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民间投资转型

2024-06-09

引导民间投资转型(精选5篇)

引导民间投资转型 篇1

摘要:我国市场上现有的基础货币约2万亿美元, 广义上的货币有65亿人民币, 大体与美国市场上的货币量相当, 造成民间资本的聚增, 但我国民间投资渠道狭窄, 造成目前大量民间资本把商品住宅房当作投资品来进行投机, 致使如广州的商品住宅房空置率达到了20%以上, 北京上海的一些热点区域的住宅小区空置率更是高达40%以上。因此, 正确有效地引导民间投资, 开放一些垄断领域让利民资进入, 就是本文研究探索的重点。

关键词:民间资本,投资研究

民间投资是相对于政府投资或国有经济投资而言的。理论界对民间投资的含义尚未达成共识, 一般认为其含义有两种:一是扣除国有或国有控股之外的其他所有投资;二是扣除国有或国有控股以及外资以外的其他投资。本文所讨论的民间投资是指后者, 它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城乡集体经济、非国有经济控股的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投资行为和投资结果。

一、民间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是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两个重要因素, 其中, 民间投资是决定性因素。民间投资是经济全面复苏的关键, 民间投资调动不起来, 就谈不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 政府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4%左右, 95%以上是民间投资。在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情况下, 要想有效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仅靠政府投资已经远远不够, 仅靠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也远远不够, 只有真正激活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 撬动比4万亿元更多的民间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才能提升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率和活力, 才能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 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启动民间投资。温家宝总理曾指出:“中国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不仅仅是两年内完成的4万亿元投资。中国的财政投入还要带动社会投资, 特别是民间投资。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离不开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的重要作用。国家出台的一揽子保增长的措施能不能见到实效, 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关键看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如何, 看带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多少。”为了拯救深陷困境的中小企业, 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包括先后3次划拨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几次调整税率和提升相关行业出口退税, 扩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 支持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放宽银根等。由此可见, 如何实现中小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激活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日益成为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民间资本投资面临的困境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慢慢过去, 我国经济开始进入企稳回升阶段。在这一过程中, 投资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然而, 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2008~2009) 》蓝皮书指出, 国家4万亿投资不仅没能有效带动民间投资, 反而对于民营经济产生了挤出效应。报告指出, 当前多数中央投资只是带动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 进而带动了银行大规模的信贷投放, 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很难参与其中。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上半年, 全社会投资增长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速仅24.8%, 与过去10年平均水平相比处于偏冷区间, 不少地方民间投资都呈下降趋势。

民间投资热情何以如此低落?笔者认为有4个主要原因:一是缺乏有效的财税政策扶持, 民营资本的不公正待遇明显。民间投资在审批、财税、土地、补贴等方面待遇不公, 税外负担沉重。据全国工商联调查显示, 民营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总会遇到土地使用困难、融资困难、审批程序复杂等一系列障碍, 造成民间资本事实上在狭缝中艰难成长。

二是投资领域狭窄, 盈利空间或前景不太好。近年来, 民间投资虽然发展较快, 但多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建筑、房地产业等一般竞争性行业。按照2009年市场准入格局, 在全社会80多个行业中, 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种, 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种, 而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只有41种。中国的民营企业仍高度依赖出口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民营经济在高回报率的垄断行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等市场准入障碍, 而传统竞争性行业已产能过剩, 民间资本缺乏有效投资领域。

三是金融体系不健全, 民营企业投融资困难。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健全, 民间资本没有国有资本的天然优势, 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存在“规模歧视”和“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 并且在金融危机期间金融机构为防控风险, 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条件特别苛刻。再加上我国的民企发展历程较短, 管理经验不足, 实力相对较差, 造成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越来越难。大多前景好或技术含量较高的中小企业融资较难, 即使通过高利贷融资也很难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同时, 老百姓怕出风险, 不乐意或不敢把资金交给民营资本家来经营, 造成民间资本存在天然缺陷。民营企业缺乏资金支持, 造成民营企业的投资能力十分有限。民间资本可以投资股票、期货、外汇等资本市场, 但目前的中国虚拟资本市场只有资金实力雄厚的公司才有较大的盈利机会, 小资金根本无法和大资金对抗。

四是部分领域存在行业垄断或实际上的垄断, 民营资本进入十分困难。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反垄断法》、《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对民间资本逐步放开投资领域,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 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规定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 均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放宽股权比例限制, 加快垄断行业改革, 鼓励民营资本以兼并重组方式进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 为民间资本拓宽投资领域,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际上一些垄断行业表面上欢迎, 实际上限制, 这些政策法规基本上是原则规定, 但具体配套措施跟不上, 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并且现实中还存在以“明宽暗管”为特征的市场“假开放”现象, 即有些行业虽然没有规定限制民营资本进入, 但市场无形壁垒森严, 准入制度含混模糊。一些垄断行业除了行政管理部门外, 其设计、施工、管理都由行业行政管理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或公司掌握, 通过对民资设置门槛, 达到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目的。民间资本能否真正进入这些行业与这些行业是否存在“缺乏管制的行政垄断”密切相关。因为垄断方在没有任何体制约束的情况下, 往往对弱小方任意采取或明或暗的、使对方无法招架的卡制手段, 使之遭遇到所谓的“投资触礁”而无计可施。再加上民间资本要想进入垄断行业, 还必须要获得资金支持方有实力进入, 造成无论开放多有吸引力的垄断领域, 民间资本也不敢大规模进入。

三、正确有效引导民间投资的探索

民间投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摆脱民间投资面临的困境, 改善民间投资环境, 激活民间投资热情, 增加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增强法律和政策执行力

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行投资的政策, 特别是2010年国家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将会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 有利于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 增加居民收入, 拉动国内消费,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这些出台的鼓励政策一定要避免重蹈“非公36条”无法实现的覆辙。2005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即“非公36条”) , 是一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划时代的文件, 但最终没有打破长期以来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主要原因是配套政策和执行力度不够, 少数政府官员阳奉阴违,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有的部门和地方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限制民营资本进入。现在并不缺少文件, 缺少的是强有力的落实。因此, 要落实民间投资新政, 就要打破既得利益格局, 增强打破利益格局的决定与勇气, 必须增强执行力, 完善配套政策, 实行问责制, 给民间资本一个平等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二) 保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我国鼓励民间资本发展的政策经常出现自我矛盾。比如:2005年2月17日国务院下达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简称36条) , 明确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 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行业和领域, 加快进行改革,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不久, 国务院国资委又出台了《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的文件, 明确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 强调在电力、通信、石油等领域内国有经济绝对控股。很明显, 两个文件自相矛盾, 使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无所适从。因此政策制定者一定要深入调查民间资本的困境, 掌握世界经济发展中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使民间资本有章可循, 增强实效性。

(三) 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

几年来, 民间资本由于受国有资本的挤压, 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比如:乳业里数一数二的民营企业——蒙牛也被大型国企中粮集团参股, 国资成为蒙牛最大股东;表现得最突出、最全面的是山西煤炭业, 国有资本重新垄断。

今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 该政策措施的出台对民间资本有效发展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为民营资本真正插足垄断行业敞开了大门。然而要想落到实处, 国家还应该出台打破垄断行业的可操作性的细则, 并且要尽快出台《反垄断法》实施细则, 明确反垄断的核心要件, 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尤其是要明确把打破行政垄断作为反垄断具体工作的重点, 并制定详细的措施。

(四) 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改善融资环境是激活民间投资的关键环节。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建立完善的担保体系, 给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创造条件逐步建立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机制, 加大风险补偿, 落实信用担保机构减免营业税政策, 加大财政资金对担保机构补助支持力度。要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设立与发展, 完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 作好强化市场准入和指导监管等工作, 进一步引导和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作用,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第二, 由政府财政出资, 采取贴息的方式支持中小企业贷款, 增加中小企业贷款规模, 简化贷款程序, 着重解决流动资金不足问题, 帮助基础较好、有一定出口实力的中小企业尽快走出困境;第三, 发挥信托公司的融资通道, 发行一系列信托产品, 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第四, 组建金融租赁公司, 为中小企业购买设备提供融资服务;第五, 开展组建小贷款公司试点, 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第六, 积极开展股权质押、票据质押等形式贷款;第七, 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作用,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第八, 要帮助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 积极开展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的相关工作。

(五)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的服务环境

第一, 进一步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歧视, 为民营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在政策上, 应该“一视同仁, 公平竞争”, 给予民营企业平等的待遇。第二, 创造性地构建面向全国民营企业的公共服务体系, 重点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效率。第三, 严格规范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 制定政府行为管理标准, 界定政府管理的职责范围。要彻底改革投资项目审批制度, 加快政府部门职能的转换, 取消和简化不必要的行政审批, 提高基层行政执法质量, 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 使政府更好地为民营企业服务。第四, 完善投资引导机制, 合理调节民营企业的投资方向。要引导民营企业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推动民营企业向聚集化方向投资, 引导其向科技进步的方向、外向型方向投资。各级政府要采取信息引导、技术引导、资金引导等一系列措施, 运用各种政策组合与政策杠杆, 帮助民营企业逐步摆脱盲目投资的倾向。第五, 健全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中介服务, 提高民营企业的效率。政府应该在加强为民营中小企业提高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外, 鼓励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 如商会、行业协会、社会保险等, 来补充政府服务的不足, 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完整的服务。第六, 要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投资监督机制, 有效规范与约束民营投资行为。为了使民营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政府既要积极引导、扶持, 又要加强管理、监督, 在通过市场调节手段不能解决的时候, 借助于强有力的法律与行政手段进行监督。

(六) 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一些充分竞争的成熟行业

民营资本具有高效率、活跃经济、促进就业等优势, 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有效发展。国有经济具有低效、垄断, 甚至常常违背市场规律运作, 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 要使我国经济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有必要让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一些充分竞争的成熟行业, 使民间资本充分发挥其活力, 增加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

引导民间投资转型 篇2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精神,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切实发挥民间投资作用,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

坚持“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原则,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向民间资本开放。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不得单独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对于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国有资本要把投资重点放在不断加强和巩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应坚持“有需则让、不与民争利”。

(一)加快推进民间资本进入能源、交通、电信、市政公用、农林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

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投资体制改革和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民间资本投向各类公共服务领域,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基础设施运营监管,采用项目业主招标、独资、控股、参股、承包租赁等方式,促进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大力推行市政可经营性公用事业的投资主体、运营主体招标制度,建立健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推进相关领域价格和收费制度改革,为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创造良好条件。(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国资委、省物价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列在首位的为牵头部门或单位,下同)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能源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积极落实国家对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上网电价的补贴政策。落实国家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或参股形式参与水电站、火电站建设,参股建设核电站的各项政策。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与国有石油企业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发。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积极推进竞价上网和输配电分开改革,进一步放开电力市场,促进电网公平、无歧视开放。开展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建立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自主协商交易电量电价市场机制。(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国资委、省物价局、华中电监局、省电力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交通运输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建设公路、水运、港口码头、民用机场、通用航空设施等项目。落实铁路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干线、铁路支线以及站场设施的建设,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煤运通道、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民营企业投资符合规划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在税费缴纳、贷款、企业开办、财政补贴、收费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国有企业的同等待遇,依法减征或免征耕地占用税。对投资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营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1年至第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4年至第6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地税局、省国税局、民航湖北安监局、武汉铁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金融业。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在加强有效监管、促进规范经营、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和农村信用社的改制工作。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机构,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涉农业务实行与村镇银行同等的财政补贴政策。鼓励设立政府参股、民间投资控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参与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湖北证监局、湖北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电信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支持民间资本开展增值电信业务。对投资行业性、专业性、综合性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信息服务商申请省内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的,适当降低实收资本门槛。加强对电信领域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省通信管理局、省经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建设。支持民间资本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城市绿化、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公共交通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建立规范的政府监管和财政补贴机制,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产品价格和收费制度改革。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的改组改制,具备条件的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可以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向民间资本转让产权或经营权。(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物价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林水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设蓄引调水、农村安全饮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土保持、高标准农田、森林经营等项目。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农林水项目,享受与集体经济组织同等的补助政策。从事农产品加工的民营企业投资水利灌溉工程的,可视为固定资产,允许进入企业成本核算。(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土地整治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积极引导民间资本通过招标投标形式参与土地整理、复垦等工程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坚持矿业权市场全面向民间资本开放。符合《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国务院令第150号)有关要求的,可以减缴或免缴矿产资源补偿费。民营企业一次性缴纳探矿权采矿权价款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可以分期缴纳;探矿权价款缴款期限不超过2年,采矿权价款缴款期限不超过10年。(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有序参与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允许民营企业按有关规定参与承担军工生产和科研任务。(省国防科工办负责)

(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政策性住房等社会事业及民生领域建设。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民营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民营医疗机构可申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资格。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立医疗机构的转制重组,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对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自其取得执业登记之日起,3年内对其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其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符合税法规定的,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规定比例扣除。民营医疗机构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研课题申报、临床重点专科及等级医院评审、医学院校实习医院资格、评优选优等方面享有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允许离退休医务人员申请开办医疗机构,或到民营医疗机构工作,原单位不得扣减其法定的离退休费等待遇。公立医疗机构的在职医务人员经同意可以辞职到民营医疗机构工作。(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地税局、省国税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教育和社会培训事业。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支持民间资本兴办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幼儿园、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民办学校用电、用水、用气、排污、通信等公共服务价格,与公办学校执行同一标准。落实对民办学校的人才鼓励政策和公共财政资助政策。建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教师合理流动制度和民办教师人事代理制度。受政府委托分担义务教育责任的民办学校,应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范围。民办学校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招生权和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的政策待遇。加快制定和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金融、用地、产权和社保等政策。民办学校可用教育教学设施以外的财产作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民办学校用于教学及科研业务的自用房产和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民办学校举办者以不动产为出资,因履行出资义务需要将有关不动产登记到民办学校名下,只缴纳证照工本费和登记费。建立和完善民办学校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税局、省物价局、人行武汉分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策性住房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按政策要求,投资建设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参与棚户区改造。鼓励民营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或投资入股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公司等方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并依法享受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土地、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可按政策规定纳入国家、省级专项资金补助范畴。投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地方政府可按规定给予土地、税费减免等相关支持。各类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民间资本投资保障性住房并在贷款利率、贷款期限上按规定给予适当优惠。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并按规定享受相关金融支持、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在规划、土地、拆迁、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支持。(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税局、省国税局、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支持民间资本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投资建设专业化的服务设施,兴办养(托)老服务和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在条件成熟时,考虑安排福利彩票公益金对养老机构建设给予一次性开办补助和运营补助。依法保障养老机构建设用地,按照政策减免养老服务机构地方性行政事业性收费。养老服务机构的用水、用气(燃料)等价格与居民用户同价并免收配套费。对养老院提供的育养服务依法免征营业税;对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纳税确有困难,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按现行税收减免审批程序报批。民办养老机构供养或收养农村“五保户”、城镇“三无”人员和其他特困老人,其费用由当地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担。对民间投资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逐步推行养老服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体系认证,确保社会养老机构健康发展。(省民政厅、省残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地税局、省质监局、省物价局、省国税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鼓励民间资本从事广告、印刷、演艺、娱乐、文化创意、文物复仿制品、古玩收藏与艺术品业、文化会展、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出版物发行、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活动,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影视基地等文化设施。鼓励民间资本按规定以股权受让、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制。鼓励民间资本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全面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生产体育用品,建设经营各类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从事休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中介等经营性活动。(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体育局、省新闻出版局、省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国企改制重组,进一步参与并改造提升制造业、服务业等一般性竞争产业。

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方式做大做强。大力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向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矿产资源、重要公共产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集中,为民间投资发展创造条件。合理降低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比例。(省国资委、省经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和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与振兴规划,引导民营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投资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商贸流通领域。支持民营批发、零售企业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城乡流通设施,推进配套的仓储、货运等商业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发展,对其兴建物流配送中心的仓储用地按照工业用途确定地价标准。(省商务厅、省国土资源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工业设计、研发服务、信息技术研发及外包服务、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工业软件开发与应用、新型网络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服务、策划咨询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完善和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

(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创业兴业。

要加强投资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发展规划、区域规划、行业规划、投资政策、财税政策、产业布局、招商引资、市场准入标准、国内外行业动态等信息。加强民间投资统计工作,及时反映民间投资在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分布及进展情况,做好监测分析工作,准确把握民间投资动态,为合理引导民间投资提供决策依据。加强规划指导,鼓励和支持重大民间投资项目进入各级政府的中长期规划。(省发展改革委、省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切实做好民间投资招商引资工作。健全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加强全省及各地重大项目库建设,落实责任制,完善项目库功能,加强重大项目的策划储备,适时向社会推介成熟项目。加大各类开发区、高新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赋予更大管理权限,优化发展环境,打造产业投资“洼地”。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优惠政策,引导民间投资向产业园区积聚。(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三峡办、省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创业风险投资。充分发挥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通过参股等方式与民间资本共同设立创业投资机构,支持新兴产业和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扶持高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科技人员、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支持民营企业家二次创业。扶持建立一批创业服务平台,为初创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等服务。(省人社厅、省经信委、省科技厅、人行武汉分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放宽注册资本和投资方式限制。允许新设立的民间投资企业注册资本2年内分期缴付,其中投资公司注册资本可在5年内分期缴付。申请办理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的,一律不受出资金额限制。允许投资人以自有的实物、商标、专利、著作权、土地使用权、股权、债权、科技成果、合法经营权等非货币资产评估作价出资,出资比例最高可占注册资本总额的70%。(省工商局负责)

(五)推进民间投资项目顺利实施。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政府投资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通过贷款贴息、投资补助、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者合理扩大投资,降低民间投资风险。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和目录,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采购竞争,禁止设置歧视性条件。积极推荐申报民间投资项目列入国家部委专项扶持计划。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安排的政府性资金,要明确规则、统一标准,对包括民间投资在内的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各级服务业引导资金在安排上,应优先扶持符合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民营企业。(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支持民营企业投资节能减排项目、资源综合利用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税收政策;落实支持民营企业购置环境保护专用设备、节能节水专用设备、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税收政策;落实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落实支持民营企业筹资融资的税收政策;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加速折旧的税收政策。(省财政厅、省地税局、省国税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实行扶持性的收费和价格政策。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性收费,在规定的收费标准幅度内按下限收取涉及投资的收费项目。规范中介机构的服务性收费,严禁将明令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性收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与提供社会化有偿服务的中介机构、事业单位实质性脱钩,实行资质资格管理,使其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各行政审批机关不得指定中介机构承担项目的勘察、设计、咨询、评价、鉴定、监理、招标代理等活动。对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按有关规定享受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收费减免政策。对民间投资兴办的公益事业,在价格政策上与国有投资一视同仁。(省财政厅、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省物价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切实保障民间投资项目合理用地。民间投资项目所需用地,与其他所有制投资用地享受平等权利,纳入各级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对民营企业原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科技和非营利性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的,其项目用地符合《划拨土地目录》的,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应;对属于依法应当有偿使用的土地,可以适当缩短出让年限或采取租赁方式供应,降低企业成本。落实国家关于设施农用地管理的政策规定,民营企业兴建农业设施占用农用地的,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其中生产设施占用耕地的,生产结束后由经营者负责复耕,不计入耕地减少考核。民营企业投资项目进入工业开发园(区),使用国有未利用地,且土地前期开发由土地使用者自行完成的工业项目用地,其工业用地出让金最低标准按《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执行。民营企业经批准开山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废弃土地,从使用的月份起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5年。(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省地税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提升民间投资发展水平。

提高民营企业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鼓励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落实鼓励企业自主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对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激励民营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技术攻关。民营企业在申报博士后工作站、推荐国家级或省级专家时,与国有企业同等对待。(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地税局、省国税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促进民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整合科技资源,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科技成果登记制度,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合理运用专利、商标、版权、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成果,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发展知识产权交易,促进技术成果资本化、市场化,设立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鼓励民营企业创办从事科技信息服务、技术评估、技术经纪、专利商标交易等活动的中介服务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知识产权中介活动。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孵化园区建设,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多元化、专业化发展。(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人才培育和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将民营企业的人才培育与人力资源服务纳入有关专业规划,给予政策指导和相应支持。对民营企业在技术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等方面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促进人才在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自由流动。改革人事档案相关制度,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人事档案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建立校企联合办学、合作培训等机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公益性培训、高端培训、论坛等,提升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对外投资与合作。制定和完善我省境外投资鼓励政策,支持省内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建立长期稳定的能源和资源供应基地,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完善境内外投资促进和保障体系。搭建法律咨询、金融保险、外汇管理、质检通关等境外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友好省州(城市)的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开展鼓励“走出去”相关政策试点。(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融资环境

(八)鼓励金融机构制度创新。建立银企政三方自主创新项目沟通机制,解决金融机构对项目了解不够的现实。创新考核机制,放宽对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容忍政策,严格落实尽职免责制度。积极试点“东湖金融超市”服务模式,加强对科技型民营企业的金融辅导。要积极选择部分银行分支机构开展科技金融合作模式创新试点,为发展新兴产业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进一步推进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省政府金融办、省科技厅、省财政厅、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开发符合民间投资特点的信贷方式和信贷品种,提供差别化金融服务。推动应收账款、商标专有权、专利权、著作权、仓单、提单质押贷款,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提高授信额度。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支持各地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进一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研究解决小额贷款公司接入征信系统通道的技术和身份认证问题。成立湖北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管理,支持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人行武汉分行、省政府金融办、湖北银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采取政府出资、企业参股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组建省级商业性、互助性、政策性等多种形式的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公司。担保机构按照有关规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各级财政部门视财力情况对担保机构出现的代偿损失核定适当的风险补偿资金。建立健全担保机构信用评价制度和信用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对信用等级较高的融资性担保机构适当放大担保倍数。鼓励保险机构加强与商业银行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合作探索质保抵押贷款方式,开展民营企业融资性担保(保险)服务。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政府金融办、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湖北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大力推动民营企业进入主板、中小企业板公开发行股票融资,推进一批自主创新型、成长型民营企业在创业板融资。积极支持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襄阳、宜昌等国家级高新区争取获批国家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工作,鼓励区内民营企业进入代办系统融资,支持创投机构通过代办系统实现股权投资退出。对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税费依法给予减免或资金补助,降低企业上市成本。依照有关规定开展民营企业融资租赁业务试点工作,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引导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等多种债券融资工具。积极参与国家创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不断规范和壮大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采取阶段参股、跟进投资、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省内外投资机构及各类投资主体在鄂创办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类企业,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流向创业投资领域。(省政府金融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湖北证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切实改善民间投资服务环境

(十二)健全服务民间投资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领导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由省经信委承担统筹协调指导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建立自律自治的行业协会(商会),不断健全行业协会(商会)服务体系。省经信委要设立专门的民营企业投诉热线,帮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聘请部分民营经济代表人士为省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制定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考核办法,把民间投资发展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政府研究室、省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优化民间投资法制环境。全面清理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政策规定,对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内容,依法提出修订建议或进行修订。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出台的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定、完善和细化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和操作办法。各级行政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对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随意设定或实施行政处罚和行政限制。进一步抓好社会治安整治,依法从快惩处各种危及投资者生产经营和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依法打击干扰项目建设的强买强卖、非法阻工等不法分子和违法行为。(省政府法制办、省监察厅、省公安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快省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成立省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管理机构,推行审批职能、审批项目、审批人员“三集中”改革。对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只作出原则性管理要求,没有规定设立行政许可的事项,不得设立行政许可。对已设立的行政审批事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增设审批条件。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修订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缩小核准范围,下放核准、备案权限,除国家规定必须由省核准的项目之外,所有项目实行属地管理,全部由市(州)、县(市、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办理核准或备案手续。项目建设涉及的城乡规划、国土、环保、消防、人防、建设等部门的有关审批权限也应依法下放。国家要求省级部门初审的项目,有关部门要积极采取委托方式下放审查权限。各市(州)、县(市、区)按省下放权限的规定办理的审批事项,省有关部门要予以认可。(省监察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人防办、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武警湖北消防总队按职责分工负责)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根据本意见要求,对照任务分工,加强协调配合,抓紧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切实将政策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更好地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全省投资合理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省人民政府将对各地、各部门政策措施落实情况适时开展督促检查。

引导民间投资转型 篇3

与如此庞大资金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温州本地实体投资的持续低迷。

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温州的投资率一直徘徊在35%左右,远远低于浙江省的47%和全国的67%。2010年上半年,温州投资增速全省并列倒数第二,总量仅是杭州的25.7%、绍兴的49%。

在大量温州中小企业逐渐外迁后,温州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空心化现象。

产业“空心化”蔓延

温州市瓯海区原本聚焦了大大小小上百家打火机加工企业,如今剩下的是~个个空荡的厂房。

金融危机后,温州企业外迁、民资外流不断加剧。曾占据全国产量90%以上的温州金属打火机,鼎盛时有1000多家企业,如今只剩下100家左右。而在这100家中,也只有30余家的企业老板在专心经营,一些企业,已经把重心转移到其他行业,比如房地产、矿产以及第三产业。

不单在瓯海区,也不仅仅是打火机行业,整个温州鞋革、灯具、塑编、纽扣、服装等行业近年来都呈现出行业的群体性迁移倾向。

根据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的统计,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土地资源紧张的影响,2010年温州制鞋整体成本上涨了20%左右。“要么转型,走中高端路线;要么转移,把厂子迁到成本较低的地区。”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说。

而温州传统制造业的大量外迁,显然对温州经济整体发展极为不利,产业“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

有关人士认为,温州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青黄不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走向衰落;首先是温州服装、眼镜、皮鞋等传统轻工产品的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基本处于同质化竞争。有的企业8条生产线,只有一条在运转。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至少需要四五年。这几年,如果缺乏新兴支柱产业支撑,温州“产业空心化”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传统制造行业是温州人发家之本,但资本逐利的特点让越来越多的温州人把资金从实业中抽离。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获得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0月底,温州区域内银行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约为6000亿,比年初增加800.09亿。与此同时,贷款余额为5200多亿,比年初新增882亿。大量民间资本正处在徘徊、观望、等待的状态,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6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自己10%-30%的资金用于购买非厂房的不动产,原因是现在“实业不太好做”。

而最近发布的“2010温州市百强企业”中,除2家房地产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其他40多家制造业企业,无一不涉足了房地产开发,包括康奈、奥康、报喜鸟等知名制造业企业。

俄罗斯“灰色清关”扣押55亿元,山西煤矿被套500亿元,迪拜房地产折损25亿元,海南炒房动用50亿元……在“老家”的实业难做,向外的投资又在2010年频频出现情况,以千亿计的温州民间资本很是纠结,受挫的大量民间资金迫切需要找到一条新的投资渠道。

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坐落在温州瓯江路的海港大厦,这是国内首个“为资本找项目,为项目找资本的”民间资本服务机构。该中心主任李坚平认为:“温州民问资本是金融市场里一股不稳定的力量,一定要给它建立一个平台加以合理引导。温州民间资本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现在是沉默期,实际上还有爆发期,爆发期就很危险。”

“18条”意见引导民间资本

面对如此庞大的民间资本,温州市政府显然也认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前,温州市政府出台“18条意见”,把促进民资快速健康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非禁即人、同等对待”原则,还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适度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为民资腾出广阔发展空间。

“18条意见”指出,将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

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支持民资以独资、控股、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参建交通设施及原油、天然气、成品油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参与能源开发、基础电信运营市场,开展增值电信业务。通过合作联营、业主招标、承包租赁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海岛开发、低丘缓坡改造、土地整理复垦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

在市政公用和社会事业领域,推行市政公用事业投资运营主体招标制度和项目特许经营制度,支持民资进入供排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园林绿化等领域,参与政策性住房建设。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支持民间资本兴办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转制改组,创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兴办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文化设施,建设各类体育场馆及健身设施。

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领域,通过优惠政策引导,鼓励民资投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新型业态、咨询服务业、创意产业、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及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繁育、保种和开发等。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支持民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逐步将民间资本引入减排市场,积极参与污染物有偿使用权交易。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参与承担军工生产和科研任务。

“18条意见”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进行了全面拓宽,并以地方金融创新提升民间投资。

《意见》指出,大力发展各类创业投资企业。设立温州人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并购基金,引导温州资本与产业实现良性互动,通过资本手段实现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积极稳妥推进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鼓励温州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发行企业债、公司债,探索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鼓励民间资本与政府投资项目的对接,实施多种形式创新对接机制:建设-转让(BT)、建设-经营-转让(BOD、转让-经营-转让(TOT)、私人-公共-私人(PPP)等新型投融资模式,助推赢利性政府投资项目与民间资本的有效对接。

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支持温州农村合作银行通过升格改制、增资扩股方法尽快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改善服务,鼓励自然人参与农村信用合作机构的增资扩股,适当提高比例至2%。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消费贷款公司,引导和支持在海外温州人资本回乡创办侨资银行业机构。探索在民间借贷活跃地区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团”组织试点。

完善民间投资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适当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加大对温州优质企业、优质项目的金融支持。积极创新对民间投资项目的授信和审贷模式,鼓励非法人银行机构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规模,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积极申请再贷款,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加大支农贷款投放。鼓励民间资本兴办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健全融资性担保体系。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融资性信用担保公司,引导民营担保公司走向联台。完善信用担保的风险分担机制,尽快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股”的市级再担保公司,为全市中小信用担保机构增信分险。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推广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排污权质押贷款和农房、林权、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等。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和支付体系,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为民间投资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引导民间投资转型 篇4

一、民间资本投资大连基础设施产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 大连地区的民间资本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效果仍不明显, 民间资本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相对于其自身的发展状况而言所占比重仍然比较低, 民间资本受到政府政策与自身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具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融资实力不足。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是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一项重要工程。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少要包括: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防灾系统等方面, 这些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投入巨额的资金。而大连地区的民间资本相对于浙江等南方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而言, 民间资本虽然数量庞大, 但是较为分散, 其融资能力仍不能以单独力量进行特大型工程的融资与建设。大连地区的民间资本在近年来仅投资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一些项目较小的基础设施方面, 项目融资方式所产生的投资占整个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很低, 没有从根本上缓解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对政府财政资金的压力, 解决政府财力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因此, 市政府需要在体制上与机制上帮助民间资本进行整合发展, 以使其能够在城市的基础设施领域中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

(二) 缺乏信用保障。

由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高、收益率较低、收益期限长等特点, 所以政府行为是否规范, 政府的信用是否得到有效的保障, 是民间资本介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担忧。目前大连市政府在市政建设上缺乏相对完备的监督体系, 没有形成针对于大连地区自身发展特质而制定的发展规划, 无法形成固定性的促进民间资本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式的规章制度。从而使得民间资本持有者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抱有充足的信心, 担心自身权益因为市政府的规划改变而受到损失, 从而降低对于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热情。这是吸引民间资本介入大连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解决的严峻问题。

二、民间资本对大连基础设施投资的良性引导对策

民间投资有助于发挥市场活力、促进就业创业, 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力量。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发展, 关键要通过深化改革, 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营造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环境, 让社会资本释放巨大潜力, 为大连地区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增添持续动力。

(一) 培育多种融资模式

1、建设专业投资公司。

大连市政府鼓励建立专业性的基础设施投资公司, 改变对于金融机构贷款的过度依赖, 积极引进民间资本, 拓宽融资渠道。市政府对于不同的投资公司采取不同的鼓励措施。对于经营性项目向民间投资公司全面开放, 收费由物价部门核定;准经营性项目政府可以提供一定补助, 使项目具备一定竞争性;对于公益性基础设施企业, 政府则应灵活运用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回报补偿、减免税费、优惠提供建设用地以及不同收益的项目组合等方式, 鼓励和带动民间投资, 放大政府投资效应。积极推行已建成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营权转让, 使政府资本金注入应严格限定在公益性项目和少数自然垄断性较强的准经营性项目范围内。依据项目的公益性和市场化程度的不同, 以促进企业形成市场融资能力和运营良性循环为原则, 合理确定注入比例, 并适应项目性质和企业的发展变化, 适时降低比例, 相应扩大民间投资。逐步减少国有资本的比例, 从而进一步提高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放大效应。

2、加快发展投资基金。

我国的基础产业投资基金是在国外的私募股权基金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我国的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要适应我国国情。大连市政府也可以通过鼓励建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的投资。首先, 市政府要以市场为主导发展投资基金, 避免政治色彩过浓。成立专业的市政发展投资基金, 并在国家进行备案, 指定投资的领域主要限定于大连市的市政建设中, 并以市政建设完成后的收益部分作为基金的长效回报来源。通过以市场化进行融资,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降低基础设施企业的负债率, 弥补大连市未来基础设施领域的资金缺口;其次, 向民间资金持有者采取多种销售方式售卖基金份额。在银行可通过基金托管人的渠道向潜在的中小型民间资本持有者宣传基础设施基金的收益性较稳定且适合长期投资的优势, 从而促进中小投资者将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 并为振兴实体经济注入资金。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基金管理模式, 引进具备先进经验的基金管理人才, 来建立科学的运作模式。还可以采取广告宣传、直接邮寄宣传单、直销人员上门服务等直销的方式进行基金份额的推广;再次, 建立投资基金信息查询的网站。网站可提供基金的净值查询系统、市场研究报告、理财咨询等多种服务, 从而使得基金投资公开化。投资者通过在网站提供多样式的信息提示查询进行合理性的选择, 充分发挥基金公司作为投资者与基础设施产业之间的沟通平台作用, 提高基础设施项目的管理效率与盈利能力, 从而吸引民间资本更踊跃地进入基建领域。

3、鼓励跨行业重组。

鼓励大连市基础设施企业与其他企业间进行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收购、兼并、重组, 鼓励具有基础设施、运营经验的企业与国有、民营企业组成投资联合体或者股份制企业, 投标竞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或运营。有效打破隶属于政府的基建公司对于基础设施的垄断, 充分引入新的运营方式, 减少基础设施的经营建设成本。提高基建企业的收益水平, 从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投融资能力, 提高基建企业的综合实力, 使得基建企业有持续性发展扩张能力, 满足城市对于基础建设不断提高的需求, 但在进行重组时应当注意对于交易成本的控制, 避免因重组导致的利益转移与损失。

(二) 增强信用体系建设

1、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政府应当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产业的建设运营中来, 同样也可使得居民对于基建建设进行充分性的监督。首先, 政府应当在共享平台上及时公布基础设施的招投标公告与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规划。政府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 充分将基础建设信息公开, 使得民间资本能够了解到目前所要投资项目的详情, 以保证提前对于项目规划进行相应资金上的准备。大连市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开放也有助于吸引未参与过市政投标的民间资本持有者, 了解大连市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相关规划, 使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前做好投资规划;其次, 市政府将基础设施的施工进度公布在信息开放平台上, 使得民众可以根据目前的施工进度与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对比。政府将施工进度的信息进行开放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能够顺利按照计划完成;再次, 综合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 严格规范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传递等过程, 提高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水平, 既能够最大限度地搜集各类信息, 同时又能够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从而进一步规范民间资本运行, 促进民间资本的建设运营水平提高。

2、完善信用体系运行。

社会信用体系是以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基础;以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为核心;以信用服务市场的培育和形成为动力;以信用服务行业主体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为支撑;以政府强有力的监管体系作保障的国家社会治理机制。大连市政府应当结合大连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针对民间资本持有者建立完善信用体系。首先, 市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对于民间资本进行信用评估的体系。政府协调各方以城建部门、市政建设规划部门、税务部门等政府机构为主;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所、城市开发研究院等民间机构企业为辅, 依据民间资本投资项目的完成进度、完成质量、项目盈利能力及民间资本的资产规模与质量、资本持有者的个人信誉状况等方面建立具体的量化指标。通过量化指标的衡量作为参考依据, 在未来大连市基础设施的招标过程中运用信用等级进行招标门槛设置。民间资本等级较高可以承包工程量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 级别较低则只可对于施工量较小的工程进行投标建设;其次, 加强与银行信用评估体系之间的联系。民间资本的信誉评估应当充分参考银行信用体系的评估分数, 将银行信用评估体系的信用评级分数作为民间资本投资于基础设施产业的信用估分基础, 并在其基础上充分进行量化评价。使民间投资基础设施产业的信用评估系统能够准确反映民间资本所有者的信用水平, 保证在基础设施招投标过程中使信用较佳的民间资本所有者获得建设权, 从而保证基础设施的顺利建造运行。

3、建立有效惩治机制。

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信用市场的激励约束机制, 能够有效制约和降低不良信用的形成、生长和扩散, 保护和激励良好信用的发展, 维持社会信用体系的正常运转。因此, 信用是一种资本, 利用在信用活动和信用关系中会产生信用收益与信用成本, 将交易双方中失信方与授信方的矛盾激化为失信方与全社会的矛盾, 从而尽可能提高失信成本, 进一步增加守信收益。

首先, 大连市政府应当增加民间资本的失信成本, 加大惩罚力度。市政府的信用分数统计部门要加强与银行信用体系的沟通, 制作失信企业和个人的“黑名单”,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失信的民间资本, 银行对于其资本所有者进行银行信用降级, 并向全社会公布其失信不良记录, 增加其未来进行融资借贷的困难度, 使民间资本失信成为“无利可图”的局面;其次, 市政府加速促进相关法律条例的建设, 把民间资本信用体系的建立管理纳入立法工作中。利用司法惩戒的强制性和威慑力令失信者明确失信所要付出的经济制裁与人身自由等严重后果, 帮助失信者树立正确意识, 保证在下一次经济行为发生过程中, 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再次, 大连市政府制定行政措施为守信民间资本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与政策优惠与扶持。在工程招标中, 向守信企业倾斜, 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 推进更多守信民间资本踊跃投入到基础设施产业中来。并对于信用评价高的民间资本在企业注册、财税、咨询、信息等方面提供支持与服务。

摘要:伴随着大连地区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 与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与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大连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也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 大连地区民间资本则在近年来形成急速的扩张, 民间资本投资额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逐年增加, 民间资本对于大连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用正在逐步扩大。本文对民间资本投入大连基础设施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间资本,大连基础设施产业,良性引导

参考文献

[1]朱会冲, 张燎.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艳.以民间资本破解政府融资难题的对策研究——以温岭市为例[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3.6.

[3]曹伊.我国民间资本的良性引导利用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24.

引导民间投资转型 篇5

皖政[2010]7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精神,促进我省民间投资进一步加快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放宽民间投资领域

坚持“非禁即准、平等待遇”的原则,确立民间投资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凡是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投资领域,全部向民间资本开放;凡是开放的领域,不得单对民间投资设置附加条件;凡是给予国有及外来投资的政策待遇,民间投资同样享受。

进一步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为民间投资开辟更广领域。国有资本主要应布局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对于国有资本占明显优势地位,同时具备市场化条件的行业和领域,国有资本应有序退出,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对于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竞争充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和领域,国有资本应加快退出,为民间资本创造更大市场空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参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重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以下领域和行业: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鼓励民间资本独资、参股或租赁经营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积极支持投资小水电、城镇水源建设、农村安全饮水、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参与高标准农田、农田林网建设和立体农林业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积极开展试点,探索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土地整治、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支持通过市场方式参与农村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建设。推进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

(二)交通、能源、电信等基础设施。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公路、水运、港口码头、民用机场、通用航空设施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在国家政策范围内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我省铁路建设。积极支持民间资本投资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建设及养护项目,参与综合交通枢纽站场和港口码头项目建设。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能源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建设;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或参股方式参与水电站、火电站建设,参股建设核电站;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

鼓励民间资本通过联合建设方式投资电信基础设施项目,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电信增值业务经营服务。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探和合理开发,支持投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采煤塌陷地治理等领域。

(三)城市基础设施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各类园区。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独资或与国有企业参股、联合,参与江南和江北承接产业转移省级集中区建设。

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城镇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城市园林绿化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重点支持民间投资参与跨地区和面向村镇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强民间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城镇基础设施的指导、服务和监管。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策性住房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按政策要求,投资建设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等政策性住房,参与棚户区改造。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住宅产业化发展,参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级住宅现代化试验区建设。

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参股、控股、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建筑业企业改制重组。

(四)医疗、教育、社会福利、文化、旅游、体育等社会事业。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医疗事业。全面贯彻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各级政府在建立、完善城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医的途径,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疗养院、康复院、门诊部、诊所等非营利性或营利性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转制改组和兼并重组。鼓励医疗人才资源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在公立医院和民营医疗机构之间合理流动。支持符合资质的民营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切实落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指导民营医疗机构认真执行医疗保障制度和收费标准,保证医疗质量,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教育和社会培训事业。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高等教育、高中教育、幼儿园、职业教育等各类非义务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特别是到贫困地区和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办学,进一步增加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采取出租或转让闲置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职业院校予以扶持。落实对民办学校的人才鼓励政策和公共财政资助政策。鼓励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人事档案由当地人才交流中心托管,工龄可连续计算。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应按协议获得教育经费补助,民办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资助政策和资助标准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民办学校资产不改变用途的,过户免收资产过户税费,减免过户时的服务性收费。加快制定和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金融、产权和社保等政策。探索民办学校用非教学资产作抵押和学费收费权作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扩大和改善办学条件。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的服务设施,兴办养(托)老服务和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凡符合法定的划拨用地条件或者协议方式出让土地的,可以划拨或者协议方式出让土地。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鼓励民间资本从事广告、印刷、演艺、娱乐、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影视制作、网络文化、动漫游戏、出版物发行、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活动,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等文化设施。积极探索旅游资源开发权、经营权转让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全面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参与国有旅游企业改制重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生产体育用品,建设各类体育场馆及健身设施,运作体育赛事和活动,投资体育运动项目俱乐部,支持经营体育中介、健身、培训服务业。重点培育在文化、旅游、体育等社会服务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和服务品牌,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竞争合作。

(五)金融服务。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和农村信用社改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和小额贷款公司,参股政府出资担保机构。允许和支持加入行业协会、商会的民营企业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允许下,出资建立行业内融资担保机构,解决会员融资担保问题。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和债权等方式投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并积极通过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创办投资企业,参与发起设立政府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依法健康发展。

(六)商贸流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商品批发零售、现代物流领域。支持民营批发、零售企业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商业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参与改造和提升传统商贸业。积极支持民间资本投入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资源利用市场化。

(七)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全面向民间资本开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冶金、非金属、农副产品加工、纺织、家电、船舶、装备、化工等行业高端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高新技术园区、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自主创新载体建设。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八)境外投资。积极贯彻实施国家《境外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支持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组成联合体,发挥各自优势,在更高层次上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有条件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境外加工、生产制造、商品批发、网络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经营活动。在巩固原有投资与合作国别和地区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与非洲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建立健全“走出去”的促进、服务和支持体系,创造有利于企业“走出去”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提高便利化程度。

二、进一步拓宽民间融资渠道

(九)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各级财政要积极落实小企业贷款财政奖励、补助和风险补偿资金。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切实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创新产品服务,积极开展存货、林权等抵押贷款,以及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仓单等质押贷款。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质押贷款。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完善授权授信制度,优化审贷程序,简化审批手续,积极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电子化、信息化和规范化,提高小企业贷款的覆盖率、满足率和小企业金融服务满意度。

(十)加快完善融资担保体系。以壮大县级担保机构为重点,加快全省担保体系建设。各级财政要根据本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通过安排预算资金、整合有关专项资金等途径,采取注资、参股、合资等方式,对政府出资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增补资本金;通过参股、合作等方式支持业务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较好、支撑作用较强的民营担保机构做大做强。争取到2015年,全省各县至少有1家资本金在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着力推进全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财务健全、运作规范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纳入全省再担保系统,提升信用等级,拓展担保业务,扩大担保规模。

(十一)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推动徽商银行、省农村信用联社、农村银行加快发展,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网点覆盖面,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对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融资主渠道作用。加快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加快组建村镇银行。积极落实中小企业贷款税前全额拨备损失准备金政策,简化中小金融机构呆账核销审核程序;研究制定相关财税政策措施,促进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健康发展。继续大力发展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典当、设备租赁等各类融资机构,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在加强有效监管、促进规范经营、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参与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鼓励各类地方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开展业务,合理竞争,构筑更加完善的地方金融体系。

(十二)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建立全省民营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有计划地做好上市资源储备、改制、辅导和培训工作。推进一批自主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在创业板市场融资,帮助完备上市前土地、房产等资产确权工作。积极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探索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鼓励和支持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通过海外上市、吸收外资入股等形式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推动金融机制创新,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风险投资机构,加快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股权投资基金。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

三、全面落实各项配套支持政策

(十三)实行平等的财政支持政策。民间投资项目在获得财政支持上与其他所有制项目享受同等待遇。对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不论项目主体性质,各级政府及部门在安排财政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资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政策性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等政府性资金时均一视同仁。对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和行业,政府性资金可通过参股、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保证投资者获得合理收益。对国家支持的重点项目,各级政府要积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

(十四)实行平等的用地政策。民间投资项目在用地上与其他所有制项目享受同等待遇。各市、县人民政府在安排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时,应合理安排民间投资项目用地指标,条件落实的,要依法及时审批用地,符合点供条件的,可安排点供计划指标。鼓励民营企业“退城入园”,支持民营企业在开发区内投资建设或租赁使用标准厂房。引导和支持民间投资项目集约用地,对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收取或调整基础设施配套费的地方留成部分和土地有偿使用费。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淘汰关停企业存量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

(十五)实行统一的税费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对民营企业投资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购置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自主创新,加速固定资产折旧,以及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达到一定比例的,均按规定减免应纳税额。全面清理涉及投资的中介服务收费,统一标准,明确公示。进一步规范税费征收行为,加大投诉查处力度,坚决制止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民间投资者负担。

(十六)建立合理的民间资本投入回报机制。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属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由企业依法自主定价。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属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部门应针对不同行业特点,综合考虑民间投资项目的建设投入、运营成本和利润回报,合理确定价格或收费标准,并可在投产初期采取一定的价格扶持政策。

(十七)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各有关部门要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研课题申报、业务培训、教龄工龄计算、评先选优、户籍管理、子女就学以及因商务和技术交流需要办理出国(境)手续等方面,保证民营企业、员工享有与国有单位及人员同等的待遇。

四、进一步改进完善民间投资服务

(十八)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省投资主管部门要适时调整投资项目核准目录,规范和下放核准权限。除法律法规规定须由省级核准的外,原则上都下放到市、县(区)核准。未列入核准目录的项目,一律实行属地备案。项目所涉及的规划、人防、消防和施工许可等审批权限相应下放。由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下放到设区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国家要求省级部门初审的项目,有关部门要积极采取委托方式下放审查权限。各市、县(区)要切实改进政务服务,提高“一站式”服务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可施行网上并联审批。所有与民间投资项目有关的政府部门,都要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规范服务流程。对于重大民间投资项目,涉及的政府部门要建立“绿色通道”,指定专人负责联络,跟踪服务,保证在协调调度上,民间投资项目与政府投资项目一视同仁。

(十九)建立健全投资政策、信息发布制度。省统计部门要抓紧改进统计方法,完善指标体系,切实加强民间投资的统计、监测、分析和发布工作,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民间投资状况。各级投资主管部门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公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动态、科学技术、项目合作、招商引资等信息,引导民间投资行为,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十)完善中介服务体系。鼓励政府部门下属的信息服务、技术研发、投资咨询、人才培训机构向民间投资主体提供服务。规范发展现有各类中介机构,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法律咨询、技术支持、项目管理、信用担保、资金融通、税务代理、产权交易、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民间投资服务体系。

(二十一)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帮助民营企业规范产权制度和财会制度,强化信用基础建设。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创办信用评级、信用咨询等信用中介机构,规范发展现有各类信用中介机构。在现有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价系统的基础上,整合工商、税务、质监、环保等政府部门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推动建立开放共享的企业信用档案和数据库。结合工程建设领域治理,开展重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领域应用企业信用报告试点工作。

(二十二)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对以民间投资为主的重点行业和产业集聚区,各地政府要积极推动设立行业协会和商会,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在支持产业发展、促进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五、为民间投资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十三)高度重视民间投资工作。民间投资在发展经济、优化结构、活跃市场、增加收入、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民间投资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把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加快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打破一切不利于民间投资加快发展的条条框框,用足用活各项支持政策,切实维护民间投资主体合法权益。抓紧建立健全民间投资工作协调机制,把民间投资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民间投资增长目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把民间投资计划列入年度投资计划统筹考虑,把民间投资重大项目列入重点项目库统一协调调度。

(二十四)鼓励各地先行先试。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民间投资发展也不够平衡。要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和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先行先试。民间投资发展不足的地方,要着力解决民间投资规模不大、增长不快的问题。民间投资已有一定基础的地方,要进一步扶优扶强,把扩大民间投资与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民间投资集聚发展、优化升级,不断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战略平台,要积极引导、充分吸收民间投资参与支撑能力、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方面建设,进一步发挥政策叠加效应,不断增强内生动力。

(二十五)指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各地、各部门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投资、金融、社会事业和公用事业、价格、收费、行政审批等方面改革,进一步规范市场准入,为民间投资加快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环境和机制体制保障。要切实加强指导和监管,督促民间投资主体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认真履行投资建设程序,严格遵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用地、节能以及质量、安全等规定。指导民营企业建立规范的产权、财务、用工等制度,对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家,积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各地、各部门要尽快清理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文件规定,及时公布清理结果。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按照本意见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10月底前报省政府,抄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将对各地各部门贯彻情况组织评估,作为考核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

上一篇:沂蒙文学下一篇:挑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