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特色

2024-10-23

学术特色(通用8篇)

学术特色 篇1

1 概述

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业的英语的小英课 (学名学术英语教学) 有十年历史了。从简单的手抄, 油印教材到现在的课本, 打印资料加上PPT课件, 我们经历了不一般的十年路程。EAP教学还没有起步, 全国各地就已经要改革了, 那么改革是需要基础的。这点上来说, 我们走在了前面, 我们摸着石头过河, 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 即完善的学术英语EAP教学体系, 和学术英语EAP学习体系。

1.1 爱恩完善的EAP教学体系

完善的学术英语EAP教学体系建立是个复杂的过程, 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进行一定的整合。包含对教学顺序、过程、方式、方法、形式、内容、反馈、评估、总结、比较和推导等一系列教学要素进行整合。从教学内容上来说, 爱恩的特色是设计既要符合国内学生对雅思考试有独特要求的教学素材又要设计符合学术英语要求的教学内容。内容安排遵循从易到难原则。第一学期, 段落写作, 议论问写作以及一篇500字的有关城市的小论文。第二学期, 图表题, 过程图描述, 议论文 (平衡性) , 并且安排了一篇2000字的学期论文写作。所以写作都突出一些要素:结构, 功能, 语言及学术规范。特别是爱恩英语非常重视学术写作规范, 具体体现在文体上, 以及在论文写作时的引用上, 学术论文引用哈佛大学论文引用规范要求。教学法, 我们采用是团队合作互动教学法, Alvin (1991) 和Stoerger (2008) 都明确表示团队合作学习模式对学习者独立思考能力, 批判性思维培养大有益处。爱恩拥有十个中外教合作教学, 一个班一般配备2个至3个外教。每个班都能接触到不同国家的口音, 有利于学生适应不同的英语发音, 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另一好处是, 通过合作教学模式, 可以使不同的教师互相督促, 多增加交流。当然也有互相监督的作用, 有益于教学质量。再者, 合作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模式相得益彰 (Harding-Smith1993) , 形成有效的教学体系。该教学法是合作与互动为脊髓骨干, 那么互动教学法着重于与学生建立交流互动关系, 摈弃说教法。但是互动教学如果没有合作教学模式 (Alvin 1991) 为前提的话, 就形同虚设。所以爱恩在设计教学法时不是单一的教学法, 而是采用复合教学法, 起真正目的是控制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的设计, 也颇具心思。爱恩独有的SF2或PLOP过程教学也贯彻整个学期。对教授的所有包括写作与口语都全过程的强化SF2结构, SF2就是STRUCTURE, FUNCTION AND FEATURE的缩写。议论文, 论文也好, 集体演讲也好都要严格按照SF2来操作。这种一致性教学, 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消化。也利于各类技巧间的互通。PLOP是PLACING LAN-GUAGE OF THE PAGE的缩写, 着重强调活学活用。我们的EAP教学非常具有活力和灵活性, 这是爱恩学术英语的另一特色。教学结果的评价, 爱恩结合多种形式的考试考核, 例如听力阅读, 采用选项题的被动接受型考试。但是分数占比较少。口语和写作考试形式较多, 口语包括结构对话, 团体演讲, 面试等形式。写作包括命题作文与论文写作, 当场考核与阶段考核结合。特别是还有一个环节, 是一年EAP结业后的一个写作精选辑也作为写作考核之一。与其他国内的评价体系有着巨大区别还有, 我们严密的考前作文批改协调教研会, 集中所有外教将事先准备好的样文分发给各位教师, 进行批改, 然后大家比对, 最后要达成一致分数。这个过程经常要持续2个小时, 大家意见不一致时还要争论的面红耳赤, 各不相让。但是一旦达成一致都要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对学生作文的批改, 给出分数。协调所有EAP教师的法宝是一套完整的写作平分标准含盖4大项, 20小项, 涉及任务完整性, 结构, 语法及词汇等内容。

我们的教学评估体系也与众不同, 比如写作考试分2次进行, 每个学生都有2次机会获得考试通过。第一次考完, 学生的试卷要经过至少2名EAP教师的评判, 得出最后分数。然后第2次考完, 才给出最后的写作得分。这样的设计最大化的保证了重教学过程而非结果。

写作考试的重头戏是学期论文, 要求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话题, 通过5周的基础研究, 找到更细分的研究范围, 另外用5周时间对缩小话题进行研究探讨。最后通过每周的阅读概要写作, 重点引用语句重述, 提交一份CALL报告。这个报告占整个研究的1/4比重。如果CALL报告不合格的话, 论文也不能通过, 这个设计又侧重过程而非结果的又一例证。CALL报告的重视另有目的为保证论文不涉及抄袭, 这个报告所含盖的重述, 和引用细节都是对最后结果的有利监督。口语考试更是花样繁多, 有一对一的面试, 有小组结构对话测试, 有小组演讲测试。通过不同形式的测试, 全面评判学生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 而不是死记硬背。

口语面试还涉及一项内容是, 检验论文是否抄袭, 教师会根据论文的不同侧重点提一些问题, 来发现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 有例子显示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我们曾经就是通过此法发现了抄袭论文现象。所有的考核设计, 原则上都不是单一考核, 我们注重的是技能之间的配合和转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至于流于形式, 流于表面而更重视多方面的训练, 灵活掌握知识。让形式充分了解语言是用来应用的而不是用来背诵的。

2 爱恩独特的教学法

有了独特的教学体系, 只是迈向成功的开始。实施这样的行之有效的体系需要独特的教学法。

传统的科技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 或者EAP教学都基本采用一个老师带一个或几个班级。爱恩的最大特色是几个EAP教师带一个班级。其次, 传统的教学法也注入新活力, 既互动式EAP教学及”以学生为中心” (陈艺2000, 李培根2011) 的团队合作学习模式。

2.1 Peer-editing (写作同伴纠错编辑)

互动法教学体现在写作课主要是学生完成写作后, 通过老师指导进行错误纠正, 集体进行改正。这种模式比传统方法好处在于学生可以主动地进行错误分析和改正, 主动地从失败中指导正确的方向。其次, 学生也可以学会国际通行的揪错符号和惯例, 对将来的学习有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们的PEER-EDITING不是说教式的, 也充满了互动性, 分步骤完成, 将学习任务变得有趣而有更高效的产出。更充分地将教师从统治地位变为指导地位, 而学生却由被统领地位到自由支配地位。

2.2 Jigsaw Listening and Reading (锯齿式听力和阅读)

这种听力和阅读教学法, 也是充分调动了让学生充分互动为前提的教学法。传统听力阅读训练, 老师放什么, 让读什么, 学生就听什么读什么, 完全没有自由。那我们的爱恩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最大化地让学生能支配, 和互动。比如听力, 就使用分配小组, 和材料不对称来完成听力训练。具体做法是, 将一段内容分成若干段, 将学生也分成几个小组, 让不同小组听不同内容, 然后交换所听内容。这样就让互动发生。在各自听的过程中, 学生被要求写下笔记 (而非句子) , 这样就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对大意而细节的把握。再拿阅读来说, 锯齿式阅读, 要求学生分步骤完成。阅读大意, 阅读主题句, 阅读结尾, 阅读题目, 不同小组完成不同任务。在此基础上, 学生互相交流所读。每次不管听还是读都注重交流。这就构成了我们爱恩英语的特色互动式教学。

2.3 Multi-functional Speaking Training (多样性口语教学)

我们爱恩英语的另一个特色是口语教学的多样性, 有对话训练, 小品训练, 讲演训练, 辩论训练以及结构性对话等。我们每周都会安排至少90分钟的对话训练, 或小品训练。每个学期有至少一次的班级间辩论课, 还有一次大规模的小组演讲考试。辩论课由每个班级开始辩论, 然后进行拆班, 进行班级间辩论。话题也是全球最新的话题。小组演讲给学生5周准备时间, 包括材料收集归类, 整理, 互相交流。并且制作海报。最后一周进行集体的演讲。而这个演讲也是作为考试算成绩的。是爱恩学生的最大盛事。学生通过这种灵活教学模式, 不仅学会了语言, 也学会了语言之外的知识。比如多国文化现象, 沟通能力以及讲演能力。这个是单独实施英语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2.4 Multi-cultural Input (多文化输入)

每个班级配备2到3位外教, 每个学生都可以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师, 可以熟悉他们的口音和他们所带来的文化信息。每个老师之间也需要通过互动来带给学生信息, 那就是我们的学习都充满了互动和交流。更重要的是对于教学管理来说也是一个创新, 可以减少互相推委, 又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可谓是一举几得。比如我们聘用的11位老师分别来自美国, 英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 南非, 尼日利亚, 菲律宾, 加拿大, 印度和中国, 可谓是真正的联合国。每个外教都带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讯息, 不同风格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这些都使得目标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爱恩特具魅力。而文化的冲撞也提供了不仅是学生而且是老师间学会如何沟通, 如何增进人际关系的磨和, 而沟通技巧也是我们英语教学的副产品, 而这种副产品也是一般教学法所无法带来的 (比如是单一教师, 不存在沟通, 一带到底。或者是有些学校只招英国, 美国或澳大利亚的, 就缺少了多样性) 。

3 结束语

回顾爱恩学术英语经历的11年, 虽然说不上我们开设了国内最好的EAP课程, 但是我们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视, 使得爱恩英语自成一体, 造就了独特的EAP教学体系。另外, 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较为独特, 其独特就是能让所有参与者动起来, 而不是上面一个人讲, 下面低头看手机的普遍英语课现象。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jigsaw reading and listening) , 以及各种写作和口语活动, 并融入文化内涵, 让每个同学都参与教学, 才能更好的上好学术英语EAP课程, 使这门课活起来。而爱恩学术英语之所以能够十年不败的另一重要理由是, 教学强调互动性及合作性, 也只有让学生处于互动与合作学习模式才能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也是我们教学应该达到的高度。

摘要:中澳合作办学的爱恩学院开设的学术英语, 已经积累了11年的经验了。文章主要介绍爱恩学术英语的特点, SF2, PLOP理念, 针对学生从学中用, 从用中巩固语言习得。爱恩学院学术英语教学还突出, 学生为中心理念, , 通过PEEREDITING, 强化英语写作技能训练。通过JIGSAW-READING和JIGSAW LISTENING训练, 使得听和读事半功倍, 而且使得学习兴趣和效率大大提高。给学生灌输SF2结构, 强化写作与口语技能。学院还利用种澳两国文化的交流优势, 进行跨文化的语言教学, 使得学生掌握第一手语言资料和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 通过多种途径 (CALL和Face-to-face) , 控制了论文的抄袭率, 使得学生自觉养成写论文需引用的习惯。

关键词:SF2,plop,peer-editing,jigsaw reading and listening

参考文献

[1]陈艺.自助式动态英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J].湘潭大学学报, 2000 (5) .

[2]李培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3) .

[3]Harding-Smith, Learning Together:an Introduction to Collabor-ative Learning[M].New York, NY: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cations, 1993.

[4]McDougall R.Weekly report[N]//a Staff Meeting of AIEN Insti-tute, personal communication with teaching staffs., 2009.

学术特色 篇2

《成方切用》成书背景及版本

本书成书于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为《吴氏医学述》第4种。吴氏认为当时流传较广的《医方考》与《医方集解》两书,虽各有优胜,但亦各有不足,《医方考》“因病分门,词旨明爽,海内盛行,但搜采不无阙略”;《医方集解》则“先详受病之由,次解用药之意,硕论名言,采搜甚富,然不能无承讹袭愆之说,且于新方总未采录,均未可以语全书也”。由此以两书为蓝本,据“方有宜古不宜今者”,与“医贵通变,药在合宜”的观点,“取吴氏、汪氏所辑而增改之。得古今良方凡一千三百余首,禀诸经以观其合,订之证以发其微,编为十四卷,题其端曰《成方切用》”,其用意“所录皆取切于时用之方,而尤期用方者之切于病情也”(语出吴仪洛《成方切用》序)。与前两者相较,《成方切用》条理明晰,释证详细,学术价值较高,对于方剂理论发展与临床辨证施治更具指导意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五《子部十五医家类存目》评价此书:“大旨谓古方不宜今用,故所录皆切于时用之方。[6]”经考察各家书目及实物,知《成方切用》木刻本共有两种:即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硖川利济堂刻本(十二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和清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年)瓶花书屋刊本。前者为初刻本,版本价值最高。后者二十六卷,在前者基础上校正并增补若干内容,具有较高的校勘价值。

《成方切用》学术主张与影响

1广集成方,切于时用

笔者据《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结合清乾隆二十六年硖川利济堂刻本和清道光二十七年瓶花书屋刊本,对《成方切用》所载方剂进行统计,概述如下:首刊方制总义。“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既为古圣之神方,自不得不录之以冠于卷首”,故卷首载《内经》方23首;“摄生尚元,非崇异也,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故卷末附《勿药元诠》74条。卷一至卷十二,每卷再分上下,列治气门40方,理血门55方,补养门87方,涩固门28方,表散门65方,涌吐门24方,攻下门42方,消导门52方,和解门51方,表里门20方,祛风门83方,祛寒门93方,消暑门44方,燥湿门56方,润燥门35方,泻火门101方,除痰门52方,杀虫门11方,经带门28方,胎产门58方,婴孩门54方,痈疡门33方,眼目门25方,救急门53方。通览全书,广撷《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三因方》、《小儿药证直诀》等书,博采张仲景等医家之成方论述,以《内经》制方理论为指导,运用阴阳、五行、精气血津液等中医哲学理论阐述治则治法及方剂配伍变通,重视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有毒无毒、炮制方法等与处方用药关系,故吴氏所选之方切合实用,所论所言尽彻良法精义。此外,吴氏虽强调遵循传统成方,但亦不忘要求医者临床运用需“审机察变,损益无已”,真正做到“切于时用”。

2详释方义,注重配伍

明清时期,方剂学的发展进入大成阶段,不仅方书众多,研究亦逐渐深入。吴昆《医方考》每类均有短论,略述选方范畴,方剂后附方义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汪昂《医方集解》由博返约,以法统方,提纲挚领。吴仪洛以《医方考》与《医方集解》为蓝本,撰《成方切用》,对所采集方剂予以诠释,并于方剂后详列各种兼杂症及加减运用,以“理、法、方、药”四字通贯全书,可谓彼时探索方剂学理论的`重要成果。如《成方切用卷八下》“普济消毒饮”条:“治大头天行,…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而为肿盛,以承气泻胃中之实热,是为诛伐无过”,点出本病的病机与治法。继而阐释组方与方义:“黄芩(酒炒),黄连(酒炒,五钱),陈皮(去白),生甘草,元参,柴胡,桔梗(二钱),连翘,板蓝根,马勃,鼠黏子,薄荷(一钱),殭蚕,升麻(七分)。芩连苦寒,泻心肺之热为君;元参苦寒,橘红苦辛,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为臣;连翘、薄荷、鼠黏辛苦而平,蓝根甘寒,马勃、殭蚕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之阳气不得伸,桔梗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为载也。”观“普济消毒饮”之制方,非但论其方之因用,更详论其君臣法制之机,可谓理法方药兼具。

3执持规范,圆机活法

吴氏著述条理清楚,《成方切用》所载方剂词旨明爽,注释精详,既知规范又审时宜,以期通变适用而无拘执。如《成方切用卷九上》“礞石滚痰丸”条:“治实痰老痰,怪证百病。风木太过,克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壅塞中上二焦,回薄肠胃曲折之处,谓之老痰。变生诸证,不可测识,非寻常药饵所能疗也,此丸主之。青礞石(一两),沉香(五钱),大黄(酒蒸)、黄芩(八两)。”吴氏先引王隐君“痰证古今未详,方书虽有五饮诸饮之异,而莫知其为病之源”之言详述痰涎壅盛之喘嗽呕吐,大便秘结;痰阻经脉之中风瘫痪,劳瘵荏苒,妇人月水不通;化热成毒,痰毒走窜之风毒脚气,疮肿瘰疬、肺痈肠毒,蚀肉作脓;神志失常之癫痫惊狂、心下怔忡等,为病百端,皆痰所致。再释因青礞石性燥悍,能除湿之本,使秽浊不得腻滞而少留。大黄涤荡开积,黄芩清上越之火。沉香纳气归肾,既能疏通肠胃而使水垢不留,又可防礞石粘着于肠,二黄伤胃。故以礞石滚痰丸治实痰老痰,是为常,当执持规范。而用以疗怪证百病,如大便秘结,药投病机,故不止泻而泻自愈,又合通因通用之法门,此则为变是圆机活法。

4集成创新,尽抒己见

《成方切用》博采《医方考》、《医方集解》两书之长,收方精良,结构完整,要言不繁,字笺句释,并于所列各门参附其独到学术见解,阐发新意,充分体现出尊古不泥、明体辨用的学术风格,以及博极医源、旁涉百家的医学见解。如《成方切用婴孩门》,该门集“初生拭口法、甘草下胎毒法、猪乳法、襁褓法、乳哺法、乳儿法、哺儿法、杂将护法”等小儿初生养护八法,则为首创,以示防重于治之意。其中内容虽多系历代儿科方书记载,但吴氏在注解中尽抒己见,对于探讨古代医家关于新生儿生理病理及胎养疾病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如《成方切用卷十一上》“甘草下胎毒法”:“用粉甘草中指一节拍碎,以水二蚬壳煎一蚬壳,以绵缠蘸,令儿吮之。若吐出恶汁为佳。若服一蚬壳,不吐,即不须更服。不问婴儿虚实寒热,皆须服之。”吴氏鉴于《心鉴》言及今人禀受摄养均弱于古人,指出汞粉、朱砂、白蜜、黄连、牛黄为“伤脾败阳之物,若与儿服,后必生异证”,故而“只宜用淡豆豉煎浓汁,与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养脾气,消化乳食”。

学术特色 篇3

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曲艺在漫长的传承发展中,产生并留下了许多原始的“春典”“艺谚”“艺诀”等独特术语。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明多样化的今天,作为现实中的曲艺,避免不了西方艺术思潮和学术话语的影响,在交流交融交锋中一旦失掉了自己特有的话语权和传播能力,将直接面临艺术传统和艺术价值的丧失。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具有完整的科学的话语体系是一门艺术理论学术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曲艺学者曾尝试用戏剧的三大表演体系来诠释曲艺的表演特征,但终究难以自圆其说。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曲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是曲艺界必须直面的重大现实问题和重要研究课题。

中国特色的曲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应该是以曲艺创作、表演、传播、审美等一整套曲艺理论学术体系为框架,批判吸收传统的“春典”“艺谚”“艺诀”合理内核、借鉴其他姊妹艺术的有益成果、符合曲艺实践需要的专业术语,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并加以科学化规范化的话语体系。从曲艺创作方面来看,历来有梁子、扣子、坨子、公案、种根、花辙、串辙、纂弄、书胆、银子儿、肉里噱、外插花、铺平垫稳等等说法和称谓,应结合曲艺创作关于结构、体裁、题材、人物、手法等方面的理论对其进行规范。从曲艺表演方面来看,业界常讲贯口、垛口、风搅雪、闪垛卸叠、迟急顿挫、抓哏现挂等等这样的行内话,应把它们融会于曲艺表演中关于特征、技巧、方式等方面的理论表述之中。从曲艺传播方面来看,艺谚艺诀常讲入乡问俗、把点开活、问道走、趟着唱、千人一面没人看、一人千面看不厌、台上演员情不真、台下观众乱纷纷等等有关感染观众、扩大影响的内容,应按照曲艺传播的特点规律以及现代传播学理论加以丰富和完善。从曲艺审美方面来看,有净口、暗臭等美与丑的评价,有火、泥、热书、冷书、恨场等演出效果的反馈,有书品、书忌等表演技法的标准,应按照中华美学精神和独特的审美风范来对其进一步梳理和提升。这只是一些构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概括和拓展。应当强调,构建中国特色曲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须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原则性要求。曲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必须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必须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发展规律,应对创作、表演、传播、审美等作出准确而系统的科学阐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通俗易懂、开放融通,群众乐于接受并易于传播推广。

nlc202309090445

学术特色 篇4

1 重辨虚实,影响深远

《妇人规·经期腹痛》[1]篇曰:“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提出了以疼痛的时间作为辨证虚实的依据,直至今天在痛经的临床诊断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除此之外,又提出:“大都可按可揉者为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察。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认为通过腹诊来鉴别痛经的虚实,更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对妇科学的一大贡献。在病因上指出了气滞血瘀与气虚血瘀的不同,提出了按疼痛的性质和时间分虚实的观点,有独到的见解,对疼痛在辨证上作了规范性论述,堪为后世之法则。

2 辨证用药,审证而行

张景岳提出了经行腹痛虚实辨证之要领,并提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当结合患者形气禀质以辨证。在用药上遵循审证而行的原则,正如他在《妇人规·经期腹痛》篇曰:“实证属气逆作痛,全滞而不虚者,宜顺气,调经饮主之,甚者排气饮之类亦可用;血瘀不行,全滞无虚者,但破其血,通瘀煎主之;气血俱滞者,失效散主之;寒滞于经,或外寒所逆,或不慎寒凉,以致经血凝结不行、留聚为痛者,宜调经饮加姜、桂、吴茱萸之类温养;血热血燥致滞涩不行而痛者,宜加味四物汤或保阴煎去续断;虚弱不足,经滞作痛者,用决津煎、五物煎加减;血虚者,痛在经后,大小营煎加减治之;凡经期必痛,或食则呕吐,肢体困倦,或兼寒热者,为气血不足,宜八珍汤、大营煎;虚寒甚者,宜理阴煎培补。”以上这些充分体现了张氏辨证用药,审证而行的学术特色。

3 调治诸法,注重温补。

张景岳的核心学术思想是“阳常有余,真阴不足”,因此立法慎用苦寒攻伐,用药多施于温补。其治疗经行腹痛也不例外。张氏治疗经行腹痛,或理气、或破血、或祛寒、或温经、或滋阴清热、或补益气血,随证而施,但重在强调补虚。《妇人规·经期腹痛》篇曰:“凡妇人经行腹痛,挟虚者多,全实者少。”其用药偏于温补,对温病学说有极大的创见和发挥。如经前由于气虚血滞而作痛者,用决津煎、五物煎加减治之;痛在经后,多有血虚,当用大小营煎,或四物、八珍。凡妇人但遇经期则必作痛,或食则呕吐,肢体困倦,或兼寒热者,为气血不足,宜八珍汤、大营煎之类。虚寒甚者,宜理阴煎培补。同时他对薛己的妇科学观点亦颇推崇,在《妇人规·经期腹痛》篇,他引用薛己治疗经行腹痛的观点曰:前证若风寒伤脾者,六君加炮姜;思虑伤血者,四物加参术;思虑伤气者归脾加柴栀;郁怒伤血者,归脾、逍遥散兼服。从上可以看出,张景岳治疗经行腹痛主张温补的学术思想,这一思想至今仍指导着临床用药实践。同时也可以看出张氏主张温补,但不是无原则的滥补,而是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灵活用药,而不拘泥。

综上所述,《妇人规》在经行腹痛方面,从辨证到治疗都颇具有学术特色和临床价值。对祖国医学的妇科理论与临床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摘要:通过对《妇人规》的研究,总结张景岳论治经行腹痛的学术思想特色,分析归纳如下:①重辨虚实,影响深远;②辨证用药,审证而行;③调治诸法,注重温补。

关键词:《妇人规》,经行腹痛,学术特色

参考文献

丁锷教授论治痹病的学术特色 篇5

【关键词】 痹病; 学术特色;治疗经验;丁锷

丁锷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从医60余载,博览经典,博采众长,中西合璧,临证思辨,并不断潜心探索,对中医痹病等疑难疾病病因病机、治则方药,提出了独特的见解,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学术思想,积累了丰富的辨证论治、诊疗经验,形成了其独有的学术特色,临床上运用,每每收效。1 虚邪痰瘀——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宋·严用和《济生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痹也。”痹证发作与气候环境关系密切,天气寒冷或突变,居处潮湿,六气太过或不及,致痹证诱发或加重。风、寒、湿、热邪是痹病的外因,内因与饮食不节、起居不慎、劳作太过及素体正虚等相关。丁锷教授强调,正气亏虚是主要内因,内因是决定发病与否的关键因素,体质阴阳偏盛影响痹病证候特点及转归,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外因相互作用,致痹病的发生、发展。

正虚卫外不固,外邪内侵,流注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络脉阻滞而发痹证。风为百病之长,风为阳邪,开发腠理;寒邪乘虚入侵,寒性凝滞、收引;湿邪黏着、胶固之性,壅塞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则痛;或久居湿热之地,外感风湿热邪;或素体阳盛,喜食辛辣肥甘,内有蕴热;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侵袭肌体,痹阻于经络、关节,气血阻滞不通,关节疼痛。

日久,气滞津聚成痰,血凝而成瘀血,寒凝津为痰,湿停聚为痰,热炼津为痰,形成瘀血、痰浊。湿性缠绵,故反复难愈、复杂多变,怪病多责之于痰,顽疾必痰和瘀。痰浊与瘀血是内生之邪,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痰浊痹及络脉,气机受阻,络脉不畅而致痹病。朱丹溪认为,痰和瘀均为阴邪,同气相求,既可因痰生瘀,亦可因瘀生痰,形成痰瘀同病,提示痰瘀互为因果,相兼致病。痰浊为有形之邪,停滞在脏腑经络组织中,阻滞气血运而生瘀;瘀血停留在脏腑经络之中,影响津液之输布、排泄而生痰浊。由痰致瘀,由瘀致痰,痰浊积滞,阻遏脉络,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瘀血,痰瘀交阻。

痹证发病时即正气亏虚,后期又耗气伤血,气虚血行无力,水湿不运,加重痰浊、水湿与瘀血互结,胶结难解,致络脉不通,不通则痛。内外合因,正虚无力抗邪,受邪较深;或将息失宜,则风寒湿邪与正气搏结不解,痰瘀痹阻,病邪深入络脉经髓、筋隙骨骱,阻塞络道,痹证反复发作,迭治不瘥。痹证因虚而致,久必致虚,呈慢性、进行性反复发作,缠绵日久耗气伤血,损伤肝脾肾等,终虚、邪、痰、瘀杂至,“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气血衰少,正虚加重,正虚邪恋,正虚痰瘀,互为因果,如误治失治,诸症增剧,甚则畸形、残疾,或痹及脏腑,形成脏腑痹。

痹证属本虚标实证,以气血脏腑亏虚为本,风寒湿热邪气、瘀血、痰浊痹阻为标。先天禀赋不足、气血、营卫、脏腑亏虚是发病的先决因素,经络筋脉关节气血闭阻,失于濡养是痹证的病机关键,“不通则痛”与虚则“不荣则痛”互见,后期虚、邪、痰、瘀错杂。

2 辨期、辨证、辨病论治——西学中用

丁锷教授根据痹证的病程长短、邪气的偏盛、体质差异等,灵活辨证、辨期、辨病论治,遵循理法方药一致原则。

丁锷教授认为,新病以邪实为主,久病以正虚为主,辨感邪偏盛、痰瘀主次,立法有侧重。在痹证早、中期,辨证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初起邪实而正未大虚,病情浅,正确及时早期的辨证是关键,注意证候错综复杂,风寒湿热难截然分开、兼而有之,明察邪之偏胜,治有主次,发作期主祛邪;后期多痰瘀互结,及气血、脏腑亏虚,治宜调和营卫、补养气血、调补脏腑、活血化痰等扶正祛邪。如日久失治误治,正虚邪恋,缠绵反复,痹及脏腑,治疗棘手,预后差。

《素问·痹证》曰:“风气胜者为行痹。”表现肢体酸痛而游走无定处,风邪善行而数变。《医宗必读》曰:“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大抵参以补血之剂,血燥生风,养血而风自除,防风药燥伤津液。如邪在卫表,可微微似欲出汗,表湿随卫气运行而化为微汗可解。处方:防风汤加减,药用防风、羌活、独活、桂枝、制附片、白术、防己、淫羊藿、当归、赤芍、丹参、甘草、天麻、全蝎、蜈蚣。

《素问·痹证》曰:“寒气胜者为痛痹。”以肢体关节疼痛剧烈为突出表现,寒邪阴凝,易阻滞气血,寒邪侵经络而使气血闭阻,经络不通,不通则痛。痛处不红不热,有冷感,遇寒加剧,痛处固定,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弦或弦紧。治宜痹除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佐温肾壮阳,参补火,所谓热则流通,寒则凝寒,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药用附片、淫羊藿、桂枝、姜黄、细辛、白术、肉桂、补骨脂、羌活、独活、威灵仙、甘草。

《素问·痹证》曰:“湿气胜者为着痹。”见关节、筋骨、肌肉重着疼痛,缠绵,顽麻不仁,浮肿,或局部肿胀,舌苔白或白厚而腻,脉滑濡、沉迟。湿性黏腻,病程缠绵,治以祛湿,辅祛风、散寒,参以补脾,盖土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可微微似欲出汗,湿邪化为微汗而解。药用茯苓、薏苡仁、汉防己、白术、苍术、黄芪、独活、羌活、桂枝、制附片、当归、甘草。

《素问·痹论》曰:“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热痹系热毒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日久化热,与热相搏而致。表现为红肿热痛,手不可近,甚则剧痛,痛处喜凉,口干心烦,发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数。治宜清热祛邪、宣痹止痛。药用桑枝、忍冬藤、秦艽、羌活、独活、黄柏、虎杖、地龙、牡丹皮、木瓜、防己、甘草。丁锷教授指出,部分风湿病发病急进,迅速进展,或侵蚀骨质较快,或内传脏腑,热象明显,病势急,病情重,病情顽固,易复发,为热毒内生、痹阻致痹,属热毒痹证,治疗棘手,治宜清热解毒、化瘀通络,攻邪为主,可用白虎桂枝汤加减,甚可通腑泻热等。

学术特色 篇6

1 中国小康社会的卫生事业构想

1.1 卫生事业的地位、性质和目标

一是确立“生命最宝贵, 健康应第一”的国策地位: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党和政府有责任保障其健康和生命, 发展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应列为首要的民生问题, 明确其国策地位。二是明确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医疗卫生是公共产品, 经济来源应以国家为主导, 社会、群众共同参与, 应明确其公益性质, 内涵突出非营利性、公平性和准福利性。三是建立健全人人享有优质、廉价、安全、就近、逐步减免费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实现群众满意、医务人员满意、党政领导满意。

1.2 卫生事业经费的筹集与使用

我国卫生总费用宜占GDP的6%左右, 由国家为主导, 目前应按5∶3∶2的比例由国家、社会、公民三方合理负担, 今后应逐步增加国家投入, 减低个人负担比例。

国家应将卫生总费用的一半用于需方, 举办全民健康保障制度, 内容包括:免费解决公共卫生问题, 包括预防 (疾病控制) 、保健 (妇女、儿童) 和食品、药品管理等;价廉的小病防治, 包括基层的家庭、门诊、住院的小病防治;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各类商业医疗保险等。国家要承担高、中、基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房屋建设、设备购置、日常运行等费用。

可以将部分经费按人头包干到城乡社区基层, 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预防、保健工作, 医疗费用上实施总额控制, 对医院采取人头付费、病种付费等多种费用支付方式改革, 既节约经费, 又推动事业发展。

1.3 调整区域卫生规划, 兼顾城乡, 全面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已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时期, 但80%的卫生资源仍集中在城市, 亟待将卫生工作的重点真正向农村转移, 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支持作用, 对城乡卫生工作实行一体化管理, 对人、财、物统一管理, 科学调配使用。

1.4 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包括管理与技术两大部分, 管理队伍应以卫生管理学科本科为基础培养发展, 技术队伍可含临床医生、预防医生、妇女保健医生、儿童保健医生、家庭全科医生 (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 以及护理人员、检验人员、影像人员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应该设置家庭全科医学专业, 能贯彻以个人健康为中心, 家庭为单位, 社区、乡村为范围, 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方针, 并以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为重点服务对象;应将80%以上的中西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任务, 解决在家庭基层。明确三级机构的各类医生都必须是本科以上水平, 辅助部门也必须是大专以上水平。全国医生宜参加创建中国新医药学活动, 以发挥中西医优势互补。

2 医改中需要解决的医患药保问题

2.1 医患失衡的焦点问题

医疗费用负担:看病贵;药品市场混乱:虚高价, 乱开药;高尖项目滥用:拉大网检查;资源浪费明显:不必要服务;医德医风滑坡:红包、回扣;医院追求收益:只管赚钱;服务态度质量:态度差、不方便;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医院收费标准过低;医疗保障收支失衡;危及社会和谐稳定;流动人口参保比例低。通过对财政失衡的测试, 结果发现:政府每少投入1元钱, 则业务收入将增加4.0~5.3元;财务萎缩对业务收入存在放大作用, 筹资萎缩1元, 医疗费用增长4.026元。

2.2 社会失衡的根源分析

政府财政原因:对医疗机构投入逐渐萎缩, 对需方的投入明显不足。

物价部门原因:现有支付方式存在缺陷, 收费标准设定扭曲, 劳务低标准, 常规项目收不抵支, 新项目新定价, 药品允许收取15%差价。

费用支付方式原因:按项目付费方式形成“医院点菜, 病人买单”, 结果是“多做检查, 多开点药”、“多看病人, 看高价病”, 直接带来“看病贵、看病难”的后果。

2.3 解决社会均衡的三条途径

调整卫生总费用占GDP 5.5%;调整卫生总费用的分配比例, 政府40%, 社会30%, 个人30%, 即4∶3∶3的比例;调整服务收费的支付方式。

2.4 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支付方式是解决患、医、药、保的有效方案

改革医院收费方式。医院业务收入:定额包干 (总额预算) ;医院每次服务:定额包干 (按服务单元收费) ;业务收入增长:与上年GDP齐同;实施效果明显:在诊疗常规基础上, “少开点药、少做检查”成为普遍行为, 医院能够获得的合理补偿将增多, 可消除医院“多开点药、多做检查”的导向, 一揽子解决目前患医药保问题, 走向均衡。 (注:服务单元, 可包含总额预算、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 等等。)

2.5 有效方案对解决问题的效果预期

医疗费用负担重、“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能较好解决;可以消除药品市场混乱、虚高价、以药养医现象;可以基本消除高精项目滥用, 拉大网检查;可以消除不必要服务, 减少资源浪费;制止医德医风滑坡, 消除红包、回扣;可以消除医院追求收益, 只管赚钱倾向;解决供方服务态度差、质量低, 需方看病不方便;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

3 新医改应致力于公众健康管理

3.1 中国正面临慢性病、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到2040年, 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2.56亿, 他们将消耗巨大的医疗卫生资源, 对我国社会发展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加强慢性病防治是全社会的责任, 更重要的则是政府的责任。必须由政府主导, 发动全社会力量, 各部门合作, 全民参与, 才能快速扭转慢性病的高发态势。

3.2 走健康保障和管理之路

3.2.1 实现健康保障和管理

必须从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生活环境、职业行为等方面出发, 对身体状况进行预测跟踪, 对疾病早期预警, 通过健康体检, 疾病风险评估, 实行个性化生活方式干预等步骤, 帮助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人群, 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 减少就医需求, 把健康科学、系统、动态地管理起来。

3.2.2 卫生服务前移和卫生资源下沉

必须把卫生服务转移到最基层, 即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农村的村卫生室。同时要调整内部的工作人员, 由家庭全科医生 (本科及以上水平, 能防治结合, 中西医结合) 和家庭护士 (大专及以上水平) 担任工作, 并适当增加仪器设备, 如常规检查和急救处理。只有经过以上的调整, 才能真正地实现健康保障。

3.3 成立“健康保障部 (或委员会) ”, 制订《健康保障法》

3.3.1 成立健康保障部 (或委员会) 。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国际上成功经验, 可以考虑整合政府行政资源, 将卫生部扩大, 可包含中、西医药, 人口计生, 医疗保障,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体育健身等部门, 形成健康保障部或委员会。这将有利于突出重点, 加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3.2 制订《健康保障法》。

实践证明,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 我们曾起草过《初级卫生保健法》 (草稿) , 至今已20余年却始终难以出台。随着我国医改的深入发展, 急需要制订一部《健康保障法》, 以有力推动全局工作的开展。

4 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建设

4.1 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诞生与发展

早在1983年, 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同志就主持完成了中国卫生管理学科建设学术研讨, 明确必须建立中国卫生管理学科, 以解决中国卫生事业的科学领导问题。为此,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 我国开始了卫生管理学科建设。1984年, 在安徽医科大学建立了卫生管理系, 1988年又成为国内第一所卫生管理学院, 同时建立了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及卫生管理研究所、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 成为中国卫生管理学科发展中的第一个综合学术中心, 为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十几年来, 我国卫生管理学科呈现蓬勃发展之态。目前开展卫生管理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已有101所, 年招生约5 000人, 在校生约2万人, 设置22个专业 (方向) , 其中80%培养本科生、61.4%培养硕士研究生、17.8%培养博士研究生。建议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这支业已形成规模的卫生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使他们能为推动我国卫生事业和医改发挥更大的作用。

4.2 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发展思考与建议

卫生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 并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 日益凸显其优势地位。卫生管理学科又是十分重视实践的一门应用学科, 它应当区别于公共管理学科和预防医学学科, 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国卫生管理学科”。建议创建中华卫生管理学会, 成为与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并列的一级学会。

5 安徽农村基层综合医改的再完善

安徽省基层医改自2010年1月开始在30个县试点, 同年9月全面推开, 2011年8月又出台了《关于巩固完善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的意见》 (简称《医改30条》) 。

5.1 贯彻执行《医改30条》取得的成效

卫生院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农村居民就医收益程度明显提高;村卫生室落实基本药品制度有创新;有效控制了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滥注射问题。

5.2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件规定的财政补助政策部分地方不落实;卫生服务存在“重医疗, 轻预防”、“重效益, 轻公益”, 公共卫生服务存在“重进度, 轻质量”;卫生技术队伍人才短缺及留不住的问题仍然严重;药品配送企业过多过散, 造成配送药品量少、成本高现象, 影响药品的正常供应;村医的养老及医疗风险承担等影响到村医队伍的稳定。

5.3 对策建议

5.3.1 切实落实财政保障制度

按照《30条》文件精神, 明确政府对乡镇卫生院补助的口径是人员经费 (含在岗人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社会保障经费、住房公积金以及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 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不再以核定的收支差额作为核定补偿的口径。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收入应及时返还, 用于医疗服务的物化成本支出, 保证医疗正常运行。收支结余部分, 用于职工福利, 奖励和业务发展, 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公共卫生经费, 药品零差率补助及时拨付, 保证正常工作顺利进行。

5.3.2 建立统分结合的人员聘用制度

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聘用, 可履行监管职能, 监管的内容是编制总额、人员资质和合同内容, 审核合格后方可聘用。具体工作可由乡镇卫生院自主聘用。

5.3.3 完善基本药物采购及配送制度

有条件的地方允许招标基本药物配送企业。鼓励县 (市、区) 建立本区域的药品配送中心。各地区严格按照药品入库一个月即回复药款的规定。采取创新举措, 提高配送效率, 保证基层用药。药品应急采购严禁任意扩大范围。

5.3.4 完善对村医及村卫生室管理

对到年退出享受每月300元补助对象建议由省统一界定。进一步强调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将村卫生室纳入卫生院的目标管理范围, 设立村卫生室医疗风险资金, 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5.3.5 建立县域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评估制度

要加强县市级政府对基层的财政保障和监督管理。建议由省政府委托省卫生厅开展县域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估活动和制订指标体系, 进行年度量化评估。对位次在前10名和后10名的, 分别提出表彰和告诫。

6 芜湖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成功经验

2006-2007年, 芜湖市开始实行“医药分开”改革, 打破“以药养医”机制, 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新路子。2009年被确定为公立医院改革国家重点联系试点城市, 进入全面试点阶段。

6.1 以医药分开为突破口

成立了市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中心, 各医院药房改名为药品调配中心, 医院不再卖药。全市药品决策权在管委会, 执行权在药管中心和市招标采购代理处, 集体决定药品采购品种、规格、数量等, 对中标的药品进行统一配送管理;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推进补偿机制改革, 医药分开后出现的医院补偿不足由政府增加投入加以解决;推进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 医院实行全员聘用制, 重新进行定编, 定岗;完善分配制度, 两级绩效考核, 实行职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和院长年薪制。

6.2 深化医药分开改革, 启动药品零差率销售

出台“一升、一降、一增、一兜底”的政策。一升是适当提升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标准, 体现医生的劳动和技术价值;一降是降低大型设备检查费用;一增是增设药事服务费;一兜底是各项补助不足以弥补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收入时, 由财政兜底;积极探索医保付费方式改革, 试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分费、总额预付等多种改革;普遍开展预约诊疗服务, 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面实行电话预约、网上预约、现场预约等, 简化就医手续, 缩短等候时间, 很受群众欢迎。

学术特色 篇7

研究生学术论坛通常是以广大研究生为受众对象, 以论坛报告为主体内容, 以特色活动为支撑, 以拓宽科研学术视野, 激发学术热情, 提高综合素质, 促进学术交流,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性学术交流活动。虽然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各高校的主责单位、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等方面不尽相同, 但是由于其在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 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正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

1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研究生学术论坛基本情况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研究生学术论坛, 由研究生院主办, 校团委承办, 研究生会协办, 每学年举办一届。论坛采用总论坛、分论坛与学术论坛特色活动相结合的形式。由各学院承办分论坛, 学校统一组织总论坛, 研究生会协同开展各类特色活动。论文来源涵盖了各学科门类, 参与学生包括各专业年级的研究生、博士生。

研究生学术论坛目前设有8个门类的特色活动, 包括前沿讲座、有奖问答、我来讲座、职属于你、帮帮问、Eyes on world (看世界) 、周末文化交流沙龙、实用软件技术讲座等。2012-2013学年度研究生学术论坛共收到投稿488篇, 举办总论坛主题报告1场, 分论坛主题报告6场, 学术论坛特色活动16场次, 参与研究生超过4000人次。

2 研究生学术论坛特色活动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广大研究生和教师对研究生学术论坛的意见和建议, 丰富和完善特色活动建设, 面向全校12个学院和研究生院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 其中教师问卷400份、学生问卷600份, 实际回收有效问卷为875份, 回收率为87.5%, 其中学生调查问卷有效问卷560份, 回收率为94.4%;教师调查有效问卷288份, 回收率为89.4%。

2.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对于学生问卷的调查包括五个方面, 分别为学生参与程度及参与目的, 对活动存在问题的反馈, 对活动覆盖范围、形式的偏好, 自身收获与活动收效的评价以及对未来创新方向、方式等问题的愿景。

结果显示, 研究生参与学术论坛的主要目的是把它当作练手的平台, 提升自我能力、通过发文章获得成就感以及结识和结交更多的热爱学术的同学。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参与学术论坛可以获得奖金。导师的鼓励和辅导员的动员对研究生参与论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1) 。

同学们普遍认为参与机会有限, 希望可以拓展参与的渠道, 同时也有同学认为特色活动的内容还可以多样化, 形式上存在着不够新颖还可以创新的问题 (图2) 。

参与调查的研究生中有67%选择了覆盖面广的大型学习交流, 25%的受访对象选择了小范围的小型交流学习, 8%的参与调查学生倾向于分配名额, 强制集体参与 (图3) 。

对于研究生希望举办哪类特色活动, 参与问卷调查的研究生较多地选择了科技类和软件类, 占到调查人数的52%, 部分学生选择了音乐类和摄影类, 占30%, 其他需求较少 (图4) 。

对于参加学术论坛特色活动的偏好, 调查显示研究生对实用软件技术讲座、就业经验讲座、素质拓展类活动和辩论知识讲座等活动参与积极性比较高。 (图5) 。

综合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和主观题目反馈意见来看,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从参与动机来看, 研究生主要是为了提升学术水平、提高个人能力。研究生参与积极性比较高。

2) 特色活动存在形式不够新颖, 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从规模上看, 研究生更倾向于大型的学术交流活动, 拓展参与渠道、增加参与机会。

3) 研究生喜欢参与的活动类别呈现多元化。技术类、应用软件类, 体育健身、计算机类相对集中, 文学艺术类、历史哲学类、外语类活动均有需求。建议开展沙龙座谈会、口才表达训练、科研经验交流、学术文献检索、学术人生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特色活动。

4) 从特色活动的发展愿景来看, 研究生希望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 为激发学生学术创新的热情提供多样的条件。

5) 研究生希望提升论坛的学术价值, 拓宽交流领域, 灵活设置各项特色活动, 将论坛与课程结合等。

3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教师问卷调查包括对学术论坛的评价、对学术论坛成功举办的影响因素、对学生素质的考量、对特色活动举办效果的评估以及对学术论坛的建议与意见等五个方面。

多数受访教师均认为研究生学术论坛对学生的意义重大, 对学术和工作有益处, 占调查人数的71%;在学术论坛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及科研课题的意义上, 多数教师持观望态度, 占调查人数的67% (图6 (a) 、图6 (b) ) 。

对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的关键因素认识中, 教师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录用的论文学术水平和学者专家的参与程度列为了影响因素的前三位 (图7) 。

针对研究生学生素质的考量, 教师认为学生在学术热忱、自学能力和情绪管理方面比较缺乏, 希望研究生学术论坛在这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8) 。

关于研究生学术论坛的特色活动举办效果的评价中, 教师更倾向于“我来讲座”, 就业经验讲座和文化讲座 (图9) 。

综合问卷调查分析及教师在问卷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研究生学术论坛对学生培养意义重大, 对导师研培养究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 研究生仍存在学术热忱欠佳、自学能力差、情绪控制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

3) 教师对学术论坛的评价较高, 希望加强学术前瞻性;

4) 部分教师认为目前研究生学术论坛的活动组织上行政干预程度高, 应当减少硬性组织安排, 注重调动学生的学术热忱和参与的积极性, 增强自由的学术气息;

5) 教师建议研究生学术论坛的活动从时间安排上应更加灵活有序;

6) 学术论坛应注重评比的竞争性与过程的学习性, 更重视学生在学术论坛参与中的收获。

4 其他高校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的成功经验

4.1 西安交通大学“创源”科技学术论坛

西安交通大学“创源”科技学术论坛2006年创办, 初期采用确定主题, 集中举办, 形式上为“主会场+分会场”的模式。2009年“创源”科技学术论坛重新整合资源, 改为按照参与者和主讲人身份划分论坛的模式, 建立了学术大师系列、优秀学生系列、杰出校友系列、卓越团队系列、知名企业系列五大论坛活动。论坛实现了从仅有本校师生参与, 到诸多知名人士、企业家、杰出校友参加, 影响力显著扩大的跨越。

4.2 吉林农业大学以大型学术性社团建设推动研究生学术活动

吉林农业大学通过加强大型学术性社团建设, 推动研究生学术活动开展。以学术自由社为例, 它是学生自由组织的学术性探讨组织, 秉承学术自由的理念, 在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中, 通过学术讨论、学术讲座、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开展研究生学术活动, 扩宽知识视野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收到了良好效果。

吉林农业大学依托学校专业特色, 将学术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组织研究生开展深入农村的下乡调研, 承办农村创业论坛, 参加爱心宣传晚会等实践活动, 将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相联系, 极大地调动了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热情与动手实践能力。

5 研究生学术论坛特色活动建设的思考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 研究生学术论坛对于研究生培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参与积极性较高, 教师认可度较好, 但同时存在着论坛模式单一, 特色活动不够丰富, 活动开展中硬性组织安排, 行政干预较多, 学术层次水平不高, 联系实践不够, 对研究生能力培养锻炼不足等诸多问题。结合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研究生论坛的实践经验, 在吸收借鉴部分高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在加强研究生学术论坛特色活动建设方面,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升和改进。

5.1 树立“学生为本、开放自由”的学术培养理念

研究生学术论坛应当充分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加强调查研究, 以研究生的需求为导向组织和开展相关活动, 注重保护研究生的参与积极性, 调动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研究生参与到特色活动的设计、策划、组织和执行的各个环节。

在特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上, 应该树立“开放自由”的理念, 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可以更多地引入研究生自选主题、自讲自评, 分享交流等活动形式, 进一步满足研究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提供更加开放自由的空间和条件。同时, 完善激励机制, 降低研究生参与活动的功利性。

5.2 提升论坛学术层次水平, 注重研究生软实力的培养

调查结果显示, 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中学术水平的高低, 专家导师的参与程度都起到关键作用。提高论坛的学术层次水平对于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研究生学术论坛应不断完善机制, 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导师、企业家和杰出校友广泛参与, 提高论坛的论文、讲座和相关活动的规格, 增强论坛的学术性、权威性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 研究生和教师均希望通过研究生学术论坛加强研究生在学术热忱、自学能力、实用技能、交流表达、沟通协作等软实力的培养。在特色活动建设中, 应将对研究生软实力的培养和锻炼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活动设计和组织中, 可以借鉴吉林农业大学依托学专业特色, 将学术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经验, 深入企业一线, 开展调研、现场实践等丰富的实践活动, 提升研究生理论应用和动手实践能力。策划各类可以广泛参与, 体验成长的特色活动, 使研究生在活动中充实丰富自己, 提高综合素质。

5.3 创新学术论坛模式, 丰富特色活动内容

调查中, 研究生和教师均希望研究生学术论坛特色活动的时间能够更加灵活, 内容更加丰富, 领域不断拓宽。单纯的集中举办, “总论坛+分论坛”的论坛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多样化需求。

在特色活动的建设中, 活动规模上可以大型的学术报告、讲座为主体, 以小规模的支撑活动为补充;时间跨度上可以贯穿整个年度, 大型活动集中举办, 小型活动分散举办;活动形式上可以进一步丰富, 报告讲座、分享交流、实践体验、素质拓展等研究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可以纳入其中;活动内容上, 可以借鉴西安交通大学的经验, 按照一定的类别和层次进行划分, 形成活动体系, 突出论坛的品牌效应。

5.4 鼓励发展学术类社团, 实现与学术论坛特色活动互补共进

吉林农业大学的经验表明, 研究生学术类社团的良性发展对活跃学术氛围, 调动研究生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学术论坛特色活动建设可以和学术类社团紧密结合起来, 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让学术类社团在研究生学术论坛中承办相关活动, 以社团的组织形式带动研究生参与其中, 形成特色活动与社团活动的有机整合, 将更加有利于调动参与积极性, 满足研究生的个性化需求, 提升活动效果和满意度。

研究生学术论坛是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 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不断加强研究生学术论坛特色活动建设, 梳理建设理念, 明确建设目标, 创新活动模式, 丰富活动内容是论坛能够良性发展, 高效运行, 创出品牌, 实现培养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

摘要:研究生学术论坛是作为拓宽科研学术视野、激发学术热情、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术交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在各高校中面向广大硕士、博士研究生广泛开展。本文以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为例, 通过问卷调查, 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生和教师对研究生学术论坛的反馈意见, 剖析研究生学术论坛特色活动建设的理念、目标和有效形式, 总结特色活动内容设置和组织管理的相关经验, 探讨丰富和完善特色活动平台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特色活动

参考文献

[1]高洁, 王斌, 王琦.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创新研究生培养方式:积极推进研究生论坛的可持续发展[J].成才之路, 2009 (26) .

[2]杨斌.创建高校学术型社团的价值启示:以吉林农业大学学术自由社为例[J].社会学研究, 2010, 04, 总第284期.

[3]李涛, 刘清才.研究生学术论坛运作探讨:基于重庆大学的“博硕论坛”的分析[J].中国研究生, 2007 (09) .

学术特色 篇8

在国内外众多优秀高校中, 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学术导师制是较为完善的。本科生的学习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或称讲课制度 (Lecture或Class) , 这与中国的课堂教学相同;二是研讨性教学模式 (Seminar) , 老师或专家依主题进行报告示范, 随之安排学生课下分组准备, 报告后是开放式问答,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讨论与研究。在北京城市学院进行的某些公共选修课试点中我们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三是导师制教学模式 (Tutorial System) , 导师制教学模式是在学生与学术导师会面时, 导师给予学生个别的指导和建议。

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以学院为依托、以本科教学为主旨、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制度 (Brain Harrison, 1994) 。导师按照学生的所属学院和专业进行指定和分配, 导师既负责学生的学业, 也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生活。14世纪, 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在他建立的新学院中首次实行付薪的导师制, 标志着制度化的导师制在牛津大学的最初确立。19世纪大学考试制度改革之后, 导师制逐渐向学科化、学术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导师职业成为一种真正的学术性职业。

二、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对北京城市学院学术导师制的启示

牛津大学导师制教学方法无论对于精英人才的培养还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都非常有好处。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受到启迪, 唤醒了主体意识, 激发了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及其能力,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临场反应能力;二是通过具体且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使学生学会并掌握了学习、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 把握住了学术前沿及发展方向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三是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学生可以在思想的海洋里任意飞翔,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提高思维的水平及能力, 四是帮助学生掌握了学术交流的方式, 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很快就能够适应学术研究的方法与环境氛围 (刘学政, 2010) 。

当然, 学术导师制的互动式教学需要搭建适当的平台来承载, 实施导师制的中心环节是师生共同探究, 这是一种典型的互动式教学。牛津大学的一对一辅导中, 导师认真辅导, 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可以大胆质疑, 学生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在同导师互动的过程中一起学到的。因此, 北京城市学院的学术导师制有必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承载平台。

学术导师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老师的科学指导, 围绕老师确定的学习目标, 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 自我监控学习过程, 逐步养成自主评价学习结果, 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更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学术导师制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创造出自主学习和个体化学习的环境和条件,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学术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不再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 学术导师从传统课堂中的主角变为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 而学生便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与建构者。很多以前必须课堂讲授的东西已逐步转为由学生参与或自主学习中获得。学术导师制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学方法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北京城市学院实行本科生学术导师制面临的不同情况

在北京城市学院照搬牛津大学等学校的学术导师制是不可行的, 比较北京城市学院情况与其他开展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度的国外优秀大学, 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突出的区别。

1. 生师比的具体环境不同。

牛津大学的生师比不足6∶1, 美国排名前十位的著名大学生师比平均值为6.73∶1。而中国本科生生师比的平均数接近20∶1, 针对北京城市学院而言, 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都表现为典型的“生师比”较高的特征, 如果扣除大量的外聘教师则生师比会更高。在这种“生师比”较高的特定环境下, 照搬牛津大学的一对一辅导为主的学术导师制是不现实的, 而学术导师的个别式教育又已被证明是本科生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何在高生师比的条件下寻找出适合北京城市学院情况的学术导师制度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2. 学生水平相距较大。

牛津大学等学校的本科生是世界级的优秀学生, 其自学能力一般非常强大,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是基于传统的精英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 渗透着精英教育的理念。在学生就学的几年间, 导师与学子时常相聚一堂, 或坐斗室相对论学、思辨, 或共用茶点小饮于导师之家, 剖析疑难、释疑解惑, 指导学生个人品行、学问修养, 解答学生个人问题 (刘学政, 2010) 。而北京城市学院的本科生主要集中为三本生和一部分二本生, 其自我学习能力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而学术导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是建立在学生的个别研修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个别研读的认真、充分, 在与导师见面时才能表现良好, 如果没有个别研修的过程, 那么学术导师制度就会收效甚微甚至是走过场, 不仅浪费了学术导师的宝贵时间, 也浪费了社会资源, 不能达到提升本科生教学质量的目标。

3. 国内大学特有的班主任 (辅导员) 制度和学团组织。

与很多国内大学类似, 北京城市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的形成了一套班主任 (辅导员) 制度, 并且有具有中国学校管理特征的学团组织。在欧美等西方国家, 本科生导师 (Tutor) 的涵义偏重家庭教师或私人教师 (Private Teacher) , 有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意味, 其对学生的指导不仅包括学业, 还包括学生的生活起居, 其概念要超过“学术导师”的范畴。照搬国外的导师制度会造成导师与班主任 (辅导员) 以及学团组织的功能部分重叠, 形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四、对北京城市学院实行本科生学术导师制的建议

以上的重要区别使得我们在借鉴世界一流本科大学的导师制度时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导师集中精力进行学术指导, 形成名副其实的“学术导

师制”, 主要从技术层面解决学生面临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术水平的提升。虽然, 在学术指导的过程中同样也会涉及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的问题, 但学术导师制不应动摇学团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力军地位, 也不应替代班主任 (辅导员) 处理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这样做既可以是学术导师制度与现行学生管理制度实现“无缝对接”, 又可以在师生比很高的条件下最优配置“学术导师”这一稀缺资源, 使其发挥的效能最大化。

2. 学术导师的指导活动以“科研社团”为平台发挥作用。

如前所述, 在北京城市学院师生比较高的既定条件下实现师生的一对一互动和个别辅导是不现实的, 而通过“科研社团”这一平台可以使学术导师“一对多”的指导效果等于甚至超过“一对一”的效果。科研社团是由8名左右 (6~10名) 的学生组成小型科学研究团体, 以学术导师为指导核心展开以科学研究或相关活动为名义目标、以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为实际目标的社团活动。具体做法是:为学生设置一个科学研究课题 (可以是教师本身承担的项目) 作为目标, 也可以是参加专业学科竞赛等的具体目标, 在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逐渐提升以自我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能力。例如, 查找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 研究内容的设计、研究方法的获得, 调研问卷的设计、获取,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以及结论的形成。在这个过程当中, 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导师引导 (而不是替代)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这些“难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科研社团”这一平台不仅能够使得学术导师实现“一人指导、多人收益”的良好局面, 而且有助于科研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的协同与合作, 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团队合作能力, 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3. 放弃全员指导思想, 实现教育公平。

令一些学者和学校管理部门担心的是一种“两难”局面:一是“导师资源”不够, 二是惧怕社团活动被个别学生“拖后腿”, 然而, 如果科研社团只针对部分有兴趣的同学展开, 又怕有失教育公平。但是, 教育公平应该体现为“因材施教”, 公平并不是完全的“同一”和“统一”。针对部分对学习和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开展科研社团活动是对其潜能的开发, 使得在第一课堂中可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学习科研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为社会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性、高水平的优秀人才是对这部分学生的公平;而其他同学也可以通过公共选修课、其他社团活动、甚至第一课堂的补修、重修来使自己的知识完善和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学政.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探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1-4.

[2]杜智萍.今日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 2006, (6) :85-88.

上一篇:乡村交通安全管理下一篇:整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