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因素

2024-10-23

变化因素(精选12篇)

变化因素 篇1

一、引言

人类进化的过程中, 为了相互交流沟通协作, 产生了语言。从最初的几个音阶表达简单的意思, 到现在使用复杂的语言来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真实想法, 历经了很长时间, 并且持续发展。纵观古今, 语言只是在一定时期, 一定地域中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每个时期, 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化。语言的变化就像一条河流, 远观, 仿佛玉带蜿蜒;近看, 才知细流涌动;日久, 方见沧海桑田。语言的变化是细微的, 日积月累的, 区域性的。

二、语言变化的两个基本特征

语言变化的一大基本特征就是语音发生了改变, 如果我们单单把语言的变化归结为语音的变化, 就太狭隘了。比如汉语里的形声字, “江”字和“红”字都是形声字, 并且声旁都是一样的——“工”。如果我们单单认为只是语音发生变化, 而未考虑声旁表示的意义与语法范畴的话, 就将语言学的两个组成部分——音与义分割开来了, 而这正是和语言学的作用是背道而驰的。[1]而语言变化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语义发生了改变。语音和语义的变化是相辅相成的, 互相影响, 不可分割的。

三、影响语言变化的因素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 语言在语音语义上会发生变化变化, 这就是语言变化的历时性。引起这种语言变化的因素十分复杂, 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 人种的影响。北方的语言, 如蒙古语和满锡伯语, 多有舌根音小舌化的倾向。海岛上的语言, 如日本语和夏威夷语, 多是构造简单的音拍语。但是这并不能证明某个人种的发音器官有什么永恒素质, 可能只是在某个时期, 某个地域会出现的语言特征, 被放大为人种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些民族的语言中会添加他们以前不发的音。

第二, 地域的影响。我们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 甚至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语言的地域性。比如,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 韩国和中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近代的民族语言都是朝鲜语, 但是由于三个国家地理位置不同, 开放程度不同, 发展程度不同, 导致语言发生了变化。比如对“电梯”一词的发音, 韩国采用英语单词“elevator”的音译, 而在朝鲜则是中文单词“升降机”的音译。但是, 我们可以发现, 在基本生活用语方面, 三个国家的朝鲜族居民语言还是没有太大改变。改变最大的是地理分割后的时间内, 各地的朝鲜族居民对接触到的新事物、新事件、新文化的发音与理解。这种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不同国家朝鲜族的语言形成了固有的特点。一个地区和他相邻的地区的语言变化是细微的, 但是, 随着距离的不断加大, 分歧才不断积累, 最终发展为明显的语言特征。

第三, 经济原则的影响。所谓经济原则, 就是指在保证交际畅通无阻的前提下, 语言的使用者力求讲究效能、经济省力的原则。比如“yes”简化成“yeah”, 虽然字母多了, 但是发音简单了。再比如语言中的前默与后默现象。前默是说话者意识到说话时整个词被漏发, 却懒得去改正, 如 (Do you) see?后默指说话者确信只要他一发出开头的音节, 听者就会知道他要说什么, 因而没必要花力气去发其余词的音, 如at the doctor’s。[2]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 语言的变化不仅仅是发音与结构的简化, 有些时候, 为了引起听众的注意力, 而特地采用一些方法, 比如强调的句式:我“真”去了。这说明, 语音不仅需要考虑生理因素以便省力, 也要考虑听众的心理因素。正如德国历史比较语言学家Herman Paul所说“我们不否认有些表达方式过于奢华了些, 但我们的言语毕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着节俭的特征”[3]

第四, 幼时教育。儿童学话时本能发音的记录, 具有发音简易、省力的特点, 并往往伴随着辅音丛脱落、词语截短等现象。而大人往往出于迁就心里, 不刻意去纠正儿童的发音错误。比如一个可以分清汉语中平舌的“s”与卷舌的“sh”音的正常人, 在儿时接触“水 (shui) ”这个字时, 发成了“sui”的音, 那么即使以后他学会了真实读音, 也会在不经意间说出“sui”这个错音。

第五, 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就是标准语的推行。例如新中国成立之后, 在全国推行普通话, 推广简化字, 引入汉语拼音, 规范发音与文字。在一个国家推行标准语, 能为更多的国民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 并对外显示民族凝聚力, 因此, 国家会不遗余力推广标准语。显而易见, 这种因素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第六, 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不同语言为代表的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会存在外来语侵入当地语言基体的现象。这里以侵入的多少分为三种情况, 如果侵入语言占少数, 那么侵入语言就对底层语言形成了一个嵌入, 即外来的语言中的几个词或者词组融入当地语言基体, 变成了当地语言的一部分。比如“WTO”“GDP”这些词, 尽管这些词和汉字的形式与构成截然不同, 但是由于使用频繁, 形式简单, 使用频率高, 因此被汉语吸收作为其中一部分, 已经被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为本国语言了, 这就是嵌入。如果侵入语言和底层语言在语言量和使用频率上不相上下, 那么就形成了杂糅, 旧中国上海洋泾浜, 是外国人与中国买办聚集之地, 在那一时期那一特定地区, 产生了“洋泾浜英语”, 即中英文混杂的语言, 中国人说汉语时夹杂英语英语单词, 外国人说英语夹杂汉语, 在较短的时期内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 这就产生了语言的杂糅。如果侵入的量非常大, 使用频率非常高, 就形成了侵占。以往, 语言的侵占的现象往往是伴随着人的侵占产生的, 正如我们都知道的那样, 几百年前的北美洲土著是不说英语的, 而现在美式英语已经成为北美洲的主要语言。

外来语言能否成功侵入当地语言基体, 主要看外来语在当地的使用频率, 一般认为, 使用人数多, 则使用频率高。所以, 以往语言发生大的变化是经常伴随大量使用其他语言的民族的人口的交易、迁徙或者侵入本地造成的。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这种传统模式被打破了。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 使语言交汇的机会大大增多, 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 也解除了地理对语言的限制, 使语言更容易侵入与被侵入, 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现象, 并最终被双方或者多方长期接受, 这是语言的融合。

第七, 流行风尚对语言的影响。公众人物对大众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大众总是或多或少地不自觉地去模仿喜爱的公众人物。由于模仿, 语言才得以像波浪一样散播开来, 直到波及整个语言区域。[4]比如某些明星将“这样子”说成“酱紫”, 接下来就可能形成一个潮流, 所以潮流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 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随。这种潮流可能短暂即逝, 那么语言在经历短暂的变化后又会回归;另外潮流可能持续时间较长, 就形成了固定在语言中的新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民的与日俱增, 流行更容易被传播, 使流行风尚对语言的影响日趋加大。近年来, 网络词汇层出不穷, 对原有的语言体系有了一定的冲击。

第八、语言的自然淘汰与进化。随着时间的流逝, 社会的发展, 文明的进步, 语言也是在发展的, 淘汰落后的词汇, 产生新词汇, 赋予旧有词汇新含义等都是必然趋势。例如, 在古汉语中“妻子”指的是“妻”与“子”, 在现代汉语中则单指“妻”。

四、语言发展的趋势

洪堡特说过“在语言中从来都没有真正静止的片刻, 就好像人类思想之火永远不停一样。根据自然规律, 它永远处于不断发展之中”[5]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进化。语言的变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时间, 科技的发展等社会因素都会对语言的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大强度的语言碰撞中, 很容易产生语言的融合和趋于一致。

从语言发展的历程来看, 语言会经历简单——复杂——简化的趋势。人类最开始只会单调的几个发音,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接触的新事物不断增多, 交流的不断增加, 语言逐渐变得丰富, 并具备一定规律。在大家都熟悉的语言环境中, 出于求简心理, 使语言更简便、更实用、更规范, 从而一定会产生语言的简化。

语言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标准化。标准语的推广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网络的发展,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人们沟通更加频繁, 交流更加便利, 人们不会满足只与自己同用一种语言的人交流。但是语言不同的障碍阻碍了这种需求。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 尽管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间, 语言也终究会逐渐趋于统一。

参考文献

[1]、费尔德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 2009.

[2]、黄远振.论语言的简化现象及其成因[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4) :25—30.

[3]、向明友.论经济分析的可行性[J].外语教学, 2000, 21 (7) :3-8.

[4]、李朝.叶斯柏森论语言的变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6) :417—423.

[5]、简.爱切生.徐家祯译.语言的变化:进步还是退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7.

变化因素 篇2

翠湖是昆明非常重要的`景观水体.通过对翠湖有代表性位点水样及相应底泥样品的采集,翠湖水样及底泥的主要指标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目前翠湖水体(总磷含量0.38mg/L,总氮5.06mg/L,氨氮2.37mg/L)已属富营养化水体;翠湖水体总磷、总氮和氨氮含量随季节呈现明显动态变化,高锰酸盐指数和pH值等含量随季节变化不明显;底泥总磷含量3.02g/kg,速效磷163.29mg/kg,碱解氮493.41mg/kg,水体营养盐和底泥营养盐含量有明显相关性,底泥中营养盐总磷、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对水体富营养程度有很大影响.

作 者:于秀芳 张乃明 YU Xiu-fang ZHANG Nai-ming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刊 名: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英文刊名: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 年,卷(期): 20(3) 分类号:X524 关键词:翠湖   水质   底泥   富营养  

影响我国消费结构变化的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消费结构 产业结构 常规性因素 非常规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0(a)-0203-01

1 常规性经济因素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常规性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市场与物价、人口结构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对消费结构有着重大影响。具体分述如下。

1.1 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消费作为人们满足物质文化需要的过程,在消费过程中,各种消费资料和消费劳务的构成比例,必然受到消费资料和消费劳务的生产状况和供给结构的约束。新的产业结构,会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创造出新的需求结构,从而创造出新的消费结构。因此,生产不仅是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1.2 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收入水平是制约消费结构的基本因素。收入水平高低,意味着居民购买力的大小,收入水平的层次,决定消费结构的层次。不同的社会群体的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上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他们在选择和使用产品上存在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已经由平均主义转向了差别化,形成了高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三大收入群体。三个群体在整个社会中的比例的变化,会对居民消费结构造成影响。

1.3 价格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1.3.1 价格水平的影响

价格水平的变动势必会影响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从而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当所有商品的价格同幅度改变时,在城镇居民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从而通过收入水平的变动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表现为各种商品的不同收入价格弹性,使得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1.3.2 商品比价和差价的影响

商品的比价和差价是否合理,既影响商品的生产和供应,又影响消费需求,制约消费结构。此外,各种商品之间价格的不同幅度的变动也会引起城镇居民实际收入的变动。在实物消费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个别商品的价格变动,使其消费结构的价值形式发生变化;由于各种商品具有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亦会因其价格变动而使消费结构发生变动。

1.4 市场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消费是由需求引起的,由生产满足的。在社会生产和居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消费结构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市场状况。市场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是形成消费结构的重要条件。消费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消费需要依赖于市场提供消费品。市场引导最终引导消费投向,它通过广告、宣传、展销等形式,并运用价格杠杆刺激或强化人们某些方面的消费欲望,诱导消费投向,影响消费结构。生产要以消费为导向,实际上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使它与消费需求结构相适应,这是市场机制调节生产的具体体现。

1.5 地区因素影响消费结构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不同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消费水平、消费风气、消费习俗、消费习惯差别也很大。因而,地区之间的消费结构也存在差别。

1.6 人口变动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消费也是一种生产,即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目前,我国城镇家庭规模已呈现出小型化趋势。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消费结构中的“规模效益”上,同时对家庭住宅的变化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家庭结构的变化,则直接影响家庭消费支出投向的变化。

2 非常规性因素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所谓非常规性因素,是指那些经济生活中不是任何时候都存在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成为常规因素,但现在和过去比,它可能成为非常规性因素了。所以,非常规因素和常规因素的界限是相对的。

2.1 与消费结构相联系的有关政策

与消费结构相联系的有关政策,会直接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例如,消费品价格体制的改革,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市场调节作用的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住宅商品化等等,都会直接作用于消费结构或者改变消费结构形成与变化的过程,或引起消费结构新的变动趋势。

2.2 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首先直接改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而影响消费结构。

2.3 消费者心理

消费者心理是直接作用于居民消费结构的一个特定方面。一方面,它对于消费结构的影响作用具有日益加强的趋势。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对某种物质消费品和服务做出购买决策之前的整个心理状态,这两个方面都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影响着消费结构。

2.4 民族宗教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消费习惯、消费方式上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在探讨我国消费结构时,不能忽略民族特点对消费结构所带来的影响和由此造成的各种消费结构上的差异。

总之,影响我国消费结构的因素有很多,不少学者对其也有深入的研究,笔者仅想通过本文和同仁们共同探讨,以得到更多的启迪和认识。

参考文献

[1] 邓永成.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二十年系统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0.

[2] 樊茂清.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6(l2).

[3] 王芳.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3).

冰期流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篇4

冰期条件下的阻塞和冰晶形成到封盖一直到冰块解体, 其结构上质的变化, 在2个热力冰期的因素作用过程中, 还有水力因素、冰底粗度流速以及短时间的区间槽蓄量等变化。如此复杂的变化加上流量与热力作用因素的作用, 在水文分界的统一固定的界限下, 不可能对流量变化的均值用单一因素建立简单的函数关系或是单独的参变量影响关系[1]。

1 影响冰期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1.1 热力因素

热力因素在冰期流量变化总的过程即从微冰开始到封盖再到冰情消失, 始终起到主要的支配作用, 结冰期的过冷却水气交换形成, 随热力的变化产生滞后的流量剧烈变化。封冻后冰盖封严, 冰盖隔绝了水气交换, 但落冰的凝结至冰厚最大的前期热力与辐射热依然产生缓慢的变化, 封冻后期的直辐射量穿透冰层改变了水温相对稳定状态, 促成冰质变化。封冻后期与冰初期的增温聚热作用, 促进冰块解体的阶段的前期热力变化, 自然起到主要支配作用, 解冰后期向畅流期过度阶段, 热力因素才减弱消失, 热力对变化的作用变幅锐减后, 为冰凌与水力因素代替。12月下旬辐射量显著增加至2月中下旬辐射热量显著高于气温, 正处于最底阶段辐射由于光的强度透过冰层产生乱折射促成结冰结晶的破坏, 特别是冰底面的折射及河底的吸热增温作用, 气温处于最底时间, 而辐射比气温早回升的特性促成透过冰层水温的增加。水温的变化使冰厚开始减薄[2,3]。这是封冻后期一个特殊的吸热增热的条件, 对封冻后期的平均流量的增加以及平均流量过程形成的改变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然, 辐射量在夜间也有轻微的辐射的过程。

1.2 冰情因素

冰情是影响流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在水流中起到阻力作用, 根据冰情对水流的不同阻力可分为不可见冰情与可见冰情2个方面。

1.2.1 不可见冰情。

由于水面在过冷却气水交换时形成一个显著的摩擦面, 在河底的粗糙泥石上也产生底冰, 即水内冰的增大摩阻而使一层液体产生阻力。在流体力学中提出对水粘滞性很小的液体, 对水流而言是液体化为过渡到固态的某一个小的质, 如冰晶的形成需要凝结核, 在水流中是一个无限小的阻力面, 或是附着于河底的水内, 冰质量的气泡上升成为岸冰或流动的不可见的细冰、冰凇之类的过程, 它的运动过程阻塞了水流断面而形成阻力, 还有黑色难分的小冰凇群, 团团与水流发生摩擦声音, 都是阻力现象。

1.2.2 可见冰情。

可见冰情在量上指标即为疏密度, 疏密度的物理意义是指全河宽冰情物占平均宽度的比例, 从阻力因素解释应该将疏密度扩展为整个水流在一个横截面上冰的垂直于水流的几何疏密度。

1.3 水力因素

在流量变化的整个时期, 水力因素是一个辅助因素, 但是在冰塞、冰下冰花瞬时产生时, 由于冰塞等影响水位提高导致流量减小, 或冰塞等消失时水位下降流量增大, 对流量的变化有一定影响。特别在结冰的中后期、解冰的初期是屡见不鲜的。改正与处理水与阻塞的影响对流量的变化十分重要。中小河流解冰过渡期水位变幅不大, 流量变幅大即△Q/△H的变化率出入较大, 这样一般观测水位记至厘米不能满足正理分析的需要, 需要提高精度至0.002~0.005 m的精度。坡降对特殊冰情如冰塞, 冰坝等区间蓄水的特殊情况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小河流冰底摩擦阻力变化比较大, 而垂线流速的计算往往只用0.5一点法施测, 不用0.15、0.5、0.85三点发施测或多点发施测, 对流量的影响较大[4,5]。特别是冰底的粗度, 在结冰期有着显著的变化, 用一点法施测误差偏大20%~30%, 影响流量变花K值的精度, 解冰期冰底粗度降低, 垂线流量又改变形状, 因而, 不可忽视。

2 小结

在热力方面水温因子变化对流量的关系, 特别是不可见细冰晶产生对水流阻力, 既是畅流期转变到冰期, 或冰期转变到畅流期H-Q关系, Qi-Qi关系中重要的点据, 也是流量变化中水冰转化随水温的消长水的粘系变化的重要依据, 由于水的质量变化引起的阻力的问题, 在冰期水文中尚未引起注目, 而目前测法在基本冰情只能反映N>0.1, N<1.0间的情况, 而N<1的复杂现象不能解释, 还有在流量受热力因素影响中的封盖冰后的阶段, 影响流量变化的因素水位、冰底高程、断面、比降均不变的条件下, 流量在显著变化, 这一点说明无论大中小河流其冰期的流量均不同程度的受粘性液态动流影响, 永远有着为转换热力而产生的阻力付作功的消耗。

整个冰期存在流量问题, 特别是结冰期的流冰花、解冰期的流冰块、封冻初期的冰塞冰的缓动, 都意味着冰体的流动, 这在解冰及结冰期估水量的比例很大, 这一部分影响流量变化过程和均值在测验手册有具体的规定, 冰改为水应考虑冰的密度与密度的常差[6]。

参考文献

[1]于桂亮, 黄书腾.对中国河流冰情的认识科海[J].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2011 (11) :94.

[2]秦建敏, 刘笑达, 李学春.基于空气、冰与水物理特性的冰情检测系统[J].信息与电子工程, 2011, 9 (5) :646-650.

[3]张凤, 徐雷.浅谈镇西站冰情调查与冰情计算[J].吉林水利, 2011 (3) :40-41, 44.

[4]郭立新, 曹烨, 王明虎, 等.黄河山东段冰情影响因素、机制及观测[J].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0 (6) :19-22.

[5]姜喜民, 朱晶, 金鑫家.浅议冰期流量测验方法及精度分析[J].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9 (2) :42-44.

变化因素 篇5

(一)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二)课标内容解读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短短一句话,包含了两方面的要求,在逻辑思维顺序上,正好是一正一反。“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就是要列举出各个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各因素是从哪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则要求在分析某个具体农业地域类型时,不仅能指出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外观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内在条件,还能进一步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讲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个是“农业地域的形成”。大体上,教材是以因果关系作为内容编排的逻辑顺序的。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部分,先讲农业区位的概念,再从静态上讲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最后从动态上谈这些因素的变化。为巩固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教材编排了一个“活动”;在谈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时,教材使用了“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案例来进行具体说明。显然,教材的目的是试图教会学生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即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时如何通盘考虑。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受农业主要区位因素影响的,但是,农业地域的形成,其前提条件的范围更广。总的来说,它是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思考方式相同,如果掌握了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那么这部分知识就较为容易把握了。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节的第一部分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区位及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2.过程与方法

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3.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培养对家乡农业生产的自豪感。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动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难点

(1)农业的各主要区位因素;

(2)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

五、课时:1.5节

六、教学过程

引入: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花都区名优农产品及农业生产的相关图片,引出农业的概念。

[教师小结]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1.广义:农林牧副渔

2.狭义:种植业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转折并说明教学目标:

柑橘树液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篇6

关键词:包裹式茎流计;柑橘树;液流规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S666.2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4-0175-05

收稿日期:2014-12-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701024);三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培优基金(编号:2014PY005)。

作者简介:孙 立(1988—),男,湖北咸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方面的研究。E-mail:m15071797870@163.com。

通信作者:董晓华,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方面的研究。E-mail:xhdong@ctgu.edu.cn。

蒸腾作用是植物耗水的主要方式,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SPAC)的水热传输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是农学、林學、气象学、水文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及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1]。植物蒸腾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受自身形态结构及生理过程的影响,又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其测量一直是难题。测定植物蒸发蒸腾量的方法主要有称重式蒸渗仪法[2]、水量平衡法、能量波文比法[3]等,但它们只是计算植物的总蒸散量,无法将植物蒸腾与土壤的蒸发分开;此外,还有快速称重、地膜覆盖、茎流法等测量方法。近年来,利用包裹式热平衡茎流计法测定植物蒸腾过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茎流计[4],又称树液仪,是通过加热植物茎秆来测量液流速率进而计算植物蒸发蒸腾量的一种仪器。

包裹式热平衡茎流计测定法由Sakuratani提出,后经Baker等改进[5]。该方法2个最大的特点是不要标定和不要将温度传感器插入茎秆中便可直接测量。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对包裹式热平衡茎流计的应用研究,如国外González-Altozano等将包裹式热平衡茎流计应用于桃树的蒸发蒸腾量测定[6],国内彭致功等先后将该法应用于单株植物,如番茄、灌木植物、玉米及葡萄的蒸腾规律的测定[7-11],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关于使用茎流计测量单株柑橘植株蒸腾的研究相对较少。柑橘树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关于其蒸腾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对农业节水灌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包裹式茎流计法,对盆栽单株柑橘树的蒸腾过程进行了测量,研究单株柑橘树的蒸腾规律及其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1 包裹式热平衡茎流计原理

当茎流计的热源以恒定功率(Pin)作用于植物茎秆后,传输给茎秆液流的能量在不考虑茎秆本身热容量的情况下可以分解为3个部分(图1):一部分用于与垂直方向上的液流进行热交换(Qv),一部分以辐射的形式向四周散失(Qr),另一部分则随茎秆内水流的上升而向上传输(Qf)。

其能量平衡表达式[12-13]为:

Pin=Qv+Qr+Qf。

(1)

其中Pin=U2/R(欧姆定律)。其中U为电压,V;R为电阻,Ω。

用于垂直方向上热交换部分的能量Qv可以分为向上热交换(Qu)与向下热交换(Qd)2部分,表达为:

Qv=Qu+Qd;

(2)

Qu=kst·A·dTu/dx;

(3)

Qd=kst·A·dTd/dx。

(4)

式中:kst为茎秆的热传导特性[W/(m·K)];A为茎秆的横截面积(m2);dTu/dx为向上热传导的温度梯度(℃/m);dTd/dx为向下热传导的温度梯度(℃/m);dx为测定温度梯度时2个热电偶接点之间的距离(m)。

以辐射形式向四周散发的能量部分可用下式计算:

Qr=ksh·CH。

(5)

式中:ksh为护套的导电性(W/mV);CH表示C-Hc处的电压差(mV)。通过求解零流率(即Qf=0)时的式(1)而确定:

ksh=Pin-QvCH。

(6)

将以上计算得到的各项数值以及测定的温度增量值、水的热容量代入公式(1),并加以变换,可得到茎秆中液流通量的计算公式:

F=Pin-kst·A(dTu+dTd)dx-ksh·CHCρ·dT。

(7)

式中:Cρ为水的比热[J/(g·℃)];dT为上下2个温度监测点间茎秆水流温度的变化值(℃);dT=(AH+BH)/2(℃),其中AH、BH分别为A-Ha、B-Hb的温度变化值。

2 材料与方法

试验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大学水文试验中心,该站位于111°19′E、30°42′N。试验地四季分明,春秋较长,雨水丰沛且多在夏季,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日照时间为 1 261~1 745 h,平均海拔为79.9 m,年平均降水量为 992.1~1 404.1 mm。较长的降水过程都发生在6—7月,雨热同季,全年积温较高,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为 13.1~18.0 ℃。

nlc202309051243

2.1 试验材料

供试柑橘树取自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柑橘园,该类果实具有果大无核、皮薄、色鲜、肉脆汁多,以及味甜而浓、质脆化渣、富有香气的特点。试验所用花盆的顶部直径为 50 cm,底部直径为28 cm,高度为30 cm。盆中土壤全部取自橘园内的原状土,经试验测定为沙壤土。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仪器 SF-DL2包裹式热平衡茎流测量系统(DL2数据采集器产于英国,液流测定传感器由美国Dynamax公司生产);FSR-4便携式气象数据采集系统,由锦州阳光气象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监测的主要气象因子为:太阳辐射(W/m2)、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风速(m/s);ES60KX1系列高精度大稱量电子天平,由沈阳神宇龙腾天平有限公司生产,量程为60 kg,精度为 0.5 g;清华同方笔记本电脑,由北京赛格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2.2.2 测定植株的预处理 试验前选择有代表性的柑橘植株移栽至花盆中并进行维护,让其正常生长,主要是适时适量地浇水,一般选择早上或晚上浇水。为了让其更好吸收阳光,盆栽中柑橘树叶子朝向为东南方向。安装茎流计传感器时,先用游标卡尺测量植株茎秆的直径并记录读数,然后在打磨好的安装区涂上G4油脂。

2.2.3 选择并安装传感器 本试验采用美国Dynamax公司生产的SGA13-WS型号传感器。将传感器小心地安装在被测区,包裹好绝缘、防辐射铝箔材料,最后用塑料薄膜密封以防止雨水进入。安装好后将数据馈线与数据采集器(DL2 Logger)连接,接通电源并设置数据采集间隔为30 min。仪器测得的液流速率单位为g/h。

2.2.4 电子天平、气象仪安装 试验开始前0.5 h,启动天平开始预热。安装好包裹式传感器后,给盆栽覆盖1层保鲜膜,然后移至到天平上。设置天平、气象仪数据采集间隔为 30 min,测定时间与茎流计同步。测定时间:2014年6月9日20:00至2014年6月12日20:00。

2.3 数据采集与处理

将笔记本电脑和数据采集器连接,定期用笔记本电脑采集资料。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绘图,利用Stata软件对柑橘树液流速率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做回归分析。

安装好传感器后就可以开始测量,本试验柑橘树液流监测和盆栽周围的气象因子监测过程见图2、图3。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株柑橘树液流变化规律

从图4可以看出,单株柑橘树的液流速率有明显的日变化趋势。6月10日和6月11日,液流日变化过程为多峰曲线,夜晚由于没有辐射、温度低、湿度大等原因,植株大部分叶片气孔关闭,几乎没有液流量。07:00以后,随着太阳辐射增强,温度升高,液流速率急速增加,12:00左右第1次达到最大值,随后出现上下波动现象,连续2 d均在14:30左右最后1次达到较大值;之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减弱,液流速率也快速下降,19:30只有很小的液流,20:00达到最小值。6月12日,液流速率在07:30以后开始迅速增加,11:00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12:00—14:00时段内由于辐射强度变化不明显,液流速率趋于稳定,之后呈下降趋势,16:00后迅速下降。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同一柑橘植株连续几天液流和测点温差的变化情况:柑橘植株液流过程呈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液流以骤升骤降变化方式进行,夜晚则几乎为零;测点温差变化趋势类似于植株液流变化,但是白天温差变化启动时间早于液流变化,结束时间晚于液流变化,晚上温差变化趋于稳定。由此说明,植株茎秆对输入的热量有一定的储存作用[14-17]。6月10日和6月11日为晴天,12日为阴天,晴天与阴天液流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阴天白天中间时段植株液流速率下降趋势更为缓慢。

3.2 植株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液流速率与太阳净辐射的日变化过程见图5。从图5可以看出,两者白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液流速率在 07:00—07:30 开始上升,净辐射变化在08:00—09:00才开始为正值并上升;晴天多云和阴天环境相比,液流速率与净辐射变化趋势吻合度有一些区别,阴天由于辐射强度波动不如多云天气明显,液流速率与净辐射变化的趋势吻合度更好。夜晚由于只有地面长波辐射,导致净辐射为负值,基本趋于稳定;05:00—05:30开始,随着地上部分太阳净辐射越来越强,净辐射也开始迅速上升,12:00—14:00达到最大值,其间出现多次波动,20:00左右下降至最小值。从图6可以看出,柑橘树液流速率与大气温度、土壤温度(15 cm深度)呈正相关,而与大气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从图7可以看出,柑橘树液流速率与瞬时风速的相关度很差,说明风速对柑橘树蒸腾速率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

为了进一步分析植株液流速率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利用Stata软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并建立柑橘植株液流速率与各气象因子的数量关系如下:

Tr=6.651+0.096Rn,r2=0.834;

(8)

Tr=-65.75+2.623TE,r2=0.806;

(9)

Tr=53.14-0.738RH,r2=0.696;

(10)

Tr=-29.73+1.337TS,r2=0.158;

(11)

Tr=14.07-4.204v,r2=0.013;

(12)

Tr=10.98+0.017Rn+2.295TE-0.309RH-1.614TS+0.683v,R2=0.952。

(13)

式中:Tr为柑橘树液流速率(g/h);Rn为太阳净辐射(W/m2),TE为大气温度(℃); RH为大气相对湿度(%);TS为

nlc202309051243

15 cm深度处土壤温度(℃);v为瞬时风速(m/s)。

回归分析结果,柑橘植株与各气象因子的综合线性相关系数达到了0.952,利用公式(13)预测柑橘树的蒸腾过程;其液流速率与太阳净辐射、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呈正相关,而与大气相对湿度和瞬时风速呈负相关;其中太阳净辐射、大气温度为主要影响因子,大气相对湿度次之,土壤温度、瞬时风速与柑橘植株液流速率的相关性很小,可以忽略。

3.3 植株液流速率与蒸腾速率的回归分析

茎流计是根据能量平衡原理,通过数采内部程序计算植株茎秆内的液流量,而由于茎秆内的液流水分几乎全部用于植物蒸腾,所以植株蒸腾量近似等于植株液流量。天平称重法是传统的测量蒸散的方法,为了规避土壤蒸发的影响,试验过程中用塑料薄膜覆盖在盆栽表面,所以其测定的是柑橘树的蒸腾量。将天平测定的柑橘树蒸腾速率(y)与茎流计测定的柑橘樹液流速率(x)进行回归分析,得到:

y=1.032 5x+1.283 1,r2=0.886。

(14)

柑橘树蒸腾速率与液流速率的决定系数达到了0.886,说明用包裹式热平衡茎流计测定的液流量来估计其蒸腾量是可行的。从图8、图9可以看出,天平测定结果的整体趋势与茎流计测定结果基本一致,但是天平测量的结果出现了上下波动的情况,可能是因为野外测量时风速的影响,晚上由于风速变化比白天更大导致波动更加明显。

4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利用包裹式热平衡茎流计测量盆栽柑橘树液流变化过程,并用传统的天平称重法对其进行标定,同时通过 Stata 软件对测定的液流速率与主要气象因子做回归分析,探讨柑橘树液流规律及其与各因子的相关关系,得出如下主

要结论: (1)柑橘树茎液流速率在晴天多云和阴天的变化过程均呈现出多峰曲线形式,白天变化比较明显,夜间几乎没有液流。 (2)柑橘树液流速率与太阳净辐射、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呈正相关,与大气相对湿度、瞬时风速呈负相关;其中,太阳净辐射、大气温度为主要影响因子,大气相对湿度次之,土壤温度、瞬时风速与柑橘植株液流速率的相关性很小。 (3)柑橘树蒸腾速率与液流速率的决定系数达到了0.886,说明用包裹式茎流计测定的液流量来估计其蒸发蒸腾量是有效可行的。柑橘植株与各气象因子的综合相关系数达到了0.952,因此可以利用公式(13)预测柑橘树的蒸腾。

如要更加深入地探讨柑橘树液流规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利用正交试验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柑橘树液流量与单个气象因子的关系,通过缩短数据采集器记录时间间隔,以期得到更加精细的监测数据,从而分析柑橘树白天液流变化的详细过程,为柑橘树的节水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孟平,张劲松,王鹤松,等. 苹果树蒸腾规律及其与冠层微气象要素的关系[J]. 生态学报,2005,25(5):1074-1079.

[2]陈建耀,刘昌明,吴 凯.利用大型蒸渗仪模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蒸散[J]. 应用生态学报,1999,10(1):45-48.

[3]强小嫚,蔡焕杰,王 健.波文比仪与蒸渗仪测定作物蒸发蒸发蒸腾量对比[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2):12-17.

[4]龙秋波,贾绍凤.茎流计发展及应用综述[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2,23(4):18-23.

[5]Steinberg S,van Bavel C H,McFarland M J.A gauge to measure mass flow rate of sap in stems and trunks of woody plan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1989,114(3):466-472.

[6]González-Altozano P,Pavel E,Oncins J,et al.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five methods of determining sap flow in peach trees[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8,95(5):503-515.

[7]彭致功,段爱旺,刘祖贵,等. 日光温室条件下茄子植株蒸腾规律的研究[J]. 灌溉排水,2002,21(2):47-50.

[8]彭致功,杨培岭,段爱旺,等. 日光温室条件下番茄植株蒸腾规律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22(1):62-65.

[9]金红喜,刘左军,王继和,等. 热平衡茎流计在荒漠灌木植物耗水研究中的应用[J]. 防护林科技,2004(6):9-13.

[10]聂文果,张盹明,徐先英,等. 玉米液流速率及耗水量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7):230-234.

[11]南庆伟,王全九,苏李君.极端杆旱区滴灌条件下葡萄茎流变化规律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0(6):60-67.

[12]Ham J. Dynamics of a heat balance stem flow gauge during high flow[J]. Agronomy Journal,1990,82(1):147-152.

[13]Weibel F,De Vos J.Transpiration measurements on apple trees with an improved stem heat balance method[J]. Plant and Soil,1994,166(2):203-219.

[14]龚道枝,康绍忠,佟 玲.分根交替灌溉对土壤水分分布和桃树根茎液流动态的影响[J]. 水利学报,2004,10(10):112-118.

[15]李瑞娟,刘文兆,王培榛.春小麦蒸腾测定中茎流计的标定及其应用[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0(6):79-82,93.

[16]刘 浩,孙景生,段爱旺,等. 温室滴灌条件下番茄植株茎流变化规律试验[J].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0):77-82.

[17]Sakuratani T,Aoe T,Higuchi H.Reverse flow in roots of Sesbania rostrata measured using the constant power heat balance method[J]. Plant,Cell & Environment,1999,22(9):1153-1160.

当下阅读行为变化的因素分析 篇7

关键词:阅读习惯,阅读变化,阅读心理,阅读策略

作为以文献知识服务与建设为己任的图书馆, 把始终能够提供优质的读者服务作为长期的职责目标,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变化特点, 对其内在的原因和外在的原因有较为清晰的分析研究, 对读者与文献信息载体、信息技术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等相互关系变化有规律性的探索。

1 阅读行为变化的客观因素

读者阅读行为的变化受到多方面客观因素影响, 特别是阅读与文献信息的生成及传播的关系, 阅读与信息技术手段变化的关系等, 需要条理化的深入分析, 成为基本的判断。

阅读行为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读者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发展和成就自己,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充实与应用, 不同形势与不同时态使人们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信息知识的选择也将发生不同内容。从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构成必然随之变化。这就确定了图书馆存在的逻辑起点应是“读者需求”, 因为有了读者需求才衍生出了而后的一系列图书馆存在的哲理, 产生了图书馆的价值判定、学说生成、职能道理等等观念。因而, 社会形势的变化成为图书馆与读者共同的思考基点, 成为读者阅读和图书馆建设的根本动因。从大的方面来看, 深入研究读者的阅读变化必须首先具备对社会形势形成正确的分析判断, 然后从中引申出读者已存在的或即将出现的新的阅读需求变化, 有针对性地调整文献资源建设策略, 得出有预见性的发展规划及服务提升。

阅读行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众彩纷呈, 大大的带动着社会信息资源的流动与整合, 使得人们的学习阅读产生了巨大变革, 其方便简捷高效的特点尤为突出, 人们的信息收集和架构梳理有了质的飞跃。当然, 与此同时人们的阅读学习也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不定性、短期性等等不利因素。人们的阅读较之过去有了明显的选择困难, 有一种“知识选择被技术发展所绑架, 被传播形式所牵引, 被大众化兴趣所影响”的无奈感觉, 读者行为与信息技术发展首度产生了不太和谐的矛盾。使人们看到技术工具的发展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人的学习自信, 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学习焦虑化提升, 学习个体性强化, 学习的短期化过度。今天的读者研究应该深入思考这一矛盾现象, 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 找到有利于解决的实践办法。

阅读行为与阅读载体的关系。手抚图书凝心神往, 纸展笔游翰墨茶香, 好一幅文人学者的乐学素描。而当下人们的学习著述方式却有了很大区别, 原因在于知识载体的更新发展, 使纸质书的传统载体之上出现了电纸书、手机载体、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网络信息等新的载体形式, 新的阅读载体引申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其阅读物的文字图像视频声乐信息丰富多彩, 大大调动了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读书的行为已经各式各样, 知识载体的更新使得阅读者必须不断习惯之适应之随变之。当然, 与此同时仍然有相当部分读者采用传统的阅读学习方式, 流连和喜好纸质书, 对于新的载体还并不看好。许多教育机构仍然采用纸质教材、课堂讲授、师生对话等方式进行实际的传授, 从而培养着一批批较为传统的读者和学习习惯。因此, 必须关注当下读者与阅读载体变化的影响, 思考其相互间的正向促进与不利影响, 树立起引导与辅导环境, 使各种阅读载体间形成互补、互容、互动的良性关系。

传统阅读与当下阅读的关系。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 就是人们阅读习惯的自身变化, 历史上有着众多学者推崇深读、细读、精读、复读以及略读、简读等读书学习的方法, 讲究“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的乐学态度, 学习中通过阅读、翻阅、查阅、核对、求证等手段获得相对准确系统的知识内容。学习的思维活动集中在知识积累、问题思考、系统构建、思想凝练以及思辨答疑求真的能力提升上。修为的是“板凳肯做十年冷, 学问修行百炼成”“书山勤为路, 学海苦作舟”的精神追求。当今的阅读由于知识的复杂化、载体的多样化、学习目的层次化, 使得学习的形式方法和目的追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阅读方式出现了新的架构。求知型、技能型、休闲型等主要阅读目的占据了较大比例, 学习由修身转向实际, 阅读的超脱自在变成了具体应用需要。从而阅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阅读方式更加千差万别, 阅读追求更加层次分明, 特别是当今的简约化、碎片化、兴趣化的微短文字形式的出现, 加速了阅读方式的转化, 引发人们对传统与现在阅读方式差异与趋同的思考。

影响阅读行为较大变化的知识载体的变化、传播技术的变化、社会发展的变化、阅读手段的变化等, 最终影响着人们阅读需求变化。

2 阅读行为变化的优化思考

由上述影响阅读行为变化的基本分析得出, 人们的阅读行为变化除了自身原因外, 主要是受到客观原因的影响和触动。人们的阅读意向和具体选择较明显地受到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推动, 但是这种触动与影响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阅读行为的策略选择。人们的阅读策略是指人们在确定阅读内容以及阅读过程所采取的阅读行动方针, 不同的阅读策略选择将会有不同的阅读行为。一般地讲, 阅读策略包括阅读的基本观念以及阅读选择的判定、阅读方法的判定, 阅读效果的判定等。其特点有“需求决定阅读、可能决定行动、习惯依据变化、兴趣引导持久”等。其方法含有:针对性阅读、质疑式阅读、无目的阅读、休闲式阅读等。阅读策略中两大重要理念是“需求”和“策划”, 当是最基本的选判依据。不同的需求将产生不同的阅读策划, 应该说, 最大需求决定长期的阅读选择, 最急需求决定近期阅读选择, 最方便获取决定现时阅读选择。莫提默.J艾默勒 (美) 所著《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书中认为, 阅读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每种阅读都存在各自的阅读需求和策划选择, 需要读者来审议和确定。另外, 阅读效果最终取决于领悟, 因为“理解才是根本”。阅读策略的确定正确与否决定着阅读的行为效果, 部分人习惯慢读、精读、散读, 部分人喜欢兴趣带动式、环境激励式、略知了解式以及进笼入座式、囫囵吞枣式等阅读方式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足, 因而影响了阅读效果与目的的实现。

阅读行为的心理活动。深入了解人们的阅读行为还要思考人们的阅读心理活动, 从阅读心理特征上分析与把握人们的阅读过程。一般讲, 阅读活动是受到人们阅读心理驱动的活动。所谓阅读心理是指读者在从事阅读活动时所具有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总和, 是阅读这一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阅读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等。表现在阅读动机、兴趣、能力、目的等心理特征上。阅读心理的研究首先包括读者阅读前的基础, 即读者的现有知识、经验、阅历、智力和接受水平等。其次包括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心理特征, 如阅读动机、阅读态度、阅读倾向等。再次还要研究读者阅读过程中阅读方法与阅读体验, 提高阅读修养能力等。再次还可研究读者的阅读效果及阅读环境条件。读者阅读心理研究是各文献资源服务单位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课题。通过研究以促进读者确立良好的阅读动机, 提升阅读兴趣与认知能力。

阅读行为的可能误区。一般讲, 人们的阅读方式可分为浅显型阅读、单一型阅读、广泛性阅读。阅读内容分为知识性阅读、技能型阅读、职业型阅读, 阅读特点分为钻研性阅读、兴趣性阅读、补充性阅读, 阅读目的分为学习型阅读、研究性阅读、应用性阅读、享受型阅读等等。不论哪种阅读选择都会因把握不当而产生一定的阅读误区, 比如, 阅读焦虑现象, 阅读无序状况, 阅读痛苦现象, 阅读急于求成现象、阅读记忆低下现象、阅读短期现象等等, 由于阅读把握失策, 无端地产生了阅读烦恼与阅读停顿。比如, 阅读焦虑产生于阅读中的程度把握, 自我苛求、急于求成、不讲章法使自己产生浮躁不安、记忆力理解力下降等情况, 进而产生自我否定与能力不够等心理压力与负面暗示, 久之, 阅读兴趣和阅读毅力大减, 半路出家修不成正果。阅读无序状况主要是缺乏明确的阅读目的, 阅读儿化, 只凭兴趣随意选择不讲策划, 阅读内容类分很大, 阅读过程无所谓理解深入, 存在明显的“浅层次”“幼稚化”“碎片化”, 看似刻苦有加阅读不止, 但效果极不理想, 出现时间花费掉而阅读效果差, 知识积累弱的阅读现象。阅读短期现象主要产生于阅读方法的不当, 由于对自己的阅读理解给予很高的自信, 自认开卷有益开卷有成, 学习一段时间后就认为已经完全把握, 在没有进一步深入的情况下, 调整了阅读安排阅读方向, 开始了新的阅读计划, 从而造成涉猎很多深入极少, 知道很多甚知很少, 成为了“咣当型”的读者。

阅读行为的优化建议。由上述可知, 阅读是知识的增加构架过程, 阅读是思辨的酝酿提升过程, 阅读是智力的潜行激发过程。要想阅读成为每位读者的发展助推器、成功动力源、修行长征路, 就要培养健康向上的阅读思想, 科学主动的阅读策略, 虚实结合的阅读选择, 与时俱进的阅读方法。首先要培养健康的阅读思想, 即把阅读看作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生活行为, 而非是强迫式的不得不为的事情, 阅读本是一种快乐放松自在的修行过程, 不附带苦恼及被迫压抑的心情, 阅读应成为一种享受, 最终形成适宜自己的愉悦阅读风格。其次阅读是一种主观自觉的知识获取过程, 主动自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是有效阅读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众多名人学者即是学问大家, 更是阅读学习的成功者。其三要采取虚实结合的阅读选择, 不管是文理学科, 自然科学都有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内容, 阅读过程既要连贯有序也要有实有虚与张弛有度。其四阅读方法也要与时俱进, 在阅读方式阅读手段阅读技术方面, 可主动借助最新载体工具技术手段来最快最全最新的获取信息知识、文化思想、技术发展。把传统的钻研精神与现代的信息广度获取相结合, 将系统的学习理念与选择性的阅读跳跃相互动, 把计划性的阅读与兴趣式的阅读相互补。真正使阅读很幸福, 学习有佳绩、生活很美好。

参考文献

[1]封龙等.高校图书馆如何规范大学生阅读行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年第07期

[2]梅华等.阅读干预与学生心理健康浅析.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1年第6期

[3]赵崇岩.读者阅读心理研究.图书馆建设, 2000年第4期

[4]蒋益文.信息时代的阅读革命.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12月17日

[5]刘澜.网络阅读的现状与发展探析.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9年第02期

变化因素 篇8

1.1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English vocabularydevelopment.Language historians always partition the historyof English into three stages: Old English, Middle English andmodern English.In the first stage, the population of Englishspeakers is not more than millions; the scope of usage only islimited to the British Isles.Then, through a long improvement, English has to be the most open language from Middle English toModern English.

1.2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s to language independence.In theancient times, there were three tribes called Angles, Saxons andJutes in the northern Europe.In the 5th century, they conqueredBritain and settled down there.After driving the native people intothe deep mountains of Wales and Scotland, they divided the wholeisland among themselves.

1.3 The effect of culture movement on English development.English has been taken as the mandarin of England in the endof Middle English.And we can’t leave out an important figure—Geoffrey Chaucer, an English writer in the 14th century.Hecontributed a lot to English: He was the first great poet whowrote in the current English language. English in the process of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I.Types of change

2.1 Widening of meaning.First of all, we summarize it asSpecific to General.It is through widening of meaning that amono-semantic word is made poly-semantic.Second way is fromProper nouns to Common nouns.Many proper nouns includingperson names, place names, etc.have become common nouns usedin everyday life.The last is from Concrete to Abstract.In Englishmany words stand for everything.

2.2 Narrowing of meaning.There are three kinds ofnarrowing.The first kind is from General to Specific.In early time, a woman not unnecessarily married, especially one who is old anduneducated, The second kind is from Abstract to Concrete.Oneof the commonest transformation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is thetransformation from an abstract meaning to a concrete one, Theprimary meaning of this word is habits or manners.Then it cameto mean equipment or apparatus.The last kind is from Commonnouns to Proper nouns.One striking use of common nouns forproper nouns is the application of nouns expressing places ornames of places.

2.3 Elevation of meaning.There are two kinds of elevation.Firstly, a humble word is beginning to a greater or more importantposition.Secondly, the middle terms favorable or unfavorable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contexts.

2.4 Transfer of meaning.Sometimes a word will shift so farfrom its original meaning that its meaning will nearly reverse.Words which were used to designate one thing but later changedto mean something else have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of semantictransfer.

2.5 Euphemism.Euphemism is the substitution of a word ofmore pleasant connotation for one of unpleasant connotation.It isalso an important cause of semantic changes.We can divide theuse of euphemism into three groups.Firstly, we express painfuland distressing thing.Death is one of painful thing to speak, sothere are many expressions to say it, for example, to decease, tojoin the majority, to go west, etc.The word kill is also one of suchwords, so people avoid speaking it and use other expressions, for instance, to destroy, to knock off, to do away with, etc.Aneconomic crisis is another subject for euphemism.

2.6 Substitute.Substitute is a way to avoid repeating, whichconnects the context.It is the fact that a word can representanother word, clause, even sentence.It is divided into nounsubstitute, verb substitute, clause substitute and adverbialsubstitute.The following words usually are used into practice:one (s) , the same, the kind, the sort.We can make sentence forexample, the child doesn’t like this book.Show him a moreinteresting one. (the one means the book to avoid repeat) .Johnplays the piano as well as Mary does. (the does means the play) .Aswell as pronouns, possessive, so, to, and so on.

参考文献

[1]Toolan.Language in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Styl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变化因素 篇9

进行现代化建设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平均每年保持8%的经济增长速度, 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反思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动因, 不难发现这种增长是以资源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 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与低效率, 而且还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随着全球生态破坏日益加剧, 大气中CO2等排放物增多, 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日趋严重, 特别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为关注的焦点, 而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之一。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正在逐步成为人类发展的责任和共识, 如何实现碳减排也越来越被重视。因此, 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碳排放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 对科学制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碳排放测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 测算方法

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使用。本文参照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表1) , 计算出中国代表性产业的二氧化碳的排量, 据以观察国民经济增长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点产业。本文用于计算碳排量的公式为Et=δf Ef+δm Em+δn En, 其中, Et为碳排放量, δf为煤炭消耗的碳排放转换系数, Ef为煤炭消耗量;δm为石油消耗的碳排放转换系数, Em为石油消耗量;δn为天然气的碳排放转换系数, En为天然气消耗量。

资料来源:根据徐国泉、汪刚等人的相关研究整理得出。

(二) 数据来源

数据根据1994-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获取, 代表性行业选取了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批发零售贸易、贸易、餐饮业和其他产业。

三、中国碳排放变化特征分析

根据已给出的碳排放测算公式, 测算1996-2011年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1996年碳排放总量为467646.21万t, 而2011年碳排放总量为852116.88万t, 年均增速为4.12%, 从总体上来看, 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速呈阶段性上升趋势。

从中国碳排放量变化趋势 (图1) 中可以看出, 1996-2011年碳排放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但不同阶段增速存在着一定差异, 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变化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996-2000年, 不稳定快速增长期, 年际增长率基本大于5%。这主要是由于步入20世纪90年代后, 中国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对煤炭等能源需求增加。另一方面, 国家对于建造现代工业的经验不足, 政策制定频繁变化, 导致碳排放不稳定增长。

第二个阶段为2001-2007年, 缓慢增长期, 年均增速低于3%。这主要是由于前一个时期盲目加快现代化进程, 导致很多经济结构性问题凸显, 受其影响, 各个行业对能源的需求放缓, 碳排放的增速放慢。

第三个阶段为2008-2011年, 增速反弹回升期, 年均增速介于2.5%-4.5%之间。这是由于国家调整了经济发展政策, 解决了一些前期出现的矛盾与问题, 经济增速回升, 对能源的需求增加, 碳排放稳定增加。

四、中国碳排放总量影响因素分解

(一) 研究方法

Kaya碳排放恒等式是用数学分析方法将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与经济、政策和人口等因素建立起联系。该恒等式显示, 碳排放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四个, 分别是人口、生活水平、能源使用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具体公式为:

其中, P、CI、EI、G、分别为人口规模因素、能源结构因素、能源效率因素、经济规模因素, C表示的是碳排放量, E为能源消耗总量, 而GDP、P则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总量。为了便于分析, 各产业间以产值代替规模, 统一采用产值作为比较量。为了消除残差对于分析的影响, 将该恒等式的残差部分去除。故将该恒等式变形为:

△CIt:代表从T-1年到T年仅有单位能源消耗碳排放强度变化而其它因子未发生变化而导致的碳排放量相对于基年的排放量变化。

△EIt:代表T-1年到T年仅有能源效率发生改变而CI、G、P均保持在T年水平条件下碳排放量的变化。

△Gt:代表从T-1年到T年仅有经济规模变化而其它因子未发生变化而导致的碳排放量相对于基年的排放量变化。

△Pt:代表从T-1年到T年仅有劳动力规模变化而其它因子未发生变化而导致的碳排放量相对于基年的排放量变化。

通过变形可以得到以下公式:

这是一种没有残差的分解方法, 通过此方法可以得到:

(二) 结果及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以及搜集得来的数据, 借助相关分析工具, 得出中国各产业碳排放驱动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生产效率因素、结构因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碳排放量, 尽管促进碳减排逐年增强, 但是作用有限。1997-2011年相比基期, 生产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分别累计贡献13.6% (217.54万t) 、43.9% (982.37万t) 的碳减排。总体来看, 碳减排的效果为:结构因素生产效率因素。从图2波动下降的态势可以看出, 近年来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 有助于碳减排。随着劳动力规模的增大, 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进而不利于实现规模经营, 不利于碳减排, 而经济发展则成为了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1997-2011年相比基期, 劳动力规模因素累计产生了34.4% (718.24万t) 的碳排放增量, 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则贡献了127.6% (7358.74万t) 的碳排放增量, 因此, 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劳动力的增加, 碳排放会增加,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经济发展仍会成为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

五、促进中国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一) 加快提高生产效率, 促进碳减排

生产率提高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可以促进碳减排, 要使国家发展经济以及节能减排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提高生产率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应加大生产技术的改进, 从而减少劳动力的投入, 发展规模经济, 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高产出、低能耗的生产方式, 达到碳减排的目的。

(二) 进一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减少产业碳排放

在确保经济稳定的前提下, 进一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当前我国能源消耗仍以碳排放量大的能源种类如煤炭、石油为主, 绿色能源如风能以及低耗能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因此, 我国经济在未来发展中应减少对高耗能产业以及高排放能源的依赖, 适当向低耗能产业以及绿色能源扩展, 尤其是环保产业, 一方面发育水平较低, 拥有广阔的开发潜力;另一方面还能起到增加碳汇、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减少资源高消耗、投入大的产品的制造, 加大高生产率、低资源消耗产品的研发与制造。

(三) 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 因此发展经济的同时, 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 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 重速度、轻效益, 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 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 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统筹兼顾, 促进经济与气候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 树立低碳经济意识, 降低人均碳排放

塑壳断路器温升变化的影响因素 篇10

塑壳断路器是输配电线路中一种量大面广的电器元件, 从长期使用和用户反馈的情况来看, 存在相同产品温升变化大及有的产品温升符合要求, 有的产品温升超标的问题, 尤其是大电流规格的产品, 从而导致产品的电气性能和使用寿命降低, 甚至遭到破坏, 严重时发生火灾, 造成财产及人员生命的损失。因此, 本文将从断路器在运行过程中的热源出发, 即电阻损耗、涡流与磁滞损耗、介质损耗, 并通过对比性试验, 分析其对温升变化的影响, 同时介绍海拔高度对温升变化的影响, 最后有针对性的指出在制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希望能对断路器的制造提供一定的帮助。

1 涡流与磁滞损耗、介质损耗对温升变化的影响

磁性材料在交变磁场作用下中将产生涡流损耗Pe与磁滞损耗Ph, 它将导致材料的发热。其大小分别为:

式中:f为频率, Bm为磁感应强度幅值, d为材料厚度, ρ为材料电阻率, V为材料体积。

由公式 (1) 、公式 (2) 可知, 涡流与磁滞损耗的大小主要与磁感应强度、频率、材料电阻率、厚度和体积等参数有关。对塑壳断路器而言, 在承载额定电流的情况下, 磁感应强度较小, 同时由于频率、材料电阻率、厚度和体积在产品设计时已恒定, 不会产生较大变化, 所以涡流及磁滞损耗值及其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 可忽略不计, 不足以对温升变化产生较大的影响。

绝缘材料在电场作用下将产生介质损耗, 其大小是衡量绝缘介质电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般与电场强度及频率有关, 电场强度和频率越高则介质损耗也越大。在高压电器中, 由于电压高, 介质中的电场强度大, 必须考虑介质损耗的影响, 但对塑壳断路器而言, 由于电压低, 介质中的电场强度较小, 介质损耗实际很小, 一般可忽略不计, 不足以对温升变化产生较大的影响。

2 电阻损耗对温升变化的影响

断路器的导电回路总是由若干个导电元件所构成, 电流流过导电体时将产生电阻损耗:

式中:I为导电回路中通过的电流;R为导电回路的总电阻。

导电回路的总电阻由导电回路中导体的内阻及导电体间因连接而产生的接触电阻两部分组成, 所以公式 (3) 可则写为:

式中:R1为导电回路中导体的内阻;Rj为接触电阻。

导电回路中导体的内阻:

式中:ρ为材料电阻率;L为导体的长度;S为导体截面积。

由公式 (5) 可知:因导体材质、长度及截面积在产品设计完成时已恒定, 所以R1的变化相对较小, 可忽略不计。

接触电阻主要由膜电阻和收缩电阻两部分组成, 即:

式中:Rb为膜电阻;Rs为收缩电阻。

接触电阻中的膜电阻与材料表面覆盖层的性质有关, 一般可采取增大接触力、加大电流、提高电压等方法减小膜电阻的影响。而收缩电阻为:

式中:ρ为材料电阻率;ξ为与变形情况有关的系数, 一般情况为0.3~1 (当接触面较平, 弹性变形是主要的, 则ξ取小值, 当接触点全部是塑性变形时, ξ=1) 。HB为材料硬度;n为实际接触点数 (或面积) ;F为加于两导体间的机械压力。

由公式 (7) 可知, 收缩电阻的大小与材料的电阻率成正比, 与材料硬度HB的平方根成正比, 与实际接触点数n (或面积) 和压力F的平方根成反比。当然, 接触电阻除了考虑上述的膜电阻和收缩电阻外, 还应考虑到接触部分的结构形式、材料、表面加工情况和通电电流大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上述参数在产品的实际制造过程中难以保持一致性, 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可能会造成接触电阻所引起的电阻损耗大幅变化, 所以应将其视为影响温升变化的主要因素。

3 温升对比性试验

为验证上述因素对温升变化的影响, 这里对某温升超标的250 A断路器进行了试验。经查验, 问题产品存在触头终压力偏小;触头焊接不良, 存在明显的焊缝;软联结联结板与脱扣器热元件间的紧固螺钉没有完全紧固等问题, 通过更换相关的问题零部件再次进行温升试验, 结果表明更换问题零部件后的产品温升完全符合标准规定的80 K极限值要求。问题产品温升超标部位的具体试验结果见表1。

通过试验进一步说明了, 正是由于在断路器的制造过程中, 存在接触压力大小不一、焊接质量不良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而有些影响因素实际上又存在难以测量的问题, 例如两导电体采用螺纹连接时螺钉的紧固力、动静触头的实际接触点数 (或面积) 、接触面加工的平整度等, 从而产生接触电阻的增大, 最终导致电阻损耗的增大, 引起温升大幅变化超标的现象发生。

4 海拔高度对温升变化的影响

电器设备的散热主要有对流、传导及辐射这三种方式, 随着海拔的升高, 空气密度降低, 使以空气作为散热介质的产品散热困难, 造成温升的升高。不过, 随着海拔的升高, 环境温度也会随之降低, 从而对产品的温升起到补偿作用。根据GB/T 20645-2006《特殊环境条件高原用低压电器技术要求》, 对于在高海拔地区户内环境下工作的断路器, 因户内环境温度和某些局部特定环境温度随海拔的升高其变化程度不大, 补偿作用相对较弱, 而在户外环境下工作的断路器, 因户外环境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明显, 对产品的温升递增有明显的补偿作用。参考GB/T 20645-2006中附录A《高原环境条件对低压电器的主要影响》, 工作于户外环境下的低压电器, 海拔每升高100 m, 环境温度降低0.5℃, 产品温升一般增加约0.4 K, 此时, 环境温度对温升具有明显的补偿作用。因此, 海拔高度增加对断路器温升的影响需视断路器工作场所 (户内还户外) 而定, 对于工作于户外环境下的断路器, 无须考虑海拔高度的增加对产品温升的影响, 但工作于户内的断路器则应考虑海拔高度增加对温升的影响, 使用时需要对断路器的额定电流作一定的降容处理。虽然海拔高度的增加可能对产品的温升没有影响, 但将引起产品通断能力、电寿命和绝缘性能的降低, 因此, 为保证断路器的可靠工作, GB 14048.1《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总则》中对断路器使用地点的海拔高度作了不超过2 000 m的规定。

5 制造过程中须注意的问题

1) 严格控制接触压力的大小

断路器制造厂应明确规定触头终压力和超程的大小并严格实施检查。尤其不能忽略大电流规格产品中, 两导电体采用螺纹连接时的螺钉紧固力, 条件允许时应对所装配的首件产品的螺钉紧固力进行检查, 以确保电动螺丝刀的拧紧力矩符合规定要求, 考虑到电动螺丝刀的拧紧力较小, 必要时可改用气动螺丝刀。关于螺钉紧固力要求在GB 14048.1中表4《验证螺纹型接线端子机械强度的拧紧力矩》有详细规定和要求。

2) 提高零部件的焊接质量与铆接质量

提高动、静触头及软联结等零部件的焊接质量和导电体的铆接质量。焊接时, 应选择合适的压力、电流、时间, 确保焊接面的大小及牢固程度, 须着重检查有无虚焊、假焊、焊接面的接触面积、焊接部位是否能承受规定的抗拉强度等。铆接时, 应尽可能的使用铆接夹具, 选择适当大小的铆压设备, 确保零件间的铆接牢固可靠、无松动。

3) 确保接触面的加工情况符合要求

在实际制造过程中, 应确保导电体接触面的粗糙度, 最大限度的保证两导体连接时的实际接触点数 (或面积) , 应着重检查导电体的接触面区域上有无刮痕、擦伤、平整度不良等现象出现, 必要时, 可通过在接触面表面上压网纹的方法提高其平整度。

4) 确保材料规格及表面镀层符合要求

严格按照产品的设计与工艺要求进行生产, 确保材料规格及表面镀层符合要求。切勿为了降低成本, 将T2铜材改为T3铜材或减小触头的截面尺寸, 或将导电体表面的镀层由镀银改为镀锡, 或者将导电体镀银层的厚度由6μm减小到2μm等, 表面上看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其实这些改变都将导致接触电阻的增大, 从而引起电阻损耗的增大, 造成产品温升的增高, 最终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

6 结语

变化因素 篇11

关键词台湾战役;中苏同盟;朝鲜战争;美国对台政策

中图分类号K27;K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3-0034-20

1949-1950年中共策划的进攻台湾战役,就其本质而言,是中国内战的延续。而在历经4年的国共军事角力后,台湾及金门、马祖是中共仅余的没有攻占的地区,研究者对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自然很感兴趣。不过,由于档案文献的短缺,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或者出现了判断的偏差,或者只涉及某一方面,至今没有一个对中共进攻台湾战役决策全过程的描述。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朝鲜战争的爆发,特别是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最终阻断了中共对台湾的军事行动。按照过去很多学者的说法,就是北朝鲜的军事行动挽救了台湾和蒋介石政权。然而,面对中国、俄国和美国大量新的解密档案,应该指出,这种说法存在着简单化与片面化之嫌。

本文拟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利用2004年以来公布的最新档案文献,即俄国有关中苏关系的解密文件、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华情报评估以及中国(大陆)最近出版的《粟裕年谱》、《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等,考察1949-1950年中共进攻台湾计划从提出到放弃的整个决策过程,并分析导致其决策变化的主要因素。同时,进一步深入探讨在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杜鲁门政府如何转变了对台湾的政策。

一、中共攻台的最初设想与渡海作战失利

1949年初,当中共已经取得中国半壁江山的时候,斯大林一方面担心人民解放军继续南进可能引起美国的干预,一方面希望把中共控制在莫斯科手中,因此有意出面在国共之间进行调停。毛泽东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针,指挥百万大军打过长江以后,斯大林的忧虑和担心进一步增加。5月26日斯大林致电毛泽东,要中共注意美国的动向。考虑到中共军队继续南下,接近东南亚边界会引起西方列强的激烈反应,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在中国北方港口登陆的“危险性相当严重”,斯大林建议毛泽东:不必急于准备向南进军至印度支那、缅甸、印度边境;从人民解放军主力中挑选两支优秀部队,调往天津和青岛,预防敌人部队登陆;暂时不要缩减人民解放军部队的人数。毛泽东当然明白斯大林的意图,6月11日他向斯大林报告,已经按照苏联的要求进行了部署和下达了命令。毛说:“根据时间和兵力的计算,今年冬季还可以再占领八个省: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甘肃、宁夏、青海。剩下的只有新疆、西康(四川省的西部)、台湾和海南岛,这些地方考虑到明年再夺取。”天津、青岛、上海的防守都已得到加强。至于台湾问题,毛泽东轻描淡写地告诉斯大林:第三野战军有15个军,60万人。其部署的情况是:三个军于6月下半月将撤出上海,准备在8月或9月占领福建省。以后这支军队将在福建省执行驻防勤务,重点放在福州。“台湾孤立在海上,那里有7万多人的敌军残余。目前暂不考虑占领它,这个问题可能到明年解决”。

但是,对于毛泽东来说,解放台湾是他彻底消灭蒋介石集团,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夙愿。所以,毛实际上是有另外一番考虑的。当中共军队计划向福建推进的时候,毛泽东就开始想到攻占台湾的问题了。5月23日,进攻上海的战役尚未结束,毛便为中央军委拟电告南下的第三野战军:“你们应当迅速准备提早入闽,争取于六七两月内占领福州、泉州、漳州及其他要点,并准备相机夺取厦门。人闽部队只待上海解决,即可出动。”指挥入闽的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提出休整一个月再进军福建,毛泽东6月2日复电,“同意以叶飞三个军人闽”,但仍希望“行动时间如能提早至本月下旬更好”。6月13日,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和华东局,提出第十兵团因部队准备来不及,建议向福建进军延至6月25日开始行动。这时,毛泽东才透露,及早进军福建的目的就是要准备解决台湾问题。中央军委在6月14日的复电中,一方面表示同意第十兵团行动日期,并认为“如果准备工作尚未做好,延至七月上旬亦可”;另一方面则指出:“请开始注意研究夺取台湾的问题。台湾是否有可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夺取,用什么方法去夺取,有何办法分化台湾敌军,争取其一部分站在我们方面实行里应外合,请着手研究,并以初步意见电告。”6月21日,毛泽东又指示华东局:目前几个月内有四件大工作:(一)经营以上海为中心的新占城市广大地区;(二)占领福建及厦门;(三)帮助二野西进;(四)准备占领台湾。对台湾要积极进行策反工作,准备内应条件,希望夏秋两季完成各项准备,冬季占领台湾。看来,毛泽东当时对进攻台湾的问题考虑过于简单,甚至以为1949年底就可能占领台湾。

进攻台湾与国共其他战场较量的最大区别就是要跨海作战,对于大陆作战,中共在兵力及士气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跨海作战主要依靠海军和空军的支持,在这方面,优势则完全掌握在国民党军队手中。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报告,到1949年10月,国民党海军拥有150多艘舰船,其中包括美国制造的护卫驱逐舰,兵力3万人。因与空军协同作战成功地实施了封锁和巡逻任务,“最近几个月海军的士气有所改观”。空军约有1000架飞机,其中军用飞机500架(轻型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双引擎运输机和教练机),兵力8.5万至10万人,其中约1300名飞行员。除一个轻型轰炸机中队和两个战斗机中队外,国民党空军全部集结于台湾。“自南京和上海陷落后,空军的战斗力有一定的提高”。

此时,中共的海空军均在初创阶段,实力很弱。1949年4月渡江战役开始时,中共依靠起义的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和第五巡防队建立了第一支海军部队,共有25艘护卫船、炮艇。直到内战结束,海军总共拥有兵力4000余人,各种舰船183艘(含商船),但“性能落后,陈旧不堪”。稍具规模的军舰,如重庆号巡洋舰、长治号护卫舰以及“安东”舰、“永绥”舰等,均被国民党飞机炸沉或被迫自

沉。仅1950年1月25日一次空袭,即有“常州”号、“万寿花”号等26艘舰船被炸伤炸沉。中共海军成立一周年之际,虽建立了三支舰队,但能够作战的只有8艘护卫舰、8艘炮舰和16艘登陆舰、登陆艇、江防舰和炮艇等。中共的空军正式成立于1949年10月25日,时有飞机159架,其中可以使用的战斗机、袭击机33架,轰炸机10架,运输机13架,侦察机2架,通讯机7架,教练机39架。空军兵力不足3000人,其中飞行员202人。

中共军事领导人当然了解国共在海空军方面的实力差距,粟裕在7月2日的一封电令中指出:“为完成攻占台湾任务,必须迅速加强海军”。毛泽东在7月10日致信周恩来说,据朱德建议,可考虑选三四百人去苏联学习空军,同时购买飞机100架左右,连同现有的空军组成一支攻击部队,掩护渡海,准备明年夏季夺取台湾。同时须考虑在闽、浙两省建立飞机隐蔽库。7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第十四兵团司令部及直属部队和军委航空局组成空军领导机关,并决定派刘亚楼等赴苏具体商谈购买飞机、聘请专家顾问和帮助开办航校等事宜。看来,毛泽东确定的攻台时间是1950年夏季。而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海空优势,中共欲迅速提高海空军作战能力,完成攻占台湾的任务,只能寄希望于莫斯科。

1949年2月初,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访问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通过与中共领导人多达12次的会谈,莫斯科已经充分了解到中共的亲苏立场和主张。斯大林对此非常满意,决定尽量满足中共的要求。因此,在刘少奇6-8月访问莫斯科期间,斯大林答应在各方面向中共提供援助。关于海军和空军的建设,斯大林在6月27日第一次会谈时便主动提出,苏联准备帮助中国建立自己的舰队,首先可以帮助打捞沉船,还同意派遣一支分舰队去青岛港,以帮助中国巩固海防。对于中共提出的建立莫斯科与北平之间航线的请求,斯大林说,苏联已经准备好,现在就可以着手组建,还答应帮助中国建立飞机装配和修理工厂,向中国提供最新型的歼击机。根据刘少奇的要求,斯大林在11日会谈中又答应在旅顺帮助建立一所海军学校,并帮助中国建立起海岸防御体系。

在此情况下,中共向苏共通报了攻打台湾的大体计划。刘少奇在7月4日给斯大林的书面报告中透露,中共将在1950年进攻台湾,“因有部分国民党军队做内应,台湾可能提早占领”。7月25日,毛泽东在给刘少奇并转斯大林的电报中讲得更加明确:“第三野战军将只在两个地方,即在福建省和台湾开展军事行动。福建省的军事行动将于今年lO月结束,而攻占台湾的军事行动要在我们建立了空军部队后才能进行,这也许要在明年的下半年才有可能。”电报还讲述了攻占台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上海,自封锁之日起,严重的困难日益加强。所以,为了粉碎这种封锁,必须占领台湾,但是没有空军是不可能占领台湾的。我们希望你和斯大林同志就这一问题交换意见,苏联能否在这方面帮助我们,即在六个月至一年的期限内,在莫斯科为我们培养1000名飞行员和300名机场勤务工作人员。此外,苏联能否卖给我们100-200架歼击机、40-80架轰炸机,它们将用于攻占台湾的军事行动。在建立海军舰队方面,我们也请求苏联帮助我们。我们设想到明年的下半年,即在我军进攻台湾期间,除西藏外,中国大陆的所有领土都将被我们占领。”

在7月27日的会谈中,苏方答应向中国出售雅克式战斗机100-200架、轰炸机40-80架及备份机件和重磅炸弹,也同意为中国培训飞行员,只是提议不必来苏联,航空学校可以设在中国。8月6日,中共中央致电刘少奇,因国民党飞机在长江一线轰炸造成严重损失,请苏联提前运来360门高射炮。经商谈,苏联军方于8月9日提出了一个组建高炮兵团的方案:以3.7厘米和8.5厘米高射炮各180门组成10个高炮团,一周后即可准备好;为训练中国炮手,苏联将派22名教练在炮兵上校或少将带领下,随中共代表团去中国。11日中方回电,完全同意苏联方案,提出再定购360挺高射机枪。8月18日,在莫斯科负责商谈空军筹建工作的刘亚楼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建议为攻打台湾建立伞兵部队,并向苏联定购运输机和降落伞,聘请苏联顾问和教员。周恩来回电表示同意,嘱他与苏方商谈。

除了请求苏联帮助建立海空军外,中共还试图请苏联空军和海军协助攻打台湾。在7月25日的电报中,毛泽东很婉转地提出:“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反帝运动有可能大步前进,在美国和英国也有可能会爆发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利用苏联的援助来攻占台湾(即除了请求苏联帮助我们培训飞行员和卖给我们飞机外,也许还不得不请求苏联给我们派苏联空军和海军的专家及飞行员,参加军事行动),这会不会给美苏关系带来损害?请你向斯大林同志报告这一切,以便他来斟酌我们的计划,是否可以将其付诸实施?”(关于苏联对这个问题的态度,笔者没有看到直接的文献证据,但时任苏共中央常驻中共中央代表科瓦廖夫的回忆提供了一些情况。根据科瓦廖夫保存的私人档案文件,在刘少奇离开北平前,毛泽东就曾致电斯大林,要求苏联对台湾登陆作战给予空中和海上支援。但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科瓦廖夫回忆说,当刘少奇在莫斯科重新提出这个问题时,斯大林当即表示拒绝。他告诉中国人,由于战争,苏联已经承受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从西部边界到伏尔加河的这片国土已成废墟。苏联在军事方面支持攻打台湾意味着将与美国空军和海军发生冲突,并为美国发动新的世界大战造成口实。苏联没有任何理由再冒这个风险。斯大林说:“如果我们领导人这样做,俄国人民不会理解我们。不但如此,由于我们对战时和战后的困难和灾难估计不足,以及轻率地采取行动,他们还可能把我们赶走。”斯大林建议把这件事提交联共(布)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可以请高级军事领导人和一些部长参加。在7月27日的会议上,斯大林重复了他的看法。在发言结束时,刘少奇宣布撤回请求苏联直接提供海空军援助的要求,表示这个问题已经过去。

很可能,这种情况使得毛泽东在确定攻台的时间上有所犹豫。7月30日,粟裕致电毛泽东,为迅速完成攻占台湾的准备,建议华东海军暂缓迁往青岛,并提出:“依各方情况及条件,估计攻台时机以四野攻广州之同时发起为有利,果如是,则时间已很迫促,但目前海军情况及攻台准备之困难如此,实难完成攻台任务。”8月2日毛泽东回电,同意华东海军留下归他指挥攻打台湾,并说:“你们积极准备攻台湾是正确的。必须从各方面准备攻台,打破干部中的畏难心理。”毛还指出,对国民党军队的策反工作十分重要,需积极准备,中央方面正在同时准备空军。至于攻台的时间,“如有台湾国民党海陆空三方面大量可靠内应,则可以早日举行,否则必须推迟到我们空海两军(特别是空军)条件充分具备之时,故具体时间问题目前不能确定”。

显然,斯大林坚持了他在中国内战中的一贯立场,即不向中共提供直接的军事援助。但与此同时,莫斯科加快了帮助中共空军和海军建设的步伐。1949年9月19日苏联部长会议责成武装力量部向解放军总部及军事学校派遣领导干部、顾问、教员、教官及服务人员共915人,其中空军780人,海军86人,炮兵21人,所有费用均由财政部从苏联部长会议准备金中支出。同时,向空军提供各种教学用飞机334架、装有指挥仪和测距仪的高射炮360门(8.5厘米的120门,3.7厘米的240门)、高射机枪360挺及炮弹,价值总额2650万美元。11月4日,为保证中国航校和高射炮团组织筹备和正常展开工作,苏联部长会议做出决议,再向中国增派97名空军顾问、教官及军医等服务人员,供应500辆汽车、12台拖拉机、6架y-2型飞机、91台航空发动机及其他辅助设备,价值2800万卢布。11月19日,苏联部长会议又决定向中国提供战斗机、教练机和运输机以及航空发动机、高射炮、机关枪等装备,总共为1.258亿卢布。以后两个月,部长会议又连续三次决议向中国提供伞降物资、机场装备、航空汽油等共计1.663亿卢布。

然而,就在中共积极准备台湾战役的时候,福建沿海岛屿作战失利,改变了中共的计划。问题首先出在金门。9月26日,三野第十兵团在福建泉州召开作战会议,研究攻取金门、厦门两岛的作战方案。会上就“金厦同取”、“先金后厦”、“先厦后金”三个方案进行讨论,决定金厦同时攻取,由第二十八军担任攻取金门任务,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一军担任攻取厦门任务。10月7日电告粟裕:“决于本月中旬(内定13日)同时发起攻歼金厦两岛”。粟裕11日复电:同意作战部署,但提出以两个师攻金门是否完全有把握的问题。第十兵团12日决定将同时攻取厦金两岛改为先取厦门再攻金门。10月15日,解放军发起厦门战斗,于10月17日攻克厦门和鼓浪屿,歼敌2.7万人。厦门得手后,负责攻占金门的第二十八军在军长、政委均病休的情况下,于24日晚发起攻击。因准备渡海船只不够,第一次只运送了三个团(第二十八军两个团,第二十九军一个团)登陆。占领了古宁头滩涂阵地后,登陆部队在缺乏统一指挥的情况下,没有派兵固守,等待后援,即深入追击败退的守军。此时,撤离潮汕的胡琏兵团接蒋介石命令增援金门,刚刚上岛,飞机、军舰、坦克齐上阵;而中共运送部队的船只全部被敌机炸毁,后援部队无法到达。经过三天激战,登陆金门的近万名官兵全军覆没,被俘者3700余人。守军伤1982人,亡1269人,总计3251人。此役大大鼓舞了国民党的士气,据说蒋介石闻讯后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蒋经国则在lO月26日的日记中称之为“转败为胜、反攻复国”的转折点。

蒋家对这次战斗意义的估计显然有些过分,但对于中共来讲,金门之战确是国共内战以来的最惨痛的失败。10月29日,毛泽东批转了《关于攻击金门岛失利的教训》的通报,要求“各兵团及各军负责同志,引起严重注意”,并写下批语:“当此整个解放战争结束之期已不在远的时候,各级领导干部主要是军以上领导干部中容易发生轻敌思想及急躁情绪,必须以金门岛事件引为深戒。对于尚在作战的兵团进行教育,务必力戒轻敌急躁。稳步地有计划地歼灭残敌,解放全国,是为至要”。除了急躁轻敌、准备不足等问题,叶飞从军事角度总结的最主要的教训就是整个战役没有空军和海军的配合。“空中没有掩护,海上没有支援”,只靠木船作战,又无渡海经验,是导致作战失利的重要原因。

然而,海空军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尽管一再强调要有充分准备,几天之后,中共军队再次在渡海战斗中受挫。11月1日,三野向中央军委报告了定海作战方案,确定的方针是“力戒轻敌骄傲,弱敌当作强敌打,充分的战前准备”,要求“集中兵力、火力,求得一举成功”。11月3日,在第七兵团造成对定海的战役包围态势下,第二十一军六十一师首先发起进攻舟山群岛的登步岛战役。结果,由于风向、潮汐变化,后续部队不能及时赶到,而敌方援军源源不断,并有海空军支援。登岛部队激战三昼夜,在守备部队的顽强反击下,伤亡1488人,歼敌3200人,最后被迫撤离该岛。这一战役,再次引起毛泽东的注意,他在11月14日给粟裕的电报中指出:“舟山群岛共有敌军五万人,并有颇强的战斗力,你们以两个半军进行攻击是否足够?鉴于金门岛及最近定海附近某岛作战的失利,你们须严重注视对定海作战的兵力、部署、准备情况及攻击时机等项问题。如果准备未周,宁可推迟时间。提议你们派一要员直赴定海附近巡视检查一次。”

这两次渡海作战的失利,使中共领导人意识到,攻取台湾绝非易事。于是,进攻台湾的战役不得不分为两步走,首先必须夺取沿海岛屿,如海南岛、舟山群岛和金门岛等,然后才谈得上进攻台湾。11月下旬,粟裕进一步总结了金门、登步两战教训,分析敌我态势,研究新的战法。认为蒋介石有困守沿海岛屿甚至以台湾兵力增强舟山、金门诸岛的企图,故而提出:应首先“尽歼沿海诸岛的蒋军,以造成攻台的更有利条件”,但蒋军占有海空军优势,中共军队还不懂得对有海陆空直接配合而凭岛固守之敌的战法。因此,解放舟山群岛的条件尚未成熟,建议推迟至第二年1月或2月。至于攻打台湾,粟裕提出在进行军事准备的同时,必须加强政治工作,大力开展争取、分化、动摇、瓦解和宣传工作,并放宽策反对象的范围,把战犯也包括进来。如此,进攻台湾的时间也只能推迟。在11月15日与苏联大使罗申会谈时,周恩来还充满信心地说:1950年春季做好台湾登陆战役的准备,夏天实施登陆。到12月5日通报情况时,周便改口说:明年2月以后,人民解放军的任务就是解放西藏、海南岛和台湾。解决西藏和海南岛问题都不是很费力的,但是进攻台湾的战役将十分艰巨。只有在充分准备好登陆部队、海军舰队和空军部队后,才能发动进攻。“战役的日期,看来将安排在1950年9-10月间”。粟裕在12月17日召开的三野师以上干部会议上也说,关于进攻台湾,“现在要求一切战备工作于明年2月底前准备好,或者春季准备好。如果政治情况变化也可能提前,或者海空军没有准备好,也可能推迟”。刘少奇1950年1月11日给毛泽东的电报说:“关于舟山、台湾、金门、海南岛作战的材料都转给你了。根据粟裕报告,如果没有空军的协助以及若干必要的海军协助,要进行渡海的两栖作战,是不可能的,近日海南岛及金门的报告也证明此点;参谋部近日正在研究这些问题,研究完毕后,即将材料带来莫斯科。大概这些作战都不能性急,都还要有相当长时间的准备。”

变化因素 篇12

关键词:放射作业,测井工人,血脂,影响因素

测井工人是我国职业大军的一部分,其主要职业有害因素是电离辐射,然而在对放射员工进行健康监测过程中发现,长期接触小剂量电离辐射仍然对机体产生了一定的辐射损伤效应[1]。近年来职业心血管疾病是危害成为职业卫生研究的重点之一[2],血脂异常是其重要的且可调控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有关放射测井工人高脂血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缺乏。本研究拟对放射测井人员进行血脂水平调查,了解测井作业工人血脂状况和影响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对2011年在新乡市某公司测井作业工人143人和某企业进厂前249人体检人员的健康体检报告进行调查分析。

1.2研究内容选择2011年新乡市石油公司测井工人143人作为接触组,和249人某企业进厂前体检作为对照组。进行血脂常规检测并进行人口学特征和吸烟、饮酒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描述测井作业工人血脂状况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1.3检查项目与判断标准检查项目:抽取空腹静脉血,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判断标准:根据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5]:TC≥5.72 mmol/L、TG≥1.70 mmol/L、HDL-C≤0.91 mmol/L、LDL-C≥3.64 mmol/L,其中有1项异常即诊断为血脂异常。

1.4统计学处理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汇总;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设定检验水准α=0.05。计数资料用%表示血脂异常,应用χ2检验分析血脂异常在接触、性别、吸烟和饮酒中的分布,采用logistics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及相关因素本次总共调查392人,由表1可知,其中测井作业工人143人,其中男性132人,女性11人;对照组249人,其中男性155人,女性94人。接触组男性比例为92.3%大于对照组男性比例的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测井作业工人中吸烟者24人,占16.8%,对照组中吸烟者23人,占9.2%,接触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血脂异常分析本次调查发现TC、TG、LDL-C和HDL-C异常率在二组间存在差异,见表2。

2.3放射测井作业及性别、吸烟、饮酒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根据血脂是否异常将血脂分为二分类变量,单因素χ2检验结果显示(表3),男性血脂异常率为45.0%大于女性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触组血脂异常率为94.6%大于对照组的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吸烟者血脂异常率为36.3%小于吸烟者血脂异常率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分析因素包括性别、工种、工龄、年龄、吸烟和饮酒。根据血脂是否异常将血脂分为二分类变量。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以上因素进行分析,由表4可知,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到男性(P<0.01)和放射作业(P<0.01)是血脂的危险因素。

注:性别为男比女;工种为接触组比对照组;吸烟为吸烟比不吸烟;饮酒为饮酒组比不饮酒组;工龄和年龄为连续型变量。

3讨论

血脂是血浆中的脂类物质,其指标主要包括TG、TC、HDL-C、LDL-C,血脂异常是导致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伴随着全人类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4],职业因素与血脂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们关注,本次调查通过描述测井作业工人血脂状况和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旨在为研究测井作业与血脂异常之间的关系,对提高工人生命质量,降低心血管系统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几年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各地血脂代谢异常患病率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从20.4%~62.6%不等[4,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放射测井工人血脂异常率为94.6%,远高于一般人群水平报道和对照组。本次研究发现,男性血脂异常率为45.0%大于女性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董忠等[6]研究一致。研究发现酗酒、吸烟、不规律的作息、药物滥用、缺乏运动等,这些不健康的行为都可以诱发高血压的发生,本次研究在生活习惯和血脂异常关系分析中发现,不吸烟者血脂异常率小于吸烟者血脂异常率,与此前报道相一致[7,8]。

血脂异常的发生是遗传、个人生活方式、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发现:男性、年龄增加、放射作业均为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与国外一些报道相一致,Serhatlioglu等[9]报道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的人群血清TG水平较高。Azimzadeh等[10]研究发现电离辐射能够诱发心血管功能障碍,可导致小鼠血脂水平变化。放射测井工人作为接触电离辐射人群,其血脂异常水平可能与接触电离辐射有关。

参考文献

[1]陈允菊,汤玉华.长期小剂量射线对放射作业人员血清中睾酮水平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6(2):160-161.

[2]Wilson P W,D'Agostino R S,Bhatt D L,et al.An international model to predict recurr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J].Am J Med,2012,125(7):695-703.

[3]刘畅.肥胖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4(6):16-18.

[4]王欣,李曼,李晓梅,等.中国居民血脂水平变动趋势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2):106-108.

[5]何欢,李勇,王畅,等.吉林省社区成人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现况分析[J].卫生研究,2014(5):743-748.

[6]董忠,李刚,谢瑾,等.北京市成年人主要慢性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3):357-358.

[7]盖凤春.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问题自我管理的质性研究[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6(2):71-72.

[8]孙李丽,葛华,崔长勇,等.新疆油田公司驾驶员职业紧张程度与血脂和血压的关系[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6(4):401-404.

[9]Serhatlioglu S,Ogur E,Ozan A T,et al.Biochemical and immunological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 in radiology staff members[J].Tani Girisim Radyol,2004,10(2):97-102.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下一篇:精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