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术后

2024-12-04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精选12篇)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 篇1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心脏外科手术后需常规留置气管插管维持肺通气功能,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全身氧供,防止二氧化碳(CO2)蓄积,保证患儿渡过早期心肺功能不稳定的危重阶段。在体外循环手术死亡中,因肺部并发症死亡占39%[1]。因此,做好气管插管护理相当重要。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0年8月—2008年4月在我科住院心脏手术治疗患儿92例,年龄5个月至14岁;经口气管插管77例,平均带管时间4.6 h,经鼻气管插管15例,平均带管时间9.3 h,最长112 h;经口气管插管脱出2例,气管切开2例,合并肺部感染7例,其余均正常顺利拔除气管插管。呼吸机型号为纽邦E-200,西门子300、900 C。气管插管留置分为明视直接喉镜下经口和经鼻两种方法。

2 护理

2.1 选择呼吸模式、设定参数

根据术中情况返回监护室时患儿的病情、自主呼吸情况及体重调节持续机械通气,设定吸入氧浓度(FiO2%):40%~100%,呼吸频率:12/min~26/min,维持正常的动脉血二氧化碳(PaCO2)在4.6 kPa~6.0 kPa,潮气量:8 mL/kg~12 mL/kg,防止肺膨胀不全。早期吸气及呼气比率(I∶E)通常设置成1∶2。固定气管插管同时测量气管插管距门齿或鼻尖的距离,用记号笔标明刻度,摆好体位,连接呼吸机,防止管道扭曲打折。观察呼吸运动时胸廓起伏情况以及两侧对称性,听诊双肺呼吸音,床边胸片再次确定并调整插管位置及肺膨胀情况。心电监护仪和呼吸机监测数据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检查排除警报因素。部分重症患儿术日当天水肿明显,两颊饱满,术后1 d~2 d水肿逐渐减退,需重新固定导管。

2.2 正确实施气管插管内吸痰

潮化罐水温31 ℃~33 ℃,湿度98%~99%[2],气管插管内滴入生理盐水、注射用水和糜蛋白酶混合液0.5 mL ~2 .0 mL,稀化分泌物,防止痰栓痰痂形成。每30 min听诊患儿双肺呼吸音1次,可以作为最佳的吸痰指证[3]。频繁或定时吸痰可导致不必要的气管黏膜损伤,造成患儿不耐受和对抗,间隔时间视呼吸道分泌物多少灵活掌握。小儿吸痰2人配合,与翻身、叩背、点药相结合。选用带侧孔的硅胶管,管径小于气管插管内径1/2。因导管尖端与气管交界处分泌物较易潴留,吸痰管插入深度超过气管插管1 cm~2 cm后开放负压,太深则易损伤气管分叉处黏膜。吸痰压力小于0.02 MPa,每次吸痰时间小于15 s。操作手法需轻柔,边旋转边移吸痰。患儿术后仰卧,吞咽功能差,口鼻腔分泌物以及沿气管周围咳出的呼吸道分泌物常潴留于咽部,分泌物亦可沿气管插管的管周流入呼吸道导致呼吸道不畅,下咽部气管插管外护理同气管插管内护理。吸痰期间密切监测患儿的SpO2、血压、心率、心律、面部是否发绀。吸痰前后给予过度通气3次~5次,潮气量增到基础的1.5倍~2倍,FiO2增加5%~10%最为理想,能有效防止低氧血症和心率、心律失常的发生,排痰前后评价呼吸音改变情况。

2.3 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气管插管影响气管黏膜的纤毛运动及咳嗽反射,致使上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插入气管插管、吸痰、患儿头部活动、反复吞咽、气囊压力过高(≥4 kPa)、压迫时间过长(4 h~6 h放气1次,5 min~10 min复充气)、拔除气管插管等均可损伤黏膜。医务人员要无菌轻柔操作,加强双手的清洗和消毒,ICU病房按规定消毒空气和物表,避免交叉感染或重复感染,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不能配合、心肺能力差、气管插管时间长的患儿,应适当给予镇静。

2.4 加强口腔、鼻腔的护理

对保留气管插管>8 h的患儿, 每4 h护理口、鼻腔1次,进行护理操作时,确定气囊处于充气状态,气囊与气管壁密封。选用生理盐水或口泰稀释液擦拭口腔牙齿。每24 h更换1次牙垫,2人配合将气管插管从口腔一侧移至对侧,预防压迫性溃疡。及时清理鼻腔内的分泌物后,用棉签蘸少许蒸馏水湿化鼻腔。

2.5 术前、术后心理护理与肌松镇静药物的使用

儿童自制力差,特别是麻醉清醒初始几小时,因疼痛、恐惧、活动受限、不能讲话、口渴等,常使术后患儿不能控制自己。护理人员要耐心讲解、哄劝、抚摸、打手势、写字、绘画卡、图片、卡通玩具、约束带固定四肢等方法帮助患儿度过带管期。对心肺功能不稳定,哄劝无效的患儿,无理解能力的婴幼儿及智力低下儿童及时予以肌松镇静药物。我们通常选用吗啡0.05 mg/kg ~0.06 mg/kg,使患儿处于持续的舒适状态。防止躁动引起的心跳、呼吸加快、血压升高、气管插管移位、黏膜损伤、喉头水肿、吐管、脱管等不良后果。

2.6 动脉血气分析贯穿于人工呼吸全过程

作为监测呼吸状况的重要指标,根据其结果了解现阶段氧疗的效果,调节呼吸机参数,根据患儿麻醉清醒程度,心肺功能恢复情况,对肺呼吸音听诊情况全面观察临床动态变化,严格掌握拔管指证。拔管前吸净气管插管内和口鼻腔分泌物,松动胶布,气囊放气,拔除气管插管。将头转向一侧,鼓励深呼吸、咳嗽几次,吸氧,口腔或鼻腔护理1次。拔管初期仍要密切观察有无上呼吸道堵塞,SpO2下降,呼吸窘迫等症状,做好2次插管的准备。

3 讨论

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的患儿由于声门失去作用,不能形成咳嗽前的气道高压,因此不能达到有效咳嗽[4],分泌物易于蓄积而导致呼吸道不通畅,造成二氧化碳蓄积。此时呼吸道给予正确、合理地护理可改善心肺功能,达到促进治疗的目的。

3.1 经鼻气管插管的优缺点

优点:导管易固定,不易移位。导管不经过口腔,易耐受,避免患儿咬住气管插管,引起人为的气道阻塞,有利于口腔护理,同时可进食。导管对咽后壁压迫轻,可保留时间7 d~10 d,有足够的时间等待病情好转,减少了气管切开的几率。我院对婴幼儿、肺动脉压力≥30 mmHg(1 mmHg=0.133 kPa),术前估计气管插管保留期≥3 d者,口腔解剖畸形儿或术后不能按时拔除经口气管插管需改用经鼻气管插管行呼吸支持的患儿,均用此法插管。缺点:鼻腔狭窄,插管操作难度大,鼻腔黏膜在插管过程中易损伤,导管易将鼻腔内细菌带入气管内,加上导管刺激,鼻腔黏膜分泌物多,易合并感染。导管口径较细,通气阻力大,易形成痰痂并堵塞,需术后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3.2 经口气管插管的优缺点

优点:操作简便,可选用相对较粗的导管,气道阻力小,易观察咽喉部情况,有痰液时容易吸引出,能作为经鼻插管的过渡手段。缺点:麻醉清醒患儿经口气管插管难以忍受,口腔分泌物增多,易向下坠积引起肺部感染。口腔护理不易彻底清洁,继发口腔糜烂、溃疡。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浸透胶布而失去黏性。吞咽、咀嚼、咳嗽、头部左右摆动等可造成插管固定不牢,气管插管在气道内上下滑动导致前端移位,甚至自行脱出。长时间经口插管压迫咽喉壁黏膜可导致严重充血、水肿甚至死亡。如果72 h后仍然机器辅助呼吸,则需气管切开。心内直视手术多经胸骨正中切口,距气管很近,气管切开易导致切口感染,进而纵隔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常规给予机械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与经鼻气管插管的呼吸道的护理。[方法]心脏手术经口气管插管77例、经鼻气管插管15例,在机械通气阶段加强呼吸道护理。[结果]呼吸模式参数设定、保持呼吸道通畅、无菌操作、保护口腔、鼻腔黏膜完整性、病情动态观察与对比是术后机械通气的关键,经口与经鼻气管插管各有优缺点。[结论]留置气管插管与加强呼吸道管理是保证患儿渡过早期心肺功能不稳定阶段的主要措施,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插管方式,使患儿最大受益。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气管插管,护理

参考文献

[1]孙培吾,钟佛添,童萃文.实用心脏外科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7.

[2]娄小萍,赵玲莉.机械通气病人重型肺部感染行肺部灌洗术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17.

[3]缪争.气管切开病人适时吸痰的临床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2):37.

[4]张会芝.呼吸衰竭病人机械通气时适时吸痰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16.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 篇2

先天性心血管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轻者无症状,查体时发现,重者可有活动后呼吸困难、紫绀、晕厥等,年长儿可有生长发育迟缓。新生儿心衰被视为一种急症,通常大多数是由于患儿有较严重的心脏缺损。其临床表现是由于肺循环、体循环充血,心输出量减少所致。

先心病的治疗一般取决于畸形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适合手术矫正者的手术时机及术前心功能状况,有无合并症而定。

就诊科室: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外科 内科 外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调理营养:

1、饮食以普食,半流质高蛋白低盐高纤维素饮食为主,少量多餐,勿暴饮暴食,限制烟、酒、茶、咖啡及刺激性食物。

2、应注意母亲妊娠期特别是在妊娠早期保健,如积极预防风疹、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避免接触放射线及一些有害物质。

3、注意膳食合理,避免营养缺乏。

室内空气要流通。冬天应定时打开窗户,以加强空气对流。有持续青紫的患儿,应避免室内温度过高,导致患儿出汗、脱水。

4、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增强体质。进食避免过饱。对青紫型心脏病患儿须给以足够的饮水量,以免脱水而导致血栓形成。

5、避免患儿情绪激动,尽量不使患儿哭闹,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6、保持大便通畅。对青紫型患儿注意大便时勿太用力,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如两天无大便,可用开塞露通便。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 篇3

我孙子得了哮喘,时不时发病,他现在还在上小学,很担心这种病会一直伴随他长大。请问,哮喘能治好吗?

江西 邹读者

邹读者: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少数患者因多次治疗仍间断发作而丧失信心,有的甚至放弃治疗,导致严重后果。近年来,支气管哮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6年GINA《全球哮喘防治创意》指出哮喘是完全可以临床控制的,儿童哮喘通过早期、积极的治疗,绝大部分可以治愈。一些成人哮喘通过系统的、规律的治疗,积极的预防,也可以达到临床治愈。这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个哮喘患者的目标。但这一过程必须经过专业临床医生对病情进行评估、治疗、监测,而且还要患者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目的。

治好哮喘病,我们体会有三点:第一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第二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第三要科学规范地治疗,不可自作主张随意停药。相信所有的哮喘病患者通过自己与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定能战胜疾病,像健康人那样学习、工作和生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呼吸热病科主任医师 何明

骨穿检查对身体有影响吗

我半年内发生两次眩晕,检查时发现贫血,住院两周多,没什么明显好转,医生建议骨穿检查。请问,一定要做骨穿检查吗?骨穿检查对身体有何影响?

辽宁 苏读者

苏读者:

就像呼吸内科需要拍胸片、心内科需要做心电图一样,血细胞是骨髓造出来的,所以,血液内科需要做骨穿,对身体无影响。你可想象一下,骨髓捐献者需要献上百毫升的骨髓,迄今为止,都没有发现不良反应者,而骨穿检查只需要几毫升、甚至零点几毫升。因此,骨穿检查肯定对身体无影响,尽可放心。

湖北省中山医院血液科

主任医师 严匡华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

能否生育

我女儿做过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请问她能正常生育吗?有哪些注意事项?

四川 刘读者

刘读者:

如果你女儿常规检查各项指征在正常范围内,能够耐受妊娠时身体各项的负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怀孕。经过医生检查后,认为可以继续妊娠者,应与医生密切配合,定期做孕期检查。检查频度要比正常孕妇高,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变化而给予必要的治疗。妊娠后要切实注意休息,不能从事过重、过多的劳动,尽量减轻心脏的负荷。在饮食上要注意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并且适量限制食盐的摄入量。

河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

主任医师 孟自力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4例, 男16例, 女18例;年龄10个月至37岁;体重11 kg~64 kg;室间隔缺损 (VSD) 16例, 房间隔缺损 (ASD) 6例, VSD+ASD 4例, 动脉导管未闭 (PDA) 2例, 肺动脉瓣狭窄 (PS) 3例,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AI) 1例, 法洛氏四联征 (TOF) 2例。

1.2 方法

本组34例病人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 术后均入ICU行心电监护, 呼吸机辅助呼吸、镇痛、镇静、控制血压、保护心功能、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治疗。34例病人均经桡动脉置管行有创血压监测, 中心静脉置管行中心静脉压监测。

2 结果

34例病人术后入ICU进行严密监护, 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0.5 h~24.0 h, 入住ICU时间5.1 h~71.0 h。早期发现并发症5例, 其中心律失常2例, 气胸1例, 气胸伴肺不张1例, 脑出血1例。经过积极处理均转危为安, 顺利度过手术风险期, 转入心胸外科后均痊愈出院。

3 监护与护理

3.1 心功能的监护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病人血流动力学发生了很大变化, 故所有病人术后均采用了经桡动脉有创血压监测及中心静脉压监测, 结合心率、血压变化, 以便及时评估心脏功能, 给予相应的处理。①低心排综合征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影响手术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发生率为2%~6%[1]。低心排征象包括血压低、心率快、脉搏细、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皮肤四肢凉、尿少等。护士要及早发现并及时报告医生, 通过增加血容量 (前负荷) 、应用正性肌力药物改善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外周血管及肺血管阻力 (后负荷) , 维持适宜的心率和正常的心律。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低心排综合征。②体外循环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高峰在术后24 h内, 所以应严密心电监护, 术后6 h内每2 h测量1次血气、电解质, 术后6 h~24 h每3 h~4 h测量1次血气、电解质, 防止体外循环或利尿造成低血钾, 引起心律失常。本组并发心律失常2例, 及时发现并给予积极处理后恢复正常。③监测中心静脉压控制补液速度, 防止输液过多、过快。④对于疾病复杂、体外转流时间长, 术中心肌切除多的病例应根据医嘱给予心肌能量药物, 提早配伍使用多巴胺和米力农, 对明显低心排病人加用小剂量肾上腺素, 对外周灌注不足者加用硝普钠。

3.2 呼吸系统监护

①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不全, 特别是一些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使用先进的呼吸机并选择合适的模式及参数是有效的治疗手段[2]。但长时间的机械通气也会带来诸多并发症, 为防止吸痰或插管等刺激引起的烦躁, 可遵医嘱使用小剂量吗啡以镇痛和安眠。②术后常规行床旁胸片确定气管插管的位置, 固定好气管插管, 保持合适深度, 防止扭曲、打折或脱出;注意呼吸频率、胸廓起伏、呼吸音以及血气变化并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③加强气道湿化并掌握吸痰时机。吸痰管直径不超过气管插管直径的1/2, 吸引负压不能过大, 吸痰采用双人协同操作, 吸痰前后2 min吸纯氧, 吸痰时将吸引管不带负压插入气管插管内, 当吸引管插到底后退出1 cm~2 cm, 缓慢转动吸痰管, 遇有痰液或分泌物时稍停留, 尽可能充分吸引, 防止痰液反流入肺部, 吸痰操作保证在15 s内完成。④脱机后加强气道雾化及胸部体疗, 防止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组34例均顺利撤机拔管, 无一例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死亡, 明显缩短了呼吸机使用时间和ICU滞留时间。

3.3 补液、营养支持

体外循环术后第1个24 h补液量应根据胸液及尿量, 量出为入。24 h以后, 每天50 mL/kg~70 mL/kg (包括口服) , 输液成分以10%葡萄糖为主, 注意补足热量及钾、钠、氯、钙、镁等电解质, 输液速度不超过2 mL/ (kg·h) [3]。对脱机困难及术前营养不良的病人, 术后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 (氨基酸和脂肪乳) 和肠内营养保证热量供给。

3.4 管道护理

保持各输液管、测压管、尿管、胃管及各引流管通畅, 严密观察胸腔和心包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及切口有无渗血现象;术后早期或引流量多时, 每15 min~30 min计量1次, 并阶段性计算累积量, 寻找及分析引流液多的原因, 如鱼精蛋白的用量不够或肝素反跳;术后2 h~3 h胸腔引流量若持续较多, 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开胸探查止血的准备, 如大量的引流液突然减少或停止要考虑发生心包填塞的可能;引流管如有气体溢出, 需检查引流管的侧孔是否脱出体外或引流管过细与皮肤切口密封不严;24 h总结1次引流总量;一般术后24 h~48 h引流液逐渐减少 (<50 mL/d) , 引流液呈淡红色或淡黄色。

3.5 心理护理

由于环境陌生, 切口和引流管牵拉造成疼痛使病人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应通过亲切的语言和轻柔的动作给予安慰,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地西泮或吗啡维持。短期内不能撤机的病人可考虑给予肌松剂, 安全有效的镇静不仅可消除人机对抗, 而且可降低心肌耗氧, 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

4 体会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部分病人术前心功能较差或者病情严重, 术后循环、呼吸、水电解质等方面尚未稳定。因此, 术后应加强循环、呼吸系统的严密监护, 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预防呼吸道感染, 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并发症的发生, 保证病人顺利度过手术风险期。

参考文献

[1]汪曾伟, 刘维永, 张宝仁.心脏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435.

[2]史珍英, 蔡及明, 陈玲, 等.新生儿心脏术后呼吸管理策略[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4, 20 (4) :208.

先天性心脏病的起因是什么? 篇5

一般认为妊娠早期(5~8周)是胎儿心脏发育最重要的时期,先天性心脏病发病原因很多,遗传因素仅占8%左右,而占92%的绝大多数则为环境因素造成,如妇女妊娠时服用药物、感染病毒、环境污染、射线辐射等都会使胎儿心脏发育异常。尤其妊娠前3个月感染风疹病毒,会使孩子患上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急剧增加。

预防

1.适龄婚育

医学已经证明,35岁以上的孕妇发生胎儿基因异常的风险明显增加。因此最好在35岁以前生育。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建议高龄孕妇必须接受严格的围产期医学观察与保健。

2.准备要孩子前要做好心理、生理状态的调节

如果准妈妈有吸烟、饮酒等习惯,最好至少在怀孕前半年就要停止。

3.加强对孕妇的保健

特别是在妊娠早期积极预防风疹、流感等风疹病毒性疾病。孕妇应尽量避免服用药物,如必须使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孕期尽量少接触射线、电磁辐射等不良环境因素。

5.孕期避免去高海拔地区旅游

因为已经发现高海拔地区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可能与缺氧有关。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护理 篇6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围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26—01

每年全国新生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有10万~15万例[1]。因小儿生理上的特点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复杂性,手术难度和创伤较大,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我院2009年9月~2012年10月对58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心脏矫治术,经过精心的护理,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现将围术期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0例患者中,男348例,女232例;年龄10个月~14岁。其中,室间隔缺损(VSD)210例,房间隔缺损(ASD)14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7例,室间隔缺损加动脉导管未闭(VSD+PDA)25例,房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ASD+PDA)26例,法洛四联征(TOF)58例(其中,伴肺动脉狭窄10例,伴肺动脉高压13例),单纯肺动脉狭窄(PS)17例,单纯肺动脉高压(PH)12例,心内膜垫缺损4例,大动脉转位(TGA)3例。全组患儿均经心电、彩超、胸片等明确诊断。

1.2 护理

1.2.1 术前护理

1.2.1.1 心理护理

因心脏手术创伤大,手术风险也大,家长存在较大的恐惧心理,患儿也随着年龄的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紧张,护理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做好患儿和家属的思想工作,解释手术治疗的过程,消除患儿和家长的紧张心理。

1.2.1.2 增强机体耐受力

因患儿发育和抵抗力差,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应改善患儿的身体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给予低流量吸氧每日3次,每次2 h,改善缺氧症状,严防感冒,合并肺部感染者应积极给予雾化吸入、排痰、抗生素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教会一些年长患儿的配合动作(包括呼吸、咳嗽等),以便术后更好地配合工作。

1.2.1.3 术前基础准备

注意保持手术部位皮肤清洁,可给予全身淋浴,但注意不要受凉,预防切口感染;术前1 d晚肥皂水灌肠1次;做好各种药物过敏试验。在患儿下手术前应准备好合适的麻醉床,安置好呼吸机、吸痰器、心电监护仪等仪器,使其处于待工作状态,创造适宜的病房环境。

1.2.2 术后护理

1.2.2.1 病情观察

手術后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和尿量,以及患儿的皮肤颜色、温度、湿度、动脉波动情况。各种导管应妥善固定,保证通畅无阻,连接处不能滑脱、拔出。做好各种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的记录。各种特殊药物输入管均需在连接处做好标记;术后8 h每15~30分钟挤压胸腔引流管1次,在前5 h每小时<100 ml,24 h引流量在400~500 ml,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1.2.2.2 维持体液电解质酸碱平衡

术后4~6 h检测电解质1次,补钾时应严格遵守补钾原则,每小时最大补钾量不超过0.3 mmol/kg。补液最好用输液泵或微量泵。记录24 h出入水量和生命体征。

1.2.2.3 循环系统检测

①心电监护和心内测压管检测。严密观察患儿心率和心律变化,注意心电图变化并详细记录,注意是否有异位心律并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持续检测动脉血压及左心房、右心房和肺动脉的压力及波形。用5%葡萄糖液500 ml加肝素500 U,以2 ml/h的速度持续冲洗,保证测压管通畅,严禁空气和血凝块进入。②低心排出量的护理。密切观察心排出量、中心静脉压和左房压变化。观察心排出量的有效指征:腿部皮肤温度凉的“温差”平面变化。心排出量好转时,腿部皮肤温差平面向下移至足趾,终止消失,此时足部变暖、肤色浅红、足背静脉扩张充盈、动脉重新易于扪及[3-4]。③急性心包填塞的护理。临床表现为胸管出血持续增多,出血突然终止又出现心衰,低心排相似症状,如心动过速、颈静脉怒张、中心静脉压升高、动脉压和脉压下降、面色苍白、周围发绀、尿量下降甚至无尿。明确诊断,应尽早协助医生进行心包穿刺或心包切开探查术,清除血块,进行止血,解除压迫。本组发生1例,经及时处理后痊愈。

2 结果

本组患儿手术后ICU滞留时间为0.5~23.0 d。死亡10例,死亡率为1.72%。其中,4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心包填塞;其他均康复出院。1例术后胸腔大出血致心包填塞,经及时二次开胸止血后痊愈。

3 讨论

随着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和手术难度提高,患者年龄越来越小,病情越来越重,对围术期护理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做好围术期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患儿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吴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06,27(6):639.

[2] 诸纪华,杨淑娟,傅藏藏.30例低体重危重先心病的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37-238.

[3] 王惠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95.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 篇7

关键词:婴儿,先天性心脏病,腹膜透析,肾功能衰竭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手术后, 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 (ARF) 的几率较高, 约为5%[1]。这是导致患儿死亡或预后差的重要因素。腹膜透析 (PD) 是治疗ARF的重要办法, 存在不需要血管通路、全身抗凝, 花费较低, 操作也便捷, 不会对血流动力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滤过效果理想等优势。因此, 我院临床采用PD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中度或重度ARF, 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研究对象为2008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出现ARF的患儿。男13例, 女7例;年龄3个月~7岁, 平均18±8个月。体重4.5~16 (8.70±2.45) kg。术前诊断为肺动脉闭锁3例, 法洛四联症8例, 右心室双出口4例, 完全型心内膜缺损3例, 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2例。

1.2 方法

1.2.1 实施PD治疗的条件与时机

术后患儿尿量<1ml/ (kg·h) , 确定无低血容量症状后, 给予3~5mg/ (kg·min) 多巴胺进行治疗, 并静脉注射呋塞米1mg/kg, 给药后少尿量仍超过2h, 呋塞米剂量增加到2~5mg/ (kg·次) , 如果尿量无增加, 则可给予PD治疗。

1.2.2 PD置管办法

本组研究所采用的PD管是dacron束带直硅胶管。6个月以下的婴儿选择在肚脐旁置管, 6个月以上的儿童则可选择在左侧的麦氏点置管[2]。治疗开始, 进行局部麻醉后, 作切口至腹膜, 将PD管置入膀胱直肠窝。再在腹膜的切口位置进行一对荷包结扎, 缝合腹壁各层。

1.2.3 PD治疗方法

本组患儿使用的透析液都是2.5%/4.25%葡萄糖乳酸盐。透析液初始浓度选择2.50%, 如效果不明显改用4.25%。透析液的剂量标准为15~20ml/kg, 透析进液持续20min, 溶液在腹腔保持30min, 然后开放PD管引流。每隔2~3h PD1次, 以此作为一循环。PD的次数以及每一循环的时间均按照临床症状与各项生化指标进行调整[3]。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包实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 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 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PD治疗的结果

20例患儿中, 死亡3例 (15%) , 其中2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1例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死亡。存活患儿接受PD治疗4h之后, 肾功能循环显著改善, 水潴留、钠潴留、酸中毒都显著好转。PD治疗结束的8~16h内及16h后, 全部患儿的肾功能及尿量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其中13例在24h内尿量超过3ml/ (kg·h) 。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症状逐渐消退, 各方面的指标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 。在PD期间, 2例患儿出现切口感染, 给予抗感染治疗好转;2例引流不畅, 重新调整导管后引流恢复通畅;存活的患儿均没有肠穿孔、低蛋白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出现, 并发症率为20%。见附表。

3 讨论

先心病术之后, 患者出现低血压或低心排, 常会导致急性肾衰竭或急性肾功能不全出现, 预后比较差, 死亡率最高可达79%。通常出现急性肾衰竭, 早期积极采取PD治疗, 可有效将死亡率降低至20%。

当前, PD已普遍在临床中应用, 主要治疗急、慢性的肾功能不全[4]。PD的过程可以模拟人体肾功能运作的过程, 有效清除人体内多余的代谢废物、潴留的水分及毒素等, 对增加血流、改善心脏运转负荷、心肺功能、肾脏功能有较显著的作用[5]。因此, 本组研究中, 对实施先心病术后存在ARF症状的患儿采取积极的PD治疗措施。结果死亡3例, 存活17例, 存活率为85%, 存活率较高。且PD治疗结束的8~16h内及16h后, 全部患儿的肾功能及尿量都恢复到正常水平, 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症状减轻, 各指标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 , PD期间, 出现2例切口感染, 2例引流不畅, 并发症率为20%, 对症处理后好转。这表明, ARF患儿进行PD治疗效果理想, 并发症易于处理,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智喜强, 杨晋明, 杨志刚.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腹膜透析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 2011, 18 (7) :680-681.

[2]甘耐炎, 黄华珍, 吕凯, 等.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腹膜透析治疗[J].当代医学, 2011, 17 (20) :37-38.

[3]陈文敏, 皮静虹, 付琼芬.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早期行腹膜透析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4, (1) :169-172.

[4]聂晚卓, 陈立平.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的腹膜透析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 20 (11) :1726-1728, 1733.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 均经临床体检、X线胸片、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为先天性心脏病, 其中, 男30例, 女26例, 年龄10个月~11岁, 体重7~30 kg。房间隔缺损16例, 室间隔缺损14例, 动脉导管未闭26例。均符合介入治疗的入选标准。

1.2 手术方法

在氯胺酮基础麻醉+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 经皮穿刺股动脉、股静脉, 分别递送pigtail及端侧孔导管。经造影测量缺损位置及大小后, 由输送鞘将封堵器送至缺损部位, 经造影及多普勒超声证实封堵器位置、大小、形态良好, 无残余分流, 腔静脉、肺静脉回流及二尖瓣活动正常后, 释放封堵器, 撤除所有输送装置, 完成封堵。

2 结果

56例手术过程顺利, 术后入监护室, 予心电监护、Sp O2监测、穿刺侧肢体制动、加压止血,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穿刺侧肢体出血及下肢血运情况。6 h后患儿一般情况稳定, 遵医嘱停监护, 入普通病房。

3 术后护理

3.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术中患儿多采用全身麻醉, 术后应严密观察面色、体温、心率、心律、呼吸及血压的变化, 根据患儿面色及Sp O2适当给予吸氧、保暖等措施, 并详细记录。

3.2 防止出血、血肿及血栓的形成

穿刺伤口出血及局部血肿为导管术后常见并发症, 可由于多次血管穿刺, 器械插入损伤血管;拔除导管后未恰当地压迫止血;患儿躁动;术中使用肝素等原因引起。为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 每一名患儿术前均检验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因儿科患者的年龄特点, 术后患儿多因恐惧、饥饿等原因出现烦躁、哭闹, 很容易造成穿刺伤口出血, 我们采用人工按压手法, 按压的部位在穿刺点的上方近心端, 应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压迫, 用3~5 kg的力度, 以不出血为宜, 按压时间为60 min~2 h, 如有出血, 应及时更换敷料, 重新压迫, 计时间, 并严密观察患儿心率、血压、面色、脉搏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在按压伤口的同时按摩同侧下肢, 以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采用此方法后, 56例患儿均未发生穿刺伤口大出血及局部血肿。

3.3 预防低血压

低血压可由于酸中毒、术前禁食时间过长、术中失血等原因引起。因此, 术后应密切监测血压的变化, 禁食期间静脉补充适量的电解质、葡萄糖, 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3.4 避免烦躁哭闹

麻醉患儿即将清醒时, 多出现躁动, 哭吵不安, 易造成按压部位偏移, 引起出血, 还可加重心脏负担, 婴幼儿可按医嘱给予水合氯醛0.3~0.5 ml/kg灌肠或鲁米那钠3~5 mg/kg肌注, 年长儿可采用讲故事、看图片、听音乐等转移疗法, 使患儿保持安静, 尽量使穿刺侧肢体制动8 h, 24 h内卧床休息。

3.5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采用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患儿出现呕吐多与麻醉反应、术前未禁食有关。麻醉引起呕吐, 除麻醉药物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外, 还与麻醉期间采用面罩给氧, 气体进入肠腔引起肠管扩张、胀气有关。我们于术前详细告知家属禁食时间及注意事项, 一切治疗药物均由静脉滴入。如有呕吐, 应观察呕吐物的量、色、性质, 是否为喷射状, 呕吐时防止窒息, 呕吐后及时清洗干净, 保持床单位清洁整齐。

3.6 观察尿量

由于麻醉反应或不习惯床上排尿, 患儿可出现尿潴留, 此时应采取诱导排尿方法使患儿尽早排尿, 同时应观察尿量、尿色, 以便及时发现血尿等异常情况。本组患儿采用上述方法均达到自行排尿的目的。

3.7 密切观察心率、心律

术后即给予心电监护, 及时发现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异常变化, 术后早期可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可能与封堵器未完全固定, 在心脏跳动中与房间隔、室间隔摩擦有关[1]。观察患儿是否有胸闷、憋气、烦躁不安等心包填塞的早期表现。如有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4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是一种治疗心脏病的新途径, 其优点为避免开胸手术的创伤和危险, 缩短住院时间, 节省费用, 并发症少, 患者痛苦少, 且与外科手术一样能达到根治效果。为了更好地配合手术的顺利开展, 保证手术的成功率, 就要求护士有高度的责任感、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 要求护士严密细致地观察病情, 以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戴汝平, 刘延玲, 张戈军, 等.应用Amp 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疗效评价 (附60例报告)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 (2) :87-92.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封堵术介入治疗。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在5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20.2±3.4)岁。房间隔缺损19例,动脉导管未闭14例,室间隔缺损35例。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了血常规、凝血功能、尿常规、B超、X线(胸部正位片)等常规检查,且均顺利完成了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介入治疗。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科学的护理干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2.1 生命体征观察

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及时的给予持续吸氧及心电监护,保持供氧的湿度和浓度合理。对患者的心率、心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全面而严格的观察,一旦出现异常(如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紧急应对措施。此外,对患者尿液颜色、浓度等进行观察,指导患者多喝水。

1.2.2 一般护理

术后帮助患者(特别是小儿患者)选取平卧位,保持呼吸道畅通。同时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出现渗血或血肿现象,术肢远端肤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等是否异常。针对采取股动脉穿刺方法的患者,帮助其术肢伸直制动24小时,而采取静脉穿刺手术的患者则需伸直制动12小时左右。利用1-2千克的沙袋对局部压迫4-6个小时左右,1天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解除绷带。对于小儿患者来说,要重点关注,争取患儿家属的合作,加强巡查,若需要情况下给予小剂量镇静剂治疗。

1.2.3 并发症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若护理不当,易出现出血、溶血、血栓形成、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因此术后必须针对不同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预防或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主要并发症有以下几点:(1)易导致封堵器脱落问题:术后患者若剧烈运动等易导致封堵器脱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术后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其适当活动。此外,若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症状要第一时间内进行X胸片或B超检查,观察封堵器是否脱落并查找原因,若脱落则要采取心导管术取出,严重时进行紧急开胸手术。(2)出血或血栓预防。术前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术后给予肝素抗凝治疗,术后2-3天内要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计量为4000u,方式为皮下注射,一天2次[3]。同时帮助或指导患者观察尿液、大便颜色、牙龈、眼睑及皮肤黏膜是否出血等情况,若出现异常立即处理。此外,还要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3)溶血:溶血的主要表现为血红蛋白尿、皮肤颜色变黄等,可能由于封堵不严密、分流残余等引起。轻度患者可自行恢复,严重者则要给予碳酸氢钠等药物治疗,必要时采取封堵器取出术[4]。

1.2.4 饮食指导

术后指导患者进食流质饮食及软食,少量多餐,然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恢复正常饮食。鼓励患者多进食高蛋白、高纤维素等食物。

1.2.5 出院指导

叮嘱患者短期内不要剧烈运动,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不要大起大落。同时自己要多加留意尿液、大便颜色、牙龈、眼睑及皮肤黏膜等是否出血,若出现异常情况则要及时的复诊。

1.3 疗效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术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护理效果分为三个标准: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即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并发症基本无等;有效即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并发症少;无效即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此外,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小儿患者由其家长代劳),包括并发症护理、护理水平、服务态度等内容,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统计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综合比较

观察组显效21例,占62%,有效11例,占32%,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显效13例,占38%,有效13例,占38%,总有效率为7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十分满意24例,占70.5%,满意9例,占26.5%,总满意率为97%;对照组十分满意17例,占50%,满意11例,占32%,总满意率82%。两组患者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共2例,出血1例,机械性溶血1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共7例,出血3例,机械性溶血3例,封堵器脱落1例。

3 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胸缝合结扎术,虽然手术效果较好,但其具有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并发症多等缺点[5]。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封堵术为主的介入治疗手段逐渐成为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主要手段。相关研究表明术后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病程长、长期治疗等,大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影响治疗及预后,因此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详细的告知患者封堵术的内容、目的、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并以成功案例鼓励患者,提高患者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总之,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要贯穿术前、术后护理中。本研究对我院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采取生命体征观察、一般护理、并发症护理、饮食指导及出院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比对照组高18%;患者满意率为97%,比对照组高15%。由此可见采取科学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提高预后水平及患者满意度。此外,观察组术后出血1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共7例(出血3例,溶血3例,封堵器脱落1例)。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术后剧烈运动,造成封堵器脱落、封堵不严密,分流残余、溶血等症状,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手术水平及护理干预。

总而言之,封堵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术后加以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尚淑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围手术期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1(02):179-180.

[2]高喜琴.4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封堵术后护理体会[A].2011年河南省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崔成爱.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3(06):1261-1261.

[4]张兰香.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35):193-194.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 篇10

一般资料

2014年1-12月收集符合相关研究资料100例 (其中有16例术前有重症肺炎) 。

护理对策

一般护理:保证体温测量的准确性, 高热的患儿2 h测量1次体温, 选择测量肛温, 注意测量前肛表要用石蜡油润滑, 测量时动作要轻柔, 肛表插入肛门内2 cm即可, 患儿必须在安静的状态下测量。

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 通风性能良好。层流病房定期检查层流设备的性能, 定期做空气培养。非层流病房要每天开窗通风换气, 保证室内温度18~22℃。

严格无菌操作:上机的患儿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床头抬高30°, 加强胸部物理治疗:加强拍背, 雾化, 深度机械排痰等护理操作, 改善肺部情况[2]。

加强基础护理:每4 h用生理盐水给患儿做口腔护理, 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 汗湿的衣物及时的更换。

病情观察:观察患儿的心率、呼吸、皮肤颜色、温度, 发现异常及时测量体温, 用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之后30 min后复测体温。

上呼吸机的患儿上机48 h后要查痰培养, 对高热的患儿要进行血培养, 根据培养结果和药敏实验实行抗感染治疗, 必要时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物理降温

冰袋降温:把冰袋放置患儿枕后靠近第七颈椎附近, 对术后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可以起到很好的脑保护。或者把冰袋放置在患儿前额, 颈部两侧, 腋下, 腹股沟处。

降温毯降温:将降温毯铺在患儿背部上面铺一层中单, 检查有无漏水, 注意开始降温时患儿体温必须>38.5℃, 停止降温时患儿的温度≥37.5℃。降温过程中护士必须不断的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 结合患儿意识、瞳孔的变化, 对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研究表明“对有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患儿要用降温毯作全身降温”[3]。

温水擦浴:把毛巾拧到不滴水为宜擦拭血管丰富的部位, 也可以用毛巾从上到下反复擦拭两上肢前臂直到皮肤微微发红后停止, 每次间隔30 min左右。

酒精擦浴:酒精是发挥性液体, 擦浴时能带走大量液体, 同时能扩张毛细血管加速散热, 用25%~30%的酒精水进行身体擦浴, 同时, 将冰袋置于患儿头部, 将热水袋置于患儿足底。

冷盐水灌肠:用100 m L冷盐水做大量不保留灌肠, 灌肠器插入的深度10~15 cm[4], 速度要慢, 灌肠后俯卧位或侧卧位尽量保留半小时以上。灌肠期间要观察患儿的面色、意识等情况, 有异常时, 立即停止灌肠, 必要时告知医生。

药物降温

当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时, 则需要药物降温, 首选口服降温常用药物为布洛芬悬浮口服液, 一般是每6 h 1次, 或者是用阿司匹林肌注, 则需避免降温过猛导致患儿出汗过多而导致的并发症。

积极的预防患儿高热惊厥的发生

保持环境的安静, 发生高热惊厥时须保持患儿的呼吸通畅, 必要时放置压舌板防止舌咬伤。

及时地控制惊厥, 用10%的水合氯给予患儿灌肠或鼻饲。可针刺人中、百、十宜、合谷、涌泉等穴位, 或用10%的水合氯醛0.5 m L/kg给予患儿灌肠或鼻饲。亦可用苯巴比妥肌肉注射8 mg/ (kg·次) 。在使用镇静药物时, 禁忌在短时间内频繁使用多种药物, 或连续使用同一种药物, 以免发生中毒。注意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和病情的变化, 及时向医生反馈患儿的情况, 以便医生做好相应的处理。

讨论

经过上面的一系列的护理对策, 婴幼儿先心术术后发生高热后降温效果明显, 取得了极大的临床效果。但是, 对于患儿的病情变化, 需要护士极大的责任心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并不断地总结经验, 对病情变化及时地了解并反馈给医生, 做到治疗地最佳时机, 为患儿术后的整体临床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丁文祥, 史珍英.小儿心脏外科重症监护手册[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98-102.

[2]郭家强, 吴清玉.心脏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87.

[3]刘敏, 崔锦美, 刘素梅, 等.小儿灌肠深度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6) :44.

你真的是先天性心脏病吗? 篇11

先天性心脏病原因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其发病率约占出生婴儿的0.8%。

先天性心脏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等复杂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可致胎儿心脏发育畸形的高危因素有以下几种:

1.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遗传史。兄弟姐妹同时患病、父母与子女同时患病的情况并不少见,而且其疾病性质甚为近似。若母亲所生的第一胎患有先心病,第二胎患病的可能性为2%左右;若连续两胎皆为先心病,再生先心病儿的可能性增至10%。若母亲患有先心病,第二代患病的危险性为10%。

2.准妈妈患有糖尿病而未经治疗和控制病情者,可致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性为2%,如果妊娠早期病情控制稳定,则危险性下降。

3.准妈妈在妊娠早期接触某些致畸药物,可导致先心病的患病率达到2%。

4.妊娠早期受到放射性物质如×射线、同位素等过量照射。

5.病毒感染。准妈妈在怀孕最初3个月,特别是怀孕3~8周,如遭到病毒感染,胎儿易发生心脏血管畸形。其中风疹病毒是引起胎儿先心病的主要罪魁祸首。此外,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柯萨奇病毒,疱疹病毒等也往往是小儿先心病的“作案者”。

6.不良嗜好。准妈妈吸烟或丈夫吸烟,妻子“被动吸烟”可使胎儿畸形或小儿先心病发生率升高。吸烟母亲所生婴儿的先心病发病率是不吸烟母亲的二倍。夫妻“酒后同房受孕”,会使胎儿染色体发生异常,生下患酒精中毒症的婴儿,大多数伴有心脏血管异常。

早期发现小儿先心病对优生优育至关重要。在妊娠20~28周时,利用超声检查,即可明确发现胎儿心脏是否有“缺损”。此外,还可发现胎儿有无腹水或水肿等情况,从而推测胎儿是否患有心脏畸形。

先天性心脏病信号

先天性心脏病有很多种、各种类型先心病表现的症状轻重程度可以不相同。但当宝宝出现下列症状时要考虑是否有先心病。

1.宝宝烦躁不安、哭声高尖,吃奶时吸吮无力、呼吸急促,哭闹时或者活动后容易气喘。

2.宝宝口唇青紫。如果发生感冒,有轻微发热,咳嗽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早期就表现气急明显。

3.青紫型先心病宝宝,手指甲,口唇及面颊部都可呈暗紫色,医学上称为紫绀或青紫。有些宝宝还会出现下肢浮肿。

4.杵状指趾(即手或足趾末端软组织增生肥大,呈鼓槌状),指甲纵横径均过度弯曲,这都是由于慢性缺氧所造成的。

5.青紫型先心病常有几种特殊姿势:宝宝抱着时双腿不伸直,而喜欢屈曲在大人的腹部,坐着时喜欢将脚抬到凳面上,站着时下肢保持弯曲的姿势。会走以后,走一段时间就蹲下来两膝紧贴胸部休息片刻,医学上称为蹲踞现象。这种姿势可以增加身体循环血流的阻力,增加肺内血流量,有利于减轻心脏负担,改善缺氧状况。

6.患有先心病的宝宝平时容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生长发育迟缓,表现为瘦弱,营养不良等。

一般情况下,患有严重先心病的宝宝在1岁以内就可表现出症状,如果到了3岁还未表现出什么症状,那么即使有先心病,也是轻微的。

防范先天性心脏病

1.准妈妈在孕早期要积极预防风疹、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避免接触放射线及一些有害物质。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服用对胎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2.准妈妈要戒掉不良嗜好,在孕期不吸烟,不饮酒。

3.在怀孕早期尽量不要在电脑前、微波炉旁等磁场强的地方坐太长时间,因这时的胎儿还不稳定,各个器官还正在成形阶段,很可能造成宝宝先天性心脏病。

4.不要接触宠物。因宠物身上的细菌及微生物也可能对宝宝有伤害。

5.避免将心脏病遗传给孩子。如果本身有心脏病,要想全面了解先天性心脏病对结婚及生育的影响,也可以到心脏病专科去做检查,如做心脏B超,根据自己心脏病的类型,听一听医生的建议,进行遗传咨询。

先天性心脏病居家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宝宝的身体发育迟缓,体力不足,因此要格外重视居家护理。

1.室内空气要流通,每天应早晚打开窗户,以加强空气对流,有持续青紫的患儿,应避免室内温度过高,导致患儿出汗、脱水。

2.避免宝宝情绪激动,尽量不使宝宝哭闹,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有时喂养宝宝比较困难,吃奶时容易气促乏力而停止吮吸,且易呕吐和大量出汗,故喂奶时可用滴管滴入或少量多餐,同时也要适当控制奶量,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4.保持大便通畅,让宝宝多吃青菜、多吃水果,多喝水。

5.先心病宝宝必须输液时,滴液速度须缓慢,以防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

6.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体质弱,易感染疾病,尤以呼吸道疾病为多见,且容易并发心力衰竭,故应仔细护理,随着季节的变换及时增减衣服,如果家中有感冒病人时,应采取隔离措施,平时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

7.安排合理的生活制度,既要增强锻炼、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又要适当休息,避免劳累过度,防止剧烈活动。

8.有时宝宝在行走或玩耍后会主动蹲下片刻。那是因为蹲踞后可使缺氧症状得到缓解,此时切不可强行将宝宝拉起。

9.定期去医院心脏科门诊随访,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尤其是强心,利尿药,由于其药理特性,必须绝对控制剂量,按时、按疗程服用,以确保疗效。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 篇12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9例, 男30例, 女9例, 年龄5~3个月, 平均体重 (3125 g~2098 g) , 室间隔缺损伴重度肺动脉高压14例, 同时合并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1例, 仅合并房间隔缺损2例, 动脉导管未闭2例, 重度肺动脉狭窄4例,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12例,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 重症法洛氏四联症,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各1例。患儿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手术, 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

2 护理

2.1 脱机前准备

2.1.1 加强呼吸道管理, 预防肺部并发症: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加强肺部理疗, 呼吸机持续湿化和温化, 由于患儿对缺氧的耐受性差, 在吸痰前, 中, 后均用接氧气的简易呼吸球囊鼓肺, 避免缺氧发生, 吸痰前洗手, 严格无菌操作, 加强呼吸道管道的消毒, 遵医嘱使用合理的抗生素, 预防控制肺部感染。

2.1.2

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纠正酸碱失衡及水电解质紊乱, 持续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末梢温度等, 本组患儿均采用微泵用药, 注意血管活性药物单独使用中心静脉通道, 病情未稳定时配置药物尽量使用50mL注射器, 以减少更换次数, 避免因更换药物导致血压波动, 维持足够的血容量, 由于患儿肺组织结构尚不成熟, 代偿与修复能力差, 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肺间质水肿, 所以术后应严格控制液体的摄入, 尤其是血液制品的摄入, 遵医嘱使用强心, 利尿等药物, 查血气分析, 根据结果及时纠正酸碱失衡及水电解质紊乱。

2.1.3 加强营养支持:

长时间带机的患儿应加强营养支持, 可留置鼻饲管喂牛奶 (牛初乳) 或采用静脉高营养。

2.1.4 用物准备:

吸引器, 呼吸囊, 氧气装置, 患儿面罩, 雾化器雾化液 (根据医嘱配制) , 再插管用物及急救用品等。

2.2 脱机指证及方法

2.2.1 严格掌握脱机指证:

使用呼吸机患儿撤机前, 除了必须做好撤机前的心理护理, 首先要了解停机的指征, 根据患儿适应情况逐步调整呼吸机到符合停机前的参数:原发病已基本痊愈或受到控制病情稳定;营养状态及肌力良好, 基本恢复:呼吸频率<30次/min, 静息潮气量>300;最大吸气负压>2.94;神智清醒肺部感染控制, 痰液量逐步减少, 并能咳嗽排痰, 符合以上条件方可停机。

2.2.2 脱机方法:

本组全部采用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 因患儿年龄小, 极易造成呼吸肌疲劳, 故在撤机时将呼吸频率逐渐下调, 在患儿生命体征平稳, 血气稳定情况下, 改纯氧气囊给氧, 此脱机方法的优点是避免直接停机气管插管曝露于空气中时间过长而使痰液结痂堵塞气道, 对长时间带机肺顺应性较差的患儿, 可逐渐锻炼其呼吸肌力量, 促进肌力的恢复, 最终达到脱机的目的, 在充分叩背吸痰后, 用呼吸球囊鼓肺2次或3次, 使肺充分扩张, 然后直接给予拔除气管插管。

2.3 脱机后护理

2.3.1 备呼吸机:

脱机24小时后仍备呼吸机于床头, 密切观察患儿的意识, 呼吸频率, 节律及深浅度, 双侧胸廓的起伏, 有无三凹征, 有无躁动, 发绀, 勤听双肺呼吸音, 必要时查血气分析, 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 呼吸困难, 心率加快, 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 立即插管重新带机。

2.3.2加强呼吸道管理:

拔管后患儿取半坐卧位, 一般采用持续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加间断雾化吸入, 加强胸部物理治疗, 给予翻身, 叩背。

2.3.3继续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

持续监测患儿的心率, 血压, 呼吸, 尿量, 末梢温度, 必要时监测血气分析, 电解质, 根据病情逐渐减少至停用心血管活性药物, 注意出入量的平衡, 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2.3.4合理镇静:

拔管后患儿容易出现恐惧, 哭闹, 增加氧消耗, 不利于心功能的恢复, 哭闹时大量空气吸入, 引起腹胀致膈肌抬高影响呼吸功能, 根据患儿情况给予肢体语言, 必要时给予镇静药物, 使其安静。

2.3.5营养支持, 积极纠正负氮平衡:

如无特殊拔管6 h后即可以进食全奶, 及时给予充足的热量供应, 由于患儿胃成水平位, 且贲门张力大, 加上喉头水肿, 患儿容易出现呛奶, 而导致窒息, 必要时给予鼻饲。

3小结

上一篇: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