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课堂效率(共10篇)
活用课堂效率 篇1
新课程倡导新的教材观, 倡导我们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 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教案来, 能充分有效地将所授的知识激活, 从而形成教师的教学个性。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 要教得好, 使学生受益, 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了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 突破“以本为本”的旧教材观, 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科学地处理教材。那么,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该如何活用教材、刷新课堂呢?
●活用教材, 活跃课堂, 增强兴趣
1. 活用教材, 创设情境, 增强兴趣
教学情境即在课堂教学环境中, 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习被思维、情感、创造、优美、游戏的光辉照耀的话, 学习对于儿童来说, 可以成为一种富有兴趣的、引人入胜的事。”可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精神需要,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启迪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如“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中教材只是以一张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探究体会信息来源多样性, 我在设计这一环节时, 尝试对教材内容加以改变, 让学生考虑早上起来应该如何根据天气来决定穿多少衣服。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 努力把他们所知道的生活中的方法告诉大家,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 教师只要善于创设情境, 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总之, 教材是相对固定的, 但教学情境是可以不断变更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要求适时地改变教材中的部分内容, 用活教材, 创设学习情境,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能使我们教师品尝到改变素材的成功喜悦。
2. 活用教材, 提出问题, 维持兴趣
例如, 在设计图片处理的基本方法这一节内容时, 我没有采用书上的例子, 而是利用课前时间, 用数码相机为学生拍摄了一些独照、合照等。当然在拍摄的过程中我故意让照片出现拍歪、曝光过度等缺点;接着将照片复制到电脑中, 让学生观察, 说说他们对照片有什么看法, 这时学生自然而然就提出了“有的照片歪了, 要能正点就好了;有的照片太亮了, 能暗点就好了”等一些问题。教师这时加以适时的引导, 简单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方法。这样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信心和乐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教学的实际效率。所以学生十分感兴趣, 整堂课的气氛十分融洽,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十分高, 教学效果也自然好, 效率也高。
由此可见, 我们不能迷信教材, 要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和真实需要将教材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 有所增减地使用教材。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富有情趣、有意义的素材, 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学生对此感兴趣了, 就会钻研它, 学习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
●活用教材, 考虑差异, 增强自主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教材是一种高度浓缩、具有高“含金量”的资源。对教材编写工作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有体会, 教材中的每个字以及某种组合都是本领域权威专家慢慢“磨”出来的, 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乃至每一个探究学习里都尽可能地容纳和渗透最大的价值, 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因此,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该深入地了解教材, 同时考虑到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 做到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 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 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亲身经历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随机性, 尝到成功的乐趣。
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 (下册) 第八章第3节制作基本动画中有两个实践学习, 我根据学生在认识Flash软件这一节时已经学过简单的动画制作这一情况, 因为太阳的移动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 我就把这作为第一任务, 而将太阳的修改作为第二任务, 在移动的太阳这一动画中加入旋转的风车作为进阶任务。这样稍稍改变一下教材的任务, 将两个实践学习合成一个内容的三个任务, 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差异,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完成不同的任务,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完成任务。
●活用教材, 激活想象, 增强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有位哲人也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影响之大是其他任何事物所无法比拟的,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正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也要求我们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使教学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想象, 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
在讲解“设计应用文档”这一章的“制作自选图形时”, 考虑到学生对画图有一定的兴趣, 可以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 让他们先动手操作并思考几种图形的制作。学生积极思考给出了许多答案, 比如:利用复制操作可以制作同样的图形;利用shift可以选择图案等, 师生共同通过总结来得出结果, 这样既节约了时间, 又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正是这种意识和能力, 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加以引导, 必将成为学生进行创新的动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知识、必须展开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 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作的过程中, 不应该要求学生千篇一律, 要激发他们的思维, 特别是学生的想象思维。对于学生的特别想象, 我们教师要加倍关注, 鼓励学生不必担心失败。这样学生通过不断的努力, 得出结果, 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李烈老师曾经说过:教材是例子, 是范本, 但我们教师不是照本宣科的工具, 要把教材教活, 把学生教会, 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主旨。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我参照教材但不依靠教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更新、拓展教学内容,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活用教材, 用活教材, 取得了良好的的效果,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活用课堂效率 篇2
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而且还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之类的活动,使之推广。这是语文教学之幸事,但也让许多语文教师,尤其是刚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感到无所适从。怎么办呢?笔者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选用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方法。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尤其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和各种教学评比,我们的语文教师总结出了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学模式。据笔者粗略统计,截至到2008年年底,仅在湖南省得到县级以上教研部门首肯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不下100种,真的让人眼花缭乱。无须质疑,各种模式都有其优点,都能够有效地稳定或提高学生语文考试的成绩;有些既能提高成绩又能提高素质。如,某种作文教学模式,对文章怎样开头、展开和结尾等都有一定的规定,老师指导写作时往往是诱导学生依模式变相“填空”。这样训练学生作文,老师相对轻松,多数学生依葫芦画瓢也容易模仿,各种考试中作文分数能确保比较高。如此语文教学模式,对应试的确有效,但却贻害学生。
不同的语文教学模式,只适应某些教师,某些学生,仅仅能满足某些类型的课文教学或者作文训练的需求。有的能提高考试分数,但对提高学生素质则谓阙如。有的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但操作困难,见效慢。可见,各种语文教学模式都有其缺点,没有哪一种语文教学模式是万能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确定了语文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学习方式的多元化、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等标准,还规定:“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可惜,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常以一种模式掌控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使之尽量“规范”。这样做,表面看起来课堂秩序井然,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了,而实际上大大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很难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往往事倍功半。
没有模式就无法推广经验搞好教学。但是,如果机械地照搬模式,就会在方便教学的同时,束缚师生的思维乃至创造力。既然如此,如何使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呢?最佳方法那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运用。
由于“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古今中外的语文教育家在教学中就没有采取什么固定模式,也不主张必须有什么模式。如,语文教学名家魏书生不倚重某一模式,他曾说:“我不主张在具体教法上搞一种模式,我也不认为我的自学法好,别的老师的讲授法就不好,我觉得各种方法都有自己的好处。”事实上,愈是没有固定的模式,语文课堂教学就愈加灵活,效果就更理想。即便是同一个模式,不同教师运用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只有不囿于模式,其教学才能常教常新,其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逐步提高。模式相同而教学效果迥异,这说明灵活运用模式非常重要。
刘文君、刘文娟老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曾深有感触地说:“教无定法,语文是一门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学科,只要你善于动脑筋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定能让更多的学生对语文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能使课堂流光溢彩。”一种课型应该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模式来实施教学,如,对阅读课,就可以选用多元互动模式、自主学习模式、“主体——发展”模式、互促疑问导向模式等等。一种模式也可以适用于多种课型,如,“略读、精读、仿写”阅读教学模式,既适用于教读课和自读课,又适用于现代文阅读课和文言文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按实际情况,通过变换或交替使用某些模式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是培养人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脑力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人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既决定了教学的复杂性,也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模糊性、多元性。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师如何尽快点燃学生学语文的“火把”呢?关键在于考察教学过程,分析教学结构,研究教学方法,从而灵活运用多种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找准突破点, 主动探究,将教学内容渐次拓展与深化,达到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谭键文.广州市语文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
[2]张宏泰.自主创新式语文教学的实践[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
[3]刘文君,刘文娟.语文教学模式的多样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4).
[4]王书合.我对教学模式的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5).
活用多媒体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篇3
一、创设情境的有力武器———视频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和意境, 进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继而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视频正是结合了图像和声音的优势, 可将一个个物理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他们身临其境, 被一些新奇的物理景象感染, 产生一种揭开它们神秘面纱的冲动,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二、实验展示的帮手———实物投影
在物理教学中, 一些新颖有趣的实验和新奇美妙的现象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 受实验条件 ( 如仪器尺寸小、仪器数量等) 的限制, 有些实验现象可见度低, 教室后面的同学往往不容易观察清楚, 导致课堂效率较低。而实物投影可以将一些可见度较低的实验现象加以放大, 使所有学生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如演示“磁体周围有磁场”的实验时, 过去的传统做法是先把很多小磁针放在讲台上围成一个圆圈状, 中间放一个条形磁铁, 观察小磁针南、北极的方向变化。但是, 由于磁针太小, 就连前排的学生也很难看清楚, 为了提高效果, 教师不得不在学生面前巡回展示, 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但有了实物投影, 就可以将磁铁和磁针全部放在投影仪上, 整个现象清晰可见, 即使坐在最后面的同学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实验模拟的好手———Flash动画
由于时间、经费等限制, 许多实验往往没有条件让学生反复操练, 此时就可通过Flash动画模拟来实现。如讲述汽油机、柴油机的模型以及工作原理时, 就可通过Flash动画让学生全面观察后再反复观看各个冲程, 这样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数据、图像处理的尖兵———Excel
Excel是一种先进的多功能集成软件, 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统计等功能。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函数功能丰富、图表种类繁多。用户能在表格中定义运算公式, 利用软件提供的函数功能进行复杂的数学分析和统计, 并利用图表来显示工作表中的数据点及数据变化趋势。在物理教学中, 如果能将Excel的这一特点运用到物理探究实验的数据处理中, 不仅能节省课堂时间, 还能将实验数据及相关图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找出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学习探究活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 (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匀速直线运动》) 时,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记录气泡经过10cm、20cm、30cm、40cm的时间和求出速度表格, 并绘制路程- 时间图象, 最后总结规律。在教学时, 首先可以根据上述表格在Excel中建立一个工作表 ( 如上表) , 然后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填写到已设计好的Excel工作表的表格中, Excel将会自动生成气泡运动的路程- 时间图象 ( 如上图) , 最后由学生讨论表格及图表并得出实验结论: 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 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运动速度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从而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实验时间,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讨论,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总结归纳的法宝———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 和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 它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在“运动与力”的复习时老师可以先根据教学设计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一个较粗线条的提纲 ( 分四部分: 1. 测量; 2. 运动; 3. 力; 4. 运动与力的关系) , 学生根据提纲总结所学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将内容填入项目中 ( 如下图) 。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基本知识结构和各个知识间的关系, 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网络。
活用多媒体,提升地理教学效率 篇4
一、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时空限制,中学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学生不熟悉的,这给学生的思维造成了障碍。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要充分运用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多媒体教育技术,通过制作形象生动、动静结合的教学课件,逼真地再现当时的情景,沟通地理与现实生活,提供思维的各种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对客观事物充分感知,丰富其感性认识,从而顺利实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给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铺垫和有力的起跳板。
例如,“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而初中生的知识储备和空间思维能力有限,因此学生对于地球如何自转和公转,以及在自转公转的过程中会产生什么现象等问题不容易理解,对于太阳高度角的移动和计算问题也很难掌握。这时,如果教师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Flash动画来演示这一现象,学生通过观看演示,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原因等知识。再如,讲“亚洲河流”的特征时,让学生观看“在亚洲地形图上模拟亚洲大河如鄂毕河、叶尼塞河、长江、黄河、湄公河、印度河等河流的流向”的动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很快就能说出亚洲河流的特征及原因,而且各大河的名称、位置在学生的脑海中会留下很深的印象。
二、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赫巴特曾说过:“真正的感觉观察比单纯的描述更可取。”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以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能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交互功能,在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通过观察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这样,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例如,在讲其中的“地形”因素时,先让学生看几张位于赤道附近的非洲最高峰——乞利马扎罗山的图片,学生欣赏着山下的热带风光,情绪十分活跃。画面逐渐转移到乞利马扎罗的山顶,学生看到了山顶上的皑皑白雪和冰川,这时画面停住,屏幕上跳出一个问题:“这儿为什么会有冰川的存在呢?”学生这时都愣住了,不禁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再联系自己所知道的一些实例,从而获取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讲“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中“长江”一段时,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有关长江的许多知识容纳在其中。先插入一段关于长江的视频(《话说长江》中节选一段),配合有关讲解提问:“长江被称为中国第一大河的原因是什么?”
在讲长江上、中、下游时,为突出“人地关系”的思想,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看视频中长江各段的自然特征,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人们怎样利用和改造长江的,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身在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的热情,以及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落实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对中学地理教学来说,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完成得好坏,是检查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要使德育教育融入地理知识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独到之处。
例如,在讲“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高新技术取得的丰硕成果,特别是“神舟八号”的成功发射更让全国人民鼓舞振奋。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或录像,自然产生了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在讲到“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时,可以选用下列一组图画:
■
活用相关知识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篇5
借用古诗文
古诗文中优美的诗情画意, 使人耳目一新, 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 用“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 气温下降, 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用“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地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高原的辽阔富饶, 给学生无穷的回味。
借用歌曲
课堂上适时引入歌曲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还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如在讲长江之前, 听一首充满深情的《长江之歌》, 学生的心中就仿佛流淌着一条奔涌的大江, 进而想多了解有关她的知识。接下来就顺着歌词讲下去:“你从雪山走来”, 雪山是指哪座山呢?它位于何处?一组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又仿佛把学生带到了黄河岸边去探究“母亲之河”的奥秘;在讲季风时, 我播放了田震的《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接着我就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和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风向随季节发生变化?如此, 很自然地把季风知识引出来。在讲昼夜交替时, 我放开歌喉唱道“让宇宙关不了天窗, 叫太阳不西冲”, 然后问:“如果地球不自转, 太阳还会天天西冲吗?”学生们分组讨论, 气氛热烈, 知识掌握得好, 记得很牢。
巧用历史知识
二战中, 德军潜水艇出入直布罗陀海峡, 关闭了发动机, 避开了英军的监听, 绕到英军背后, 偷袭英军得手。他们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大洋底部的洋流。大西洋水面较高, 地中海水面较低, 大西洋表层海水会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 而地中海底层海水会从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让学生对海底补偿流有了更深的认识。珍珠港事件也是众所周知的, 日本法西斯于1941年12月7日凌晨, 派出6艘航空母舰为基干的突击舰队, 对美国停泊在珍珠港的太平洋军事基地进行了95分钟的袭击, 使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灭。日本为什么选择12月7日凌晨?7日是星期天, 美军正在灯红酒绿中狂欢作乐, 根本无防;凌晨正是人体需要休眠的最佳时刻;而12月, 正是北太平洋盛行冬季风之际。北太平洋暖流又称日本暖流, 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日本海空军抓住机遇, 顺着季风和洋流的方向, 顺水推舟, 直驱南下, 对地处低纬度的珍珠港突然袭击, 狂轰滥炸, 势如破竹, 仅以微小的代价, 使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大损失。由此可知, 洋流和风向历来被军事家重视和利用。
我国历史上, 几乎所有都城的城墙都修建为方形, 而且在结构和形状上, 南北东西均为对称形, 以显示皇权的神圣和尊严。唯独北京是个例外。北京城四个角中有三个角是垂直的, 唯西北角打破了这一规律。这就使城墙明显缺了一角。现在的北京城是明朝永乐年间修建的, 建成时北京城四角都是直角。但明清两代, 北京及其附近地区经常发生强烈地震, 每次地震, 北京城西北角从西直门到新街口外这段城墙都要倒塌。虽经重修多次, 但无论建得怎样坚固, 总是被地震震塌。经察看, 原来地下地基不牢, 可能有活断层。皇帝决定将西北角的城墙向里缩小一块, 避开不稳定地段。以后北京城又经历几次地震, 再没有倒塌。可见, 历史上的古人就已经知道用地理知识服务于人类。
巧用谜语
谜语可以帮我们记忆一些枯燥的地名。例如:中国城市名:一路平安——旅顺;风平浪静——宁波;日近黄昏——洛阳;船出长江口——上海;银河渡口——天津;双喜临门——重庆;空中码头——连云港。国家名:灰尘吹来——埃及;初见成效——刚果;加水便可盖图章——印尼。地理名词:返航之路——回归线。外国城市:只有男子的城市——汉城。中国名胜:三五成群等山峰——八达岭。谜语不在多, 课内出现要适时, 最好让谜语在教完一个内容后出现, 最多一两条, 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剂学生的情绪并加深印象。
巧用谚语
谚语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有趣, 在教学中运用谚语, 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例如讲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时, 用“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讲, 形象而生动;“一年四季无寒暑, 一雨便成秋”, 描述昆明市的气候特征;还有动物震前活动谚语, “老鼠搬家往外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 鸡飞上树, 猪乱拱;鸽子惊飞不回巢, 鱼儿惊慌水面跳, 鸭不下水, 狗狂叫。”读来顺口易懂;描写冬至以后的数九寒天“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 七九河开, 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春雨贵如油”说明华北平原春旱严重, “山北黄牛下地, 山南水牛犁田”, 是秦岭地区地理景色的写照;还有描写天气的都很通俗“蚂蚁搬家, 将有雨下”“蜻蜓飞得低, 出门带雨衣”“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巧用身体资源, 增加直观效应
例如, 我在教学“地图”这节课的“不同的山体形态”知识点时, 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一只手, 拇指放于掌内握成拳, 假设它是一个山体模型, 然后找出山体模型有哪些地形。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 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 而4个手指从根部起的第一节的背部相当于山脊, 手指间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 水顺着指缝向下流, 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 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这样处理, 不仅直观, 而且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巧用故事
故事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引起学习的兴趣, 开阔视野。商业的概念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活动, 俗称做生意、做买卖。为什么说“做生意、做买卖”就叫商业呢?我给学生穿插一个故事:“商”原来和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有关, 传说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文王灭商朝以后, 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历史上称西周。周文王把原来的商朝的臣民当成是二等公民, 叫他们曰“商人”, 不分给他们土地等生产资料, 这在当时简直置他们于死地。俗话说的好, “天无绝人之路”, 这些完全失去生产资料被称为“商人”的人们奋起抗争, 另辟蹊径, 从事买卖活动来谋生, 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 从事买卖活动的群体越来越大, 就把专门从事买卖活动叫做商业, 从业人员就叫商人。如今民间还有“轻商”的意识,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学生不仅对商业有了更深的了解, 而且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学世界的陆地与海洋时, 我讲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 并启示学生:哥伦布所以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大发现, 除了他具有坚定的意志和熟练的航海技术之外, 他还拥有渊博的地理知识。他对当时人们掌握的地理知识了如指掌, 对欧洲、非洲及大西洋沿岸的风向、海流及气候等地理知识也十分熟悉。正是这些地理知识, 帮助他驾驶帆船, 横渡大西洋, 到达今天的美洲。
运用学生熟知的身边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买新楼房, 为了保证冬季有充分的日照, 就要考虑南楼的高度、南楼和北楼的间距, 那么怎样知道一套房子冬季能否照到太阳?很多家庭安装有太阳能热水器, 要使它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光, 需要随季节调整集热板和楼顶的倾角, 那么调整的依据是什么?这就很自然地提出了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也是近年来高考的趋向。
活用课堂效率 篇6
针对以上现状,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采用导学案的方法进行复习,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导学案的设计
1. 中考复习要求: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中考说明。设计本节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和方向。如, 概率部分可以这样设计: (1) 概率部分的试题只考查最基本的概念和最简单的随机事件概率计算。 (2) 题目的材料新颖, 图文并茂, 大多注重日常生活的应用。 (3) 数据给出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图表、统计图等。
2. 基础知识回顾:
将本节课涉及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式、图解式、图表式导学案的形式,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一般做到基础、全面、系统, “基础”是立足教材。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全面”是全面覆盖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系统”是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形成网络。
3. 重难带点解析:
将本节棵的重点、难点、热点和考点设计成问题式学案, 引导学生通过派思考、讨论, 抓住关键突破重点和难点, 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 侧重与他们能力的培养。
4. 解题方法指导:
精选有代表性的例题。例题中的内容是本节课水涉及的内容, 在导学案中只给出题目。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和提炼信息, 培养他们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侧重于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
5. 知识能力训练:
在配备的训练题目上,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所选题目要有较强的典型性, 能够以点带面, 触类旁通。 (2) 所选题目要突出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有较强的针对性。 (3) 所选的题目要有纲有目, 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能覆盖所有的各类题型。 (4) 题目要的设计要新颖, 要适中, 以学生承受为准, 要针对学生复习过程出现的问题来设计, 加强学生的计算、作图和推理能力的训练,
6. 中考链接:
要把与本节课有关的, 近几年常考的试题补充近来, 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导学案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 导学案的设计要重点突出、注重基础知识回顾, 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2. 题目的设计要有档次, 既要有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的抵挡题, 又要有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各类典型问题能力的高档题, 还要有难度较大, 综合性较强的高档题, 从而使学生各个层次的能力水平都在题目中反映出来。
3. 教师在教学时, 放手给学生,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体现学生“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的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 初中学生自制力差。依赖性强, 教师不讲或少讲, 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放任自流。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督促引导学生有计划、自觉地完成导学案设计的内容, 及时检查导学案的完成情况。
课堂,因活用插图而精彩 篇7
关键词:活用插图,培养能力,课堂精彩
图文并茂、文图兼美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亮点。教材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两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与教材紧密结合,大都色彩鲜艳,贴近生活,富有情趣,十分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灵活运用这些插图,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力、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用好这些插图,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呢?又该如何发挥这些精彩的教学资源应有的作用,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呢?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活用插图,培养学生的审美力
人类认识世界是从审美开始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而其中色彩鲜艳、令人赏心悦目的插图,更是美的呈现方式。让儿童边读文边欣赏图画,无意是对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我充分使用插图,唤起学生内在的审美需求和探究欲望。例如第三册《识字6》中的词语展现了祖国一年四季的自然风光,表现我国幅员辽阔和物产丰富。这是对自然美的欣赏,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亲睹其景,这时精美的插图就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境,感受祖国四季美好的风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让他们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美的事物,逐步积累审美经验,培养灵敏的审美力。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插图,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将自己的个性体验移入观赏对象,情景交融,进入一个特殊的意境,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活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从兴趣入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力,这里所说的观察力,就是观察的方法。
对于低年级儿童而言,观察方法主要表现在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和每课训练的重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训练。如从一年级第二学期起我就要有重点地培养学生按照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按照由近到远、自上而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插图,重点观察插图中人或物的身份、外貌及所处季节、时间等细节。图画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因而我要求学生观看插图时不能单看一个人或一种物,要按顺序把图画中的所有人、物都观察清楚,然后再连贯起来观察,这样才能达到有局部、有整体。例如在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蚂蚁和蝈蝈分别在做什么,再让他们观察天上的太阳,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感受到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由于训练到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非常深刻。相信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逐步的提高,学生也会有更大的发展。
三、活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任何图片都是静止的,是一件事的某个或几个环节,要将之变成教学的材料,就必须使之“活”化。在此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我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的同时,总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在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例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观察两幅插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想一想三个小伙伴准备干什么?他们是怎样栽树的呢?他们为什么能栽好树呢?进而引导他们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伙伴?这样,让插图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活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表达力
学生在观察、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把观察、想象到的内容表达出来。当然,这种口头表达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要通过长期训练才能逐步提高。根据新课标要求,从一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话,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话,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生动等,逐步提高表述能力。例如在教学《家》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后,启发学生,还有些鱼儿在河里干什么?开始有些学生胆小不愿说,在我的鼓励下,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说鱼儿在唱歌跳舞,有的学生还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江南》说他们“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呢!我大力表扬,学生更加积极,都打开了话匣子,也感受到小河带给鱼儿的快乐,鱼儿离不开小河。因此,经常利用插图进行说话训练,不仅加深了对图意、课文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何乐而不为呢?
活用课堂效率 篇8
一、钻研教材,活学活用
教材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编写者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对于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教材进行分析研究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真正把握了教材的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调整,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对每一章节的内容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了解教材编写的目的和组织结构,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活学活用,努力打造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比如:在教学《文件的下载》一课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笔者了解到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文件下载的一般方法,并能够通过网站使用软件进行文件的查找和下载,培养学生的资源获取能力和管理能力。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喜欢通过网络进行文件的下载使用,但对一些专业的下载网站没有足够的了解,这对学习效果有着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调整,将一些专业网站进行了分类,并对使用何种下载工具更加迅速快捷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让学生尝试借助于下载工具进行文件下载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对下载文件的操作熟练程度。通过这种对教材的活学活用,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了教学效果,也体现了信息技术灵活性教学的原则。
二、联系生活,提高实效
信息技术教材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应用性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要与时俱进,不要拘泥于教材,学会“活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信息技术教学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通过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为信息技术教学注入生活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起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有效联结;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在信息技术教学融入生活化内容,能够进一步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性,让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正确态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比如:在教学《数字化图像的设计与加工》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在学生对于图像的设计和加工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为自己班级设计一枚“班徽”,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在初步构想好自己心目中班徽的情况下,纷纷上网查阅相关的素材,运用Flash工具进行加工,设计出了一个个极具创意的班徽。这种教学形式源于教材,但是又不拘泥于教材,达到了“活用”教材的效果,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展了教学内容,使信息技术的应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为主体,注重拓展
新课改积极倡导“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全面贯彻这一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观。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不断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完善、补充、拓展,使教材真正成为为学生服务的工具,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丰富教材内容,使教学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当然,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过程中,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拓展,不断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材的使用真正“活”起来。
比如:在教学《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节内容时,由于教材涉及的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如果照本宣科来组织课堂教学,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使学生在学习之后对教学内容仍然理解不到位。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灵活地运用,合理调整和整合,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地删减,譬如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教师可以只讲越来越好的人机界面和性价比即可,其它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借助于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教学时也要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行有目的地拓展,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举例,对互联网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讨论,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挖掘教材,渗透德育
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书如果没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教学内容新颖、独特,其中也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内容,是教师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灵活使用教材,积极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生观,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信息交流》一课时,教师在讲授当前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E-MAIL、BBS、QQ、BLOG、MSN等工具进行后,可以挖掘教材内容,对于腾讯的创立者马化腾进行拓展,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形式将马化腾的事迹进行演示,让学生了解马化腾的成功事迹,通过事迹宣传让学生明确腾讯的创立者是中国人马化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这种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灵活运用,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提高课堂实效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通过各种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活用”,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信息技术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让生命更加精彩。
摘要:信息技术已成为当前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承担着提高人才素质和满足社会需求的重任。信息技术教材作为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教材的运用,采用灵活的方式运用教材,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整体素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用”教材
参考文献
[1]黄少辉,李呈林,陈展虹.研读教材突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02):118-120.
活用课堂效率 篇9
一、选择,打开美丽的电教领域之门
1.成立电教中心备课组。
电教中心备课组是电教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专题研讨的核心力量,我园成立了以业务园长为组长、电教主任为副组长,以市级骨干教师、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电教技术扎实的青年教师、勤思好学的新教师为组员的梯队式备课组。体现的是行政参与、技术引领、专业互补的教师发展理念,为更深入地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制定电教活动制度。
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师的发展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电教活动制度,以确保电教备课组活动的开展及活动的质量。一是明确备课组长的职责:每学期通过调查、访谈、问卷等形式了解教师在电教与课堂教学整合中的真实需求与困惑,有目的地删选、有计划地安排每周一次的中心组活动内容。二是运用好备课组成员的智慧,每次活动有具体负责人、重点问题探讨,实现来源于课堂又回归到课堂的理念。三是发挥备课组成员的辐射力,将中心组研讨活动中的一些新理念、新设想、新举措,在自己相应的年级小组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传达与点拨,体现分层式、引领式、互助式研讨模式。
3.确定分组研究重点。
电教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话题。我园深入剖析中心组成员的爱好、特长、专业能力,在自主选择与整体协调的过程中人人有研究领域,个个有技术专长。首先在五大领域上,钻研各领域在哪些方面运用电教的支撑会更合适、更有效;其次在电教技术上,钻研简单易作的PPT、动态性强的FLASH、交互性活的AUTHWARE、操作方便的电子白板等软件,尽可能的挖掘其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最佳效果。
二、品味,踏上广阔的电教研讨之路
1.给教师一个“百家讲坛”。
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我园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与个人的智慧这一优势,营造宽松、和谐的备课组氛围,给教师一个“百家讲坛”。每周一由备课组长将本周研讨的重点内容提前告知组员,由备课组主持人组织组内成员分组找资料、设计方法、提出观点,撰写发言稿。在备课组活动中,人人表达自己的思想、个性认识和独特见解,对新信息、新观念分析筛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如:在研讨“电子白板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应用”中,电教主任虞洁老师结合课例《找图形》,概括提升了电子白板在数学活动中体现的情景教学、操作参与、探究释疑、适时反馈、互动交流、资源丰富六方面的特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拓展了老师的视野。
2.给教师一条“星光大道”。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在备课组中,我园给每位教师尝试的机会,在实践中体现其自身价值。每学期由中心组组织,发动全园教师积极申报、参与“电教论文撰写、电教课件制作、电教活动设计、电教评优课”比赛,让老师们在自主选择、学习准备、实践挑战、评价结果这一成长过程中收获着。
3.让教师一起“称心如意”。
备课组不仅让每一位教师发展了专长,而且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我园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作用,采用结对拜师、互学共长的形式,将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传授给年轻教师,将年轻教师电教运用上的优势传递给老教师。如新教师上汇报课,老教师参与活动设计、听课评课、教学指导,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老教师上展示课,新教师参与电教辅导、听课学习,不仅让老教师在电教使用上有了新突破,而且让年轻教师在参与过程中有了新感悟。
三、相约,投身智慧的电教课堂天地
1.着眼学科,整合要“准”。
巧用电教技术的辅助可以让课堂教学增添亮丽的色彩,但需把握一个“准”字。我园以“电教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为宗旨,每月安排一个领域作为研讨内容,以一课三研、展示课、评优课的形式展开,在磨课、观摩、评课、反思中探寻整合中的“准”。“准”字主要体现在:绘本教学可采用PPT的形式,运用电子白板中放大、遮罩等功能,帮助幼儿理解、分析画面中的重要内容,让幼儿学会观察画面、仔细阅读;儿歌教学可采用动态的FLASH课件,借助音效等功能帮助幼儿分句理解儿歌内容,在完整欣赏中感受儿歌的意境;讲述活动可采用功能性强的电子白板技术,运用其拖拉、排序、聚光灯、漫游等功能,调动幼儿讲述的兴趣;童话欣赏可采用动态、音效于一体的课件,带幼儿进入美丽的童话世界,感受其意境、理解其意义。
2.着眼问题,辅助要“实”。
电教技术所特有的灵敏、生动、直观等特点,易于帮助幼儿解决课堂教学中一些难以掌握、理解的重难点,让课堂教学更有效。我园借助备课组的力量,每两周各年级组推荐一节值得探讨的教学活动方案,在电教备课组活动中,对教材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哪些环节运用电教辅助是易于解决问题的?在问题上选择怎样的电教手段是恰当的?经过备课组的研讨,将信息反馈到年级组,年级组具体负责的老师在组织活动中实施,备课组相关成员参与听课、修改、调整,真正体现电教手段在课堂教学辅助中的“实”字。
3.着眼对象,渗透要“适”。
“让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愉快学习、获得发展”是我园追求的课堂教学发展目标。因此,在电教手段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发展需求,体现在“适”字上。
我园落实备课组成员分组负责制,每周组织组内教师展开一次“电教渗透要适”听课研讨,参与的老师从电教的切入、电教的功能、电教的效果三方面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重点关注其在课堂教学中的适宜性。如:小班在电教选择上尽可能考虑直观形象的动态画面、具体生动的音效辅助,以及遮罩、放大的一些功能;中班在电教选择上可根据领域需求,有针性的运用一些动态、直观、音效的点缀,以及聚光灯、漫游、荧光笔等功能;大班在电教选择上适当考虑幼儿的可操作性,运用拖拉、连线、智能笔等功能。
电教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为教师教学和幼儿学习提供了“开放+丰富”的发展空间,备课组的凝聚力对有效课堂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电教、课堂教学探究的路上,我们将依托备课组建设一路前行,用集体的智慧去创造促进孩子个性发展、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和谐课堂。
活用乡土文化,优化农村美术课堂 篇10
随着现在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交通便捷、信息畅通大大拉近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 在彼此之间更加熟悉的同时, 中国人素有的乡土情节却慢慢地淡化了。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有此重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让下一代找回精神的家园, 让他们生活在真、善、美之中。
在溧阳这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土地上, 看沙河茶亭等地出土的五千年前石斧、石刀与陶器钵、罐等文物, 感受这曾经历的新石器时代的青莲岗文化;与九华山有着历史渊源关系, 故有小九华之称的瓦屋山, 这里有宝藏禅寺、神女湖、北山竹海、丫髻山等自然风景, 更有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屯兵时圈养战马的马埂、点将台以及美人地、荷花地、野猪岭等, 充满了传奇色彩。西山南坡的白沙烈士墓, 庄严肃穆, 记载了中国抗日军民浴血奋战, 抗击外侮的事迹。看史料记载公元前25年, 溧阳始建县制, 那洋溢着深厚文化气韵的古镇, 融汇了民间、民俗、工艺制作、宗教艺术于一炉, 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而远近闻名。溧阳有着古老璀璨的过去, 也正开拓着辉煌的未来, 但学生却对此毫无一点反映, 真是平添了太多的伤感, 所以我要站上讲台, 用我的智慧让学生加入到传承溧阳乡土美术文化的队伍中去, 从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中窥探乡土美术文化, 以人文景观为线索进行乡土美术教育, 培养学生的浓浓乡土情。
一、试看乡村美术教育对乡土美术的利用现状
目前在乡村的美术教育中, 对乡土美术的利用只是局限于乡土美术这份教材, 对于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学校外的美术活动和与乡土美术有关的活动则是少之又少, 更谈不上去美术馆参观美术展览、欣赏美术作品。事实上, 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 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 这都合理地存在着。目前, 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 而是生活美术教育, 在这种现状下, 我们选择的内容更应该是和学生的生活有联系的, 更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乡土美术。
二、对溧阳乡土美术文化的探寻
我们以人文景观为线索搜寻山水本土的乡土美术文化, 在其人文自然景观中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
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新时期时代遗址、贞女祠、唐古井栏、太白楼、文昌阁、夏林园、淳化阁帖、广惠碑。在建筑工艺上, 有些建筑物柱上刻有龙纹图案, 有些则雕刻书法对联。有的建筑物的外形装饰集中于屋顶部分, 门廊上的檐板全部雕有浮雕花纹图案, 屋顶四角微翘, 屋脊上做有两头翘起的“龙船脊”, 脊上两边正面有花鸟动物灰塑。在古迹之中还有许多雕塑、陶器及玉器等工艺美术文化。通过介绍这类传统人文景观, 能引导学生认识本地的民间美术, 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 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 理解传统文化思想, 体会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 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 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 使我们的民族美术更具有世界性。
第二类是现代建设的新人文景观。
溧阳城区现状呈单中心团块状结构, 城市中心位于东、西大街与南大街、平陵路交会处。城市沿交通干线向外发展, 呈星状布局。1992年以后, 随着市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以及城市行政中心的南移, 城市建设用地向北、向南定向拓展, 城市建设用地框架初步拉开。总体上看, 溧阳城区现状用地由三个片区构成:老城区、南部新区、市经济开发区。到2020年城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基本形成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中等城市, 成为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工业、商贸中心城市, 具有山水特色的旅游城市。
第三类是具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
这些景观成为历代文人抒怀写意的名胜。历代文人骚客李白、陆游、张旭、孟郊、陆羽、朱熹、汤显祖等都曾到此游历, 并留下百余篇赞美此地自然风光的诗篇。例如, 唐代诗人李白《猛虎行》中的:“溧阳酒楼三月春, 杨花茫茫愁杀人。”孟郊《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这些历代诗人名人的词句, 为这些自然景色增添了不少的人文色彩, 在向学生介绍这些自然风光的时候, 给他们介绍历代学者文人写下的诗篇, 能使学生从景色中领略文学描写之美, 并为我们本地有秀美的自然景色而感到自豪。
三、进行乡土美术教育的手段和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 这一点多么重要, 我竭尽努力, 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 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乡土美术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它的学科跨度大、容量广, 操作性强, 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向学生开展乡土美术教育, 本人只是一个很肤浅的尝试, 试图让学生接触溧阳乡土美术文化, 了解溧阳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 了解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 以此培养多元化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应把视野局限在课室当中, 而应想方设法地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涉猎美术文化的天地, 面向日月山川, 感受花鸟虫兽, 体验“小桥流水人家, 枯藤老树昏鸦”。让学生拨动好奇的心弦, 唱响人类的壮歌, 翻译大脑深层的种种信号。
1. 在乡土中寻找心目中的家园
在美术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让学生有所想、所感、所悟、所好。眼下学生已对繁重的学习感到厌烦, 我也真为他们揪心。在一次美术第二课堂采风活动中, 我带着几个学生来到就近的古民居村落, 和古民居融为一体。朴素的古民居经历时间老人风雨沧桑的洗礼, 如一位年迈的老人, 在述说着时代的变幻。面对古民居, 学生们兴奋不已, 他们都说很新奇。
古民居那被无数脚印磨得光滑的石板曾有多少行人匆匆而过, 那清凉纯净而幽深的古井曾哺育过多少代纯真的村民!我问学生:“你们来到这里有什么感觉啊?”他们有的说“很开心”;有的说“很好玩”;有的说“好像回到了古时候”;有一个学生居然说想哭,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想起了外婆家──我真的很震惊, 一座古村落居然能勾起孩子们的无限遐想!我想起李白的那句诗:“生平不下泪, 于此泣无穷。”在他们的眼中, 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一个神秘的谜, 他们会插上童真的翅膀让思想在这里自由地穿梭。
那绿色而细腻的苔藓, 那褐色而粗糙的大宅门, 那有节奏的光线和甜美的井水, 都会使学生们忍不住伸手去感触和用心去感想。学生们正在寻找心目中的家园, 他们正在一个活灵活现的平台上与历史对话, 找回时间老人留下的点点滴滴, 真是“一花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他们找回了自己的精神本体。
2. 在乡土中守望那一方净土
在古民居中, 我和学生看到了农村烧火的土灶。有些学生不解其意, 连问这是什么, 有的学生猜到了几分, 说这是用来烧火煮饭的, 我们就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我水到渠成地解析和总结:“这灶差不多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能留下来已经很不容易, 也许它对于古人来说并不稀奇也不觉得漂亮, 但在今天, 我们觉得它很有韵味, 因为它让我们想到了许多东西, 不信大家闭上眼睛想想……”
时下国内很多古朴的东西渐渐地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我们对自己的文化遗产保护得不够好, 说得严重一点人们还加以人为的破坏。普通大众都会认为新潮的东西就是好的, 旧的就意味着落后──说到底人们在守护什么?作为教师, 我们是不是要做学生“美的灵魂”的引导者呢?”
3. 在乡土中释放应有的热情
看了这古朴的建筑后学生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 纷纷议论起来, 他们是那样狂热!大家心中都有了画的冲动, 都拿出笔、墨、纸尽兴挥毫涂画。这里要画的实在太多了, 每一个角落都丝丝入画, 而他们只能用一支笔、一张纸去表达一份情意, 这也是他们对古民居的真情解读──如诗一般的意境:“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素质教育表现为空前的活跃, 同时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而美术教学也正朝着“民族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更好地完成其“美育”的任务。
没有教师心灵的参与, 课堂就会像没有雨水的春日, 干燥而缺少滋润;没有教育实践的参与, 教育研究就会像行将干涸的一潭秋水, 沉闷而无活力。把美术教育的艺术与生命艺术合二为一, 将是我们21世纪每个美术教师的毕生追求!
摘要:当前, 美术教育在乡村学校严重欠缺, 虽然乡村古建筑是民间的艺术宝库, 但人们似乎并没有发现其与美术教育的必然联系。本文试图利用溧阳的地区优势,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构建起一种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课程并落实于教学实践, 主要是从溧阳古建筑、地理风景等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现代建设的新人文景观、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来阐述利用乡土建筑装饰艺术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美术教育,乡土美术,乡土建筑,装饰艺术,探寻
参考文献
[1]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