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戒教育

2024-10-03

惩戒教育(共12篇)

惩戒教育 篇1

摘要:一部草根版《学生教育惩戒法》反映了当前教师惩戒现状, 进而解析教师惩戒权逐步消解的原因, 探讨如何正视、解决教师惩戒的两难局面, 以有效规避教育中惩戒过度与惩戒消解现象。

关键词:学生教育惩戒法,教师惩戒权,惩戒过度,惩戒消解

1 何谓教师惩戒现状

2013年底, 河南省洛阳市实验中学的两位老师, 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现状写出了《学生教育惩戒法》。笔者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也经常发现有些教师过于严厉, 不惜用体罚等方式教训学生, 这不仅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身心伤害, 还造成家长和学校关系紧张;有些教师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 采取一味回避态度, 表面看似和谐, 但对其未来发展不利。惩戒教育本来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常态教育手段之一, 但近年来却慢慢变成了“敏感词”, 甚至“谈罚色变”。教师惩戒过度与惩戒逐步消解现象的根源在于, 教师缺乏科学、系统的惩戒方法, 惩戒“度”难以把握, 缺乏在不伤害学生身心的情况下、引导其健康发展的惩戒指引。[1]

2 为何教师惩戒陷入两难局面无法自拔

教师的惩戒权是教师依法对学生的不规范行为施予否定性的制裁, 避免其再次发生, 以促进其规范行为的产生和巩固的一种教育权力。它“是教师用于惩处违反学校学习生活规范的学生的权力, 针对的是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 是基于教师职业地位而拥有的一种强制性权力, 它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权力, 是维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权力, 也是教师的职业权利之一。”[2]现实中, 我国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惩戒陷入难以实施的两难局面, 惩戒权逐步无声消解, 并引发一系列爆发性的冲突事件, 这有其产生的错综复杂的内在因素和促使其恶化的一系列客观原因。

2.1 教育自身发展未可避免的一系列缺陷

近年来, 教育教学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赏识教育、愉快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形成单纯依靠过度的赏识和激励, 却缺失必要惩戒功能的跛脚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教师的惩戒行为作出比较明确的界定和限制, 以至于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不能、不敢对学生实施必要的惩戒, 或稍有惩戒不当或惩戒过度便被大肆批判。

2.2 教育民主与社会舆论过度泛滥

当教育民主被哄抬到不正常高度时, 教育成了谁都可以指手画脚的行业, 社会舆论也是教师惩戒不力的直接原因。尤其是随着网络等现代交流工具的普及, 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稍有过格之举便会频遭非议, 沦为舆论关注和指责的焦点, 取而代之的是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或者畸形保护。传统教育中强调的师道尊严荡然无存, 师生关系也出现了严重错位现象, 有些地方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都做不到, 教师工作失去了原有的自豪感与神圣感。

3 如何应对教师惩戒权的无声消解

3.1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使其合理把握惩戒权

劳凯声教授认为“从教育学的角度说, 学生的这种社会化过程主要是通过两种基本的教育手段来实现的:一种是正强化, 即表扬、赞成、奖励;另一种是负强化, 即批评、反对、惩罚。两种教育手段的形式不同, 但要达成的最终目标应当是一致的。”[3]因此, 教师在实施惩戒时, 第一注重惩戒的教育性。教师应当学习教育惩戒机智, 在惩戒中加入激励的元素, 最大限度地规避惩戒的副作用。第二惩戒的前提是尊重和爱学生。马卡连柯指出, 任何教育都应该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也尽可能多地要求他。第三坚持公正合理原则, 不能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随意给学生贴主观标签。

3.2 细化完善教育惩戒法, 保障教师惩戒权

教育立法机构尽快界定教育中惩戒的目的、性质及意义, 明确肯定教师的惩戒权, 制定教育惩戒制度;细化惩戒的范畴, 给定教师惩戒权行使的合法形式, 对正常批评教育与侵犯学生权利之间进行清晰、合理的界定, 使学校和教师清楚在什么范围内能够以何种确定的形式行使教育惩戒, 以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合法地行使其惩戒权, 避免惩戒过度和惩戒缺失现象, 减少惩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明确违法惩戒的法律后果, 对惩戒权的不当行使予以严厉的责任追究, 并完善相关的监督与救济制度。使教师获得法定惩戒权,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3 建立教育惩戒的监督监控机制

监督是保证教师惩戒权正当行使的他方制约。我国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制势在必行, 即需要完善教师惩戒权的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除了法律约束之外, 具体在舆论监督中媒体应把握监督的重点, 客观思考问题, 做出正确的舆论导向, 减少负面效应, 扩大正面影响。比如台湾地区的很多中学都设有《学生奖惩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成员是部分教师和家长, 主要职责是制定奖惩条例, 并对学校中的奖惩行为给予监督。

3.4 借鉴国外近现代教育处罚法

从2006年4月开始, 英国教师有了惩戒不规矩学生的新增法定权力。新增教师惩戒权是英国《2006教育与督学法》的一部分, 它使英国教师在对付不规矩学生时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美国法律规定, 在学校执行教育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合理的适度的武力处罚儿童”。

2002年6月26日, 韩国教育部公布一项方案, 明文规定对违犯学校纪律的学生, 教师可在规定范围进行一定程度的体罚, 方案甚至对实施体罚的工具也做了具体规定。[4]

4 结论

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 是“缺钙”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 凡是使用了惩罚能够有益处的地方, 教师就应当使用惩罚。”[5]若没有惩戒权, 教师的指导者角色、社会代言者角色、集体管理者角色, 就无法得到实现。不能借口体罚的存在而否认教师的惩戒权, 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是极不理智的。必须承认惩戒的合理性, 同时以法律的手段对其加以界定和限制, 杜绝教育中惩戒过度和惩戒消解现象。

参考文献

[1]http://henan.sina.com.cn/news/z/2013-03-13/1455-56819.html.

[2]沈祖芸.教育惩戒, 在雷池边缘行走[N].中国教育报, 2002-12-28 (3) .

[3]http://edu.people.com.cn/GB/8216/52456/52457/168075/in zdex.html.

[4]周晓峰.惩戒:德育难以企及的教育境界[J].教育科学研究, 2007, 9.

[5]吴式颖, 等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412.

惩戒教育 篇2

洛阳市实验小学洛浦校区

孙丽

“惩戒教育”是当今教育有争议的热点问题。然而众所周知,惩戒是教育的手段之一,它和教育一样古老,自从有了教育也就有了惩戒。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即使是在发达国家惩戒教育也并没有取消。美国法律规定,在学校执行教育法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合理的适度的武力处罚儿童”。佛罗里达州达得县教育委员会政策第5144条规定,教师可以惩罚学生,这种惩罚包括用不超过二尺长、三—四寸宽、五寸厚的木板打不服从学生的臀部,但不能超过五下,并且不能造成身体的明显伤害。英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罚写作文、周末不让回家、让校长惩戒、停学。英国中小学生如无故旷课,不仅会受到严厉批评,还将对其父母处以5000英镑以下的罚款。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现实中我们也不难看到,缺少惩戒的教育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育,带来心理承受能力的弱化,不良行为习惯的膨胀等诸多不良后果。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而惩戒在促进小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方面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因此,学校不仅不可能远离惩戒教育,而且应将其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有效地加以利用。这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惩戒教育”时要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和信任学生,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灵活利用不同的惩戒方式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引导小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校“惩戒教育”的现状和做法。

一、对小学惩戒教育的现状的认识。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小学惩戒教育意识轻淡,惩戒结果低效。“惩戒”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小学惩戒教育的不可或缺性,教育实践也证明小学惩戒教育有不得不用的窘境。但在当前小学日常管理中却出现了有的教师对惩戒教育望而却步的现象。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后,他们不敢对其进行必要合理的惩戒,怕被扣上“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帽子。

当前“不当惩戒”的概念模糊,使教师在正常教育行为中顾虑重重。小学教师不好把握教育的“度”,严厉容易出事,轻描淡写又无济于事。但是由于人们(包括教师)对法律规定的模糊认识,对新课改理念的片面理解,学生及家长对有关“体罚”的法律法规的曲解和利用,导致广大教师正常教育手段的大幅度缺失,反映在教育行为中就表现为教育的无能为力。教师的正常工作受到了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必然受到影响。

我国《义务教育法》明令禁止体罚,因此,教师体罚学生或者变相体罚学生都是违法的,这是不容质疑的。依据《义务教育法》赋予教师的教育权力,针对违反学生行为规范、破坏学校校纪规章的学生而行使的一种教育管理权。它既是基于教师职业地位而拥有的一种强制性权力,也是教师职务权利之一。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实际反映的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行政关系,是一种以命令与服从为特点的、具有明显强制性的行政管理行为,具有合理性。但某些人以否定的心理偏执看待惩戒,总以为惩戒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或是产生忧郁自卑。由于人们(包括教师)对法律规定的模糊认识,对新课改理念的片面理解,学生及家长对有关“体罚”的法律法规的曲解和利用,导致广大教师正常教育手段的大幅度缺失,反映在教育行为中就表现为教育的无能为力。

二、对小学教育管理中实施惩戒教育的保障及意义的再认识。

1、实施惩戒教育的法律法规。

199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8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200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及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文都对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批评做出了相关规定。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 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因此,教师惩戒权是法律赋予。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力,而且是一种义务。”惩戒权是教师的一种职权,因此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权利,更是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特有教育权力。教育部2009年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较之于2006年曾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明确保证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利与权力。有研究指出:“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法拥有的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处罚,以避免失范行为的再次发生,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的一种权力,是教师的职权之一。”

2、惩罚教育的实施意义

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作为发展中的尚未成熟的学生,首先必须接受外在的由教师代表社会所给予的强制规范的影响,这是一个促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惩罚是遏止个性的过分膨胀、矫正其非社会性行为的手段。惩罚教育可以改变学生狂妄、高傲的性格。惩罚教育可以熄灭学生狂妄嚣张的气势,及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不管是谁犯了错,都必须接受惩罚。惩罚教育可以深化学生对错误的认识。惩罚教育可以深化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在惩罚中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是不被认可的,是要受到惩罚的,从而记住教训,避免了错误的再次发生。惩罚教育可以使学生明事理,辨是非。惩罚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惩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犯了错就要接受惩罚,犯了错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接受惩罚,使学生明白了其中的权力和义务的关系,从而自觉维护集体纪律。另外在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是很不成熟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做出一些不良行为,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必要时也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再加上当前学生家庭中,家长对学生的管教日趋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就日益突出,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要承担家长部分管教孩子的责任。

3、教师惩戒权有利于完善学校教育制度化,促进社会和谐。

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具有维护学校秩序的作用。学校作为专门培养人的教育组织机构,其各项工作都应该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开展,这就需要靠一定的纪律来维护。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基本前提就是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学校活动的有序进行,消除那些违规行为对学校正常活动的不良影响。这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舆论,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有效地抵制学生中的歪风邪气,维护学校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制度,使得师生的权利义务、职责地位及其互动关系明确化,创造制度化、规模化的现代教育体制。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在学校阶段,恰当的惩戒手段可以使学生知法守法,因违“法”而被“究”,体验法律的严肃性及违法的痛苦,促成其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习惯,从而预防犯罪。这对于学生走出学校,步入社会有一定的意义,降低整个社会的违法犯罪率,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我校在实施“惩戒教育”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1、把握原则,合理实施“惩戒教育”。

首先在实施“惩戒教育”的过程中,为教师积极搭建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以此增强每位教师敬业观念与权利意识,树立尊重学生权利的新的师道观,转变教学观念,防止过于无视或过分依赖惩戒权。同时,要掌握以下原则,合理实施惩戒权:教育性原则、尊重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公正客观原则。引领教师要时刻明确惩戒的目的是教育,而非惩罚。明确要求:要求老师在实行惩罚教育的时候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进行惩罚教育时不能恶语伤人,以粗暴、讽刺、挖苦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要求老师要明察秋毫,在进行惩罚教育时要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一清二楚的了解,对学生犯的错误进行分析,是初犯还是屡犯,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都要清楚;实行惩罚教育时教师要做到公正平等,惩罚时必须因事而不因人而定;要求教师在实行惩罚教育时惩罚手段要灵活。惩罚教育要和其它教育相结合,单独行使惩罚教育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另外还建立了相应的教育职责和监督机制,在保障教师合理行使教育权的同时,有效的保护学生的权益。

2、有效实施“惩戒教育”的经验策略。

(1)通过实施“惩戒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学生的责任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增强的。当学生的行为符合各种规范时,我们就可以称其扮演了正确的社会角色;而当学生的行为与各种规范背道而驰时,我们则称其没有履行社会角色的要求,应该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教师惩戒权行使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实施惩戒,让学生改变那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要求,并为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学生在接受惩戒的过程中,可以意识到只有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和立足于社会。逐渐树立起良好的责任感、是非感和正义感。为此,我校教师对日常行为习惯、教学常规、教育活动常规常抓不懈,积极促进每个学生责任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有经验的老师,我校每学期都组织经验交流会,大家共同研讨,共同进步。其中,老师们提到学生的管理要从细节着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例如:有的老师让多次犯错学生作为班级制度的监督员,并写“告状”条,巧妙利用学生写“告状”条,对学生进行练笔;有的老师在解决学生矛盾时让学生进行“换位体验”,促其矛盾的化解;有的教师总是在学生犯错后先说“没关系”,让后和学生一起想补救的办法,让学生主动经历“处罚”等。

(2)通过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促进教师实施“惩戒教育”。中小学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集体性和组织纪律性。当个别学生出现破坏集体纪律的行为时,往往会影响集体目标的实现,也会侵犯其他学生的正当权益.给其他学生带来不良影响。教师行使惩戒权就是为了维护集体纪律的存在,保证集体目标的实现,使更多学生的利益不受侵害。另外,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的需要,如果学生违反集体纪律。就会因此而得不到集体的认可或承认,缺乏归属感。教师行使合理的惩戒权,就是为了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使其行为符合集体要求并被集体认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将逐渐树立起集体意识,主动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与集体共荣辱。学生一旦有了集体意识,班级对学生的影响也就可以促进“惩戒教育”的顺利实施。比如某班有一个“刺头”孩子,总是不服管教。家长也拿他没办法。这个班的老师在他犯错后从不和他起正面的冲突,先是让他先向老师把他违规的理由说尽,然后要求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评理的机会,由班集体是所有成员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然后由他向老师汇报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几次下来,这个学生的行为大有转变。

(3)通过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促进教师行使惩戒权的合理性。教师惩戒权的行使不是来自于教师的权威,而是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意愿和志向.被大多数学生认可。教师惩戒权行使的依据、原则和方式等,除了按照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教育规律来制定.还应该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在学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这样不仅切合教育实际,而且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民主意识。当个别学生出现违规行为时,教师可以根据大多数人的意愿而对其行使合理的惩戒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师的“独断专行”,在实施中更具有说服力,不仅可以让那些违规学生更乐于接受惩戒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可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比如:有的班级在对学生进行的处罚都是依据师生共同制定下来的规定,并不是由教师一个人制定的规矩。有的规定在执行过程中有变动,都向学生进行合理的解释。充分尊重学生在处罚中的权益。

另外教师惩戒权的行使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惩戒教育.无论是对学生的认知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还是对学生性格与气质的形成,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教师在实施惩戒权的时候,因人而异。同样是作业忘带,有的孩子是保证换个时间带来,有的是接受相关作业的提问检查,还有的要留下把作业补上再回家。教师依据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在达到教育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上交作业这一目的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尽量做到对每一个孩子的惩戒都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

3、对实施“惩戒教育”的设想。

(1)进一步明确教师实施“惩戒教育”的具体要求。教育惩戒的目的是通过给学生精神上的触动或刺激来激发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或行为,但惩戒是一把双刃剑,教育惩戒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当的教育惩戒不仅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还可能导致逆反和抵触心理,甚至会把犯错误的学生推向犯罪的深渊。因此,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要求。

(2)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学习,促其惩戒行为的艺术性与科学性。

只有善意、友好的教育才容易被人接受,只有巧妙得体的措辞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亲其师,听其言,效其行”,教师的学识、人格、道德素质无一不在影响着学生。艺术的教育惩戒,它是老师一个善意的微笑,是老师一束关注的目光,是老师一句提醒的话语;它是沁人心脾的春风,是和风细雨,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田;它更是一只号角,促人不断奋进。

(3)积极收集可供研究的教育案例。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倡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根;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孔子这一教学原则的提出,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同样,这一原则也是适应于教师的惩戒权的行使上的,老师在对学生惩戒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学生可能就需要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她)就会明白老师的意思,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而相反,有的学生可能比较调皮,老师在进行提醒时,仍然不能进行改正的,老师可以使用更深一些的惩戒措施,如课堂中的罚站,然后在课后抽时间帮他补习,根据每个学生所犯的错误给予相当的惩戒措施。总之,惩戒的方式不是单一的,考虑到学生的态度、事件的性质以及影响的范围的不同,可以交叉使用不同的惩戒方式。而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效果,这对于提高教师合理实施惩戒的能力,是一笔财富。如果经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就能大大促进教师的共同提高。

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小树不修不成才”,惩戒在教育中正起着“修剪”之功能。我们要让孩子既懂得爱的珍贵,也懂得原则的可贵,更懂得真理的可畏,我们需要谨慎地、恰当地使用惩戒,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综合运用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

浅谈惩戒教育 篇3

[关键词]教育惩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095

通常大家谈起对学生的教育,都会提及所谓的“激励”、“赏识”、“包容”、“相信”学生等方式方法,以达到增强其自信、激励其斗志,进而使其出现“点石成金”的变化,至于具体做法前人之述备矣,就不再做累赘叙述。笔者现就近几年大家所关注的惩戒教育谈几点体会,就算是引玉之砖吧!

一、惩戒与体罚的区别

首先有必要对惩戒和体罚加以辨析,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其实在教育中,惩戒是“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感到难受或羞耻,激发其悔改之意,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的一种教育手段;体罚则是指“施加惩罚使学生身心感受到痛苦,以促使其为避免痛苦而改正错误”。从目的上看,惩戒是为了帮助学生真正认识错误,悔过自新,重在教育改过,使其“不愿”犯错;体罚则侧重于使学生惧怕皮肉之苦,从而“不敢”犯错。

二、惩戒教育的必要性

惩戒本身亦是一种教育——挫折教育。 惩者,以正其心也,教育的本质就是“正其心”,使其全面发展。我国教育界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一说,强调惩戒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教书育人,便有了此说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惩戒教育”与“鼓励式教育”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而已,我们没有必要谈“惩戒而色变”。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调皮、捣蛋的学生会出现,优秀的学生也会出现;针对学生的失范行为采取的否定性制裁,是一种合理的他律手段。响鼓还需重锤敲,一直在和风细雨中成长的孩子,会受不了一点点挫折的,有时必要的敲打,也有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心灵的修复。

三、惩戒教育有效、可行的条件和要求

1.教师要有爱心

有人说过,爱是教育的生命,爱自己的孩子那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才是无私。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辉煌的事业,应该用爱的言行书写人生、诠释教育。因此,在进行惩戒教育时,要怀着对生命的敬畏,用爱融化学生心底的坚冰、滋润每颗稚嫩的心田。

2.社會的支持和家长的配合

教育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学校很难完成,还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家长的配合。家庭、学校、社会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应该,也不能够出纰漏或问题,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对学生的教育,进而影响到学生身体、心灵的成长。在当下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鼓励式教育成了教育的主流,而与主流相“背道而驰”的惩戒教育略显势弱,更需要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配合。

3.惩戒时出发点正确

惩戒教育意在教育,而非惩戒,因此,实施惩戒的时候应该对事不对人。教育者要怀有“治病救人”的态度来完成惩戒,不能把惩戒作为一种发泄,更不能凭借一时冲动而完成。教师实施惩戒的出发点只能是学生违背相应纪律规范的结果,而不能凭感情用事,采取随意性态度,更不能是出于私心报复。在惩戒与过失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而不要涉及与过失无关的学生的个人特征及过去的经历。

4.惩戒时要适度

教育是讲究分寸的,无论是何种惩戒,绝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代价是实施惩戒的底线,应适当为佳,过之或不及均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我们反对那种不是“宠”就是“惯”的畸形保护式教育,但更反对那种对学生进行“暴晒”、“撞墙”、“刺字”、“罚跪”等损害身心健康的狂风暴雨般的教育。

5.惩戒时要可接受

在惩戒过程中要注意惩戒的可接受性,教师采取惩戒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使其改正缺点和错误,而个性的千差万别使得惩戒的使用要把握实际的操作性,要对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做深入的了解。惩戒前还要追问:这个孩子的性格特征怎样?这种惩戒适不适合这个孩子的性格特征?这个孩子能否积极配合完成惩戒行为等。

6.惩戒要讲艺术

惩戒其实是门艺术,动辄让孩子写检查,一遍又一遍地写,写多少多少字以上等,诸如此类,采取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其实是教育的下策,如果写检查就能收到教育的效果,也未免太简单了,选择一种有效的惩戒方法,更是教育的艺术。

综上所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校、年级,调皮捣蛋的学生都是客观存在的,尽管他们人数不多,但教育工作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他们的成长须和风细雨的教育引导,但也离不开严格的惩戒。教师不能因为诸多负面信息的狂轰滥炸,因噎废食而放弃对学生的教育。教师应明知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辛勤的工作,决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开拓探索前进,不断完善和提高。

教育与惩戒 篇4

人类文明史是伴随着人类的教育史发展起来的。大概世上有了教育以后,教育便与惩戒相伴而行,同生共存。教育离不开惩戒,正如教育离不开奖励一样。如果说教育是一张纸,那么,惩戒和奖励就是这张纸的正反两面。惩戒和奖励都是教育者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在《说文》中,对“惩”字的解释是“惩者,以正其心也”。教育的本质就是“正其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缘于此,甚至有外国学者认为,“没有经历过教育惩戒的人,其生命成长是有缺憾的;经历过适当教育惩戒的人,其人格才能健康和谐发展”。在英国,一些学校有专门的惩戒室,而在亚洲和西方少数国家,惩戒教育更是被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列入有关法律制度。如韩国《教育处罚法》中,明确规定对学生的处罚条例,女生可以打小腿5下,男生打小腿10下等。

因此,国内外教育界几乎一致认为,教育惩戒权是教育者拥有的一种权力。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认为:“奖励和惩罚都是教师的专业权力。如果非要强制教师放弃这种权力,我认为最终受害的是学生和社会。”上海市教育法制研究与咨询中心谭晓玉博士认为,“惩罚权是一种权力,而非权利,它是教师用于惩罚违反学校学习、生活规范的学生的权力,针对的是学生违反校规的行为,是基于教师职业地位而拥有的一种强制性权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惩戒在中外各国的校园中都很常见。在我国,由于法律法规的缺陷和模糊,以及社会上一些人对教育的错误认识,造成了对教育惩戒认知上的误区,也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家、校之间的矛盾。

然而,惩戒又决然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惩戒和体罚有鲜明的区别。体罚是一种明显带有暴力化倾向,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摧残心灵和肉体的错误教育方式。它不考虑受教育者的心理、性格等主观因素,不讲究教育方式的科学合理,一意孤行,一味蛮干,只能给受教育者带来伤害和痛苦,造成教育的失败。而惩戒虽然也是通过处罚来警戒受教育者,但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则是出于教师强烈的责任心,来源于对受教育者深沉的爱,体现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无限关怀,追求的是教育方式的适时适度、科学合理。

教育惩戒权心得体会 篇5

的确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由于片面强调赏识教育,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处于不能管、不敢管,动辄得咎的尴尬境地。由于缺乏保护自己的合法武器,只要因为学生管理问题发生了纠纷,学校和老师几乎都是处于弱势地位,屡屡被送上被告席。即使是学生家长无理取闹,学校和老师也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再做出让步。很多教师感到非常无助,甚至“谈管色变”。《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出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撑了腰、壮了胆,使大家扬眉吐气。

面对即将被赋予的教育惩戒权,教师应该如何正确运用,确实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教师教育惩戒权入法的提案,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还是非常认可的,而且呼声很高,普遍有些教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真正为教师代言,以后惩戒学生就有法可依了,可以理直气壮,不再怕家长和公众的说三道四。不过个人认为,教师对教育惩戒权,不要有那么高的期望,教育惩戒权,并不是什么尚方宝剑,也不是灵丹妙药,教师即使有了教育惩戒权,也不能任性地使用。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1条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育惩戒权有其特定的含义,不含体罚、打骂、辱骂,对其理解要准确。可见,没有具体实施细则的惩戒权,教师如何去用好是个难题,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因为惩戒失当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对于教师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惩戒权就可以让学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许教师可以使用惩戒权,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使用,而不是任性而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教育惩戒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这也是每个教育人应该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首先教育是出自于“爱”的, 对学生的惩戒一定要出于“爱”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让学生知道。如果为了惩戒而惩戒,让学生感受不到你的关心、爱护,你的惩戒不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造成师生敌对,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对学生的惩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进行。教师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学生着急老师不急,等情绪冷静下来再进行处理。这样处理时就会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过激行为,不会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另外对学生的惩戒要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进行。我们的古人说过“扬善于公堂,规过于密室”。这也应该是我们惩戒学生的准则。对学生惩戒尽量单独进行,惩戒目的是教育学生遵规守纪,使其知错能改。如果在公开场合对学生实施惩戒,会使学生失去颜面,容易造成师生敌对、冲突,或者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越来越难管。

教育惩戒实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标杆树立在哪里,使得教师能够真真正正地站起来管理学生。在教师社会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对于那些品质恶劣的学生管不得,教师的人身安危甚至缕缕被学生侵犯,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保证教师的人身安全。对于那些品质恶劣、道德败坏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他们知道有一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

谈谈惩戒教育 篇6

一、现象分析和提出问题

1. 赏识有些不灵了。鼓励过于频繁,学生早已不在乎了。这样一味地奖励过分重视形式,失去了激励的意义。

2. 问题学生增多了。一味的赏识、赞扬,有时也是对孩子的畸形保护,引发生理心理疾患,容易导致自满、自大,心理脆弱,经不起打击与挫折,甚至老师的几句批评就会导致个别学生抑郁、自杀等。

3. 教师的困惑。现在学生是碰不得、摸不得、管不得、说不得。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也不敢对学生进行批评,担心自己有可能与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沾上了边。

当人们认识到“赏识教育”并非万能的时候,似乎想到了教育需要惩戒。什么是惩戒?惩戒与体罚有什么区别?下面就来谈谈。

可以看出,惩戒和体罚在行为上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动机和目的以及结果也有着许多交叉的地方,只有事情的性质和结果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因此惩戒和体罚在操作层面上很难区分,学校、教师和家长也很难把握分寸,很难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都对体罚的违法性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惩戒与体罚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打了学生,而在于是否伤害了学生。合理的惩戒是一种教育策略,教师应该有惩戒权,也应该合理利用惩戒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特别要掌握惩戒的“度”,合理的惩戒是教育,不合理的惩戒就是体罚。超越一定的“度”,合理的惩戒也会变成体罚,因为,它伤害了学生,而不是教育了学生。

二、教育需要惩戒

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作为教育的两种重要方式,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一)惩戒教育是教育完整性的需要。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正处于身心发展中的学生,这就要求教育者采用的教育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有表扬、有奖励,也应该有批评、惩戒。

(二)惩戒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惩戒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就是教会学生为自己的行为和过失承担责任。学生在学校就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过失负起责任的习惯,日后才可能为社会承担责任。

(三)惩戒教育有利于增强教育效果。

惩戒的实质是“使违纪学生重新树立起对纪律的敬畏感,从而自觉地遵守纪律规范。”例如:儿童玩火烧伤了手,疼痛让他下次再也不敢玩火了。由此看来惩戒教育无疑是帮助其纠正不良行为及思想等的良策,同时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种间接教育。所以适宜的惩戒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增强教育效果,是教育文明、进步和理性教育的需要。

三、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惩戒

惩戒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手段。过于软弱,就失去了应有的威慑力;过于严厉,就是体罚。那究竟该怎么来掌握惩戒的“度”呢?

社会、教育主管部门:“适宜的惩戒”主要是指有合乎法律规范、合乎道德规范、具有教育性的惩戒制度和惩戒标准;教育者在使用惩戒教育方式的时候,一定要依据制度或标准,用恰到好处的惩戒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教师:“适宜的惩戒”主要是要有法定的依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赋予学校和教师进行惩戒的权益和义务。要有惩戒的具体标准,要有惩戒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程序,不能够惩戒过“度”,避免涉及到体罚和变相体罚。在必须惩戒的情况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

家长、学生:“适宜的惩戒”主要是家长和学生能接受的惩戒。而惩戒虽然也是通过处罚来警戒受教育者,但出发点是来源于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体现的是对学生的无限关怀,追求的是教育方式的适时适度、科学合理。现实中为什么我们对学生实施了戒律教育,学生能够接受,还很感激?就是因为我们做得情真意切,不要小看学生的认识水平,他们是知道好坏的。

四、惩戒教育的法律地位

(一)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为惩戒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

《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和处分的权利”;《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化,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等。从这些现有的相关法律来看,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教育工作者的惩戒权,为惩戒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

(二)我国现有的法律对惩戒教育的相关规定不明确。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学生或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等。从这些相关的法律内容上来看,体罚是教师所做出的违反教育法规的个人主观行为,不容质疑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人治”,是违法的。但是对于违反学生行为规范,特别是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经过教育仍不悔改的学生,教育工作者是否该拥有惩戒的权力?或者说惩戒教育究竟是否合法?却在法律上找不到依据。又如《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指导权、学生品行和学业的评定权”。但是否有惩戒学生的权力,立法上却持回避态度,既不肯定也不否认。

五、我们要为惩戒教育的合法而呼唤

惩戒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激励手段之一。在国外皆有之,许多国家也都有相关明确具体的法律规范。惩戒教育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也确实存在,老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尝试来判断,如果把握不好,在缺乏法律赋予惩戒权的情况下,就会危害学生,也危害教师。教育惩戒不可缺少,惩戒合乎规律但欠缺合法性。那为什么不用法律来明确呢?教育的重要性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及惩戒教育的争议性、宽泛性等急切需要法律来帮忙正声,以在使用中能够底气十足,也名正言顺。

教育惩戒的概念辨析 篇7

一、惩戒

《辞海》中, 对“惩戒”的解释是“惩治过错, 警戒将来”。《现代汉语词典》对“惩戒”的解释是“通过处罚来警戒”。这是词典对“惩戒”的解释, 以下我整理了一些学者对“惩戒”的解释:向葵花老师认为“惩, 即处罚;戒, 即警戒。惩戒, 即通过处罚来达到警戒的目的。惩只是手段, 戒才是目的。作为同一过程的手段和目的, 惩和戒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所以本文总结, 惩戒就是通过对不合理的行为进行惩治, 以达到警戒的目的, 使受惩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二、教育惩戒

向葵花认为“惩戒教育, 作为一种负向教育, 主要是指通过实施批评、处罚手段使受罚者感到痛苦, 但又不损害其身心健康, 从而使其认识并改正自身过失的一种教育方式。”

本文认为, 教育惩戒, 是指学校或教师通过对学生不合规范的行为实施处罚、批评等否定性措施, 使受惩者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悔意, 对纪律产生敬畏感, 在不损害其身心健康的情况下, 使其改正自身过失, 遵守规范, 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形成。无论是对受惩者还是对其所在的共同体都是一种善意的行为。

三、教育惩戒与体罚的区别

“教育惩戒以惩罚为教育前提, 以惩罚为手段, 以不伤害学生的身体为原则, 以不再出现被惩戒的行为为结果”。由此可见, “教育惩戒”中“惩戒”是作为教育的手段而存在的, 而“教育”则是作为惩戒的目的而存在的。因此, 教育惩戒中的教育和惩戒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彼此依存。

笔者认为, 教育惩戒和体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目的不同。教育惩戒的目的是教育违纪学生, 而体罚的目的有教育违纪学生、惩罚违纪学生但是也有泄私愤的情况。2.原则不同。教育惩戒的原则是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 而体罚没有原则, 不考虑是否会对学生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3.教育结果不同。惩戒教育实施后, 会使学生内心发生改变, 产生忏悔之意, 并使受教育者得到警戒从而对规范产生敬畏感, 不再出现被惩戒的行为;体罚也有可能使受教育者不再出现违纪行为, 但是这种改变有可能仅是行为上的改变, 并不能保证其内心真正认识到错误, 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还会造成受教育者身体上的残疾, 使其留下心理阴影, 造成心理扭曲, 带来强烈的抵触情绪等后果。4.实施手段不同。教育惩戒在实施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惩罚手段, 但是体罚主要是采用对被教育者的身体或心理造成痛苦或伤害的手段。

因此, 教育惩戒和体罚是有很大区别的, 教育惩戒是一种合理的教育处罚方式, 是为了让受惩者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进行改正, 从而使受惩者健康发展, 是一种对受惩者满怀关爱的一种处罚方式。而体罚则是对受惩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 是一种泄私愤的教育处罚方式。因此, 教育惩戒是合理的, 而体罚是严令禁止的。

四、惩戒和惩罚的关系

“惩戒”与“惩罚”也是常常混淆的一组词, 这两个词的混淆也影响着对教育惩戒的正确理解。“惩戒”与“惩罚”二者有相同之处, 又有不同之处。

从字面上来说“惩戒”一词是由“惩”和“戒”两个字组成的, “惩”是指惩罚, “戒”是指警戒。由此可见, “惩”是一种手段, “戒”才是真正的目的。正如涂尔干所揭示的:“这种惩罚并不是为了使他人的身体或灵魂吃苦头, 而是在遇到过失时确证过失所否认的规范。”惩戒, 是使违纪学生重新树立起对纪律规范的敬畏感, 从而自觉地遵守纪律规范, 这是惩戒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而“惩罚”一词是由“惩”和“罚”两个字组成, 这种处罚方式, 关注的是违纪学生的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该方式认为, 如果学生犯了错误, 就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果学生犯的错误造成的后果严重, 那么其相应的惩罚也会重;反之亦然。因此, “惩罚”的意义在于告诉违纪学生:对别人造成伤害就是对自己造成伤害, 给别人带来痛苦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痛苦。从这个角度上说, 惩罚是一种反攻, 是一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简单的报复方式。

由此可见, “惩戒”与“惩罚”的手段有相似之处, 但它们的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 惩戒是为了“戒”, 而惩罚则是为了“罚”。

给教育惩戒立个“规矩” 篇8

中小学教育该不该有惩戒 (批评、体罚等) 以及如何实施惩戒, 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却始终没能很好地解决。在这方面, 很多国家也都处于摸索之中。比如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于前年公布了一项“学校生活规定预示案”, 方案规定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 教师可在规定范围内进行一定程度的体罚;西班牙虽有禁止体罚的规定, 可是家长们却难以接受, 他们认为有些情况下给孩子几记耳光是非常必要的;英国政府明白家长的苦心, 同意家长可以用手打孩子屁股;还有一些欧洲国家, 孩子上课不守纪律影响别的同学了, 老师不能体罚孩子, 但是可以打电话叫学生家长来管教。

当然, 外国的月亮未必就比中国的圆。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笔者认为适度的教育惩戒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教师越来越难做、学生越来越难教, 这是目前中小学老师的普遍感慨。教师一方面要面对越来越大胆调皮、越来越难以管束的学生, 另一方面要面对各种惩罚学生的“禁令”和社会舆论的苛责, 这使得他们经常陷入左右为难、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处于这种境地的教师容易走两个极端:有的教师干脆对学生放任自流, 哄着学生过日子;有的教师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学生实施体罚, 却往往存在体罚方式不当、体罚程度过重等问题, 有些教师甚至将体罚当作发泄私愤的手段。前一个极端会导致教师的放任失职和学生的桀骜不驯;后一个极端则会造成学生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激化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这说明, 禁止教育惩戒虽具有良好的初衷, 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却遇到了不少难题。惩戒的消极作用毋庸置疑, 禁止惩戒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那么, 能否在允许教育惩戒的情况下, 将惩戒的消极作用降到最低程度?在这方面, 韩国人的做法也许值得借鉴。

韩国的这项“学校生活规定预示案”, 对体罚的对象、缘由、器械、部位都做了详细规定, 并对实施体罚的程度、时机、方式做了严格限制。如规定老师绝对不能用手或脚直接对学生进行体罚;实施体罚的场所要避开其他学生, 在有校监和生活指导教师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实施体罚之前要向学生讲清理由, 并对学生的身体、精神状态进行检查;受罚学生有权提出以其他方式 (如校内义务劳动) 代替体罚, 等等。这些规范化的做法, 一方面可以减少乃至杜绝教师任意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 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对受罚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伤害, 彰显体罚不在“惩”而在于“戒”的本义。

笔者认为, 我们应该从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 重新审视惩戒之于学校教育的作用;如果认为教育惩戒有其存在的必要, 是一种利大于弊的选择, 那么就需要有关部门给教育惩戒立个“规矩”, 研究制定出一套严格详细的体罚条文来, 使惩戒措施规范化, 使其成为有益于学校管理也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教育手段。

惩戒——不可缺失的教育手段 篇9

这是一个真实的镜头, 相信每一个班主任一定都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都为这样的问题学生头疼过。时下, 在我们教育界“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体罚”、“权利”也赫然成了一些犯错学生的保护伞。教师在一次次的“教育”下, 胆子变小了, 小得不能承载任何责任, 小得墨守成规;学生在一次次“鼓励”下, 胆子变大了, 大到无所不为, 大到唯我独尊;家长在一次次“启发”下, “维权意识”越来越强, 强到抓住机会就“创收”, 强到能“自觉”地让“越轨”的老师或破财或处分, 落个“刻骨铭心”。鉴于此, 敢于和学生的不良行为较真儿的教师越来越少。我们的学生在校园里只能见到鲜花, 不能见到荆棘。

难道, 我们的教育只能有赏识, 不能有惩戒吗?

诚然, 我们倡导赏识教育, 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 尊重孩子, 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但我们不可否认, 这种以表扬、赏识为主的尊重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这个世界还有执法机关, 还有监狱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只要我们理性地思考一下, 就不难发现赏识教育的不当运用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1.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素质的畸形发展。

2.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盲点。

3.容易养成学生随心所欲, 自以为是的品质。

4.容易铸就学生遇到困难就低头, 受到挑战就回避的软弱性格。

事实上, 惩戒和赏识犹如磁铁的两极, 无法剥离。“教育惩戒是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未成年人的人格健康和谐发展。”

教育呼唤合理的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那么, 如何区别惩戒和体罚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惩罚是把双刃剑, 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弄不好会伤害人。”指的就是惩戒与体罚之区在实践中难以正确把握。其实, 此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惩戒”, 意即惩罚和戒除二者合一, 其手段是惩罚, 而目的是戒除;而体罚则是指使学生遭受身体痛苦或损伤学生身心健康, 使受惩者在经受身体或心理痛苦后, 强化记忆, 从而达到可能遏止某一行为发生、发展、蔓延的教育方法。

那么, 怎么才能让惩戒不变为体罚?让惩戒不会侮辱人格?甚至不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我认为, 惩戒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惩戒要有目的性

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要明确惩戒的目的, 惩戒是为了使受惩戒的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改过自新健康成长, 同时使大多数学生受到教育。如果不明确这个目的, 教师在惩戒学生时就可能情绪失控, 甚至抱有“教训”学生的心理, 结果就会对学生造成体罚。这是众多被批判的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中, 教师最容易出现的行为错失之处。

2.惩戒必须要在与学生达成教育同盟关系的前提下方可进行

教育同盟关系, 是指师生双方都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育与主动接受教育的关系。惩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戒除不良行为, 得到正面成长。但面对一个不愿意接受教育的学生, 教师能对他进行惩戒吗?肯定不能!就如本文开篇所述:那位数学教师与这名学生之间没有教育同盟关系, 教师强行进行惩罚甚至是体罚, 学生焉能服之?假如师生之间形成了教育同盟关系呢?当然学生会愿意接受惩戒, 并顺利达到教育的目的。

3.惩戒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

这是让师生形成教育同盟关系的重要方法。不能孤立地使用惩戒手段, 必须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 尤其应该与赏识、说理、沟通、激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一般来讲, 惩戒手段必须在教师使用其他教育方法、让学生愿意为错误行为负责、知道老师对他的关爱、产生教育同盟关系后才能进行。

4.惩戒要适时适度得法

实施时必须把握好一个前提:适时、适度、得法。适时是指要抓住实施惩戒的时机。一般来说, 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是实施惩戒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孩子急于求助, 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最能让孩子刻骨铭心。适度是指要把握好惩戒的量, 要顾及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尊严。孩子作业完成得不好就罚他重做十遍、二十遍, 搞清洁卫生不认真就罚扫地一个月等做法, 都是没有把握好惩戒的度。得法是指实施惩戒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 因人而异。对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的孩子, 宜采用温和式的惩戒;对脾气暴躁、自我意识差的孩子宜采用严厉式的惩戒。得法还指在实施惩戒时要讲究策略, 首先肯定孩子是一个好孩子, 再指出他的错误, 让孩子能体会实施惩戒者的良苦用心, 能较平和地接受惩戒。魏书生让学生接受“愉快惩戒”, 小错唱歌, 大错写说明文等方式就是一种巧妙而适度的惩戒。

5.必须与家长形成教育同盟关系

在实施“惩戒”之后, 一定要与家长充分沟通, 与家长形成教育同盟关系, 没有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我们不但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还很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

惩戒——教育不能避免的话题 篇10

一用教育法规来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就有这方面的详细立法, 如美国:在美国一些地方, 如果学生不努力读书, 要判刑入狱;学生如果将学校认为不宜的东西带进学校内, 学校将一律没收, 并且不再还给学生。美国教师的惩戒权还包括:言语责备、剥夺某种特权、留校、惩戒性转学、短期停学、开除等。

韩国:前几年, 韩国通过了《教育处罚法》, 准许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 如对女生打小腿5下, 对男生打小腿10下等, 规定十分详细而明确。

澳大利亚:有一些公立学校设立了警戒室, 学生违反校规校纪, 会被叫到警戒室, 由专门的教师依照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惩戒, 或被送到农场从事体力劳动, 最严重是开除, 如果再不起作用, 就被送到特殊学校。

我国的教育法中也有赋予教师批评教育权的规定, 可是内容过粗, 在实际教学中, 学校、教师采取的批评教育类的做法学生或家长不认可, 认定为教育失当, 教师个人或学校受到一定的批评或处分。制定一个细化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教师惩戒法”, 可以规范学生和教师双方的活动底线, 减少教育中的尴尬和矛盾。在法治社会的今天, 用法律制度来约束, 才是师生权益的最可靠保障。

二实施惩戒教育要注意一定的策略

惩戒是把双刃剑, 是一种有难度、有危险的教育技巧, 要掌握一定的实施策略。 (1) 要可行。在惩戒学生前, 教师一定要让“肇事者”明白他为什么受到惩罚, 避免学生稀里糊涂地就接受了惩罚, 让学生在惩戒中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 要适度。注意惩戒的可接受性, 要对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做深入的了解,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做到恰到好处,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惩戒的效果。 (3) 要到位。惩戒的力度应与违规行为的破坏性程度具有一致性, 对同样的违规行为的前后惩戒要具有一贯性。 (4) 惩戒后的再教育。在对“肇事者”进行必要的惩戒后, 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 与学生促膝谈心, 交流思想, 让学生明确惩戒是针对不正确的行为, 并非针对学生本人, 从而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实施惩戒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

惩戒是一种教育手段, 也是一门教育艺术。高明的惩戒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它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建立正确的道德是非观念。

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总结了惩戒教育的10个原则:惩罚孩子的前提是肯定孩子;犯错后立即惩罚;平日要把要求讲清楚;惩罚之前可以先对孩子进行警告;要向孩子说明惩罚的原因;惩罚前后要一致, 要说到做到;惩罚不要“翻箱倒柜”, 在惩罚时, 旧事重提会让学生不明白自己为何受罚;惩罚要适度, 要因人因事而定, 对性格内向的孩子, 瞪一眼或冷落他一会儿就够了;惩罚要对事不对人;打孩子是愚蠢的做法。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 惩戒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多变, 教师需要拥有灵动的惩戒教育智慧。可选智力方面, 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劳得就曾因偷杀校长爱犬被罚绘制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图;可用劳动教育方面, 曾任美国总统的里根, 小时候因踢碎邻居家玻璃而被父亲罚做临时工;可借自然的惩罚, 孙云晓惩罚自己爱睡懒觉的小女儿, 早上故意不叫她起床, 让她品尝不按时起床造成的后果。

四提高教师实施惩戒教育的能力

教育实践中, 很多新教师没有进行培训就匆忙走上班主任岗位, 很多学校的班主任队伍建设仍以“师带徒”这种手工作坊式的培训模式进行, 优秀班主任更多的是在自我学习、自我摸索中成长起来。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独具个性, 而在他们独特风格尚未形成之前, 是否需要一些“范例”去模仿?

我们需要加大班主任队伍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力度;可以编写“教育案例”文集, 搜集、容纳各种成功的教育案例, 包括失败的教育案例, 提供给一线教师, 方便他们学习、借鉴, 减少年轻教师的探索实践, 充实教师的教育方法储备, 对提高教师教育能力应会有很大的帮助。

惩戒教育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权利和手段, 惩戒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往往是惩戒使用不当, 而不是惩戒本身的问题。教育是培养人, “人”字, 一撇一捺, 如果说撇代表着“赏识”, 那么捺就代表着“惩戒”, 教育活动中只有两者恰当使用, 才能保证把学生培养成人、成才。

摘要:惩戒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权利和手段, 教育活动中恰当地使用惩戒,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教育惩戒同样可以精彩 篇11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学校开展了有关教育惩戒的课题研究,研究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各班进行讨论,首先界定出什么样的行为是过错行为,对于这种过错行为应不应该采取惩罚措施。第二个阶段,是进行家长问卷调查,让家长也充分参与其中,群策群力。第三个阶段,是针对过错行为讨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惩罚措施,制定出暂行办法,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论证和修改。第四个阶段,是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班规。可以说,我们制定教育惩罚条款的过程是民主的,它是由全班学生自己制定、经家长讨论研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论证之后所达成的共识。在对学生实行惩罚之前,如果还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都会给学生3次机会,这3次只是提醒,而不采取任何惩罚,一旦3次机会用完了,那么就以班规惩罚。比如,我们要求学生下课或放学时要随手放好自己的凳子,一开始我们会集体让学生放好凳子,当学生有初步的习惯后,教师就不再提醒。如若学生忘记了,就把他的凳子放在阳台上或教室外面,等这个学生来了之后自行把凳子搬回,不需做任何解释,但这种机会只有3次。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自我反省、自我规范、自我适应的过程。实践证明,这样做还是效果显著的。在这里,我把我们班所实行的教育惩罚方式列举如下:

1.娱乐式惩罚:让犯了错误的同学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可以是唱歌、讲笑话、讲故事、猜字谜,也可以展示自己的其他特长,实在不会的就给大家做广播体操。

2.反思式惩罚:让违反班规的学生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桌子上什么也不放,他们只有一个姿势,那就是抱臂坐直;他们只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反思自己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宜过多数落学生的不是,要做到“无声胜有声”。反思时间不宜过长。

3.捆绑式惩罚:这种惩罚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把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组,实行积分制,如果组内的成员犯了错误,不但要扣分,还要在组内开会讨论,分析原因,并对其进行教育,之后全组和这个学生一起接受教育惩罚。犯了错误的学生会觉得自己不但给组内抹了黑,最主要的是连累了同学,使他欠了人情债,那么他的心里就会过意不去,以后就会尽量不犯错误,以免再连累别人。

4.服务式惩罚:这种惩罚就是让犯了错误的孩子打扫班级卫生、收作业、发作业本什么的,为大家服务,谁有困难都可以找他帮忙,而他不得拒绝。这种惩罚使他原有的思想意识不断受到冲刷、洗礼,用他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来弥补他的不良行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5.交换式惩罚:这种惩罚就是拿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来交换。比如一定的时间内不准看电视、不给零花钱、不许参与课外活动等。通常,这一惩罚都是和家长联手完成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如果犯了错误,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就必须为自己的过错行为负责。

6.文字式惩罚:主要是针对那些屡犯错误仍不能改正的学生实行的。让他们就所犯错误之事写一篇文章,或是抄写、背诵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有针对性的、犯哪一类错就背哪一类文章)或班规。曾有一件事对我来说印象深刻:学校一再强调不许踩草坪,班里也有相应的班规来规范大家的行动,可依然有同学“顶风作案”。那天,我们班的学生上体育课,由于集合地点临时由小操场改到大操场,而两个操场之间有很大一片草坪,很多学生就干脆从草坪上穿过,恰巧被我们的大队辅导员看到了,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为了让学生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我就使用了“文字式惩罚”。当时我出了两个题目,凡是从草坪上过去的同学的作文题目是《我能绕过草坪吗?》,而没有从草坪上过去的同学的作文题目是《你能绕过草坪吗?》。由于有生活体验,绝大部分学生都写得很好,有理有据,有质问有反思。这种惩罚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也起到了让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从那之后,我们班的学生不但不踩草坪,而且还主动保护草坪。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两个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两人都据此事写文章,写完后交换着看一下、评一下,矛盾就在这两张小小的纸上解决了,也省去了班主任的许多麻烦。

总之,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育惩戒的名字虽然不如赏识教育那样好听、那样冠冕堂皇,但它的确是行之有效的。面对目前社会及部分家长的误解,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与卓有成效的工作,及时消除误解,使我们的教育之花四季常开。

惩戒教育 篇12

1 我国历来有惩戒教育的传统

所谓“惩戒教育”,就是惩而戒之的教育。它不简单等同于“惩罚”,“惩罚”的落脚点在于“罚”,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做法;而“惩戒”的落脚点在于“戒”,是一种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教育。

我国历来有惩戒教育的传统。所谓“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就反映了惩戒是教育活动中客观规律的要求。《孟子·告子下》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并认为“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疚疾”。这种思想认为人的聪明才智在于艰苦的磨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认为,对学生所施加的各种惩戒,有利于学生意志的磨砺、理想人格的形成,否则就是纵容下一代。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在潜意识中也会默认这种外在的“磨砺”,教育中的惩戒,也就变得更加合理化了。

2 国外惩戒教育的启示

苏联教育家马柯连卡明确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才,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新加坡是法治最严的国家,新加坡教育部制定的《处理学生纪律问题的指导原则》中指出:“新加坡所有中小学校可以处罚学生。”美国,一向以尊重人权而自我标榜,但至今很多州明确规定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度体罚,但他们有很明确的规定和约束,有专门制定的惩戒条例,有的学校还设有专门的“惩戒小屋”,让犯错的学生在小屋中反省、自责,并限制他们部分的人身自由。这里有一份美国一学校《问题行为惩戒条例》可以供我们很好的借鉴与参考:

从这份条例中我们看到美国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一旦触犯条例,有对应的惩戒措施,措施很具体,操作性强,让学生真切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让父母一起参与对孩子的的纠错,更主要的是惩而不伤人,真正起到了惩而育人的作用。

3 惩戒教育丰富了教育的内容

人的发展需要平衡,既要有赏识教育也要有惩戒教育。仅有赏识教育容易导致学生骄横,自以为是,经受不住挫折,承受不起生活中的磨难。我们面对的学生思想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诱惑,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犯错难免。必要的惩戒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勇于承担生活中的责任。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那种只能放在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要培养能够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工作中的各种困难以及各种挑战的人才。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从容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

孟子曾发出“教亦多术也”的感慨,教育的方式不是单一的,这也是由教育对象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品质等多样性决定的。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是教育手段中的两个不同的面,我们不能只有惩戒而没有赏识,同样也不能只有赏识而没有惩戒。《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和处分的权利。”这一条款肯定了教师的惩罚权,即教师惩罚权是法律赋予教师的一种管理职能。如果学生触犯了校纪校规,我们的教育者只是听之任之,或者处理不到位,那么长期以往,犯错的学生会越走越远,甚至走向人生的深渊。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虚弱、不负责任的教育。

4 惩戒教育中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爱心原则。惩戒的宗旨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过错,认识到违反规章制度和纪律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因此教师在行使惩戒这一管理职能时要从尊重学生心理出发,不能简单使用粗暴的言语,更不能有悖师德,恶意谩骂学生,或动手打学生。另外,尽可能避免在公共场合处理违纪学生,以保护学生自尊。我们不妨借鉴国外的做法,有条件的可以在专门的办公室进行处理教育。在处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允许学生的辩解,在充分掌握情况的过程中适时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自主认识自己错在哪里,怎样为自己的过错买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学生的过错,我们不能姑且容忍,也不要担心处理学生会费时费力,弄不好还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要知道在必要时停下课来教育学生可能所起的作用比上一堂课要大得多。只要是出于对学生的真心帮教,那么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并没有受到损害,而是在接受另外一种方式的教育。

(2)适度原则。在处理违纪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发现有的班主任未经教育管理部门同意,随意停课,让学生回家反思一周或更长时间,反思其间与学生和家长也几乎没有联系沟通。我们要问这样的反思真的管效吗?如果不与学生家长沟通,随意让学生回家,一方面可能会造成家长的误会,另一方面,动不动就让学生回家,其实学生也是很反感的。

对于学生的犯错,我们要作一个分类,是偶犯,还是屡犯;是不小心犯错,还是无视道德纪律的约束。那么在处理的时候也要分类处理,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一次违规就抓住学生的小辫子全盘否定学生,我们也不能在不与学生或家长沟通的情况下一意孤行,这样只会加强学生的对抗情况,于事无补。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任何形式的惩戒都应该注入丰富的教育内容,注重适度,寓教于惩。

(3)公平原则。惩戒教育只对事,不对人,所以应该一视同仁。我们在惩戒学生的时候不应带着感情的亲疏。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我们也经常发现有的班主任在处理违纪事件时用的不是一杆秤,有的班干部违纪了,班主任往往轻描淡写处理甚至不处理,而一些所谓的后进生违纪了则常常采取停课赶回家的做法。其实班干部也是学生中的一员,一旦触犯了校纪校规或班规,教育者就要对照相关的条例作出相应的处理,这样才能树立班主任的威信,也能帮助班干部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谨慎自己的行为,在同学中作出表率。相反后进学生犯错了,我们在处理的同时,也要看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指出他的过失,并在沟通协商的基础上辅以相应的惩罚措施,让他心甘情愿接受惩罚。

在崇尚素质教育的今天,惩戒教育是赏识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惩戒与赏识是教育的天与地,缺了谁都不能算是完整的教育。适度运用惩戒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耐挫感,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呼唤惩戒!

摘要:教育是丰富的,惩戒教育是赏识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我国历来有惩戒教育的传统,国外的惩戒教育也启示我们:恰当运用惩戒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耐挫感,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在运用惩戒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三个原则:爱心原则以及适度原则与公平原则。

关键词:赏识教育,惩戒教育,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郑立平.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2.

[2]李镇西.爱,不是教育的一切.班主任之友,2011(1).

上一篇:EPC项目管理模式下一篇:高职人文素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