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戒机制

2024-09-18

惩戒机制(精选9篇)

惩戒机制 篇1

一、中国电信产业的失信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当前中国电信产业失信行为的表现

1. 企业信用缺失。

(1) 企业之间竞争不规范。恶性“价格战”愈演愈烈:擅自改变资费标准, 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用户或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散布涨价或者降价信息, 扰乱市场秩序;订立价格联盟, 损害其他经营者或电信用户的合法权益。 (2) 企业之间信用无保障。互联互通中, 个别主导电信经营者出于“保住用户阵地、维护自身利益”的狭隘意识, 在与新兴电信企业网间互联时不是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全面履行互联协议的约定, 而是以各种借口拖延网间业务开放, 人为设障, 降低互通率和互通质量, 损害了互联他方及电信用户的利益[1]。 (3) 企业自觉履约率低。近年来, 电信运营企业在当地通信管理局或行业协会的倡导下, 行业自律公约或自律协约签了不少, 但实际执行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1]。个别企业言行不一, 背弃协约条款规定, 有的甚至擅自撕毁协议, 在经营中仍我行我素, 继续违规, 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2. 个人信用缺失。

电信企业的欺诈行为使用户、投资人蒙受了重大的损失。同样, 电信公司也由于各种用户欺诈行为, 如盗打电话、拖欠拒交话费、伪造身份注册及网上商业诈骗等, 蒙受巨额损失。 (1) 用户的电信欠费和恶意欠费行为普遍存在, 致使一些恶意欠费者在不同运营公司消费而得不到追究。特别是取消入网费以后, 恶意欠费的欺诈行为更加难以防范, 已经使电信运营企业呆账比例增加、企业利润不实、资产流失严重。 (2) 欺诈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少数电信用户或盗用他人电子密码通过电信网络侵害合法用户的利益, 或伪造身份证注册和上网或盗打公用电话, 或伪造电信卡使用业务, 手段多样化。

3. 政府信用缺失。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关键, 起示范作用。电信改革已经走过十年的艰辛历程, 围绕提高电信行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和为公众提供优质的电信服务两大主题, 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式的重组改革, 但市场绩效并没有取得基于有效竞争的良性结果。政府在市场进入、互联互通、电信资费、普遍服务等诸多方面的表现令广大消费者失望:垄断定价、限制竞争、服务低质量、“不联不通”, 严重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二) 电信产业信用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1. 失信惩戒机制尚未建立, 失信者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

建立健全合理的失信惩戒机制, 是规范信用交易的有效途径, 是建立现代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保障。中国电信产业存在大量失信行为, 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家信息管理体系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 失信违规成本小。在立法方面, 《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然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 《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 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 诚守信用的立法明显滞后[2]。

2. 电信产业信用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 它通过对失信行为的社会联防和适当惩戒, 有效保护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需要综合抓好信用道德文化、信用法律环境、市场培育和中介服务、政府监管及行业自律、技术支撑体系等多个环节, 全面考虑制度安排、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和技术手段等许多方面, 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 市场行为主体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不完全契约, 是市场经济中信用缺失的主要根源。

3. 市场信用意识淡薄, 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

由于当前电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健全, 产权制度不明晰, 国家代替企业成为社会信用的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直接面对市场成为自主经营主体, 而由于产权边界不清, 企业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就很难使市场经济主体自觉讲信用, 一大批企业会“搭便车”, 坐收失信之利, 却不用付出任何 (失信) 成本。因此出现了电信市场诸多诚信缺失的现象[2]。

二、构建中国电信产业失信惩戒机制的必要性

(一) 构建失信惩戒机制是加快建立信用体系的关键环节

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是社会信用体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重要保障。目前, 电信产业乃至其他领域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经济失信行为, 关键在于长期以来缺少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部件———失信惩戒机制, 这使得市场中信用主体的失信行为几乎不受成本约束, 造成信用市场中的虚假信息普遍存在。

(二) 构建失信惩戒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不是仅靠道德的软约束就可以形成的, 还需要社会制度的硬约束。中国自20世纪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经济主体逐渐多元化。与之伴随的就是原有的社会规范基本丧失殆尽, 社会各经济主体利益边界模糊, 市场范围扩大的速度远远快于社会约束与制度建设的速度。这种不协调发展, 使得那些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和承担责任条件的市场主体大量存在, 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3]。

三、构建电信产业失信惩戒机制的总体思路和运作机理

(一) 失信惩戒的内涵

失信惩戒就是对通过一系列措施、手段和办法, 对失信行为能够及时、适当地进行惩戒, 造成对失信行为人的经济、道德或者其他约束, 使其付出高昂的失信成本, 把失信行为人的个别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 并对其未来的预期形成巨大的威慑力和社会影响力, 这是失信惩戒机制的内在含义。

(二) 构建失信惩戒机制的总体思路

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失信惩戒机制实质上就是一系列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包括基于信用记录, 通过生产、销售、购买和使用信用产品对失信行为进行的市场性惩戒, 通过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的司法性和行政监管性惩戒以及对失信行为人的社会性和行业性惩戒。其运行机理在于以信用记录的形式对失信者的失信行为予以准确的记录、保存和标识, 并将其置于全社会的监督控制之下, 通过市场、行政监管、法律、行业自律及社会道德等综合惩戒机制给予失信者及时适当的惩戒, 使失信者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 把失信行为人的个别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 使失信者一处失信, 处处受制约。

(三) 中国电信产业失信惩戒机制的运作机理

1. 通过生产、销售、购买、使用信用产品形成的市场性惩戒机制, 对信用记录好的企业和个人, 给予优惠和便利;

对信用记录不好的企业和个人, 拒绝进行交易, 让其遭受种种不便。

2. 通过综合利用市场性惩戒和社会性惩戒机制, 记录和

公示有严重失信行为的个人和组织, 通过信息的广泛传播, 使对交易对方的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 让失信者一处失信, 处处受制约, 并形成对失信行为的威慑力量。

3. 通过行政性监管性惩戒机制对失信行为进行经济赔偿

或行政处罚, 使之在财产、人身自由、资格准入等方面付出代价, 同时, 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 形成监管合力, 减少重复建设。

4. 通过行业性惩戒机制的建立, 加强行业自律, 对政府委

托下对失信行为人进行行业资格准入的限制, 甚至责令退出行业, 使之在行业内难以立足。通过自律、互律和他律的约束机制, 提高行业信用水平。

5. 失信惩戒机制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信用水平和创造信用

环境, 因此要及时接受被失信惩戒机制处罚者的投诉和申辩, 纠正记录错误和帮助失信者修复信用, 从而从根本上改善信用环境。

四、政策建议

(一) 推进电信产业信用体系建设, 为失信惩戒创造前提条件

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失信惩戒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要以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前提条件, 因此, 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尽早建立起政府推动、以信用服务业为主体、以法律法规为保障、以企业信用管理为基础、以行业协会为纽带的、能够如实反映市场交易者信用状况和应对措施的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二) 加快信用立法, 为失信惩戒提供法律保障

失信惩戒机制有效运转的前提条件是有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作为基本保障。要尽快推进《电信法》的出台, 同时制定失信惩戒的法律法规, 明确在市场经济中, 失信的法律边界是什么, 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程度和形式的制裁, 明确失信行为的惩戒内容, 失信惩戒的实施主体及其责任。

(三) 加强电信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为失信惩戒创造基础条件

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环节。加强企业信用建设, 培育良好的企业信用品牌, 防止因授信不当以及因客户违约而发生信用风险, 是构建失信惩戒机制的基本目标。鉴于电信企业在信用管理上比较薄弱, 没有形成防范信用风险的机制, 所以应该加强电信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推动企业尽快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引导企业把现代信用理论和方法引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

(四) 推动行业协会建设, 为失信惩戒提供客观环境

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中间体是行业性惩戒的实施者, 在失信惩戒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行业协会按规定承担行业性失信惩戒功能, 制定行业规章制度, 记录、披露所属企业信用行为, 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自我约束, 改善业内的信用状况。政府应当在法规建设、业务环境和人员安排等方面支持信用行业协会, 使协会得到培育发展, 同时又要加强监督管理, 确保行业协会能够诚信守法、规范运作。

参考文献

[1]赵兴源, 吴烨.信用缺失已成为电信业做大做强的“瓶颈”[EB/OL].http://market.c114.net/220/a153773.html.

[2]谭永智, 李淑玲.企业信用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

[3]薛兴华.诚实为本信用为先——谈培养健康的电信市场体系[J].通信世界, 2002, (32) :21-24.

惩戒机制 篇2

只有让多数人愿意或必须立足诚信做人做事,才能从根子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实现消弭矛盾于无形、化解矛盾于萌芽,这是社会管理创新之大义、建设文明社会之大道

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国家的立邦之基。一个诚信沦丧、尔虞我诈的社会,必定是人人自危、相互伤害的畸形社会。长期的诚信缺失必将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和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把构建信任、构筑社会诚信体系作为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

一、社会诚信建设意义重大

从早几年媒体披露的黑心棉、毒大米、毒奶粉、地沟油,到最近的达芬奇家具、味千拉面、塑化剂等一系列严重事件,都在挑战社会道德底线,都在拷问社会诚信,使民众对衣食住行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诚信危机呈蔓延之势。虽然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诚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诚信体系已被打破,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陷入了诚信危机,诚信问题确实到了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的时候了。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日益成为各地政府的施政理念和导向。毫无疑问,一个诚信的社会是让人有充分安全感的社会,是一个易于合作、互利互惠的社会,也是和谐、幸福的社会。促进社会和

谐,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必须建设诚信社会,这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建设的要义之一。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是改善市场秩序、推动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市场主体受市场“看不见的手”驱使,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如果任由其不受任何道德约束地去实现利益最大化,共同毁灭将成为大家不可逃脱的命运。不以诚信为基础的市场,必然是秩序混乱的市场,必然是背叛多于合作的市场,它必将大大增加监督和履行契约的成本,必然导致守信者遭受损失、被市场淘汰,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优化市场环境,保持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重构市场信用体系,解决好当前信用缺失问题。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当前,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如何加强和提升社会的自我净化、自我调节功能。要加强和提升这一功能,必须立足于诚信建设。只有让多数人愿意或必须立足诚信做人做事,才能从根子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实现消弭矛盾于无形、化解矛盾于萌芽,这是社会管理创新之大义、建设文明社会之大道。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是建设诚信机关、建设法治社会的迫切需要。建设诚信社会,首当其冲的是建设诚信机关,包括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国家机关有了诚信,才有权威,才能得到民众的信服,民间诚信才能得以培育。立法者、司法者、执法者有了信誉,法律本身才可能得到完善和有效执行;民众才能相信和尊重法律,法律作为行为规

范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这一意义上说,诚信社会是法治社会的前提条件,没有诚信就没有法治。

二、全面规划社会诚信建设

社会诚信建设应国家主导,整体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参数。我国诚信体系建设应当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国家主导、自上而下地大力推进。

制定完备的诚信体系建设法律法规。必须强力推进诚信法制建设,强化法律规制。以法律的强制性、稳定性和延续性,打破诚信危机的坚冰,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铺就一条康庄大道。建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立法工作,对急需的法律法规深入研究、率先出台,如与信用行业直接相关的行政法规可先出台,对信用行业的管理定下基本的制度框架,以促进现代信用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待条件成熟后形成法律。

加强诚信教育和诚信伦理建设。广泛开展社会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建立行业行为规范,实行行业公约,树立诚信为本、诚信兴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大力普及信用管理的基础知识,宣传建立信用制度、加强信用管理、防范信用风险以及失信惩戒机制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强化舆论监督,使道德伦理约束成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为,成为社会诚信建设的坚实基石。加强诚信教育和诚信伦理建设,着眼于诚信与利益的正向关系,以人为本,塑造现代公民人格。

建立健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一是建立、开放国家诚信数据库。由专门部门牵头,整合工商、税务、房管、海关、贸易、交通、质检、药监、环保、劳动人事、公用事业、公安、法院、银行、证券、保险等有关方面掌握的企业和个人信用的数据资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据库标准化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向社会有序、有偿开放。二是培育一批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较高执业资质和道德水准的独立、公正、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机构。先由政府委托或授权的信用服务企业经营,待条件成熟后再成为与政府脱钩的中介服务机构。三是加强信用市场监督和管理。采取专门部门监督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信用企业和与信用活动相关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律师等专业服务机构和人员的监督管理。建立信用信息公开和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制度,确立等级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建立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一是由政府相关部门作出惩戒,公布“黑名单”、“不良记录”,给予警告、罚款、取消市场准入等行政处罚措施,惩罚、制止违法违规的失信行为。二是建立市场自我调节、监督机制,如建立信用等级评定与银行授信额度挂钩等制度。三是通过信用信息公开机制,让失信者受到全社会的监督和制约。四是建立与惩戒失信行为相适应的法律惩戒体系,如社区义务劳动、社区矫正、罚款、短期刑罚等。

三、社会诚信建设也是法院的重要任务

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人民法院应充分发挥审判执行职能作用,积极能动,有所作为。

严厉惩戒失信行为。审判执行工作要切实保障守信者的合法利益,不能让失信者获得非法利益;充分发挥刑罚的威慑功能,对构成犯罪的失信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充分发挥联动执行等执行威慑机制的作用,让“老赖”逃无可逃,迫使其诚实守信;将惩戒虚假诉讼作为治理重点,联合公安、检察和司法行政等部门积极甄别、防范、制裁虚假诉讼行为。

全面构建诉讼征信系统。积极促进政府诚信施政。一方面,人民法院通过行政审判,对政府的失信行为进行纠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另一方面,人民法院通过司法建议、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等方式,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惩戒机制 篇3

一、高利害考试中“综合素质评价”舞弊的诱发条件

英国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考试(GCE-A level)是“大多数大学入学招生的主要凭证”,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其中设置传统纸笔测验所不能检测的知识体系、实践能力、理解判断及独立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项目,包括拓展项目资格(Extended Project Qualification)、课程作业(Coursework)等控制性评价(Controlled assessment)。资格与考试管理办公室(Ofqual)发布的全英、英属地及海外《2015年夏季GCSE与A Level考试舞弊行为数据统计》显示,该考试季共有2,460例舞弊处罚案例,只占到5大考试机构(Exam board)考试单元总数(Unit entries)的0.011%,保持着极低的比例[1],其中控制性评价舞弊行为发生率更低。但综合素质评价由于评价条件的特殊性和纳入大学招生考试的高利害关涉性,仍存在较易舞弊的诱发条件。

(一)由评价环境的弱监控性而诱发考生舞弊

英国的GCE-A考试公共服务体系由“考试监管机构、考试授证机构、各考试中心(学校或学院)”三层级构成,“综合素质评价”由基层的6,000多所学校、学院和中心负责实施,相当于我国高中自行组织的内部评价。[2]因此,内部性评价中主客体利益紧密关联及师生熟悉感成为学校和学院职员舞弊的诱发条件之一。职员舞弊(Centre staff malpractice)主要指考试中心正式成员、职员或聘用人员参与的舞弊。包括保密领域,违反试卷、材料及其电子版本的保密性,譬如在控制性评价或者是课程作业尚未提交到授证机构、评价中心或者仲裁机构之前对这些作品进行篡改。欺诈、弄虚作假,在考试或评价过程任何不诚实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虚构或篡改内部评价的分数,捏造内部评价记录或真实性陈述,冒名顶替掉包行为。对考试提供不适当的帮助,为考生个人或群体提供超越考试大纲或管理规定允许范畴之外的任何帮助。还包括管理失职,未能按照考试管理的相关规定开展控制性评价。

(三)由评价结果的高利害性和评价主体利益互涉性诱发的家长舞弊

由于评价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特征,考试管理机构对于家长和监护人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参与度权限上给予明确的规定,鼓励父母和监护人积极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来,尽早着手和学生共同商议项目计划。他们可以对学生项目实施资源获取的途径进行指导,但却不能直接告知具体的资源取舍判断。如果孩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取了更多的额外帮助,需要告知教师。由于考试结果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与考生关系密切的利益团体如考生的父母或监护人、兄弟姐妹、朋友也可能成为舞弊行为的主体。因此,英国考试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为了保证资格证书的真实性以及为所有考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无论何人参与或者何种原因参与,对考试中舞弊行为指控都应该彻查”。[1]

二、“综合素质评价”舞弊的防范与预警机制

英国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保持较低舞弊率,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建立“管、监、评、审”四位一体的公共考试服务体系,既有权责分明、分层设置的管理机构、监督机构、实施机构等一体化的组织架构,还包括公示、外审、抽查及举报者权益保护等制度规约。

(一)设立独立于政府的最高级别考试监管机构

英国公共考试服务体系最高管理机构(Qualification Regulator)是直接对威斯敏特议会和北爱尔兰议会负责的资格与考试管理办公室、新成立的直接对国民议会负责的威尔士资格考试管理局(Qualifications Wales)和课程、考试和评价委员会(CCEA),它们皆为独立于政府的非营利机构。

1. 利用资质认证和考试授权,保证考试体系的公信力

考试监管机构职责在于对考试授证机构(Awarding Organisation)进行资质认证和授权,也就是说,所有资格证书的审批权和核准权归属监管机构,授证机构是下属机构,在监管机构的认证、监督下负责设计、提供和授予资格证书,在行政隶属上存在批准与负责的对应关系。英国2009年《学徒、技能、儿童和学习法案》(The Apprenticeship,Skills,Children and Learning Act)和201 1年《教育法案》(Education Act)要求监管机构保证“资格标准客观和评价标准客观,所授予资格证书应该真实可信地反映学生学业成绩,让公众对其管辖资格授证和评价实施充满信心,保证考生和高等教育机构及雇主充分受益”。[4]考试监管机构建立的重要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其管理确保资格考试体系满足英国学习者合理性学习需求;二是确保和维系公众对资格证书和资格考试体系的信心。考试监管机构要确保证书有效、可信且满足预设标准,在不同考试机构之间具有可比性,[5]使其成为评价学生发展真实有效的判断依据。考试监管机构对认证授权的考试授证机构的资质进行动态调整,对那些不符合认证标准的考试授证机构,撤销其考试授证资格和考生报名资格,以强有力的行政约束权维系着考试体系的公信力。

2. 制定考试管理条例,实现高站位监管

考试监管机构定期发布并更新《考试资格管理条例》(General conditions of Recognition),详细规定考试授证机构开展工作时必须满足的要求与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所有授证机构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预防舞弊或渎职行为发生,致力于颁发合理有效的资格证书”。[6]一旦发生舞弊,迅速开展调查并评估舞弊的负面影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根据舞弊事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对主要负责人实施对应的处罚。此外,考试监管机构还颁布相关考试《考试业务守则与实施规程》(GCSE,GCE,Principal Learning and Project Code of Practice),[7]在宏观层面对考试授证机构职能责任、与各个学校考点的关系、内部评价的标准以及舞弊防范与处理等问题上进行顶层指导和高站位监管,目的是保证学业评价和资格授予优质、稳定、精准与公正。《考试资格管理条例》规定各授证机构必须建立和维系并实时更新疑似舞弊、确诊舞弊或失职渎职的调查程序,并作为一种长效制度稳定下来,确保由无利益关涉的合适人选严肃、客观、有效地对舞弊事件开展调查。考试授证机构一旦获得考试监管机构的授证,必须严格按照管理规定行事。

(二)考试授证机构提供舞弊防范指导与风险预警

英国考试授证机构联合委员会(JCQ)每年都会对考生、家长、考试中心职员与考试机构舞弊的可能风险提前预警,制定舞弊案例指导和风险防范培训,详细告诫根据舞弊事件发生的环境与本质以及所授予的资格类型,决定实施处罚等级量度,使其不想舞弊,不敢舞弊。

1. 对考生、家长和评价职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舞弊防范指导

提前发放的指导手册详细地告知教师、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何为舞弊、为何舞弊、学生的作品为何需要参考文献、学生对其作品真实性的保证、如何鉴别作品的真实性以及舞弊的惩罚措施”等具体行为守则。对于考生,帮助他们深刻认识如何提交一份诚信、真实并正确运用参考文献的作品。特别强调研究的规范性,指导手册运用案例展示参考文献注释的格式范例,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引用参考文献,防止因引用不当而造成间接舞弊。“明确告知考生如果运用他人的观点或话语而没有在参考文献中或注释中清晰标注,该行为就构成了作弊(Cheating)”。[8]资格证书联合委员会对教师、家长和同伴在活动实施中的职责权限有明确规定,如在任务设定环节,“教师可以对评价要点的核心本质进行深一步解释以便学生清楚地明白具体的考核要求,但是这种指导应保持宏观性,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活动展开”。在实施环节,“教师不能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一旦给予了超过大纲规定之外的指导,必须在记录表上详细标明”,对于教师辅助的部分,在评分过程中充分考虑,不给分数。[9]父母或监护人可以为考生提供获取电子资源的信息或者和考生讨论其项目设计,但是在材料的选取上不能够给出直接建议。如果说这个项目同伴协作、分工进行,考生需要单独标注自己在整个团队项目执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10]学生提交任何作业必须签署作品真实性的声明,以确保作品属于学生个体亲历所为。

2. 对考生提供有威慑力的风险预警以降低侥幸心理

预防或减少舞弊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提高风险防控的威慑力,降低考生有意逃避惩罚的侥幸心理。因此,英国的考试授证机构在考试之前预先给考生发布警告。“剽窃(Plagiarism)就是窃取或盗用他人的表述、观点和思想来冒充自己的,是一种性质极其严重的作弊行为”。他们告诫考生“不要存在捉不住的侥幸心理,考试授证机构已经设置了检测舞弊的多条防线”。第一,评价者能够识别写作风格和文字表达的变化;第二,评价者皆为经验丰富的学科专家,非常熟悉考生所选的研究主题,他们或许早已阅览过考生所使用的文献或资源,甚至能够轻而易举地标注出哪些部分属于抄袭内容;第三,使用网络搜索引擎和专门的学术行为不端检测系统进行检测,以断句和词语为分析单位细致地对比数据库中原有文献和提交文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检测语法、文风和标点方面变化。[10]赊此之外,项目实施之前授证机构就提前告知考生舞弊后可能遭受的零分处理、取消证书资格乃至阶段性禁考等严重警告,以提升预警的威慑力。

(三)评价机构对舞弊行为的预防规定

1. 设立监督人员全程参与学生的控制性评价

英国在考试中心协调机构和授证中心,都设立了专门监管者(supervisor)全程“贴地检视”(immediate oversight)从活动开始到最终结果公布的评价全过程。监管人员需要接受必备的训练且由授证协调机构按照特定组织考核程序予以任命。各中心对监管人员职责认定存在差异,但无一例外最核心的职责就是通过例会或其他台适的交流方式(邮件或电子公告)全程监控考生的作业实施,按照上级要求详细记录监管过程。在项目实施之前,会对考生进行不少于120个小时指导,帮助考生明白评价目标、项目实施过程、项目结题的支撑材料以及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对于拓展项目来说,监管者同时也扮演着评价者的角色,[12]监管人员会同考生共同讨论项目实施进程及其学生的当下想法,在保证考生项目独立实施基础上为其提供帮助和指导,他们或者在考生的主题领域提供平行性思考路径或者提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做出自己专业性判断。监控和评价的一体化进程实现了项目实施过程和项目评价过程的同步性,最大程度保证了评价内容的真实性。这样的监管有助于学生项目实施,更为重要的是全过程沉浸式参与是保障评价的专业质量控制,确保学生成绩反映学生所展现出来的真才实学,是舞弊或剽窃的主要预防和检测手段。[13]

2. 建立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公示、外审和抽查制度

保证综合素质评价可信性的重要措施,就是详细保存档案支撑材料并详细记录项目实施过程,因此,在英国的拓展性项目评价实施完结之后,考生需要提交详细的评价支撑材料并予以公示。主要包括“项目档案材料首页、考生和监管者真实性承诺书、项目名称和修改意见、项目实施计划、监管者中期指导的会议记录、项目结果、项目报告、项目报告鉴定人签名及最后的成绩单”。为了保证各个考试中心评级方法和结果可信度的一致性,所有的控制性评价都实施第三方考试中心的复查制,称之为“外部审核”(external mod eration),考生的评估材料在各考试中心之间再次复查,对所授分数进行第二次审议,对于不合适的分数会予以调整。如果说外部审核阶段发现重大可疑问题,授证机构保留再次组织评价的权利。考试机构之间的互审结果统一提交到授证机构官方安全网址供各中心下载。考试中心互审制和结果公示制建立了一种外在的监督机制,促使各考试中心不敢舞弊。除此之外,授证机构还建立一套抽查机制,如果因为特殊原因,项目最终成果不能予以公示,考试中心必须提交清晰完整的照片或影像证据材料,保证外部仲裁机构能够适时审核。授证机构保留到考试中心进行档案材料抽查的权利。[12]

(四)建立舞弊检举者直接举报和越级举报的权益保护机制

英国《公共利益检举法案》(Public interest disclosure act)[15]那么职员可把舞弊事件告知相关的上级授证机构乃至最高监管机构,授证机构必须及时受理,因为这涉及自身的资质问题。英国考试与资格管理办公室在《公共利益检举法案》[16],保护舞弊举报者的切身利益。

三、“综合素质评价”舞弊的处置流程与惩戒措施

舞弊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舞弊实施者违规成本较低,发现舞弊本身不足以威慑舞弊行为,还必须存在潜在的逆向结果,使惩罚的性质与程度具有威慑作用,促使舞弊付出的成本大于舞弊的潜在收益,让违反纪律者空手而归,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建立一套责任主体明确、审计权力制衡的舞弊处置流程

英国的授证机构针对内部评价舞弊行为设计了一套责任主体明确、多重权力制衡的舞弊审计流程。包括指控、授证机构的指控反馈(责令调查或委托调查)、开展调查、提交报告、公布处理结果、申诉以及一系列回避原则的规范体系(如图1所示)。

1. 授证机构全程监督并保留直接切入调查的权利

授证机构全程监督调查疑似舞弊或确证舞弊,保密事件结果直到最终调查结果公布。一旦证实舞弊行为发生,需要按照规定实施制裁和惩罚,把整个舞弊事件上报给监管机构和其他授证机构。如果舞弊事件涉及违法行为,授证机构还需要将整个事件上报司法部门或相关机构。无论是责成考试中心自查还是委托第三方调查,各调查机构必须接受授证机构监督并对授证机构负责。尽管舞弊调查责任主体在调查权上存在优先级顺序,即先由考试中心回应处理,然后授证机构做出处罚与警告,但是授证机构保留在整个舞弊调查流程的任何阶段直接切入调查的权利。切入调查时,授证机构会书面告知考试中心与考生直接沟通事宜,考试中心不得与考生进一步沟通,还得为授证中心与个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切入调查的条件包括当考生以私人身份在考试中心报名考试(非考试中心管辖的学生),或者说考生和考试中心之间存在矛盾,或者说考试中心存在管理失范的嫌疑。考试授证机构保留和其他授证机构共享舞弊事件调查进程与结果的权利。

数据来源:JCQ.General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Suspected Malpractice in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s Policies andProcedures 1 September 2015 to 31 August 2016[EB/OL].http://www.jcq.org.uk/Download/exams-office/malpractice/suspectedmalpractice-in-examinations-and-assessments-2015-16.2016-02-25.

2. 授权多方调查责任主体以实现审计权力的制衡

授证机构通常会授权考试中心负责人,代表授证机构开展舞弊调查或收集证据。如果说有关的指控指向考试中心负责人或者考试中心的管理工作,授证机构将会重新决定舞弊调查程序。考试授证机构随即授权其他人开展调查,如中心理事会主席、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雇主或者其他恰当的具有调查资格的个体。当调查完成之后需要向授证机构汇报调查结果。如果把调查委托给考试中心的高级别职员,调查团的人员选择必须独立,不能与涉嫌舞弊的被调查考生或部门有利益关联,实行回避原则是为了避免利益冲突阻碍调查的公正性。

(二)制定针对性强与威慑力高的分级惩戒规范

1. 针对评价职员舞弊实施分级惩罚措施

如果说考试中心的职员舞弊,授证机构在充分考虑考试中心评价对考生潜在的负面影响、波及考生或考试中心的数量、对信任资格证书含金量的雇主或公众带来的风险基础上,根据舞弊行为和恶性影响程度给出恰当的制裁与处罚。授证机构可以根据情节严重性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书面警告。如果中心职员在一定时间范畴内存在多次违规行为,将被给予书面警告。第二,接受再教育。如果中心职员将来还想参与到考试或评价中来,他们必须进行为期一段时间的特定培训与研修,培训结束后予以考核,检验培训效果。第三,设置附加条件。为考试职员再参与评价添加一些特殊条件,譬如不能够参与内部评价、监督或管理等事项。第四,剥夺考试评价权。在一定时间段内禁止中心职员参与任何考试与评价的实施和管理,同时把考试与评价权禁止事项告知其他授证机构和相关管理部门。授证机构把这些裁决与处罚下达到考试中心负责人处,责令他们确保裁决的实施与生效。授证中心有权要求采取监督活动或者监管方案以保证对中心职员的处罚能够落实到位。

2. 针对考试中心舞弊实施分级惩罚措施

授证机构根据既有实施证据、舞弊事件发生的环境与性质以及所授予的资格类型决定实施何种处罚。第一类,给予书面警告并责令整改。给考试中心下达书面警告通知,告知其针对舞弊事件的管辖权限以及下一步要采取的行动;要求考试中心自检考试与评价管理和实施程序,责令中心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向授证机构汇报整改措施。此外,授证机构和考试中心还会达成行动协议并进一步实施,以此作为考试中心重新营业接受考生报名考试的前提条件。第二类,限制考试中心评价权并加大监测力度。授证机构收回原来考试中心特殊评价项目的自行决定权,原自主裁决权需要授证机构审批;撤销考试中心的对外宣传权(Direct claims status)。授证机构会提升常规监测等级,在常规监测的基础上,将会采取非提前告知的随机监测方案,加强对考试或评价材料的监管。第三类,取消考试中心评价权并撤销其认证资格。取消考试中心考生考试报名登记权和中心授证权,在特定事件完全解决之前,不能接受考生报名与注册,授证机构拒绝向考试中心考生发放成绩证书。撤销业已核准的特定资格,授证机构有权撤销考试中心发放授证机构所核准的一项或多项资格证书,并进一步撤销对考试中心的认证与批准。一旦做出撤销通知,相关信息同时报送到管理部门、其他授证机构和政府机构。

3. 对舞弊考生实施由轻到重的线性处罚策略

授证机构可以根据舞弊情形的严重性对考生实施如下惩罚:第一,警告。如果在一段时间内考生有违规行为,授证机构会给予其警告。第二,取消其舞弊章节(section)的分数,在整个考试中舞弊模块部分的分数将会被取消。第三,取消线性资格证书组成部分分数(component)。线性资格证书有多个组成部分构成,取消考生部分组件分数,考生则不能获得这门课程的资格证书。第四,取消单元分数。这种惩罚适用一体化的资格证书。这种惩罚允许考生获得最终的资格证书,只是降低证书的分数和等级。第五,剥夺单元资格证书权利。不授予考生单元资格证书,这种处罚仅适用于一体化的资格证书考试,一旦剥夺了考生单元资格证书的权利,考生就不能获得最终的资格证书。第六,剥夺其一门或多门资格证书中所有单元资格证书的权利。第七.取消考生获得整个证书的权利。第八,取消所有资格证书的权利。第九,取消考生的考试资格。除了伴随上述惩罚措施之外,在一定时间段内取消考生的考试资格。

(三)保持惩罚威慑效应的长效性

法警支队惩戒规定 篇4

1、违反规定插手、干预、过问案件,或者为案件当事人通风报信、说情打招呼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2、因过失导致被羁押人员脱逃、自伤、自杀或者行凶伤人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3、因过失导致被羁押人员脱逃、自伤、自杀或者行凶伤人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4、因过失导致职责范围内发生刑事案件、重大治安案件、重大社会群体性事件或者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的,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5、送达诉讼、执行文书故意不依照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

6、故意违反规定拖延办案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7、故意违反规定采取强制措施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惩戒机制 篇5

关键词:学生教育惩戒法,教师惩戒权,惩戒过度,惩戒消解

1 何谓教师惩戒现状

2013年底, 河南省洛阳市实验中学的两位老师, 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现状写出了《学生教育惩戒法》。笔者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也经常发现有些教师过于严厉, 不惜用体罚等方式教训学生, 这不仅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身心伤害, 还造成家长和学校关系紧张;有些教师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 采取一味回避态度, 表面看似和谐, 但对其未来发展不利。惩戒教育本来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常态教育手段之一, 但近年来却慢慢变成了“敏感词”, 甚至“谈罚色变”。教师惩戒过度与惩戒逐步消解现象的根源在于, 教师缺乏科学、系统的惩戒方法, 惩戒“度”难以把握, 缺乏在不伤害学生身心的情况下、引导其健康发展的惩戒指引。[1]

2 为何教师惩戒陷入两难局面无法自拔

教师的惩戒权是教师依法对学生的不规范行为施予否定性的制裁, 避免其再次发生, 以促进其规范行为的产生和巩固的一种教育权力。它“是教师用于惩处违反学校学习生活规范的学生的权力, 针对的是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 是基于教师职业地位而拥有的一种强制性权力, 它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权力, 是维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权力, 也是教师的职业权利之一。”[2]现实中, 我国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惩戒陷入难以实施的两难局面, 惩戒权逐步无声消解, 并引发一系列爆发性的冲突事件, 这有其产生的错综复杂的内在因素和促使其恶化的一系列客观原因。

2.1 教育自身发展未可避免的一系列缺陷

近年来, 教育教学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赏识教育、愉快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形成单纯依靠过度的赏识和激励, 却缺失必要惩戒功能的跛脚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教师的惩戒行为作出比较明确的界定和限制, 以至于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不能、不敢对学生实施必要的惩戒, 或稍有惩戒不当或惩戒过度便被大肆批判。

2.2 教育民主与社会舆论过度泛滥

当教育民主被哄抬到不正常高度时, 教育成了谁都可以指手画脚的行业, 社会舆论也是教师惩戒不力的直接原因。尤其是随着网络等现代交流工具的普及, 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稍有过格之举便会频遭非议, 沦为舆论关注和指责的焦点, 取而代之的是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或者畸形保护。传统教育中强调的师道尊严荡然无存, 师生关系也出现了严重错位现象, 有些地方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都做不到, 教师工作失去了原有的自豪感与神圣感。

3 如何应对教师惩戒权的无声消解

3.1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使其合理把握惩戒权

劳凯声教授认为“从教育学的角度说, 学生的这种社会化过程主要是通过两种基本的教育手段来实现的:一种是正强化, 即表扬、赞成、奖励;另一种是负强化, 即批评、反对、惩罚。两种教育手段的形式不同, 但要达成的最终目标应当是一致的。”[3]因此, 教师在实施惩戒时, 第一注重惩戒的教育性。教师应当学习教育惩戒机智, 在惩戒中加入激励的元素, 最大限度地规避惩戒的副作用。第二惩戒的前提是尊重和爱学生。马卡连柯指出, 任何教育都应该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也尽可能多地要求他。第三坚持公正合理原则, 不能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随意给学生贴主观标签。

3.2 细化完善教育惩戒法, 保障教师惩戒权

教育立法机构尽快界定教育中惩戒的目的、性质及意义, 明确肯定教师的惩戒权, 制定教育惩戒制度;细化惩戒的范畴, 给定教师惩戒权行使的合法形式, 对正常批评教育与侵犯学生权利之间进行清晰、合理的界定, 使学校和教师清楚在什么范围内能够以何种确定的形式行使教育惩戒, 以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合法地行使其惩戒权, 避免惩戒过度和惩戒缺失现象, 减少惩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明确违法惩戒的法律后果, 对惩戒权的不当行使予以严厉的责任追究, 并完善相关的监督与救济制度。使教师获得法定惩戒权,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3 建立教育惩戒的监督监控机制

监督是保证教师惩戒权正当行使的他方制约。我国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制势在必行, 即需要完善教师惩戒权的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除了法律约束之外, 具体在舆论监督中媒体应把握监督的重点, 客观思考问题, 做出正确的舆论导向, 减少负面效应, 扩大正面影响。比如台湾地区的很多中学都设有《学生奖惩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成员是部分教师和家长, 主要职责是制定奖惩条例, 并对学校中的奖惩行为给予监督。

3.4 借鉴国外近现代教育处罚法

从2006年4月开始, 英国教师有了惩戒不规矩学生的新增法定权力。新增教师惩戒权是英国《2006教育与督学法》的一部分, 它使英国教师在对付不规矩学生时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美国法律规定, 在学校执行教育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合理的适度的武力处罚儿童”。

2002年6月26日, 韩国教育部公布一项方案, 明文规定对违犯学校纪律的学生, 教师可在规定范围进行一定程度的体罚, 方案甚至对实施体罚的工具也做了具体规定。[4]

4 结论

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 是“缺钙”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 凡是使用了惩罚能够有益处的地方, 教师就应当使用惩罚。”[5]若没有惩戒权, 教师的指导者角色、社会代言者角色、集体管理者角色, 就无法得到实现。不能借口体罚的存在而否认教师的惩戒权, 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是极不理智的。必须承认惩戒的合理性, 同时以法律的手段对其加以界定和限制, 杜绝教育中惩戒过度和惩戒消解现象。

参考文献

[1]http://henan.sina.com.cn/news/z/2013-03-13/1455-56819.html.

[2]沈祖芸.教育惩戒, 在雷池边缘行走[N].中国教育报, 2002-12-28 (3) .

[3]http://edu.people.com.cn/GB/8216/52456/52457/168075/in zdex.html.

[4]周晓峰.惩戒:德育难以企及的教育境界[J].教育科学研究, 2007, 9.

惩戒机制 篇6

据2012年3月9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今年开学初, 江西省吉安市尚贤中心小学一位教师要求3名违纪学生各上交100元违纪押金, 学生违纪逐一扣罚, 直至扣完为止。公众在感叹教师行为荒谬的同时, 也为教育惩戒在现实操作中的软弱、扭曲状态表示不解。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强调:“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 而且也是必要的。适当的惩罚, 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 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现在, 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惩戒面临“两难”处境:一是教师管不服学生, 效果低效;二是教师不敢管, 很难把握惩戒与体罚的界限。这样, 有的老师谈“惩”色变当管不管, 有的简单粗暴“痛恨下手”, 我们的教育惩戒如何从“两难”中突围?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 深入调查, 集体会诊, 准确把脉, “两难”突围

学校过去那些对学生惩戒的制度、方式、方法已不适合当今学生, 尤其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更是如此。

为此, 我们曾对全校620名学生和49名教师做过一次调查。

A.当你犯了错误时, 最愿意接受:

a老师的说服教育;b父母的说服教育;c同学的说服教育;d自我惩戒

调查结果是:选a占15.12%, 选b占10.87%, 选c占71.21%, 选d占2.79%。

B.犯了错误愿意接受批评教育的场所是:

a教室里 (当着全班同学的面) ;b办公室里 (当着其他老师的面) ;c让家长到校 (当着家长、老师的面) ;d在没有他人的地方 (单独教育) 。

调查结果为:选A为0, 选B为4.35%, 选C为2.25%, 选D为93.45%。

C.学生违纪, 教师怎么办?

a说服教育;b大声训斥;c怕戴上体罚帽子, 惹麻烦轻描淡写处理;d千方百计, 想尽办法教育学生

调查结果是:选a占30.87%, 选b占27.36%, 选c占30.13%, 选d占12.64%。

调查结果显示:当犯了错误时, 大多数同学接受“同学的说服教育”, 不是因为他们有胜过老师、父母的批评教育方法, 比老师、父母分析的道理透彻, 而是在于他们是平等的, 容易沟通交流。同学之间没有训斥、指责, 更多的是建议、信任和帮助。

从B问题的调查结果看, 过去我们在教室里、办公室里, 甚至当着家长的面教育学生, 绝大多数是不受学生喜欢认可的, 这也说明了过去我们惩戒的效果为什么不够理想。

从C问题的调查结果看, 教师与学生还没有真正平等起来, 很多老师还很难放下架子, 有的老师处理问题还很情绪化, 容易冲动, 还有的老师恐怕惹麻烦不敢管, 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为此, 新学期我们开展了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惩戒的探索:

2. 组建班级“学生违规惩戒小组”

A.召开教师会和家长委员会会议, 选举成立由学校领导1人、教师代表2人和家长代表2人组成的学校惩戒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制定校规校纪, 对违规学生惩戒负总责。

B.由学生推荐或者聘任优秀教师2~3名, 学校审核, 成立由各班班主任和导师代表组成的学生惩戒监督指导小组。负责监督、指导自主惩戒小组的工作, 每月一次对班级惩戒工作汇总整理, 上报学校惩戒委员会。

C.由学生民主选举5名优秀学生, 成立班级学生自主惩戒小组, 在教师指导小组的监督指导下, 负责对本班违规违纪学生进行惩戒, 将一周内的惩戒情况汇报指导小组。

各班的学生自主惩戒小组由一名组长、四名组员组成, 分别从安全、学习、纪律、卫生、住宿等方面对学生实施惩戒。

3. 惩戒的类别

(1) 自我惩戒。学生所犯错误情节轻微, 经班级自主管理人员提醒, 当事者能自我改正的错误, 适合自我惩戒, 如上课迟到等。

(2) 自主惩戒小组惩戒。违犯班规班纪, 不能自我惩戒, 又不是特别严重的错误, 如不请假随便外出等。

(3) 学校惩戒。违犯学校规章制度, 情节较重的;经学生自主惩戒小组惩戒不了的由学校惩戒, 如打架斗殴、勒索钱财等。

(4) 指导小组惩戒。负责监督、指导自主惩戒小组的工作, 对学生惩戒遇到的问题帮助解决, 每月一次对班级惩戒工作汇总整理, 上报学校惩戒委员会。

4. 惩戒的程序

(1) 组建班级“学生违规惩戒小组”。班级成立“学生违规惩戒小组”。小组成员由学生自己选, 规章制度、量化考核由学生自己定。通过民主评议选出班内威信较高的五名同学组成惩戒委员会, 分别在学习、纪律、卫生、住宿、文明行为、物品管理各方面对所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惩戒。

(2) 制定班纪班规, 签订责任书。班规班纪由学生自己讨论制定, 全班同学充分酝酿, 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学习方面、纪律方面、卫生方面、文明礼仪、爱护公物等。

班规班纪制定好后, 全班举手表决通过, 并签订责任书。

(3) 管理人员记录。班级管理人员 (安全、学习、纪律、卫生、住宿、文明行为、物品管理) 分别记录本班学生在这几方面所犯的错误。

(4) 学生惩戒小组在惩戒工作中, 要接受教师的指导和监督, 保证自主惩戒的合法、合理、有效。

附惩戒程序流程图:

5. 惩戒的措施

(1) “温馨”惩戒。当学生犯错较轻时, 惩戒小组下发“温馨提醒通知单”, 让其自我反省, 自我教育, 并写出自己的简短感悟 (我想对××说;我能改;我能行等) , 小组留存, 记录成长档案。

(2) “体验”惩戒。当学生犯错误时, 进行情境体验, 换位思考。如当学生没做完作业时, 惩戒小组可让该生将未完成的作业补上并讲给小组同学听, 让他当一次“老师”;乱扔垃圾, 就让他干一天卫生监督员, 让他体验一下做卫生监督的难处。

(3) “埋单”惩戒。当学生犯错误时, 引导学生敢于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埋单, 敢于担当。

(4) “选择”惩戒。惩戒学生时最好征得学生本人的同意, 让其自主选择惩戒方式和场所, 惩戒的方式可以是面谈, 也可是书信交流。

(5) “指导”惩戒。充分发挥教师惩戒的监督指导作用, 让惩戒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但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6. 惩戒的场所。

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惩戒的场所由学生自己选, 可以在操场边、花园处、阅览室、咨询室等。

7. 惩戒结果的运用

建立班级学生自主惩戒档案, 根据记录每月评比一次, 结果作为学生评价的依据。

学生每月考评满分为一百分, 惩戒记录施行扣分制, 每月学生考评得分为一百减去平时惩戒所扣分;得分按2:3:3:2比例确定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8. 惩戒注意事项

惩戒注意事项是:惩戒必须具有教育性, 坚持育人为本;惩戒要保证合法、合理, 公平公正;惩戒必须因人而异, 根据性别、年龄、性格及家庭情况等采取不同的策略;惩戒必须尊重学生人格, 不能使学生身心受到伤害。

三、取得效果

通过实施学生自主惩戒后, 学生在学习、纪律、卫生、住宿、爱护公物、文明行为各方面违规违纪的明显减少。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增强了, 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了, 师生间的关系也更为融洽, 班风大有好转, 班级凝聚力增强。班主任也从处理犯错学生的琐碎事情中解放出来, 把更多的时间用来钻研教材, 提高教学质量, 真正实现了师生学校三方共赢。

摘要:伴随素质教育的强力推进, “以学生为中心”班级新型管理模式——自主管理逐渐形成, 惩戒权要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惩戒,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素质教育纳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实施惩戒有理有度 篇7

客观地讲, 对待中小学生应以正面教育为主, 但教育惩戒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批评与合法的惩戒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必要的。因为教育本身就是帮助学生特别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过程, 学校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 而且也要教给他们一些重要的社会规范。在这一过程中, 既要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进行正强化, 也不能排斥在正强化手段失效时, 采取批评以及必要、合法的惩戒等负强化手段, 两者是交替使用的, 但不能完全替代对方。

教育惩戒权是教师依法对学生进行惩戒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的规定, 教师依法享有的专业自主权包括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对学生进行指导评价和自身的进修培训等方面。其中, 教师的指导评价权是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一项特定权利。其基本内容包括:有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权对学生采取包括表扬、奖励, 或批评、惩罚等教育措施, 并依照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学生的品行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有权运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及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 作为教师, 对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施加某种影响和控制, 做出职责范围内的专业行为, 是教师的职业性权力之一, 也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必要的权力之一。这一权力是随着教师专业身份的获得而取得的。

值得注意的是, 学校、教师在维护学生人格尊严与学校合法的教育惩戒方面一定要把握“度”, 要以“不损害学生的人格尊严”为前提。有的学校因为怕惹上官司, 而对一些严重违纪的学生不敢管, 就有点矫枉过正了。

论教师惩戒权 篇8

1.1 法律制度层面的障碍

我国现行的有关教育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但对于教师是否具有“惩戒权”却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没有正确厘清“惩戒”与“体罚”的界限,且在实践中存在“体罚”被扩大解读,使得整个社会产生“惩戒与体罚相混淆”的错误认识。而对于“体罚”,我国现行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中都明确被禁止,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师法》第37条规定:“教师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此外,《教育行政处罚条例》也规定了“对于体罚学生的教师可给予撤消教师资格的行政处罚。”相反,对于老师的惩戒权则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而在实践中出现教师对严重违纪学生罚站被称之为“体罚”,批评教育学生则被冠以“心罚”的大帽子!很显然,由于法律规定的缺失,教师的惩戒权难以确立。

1.2 教育观念层面的障碍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各种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广泛流行,如“民主教育”、“赏识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理念大受吹棒,这些教育理念都有以下两个的特点:一是以抨击“传统教育观念”来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二是过分强调“老师要尊重学生”。不可否认,上述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但由于过分抨击传统教育观念的落后的一面,忽视了传统教育观念的优秀传承,从而使“尊师重教”这一传承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在当今社会受到了巨大挑战与冲击,“师道尊严”正在不断沦丧。从而在教育实践中,走进了“重表扬轻批评、重奖励轻惩戒”的误区。

1.3 教育环境的层面的障碍

当前面临的教育环境也是教师惩戒权确立的障碍之一。首先,当前的家庭教育环境决定了很多学生养成了“自我中心”的性格特征,使得很多学生只能被表扬和赏识,禁不住半点批评和惩罚。其次,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发展所带来的冲击。由于价值观日趋多元,整个社会对教育与受教育以及对教师职业的看法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甚至出现将师生关系解读为“服务者与消费者间的关系”的论调,“师道尊严”正被无情摧残,更谈不上教师的惩戒权了。再次,是社会舆论压力。虽然我国教师绝大多数都受过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肯定超过社会平均水平,且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但也难免在这一庞大队伍中出现个别师德低下的个案。但正是这些个案却被有关新闻媒体趋之若鹜,连篇累牍地加以报道,产生了放大的负面效果,无形中降低了教师的整体社会评价,也极大挫伤教师育人的积极性。

2 教师惩戒权确立的必要性

2.1 教师的惩戒权是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需要

一方面,教师通过行使惩戒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德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学生由一个自然的人转变为一个社会的人,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转化过程。教师需要从肯定与否定评价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合规行为进行肯定,同时对违规行为予以否定。而教师的惩戒权的确立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保证,教师通过恰当行使惩戒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与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行使惩戒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通过采取合理的惩戒措施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勇于面对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的各种挫折。同时使学生面对自己所犯错误勇于担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确立教师的惩戒权,无论是对学生认知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还是对学生性格与气质的形成,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1)

2.2 教师的惩戒权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教育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目前正处在向现代化国家发展的伟大进程之中,这一伟大使命迫切需要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教育现代化则要求教育体制规范化,具体对各级各校学校而言,就是要建立统一的学校制度,形成规范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手段,通过立法的手段使师生的权利义务、职责地位及其互动关系明确化、制度化。“作为社会的一个构成系统,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必然会使用惩罚来维护规范的严肃性,以有效地保证教育工作的有序运行。”(2)可见,要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证教育活动过程的实现,对于违反学校基本规则的学生,就理应受到相应的惩戒。通过惩戒教育的实施,最终有利于学生形成尊重社会规范的观念,促进法律意识和道德规范的形成。

3 教师惩戒权的确立

3.1 教师惩戒权确立的法律基础

教师的惩戒权是教师育人权的直接体现,教师惩戒权的适当行使可以维护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秩序,从而保证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对教师惩戒权有明确的法律规定。(3)如韩国几年前通过的《教育处罚法》明确规定了在特定情况下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体罚。在英国的法律中明确规定了教师的惩戒权包括罚写作文、周末不让回家、让校长惩戒、停学等,并且许可教师以身体接触的方式去惩罚学生。我国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教师拥有惩戒权,但从相关的法律规定中可以得出我国教师也应具有教育惩戒权的一般推论。如《教师法》第七条:“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教育法》第二十八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的权利”等。

3.2 教师惩戒权的界定

所谓教师惩戒权是指关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惩戒的权利。教师惩戒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第一,教师惩戒权的性质是教师育人权的一种体现;第二,教师惩戒权的实施主体是教师,是教师依法获得的一项职权;第三,教师行使惩戒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校园纪律与秩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第四,教师惩戒权的依据是法律法规或学校规章制度,体现了严格的规范性与程序性;第五,教师惩戒权行使的对象是严重违规、违纪的学生。教师惩戒权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批评权,这一权利体现为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的权利;二是处分权,教师对于严重违纪且经过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学生,可以建议学校给予学生纪律处分的权利;三是管束权,教师对具有危险性行为或有违纪违规行为的学生,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权利;四是惩罚权,教师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在不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采取一定的惩罚性措施的权利。(4)

3.3 教师惩戒权实现的途径

3.3.1 完善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及《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赋予教师教育权,但在教师是否具有惩戒权却没有明确规定。正是由于教师惩戒权法律规定的缺失而引发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应该明确态度,通过完善及修订现行的法律法规来为教师的惩戒权保驾护航。当前,可以考虑在《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增加有关“教师惩戒权”的法律条文,对教师的惩戒权的界限、内容及行使范围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真正使教师在行使惩戒权时做到有法可依。

3.3.2 出台《教师惩戒法》

结合我国实际,并借鉴其它国家的经验,尽快出台《教师惩戒法》这一单行法规。并在此基础上由相关部门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通过专门法的形式对教师惩戒权的定义、权利性质、地位与权利行使的方式;惩戒权行使的范围界定、权利监督与救济渠道,以及教师滥用惩戒权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使教师的惩戒权在法律设定的轨道上运行,规范教师的惩戒行为,进而达到“依法治教”。

3.3.3 完善教师惩戒权的监管机制

教师惩戒权的正当发挥,不仅需要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同时建立起包括国家监督、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在内的监督体系也尤为重要。当前应重点解决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校方、专家及家长共同参与的监督机构,对教师惩戒权的行使进行有效的监督。二是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学生申诉制度。现有的学生申诉制度比较粗略,可操作性不强。因此要对现有学生申诉制度有关规则进行细化,明确受惩戒学生的申诉期限、时效和学校受理申诉的机构、申诉条件及学校行政决定的合理期间,确保学生的申诉权落到实处。

摘要: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履行职责的一项重要权利,但受社会舆论、现行的教育理念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教师惩戒权没有得到切实保障。要实现真正的教师惩戒权,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教师惩戒权的监管机制。

关键词:教师,惩戒权,实现途径

注释

1李戬,曾庆芳.我国中小学生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必要性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09(7).

2朱倩.学校教育中之惩罚策略探讨[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3贺武华,杨小芳.试论教师惩戒教育权的理性弘扬[J].中国教育学刊,2011(6).

教育惩戒的概念辨析 篇9

一、惩戒

《辞海》中, 对“惩戒”的解释是“惩治过错, 警戒将来”。《现代汉语词典》对“惩戒”的解释是“通过处罚来警戒”。这是词典对“惩戒”的解释, 以下我整理了一些学者对“惩戒”的解释:向葵花老师认为“惩, 即处罚;戒, 即警戒。惩戒, 即通过处罚来达到警戒的目的。惩只是手段, 戒才是目的。作为同一过程的手段和目的, 惩和戒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所以本文总结, 惩戒就是通过对不合理的行为进行惩治, 以达到警戒的目的, 使受惩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二、教育惩戒

向葵花认为“惩戒教育, 作为一种负向教育, 主要是指通过实施批评、处罚手段使受罚者感到痛苦, 但又不损害其身心健康, 从而使其认识并改正自身过失的一种教育方式。”

本文认为, 教育惩戒, 是指学校或教师通过对学生不合规范的行为实施处罚、批评等否定性措施, 使受惩者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悔意, 对纪律产生敬畏感, 在不损害其身心健康的情况下, 使其改正自身过失, 遵守规范, 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形成。无论是对受惩者还是对其所在的共同体都是一种善意的行为。

三、教育惩戒与体罚的区别

“教育惩戒以惩罚为教育前提, 以惩罚为手段, 以不伤害学生的身体为原则, 以不再出现被惩戒的行为为结果”。由此可见, “教育惩戒”中“惩戒”是作为教育的手段而存在的, 而“教育”则是作为惩戒的目的而存在的。因此, 教育惩戒中的教育和惩戒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彼此依存。

笔者认为, 教育惩戒和体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目的不同。教育惩戒的目的是教育违纪学生, 而体罚的目的有教育违纪学生、惩罚违纪学生但是也有泄私愤的情况。2.原则不同。教育惩戒的原则是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 而体罚没有原则, 不考虑是否会对学生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3.教育结果不同。惩戒教育实施后, 会使学生内心发生改变, 产生忏悔之意, 并使受教育者得到警戒从而对规范产生敬畏感, 不再出现被惩戒的行为;体罚也有可能使受教育者不再出现违纪行为, 但是这种改变有可能仅是行为上的改变, 并不能保证其内心真正认识到错误, 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还会造成受教育者身体上的残疾, 使其留下心理阴影, 造成心理扭曲, 带来强烈的抵触情绪等后果。4.实施手段不同。教育惩戒在实施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惩罚手段, 但是体罚主要是采用对被教育者的身体或心理造成痛苦或伤害的手段。

因此, 教育惩戒和体罚是有很大区别的, 教育惩戒是一种合理的教育处罚方式, 是为了让受惩者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进行改正, 从而使受惩者健康发展, 是一种对受惩者满怀关爱的一种处罚方式。而体罚则是对受惩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 是一种泄私愤的教育处罚方式。因此, 教育惩戒是合理的, 而体罚是严令禁止的。

四、惩戒和惩罚的关系

“惩戒”与“惩罚”也是常常混淆的一组词, 这两个词的混淆也影响着对教育惩戒的正确理解。“惩戒”与“惩罚”二者有相同之处, 又有不同之处。

从字面上来说“惩戒”一词是由“惩”和“戒”两个字组成的, “惩”是指惩罚, “戒”是指警戒。由此可见, “惩”是一种手段, “戒”才是真正的目的。正如涂尔干所揭示的:“这种惩罚并不是为了使他人的身体或灵魂吃苦头, 而是在遇到过失时确证过失所否认的规范。”惩戒, 是使违纪学生重新树立起对纪律规范的敬畏感, 从而自觉地遵守纪律规范, 这是惩戒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而“惩罚”一词是由“惩”和“罚”两个字组成, 这种处罚方式, 关注的是违纪学生的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该方式认为, 如果学生犯了错误, 就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果学生犯的错误造成的后果严重, 那么其相应的惩罚也会重;反之亦然。因此, “惩罚”的意义在于告诉违纪学生:对别人造成伤害就是对自己造成伤害, 给别人带来痛苦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痛苦。从这个角度上说, 惩罚是一种反攻, 是一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简单的报复方式。

由此可见, “惩戒”与“惩罚”的手段有相似之处, 但它们的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 惩戒是为了“戒”, 而惩罚则是为了“罚”。

上一篇:水泥混合料下一篇:铁道车辆