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荣誉论文

2024-12-08

专业荣誉论文(精选8篇)

专业荣誉论文 篇1

随着电力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的普遍应用, 电力生产安全问题愈加严重, 尤其是在大型的发电厂, 发电机的安全运营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一旦发电机出现故障, 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葛洲坝电厂生产技术部技术开发主任、创新工作室黄大可先生, 长期致力于现代发电控制系统——励磁专业的检修维护、开发和研制工作, 具有对该专业领域的深刻认识和创新能力, 研制了一系列具有前沿性、创新性的励磁专业技术成果, 曾连续四届被聘为中国长江电力公司励磁专业一级专家, 为大型发电机的安全运营提供了技术保障。

近年来, 长江电力公司建立了新的创新机制, 黄大可紧跟创新时代步伐, 在葛洲坝电厂“自动灭磁新技术研究”项目中, 作为独立项目负责人提出了全新的“无源零开断自动灭磁技术”方案, 首创了无源零开断的自动灭磁技术和装置, 有效解决了水电机组事故灭磁所面临的技术难题, 为大中型水轮发电机组灭磁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 获国家发明专利, 及“第四届国际专利博览会金奖”。公司也积极配合其科研技术成果的推广工作, 充分发挥发电机励磁系统在水电能源行业的应用价值, 全面推广, 取代进口设备, 实现完全自主国产化应用的目标和产业化发展方向。在葛洲坝电厂“励磁整流器及散热方式研究”科研项目中, 他提出的“新型自冷热管散热”科研方案, 很好地解决了自冷散热的瓶颈问题, 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和应用前景, 并在葛洲坝电厂机组全面应用实施, 达到了国内大功率自冷热管散热应用的领先水平。

同时, 黄大可主持开展的“整流柜掉相监视器智能化和产品化研究”、“励磁控制系统静态、动态参数辨识与优化整定研究”、“新型叠加强励专利技术研究”等技术创新项目均取得显著成效, 他还作为第一发明人和完成人, 取得了多项专业技术成果和发明专利, 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数十篇科技论文, 获得诸多科技奖项。其中“大型发电机励磁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荣获2012年度电力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三等奖, “现代励磁系统关键技术创新成果”、“自冷热管整流器和散热方式的研究与应用”分别荣获2012年度和2013年度水力发电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现代励磁系统关键技术创新成果”荣获2012年湖北省第三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可控硅励磁谐波对发电机运行危害研究”荣获2011年第三届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一等奖, “自冷热管整流器及散热方式研究应用”荣获2009年首届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二等奖, “新型干式励磁变压器 (LCSC10-160/6) ”通过了新产品定型检验, “新型叠加强励技术在发电机励磁系统的改造应用”荣获2014年第六届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一等奖。不仅将他的个人价值得以放大, 也为我国电力安全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电力安全无小事, 在黄大可眼里他所坚持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业, 虽然科研创新是艰苦的, 甚至是孤独的, 但他相信只要是对国家有益的事, 最终必定取得成功, 因此他将继续执着而坚定的走下去。

专业荣誉论文 篇2

运动会中,最有趣的就是老师家长竞跑项目了,运动员是朱老师和两位家长,开始,他们的速度像风似的,不久后那两位家长落了下来,气喘嘘嘘,朱老师趁势追击,顺利的冲向了终点,取得了胜利。我想这和他平常积累的体育知识也是分不开的吧?

看完了老师家长的项目,一二年级的小同学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竞相“表演”,可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落脚猪”哦!他们在多人接力赛中,表现异常出色,不时赢得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与摇旗呐喊!

正当我们看的津津有味时,就轮到我们三四年级同学的项目了,只见那些运动员们个个神采飞扬,可到了“上场”时,有的才慌了手脚,可我们班的赵宋胤却表现的与众不同,他参加的是四百米跑,刚开始的时,他为了节省力气,并没有在那六个运动员中当“领头羊”,当比赛进行到一半时,只见他立即加速,用掩耳不及迅雷之势,迅速地超过了那几个运动员,他因为做事沉着冷静,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及同学们的信任,为我们这个集体争得了荣誉。

“四年级女子跳远的有……”广播里传来熟悉的名子,哈哈,这下该我上场了,兴好我早有准备,立刻跑到那个沙坑旁边,一次次地练习着,蓄势待发。虽然只取得了第二名,但也是我通过努力换来的,所以我不懊悔,也不气馁。

专业荣誉论文 篇3

改变观念是最重要的

本报记者:在许多人看来, 您是“改薄”的行家。您认为改变薄弱校的现状和面貌.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李锦韬:在我的教育生涯中, 我改造了两所薄弱校, 一所是沈阳市一三四中学, 一所是沈阳市华新国际学校。在这个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办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是培养人的, 对一所学校来说, 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一个是不合格的, 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合格, 甚至会酿成家庭悲剧。所以, 我们要对学校的每一个学生负责。

我做沈阳市一三四中学校长时, 正值改革开放。我首先做的是根据面向“四化”建设的任务, 增强改变薄弱初中面貌的紧迫感、责任感, 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广大教师所理解、所认识, 并变成自觉行动。

人才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规格的,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种子”, 学校要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让他们生长得更好。在转变教育思想的过程中, 我抓住人才观这一核心,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办学实践中, 我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用一个标准、一个框子要求与衡量学生, 在学习上要求他们各科平均发展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这样反倒会埋没甚至毁掉一批人才。过度学习、片面追求分数会牺牲学生自由成长的机会, 学校在某种程度就会成为智慧的屠宰场。人才观更新了, 其他观念自然会随之更新, 学校要不断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

本报记者:您如何以理念为先导, 做好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

李锦韬:有了思想上的转变, 我开始和教师们一起共同进行顶层设计与教育改革实践。教育教学的目标如果仅仅定位在知识传授上, 就太单一了, 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 要实现知识传授、发展智能、培养品质、训练方法的有机统一, 彼此相互促进、融为一体。

教育不是简单地通过学校的单项改革就能达成目标, 必须是综合性、成体系。

意识到这点后, 我们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 提出“基础牢、智能高、品质好、体魄强、特长扬”的目标, 构建起“四三一体”的培养体系, 即在教学中形成能学、爱学、会学、创新四个层次, 构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四个协同教育的主体, 并坚持主体性、整体性、实践性、综合反馈四项原则。正是在这样的共识下, 改革让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我在担任沈阳市华新国际学校校长时, 也是这样做的。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中, 我越来越意识到:教育必须回归教育本质, 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是促进人的解放与主体性的发挥。办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也要面向每个人, 在这样的理念下, 我提出保证学生每天有5小时左右的自由支配时间, 并开发钢琴课、舞蹈课, 组建合唱团等让学生自由选择, 发挥特长。每年开展两次春秋游活动, 每年两次给学生提供出国考察的机会, 让学生充分亲近大自然, 同时进行国际交流。这样带来的结果, 是让全体学生有了参与的机会, 让他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成长路径, 这种教育的样态能更好地培养有活力、聪明的学生。直到现在, 许多学生还来看我, 说“这是一生最值得怀念的学校”。

事实证明, 改变学校落后面貌要治本, 而治本的核心是改变教育理念。一个先进正确的教育理念一旦被广大教师所认识、所接受, 就会转化为巨大的力量, 会使学校迸发活力, 实现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从“工具人”到“发展的人”

本报记者:您拥有丰富的办学实践经验, 后来又一直在行政岗位上, 对教师队伍建设有了更多的体会。您觉得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李锦韬:在办学的过程中, 我当时提出要用8年时间把一所薄弱校变成沈阳市一流学校时, 校内就有不少教师嘲笑我说:“真是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教师队伍没有激情, 你如何指望学校的教学有激情?教师队伍能力得不到提升, 你如何指望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综合水平能有跃升?我们总说, 要跳出“工具人”的培养怪圈, 转向“发展的人”的培养, 那么, 首先需要下大力气建设一支政治觉悟高、事业心强、业务素质好、有志气的教师队伍, 要育天下桃李, 先要育好园丁。

教师要有为改革无私奉献的精神。学校开展“以价值观导向为核心, 以事业心、责任感为重点, 以倡导奉献精神为突破口”的师德教育, 非常有用。比如, 我们可以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做报告, 邀请专家做政治形势、改革形势、道德教育等报告, 通过一次次活动、一场场报告, 让教师的心灵中产生强烈的振动, 一种奋发进取、努力工作、自觉投身学校改革的激情便油然而生。我一直要求教师有拼搏献身、求实进取、改革创新、刻苦学习、团结友爱、甘当人梯、爱校如家的精神。教师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学生才能更好效仿。有一次, 有一位从外地到我校“私访”的教师, 深为学校教师的责任心和工作热忱而感动, 当他询问什么原因能使教师们干劲这么足时, 教师们开玩笑地说, “是领导给我们吃了‘迷魂药’了。我们一天到晚只想做事情。”在提高教师思想素质的同时, 我们必须给教师添发展动力, 促成长活力。比如, 组织教师系统进修, 广泛开展群众性教研活动,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重心要由“教”转到“学”

本报记者:育人的主渠道在课堂, 现在许多学校都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您认为我们的课堂存在哪些问题?

李锦韬: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我发现有相当多的学校教学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课堂讲得多、练得多、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的问题。这种课堂, 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时间少, 自己安排学习内容的时间少, 参加课外及其他活动的时间少, 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主要的原因在于, 传统的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宗旨, 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教学大一统呈现出来的弊端日益突出。

本报记者:您觉得改革的重心应该放在哪?在您看来, 什么是理想的好课堂?

李锦韬:要突破“为教出发”, “为教服务”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 真正实现四个转变:变课堂同时为学堂;变只传授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质;变教学生学会的同时要教学生会学;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 分类推进,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展现学生的特长。要高效率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既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又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素质, 发挥学生个性特长, 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所以, 课堂教学的好坏, 要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生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学, 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是教师能不能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 给予点拨、指导、帮助, 使课堂中的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 实现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统一。

本报记者: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李锦韬: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学生这一重要资源, 不代替教材重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不代替学生自己经一定努力能做出的评价;不代替学生自己应进行的思考。教师应把力量放在全面深刻掌握教材, 研究教材结构特点, 在认识上高出一筹, 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帮助学生用重点统帅全局;研究各类学生学习情况, 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达到充分发展。在教学方法上, 既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 又要灵活机动, 以适应千变万化的要求, 促进学生更上一层楼。

归根结底,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是一种独立的、主动的认识活动。教只是外因, 最终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 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创造性, 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靠的基础。经过学习、实践和总结, 我们曾提出过启导、读练、评讲、深化的方法, 成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般程式。为了更好地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现在不少学校提出了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开展社团活动等, 为学生主动学习、实践开辟了更大的空间, 这些都是很好的举措。有的学校, 不再像过去每节课必须是45分钟, 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长短课时, 有的学校将系统性学习放到上午, 下午多安排一些自习、班会、体育活动、课外活动、报告讲座、竞赛活动等;还有的学校在早些年就开始进行“自学辅导法”、“诱导发现法”、“知能道融合”、“以实验带教学”等各种改革实验, 这些学校都在通过自己的实践深入探讨和实践教育规律, 以点带面,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本报记者:教育教学的改革, 归根结底是要推进教育走向成功。在您眼里, 您希望看到的教育景象是什么样子的?

李锦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育领域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旧的传统观念、利益固化的樊篱, 这些挑战和障碍必须打破。我希望看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喜人局面, 学校真正变成让学生幸福、家长幸福的乐园。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长处或特长, 但常常被表现出的明显缺点掩盖着, 我们不易发现。所以, 教育者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特长和闪光点, 并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使他们逐步享受成功的喜悦。只有感受到了教师的关怀和信任、集体的温暖、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才能唤起学生向上的积极性, 一批优秀人才才能涌现出来。

荣誉 篇4

近日, 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了2015年度浙江省知名商号名单, 浙江国祥空调榜上有名。这是浙江国祥空调继“浙江名牌产品”荣誉后获得的又一品牌、商标类荣誉。公司获得该荣誉, 既是顾客对公司品牌的认可, 也是政府部门对公司在品牌建设、商标保护工作上的一次重要肯定与支持。浙江省知名商号荣誉, 是进一步拓展企业品牌影响力、发挥企业良好商业信誉、促使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发展的重要载体。此次获得认定, 意味着“国祥”良好的信誉的企业商号名称将在浙江省范围内受到跨区跨行业的特殊保护。

EK空调顺利通过OHSAS18001认证

EK中国日前宣布, 于最近通过权威机构严格审核, 一次性通过OHSAS18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系统验证。OHSAS18001标准是一个国际性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评审的系列标准。用于规范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与ISO14001、ISO9001并称为企业三大基础管理体系及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针。通过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 不断提高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有效地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提升了企业综合竞争力。

春兰冷水机组和变频压缩机双获江苏省级大奖

荣誉的力量 篇5

这个真实的故事给我们深深的思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荣誉的力量。

荣誉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潜在的需要,那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对于一个人来说,荣誉意味着别人对他的尊重赏识和对其个人价值的认可。这种尊重和赏识所形成的个人荣誉感会让人产生一种成功体验,而这种成功体验则会形成一种激励,它激励着个体继续努力,去保持荣誉,甚至获得更多更高的荣誉。小学生的荣誉感尤为强烈,正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荣誉,比如,一声“你真棒”式的表扬,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红五星,一张奖状等都会让孩子产生莫大的荣耀感,会激发他们巨大的动力, 创造新的成功。“物品摆放优秀班级”不仅是每个学生的荣誉,也是整个班集体的荣誉。多次荣誉的获得激发了这班孩子潜在的成功需求,强化了孩子的荣誉感,而整个班级的荣誉更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感召力,它激起班内每个孩子的荣誉感,激励着他们努力进取,从而不断获得更多更大的进步。

荣誉是一种有力的约束。有句谚语说:“人的一半是魔鬼。”意思是,人是有多面性的,每个人身上既有真善美的一面,也有假恶丑的一面。即使品德良好的人身上也有“阴暗的角落”,品德不良的人也有其向善之处。荣誉是对一个人美好一面的肯定与暗示,在激励“善”的同时也在促使人管住自身的“恶”,不让它轻易跑出来,甚至能够去除自身的“恶”,达到高尚的境界,成为圣贤之人。所以,许多优秀的学生获得的荣誉形成了一种“我是优秀”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便约束住自身的“问题”,表现出优秀的方面,因此,荣誉让优秀生愈发优秀。相反,那些常被我们冠以“差生”帽子的学生,他们身上的“问题”就少有约束,随意跑出来,结果可能就真的成了“差生”。

荣誉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习惯是通过长期养成的一种行为。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一贯性。习惯有两种,一种是好习惯,是有益的,一种是坏习惯,是有害的。当一个人获得荣誉时,为了保持荣誉,甚至为了获得更多的荣誉,他便会不断重复自己的良好行为,在许多次的重复中,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与此同时,他还会不断纠正并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坏习惯。在物品摆放活动中,原来的“三差学生”已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物品随意堆放、乱丢垃圾、违反纪律等。在活动初期,班主任老师为了改变学生的物品摆放问题,真是颇费脑筋:召开主题班会,宣传发动;学习物品摆放细则,明确要求,苦口婆心,督促检查;引入竞争,激发学生物品摆放的动力……学生取得了一些成绩后,经常出现反复的现象。的确,习惯已经养成,改掉很难。然而,不断取得的荣誉逐步让学生改掉坏习惯,形成好习惯,最终学生的物品摆放实现了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物品摆放成为班中的一种良好习惯。

荣誉背后的伤害 篇6

“第一名”折射出的自私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县体育教学能手比赛, 还清晰记得比赛前的精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案, 揣摩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寻求解决的方法, 在同仁的帮助下我认认真真地磨课, 也相信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 课必定会很成功。有同事善意地提醒我在确定参加上课学生时要剔除一些所谓的“差生”, 但是我怕伤害孩子心理, 就一直没考虑。第二天就要参赛了, 同事又一次提醒了我。怎么办呢?掂量着不伤害孩子心理的想法, 我采用了学生“自愿参与”的方法。于是, 我对学生们说:“明天是我走上岗位后的第一次教学比赛, 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会影响我今后的发展, 希望同学们配合我, 比赛的内容我们都十分熟悉了, 绝大部分的同学掌握得也不错, 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掌握得不太好, 明天就要参赛了, 如果你自我感觉在明天的课堂上不能成功地完成任务, 你可以选择不参加, 如果你参加我也很欢迎, 给你们几分钟的时间考虑一下后告诉我吧!”约定的时间到了, 然而没人愿意选择退出, 我的脸涨得通红!就在这时, “二毛”举手问:“老师, 如果我们表现得不好, 你会获奖吗?”我带着微笑说:“不管是老师, 还是你们, 只要有一方表现得不好, 老师都有可能与荣誉失之交臂。”“二毛”低下了头轻声地说着什么, 一会儿, 他再次举手说:“老师, 我自愿退出!”在他的带领下, 那些所谓的“后进生”“自愿”退出了明天的比赛, 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激动地说:“谢谢!谢谢!太谢谢你们了!”我心里想这样就太完美了, 明天的比赛简直就是胜券在握了!

比赛的结果我如愿以偿, 获得了第一名, 可是我却开心不起来。“二毛”在日记里写到:为了能够配合老师的排球垫球的教学比赛, 我每天做完作业, 就对墙练习垫球, 不小心手受伤了, 但是我没有放弃, 忍着疼痛继续练习, 我在梦中都在练球, 我要努力做好, 不能给老师丢脸……可是今天的体育课, 老师说如果我们表现不好, 就会影响老师的获奖, 虽然我们很希望和老师一起备战, 但是我们更爱老师, 不能因为我们的自私, 影响老师的比赛成绩, 我们几个练得不够好的学生都自愿退出了比赛, 我们当时心里很失望, 可是当老师激动地鞠躬对我们说谢谢时, 我们几个人又变得很开心了!做完作业我要燃上生日蜡烛帮老师许个愿, 希望老师在明天的比赛中获奖。看着“二毛”的日记, 我悔恨不已, 和这些纯真的孩子相比, 我太自私了, 孩子们是那么的善解人意, 而我以为自己用上了不伤害学生的方法, 其实那是对他们最大的伤害, 我非常后悔, 我不该为了那一点荣誉去伤害爱我的孩子们, 在后来的教学中, 我加倍努力对他们好, 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可是, 这些做法都无法弥补我对他们的愧疚。10多年来, 我一直在自责, 一直提醒自己和所关注的同行, 同样的错不能再犯!

“证书”背后的尴尬

这是一张优质课比赛证书, 看着这张证书, 小杨那张难堪的脸就会映入我的眼帘。还记得那次比赛, 上课的内容是跨越式跳高, 所有的一切都按部就班, 课堂在我的掌控下有序地进行着, 到了优生示范时, 问题却出现了, 因为轮到小杨示范时, 她却愣在原地不动, 我用开玩笑的口吻说道:“我们先鼓掌后欣赏, 你们没有掌声小杨同学自然不愿意为我们示范了。”片刻, 学生们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但她还是纹丝不动, 我当时就有点恼火, 参加看课的教师很多, 已经有人在下面窃窃私语了, 我忍着怒火, 边向小杨走过去边微笑着对学生们说:“你们的掌声不够响亮, 掌声在哪里?”学生们再次响起热情的掌声, 在掌声中, 我悄悄地对小杨说:“不管你是什么原因不愿示范, 但是你必须顾全大局完成示范, 让课堂继续下去, 老师真的很需要你的配合, 拜托你了, 谢谢!”小杨抬起她那无助的眼神看着我, 欲言又止……“小杨, 你没事吧?”我亲切地问道。“老师, 我没事, 可以示范了。”我对小杨鼓掌加油, 并给了她鼓励的眼神。小杨顺利地完成了自然助跑——起跳过杆——落地缓冲动作。漂亮!动作太完美了!看课的教师忍不住掌声四起, 掌声中, 小杨微红着脸向我奔来, 急切地说, “老师我要去厕所”, 说完就匆匆地向厕所奔去, 而就在她转身的刹那间, 我发现了她裤子上鲜艳的红色, 一些学生竟然发出了讥笑声。

为了表示我的歉意, 我特意在课堂上, 讲述我在中学时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尴尬事, 以及自己是如何走出困境的……为了表达我的歉意, 我特意给小杨写了封道歉信, 信中我对小杨说:老师当时只是一心想把那堂课上成功, 课堂中老师也很慌张, 没有冷静处理突发事情, 而是把难题抛给了你, 让你给老师解围, 老师没能及时发现你的难处, 没能很好地关心你、保护你, 真的很抱歉, 小杨, 对不起!如果时间可以倒流, 老师宁愿课失败也不会让你受到伤害。几天后, 小杨给我回信了, 有几句话我至今难忘:老师, 我的生活中没有妈妈, 家庭的突变让我变得很自卑, 是您让我找到了自信, 是您让我感受到什么是母爱, 老师, 我爱您!我时刻都想保护您!我那时只有一个信念, 就是要配合老师您上好课, 我受点委屈没关系, 我不能让老师您受委屈。小杨的话语温暖着我, 同时也刺痛着我, 与之相比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自私!

美国荣誉公民简介 篇7

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军事荣誉的国家, 其国家荣誉大多源于战争 (主要是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等) , 最早可追溯到独立战争期间 (1775—1783) 乔治·华盛顿 (1732—1799) 将军于1782年8月7日创设的紫心军事功绩徽章, 该徽章仅颁发过3枚, 不久后就失传。1932年2月22日为纪念华盛顿将军诞辰200周年, 美国政府下令恢复颁发紫心勋章, 此勋章可以重复颁发, 也可以死后追授。20世纪中期以后, 美国已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国家荣誉制度, 它主要由军事荣誉、平民荣誉和专业荣誉3大部分组成。如今, 美国的最高军事荣衔是荣誉勋章MOH (Medal of Honor, 1862年2月17日国会通过立法设立, 1918年和1963年先后2次修订, 扩充了勋章的发放范围, 现适用于陆海空三军的所有军人) , 最高民事荣衔是总统自由勋章PMF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1945年第33任总统杜鲁门首次颁发, 当时是为了奖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功臣, 1963年第35任总统肯尼迪恢复设立并扩充授勋对象) , 最高专业荣誉是国家科学奖NMS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又称美国全国科学奖, 号称“美国的诺贝尔奖”, 1959年设立, 1962年首次颁发, 1980年将授奖范围扩展到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其中荣誉勋章 (早期曾有61名在美军服役的加拿大人获得过此项荣耀) 和总统自由勋章可以授予外国公民, 也可以重复授勋或死后追授, 国家科学奖则只能颁发给在世的美国公民或已申请美国公民的永久居民, 且一般不重复颁奖。

顺便指出,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国家荣誉制度 (始于1348年由爱德华三世设立的嘉德勋章, The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Garter, 嘉德勋章获得者男士用KG=Knight of the Order of the Garter表示, 女士则用LG=Lady of the Order of the Garter表示) 的国家之一, 其国家荣誉制度现已渐趋平民化。

2 美国荣誉公民简介

美国荣誉公民 (Honorary Citizen of the United States) 从1963年开始规范化实施, 属于平民荣誉, 旨在表彰有卓越功绩的外国公民 (非美国国籍) , 大多是历史上曾为美国或人类作出过显赫成就或巨大贡献者。该荣誉证书须经国会 (众议院和参议院) 通过法案后, 最后一般需交由总统批准颁发。迄今全世界只有7人获得过此项殊荣 (概况详见下表, 除丘吉尔和特蕾莎修女以外的其他5人均属死后追授;除汉娜·佩恩和特蕾莎修女以外的其他5人均是男性) , 由此可见, 美国荣誉公民这一非同寻常荣誉的授予是非常慎重和十分严肃的。美国荣誉公民究竟拥有何种权利和义务并不十分明朗, 它并不意味着享有权益或特权, 也不自然获得美国的护照或签证, 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注1:由国会法案通过后直接宣布, 不需要总统签署批准文告, 时任总统是比尔·克林顿 (第42任) 。注2:由国会法案通过后直接宣布, 不需要总统签署批准文告, 时任总统是乔治·沃克·布什 (即小布什, 第43任) 。

(1) 英国政治家、军事家、演说家、作家 (历史学家) 和画家温斯顿·丘吉尔1874年出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镇 (Woodstock) 布伦海姆宫 (Blenheim Palace) 的一个贵族世家, 1895年毕业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Royal Military Academy Sandhurst) 。1900年后连续当选为自由党或保守党议员, 直至1964年7月他卸任下院议员。他反对前首相亚瑟·张伯伦 (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 1869.03.18—1940.11.09) 实行绥靖政策而与希特勒签订《慕尼黑协定》 (1938.09.30) , 作为保守党领袖两度出任英国首相 (1940.05.10—1945.07.26和1951.10.26—1955.04.05) , 率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 (丘吉尔称“一战”为“不知道的战争 (The Unknown War) ”, 称“二战”为“不需要的战争 (The Unnecessary War) ”) 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不仅是英国的实际领袖, 而且是英国团结抗战的精神领袖。与斯大林和富兰克林·罗斯福合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盟国三巨头, 两度荣登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榜 (1940年度和1949年的上半世纪风云人物) 。1953年6月2日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登基大典上获颁英国最高国家荣誉———嘉德勋章并被封为爵士, 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 1959年11月30日继承“下院之父”的荣誉称号。主要著作有《萨伏罗拉 (Savrola) 》 (1900, 作者唯一的长篇小说) 、《伦道夫·丘吉尔勋爵传》 (1906, 其父传记) 、《世界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包括《1911—1914年》 (1923) 、《1915年》 (1923) 、《1916—1918年》 (2卷, 1927) 、《战争后果 (1918—1928) 》 (1929) 和《东线战争》 (1931) 6卷]、《马尔伯勒的生平和时代》 (4卷, 1933—1938, 其祖先传记)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包括《风云紧急》 (1948) 、《最光辉的时刻》 (1949) 、《伟大的同盟》 (1950) 、《命运的关键》 (1950) 、《紧缩包围圈》 (1951) 和《胜利与悲剧》 (1953) 6卷]和《英语民族史》[又译《英语国家史略》, 包括《不列颠的诞生》 (1956) 、《新世界》 (1956) 、《革命的时代》 (1957) 和《伟大的民主》 (1958) 等4卷]等, 195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据传丘吉尔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 (超过12万个) 最多的人之一, 曾被美国《展示》杂志评为近百年来世界上最有说服力的8大演说家之一 (参见1986年《青年文摘》第12期, 其他7人是:美国黑人牧师和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德国纳粹党党魁阿道夫·希特勒、美国女权运动先驱和领袖苏珊·安东尼、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苏维埃国家创始人弗拉基米尔·列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创始人西奥多·赫尔茨、印度国父圣雄甘地) 。丘吉尔的3大著名演说是: (1) 1940年5月13日在伦敦的就职演说《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2) 1941年6月22日在伦敦的战时演说《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 (号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鼓舞人心的演讲) , 旨在向英国国民宣布援助苏联的重大决定, 并号召所有国家和民族联合起来建立反法西斯联盟, 为自由、光荣和荣誉而战; (3) 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威斯敏斯特学院 (由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 的铁幕演说《和平砥柱》, 这篇鼓吹英美联盟、反苏反共的演说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的序幕 (1991年12月26日前苏联正式解体, 宣告冷战结束) 。1963年丘吉尔因年迈多病而未赴美出席“美国荣誉公民”的颁奖仪式, 由其独子伦道夫 (1911—1968) 先生代致答谢词并接受肯尼迪总统给其父颁发的“美国荣誉公民”证书和“荣誉美国护照” (只是表示敬意, 并不能作为有效的旅行证件使用) , 向美国荣誉公民颁发荣誉护照这是唯一的一次。1965年丘吉尔因多次脑卒中 (又称脑血管意外, 俗称中风) 在伦敦寓所逝世, 享年91岁, 其灵柩在西敏寺 (即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停放3天供民众吊唁, 1月30日英国政府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为其举行国葬, 灵柩安葬于离故乡布伦海姆宫不远的布拉顿 (Bladon) 教堂附近的家族墓地。

(2) 瑞典外交官和人道主义者拉乌尔·瓦伦贝格 (又译瓦伦伯格或罗尔·瓦伦堡) 1912年出生于斯德哥尔摩附近利丁厄市 (Liding9 Municipality) 显赫的瓦伦贝格家族 (其祖父是外交官, 外祖父是富商, 叔父们是银行家和实业家, 海军军官的父亲在他出生3个月前死于癌症。他祖父的祖父本尼迪克特是犹太人) , 1931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建筑学, 1935年毕业后曾先后就职于南非开普敦一家瑞典人开办的建材销售公司和荷兰银行驻巴勒斯坦海法 (现为以色列仅次于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的第3大城市) 办事处, 1936年他离开海法返回斯德哥尔摩, 不久就成为匈牙利犹太人卡尔曼·劳尔 (Klmn Lauer) 所开办的中欧贸易公司的国际负责人。1944年7~12月正值纳粹中央保安局 (盖世太保) 实施所谓“最终解决犹太人问题”时期, 他在布达佩斯作为瑞典驻匈牙利大使馆的一等秘书和特派员, 利用其显赫家族在商界和政界的影响力, 通过签发“保护护照”成功地从纳粹德国占领下的匈牙利拯救出数千名濒临绝境的犹太人并在标记为瑞典领土 (瑞典人院) 的建筑物内庇护犹太人, 使12万多匈牙利犹太人得以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 因而广为人所称颂。瓦伦贝格是迄今为止有案可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拯救犹太人最多的反纳粹英雄。在苏联红军围困布达佩斯期间, 1945年1月17日他因涉嫌是美国间谍而被苏军带至设在德布勒森 (Debrecen) 的司令部, 随后便告失踪。在国际社会、瑞典政府以及瓦伦贝格家族的一再催问下, 苏联于1957年发表官方声明, 称瓦伦贝格1947年因心脏病已死于被囚禁的莫斯科卢比扬卡 (这里是克格勃总部及其附属监狱的代称) , 但苏方未提供任何证据。他逝世时年仅35岁, 终身未婚。1989年苏联官员把他的个人物品 (包括护照和烟盒等) 归还给其家属。苏联政府逮捕和关押瓦伦贝格的动机, 连同他死亡时的环境以及他与美国情报机构的可能关系, 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瓦伦贝格是联合国第7任秘书长科菲·安南 (2001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 的第2位妻子、瑞典艺术家和律师娜妮 (Nane Maria Lagergren, 1944.10.14—) 的舅舅, 娜妮的妈妈尼娜 (Nina) 是瓦伦贝格的同母异父妹妹, 其同母异父弟弟、瑞典物理学家达代尔 (Guy von Dardel, 1919.08.26—2009.08.28) 教授从欧洲核子研究组织 (CERN) 退休后便致力于调查哥哥的下落。如今瓦伦贝格的侄女路易丝·冯·达代尔是这个家族中的主要活动家。瓦伦贝格现已成为人道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和典范, 他失踪后获得过很多人道主义荣誉, 美国 (1981年) 、加拿大 (1985年) 、以色列 (1986年) 和匈牙利 (2003年) 都曾授予他荣誉公民称号。

(3) 英国社会活动家和宗教改革家威廉·佩恩 (又译潘恩) 1644年出生于伦敦一个皇家海军上将贵族家庭, 1662年他拒绝接受英国国教 (即英格兰圣公会, 又称安立甘宗) 的教规, 1667年皈依贵格会 (The Quaker, 当时被清教徒和新教徒都抵触的教派) , 1674年佩恩及其贵格会教友漂洋过海来到北美殖民地, 他从一位新泽西业主手中购买了一片土地作为栖身场所并将其命名为“西泽西”, 即今天宾夕法尼亚州 (Pennsylvania State, 其中Penn来自佩恩的名字, sylvania是“森林之地”的意思) 的雏形。在这里他开始践行自己的主张和理想, 赋予几乎所有自由男性以选择权力, 保证移民享有宗教信仰和政治自由以及出席陪审团的审判, 当时他的至理名言是“我们把权力交给人民”。1681年4月4日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为了偿还拖欠佩恩家1.6万英镑的巨额皇家债务, 将一块比英格兰稍小的土地赐予他, 佩恩由此获得了北美东海岸最后一块未被分配的也是最肥沃的一块土地, 他所开拓和规划的这块殖民地后来发展成为美国重要的宾夕法尼亚州 (最早独立的13州之一, 经联邦宪法批准, 1787年12月12日宾夕法尼亚成为继特拉华州于同月7日加入联邦政府后的第2个州, 被称为“拱心石之州”和“教友派之州”, 1812年起其首府为哈里斯堡Harrisburg) 。佩恩在获得宾夕法尼亚皇家特许状后, 构思了全新的殖民社会方案:平等、自由、民主、开放和宽容, 与殖民地内的印第安人特拉华部落 (Lenni-Lenape) 建立友好关系并和睦相处, 尊重他们的土地权利和保护自由贸易等。佩恩是当时极少数尊重当地土著居民并坚持开放政策的殖民政治领袖 (殖民地总督) 。18世纪初期, 宾夕法尼亚殖民地首府费城 (1701年建市) 已成为英国北美殖民地中最大的城市, 1775年5月10日第二届大陆会议 (一直持续到1781年3月1日被联邦国会所取代为止) 在费城召开, 会议决定组建大陆军并任命华盛顿将军为总司令, 北美独立战争全面展开。1776年7月4日 (此为美国建国日和国庆日) 在费城通过《独立宣言》, 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时有13个州为邦联性质, 后逐渐扩展到现在的联邦51个州) 。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9月3日英美签订巴黎条约, 英国被迫正式承认美国独立。1787年9月17日第一部联邦宪法亦诞生于费城, 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 1790—1800年费城曾为美国首都, 华盛顿出任首任总统 (1789.04.30—1797.03.04) 并被尊为“美国国父”。佩恩是北美殖民史上的重要人物, 人们都赞赏他所倡导的和平主义与平等、自由、公正的理念。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篇“巨作”———《独立宣言》 (由享有“美元之父”美誉的第3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主笔起草) 和《美国宪法》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第4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是美国宪法的奠基者, 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英国则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国家) 参照的正是佩恩为宾夕法尼亚撰写的《权利宪章》和《政府架构》。他早就强调“教会自治, 政教分离, 个人信仰自由”。1787年10月27日正式发表的《联邦党人文集》是美国宪政史上仅次于《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第3部重要文献。在佩恩精神的感召下, 包容各种宗教、民族和种族的宾夕法尼亚, 为后来成为美国社会特质的多元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并由此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他超越时代束缚的民主与自由理想, 最终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成为不朽的共识。佩恩的第1位妻子是斯普林格特 (Gulielma Maria Posthuma Springett, 1644—1694) , 他们于1672年结婚, 共生育3男4女。1718年佩恩这位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在英格兰波克夏郡 (Berkshire) 特怀福德镇 (Twyford) 与世长辞, 享年74岁。

(4) 贵格会教徒汉娜·佩恩1671年出生于英格兰西部布里斯托尔 (Bristol) 一个富裕商人家庭, 她是威廉·佩恩的第2位妻子, 他们于1696年3月5日结婚, 共生育8个子女, 其中成年者4男2女。1699年怀有身孕的她追随丈夫经过3个多月的海上漂泊来到北美大陆。1712—1726年她有效地管理着宾夕法尼亚, 其中1712—1718年是代替脑卒中的丈夫及其前妻所生当时最年长的儿子小威廉·佩恩 (William Penn, Jr., 1681—1720) 行使管理权, 1718—1726年是作为殖民地副总督基思爵士 (Sir William Keith, 1669—1749, 原是威廉·佩恩的副手) 的代理人行使管理权。1726年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因脑卒中逝世于伦敦, 享年55岁。

(5) 举世闻名的罗马天主教慈善工作者特蕾莎修女 (又译特里萨修女、德兰修女) 1910年出生于当时奥斯曼帝国Uskup (现马其顿共和国首都斯科普里) 的一个农民家庭 (双亲均是阿尔巴尼亚族人) , 原名博亚吉 (Agnes Gonxha Bojaxhiu) , 1922年加入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 1928年到爱尔兰都柏林天主教罗莱特修女院学习, 1929年到印度大吉岭接受传教士训练, 3年见习期届满后自愿留下工作, 任加尔各答修女会办的圣玛利亚女校地理和历史教师。1931年正式成为修女, 1937年5月发终身愿成为终身修女, 终身未婚, 1948年获准离开罗莱特修女院, 决心到加尔各答为“穷人中最穷的人”服务, 1948年加入印度籍, 1950年10月在加尔各答创建印度仁爱传教修女会 (Missionaries of Charity, 又称博济会, 其宗旨是救济无依孤儿、老人及贫病者, 该会发贞洁、服从、贫穷三愿, 并终身为贫穷人服务) 并任会长, 1952年8月创办拯救濒死贫民的“静心之家”收容所, 竭尽全力地投入到慈善事业之中。1964年在西孟加拉邦建立麻风病患者收容区, 1971年用罗马教皇约翰23世和平奖金建立一所麻风病医院。1965年梵蒂冈承认博济会为其下属的一个红衣主教会, 直接受罗马教皇的领导, 由她创办和领导的病人之家、孤儿院和贫民学校遍布世界各地, 现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国际性慈善机构网。她主要为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 毕生献身于救济贫民和孤苦无援的病人的慈善事业, 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以献身慈善事业的挚诚和直面艰险困苦的精神赢得了国际上的广泛尊敬和爱戴, 被世界人民尊称为“善良与光明的化身”和“贫病者之母”。为表彰她多年来无私地致力于改善穷苦人的悲惨处境和减轻濒临死亡人的痛苦, 1979年特蕾莎修女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1985年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1994年获美国国会金质奖章。1997年因心脏病逝世于加尔各答, 享年87岁, 9月13日印度政府为她举行国葬, 罗马教廷专门为其举行弥撒追思, 称她为“仁慈的天使”、“代表和平、代表牺牲、代表欢乐”的“永生的伟大的圣人”。2003年10月19日被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列入天主教宣福名单。2009年诺贝尔基金会把她评为所有诺贝尔奖获奖者中3位“最受尊敬的获奖者”之一, 其他2位是爱因斯坦 (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 和马丁·路德·金 (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 。

(6) 法国将军和政治活动家拉法耶特 (又译拉法叶、拉斐德) 侯爵1757年出生于奥弗涅省 (Auvergne, 今上卢瓦尔省) 有森林城堡之称的夏凡纳庄园 (The Chteau de Chavaniac) 的一个名门贵族世家, 1771年加入法国陆军, 1775年晋升为骑兵上尉, 他自备1艘军舰, 募集人员和资金冒着被英国军舰追捕的巨大风险于1777年6月来到费城参加北美独立战争, 同年结识华盛顿将军和社会活动家本杰明·富兰克林 (1706—1790) 并成为其幕僚和终身挚友, 7月31日被大陆会议任命为大陆军少将 (Major General) , 9月11日首次参加布兰迪万河战役 (Battle of Brandywine) , 战斗中腿部受伤。1778年2月6日美法正式签订盟约, 法国对英国正式宣战。1780年任华盛顿前卫部队司令, 1781年4~10月负责指挥弗吉尼亚的美军对英作战并用自己的个人资金来支付士兵的日常生活开销, 9月28日华盛顿部大陆军和罗尚博 (1725—1807) 伯爵部法军在弗吉尼亚与拉法耶特侯爵部大陆军会合, 取得约克镇大捷, 这是迫使英军最后投降的关键战役。北美独立战争时期, 苦苦挣扎中的美军能够争取到法国的鼎力相助, 拉法耶特起到了关键而重要的作用。在与华盛顿将军的亲密交往中他深受其自由主义思想和保守主义政治理念的影响。1781年年底他回到法国时, 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并被授予准将 (Maréchal de camp) 军衔。拉法耶特是法国大革命时期 (1789—1794) 君主立宪派的代表人物 (属斐扬派) , 他作为贵族等级代表参加了1789年5月5日在凡尔赛宫召开的三级会议, 负责起草《人权宣言》 (即8月26日由法国制宪会议通过的《人权及公民权宣言》, 它作为序言被载入法国1791年的宪法中) , 和其他改良派一起组建1789俱乐部 (吉伦特俱乐部的前身) , 1789—1791年任国民自卫军司令。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 打倒波旁王朝 (1589—1792) 推翻了君主立宪政体 (9月22日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 同月19日他外逃荷兰, 后被奥地利军队拘捕并囚禁5年, 1797年被释放回到自己的拉格朗吉庄园经营产业。波旁王朝复辟时期 (1814—1830) 成为自由资产阶级反动派领袖。1824—1825年拉法耶特再度访美, 受到广泛而热烈的欢迎并成为第1位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的外国高官, 被誉为“两个世界的英雄 (The Hero of the Two Worlds) ”。1830年七月革命中再任国民自卫军司令, 帮助推翻国王查理十世, 支持建立七月王朝但始终是政府的反动派。1834年在巴黎自己家中一间四壁挂满北美独立战争遗物的房间内逝世, 享年77岁, 其灵柩用取自美国某一战场的泥土掩埋。拉法耶特将军自愿为美国人的自由付出自己的金钱, 不顾个人生命危险, 在“美国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了援助, 永远是自由的象征”。文献[10]中将拉法耶特列为第5个美国荣誉公民获得者是错误的, 因为它遗漏了汉娜·佩恩。

(7) 军事家卡齐米日·普瓦斯基1745年出生于波兰王国华沙附近马兹威地区 (Mazowia) 维尼亚雷—瓦尔卡镇 (Winiary-Warka) 的一个有地贵族家庭, 1762年成为波兰国王的封臣, 1768年2月29日与父亲一起成为巴尔联盟 (1768—1772, 其目的是想让波兰—立陶宛联邦摆脱俄罗斯帝国的统治) 的创始人和指挥官, 起义失败后他被拉法耶特侯爵征募到北美服役。作为志愿美国骑兵, 1777年他在布兰迪万河战役中首遇英军, 英勇冲锋在前, 挽救美国骑兵免于大败, 还救过华盛顿将军的性命。不久华盛顿将军晋升他为骑兵准将并批准他组建普瓦斯基骑兵团, 1778年美国国会通过成立骑兵的议案并任命普瓦斯基为司令, 因此他被尊为“美国骑兵之父”。1779年10月他在佐治亚州萨凡纳围攻战 (Battle of Savannah) 中向英军英勇进攻, 同月9日被英军葡萄弹击伤, 随后被带上私掠船“黄蜂号”, 2天后因创伤恶化而牺牲, 年仅34岁。1929年美国国会决定将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普瓦斯基将军纪念日”, 以纪念他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伟大功绩。关于普瓦斯基的出生时间和地点以及逝世时间和地点都存在一些争议, 尚无定论。

3 有关美国荣誉公民史实的辨析和说明

迄今为止, 正式的美国荣誉公民只有上述7位, 但经常有文献资料将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苏联 (俄罗斯) 小说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索尔仁尼琴 (1918—2008) 误传为“美国荣誉公民”的获得者:如文献[13]第1028页和文献[14]第242页等, 就连比较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 (包括1998年简明版和2009年第2版) “索尔仁尼琴”词条也“中招犯错”。文献[15]中称“同年10月, 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 尽管此说更接近于事实, 但也并不妥当, 因为参议院无权单独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根据笔者的分析和推断, 上述误传很可能起源于1974年10月16日《参考消息》中的有关报道, 该文献不长, 现全文照录如下:

【法新社华盛顿十月四日电】美国参院今天通过了关于授予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以美国荣誉公民称号的决议。索尔仁尼琴目前在瑞士过流亡生活。

由参院司法委员会提出的这一决议必须送交众院。

索尔仁尼琴将是美国历史上第三个享有如此荣誉的人。第一个享有此荣誉的人是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同英国作战的马·德拉斐特 (笔者注:即拉法耶特) , 第二个是已故的温斯顿·丘吉尔爵士, 他是世界大战时的英国首相。

司法委员会在其建议中说:“给他这个民族荣誉是为了表彰他对人类自由做出的贡献。”

实际上这只是参议院通过的1个法案 (众议院应该已经先行通过此议案) , 最后要交由总统批准后才能生效并成为法律, 时任美国总统是第38任总统 (1974.08.09—1977.01.20) 杰拉尔德·福特, 他刚刚接任因水门事件而辞职的前总统尼克松。总之, 最终索尔仁尼琴并没有正式获得“美国荣誉公民”称号。

大家可能已注意到, 文献[16]中将拉法耶特列为第1个美国荣誉公民获得者, 这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1963年肯尼迪总统在宣布授予丘吉尔“美国荣誉公民”的国会决议案时, 曾提及拉法耶特是美国历史上的第1个荣誉公民获得者) 但并不十分准确。对于这个问题美国国内也常有争议, 也许是为了平息这种争论, 2002年拉法耶特被“重新”授予美国荣誉公民称号。关于拉法耶特何时首次获得美国荣誉公民称号, 现一般有2种说法: (1) 1784年12月28日马里兰人民大会 (the Maryland General Assembly) 通过1项决议:授予拉法耶特及其男性后裔永远拥有天然的美国公民称号 (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马里兰州荣誉公民称号) 。且从1792年起拉法耶特就经常夸耀自己的美国公民身份。 (2) 1824年访美时第1次获得美国荣誉公民称号。实际上, 早期美国荣誉公民称号的授予并不严谨也不规范, 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

为了避免上述错误今后继续以讹传讹, 现特就有关美国荣誉公民的史实做出上述辨析和说明。此处,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两个人物给予特别关注和说明即丘吉尔和赛珍珠。

丘吉尔和赛珍珠两人并无交集, 前者是赫赫有名的世界级英国政治家, 后者只是以中国为创作主题并长期侨居中国的美国女小说家, 但他们拥有1项共同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丘吉尔以鸿篇巨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这篇艺术性历史文献被誉为旷世巨作, 洋洋洒洒360多万字, 卷帙浩繁, 气势磅礴, 极具史料价值, 广受佳评) 和“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以及他那捍卫崇高人类价值的光辉灿烂的演说”, 于1953年10月15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以长篇小说《大地》[1931年, 次年获普利策小说奖, 是当时美国的最佳畅销书, 被誉为“中国农民的史诗”, 曾被改编成话剧和电影。出生于德国的演员路易斯·赖纳 (Luise Rainer, 1910.01.12—, 1940年加入美国籍) 因在电影《大地》中饰演男主人公王龙之妻阿兰而于1938年蝉联前一年度第10届奥斯卡金像奖中的最佳女演员奖]和“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而真挚的史诗般的描述以及她传记文学的杰作”, 于1938年11月10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一些评论家常将丘吉尔和赛珍珠共同评判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的败笔, 其主要理由是:前者是诺贝尔奖向政治献媚的产物 (有人说文学奖是他极想获得和平奖不成的妥协或折中, 事实上他确实曾多次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 , 后者只是一个畅销书的末流作家。对此笔者不以为然, 因为这种说法既不客观也不公允。

丘吉尔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大政治家和军事家, 而且以其丰富的英语词汇量以及优秀的历史学和传记著作在历史学界和世界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二战”后他更以卓著功勋和人格魅力在世界人民心目中拥有崇高威望, 同时他还是一位世界级的演讲大师和丹青妙手。他的多才多艺在世界级政治领袖人物中十分罕见。授予丘吉尔诺贝尔文学奖即使不是实至名归, 也是恰如其分, 只是这个决定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或者说反差太大 (政治家获文学奖) , 而且它打破了诺贝尔奖的2个常规: (1) 不向现任政府高官颁发文学奖 (当时丘吉尔正第2次出任英国首相, 后因在百慕大参加由美英法首脑出席的国际高峰会议而未能莅临颁奖典礼。法国小说家马尔罗 (1901—1976) 后来就因在戴高乐内阁中任文化部长而曾被否决) ; (2) 因其身份特殊, 瑞典文学院事前通过外交渠道征询过丘吉尔本人是否愿意获颁诺贝尔文学奖。1953年共有25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有效提名, 其中包括1954年获奖的美国小说家海明威、1955年获奖的冰岛小说家拉克斯内斯和1956年获奖的西班牙诗人希门内斯。根据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主要职业身份, 现一般可将109位获奖者划分为小说家 (63人) 、诗人 (28人) 、剧作家 (12人) 、哲学家 (4人) 和历史学家 (2人, 即1902年获奖的德国蒙森和丘吉尔) 5大类。

指摘赛珍珠获得诺贝尔奖的资格就更是偏见和历史原因所致。赛珍珠1892年6月26日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希尔斯伯勒镇 (Hillsboro) , 自幼随长老会 (即归正宗, 又称加尔文宗) 传教士父母生活在中国, 前后侨居中国近40年, 她1900年左右就加入中国籍 (1914年她获得的弗吉尼亚州伦道夫—梅肯女子学院毕业证上将其标注为“中国镇江 (ZHENJIANG, CHINA) ”, 这是她已加入中国籍的又一有力证据。1938年她获诺贝尔奖时实际上拥有中美双重国籍) , 她称中国为“第二祖国”, 称汉语为其“第一语言”和母语, 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 对中国人民一直怀有深挚的情感。赛珍珠1922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一生写有85部作品, 尤其以反映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而闻名于世。赛珍珠及其前夫、美国农业经济学家巴克 (John Lossing Buck, 1890—1975) 是关注中国“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 ”问题的先驱。1934年她永远地离开中国, 回到美国定居后仍积极支持并同情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晚年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因她在中美两国以及国共双方都得不到讨好和欢心, 从而影响了其国际声誉。新中国曾强行给她扣上“反华作家 (反动作家) ”、“美国反动文人”和“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急先锋”等极不友好的大帽子, 严重地伤害了她的中国心。21世纪以前新中国对赛珍珠的偏见极深, 现已逐步转向正常。此事从历年来权威的《辞海》“赛珍珠”词条的变化中可窥见一斑: (1) 1979年第3版和1989年第4版《辞海》“歪曲中国人民形象”; (2) 1999年第5版《辞海》“对中国人民形象的描绘带有偏见”; (3) 2009年第6版《辞海》中已无任何贬义词并赞扬她“同情并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973年3月6日赛珍珠因肺癌逝世于美国佛蒙特州的丹比市 (Danby) , 享年81岁, 葬于费城郊区的绿丘山庄, 其墓碑上只有她亲自书写的3个篆书汉字———赛珍珠而无任何英文字母。实际上, 长期的偏见掩盖了来自多方面的对赛珍珠积极而正面的评价: (1) 首次提名就获诺贝尔奖 (当年共有29人获得有效提名, 其中包括1939年获奖的芬兰小说家西兰帕、1944年获奖的丹麦小说家延森和1946年获奖的瑞士籍德国裔小说家黑塞) ,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的第8次, 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著名探险家斯文·海定 (Sven Anders Hedin, 又译斯文·赫定, 1865—1952) 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和瑞典文学院的双重院士 (1905—1952;Stol 6, 1913—1952) , 他是赛珍珠的提名者和坚定支持者。 (2) 时任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主席兼常务秘书霍尔斯陶穆 (1866—1960) 教授在评析赛珍珠作品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这次颁奖决定, 要比以前许多次决定来得恰当些”。因20世纪30年代的评选标准是强调作者受欢迎的程度, 故畅销书作家常被提名且较容易获奖。 (3) 瑞典文学院盛赞她通过自己质地精良的文学著作, 使西方世界对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这些作品还赋予西方人一种中国精神和弥足珍贵的思想情感。 (4) 1936年当选为美国文艺学院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s and Letters, 创办于1898年) 院士。 (5) 赛珍珠是第1位获得普利策奖 (由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者约瑟夫·普利策 (1847—1911) 遗赠200万美元而设立, 始于1917年, 现由新闻奖和文学艺术奖2大类组成, 前者包括14个奖项, 后者包括小说奖、戏剧奖、历史奖、传记奖、诗歌奖、非小说类作品奖和音乐奖7个奖项) 和诺贝尔奖2项世界级文学大奖的女作家。 (6) 第37任总统尼克松称赞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

4 结束语

在上述7位美国荣誉公民获得者中, 最新2009年版《辞海》只收录了其中3人:温斯顿·丘吉尔、特蕾莎修女和拉法耶特, 相关条目中并未标明他们的“美国荣誉公民”身份, 建议《辞海》在2019年再版时增录其余4人:瓦伦伯格、威廉·佩恩、汉娜·佩恩和普瓦斯基, 并全部标明7人的“美国荣誉公民”身份, 因为他们的卓越功绩和伟大成就对人类具有普世价值。《中国大百科全书》也应照此要求补录上述4人并纠正索尔仁尼琴获“美国荣誉公民”称号的错误。

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奖项, 创办于2000年, 每年评审1次 (2004年空缺) , 只颁奖给个人, 由国家主席签署并亲自颁发证书和奖金, 2000年首届获奖者是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是1994年由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级科技奖励, 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外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和组织, 每年评审1次, 奖项不分等级 (颁发证书但无奖金) , 1995年首次颁发。

我国应取消荣誉权 篇8

民法的三个占据中心地位的基本概念为:人、主体权利和法律行为。其中, 民事权利的内容, 即其保护的利益, 极为复杂,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多, 要把各种民事权利组成一个体系, 应对其进行分类。以权利之标的是否具有财产价值, 可将私权分为财产权与非财产权两大类。其中, 财产权指可以与权利人的人格、身份相分离而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 如物权、债权等。非财产权指与权利主体之人格、身份不可分离之权利, 可再分为人格权与身份权。人格权指存在权利人自己人格上的权利, 亦即以权利人的人格利益为标的之权利, 因出生而取得, 因死亡而消灭, 不得让与或抛弃, 如生命权、身体权、名誉权、隐私权等。身份权为存在于一定身份关系上的权利, 即亲属权, 如夫权、亲权等。[1]

我国《民法通则》第102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荣誉权, 禁止非法剥夺公民、法人的荣誉称号。”这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荣誉权。从法条上看, 根据《民法通则》第102条前半段, 荣誉权为人格权;根据后一句话, 荣誉权又为身份权。[2]就荣誉权的定义而言, 各个学者略有不同, 对荣誉权的性质认识也有不同, 有的将其归入人格权, 有的将其归入身份权, 也有学者认为荣誉权兼有人格权和身份权的双重属性, 主要形成了三种学说:[3]一是人格权说。即认为荣誉权的性质是人格权, 而非身份权。在《民法通则》实施之初, 多数学者持这种观点, 例如梁慧星先生所著的《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一书中, 就认为目前中国人身权制度中不包括身份权, 因此荣誉权就是人格权。二是身份权说。认为荣誉权的性质是身份权而不是人格权。目前主要的民法论著中多持此种观点。如江平教授主编的《民法学》中将荣誉权定义为“荣誉公民、荣誉法人享有荣誉的权利, 属身份权;是荣誉权人相对于不特定人的权利, 属绝对权。”[4]三是双重属性说。认为荣誉权兼有身份权和人格权两种属性, 但身份权是其基本属性, 只是在某种意义上反映社会对某一民事主体的评价, 具有人格方面的因素。

二、荣誉权的性质及调整范畴

那么荣誉权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呢?它是否属于人身权呢?如果是, 又究竟属于哪一种人身权呢?我们认为, 以上三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荣誉权由于其特殊的性质, 既不是人格权, 也不是身份权, 也就是说, 它根本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 在我国现在的民事权利体系中没有其存在的理论空间。我国应取消荣誉权, 将其调整范畴划归为名誉权来调整。理由如下:

1、荣誉权不属于人格权。

人格权是指主体依法所固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的、为维护主体的独立人格所必备的权利。“依法固有”指人格权是有主体始终享有的权利。也就是说, 一旦自然人出生、法人成立, 就应当依法享有人格权。在主体存在其间, 始终与主体不可分离, 除非主体死亡或终止, 则主体所享有的人格权不复存在。[5]谢怀栻教授在论及人格权的特点时也谈到, 人格权是一种原始的权利, 是与生俱来的。在这一点上, 人格权与权利能力一样, 始于出生, 终于死亡。就人格权说, 无所谓权利的取得。[6]由此可见, 人格权是民事主体所固有的权利, 只要存在有民事主体, 这些民事主体就享有人格权, 它们是客观存在的, 不论民事主体是否具有独立意思, 是否意识到这些权利的存在, 他们都是客观存在的, 人格权的取得不需要权利主体实施一定的积极行为。我国《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 “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 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依法享有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义务。”第36条第2款规定,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从法人成立时产生, 到法人终止时消灭。”所以, 自然人从出生之时, 法人从成立之时, 即应当然享有人格权。

很明显, 荣誉权并不具有上述特征, 首先, 荣誉权虽为每一个民事主体可能取得的权利, 但并非每个民事主体都能获得荣誉, 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有荣誉权。荣誉权的取得以某种荣誉称号的获得为前提, 而荣誉称号乃是由主体根据自己的成绩或贡献, 并经有关部门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授予而获得的。[7]可见, 荣誉权的取得需要行为人作出积极的行为, 且以获得相关荣誉为前提, 它不是“依法固有的”, 与生俱来的, 而是基于被表扬、奖励的事实才能取得的权利。但是, 一个人不享有荣誉权, 我们不能说他没有人格权。其次, 即使一个人后来享有了荣誉权, 但是他也不可能在一出生之际就能获得荣誉, 在他获得荣誉之前, 他是不享有荣誉权的, 这也不符合人格权"人与生俱来"的特点。所以, 荣誉权不属于人格权。

2、荣誉权不属于身份权。

身份权是存在于一定身份关系上的权利,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人之在世, 有各种各样的身份, 在学校, 他是学生;在商店, 他就是顾客, 在单位领导面前, 他是下属;针对不同的对象, 每个人具有不同的身份, 此为广义的身份。狭义的身份仅指亲属法上的身份, 是指基于亲属这一事实或者法律拟制的关系所产生的身份。如果身份权之身份采纳广义的身份, 那么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具有各种不同的身份, 他们基于不同的身份就会享有各种不同的身份权。这样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人既基于配偶的身份享有配偶权, 也基于顾客的身份享有顾客权, 基于学生的身份享有学生权等, 显然, 这违背了身份权设置的初衷, 使身份权的调整范围无限的扩大, 必将损害原有的身份权。有学者论及身份关系时谈到, 人之身份关系, 详言之, 人与人之间有何关系, 其内容效力如何 (如何始可谓为夫妻、亲子、亲属、家属等) , 大率以社会习俗为基础, 法律仅由其对各种身份关系之政策, 评价是否在法律上亦应承认此身份关系, 以维持发展此身份关系。此性质可谓“事实先在性”, 申言之, 先有身份关系, 而后法律予以规律;非先有法律, 而后成立身份关系。而身份行为亦仅具有宣言的性质而已。[8]由此可见, 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身份区别于在法律关系上的身份。立法者在各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关系中予以价值衡量和选择, 决定哪些身份关系应纳入法律调整的范畴, 哪些不应纳入法律调整。只有基于那些在法律上被承认的身份关系所产生的权利才是身份权。身份权只能存在于这类身份关系之上。所以, 民法上身份云者, 谓基于亲属法上之相对关系之身份, 有一定身份然后得享有之权利也。例如家长权为家长对于其家属之身份, 夫权为夫对于其妻之身份, 亲权为父母对于其子女之身份, 是也。亦可谓亲属权。[9]可见, 法律在对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身份关系进行了筛选, 确定了以亲属上的身份为调整对象, 以此为身份权之基础。所以, 民法上的身份权之身份, 只能采狭义的身份概念, 即亲属关系上的身份, 所以, 学者大都把身份权又称之为亲属权。

荣誉权不具有上述特征, 荣誉权是基于国家或社会组织授予某个公民或法人某种荣誉称号而产生的。荣誉是由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对某一公民或组织给予的积极评价, 这种积极评价通过授予一定的荣誉称号表现出来的, 公民和其它社会组织对于所获得的荣誉称号享有的专有的、不受侵犯的权利就是荣誉权。权利人获取荣誉权是以其获得荣誉为前提, 基于获得荣誉的这一特殊身份而享有的。但是, 这种身份并不是民法上所论述的狭义的身份, 所以, 这种基于特殊身份产生的权利不是民法上的身份权。

3、荣誉权不具有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认为荣誉权兼有身份权和人格权两种属性, 但身份权是其基本属性, 只是在某种意义上反映社会对某一民事主体的评价, 具有人格方面的因素。荣誉权并非身份权, 已在前面予以论述, 这里不再赘述。认为荣誉权同时具有人格权的观点也值得商榷。荣誉权的确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某一民事主体的评价, 但这主要是由名誉权调整的范畴, 而非荣誉权调整。因为, 对某一民事主体的评价, 既可能有好的正面的评价, 也可能有不好的负面的评价。我们显然不能将后者纳入荣誉权的调整范畴, 而前者可以归入名誉权的调整范畴。另外, 有的学者认为荣誉权包括公民、法人获取荣誉的“权利”。从法理上说, 所谓获取荣誉的“权利”, 实际上是获取荣誉权的资格, 属于人格范畴, 不属于权利范畴, 这实则混淆了获取荣誉权的权利与荣誉权本身二者的不同。

权。在我国当前的民事权利体系中, 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和非财产权, 荣誉权不属于财产权在学界应该没什么争议。存在争议的主要集中于荣誉权的性质属于什么样的人身权。根据前述, 荣誉权由于其特殊的性质, 不能为人格权和身份权所容纳。也就是说, 在我国当前的民事权利体系中, 并无荣誉权独立存在的空间。

三、结论

我们认为, 可以考虑取消独立的荣誉权, 将荣誉的保护归入名誉权调整。所谓荣誉是指国家或者有关组织依据一定的程序对某特定主体的某一方面活动进行的良好评价, 是公民或者法人在生产劳动和各项工作中成绩卓著所受到的表扬、奖励, 如授予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授予勋章、奖状等。从本质上说, 荣誉也就是一种好的名誉, 只是这种名誉是通过国家和社会组织通过一定程序确认的。这就决定了荣誉权和名誉权二者在调整范畴有较大的重合, 甚至可以说, 二者的调整范围呈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一个人获得了荣誉, 他当然享有荣誉权, 同时, 基于该荣誉, 他的名誉也会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得到提升, 他对这种社会的正面肯定的评价也就享有了名誉权。名誉权包括保护自己的社会良好评价或改善、改变不好评价的权利和维护名誉权不受侵害的权利。所以, 可以这样说, 荣誉权就是好的名誉权。取消独立存在的荣誉权, 将荣誉的保护归入名誉权调整, 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1、权利体系上可以相应地抹去荣誉权的定性难

这一问题。前已论及, 在我国民事权利体系之下, 并无荣誉权的存在空间, 所以学术界对荣誉权的性质长期以来存有较大争议。其实, 荣誉权本身非为一独立存在的权利, 不过是附属于名誉权而已。

2、不会对权利人荣誉的保护造成影响。

荣誉权本无独立存在的空间, 将其取消之后, 对权利人获得的荣誉进行保护完全可以基于名誉权, 因为, 从实质上看, 荣誉权就是一种名誉权, 只是这里的名誉是好的、正面的、积极的名誉而已。

参考文献

[1]梁慧星:《民法总论》, 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8—79页;

[2]江平:《民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0页;

[3]朱晓娟、戴志强:《人身权法原理。规则。案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4]江平:《民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0页;

[5]王利明、杨立新、姚辉:《人格权法》, 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6]谢怀栻:《论民事权利体系》,《法学研究》第18卷第2期;

[7]王利明、杨立新、姚辉:《人格权法》, 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页;

[8]戴炎辉、戴东雄:《中国亲属法》, 三民书局第4页;

上一篇:生姜栽培管理技术下一篇:林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