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专业英语(通用12篇)
研究生专业英语 篇1
摘要:语言学习总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影响学习活动发生及学生学习效果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学习环境的研究,在国外已成为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和科学教育领域的热门课题。本文从课堂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课堂环境研究状况方面,对综合英语课堂环境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进行表述。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课堂环境,心理环境
1.引言
近三十年来,课堂环境成为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和科学教育领域一个引人关注的热点课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教学重心从教师向学生的转移,教学研究的重点逐渐从对教学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人们从而开始广泛关注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理想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因此,对课堂环境的研究,在外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对于课堂环境这个概念,它本身内涵复杂而丰富,因此,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术语指称它,对其含义和结构没有完全一致的认识,研究内容和方法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国内课堂环境的研究,尤其是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课堂环境的研究非常少。本文将对课堂环境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课堂环境的概念、国内外课堂环境研究的状况,等等。
2.课堂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Lewin(1936)的场理论和Murray(1938)的需要-压力理论 (Needs-Press theory),奠定了课 堂环境研 究的理论 基础。Lewin认为:“凡属科学的心理学都必须讨论整个情景 , 即人和环境的状态。”[1]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即B=f(P,E),其中B代表行为,P代表人,E代表环境。这里的环境并非客观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环境”,包括对个体行为有影响的一切事实。Murray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压力理论,强调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与Lewin不同的是,Murray把个体因素(P)称为需要,代表个人向目标努力的潜力,而环境因素(E)则被他称为压力,代表对个人需要的支持或阻力[2]。
2.2在Murray之 后 ,Stern(1970)提出个人与环 境的适合理论(person-environment congruence theory),认为个人需要与环境压力的积极一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3]。 某些教育研究者们试图找出这些模式下共同的影响变量,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Moos归纳出代表人类环境 (human environments)的三个主要维度,它们分别是:关系维度(Relationship Dimensions),指 环 境中人际关系的实质与强度,如彼此间的支持与帮助;个人发展维度(Personal Development Dimensions),指个人的成长和自我潜力的促进; 系统维持及改变维度 (System Maintenance andSystem Change Dimensions),指环境的秩序 ,明确的期望 ,控制的维持和对改变的反应等[4]。 这些研究者不约而同地指出课堂环境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课堂环境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3.国内外课堂环境研究状况
3.1国内课堂环境研究的状况
这一课题的研究,在我国教育学术界刚刚起步。李秉德教授最先倡导和推动课堂环境的研究工作, 他于1989年著文讨论教学活动的要素时指出:“有一个常被人们 忽略的教 学因素,那就是课堂环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课堂环境。”除此之外,国内其他学者几乎没有对课堂环境这一概念进行过分析,个别学者只论及课堂环境的概念和结构。如田慧生(1996)对课堂环境的含义及其结构做过较系统的论述,他认为, 课堂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整体的课堂环境系统主要由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组成。物质环境包括时空环境、设施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包括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舆论环境[5]。范春林等(2005)则认为课堂环境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质量和效果,并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物质的、社会的及心理的因素的总和。他认为,课堂环境的内容构成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三大类别。物理环境是教学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和物理条件, 主要包括教学的自然环境、教学设施和时空环境等;社会环境是课堂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基本要素及状况的总和, 大体包括师生互动与师生关系、同学互动与同学关系、课堂目标定向、课堂规则与秩序等;心理环境则是课堂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和课堂心理氛围等[6]。
3.2国外课堂环境研究的状况
西方国家的课堂环境研究工作共经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3.2.1萌芽期 :Lewin 的 场理论和 Murray 的 需要 - 压 力理论( Needs -Press theory),他们奠定了课堂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2沉寂期 :上世纪40年代初至50年代中后期 ,这是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恢复建设时期,由于受战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这一特定社会需要的制约, 关于课堂环境问题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忽视和冷落。
3.2.3发展期 :21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的十几年间 ,这一时期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这一时期有两项极具影响的研究:一是沃尔伯格和安德森(Anderson)在60年代后期从事的一项名为“哈佛物理学项目”(Harvard Physics Project)的研究。另一个极具影响的研究差不多同时由穆斯(1973)在斯坦福大学开始,他创立了社会生态学实验室(social Ecology Laboratory),开展了“人类环境”研究。
3.2.4活跃期 :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 ,课堂环境的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活跃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由物理环境转向社会心理环境。到80年代,课堂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许多国家教学论专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 逐渐成为教学论和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
4.结 语
研究课堂环境的含义、结构、功能等,其目的在于服务于教育实践。课堂环境研究应该为教师创造有效的课堂环境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因此,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对课堂环境优化的研究。
研究生专业英语 篇2
暂行规定
为提高研究生英语教学效果,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学校针对研究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根据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原则,允许英语已达到一定水平的硕士研究生申请免修免考公共英语课程,以促进研究生个性发展,推进学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具体要求和实施办法如下:
一、适用范围:
本校全日制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二、免修免考条件:
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免修、免试公共英语课程,并免考学位英语。
1、本科(全日制)阶段为英语专业,且参加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达到合格水平;
2、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英语成绩达到75分及以上;
3、入学前两年内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达到480分及以上(其中听力成绩80分及以上);
4、入学前两年内托福考试成绩550分及以上(总分677)或80分及以上(总分120分);
5、入学前两年内雅思考试成绩5.5分及以上;
6、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水平摸底考试且成绩在前20%者。
三、免修免考申请办法:
1、符合上述1-5条件之一的研究生开学后第一周内带相关成绩证明(原件和复印件)到各教学学院提出申请。各教学学院将名单、材料原件及复印件汇总后报研究生部,经研究生部审核通过后,给予研究生公共英语及学位英语免修免考资格。审核未通过者仍需参加公共英语、学位英语的学习与考试。
2、研究生新生必须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英语摸底考试。考试一般在新生入 学后一个月内进行。英语水平摸底考试成绩在前20%的研究生由研究生部统计公布并直接列入公共英语及学位英语免修免考名单。
3、在免修免考名单未公布之前,研究生应参加公共英语课程的学习。
四、免修免考研究生英语成绩的管理
研究生英语免修申请通过后,学术型研究生获得英语阅读、英语听说、文献翻译与写作三门课程学分共5学分,课程成绩登记为“免修免考”。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外语(含专业外语)课程学分共2学分,课程成绩登记为“免修免
考”。
研究生英语免修申请通过后,学位英语考试成绩直接认定为合格。
五、英语水平摸底考试
英语水平摸底考试是针对新生研究生开展的旨在进一步了解新生研究生英 语水平的考试,由研究生部统一组织。考试内容包括英语听力、英语阅读、翻译与写作。考试范围与难易程度参照教育部《研究生外国语学习和考试的规定(试行)》((83)教研字第11号文)的文件精神和我校学位英语考试大纲执行。
六、对免修英语同学的要求
经研究生部批准免修免考公共英语的研究生,必须参加高阶英语课程的学习。高阶英语课程等同于素质教育课中的跨学科选修课,考核方式为考查,考核合格者获得2学分。如考核不合格,则要求重新参加学位英语考试。
研究生专业英语 篇3
【关键词】ESP理论 需求分析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38-01
一、前言
专门用途英语(ESP)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逐渐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英语教学领域的主流趋势。需求分析是ESP理论中的重要一环,它是ESP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的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ESP的发展进入到了需求分析阶段。需求分析理论是一切ESP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石。
二、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查
本文依据ESP需求分析理论编制调查问卷,对重庆某大学2012级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236份,回收228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调查结果如下:
学生学习需求问卷调查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目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方面。以下是调查结果。
(1)学习动机
在被问及“您学习英语课程的动机是什么?”时,31%的学生选择了“为了应付考试”,37%的学生选择了“对英语感兴趣”,23%的学生选择了“对西方文化感兴趣”,49%的学生选择了“为了找到好工作”,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英语课程是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也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学习英语是出于个人喜好或者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还有少量学生是为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知识。
(2)学习目的
在被问及“您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是什么?”时,32%的学生选择了“进一步提高英语语言基本技能”,29%的学生选择了“修学分”,30%的学生选择了“为学术上继续深造打基础”,58%的学生选择了“为工作做准备”。由此可见,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学习研究生基础英语课程都是为了将来能在工作岗位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这与“學习动机”中的调查结果基本符合。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在学术上继续深造的打算,而且这部分学生的数量还不少,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术英语课程有其开设的必要性。
鉴于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又对开设研究生基础英语课程的必要性做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十分必要”、“很必要”和“必要”的学生占了总人数的86%,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开设这门课程是“不太必要”或者“不必要”的。
(3)课程目标
在被问及“您认为研究生基础英语课程的目标应该是什么?”时,从学生选择答案的百分比看,由高到低依次是“培养职场英语能力,”“提升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能”,“培养学术英语能力”以及“提升文化修养”。我们还分别就图四中的语言技能、职场英语能力、学术英语能力做了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就听力而言,59%的学生期望通过研究生基础英语课程的学习后能听懂日常会话,43%的学生期望能听懂英语新闻,42%的学生期望能听懂学术讲座,39%的学生期望能听懂职场中的专业指令。这与学生对口语的期望值有相似之处,有58%的学生选择了“能够进行日常会话”,55%的学生选择了“能够进行职场交流”。也就是说,就听说方面而言,学生关注最多的是日常交流。这一能力本应是在本科阶段就该具有或者达到的,但选择这一答案的学生比例竟如此之高,为此,我们就这一问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结果显示,学生们之所以还关注日常交流,其原因只要是:第一,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来说,不管进入到哪一阶段的学习,基本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第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期间,更加注重的是阅读和写作(尤其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他们没有足够时间和机会进行听说训练,以至于到了研究生阶段,口头交流能力还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受访者希望研究生基础英语课程能够设计更多的听说训练环节。就阅读能力而言,答案主要就集中在“读懂专业学术资料”和“读懂职场中的专业文件”两类,分别占到了51%和65%,这与对写作能力的调查结果比较一致:59%的学生选择了“能够写出与专业相关的汇报材料”,62%的学生选择了“能够写出与职场业务往来有关的材料”。由此可见,就读写能力而言,学生主要关注两方面,即为学术上继续深造做准备和为进入职场做准备。在学术知识好能力方面,学生们最想提高的是专业阅读(51%)和专业写作能力(53%);学生们最想获得的职场能力按百分比排列从高到低依次为“与同事探讨合作项目”(62%),“撰写求职信和简历”(55%),“汇报工作”(42%)以及“撰写商务/学术国际会议发言稿”(32%)。
此外,我们就“研究生基础英语按照学术英语和职场英语来开设是否满足您的需求?”做了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十分满足”、“满足”和“基本满足”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3%、31%和37%,也就是说认为研究生基础英语课程按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来开设能满足其英语学习需求的学生占总人数的91%。
(4)课程内容
在被问及“您认为研究生基础英语课程应包含哪些内容?”时,按照百分比学生选择答案最多的是“英语国家社会文化概况”和“职场英语”,分别占到了总人数的66%和67%,其次是“学术英语”,为47%,只有15%的学生选择了“词汇和语法”。
三、结论及建议
基于以上对学生主观学习需求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多方面的,而且分布较均衡。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的研究生基础英语课程内容应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但是,基础英语课程课时有限,因此,笔者建议可以采取必修加选修课的方式满足学生对不同课程内容的需求。另外,调查显示,学生学习研究生基础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为将来的职场做准备,二是想要继续深造的同学想要提高在学术英语方面的能力。因此,按照学术英语和职场英语两大类来开设课程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式。总之,学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课程设置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特定需求。
参考文献:
[1]蔡基刚.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 2004(2).
[2]蔡基刚. 我国大学英语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4).
[3]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黄萍,周梅,蒋婷,黄俊红.专门用途英语的理论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5]束定芳. 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7]Hutchinson, T.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研究生专业英语 篇4
为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同时为解决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只埋头于教材课文的精耕细作,对课外阅读没什么概念和意识,缺少大量具有阅读价值泛读材料的配合这一现状,笔者结合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实际和需求,在每周4学时的研究生英语课堂上引入英语报刊阅读活动,结果显示,研究生们在体会到阅读英文报刊乐趣的同时,听、说、读、写等各项英语实用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1 英语报刊的价值
英语报刊具有如下优势和价值:素质教育的载体,独特的语言教学价值,提高跨文化意识的手段。
1.1 素质教育的载体
英语报刊阅读有助于学习者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提出见解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理想的素质教育的价值。英语报刊种类繁多,不同国家、不同性质的报刊所反映的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不尽相同。通过有意识地分析不同英文报刊文章的观点、立场和倾向,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形成既学语言又分析观点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1.2 独特的语言教学价值
英美报刊中的语言现代,地道实用,能够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语言输入,与当代外语教学研究理论相符合。认真阅读英美报刊,对于扩大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词汇量,提高阅读水平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1 扩大和丰富英语词汇量
语言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报刊语言最能迅速反映语言的变化,展现最新的英语词汇。英语报刊中新词或是新的表达方式的出现具有时代特色,易于被读者接受和理解。如E-commerce(电子商务),Hypermedia(超媒体),Space sickness(太空病),City sprawl(城市无序发展),Wild girls(野蛮女友)等新词都是通过英语报刊的传播后而成为现代英语家族中的成员。
1.2.2 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阅读英语报刊可以使学生广泛接触到各种文体风格和英语语言的最新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文章的基本结构、信息表达、和语篇模式等语义衔接手段的意识,可以有效提高各种阅读技巧(根据词根、词缀和上下文猜测词义,略读和跳读,分辨主题和中心思想)和提高理解能力(对词、句、段落和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2.3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报刊内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趣味性强,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家庭婚姻、衣食住行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话题,具有较强的可议性。报刊上可供研究生讨论的话题很多:人类克隆、环境保护、贸易摩擦、论文剽窃、流行文化等。比如拿医疗保险为例,Health Care Reform Come to America(TIME,April 5,2010)这篇文章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作为医学研究生,他们有自己对医改的看法和理解,通过中美两国医改的对比,医学研究生们对医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英语交际能力也一定程度上获得提升。
1.3 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具体操作手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也离不开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语言教学中,如果对文化造成的差异重视不够,那么将永远有一个靠语言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国研究生英语教学中没有或少有系统的文化教学,且仅仅停留在知识和事实的输入上。研究生抗文化冲击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亟待提高。
英文报刊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最便捷的途径。报刊文章中的点点滴滴都折射出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提高跨文化意识和拓宽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之一。英美报刊中题材广泛,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环保、人口、国际关系、科学技术等方面,为认识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大量的信息来源。如英美报刊中常出现的Garden of Eden是指汉语中的“世外桃源”;而Shylock是指“守财奴”,诸如此类的英语典故和成语,必须放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
综上,报刊阅读在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扩大英语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提高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文化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英语报刊阅读引入英语课堂教学的尝试
基于以上英语报刊的优势和价值,笔者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中引入了英语报刊阅读活动,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学期初第一次研究生英语课上教师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为什么把英语报刊阅读活动引入课堂和对学生的具体要求。要求研究生至少每人每周阅读1份英文报刊,具体阅读量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教师用抽检的方式督促学生完成这项任务。每次上课时,先花10~15分钟阅读报刊,接着教师随机抽取3~4名研究生让他们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最感兴趣或者给他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报刊内容,而后其他学生可以就他们所讲的内容进行提问和讨论;最后小组内部以口头汇报形式彼此分享自己的报刊阅读内容和体会。起初,学生们不是很乐意做这件事情,显得有些被动,主要原因是研究生课程较多,科研压力大,时间较紧张,同时他们发现阅读英文报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不认识的单词太多(尽管学生已全部通过国家大学英语6级考试)。但是在教师的坚持和一些同学的带动下,一部分学生逐渐改变了原来的想法,通过16周的实践,研究生们发现阅读英文报刊不再是一件令人头痛和望而却步的事情了,阅读态度慢慢从被动变主动。为发现英文报刊阅读活动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收获,在课程快要结束时,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笔者围绕着报刊阅读活动的主要收获作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3 讨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报刊阅读在提高英语水平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绝大部分同学有清醒的认识和认可,97.1%的学生认为英语报刊阅读拓宽了视野,增加了信息量,97.1%的学生肯定了报刊阅读在提高他们口语方面的作用,91.4%的学生认为报刊阅读对他们的英语写作很有帮助。如果说英语报刊对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许并不过分,因为有94.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91.4%的研究生认为通过报刊阅读词汇量扩大了,同时88.6%的学生认为报刊阅读加深了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仅有2.6%的学生认为报刊阅读对自己的价值不大,很可能是这部分学生出勤不太好,不能善始善终的坚持下来,所以报刊阅读的效果无法显现出来(见表1)。
另外通过访谈记录,也从定性的角度进一步支持了问卷调查的结果:
研究生(肾内科)说:“报刊阅读扩大了我的视野,同一话题因立场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析,外国人的分析视角有时和我们很不一样。”
研究生(心内科)很兴奋地说:“报刊阅读增加了我的词汇量,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能够用英文表达,而且接触到一些新鲜的词汇”;还有的研究生说:“报刊阅读扩展了我的词汇量和知识面,感觉不错,建议适当增加时间(药物分析研究生)。”“报刊阅读对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我喜欢,但是长篇幅的文章有时看不太懂。”(药物分析研究生)。
在访谈过程中,许多学生都提到了通过报刊阅读,自己的口语提高了,而且同其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也增多了。如有的学生很有成就感地说:“报刊阅读对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教学模式,获益很大,终于有一个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十分感谢老师,我觉得我的口语进步很大,越说就越有自信,约有自信就越爱说。而且课外知识也增加了,新用法、新句式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英语可以应用得这么巧妙,我很喜欢报刊阅读学习,希望老师可以坚持开展。”“平时很少有练习口语的机会,而且觉得张口说英语时缺乏自信和勇气,通过阅读再交流的方式让我有意识地去组织语言然后再表达给别人,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方式。”(骨科研究生)
在访谈记录中,我们发现通过报刊阅读,确实培养和加强了研究生的跨文化意识,如:“我是一个对英美文化比较感兴趣的人,报刊阅读加深了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口腔病理研究生)
综上,报刊阅读的良好效果通过问卷分析结果和访谈都得到了证实。
4 结束语
英语报刊阅读活动的价值和作用是不容否定的,但是在开展英语报刊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忽冷忽热(学生有时凭一时热情一读好几个小时,一旦有其他安排,会一连好多天甚至几个星期不读报刊),应保证基本的阅读量,否则很难看到它的价值和作用,应该确保教师监督和检查作用的发挥,如果没有教师的监督和检查,学生有可能松懈或不能坚持下去,学生的访谈记录也说明了这一点。
英语报刊阅读作为课外阅读的一种手段和补充,应该与课堂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报刊阅读不能完全代替精读,若能把报刊阅读和课堂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把读报内容与课堂教学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的英语报刊阅读只局限于纸质报刊,是否可以纸质散页自选文章与网络实时阅读相结合,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加强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分析、批判和欣赏能力是今后要思考的问题。
非英语研究生英语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在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梳理新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引入报刊阅读活动也许可以看作是一个崭新而有益的尝试。
摘要:通过英语报刊阅读活动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堂上的实际应用,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结果,探讨英语报刊阅读活动的作用和价值及对研究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推动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英语报刊阅读,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报刊教学与素质教育[J].中国外语,2006,5:49~52
[2]端木义万.高校英语报刊教学论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英语自我介绍 篇5
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英语自我介绍范文
当来到的一个陌生的地方时,我们就有可能用到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是一种认识自我的.手段。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自我介绍犯愁了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英语自我介绍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hello, professors/sirs, fine day today, isn’t it? i’m pleased to meet you here.okay, first i’d like to briefly introduce myself.my name is yang yan and i come from anqing in anhui, an enormously beautiful city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e.say, huangmei opera, one of the five operas in china.i spent most of my time in my hometown before coming here, so it’s not until the year i first came to this city, chongqing, that i started to feel everything here, the people, the landscape, the food, the radical changes that’ve taken place here.in a nutshell, i love this city.i selected preschool education as my major when i matriculated into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my curriculum mainly contained pedagogy, psychology, hygienics, physiology, nutriology, piano, dance, painting, anthropology, etc.through 4 years of study of the courses i took and my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now i’m well adept at preschool pedagogy, child psychology,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urses most kids take, methods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for kids and some other tactics in various areas, etc.say, linguistic arts.it’s the ability developed through the entire process of my study, which has really been a great assistant to me anywhere, at anytime with anybody, like now as i’m introducing myself.in my spare time, i was the broadcaster in the school broadcast station, hosting an interview program.also, famous as huangmei drama is, this is one of my favorite art forms.these two likings take up most of my leisure time, from which i found the intersection of school learning and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these two hobbies have become my major specialities which i skillfully handle, like playing a butcher’s cleaver.hahahahaha.so much i’m into traditional culture, i can’t control my infatuation to handkerchief and flowers, like plum blossom, orchid, bamboo, chrysanthemum.they are noted among almost all chinese people who’ve a little bit knowledge about chinese culture.i believe what i chose was the right path to continue my study in a school i’ve long heard of.to further my study here in this college shall be of great help to my career that i’m gonna take after my postgraduate study and to forward the research in the area i’ll soon be involved in.thank you, professors.
研究生专业英语 篇6
关键词: 上海政法学院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 英语教学
一、现状
上海政法学院自201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招生人数逐年递增。2012年学校招收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硕士30名,2013和2014年各招100名,到2015和2016年,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每年招收250人。可以说,上政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正在步入蓬勃向上的轨道。
按照历年的惯例,研究生班级设置基本上是每班50人配一个教师。从2012到2015年一直由两名教师负责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到了2016年,针对研一学生的教师增加到三人。
研究生的英语课每周四个课时,其中两个课时为听说,两个为读写。2015年,研究生院经过仔细调研和慎重考虑,决定从2016年开始为研二学生增加法律英语,因此研究生英语的教师人数增加到四人。
上政对研究生并没有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才能拿学位的要求。以2016级法律硕士班为例,受访学生总数为92人,其中在本科阶段通过四级的人数为人90人,占97.8%。六级通过人数为60人,占65.2%。
二、问题
1.年龄、教育背景、学习目的分析。
上海政法学院2016级法硕班92名学生的年龄全部在30岁以下,本科阶段全部主修法律专业,其中有33人为历届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完成了一二年级的大学英语学习以后,仅有8人在三四年级选修过英语相关科目。在被问及为什么学习英语时,仅有6人单纯“为了用英语交流”,2人单纯“为了查阅英语文献资料”,3人单纯“为了通过相关等级考试”,绝大多数同学同时选择了上述三项。
2.英语程度普遍较差,但对课程学习要求、期望很高。
尽管大学英语六级的通过率达到65.2%,但是几轮课上下来,我总觉得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尽如人意。社会可能普遍认为,通过大学英语六级的学生应该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可以较为轻松地查阅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资料,可以在口头上完成日常交际,并具备一定的探讨学术问题、参加学术交流的能力。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令人乐观。调查数据表明,有91.3%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完成一二年级的大学英语公共课以后,在三四年级中没有选修过任何与英语相关的科目。本来基础就不好,又荒废了两年,结果就是为数不少的学生连基本的常用单词都不会发音,更不要说进一步地交流。年复一年面对这样的情况,学生一脸的无奈,而我们老师在一年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经常惴惴不安地问自己:学生到底从我这里学到了什么?
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对于听说读写技能培养的理解有偏差。调查数据表明,有37%的学生认为研究生学习阶段有必要增加听说课技能训练。他们认为只要能听懂能开口,英语学习的目的就达到了。可是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又表明,有57.6%的学生希望通过英语学习达到查阅英语文献资料的目的。
尽管总体上研一的学生英语程度不高,但是他们对于学习的要求和期望都普遍较高。到了研究生学习阶段,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阅历,包括视野和思维方式,都高于本科阶段,因此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要求高于本科阶段也是自然的。可是,对英语学习有高要求,反过来自己的起点也必须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只反映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能体现他们真正的语言功底。因此,在一群基础有待提高但对英语学习期望值很高的学生当中,教师的工作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3.常年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养成了很多坏习惯,积习难改。
(1)阅读
上文提及,2016级法律硕士班的四级通过率为97.8%,六级通过率为65.2%,这是一个不低的数字,但仅仅就是一个数字而已。真正到了我的课上,铃响十五分钟后,学生的阅读能力问题就显露无遗。一篇新的课文,如果让学生朗读,通常是读的结结巴巴错误百出,有的句子教师都听不懂学生在读什么,一听就知道连学生自己都没有搞明白。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仅限于字面意思,碰到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句子,或者一些隐喻、反讽等修辞,他们往往一脸茫然,完全不懂句子的意思。可是这些隐喻反讽往往又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因此学生体会不到文章的精妙所在。
词汇量不足是阅读的一大通病。我在一堂课上曾经让学生划出课文第一段里的生词,结果惊讶地发现很多学生不认识biotechnology。这个实际上跟他们过去的不良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没有时间从根本上理解单词,而是在阅读过程中一看到生词马上就翻字典,查到意思之后就死记硬背。错误的学习方法使得英语学习效率低下,难上加难,所有的生词都被割裂开来记忆,而不是寻找一些规律和法则把单词归类,从而有效增加词汇量。
(2)写作
研究生阶段英语写作和本科生阶段一样,有两大通病:词汇句法和思想表达。词不达意,句法混乱,是他们作文中常见的现象。语言功底欠缺导致句子组织混乱,词汇量不足又导致语言苍白,表达困难。大部分学生能够用较为简单的词汇和句子表达想法,但是他们对于其中的冠词、时态、单复数等的运用错误百出,像“There are many students do not agree with them.”这种句子是司空见惯的。
大部分研究生都能够用较完整的思路表述一个观点,但是在组织思路的过程中少数学生又会写得前言不搭后语、前后矛盾等。重要的是,很多学生在表达观点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说来说去都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每个学生都会说“对于这一现象不同人有不同观点”,可是如果分析的是最浅表的原因,表达的是最大众的观点,那么看作文的人会对他留下什么印象呢?
三、对策
1.测试评价体系
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英语学习质量评价采取全方位、多视角的综合测评方式,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测试相结合,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这种方式避免了期末考试一锤子定音的弊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学习挂钩,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果。
30%的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oral presentation,class speech,group discussion等)、作文等。平时成绩的评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交流和互动,也改善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修养。与此同时,英语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2.加强听说课和读写课的联系
针对学生提高口语和听力的要求,我校从2012年研究生招生开始,就为研究生英语设置了听说和读写两门课程。如上文所说,学生目前急于提高自己的口头交际能力,忽略了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我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被误导了。他们可能在不同的场合了解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际,问题是语言的交际功能难道仅仅体现在听和说吗?多年的应试教育,从根本上破坏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他们迫切想要改善自己的听说水平是自然的。可是,掌握一门外语,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和阅读量,读写肯定是水中捞月,听说呢?难道不也是空中楼阁吗?
目前,这两门课由两名教师分别担任,课程之间基本没有交叉。我作为读写课教师,倒是觉得读写和听说可以建立一定的联系。例如,如果读写课的课文讲的是环境保护问题,那么听说课是否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相关话题来进行讨论辩论?给学生几个相关的topic,鼓励他们上网查阅背景资料,这样不仅增加他们的阅读量,让他们随时跟踪一些热门话题,还拓宽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到最后如果让他们写作,就不至于写得千篇一律。
3.改革教学模式
学生来到上政读研之前,可能浸淫于多年的英语课堂传统教学方式,因此,改革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他们对刻板无趣的英语学习的印象。丰富的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小组讨论、课堂演讲、辩论、名人演讲模仿,甚至短剧表演等,都可以让他们积极参加到课堂学习中。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教师提供的音频、视频材料可以作为教材的补充,使得上课形式丰富多样,也活跃课堂气氛。
4.调整课堂教学方法
读写课在教阅读时侧重精读的教法,但不完全是精读。有别于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精读课,我在研究生英语课堂上不会精讲某一词汇或短语并让学生反复操练。碰到一些常用或重点词汇,我会介绍它们的用法、搭配等,但我上课着重让学生理解的内容,是文章结构、议论文和说明文中的作者思路、段落里的topic sentence、论点论据等。从这些方面理解文章,既能帮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掌握文章,而不是过于拘泥于某一个细节,又能做到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课文里学到一些写作的精髓。在随后的写作中,学生较快地组织和整理自己的思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一些难句的讲解过程中,我一直要求学生要把句子放到语境里去理解,不能只盯着句中的某个单词或某个结构。研究生的思维要比本科生更完善而缜密,教会他们从文章的布局或段落的整体出发理解句子,比起死抠其中某个细节,他们接受起来更快更容易。
四、结语
研究生专业英语 篇7
摘要, 无论是期刊摘要还是学位论文摘要都是文章的“文眼”, 起到简明概述论文重要内容, 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发现研究等重要内容。摘要是论文要点的浓缩, 好的摘要能有效地抓住读者的兴趣。因此, 英文摘要作为学术论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论文作者们的关注。作为文章在网络上, 尤其是各大网络文献库中首先展现给读者的重要部分, 对于读者是否会进一步阅读整篇文章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纵观研究生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不难发现, 许多摘要存在语法错误、时态混用以及摘要内容不完整等诸多现象。本文通过抽样数据重点分析硕士研究生论文摘要存在的问题, 为硕士研究生英文摘要写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现状
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摘要以提供文章主要内容为目的, 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摘要属于信息性文摘 (Information Abstract) , 论文作者应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让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对研究的主要目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通过我们对长春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 大多数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并非真正的英文写作, 而是基于汉语摘要的翻译, 而且大多数翻译均有他人代笔或使用百度翻译以及有道翻译等网络工具完成, 因此其撰写的摘要存在大量的语言问题以及结构问题, 语言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大量语法形态错用, 文不达意, 意思表达不完整甚至错误。为了调查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 尤其是摘要部分的英文写作情况, 本文随机抽取CNKI数据库博硕论文子库的工程科技、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经济与管理科学学科领域各40篇, 共200篇硕士毕业论文的摘要进行摘要写作研究, 主要分析英文摘要的时态使用、语态使用以及摘要中各语步的出现情况, 以求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出研究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对策。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于上文提及的200篇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进行数据统计发现, 目前国内期刊的英文摘要普遍存在时态和语态问题以及内容结构的问题。
(一) 时态的使用
研究结果表明, 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明显出现滥用一般现在时态的现象。由于硕士研究生缺乏摘要语篇中时态的相应知识, 在进行摘要英文写作时, 大多数学生们不考虑摘要的不同部分的作用, 一味使用他们最为熟悉的一般现在时进行英文摘要写作。
摘要写作通过英语时态体现出其简洁的语言特点。时态方面常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 少用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进行时态、将来时和其他复合时态。John Swales和Christine Feak撰写的《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是一本专门针对英语非母语的学生撰写的写作教科书, 此书经多次再版, 现已多次再版, 书中指出一般现在时通常在背景和讨论部分出现频率较高, 在方法和结果部分出现频率较低;而一般过去时在方法和结果部分出现频率较高。学术论文摘要概括作者就本学科领域里的热点研究。研究背景是现已存在的事实, 因此多应使用现在时态, 通常包括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时的使用把过去发生的或过去已完成的事情与现在联系起来。而一般过去时态多出现在对于实验方法或研究方法的描述之中。而研究结果部分通常应使用一般现在时进行说明。总之, 摘要是以经济客观、准确严密的语言表明论文作者的主题大意或所研究的问题及方法, 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正文轮廓, 突出正文的重点信息, 因而不能一味地使用一般现在时, 当然也没有必要用大量过去时态回顾过去事实或用将来时态预测未来。
(二) 语态使用情况
由于受到汉语摘要表达方式的影响, 样本英文摘要中的主动语态频率远高于被动语态的使用。为了避免英文摘要中第一人称代词, 尤其是we, our和us的使用, 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使用了大量的非施动主语, 例如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及其人称代词it作为主语进行摘要写作, 甚至一些论文根据汉语省略主语的习惯, 对英文句子进行无主语处理和翻译。非施动主语大量使用的原因可以追溯到1986年开始提倡的“使用第三人称作为主语”, 而且在论文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也过多强调尽量避免第一人称的使用。但是纵观国际重要SCI, SSCI, EI期刊论文的摘要不难发现“We+verb”和“our+noun+verb”等主动形式的出现比例并不低。第一人称主动语态的使用可以突出和强调作者的观点, 以及团队成员的合作。Hyland和Milton (1997) 曾指出被动语态是学术写作的特点之一。由于被动语态不强调动作的施动者和执行者, 可以用于表达作者的客观态度, 受到许多国外学者的青睐。但是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的被动语态出现频率并不高。对比其中文摘要发现, 主要原因在于汉语论文写作中较少使用“被”字句以及“把”字句, 从而导致英文摘要被动语态的低出现频率, 而非硕士研究生主动语态意识的提升。
(三) 摘要内容结构
认为学术论文摘要是一种独立的语篇, 其范式、结构、体裁大都遵循英美学术界通行准则, 自成一格。Bhatia Swales (1993) 提出论文摘要的四个语步:IntroductionMethod-Result-Discussion, 即IMRD结构模式。后来, Santos (1996) 提出定位研究—引入研究—描述方法—陈述结果—呈现结论的五个语步模式。Hyland (2000) 提出了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五语步结构模式, 这个摘要语步模式越来越受到论文作者以及期刊编辑部的认可。
我们对于收集的200篇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进行结构分析, 发现如表1所示的各学科领域的摘要语步数量以及百分比:
通过数据分析不难发现, 医药卫生科技类的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各语步占比较高, 人文社科类硕士论文的研究结果语步是五个学科领域中出现比例最小的;背景语步和方法语步的整体比例较大, 结论语步的占比较小。大多数抽样的硕士论文的背景语步过于冗长, 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方法语步多为论文研究内容的概述, 其展现形式多为首先……, 其次……, 最后……等, 这一结论和人文科学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也体现出了人文科学对于研究方法的描述的忽视。
四、对于英文摘要写作的教学启示
综上所述,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存在着时态、语态使用不规范, 摘要内容结构不完整的现象。这一现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 尤其是英文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不重视英文论文写作;一些学校开设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 但是教师并不强调有关英文论文的语法特点以及结构特点, 鲜有教师在教学中基于SCI, EI期刊论文进行英文论文写作教学, 而且也不强调学生写作中的摘要语步意识, 现有的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往往忽略论文的体裁特点以及语篇特点。
作为重要的衔接手段, 科技语篇中时态的选择, 以及语态选择都是语篇连贯的重要体现。同时, 语步模式决定了论文的层次结构, 以简练的形式浓缩了论文的重要信息。因此时态、语态等语法特点以及语篇结构都应成为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教学课堂的重点部分, 进而提高研究生的语言基本功以及英语谋篇能力。我们认为在研究生论文写作课程的讲授中应加强学生的英文摘要的语言规范性意识, 教授给学生分析科技或专业性文章的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学术论文的英文行文特点。教师应结合国际通行的摘要写作规范以及影响因子较高的SCI, SSCI和EI期刊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范例对于学生的英文摘要写作进行规范, 进而提高学生的英文摘要写作能力。通过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提高研究生正确的语言输出能力,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行之有效地提高研究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
参考文献
[1]Bhatia, V.K.1993.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Longman.
[2]Dos Santo, M.B.1996.The textual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J].Text.16 (04) :481-499.
[3]Hyland, K.2000.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London:Longman.
[4]Swales, J.M.and Feak, C.2012.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3rd ed.[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57-158.
[5]操林英.国际科技期刊材料类英文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06) :1109-1112.
研究生专业英语 篇8
教育部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指出, 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工具, 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 满足新世纪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为国家的高科技发展做贡献, 同时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推向世界。因此, 在教学中要贯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 培养和提高博士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云南农业大学于2004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 同年开设了两门英语课程:《英语阅读与写作》 (54学时, 1个学分) 和《英语听力与口语》 (36学时, 1个学分) 。在近10年的教学中, 课程组的教师紧紧围绕《大纲》的要求, 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课程多元化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1.博士研究生的特点。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 他们年龄较大 (25~50岁不等) , 社会责任感也较繁重, 90%的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习任务, 还必须承担家庭和工作的任务, 所以, 我们的授课对象应属于成人学习者。Robinson (1994) 指出, 成人学习者具有以下学习特征:他们愿意自主地完成学习;他们学习目的明确;他们清楚自己的学习问题, 希望学以致用;他们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学习时, 会表现出不耐心的态度;对于失败会很敏感;每个学生都明显地不同;希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他们每天都扮演不同角色:学生、研究者、妻子、丈夫等;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2.成人教育学 (Andragogy) 与教育学 (Pedagogy) 的比较。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 马尔科姆·诺尔斯 (Malcolm Knowles) 提出了成人教育学的理论 (Andragogy, andr是希腊语, 意为:教授成人学习的科学) , 以区别教育学 (Pegagogy, 来自希腊语词根paid, 意为:教授孩子的科学) 。马尔科姆·诺尔斯进一步指出了成人教育学中的6个步骤用于指导成人教学: (1) 建立一个有利于成人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 (2) 课堂组织必须有大量的学生参与活动; (3) 对学生进行学习的需求分析; (4) 教学目标明确; (5) 评价体系强调过程; (6) 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 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
三、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多元化体系构建
以马尔科姆·诺尔斯的成人教育学理论为指导, 围绕教育部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要求, 课程组教师构建了一个英语课程多元化的体系。
(一) 课程教学内容多元化
课程教学管理文件是课程教学的依据与保证。按照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制定了一套与课程相应的教学文件。 (1) 制定出云南农业大学《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系列课程教学大纲》并认真贯彻执行。 (2) 通过对参考教材的全面分析和研究, 编写了《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系列课程》教学讲义, 包括“英美名篇名段选读”、“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英语文化知识汇编”、“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等, 这些教辅材料不仅充实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 而且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教学内容体系及特点有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3) 任课教师认真完成常规教学的《云南农业大研究生课程教学记录本》、教学日志、教案、学生考试试卷的装订等工作, 制定了学生形成性评价体系, 并围绕教材展开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和改革,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如下表:
《英语阅读与写作》参考书目:
(1) 《英美文学名著选读》, 秦寿生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The Reference Handbook for Writers, Michael L.Keene and Katherine H.Adams,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California.
(3) 《英语国家概况》, 谢福之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文献阅读与翻译》, 胡庚生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5) 《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 胡庚生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英语听力与口语》参考以下书目:
(1)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Stephen E.Lucas,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国际会议交流英语》, 胡庚生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剑桥雅思英语听力》, 刘洪波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跨文化交际学》, 许力生主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 朗文英语在线学习:Business Connections (商务联系) , Talking Business (商务洽谈) (学生自学并在线完成口语作业) 。
(二) 课程评价体系多元化
两门课程都采用过程性评价体系 (Process-Oriented Assessment) :学生必须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相关任务, 才能获得学分。 (1) 课堂参与 (Class Attendance and Participation) ; (2) 学期小论文 (Term Paper) ; (3) 口头汇报 (Oral Presentation) ; (4) 期末考试 (Final Examination) 。
在课程结束时, 我们请学生对教学进行评价和建议。从学生的反馈意见来看, 学生对课程是认可的, 对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能较好地掌握, 评价体系设计和内容符合大纲要求, 试卷客观可靠, 能比较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课程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三) 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元化
1. 丰富、充实的教学内容 (任务型教学) 。
针对云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特点, 在《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中, 实行“任务型教学模式” (task-based teaching)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任务一:英美文学名篇名著选读, 旨在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和语言文化修养;任务二:英语国家人文知识介绍, 旨在培养博士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任务三:文献阅读与翻译, 帮助博士研究生利用英语进行本专业学习与研究;任务四:英语应用文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 旨在提高博士研究生英语综合应用的能力, 为其发表论文打下良好基础。
在《英语听力与口语》课程中, 任课教师加强了学生用英语做学术报告训练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国际学术会议”活动, 极大地推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为将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安排了国外主要外台选听, 包括:BBC、VOA和CNN, 并根据学生的需求, 在教学中进行“雅思”考试听力训练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 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2.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 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思想, 调动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潜能, 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3.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
根据博士研究生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我们在进行传统课堂教学的同时, 指导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进行英语学习。课程设立了公共邮箱作为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同时, 利用学校课程建设网, 完成了“云南农业大学英语写作系列课程———网上写作实验室”的建设, 并在博士研究生课程中进行了尝试, 为博士研究生提供了论文写作指导服务。进入农大主页, 点击课程建设网—学院—外语学院—英语—专业选修课—英语写作系列课程, 查看相关内容。
四、结语
Allen Tough指出, 一个优秀的成人教学的教师对学生是热情的, 并能积极接受学生的多样性;他们尊重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 不横加干涉;他们视学生为平等的教学活动参与者;他们愿意接受新的经历并积极向学生学习。为此, 在今后的教学中, 针对博士研究生的特点, 利用不断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 将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搞好课程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1.探索并完善我校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的教学手段, 建设“博士生英语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打破时空限制, 更好地服务学生。
2.完善教学大纲、教案、试题库、电子课件和教学讲义。
3.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
4.建立科学合理的博士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体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5.构建网络学习监控体系。
正如Patricia (1968) 指出, 成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成人学习者发展自我导向 (self-directed learning) 的学习习惯,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 最终不断改变自己 (transformation) , 为社会服务。
摘要:以马尔科姆·诺尔斯 (Malcolm Knowles) 的成人教育学理论 (Andragogy) 为指导, 围绕教育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 构建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体系多元化和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元化的体系。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课程多元化体系
参考文献
[1]Candy, P.C.Self-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 (1st ed.) [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 1991.
[2]Knowles, S.M.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From pedagogy to andragogy.Follett Pub.Co;Rev.and Updated edition, 1980.
[4]Patricia, C.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s transformative learning[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 1996.
[5]Robinson, R.D.An introduction to helping learn and change[M].West Bend, WI:Omnibook, 1994.
研究生专业英语 篇9
关键词:高职英语,学习需求,茶艺英语教学
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关茶艺的教学可以起到开阔学生视界, 增强其对于茶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作用。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做好相应的学习需求分析以及教学策略应用就很有必要性。
1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多方面的, 以下从文化需求面增强、教材质量需要提升、确保课程设置合理、确保教学内容质量等方面出发, 对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了分析。
1.1 文化需求面增强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需求不断的增加。众所周知, 在我国茶叶文化和发展过程中,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多, 反过来也促使了更多的外国人开始理解到中国茶文化的深澳之处。并且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国人也希望能够把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就需要更多懂英语和茶叶文化的双向人才。其次, 如果希望把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则英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语言工具之一, 虽然在现今我国的茶文化专业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茶艺英语课程,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其整体的教学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因此这使得更多的茶叶专业的高职学生就需要加强传统文化、英语方面的知识来作为其未来走向市场与职场的重要基础了。
1.2 教材质量需要提升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更高质量的教材来提升其学习效率。通常来说在我国部分高职院校中都存在着课程教材并不完全适用的情况, 举例来说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教材选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非正常偏好性, 这使得其教材的难易程度存在着很高的偏差值, 最终与其整体的学习层次需求存在着严重的断层情况。其次, 虽然部分高职院校或选择了不合适的教材, 或者是教学进度受到了教材使用的限制, 其结果都是教材的内容更加的枯燥, 必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因此只有通过合理的选择英语教材, 在此基础上以进一步的拓宽学生知识面并且有效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3 确保课程设置合理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更加合理的课程设置来优化自身的学习周期。课程的设置对于学习、遗忘周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这意味着更加合理地设置课程实际上能够有效的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让学生对于英语词汇做到最大程度的了解, 最终能够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到重要的助力的效果。
1.4 确保教学内容质量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更加充实的课题教学内容。在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中学生学习需求视阈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其所关注与关心的。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只有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宗旨进行合理的结合, 并且对于各个方面的质量都进行优化, 才能够在提升基本技能上起到确保教学内容质量的效果。
2 茶艺英语教学内容分析
茶艺英语教学内容是一项系统性的内容, 以下从茶艺工作专业词汇、茶叶介绍常用短语、茶叶趣闻英语表述、茶艺表演英语内容等方面出发, 对于茶艺英语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
2.1 茶艺工作专业词汇
茶艺英语教学内容中首先应当蕴含有关茶艺工作的专业词汇。茶艺工作专业的词汇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所以这代表着茶艺英语课程的教学的特点的分布应当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合理的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进行相结合, 最终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到与未来工作息息相关的知识。其次, 茶艺工作专业词汇的学习还能够使让英语专业的融合效果更佳的优秀, 这实际上需要教师对于茶叶知识有着更多的了解, 才能够在情境中掺入更多的词汇, 最终可以让茶艺英语技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2.2 茶叶介绍常用短语
茶艺英语教学内容中还应当包括了茶叶介绍的常用短语。英语教师在茶叶介绍常用短语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着眼于讲解茶和茶艺英语词汇相关的术语与短语, 例如教师可以对于常见茶具的应对短语进行介绍,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各种茶叶的短语介绍。其次, 英语教师在介绍茶叶常用短语的过程中还应对于接待礼貌用语和咨询服务用语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茶馆实务短语进行介绍。与此同时, 英语教师在介绍茶叶常用短语的过程中, 还应当确保茶艺解说能够与教材的内容相互贴合, 并且具有足够的实用性与合理性, 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为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茶叶趣闻英语表述
茶艺英语教学内容中应当包涵了茶叶趣闻英语表述。英语教师在茶叶趣闻英语表述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根据问卷调查的属性来对于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先的选择, 并且还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教学内容具备趣味性, 在这一过程中英语教师应当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其次, 英语教师在茶叶趣闻英语表述的过程中可以更多的练习, 可以让更多的练习效果得以体现出来, 因此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期待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 最终能够有效的形成必要的英语技能和茶叶见闻。与此同时, 英语教师在茶叶趣闻英语表述的过程中还应当坚持以学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并且在给学生分配任务时还应当让学生能够较为容易的掌握好相关的茶艺词汇和表达, 最终能够期待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茶艺表演英语内容
茶艺英语教学内容离不开适当的表演表述内容。英语教师在确定茶艺表演英语内容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允许学生能够根据项目任务来准备表演,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趣味性, 最终能够较为容易的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其次, 英语教师在确定茶艺表演英语内容的过程中还可以让更多的情景得以体现, 并且可以让更多的茶叶专业的知识得到发扬, 最终能够让茶叶情景教学的内容更加的真实, 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效果。与此同时, 英语教师在确定茶艺表演英语内容的过程中, 还应当不断的增强学生茶叶英语学习的经验积累效果。
3 高职茶艺英语教学优化策略
高职茶艺英语教学优化策略应当从不同的方面入手, 以下从增加教师教学经验、增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增强评价系统合理性等方面出发, 对于高职茶艺英语教学优化策略进行了分析。
3.1 增加教师教学经验
高职茶艺英语教学优化的第一步是增强教师的教学经验。学校在增强教师教学经验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深刻的认识到英语教师的素质和质量是影响行业英语教学的重点所在。其次, 学校在增加教师教学经验的过程中还应当通过将英语专业进一步的渗透, 从而能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中获得更加良好的学习效果, 最终能够促进其教学经验的迅速积累。与此同时, 学校在增加教师教学经验的过程中还应当鼓励英语教师深入一线来获得茶叶产业的知识与相应的经验, 英语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熟悉茶叶企业的运作环节同时也可以获取茶叶专业最新的专业信息, 因此也可以方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这些新兴的知识。
3.2 增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英语教师在增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认识到实践才是提升自身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其次, 英语教师在增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展开相应的实际操作来获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 英语教师在增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还可以合理的利用课程学习期间或假期让学生到茶艺馆去顶岗实践, 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提高茶艺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3.3 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
实践出真知这一名言对于英语专业学习也同样的适用。英语教师在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鼓励学生到茶叶企业的外贸展位来作志愿者, 并且茶艺英语课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到茶博会去进一步的锻炼自己, 最终能够有效的提高茶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其次, 英语教师在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的过程中, 还应当秉承着以赛促训和强化技能的教学原则, 这本身也是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 英语教师在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的过程中还应当适当的组织相应的英语茶叶应用比赛, 最终能够有效的达到以赛促训的目的和效果。
3.4 增强评价系统合理性
高职茶艺英语教学优化离不开学生成绩系统的有效支持。英语教师在增强评价系统合理性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形成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 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确保茶艺英语课程教学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因此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 最终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在茶叶行业与领域的就业能力。
结束语
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高职茶艺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在这一工作中学校和应用教师都应当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 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提升茶艺应用教学的研究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钟卫红;古能平.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高职茶艺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2015, 04 (20) :47-50
[2]张桂华.“行动导向”的旅游交际英语课程开发与教改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14, 04
[3]朱兰.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ESP课程设计研究——以《护理英语》课程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5, 03
[4]唐丹;谢水璎.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2015, 10 (20) :12-16
[5]王亚珍.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10
研究生专业英语 篇10
如何既能保持和发扬传统的“高级英语”课教学中的人文教学的优势,又能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理念和观点,以保证为学生提供充要的能动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感到有收益?这是摆在“高级英语”课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近年来,教学的行动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人们话题。本文试图在行动研究理论的指导下找出提高改进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目的。
一、教学行动研究简介
“行动”主要指实践者、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者;“研究”则主要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研究者、学者专家对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科学的探索。教学行动研究则是指将行动研究视作是由众多参与者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及其对这些行动结果的反思来提高教育实践的系统研究(Ebbutt,D.,
这样放手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突出了单位“1”的动态变化,使学生更明白分数与所对应的量之间的联系。
3. 弹性设计构建非直线型的教学流程。
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并不是主张师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成功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动态生成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没有预设教案,也就说不上动态生成,倘若教师没有做好准备就进行施教,就是无的放矢,也无法上升到动态生成。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是相互联系的,完全可以兼容,因而我们要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来预设教案,帮助学生生成新经验。同时我们在预设教案时要做到把单线型备课变成多线型备课。
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高有低,若把学生的学习起点作为极其重要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如何生成?这里就需要我们1985),其目的和结果是改进实践。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研究对象限于教师本人或自己的学生;研究内容主要是教学或教师自身发展所遇到的具体问题;研究者集研究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估者于一身;研究方法以内省、反思和准实验法为主。
教学研究解决了教学与研究脱节的问题,教师既是“行动者”,更是“研究者”,教师要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并作为研究课题,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另外,教学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会持续好多轮,甚至会一直持续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有极大的耐心和信心,才能完成研究。
二、如何在高级英语课程中引入教学行动研究
教师首先可以通过高级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感受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制定出行动研究的对策以期待解决问题。紧接着就是行动研究的实施,教师可以在行动中或行动后,对教学行动的结果进行评价。最后,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之上再作诊断,重新确定期待解决的问题,以便下一轮研究。行动研究实质上就是一个循环和螺旋上升的表现形式。
根据高级英语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以上教学行动研究步骤,笔者设计出以下的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教学研究方案: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调查研究→制定行动计划或措施→实施计划→观察收集数据→反思与评价效果→撰写研究报告→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假设→……
三、研究试验
1. 发现问题
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笔者作为任课教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英语专业三年级本科生的高级英语课程。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以及问卷、访谈等手段发现:学生们在高级英语课程的学习上不如低年级时学习综合英语精读课程积极,上课不够投入,往往是被动接受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
一定的教学机智了。预设时应该是空间型的,即预设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而不应该把每一步都预设,把每一个预设都框住。只有这样,才会使预设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才会使教师的教学既有胸有成竹的从容,又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我们要善于捕捉这些教学的生成点,才会使课堂的有效生成成为可能。
总之,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师应积极添加“催化元素”,以多维的课堂预设,给生成留足空间,演绎教学中更多的有效生成。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
[2]张忠诚.生成性只是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人民教育.
[3]小学教学设计.山西教育报刊社.
[4]中小学数学.中小学数学杂志社.
[5]小学数学教育.辽宁教育杂志社.
[6]范强.“预设”与“生成”不是“你死我活”.中国教育报.
2. 提出假设
(1)学生学习高级英语时认为课文内容太难,自己预习也没有办法理解文章内容,只能等教师在课堂上逐一讲解。
(2)学生对高级英语课程教材不满意,高级英语课程教材素材已经脱离时代,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
(3)学生对高级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迫于就业压力,更多倾向于学习实用型知识,而不是培养英语综合能力或是与就业无关的文学、语言学、文化等知识。
3. 调查研究
为了证实以上假设,笔者对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英语专业学习高级英语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形式的调查和访谈,调查涉及4个班共计98名学生。调查结果表明:
(1)教学难度:学生对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并非感觉特别难,虽然与二年级的综合英语课比较有一定难度,但还能接受。
(2)教材内容:学生在高级英语课上的消极和被动更多的是觉得高级英语课程内容枯燥乏味。本课程所选教材,张汉熙编写的《高级英语第一册(修订本)》成书较早,涉及的许多背景知识与外国政治、历史有关,虽然所学课文主题在编者成书当时具有相当话题性,但时至今日早已是陈年旧事,学生读来颇觉陌生,无法理解或缺乏兴趣去理解。
(3)教学手段:学生觉得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手段单一,预习、复习以及作业量大,容易产生学习的抵触心理。
4. 制定对策及其行动计划
(1)笔者认为必须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全面落实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培养出具有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学生。我们应该对学生做到详细的宣传和解释,使他们自己了解到高级英语课程所教内容对于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是有关而且必须的。
(2)学生学习兴致不高的原因之一在于教材选材与时代脱节,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剔除教材中主题过于陈旧的课文,而选取有时代性、学生们感兴趣的课文,再补充一些紧随时代潮流的课文;其次,仅仅导入相关背景知识还不够,还应提高背景知识的趣味性。背景知识的介绍不仅仅是文字资料或图片,而应该是声像多媒体甚至是趣味活动的方法的使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针对学生提出的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笔者提出要改过去单一的“老师讲→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演示与老师指导的互动活动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把相关的学习内容在全班作发言演示,并通过讨论解答同班同学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活动,完成任务,让他们在“学中用”和“用中学”的双实践过程中培养英语的综合能力。同时,教师的指导也必不可少,除了学生自己演示之外,试验计划的实施也需要教师的参与,或者说是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学习的内容、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和反思反馈学习效果。
5. 实施计划
笔者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三年级的高级英语课上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演示和以教师为指导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试验。以下是笔者采用的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师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分组并分配任务→搜集相关背景资料、学习资料→小组内讨论→多媒体手段讲解演示→分组讨论→点评总结
6. 观察、研究数据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对学生进行访谈,让学生自己记录学习日志,发现问题,并在教学过程完结之后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取了学生对本次试验教学效果的反映如下:
1)教学模式多样化,上课更有融入课堂的愿望。
2)教学内容依然枯燥,但是通过课后自己寻找相关背景资料和知识,学生感觉也了解到了一些平时鲜为人知的内容,过程很有乐趣。
3)所学课文的语言文字依然有难度,学习起来还是很吃力,必须借助参考资料和字典才能理解大部分内容,希望老师能够适当加大课堂上对所选课文的语言文字的讲解。
4)学生之间水平参差不齐,分组讨论时没有按水平分类,导致部分同学相互之间产生自学进度不能同步的问题,因而产生摩擦,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下降。
5)因为只关注本组任务,从而忽略别组任务的内容学习,课后、课上都只是大概了解,并没有达到熟知的程度。
7. 反思与评价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的演示和以教师为指导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师生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取得的成绩不容置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有很大提高。但也存在其局限性,如发言小组可能只全力以赴搞好本组主讲章节,而对其它章节则敷衍了事。学生在讲解演示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不规范的语言或语法错误,如果听者没有足够鉴别识别能力,显然会产生不良影响。
要解决活动出现的问题,教师首先要转换角色,从以前的讲解者变成组织者和指导者。在课前,教师要做大量准备工作,跟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和要求,确保发言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准确性。同时还要提高课堂组织、应变能力,即时估价能力,知识的准备水平。对于学生,也要提出一定要求,除了要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外,也要了解他人、他组的任务,在课堂上要认真听取其他的同学的演示、老师的指导,从而达到真正学习到所有内容的要求。
四、结语
笔者通过以上教学行动研究的过程和步骤,对自己课堂的教学现象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采取措施,并取得一些成果。希望这些研究能对高级英语课的教学研究有所帮助,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得高级英语课教学质量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Ebbutt,D.“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Some general concerns and specific quibbles”.In Burgess,R.(ed.)Issu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J].Lewes:Falmer Press,1985.
[2]吴宗杰.行动研究:外语师资教育新途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48-53.
[3]张青.向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推荐行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0,(9):5-7.
[4]隋荷.英语教学行动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53-55.
[5]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6]Michael J.Wallace.语言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7]Arhar J.M.and Holly M.L.and Kasten W.C.Action Re-search for Teachers:Traveling the Yellow Brick Road(First edi-tion)[M].Pearson Education,2000.
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物流教学、专业英语 绿色教学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424
一、引言
专业英语(ESP)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都属于专业英语范畴。高等院校的专业英语是以基础英语教学为前提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具有更多的专业特征,其内容也形式多样。
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国际合作日益深化,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国际化视野,能够以外语为工具进行专业交流,掌握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是现代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物流这一侧重于实际应用的学科尤为重要。
二、加强专业英语教学的措施
专业英语是英语课程与专业知识课程的有机组合,是一门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接收先进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课程。不能单纯地将专业英语的教学重心放在专业基本知识的了解和专业词汇的掌握上,要重视培养学生将英语作为工具应用于专业领域的能力,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开阔专业视野。然而以往的专业英语教学主要侧重提高学生的基本英语知识,对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必须进行必要的改进。
1.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要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指导思想,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由于各个专业的具体特点和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应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而又个性化的专业英语教学体系。
要想做好专业英语教学必须首先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是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应用的重要工具,不单纯是扩展专业词汇量,熟悉本领域的专业术语,更是学生进行专业领域探索学习的有效载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考虑到其具体的英语水平,同时兼顾兴趣,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还要考虑到实际工作应用情况,切不可一味地增加理论深度,脱离实际培养目标,要重视英语这一工具与专业领域的渗透结合,为学生搭建学习和应用的系统平台,使学生全方位地应用英语,而不是一味地学习英语。专业英语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利用英语工具进行专业知识的获取,同时培养具体的应用能力,从事专业工作,促使学生完成从“学英语”到“用英语”的转变。
2.教学内容的选取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将以教材为主要依据,物流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教材建设尚不完善,同时物流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其知识体系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一种大教材观,应该根据本专业的具体特点和发展趋势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特定教材,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以物流工程专业英语为例,可以选择基本物流概念、各种专业领域技术等作为教学内容,同时增加一些介绍具体物流运作的材料作为辅助教学内容,教育内容选材要广泛,不仅要有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文献和科普读物,还可以包括文摘索引、专业论文、专著节选、技术合同、产品样本等多种形式;从专业内容选取来看,要注意体现物流工程领域的多个研究方向,例如机械工程、管理工程、运输功能等多领域。同时应使教学内容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载体,便于学生进行专业表达和交流,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应该是能够综合地反映整个学科体系,重视教学内容的逻辑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突出时代感,反映物流工程学科高速发展的现状。
3.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实施教学计划及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是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专业英语的教学应该重视教学培养目标的多元性,充分发挥课堂的导引作用,综合的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合理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实践作业、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应特别强调情景教学,利用现有的条件积极地创造与教学内容相辅的实际运作场景,将课堂理论知识演化为直观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应让学生以英语为载体进行物流运作练习,解决物流作业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开展仓储作业实验,模拟工作时学生相互交流以及各种表单的制作和填写都采用英文,教师作为主管合理地进行调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实践中完成了学习,实现了从学习英语到使用英语的转换。教师应注意紧紧地围绕教学培养目标展开,同时要注意难易度的把握,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4.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载体,建立多元化的综合学习平台
当今社会资源极为丰富,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应充分地利用各种学习载体,建立多元化的综合学习平台,特别是网络平台,教学不应局限于一种形式,不应完全受到教师和课堂环境的束缚。利用网络沟通的快捷性,可以建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平台;同时可以利用校园讲座以及参与相关专业国际会议的形式进行专业英语学习,为有限的教学资源形成良好的补充。
5.应用现代绿色教学理念
所谓“绿色教育”,就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融入到教学工作之中,注重学生的情商培养,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接受知识,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可以将环保意识融入其中,让学生明白物流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查阅国外相关的技术资料,让学生理解集约型物流的涵义,培养良好的品德,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绿色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天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化的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五、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分析
教学评估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要适应新时代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建立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考评体系。要注意考核的过程化,弱化期末集中考试功能,建立学生学习的长效考核机制,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避免依靠死记硬背和突击集中复习的现象,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风。应尽量采用形成性评估,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要注重以考核为手段,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可以引入多种考核形式,比如撰写相关领域的综述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择某一比较具体的物流技术领域进行文献索引查询,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以及互联网资源,要求每一组学生都相互讨论,进行分工写作,并保证每一部分的内容都能够表达正确、连贯,在加深专业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撰写综述报告过程中重要注意分析该学科领域的现状,要重视外文原文文献的查询,并进行必要的分析,比如研究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某一专业领域存在的差距,如何合理地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综述报告教师可以不进行直接评判,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安排一定的主题演讲,对其在成绩上给予倾斜,中央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实践机会,还可以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采用口试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式的交流,有针对性的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需要不断地根据物流专业技术的发展而改变,同时也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一个不断创新,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不应拘泥于单一的形式和方法,否则将会损害我国的物流教育发展。
作者单位:王成林,刘红,王微怡,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赵莲萍,中央广播电视电学;王宏波,哈尔滨第二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
[1]何亮,周细应,刘延辉. 工科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创新[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1:29-31.
[2]杜立红.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129-130.
[3]徐慧.小议专业英语教学[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6:75-77.
[4]孙银燕.焕发绿色课堂生命[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1:17-18.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Logistics ESP
Wang Chenglin1Liu Hong1Wang Weiyi1Zhao Lianping2 Wang Hongbo3
(1.Beijing Wuzi Institute;2.Central Broadcast Television Electricity;3.Harbin 24th Middle School)
Abstract:With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logistics, the teaching of Logistics ESP become more important. In the paper the problem on how to establish the didactical aim, choose the content, reform the method, design the evaluated system and introduce the green teaching method is discussed.
研究生专业英语 篇12
什么是词?
在具体讨论之前, 我们有必要对词 (word) 和词汇 (vocabulary) 等有关的基本概念作一下区分。到底什么是词, 长期以来这个词一直困扰着语言学家。虽然她们给词下了很多定义, 但似乎没有一个定义是非常确切的。迄今为止, 学者们对词的定义尚不能取得一致见解。谈论词时, 我们往往从词的视觉角度来定义。从这个意义上讲, 词可以定义为书写或印刷在纸上、横排行的一组有意义的字母。从口语的角度下定义, 词可以定义为用人类发音器官自发发出的一个或一组音。语意学家认为, 词是一个意义单位, 而语法学家认为, 词是句子中能起作用的一个自由形式。总结起来, 词的定义包括以下几点: (1) 一门语言中最小的自由, (2) 一个声音统一体 (3) 一个意义单位 (4) 能在句子中独立起作用的一个形式。
二、词汇的介绍
一门语言中所有的词构成该语言的词汇。词汇 (vocabulary) 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它不仅可以指一门语言的词汇量, 还可以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词汇, 如古英语词汇, 中古英语词汇和现代英语词汇。我们还可以用该词指称某一方言的词汇、某一书本的词汇、某一学科的词汇, 甚至还可以指某个人的词汇量。
(一) 词的分类
英语的词汇包括各种各样的词,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 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词类, 按使用频率可以划分为基本词汇和非基本词汇, 按有无实义来分, 可以分为实义词和功能词, 按来分, 可以分为本族语词和外来语词。
1、基本汇和非基本词汇
一门语言的基本词汇是长期积累下来的, 是该语言的共核。虽然基本词汇在英语中只占总词汇量的一小部分, 但却是最重要的部分。基本词汇第一个特点就是全民性也是最重要的特点, 因为基本词汇指称我们身边世界最常见的事物和现象, 是讲这门语言所必须的。比如rain, snow, fire, water, sun, moon, spring, summer等。第二个特点就是稳定性, 因为这些基本词汇是我们长期积累下来的, 指代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 所以这些词最有可能保持稳定不变。我要说明的是, 这种稳定也是相对来说的, 实际上, 基本词汇也经历了一些化, 如arrow (弓箭) bow (弓) chariot (马车) knight (骑士) 等词过去曾是基本词汇, 现在却已经从基本词汇中排除出去了, 代之而来的是electricity (电) machine (机器) 等词, 这些词表示新鲜及现代生活方式, 成了基本词汇, 但这种变化时缓慢的, 基本词汇进的多, 出的少。第三特点便是我们常说的多产性, 基本词汇大多是跟词或单音节词。她们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跟其他跟词和词缀一起构成新词。如feet (脚, 英尺) :footage (以英尺计算的长度) football (足球) footpath (人行道) footfall (脚步) footprint (脚印) 等。第四个特点便是多义性, 因为基本词汇中的词由于在长期使用中产生语义变化, 单义变为了多义, 往往具有一个以上的意义。举一个例子足以说明这一点, 动词take的意项有:拿走, 偷拿, 错拿, 抓住, 取得, 接受, 忍受, 需要, 测量, 写下, 取得预期词的效果等等。基本词汇的最后一个特点便是搭配性。基本词汇中很多词形成了诸多固定词语, 惯用法, 习语, 谚语等。
2、实义词和功能词
词汇可以根据有无实义分为实义词和功能词。实义词表示明确的概念, 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数次, 表示事物现象、行为、特质、状态、程度、数量等。功能词本身不具有实义, 因此又成为虚词。虚词就是表示两个实义动词之间以及词与词, 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成为形式词。虚词有介词, 连词, 助词和冠词, on, of, upon, and, but, do (does, did) be (am, is, are) , a, the等。实义词构成句子的主体, 数量庞大, 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但功能词只占词汇的一小部分, 而且十分稳定, 然而在英语中, 功能词比实义词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根据Stuart Robertson等1957的研究, 英语中的九个功能词and, be, have, it, of, the, will, to, you在英语的表达中占有四分之一的天下。
3、本族语和外来语
从起源来看, 英语词汇可以分为本族语和外来语。英语本族语是公园5世纪由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带到英国的, 又称盎格鲁撒克逊词。这些词大概有5到6万词, 但却构成了英语的基本词汇, 是英语语言词汇的核心部分, 形成可英语基本词汇的特点。来自于其他语言的词简称外来词或借词。英语中源于其他主要语言的借词有很多, 据估计, 现代英语词汇有80%左右的词条是借词。据《美国百科全书大全》称, “英语借词繁多, 任何一本英语词典中都有80%左右的词条是借词 (1980, 卷十, 423页) ”。由于广泛的借词, 英语的词汇呈现极为复杂而不纯的局面。Baugh (1978) 称英语词汇是“世界性的词汇”, 这个论断指出了英语词汇的实质。根据同化的程度和借词的方式, 可以把外来语词分为四类:
(1) 同化词:同化词是指早期从其他语言中借来现今已被英语同化了的词汇, 换言之, 它们已经符合英语的发音和拼写习惯。有些词汇的同化程度很高, 只有一些专业人士才知道它们的起源。这些词都是早期从拉丁语, 希腊语, 法语和斯堪的纳维亚语的北欧语中借来的, 如:port (港口) 来源于portus (拉丁语) , cup (杯) 来源于cuppa (拉丁语) , shift (转移) 来源于skipta (古挪威语) , skirt (衬衣) 来源于skyrta (古挪威语) , change (变化) 来源于changier (法语) , pork (猪肉) 来源于porc (法语) 。
(2) 非同化词:非同化词时仍保留原来发音和拼写形式的词。仅从发音和拼写形式我们便可看出这些词是外来词, 试举几例:decor (舞台装置, 法语) , blitzkrieg (闪电战, 德语) , kowtow (叩头, 汉语) , bazaar (市场, 波斯语) , emir (酋长, 阿拉伯语) , status quo (现状, 拉丁语) , intermezzo (间奏曲, 意大利语) 等。
(3) 译借词:译借词是指利用母语现有的词汇但在构词模式上借照了外语而构成的词。
(4) 借义词:借义词只借义, 不借形。换句话说, 英语利用现有词的形式赋与其新的外来语含义。经如dream, 该词原义是“高兴”, “音乐”, 而现义才是“梦”, 借自古挪威语。Pioneer一词原义是指“探索者”, 而现义是指“少先队员”是从俄语中借来的。Dumb的“愚蠢”之义借自德语。类似地, fresh受德语frech一词的影响, 产生了“无礼的, 厚颜的”之义。
三、英语构词法
(一) 词素
人们都知道词时语言中独立表达意义的最小单位。但从结构上讲, 词并不是最小的单位, 因为许多词都可以再分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以denaturalization (使改变本性) 为例。这是一个词, 但可划分为de-, nature, -al, -ize, -ation等五部分, 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独立的含义。这五部分不能再分, 否则就没有意义了。虽然-ation有-tion, -sion, -ion等变体, 但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含义和语法功能, 所以属于同一后缀。这些不同的单位叫词素。
(二) 词素变体
词素 (形位) 是个抽象概念, 是由分立的词素在话语中具体实现的。“形素是实际说出, 系一样。大多数词素都是由单个形素实现的, 如bird (鸟) , tree (树) , green (绿色) , sad (悲伤) 等。这些词素与词一致, 因为它们在句子中可以独立起作用, 这类词叫单语素词。然而有些词素根据它们在词中的位置不同可由一个以上的不同形素实现, 这些不同的形素叫词素变体。比如名词复数的词素-s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就有许多词素变体, 在cats中是/s/, bags中是/z/, matches中是/iz/。名词复数{-s}在/t, p, k/音后是/s/, 如packas, cheats, shapes;在/d, g, b/音后是/z/, 如beds, bottles, fads;在/s, z, , , t, d/音后是/iz/, 如classes, dishes, damages等。名词复数词素的变体也有一些特殊情况, 可以通过改变内部元音来实现名词复数, 如:foot-feet, man-men, goose-geese;或通过零形素来实现, 如:deer-deer, fish-fish (Bolinger&Sears, 1981) 。
(三) 词素的分类
词素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通行的分类方法是将词素分为自由词素和粘附词素。
1、自由词素是彼此之间互相独立的词素。
这些词素本身具有完整的意义, 在句子中可以用作自由语法单位。自由词素与词根一致, 因为词根就是由单个的自由词素构成的, 如man, earth, wind, car, anger等。因此, 我们不妨说自由词素就是自由词根。
2、粘附词素是不能独立构成词的词素。
之所以叫粘附词素是因为它们要粘附在别的词素上才能构成词。粘附词素主要出现在派生词里。试举recollection, idealistic和ex-prisoner为例。这三个词分别都由三个词素构成:recollection (re+collect+ion) , idealistic (ideal+its+ic) , ex-prisoner (ex+prison+er) 。在这九个词素中, 只有collect, ideal, prison可以独立存在, 它们是自由词素, 其余的re-, -ion, -ist, -ic, ex-, 和-er都是粘附词素, 因为它们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单位。
3、粘附词素有两类:粘附词根和词缀。
粘附词根就象自由词根一样, 是带有基本意义的词的组成部分。与自由词根不同的是, 粘附词根是一种粘附形式, 必须与别的词素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词。英语中的粘附词素不是来源于拉丁语, 就是来源于希腊语。粘附词素虽然数量不多, 但却有惊人的能产性, 构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现代英语词汇。词缀是附着于词并对其意义或功能作修饰的形式。几乎所有词缀都是粘附词素, 因为它们很少能独立成词。根据词素的功能, 可将词素分为两组:内部屈折词缀和派生词缀。内部屈折词缀是加在词尾表示语法关系的词缀发生曲折变化。现代英语是分析型语言, 大多数词尾都消失了, 只留下几个内部屈折词缀。派生词缀是加在其他词素上创造新词的词缀。派生词缀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前缀和后缀。前缀是加在词的前面, 后缀是加在词的后面, 如prewar, sub+sea, north+ward, blood+y。在这些词素中, pre-和sub-是前缀, 因为二者都加在词基之前, 而-ward, -y是后缀, 加在词基之后。
参考文献
[1]《英语词汇学》 (林立红, 于善志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图书在版编目数据ISBN7801454502) 。
[2]《美国百科全书大全》 (G.E.Rines著, Grolier Press, 1980年6月出版) 。
【研究生专业英语】推荐阅读:
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研究01-14
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研究08-25
专业用途英语教学研究09-24
专业英语翻译特征研究11-04
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研究12-13
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学12-25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10-14
产业经济学专业流通与营销管理在职研究生英语考试攻略11-20
基于网络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研究08-27
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及改革研究的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