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式教育

2024-07-02

苏式教育(精选11篇)

苏式教育 篇1

“苏式”最初指的是成熟于明代中晚期的一种独具苏州特色的艺术风格。近年来, 苏州城市旅游品牌从最初的“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逐渐调整为“人间天堂, 苏州之旅”“天堂苏州, 东方水城”, 到2012年苏州旅游局提出了“游东方水城, 品苏式生活”的城市旅游品牌。旅游品牌的转变体现了如今游客的旅游方式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深度的体验旅游转型。“苏式旅游”的概念由此产生。这对在旅游第一线服务的导游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苏式旅游”要求导游除了具备过硬的独立工作能力, 更需要本地文化的浸润, 成为苏州地方文化的宣传者和游客体验文化生活的指导者。

中职学校是旅游行业导游人员培养和输出的重要基地。我校毕业的学生在苏州市常熟地区的旅游行业中人数众多。在“苏式旅游”服务理念的影响下, 学校教育就必须相应做出调整来适应新形势, 使我们的学生适应市场的需求, 在就业过程中凸显其竞争力。

一、中职导游专业学生的优势和缺陷

中职学生年龄大都在十七八岁左右, 年轻有活力, 有极强的好奇心, 对新鲜事物接受较快, 愿意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这样的学生对于导游这份工作有着极大的热情。但是作为中职学生, 其自身也是有着不可避免的弊端的, 他们一般基础知识较差, 缺乏必要的史地文化知识和一些必要的常识, 而且厌恶枯燥的机械记忆, 对于导游词背诵也较为困难。

二、中职导游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导游专业教育以考取导游资格证为最终目的, 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知识的学习和考题的训练上。学生带团技能的培训涉及较少, 文化素养的培养几乎是缺失的。大量的毕业生就业回访中都体现出在旅行社、景区工作中纸上谈兵, 缺乏实践能力, 对于导游词也是机械式背诵, 无法深入了解各地区、各景点的文化内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无法适应“苏式旅游”服务的要求的。

三、确立“苏式旅游”服务理念的几点措施

针对目前中职导游学生及导游专业教育存在问题, 以及目前“苏式旅游”的需求。老师积极改革教学理念, 寻找培养优秀、有特色导游员的方法和措施。

(一) 通过社会实践, 增强学生服务意识的理念

媒体中经常会爆料导游胁迫旅游者消费的新闻, 追根究底是由于导游缺乏必要的服务意识。导游服务是以旅游者为中心的, 服务是灵魂。作为导游, 中职导游专业学生提早确立正确的服务意识至关重要。为此,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增加了课外实践内容, 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团队旅游的方式带学生到常熟地区沙家浜、尚湖、虞山等各个景点参观, 给每个学生都分配相应的工作,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化被动教育为主动参与。在外出实践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去了解作为一个地陪导游应做的工作及必须具备的态度。学生对这类课外实践活动大都比较喜欢, 也乐于参与, 特别是面对同学更敢于服务、乐于服务, 最终达到善于服务。

(二) 开设地方特色文化课,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理念

从小学到中职学校, 学生学习的都是基本的知识, 对于地方文化知之甚少, 甚至有些外地学生毫无了解。“苏式旅游”概念的提出, 要求导游不仅会背诵导游词, 还要了解导游词内在的文化内涵。导游要对苏州的文化、苏州人的生活有所了解, 才能带着游客去体验独特的“苏式生活”。常熟作为苏州的县级市, 文化底蕴深厚,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常熟文化的宣传者, 导游必须对常熟的人文地理、民风民俗熟知。为此, 我校特意为中职导游班的学生开设了京剧课、白茆山歌课及中国结等地方特色课程, 让学生了解常熟的乡土文化。在老师的课程教授中, 特意把与苏州、常熟有关的地方史详细进行讲解, 培养学生对于地方文化的热爱之情。课余时间, 我们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参观学习, 全面了解常熟, 让学生多方面去了解地方文化。为以后的导游共同提供必要的地方文化原料。

(三) 加强工学结合, 提升学生带团技能的理念

苏式旅游的服务理念要求导游具备较强的带团能力。到工作岗位上, 再锻炼显然是不行的。因此, 学校搭建了校企合作的平台, 安排学生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工学结合。如每年五一、十一等假期中, 学生会到沙家浜、尚湖景区担任讲解员。这样不仅解决了景区的“用工荒”,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带团技能, 提升了学生的服务能力。

在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下, 我们的学生无论在文化素养还是服务技能方面都有了不少提升。离“苏式旅游”服务理念的要求更近一步了。

旅游不止于眼, 更在于心中的体验和感悟。即使旅游方式变了, 有了优秀的导游, 旅游行程的品质才会提高。中职学生必将会在“苏式旅游”服务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郑晶晶.浅谈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导游服务技能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旬刊, 2016 (4) .

[2]朱婷婷.谈案例教学在中职导游服务技能课程中的运用[J].旅游纵览月刊, 2016 (2) .

齐味苏式情园 篇2

一口一个情怀

苏式月饼历史悠久,据说起源于唐而盛于宋,苏式月饼的制作工艺比广式月饼更为精细复杂,首先必须靠行家严格选料,留园的原材料全源自香港,每一个月饼的原料搭配经过沪派师傅精心配比。成型过程中没有任何模具,全靠手工完成,因此,制饼师傅一拿一个准,每个保持在52g左右。让花心的你一口一个味,尽揽中秋佳节的圆满情怀。

1.鲜肉月饼

江浙沪一带对于“肉”的演绎实属柔情,从吸允蟹粉小笼包的鲜霓汤汁,到层层攻破鲜肉月饼的“暗酥”所迎来的饱满丰足,都润透了身心灵,带来全天候正能量。

配料:猪肉、酱料(姜、葱、盐、糖、生抽、老抽)、猪油

2.豆沙月饼

当落了红,飘满花与香时,“中秋”就此优雅地向我走来,浪漫与舒适是秋天的基调,陈皮的清香在口中亘久飘散,就如秋天的发丝与裙尾,在舌尖滑落的柔情印记。

配料:豆沙、桂花、糖、猪油、桔饼

3.苔菜松子月饼

当各种果仁在欢乐地弹跳时,依然被具有海洋气息的苔菜笼罩着,如果你喜欢新奇有趣的口感,这一款待你来挑战。

配料:苔菜、松子、核桃、瓜仁、白芝麻、糖、盐、猪油

4.芝麻月饼

在苏式月饼中,讲究口感与味道的平衡,芝麻月饼让食客在口中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芝麻的存在感,加入松子、核桃等,则带来进一步的润化效果。

配料:黑芝麻、松子、核桃、瓜仁、糖、猪油

5.五仁月饼

如果你喜欢养生,五仁月饼是最佳首选,其中包含的各种果仁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强健身心,滋润皮肤,延年益寿。

配料:核桃、松子、瓜仁、榄仁、麻仁、糖、猪油

6.肉松香仁月饼

留园除了保留有传统苏式月饼的口味,还独创肉松香仁月饼,内陷肉松就如中国古代工艺掐金丝般构成繁复的瑰丽花纹,全情绽放于酥皮之中。

配料:肉松、松子、麻仁、糖、猪油

保存方法

留园月饼不含任何防腐剂,鲜肉月饼需放保鲜袋于冰箱冷藏,其他口味月饼常温保存即可,保质期为15天。

加热方法

1.把烤箱预热200℃,放入烤2分钟,视乎自家烤箱具体情况自行调节。

2.放入无油无水的平底锅中慢火烘热。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01号华润大厦三层

苏式教育 篇3

苏派, 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教学流派, 代表江苏教育的风格、气象。[1]且在江苏范围内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不同的区域来研究。苏式教育是指在苏州大市范围内形成的教学流派。[2]苏式教育是苏派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苏式教育具有自己的代表教师并在江苏省内外拥有辐射力, 苏式教育拥有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团队并形成影响力。苏式教育依靠独特的教学主张、教学风格, 以及共同的成长背景, 通过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苏州印记。

苏式教育的基本内涵特征是求真和尚美。苏式教育倡导“以生为本”, 即苏式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都是基于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是苏式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坚守师生平等、尊重学生是苏式教育的伦理观, 呵护学生幸福是苏式教育的生命观。苏式教育的风格精致与自然、清洁与丰厚, 此种风格具有鲜明的苏州特色韵味。

理想的教育区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示范地、教育协调发展的实践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先进地。如果据此来评价苏州的教育, 应该说苏州教育正在向理想的方向迈进。苏式教育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生为本”的教育主张, 形成了“精致与自然, 简明与丰厚”的教学风格, 但是又“和而不同”, 因为, 个体具有独特风格。

2 阳光体育及苏州现状

首先, 2006年12月20日,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其次, 2006年12月23日, 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宣布“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正式启动, “每天锻炼l小时, 健康工作50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逐渐深入人心。最后, 2007年5月7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进一步完善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政策保障措施。国家成立专门资金, 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支持项目, 帮助义务教育阶段中西部农村学校, 配备体育设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及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 标志着阳光体育运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

阳光体育运动在于让广大的青少年透过阳光, 走进大自然, 走向操场, 以积极的态度来参加体育运动, 培养学生们的体育兴趣, 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 养成体育运动习惯, 有效的提高青少年的健康体质。[3]阳光体育运动要实实在在的执行, 需要国家、学校、师生等利益共同者的齐心努力。国家政策的保证是前提, 基层学校的执行力是关键, 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合力是保证。[4]苏州市阳光体育运动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已经开展多年, 成果初现。直属初中对阳光体育运动十分重视, 利用校园媒体对阳光体育运动进行报道, 并将阳光体育运动放入学校年度及学期工作计划中, 早操和课间操进入课程表, 并能正常开展, 体质健康测试能够按时完成;[5]高新区部分中学, 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 将定向运动列为体育课程;[6]吴中区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主要内容有:每天锻炼一小时;学会两项体育运动技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以上等级;[7]工业园区部分小学将小众项目——花样跳绳, 作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特色项目。[8]

3 苏式教育的实践表达

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教育实践也不会一成不变, 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我们需要及时地运用新理论、新成果指导并推进教学实践改革和发展。苏式教育还在探索中, 因此, 苏式教育不仅仅停留于理念层面, 仅作为口号和标签, 而且扎扎实实落到实践行动之中, 从点位上的苏式代表教师的涌现, 到面上的“首批全国均衡教育市”的创建, 以及下面要讨论的“伙伴计划”开展, 苏州都以自己的实践成果来树立苏州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浪潮中的先驱者。

从2008年开始, 每年的春夏之交, 苏州各中小学的校园里面, 都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场景:几十个学生腿绑腿, 肩并肩的来回奔跑。一个人摔倒, 全队人都会摔倒。他们摔倒了又继续爬起来, 这就是苏州市中小学生“伙伴计划”, 它是由苏州广电总台、苏州市教育局和苏州团市委等部门开展的以青少年为主要参与对象的大型“集体真人秀”, 截至2014年, 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6届, 在社会中取得良好的反响, 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

3.1 苏州中小学生“伙伴计划”的起源 (2005 — 2007 年)

2005年苏州广电总台、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团市委等部门共同发起“校园行”活动。2005年“节约苏州校园行”, 苏州市十二中“新苏州人”在“生活上不攀比、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行为, 如同一阵清风, 刮进了每一个“老苏州”的心里;2006年“感恩父母校园行”活动中, 各校积极参与活动, 开展了班队、家书征文、短信互动等活动, 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与支持;2007年“特色文化校园行”, 活动范围涉及全市所有中小学校, 在学生中开展对戏曲、手工艺、书画和民乐四个类别特色文化的体验、学习、交流、竞赛等活动, 通过活动, 使更多的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传承苏州传统文化。3年的时间, “校园行”活动, 已经成为苏州市校园活动中的一个品牌, 也逐渐形成了苏州中小学生“伙伴计划”的雏形, 更践行着苏式教育的品牌发展之路。

3 . 2 苏州中小学生“伙伴计划”的发展 ( 2 0 0 8 年至今)

2008年, 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举行。为培养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增进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和拼搏精神, 同时也为了促进学生积极锻炼身体, 提高运动水平, “校园行”活动结合奥运这一契机, 推出“奥运精神校园行—伙伴计划”特别活动。即在苏州中小校园中开展与奥运精神结合的集体运动项目竞技赛—“30人31足”, 用电视镜头记录下学生在集体运动中的原生态表现, 通过团队协作激发儿童和青少年身体素质潜能、磨练积极的生活性格、携手并进的团队精神、不畏困难的毅力与品质, 体现学生的阳光健康形象。

2008年的“奥运精神校园行——伙伴计划”活动, 基本确立了苏州小学生“伙伴计划”的基本模式。随着活动影响力的发展, “伙伴计划”在发展变化中逐渐完善。首先, “30人31足”改为“28人29足”;其次, 取消初中学生参加“伙伴计划”;最后, 历届主题与时俱进, 又体现苏州学校特色。例如, 2008年“奥运精神校园行”, 2009年“少年中国校园行”, 2010年“世博苏州校园行”, 2011年“红星闪闪校园行”, 2012年“雷锋精神校园行”, 2014年“少年梦·中国梦校园行”。规则、形式、参与对象、主题等等的变化, 都是符合时代要求, 浸润苏州文化特点, 并顺应学生身心特点, 是为更好的培养团队意识,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而这正是契合苏式教育“以生为本”的主流价值观。

4 结语

“伙伴计划”以竞技活动为载体, 以赛场内外的情感故事为线索, 带有很强的公益性质, 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娱乐性, 以健康、清新的风格独树一帜, 为少年儿童创造了一个展现自我、激励自我的绿色空间, 展现出了“励志+娱乐+体育”相结合的魅力。活动以学校为主要参赛队伍, 通过预选赛、晋级赛、挑战赛、复活赛、总决赛等, 直至产生最后名次。在这样来来回回的奔跑与竞赛中, “伙伴计划”改变着苏州孩子的未来。

“伙伴计划”从当时的无人知晓, 到现在大家越来越了解这个词汇的真正意义。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参与“伙伴计划”让他们从中明白了相互之间的需要团队、协作和坚韧的态度。很多学生表现出不惧怕困难, 经常有一种愈战愈勇感觉, 也许, 这就是变化。目前, “伙伴计划”项目已发展为运动、爱心、科普、亲子、生活、实践等多主题的综合性活动, 除了运动类的“28人29足”外, 还有不少如益智动手类、感恩母亲节、援助灾区希望小学等公益感恩类活动, 让孩子们身心都能得到成长。

苏式教育还在探索中, 它需要继续的挖掘和整理, 并进行反思, 进而逐步提升。苏式代表教师是苏式教育的引领者, 他们的辐射力、影响力是苏州教育发展难能可贵的动力。而苏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是一种活动, 更是一种发现, 这种发现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苏式教育的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曹春华.苏派教学:江苏教育精神的实践表达—试以典型现象为例考察“苏派教学”的实践品格[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 2013 (1) :29-33.

[2]曹国庆.苏式教育研究刍议[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 2014 (4) :39-43.

[3]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2006-12-23.

[4]蒋玉红.对阳光体育落到实处的理论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 (24) :20-23.

[5]张剑峰.苏州市直属学校 (初中)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现状分析[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4 (1) :8-9.

[6]刘小平.阳光体育背景下开展校园定向运动的实验研究—以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初中为例[J].搏击 (武术科学) , 2008, 5 (10) :83-86.

[7]周卫琴.吴中区“阳光体育”模式实施与效果的研究[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2 (6) :144-145.

[8]韩郁香.飞扬的“绳”采[J].江苏教育 (小学教学) , 2012 (3) :1-2.

苏式红烧肉的做法 篇4

主料:五花肉750g

辅料:料酒100g,干山楂6个,冰糖60g,老抽30g

苏式红烧肉的做法步骤:

1. 五花肉切2.5cm见方的块,放入冷水中加入料酒浸泡15分钟,以去除肉的腥味。

2. 将肉捞出放入砂锅中,加入冷水,冷水的量要淹过肉面1寸以上。

3. 大火烧开,撇去浮沫。

4. 放入干山楂,大火继续滚煮30分钟。

5. 然后微火焐1小时。

6. 换铁锅,放入酱油增色,开盖中火烧30分钟。

7. 放入冰糖大火烧至汤少。

8. 收浓汤汁起锅装盘即可。

9. 成品图

1.土豆烧肉的做法大全

2.香芋烧肉的做法大全

3.外婆红烧肉的做法大全

4.板栗烧肉的做法大全

5.苹果红烧肉的做法大全

6.美味红烧肉的做法步骤

7.红烧牛肉的做法大全

8.大块烧肉的做法大全

9.干笋干烧肉的做法大全

漫谈我眼中的“苏式学子” 篇5

【关键词】苏式;苏式学子;书香大气

苏州文化“文脉悠久,源远流长”,其人才辈出,浩若繁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浸润在“融合、创新、致远、崇文”文化氛围中的姑苏学子有何与众不同的气质个性呢?以下是笔者就此作的思考:

一、我眼中的“苏式”

但凡“苏式”的,我觉得大都有历史感,那么“苏式学子”是不是也有历史追溯呢?

我们首先分享一则小故事。清康熙初年的一天,翰林院里的文人在争先恐后夸耀各自家乡的土特产。广州人夸自家的象牙犀角,湖北人赞优质木材……众人再三追问苏州人汪琬,号称名郡的苏州有什么土特产?汪琬平静地回答了三个字:状元也!原本的争论戛然而止,大家面面相觑,悄悄走开。“苏式学子”一直是苏州最引以为傲的“土特产”,我想尽管琢玉、缂丝、镂木、针绣等“苏作”名闻天下,但“苏式学子”才是举世闻名的“苏作”中最杰出的“作品”,是有着深厚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的。

二、传统的“苏式学子”

既然“苏式学子”是有历史追溯的,那传统的“苏式学子”气质个性是怎样的呢?

倒溯追寻,我首先想到了享有盛名的“吴门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他们的故事,到现在大家还津津乐道,浮现在我们脑海的形象不外乎气质儒雅、才华横溢,又不乏生活情调。

三、我眼中的“苏式学子”

一个富有时代气息的“苏式学子”是不是仅此而已呢?我想在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精神共同影响下,现代的“苏式学子”应该就像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是个“能做人,能做事的健全公民”。

其一,聪慧灵动孕育了舒恬静美。

万物造化钟情吴地,天地灵气集聚姑苏。苏州人以独具匠心的细腻心思和巧夺天工的卓越技术,创造了苏州园林、昆曲评弹、吴门画派、核雕刺绣等艺术形式的精妙绝伦和精益求精,给苏式学子带来无尽的馨香和温润,让苏式学子传承了追求美的勤劳和智慧。水的滋养呵护着千年古城,苏式学子吸收着水的精气,随圆就方、从容平静,充满灵动之气。生活在幽雅恬静的古城,徜徉于山水诗意的校园,拥有属于自己的课堂,解放一切束缚,每个学子自由思想、独立思考、勇敢尝试,乐与师者交锋思想、碰撞智慧、分享快乐,迸发出生命的智慧潜能,体验生命成长的幸福感觉,一切都是那么舒适恬美。状元之府、院士之乡,厚重的文化气息和独特的文化气质深深地镌刻进了每个孩子的骨髓,对知识的追求自发自觉,对探索的渴望从未消减,散发出苏式学子的独特韵味。

其二,清简淳朴却不失书香大气。

古典中国风,淡雅苏州味,书画里江南的白描,诗词中水乡的意境,让苏式学子的心灵犹如洞庭碧螺,生于天地之间,清新淡雅,平和淳朴。天真烂漫的苏式学子,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荷,散发着自然清新的芳香,呈现出拂去繁华和浮躁之后的纯净雅致。苏式学子回归“清简”,学习便是享受一种闲适,充满简单之美。他们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他们能自由而充分地获得对世事深刻、独到的理解和体悟。五湖四海的外来子弟深受苏式生活儒雅文化气质熏染,“和而不同”,共生共融。素质教育的路上,苏式学子举手投足间无不显现吴风雅韵,生命的活力与朝气蓬勃向上,知识和智慧共求,学问与情趣同长,演绎了美的另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展现出苏式学子的独特魅力。

“苏式学子”恪守阅读传统,秉承清简的学风,学习是一种淳朴的生活。在姑胥校园,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即使家中没有藏书,一进校门,书就是老师给孩子最好的馈赠。漫步校园,书触手可及,在这里,书香是校园文化的魂。我们信奉叶老所讲的,“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中国人要读中国书,苏州人应读苏州书,新苏州人也不例外。我們积极倡导孩子读民族的、经典的书,读苏州的书。让阅读逐渐成为生活习惯,使学子拥有中国视野,烙上苏州印痕。我们谨记叶老的教导“青年人为了充实自己,也为了充实我国的国力,非在学生时代养成随时阅读的习惯不可。”

其三,自信坚韧内生出志存高远。

范仲淹、叶圣陶等先贤的思想光辉穿越时空,照亮繁华姑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公民”的美好希冀,让苏式学子感受到了使命崇高、责任重大。苏式学子坚韧不拔,学会了付出,懂得了感恩;苏式学子志存高远,从小事做起,却不安于小成;苏式学子独立自主,创新创造,传递着真善美的气韵。在传统和现代不断交融的今天,他们紧握时代脉搏、展现少年自信,立足姑苏,放眼四海,用中国灵魂、世界眼光来感受大自然,感受人类一切美好的事物,对美的追求成为终生信仰,苏式教育的底蕴也日益厚重。苏式学子恪守阅读传统,将持久而稳定的行为方式,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终生受用。苏式课堂的味道是一种淡淡的书香,浸润于此的苏式学子也定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城浓浓的文化味道传递出苏式学子的独特气度。

浅析“三味”苏式教学 篇6

一、散发素雅精致味———简约的课堂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提到苏州,人们总是马上会想起小桥流水的水乡古城,想起幽静淡雅的苏州园林。 粉墙黛瓦的灰白,小巧精致的格局,掩映于碧水蓝天之间,构成了明净、素雅、宜人的居住空间,充满着自然与建筑的整体美。

在这充满着写意山水般建筑文化的浸润之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与简约、务实交相辉印。 语文课堂不需要浓墨重彩,而必须返璞归真,体现一种“ 简约之美”。 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就是简约语文的倡导者和成功实践者。 在他的课上无一不阐释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他提出的“ 大道至简”语文教学法,可以说是苏式语文教学的灵魂。

1.精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科学、可测。“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比如说《 理想的风筝》 一文,以“ 生命的感悟”这一情感目标为主导,让我们记住了“ 生命的价值”,如此简约,而又如此不简单。一篇文章,它的精髓是什么,它的筋脉在哪里,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够拨开云雾见天日,能够透过现象抓本质,能够取舍得当。

2.精简教学问题

“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想显得简约而丰满, 教师必须把握对话的本质,以话题统领对话。当前的阅读教学“ 新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以教师的问题串起来的———大问题套着小问题;学生课堂上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在猜测问题的答案。 课堂上,他们与静思默想基本“ 无缘”,和潜心会文近乎“ 绝交”,有的,只是热闹、肤浅、无聊地回答老师的问题。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常强调个体的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做文本的知音,就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学生。

在教学《 天游峰的扫路人》 一课时,我以探究“ 这是一个() 的扫路人”为线索,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方式,在靠近学生认知处,进行设计的。 按照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课由浅到深分为三个环节:外貌探究、语言探究、行为探究,重点放在人物解读上,层层深入,揭示天游峰扫路人的行为本质,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入,情感更饱满。

3.精简教学环节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 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 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 问题) 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比如: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 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 勤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因而,语文课上,我们要在深入钻研文本和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舍得“ 忍痛割爱”,以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使课堂教学成为一首流畅的诗。

二、充满灵动真情味———智慧的课堂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唐朝诗人杜荀鹤在 《 送游吴》 一试中,写道“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故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这是诗人对苏州之美的描写。一半儿是水,另一半儿是岸。岁月悠悠,流水悠悠,是岁月沉浸在流水里,还是流水浮漾在岁月上,独特天成的灵气或沉淀或飘溢在苏州的每一个角落, 当然也希望能够以它独特的美, 展现在激情飞扬的语文课堂上,永久保持着那一种超凡而不脱俗的雅致。

1.智慧的预设

一直以来,我们语文老师所追求的灵动课堂,就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思维和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体验不断加深, 师生都焕发着学习的智慧和生命的活力,这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而这种课堂教学的灵动,离不开课前智慧的预设。

教学《 第一次拥抱母亲》 时,重点抓好以下几处预设。( 1) 为体会母亲生活的艰辛,抓住“ 重担”“ 翻山越岭”,让学生体会这“ 重担”不仅仅只是指肩上的担子,还指生活的重担“, 翻山越岭”还指人这一生的崎岖坎坷这样的双重含义。( 2) 抓住“ 一次”与“ 无数次”两个词语的对比, 让学生体会自己仅仅只抱了病中母亲一次,母亲就那样满足,流下了欣慰的泪水,而自己从小到大, 母亲抱了自己无数次却不以为然。( 3) 抓住了“ 八十多斤”与“ 一百多斤”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身体瘦弱, 一辈子只有八十多斤的母亲挑起一百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多么艰难……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朗诵起一首古诗中赞美母亲的诗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4) 当你把‘ 第一次’和‘ 无数次’联系起来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你想对文中的母亲说些什么呢?播放音乐,学生写作,学生交流。接下来我和学生一起动笔, 一起朗读起自己的读书心得来,学生情不自禁地表达出对母亲的赞美。

通过这样的预设,以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为主线,既达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又能促进学生课堂的生成,从而创建出灵动的课堂。

2.智慧的生成

( 1) 睁慧眼,发现生成

在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有时会出乎教师的意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捕捉有效信息, 准确纠偏改误,整合生成资源,因势利导,顺着新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新的可用性资源。例如:有位教师在教《 江畔独步寻花》时,预设的程序是:读诗题,了解背景;读诗句,弄清内容;想诗境,体会感情;诵诗篇,赏析特色。 可刚上课教师便发现学生已会背这首诗, 而且基本理解了内容,他马上意识到按预设的教案上将无趣又无效。于是他做出抉择,让学生根据多元智慧,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空间智慧强的学生选择为诗配画,语言智慧突出的学生选择改写,肢体———动觉智慧发达的学生选择收集资料、到花园观察和表演,音乐智慧强的学生还配上自己熟悉的旋律, 唱起古诗……最后。学生不仅深刻体会了诗歌内容。还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学习个性。学生找到展示自我的机会,丰富了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

( 2) 善提问,引发生成

生成的课堂既需要教师做一个警觉的守望者,也需要教师做一个宽容的领路者, 并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引领学生在思维的殿堂里自主探索。

在小学课文中, 许多课文会出现几次对话或几次事情发展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我们常常会以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提问,结果造成提问重复。数量多也会导致答案照本宣科,并没有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在提问之前必须通读全文, 精简提问数量, 选择直入重点, 又能提领全文的问题。 提问可以选择下面的方式:逆向提问,教学并不一定要按顺序,采用变序的教学法有时更好。比如《 军神》 这一课,可以用统领全文提问的方法。刘伯承和沃克医生有三次对话( 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 。如果就他们的对话提出问题,又会令问题琐碎繁多,答案重复简单。为了学生能自主思索,我让学生通读全文,再让学生通过寻找答案,统领全文,回顾前文的内容.可以这样提问:"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让学生自主合作,归纳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会回答出三次对话, 再回答三次对话的问题。 这样弄清了问题,直入重点,思路清晰。

( 3) 重评价,创建生成

一直以来,我们都喜欢听名家大师的课,名家大师的课很舒服、很轻松、很悦耳、很自由……这是大家的共识, 而这何尝不是与名家大师们丰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和他们那清新自然、精炼洒脱的评价语有关。细数他们的语文课堂,常常是“ 未成曲调先有情”,蕴含着无限的意趣。在他们的课堂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评价:

当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 名师们没有忽略前一个学生的感受, 而是面带微笑地对他说:“ 有人挑战你了,高兴吗? “” 高兴! ”学生自信地回答。

当提出了问题时, 名师们会伴随着温和的目光问:“ 同学们,有困难吗? 那么,谁先来说? ”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总会不失时机的赞美“:很有想象力! ”“ 有智者的眼光!”……当学生回答不是很准确时,会带着关注的目光问“: 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对于他的想法你不想说些什么吗? 你们就这样迷信权威吗? ”

不经意的一句评价, 一句鼓励, 名师们娓娓道来,或幽默、或诙谐、或深情、或睿智,总能将学生的学习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心理。这种独特而有魅力的课堂评价,诠释着师生新角色,演绎着灵动新课堂。

灵动的课堂不是只为了上公开课才有这个目标,而是我们每节课都要向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我们要向每节课要质量,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有效。

三、流淌香甜书卷味———诗意的课堂

薛法根说过: “苏式课堂的味道,应该有点‘ 甜’,那是一种淡淡的书香。苏式课堂是一个读书的地方,‘ 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式课堂的文化气息源自每个苏州教师和莘莘学子的书卷气。 ”语文课,是离学生最近的一门学科。那么,怎样的语文课才是让学生沉醉其间, 真正走入学生心灵, 真正让学生受益一生呢? 语文课,就要让“ 书卷味”充盈其间……

想象着有这样一位老师,静静地等他走上讲台,静静地等待一卷书徐徐打开。他不用过多的言语,只要往那儿一站,就有一股强大的气场,就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一手漂亮的板书,一口温软的吴地普通话,就是极有味道、 极其诱人的封面了。 也是字词句段篇,也是听说读写书,看似不经意地穿插几句唐诗或宋词,这些内容如家常饭里的五谷杂粮,经其恰到好处地烹调,一种绵远深厚的书卷味就充溢了课堂。有谁会不沉醉于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

1.静下心来,博览群书

语文老师要想让课堂充满书香, 自己先要能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专心读书,听从鲁迅教导“ 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杂采众家”, 除了经典名著外,语文老师还应该读精的、新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该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 只有“ 博观而约取”,才能酿造最香最甜的蜜“, 厚积而薄发”。

2.个性阅读,术有专攻

韩愈说“: 术业有专攻。 ”因此,我也认为教师阅读在“ 广”的前提下,还要讲求“ 专”,对文本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我们每个老师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特色。根据自己的基础、气质、爱好,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打一口深井,构建适合自己的个体性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代的发展同步, 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语文老师只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造就“ 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 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愿我们的语文教师多一点书卷气,再多一点书卷气,像鲁迅那样,像叶圣陶那样。

作为苏州教育人, 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努力探求独特的教学风格,就像流水一般,流淌着向善向美的清新之味。“ 三味”苏式课堂教学,也是众多探究之路中慢慢凝成的一种观念。苏式教育应该是开放的,乐于坐拥八面来风,在与其他流派的交流切磋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摘要:基于实践,理解“苏式课堂”的内涵,它应该具有三种味道:散发素雅精致味——简约的课堂;充满灵动真情味——智慧的课堂;流淌香甜书卷味——诗意的课堂。“三味”苏式课堂教学,是众多探究之路中慢慢凝成的一种观念。苏式教育应该是开放的,乐于坐拥八面来风,在与其他流派的交流切磋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苏式教育 篇7

一、“苏式历史课堂”的定义

何为“苏式课堂”,“苏式历史课堂”?“苏式课堂”是基于教学一般规律,基于苏州地域文化背景,基于苏州自由开放的时代特征的,体现苏州特色的课堂教学派别。它是叶圣陶教育思想,苏州教育人的价值追求,苏州地区课堂教学优秀经验的集中体现(1)。而“苏式历史课堂”是将苏州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结构和苏州区域特色两者融于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高效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一种课堂形态,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精神和苏州教育的现代化。

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11年初,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课标“反映了推进新课改不断深化的精神,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纲领性、指导性文献”(2)。2011年版新课标更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历史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教学提出了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基本知识,还要逐步提高历史学习能力,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爱国主义情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一名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目前,中学阶段历史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多老师还是沿袭传统的一堂课讲到底的教学模式。由于历史在中考中只占50分,因此很多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历史学科,许多历史老师因此不积极改革教学方式,研究创新教学模式,导致历史课没有了生命力,只有枯燥的知识点,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次苏式课堂的提出是一次改革契机,让我们反思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历史教学。

三、星海实验中学“畅游式”苏式课堂

笔者所在园区星海实验中学办学15年,中考连续十二年取得好成绩,全体星海人在为取得的成绩倍感自豪的同时,也开始理性总结经验,梳理星海教育文化,使之成为星海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苏州市教育局推出的“苏式课堂”研究给了我们平台和契机,学校的苏式历史课堂也立足于将苏州特点与学校特色有效融合。

星海实验中学结合园区和星海学校的特色,提出了“畅游式”苏式课堂的课题。畅游式学习指学生学习时,能沉浸其中,自由快乐地学习,顺畅地克服学习障碍,全面深入地掌握学习内容。简言之,即欢畅地学、顺畅地学。“畅游式”苏式课堂的宗旨是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舞台,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畅游式”学习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畅游式”苏式课堂教学不是拘泥于课堂内的,而是课前、课中、课后三者有机的融合;“畅游式”苏式课堂的三个教学环节不是线性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并不拘泥于谁先谁后,教师在期间适时引导学生内化和生成知识。在畅游式学习实践中,很多老师尝试了微课教学、翻转课堂、合作探究、小组研究性学习等新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历史教研组围绕学校课题进行了翻转课堂和微课制作的尝试,虽然制作微课,设计学生的导学案等方面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但教学实践证明,新技术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除此以外,历史教研组还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初二年级有9个同学自发组成了“魅力苏州桥”研究小组。小组成员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查、专家访谈、资料检索等方式开展研究,学会了资料检索方法,数据分析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并深刻感受到了苏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同学们还撰写了1万多字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报告中,同学们经过提炼总结出苏州桥的四大特点:“多”、“古”、“秀”、“趣”,详细讲述了几座著名古桥的历史、现状;报告也指出目前古桥保护现状令人担忧,希望每个苏州市民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古桥。报告还提出口号:“保护古桥,保护苏州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在学生研究性报告基础上,我们专门组织了专家、历史老师对学生的课题报告进行现场答辩,并组织全初二年级同学现场观摩,答辩过程非常精彩。然后,同学们还把研究过程和研究性学习报告做成了宣传展板,在校门口年级橱窗展出。此外小组成员们还围绕自己的研究成果,拍摄了微电影,参加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CRI多语种数字化故事大赛,获得了全国三等奖。这样的课题研究不仅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苏州乡土课程资源与教材的有机结合。

乡土史作为“一方之全史”,记载的是某一个具体地区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堪称一部微型化了的地方通史。苏式历史课堂教师要充分挖掘苏州乡土历史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如讲到戊戌变法光绪皇帝时,我说:“光绪皇帝的老师,可是我们苏州常熟人哦,大家知道是谁吗?”说到这里,学生立刻一个个睁大了眼睛,接着我说了清末时期十分有名的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介绍了翁同龢是如何引导光绪帝同慈禧为首的后党集团做斗争并推动光绪皇帝变法的。乡土史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从而在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中掌握历史知识,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积极主动参与历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又如讲初中八年级历史第9课《改革开放》时,我让学生收集苏州特别是园区的乡土史料,感受改革开放给苏州和园区带来的巨大变化。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在调查研究后写一份调查报告,然后分享。在我的指导下,有的小组开始上网查找资料,查到了很多苏州园区珍贵的老照片。这些照片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过去,与今天的现实形成了强烈对比;有的小组还进行了实地考查和人物访谈。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了苏州的飞速发展,又深刻理解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

(三)星海实验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苏式历史课堂的研究实施需要教研组发挥集体智慧与力量,结合苏州特点、学校特色和学生学情,开发出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校本课程。我校初高中都编写了校本课程,初中部编写并开设了《苏州建筑与文化》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一学期15课时。校本课程开展一学期以来,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很多同学纷纷表示通过校本课程了解了很多苏州建筑的历史与文化,有同学说,“以前很多身边习以为常的东西原来有那么多的文化内涵在里面,真的很奇妙”。“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了苏州民居的特色和文化,后来周日的时候我们一家特地跑到实地考查了一番,还拍了很多照片。我还给爸妈普及了很多苏州民居的知识”。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校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学习氛围。

有人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而一群人走则可以走得更远。“苏式历史课堂”,将因一群人的共同行走而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丁震,陈丽霞.“畅游式”课堂行动研究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苏州市义务教育“苏式课堂”改革项目研究成果.

[4]“苏式课堂”研究纲要(讨论稿).苏州市义务教育“苏式课堂”改革项目研究成果.

苏式语文课堂特色“含噱”初探 篇8

1. 概念的设定

含噱,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或渗透一些噱头。噱,音学,即引人发笑的话或举动,或耍个小花招,或体现滑稽好笑等,亦即苏州评弹艺术特色所概括的“有噱乃书中之宝”之意。

苏州评弹之所以能够走进千家万户,除了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外,更重要的是演员在说唱评弹的时候,有“肉里噱”“外插花”等时不时令人捧腹“噱头”穿插进来。也就是相当于相声中在关键点上的“甩包袱”逗乐。

2. 含噱的作用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时不时地来点“噱头”,那么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定能在轻松、愉悦的欢笑声中接受知识,产生灵感,增强感悟能力,教师定能够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精彩飞扬。

含噱的课堂有以下作用:(1)发噱的教学过程可以增强学生强烈的愉悦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2)发噱的教学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3)发噱的教学过程可以激起学生的创作灵感,使他们的情感体验变得异常活跃而导致创造性思维的不断闪现。

心理学也多次论证,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学习者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学习兴趣、学习氛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含噱的教学艺术能使课堂气氛达到空前高涨的程度,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自然也是兴趣盎然。

3. 含噱的原则

苏式课堂上含噱艺术的呈现,必须体现以下原则:

(1)与教学内容相关联。就像苏州评弹中的噱头艺术,它何时插入进来,都与评弹故事内容或情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往往是由某句话或某个行动或某个人的某个特征展开的,或联想,或夸大,或讽刺,或讥笑。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时插入的“噱头”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要起到对于学习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

(2)符合儿童审美心理。苏州评弹艺术家面对着的是现场观众,评弹艺术家会根据现场观众的人群特点进行不同的“噱头”插入,比如针对老年人多的时候与青年人多的时候的“噱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针对的是少年儿童,所以在插入“噱头”时,应充分考虑到要符合儿童的生活情趣与接受心理,否则苏式课堂的含噱艺术的运用就会大打折扣,弄不好会事与愿违。

(3)掌握尺度点到为止。任何艺术的运用都要讲究分寸感,古语云“物极必反”,也就是说,如果过度地不加以节制地运用或者发挥课堂的“含噱”艺术,那么有可能会违背课堂教学的初衷,造成课堂纪律的失控或者导致学生难以回归课堂教学内容本身,造成课堂教学的失败。

4. 含噱的艺术

根据苏式评弹的“噱头”艺术,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可将课堂“含噱”艺术初步概括为以下几条:

(1)以角色形式对话。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以进入角色的形式与学生对话,从而轻松使出“噱头”。如教学《三袋麦子》时,教师可扮演土地爷爷的角色,直接与学生扮成的小猪、小牛、小猴进行对话,可组织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语言,尤其是可以抓住小猪憨厚的形象进行含噱艺术的穿插。再如教学《牛郎织女》“湖边树林相会”时,可设置人物对话:

师:你好,我是牛郎。

生:你好,我是织女。

……

生:我的外祖母王母娘娘多喝了几杯美酒,靠在宝座上睡着了,我和姐妹们才有机会飞到人间来。

师:原来你的外祖母她老人家是个女酒鬼啊!她这样贪喝贪睡不干活,你还帮她织彩锦服侍她干吗呀?倒不如跟我回家过日子,怎么说我们也是郎才女貌呀!

生:(大笑)你都穷成这样了,吃、穿像叫花子一样,还能有什么才?

师:我善长放牛啊,当然也会种田。难道这不是“才”吗?只要我们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相信一定会过上美好的生活!

(2)以评价形式实施。教师课堂上与学生对话期间,在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点评的时候,可适当插入一些“噱头”。还是以《三袋麦子》为例,比如当“小猪”说出“将麦子磨成粉”可以做肉馅大包子、各类馒头等好吃的食品时,教师可随机做出点评:“老师听出来了,你真不愧是一只贪吃的小猪!”“一个地地道道的吃货即将闪亮登场!”“真是一只会享受的小猪!”类似于这样风趣的语言,可令学生的课堂学习气氛空前高涨,他们对于文本中角色的认定和理解也就会更加的积极和主动。

(3)于空白处展开联想。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根据需要,在课文内容的空白处,插入一些有趣的问题,既可令教学活动生趣盎然,又可使所教内容更加丰满。如有个教师在教学《朱德的扁担》时,在“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之后,设置几个带“噱”的问题。

师:(扮演朱德)你为什么要把我的扁担藏起来?难道我的扁担是用金子做成的?

生:(大笑,扮演“有个同志”)不是。您的扁担是用毛竹做的。

师:既然不值钱,那你为什么还要藏了我的扁担?

生:我看您工作忙,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怕您累坏了。

师:谢谢你对我的关心,可是你不能不让我挑粮啊!难道你不想让我为大家出一份力吗?

生:不是。

师:难道你不想让我和大家一起为粉碎敌人的围攻而储备足够的粮食吗?

生:不是。

师:既然这样,那根被你藏起来的扁担就送给你了,我连夜再做一根,并且要写上我朱德的大名,看谁再好意思来侵占我的“私有财产”?

生:(大笑)我再也不好意思收了。

当然,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时“抖包袱”或“穿插噱头”的艺术远不止这些。仅以以上三点,抛砖引玉。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或渗透一些噱头,学生就能在轻松、愉悦的欢笑声中接受知识,产生灵感,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但是教师在渗透中要注意含噱的原则和艺术。

明代苏式家具浅谈 篇9

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江南地区,是一个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美丽富饶的世外桃源,它之所以能称为苏式家具的发源地与其长期繁荣的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隋唐时期农耕技术不断提高,北宋时期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同时商业贸易逐步兴起,此时江南地区经济的重要性开始展现,南宋时期政治南移进一步加快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改变了原有经济布局,经济快速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升,社会一片繁荣景象。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活跃,通过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促进了周边贸易发展,实现了共同繁荣,明中叶,苏州的经济水平已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伴随着传统经济的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巨大改变,经济的富裕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此时家具也在时代的大潮流中涌现出来。随着经济和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追求享乐,传统的生活习俗被打破,奢靡之风开始兴起。家具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社会生活的转变进一步促进了家具业的发展,对名贵木材及精工细作家具的追求成为奢靡之风的特点,这成为产生苏作家具特点的重要原因,相反也正是奢靡之风带动了家具业的不断发展与繁荣。

宋元以后,明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手工业也飞速发展,苏州的手工业已位居全国城市之首,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社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间手工艺者的地位更是不断提升,细致的木作工艺更为家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正是在这样一个手工业极度发达的地区,精湛的技艺与工艺造就了中国家具史上辉煌的苏式家具。另外,江南风景秀丽,人才辈出,宋元以后无论官宦人家还是文人墨客常会聚居此地,各领域人才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文人学士成为社会中一部分特殊的群体,他们生活优越,注重审美情趣,因此对于高品质的生活有着独特的追求,他们的审美观念,对于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文人雅士开始以游江南为喜好,更多的失意之人将此地作为栖身之地,从而促进了私家园林的修建。此时的苏州园林数量已多达百余处,园林的主人在设计时更注重将艺术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时将自身的艺术与文化修养融入其中,因此他们对于园林的设计有着独特的观点与想法,园主对于设计的追求不再只是停留在建筑本身,室内的设计与陈设品无不渗透着主人的艺术追求,他们对于苏作家具的发展起着直接促进作用,使家具设计更加完善。

二、苏式家具用材及其工艺

构成家具最重要的条件则是材料,材料的差异将会影响最终的产品,明中叶以后的苏式家具是将优质的木材与精细的做工相融合的产物。

1. 苏式家具的用材

苏式家具在最初选材上是运用当地榉木作为家具原材料,榉木重、坚固且抗冲击力强,纹理清晰、线条流畅,实用与美观兼具。木材的生长环境及地域的差异会使木材纹理及颜色有所差异,即使同一地区的木材也会因为光照、水源等因素略有不同,因为榉木家具向来被人们认为是高级家具,所以榉木的种植范围广,拥有大量木材资源。明代苏式家具中,榉木家具形式多样,很多明代优秀的家具都是榉木制造,这仿佛已经成为一种地方特产,榉木在民间大量使用于家具生产中,使苏式家具的用材与其他地区产生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为苏式家具日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

明隆庆以后,海上贸易开始兴盛,商人数量不断增加,海上贸易的进行有利于其他地区的优质硬木的输入,此后,以榉木为主要原材料进行家具生产的江南地区开始选用纹理更加细腻的贵重木材,正是这些优质木材的引进,促进了苏式家具的不断发展。在古人眼里将家具看作自己的精神寄托及审美的追求,他们常常利用木材的不同特性决定其在家具中使用的部位,完全做到木尽其用,也正是如此,苏式家具才会在中国家具史中经久不衰。

2. 苏式家具的细木工艺

中国近代建筑中,木结构的运用令世人惊艳,两宋时期精细的制作水平更是达到新的高度,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吸收建筑中木结构及其木作工艺,改变了以往的设计形态,苏式家具是继承发展了宋代优秀的木作工艺,在日后的家具设计中取得了不凡的效果。苏式家具完善了宋以往的框架结构,根据古代建筑大木架的结构,使家具的结构与造型富有变化,装饰部件的增加使其审美性不断提高,即使一个简单的物体我们也会发现其结构的运用及相互交叉带来的独特感受。在苏式家具中不难发现,很多手法和原理都是对木作工艺的进一步延伸,每个结构的相互拼接都会让我们看到家具与传统建筑的密切联系。

手工业时期的产品,会带给人们与工业时期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同时也会展现出与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特征,仔细研究苏式传统家具不难发现,细木工艺的制作手法展现在每一件家具中。在家具制作时尺寸与比例的严格把握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精致家具,木工工艺十分注重方与圆的关系,很多作品水准的评判标准则是对方与圆轮廓把握能力的评判,只有恰当的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才会产生令人心怡的作品,雕刻艺术更是将建筑雕刻发展到家具设计中,但二者却又有所区别,家具中的雕刻作品是巧木作,小件的细木雕刻木匠以刀代笔,每件作品都会让人感觉其独到的技艺,令人惊叹。明清家具之所以能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在于整件家具的制作过程中不需要一个铁钉,它通过各种合理的榫卯结构将一件作品穿插拼接完成,产生坚固的效果。每件家具都是木匠们反复推敲的一件作品,明中期以后,各种木工工具的改进对于硬木家具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再加上当地的冶炼技术的发展,使苏式家具的工艺更加精湛。

漆,起源于我国,揩漆工艺是苏式家具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运用单色髹漆经过刮灰、打磨、配色、干燥、上漆等过程,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就是运用树脂漆,正是此工艺的运用才将硬木家具生动的纹理展现在我们眼前,展现出苏式家具的独特之处。

三、苏式家具的风格特点

苏作家具现已成为明式家具的代表,其重要原因在于它将文人的审美及文化修养蕴含在家具设计中,他们将自己的文化精神也带到对物质的追求中,他们对于生活中物质的发展与创新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苏作家具在此时也成为文化的载体。

美学上曾说过“出水芙蓉”之美,在苏式家具的外形中就会展现出这一审美理念,明代苏式家具造型简朴无华,追求自然的材质,注重细节,采用小面积的雕饰,既显得朴素高雅又不失华丽之美,在很多文献中也有所记载,文人家中摆设的物品都要符合自身的审美趣味,闲情逸致的生活使他们力求淳朴高雅,以展现自己超然脱俗的生活理想,将精神注入物质生活中,正因如此,精致大方、言简意赅已成为苏式家具的一大特点,也使苏式家具成为明代家具的完美典范。明代文人不仅将自己对生活的追求展现在家具中,更注重其审美尺度的把握,对于一件作品首先考虑其属性,明中后期以后开始减少对家具的描饰与彩绘,对于工艺与用材完全从审美的角度去衡量,以彰显家具古朴典雅的形象。文人的参与使苏作家具展现出特殊的文人精神,此时文人画盛行,云石镶嵌家具更成为文人展露心胸的寄托物,云石是大理石的一种,石质古朴,其纹理如同山水墨画渲染一般,纹理变化多样,嵌于家具之中使人眼前一亮。云石上也常刻有题记,可见云石的自然纹理使文人产生了遐想,在这诗情画意之间使家具这一生活物品也得到了艺术的升华。江南私家园林为清幽之地,在装饰时其运用了特殊的色彩,组成颜色较为淡雅,家具中运用木材本身材质同时搭配云石中景观自然纹理,或采取多种木材相互搭配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为家具增添层次的同时做到与建筑本身协调一致。

苏式家具的设计追求简单淳朴,不重装饰,追求家具所带给自己的审美趣味,这与吴地文人的思想及当地追求勤劳淳朴的民风相适应。例如,在苏式家具的发展中,江南的竹家具也为其样式、工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作用。江南地区竹子种植广泛,竹制品及家具在民间早已盛行,竹子一直给人彰显气节、坚韧挺拔的印象,竹也是君子的化身,因此也会给人不慕荣华、不争艳丽的精神象征,所以士大夫们对竹子向来有着不同的情感,民间则将竹子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仿竹家具的产生使当地的乡土风味有了别具一格的气息,展现出清雅脱俗的新感受。总之,苏式家具中很多的设计灵感及结构的产生来自竹家具的影响,其中不乏很多家具在竹制品工艺的影响下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陈设品,成为苏式家具的经典设计,只有结合当地文化及生活习俗,才能全面把握从而进一步研究苏作家具。

家具是装饰风格的一种体现,苏作家具的装饰体现在以线造型与装饰纹样的运用中,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完美展现。线条美是苏式家具给人最直接的感受,以硬木为材料的苏式家具,线形的运用可以完美展现苏式家具真实的技艺,这正是苏作家具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靠背板、牙条等线条的变化与家具的造型一脉相承并和谐统一,全面展现了苏式家具的艺术水平。在造型装饰上面,遵循传统,较多保留中国传统纹理,在继承民族传统纹理的同时,注重不断发展,突出时代与地方特点,促进苏式家具的进一步发展。

在苏式家具中,我们可以看到典雅的文人气息,以及其所保留的江南地区习俗民风所构成的风格特点,苏式家具以另一种方式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成为明代家具典范,并为我国当代家具设计留下了宝贵的设计经验,不得不说苏式家具将永远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历史财富。

家具是每一时代人们物质生活的体现,苏式家具的产生与时代特点、人文地理密切相关。两宋以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促进了家具产业的发展,物质财富的满足,使人们开始关注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家具也开始成为文人展现自我风采的重要领域,苏式家具就是将文人的艺术及审美完全融入其中,正是如此,苏式家具才会带给我们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国传统家具史中的黄金时期。

摘要:明代家具在家具史中享有重要地位,其中苏作家具更以其独树一帜的形态特征闻名遐迩,在明式家具中,不再单一的使用传统漆木家具制作方式而是更加注重木材本身的纹理及特性,并将细木工艺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明式家具的发源地被认为是江南地区,早期江南地区的家具材料一般选用当地榉木,明中叶以后开始选用名贵硬木作为家具原料,同时文人的积极参与使家具更具时代特点,正因如此,明代成为中国家具史上的巅峰时期。清前期,明式家具的生产在全国早已普及,而江苏地区将家具的结构形态融入了当地独特的文化风情与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因此也被称为“苏作”,苏式家具体现了明代时期高超的家具制作水平,我们今天欣赏到的很多优秀明式作品,很多都是源自苏州地区,苏式家具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同时也是家具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明代,苏作,木材,工艺,座椅

参考文献

[1]陈于书.家具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3]莱斯利·皮娜.家具史[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

苏式教育 篇10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策略

“苏派课堂研究”是苏州地区教育部门针对课堂教学行为正在展开的研究项目,在该项目引领下,本校正在研究的主课题是“畅游式苏式课堂行动研究”。虽然学习与游泳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但两者有很多共同点,这个课题意在将课堂教学与游泳运动联系起来,挖掘两者内在的联系和本质特性,从而总结课堂教学规律,提炼苏式课堂特色,更好地促进师生的发展。

一、目标引领,注重构建正确的教学观

1.“畅游式苏式地理课堂教学”助生存

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通过对地理环境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分析,地理教学能帮助我们认识人类世界,了解人类生存方式的多样性、独特性和差异性等多种特征,更好地理解人类生存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地理课程还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所以地理教学还能通过避灾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实践活动,帮助我们掌握一些生存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生存的环境,提升生存能力。

2.“畅游式苏式地理课堂教学”乐生活

地理课程与生活联系密切,具有生活性的特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课程深入人心的理念,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地理教学过程中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地理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和沟通、相互启发和补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以人为本、互相尊重、民主合作的愉悦氛围中享受生活中共处的情谊之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从地理角度欣赏不同生活,共同思考探索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问题中的生活性,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享受教学相长带来的生活发展之乐。

3.“畅游式苏式地理课堂教学”重生命

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它还关乎人格的形成、智慧的启迪、灵魂的唤醒和精神的塑造。所以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促进生命的成长,引导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从生存走向存在。地理教学在生命教育方面有着重大贡献,因为地理学科具有突出的思想性特征,课程不仅阐明了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所以,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德育教育,不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境界分层,注重形成适合的方法论

1.“喜试水”境界: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试水阶段的指向是明确的,它应该为学会游泳做充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为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所以,“畅游式苏式地理课堂”的首要任务是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对该区域相关内容学习的热情。这就是“畅游式苏式地理课堂”所追求的第一重境界“喜试水”。

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教学中,为能使学生较好地学习探究该区域的动植物特点,教师精选了动画片《狮子王》的视频片断,在饶有趣味的动画欣赏和交流的铺垫下,师生共同探究该区域的生物资源。为能使学生较好地认识该区域的国家情况,教师精选了数条谜语,谜底是国家名称,让学生猜谜语并在地图上找国家,在迫不及待你猜我猜的热闹过后,再一起认识该区域的国家分布、历史发展等内容。为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该区域的国际交往情况,教师可以先讲家乡苏州援非医疗队的故事。为能使学生较好地感悟该区域独特灿烂的文化,教师可以先展示精选的图片感染学生。

2.“乐畅游”境界:强化学习过程和方法

畅游阶段的收获是明显的,畅游让身体得到了锻炼,技能得以强化,心情得到放松。在教学中,教师为让学生欢乐畅游,主要任务是创设一个相关主题,引领学生在复杂区域的学习中,善于分析得出复杂事物的主要特征,能在内心建构起学习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并能体验到学习辛勤付出后的欢乐收获。这就是“畅游式苏式地理课堂”所追求的第二重境界“乐畅游”。

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教学中,可以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是怎样的非洲?”为主题活动开展学习探究,将该区域的每一个主要特征用一个字来概括。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层面去思考分析,自然特征从该区域的纬度位置、气候类型、地势地形、典型事物、自然景观、自然资源等方面展开探究,人文特征从该区域的人种组成、历史渊源、经济特点、生活现状等方面探究。最后师生达成共识:从自然特征分析,可以得出该区域是“热”非洲、“高”非洲、“大”非洲、“富”非洲;从人文特征分析,可以得出该区域是“黑”非洲、“古”非洲、“苦”非洲、“穷”非洲。最后师生共同祝愿该区域的人们能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都能生活得更好,送给他们一个“乐”字,希望本区域是“乐”非洲。

3.“勇深潜”境界:引领学习思考和探究

深潜让勇气变得难能可贵,让合作变得不可或缺,让视野得到拓展,让思维更加灵动,让精神获得升华。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展示教师对所教内容的独特理解和个性表达,并积极倡导学生不要陶醉于畅游的欢乐,鼓起勇气进行深潜的尝试,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从拥有知识提升到意义追寻,让深潜学习的艰辛带来生命成长的升华。这就是“畅游式苏式地理课堂”所追求的第三重境界“勇深潜”。

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教学中,通过概括关键字,学生已经对该区域的主要特征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寻找和思考撒哈拉以南非洲蕴含的辩证关系:“和” 的关系,横线上所填的两个字必须是反义字。这样的活动既具有新意和趣味,又能引领学生深入开展课堂思维活动,在寻找、理解和归纳中加深理解该区域事物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复杂关系,同时也学到一种思维方式,当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心中迷茫时,哲学思想能引领我们走向智慧的思考,更能带给学生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启发:引领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不同维度给予关注和思考,养成关注人类命运、关心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民”意识与国际素养。在学生的青少年时期就培养他们具备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国际情怀,从小树立为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地图渗透,注重营造浓厚的地理味

1.以图激趣

图像是激发兴趣的内在“激素”和“催化剂”,其作用的途径表现为:图像→兴趣→动机→知识→思维。地图图像好似戏剧中的序幕,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可以引起学生对图像内容的好奇心,加深对新课的印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例如,在“台湾省”教学中,教师可以精选台湾美丽自然风光的图像引导学生欣赏,从台湾最高峰玉山图像中领略其高大雄伟;从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的图像中感悟其壮观气势;从台湾最大湖泊日月潭的图像中赞叹其安静湛蓝;从海边岩石的图像中惊讶其鬼斧神工……教师还可以精选台湾的建筑图像、民族风俗图像、经济活动图像等引导学生欣赏,使学生感悟图像所反映的人地和谐、民族团结和蓬勃发展等方面的人文美。

2.以图启智

图像蕴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它所提供的信息不仅能让学生获取地理知识,而且还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中理解和掌握,使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来构建新知。

例如,在“台湾省”的教学中,对于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阅读课本“台湾省”地图来完成。通过阅读此图,学生看到了台湾的轮廓形状,找到北回归线,读出台湾岛四周的海洋名称和附近小岛的名称,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建构台湾的位置特点和组成特点,将枯燥文字化成彩色形象又有空间布局的知识画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3.以图育德

寓德育于图中是地理教学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力,而且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有相当作用。

在“台湾省”的教学中,有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图像形式,轻松生动地渗透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台湾海峡变迁的动画模拟图像来帮助学生认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地缘关系;通过历史上发生在台湾的一些战争图像来说明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通过两岸共同朝拜妈祖庙、共同庆祝中秋佳节的盛况图像来感悟两岸人民的血缘亲情……总之,可以通过图像资料来反映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密切联系,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期盼尽早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以图育德的目的。

4.以图反馈

目前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空间思维和读图能力的要求正在日益提高,而地理图像作为地理学科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其它文字无法替代的。在地理考试中,世界地理区域特征的表现、地理情境的设置、地理问题的提出等,越来越多是通过各种区域图、结构原理图、等值线图、景观图来表现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多运用图像形式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巩固、反馈和检测。

苏式语文课堂的实践与构想 篇11

犹记得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江苏小学语文有南通师范附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王兰老师的“和谐教学”, 徐州市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等等。如果说, 开始时只是在教学方法上的种种尝试, 那么以后在漫长的教学实践中就逐渐变成了他们的教学风格。江苏有“苏派教学”, 很大程度上源于江苏小学语文教学多种风格的形成。

苏州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与代表, 其教学风格有鲜明的特色。早在民国时期, 叶圣陶先生就在他的家乡, 苏州甪直镇的学校 (即现在的苏州市叶圣陶小学) 教书时显示出了其“自然诚朴”的语文教学风格。

可是, 现在的语文教学风格都到哪儿去了?前不久,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发表看法:“一切教学活动变成可批量操作的行为, 什么都是量化。上课有模式程式, 复习旧课几分钟, 讲解几分钟, 提问几次, 用多媒体要有多少比例。老师批改作业几次, 上面是不是见红, 红的有多少……。”黄玉峰老师将之形象地描述为“技术主义助阵”。什么叫技术主义呢?就是千篇一律的要求, 千篇一律的方法, 其后果必然导致教师思想僵化, 手段陈旧, 方法单一, 课堂教学了无生机, 一片死寂, 教师的教学状态和课堂表现亦会显得呆板单一, 毫无趣味。“技术主义”的教学要求与方法使得曾经活跃的教学风格渐行渐远。

二、“苏式语文课堂”的提出

“苏式课堂教学”的提出, 当然不是凭空想象。首先它是苏州地方特色文化长期孕育出来的。什么是苏州的特色文化呢?虽然难以给出标准答案, 但它的定位与指向还是很明显的。如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燕赵大地孕育出来的是慷慨悲歌, 那么齐鲁大地上诞生出来的则是经世致用。吴地苏州历史上不能说没有英雄侠义, 狂飙悲歌, 更不能说没有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情怀。但吴地苏州最大的特点还是由水的灵动孕育出来的机敏智慧, 那小桥流水般的纤纤韵律赋予了包括苏州刺绣、苏州园林、苏州评弹, 还有昆剧等特有的意味。毫无疑问, 苏州的文化传统恰恰是“苏式课堂教学”的广阔背景。

语文学科是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语文学科的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是一种天然的融合。在苏州市教育局提出“苏式课堂教学”概念和要求时, 语文学科的教师和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地将此纳入自己的工作中。不仅仅因为语文是传统观念中的主要学科, 更因为语文学科浓烈的人文性特点和语文教师应该负起的“文以载道”的责任担当。

以笔者的观察与体会, “苏式语文课堂”的地域风格, 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 邃密以注重累积

先看一个例子。薄俊生老师语文课堂的主要特色被一些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为“是一种疏密有致的布局艺术, 欲擒故纵的导引艺术, 不露痕迹的渗透艺术”。这其中的两个关键动词“布局”与“渗透”, 还有两个关键形容词“疏密”和“有致”, 这些对薄俊生老师课堂艺术风格的描述都能从苏州传统绘画、传统戏剧、传统刺绣中找到渊源。如在苏州的传统绘画与刺绣中都有散点透视、高远法则、分层、留白等技法和原理。薄俊生老师的许多课例也有这样的特点, 或者说他的课堂艺术呼应着中国和苏州传统绘画刺绣中的一些艺术手法:有时大胆泼墨, 有时轻轻一勾;有时错落撩拨, 有时稍加点缀。提问与回答, 互动与交流更能体现出薄俊生老师善于利用空间转换及留白艺术的特点。

邃密的课堂风格会让教师注重抓基础, 注重抓点点滴滴的积累, 注重帮助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认真习惯。叶圣陶先生多次讲过, 教育只不过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需要养成, 习惯需要用细心、耐心、长期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渴望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 是完全一致的。无论是习惯的养成, 还是态度的形成, 都与长期的课堂学习密不可分。如果要概括“苏式语文课堂”风格特征, 或者说要提出“苏式语文课堂”形成所要达到的风格特征, 我认为邃密细致、注重积累是第一要务。舍此, 也许“苏式课堂教学”形成特色的前提就不存在了。

(二) 易简以明道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 他的课堂风格恰恰也有“简约洗练, 轻松随意”的特征。不久前, 薛法根老师上过一节示范课, 课文为《剪枝的学问》。所有听课的教师都感受到了薛法根老师授课的明显特征:一是孩子自始至终都处于智力振奋的状态;二是教师在教学目标导向中的随机激发, 师生对话交流中的情意融合, 浑然一体。与《剪枝的学问》这堂课一样, 薛法根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能明显地体现他“教得轻松, 教得简约, 学得轻松, 学得扎实”的语文教学思想。他这16个字的教学思想, 其不凡之处就在于他无数次的课堂实践, 并适时地在理论的导航下将课堂实践作理性的升华。

无论是宏观上谈人生, 还是微观上说学习, 中国人都讲一个“道”字。闻道就是学知识。我们的课堂如果仅仅让学生闻道, 那就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被动学习的课堂就是僵化的课堂, 学生掌握的只是死的知识。因此, 闻道更要问道, 问道就具备了主动学习的条件。问道课堂的形成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学生善于和乐于提出问题。从苏州走出去的科学大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对教学中的“问道”尤其重视。他认为学会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如果是一种能不断激发起学生提问兴趣的课堂, 那么, 这样的课堂本质上就是一种教育教学的创新。闻道、问道, 往往会形成某种量的积累, 而悟道则是量变以后的一种质变。这就是中国学术传统中的“顿悟”。顿悟绝不是天才的代名词, 每个学生都有通过知识的积累而在某一点上有所顿悟的可能。顿悟是长时间知识学习思考以后的一种智慧集聚。易简以注重感悟的“苏式语文课堂”本质上是和吴文化的传统与特征一脉相承的。

(三) 缘情、问智、致和课堂形态的追求

这是针对每一位授课教师提出的课堂指向追求。人世间总少不了一个“情”字, 注重授课的情感因素, 教师带上感情, 以情激情, 以情染情。缘情源于爱的教育, 有爱就有情, 有情就有爱。缘情而课的教师往往对学生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这也是很多名师风格形成的前提条件。问智就是课堂的智慧, 或者说智慧课堂来自于教师的智慧。什么是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 技巧不等于智慧, 甚至学问也不等于智慧。智慧是一种融会贯通, 智慧是一种举一反三。有智慧才会有创新。课堂智慧与智慧课堂是很多学校, 特别是很多名校的口号。提这样的口号并去追求, 当然没有错。但没有智慧教师何来智慧课堂?善于问智又形成问智教学习惯的老师才有可能成为智慧型教师。致和的课堂, 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缘情而智的水到渠成。但也不尽然。和谐的课堂, 还有“和而不同”的含义。课堂的形态, 包括学生与教师、知识与能力、目标与手段, 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因此, “苏式语文课堂”应该是文学的情感因素与哲学的理性因素的有机集成。这也是智慧教师两种不可或缺的素养。

三、孕育“苏式语文课堂”之风

如果要为“苏式语文课堂”下一个定义, 那就是以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 符合苏州地域文化特征和教学水平现状的一种风格化语文课堂特色追求。

(一) 追求“苏式语文课堂”的风格不能背离教育教学的规律

从课改的要求看“苏式语文课堂”, 它当有教育的一些共性的内容, 比如说, 从教学论的要求看, “苏式语文课堂”要体现学生本位;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苏式语文课堂”要体现能力本位;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 “苏式语文课堂”要体现“过程”价值, 也就是新课程理念中的“价值论本位”。这些要求与元素都应该是共性的东西, 哪一个地域, 哪一个流派, 哪一种风格的教育都应该遵循。因此, 我们讲风格, 不能缺少符合教育规律这个前提条件。没有对教育规律的遵循, 也就没有“苏式语文课堂”风格的形成, 这也是自己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一个体会, 如我在教授《白鹅》一课时, 就注意用语言的艺术, 并通过语言的艺术精准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点中的有效信息。我认为这是语文工具性的重要体现, 也是工具性融于人文性的体现。

(二) 追求“苏式语文课堂”的风格时刻紧扣语文的基本价值

在“苏式课堂教学”的方向导引下, 开展“苏式语文课堂”的实践与风格追求, 它有多重、多面、多途的意义与价值。我也认为, 志趣和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但志趣和兴趣需要老师的调动与激发。如果说, 自己在当语文老师时有什么追求, 那就是自觉意识到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语文课堂到底应该给予孩子什么?老师当然要给学生传递知识, 但学生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容器, 所以在传递知识的同时, 还要注意调动激发孩子的人生志趣, 进而还要唤醒学生的灵魂。这样的意识与追求和“苏式语文课堂”的风格有什么关系?我们无意把风格与人格说成因果关系。但教师的人格与好的语文课堂 (调动志趣与唤醒灵魂) 一定有某种联系。

(三) 打造“苏式语文课堂”风格必须与教师成长密切结合

上一篇:图书选题下一篇:中学数学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