资格, 享有悬赏广告的报酬请求权。凡是完成悬赏广告所指定的行为的, 应一律认定为对悬赏广告要约的有效承诺, 将完成指定行为作为承诺的判断标准。在行为人事先不知道悬赏广告的情况下, 在其完成特定行为即交付悬赏行为成果时, 广告人应有告知义务, 而行为人有接受或放弃悬赏报酬的权利。如广告人不告知悬赏广告内容, 则违背了《合同法》第60条的规定, 属于一种欺诈行为。根据公平诚信原则, 行为人有权要求广告人对此承担法律责任。

二、否认行为人的同时履行抗辩权

在遗失物悬赏广告中, 行为人与广告人有相应的权利。依照悬赏广告之债, 悬赏广告中的指定行为一经完成, 行为人即享有报酬请求权。如果失主没有按广告的约定给付报酬, 行为人可否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 拒绝返还遗失物?有人认为, 依据我国《合同法》第66条关于“当事人互负债务, 没有先后履行顺序, 应当同时履行, 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 有权拒绝相应的履行要求。”的规定, 行为人在广告人不支付报酬时可以享有同时履行抗辩权。理由是为了保障行为人的合法权利的实现。因为在行为人完成约定行为之后, 如果广告发布人拒不履行义务, 行为人的权利极有可能难以实现。与其等纠纷发生之后寻求“末端救济”手段, 不如赋予行为人同时履行抗辩权以预防纠纷的发生。

笔者认为, 应该完善遗失物悬赏广告契约说, 否认遗失物悬赏广告行为人的同时履行抗辩权。首先, 在悬赏广告双方存在先后的履行义务, 行为人返还行为成果的义务在先, 而要求广告人支付报酬的权利在后。在遗失物悬赏广告中, 行为人不应享有同时履行抗辩权, 不能因为广告人不履行给付酬金的义务而拒绝交付遗失物。其次, 遗失物悬赏广告是单务合同, 不存在同时履行抗辩权。最后, 遗失物是失主的财产, 遗失人即广告人并不因为遗失其物而丧失对该物的所有权, 而拾得人也不因拾得该物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所以行为人拒绝交付拾得物并不是在行使抗辩权, 而是在实施侵权行为。遗失物悬赏广告是不应适用履行抗辩权规则的。因此在遗失物悬赏广告效力的相关立法中应否认行为人的同时履行抗辩权。

三、肯认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

大多数国家民法明确规定, 拾得人在拾得遗失物后, 应妥善保管遗失物, 积极查找失主, 在返还遗失物时可要求对方支付报酬, 而不管是否有悬赏广告的存在。此种权利即法定报酬请求权。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在德国、日本等国有较为完善的规定。我国历史上也有遗失物报酬请求权的规定。笔者认为, 我国法律应肯认拾得人报酬请求权。首先, 报酬请求权与拾金不昧的道德诉求并不矛盾, 法律并不禁止拾得人自愿无偿返还遗失物, 在法律中承认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并不影响其发扬“拾金不昧”的精神。其次, 确立遗失物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也符合经济学原理, 这种做法有利于促使拾得人归还遗失物。再次, 法律规范的效力与功效能在较大程度上得以统一, 也有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最后, 依照民事主体权利义务的对等性, 拾得人在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后, 就应享有相应的权利。所以, 在立法上承认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是可行的、合理的。

然而, 在承认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情况下, 就势必发生遗失物悬赏广告中法定报酬权与约定报酬权的竞合。如何处理两者的竞合值得探讨。一些学者认为, 当悬赏广告中所承诺的报酬与行为人主动返还遗失物所取得的报酬即法定报酬不一致时, 应认为两项请求权竞合, 但行为人系因一个行为同时取得两项请求权, 依据民法关于请求权竞合的规则, 行为人只能选择其一, 而不得同时行使。笔者认为应该依据约定优于法定的原则, 以悬赏广告的约定来确定报酬。

四、准确处理遗失物悬赏广告与拾得遗失物条款的竞合

竞合是指同一行为符合数个规范, 适用不同的法律产生不同的结果。

拾得遗失物的行为, 在悬赏广告的条件下, 则可适用《物权法》第109条与《物权法》第112条的规定。即出现了拾得遗失物的条款与悬赏广告的规范的竞合问题, 拾得遗失物受物权法的调整, 而悬赏广告受债法的约束。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就成了遗失物悬赏广告效力中必然探讨的法律问题。笔者认为, 应遵循以下原则处理两者的关系:

(一) 约定效力优于法定效力的原则

众所周知, 物权法定原则与合同自由原则是对应的。根据合同自由的原则, 遗失物悬赏广告作为一种合同, 其内容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行性规定和公序良俗, 合同就是有效的。依我国《物权法》第109条关于“拾得遗失物, 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 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的规定, 可知返还拾得物并不是道德上的义务, 而是法律规定的必须履行的强制性义务, 但是并不说明法律禁止广告人给付报酬。因为将拾得人无偿返还拾得物用法律手段进行强化, 弊大于利。道德不应该成为一切社会行为的尺度, 愿意牺牲自己的基本利益帮助他人、报效社会, 是一个人的自由和美德, 但没有人有权利强求他这样做, 强求下的行动无道德可言, 强制推行一种道德的社会恰恰是缺乏道德的社会。所以, 对于拾得遗失物条款中包含的拾金不昧的道德义务不能给予法律上的强制, 否则, 不仅不能以此推动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反而可能会导致普遍的不道德和反道德。依此, 只要是行为人按照要求完成行为, 返还遗失物, 就可以取得广告约定的报酬。

(二) 特别条款优于一般条款的原则

特别条款优于普通条款的原则是法条竞合时选择适用法律的基本原则。我国《物权法》第109条的规定:“拾得遗失物, 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 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第112条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 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 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拾得人侵占遗失物的, 无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费用, 也无权请求权利人按照承诺履行义务。”据此, 《物权法》第109条是对拾得遗失物的一般规定, 第112条是对遗失物悬赏广告的特别规定。依据特别条款优先于一般条款的原则, 笔者认为在有遗失物悬赏广告的前提下, 应优先适用第112条的规定, 行为人可以获得报酬。但是其前提是不得侵占遗失物, 这一规定也与第109条关于行为人负有返还遗失物的义务的规定不谋而合, 是统一的。同时该条对侵占遗失物作了更详细的规定, 即拾得人如侵占遗失物的, 既无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费用, 也无权请求对方支付报酬。

拾得遗失物, 应当归还失主。就此, 《物权法》沿袭了《民法通则》的立法精神, 但没有赋予拾得人的法定报酬请求权, 同时, 还科以了拾得人的妥善保管义务。然而其对悬赏广告的规定, 则是一种对拾得人与遗失人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手段,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符合双方利益最大化的需求。笔者认为, 遗失物悬赏广告与拾得遗失物条款的竞合的处理应按前面两大原则进行, 作出以下立法规定:

第一, 拾得他人遗失物, 应当归还失主。这是拾得人的法定义务, 也是其享有报酬请求权的前提, 行为人 (拾得人) 以行使抗辩权为由拒不交还遗失物在民法上构成对他人物权的侵犯, 侵占遗失物的, 无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费用与约定的报酬。

第二, 拾得人应享有悬赏报酬请求权。广告人应当兑现在悬赏广告中许下的诺言, 给付行为人广告中承诺的报酬, 如果拒绝给付, 则行为人有权向法院提起违约之诉, 请求法院强制对方支付报酬。

摘要:我国《物权法》确认了遗失物悬赏广告的效力, 有效地维护了交易安全与当事人的利益, 是立法的进步。在遗失物悬赏广告有效成立的前提下, 行为人返还遗失物既是法定义务也是约定义务, 广告人必须给付约定报酬。我国遗失物悬赏广告效力的立法完善必须明确行为人的主体资格、肯认拾得人法定报酬请求权、准确处理遗失物悬赏广告与拾得遗失物条款的竞合。

关键词:悬赏广告,契约自由,法律效力

参考文献

[1]谢在全.民法物权论[M].中国政法大学, 1999:247.

[2][7]高飞“.李珉诉朱晋华、李绍华悬赏广告酬金纠纷案评析”民商法论丛[M] (13) .法律出版社, 2000.

[3]郑也夫.代价论——一个社会学的新视角[M].北京三联书店, 1995:8283.

[4]彭熙海.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学海[J], 2005, 4:145151.

[5]谭启平, 蒋拯.遗失物制度研究.法学研究[J], 2004, 4.

上一篇:乳腺癌患者化疗的护理下一篇: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